一、云南省农科院马铃薯研发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葛璟,李翔,丁利民,黄可,阮俊光,凌成琼,高朝文,夏应飞,李怀龙,凌英[1](2021)在《昭通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支撑脱贫攻坚的经验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昭通既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也是云南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围绕以苹果、马铃薯、天麻、竹子、花椒、特色养殖6大产业为主导,冷凉蔬菜、中药材、特色水果等优势产业互为补充的"6+N"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系统地阐述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基本做法、主要成效、主要经验及其启示,旨在为今后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依据,为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夯实坚实基础。
陈玲[2](2021)在《云南农垦全力打造农业“芯片”》文中认为近年来,云南农垦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种业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乡村振兴等战略部署,按照云南省大力实施一二三行动方案,紧握种业发展新机遇,抓实科技创新,做强绿色发展,积极构建以产学研深度融合、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种业体系,不断培育现代种业主体,努力为打好种业翻身仗贡献农垦力量。
谭琳元[3](2020)在《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消费结构不断发生改变,肉蛋奶等畜产品和啤酒的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作为优良的饲料和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麦消费需求刚性增加。然而,大麦生产却没有随之增加,国内供给出现明显不足。与此同时,大麦进口大幅快速增加,严重冲击国内大麦市场,导致国产大麦价格大幅下降、生产规模严重萎缩。鉴于大麦进口大量增长导致国内产业遭受严重损害,中国商务部于2018年11月和12月分别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发起反倾销与反补贴立案调查,以期对国内大麦产业进行救济,保障大麦产业安全。因此,分析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业的影响,阐明进口影响的具体表现,防范进口的消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制定与完善大麦进口贸易和国内产业发展等方面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市场供给与需求、价格传导、局部均衡等理论,采用实地调研、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分析等方法,首先对大麦进口贸易现状、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剖析大麦进口增加的原因;其次,在描述分析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业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应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研究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市场价格和生产的影响程度;再次,采用进口依赖性指数衡量方法评估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最后,采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构建大麦市场供求模型框架,通过设定不同的大麦进口关税提高情景方案,模拟分析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国内大麦价格、生产、消费及进口等方面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大麦进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大麦缺乏国际竞争力,难以抵御进口冲击,影响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为生产成本较高、价格无竞争力、品质难以满足加工需求以及进口关税水平较低。(2)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业造成严重冲击与损害。首先,大麦进口价格对国内大麦价格具有显着传导影响,影响程度高达18.11%,大麦进口量对国内大麦价格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影响程度最高达20.43%;其次,大麦进口量对国内大麦生产具有显着挤出影响,影响程度达7.11%。大量低价进口大麦挤占国内大麦市场,导致国产大麦市场需求下降,国内大麦价格不断下跌,农民种植积极性降低,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产量持续下降。(3)大麦进口存在依赖性风险。大麦进口集中度过高,进口依存度显着上升,自给率大幅下降,产业控制力减弱,威胁产业安全发展。(4)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国内大麦产业具有重要影响。以最大大麦进口来源国澳大利亚为例,在《中澳自贸协定》下中国对澳大利亚进口大麦实行零关税为参照,关税分别提高到3%、12%和20%,大麦饲用消费需求量将分别下降3.50%、12.29%和16.77%,对国内大麦饲用需求影响显着;国内大麦价格分别上涨2.89%、11.54%和19.23%,种植面积分别增加0.43%、1.64%和2.48%,总产量分别提高1.00%、3.86%和5.88%,对国内大麦产业起到一定的保护效应;大麦净进口量分别下降2.20%、7.82%和10.84%,产生一定的贸易保护和贸易救济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适度进口大麦,减小进口冲击;推动大麦进口来源多元化,降低进口依赖风险;加大政策支持与保护,提高国内大麦综合生产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国际竞争力等保障中国大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陈际才,李章田,李俊龙,谢文娟[4](2017)在《德宏冬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德宏州冬种马铃薯是指当年1011月播种、次年24月收获的马铃薯,主要生产的商品薯以外销为主。