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波形梁护栏实测项目检评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兰洋[1](2021)在《既有桥梁混凝土护栏防护性能提升仿真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路桥梁护栏作为道路交通中的重要防护设施,在保护乘员安全和防止交通事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交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规范与评价标准等也随之升级改革,有大量既有桥梁护栏的防护性能已经不能满足防护的需要。由于桥梁结构类型、护栏结构形式及其连接等形式复杂多样,使得桥梁护栏防护能力也各有不同,对其性能的提升改造,越发难以统一,对既有桥梁护栏进行改造,提升防护性能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实车碰撞试验对护栏防护性能评价成本较高,有限元数值模拟是一种高效便捷的方式。本文依托凉山州某地区国省干线护栏提升改造项目,对混凝土护栏改造方案及石拱桥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方案做了研究,对车辆与护栏碰撞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分析护栏提升改造后的防护性能,主要工作如下:(1)对既有桥梁护栏结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合凉山州某地区国省干线护栏提升改造项目,重点调查研究了石拱桥和混凝土桥梁护栏结构缺陷及连接方式差异导致的防护能力不足、尤其是防撞性能缺失的情况,评估其防护性能。(2)针对石拱桥护栏和拱结构连接薄弱的现状,研究石拱桥护栏局部重建方案加固体系、对高度不足护栏进行混凝土加高和钢结构加高等三种防护性能提升方案。采用Hyper Works和LS-DYNA软件分别对上述方案进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计算,结合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选用了小型客车、中型客车和大型货车三种车型,按照SB级护栏碰撞能量要求,进行汽车与护栏的碰撞仿真,对护栏防护性能进行分析。(3)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加高形式的护栏均满足SB级护栏防护要求,护栏防撞性能良好。所有车辆均未发生翻车、骑跨、穿越护栏等现象,车辆破损未伤及乘员座椅位置;小型客车碰撞下,乘员加速度符合相关要求;中大型车辆均未撞断护栏,护栏构件未破损侵入车辆内部。(4)在护栏导向性方面,混凝土加高护栏方案要优于钢结构加高护栏;破坏程度上看,在最不利状况下,两种护栏均有不同程度损坏,中型客车碰撞下两种护栏的破损程度要大于大型货车碰撞结果,钢结构加高护栏变形量大于混凝土加高护栏。综合考虑当地山区养护情况,优先选用混凝土加高护栏。(5)对石拱桥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改造方案进行了护栏碰撞有限元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石拱桥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方案能有效保证桥梁上部结构与护栏在碰撞后的良好连接;护栏基础内加设镀锌钢管对护栏提升有一定加强作用,但作用并不十分显着。
程瑞[2](2021)在《公路路侧事故风险评价与防控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路侧事故死亡率约占公路事故死亡率的40%,路侧事故严重程度长期居高不下的难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公路路侧安全保障已成为交通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展公路路侧安全研究,对于提高公路行车安全水平、降低公路交通事故数量与死亡人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利用PC-crash仿真软件收集路侧事故数据。结合路侧事故现场勘查和分析经验,研究选取道路线形指标(圆曲线半径、硬路肩宽度、纵坡坡度、超高横坡度、圆曲线加宽)、路面状况(路面附着系数)、交通特性(车速、车型)8个风险因素开展路侧事故仿真试验。使用 Chi-squared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ion(CHAID)决策树技术识别了影响路侧事故发生的显着性风险因素,根据树模型生成的分类规则探究不同风险因素组合对路侧事故的影响,据此针对道路指标设计提出安全改善措施。在显着性风险因素识别的基础上,利用路径分析方法开展“线形条件-路面条件-交通条件”多指标交互作用下的路侧事故系统致因机理分析,探究了不同显着性风险因素对路侧事故的影响程度。基于识别的显着性风险因素,论文利用贝叶斯网络构建路侧事故发生概率与事故风险因素之间的多元关系模型,实现了路侧事故概率在任意数量(1~5)风险因素影响下的量化分析。根据概率模型计算结果,借助“累计频率法”思想,研究确定了路侧事故多发点概率阈值,分别给出对应不同车型及运行车速的公路线形指标及路面附着系数阈值,据此提出了路侧事故潜在多发点鉴别规则,并予以案例验证。