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炕火灾的原因及防范(论文文献综述)
唐勇樟[1](2021)在《如何做好村寨防火工作》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少数民族村寨和山区农村失火的情况,村寨火灾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社会群众的高度重视。本文旨在减少村寨火灾发生和村民的财产损失,从各个角度对如何做好村寨防火工作给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供政府和村民参考。
薛志强[2](2021)在《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文中研究说明消防安全与经济发展同行,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防范化解农村火灾风险,筑牢农村消防安全屏障,探索农村消防发展路子,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消防工作也成为重中之重。着重分析了农村消防工作现状,并就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提出了具体对策。
李浩坤[3](2021)在《呼和浩特地区农村互助养老建筑冬季气候适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互助养老成为各地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热门话题,在此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建筑数量与日俱增,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互助养老建筑与农村单体住宅有很大差别,但在建筑形式上多与农村传统民居一致。本文以呼和浩特农村互助养老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和软件模拟的研究方法,总结严寒气候条件下农村互助养老建筑冬季气候适应策略。首先,对呼和浩特现有互助养老建筑的总体布局、平面功能、围护结构、采暖方式、能源应用特征等方面进行调研。发现该地区现有互助养老建筑具有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较差、平面功能分区不合理、冬季采暖能耗高、室内热环境较差等问题。第二,根据地理位置、建筑形态、采暖方式对三个典型互助养老建筑进行热环境实测,发现采用传统砖混结构形式、煤炉采暖的案例老人常活动区域的平均温度能够达到18℃以上。但煤炉取暖的方式不仅会造成空气质量差、昼夜温差大等影响,且能耗较高。采用传统砖混结构形式、地暖采暖的案例整体温度偏低,不能够满足老年人热舒适需求。采用新型聚苯模块构造方式、太阳能采暖的案例具有较好的室内热环境,卧室平均温度达到了18.4℃,且昼夜温差能够维持在3℃以内。第三,对长期居住在呼和浩特地区的187位农村老年人进行人体热舒适问卷调查,建立了呼和浩特农村老年人冬季热感觉模型,确定了热中性温度为21.09℃、热期望温度为20.5℃,80%与90%可接受热舒适温度区间分别为18.25℃~24.33℃与19.52℃~22.71℃。同时,发现该地区农村老年人的热敏感度较低。最后,结合呼和浩特地区气候、农村互助院、农村老年人热舒适等数据,针对互助养老建筑的院落布局、建筑形态以及围护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软件模拟优化,分别提出相应的气候适应性策略。对建筑朝向、体形系数、平面布局、围护结构的优化中,围护结构的优化效果最为显着。通过正交试验将不同围护结构优化方案进行组合得出节能率超过65%的6套优化方案。互助养老建筑的气候适应性的研究,对改善农村互助养老建筑的室内热环境、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指数、实现互助养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弥补了农村互助养老建筑气候适应性的理论基础,可为互助养老建筑的建设提供参考。
马婧[4](2020)在《满族文化影响下的清代建筑装饰风格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满族文化即为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不管是在宗教信仰、人文风俗、活动方式、审美偏好等各个方面均有显着的差异,这些差异作用到建筑式样与风格上使清代建筑装饰风格产生明确的变化形成清代建筑风格与式样上相对明代而言具有显着变革。本文以清代建筑装饰风格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满族文化影响下的清代建筑装饰风格演变。通过横纵比较对满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确立了明清装饰风格的各种差异,如明代建筑风格是明朝汉族人所建,体现的是汉族文化特征,造型优美、装饰简练;那时的清朝是全盛时代,其建筑的装饰风格尊贵、奢华,及其注重细节装饰,与明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在清朝时,满族的身份与地位改变了很大,为确保其位置,满族在文化方面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改变,这一变化间接影响到了建筑形式。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沈阳故宫,得出满族文化在等级制度上、传统的民俗和民族色彩上都直接影响了清代建筑的整体变革、细部装饰风格、建筑色彩的运用及外部形态的演变。
