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安师范6届新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星慧[1](2016)在《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生活探究》文中认为中外历史上,儿童皆处于失语状态。在传统社会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儿童自己的身影,听不到儿童的话语。然而时至近代,特别是到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已有儿童开始史无前例地关注国家政事。抗战时期,儿童遭受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战火、死难、疾病、饥饿、恐惧、劳动、贫穷、失学等都充斥着他们的童年,但也正是在抗战时期他们的生活从教育、家庭、社会活动、心态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地变化,中国儿童开始近代化意识的萌芽。本文以山西农村根据地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透视山西农村根据地儿童抗战时期的生活,从而探究中国农村儿童在抗战中近代化意识的产生这一重大变迁。本文从七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第一章。绪论主要进行概念阐释、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资料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第一节到第四节介绍山西农村社会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概述山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沿革、抗战前的山西农村经济与民众生活,论述近代以来山西出现的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儿童造成的影响。第五节介绍抗战时期山西农村儿童人口,首先提出问题,即抗战时期中国儿童数量到底几何?列举现存的争议、并分析数据,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根据相关材料确定山西农村儿童人口数,分析抗战时期山西农村儿童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本文将儿童人口按年龄分成0—4岁、5—10岁、11—15岁三段,经过数据比较,分析山西农村儿童年龄分布特点及其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本文认为山西农村婴儿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和同时期国际水平相当。所以,一般所说的民国包括抗战时期中国婴儿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说法并不适用于山西。山西农村儿童人口数量从0—4岁段到11—15岁段依次呈递减态势。儿童人口死亡率与儿童所处的地域经济和家庭经济有关,地域越穷和家庭经济越穷,儿童死亡率越高。本文第二章探究山西根据地儿童的学校生活。山西抗日根据地偏僻贫困,贫雇农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贫童能否入学以及有多少贫童能入学是评价根据地儿童教育的最基本的指标。因此本章第一节首先分析评价抗战前阎锡山儿童教育的成就与不足,第二节分析抗日根据地的贫童群体及其形成原因,研究抗日根据地的贫童教育政策,总结抗战时期山西农村抗日根据地所取得的成绩,分析根据地教育存在的不足。第三节探究抗日根据地在缺乏教材等基本教学设施的情况下,根据地小学如何通过利用“活教材”来更有效地引导、教育儿童,激发儿童抗战热情,培养儿童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主人。本文引进“活教材”这个词语,并认为活教材是抗日根据地儿童教育的一个创举。本文认为根据地小学“活教材”主要包括报刊活教材、艺术活教材、劳动活教材三种形式,运用这三种形式的活教材,既可以教授学生识字、又有利于培养儿童爱国心、民族心,也能教授给儿童现实生活中实用的知识文化。第四节探究根据地革命性质的文学与儿童变迁的关系,首先分析传统民间文学如儿歌、童谣在根据地的变化,然后论述作家文学有史以来第一次大面积的涌入偏僻农村给儿童带来的冲击,以及学生课本中的课本文学的革命性体现,这些作家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近代性、革命性对儿童思想意识带来的影响是这一小节的研究重点。第三章分析探究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的家庭生活。第一节主要探究儿童健康状态、政府对保障儿童健康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由儿童健康所反映出来的在贫困的经济下儿童的衣、食、家庭劳动等方面的生活。第二节论述山西根据地的溺女之风,分析长期存在的溺女现象,政府采取的制止措施,以及溺女带来的危害。本文认为溺女说反映的不是简单的性别歧视,溺杀女婴——人口性别比不平衡——男子娶妻困难——彩礼增高——早婚——早育——母体及后代健康、人口增加——溺婴,如此循环往复,农村人口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第三节探究童婚现象。论述民国至抗战时期童婚的变化,儿童由大人随便摆布安排婚姻毫无反抗能力到积极主动的反抗童婚,这是儿童思想进步的具体体现。本文论述山西农村童婚的特点,探究早婚儿童的家庭生活,分析儿童早婚的危害,并进一步探究儿童突破早婚的意义——这也是儿童摆脱桎梏、迈向近代的一个标志。第四章为儿童的社会组织活动与游戏。儿童社会组织主要是指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儿童团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儿童自己的组织。本章第一节介绍儿童革命团体的发展过程、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团的特点。根据地村村皆有儿童团,儿童团是连接家庭、学校与社会活动的纽带,它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儿童团组织让儿童有了初步的团体意识,启蒙了儿童的思想。游戏也是儿童的社会活动之一,本文第二节介绍儿童游戏及其游戏的主要功能,论述抗战前后儿童游戏的变化,从这种变化中探究抗战对儿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抗战游戏的意义,本文认为抗战游戏是根据地儿童生活的反映,能实现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第五章论述抗日根据地儿童在抗战大背景的剧烈冲击下的心理状态,分析这种心态形成的因素以及产生的效应。本文认为在抗战时期儿童心态典型地呈现三种行式即恐惧心态、民族主义心态及实用主义心态,正是在这三种心态的影响下,儿童参加抗战,参与生产劳动当小先生等,儿童在抗战中发挥了他们的作用。最后一部分是余论。本文认为抗战时期根据地在儿童观念上有了进步,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以儿童为中心”有了一定的实践成果。这是一个意外,也是在特殊环境下创造的一个奇迹。儿童参与革命,革命必定在儿童身上留下烙印,影响儿童的生活和思想。农村根据地各种革命是儿童近代意识萌芽的前提,儿童思想的变迁打着革命的烙印。
