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认识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学习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几点体会

提高认识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学习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认识 打好国企改革攻坚仗——学习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阳甜[1](2020)在《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思想研究(1949-1997)》文中提出自2017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多次强调指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养老保险则是该表现之一,是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也是世界各国政府、人民都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其实,早在1948年8月,为发展解放区工业,以及保护劳动权益与发展职工福利事业,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或工厂集中的城市创办劳动保险。在该指示下,东北行政委员会汲取苏联经验,于1949年4月,制定并试行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明确了养老补助金的领取方法、工龄的计算依据,以及劳动保险金的支配与管理问题,对解决各类城镇企业工人养老问题起到了真正作用,揭开了中国养老保险发展新篇章。在此基础上,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与发展,国家开始探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51年2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100人以上的国营、公私合营、私营等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做出了规定。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逐步开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为了推进四个现代化建设,以及控制全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和为21世纪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做好准备,在城镇,原有的以苏联为蓝本的养老保险模式已不能适应和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亟需改革。就在我国养老保险改革正处于理论准备与思想启蒙的关键时刻,刚刚打开国门,就恰巧迎来了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改革浪潮,国家开始思考能否借鉴与学习西方的经验教训。于是,通过对国内形势和国外经验的考量,我国开始了一系列对养老保险探讨、抉择、实践摸索等过程。根据不同地区试验情况的利与弊,1997年7月,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归并了各地区不同调研、试点方法。这标志着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完成了早期探索,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模式、制度和基本政策框架。至此,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1949-1997这段历史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许多异常深刻的变化,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社会保险起着重要的“配套”作用。而作为社会保险重要内容的养老保险,在顺应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力市场变化、人口结构变化等发展要求,伴随人口流动加大、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退休养老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等问题,也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其探索的背后,是政府决策层、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们的思想交锋。又因研究该时期内我国养老保险思想的发展脉络,必须在养老保险制度的背景下进行,因此,本文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为主线,又因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长期以来主要覆盖群体是城镇企业及其职工,故以城镇职工为研究对象。根据该时期内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内容的历史发展特点,本文将其分为四个阶段:“统包”阶段(1949-1976年);调整阶段(1977-1984年);社会统筹阶段(1985-1991年)、“统账结合”探索阶段(1992-1997年)。第一阶段先概述了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思想缘起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劳工权益的维护。新中国成立后,因经济尚处恢复阶段,财政吃紧,为解决工人、职员“老有所养”问题,鼓励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在总结解放区的劳动保险经验、教训,以及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国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后随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以及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思想的指导下,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和职工的需要,对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内容做了修缮和补充,覆盖面不断扩大。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打破了原本不断完善的养老保险内容,使其丧失了社会互济功能。总体上,该阶段内,我国养老保险主要由国家包揽,具有“单位化”特征,且养老保险始终作为劳动保险的一部分而加以推进。第二个阶段基本上是对受“文革”影响而陷入停滞的养老保险思想的进一步恢复与发展。在经过20世纪70年代末的拨乱反正,我国逐渐确立了对外开放政策,并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以及为控制人口增长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而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受“文革”影响的劳动保险,并对养老保险进行了试点和探索。该阶段,主要探讨我国在重新对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分设养老保险的思想,同时针对过去劳动保险未覆盖人群的养老保险应该如何制定进行了讨论,并重新提出了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想法。同时,基于人口层面,分别从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两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重要性。此外,介绍了该阶段养老保险管理思想,包括立法思想、社会化管理理念等。因该阶段,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养老保险思想在市场化方向的努力与创新显得微不足道,从而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养老保险理论认识不足;待遇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养老保险覆盖面窄。第三个阶段为“社会统筹”阶段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思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现行的养老保险的某些弊病逐渐显露出来;同时,为了解决企业之间退休费用负担苦乐不均的问题,以及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驱动下,退休费用社会统筹重要性愈发明显。故分析了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理论性质,探讨了是否引入个人缴费机制,以及个人缴费比例问题;是否可以通过开征养老保险税进行统筹等。同时,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反思了退休费用计发基数问题,对劳动合同制工人和固定工的养老金是否应该合并进行分析,逐步确定了由单一转向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此外,对养老保险立法、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重要性进行了思考。该阶段,对养老保险理论认识得到提升,合理地探索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问题,充分认识到我国统筹模式应逐步过渡为“部分积累”式,并明确了“企业、个人、国家”的三方责任。第四个阶段主要是对“社会统筹”阶段养老保险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实现。该阶段,在试点的经验基础上,探讨了对养老金计发办法进行调整的思想,并通过对调研、试点情况,分析了各地区不同模式的利弊,从而逐步确定并统一了全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与此同时,因20世纪90年代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劳动力跨企业、跨地区之间的流动增强,认识到提高统筹层次和扩大覆盖面的必要性,以及为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与收益性,提出了多元化投资路径、内部审计等思想;并逐步认识到向省级统筹发展的方向,以及建立单一的社会保险法规与统一的社会保险监管机构的重要性。论文最后,先论述了1997年“统账结合”模式统一以后,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发展新情况,包括“统账结合”模式统一之后的实施情况或存在的问题,包括争议、试点与推广;全国统筹模式的逐步实现;社会保险法规的正式出台;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养老保险基金社会化管理的落实等。后从整体上,对1949-1997年内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与历史规律加以考察:一是总体上兼具渐变性与突变性;二是养老保险思想的发展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相辅相成;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养老保险政策理论的影响;四是养老保险“配套型”理念突出;五是养老保险管理分散化、复杂化;六是养老保险基金增殖无术。并揭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养老保险发展的一些重要启示:一要稳步渐进式推进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二是要注重对国外养老保险理论的学习;三是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法制化监管;四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需要明确政府责任;五是法定退休年龄的设定有待进一步变通。