为了减少路侧事故损失,有针对性地提出安全改善策略,论文引入加速度严重性指数(Acceleration Severity Index,ASI)作为乘员伤害指标;利用PC-crash仿真软件构建车辆模型、道路模型及路侧护栏优化模型,通过设置不同车辆驶出速度、圆曲线半径、边坡坡度和路基高度,分别开展载重货车、小型客车在有、无路侧护栏设置情况下的驶入路侧试验;针对公路直线段和曲线段,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分别拟合了基于ASI的载重货车、小型客车乘员伤害评估模型;利用Fisher最优分割算法确定了路侧事故严重度合理评价级数及各级对应的ASI阈值,并予以案例验证;将载重货车比例引入ASI乘员伤害评估模型中,进行模型改进,由此实现路侧事故严重度的定量评估;最后基于路侧事故发生概率和路侧事故严重度分级研究,提出了路侧事故风险评价方法。根据识别的显着性风险因素可知,车速是影响路侧事故是否发生的最显着性风险因素。故针对路侧事故高风险路段,论文利用贝叶斯判别技术构建基于显着性风险因素的路侧事故发生和不发生判别函数,由此给出对应不同车型、道路线形指标与路面条件的最高限速值计算模型,并予以案例验证。通过探究影响路侧净区宽度设计的主要因素,记录每次仿真车辆驶入路侧后的运动轨迹,标定车辆右前侧与行车道边缘的横向距离来确定路侧净区宽度;通过分析边坡净区宽度与车速、圆曲线半径的变化规律,分别给出直线段和曲线段针对不同运行速度和圆曲线半径的路侧净区宽度建议值。由于我国土地资源受限,在进行路侧净区设计前,应对路侧净区的设置条件开展研究。论文从公路用地指标限制考虑,根据路段路基高度、硬路肩宽度,结合研究得到的路侧净区宽度建议值,开展路侧净区设置条件研究。对于具备路侧净区设置条件的路段,首先根据路侧事故发生概率计算模型与路侧事故乘员伤害评估模型,构建由于设置路侧净区而产生的安全改善效益计算模型,随后从工程造价和征地费用两方面核算设置路侧净区产生的额外工程成本。通过分析效益成本比,并进一步评估设置路侧净区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建议是否应该设置路侧净区,并予以案例分析。
狄健[3](2020)在《公路工程施工中波形梁护栏技术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波形梁护栏安装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了波形梁护栏的具体应用,包括波形梁护栏设计、材料筛选、施工步骤。研究表明,波形梁护栏能够吸收碰撞冲击,保障司乘安全,应提高其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
王跃山[4](2019)在《基于STAMP的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安全评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需求的提升,高速公路里程在不断增加,隧道建设日益增多,高速公路隧道机电设备需求量与日俱增,这也同时造成机电系统养护的工作量增加,维护难度加大。机电系统工作异常可能给隧道安全行车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引起隧道交通事故,产生重大财产损失和恶劣社会影响。因此,对公路隧道机电系统进行科学准确的安全评估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安全评估,可以及时了解隧道机电系统的运行状况,提前安排设备维护,有利于预防隧道交通事故的发生。本文以隧道机电系统安全评估为目标,分析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机电安全评估工程案例,构建隧道机电系统控制结构图。首先引入完好率、成新率和稳定率对隧道机电设备、分项工程和分部工程进行安全缺陷评价。通过多变量组合的方式规范各类安全缺陷描述,并自动识别不安全约束。利用评价矩阵和专家经验打分法计算缺陷权重,为隧道机电系统安全评估提供理论支持。在其基础上采用STAMP安全分析法识别出隧道机电系统运行期存在的安全缺陷,引入一阶线性时态逻辑对识别出的安全缺陷进行规范化描述,给出了安全约束的形式化描述。其次,应用概率论方法建立设备可靠性评价模型和分项工程有效度模型,解决STAMP安全分析方法缺乏有效分级手段的问题,并利用XSTAMPP2.0软件检测工具对安全约束规范化描述进行模型验证。最后以杭州湾大桥南接线隧道安全评估工程为例,对所建立的基于STAMP的公路隧道机电系统评估方法进行了实例计算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基于STAMP的公路隧道机电系统安全评估方法科学、合理,具备操作性。