宋铁勇[5](2020)在《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文中指出“扎赉诺尔”地方之名来源于蒙古语对“达赉湖”(呼伦湖)的称呼,经俄语音译再转译为汉语后,演变为“扎赉诺尔”,地域表达范围也从整个达赉湖地区,定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历史上,位于多民族交错地带、濒临沙俄(苏联)的扎赉诺尔地区本是蒙古族游牧之地,因《中俄密约》的签订,清廷实质上主动抛弃包括扎赉诺尔煤矿经营权在内的中东铁路及其沿线附属地域、企业的主权与相应利权而被迫卷入“世界体系”。兹后,该地因煤而兴,进而形成文化与政治多元的边陲社会。从1902年扎赉诺尔煤矿开办至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随中长铁路一齐回归祖国这一期间,扎赉诺尔地区经历了“边疆民族游牧地——煤矿——矿区——城镇”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管窥到殖民者或强权者对中国施行的资源掠夺、资本输出、产品倾销等政策,以及殖民地单一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特征,也能体察到该矿区社会由无到有,由小而大,多元复杂的样态。煤矿与矿区的发展变迁映射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际关系、中外博弈、列强之间相互牵制、我国东北地区部分外来输入型能源工业与重工业特征,以及边疆地区各民族应对不同政权所产生的共处共生机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边疆治理范式等问题。同时,为探索地方社区形态变迁、殖民主义或强权主义统治下的矿区经济社会结构的调适、边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政治影响等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论文分为“序章”“正文”“终章”三大部分。“序章”旨在提出问题、阐明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先行研究成果的翔实评述,提出本文拟借助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拟达到的目标。正文分为七章,旨在对“序章”提出的问题予以实证、阐释与研讨。第一章以“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为题,阐述本论文研究主要对象所处的时空背景;第二章以“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为题,细述东清铁路办矿、俄商包办时期,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及其矿区的掠夺;第三章以“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为题,通过对扎赉诺尔煤矿产量的统计,分析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资源的掠夺及相关政策和经营手段;第四章以“统制与统治:伪满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为题,分析日本产业统制政策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施行的阶段性内容与影响。第五章以“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为题,详述边陲经济社会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确立过程中,工会制度与“一长制”的作用;第六章以“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进程”为题,论述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扎赉诺尔煤矿运营管理的调适。第七章以“遥远的边陲社会: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为题,分析扎赉诺尔煤矿矿工社区的变迁和边陲社会的发展形态。“终章”重在回答“序章”提出的问题,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本文认为扎赉诺尔的“地方性”显现出了汉族移民文化、俄(苏)日殖民者或强权者文化和本地蒙古族文化之间交汇融合的社会性表征。借助于煤矿的“单位”社会化和“地方社会”的单位化之间不间断的互动与互构,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最后进化为城镇。俄-苏占领或租借时期,虽然该地主权在国际法上仍属于中国,当地的中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俄-苏只是该地的租借者,但因当时中国国家力量羸弱,难以伸张应有的权利,故该地显现出了完全从属于俄-苏政府的“地方性”,该煤矿及地方秩序与中国国家秩序之间难以同调,中国人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中国地方政府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日伪统治时期,因中国在该地的主权被完全侵夺,中国的国家秩序自然是荡然无存。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该矿所做的一系列秘密和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事实上将“地方”和“单位”的语义逐渐导向了“国家单元”表意上,为地方秩序与国家秩序之间的渐趋一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1953年苏联将该矿归还中国之际,“国家中心性”对“地方性”的整合过程随即完成。
