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铁路基本建设引入BOT融资方式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欢[1](2021)在《BOT融资模式在职业学校基本建设中的探索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更高要求,各省均将职业教育放在教育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产业升级、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突出位置,以缓解各行业专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各地区职业学校开始进一步扩招,希望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型学生,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大规模的校区建设、资产购置和现有设施修缮是职业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解决资金问题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依靠财政拨款、自有资金、捐款等已经无法满足教育经费需求,严重制约学校发展,职业学校需要寻求其他资金来源渠道,以保障学校的建设发展。本文针对职业学校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短缺问题,从学校教学科研、新校区建设、对外交流、后勤实施等不同特征项目出发,采用SWOT分析法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讨论了项目成败的主要因素和融资创新;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BOT融资模式在职业学校基本建设项目中的风险因素,建立了7个方面的风险指标体系,以某职业学校实训楼建设项目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建立了基于AHP的风险评价模型,并提出相应风险应对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阐明了BOT融资模式基本理论。对BOT融资模式的理论概念、基本结构、运作流程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经过与传统融资模式优势对比分析,总结了BOT融资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最后对其衍生模式进行了简要介绍。(2)剖析了职业学校BOT项目融资特点。根据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用途特征差异,将其划分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后勤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和新校区建设项目等,进行了特征对比分析。结合职业学校BOT项目融资渠道,对职业学校项目采用BOT融资模式进行了SWOT分析,针对不同特征项目提出实施对策,以吸引更多投资者,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从收费价格、政策、管理3个方面分析了融资成败因素,提出融资创新,以项目公司角度,分析了职业学校BOT项目整个融资、运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3)建立了风险因素层次分析模型。概述层次分析法概念、思路及过程,通过对职业学校BOT项目风险分类及分析,建立了风险因素层次模型。在项目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对风险应对内容及措施进行了全面分析。(4)构建了某职业学校实训楼AHP模型。以某职业学校实训楼建设项目为实例,通过调查该职业学校资金现状、实训楼项目融资现状、项目特点等,对该实训楼采用BOT融资模式进行了应用分析,探讨其融资必要性。结合实训楼项目建设实际情况,通过财务评价分析,确定了采用BOT融资模式的可行性。建立AHP模型,对比实训楼项目前期、建设期、经营期的风险,综合指标权重数值,对风险应对进行相应对策探讨,有效防范风险,保障BOT融资模式顺利实施。(5)通过对BOT融资模型分析研究和实例分析,论证了BOT融资模式是职业学校对外交流建设项目筹措资金的一种较优方案。采用BOT融资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职业学校发展与资金短缺两者之间的矛盾,还可以成功引入社会优质资本及先进管理模式。本文研究内容可为目前存在建设项目融资问题的职业学校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为不断完善BOT融资模式在我国职业学校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王平[2](2014)在《高校BOT项目经济评价及风险管理研究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新校区为例》文中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社会各类事业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人才资源的迫切需要。因此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显得十分的必要而且非常的迫切。高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然而由于高校众多,国家将主要着重对“985”“211”等重点院校予以主要的资金支持,对于普通高等学校的“照顾”有限,普通高等学校的发展对资金有着强劲的需求,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问题现已成为制约高校规模化发展的一个“瓶颈”。这就迫使我们从高校资金的各种来源和途径分析,思考如何运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巨额的教育建设发展资金,无疑BOT项目融资模式是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融资方式的一种探索。在本文中笔者从理论分析入手,对BOT融资模式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将BOT模式引入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操作可行性;并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新校区南山书院BOT项目进行经济评价分析和项目投资风险分析,提出了优化高校BOT项目的对策和建议。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总结分析高校BOT融资模式的可行性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阐述BOT项目融资方式的基本理论及项目评价、投资决策方法的相关理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与BOT融资方式的相关性分析。第三章介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新校区项目背景、规划、基本模型以及南山书院BOT融资方案、实施方法和步骤等基本问题;对新校区南山书院学生生活区BOT方案进行了实例分析,进行了经济核算。并借助工具对其经济及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对南山书院BOT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进行了风险识别,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了风险矩阵对该项目进行了风险评价。最后对该BOT项目的关键风险因素提出了应对措施。第五章依据对南山书院BOT项目的经济评价和投资风险分析结果,笔者提出了优化南山书院BOT项目的具体对策和建议。第六章,结论和展望。
景启国[3](2014)在《我国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铁路对于目前正处于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中国是十分重要的。铁路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铁路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深化落实经济结构转型的具体举措。而在铁路迅猛发展的背后,却是越来越捉襟见肘的政府财力。历经大部制改革后的中国铁路总公司,要实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所提出的铁路建设目标,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巨额债务及新建项目的资金缺口。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引进项目融资以拓宽融资渠道已经成为中国铁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查阅大量前人的文献后,针对在铁路建设中引入项目融资模式的问题进行探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论文开篇介绍了论文的相关背景,第二章由传统的融资方式和项目融资的理论出发,结合大量学者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所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从我国传统融资模式开始,介绍我国铁路融资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新线路的建设规模和由此带来的融资严峻形势,结合项目融资对比传统融资模式的优势和特点提出了我国铁路建设融资创新以及引入项目融资的必要性。