刘博[5](2019)在《抗撞结构桩基有限元材料模型参数的反演识别方法及软件编制》文中提出合理的桩基关系是保证抗撞结构能在道路安全事故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模型,以及如何对参数模型进行校准是桩基研究的重点。针对当前抗撞结构桩基材料模型及参数反演识别研究中存在的三个方面不足,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反演识别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完成材料模型的选取工作,还能够对挑选出的材料参数模型进行校准。然后,对抗撞结构土材料模型的不足进行了探索,研究了符合冲击载荷分析需要的土体模型。最后,研究了材料模型的快速建模方法,并开发了一款行之有效的反演识别工具,从而实现反演识别方法的集成化与自动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碰撞试验的双层优化反演识别方法研究。根据抗撞结构桩基关系反演识别方法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动态时间弯曲距离算法为目标函数,然后结合智能优化算法(LSSVM、PSO、GA等)提出了材料模型参数的双层优化反演识别方法。该方法有如下三个创新点:在试验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抗撞结构桩基大变形、大应变、大转动的实际情况。在实际物理实验与有限元仿真模型相似性的度量方法上,采用动态时间弯曲距离算法,综合考虑了两条曲线的幅度、相位、形状误差。在材料模型和模型参数的反演方法上,考虑了材料模型与参数的耦合性,对两者综合进行反演,可得到最优材料模型及参数。基于实车碰撞试验数据的双层优化反演识别方法,能够对冲击载荷下,大变形、大应变、大转动的桩基材料模型及参数进行参数反演和评估。2)土材料模型初选和参数化方法研究。针对文献和试验报告,从抗撞结构桩基关系力学特性及相似理论角度分析,土的力学特性考虑应变率效应和应变硬软化效应,因此,从现有LSDYNA材料模型中筛选了五种符合要求的土材料模型。为使多种材料模型及参数的双层优化反演过程更加系统化和效率化,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dyn二进制文件的自动参数化建模方法。该方法基于建好的有限元原始模型,利用matlab语言编写的外部程序,可按照实验方案可对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化处理,以提高反演分析的效率,为软件编制提供可行性方法。3)材料模型及参数的双层反演识别工具研究。基于碰撞试验的双层优化反演识别方法、初步筛选的五种材料模型及参数化方法的理论研究,以Matlab为平台,开发了抗撞结构桩基有限元材料模型参数的反演识别软件。4)反演识别方法验证与工具应用。利用研究的方法及工具,对抗撞结构桩基关系的具体问题进行应用。通过验证分析,反演结果的最大误为2.58%,反演方法具有高的准确性。反演分析过程中,根据材料模型的参数个数和上、下界,即可创建实验方案安排表。然后根据参数化建模方法,软件会根据表格自动修改有限元模型参数并进行计算。继而对得到的时间历史数据量化分析,然后对目标参数进行反演识别,得到五种材料模型中的最优模型MAT272及参数ro=1.514e-9,fc=0.09855。该反演方法的理论建模以及平台搭建能为材料模型及参数校准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应用基础,为完善道路抗撞结构的本质安全性建设提供研究思路。
彭建平[6](2017)在《浅析公路波形梁护栏的维修》文中认为波形梁护栏作为用来维护公路、车辆安全行驶的一个重要设施,主要作用就是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发生相关交通事故的时候,防止由于车辆因行驶速度即将冲到其他车道或是道路以外,保证发生事故的车辆驾驶员生命安全从而建立的缓冲设施,与此同时,公路波形梁护栏对于公路上的驾驶员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还具有视觉上的导向作用。所以公路波形梁护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那么本文将对于怎样管理和维修公路波形梁护栏作出具体说明。
万嘉[7](2016)在《公路防撞护栏施工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主要的社会公害之一,其中路侧交通事故造成的事故后果往往最为严重。保障公路路侧交通安全的基本方法是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设置防撞护栏是最切实有效的措施之一。防撞护栏施工质量的控制,是防撞护栏功能实现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对防撞护栏施工质量控制的研究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基本处于经验性的总结阶段。因此,本研究依托正在施工的北京至乌鲁木齐公路临河至白疙瘩(蒙甘界)段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项目,在总结多年公路防撞护栏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对公路防撞护栏施工质量控制作较全面的探讨。本文在全面分析防撞护栏功能、构造及防撞机理的基础上,从防撞护栏施工质量总体控制角度出发,构建了公路防撞护栏施工质量管理控制系统,包括防撞护栏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的组织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物质保证体系、检测数据控制体系、工作程序体系、文档体系、教育体系等。介绍了波形梁护栏、缆索护栏及混凝土护栏主要施工工艺,并根据防撞护栏的功能要求及防撞机理以及施工质量对防撞功能实现的影响,应用因果分析方法,分别探讨了波形梁护栏、缆索护栏及混凝土护栏的几何线形、材料及安装等的质量控制要点,并提出了控制措施。