王美丹[6](2020)在《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满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创新、求发展的民族。满族历史悠久,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历史文献的少数民族。满族民族共同体形成于清初,其成员包括当时生活在东北地区以至东海边的女真诸部及部分留居这个地域的蒙族、汉族和朝鲜族。从满族入主中原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满族的传统室内装饰元素已经完全融入中华民族室内设计这个大共体中,如满族民居、沈阳故宫、沈阳北陵等。但是现今满族特色的室内设计并不多见,地域特色的室内设计是今后室内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满族特色的室内设计体现了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所以对它的研究有很好地发展前景。本文第一部分以满族传统文化背景为理论基础,从满族发展历史、满族民风民俗、满族建筑形式发展历史三个方面简单介绍满族。然后将满族发展历史、满族民风民俗、满族建筑形式发展历史对满族纹样演变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同时结合了满族萨满文化对于满族纹样的影响分析。本文第二部分通过满族传统居室建筑装饰纹样、满族传统建筑居室装饰色彩及满族传统居室建筑室内陈设三个方面对满族传统室内装饰元素进行概述。在满族传统居室建筑装饰纹样方面,主要通过动植物纹样、字符及几何纹样四个方面加以总结分析。满族传统建筑居室装饰色彩方面主要概述了宫殿与民居的色彩应用与色彩等级制度。在陈设方面主要概述了瓷器、刺绣、剪纸与家具四个方面的满族传统装饰元素。本文第三部分以满族传统室内设计为主线,分别概述了地域环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对满族传统室内设计的影响。并从地面装饰、围合特点、吊顶装饰三方面对满族建筑室内装饰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满族民居的建筑室内设计演变对满族传统室内设计进行了概述。本文第四部分着重阐述如何在室内设计中引入满族传统装饰元素,且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与阐述,指出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可在现代设计理念基础上引入满族传统装饰元素,这能有助于提升建筑作品的文化层次,促使室内设计作品更趋多元化,进而实现室内设计的有效创新,使得设计出来的作品更具生命力。最后着重探究了室内设计如何运用满族传统装饰元素,通过自己的满族特色餐厅设计作品将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力求传承与发展具有满族特色的室内设计。
蔡炎[7](2020)在《火灾下村镇建筑木梁安全性能演化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在村镇建筑中木材为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村镇建筑的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都使得火灾风险性加大,村镇发生火灾的次数占很大一部分比例且是容易忽视的部分,但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建筑中截面尺寸较小的木构件,耐火极限显着降低,火灾时参与燃烧,加剧火灾的发展,若能够分析出构件的安全性能则为火灾时提供了安全保障。本文以北方村镇砖木结构房屋为背景研究木梁的安全性能演化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利用FDS软件以可燃物和通风条件为变量建立三个不同的火灾场景,得到各测点的温度随时间曲线并拟合出了自然火灾升温曲线,得出结果,火灾场景一的可燃物分布较多,火源处发生燃烧峰值的时间较快且温度值较高,引燃顶棚和屋架的时间较快;火灾场景三相较于火灾场景二由于对流通风出现多峰值燃烧且温度值较高。(2)利用ABAQUS基于标准火和自然火的升温曲线进行温度场分析,数值模拟的结果表示了木梁受火时截面内温度分布的变化,较好的表示出四面受火时由于两侧受火拐角处呈现圆弧状和三面受火截面的U形炭化线的现象,随着受火时间的增加,未炭化截面逐渐减小,试件内部距离表面越远温度越低。(3)根据得到的木梁温度场云图表示出的炭化部分进行炭化速度分析,结果表明木梁四面受火炭化速度与试验符合较好,三面受火下水平方向平均炭化速度0.747mm/min,竖直方向平均炭化速度0.828mm/min,并且随密度的增加炭化速率减小,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炭化速率大致呈减小趋势,但总体上含水率变化对炭化深度影响不大。(4)建立木梁热-应力耦合模型对受火后承载力进行分析,得到结果,第一组木梁受火十分钟后承载力下降65.8%,受火二十分钟承载力下降95.8%;第二组木梁受火十分钟承载力下降67%,在常温下木梁的尺寸对承载力的影响较大;在高温下截面尺寸对剩余承载力影响不大,受火时间对剩余承载力降低具有很大影响。(5)提出了基于结构分析的计算木梁截面极限弯矩和安全系数的方法,来判断构件是否达到耐火极限和承载能力的状态,通过有效性验证证明了可靠性,结果表明对四面受火木梁进行耐火极限分析,得出结果在持荷水平为25%、37.5%、50%作用下耐火时间分别为21min42s、14min13s、8min,四面受火相比三面受火耐火时间降低危险性增加。在计算屋脊上的木梁时,在截面为200mm×200mm的矩形截面木梁安全系数为1时计算得到的耐火极限时间为32min45s范围内。
董书音[8](2019)在《南侗地区“带禾晾禾仓”的建造技艺及其影响因素初探》文中指出在贵州东南部与广西北部的南侗聚居区,基于糯稻种植的传统,用于晾晒糯稻的"禾晾"成为侗族村落中常见的构筑物,当地工匠将禾晾与储存稻米的禾仓结合即形成"带禾晾禾仓",在贵州黎平登岑与广西三江高定两个村落还保留有一定数量的这类构筑物。文章选取登岑与高定两地6座典型的带禾晾禾仓作为样本,进行了全面测绘和工匠访谈。调研发现:首先,带禾晾禾仓的建造方式不同于一般民居建筑;其次,两地的带禾晾禾仓因地形差异而在规模与空间形态上有所不同,并进一步表现出结构方式与细部做法上的差异。因此,文章针对带禾晾禾仓的空间布局、结构方式与细部节点开展了专项研究,旨在解读带禾晾禾仓建造技艺的独特性,以及侗族工匠如何使用不同的技术做法应对在不同环境限制下的建造需求。
