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和新闻事业

新闻和新闻事业

一、新闻事业与新闻职业(论文文献综述)

郭冲[1](2021)在《“史之流裔”:近代新闻界的历史观念转借与新闻职业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季,新报传入初期,新闻界对"历史"进行观念挪借和地位比附的话语,就出现于本土思想资源与外来新报实践的相遇和互动中。此后,受传入之新闻职业观念影响,在对"新闻"的理解、认知与建构过程中,新闻界逐渐树立起新闻"源出于史""新闻即历史"等观念。考察发现,该话语实践以二者在职业、从业者、历史渊源等方面的同一性建构为基础,借由对历史职能、写作原则、史家精神等观念的转借,既提升新闻职业合法性,也促使新闻写作的体例、原则与新闻道德精神等职业理念愈加清晰。而这一过程,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国人对"新闻"与"新闻职业"本土意涵的理解,也是意识形态更迭之际,中国传统观念与传入之西学相遇、碰撞、博弈与耦合的一个注脚,体现出后发现代国家对传入观念与外来思想路径的清醒审视和本土化改造。

路鹏程[2](2021)在《德何以立:论民国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实践的困境与振拔》文中研究指明继承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借鉴西方现代职业道德,民国新闻业形成一种个人品性新闻职业道德。这种职业道德对记者品性提出极为高远严格的要求,甚至将记者个人品性优劣当作评判其新闻道德与职业活动高下的标尺,充满了泛道德主义以及儒家传统道德精神的色彩。但是,记者的道德实践是个人意志在工作情景、新闻惯习、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互动结构中动态抉择的结果。新闻理念上的道德绝对主义与新闻实践中的道德相对主义,使记者在面对道德困境时虽然有清晰的衡量标准,但没有切实的实现手段,在权衡与抉择的过程中充满矛盾,引发普遍的焦虑。

季为民[3](2021)在《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演变及意义》文中指出新闻职业精神作为新闻职业的精神内核与灵魂,对引领新闻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对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和演进、问题和意义、塑造和践行进行了解析,提出新闻从业者应以弘扬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为职业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独特的时代贡献。

孙利军,高金萍[4](2021)在《道德规约与行业变迁的同构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修订逻辑考察》文中认为道德是限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传播主体之间关系的专业原则和规范,也是影响新闻业变迁的精神性因素之一。迄今为止,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布了五个版本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五版《准则》的修订与近30年中国新闻业的变迁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系统结构,二者具有同构、同理的关系。基于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业发展中共存的三对核心关系及其具体体现,由社会规制、媒介生态和受众需求三个影响因素共同构建了对职业道德和新闻业"同框"阐释的坐标。把五版《准则》与中国新闻业的变迁关联起来进行相互阐释,发现二者在按照一定方式互动的同时,也在互促互进。

樊亚平,张冬平[5](2020)在《张季鸾职业追求与理念的演进与转变》文中指出张季鸾新闻生涯的不同阶段对新闻职业有不同理念、追求。在其新闻生涯的第一个时期,他以言论自由为标榜,显现出民初记者共有的激烈批评、无惧无畏、放言无忌之特点,但同时又已显现出一定程度的对新闻言论应理性、克制的认识与追求。新记《大公报》创办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在总结、反思民初新闻界乱象基础上,他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为基本理念,着力追求新闻职业的专业化和职业权威建构。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以笔抗战、为抗战而宣传的目标下,其新闻职业理念、追求发生了由前一时期强调独立、自由、理性、客观向以笔抗战、为抗战而宣传的转变,其对记者角色、报人使命、新闻业职责及言论自由等的认识也相应发生翻转性的变化。驱动这一切变化的核心动因是,其作为近现代新闻人的新闻救国理想与报国情怀。

余玉[6](2019)在《中国近现代新闻职业共同体的肇始与演进(1815—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职业共同体是由价值维系的"想象的共同体",其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过程。聚焦于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新闻职业共同体自近代新闻业开启以来在中国的嬗变历程,探寻其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溯源与孕育(1815—1905)、萌芽与建构(1905—1928)、分化与重构(1928—1949)的独特演变轨迹和发展逻辑,并考察各个历史阶段新闻职业的信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知识共同体的现实表征,从而揭示中国近现代新闻职业共同体演进的源流关系及对当下新闻职业共同体建构的启示。