对常用的波形梁护栏应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质量控制的权重;结合防撞护栏质量检验的主要评定指标,根据防撞护栏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和权重量,探讨了部分质量检评指标的合理性。在施工中应用表明,研究成果对公路防撞护栏施工质量控制和提高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8](2016)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林昕[9](2016)在《西北某省高速公路安全设施优化与检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的安全状况问题亦日趋严峻。为满足人们出行对安全、顺畅、高效和舒适的需求,需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率和降低事故严重性,充分发挥交通安全设施对现代公路运输的服务保障功能。本文分析了西北某省在役高速公路安全设施与实际路况不相适应的现状,从规范设计和“人-车-路”体系的角度出发,指出了该省高速公路护栏、交通标志、标线及其他交通安全设施所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该省的自然环境与交通特点,针对交通安全设施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提高护栏防撞能力,合理设置过渡段护栏并处理好护栏端部,交通标志、标线应设置在合理位置,改善防眩设施、视线诱导设施、防撞设施和隔离栅的设置等。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并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以该省某高速公路为工程检测实例,归纳了高速公路安全设施现场取样的检测方法,并总结了其在施工质量检测中容易出现偏差的实测项目。同时,对该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检测作了总结和探讨。
乔奕丹[10](2015)在《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高速公路改扩建旧路交通设施再利用评价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许多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日趋不足,高速公路改扩建需求迫切及广泛,交通设施再利用是节约高速公路改扩建资源和成本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交通设施再利用还是节能减排工程的有利表现。本文在考虑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前提下,对安全设施、绿化植被、机电设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本文结合国内外护栏的相关标准和实际工程,基于再利用的技术和全寿命周期经济要求,研究制定了护栏评价指标及方法,针对旧护栏防撞能力不足问题,提出护栏再利用改造方案,并对该方案就立柱埋深、混凝土标号确定、钢筋配筋、混凝土浇筑高度进行了详细的细节设计,并根据JTGD81-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规范防撞能力要求,设计护栏冲击碰撞室内实验方案。选用LS-DYNA显式动力分析程序进行仿真模拟,对护栏改造方案的防撞性能进行了模拟仿真验证。最后基于全寿命周期对护栏改造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评价。2、绿化植被对于高速公路防眩、美化及防风固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绿化植被再利用技术和全寿命周期经济要求,结合植被规格、质量标准提出其生长状况评价技术及检测方法,并介绍了植被再利用方案以及植被移植技术。最后通过对高速公路绿化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评价,验证高速公路绿化再利用方案的可行性。3、机电设施作为高速公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再利用研究在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是节约经济的有效手段。通过建立机电设施再利用质量检测技术评定方法,结合机电设施外观评价与性能测试,提出了再利用技术流程。并结合机电设施运行全过程建立了其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
二、对“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波形梁护栏实测项目检评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波形梁护栏实测项目检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既有桥梁混凝土护栏防护性能提升仿真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公路桥梁护栏概述 |