姚建国[9](2019)在《错长城(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当风吹来时,就像有一位琴师把整片树林当成一架巨大的古筝,弹奏出低沉而雄浑的曲子。这位琴师在哪里?你看不到,只能通过听觉来感受它的存在。山谷,波浪,乃至全部带有缝隙的地方都可能形成风的回响,而风长成什么样子,你一无所知。我一直感叹风的存在,它没有实相,却能操纵有形的东西聒噪不休。我曾去过腾格里大沙漠,面对那一道道向远
林芳菲[10](2017)在《严寒地区村镇综合防灾体系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而灾害的发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广大村镇地区。严寒地区灾害的类别、分布、程度、危害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总体表现为气象灾害较多,地质灾害较少,由于冬季时间长,因寒冷气候而产生的各种灾害较多,也易出现如雪崩、滑坡等诱发灾害;我国严寒地区森林、草原、农田分布广阔,成为受影响最广泛的承灾体,各种原因导致的火灾、生物灾害是危害它们的主要灾种;各类灾害过去时,易引发冻害等次生灾害。本文从严寒地区村镇受灾情况和规划建设中的灾害防范情况出发,在深入调研不同镇域、镇区和村庄的基础上,研究严寒地区村镇灾害种类的分布与特征,分析严寒地区村镇受灾害影响的特殊性;了解严寒地区村镇现行灾害防灾体系的组织结构和行动机制,各类承灾体的防范措施,以及安全制度的现行情况。通过实例分析与先进经验的对比,解析现有体系的不适宜性和不完整性;构建完整的严寒地区村镇综合防灾体系:根据严寒地区村镇灾害的特殊性,以及严寒地区村镇防灾措施的特殊性,参照现有防灾体系,构建严寒地区村镇综合防灾体系规划的框架,并完善各项防灾策略,为防灾减灾提供合理化建议。对严寒地区村镇灾害的研究,可以总结出现有严寒地区村镇的灾害种类和特点,区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灾害,为我国灾害研究中的区域灾害综合研究补充内容,也为严寒地区村镇防灾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为严寒地区村镇发展建设贡献力量;为严寒地区村镇防灾拓宽思路,完善规划内容。本文通过严寒地区村镇灾害综合防灾体系的构建,更为科学地为其村镇防灾规划提供优化方向,满足严寒地区救灾特殊性,满足村镇防灾本土适宜性的要求;此外,从村镇的方向拓宽综合防灾的理论研究。本文以严寒地区的村镇防灾体系规划为研究对象,对综合防灾理论起到丰富完善的作用,并为村镇防灾减灾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二、火炕火灾的原因及防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炕火灾的原因及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1)如何做好村寨防火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完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
(一)加强电气普及 |
(二)建筑防火隔离 |
二、提高村寨消防安全防护能力 |
(一)消防应急培训 |
(二)配备消防设施器材 |
三、构筑防治工作宣传教育体系 |
(一)消防宣传 |
(二)隐患排查 |
四、结语 |
(2)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消防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消防工作现状 |
1.1 农村火灾形势分析 |
1.2 农村火灾原因分析 |
1.2.1 农村火灾隐患大量存在 |
1.2.2 农村消防管理困难重重 |
1.2.3 弱势群体消防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
2 农村消防工作薄弱的主要原因 |
2.1 农村消防工作基础薄弱,责任落实不到位 |
2.2 消防设施落后,消防力量薄弱 |
2.3 消防宣传不到位,农民消防意识淡薄 |
3 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对策 |
3.1 推动落实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和责任制 |
3.1.1 将农村消防纳入乡镇整体规划 |
3.1.2 构筑农村消防领导组织责任体系 |
3.1.3 强化针对性的农村防火措施 |
3.2 加强农村公共消防基础建设 |
3.2.1 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
3.2.2 加强农村消防力量建设 |
3.3 加强消防知识宣传 |
3.3.1 扩大消防宣传途径 |
3.3.2 发挥阵地作用 |
3.3.3 强化对重点人群的关注 |
(3)呼和浩特地区农村互助养老建筑冬季气候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
1.1.2 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正在兴起 |
1.1.3 农村互助养老建筑气候适应性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互助养老的相关研究 |
1.2.2 建筑气候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
1.2.3 人体气候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