张兰[7](2019)在《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文中认为认同是个体在社会中形塑的、以自我为轴心展开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职业认同是认同在职业领域的反映。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社会,个体的职业认同危机问题日渐凸显。具体到我国的传媒行业,由于体制转轨和媒体转型以及技术赋权下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专业记者已经无法保持他们对这一职业的管辖权,新闻进入了“去专业化”的过程。在此背景下,不少新闻从业者高调离职或转型,而在职的很多新闻从业者则自诩为“新闻民工”,职业认同危机严重。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不仅可能影响他们的新闻实践及报道风格,也可能影响媒体的社会功能及组织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议题并进行系统研究。论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法国着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指导,分两大部分对这一议题进行研究。第一大部分由第2、3、4、5四章构成,主要从理论层面分析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理论基础、职业认同危机及其症候、因缘与影响。第二大部分由第6、7、8三章构成。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开发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借助大样本数据分别对转型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的现状、影响效应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提升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提出建议。第9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新闻职业化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这是讨论职业认同的前提基础,论文从商业报刊的发展、专职记者的出现、职业团体的组建、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和新闻专业教育的萌生等五大方面考察我国新闻职业化的萌芽。与孤立地关注职业团体、伦理规范等职业组织形态问题不同的是,职业社会学强调每一个职业在这一领域中对某些工作的“管辖权”,职业化是在不同职业对管辖权边界的冲突中得以实现的。从职业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新闻职业的特性,包括:专业化程度不高、辐射面很广、对技术和信源的依赖性强等。新闻业的不景气导致新闻从业者待遇下滑、个人发展空间受限,新闻业的危机引起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危机。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从“无冕之王”到“防火防盗防记者”的社会认同危机,多重角色冲突的个人认同危机以及从知识分子到“新闻民工”的自我认同危机。结合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论文主要从管理政策、经济、技术三个维度五个方面分析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具体体现为:行业管理不断规范、专业技术更新迭代、传播主体日趋多元、经济压力难以纾解。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陷入重重危机,已有的新闻职业理念和新闻职业精神日益弱化,粗浅浮躁充斥着新闻生产过程,新闻品质下降:虚假新闻泛滥,新闻低俗化、娱乐化趋势明显;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行为失范现象严重,自诩为“新闻民工”的新闻记者受到商业化逻辑的侵蚀,职业道德和操守严重受到侵蚀,“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寻租现象屡禁不止;从业者对新闻职业的满意度急剧下降,“离职潮”时现。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获取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文本资料,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先后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编码方法,获取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相关条目,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编制《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初始问卷》。经由预调研与正式调研,运用问卷调查获取一手研究数据,在SPSS与Amos软件平台上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开发了信效度均良好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量表由23个题项组成,是一个二阶五因子构成结构维度,五个维度分别为:职业情感、角色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和职业信念。以此量表检验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状况,发现其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低(3.10)。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受到性别、年龄、从业年限、收入水平、职务、编制性质、媒体属性、媒体类型等个体背景变量的影响,工作压力对其职业认同具有显着负影响,自我效能感对职业认同具有显着正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与其离职意愿具有显着正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压力对其离职意愿具有显着负影响,并通过职业认同间接影响离职意愿,职业认同是工作压力影响离职意愿的中介变量。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提升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提出了如下建议:再造新闻采编流程,减轻工作压力;提高人职匹配度,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实施差异化管理,注重新闻从业者职业发展。本研究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第一,深化了新闻传播主体的研究领域,拓展了职业认同研究的职业领域;第二,首次开发了适合我国新闻从业者的符合测量学要求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第三,实证研究了媒体转型期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现状,揭示了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在个体背景变量上的特点;第四,揭示了新闻从业者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初步构建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影响效应整合模型。