1.3 国内外车辆护栏碰撞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汽车-护栏碰撞有限元数值模拟理论 |
2.1 常用软件介绍 |
2.1.1 Hyper Works |
2.1.2 LS-DYNA |
2.2 碰撞运动过程中基本方程 |
2.2.1 运动描述 |
2.2.2 守恒方程 |
2.2.3 边界条件 |
2.3 虚功原理离散化 |
2.4 汽车护栏碰撞模拟沙漏控制与可靠性 |
2.5 接触算法及类型 |
2.6 本章小结 |
3 凉山州某地区国省干线桥梁护栏调查分析 |
3.1 项目调查现状分析 |
3.1.1 概况 |
3.1.2 现场调查内容 |
3.1.3 桥梁护栏设置现状 |
3.2 交通情况分析 |
3.2.1 交通流量统计 |
3.2.2 年平均日交通量 |
3.3 既有桥梁护栏存在的问题 |
3.3.1 桥梁护栏防撞性能需求变化 |
3.3.2 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变 |
3.3.3 护栏形式尺寸破坏 |
3.4 桥梁防护设施提升优先度分类 |
3.4.1 分类标准依据 |
3.4.2 评估分类 |
3.5 本章小结 |
4 桥梁护栏提升改造及仿真参数设置 |
4.1 护栏提升处置 |
4.1.1 提升处置原则 |
4.1.2 处置设计步骤 |
4.1.3 组合式和混凝土护栏提升方案 |
4.2 石拱桥护栏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方案及其模型 |
4.2.1 石拱桥护栏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方案 |
4.2.2 石拱桥护栏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护栏模型 |
4.3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高护栏及模型 |
4.3.1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高方案 |
4.3.2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高方案模型 |
4.4 梁柱式钢结构加高护栏及模型 |
4.4.1 梁柱式钢结构加高方案 |
4.4.2 横梁及立柱设计 |
4.4.3 梁柱式钢结构加高护栏模型 |
4.5 车辆有限元模型 |
4.6 碰撞参数设置 |
4.6.1 有限元材料模型 |
4.6.2 碰撞条件确定 |
4.6.3 车辆与护栏接触定义 |
4.6.4 时间步长设置 |
4.7 本章小结 |
5 护栏碰撞有限元模拟仿真分析研究 |
5.1 护栏防护能力评价标准 |
5.2 小型客车碰撞混凝土加高与钢结构加高仿真结果分析 |
5.2.1 能量对比分析及仿真结果可靠性验证 |
5.2.2 小型客车运行状态分析 |
5.2.3 小型客车碰撞下的质心加速度分析 |
5.2.4 碰撞后护栏破损情况 |
5.3 中大型车辆碰撞混凝土加高与钢结构加高仿真结果分析 |
5.3.1 能量对比分析及仿真结果可靠性验证 |
5.3.2 车轮运行状态分析 |
5.3.3 护栏破损及碰撞力分析 |
5.3.4 护栏状态位移及应力分析 |
5.4 石拱桥护栏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护栏基础分析 |
5.4.1 碰撞后护栏及基础状态分析 |
5.4.2 碰撞后护栏侧墙帽石状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公路路侧事故风险评价与防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路侧事故致因 |
1.2.2 路侧事故严重度 |
1.2.3 路侧安全设计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公路路侧事故数据收集 |
2.1 试验场景搭建 |
2.1.1 交通事故模拟技术 |
2.1.2 车辆模型 |
2.1.3 道路模型 |
2.2 事故现场调查 |
2.2.1 公路线形指标 |
2.2.2 路侧环境 |
2.2.3 运行速度观测 |
2.3 本章小结 |
3 公路路侧事故风险因素研究 |
3.1 路侧事故模拟试验 |
3.2 显着性风险因素识别 |
3.2.1 决策树模型 |
3.2.2 结果和讨论 |
3.3 显着性风险因素影响程度分析 |
3.3.1 路径分析 |
3.3.2 结果和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公路路侧事故发生概率预测与潜在多发点鉴别 |
4.1 贝叶斯网络模型概述 |
4.1.1 贝叶斯概率理论 |
4.1.2 贝叶斯网络概念 |
4.2 路侧事故发生概率预测 |
4.3 路侧事故潜在多发点鉴别 |
4.3.1 多发点鉴别方法概述 |
4.3.2 路侧事故多发点鉴别规则 |
4.4 案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公路路侧事故严重度评估 |
5.1 研究变量 |
5.1.1 试验参数 |
5.1.2 乘员伤害评价指标 |
5.2 车辆驶入路侧试验 |
5.2.1 试验场景 |
5.2.2 结果和讨论 |
5.3 路侧护栏模型 |
5.3.1 道路环境和车型 |
5.3.2 护栏优化模型 |
5.4 乘员伤害评价 |
5.4.1 试验结果 |
5.4.2 路侧事故乘员伤害评估模型 |