利用当地冬季得天独厚的光、热、水气候优势和在大量的冬闲田上开发种植,具有生长期短、淡季市场、产量高、效益好的特点。常年种植面积为20万亩,鲜薯产量达32万t,产值达4.3亿元,是一项实现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但由于德宏冬马铃薯产业起步较晚,生产上仍然存在着种植品种单一,种薯来源不足、质量难保证,生产上投入不足、单产低,产业发展基础较薄弱等问题,制约着产业的更高更快发展。经过对德宏州冬马铃薯产业现状的调查、分析,今后冬马铃薯产业发展上应加强新品种引进筛选示范推广、应用脱毒种薯技术和加强对种薯产地的检验检测提高种薯生产质量、增加对生产地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投入扶持、加强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营销组织的建设和扶持,重视加强对产区农民技术的培训提高和农技推广创新队伍的建设培训,从而保证德宏冬马铃薯产业能够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提高产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提高产区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目标。
陈虎,毛加梅,李双秀[5](2013)在《云南省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存在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根据马铃薯生长特性和云南省实际,分析了云南省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思路。
云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2012)在《依靠科技创新 加速马铃薯产业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云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环境资源研究所部分课题,于2011年成立。中心坚持"严谨、求实、协作、创新"的学风,瞄准学科前沿,立足生产实际,致力解决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形成了以隋启君研究员为带头人的中青年创新团队等工作。中心重点开展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新技术研发、新品种选育、核心种苗生产和新品种脱毒种薯繁育、栽培技术研发、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控技术研究和马铃薯加工新产品研发等工作。中心拥有科技人员22名,其中高级研究人员12人(高
丁鲲,丁福祥[7](2012)在《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产业是云南省重点发展的农业产业之一。云南省是我国4个千万吨级马铃薯生产大省之一,位居全国第3位。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受到气候、土地资源和交通状况、病虫害影响大,介入企业少、技术储备和先进种植技术推广应用不足等因素制约。要发展云南马铃薯产业应当明确发展思路,全力破解"买卖两难"、"四低"问题,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建立牢固科技链。
罗有卫,黄廷祥,陈际才,李章田,李俊龙[8](2011)在《德宏冬作马铃薯新品种筛选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文中研究说明总结2002~2010年德宏冬作马铃薯新品种筛选工作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冬作马铃薯新品种筛选,成功筛选出"德薯1号"与"德薯2号"两个新品种,成功引选"大西洋"、"合作88"等优质品种;德宏冬作马铃薯有上市早、价格高等特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冬作马铃薯生产已成为德宏州冬季农业开发的主要产业之一。
杨琼芬,李先平,卢丽丽,包丽仙,白建明,何云昆,隋启君[9](2009)在《引进马铃薯品种在云南的适应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以云南广泛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会-2、合作88为对照,2007年冬季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富有乡对来自欧洲法国的19份栽培马铃薯品种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以期明确欧洲马铃薯品种在云南马铃薯遗传改良和生产应用中的可能性。以3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在田间和室内进行了产量性状、农艺性状、蒸煮品质、外观品质(薯形、薯皮类型、皮色、肉色、芽眼)、淀粉含量、炸片品质等6类性状的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性状在品种间差异显着或极显着,评价性状的多样性信息(PIC)丰富,其和云南生产品种的相似度差异明显。大部分欧洲马铃薯在云南昆明的小春作条件下难于直接利用,可以利用欧洲马铃薯品种的优良性状来拓宽云南马铃薯的遗传基础,特别是在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及淀粉含量方面,其中H-43表现出产量和对照持平,且外观品质优于对照,可以进行生产试验以便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段艳凤[10](2009)在《中国马铃薯主要育成品种SSR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关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马铃薯育成品种不仅在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是育种的重要亲本来源。