1.2.4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地区界定 |
1.3.2 研究对象界定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建筑气候适应性基础理论 |
2.1.1 建筑气候适应性价值 |
2.1.2 建筑气候适应性特征 |
2.1.3 建筑气候适应性策略 |
2.2 人体气候适应性基础理论 |
2.2.1 人体气候适应性价值 |
2.2.2 人体热舒适理论分析 |
2.3 呼和浩特地区气候适应性基础理论 |
2.3.1 呼和浩特气候分析 |
2.3.2 呼和浩特气候适应性研究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呼和浩特地区农村互助养老建筑现状调研 |
3.1 呼和浩特地区基本特征 |
3.1.1 人口特征 |
3.1.2 村落特征 |
3.2 呼和浩特互助养老建筑现状调查 |
3.2.1 调查范围 |
3.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3.2.3 农村养老设施基本类型与特征 |
3.3 调查样本分析 |
3.3.1 选址特征 |
3.3.2 院落布局特征 |
3.3.3 建筑形态与布局特征 |
3.3.4 围护结构特征 |
3.3.5 采暖方式与能源应用特征 |
3.4 互助养老建筑主观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呼和浩特地区农村互助养老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与分析 |
4.1 室内热环境测试方法 |
4.1.1 测试时间 |
4.1.2 测试仪器 |
4.1.3 测试内容 |
4.2 测试对象及测点布置 |
4.2.1 大豆铺村互助养老建筑 |
4.2.2 东老藏营村互助养老建筑 |
4.2.3 窑沟村互助养老建筑 |
4.3 室内热环境分析 |
4.3.1 大豆铺村互助养老建筑热环境分析 |
4.3.2 东老藏营村互助养老建筑热环境分析 |
4.3.3 窑沟村互助养老建筑室内热环境分析 |
4.4 冬季室内热舒适研究 |
4.4.1 调研方法 |
4.4.2 调研过程 |
4.5 冬季室内热舒适分析 |
4.5.1 室内热环境 |
4.5.2 服装热阻和新陈代谢率 |
4.5.3 PMV模型与MTS模型 |
4.5.4 热接受率与热舒适区间 |
4.5.5 热期望温度 |
4.5.6 热舒适度 |
4.5.7 室内湿感觉、吹风感投票统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呼和浩特地区农村互助养老建筑气候适应性优化策略 |
5.1 基础模型建立 |
5.1.1 模拟软件介绍 |
5.1.2 基础模型建立 |
5.1.3 边界条件设定 |
5.1.4 模拟结果分析 |
5.2 院落布局优化 |
5.2.1 院落布局优化分析 |
5.2.2 模拟结果分析 |
5.3 建筑朝向与形态优化 |
5.3.1 建筑朝向优化 |
5.3.2 建筑体形优化 |
5.3.3 平面布局优化 |
5.4 围护结构优化 |
5.4.1 外墙优化 |
5.4.2 屋顶优化 |
5.4.3 外窗优化 |
5.4.4 围护结构组合优化 |
5.5 优化前后室内热环境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图录 |
附录B 表录 |
附录C 呼和浩特农村养老建筑调研表 |
附录D 呼和浩特农村老年人调查问卷 |
附录E 呼和浩特地区农村老人人体舒适度调查问卷表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附件 |
(4)满族文化影响下的清代建筑装饰风格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梳理满族文化与清代建筑的发展脉络 |
(二)全面呈现满族文化影响清代建筑的成果 |
(三)揭示满族地域性特征的形成 |
二、国内外研究现况 |
(一)满族文化的相关史料与研究 |
(二)满族民族特色的清代宫殿 |
(三)陈设与建筑细部研究 |
(四)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二)研究的内容框架 |
四、研究背景 |
(一)满族文化 |
(二)满族传统建筑特点 |
(三)清代建筑的主要成果 |
注释 |
第二章 满族文化影响下的清代建筑风格的整体变革方式 |
一、满族文化习俗对清代建筑总体布局形成拓展的影响 |
(一)满族文化对清代建筑构造的强化 |
(二)等级观念影响下清代建筑空间布局的延伸与拓展 |
二、满族等级制度对建筑形制的限定 |
(一)满族民居对满族传统建筑材料的青睐 |
(二)新建筑材料的使用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满族文化影响下的清代建筑细部装饰风格的演变 |
一、细部造型选择的变革 |
(一)几何装饰造型的形态延伸 |
(二)植物装饰造型的形态演变 |
(三)动物装饰造型的形态表现 |
二、“图腾崇拜”建筑装饰题材中的“图腾崇拜”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满族文化影响下的清代建筑色彩运用的变革 |
一、清代建筑色彩等级与象征性的运用和延伸 |
二、清代建筑中的色调运用 |
(一)白色在建筑基石与雕塑中的的运用 |
(二)青、绿色在屋顶上的广泛运用 |
(三)黑色的塑形与塑新之用 |
(四)红色在清代建筑构件上的色彩运用方式 |
三、满族色彩与清代建筑细部装饰的色彩搭配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满族文化影响下的清代建筑特征 |
一、满族文化对建筑构造与式样的影响 |
(一)社会等级观作用下屋顶构造的创新 |
(二)丰富的檐下装饰 |
(三)满族传统门窗在清代建筑上的延伸与发展 |
(四)柱式装饰的演变 |
二、满族民俗对清代建筑风格影响 |
(一)满族民俗影响下的窗户演变 |
(二)多功能的苞米楼 |
(三)满族宗教信仰对清代建筑功能的影响 |