胡冉冉[2](2018)在《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新时期党的建设基本态势与客观要求,自觉运用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建设规律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蕴含一系列管党治党新观点新论断,为党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智慧,有助于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归纳分析等方法,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和意义,分析界定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相关理论基础,论述了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内在要求以及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论文以党的建设理论为基础,以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和实践的进展为依据,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党的建设新要求为遵循,系统研究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立党、思想建党、组织强党、作风管党、纪律严党、制度治党和反腐廉党,这七个方面既有各自侧重点又是相互贯通的有机统一整体。针对党内现实问题突出了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立足于新时代新要求以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为目标,在管党治党上明晰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思路,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鲜明特色。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蕴含着重大价值,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为“四个伟大”提供了坚强保证,为世界其他政党、执政党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突出了坚持问题导向的管党治党意识,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把党的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江泽林[3](2015)在《国有企业改革专题讲座心得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编者按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在3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近年来,我省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已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产权结构,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大企业?

贺蕾[4](2012)在《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两会”越来越为媒介所关注,每年三月,国内外新闻记者聚焦人民大会堂,激烈的新闻争夺战成为每年春天北京的一道风景线。从历史来看,“两会”曾有秘密召开,待会议结束才发布公告的情形。从会后发布新闻公报到媒体全程同步报道,“两会”报道总量从十几条到十几版,采访“两会”的记者从二三百到二三千,这些不过十余年、二十余年、三十余年的事情。三十余年间,媒介“两会”报道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本文从媒介社会学视角开展研究,运用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1978年至2011年“两会”报道进行考察,结果显示:首先,《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轨迹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特点。将这一特点置于宏观社会背景之下,会发现但凡大背景比较宽松,《人民日报》“两会”报道就会比较放得开,能传递更多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反之则显得比较沉闷。与之同时,每一阶段“两会”报道中关注比较多的新闻事件要素必然是当时社会公众关注较多的方面。其次,《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轨迹表明,不同时期的“两会”报道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反映了社会情境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人民日报》对社会情境的理解和应对。也就是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既报道了“两会”新闻,也展示了整个社会场景,同时又反映了媒介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的作为与困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媒介只能受限于社会情境的影响。其三,从微观构造和修辞构造两个层面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到1978-2011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这两个层面都有变化。这些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各个阶段的变化各有不同。而从宏观构造层面来看,从民主的视角来报道和解读“两会”是《人民日报》“两会”报道从未发生变化的主题框架,不断演变的只是在这一框架下民主的程度与表现。1978-2011年的《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正是通过“两会”这一窗口呈现了1978-2011年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讲述了中国民主进程的故事。

