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琵琶记》中蔡伯钊的形象

浅谈《琵琶记》中蔡伯钊的形象

一、浅谈《琵琶记》中蔡伯喈的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安荣权[1](2020)在《俗文学故事宝卷对戏曲的改编研究》文中提出宝卷是一种在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车锡伦在《中国宝卷研究》中认为:以康熙年间为界,宝卷可以分为宗教宝卷时期和民间宝卷时期,康熙年间以后的民间宝卷时期出现了俗文学故事宝卷,这类宝卷题材多是取自于小说、戏曲、弹词、鼓词等俗文学故事。本论文以俗文学故事宝卷中与戏曲同题材的宝卷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搜集到的宝卷文献,从俗文学故事宝卷吸收戏曲题材的背景,宝卷对戏曲故事情节的改编,戏曲故事主题在宝卷文本中的变化,以及代言体宝卷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章主要探讨的是俗文学故事宝卷吸收戏曲题材的背景,在宗教宝卷发展时期,为了吸引底层民众,宝卷中便吸纳了不少娱乐性因素。在清代中叶之后的民间宝卷时期,宣卷艺术在于其他民间文艺竞争的过程中,大量吸收戏曲等俗文学故事。其次,本章统计了与戏曲同题材宝卷的宝卷文献并统计出相关的篇目,俗文学故事宝卷吸收的戏曲题材大致可以分为家庭教化类、公案类、个人发迹类、才子佳人类。第二章主要讨论的是俗文学故事宝卷对戏曲故事情节的改编,首先相对于戏曲来说,宝卷的体制较为短小,因此宝卷在改编戏曲故事的过程中,主要是强化中心人物叙事,剪裁次要故事情节。其次宝卷为了构造完整的叙事结构,在原有的戏曲故事叙述中增加不少情节,这包括了宝卷为了营造故事空间增加的开卷偈和结尾偈,此外还有游冥故事情节以及宝卷中特殊的大叙团圆结局。第三章为宝卷对戏曲故事主题的改编研究,宝卷在吸收戏曲题材的过程中,一方面继续强化戏曲中原有的家庭教化主题,由于后期士绅参与宝卷的创作,戏曲改编的宝卷出现了针对社会风俗的教化。由于宝卷以女性为主的受众群体,宝卷在故事叙述中特别强调对于女性的教化。而且针对女性的宗教需求,在戏曲故事主题中增添了妇女修行故事主题。第四章中主要研究的是与戏曲同题材的宝卷中出现的特殊的文体形式——代言体宝卷。本章首先是分析代言体宝卷的产生阶段,代言体宝卷经历了萌芽期、案头阅读期、书派宣卷底本时期三个阶段,其次主要对代言体宝卷中的表、以及人物出场的自报家门等文本特征做了初步的分析。此外在文末的附录中,统计了目前发现的与戏曲同题材的宝卷文献以及主要故事情节。