5.5 路侧事故严重度等级划分 |
5.6 案例分析 |
5.7 路侧事故风险评价 |
5.8 本章小结 |
6 公路路侧事故防控方法研究 |
6.1 最高限速 |
6.1.1 贝叶斯判别原理 |
6.1.2 路侧事故判别模型 |
6.1.3 最高限速值计算模型 |
6.1.4 模型验证 |
6.1.5 案例分析 |
6.2 路侧净区宽度计算 |
6.2.1 净区宽度影响因素分析 |
6.2.2 仿真试验 |
6.2.3 路侧净区宽度建议值 |
6.3 路侧净区设置条件 |
6.3.1 总体思路 |
6.3.2 安全改善效益计算模型 |
6.3.3 工程成本计算模型 |
6.3.4 社会稳定风险 |
6.3.5 案例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公路工程施工中波形梁护栏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2 波形梁护栏的具体应用 |
2.1 波形梁护栏设计 |
2.2 材料筛选 |
2.3 施工步骤 |
2.3.1 立柱放样 |
2.3.2 安装栏板 |
3 结语 |
(4)基于STAMP的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安全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STAMP的应用原理与分析 |
2.1 概述 |
2.2 STAMP模型 |
2.2.1 STAMP模型的基本要素 |
2.2.2 STAMP分析过程 |
2.3 基于STAMP模型的安全测试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隧道机电系统STAMP分析方法改进 |
3.1 概述 |
3.2 隧道机电系统定量评估 |
3.2.1 评估因素的权值确定算法 |
3.2.2 样本与母体的估算方法 |
3.2.3 可靠性估算方法设计 |
3.2.4 设备可靠性及各级系统可靠性评估算法 |
3.3 评价模型的设计 |
3.3.1 设备可靠性评价模型 |
3.3.2 分项、分部工程可靠性评价模型 |
3.3.3 整体可靠性评价模型 |
3.4 STAMP分析方法 |
3.4.1 基于STAMP的控制结构模型 |
3.4.2 不安全行为描述规范化 |
3.4.3 基于STAMP的危害分析支持工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项目背景 |
4.2 安全评估过程示例 |
4.2.1 设备可靠性评价权值计算过程示例 |
4.2.2 分项工程可靠性评价权值计算过程示例 |
4.2.3 整体可靠性评价权值计算过程示例 |
4.3 隧道机电设备检测抽样 |
4.3.1 检测抽样原则 |
4.3.2 分项工程可靠性结果 |
4.4 STAMP方法的应用 |
4.4.1 安全性分析 |
4.4.2 案例分析结果 |
4.5 STAMP方法的应用分析 |
4.5.1 与传统安全分析方法的对比 |
4.5.2 优势与不足 |
4.6 本章小结 |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抗撞结构桩基有限元材料模型参数的反演识别方法及软件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土工试验的反演研究现状 |
1.2.2 基于桩基大变形试验的反演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不足 |
1.3.1 反演识别方法研究不足 |
1.3.2 材料模型研究不足 |
1.3.3 反演识别工具研究不足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碰撞试验的双层优化反演识别方法 |
2.1 前言 |
2.2 基本理论 |
2.2.1 动态时间弯曲距离理论 |
2.2.2 智能优化算法理论 |
2.2.3 LHS实验设计方法 |
2.3 基于碰撞试验的双层优化反演识别方法 |
2.3.1 基于碰撞试验的双层优化反演识别方法流程图 |
2.3.2 基于碰撞试验的双层优化反演识别方法建模 |
2.3.3 智能优化算法流程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桩基材料模型初选及参数化方法 |
3.1 前言 |
3.2 桩基材料模型选取方法 |
3.2.1 实车碰撞试验回顾 |
3.2.2 土材料模型文献分析 |
3.2.3 基于相似假设的材料模型初选方法 |
3.3 桩基材料模型参数化方法 |
3.3.1 参数化建模方法分析 |
3.3.2 参数化建模流程 |
3.3.3 新模型生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编制 |
4.1 前言 |
4.2 软件基本架构 |
4.3 软件总体设计 |
4.3.1 软件总界面 |
4.3.2 实验设计模块及界面 |
4.3.3 参数化建模界面 |
4.3.4 数据处理 |
4.3.5 反演及结果显示界面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碰撞试验的双重优化反演识别方法应用 |
5.1 前言 |
5.2 有限元模型 |
5.3 反演及结果分析 |
5.3.1 材料模型及参数范围 |
5.3.2 实验样本数采样 |
5.3.3 反演结果分析 |
5.4 对比验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附录B 材料模型参数化MATLAB程序 |