史洁慧[5](2000)在《共青团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有企业各级团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企业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的领导下,紧密围绕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后备军作用,为完成企业的各项任务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中央一系列正确措施的指导下,作为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已取得了显着成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经济运行中,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国企改革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我国加入WT0后,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团员青年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多样化也将日益明显。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既是良好的机遇,也是严峻的考验,为企业共青团工作拓展了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课题。面临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新形势,共青团组织担负着怎样的使命?如何才能更好带领团员青年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和30余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团委书记进行了座谈交流,深入了解了当前国有企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以及企业青年的思想变化状况,逐步明确了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国有企业共青团组织的根本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把握的原则和关键环节。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国有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服务国企改革和发展<WP=3>大局,服务青年成长成的工作方针,把大力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首要任务,贯穿于团的各项工作之中,把创新创效活动和创建五四红旗团委活动作为主要载体,全面推进团的各项工作,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青年工作体系,努力形成重点突出、整体推进、全面活跃的工作格局。具体工作主要有以下五项: 一、不断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造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时期“四有”青年。二、服务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大局。大力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三、服务青年的成长成才,积极作好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推荐工作,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四、适应改革的进程,坚持不懈地加强团的组织建设。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青年实际,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青年工作运行机制。作为一名从事共青团工作多年的企业团干部,笔者就落实以上各项任务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方法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并结合自身的实践谈了近年来的工作体会:做好企业共青团工作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努力加强学习,创新工作方法,灵活运用管理学知识,才能获得最大工作实效,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 笔者在写作过程中着重围绕国有企业中心任务展开调研,对共青团组织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及为社会服务方面没有展开进行论述。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进行分析与探讨。本文从提纲的拟定、写作、修改到定稿都得到了我的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杰副教授的悉心关注和指导,在此谨向张杰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论文写作期间,我还得到了所在单位主管共青团工作的领导中粮<WP=4>公司副总裁董忠心、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李东升以及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监魏克俭同志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最后,特别要向这几年来为我们EMBA97教学、教务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管理学院和研究生部的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感谢他们在过去三年里精心组织、倾力教学,帮助我们系统地掌握了科学的管理知识,不仅使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感到受益非浅,更为我们今后从事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喻可商[6](2000)在《把握物资流通企业的定位 在改革的攻坚战役中争取有所作为——学习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几点体会》文中指出

宋子和[7](2000)在《提高认识 打好国企改革攻坚仗——学习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几点体会》文中提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首先是要学好这个《决定》,提高认识。《决定》是指导国企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内容十分丰富。作者联系实际,就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国有经济的定位、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中有进有退等十个问题谈了个人学习的体会。