第四章结合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对项目融资中最典型的四种融资模式:BOT、TOT、PPP、ABS的引入进行可行性分析。由它们的具体概念入手,介绍各自的优缺点,并做出定性比较。接下来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融资实例进行分析,并总结它们的成功经验第五章针对BOT、TOT、PPP、ABS四种融资模式,探讨项目融资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合熵的有关理论,设计出基于熵的相关理论所建立的项目融资方式选择模型,这个模型的特点为将多指标评价各项目融资方式固有信息的客观作用与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的主观能力量化,并结合为一个复合权重集。模型假设根据某一特定项目中,将影响四种项目融资模式的相关影响因素指标根据实际情况量化并通过相关运算后,对它们“打分”,从而得出具体项目中哪一种融资模式较为合适。期待未来当项目融资真正引入国内铁路建设时,能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一种定性比较的工具。接着文章分析了项目融资暂未被引入到我国铁路建设中的原因,最后针对我国铁路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的契机下,提出若干能保障项目融资在我国铁路建设顺利应用的政策建议。本论文对于我国未来铁路建设中通过引入项目融资方式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实际意义。论文中所设计出的选择模型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推广项目融资及四种融资模式如何在实践中选用等做出了一点贡献。
李晓霞[4](2013)在《BOT融资模式在铁路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近年来铁路建设和规划的高速发展,铁路建设市场有巨大的资金需求,传统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日渐显现。由政府投资的建设模式,不但政府的财政压力加大,而且铁路企业的高负债运行,也给企业发展造成了负担。随着2013年政府铁路机构改革的进行,不再保留铁道部,铁路成为真正的企业,铁路继续发展建设的资金从何而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寻求更为宽广的渠道成为必然之选。因此,在目前形势下,已经成功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BOT模式在铁路建设项目上的实际应用研究成为必要。本文在BOT理论指导下,从铁路投融资体制现状和现行铁路建设及运营特点出发,结合境内外已实施BOT模式项目案例,总结了BOT融资模式在我国铁路建设项目中应用的内外部环境优劣因素和需满足条件,进行了SWOT分析,得出了BOT融资模式在我国铁路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利大于弊,在此基础上对影响BOT模式应用成功的因素进行了KSF分析,得出了影响其成功的因素重要程度依次为:铁路项目条件、运作机制条件、政策法规条件、运作程序条件,并对影响条件逐个分析解决对策,满足BOT模式的应用条件,使BOT模式在我国铁路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可行。
陆一凤[5](2013)在《民间资本投资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进入壁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运输业在我国的运输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旅游、商贸、物流,同时也是我国大范围内经济联系和经济交往的纽带。我国铁路运输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遇到了瓶颈期,盈利能力下降、运能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在2000年8月,原铁道部就曾经出台政策鼓励外部资本投资我国铁路产业,但政策效果并不显着。在2012年5月,原铁道部再次出台意见,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依法合规的进入铁路产业,这为民间资本投资垄断产业打开了大门。本文对民间资本投资我国铁路运输业过程中遇到的经济性进入壁垒和非经济性进入壁垒进行研究,分析进入壁垒的程度和趋势,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降低民间资本投资铁路运输业进入壁垒的政策建议,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首先,本文对铁路运输业的范围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在结合理论和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概述了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历程和外部资本引入情况,分析了铁路运输业的特性和民间资本的特性。其次,本文从绝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异化和特有经济资源壁垒五个方面对经济性进入壁垒进行深入分析,从制度性壁垒、战略性壁垒和产业特性壁垒三个方面对非经济性进入壁垒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本文总结出了铁路运输业更好的引入民间资本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管理合同、股票和市政债券、资产重组、铁路运输业投资基金、BOT融资模式等方法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方式以降低民间资本投资铁路运输业的经济性进入壁垒,另一方面,从引入竞争、深化改革、网运分离方面改革管理体制以降低民间资本投资铁路运输业的非经济性进入壁垒,双管齐下更有利于打破我国铁路运输业在引入民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笔者还对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梳理,用更新的数据和全面的视角分析了我国铁路运输业的现状和在引入民资过程中存在的进入壁垒。在政策建议方面结合实际情况,重视建议的可行性。
陆维[6](2012)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需求量极大,但资金短缺是我国政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最大问题,发达国家最常见的解决办法是采用BOT融资模式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但由于BOT融资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政府一方还是投资者一方都刘BOT融资不太了解。本文通过论述BOT融资的理论知识,结合佛山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BOT的实际情况,对BOT融资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为研究其他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BOT融资提供一些经验。本文从论述BOT融资模式的涵义开始,首先系统地介绍BOT融资模式的特征、资金、结构、运作等,然后分析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的现状,并结合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BOT融资的发展情况,分析BOT融资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和仍存在的问题。然后选择拂山某污水处理厂项目作为案例进行BOT融资模式的实证分析,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验证了BOT融资模式的实际操作过程,最后通过定量和定向分析结合的方法对该项目的风险进行研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吴孝灵[7](2011)在《基于博弈模型的BOT项目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工程项目BOT融资模式为背景,结合其实际运作程序,综合运用项目管理、项目融资、系统论、博弈论、决策论、信息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主要基于委托代理的视角研究了BOT项目运作中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协调机制。首先,本文在对工程项目BOT融资模式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BOT项目运作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复杂合同关系,并根据系统理论,论证了构建以项目公司为核心的BOT项目合同体系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分析BOT项目合同体系中利益相关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指出从合同角度进行激励机制设计可有效协调BOT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其次,本文重点针对BOT项目利益相关者在项目招标、谈判、融资和建设各阶段存在的利益冲突,从利益相关者之间合同关系的“协调”角度,借助博弈模型米研究相关的激励协调机制:第一、考虑到政府很难了解到私营集团的实际运营管理能力等私人信息,根据合同理论的激励思想和机制设计方法,建立了一个关于BOT项目投资与特许权期的二维招标合同直接机制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求解和均衡分析,获得了一个BOT项目招标合同的最优直接机制和相应配置方案。