李青山[2](2015)在《中国近代(1840-1949年)兽医高等教育溯源及发展》文中提出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西学东渐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和北洋马医学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开端,也有了中、西兽医之分。自此伊始到新中国成立前约一个世纪,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从萌芽到起步,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和变革,在波折中发展,直至新中国成立。本论文以1840-1949年前后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大量史料和数据为论证依据,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100余年的变迁进行回顾和系统分析。论文系统回顾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以政权更迭变化引起的学制变化和高校变迁为主线,讲述了清朝末期和民国期间不同学制下的兽医高等教育思想和机构设置差异,并立足于当时兽医高等教育所处的政治、社会和历史环境,对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变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阐述了不同3个历史时期的兽医高等教育情况,即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从萌芽到起步阶段,并处于由传统兽医高等教育向近代兽医高等教育转变初期;1912-1937年的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夕,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与畜牧教育并行,畜牧兽医高等教育初具规模,并且发展态势良好;1937-1949年抗日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并开始真正独立于畜牧教育,但由于战争等原因,在艰难发展中迎来新中国成立。论文通过列举了4所代表性高校和教育机构,以及其兽医高等教育的溯源和发展,以期以点带面,对当时的兽医高等教育的创建、发展、变迁和动因进行案例分析,并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进步等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和分析。正文介绍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源起的社会背景,回顾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情况,以清末民初两种学制下的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迁为主线,论述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变迁,并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教学开展、大才培养、国际交流及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制约因素,如来自政府保守派的发展阻力及媚外派系的排挤、政局多变导致的办学波折、经费短缺造成的办学困难、近代农业教育自身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五四”运动前夕、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几次关于教育发展路线的争论对兽医高等教育的影响。在以历史时间轴为脉络,进行宏观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第三章到第六章选择了4个代表性案例: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到北京农业大学的兽医高等教育发展沿革,是中国近代最完整和最复杂的一段兽医高等教育历史;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是中国近代兽医高等大才培养的摇篮,其发展沿革能体现出国民党政府时期整个兽医高等教育发展,也是当时农业高等教育的缩影;北洋马医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先河,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兽医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国立兽医学院为中国第一所独立兽医学院,是西北地区兽医高等教育的代表,也是当时西北高等教育的缩影。在高等学校和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过程中兽医高等教育工作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蔡无忌、罗清生、熊大仕、盛彤笙、陈之长等一批杰出的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家和科学家为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论文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研究和总结兽医高等教育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只有在稳定和谐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下,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立足服务国民经济和畜牧业发展,对兽医高等教育长远规划,才能培养出具有现代大学人文素养和解决畜牧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合格兽医师。同时在大力发展现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同时,还要传承好和发扬好中国传统兽医文化和兽医技术。
王玉红,王铁红,雷朝宽,刘艳雯,徐杰[3](2014)在《郑州部分高校新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郑州市部分高校学生的结核病疫情,为高校防治结核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郑州市2007—2012年6届新生共267 041名采用结核菌素(PPD)试验检测,对强阳性者进行胸透、X线摄片及痰涂片等检查,无异常者给予预防性服药。结果 6届新生PPD试验总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68 660.31,P<0.01),患病率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8,P<0.05);男生总阳性率、强阳性率及患病率均高于女生(χ2值分别为90.53,221.21,97.10,P值均<0.01);农村学生总阳性率、强阳性率及患病率均高于城市学生(χ2值分别为142.16,848.36,34.10,P值均<0.01)。结论郑州市高校结核疫情不容乐观。应把好入学体检关,防止结核病在高校暴发流行。