二、提高认识 打好国企改革攻坚仗——学习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认识 打好国企改革攻坚仗——学习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思想研究(1949-199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养老保险相关概念的厘定
    四、研究思路、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五、主要资料来源
    六、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统包”阶段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思想(1949-1976)
    第一节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思想的缘起
        一、关于劳动保险基金的责任主体与缴费标准
        二、关于养老补助金的领取资格
        三、关于养老金的管理思想
    第二节 初创阶段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思想(1950-1957)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所体现的养老保险思想
        二、职工养老保险思想的修正
        三、鼓励年老体弱职工退休的思想
    第三节 发展与停滞阶段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思想(1958-1976)
        一、职工养老退休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二、退职老职工的养老保险思想
        三、养老保险“单位”模式的出现
    第四节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思想的特点
        一、劳动保险条例适用范围逐渐增大
        二、是一种较高福利性的“单位”保险
        三、养老保险仅是作为劳动保险的一部分进行一揽子推进
        四、退休费用统筹思想从有到无
第二章 调整阶段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思想(1977-1984)
    第一节 调整过去养老保险制度的思想
        一、再次分设“双轨制”的养老保险思想
        二、退休费用“统筹”思想的重新提出
        三、对过去劳动保险未覆盖企业与人员退休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基于人口层面的养老保险思想
        一、对计划生育中实行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认识
        二、人口老龄化加速下实行养老保险的预备性认识
    第三节 关于养老保险的管理问题
        一、关于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财务处理问题
        二、关于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问题
        三、对西方养老保险管理思想的学习探讨
    第四节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思想特点
        一、对养老保险的理论认识不足
        二、覆盖面窄,制度不统一
        三、养老退休福利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平衡
第三章 “社会统筹”阶段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思想(1985-1991)
    第一节 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思想
        一、对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认识
        二、强调个人缴费责任的思想
        三、开征养老保险税的思想
        四、由单一向多层次养老保险转变的思想
    第二节 退休养老费计发问题的思考
        一、关于退休养老金计发基数问题
        二、关于养老金与物价挂钩的思想
        三、关于实行弹性退休年龄的思想
    第三节 “部分积累”式的统筹思想
        一、逐步过渡为“部分积累”的思想
        二、关于“两项基金”合并问题
        三、关于社会统筹计提标准问题
    第四节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监管思想
        一、养老保险立法思想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思想
        三、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思想
    第五节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思想特点
        一、对养老保险理论的认识得到深化
        二、对养老基金的收支问题进行了合理探索
        三、明确了养老保险的多方责任与多层次结构体系
        四、对退休费用统筹模式进行了反思
第四章 “统账结合”探索阶段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思想(1992-1997)
    第一节 “统账结合”型养老保险模式思想
        一、调整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思想
        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思想
    第二节 关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面的思考
        一、人口流动中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思考
        二、扩大统筹覆盖面的思想
        三、提升统筹层次的思想
    第三节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监管思想
        一、建立单一社会保险法的思想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思想
        三、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思想
    第四节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思想特点
        一、实现了养老保险范围的广覆盖
        二、明确了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
        三、缺乏单一的社会保险法规
        四、由分散走向相对统一
第五章 “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新进展
    第一节 “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模式的定型
        一、“统账结合”模式的争议、试点与推广
        二、逐步迈向全国统筹
    第二节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完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出台
        二、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实现入市
        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化管理逐步落实
结语与启示
    一、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思想评述
        (一)养老保险总体上兼具渐进性与突变性
        (二)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养老保险之间相辅相成
        (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养老保险政策理论的影响
        (四)养老保险“配套型”理念突出
        (五)养老保险管理分散化、复杂化
        (六)养老保险基金增殖无术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养老保险的启示
        (一)稳步渐进式推进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
        (二)注重对国外养老保险理论的学习
        (三)养老保险法制化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需要明确政府责任
        (五)法定退休年龄的设定有待进一步变通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A:养老保险统一前的格局
附录B: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养老保险相关国际研讨会一览表
附录C:1949-1997 年我国养老保险相关政策文件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从严治党
        1.3.2 全面从严治党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现实需要
    2.1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渊源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学说
        2.1.2 中国共产党的管党治党思想
    2.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现实需要
        2.2.1 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的现实需要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在要求
        2.2.3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
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政治立党
        3.1.1 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3.1.2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3.1.3 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3.2 思想建党
        3.2.1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
        3.2.2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看家本领
        3.2.3 推进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3.3 组织强党
        3.3.1 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3.3.2 从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3.3.3 从严抓好党员发展工作
    3.4 作风管党
        3.4.1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4.2 持续整治“四风”问题
    3.5 纪律严党
        3.5.1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
        3.5.2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3.6 制度治党
        3.6.1 丰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
        3.6.2 强化制度执行力
        3.6.3 维护党的制度权威
    3.7 反腐廉党
        3.7.1 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
        3.7.2 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
4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主要特色及当代价值
    4.1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主要特色
        4.1.1 突出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
