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柴风散治疗三叉神经痛

芜湖柴风散治疗三叉神经痛

一、五虎追风散治疗三叉神经痛(论文文献综述)

张兴博,梁健芬,陈炜,徐柳炎,蒙健林[1](2021)在《加味五虎追风散通过调控TFEB介导的自噬干预帕金森病发病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转录因子EB(TFEB)介导的自噬在帕金森病(PD)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从细胞自噬水平阐明加味五虎追风散的效用机制。方法将60只P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各20只。模型组及中药组大鼠每日按时颈部、背部交替皮下注射鱼藤酮葵花油乳化液建立P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中药组给予加味五虎追风散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4周后处死大鼠,取脑部黑质组织,分离各组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FEB、α-突触核蛋白(α-syn)、微管相关膜蛋白轻链3Ⅱ(LC3Ⅱ)、泛素结合蛋白P62(P62)、酪氨酸羟化酶(TH)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α-syn、LC3Ⅱ、P62表达量增加,TH表达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TFEB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TFEB、LC3Ⅱ、TH表达量明显增加,P62、α-syn表达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加味五虎追风散可通过调控TFEB介导的自噬减少α-syn异常聚集,增加TH表达,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傅强[2](2020)在《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对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刺相关疗法进行排序,筛选出最佳干预方案,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指导证据。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收集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CTs)。按照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和提取信息,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运用Stata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结局指标绘制“证据网络图”、“比较-校正漏斗图”、“排序概率表”、“排序概率图”及“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比较不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共纳入69项研究,合计患者6200例,涉及14种干预措施,其中67项报告了总有效率,31项报告了VAS评分,7项报告了疼痛发生频率,19项报告了不良事件发生,8项报告了复发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提高总有效率方面,排名前4位的治疗措施分别为:针刺+穴位注射(SUCRA=98.0%)、电针+穴位注射(SUCRA=79.0%)、针刺+中药+西药(SUCRA=75.4%)、针刺+中药(SUCRA=73.0%)。(2)降低VAS评分方面,排名前4位的治疗措施分别为:电针+穴位注射(SUCRA=86.4%)、针刺+灸法(SUCRA=74.0%)、针刺+中药+西药(SUCRA=64.9%)、电针+西药(SUCRA=57.8%)。(3)减少疼痛发生频次方面,排名前4位的治疗措施分别为:电针+刺络(SUCRA=87.1%)、电针+穴位注射(SUCRA=78.8%)、针刺+西药(SUCRA=75.4%)、电针+西药(SUCRA=48.8%)。(4)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由高到低治疗措施分别是:西药(31.29%)、电针+西药(12.63%)、针刺+西药(9.69%)、针刺(9.04%)、针刺+中药+西药(7.30%)、电针+穴位注射(3.33%)、针刺+中药(2.17%)(5)控制复发率方面,由高到低治疗措施分别为:针刺+中药(SUCRA=88.6%)、针刺+灸法(SUCRA=76.0%)、电针+西药(SUCRA=51.2%)、针刺(SUCRA=31.8%)、西药(SUCRA=2.3%)。(6)以总有效率和VAS评分作聚类分析提示:电针+穴位注射干预措施最优。结论:在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电针+穴位注射最优,联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且安全性优于西药疗法,各类联合疗法也互有优劣。由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的结论尚需更多设计合理、方法得当的RCT进一步予以证实。

陈炜,梁健芬,蒋凌飞,吴林,张兴博[3](2018)在《加味五虎追风散灌胃对帕金森病大鼠脑组织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噬活性的影响及机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加味五虎追风散灌胃对帕金森病(PD)大鼠脑组织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噬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25只,中药组、西药组、模型组大鼠通过微量注射泵予以6-羟基多巴胺溶液以制备PD模型,对照组给予4μL生理盐水。注射后休养1 d,第2 d进行模型评价(剔除制模不成功者和死亡者)。制模成功后次日,中药组灌胃1. 2 g/kg加味五虎追风散,西药组灌胃0. 27 mg/kg西罗莫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灌胃等体积无菌蒸馏水,1次/d,连续1周。1周后处死大鼠,并取脑组织。免疫蛋白印记实验检测Beclin 1、LC3B蛋白及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线粒体呼吸检测仪检测state3的呼吸速率、state4的呼吸速率,并计算线粒体呼吸控制比(RCR);荧光素-荧光素酶发光法检测线粒体ATP合成酶活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eclin 1、LC3B蛋白表达升高,线粒体RCR、ATP合成酶活力、p-mTOR表达降低(P均<0. 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Beclin 1、LC3B蛋白和线粒体RCR、ATP合成酶活力升高,p-mTOR表达降低(P均<0. 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Beclin 1、LC3B蛋白表达降低,p-mTOR表达升高(P均<0. 05)。结论加味五虎追风散灌胃能够通过线粒体-ATP-mTOR途径促进脑组织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噬。