第二、通过分析政府关于特许权期的决策与私人投资策略之间冲突,基于Stackelberg博弈中的诱导机制和激励思想,考虑政府根据项目的建设成本确定项目有效运营期,并将有效运营期一部分作为特许权期,以激励私人部门作尽叮能多的建设投资。由此,建立了政府和私人投资者之间博弈模型,并通过模型求解和均衡分析,获得了政府的最优激励决策和私人最优投资策略。第三、针对BOT项目有限追索权融资的特征,考虑贷方和项目公司分别根据CAPM方法进行投资决策,通过分析它们投资策略在利益上的冲突关系而建立一个关于贷款与股本最优分配的融资决策博弈模型,并且用博弈论方法研究模型最优解的存在性及其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公司在其期望收益最大化目标下承诺的期末偿还金既不会超过BOT项目自身最大偿债能力,又能够使贷方期望收益恰好等于其在合同中要求的收益,从而可较好地协调二者之间关系,以促进相互合作。第四、在BOT项目特许权期被确定情形下,针对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之间关系,考虑项目公司通过工期激励机制将项目建设总承包给一个承包商。鉴于总包商施工效率在项目建设中很难被观测到,运用委托代理分析方法,建立以项目公司为委托方、承包商为代理方的博弈模型,通过模型求解获得了工期激励合同在承包商施工效率可观察和不可观察两种情形下的最优形式。获得结果表明,当BOT项目的未来收益足够大时,最优工期激励合同将有助于促进承包商的行为建立在项目顺利完工的基础上,从而将承包商和项目公融合为一个整体,真正实现他们二者之间的双赢关系。总之,本文对于BOT项目实际运作中涉及到政府、私人投资者、项目公司、贷款财团,建设承包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的冲突问题,利用博弈模型研究了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结果为BOT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杨砚峰[8](2012)在《我国铁路融资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建设事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对融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现行的铁路融资规模与结构均不尽合理,导致铁路融资成本加大、融资风险上升,严重制约了铁路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铁路融资问题的实质,是铁路融资能力不适应铁路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铁路产业科学发展为目标,应用企业融资能力理论、资本形成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等原理,借鉴其他国家铁路融资能力的经验,研究适应铁路产业发展需要的铁路融资能力理论,提出铁路融资能力的理论框架与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中国铁路融资能力保障体系,提出了提升中国铁路融资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性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在理论归纳基础上,将“融资能力”的概念由企业层面引入产业层面,界定了铁路融资能力的范畴、分类及特点;借鉴融资能力与产业发展关系的一般规律,探讨了铁路融资能力的演进路径;应用系统科学的视角全面阐述了铁路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二、在文献总结的基础上,以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国为例,进行铁路融资能力的国际比较,总结归纳铁路融资能力建设的国外经验。三、从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铁路发展阶段,进而基于国际通用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提出中国铁路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了基于熵权法的中国铁路融资能力评价方法。四、从融资目标、融资主体、融资方式等方面探讨了中国铁路融资能力保障体系的构成,并结合实证研究提出了提升铁路企业融资能力的途径。五、基于前述研究成果,从放松铁路价格管制、重视铁路资本运营及加强企业资产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铁路融资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赵洪武[9](2010)在《中国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铁路在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中具有长远、显着的外部效应,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国的铁路发展仍处于大发展阶段,需要巨额的建设资金,而资本融资渠道的狭隘,加剧了铁路财务状况恶化进程,现行主要以大规模负债融资建设模式下大额的利息吞噬了铁路部门本来就薄弱的利润。综观国外发达国家铁路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在铁路建设初期,大都依靠政府的直接投资或补贴进行,而随着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发达国家都很好的利用了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同时,目前我国铁路巨额的存量资产,将随着铁路产业升级而加速更新改造,急待进行结构调整。增加铁路产业资本的有效投入与巨额存量资产的加速调整,将成为我国铁路产业未来十年一项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急需从相关理论研究中获得新的突破。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以其快速融通的资金经营,较高的资本增值水平,较强的资本积累能力,成为虚拟经济的领头羊。尽管利润丰厚,有着较强的盈利能力,但如果虚拟经济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但可能产生巨大的风险。“铁路利远而薄,金融利近而厚”。因此,加强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既可促进前者的有效流动,产生巨大效益于国民经济,又可使金融资本利润为有源之水而增值,促进国民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二者的结合将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中铁路与金融两类产业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选取了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作为研究的主体,以产融结合理论、资本收益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从理论上我国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动因、融合后所可能具有的功能以及融合的具体形式;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相应的模型,比较了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不同融合方式下,铁路部门的运营状况、融资成本、收益状况。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系统性的研究了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问题。国内现有的关于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研究,大都较为分散,且较多的讨论其融合的动因,而对其融合的基本功能、拓展功能以及融合的具体组织形式并未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则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了铁路产融结合的一系列相关问题。(2)尝试性的提出了效益型融资机制的理论命题。通过对产融资本融合与铁路产业发展联系机理的深入分析,鉴于铁路建设与运营需要巨额资金支持,效益型融资机制构建的意义重大,其战略意义在于提高铁路产业资本扩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铁路产业资本的形成能力、结构调整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显着提高。论文还从结构化融资、资本市场筹资及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对接等方面对此作了实证分析。(3)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具体组织形式。论文认为,在现在铁道资金结算中心基础上成立中铁财务公司是实现铁路产融资本融合初级组织形式的现实选择。根据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发展规律,它的高级组织形式将是铁路金融服务集团,其性质是一个多元化金融控股公司。它将以全过程、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促进铁路产业资本的加速发展,加快资产存量结构转换,提高铁路产业盈利能力。(4)创造性的铁路产融资本融合收益模型。铁路产融资本融合收益模型的构建,其实质是两种不同属性资本收益的融合问题。一种是低风险低收益的产业资本形态,另外一种是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资本形态。两种不同形态和属性的资本结合,其关键在于融合度,即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组合问题,论文构建铁路产业资本收益模型,并借鉴金融资本收益模型,开拓性地构建了铁路产融资本融合收益模型。该模型不仅仅分析了各自资本(资产)收益与风险的变动现象或波动规律,并全面考虑了金融资本(资产)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后所显现的内在价值逻辑和循环增值。(5)首次运用历史及预测数据从实证角度论证了唯有铁路产融资本融合模式是解决铁路投融资难题、有效改善铁路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实现铁路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论文分别构建现状融资、结构化融资及产融资本融合结合这三种不同的融资模式,预测铁路行业2008年-2020年的主要运输、财务数据。