为对马铃薯品种鉴别、优良杂交组合选配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本研究在田间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217个马铃薯育成品种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一批具有较高多态性的SSR引物,构建了SSR指纹图谱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 217个品种系统的田间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其中来源于两个不同地方的品种有28个,有3个品种2份材料间差异明显;4对品种难以区分。2.选用16份遗传差异大、我国育成品种的主要亲本为材料,在138对SSR引物中筛选出20对多态性高、带型容易统计的引物,用于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评价。3. 20对引物在217个品种共检测到249个等位位点,其中244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达97.99%。每对SSR引物扩增出的等位位点数为722个,平均12.45个,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化范围为0.64070.9324,平均0.8309,扩增产物片段大约在80380bp之间。4. 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6327处所有供试材料被聚为一类,在遗传相似系数0.6860处,78.8%的品种仍然聚为一类,从分子水平上表明供试材料遗传基础狭窄。聚类分析结果与供试材料系谱来源有较好一致性,1983年之前育成的品种大多聚在一类。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S180、S25、S7、S151、S184、S192、S122、S168、S170、S118及S174等11对引物能将217个品种完全区分,并利用上述11对引物构建了217个品种的指纹图谱。
二、云南省农科院马铃薯研发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农科院马铃薯研发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昭通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支撑脱贫攻坚的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 |
2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支撑脱贫攻坚情况 |
3 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
3.1 坚持规划引领,明确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定位 |
3.1.1 因地制宜、错位发展。 |
3.1.2 突出主导地位,科学编制主导产业规划。 |
3.1.3 兼顾区域特色,统筹其他特色产业规划布局。 |
3.2 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机制,全力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
3.3 强化农林科技专家挂联,加快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 |
3.4 加强宣传推介,聚焦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品牌打造 |
4 主要经验 |
4.1 明确主导产业和发展定位,持续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
4.2 加强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
4.3 育“龙头”、强主体,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
4.4 抓住“三品一标”认证核心,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绿色食品牌” |
4.5 创新发展模式,提高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 |
5 得到的启示 |
5.1 组织建设方面 |
5.2 体系建设方面 |
5.3 以“三个全覆盖”为抓手,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支撑脱贫攻坚的关键 |
6 下一步发展建议 |
6.1 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6.2 进一步探索联农带农新机制新路径 |
6.3 狠抓单点突破带全局,稳步有序推进产业兴旺 |
6.4 进一步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
6.5 进一步挖掘资源内涵,做强、做精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旅游业 |
6.6 进一步壮大“三农”工作队伍,补齐专业化短板 |
(2)云南农垦全力打造农业“芯片”(论文提纲范文)
顶层设计下的种业发展布局 |
一粒种子中的现实战略破局 |
宏伟蓝图上的壮美发展格局 |
(3)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产品进口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
1.2.2 进口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
1.2.3 大麦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粮食安全 |
2.1.2 大麦产业 |
2.1.3 进口安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产品贸易理论 |
2.2.2 产业安全理论 |
2.2.3 价格传导机制理论 |
2.2.4 投资挤出机制理论 |
2.2.5 局部均衡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大麦进口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
