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三样”没有降价(论文文献综述)
陈清华[1](2018)在《涪陵榨菜、方便面和《简·爱》——从中原诗歌之河思考“上善若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他还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
吕阳[2](2012)在《中国乘用车企业价格、产品及产能策略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当时间进入21世纪,中国乘用车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消费者对乘用车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次,大量新企业的成立使得原来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再次,乘用车市场的价格一降再降,产品质量也有所下降。乘用车市场的这一系列重大变化及其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认真地研究乘用车产业的发展规律。本文以产品空间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在一定市场需求和市场结构条件下,各个乘用车企业的价格策略行为、产品策略行为和产能扩张行为,并对这些策略行为的效果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在进行分析时本文主要使用了定性分析、经验分析和博弈分析等三种方法。首先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了乘用车市场需求和市场结构,并将乘用车企业分为五个战略小组。然后采用博弈分析方法,对各个战略小组的策略行为进行理论分析。在进行博弈分析时主要是依据产品差异化模型,在产品空间中研究企业的价格、产品和产能扩张行为。最后使用经验分析方法,对乘用车企业实际行动进行梳理,验证理论分析结论的有效性。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论文的分析框架、主要内容、分析方法等,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第二部分对乘用车市场需求和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阐明其对策略行为的意义。在分析市场需求时,本章首先说明了乘用车产品的类型及细分市场,然后分析各个细分市场的形成、价格区间及消费者构成,最后分析各个细分市场的产品差异、需求特点及策略意义。乘用车市场结构分析主要研究了集中度和进入壁垒两个方面。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新产品定价行为和降价行为等两种价格策略行为。在对新产品定价行为进行分析时,首先提出一个以产品差异化模型为基础的分析框架,详细地阐明进行新产品定价决策的过程和方法。然后依据分析框架,全面地分析了各个战略小组企业的新产品定价行为。最后分析比较不同战略小组新产品定价行为的特点,总结出新产品定价行为的规律。在对降价行为进行分析时,也同样依据这个分析框架全面分析各个战略小组的降价行为,最后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降价行为的规律。第四部分主要选取了新产品开发策略、产品售后服务策略和产品线延伸策略等三种产品策略行为进行分析。在分析乘用车企业的产品策略时,第一节分析了不同战略小组新产品开发行为。通过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出各个战略小组推出新产品的总数量和性质并进行比较,使用新产品开发博弈模型解释差别的原因。第二节阐明了各个乘用车企业都选择提供低的服务质量的原因。通过相关条件的分析,本文发现提供低的服务质量是一个纳什均衡,各个企业都陷入了囚徒困境。最后一节分析了乘用车企业的产品线延伸行为。首先分析自主品牌企业和合资企业的产品分化为两大类型的现象,使用进入壁垒理论解释合资企业没有进入低端市场的原因。在分析时使用产品垂直差异化模型将产品线延伸行为放在产品空间中进行研究,考察产品线延伸与进入壁垒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首先从工厂规模视角研究单个企业的产能扩张的数量规模,然后分析产能扩张的策略性原因和结果。然后分析价格竞争、产品竞争与产能扩张之间的关系,从各个企业每年排产计划的适应性预期特点出发,分析在企业的排产计划与需求相符合或不相符合时策略行为的变化。第六部分分析策略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第一节研究的是对于不同战略小组的企业,两种策略行为对销量的影响程度。通过比较同一战略小组内部和不同战略小组之间的企业销量与采取策略性行为的数量和质量,得出各种策略行为与销量关系密切程度。第二节讨论的是在策略行为的影响之下,市场绩效和市场竞争达到何种程度。本文选择了渗透性定价产品数量、撇脂定价产品数量、产品多样性、独占细分市场时间、销量下降企业数量等五个反映竞争程度的指标来间接地反映整个市场绩效。通过对这五个指标的分析考察乘用车产业竞争程度的变化。第七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后发制人策略的使用使得大众汽车保住了行业领导者地位;第二,信号博弈分析表明GL8对奥德赛和嘉华的进入采取容纳策略是博弈的均衡结果;第三,厌弃价格和保留价格的存在是错位竞争策略和最大差异化进入策略得以实施的基础;第四,新产品开发博弈的分析表明在新产品开发成本高风险大的情况下领导者小组企业比其它小组企业开发更多的新产品是博弈的均衡结果;第五,低端市场壁垒的存在使得合资企业无法进入;第六,博弈分析表明采取适应性排产计划是博弈的均衡结果。