殷红军[10](2010)在《我国铁路项目融资模式研究 ——以CRBOT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文中研究指明2004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与此相对应的铁路建设资金需求达5万亿(2008年调整后)。当前,铁道部以“合资建路”为主的投融资模式快速推进着铁路的建设进程,然而却形成了巨大的债务危机与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紧张等问题。因此,引入社会资本以促进铁路投融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论文在分析我国铁路投融资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认为目前解决问题的途径为创新融资模式,而项目融资的创新迫在眉睫。其次,在分析国内外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应用较为成功的模式BOT、PPP等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铁路运营管理特征和投融资现状,提出CRBOT (China-Railway-BOT)的可持续项目融资模式,并认为该模式在目前情况下可以有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铁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并能有效促进铁路投资产业链条可持续发展。论文详细论述了CRBOT实施保障体系。其中涉及CRBOT的项目公司股权设置,调度权属优化是开放“通路权”的基础;而清算制度等是构建合资铁路公司独立法人主体的关键;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是保障CRBOT实施的外部环境;而分类建设与运营则是实施CRBOT的保障。通过一系列的机制改革,创造实施CRBOT的客观环境。CRBOT的共享机制。论文从我国铁路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入手,通过建立一般铁路项目公司的财务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说明铁路项目公司的不可持续发展是铁路产业投资链条的主要障碍。论文将“土地融资共享”纳入CRBOT的共享范围,对土地融资共享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CRBOT的补偿机制。论文将铁路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益进行量化,建立了以车站组团为基础的GDP拉动数学模型。在利益模型上,建立了基于股比多元投资主体的博弈分配模型。最后,详细介绍了CRBOT运作流程,对CRBOT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二、我国铁路基本建设引入BOT融资方式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铁路基本建设引入BOT融资方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BOT融资模式在职业学校基本建设中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BOT融资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职业学校融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框架及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2 BOT融资模式的基本理论 |
2.1 BOT融资模式概述 |
2.1.1 BOT融资模式概念 |
2.1.2 BOT融资模式基本结构 |
2.1.3 BOT融资模式运作流程 |
2.2 BOT融资模式的优势 |
2.2.1 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
2.2.2 提高项目建设和管理效率 |
2.2.3 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
2.3 BOT融资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 |
2.3.1 适宜的投资环境 |
2.3.2 政府的支持 |
2.3.3 项目公司的能力 |
2.3.4 项目的可行性 |
2.3.5 融资能力 |
2.4 BOT融资模式的衍生模式 |
2.4.1 BOT |
2.4.2 BOOT |
2.4.3 BOO |
3 职业学校BOT项目融资分析 |
3.1 项目概况 |
3.1.1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征 |
3.1.2 后勤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特征 |
3.1.3 新校区整体建设项目特征 |
3.1.4 对外交流功能设施项目特征 |
3.2 项目融资渠道 |
3.2.1 政府拨款 |
3.2.2 学杂费收益 |
3.2.3 银行贷款 |
3.2.4 融资租赁 |
3.2.5 项目融资 |
3.3 职业学校项目采用BOT融资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3.5 构建SWOT矩阵 |
3.4 BOT项目融资成败因素 |
3.4.1 收费价格因素 |
3.4.2 政策因素 |
3.4.3 管理因素 |
3.5 BOT项目融资的创新 |
3.5.1 主体创新 |
3.5.2 程序创新 |
3.5.3 运行管理创新 |
4 职业学校BOT项目融资风险分析 |
4.1 BOT项目融资的风险分析 |
4.1.1 政治风险 |
4.1.2 金融风险 |
4.1.3 市场风险 |
4.1.4 生产风险 |
4.1.5 经营管理风险 |
4.1.6 移交风险 |
4.1.7 不可抗力风险 |
4.2 职业学校BOT项目风险AHP评价模型 |
4.2.1 评价方法选择 |
4.2.2 风险评价一般过程 |
4.3 职业学校BOT项目风险管理应对 |
4.3.1 风险管理应对的内容 |
4.3.2 项目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
5 某职业学校实训楼BOT项目融资案例分析 |
5.1 实训楼BOT项目概况 |
5.1.1 某职业学校实训楼建设背景 |
5.1.2 建设规模和内容 |
5.1.3 项目建设拟达到的目的 |
5.1.4 建设方案 |
5.1.5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5.2 实训楼BOT项目投、融资决策分析 |
5.2.1 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5.2.2 融资决策 |
5.3 实训楼BOT项目融资方案分析 |
5.3.1 融资渠道 |
5.3.2 融资任务和目标 |
5.3.3 融资结构 |
5.4 实训楼BOT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
5.4.1 项目的现金流 |
5.4.2 静态投资回收期 |
5.4.3 动态投资回收期 |
5.5 实训楼BOT项目风险分析及防范 |
5.5.1 实训楼BOT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
5.5.2 基于AHP方法的实训楼BOT项目风险评价 |
5.5.3 项目风险评估结果 |
5.5.4 实训楼BOT项目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1 投资估算汇总表 |
附录A2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
附录A3 项目动态现金流量表 |
(2)高校BOT项目经济评价及风险管理研究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新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实践及理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高校建设项目 BOT 融资模式概述 |
2.1 BOT 融资模式概述 |
2.1.1 BOT 模式的概念 |
2.1.2 BOT 模式的演变 |
2.1.3 BOT 模式的特点 |
2.2 高校建设项目 BOT 融资模式的选择与应用 |
2.2.1 BOT 融资模式的选择 |
2.2.2 BOT 融资模式的应用 |
2.3 高校 BOT 项目投资决策方法及选择 |
2.3.1 财务评价分析 |
2.3.2 不确定性分析 |
2.3.3 评价方法的选择 |
3 新校区 BOT 建设项目方案经济评价 |
3.1 新校区建设概况 |
3.1.1 建设单位背景 |
3.1.2 新校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3.1.3 新校区项目概况 |
3.2 南山书院 BOT 项目简介 |
3.2.1 南山书院项目概况 |
3.2.2 南山书院 BOT 项目的实施 |
3.3 南山书院 BOT 项目的投资经济分析 |
3.3.1 南山书院 BOT 项目的确定性分析 |
3.3.2 南山书院 BOT 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 |
3.3.3 南山书院 BOT 项目的效益评价 |
4 南山书院 BOT 项目风险分析与应对 |
4.1 南山书院 BOT 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