郭潇聪[4](2018)在《清及清以前针灸治疗面痛的选穴配伍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收集并整理清及清以前针灸治疗面痛的古代文献,系统分析古代医家治疗面痛的选穴、组方配伍规律,为现代针灸治疗面痛提供选穴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源,结合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对检索出来的文献条文进行手工校对,并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对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及清以前针灸治疗面痛的古籍共30部,记载针灸处方183条,处方用穴91个,总频次为279次,应用最多的单穴是合谷穴。古代医家注重五输穴和交会穴的应用,选穴除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外,其余十二经均有分布。选穴主要位于四肢部,其次是头面部。明清时期处方记载量达到高峰。处方多以单穴处方为主。治法主要以灸法为主,其次是针灸并用的治疗方法。结论:古代医家治疗面痛选穴少而精,多以手足三阳经为主,注重远部选穴和辨经选穴;组方配伍以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及上下配穴法为主。

陈玲[5](2017)在《近5年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与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突然,起病迅猛,作用时间无规律,疼痛剧烈难忍,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严重影响。现代医学技术虽多样,但存在很多不良作用,而借助我国传统医学治疗,效果显着,其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无不良作用。现总结近5年的国内针灸结合其他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概况,特别介绍了毫针、芒针、电针、针药并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等治疗手段的优势,说明了中医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迅速缓解症状,简单经济实用,绿色安全的特点,旨在探讨三叉神经的临床治疗发展趋势及在治疗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并由此总结一些经验和思路,归纳针灸治疗规律及优势,为今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及进一步科研提供理论依据。

姚旭光,杨玲莉[6](2016)在《三叉神经痛应用针刺及五虎追风散的效果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析三叉神经痛患者应用针刺配合五虎追风散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诊疗的12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2例,对照组仅接受针刺治疗,试验组接受针刺配合五虎追风散加减治疗,在完成为期2周的治疗后评估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并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症状的改善进行测定,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好转率为95.2%,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而试验组的VAS降低更为显着(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6.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率为4.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应用针刺配合五虎追风散加减治疗有助于改善疼痛症状,提升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可靠,可推荐作为理想方案在临床推广使用。

石昆[7](2016)在《基于关联规则三叉神经痛近十五年中医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关联规则分析三叉神经痛中药治疗规律,拓展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用药思路。方法:收集近十五年(2001年-2015年)期刊发表的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整理其中药物,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三叉神经痛方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运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分析方剂中各药物之间的关联程度、药物组成及配伍规律。结果:共搜集方剂155首,涉及中药161味,经频数分析得出中药总频数1637次。使用不低于10次的药物39味,共1302次,占总频数的79.54%。以川芎使用频数最多,为106次,其次是甘草、全蝎、白芷、白芍;其中又以解表药频次最高,共413次,占总频数的25.23%,其次为平肝息风药、补虚药等。经关联规则算法分析得到药物间有意义的关联规则303条,以川芎所含规则数最多,共184条,占总规则的60.73%。置信度达100%的规则10条,10条均包含川芎。结论:治疗三叉神经痛以解表药及平肝息风药为主,并常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等配伍运用。川芎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运用关联规则研究方药配伍规律有效可行。

杨玲[8](2016)在《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究针灸与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1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则给予针灸、中药内服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为(3.3±1.2)分,与对照组的(5.4±0.9)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确切,能够改善症状,减轻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林春华,钟英豪[9](2013)在《五虎追风散加味配合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五虎追风散加味配合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五虎追风散加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五虎追风散加味配合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杨洪伟[10](2012)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西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通过临床症状和治愈率,分析电针配合西药联合治疗的作用机理,为治疗本病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选取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针药组)、对照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疗程均为两周。参照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两组对治疗三叉神经痛均有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0%,西药组的总有效率是86.7%。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电针配合西药能明显减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发作次数和疼痛程度。2.电针配合西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与单纯西药(卡马西平)相近,且无不良反应。