赵莎莎[2](2019)在《传统秦腔剧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秦腔作为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剧种,是整个梆子腔体系的代表。明清以来,生长于民间的传统秦腔经过长期演出实践,由无数民间艺人积累创造,形成了题材丰富、类型多样的剧目,承担着娱人娱神、祈福还愿、人际交往等多重社会功能,是西北地区民众性格、世俗人情、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现。“传统秦腔剧目研究”是一项牵涉面较广的课题,本文着力于在戏曲学研究视域下对传统秦腔剧目进行综合性、全面性考察,融传统秦腔剧目的基本特征、发展流变、创作形态、文学特色、舞台呈现、民俗文化、地域流播等多方面的研究于一体。本文从传统秦腔剧目的概况研究开始,从“概况”、“分类”、“命名”三方面对剧目进行系统梳理。重点聚焦剧目的创作形态演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剧目的文学特色与舞台呈现,并延展到传统秦腔剧目在西北地区的流播。力图构建一个立体多元的传统秦腔剧目研究框架。第一章“传统秦腔剧目概况”是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介绍,主要考辨传统秦腔剧目的出现时间,探析其生成机制、传承方式及剧本体制特征,分析民间艺人集体创作特征及创作阶段,研究代表性文人创作剧目的秦腔移植,统计剧目数量并梳理存目、存本情况。第二章“传统秦腔剧目分类”按研究视域的不同,从戏曲研究的常规视角和传统秦腔剧目的本体特征两个维度出发,对剧目的分类进行系统梳理与细化评述,总结剧目分类的价值与意义。第三章“传统秦腔剧目的命名”关注以往研究较少涉及的内容,从剧目命名方式的多样性出发,重点分析纷繁复杂的多名与重名现象,探究传统秦腔剧目命名背后的民间性特质。第四章“传统秦腔剧目的创作形态及其演变”是第五章“传统秦腔剧目的文学特色”与第六章“传统秦腔剧目的舞台呈现”的研究基础。第四章从演员中心制为主导的剧目创作形态出发,梳理传统秦腔剧目从口头剧本形态的路头戏到有固定文本形态的定本戏的嬗变轨迹。第五章分析传统秦腔剧目的文学特色,重点关注剧目文学与地域文化、民众心理之间的关系。探讨叙事共生体背景下剧目的多元化题材来源,分析英雄演义、世俗传奇和神怪故事这三种传统秦腔剧目的主要题材类型对秦人性格、西北民风、甘陕民俗等秦地文化的展现。探究传统秦腔剧目的故事内涵对民众心理的体现以及集体愿望的表达,分析传统秦腔剧目中王侯将相、英雄人物的塑造所体现出的平民阶层的想象特征,分析“同姓一家”心理主导下演出剧目的民俗禁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概括传统秦腔剧目所具备的俗文学特质,重点分析经典剧目《五典坡》与《打金枝》中的世俗民情展现。第六章研究传统秦腔剧目的舞台呈现。传统秦腔剧目的编演将舞台效果放在第一位,特技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艺术化地塑造人物、表现情绪、展现剧情。名角优秀的舞台表现力成就了一批经典剧目,二者之间形成了繁荣共生的关系。而传统秦腔剧目之所以适宜场上演出,和剧目所具备的剧场性密切相关。从南戏《琵琶记》与秦腔《铡美案》的对比分析可见,根植于民间的传统秦腔剧目具备更强的剧场性,更适合舞台演出。第七章是传统秦腔剧目的衍生研究。秦腔在西北地区的广泛流播使其具备了西北文化的共性特质,但不同地区依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秦腔班社和艺人在组织方式、擅演剧目上各有不同,剧目的流播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传统秦腔剧目由此更为丰富多元。余论部分是传统秦腔剧目研究的延展性讨论。关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改工作对剧目造成的影响,并引入“戏曲剧种文化生态”的概念探讨新时期以来秦腔的命运。

张玲玲[3](2019)在《南戏《琵琶记》流变研究 ——以《善本戏曲丛刊》为例》文中认为从现有的《琵琶记》选本的曲谱中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同点,可窥探到《琵琶记》的流变情况,使我们从不同角度发现影响《琵琶记》不同版本流变的重要因素,以及产生的背后的原因和驱动力。从《善本戏曲丛刊》中《琵琶记》选本所载出目数量的比例分析可以探究出《琵琶记》最受欢迎的关目,在选本中有别于明刊全本的增曲、增文的现象也是一目了然。从文中《琵琶记》同出目同名曲牌【犯尾序】在《纳书楹曲谱》和《大明春》中在曲文、板眼和工尺谱号等方面的比较和分析,可推测出二者不仅是依据同一体例编纂而且前者是后者更为完善的体例曲谱版本。文中这些不同版本的变化不仅是为了适应不同审美趣味背景的群体观众的需要,增强表演舞台效果,促进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并且从市场盈利方面分析,出版商出于牟利的动机,会选择在市面受欢迎程度高,制作精良的《琵琶记》选本。通过对《琵琶记》不同版本流变研究,可以使我们深度把握对后世戏曲的理解。