4.2 基于层次分析方法的南山书院 BOT 项目风险评价 |
4.2.1 评价方法选择 |
4.2.2 风险评价一般过程 |
4.2.3 南山书院 BOT 项目风险评价 |
4.3 项目关键风险分析 |
4.4 南山书院 BOT 项目风险应对 |
4.4.1 项目前期阶段风险应对 |
4.4.2 项目建设阶段风险应对 |
4.4.3 项目运营阶段风险应对 |
5 南山书院 BOT 项目提升效益的对策 |
5.1 优化设计方案 |
5.2 控制建设成本 |
5.3 改变运营方式 |
5.4 深入开发,提升软性附加值 |
5.5 建议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我国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结构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融资方式相关理论 |
2.1.1 传统融资方式 |
2.1.2 项目融资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情况 |
2.2.2 国内研究情况 |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我国铁路建设引入项目融资的必要性分析 |
3.1 我国传统的铁路建设融资模式 |
3.1.1 政府投资 |
3.1.2 银行贷款 |
3.1.3 股票和债券 |
3.1.4 民间资本 |
3.2 我国铁路建设所面临的融资形势 |
3.2.1 我国铁路建设融资规模 |
3.2.2 我国铁路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我国铁路融资创新的必要性 |
第4章 项目融资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
4.1 四种项目融资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 |
4.1.1 BOT 模式在我国铁路建设的项目融资可行性分析 |
4.1.2 TOT 模式在我国铁路建设的项目融资可行性分析 |
4.1.3 PPP 模式在我国铁路建设的项目融资可行性分析 |
4.1.4 ABS 模式在我国铁路建设的项目融资可行性分析 |
4.1.5 四种项目融资模式的定性比较 |
4.2 铁路建设的项目融资模式实例分析 |
4.2.1 台湾高铁的项目融资分析 |
4.2.2 法国高铁(TGV)的项目融资分析 |
4.2.3 日本新干线项目融资分析 |
4.3 项目融资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
第5章 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模式选择模型设计 |
5.1 概述 |
5.2 熵及其性质 |
5.3 基于熵的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方式选择模型 |
5.3.1 指标的确定 |
5.3.2 模型的建立 |
5.3.3 模型的特点 |
第6章 项目融资模式暂未应用于我国铁路建设的原因分析 |
6.1 原铁道部政企不分,高度垄断且与市场脱节 |
6.2 过渡依赖中央财政拨款及政府资信,缺乏融资创新动力 |
6.3 投资主体不明确,各铁路项目经营公司不具有融资主体资格 |
6.5 配套法律不完善 |
6.6 金融市场不发达 |
第7章 我国铁路引进项目融资模式的政策建议 |
7.1 赋予某具体线路的项目公司融资主体的地位 |
7.2 放开经营性铁路票价和运价的管制 |
7.3 完善、透明分配与清算制度,公平对待所有投资者 |
7.4 健全与项目融资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 |
第8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BOT融资模式在铁路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 |
1.1.2 中国铁路建设全面铺开资金缺口加大背景 |
1.1.3 国家出台政策支持铁路投融资多元化背景 |
1.1.4 BOT模式是国内外运用比较成功的融资建设模式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我国铁路BOT融资理论研究及观点概述 |
2.2 BOT模式理论 |
2.2.1 BOT模式的起源 |
2.2.2 BOT模式的概念 |
2.2.3 BOT模式的内涵 |
2.2.4 BOT模式的特征 |
2.2.5 BOT模式的派生形式和变形 |
2.3 其他融资方式简介 |
2.3.1 ABS模式 |
2.3.2 PPP模式 |
2.3.3 项目融资租赁 |
3 境内外BOT模式项目应用案例 |
3.1 深圳地铁4号线二期工程BOT项目 |
3.2 日照至东明高速公路东明黄河公路大桥BOT项目 |
3.3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榆树屯道口立交桥BOT项目 |
3.4 英法海峡隧道BOT项目 |
3.5 台湾高速铁路BOT项目 |
3.5.1 台湾高速铁路BOT项目概述 |
3.5.2 台湾高铁BOT项目成功融资建设成功保障 |
3.5.3 台湾高铁BOT项目运营出现财务危机原因分析 |
3.6 BOT项目案例研究启示 |
4 BOT融资模式在我国铁路建设中应用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现行铁路投融资体制特点 |
4.2 中国现行铁路建设及运营特点 |
4.2.1 铁路建设项目类型划分 |
4.2.2 铁路建设项目特点 |
4.2.3 中国铁路的运营特点 |
4.3 铁路建设项目采用BOT模式的内外部环境SWOT分析 |
4.3.1 铁路建设项目采用BOT模式外部环境分析 |
4.3.2 铁路建设项目采用BOT模式内部环境分析 |
4.3.3 SWOT分析指标和权重设计 |
4.3.4 SWOT分析结果 |
4.4 铁路建设项目采用BOT模式的KSF分析 |
5 BOT融资模式在我国铁路建设项目中的应用条件 |
5.1 政策法规条件 |
5.2 铁路项目条件 |
5.3 运作机制条件 |
5.3.1 特许权协议基本框架 |
5.3.2 政府职责 |
5.4 运作程序条件 |
5.4.1 项目决策阶段 |
5.4.2 实施前准备阶段 |
5.4.3 实施阶段 |
5.4.4 运营维护阶段 |
5.4.5 移交过渡阶段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民间资本投资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进入壁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铁路产业在我国运输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1.1.2 我国铁路产业改革的进展并不显着 |
1.1.3 政府着力推进民间资本投资我国铁路运输业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回顾 |
2.1.1 结构主义学派对进入壁垒理论的研究 |
2.1.2 芝加哥学派对进入壁垒的研究 |
2.1.3 冯·维茨塞克等学者对进入壁垒的研究 |
2.1.4 可竞争市场理论的进入壁垒研究 |
2.1.5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进入壁垒研究 |
2.1.6 本文对进入壁垒的界定 |
2.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2.2.1 关于进入壁垒研究的文献综述 |
2.2.2 关于铁路运输业进入壁垒的文献综述 |
第3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的现状及特性 |
3.1 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历程 |
3.2 我国铁路运输业的投资状况分析 |
3.3 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外部资本引入历史 |
3.4 我国铁路运输业的特性分析 |
3.4.1 自然垄断性 |
3.4.2 网络经济性 |
3.4.3 准公共物品性 |
3.5 政府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我国铁路运输业 |
3.5.1 民间资本的特性分析 |
3.5.2 政府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铁路运输业的动机分析 |
第4章 民间资本投资铁路运输业的经济性进入壁垒分析 |
4.1 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
4.1.1 绝对成本优势壁垒的理论分析 |
4.1.2 我国铁路运输成本费用分析 |
4.1.3 民间资本投资我国铁路运输业的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
4.2 规模经济壁垒 |
4.2.1 规模经济壁垒的理论分析 |
4.2.2 民间资本投资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规模经济壁垒 |
4.3 必要资本量壁垒 |
4.3.1 必要资本量的理论分析 |
4.3.2 民间资本投资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必要资本量壁垒 |
4.4 产品差异化壁垒 |
4.4.1 产品差异化壁垒的理论分析 |
4.4.2 民间资本投资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产品差异化壁垒 |
4.5 特有经济资源壁垒 |
第5章 民间资本投资铁路运输业的非经济性进入壁垒分析 |
5.1 制度性进入壁垒 |
5.1.1 制度性进入壁垒的理论分析 |
5.1.2 民间资本投资我国铁路运输业存在的制度性进入壁垒 |
5.2 战略性进入壁垒 |
5.2.1 战略性进入壁垒的理论分析 |
5.2.2 民间资本投资我国铁路运输业的战略性进入壁垒 |
5.3 产业特性壁垒 |
第6章 降低民间资本投资我国铁路运输业进入壁垒的对策 |
6.1 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方式降低经济性进入壁垒 |
6.1.1 以管理合同的形式吸引民资 |
6.1.2 以股票和市政债券的方式吸引民资 |
6.1.3 以资产重组的方式吸引民资 |
6.1.4 设立铁路运输业投资基金以吸引民资 |
6.1.5 以BOT融资模式吸引民资 |