牛英菊[3](2010)在《黄金五年》文中提出2005年到2009年注定是中国汽车历史长河中不平凡的五年,新车型如雨后春笋般推出,老车型如车市的常青之树,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每一轮汽车市场的崛起,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经典的汽车新产品,美、日、韩如此,中国也不例外。从2005年开始,中国汽车新一轮的发展浪潮至今已经整整五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中国汽车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黄金五年,尤其是在汽车车型上。
李哲[4](2010)在《当代中国汽车广告研究 ——基于消费文化视野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汽车工业在现代社会中呈现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汽车本身以及汽车广告的定位和诉求,在国内外有质的不同。而且,文化领域里汽车工业的影响更值得重视。在对汽车、汽车广告的研究中,我们更应该结合汽车和社会互动的关系,才能对汽车广告有真正的了解。因此,只有对基于广告而又超出广告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作出综合考量,才能说是对汽车广告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才能真正揭示出汽车广告所蕴含的复杂而深刻的意义。而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内容。从时间上看,1995年才真正开放的轿车市场,在速度上远远滞后于先期形成的庞大消费市场。得益于改革开放而成长的起来的一批中间阶级(主要以私营企业主为主)从八十年代起积累了足够的购买欲望和购买力量,1994年的一纸开令,使得这个市场呈“井喷”式瞬间爆发。但是,汽车昂贵的费用、复杂的审批手续、等车的冗长过程、汽车保险、安全等问题,决定了这一时期的购买方式仍然是“理性”为主的。这也使得这一时期的汽车广告,其诉求方式和广告理念以(?)出产品功能为主要方面,汽车的动力、安全、外观、功能配置这四大功能区是主要的广告买点。而自2002年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人均收入的倍(?)、中间阶级的分层、汽车的同质化和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等,使得汽车广告从功能性诉求转向为感性诉求,更多的呈现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2006年至今,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中间阶层的上下流动加强、“富二代”的成熟和交接、互联网的普及、汽车市场自身和消费者的培育等等,让中国的汽车广告无论在诉求上、技巧方式上还是途径上都更加成熟。消费社会中,商品和文化的结合异常紧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可以由商品所指代。这一切,正是通过广告起中介的桥梁作用。广告的语言策略和发挥作用的方式表明,意义与其说是已有的,不如说是构建的。意义并不是商品与生俱来的,它是被人为表征出来,并因此而广为流传,甚至于进入人们的潜意识,从而认可它的“自然”化。从表面上看,消费文化似乎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文化,个人拥有绝对的选择权,消费者的地位被抬到“上帝”的高度。但如果更深层次考察,个人的态度、选择、决断都是来自于生产者精心设计的“形象”之中,正是生产者赋予产品以文化内涵,被个人吸收,并进一步成为个体不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才使得商品被个体“自觉地”消费,从而获得满足。要想对汽车广告有一个全盘理解,我们必须从消费文化视野来看汽车广告,既有经济的文化维度,也有文化的经济维度。从历史的纵轴出发,汽车广告的历史变迁实际上也就是汽车地位的变迁。这个过程,也是汽车的“平民化”过程。对汽车的复杂情感和多方需求亦是汽车广告不可回避的问题。