张勇风[4](2019)在《《琵琶记》主旨“隐喻说”探微》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琵琶记》的主旨是剧本"副末开场"中所言之"关风化",核心为宣扬"忠孝"思想,但这一认识无法合理解释该剧情节编排中存在的诸多纰漏。考察剧作者高明的生平,结合元代赘婚制度和文化习俗绎读剧本,可以发现,这是一部隐喻作者辞仕思想的作品。《琵琶记》借晚年"失节"的蔡伯喈这一历史人物,虚构蔡氏入赘相府的"失身"情节,表现入仕即"失吾故"的深刻寓意。通过"入赘"这一"主脑"来剖析《琵琶记》的主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李沛沛[5](2019)在《《琵琶记》中蔡伯喈人物形象设置缘由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琵琶记》被誉为是"南戏之祖",在戏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琵琶记》在人物形象刻画、剧情设置上都有着一些需要考究的问题,其中蔡伯喈的形象一直以来颇具争议,在故事不断流传的过程中,蔡伯喈的形象也在逐渐演变。文章从元末时代背景、高明生平经历及思想这两个方面探析蔡伯喈这个人物形象设置的深层次的原因,以便更好地把握《琵琶记》的思想内涵。

张斯迪[6](2018)在《从《琵琶记》中蔡伯喈之“喜”看其形象的塑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代高明所作的《琵琶记》中,主人公蔡伯喈始终处于一种愁怨压抑的情绪之中,但这其中也存在着短暂而又零碎的喜悦之情。这种喜悦之情的表露在其离家之前较为密集,多来自于对双亲长寿安康的满足感。而离家之后蔡伯喈的喜悦心情频率骤降,几次短暂的喜悦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金榜题名之喜、洞房花烛之喜、可见双亲之喜、"官有余闲"之喜。其中某些片刻的欢愉是始终被伦理道德法则所困扰着的蔡伯喈短暂而克制的情欲的"自曝",显示出人物塑造的真实性。

崔璨[7](2018)在《《审音鉴古录》研究》文中指出《审音鉴古录》作为戏曲史上唯一一部涉及演员表演方方面面的折子戏选本,具有独特价值。书中既有对昆剧舞台传统的坚守,又有合理的改编。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以求对《审音鉴古录》进行更全面的审视。本文在对文献资料进行全面阅读、整理的基础上展开论述:绪论,对选题缘由、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一章,《审音鉴古录》成书研究。考察其成书年代、创作背景、版本、作者,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为理解书中内容奠定基础。第二章,与《六十种曲》中相同出目的比较研究。将全本戏与折子戏进行比较,从精简情节、念白处理、角色分工等方面考察折子戏为了适应舞台演出所作的改动,以了解文学本和演出本之间的差异。第三章,与《缀白裘》中相同出目的比较研究。本章从文本和舞台演出两方面进行论述,笔者发现二者虽为同时代的演出本,但并不完全雷同,可见舞台演出形态始终处于变化中,也反映出观众喜好的变迁。第四章,《审音鉴古录》中的表演特色。《审音鉴古录》把不同人物在不同情绪下的形态描摹的细致入微,凝练有特点;书中的表演要求既有助于演员准确的塑造人物,又避免了千篇一律的表演;下场方式的灵活处理使演出生动多姿。第五章,《审音鉴古录》图像研究。首先,书中插图除了可以直观地展现文本信息外,图中人物神态的定格,还可以使受众细细品味人物的静态美,而几幅以景压人的插图又集中展现了大场面的独特美。其次,简短的插图题词既可以解释插图,又是主人公心声的表达,也可以升华主题。总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论述,使学界对《审音鉴古录》的研究更进一步。