        4.1.2 以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为目标
        4.1.3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4.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当代价值
        4.2.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
        4.2.2 为“四个伟大”提供了坚强保证
        4.2.3 为世界其他政党党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解释与说明
        一、两会
        二、“两会”报道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研究
        二、关于其他媒体“两会”报道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进路
        一、理论与方法
        二、分期依据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
    注释
第二章 破局与尝试:1978-1989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第一节 社会时代背景: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
    第二节 传媒业背景:观念转变与业务改革
    第三节 1978-1989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一、稿源:从以新华社稿件为主到以“本报”稿件为主
        二、定位:从宣传举国盛事到回归会议报道
        三、形式:清除文革遗风,不断探索新的报道形式
        四、内容:从重人大到人大政协并重
    第四节 1978-1989年《人民日报》中的“两会”
        一、代表委员:从先进群体到履职个体
        二、分组审议:从一致同意热烈拥护到出现批评和质询
        三、开放程度:从无到有的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
        四、会外群众:从热烈欢呼坚决拥护到提出意见建议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调整与回归:1990-2000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第一节 社会时代背景:保持稳定与深化改革
    第二节 传媒业背景:双重属性与技术发展
    第三节 1990-2000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一、围绕主旋律组织报道
        二、报道模式初步形成
        三、报道形式不断创新
        四、策划意识不断增强
    第四节 1990-2000年《人民日报》中的“两会”
        一、“两会”制度:日渐规范
        二、“两会”会风:日趋务实开放
        三、代表委员:履职意识不断增强
        四、“两会”影响:越来越受关注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协商与对话:2001-2011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第一节 社会时代背景:以人为本与和谐蓝图
    第二节 传媒业背景:信息公开与舆论监督
    第三节 2001-2011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
        一、《两会特刊》的创办及扩版
        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三、报道内容的丰富与拓展
        四、报道形式的创新
    第四节 2001-2011年《人民日报》中的“两会”
        一、“两会”制度:凸显成效渐趋完善
        二、“两会”会风:务实开放与时俱进
        三、代表委员:责任意识增强履职能力提高
        四、“两会”影响:与百姓更近与世界更近
    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媒介与民主:《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分析
    第一节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中国民主政治进程
        一、“两会”职能的实现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征
        二、会风开放务实高效关注民生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征
        三、代表委员履职意识增强能力提高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征
        四、公众关注和有序参与“两会”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表征
    第二节 《人民日报》“两会”框架中“民主”话语体系变化
        一、社会主义民主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三、合流与统一
    第三节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形成原因分析
        一、角色定位
        二、内容约束
        三、社会情境
    第四节 《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框架效果分析
        一、关于《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不同观点
        二、《人民日报》中看不到的“两会”场景
        三、不同的民主理论及其不同的媒介期待
        四、《人民日报》未来“两会”报道建议
    小结
    注释
结语:未完成的使命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5)共青团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把握大局明确国有企业共青团工作思路和目标
    第一节 中国国有企业共青团工作现状
    第二节 国有企业共青团工作面临的大环境分析
    第三节 国有企业中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第二章 共青团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始终不渝地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
        一、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共青团工作的生命线
        二、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用小平理论构筑青年精神支柱
        三、 方式方法上注意创新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四、 坚持教育青年与服务青年相结合
        五、 团干部身先士卒切实担负起教育青年的责任
    第二节 以创新创效为载体,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大局
        一、 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大局深入研究当前国有企业变化趋势
        二、 以创新创效为旗帜带领青年投身改革和发展主战场
        三、 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内容、环节和原则
    第三节 立足企业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
        一、 服务青年加强对企业青年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
        二、 认清青年的根本需求为青年成长成才服务
    第四节 不断加强团的组织建设
        一、 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
        三、 进一步加强团的领导班子建设
        四、 积极推进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工作
        五、 进一步探索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机制建设
    第五节 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青年工作体系
第三章 共青团工作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第一节 灵活运用管理学知识提升共青团工作水平
    第二节 正确处理几个关系创造共青团工作的良好环境
    第三节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第四节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6)把握物资流通企业的定位 在改革的攻坚战役中争取有所作为——学习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物资流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建立物资局机关转体后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者控股公司
    1.2 进一步明晰产权
    1.3 建立并逐步完善以下三种机制
    1.4 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 学习掌握《决定》精神, 找准定位, 在国企改革攻坚战中争取有所作为
    2.1 物资流通企业的定位
    2.2 正确认识“退”与“进”;“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辩证关系
    2.3 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
    2.4 进一步妥善安置分流职工, 完善再就业工程
    2.5 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2.6 逐步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

(7)提高认识 打好国企改革攻坚仗——学习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充分认识国企改革和发展的“四性”。
二、国有经济的定位问题。
四、政企分开, 关键在政府。
五、公司制的核心是法人治理结构。
六、企业“改制”要体现到“转机”上来。
七、真正以国企改革和发展为中心环节。
八、人和制度, 制度更重要。
九、减少改革阻力, 增大改革动力。
十、既要加强领导, 又要依靠群众。

四、提高认识 打好国企改革攻坚仗——学习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思想研究(1949-1997)[D]. 阳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2]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D]. 胡冉冉.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3]国有企业改革专题讲座心得体会[N]. 江泽林. 陕西日报, 2015
  • [4]从独白到对话:《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演变研究(1978-2011)[D]. 贺蕾. 复旦大学, 2012(02)
  • [5]共青团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D]. 史洁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0(01)
  • [6]把握物资流通企业的定位 在改革的攻坚战役中争取有所作为——学习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几点体会[J]. 喻可商.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00(03)
  • [7]提高认识 打好国企改革攻坚仗——学习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几点体会[J]. 宋子和. 岭南学刊, 2000(01)

标签:;  ;  ;  ;  ;  

提高认识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学习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几点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