6.2 改革管理体制以降低非经济性进入壁垒 |
6.2.1 引入竞争 |
6.2.2 深化改革 |
6.2.3 网运分离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BOT融资模式概述 |
2.1 BOT融资模式的理论综述 |
2.1.1 BOT的定义 |
2.1.2 BOT的产生和发展 |
2.1.3 BOT的基本模式及其演变 |
2.2 BOT融资模式的特征及适用范围 |
2.2.1 BOT融资模式的特征 |
2.2.2 BOT融资模式适用范围 |
2.3 BOT融资模式的资金来源 |
2.3.1 按性质分类 |
2.3.2 按途径分类 |
2.4 BOT融资模式的组织结构 |
2.4.1 项目参与方 |
2.4.2 项目参与方的相互关系 |
2.5 BOT融资模式的运作程序 |
2.5.1 项目方案的确定 |
2.5.2 项目的立项 |
2.5.3 招标准备 |
2.5.4 资格预审 |
2.5.5 投标书的准备 |
2.5.6 评标与定标 |
2.5.7 合同谈判 |
2.5.8 融资和审批 |
2.5.9 项目实施(包括设计、建设、运营和移交) |
第三章 BOT融资模式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应用 |
3.1 城市基础设施的理论综述 |
3.1.1 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 |
3.1.2 城市基础设施的内容 |
3.1.3 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
3.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
3.3 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现状 |
3.3.1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情况 |
3.3.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的渠道 |
3.4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实施BOT融资模式的情况 |
3.4.1 20世纪80年代,国内首个BOT的产生 |
3.4.2 20世纪90年代初期,BOT模式的探索 |
3.4.3 20世纪90年代中期,BOT模式的扩张 |
3.4.4 20世纪90年代末,BOT市场的整顿 |
3.4.5 进入21世纪,BOT的复苏与发展 |
3.4.6 21世纪的未来展望 |
3.5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实施BOT融资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 |
3.5.1 项目必须具有可行性 |
3.5.2 良好的投资环境 |
3.5.3 有能力的项目公司 |
3.5.4 政府支持 |
3.5.5 有经验的项目承建商和运营商 |
3.6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实施BOT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
3.6.1 法制不健全 |
3.6.2 管理体制不完善 |
3.6.3 运行机制不规范 |
3.6.4 人才资源匮乏 |
3.6.5 发展环境因素制约 |
第四章 佛山污水处厂项目BOT融资案例分析 |
4.1 佛山污水处理厂项目BOT融资概况 |
4.1.1 项目背景 |
4.1.2 项目介绍 |
4.1.3 特许经营权期限 |
4.1.4 项目收费标准 |
4.1.5 项目的融资方案 |
4.1.6 项目的组织结构 |
4.2 佛山污水处理厂项目BOT融资可行性分析 |
4.2.1 项目的外部条件分析 |
4.2.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4.2.3 技术可行性 |
4.3 佛山污水处理厂项目BOT融资的实施流程 |
4.3.1 立项 |
4.3.2 BOT项目的招投标工作 |
4.3.3 BOT合同谈判 |
4.3.4 项目公司的成立与特许权协议的签订 |
4.3.5 BOT项目的实施 |
4.4 佛山污水处理厂项目BOT融资成功的原因 |
4.5 佛山污水处理厂项目BOT融资的风险管理 |
4.5.1 风险识别 |
4.5.2 风险评估 |
4.5.3 风险应对 |
4.5.4 风险监督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7)基于博弈模型的BOT项目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BOT项目运行及其风险研究 |
1.2.2 BOT项目特许权合同研究 |
1.2.3 BOT模式应用研究 |
1.3 论文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可能创新点 |
第2章 工程项目融资与BOT模式概述 |
2.1 工程项目的含义与特征 |
2.1.1 项目与工程项 |
2.1.2 大型工程项目 |
2.2 工程项目融资概述 |
2.2.1 项目融资的定义及其特点 |
2.2.2 项目融资渠道及其筹措方式 |
2.3 BOT融资概述 |
2.3.1 BOT融资的基本形式 |
2.3.2 BOT项目及其主要参与者 |
2.3.3 BOT项目运作程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BOT项目利益相关者及其合同关系分析 |
3.1 利益相关者概述 |
3.1.1 利益相关者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
3.1.2 利益相关者分类 |
3.2 BOT项目利益相关者及其基本合同关系 |
3.2.1 BOT项目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3.2.2 BOT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合同关系 |
3.3 BOT项目合同体系的系统分析 |
3.3.1 构建BOT项目合同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3.3.2 BOT项目合同体系的构建及其作用分析 |
3.4 BOT项目合同体系中利益相关者关系分析 |
3.4.1 委托代理的经济含义及其基本问题 |
3.4.2 BOT项目合同体系中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3.4.3 基于委托代理的BOT项目合同体系优化途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BOT项目招标合同的直接机制模型 |
4.1 BOT项目招标概述 |
4.2 BOT项目投资与特许权期的二维招标问题 |
4.3 BOT项目直接招标机制的博弈模型 |
4.3.1 模型建立 |
4.3.2 相关假设 |
4.4 BOT项目直接招标机制的可行性条件 |
4.5 BOT项目直接招标机制的最优形式 |
4.6 BOT项目最优直接招标机制的配置方案 |
4.7 算例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BOT项目特许权合同的激励协调模型 |
5.1 BOT项目特许权合同与特许权期的相关概念 |
5.1.1 BOT项目特许权合同及其特许权内涵分析 |
5.1.2 BOT项目特许权期的组成及影响因素 |
5.1.3 BOT项目特许权期决策的概念模型 |
5.2 项目公司与政府关于特许权期的冲突分析 |
5.2.1 BOT项目有效运营期与建设成本关系分析 |
5.2.2 项目公司投资与政府特许权方案的博弈分析 |
5.3 BOT项目投资与特许权期决策博弈模型 |
5.3.1 模型建立 |
5.3.2 相关定义与假设 |
5.4 项目公司最优投资策略分析 |
5.5 政府最优特许权期激励策略分析 |
5.6 算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BOT项目贷款合同的融资决策模型 |
6.1 BOT融资的相关概念 |
6.1.1 BOT融资的概念及特征 |
6.1.2 BOT融资的资本结构 |
6.2 BOT项目投资者关于融资结构的冲突分析 |
6.3 基于CAPM的BOT项目融资决策博弈模型 |
6.3.1 CAPM方法与BOT项目投资回报率 |
6.3.2 BOT项目融资决策博弈模型 |
6.4 BOT项目最优融资结构的存在性及其性质 |
6.4.1 模型解的存在性 |
6.4.2 模型解的性质 |
6.5 算例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BOT项目总承包合同的工期激励模型 |
7.1 项目工期概述 |
7.2 BOT项目工期激励描述 |
7.3 BOT项目总承包的工期激励博弈模型 |
7.3.1 模型建立 |
7.3.2 相关假设 |
7.4 施工效率可观察的最优激励合同 |
7.5 施工效率不可观察的最优激励合同 |
7.6 信息对称和不对称两种情形的比较分析 |
7.7 算例分析 |
7.8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8)我国铁路融资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铁路建设状况与趋势 |
1.1.2 我国铁路融资方式演变 |
1.1.3 我国铁路融资特点 |
1.1.4 我国铁路融资能力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3.1 铁路产业 |
1.3.2 融资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铁路融资能力理论研究 |
2.1 铁路融资能力的内涵 |
2.1.1 铁路融资能力的界定 |
2.1.2 铁路融资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
2.2 铁路融资能力的作用 |
2.2.1 对铁路企业的作用 |
2.2.2 对铁路产业的作用 |
2.2.3 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
2.3 铁路融资能力的演进路径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的融资特点 |
2.3.2 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铁路融资能力变迁 |
2.4 我国铁路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 |
2.4.1 融资能力的一般影响因素 |