魏偲[8](2018)在《《张协状元》与《琵琶记》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早期南戏曲词过于俗化,结构过于松散,虽有广大的观众群,但在艺术品质上却很难提高。文人参与创作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琵琶记》使南戏的艺术价值得以显现,地位得以提高。明中叶之时的传奇,经过文人的雅化后,无论是结构体制还是曲词宾白,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张协状元》有其独特的文学研究价值,作为早期南戏,从中可以得知很多文献资料。与《琵琶记》相比,两者在脚色体制、创作意图、艺术特色以及思想内涵等方面均不同。

朱梦迪[9](2018)在《张艳萍的豫剧《琵琶记》探究》文中指出豫剧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2006年入选国务院所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本文旨通过对张艳萍的豫剧《琵琶记》的分析研究,探求豫剧《琵琶记》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文化传承和艺术价值的角度主要阐述《琵琶记》的研究意义,概括相关文献以及阐述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依据历史文本考证,梳理古本《琵琶记》的创作始末,重点阐述其在重要历史节点的变化和发展;第三部分:从“艺术只有依据人物而存在”的辩证角度,论述张艳萍作为豫剧常派在传弟子,同时也作为艺术的传播者,在豫剧艺术道路上的成就建树和她独特的艺术风格;第四部分:从个人价值的角度出发,论述张艳萍作为国家一级戏剧演员,在各种挑战面前,仍旧凭着豫剧《琵琶记》摘得了戏剧梅花奖的荣光历程。并且在这一章节的后半段,从儒家五常的角度论述豫剧《琵琶记》对传统文化的宣扬和传承。第五部分:从儒释道三个平行的价值观的角度论述,除儒家五常以外的儒释道文化传播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由于一手资料的缺失,在笔者对张艳萍老师面对面采访了解的过程中知晓,一位艺术家之所以能有她现在的艺术成就,和她坚韧不拔为艺术奉献的精神和不计回报的为艺术付出的实践是分不开的。包括目前张艳萍老师作为近50岁的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她仍然在尽心尽力的为豫剧事业奉献自己。这一切都源于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放弃。而这种对艺术执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我们后辈需要看到的——榜样的力量。通过对张艳萍的豫剧《琵琶记》的分析研究,探求豫剧《琵琶记》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地位。豫剧作为中原文化中具有深厚底蕴的艺术代表形式,其作用旨在传播和传承人文精神。无论是从豫剧艺术形式看,还是从国家文化建设层面看,豫剧《琵琶记》都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

杨帆[10](2018)在《《琵琶记》的插图批评》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琵琶记》的插图为切入点,以比较不同刊本中的图文关系为路径,以“图文关系”为逻辑起点,对《琵琶记》插图本图、文、评关系进行纵横交错、由点及面的探索,探寻《琵琶记》插图批评的特点及演进规律。立足于语图互文关系的插图批评,显然应该在个案研讨和学理思考中找到逻辑关联。插图在文本之外建立独立的价值体系,并与文本一争高低是插图批评实现的基础。首先,插图中的题赞部分与文本建立天然联系,同时与图像“互为画底”,游走于文本与图像之间,帮助图像实现批评功能;其次,插图当中的意象运用、意境营造、以及由此所传达出来的价值判断又是图像批评研究的重点所在。最后,本文将学理思考与案例的审美分析相结合,创造性地分析地域因素、诗论画论、文人画、民间话语等因素在不同插图本特征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琵琶记》插图批评的历史演进规律和特征。《琵琶记》作为“文人传奇之祖”,在明清时期产生的影响、刊刻数量与质量都令其他戏曲插图本难以望其项背。通过对其不同形式的插图版本的考察,分析不同版本中插图与文字、评点之间的关系以及插图对于文本、评点的批评方式和特点,以小见大,试图把握中国古代戏曲插图批评的基本特点和方式,揭示插图批评的重要意义和审美价值并以此形成对于戏曲批评的新认识。