汽车广告方式呈现出多样的趋势,一言以蔽之,就是整合营销。汽车广告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从产品性能、外观到汽车的研发;从产品质量、检测到各种新概念的兴起;从产商封闭的生产流水线到消费者介入,以及产品的各个不同销售阶段,广告都能找到滋养的肥沃土壤。与此同时,随着汽车市场的逐渐饱和,汽车市场从卖家市场到买家市场的转化,生产商间竞争的日益白热化,汽车广告的重要性也在日益提升,它不仅仅为现有的汽车市场销售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挖掘新市场、区分新的市场空间、生产新的汽车消费力的重要组成。作为赋予了特殊文化意义的符号,汽车不再是无生命的单纯消费品,相反,它和人们的精神、情感相互连通,在汽车身上,个人倾注了太多的复杂情感。从地位和品位上来说,它是一个重要的区分工具。从单一的报刊广告到四种媒体(报刊、杂志、电视、网络)齐下,从一款广告到极具针对性的多款、多系列广告,从拙劣的广告技巧、简单的情感诉求到整合的营销、情感和理性兼具的诉求,中国汽车广告的发展异常迅速,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在不断丰富。由此可见,对汽车广告的分析必须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着手才能够真正了解广告在某一时期呈现出的特性。而在本文之前,所有有关汽车广告研究的论文,大多是实用型为主,更多侧重于汽车广告的商业方面,但对其背后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化缺乏全盘解析。因此,本文将综合各项因素,从纵向的历史和横向的人文等方面探讨汽车广告。同时,也填补对汽车广告研究中的一大块空白。
赵健[5](2007)在《中国轿车产业市场结构与品牌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中国加入WTO后的近几年我国轿车产业进入了快速成长期,已成为工业化新时期的主导产业。我国已经成为继美、日之后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国际国内轿车企业纷纷涌现,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市场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基于轿车市场结构的特点,品牌竞争逐渐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轿车市场结构的变化情况,并应用SCP范式就轿车市场的品牌竞争特点和体现作了论述。然后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将5家有代表性的轿车生产企业的数据代入模型,运用最大似然法估计参数。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企业品牌竞争力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最后我们得出如下的结论:我国轿车市场的品牌竞争异常激烈,跨国企业正通过多品牌战略参与到各细分市场的竞争,市场集中度将在竞争中提高,整个发展呈“U”型。随着跨国品牌在整个中国战略布局的完成,自主品牌处境艰难。品牌竞争将促使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企业其品牌竞争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孙晓红[6](2006)在《降价=降质?》文中提出据《北京晨报》:来自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最新消息称,国内汽车的投诉量连续三年每年增长一倍左右。联席会主席饶达指出,造成质量下降最关键因素之一,是汽车价格战导致部分汽车厂商在零部件上偷工减料的“降本增效”现象。 现在?
刘佳[7](2006)在《车价:有没有底线》文中研究指明96.3%的消费者认为下半年车价还会下降近一半消费者认为中级车的降幅将最大75.2%的消费者对奥拓等微车的心理承受价在2万~3万元消费者期望“老三样”5万~7万元,“新三样”7万~9万元半数消费者希望中高档车价格降至12万~16万元
王豪[8](2006)在《“老三样”汽车过时了?》文中研究表明如今的汽车市场有点像前些年的VCD家电市场:新品牌和新车型不断涌现,几乎每一款车都打着省油、舒适、操作性能强的旗号,让人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目前市场上有几类人气很旺的车型:“新三样”(伊兰特、福美来、凯越)性能一流,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精三样”(花冠、宝来、东风标致307)精致别样,是知性阶层的最爱;“超新三样”(颐达、赛拉图、福克斯)锐意时尚,引领潮流,吸引了不少新新人类的眼球。在这些新车的冲击下,传统的“老三样”汽车(富康、捷达、桑塔纳)却依然故我,车型和性能几十年如一日。打算购车的人开始犹豫:“老三样”汽车是不是过时了?究竟买什么车好呢?