三、繁化审美对清代建筑风格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章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先行研究述评 |
一、1934 年以前沙俄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查研究 |
二、日本占领及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 |
三、中苏共管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
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 |
引言 |
第一节 近代边疆危机态势 |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大面积领土强占与资源掠夺 |
二、俄国攫取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及其将东北残存领土“俄罗斯化”企图 |
三、英国强行牛庄开港及其在东北的利益 |
四、日本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觊觎与渗透 |
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
第二节 列强对中国民族交错地带的矿产资源调查 |
一、俄国在中东铁路沿线的资源调查 |
二、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资源的调查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 |
引言 |
第一节 东清铁路计划出笼及沙俄对矿权的掠夺 |
一、东清铁路计划出笼与实施 |
二、沙俄对东清铁路沿线矿权的侵夺 |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运营 |
一、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东清铁路的初期经营 |
二、俄商包办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
第三节 中东铁路燃料供应与煤矿的掠夺式开采 |
一、中东铁路的燃料需求 |
二、东清铁路公司与俄商对煤炭资源的掠夺 |
三、煤炭资源开采于呼伦贝尔地方的经济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 |
引言 |
第一节 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
一、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探查 |
二、中东路事件前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的掠夺 |
三、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抛弃 |
第二节 中苏合办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
一、苏联工矿企业运营经验的引入 |
二、中东路事件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统制与统治: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 |
引言 |
第一节 日本产业统制政策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
一、日苏交接扎赉诺尔煤矿过程 |
二、满炭系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统制 |
三、日本殖民后期统制政策的调整 |
第二节 伪满洲国统治下的煤炭资源掠夺 |
一、日本人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勘测 |
二、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
三、日本煤炭资源掠夺对“兴安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 |
引言 |
第一节 扎赉诺尔光复与中国共产党对煤矿的军事接管 |
一、扎赉诺尔光复 |
二、中国共产党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军事接管 |
三、秘密建党建政背景下的煤矿恢复 |
第二节 煤矿工会在中苏共管期间的作用 |
一、煤矿工会的筹建与基层动员 |
二、苏联一长制与工会在煤矿运营中的协调 |
三、煤矿公开建党与工会面向的转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的进程 |
引言 |
第一节 中苏关于交还中长铁路的谈判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交涉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苏谈判 |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 |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的具体过程 |
二、扎赉诺尔煤矿在回归缓冲期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回归祖国初期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整与发展 |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调整 |
二、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遥远的边陲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 |
引言 |