3.1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现状 |
3.1.1 大麦进口数量大幅快速增加 |
3.1.2 大麦进口价格波动性较大 |
3.1.3 大麦进口来源高度集中 |
3.1.4 大麦进口依存度显着提高 |
3.2 中国大麦进口增加的原因分析 |
3.2.1 大麦消费需求大幅快速增加 |
3.2.2 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
3.2.3 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与生产影响的路径分析 |
4.1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的传导影响路径分析 |
4.1.1 大麦进口价格大幅下降,影响国内大麦价格 |
4.1.2 国内大麦价格不断下跌,比较收益降低 |
4.2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生产的挤出影响路径分析 |
4.2.1 进口挤占国内市场空间,抑制大麦生产 |
4.2.2 国内大麦供给不足,产需缺口不断扩大 |
4.2.3 自给率显着下降,影响大麦产业安全 |
4.3 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分析 |
4.3.1 大麦进口依赖性指数衡量方法 |
4.3.2 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评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与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5.1.1 向量自回归模型介绍 |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5.2 实证分析 |
5.2.1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2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大麦产业影响的模拟分析 |
6.1 局部均衡理论模型 |
6.2 中国农业产业模型 |
6.2.1 模型介绍 |
6.2.2 大麦市场供求模型框架 |
6.2.3 模型参数 |
6.2.4 稳健性检验 |
6.3 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大麦产业影响情景模拟 |
6.3.1 情景模拟分析步骤 |
6.3.2 情景模拟方案设定 |
6.3.3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调整和完善大麦进口贸易政策,降低进口冲击与损害 |
7.2.2 建立健全大麦产业支持政策,提高国内生产能力 |
7.2.3 实施大麦科技创新政策,增强国际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德宏冬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冬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2.1 种植面积、产量、产值 |
2.2 主要种植品种及规模 |
2.3 主要推广生产技术和种植模式 |
2.4 主要灾害天气影响 |
2.5 主要商品薯销售价格情况 |
3 发展冬马铃薯的优势和劣势 |
3.1 主要优势 |
3.2 主要劣势 |
4 德宏冬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
4.1 农业基础还较薄弱, 科技文化较落后, 限制了冬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
4.2 种植规模发展较慢、单产较低、生产技术水平地区差异较大, 整体发展不平衡 |
4.3 种薯来源地域狭窄, 价格高、质量难保证, 脱毒种薯推广应用率低、规模较小 |
4.4 德宏本地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营销组织、信息销售网络及交通运输建设还不够完善 |
4.5 冬马铃薯高产技术集成研究、示范推广和培训普及滞后, 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
4.6 新品种引进和选育工作开展难度大, 冬种专用品种少, 难于适应规模发展需要 |
4.7 各级政府对冬马铃薯产业的重视扶持力度不够 |
5 冬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项目 |
5.1 产业发展目标规划的原则 |
5.2 产业发展的主要计划目标 |
5.2.1 2017年马铃薯生产目标 |
5.2.2 近期生产目标规划与布局 |
5.3 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 |
5.3.1 开展冬马铃薯新品种引育筛选 |
5.3.2 开展冬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
5.3.3 建设德宏州无公害冬马铃薯高产高效基地 |
5.3.4 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及生产体系建设 |
6 产业发展应采取的主要对策及措施 |
6.1 重视加强种薯基地建设和调入种薯产地的检验, 不断提高生产上使用的种薯质量 |
6.2 通过高产高效示范区创建、冬马铃薯示范基地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的实施, 推动德宏马铃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
6.3 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为德宏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6.3.1 开展新品种引进选育试验研究, 为冬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品种支撑 |
6.3.2 开展高产技术集成试验研究, 为冬马铃薯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6.3.3 制定相关的科技推广、扶持政策和技术服务措施, 确保本地区马铃薯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
6.4 加强科技培训, 提高了产区农民素质 |
6.5 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种薯企业、商品薯经销商、加工企业开展合作交流与相互配合, 加强宣传, 加强信息交流, 提高德宏冬马铃薯商品的知名度, 提高对外影响 |