何阳[8](2019)在《新闻职业理念的塑造和内化 ——以某校“新闻学概论”课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下,世界范围内的媒介融合进程已经进入到了深度融合阶段,媒介权力的下放和新闻生产、传播模式的改变,对新闻职业理念从操作方式、评判标准,到职业道德伦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着消解与重构。在新闻教育领域,新闻教育者和在校大学生同样面临着媒介环境,专业技能、专业理念变更所带来的挑战,这些挑战对新闻学生的职业认同、专业性培养都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中国新闻学生的职业理念塑造主要依靠的是新闻院校内的新闻理论课堂。虽然为了应对媒介环境和行业要求的变化,国内各大新闻院校都开设了与媒介融合、新媒体、大数据等相关的理论、实务课程,但是新闻理论传统的课堂设置、教学模式并没有很大的创新,新闻理论课堂与实践之间的界限并没有很大的突破,新闻学生吸取课堂知识的效果也没有明显地提高。理论课堂落后的教学模式以及与实践脱节的课堂使全媒体时代新闻学生的专业性培养出现了滞后性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次改革后的《新闻学概论》课堂中的44名学生为访谈样本,采取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以扎根理论的编码程序对这些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和归纳。样本的选择采取的是定额抽样和立意抽样的方式。本文的核心框架是新闻理论课堂和新闻编辑室课堂有机结合的背景之下,新闻学生职业理念塑造和内化的过程,认为新闻理论课堂是新闻学生职业理念塑造的基础,新闻编辑室课堂是新闻学生职业理念内化的关键。基于此,从操作手段、价值观、传统变更三个维度,分析在校的新闻学生职业理念塑造和内化的程度,并调查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对于改革后的理论课堂的感受以及对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要求的感知,探讨新闻理论课堂改革的合理性和方向。本文研究发现,当前各大新闻院校的课程改革并没有在学生职业理念培养这一方面起到很突出的作用,理论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被学生认可,而经过了课堂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新闻理论课堂受到了新闻学生的欢迎。传统的新闻理论已不足以解释当下的传播实境,传统的新闻理论课堂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已不符合当下大学生接收知识的习惯。理论课堂与实践之间的“脱节”,是困扰着新闻教学者和新闻学生的一大难题,这不仅是新闻院校期望解决的问题,也是新闻业界对于新闻教学最大的不满之处。从上述的问题之中,本文结合学生的视角,首先从“理论——实践”的维度分析发现,改革后的新闻理论课堂,理论结合实践的课堂设置以及跨学科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激发了新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学生们新闻价值观的塑造有了初步的雏形。其次,从“实践——理论”的维度分析发现,新闻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之中清晰感知到了专业媒体在操作手段上的要求,以及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价值观的挣扎,也可以说是学生思维与职场思维、学界职业理念与行业职业理念的碰撞。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媒介发展的态势深刻地影响了新闻学生的所思所想,他们眼见主流媒体在转型之中对于传统的突破,感知到了本土传媒在当下与商业资本之间的关系。

马宝龙[9](2018)在《中国记者电影中的新闻职业伦理困境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中国记者电影中呈现的新闻职业伦理困境为研究对象,通过深描电影中的典型伦理情境,再现中国新闻记者在面临伦理困境选择时的内心纠结与困惑。在电影中职业伦理困境类型的辨析中关联现实,揭示新闻职业伦理困境的成因及特点。以此寻求走出新闻伦理困境的解决之道。本文采用影视文本细读的方法,聚焦于记者电影中“救人还是报道”、“追求收视率还是挖掘真相”、“做宣传报道还是客观报道”等几个伦理困境,通过对电影中职业伦理冲突的场景还原、冲突特征及其结果,来探寻电影再现的新闻职业伦理困境形成的内在动因及其变迁与驱动因素。论文分为四个章节,前三章采用平行结构,细致描摹电影中新闻记者职场冲突与困惑的多重场景,考察电影中新闻记者面临职场伦理问题时的内心纠结。对电影文本的透视可以洞悉现实中新闻记者的职业伦理问题,第四章着重探讨现实中我国新闻记者面临伦理困境的内在原因及其超越。通过研究发现,中国记者电影中的新闻职业伦理困境,表面上看是中国记者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之间的冲突,实质反映出中国记者的职业身份认同的困惑与危机,解决这些困境的方法,重点不是做道德排序与价值选择,而是解决身份认同的困惑与重构。