2.4.2 铁路产业特性的影响 |
2.4.3 铁路运营特点的影响 |
2.4.4 政企合一体制的影响 |
2.4.5 铁路价格管制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融资能力的国际比较 |
3.1 美国铁路融资能力分析 |
3.1.1 美国铁路产业发展概况 |
3.1.2 美国政府对铁路的投资 |
3.1.3 其他融资方式的作用 |
3.2 俄罗斯铁路融资能力分析 |
3.2.1 俄罗斯铁路产业发展概况 |
3.2.2 俄罗斯政府对铁路的投资 |
3.2.3 其他融资方式的作用 |
3.3 日本铁路融资能力分析 |
3.3.1 日本铁路产业发展概况 |
3.3.2 日本政府对铁路的投资 |
3.3.3 其他融资方式的作用 |
3.4 印度铁路融资能力分析 |
3.4.1 印度政府对铁路的投资 |
3.4.2 其他融资方式的作用 |
3.5 其他国家铁路融资能力分析 |
3.5.1 英国铁路融资 |
3.5.2 加拿大铁路融资 |
3.5.3 韩国铁路融资 |
3.6 国外铁路融资能力比较 |
3.6.1 萌芽期/投入期 |
3.6.2 成长期 |
3.6.3 衰退期 |
3.6.4 复兴期 |
3.7 国外铁路融资能力的借鉴 |
3.7.1 实行国家向铁路投资的倾斜政策 |
3.7.2 动员多方力量多渠道投资铁路建设 |
3.7.3 发挥自身潜能自筹资金进行铁路建设 |
3.8 本章小结 |
4 铁路融资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
4.1 对铁路当前发展阶段的认识 |
4.1.1 运输需求角度分析 |
4.1.2 运输供给角度分析 |
4.2 铁路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2.1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
4.2.2 完备性与简明性原则 |
4.2.3 相对独立性原则 |
4.2.4 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 |
4.2.5 可测性和可比性原则 |
4.3 我国铁路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4.3.1 资源要素类指标 |
4.3.2 能力要素类指标 |
4.3.3 环境要素类指标 |
4.4 铁路融资能力评价方法 |
4.4.1 数据预处理 |
4.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3 现阶段中国铁路融资能力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铁路融资能力保障体系 |
5.1 我国铁路融资能力保障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
5.1.1 铁路融资能力保障体系的目标 |
5.1.2 铁路融资能力保障体系的原则 |
5.2 树立铁路企业的融资主体地位 |
5.2.1 推动铁路政企分开 |
5.2.2 按照公益性设立铁路企业 |
5.2.3 不同类型铁路企业的融资特点 |
5.3 科学选择项目融资方式 |
5.3.1 BOT融资 |
5.3.2 PPP融资 |
5.3.3 ABS融资 |
5.3.4 融资租赁 |
5.4 铁龙公司融资能力建设实证分析 |
5.4.1 铁龙公司参与铁路客货运业务的模式 |
5.4.2 铁龙公司客货运业务的资金来源 |
5.4.3 对铁龙公司模式的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我国铁路融资能力提升对策 |
6.1 放松铁路价格管制 |
6.1.1 放松铁路价格管制的意义与作用 |
6.1.2 实行灵活的铁路定价策略 |
6.2 重视铁路资本运营 |
6.2.1 资本运营对于我国铁路的意义 |
6.2.2 我国铁路资本运营的实现方式 |
6.3 加强铁路企业资产生命周期管理 |
6.3.1 资产生命周期管理的意义 |
6.3.2 资产生命周期管理的实施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中国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发展 |
1.2.1 产融资本融合的产生与发展 |
1.2.2 国外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发展历程 |
1.2.3 中国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系的发展历程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论文框架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技术路线 |
1.3.3 本文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2 产融资本融合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
2.1 产融资本融合的相关理论 |
2.1.1 中国古代产融资本融合思想 |
2.1.2 外国古典产融资本融合理论 |
2.1.3 马克思列宁的产融资本理论 |
2.1.4 现代产融资本理论基础 |
2.1.5 现代金融战略整合理论 |
2.2 金融资本收益的相关理论 |
2.2.1 资产组合理论 |
2.2.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
2.2.3 套利定价模型(APT) |
2.2.4 期权定价模型 |
2.3 关于产融资本融合研究的综述 |
2.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4 铁路融资机制的研究综述 |
2.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5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2.6 本章小结 |
3 我国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理论分析 |
3.1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动因与意义分析 |
3.1.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铁路的需求 |
3.1.2 我国铁路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3.1.3 我国铁路产业发展的资本制约 |
3.1.4 我国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意义 |
3.2 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融合发展 |
3.2.1 铁路产业的网络型特性与内部金融聚合 |
3.2.2 铁路产业的社会先行资本性质与市场化融资 |
3.2.3 铁路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与产融资本结合 |
3.3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目标与现实基础 |
3.3.1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基本属性 |
3.3.2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目标 |
3.3.3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现实基础 |
3.4 本章小结 |
4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功能分析 |
4.1 功能Ⅰ:效益型融资机制的构建 |
4.1.1 效益型融资机制构建的背景 |
4.1.2 效益型融资机制的作用机理 |
4.1.3 效益型融资机制下的融资渠道 |
4.2 功能Ⅱ:资金集中管理与调控 |
4.2.1 铁路产业资金集中结算与管理 |
4.2.2 铁路产业重组与资本运营的资金运作中心 |
4.2.3 中国铁路产业发展需要产融资本参与重组 |
4.3 本章小结 |
5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组织形式 |
5.1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初级组织:中铁财务公司 |
5.1.1 中铁财务公司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
5.1.2 中铁财务公司市场定位与功能配置 |
5.1.3 中铁财务公司的构建及经营 |
5.2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的高级组织:铁路金融服务集团 |
5.2.1 金融服务集团的一般理论 |
5.2.2 铁路金融服务集团产生的内在动因 |
5.2.3 铁路金融服务集团内部金融业务的关联与互动 |
5.3 案例分析上汽财务公司与美国通用电器金融服务集团 |
5.3.1 上汽财务公司 |
5.3.2 美国通用电气金融服务集团 |
5.4 本章小结 |
6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收益模型的构建 |
6.1 铁路产业资本收益及产融结合收益概述 |
6.1.1 铁路产业资本收益的构成 |
6.1.2 铁路产融资本收益及模型构建 |
6.2 现有融资模式下铁路产业资本收益预测与分析 |
6.2.1 铁路产业资本收益现状分析 |
6.2.2 资本收益预测的基本原则与路径 |
6.2.3 变量与模型的选择 |
6.2.4 变量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6.2.5 模型检验与预测 |
6.3 结构化融资模式下铁路资本收益分析与财务绩效预测 |
6.3.1 研究假设与分析 |
6.3.2 铁路融资结构最优化模型构建 |
6.3.3 模型预测与分析 |
6.4 铁路产融资本融合后的收益分析与预测 |
6.4.1 铁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后收益模型 |
6.4.2 模型预测与分析 |
6.5 政策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我国铁路项目融资模式研究 ——以CRBOT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合资建路"成为铁路建设快速推进与发展的载体 |