附录C 五种材料模型的实验设计结果 |
(6)浅析公路波形梁护栏的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严格把控施工工程 |
3、公路波形梁护栏的维修技术 |
3.1、波形梁护栏现有的维修方法介绍 |
3.2、波形梁双涂层表面处理技术及施工工艺 |
结束语 |
(7)公路防撞护栏施工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交通发展与交通安全 |
1.2 公路防撞护栏在交通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
1.3 国内外应用及研究状况 |
1.3.1 国内外公路防撞护栏的研究 |
1.3.2 国内外对质量控制的研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防撞护栏功能及构造 |
2.1 路侧安全净区 |
2.2 防撞护栏设置条件 |
2.3 防撞护栏功能性要求 |
2.4 防撞护栏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
2.4.1.路基护栏与桥梁护栏 |
2.4.2 护栏的结构类型 |
2.5 防撞护栏构造及防撞机理 |
2.5.1 半刚性波形梁护栏 |
2.5.2 混凝土刚性护栏 |
2.5.3 缆索柔性护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防撞护栏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及方法 |
3.1 研究依托工程概况 |
3.2 施工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的总体构成 |
3.2.1 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的组织体系 |
3.2.2 施工质量技术控制管理的标准体系 |
3.2.3 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的技术支持体系 |
3.2.4 施工质量的物质(机械设备、材料)保证体系 |
3.2.5 质量管理的检测数据控制系统 |
3.2.6 质量控制管理的工作程序体系 |
3.2.7 坚持信息化施工与动态设计 |
3.2.8 施工质量技术的文档管理体系 |
3.2.9 质量教育体系 |
3.3 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
3.3.1 过程方法与PDCA循环 |
3.3.2 因果分析或层次分析法(AHP) |
3.4.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防撞护栏施工现场质量控制 |
4.1 防撞护栏总体布置的施工校核 |
4.2 半刚性波形梁护栏 |
4.2.1 施工工序及工艺 |
4.2.2 质量控制要点 |
4.2.3 质量控制指标及对部分指标的讨论 |
4.3 刚性混凝土护栏 |
4.3.1 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 |
4.3.2 质量控制指标及对部分指标的讨论 |
4.4 柔性缆索护栏 |
4.4.1 施工工序及工艺 |
4.4.2 质量控制要点 |
4.4.3 质量控制指标及对部分指标的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成果 |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西北某省高速公路安全设施优化与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高速路交通安全设施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速公路安全设施现状分析 |
2.1 高速公路现状安全设施现状概况 |
2.2 高速公路护栏现状分析 |
2.2.1 中央分隔带护栏 |
2.2.2 路侧护栏 |
2.2.3 过渡段护栏 |
2.3 高速公路交通标志现状分析 |
2.3.1 交通标志牌面 |
2.3.2 交通标志位置设置 |
2.4 高速公路交通标线现状分析 |
2.4.1 交通标线材料 |
2.4.2 交通标线设置 |
2.5 其他交通安全设施现状分析 |
2.5.1 防眩设施 |
2.5.2 视线诱导设施 |
2.5.3 缓冲设施 |
2.5.4 隔离设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安全设施优化研究 |
3.1 高速公路护栏优化 |
3.1.1 护栏防撞等级 |
3.1.2 护栏位置设置 |
3.1.3 过渡段护栏及护栏端头的处理 |
3.1.4 护栏高度 |
3.1.5 护栏的新运用 |
3.2 高速公路交通标志优化 |
3.2.1 新增交通标志 |
3.2.2 标志牌的版面信息 |
3.2.3 指路信息的层次性 |
3.2.4 交通标志的位置设置 |
3.2.5 解体消能式标志杆柱 |
3.3 高速公路交通标线优化 |
3.3.1 减速标线的运用 |
3.3.2 交通标线的材料选择 |
3.3.3 路面文字标记的设置 |
3.4 其他交通安全设施优化 |
3.4.1 高速公路防眩设施优化 |
3.4.2 高速公路视线诱导设施优化 |
3.4.3 高速公路缓冲设施优化 |
3.4.4 高速公路隔离设施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安全设施检测—以该省某高速为实例 |