第一节 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与矿区的形成 |
一、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 |
二、扎赉诺尔行政建置变迁 |
三、扎赉诺尔矿区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二节 煤矿招工与扎赉诺尔移民社会的形成根源 |
一、扎赉诺尔煤矿招工与地方人口结构演变 |
二、扎赉诺尔地方经济结构 |
三、扎赉诺尔社会生活 |
第三节 以煤矿为核心的单位体制形成 |
一、煤矿的“单位”化进程 |
二、单位制社区 |
本章小结 |
终章 |
第一节 扎赉诺尔煤矿与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社会表征 |
第二节 “国家中心性”对于“地方性”的整合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6)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图 |
1.6 小结 |
注释 |
2.满族传统装饰元素相关概述 |
2.1 满族建筑发展 |
2.2 满族传统居室建筑装饰纹样 |
2.2.1 动物纹样 |
2.2.2 植物纹样 |
2.2.3 字符纹样 |
2.2.4 几何纹样 |
2.3 满族传统建筑居室装饰色彩 |
2.3.1 宫殿色彩 |
2.3.2 民居色彩 |
2.3.3 色彩等级划分 |
2.3.4 建筑材料色彩 |
2.4 满族传统居室建筑室内陈设 |
2.4.1 瓷器 |
2.4.2 刺绣 |
2.4.3 剪纸 |
2.4.4 家具 |
2.5 小结 |
注释 |
3.满族传统建筑室内装饰的形成 |
3.1 满族历史 |
3.2 地域环境对满族传统室内装饰的影响 |
3.2.1 地形与地貌 |
3.2.2 气候环境 |
3.3 萨满文化对满族传统室内装饰的影响 |
3.3.1 萨满的起源 |
3.3.2 萨满祭祀 |
3.3.3 萨满文化对满族传统室内装饰的影响 |
3.4 民俗文化对满族传统室内装饰的影响 |
3.5 满族建筑室内装饰分析 |
3.6 满族民居建筑室内设计的演变过程 |
3.6.1 满族民居建筑室内格局的演化 |
3.6.2 满族民居建筑室内装饰材料的更新 |
3.7 小结 |
注释 |
4.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
4.1 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的原则 |
4.2 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
4.2.1 天花的应用 |
4.2.2 墙面的应用 |
4.2.3 室内陈设的应用 |
4.2.4 家具的应用 |
4.3 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实践与发展前景 |
4.3.1 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实践 |
4.3.2 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发展前景 |
4.4 小结 |
注释 |
5.满族特色主题餐厅空间设计 |
5.1 满族特色主题餐厅空间设计 |
5.2 满族宗教伦理性特性在餐厅中的运用 |
5.2.1 萨满教文化在餐厅设计中的体现 |
5.2.2 儒家思想在餐厅设计中的体现 |
5.3 满族特色主题餐厅空间设计 |
5.3.1 设计方案分析 |
5.3.2 平面布置与功能分区 |
5.3.3 空间设计表现 |
5.4 小结 |
注释 |
6.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火灾下村镇建筑木梁安全性能演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砖木结构分类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木材火灾性能研究 |
1.4.2 木构件抗火性能研究 |
1.4.3 木结构建筑火灾蔓延研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建筑火灾理论 |
2.1 村镇房屋火灾及材性特征 |
2.1.1 村镇房屋火灾特征 |
2.1.2 木材燃烧特性 |
2.2 火灾基本理论 |
2.2.1 燃烧的条件 |
2.2.2 可燃物燃烧类型 |
2.2.3 可燃固体、液体、气体的燃烧特征 |
2.3 室内火灾蔓延影响因素 |
2.3.1 火灾荷载 |
2.3.2 热释放速率 |
2.3.3 火源位置 |
2.3.4 通风条件 |
2.4 建筑火灾蔓延的途径 |
2.4.1 火灾在水平方向蔓延 |
2.4.2 火灾在竖直方向蔓延 |
2.5 火灾中燃烧现象 |
2.5.1 火羽流 |
2.5.2 顶棚射流 |
2.6 FDS软件介绍及基本理论 |
2.6.1 FDS基本方程 |
2.6.2 FDS燃烧模型 |
2.7 ABAQUS软件介绍及基本理论 |
2.8 本章小结 |
3 村镇砖木结构房屋火灾模拟 |
3.1 Pyrosim建模软件 |
3.2 村镇砖木结构火灾发展过程 |
3.2.1 火灾初期增长阶段 |
3.2.2 火灾充分发展阶段 |
3.2.3 火灾衰退阶段 |
3.3 火灾场景设置 |
3.4 FDS模型建立 |
3.4.1 建筑模型设置 |
3.4.2 定义表面及材料参数 |
3.4.3 划分网格 |
3.4.4 火源设置 |
3.4.5 测点的设置 |
3.5 模拟结果及分析 |
3.5.1 火灾场景一模拟分析 |
3.5.2 火灾场景二模拟分析 |
3.5.3 火灾场景三模拟分析 |
3.6 火灾升温曲线 |
3.7 本章小结 |
4 木梁温度场分析 |
4.1 传热学基本原理 |
4.1.1 传热学基本方程 |
4.1.2 热传递的方式 |
4.2 热-应力耦合分析原理 |
4.2.1 热-应力耦合分析物理方程 |
4.2.2 热-应力耦合分析的虚功原理 |
4.3 木材热工参数 |
4.3.1 导热系数 |
4.3.2 比热容 |
4.3.3 密度 |
4.4 木梁温度场分析 |