二、浅谈《琵琶记》中蔡伯喈的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琵琶记》中蔡伯喈的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俗文学故事宝卷对戏曲的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现状
        宝卷文献整理概论
        宝卷的文学研究
    研究框架及思路
1 宝卷吸收戏曲题材的背景与题材分类
    1.1 宝卷吸收戏曲题材的背景
        1.1.1 宗教宝卷时期的娱乐因素
        1.1.2 民间宝卷时期的娱乐化发展
    1.2 与戏曲同题材宝卷的分类
2 宝卷对戏曲故事情节的改编
    2.1 删减情节:强化中心人物叙事
    2.2 增加情节:叙事结构的完整性构建
        2.2.1 开卷偈与结尾偈:营造神圣氛围
        2.2.2 游冥故事情节:鬼神设教
        2.2.3 宝卷的大叙团圆结局
    2.3 小结
3 宝卷对戏曲故事主题的改编
    3.1 宝卷中的家庭教化观念
        3.1.1 宝卷中的孝道观念
        3.1.2 宝卷中女性的贞节观
    3.2 宝卷中的社会教化观念
        3.2.1 士绅参与劝世文宝卷的创作
        3.2.2 《惜谷宝卷》中的劝化世俗
    3.3 妇女修行主题
        3.3.1 主角前世形象
        3.3.2 今世修行的原因以及方式
    3.4 小结
4 代言体宝卷发展状况与文本分析
    4.1 代言体宝卷发展状况考述
        4.1.1 代言体宝卷的形成期
        4.1.2 案头读物的代言体宝卷时期
        4.1.3 宣卷使用的代言体宝卷时期
    4.2 代言体宝卷的文本分析
        4.2.1 代言体宝卷中的“表”
        4.2.2 人物出场的自报家门格式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与戏曲同题材宝卷文献统计以及情节概要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传统秦腔剧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传统秦腔
        2、剧目与剧本之辨析
        3、研究范围
    三、研究综述
        1、秦腔剧种演变史研究
        2、传统秦腔文学研究
    四、文献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来源
        2、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统秦腔剧目概况
    第一节 剧目出现时间
        一、明初说
        二、明中叶说
        三、剧目出现时间推测
    第二节 剧目生成机制、传承方式及剧本体制
        一、生成机制
        二、传承方式
        三、花雅之争背景下传统秦腔剧本体制的定型
    第三节 民间艺人与集体创作
        一、创作主体及创作特征
        二、传统秦腔剧目的创作阶段
    第四节 清代剧作家李芳桂“十大本”与秦腔移植
        一、李芳桂生平及“影戏”简述
        二、“十大本”及其秦腔移植
    第五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数量与现存情况
        一、剧目数量
        二、现存情况
第二章 传统秦腔剧目分类
    第一节 戏曲研究常见分类标准
        一、体制规模
        二、角色行当
        三、题材类型
        四、演出习俗
        五、其他分类方式
    第二节 传统秦腔剧目研究主流分类标准
        一、故事朝代
        二、版本形态
        三、禁演与否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分类的意义
        一、故事题材丰富广泛
        二、传统秦腔演出繁盛
        三、传统秦腔作为独立剧种的成熟性
第三章 传统秦腔剧目命名
    第一节 命名方式
    第二节 多名与重名之探析
        一、一剧多名(同目异名)
        二、多剧一名(同名异目)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命名的民间性特质
        一、口语化、通俗化
        二、类型化
第四章 传统秦腔剧目的创作形态及其演变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创作的原始形态:路头戏
        一、从台州戏班的路头戏讲起
        二、秦腔剧目创作的原始形态:路头戏
    第二节 民间艺人对演出剧目的整理:演出抄本
        一、演出抄本产生的背景
        二、演出抄本的三种类型
    第三节 经典剧目的书坊刻印本与定本戏
        一、经典剧目刻印本:曲词固定的定本戏
        二、定本戏评述
第五章 传统秦腔剧目的文学特色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题材分析
        一、“叙事共生体”与多元化题材来源
        二、题材类型与秦地文化之关系
    第二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民众心理表达
        一、类型戏故事内涵:世俗心理的表达
        二、平民化王侯英雄:草根阶层的想象
        三、“同姓一家”的民众心理与民俗禁忌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俗文学特质
        一、俗文学特质概说
        二、个案分析:《五典坡》与《打金枝》中的世俗民情
第六章 传统秦腔剧目的舞台呈现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与表演特技
    第二节 经典剧目与名角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与场上演出
        一、“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二、对比研究:南戏《琵琶记》与秦腔《铡美案》
第七章 传统秦腔剧目在西北地区的流播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在陕西的流播
        一、中路秦腔(西安乱弹)
        二、东路秦腔(同州梆子)
        三、南路秦腔(汉调桄桄)
        四、西路秦腔(西府秦腔)
    第二节 传统秦腔剧目在甘肃的流播
        一、中路秦腔
        二、东路秦腔
        三、南路秦腔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在新疆、宁夏、青海等地流播
        一、新疆秦腔
        二、宁夏秦腔
        三、青海秦腔
余论
    一、戏改对传统秦腔剧目的影响
        1、西北地区传统秦腔剧目审查与整理工作报告
        2、戏改的影响
    二、新时期以来秦腔的命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南戏《琵琶记》流变研究 ——以《善本戏曲丛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研究范围
    二、文献综述
第一章 《琵琶记》及其作者
    第一节 《琵琶记》概况
    第二节 《琵琶记》作者
第二章 《琵琶记》版本及其流变
    第一节 《琵琶记》版本
    第二节 版本类型
第三章 《琵琶记》同名曲牌在《善本戏曲丛刊》中的分布
    第一节 《善本戏曲丛刊》中《琵琶记》出目及出数
    第二节 《琵琶记》不同版本之比较
    第三节 《琵琶记》同名曲牌的分布
第四章 《琵琶记》同名曲牌之比较
    第一节 引子曲牌及其流变
    第二节 过曲曲牌及其流变
    第三节 集曲曲牌及其流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5)《琵琶记》中蔡伯喈人物形象设置缘由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蔡伯喈人物形象设置的社会背景
二、高明个人经历及思想对蔡伯喈形象设置的影响