王玉红,邢华燕,田野,刘艳雯,雷朝宽,兴华[4](2014)在《郑州市部分大中专院校2005-2012年新生结核菌普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高校学生结核病疫情进行分析,提出防制高校结核病有效措施。方法对河南省郑州市2005-2012年八届新生共373371人进行PPD试验;强阳性者胸透,胸部异常者进一步检查,无异常者给予预防性服药;数据对比分析,提出防治措施。结果八届新生PPD试验总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2230.81,P<0.001),患病率增高趋势不明显(χ2=4.82,P>0.05);男生强阳性率及患病率均高于女生(均有P<0.001);农村学生强阳性率及患病率均高于城市学生(均有P<0.001);农村学生对结核病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偏低(42%)。结论高校是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重要场所,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结核防治意识,有效防止结核病在高校内暴发性流行。
司国爱,郑希明,韦立任,欧松,韦广恒[5](2006)在《河池市14142名中小学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文中指出
孙继联[6](2004)在《延安师范6届新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文中指出
二、延安师范6届新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安师范6届新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生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选题意义、价值及其创新 |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本文的主要观点 |
(三)创新 |
四、概念 |
(一)儿童史与儿童观 |
(二)儿童与贫童 |
(三)活教材 |
第一章 生活环境:山西农村社会 |
1.1 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 |
1.1.1 自然环境 |
1.1.2 历史文化 |
1.2 抗战前山西的农村经济与民众生活 |
1.3 山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与沿革 |
1.3.1 晋察冀革命根据地 |
1.3.2 晋绥革命根据地 |
1.3.3 晋冀豫革命根据地 |
1.4 农村革命、民众与儿童意识 |
1.4.1 农村近代化 |
1.4.2 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 |
1.4.3 儿童近代化意识 |
1.5 儿童人口数量 |
1.5.1 中国儿童人口数量争议与确定 |
1.5.2 山西农村儿童人口 |
小结 |
第二章 儿童教育生活:儿童教育革命与儿童变迁 |
2.1 抗战前儿童教育 |
2.1.1 抗战前阎锡山儿童教育取得的成就 |
2.1.2 抗战前儿童教育的不足 |
2.2 根据地贫童、国民教育与儿童变迁 |
2.2.1 抗日根据地贫童群体及形成原因 |
2.2.2 根据地贫童教育:农村的国民教育 |
2.2.3 根据地贫童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
2.3 活教材与近代儿童 |
2.3.1 小学活教材出现的原因 |
2.3.2 小学活教材之形式与内容 |
2.3.3 活教材与儿童变迁 |
2.4 革命的文学与近代儿童 |
2.4.1 根据地的民间文学 |
2.4.2 根据地的作家文学 |
2.4.3 根据地的课本文学 |
2.4.4 文学教育与儿童变迁 |
小结 |
第三章 儿童家庭生活:生活重压、政策应对与儿童变迁 |
3.1 健康状态 |
3.1.1 理想建构与现实情况 |
3.1.2 政策应对的有限与无力 |
3.1.3 儿童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 |
3.2 溺女之风 |
3.2.1 溺女现象 |
3.2.2 政府对策 |
3.2.3 溺女危害 |
3.3 儿童、婚姻与自由 |
3.3.1 童婚现象演变 |
3.3.2 农村童婚特点 |
3.4 早婚儿童的家庭生活 |
小结 |
第四章 儿童的社会生活:儿童团与儿童游戏 |
4.1 儿童团、革命与儿童地位 |
4.1.1 儿童革命团体 |
4.1.2 山西抗日儿童团 |
4.1.3 抗日儿童团功能实践:从未有之儿童变迁 |
4.2 儿童游戏与儿童变迁 |
4.2.1 传统儿童游戏 |
4.2.2 中国传统儿童游戏的功能 |
4.2.3 儿童游戏与抗战 |
4.2.4 儿童游戏的功能:满足儿童革命愿望 |
小结 |
第五章 根据地儿童心态探究:儿童心态与儿童变迁 |
5.1 影响儿童心态的因素 |
5.1.1 历史因素 |
5.1.2 社会生活环境 |
5.2 抗战期间山西农村儿童典型心态 |
5.2.1 对疾病、贫穷的恐惧心态 |
5.2.2 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
5.2.3 实用主义心态占主导 |
5.2.4 民主进步思想意识的懵懂 |
5.3 儿童心态与儿童对抗战的贡献 |
5.3.1 参加抗日战争 |
5.3.2 家庭生产 |
5.3.3 发挥自身独特作用 |
小结 |
余论 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的革命与近代化意识产生 |
一、土生土长的教育观与先进教育观的统一 |
(一) 土生土长的“教育即生活”与杜威先进儿童教育观的统一 |
(二) 土生土长的“以儿童为中心”与杜威的儿童观的统一 |
二、儿童革命与儿童近代意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中国近代(1840-1949年)兽医高等教育溯源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搜集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近代农业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中国近代农业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
一、晚清社会的内忧外患与农业的衰败 |
二、洋务运动和维新思潮的影响 |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四、军阀割据的结束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发展及影响因素 |
一、十九世纪末我国农业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
二、中国近代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农业教育机制 |
三、中国近代不同时期农业教育经费支持 |
四、科学技术发展对农业教育方式的影响 |
第二章 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概况 |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我国传统兽医学的发展与成就回顾 |
一、传统兽医学在我国的起源和发展 |
二、中兽医病因学和诊断学的发展和技术应用 |
三、传统兽医在治疗学方面的经验积累 |
四、中国传统兽医学的学术特点和发展瓶颈 |
第二节 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概况 |