4.4.1 木材热工参数的选取 |
4.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4.3 木梁四面受火温度场分析 |
4.4.4 木梁三面受火温度场分析 |
4.4.5 圆截面木梁温度场分析 |
4.5 木构件炭化速度分析 |
4.5.1 不同密度对炭化速度影响 |
4.5.2 不同含水率对炭化速度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火灾下木梁安全性能分析 |
5.1 木材力学性能 |
5.1.1 木材常温下本构关系 |
5.1.2 木材高温下力学性能 |
5.2 火灾下有效荷载 |
5.3 木梁受火后承载力分析 |
5.3.1 模型建立 |
5.3.2 模拟结果与试验对比及分析 |
5.4 木梁耐火极限分析 |
5.4.1 有效性验证 |
5.4.2 木梁四面受火耐火极限 |
5.5 木梁安全系数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南侗地区“带禾晾禾仓”的建造技艺及其影响因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两地带禾晾禾仓的规模与空间布局差异 |
1.1 登岑村的带禾晾禾仓 |
1.2 高定村的带禾晾禾仓 |
1.3 影响两地禾仓规模与空间布局的因素 |
2 两地带禾晾禾仓的结构和构造差异 |
2.1 禾晾与核心禾仓的连接方式 |
2.2 纵枋的结构功能 |
3 侗族带禾晾禾仓的建造工艺探析 |
4 结语 |
Synopsis |
(9)错长城(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10)严寒地区村镇综合防灾体系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4.3 研究的框架 |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
2.1 严寒地区村镇灾害 |
2.1.1 严寒地区村镇灾害概述 |
2.1.2 气象灾害 |
2.1.3 地质灾害 |
2.1.4 水文灾害 |
2.1.5 自然火灾及生物灾害 |
2.1.6 人为灾害 |
2.2 村镇综合防灾规划体系 |
2.2.1 防灾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 |
2.2.2 防灾内容体系 |
2.3 国外村镇综合防灾体系规划解析 |
2.3.1 美国村镇防灾体系规划 |
2.3.2 日本村镇防灾体系规划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严寒地区村镇灾害与防灾调查 |
3.1 调查方案设计 |
3.1.1 调查范围与对象选取 |
3.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3.2 严寒地区村镇受灾情况 |
3.2.1 村镇受灾种类 |
3.2.2 灾害对村镇影响 |
3.3 严寒地区村镇防灾体系现状 |
3.3.1 组织体系 |
3.3.2 灾害防灾体系 |
3.3.3 承灾体防灾体系 |
3.3.4 防灾与安全制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严寒地区村镇防灾体系构建与规划 |
4.1 防灾体系框架构建 |
4.1.1 组织体系框架 |
4.1.2 内容体系框架 |
4.1.3 综合防灾机制 |
4.2 灾害防灾体系规划 |
4.2.1 气象灾害防灾体系规划 |
4.2.2 地质灾害防灾体系规划 |
4.2.3 水文灾害防灾体系规划 |
4.2.4 自然火灾与生物灾害防灾体系规划 |
4.2.5 人为灾害防灾体系规划 |
4.3 承灾体防灾体系规划 |
4.3.1 村镇安全用地选址与布局 |
4.3.2 生命线系统防灾规划 |
4.3.3 村镇宅基地及生产用地防灾 |
4.3.4 农田、森林、草原防灾 |
4.3.5 防灾工程设施 |
4.3.6 应急服务设施 |
4.4 防灾与安全制度体系规划 |
4.4.1 总体规划中的防灾规划 |
4.4.2 应急处置与救援预案 |
4.4.3 演习与教育培训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4-2013) |
附录2 严寒地区村镇体系防灾减灾调查问卷 |
附录3 严寒地区村镇灾害危险性分类指标 |
附录4 严寒地区村镇防灾规划工作项目 |
致谢 |
四、火炕火灾的原因及防范(论文参考文献)
- [1]如何做好村寨防火工作[J]. 唐勇樟. 消防界(电子版), 2021(15)
- [2]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消防工作[J]. 薛志强. 科技与创新, 2021(12)
- [3]呼和浩特地区农村互助养老建筑冬季气候适应性研究[D]. 李浩坤.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2)
- [4]满族文化影响下的清代建筑装饰风格演变研究[D]. 马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D]. 宋铁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6]满族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设计研究[D]. 王美丹.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5)
- [7]火灾下村镇建筑木梁安全性能演化规律研究[D]. 蔡炎.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南侗地区“带禾晾禾仓”的建造技艺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 董书音. 建筑遗产, 2019(04)
- [9]错长城(一)[J]. 姚建国. 唐山文学, 2019(10)
- [10]严寒地区村镇综合防灾体系规划研究[D]. 林芳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