杨景定[9](2006)在《老三样:谁来作“5万元标杆”?》文中认为标题所提问题,是采访时一些朋友常向记者探讨的一个话题。说这个问题,并不是空穴来风,去年1.4升富康轿车卖到六万八还要提前几个月预订时,就有人试探性地问记者:老三样最后会不会降到五万元以下?随着新车一波接一波地降价,人们对这?
尹生[10](2005)在《奇瑞:在白银时代勾画黄金轨迹》文中研究表明对中国汽车厂商(尤其是本土厂商)来说,从2005到2007这三年,是一段微妙时间。它是黄金时代向黑铁时代的蜕变期。一方面,竞争将愈演愈烈,像奇瑞这样骨骼正在发育中的企业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像少年大卫那样,不得不与巨人哥利亚去争斗;另一方面,奇瑞毕竟没有完全"失怙",它毕竟或多或少受到产业政策的呵护。我们把这个作为黄金时代的蜕变和黑铁时代前奏的时代称为"白银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冬天,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面前什么也没有,我们面前什么都有。"几年前,中国 IT 业进入严冬的时候,很多人都套用狄更斯的这段话来形容当时的景况。用这段话来形容中国汽车业的白银时代同样恰当。
二、“老三样”没有降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三样”没有降价(论文提纲范文)
(1)涪陵榨菜、方便面和《简·爱》——从中原诗歌之河思考“上善若水”(论文提纲范文)
1. 思考“上善若水”之一:涪陵榨菜、方便面和爱情。 |
2. 思考“上善若水”之二:津液少了, 血不足以养心, 所以恍惚心乱, 所以伤心。 |
3. 思考“上善若水”之三:最生活, 简单爱。写作要耐得寂寞, 婚姻要习惯平淡。 |
4. 思考“上善若水”之四:幸福其实很简单, 就是“平静和快乐”。 |
5. 思考“上善若水”之五:“感情机器”制约了美女的哲学大脑。 |
6. 思考“上善若水”之六:真正的美, 是不知道自己美。 |
7. 思考“上善若水”之七:从《简·爱》到《鬼丈夫》, 多少往事已难追忆。 |
(2)中国乘用车企业价格、产品及产能策略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2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
1.2.1 分析框架 |
1.2.2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
1.2.3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乘用车产业的市场需求与市场结构分析 |
2.1 中国乘用车产业市场需求分析 |
2.1.1 中国乘用车产品分类及细分市场构成 |
2.1.2 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需求特点及其对策略行为的影响 |
2.2 中国乘用车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
2.2.1 中国乘用车产业的集中度 |
2.2.2 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产品差异化 |
2.2.3 中国乘用车市场的进入壁垒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乘用车企业价格策略行为分析 |
3.1 中国乘用车企业新产品定价行为分析 |
3.1.1 新产品定价策略分析框架 |
3.1.2 主要乘用车企业新产品定价行为分析 |
3.2 中国乘用车企业降价行为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乘用车企业产品策略行为分析 |
4.1 中国乘用车企业新产品开发行为博弈分析 |
4.1.1 中国乘用车企业新产品数量分析 |
4.1.2 中国乘用车企业新产品开发行为博弈分析 |
4.2 中国乘用车服务质量选择行为博弈分析 |
4.3 中国乘用车企业产品线延伸行为与进入壁垒 |
4.3.1 合资企业没有进入低端市场的原因分析 |
4.3.2 产品线扩张策略与差异化进入壁垒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乘用车企业产能扩张行为分析 |
5.1 中国乘用车企业的产能扩张 |
5.1.1 乘用车企业的规模经济问题 |
5.1.2 产能扩张的策略性原因 |
5.1.3 产能扩张的几种结果 |
5.2 价格竞争、产品竞争与产能扩张 |
5.2.1 排产计划的适应性预期 |
5.2.2 价格策略行为、产品策略行为与产能之间的关系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乘用车企业策略行为绩效分析 |