4.1 交通安全设施检测的发展及现状 |
4.1.1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检测 |
4.2 护栏质量检测 |
4.2.1 护栏现场取样检测 |
4.2.2 护栏施工质量检测 |
4.3 交通标志质量检测 |
4.3.1 标志现场取样检测 |
4.3.2 标志施工质量检测 |
4.4 交通标线质量检测 |
4.4.1 标线现场取样检测 |
4.4.2 标线施工质量检测 |
4.5 其他交通安全设施的质量检测 |
4.5.1 防眩设施 |
4.5.2 视线诱导设施 |
4.5.3 隔离设施 |
4.6 交通安全设施检测总结与探讨 |
4.6.1 交通安全设施检测取得的成果 |
4.6.2 交通安全设施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
4.6.3 探讨交通安全设施的检测方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高速公路改扩建旧路交通设施再利用评价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交通设施再利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 |
2.1 概述 |
2.1.1 交通设施再利用成本分析现状 |
2.2 交通设施全寿命周期成本 |
2.2.1 成本构成 |
2.2.2 交通设施成本模型 |
2.3 交通设施再利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护栏再利用评价技术 |
3.1 改扩建高速公路护栏现状分析 |
3.1.1 高速公路护栏一般损坏状态分析 |
3.1.2 护栏损坏评价指标 |
3.1.3 现有的维修方法 |
3.2 护栏再利用方案力学性能评估 |
3.2.1 护栏再利用升级改造方案 |
3.2.2 护栏再利用性能评估方法 |
3.2.3 护栏冲击试验平台设计 |
3.2.4 护栏再利用仿真碰撞实验 |
3.3 护栏再利用全寿命周期经济性评价 |
3.3.1 实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绿化设施再利用评价技术 |
4.1 高速公路绿化现状分析 |
4.1.1 绿化植被规格及质量标准 |
4.1.2 高速公路常用植物及其特性 |
4.2 高速公路绿植检测调查 |
4.2.1 绿植检测指标 |
4.2.2 生长状况调查 |
4.2.3 检测方法 |
4.3 高速公路绿化再利用技术可行性研究 |
4.3.1 高速公路绿化再利用方案 |
4.3.2 高速公路绿化再利用技术 |
4.4 绿化植被再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
4.4.1 绿化植被再利用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 |
4.4.2 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电设施研究 |
5.1 机电设施再利用技术 |
5.2 机电设施现状调查与评估 |
5.2.1 机电设施再利用调查 |
5.2.2 机电设施再利用技术状况评定 |
5.3 机电设施再利用方案研究 |
5.4 机电设施再利用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 |
5.4.1 实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对“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波形梁护栏实测项目检评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既有桥梁混凝土护栏防护性能提升仿真分析研究[D]. 兰洋. 西华大学, 2021(02)
- [2]公路路侧事故风险评价与防控方法研究[D]. 程瑞.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3]公路工程施工中波形梁护栏技术的应用[J]. 狄健. 交通世界, 2020(19)
- [4]基于STAMP的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安全评估研究[D]. 王跃山. 长安大学, 2019(01)
- [5]抗撞结构桩基有限元材料模型参数的反演识别方法及软件编制[D]. 刘博.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6]浅析公路波形梁护栏的维修[J]. 彭建平. 四川水泥, 2017(12)
- [7]公路防撞护栏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 万嘉. 长安大学, 2016(05)
- [8]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
- [9]西北某省高速公路安全设施优化与检测研究[D]. 林昕.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4)
- [10]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高速公路改扩建旧路交通设施再利用评价技术[D]. 乔奕丹.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