6.6 要重视加强马铃薯科研技术团队人员建设, 培养创新技术团队, 促进马铃薯产业团队人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
6.7 加强组织领导, 搞好信息、绿色通道、产品流通、交易市场和交易平台建设服务, 加大对冬马铃薯产业的培育, 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把冬马铃薯产业培育成德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
7 结论 |
(5)云南省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省马铃薯生产与新品种选育概况 |
1.1 生产发展情况 |
1.2 科研和育种的发展情况 |
1.2.1 起步时期。 |
1.2.2 以合作促发展时期。 |
1.2.3 快速发展时期。 |
2 造成云南省马铃薯新品种应用推广慢的原因 |
2.1 品种单一 |
2.2 马铃薯自身特性及病虫危害的影响 |
2.3 科研与推广的有机联系和互动机制尚未建立, 育种、中间试验与应用推广的链条尚未拉通 |
2.4 产业发育程度不高 |
3 加快马铃薯新品种应用推广, 促进云南省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
3.1 进一步明晰新时期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定位、区划, 指导产业健康发展 |
3.1.1 云南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定位。 |
3.1.2 细化云南省马铃薯种植区划。 |
3.2 继续加强和完善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设 |
3.3 建立马铃薯育种与应用推广的有机联系和互动机制 |
(9)引进马铃薯品种在云南的适应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品种 |
1.2 试验的时间和地点 |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1.4 田间调查项目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参试品种的生物学特性评价 |
2.2 试验品种的田间农艺性状 |
2.3 试验品种的薯块外观评价 |
2.4 试验品种的产量性状分析 |
3 结 论 |
3.1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 |
3.2 马铃薯外观评价 |
3.3 试验品种的淀粉含量和干物质含量测定 |
3.4 试验品种的产量性状调查 |
3.5 参试品种的综合评价 |
4 讨 论 |
(10)中国马铃薯主要育成品种SSR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DNA 指纹技术发展概况及特点 |
1.1.1 DNA 指纹技术的发展概况 |
1.1.2 DNA 指纹技术的特点 |
1.2 常用DNA 指纹图谱技术的原理及其优缺点 |
1.2.1 RFLP 指纹图谱 |
1.2.2 RAPD 指纹图谱 |
1.2.3 AFLP 指纹图谱 |
1.2.4 SSR 指纹图谱 |
1.2.5 常用分子标记的比较 |
1.3 DNA 指纹技术在马铃薯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
1.3.1 品种鉴定与知识产权保护 |
1.3.2 品种亲缘关系和分类研究 |
1.3.3 品种真实性检验 |
1.3.4 新品种DUS 测试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形态学鉴定 |
2.2.2 SSR 分子标记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形态学鉴定 |
3.1.1 品种真实性鉴定 |
3.1.2 品种区分 |
3.2 SSR 指纹图谱构建与聚类分析 |
3.2.1 DNA 提取结果及检测 |
3.2.2 SSR 多态性引物筛选 |
3.2.3 聚类分析 |
3.2.4 品种指纹分析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SSR 标记与马铃薯指纹图谱的构建 |
4.1.2 马铃薯SSR 指纹图谱与品种鉴定 |
4.1.3 马铃薯指纹图谱与品种保护 |
4.1.4 马铃薯指纹图谱与资源利用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云南省农科院马铃薯研发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昭通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支撑脱贫攻坚的经验与启示[J]. 葛璟,李翔,丁利民,黄可,阮俊光,凌成琼,高朝文,夏应飞,李怀龙,凌英.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09)
- [2]云南农垦全力打造农业“芯片”[J]. 陈玲. 中国农垦, 2021(09)
- [3]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D]. 谭琳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德宏冬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陈际才,李章田,李俊龙,谢文娟. 农业科技通讯, 2017(11)
- [5]云南省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存在问题及对策[J]. 陈虎,毛加梅,李双秀. 农技服务, 2013(02)
- [6]依靠科技创新 加速马铃薯产业发展[J]. 云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云南科技管理, 2012(04)
- [7]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J]. 丁鲲,丁福祥. 云南科技管理, 2012(03)
- [8]德宏冬作马铃薯新品种筛选进展和存在的问题[A]. 罗有卫,黄廷祥,陈际才,李章田,李俊龙. 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 2011
- [9]引进马铃薯品种在云南的适应性评价[J]. 杨琼芬,李先平,卢丽丽,包丽仙,白建明,何云昆,隋启君. 西南农业学报, 2009(06)
- [10]中国马铃薯主要育成品种SSR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关系分析[D]. 段艳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