二、五虎追风散治疗三叉神经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虎追风散治疗三叉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五虎追风散通过调控TFEB介导的自噬干预帕金森病发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试剂与仪器
    1.3 模型制备及给药方法
    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1.4.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黑质TH阳性细胞数目
        1.4.2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TFEB、LC3Ⅱ、P62、α-syn、TH蛋白表达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3组大鼠行为学比较
    2.2 3组大鼠中脑黑质TH神经元数目比较
    2.3 3组大鼠脑内黑质TFEB、LC3Ⅱ、P62、TH及α-syn表达比较
3 讨 论

(2)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概述
        1.1 历史沿革与流行病学
        1.2 三叉神经解剖概述
        1.3 定义及分型
        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1.5 诊断及鉴别诊断
        1.6 治疗
    2 祖国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概述
        2.1 历史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分型
        2.4 治则治法
        2.5 针刺治疗TN优势
第二章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三叉神经痛治疗现状
        3.2 网状Meta结果分析
        3.3 研究局限性
        3.4 研究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3)加味五虎追风散灌胃对帕金森病大鼠脑组织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噬活性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试剂及仪器
    1.3 实验动物分组、PD模型制备及加味五虎追风散给予方法
    1.4 大鼠脑组织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噬活性指标Beclin 1、LC3B检测
    1.5 大鼠脑组织线粒体活性、ATP合成酶活力、p-m TOR检测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脑组织Beclin 1、LC3B蛋白表达比较
    2.2 各组脑组织线粒体活性、ATP合成酶活力、p-m TOR表达比较
3 讨论

(4)清及清以前针灸治疗面痛的选穴配伍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文献纳入标准
    2.2 文献排除标准
    2.3 数据的规范化及数据库的建立
    2.4 统计分析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腧穴应用
    3.2 针灸处方
    3.3 组方配伍
    3.4 治法分类
4.讨论
    4.1 病名溯源
    4.2 病因病机
    4.3 腧穴分析
    4.4 组方配伍
    4.5 刺灸法
    4.6 导师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近5年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风邪入络为本
2 临床治疗
    2.1 毫针治疗-多以局部配合远端为主
    2.2芒针疗法-以近端透刺为主
    2.3 电针-疏密波治疗为主
    2.4 针药并用治疗-辨证分型论治
    2.5 针刺加穴位注射-局部穴位注射
3 讨论

(6)三叉神经痛应用针刺及五虎追风散的效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估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测定比较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7)基于关联规则三叉神经痛近十五年中医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背景
    一、三叉神经痛的中医研究现状
        (一)三叉神经痛中医病因病机
        (二)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
    二、关联规则算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一)关联规则简要介绍
        (二)基于关联规则的中医用药规律研究
三叉神经痛中医用药规律关联规则分析
    一、资料选择
        (一)资料来源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方法
        (二)原始资料数据库的建立
        (三)数据预处理
        (四)建立关联规则Apriori模型
    三、研究结果
        (一)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二)常用药物的药类频数统计结果
        (三)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方数据集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讨论
    一、频数统计结果分析
        (一)药物频数统计结果分析
        (二)药类频数统计结果分析
    二、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一)解表药的配伍规律分析
        (二)重要药物的关联规则
    三、关联规则在本研究中的应用总结
    四、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三叉神经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8)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五虎追风散加味配合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情况详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10)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三义神经痛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治则治法
        1.4 辨证分型
        1.5 中医治疗
        1.6 预后和转归
        1.7 预防与护理
    2 现代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2.1 病因与发病机制
        2.2 病理改变
        2.3 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2.4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诊断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历选择
        1.2 一般资料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异常情况的处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四、五虎追风散治疗三叉神经痛(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五虎追风散通过调控TFEB介导的自噬干预帕金森病发病的实验研究[J]. 张兴博,梁健芬,陈炜,徐柳炎,蒙健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5)
  • [2]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D]. 傅强. 暨南大学, 2020(03)
  • [3]加味五虎追风散灌胃对帕金森病大鼠脑组织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噬活性的影响及机制[J]. 陈炜,梁健芬,蒋凌飞,吴林,张兴博. 山东医药, 2018(39)
  • [4]清及清以前针灸治疗面痛的选穴配伍应用研究[D]. 郭潇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近5年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与探讨[J]. 陈玲. 光明中医, 2017(03)
  • [6]三叉神经痛应用针刺及五虎追风散的效果探析[J]. 姚旭光,杨玲莉. 中国处方药, 2016(10)
  • [7]基于关联规则三叉神经痛近十五年中医用药规律研究[D]. 石昆.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8]针灸、中药内服联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J]. 杨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6(05)
  • [9]五虎追风散加味配合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 林春华,钟英豪. 中国实用医药, 2013(31)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杨洪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标签:;  ;  ;  ;  

芜湖柴风散治疗三叉神经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