(6)从《琵琶记》中蔡伯喈之“喜”看其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蔡伯喈喜悦之情的表露
二、压抑的欲望: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三、人物塑造的真实性

(7)《审音鉴古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审音鉴古录》成书研究
    第一节 《审音鉴古录》的成书年代和背景
    第二节 《审音鉴古录》的版本、作者
第二章 与《六十种曲》中相同出目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基本演变情况
    第二节 角色分工的性格化倾向
第三章 与《缀白裘》中相同出目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文本方面
    第二节 演出方面
第四章 《审音鉴古录》中的表演特色
    第一节 凝练的形态展现
    第二节 细致的表演要求
    第三节 下场方式多样化
第五章 《审音鉴古录》图像研究
    第一节 图文互证的插图
    第二节 言简意赅的题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审音鉴古录》服饰总表
    二、《审音鉴古录》科介总表
    三、《审音鉴古录》表演旁批总表
    四、《审音鉴古录》表演规范总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张协状元》与《琵琶记》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脚色体制不同
    (一) 《张协状元》脚色体制刚定型
    (二) 《琵琶记》成熟的脚色体制
二、创作意图不同———《张协状元》的娱乐性质与《琵琶记》的教化意义
    (一) 《张协状元》的娱乐性质———“乐人易”
    (二) 《琵琶记》的教化意义———“动人难”
三、《张协状元》的艺术形式与《琵琶记》的艺术形象
    (一) 《张协状元》重艺术形式
    (二) 《琵琶记》重艺术形象
四、思想内涵不同———《琵琶记》中深刻的悲剧意蕴
五、结语