6.1 中国乘用车企业策略行为与企业绩效 |
6.1.1 同一战略小组内部企业之间的销量的变动分析 |
6.1.2 不同战略小组企业之间销量的变动分析 |
6.2 中国乘用车企业策略行为与市场绩效 |
6.2.1 乘用车企业策略行为与利润率 |
6.2.2 乘用车企业策略行为与价格 |
6.2.3 乘用车企业策略行为与产品数量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4)当代中国汽车广告研究 ——基于消费文化视野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汽车广告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二节 汽车广告研究的实际意义 |
第二章 消费文化视野中的汽车广告:历史的视角 |
第一节 消费社会、消费文化与广告 |
第二节 先入为主——老三样 |
第三节 概念先行——雅阁、赛欧、别克GL8 |
第四节 时代变革的强音——"新三样" |
第五节 风起云涌——"精三样"、"超新三样" |
第三章 消费文化视野中的汽车广告:整合传播的视角 |
第一节 整合传播与汽车广告 |
第二节 传统媒体投放的汽车广告 |
一、平面广告系列性愈益突出 |
二、电视广告两极分化明显 |
三、不容乐观的总体情形 |
第三节 体验营销 |
第四节 互联网和口碑营销 |
一、互联网汽车广告投放 |
二、口碑营销和互联网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中国轿车产业市场结构与品牌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四、本文的框架和结构安排 |
1 品牌竞争力与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1.1 品牌竞争力理论分析 |
1.1.1 品牌 |
1.1.2 竞争力 |
1.1.3 品牌竞争的经济学意义 |
1.1.4 品牌竞争力 |
1.2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1.3 品牌竞争与市场结构 |
2 中国轿车品牌竞争实证研究 |
2.1 品牌竞争的市场结构分析 |
2.1.1 市场集中度 |
2.1.2 产品差异 |
2.1.3 规模经济 |
2.1.4 进入与退出壁垒 |
2.1.5 小结 |
2.2 市场行为分析 |
2.2.1 价格行为 |
2.2.2 非价格行为 |
2.2.3 组织调整行为 |
2.3 市场绩效 |
2.3.1 资源的配置效率 |
2.3.2 技术进步 |
2.3.3 生产的相对效率 |
2.4 品牌竞争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2.5 我国轿车市场品牌竞争现状分析 |
3 品牌竞争力与市场结构 |
3.1 品牌竞争力与市场结构的结构方程模型 |
3.1.1 测量品牌竞争力和市场结构的指标 |
3.1.2 研究模型 |
3.1.3 数据收集 |
3.1.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1.5 小结 |
3.2 品牌竞争力与市场结构的相互影响 |
3.2.1 市场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
3.2.2 品牌竞争力变化及原因 |
4 结论与启示 |
4.1 基本结论 |
4.2 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奇瑞:在白银时代勾画黄金轨迹(论文提纲范文)
“黑马”受挫 |
转型营销时代 |
精益之“神” |
发现新利润区 |
尾声:“再给我三年” |
四、“老三样”没有降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涪陵榨菜、方便面和《简·爱》——从中原诗歌之河思考“上善若水”[J]. 陈清华. 南腔北调, 2018(10)
- [2]中国乘用车企业价格、产品及产能策略行为研究[D]. 吕阳. 辽宁大学, 2012(02)
- [3]黄金五年[J]. 牛英菊. 汽车观察, 2010(05)
- [4]当代中国汽车广告研究 ——基于消费文化视野的考察[D]. 李哲. 山东大学, 2010(09)
- [5]中国轿车产业市场结构与品牌竞争力研究[D]. 赵健. 华南师范大学, 2007(02)
- [6]降价=降质?[N]. 孙晓红. 当代汽车报, 2006
- [7]车价:有没有底线[J]. 刘佳. 汽车观察, 2006(08)
- [8]“老三样”汽车过时了?[J]. 王豪. 大众理财顾问, 2006(07)
- [9]老三样:谁来作“5万元标杆”?[N]. 杨景定. 当代汽车报, 2006
- [10]奇瑞:在白银时代勾画黄金轨迹[J]. 尹生.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