一、清末民初不同学制下的兽医课程设置 |
二、中国近代畜牧兽医科系的分设和在农业院校中的教育比重 |
三、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机构设置和人才培养 |
四、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 |
第三节 中国近代兽医学术交流及科技成果推广 |
一、对中华传统兽医科技的继承和发展 |
二、加大对近代西方先进兽医技术的交流和引进 |
三、建立现代兽医科研机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第四节 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发展制约因素 |
一、来自政府保守派的发展阻力及媚外派系的排挤 |
二、政局多变导致的办学波折 |
三、经费短缺造成的办学困难 |
四、近代农业教育自身的原因 |
第三章 京师大学堂农科兽医科目到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1840-1949年) |
第一节 戊戌新政: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兽医科目设置(1905-1914年) |
第二节 两度变迁: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1-1923年) |
第三节 战地风雨:战争时期的畜牧兽医高等教育(1921-1949年) |
一、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兽医高等教育(1921-1937年) |
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兽医高等教育(1937-1949) |
第四节 解放区的兽医高等教育:华北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渊源和发展(1939-1949年) |
一、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 |
二、北方大学农学院 |
三、华北大学农学院 |
第五节 三分合一:北京农业大学的兽医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 |
第六节 :兽医人物——熊大仕与北京农业大学兽医高等教育 |
一、蜚声国内外的年轻学者和兽医寄生虫学奠基人 |
二、中国现代兽医高等教育事业的先驱之一 |
三、情系兽医事业——熊大仕奖学金的设立 |
第四章 北洋马医学堂开启现代兽医高等教育先河 |
第一节 解陆军之需:北洋马医学堂和陆军兽医学校 |
一、北洋政府时期:开启现代兽医高等教育先河 |
二、南京政府时期:军队兽医人才的教育基地 |
三、迁在安顺时期:战时陆军兽医的保障 |
第二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重启新中国军事兽医高等教育帷幕 |
第五章 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的发展和变迁 |
第一节 三江汇金陵: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的溯源 |
一、从江南储材学堂到江苏省第一农校 |
二、从三江师范学堂到江苏大学农学院 |
第二节 变迁与发展:南京时期与西迁重庆 |
一、国立中央大学成立初期的畜牧兽医系(1927-1936年) |
二、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的畜牧兽医系(1937-1949年) |
第三节 兽医人才摇篮: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 |
一、完善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体系 |
二、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科研成果 |
第六章 中国第一所独立兽医学院 |
第一节 一位学者和一所学校: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
第二节 一栋建筑和一种精神:历经波折坚持办学 |
第三节 迎来曙光: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立兽医学院 |
一、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并入和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变迁 |
二、从国立兽医学院到甘肃农业大学的兽医高等教育成就 |
第七章 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启示和思考 |
一、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
二、稳定和谐的内外环境是兽医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备因素 |
三、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尊重教育规律,立足当时经济社会现实,树立长远发展规划 |
四、立足服务国民经济和畜牧业发展来思考培养什么的人才,是兽医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 |
五、大力发展现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同时,还要传承好和发扬好中国传统兽医文化和兽医技术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郑州部分高校新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郑州市部分大中专院校2005-2012年新生结核菌普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5)河池市14142名中小学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结果判定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不同年龄组学生阳性率比较 |
3 讨论 |
四、延安师范6届新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抗日根据地儿童生活探究[D]. 王星慧. 山西大学, 2016(02)
- [2]中国近代(1840-1949年)兽医高等教育溯源及发展[D]. 李青山.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3)
- [3]郑州部分高校新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J]. 王玉红,王铁红,雷朝宽,刘艳雯,徐杰. 中国学校卫生, 2014(09)
- [4]郑州市部分大中专院校2005-2012年新生结核菌普查分析[J]. 王玉红,邢华燕,田野,刘艳雯,雷朝宽,兴华. 中国卫生统计, 2014(04)
- [5]河池市14142名中小学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分析[J]. 司国爱,郑希明,韦立任,欧松,韦广恒. 中国学校卫生, 2006(07)
- [6]延安师范6届新生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J]. 孙继联. 职业与健康,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