(9)张艳萍的豫剧《琵琶记》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琵琶记》的文学创作历史综述
    2.1 《琵琶记》的文学创作
    2.2 《琵琶记》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演变
        2.2.1 《琵琶记》的文本演变
        2.2.2 《琵琶记》的音韵演变
第3章 从豫剧常派第三代在传弟子张艳萍—看豫剧传承与创新
    3.1 张艳萍的豫剧艺术探析
        3.1.1 张艳萍的唱腔艺术—梅花香自苦寒来:收放自如,内蕴深厚
        3.1.2 张艳萍的表演艺术—我为表演而生:情真意切柔中带刚
    3.2 张艳萍眼中的豫剧
        3.2.1 具备一专多能是演员屹立舞台不倒的根本
        3.2.2 艺术要发展,就得有传承和创新
第4章 张艳萍的豫剧《琵琶记》艺术探析
    4.1 豫剧《琵琶记》的一度创作
        4.1.1 耿玉卿—《琵琶记》的唱腔创作
        4.1.2 姚金成—《琵琶记》的剧本创作
    4.2 豫剧《琵琶记》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视野下的当代演绎
        4.2.1 一声叹—牵肠挂肚悲从中来
        4.2.2 二条线—超越时空,双线结构
        4.2.3 三份情—入木三分情感延续
        4.2.4 四不负—永恒不变坚定信念
        4.2.5 五常德—情感共振,文化传承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琵琶记》的插图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从插图批评到《琵琶记》的插图批评
    第一节 插图批评何以成为可能
    第二节 《琵琶记》插图本的演进规律
    第三节 《琵琶记》插图批评何以成为可能
第二章 从题赞看《琵琶记》的插图批评
    第一节 从题赞与文本的关系看《琵琶记》的插图批评
    第二节 从题赞与插图的关系看《琵琶记》的插图批评
    第三节 从题赞与文学批评的关系看《琵琶记》的插图批评
第三章 从图像看《琵琶记》的插图批评
    第一节 文学批评视域下的图像鉴赏与批评
    第二节 由插图与评点的关系看《琵琶记》的插图批评
    第三节 由意象运用看《琵琶记》的插图批评
    第四节 由情与理的表现看《琵琶记》的插图批评
第四章 《琵琶记》代表性刊本的插图批评特征
    第一节 朱熹思想影响下的风月锦囊本插图批评
    第二节 强化——玩虎轩本《琵琶记》的插图批评
    第三节 解构——从李评本到陈评本的《琵琶记》插图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浅谈《琵琶记》中蔡伯喈的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俗文学故事宝卷对戏曲的改编研究[D]. 安荣权.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传统秦腔剧目研究[D]. 赵莎莎.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南戏《琵琶记》流变研究 ——以《善本戏曲丛刊》为例[D]. 张玲玲. 温州大学, 2019(01)
  • [4]《琵琶记》主旨“隐喻说”探微[J]. 张勇风. 文艺研究, 2019(05)
  • [5]《琵琶记》中蔡伯喈人物形象设置缘由探析[J]. 李沛沛. 北方文学, 2019(03)
  • [6]从《琵琶记》中蔡伯喈之“喜”看其形象的塑造[J]. 张斯迪. 北方文学, 2018(21)
  • [7]《审音鉴古录》研究[D]. 崔璨.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8]《张协状元》与《琵琶记》比较分析[J]. 魏偲. 职大学报, 2018(03)
  • [9]张艳萍的豫剧《琵琶记》探究[D]. 朱梦迪. 南昌大学, 2018(12)
  • [10]《琵琶记》的插图批评[D]. 杨帆. 东南大学, 2018(05)

标签:;  ;  ;  ;  

浅谈《琵琶记》中蔡伯钊的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