1.1.2 当前铁路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引进社会资本成为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
1.2.2 对目前铁路引入社会资本的几点认识 |
1.2.3 创新BOT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 |
1.2.4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铁路投融资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章节安排 |
1.6 论文创新 |
第二章 我国铁路投融资历史沿革与社会经济属性的再认识 |
2.1 我国铁路投融资体制沿革 |
2.1.1 改革开放前我国铁路投融资特点 |
2.1.2 改革开放后我国铁路的投融资体制改革 |
2.2 铁路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2.1 存在的问题 |
2.2.2 原因分析 |
2.3 铁路社会经济属性的再认识 |
2.3.1 关于铁路社会经济属性的一般观点 |
2.3.2 铁路社会经济属性的再认识 |
2.3.3 铁路社会经济属性对我国铁路投融资改革的启示 |
2.4 实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投融资模式借鉴 |
3.1 国外铁路投融资实践及借鉴 |
3.1.1 国外铁路初期的投融资方式 |
3.1.2 铁路大发展时期国外铁路投融资改革实践 |
3.1.3 国外投融资实践对我国铁路投融资借鉴的启示 |
3.2 传统的铁路投融资模式 |
3.2.1 政府投资(含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 |
3.2.2 银行贷款 |
3.2.3 股票和债券 |
3.2.4 民间资本 |
3.2.5 启示 |
3.3 项目融资模式的借鉴 |
3.3.1 BOT融资模式 |
3.3.2 PPP融资 |
3.4 铁路投融资模式介绍 |
3.4.1 武广高铁投融资模式——典型"部省合资"模式 |
3.4.2 厦(门)深(圳)铁路投融资模式 |
3.4.3 日本新干线铁路投融资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铁路BOT融资模式创新 |
4.1 CRBOT的内涵 |
4.2 CRBOT框架结构设计 |
4.2.1 CRBOT设计原则 |
4.2.2 CRBOT铁路项目实施的范围 |
4.2.3 实施CRBOT的意义 |
4.3 CRBOT实施的障碍分析 |
4.3.1 铁路系统政企不分 |
4.3.2 调度权属垄断 |
4.3.3 清算体系不合理 |
4.3.4 未建立分类建设分类经营机制 |
4.3.5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
4.4 CRBOT的框架 |
4.4.1 CRBOT实施保障体系 |
4.4.2 CRBOT利益共享机制 |
4.4.3 CRBOT利益补偿机制 |
4.4.4 CRBOT实施与可持续发展 |
4.4.5 CRBOT实现形式 |
4.5 案例分析 |
4.5.1 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
4.5.2 郑西"部省合资"投融资模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RBOT实施保障体系 |
5.1 CRBOT项目公司股权设置 |
5.1.1 CRBOT项目公司合理股权的重要性 |
5.1.2 CRBOT项目公司股权设计 |
5.2 CRBOT的调度权属优化 |
5.2.1 铁路公司的自主经营与调度权属 |
5.2.2 调度权属优化 |
5.3 CRBOT的清算制度改革 |
5.3.1 现行清算制度的缺陷 |
5.3.2 CRBOT清算制度构建 |
5.4 CRBOT法律体系与制度建设 |
5.4.1 保障CRBOT顺利实施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5.4.2 相关制度建设 |
5.5 分类建设与运营机制是CRBOT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
5.5.1 目前投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
5.5.2 铁路项目(线路)的分类方法 |
5.5.3 铁路项目模糊聚类的分类方法 |
5.5.4 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投资体系 |
5.6 模糊分类方法应用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RBOT利益共享机制 |
6.1 我国铁路项目的盈利水平评判 |
6.1.1 铁路项目建设经济效益的判定与衡量 |
6.1.2 铁路项目经济效益的构成 |
6.1.3 对铁路项目经济效益的评价 |
6.2 CRBOT利益共享机制 |
6.2.1 CRBOT共享范围 |
6.2.2 资源共享——土地融资共享 |
6.2.3 共享的典型代表——铁路综合运输枢纽实施CRBOT |
6.2.4 CRBOT利益共享机制流程 |
6.3 CRBOT利益共享的保障 |
6.3.1 CRBOT共享机制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6.3.2 CRBOT利益共享实施的原则 |
6.3.3 CRBOT利益共享的实施方法 |
6.4 铁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例 |
6.4.1 包西铁路通道建设的利益共享计算 |
6.4.2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榆横铁路支线的投融资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CRBOT补偿机制 |
7.1 CRBOT补偿机制 |
7.1.1 CRBOT补偿机制 |
7.1.2 "优先权"补偿 |
7.2 CRBOT补偿机制的创新——外部经济效益的量化 |
7.2.1 铁路投资产业链条与CRBOT的补偿机制 |
7.2.2 铁路项目建设的外部经济效益 |
7.2.3 对外部经济效益的量化 |
7.3 利益分配模型 |
7.3.1 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
7.3.2 相关分配方法分析 |
7.3.3 基于股比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博弈分配模型 |
7.4 案例分析 |
7.4.1 红柠铁路支线项目优先开发权补偿的投融资案例分析 |
7.4.2 太(原)中(卫)银(川)铁路运力吸引资金案例分析 |
7.4.3 铁路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构想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CRBOT的实施与可持续发展 |
8.1 CRBOT的参与者 |
8.1.1 政府部门 |
8.1.2 项目发起人 |
8.1.3 项目公司 |
8.1.4 项目贷款银行 |
8.2 CRBOT的运作流程 |
8.2.1 CRBOT实施步骤 |
8.2.2 CRBOT存在的风险 |
8.3 CRBOT的可持续发展 |
8.3.1 项目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8.3.2 CRBOT参与各方的可持续发展 |
8.4 CRBOT实施的试点建议 |
8.4.1 西部地区能源型省区的煤运铁路通道实施CRBOT分析 |
8.4.2 支线铁路项目实施CRBOT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9.1 论文的基本结论 |
9.2 不足与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我国铁路基本建设引入BOT融资方式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BOT融资模式在职业学校基本建设中的探索研究[D]. 王欢.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高校BOT项目经济评价及风险管理研究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新校区为例[D]. 王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3]我国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模式研究[D]. 景启国.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3)
- [4]BOT融资模式在铁路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 李晓霞.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5]民间资本投资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进入壁垒研究[D]. 陆一凤.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1)
- [6]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模式研究[D]. 陆维.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3)
- [7]基于博弈模型的BOT项目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 吴孝灵. 南京大学, 2011(10)
- [8]我国铁路融资能力研究[D]. 杨砚峰.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1)
- [9]中国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研究[D]. 赵洪武. 北京交通大学, 2010(02)
- [10]我国铁路项目融资模式研究 ——以CRBOT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D]. 殷红军. 长安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