杨羚[10](2018)在《成舍我新闻职业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多项记录拥有者,作为“办报兴学问政达八十年”的职业报人,成舍我在中国民国新闻史上拥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成舍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其新闻职业观进行考察,主要从其新闻职业观的形成背景、报纸功能观、职业独立观、职业伦理观、职业人才观等几个方面来论述。本文认为,成舍我始终坚持着独立、自由的新闻追求,其报业实践和新闻教育相辅相成,对于“德智兼备,手脑并用”的新闻人才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虽然成舍我有过报业托拉斯之梦,但其最终落脚点还是在“民”,在与政治的博弈中,成舍我尽可能将报纸打造成大众化的公器。来自家庭的影响坚定了成舍我从事新闻事业的决心和不畏强暴的信念,在求职和求学的过程中,对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他在办报实践中不断追求独立自由。他坚信报纸具有救国的功能,坚持独立自主的办报方针,不依附任何党派的办报理念,追求言论自由,努力将报纸打造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公器的存在。欧美考察的经验更是明确了他的报纸大众化的倾向,在报社的组织架构和报刊的言论取向上成舍我都努力以公众利益为依托。鉴于报纸所承载的重要功能,成舍我指出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有秉公直言、服务大众、贫贱不移的职业伦理观念。为了更好服务大众,体现其大众化的报纸取向,成舍我在报纸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采用了精编主义的思想。将周孝庵的精编主义思想与之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较于周孝庵的精致的重新闻质量,不重数量的特点,成舍我的精编主义更强调了报纸以低廉的价格,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方式面向广大受众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提升媒体的专业水平,成舍我提出“德智兼备、手脑并用”的人才观,并且通过办专科学校的方式来自行培养人才。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为例,重点阐释了其人才观是如何在实际的操作中贯彻并进行内化的。在与民国其他新闻教育机构的对比分析中,发现成舍我新闻专科学校更注重实务性,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逐层深入最终成为全能型报人的人才培养方式。虽然成舍我新闻专科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学理性的不足的问题,但是对于新闻人才的培养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种手脑并用、德才兼修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当今的人才培养中也具有借鉴意义。

二、新闻事业与新闻职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事业与新闻职业(论文提纲范文)

(1)“史之流裔”:近代新闻界的历史观念转借与新闻职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业合法的转移:职业与从业者的比附
    (一)历史与新闻
    (二)史家与记者
二、职业规则的商定:直书、褒贬与新闻之“法”
    (一)直书与真实观的树立
    (二)褒贬之“法”
三、职业观念之整合:职业精神与道德的树立
    (一)立言以立德:作为动力与内容的史德援据
    (二)史德逻辑的职业建制
四、结语

(2)德何以立:论民国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实践的困境与振拔(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国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理念的内涵及特征
二、民国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实践的困境及表现
    (一)规范冲突:新闻采访的职业道德困境
    (二)规范失范:新闻写作的职业道德困境
    (三)规范之上:新闻职业的价值认同困境
    (四)规范交织:记者职业道德和个人私德畛域混同的困境
三、民国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实践困境的原因
四、民国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实践困境的振拔

(3)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演变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和发展演变
    (一)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
    (二)新闻职业精神的发展演进
        1.随着近现代新闻业的发展而发源成长。
        2.在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探索完善。
        3.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构前行。
        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扬光大。
改革开放以来弘扬新闻职业精神的重要实践
弘扬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面临的问题
    (一)新闻从业者践行职业精神动力不足
    (二)后真相时代遵守职业规范意识淡化
    (三)价值多元导致人文精神失落迷惘
弘扬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塑造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理想与价值取向
    (二)提供新闻职业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持
    (三)遵守新闻道德规范的价值标尺和内在修养
塑造和践行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
    (一)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全面领导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原则
    (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五)坚持真实性原则等专业要求
    (六)发扬优良工作作风
    (七)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媒体融合的创新要求
    (八)遵守法律纪律和职业规范的道德约束
    (九)提升对外展示良好形象的国际传播能力

(4)道德规约与行业变迁的同构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修订逻辑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准则》的内容修订逻辑
二、《准则》修订逻辑在新闻业中的映射
三、《准则》修订与新闻业变迁的互构性关系
    (一)社会规制
    (二)媒介生态
    (三)受众需求
四、《准则》修订与新闻业变迁的同构性对中国新闻业的影响

(5)张季鸾职业追求与理念的演进与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笔为刀,放言无忌:自由新闻体制下的新闻界斗士
二、不媚强御,不阿群众:构建新闻职业专业化的努力
三、从专业化到宣传:抗战时期新闻活动及其理念的转变
四、结语

(6)中国近现代新闻职业共同体的肇始与演进(181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代报业开启后新闻职业共同体溯源与孕育(1815—1905)
    1.近代西方新闻业殖入:新闻职业共同体溯源(1815—1873)
    2.清末国人自办报刊兴起:新闻职业共同体孕育(1873—1905)
二、新闻团体创始后新闻职业共同体萌芽与初始建构(1905—1928)
    1.辛亥革命时期新闻团体初兴:新闻职业共同体萌芽(1905—1912)
    2.民国初年新闻职业化启程:新闻职业共同体初始建构(1912—1928)
三、两极政权并存下新闻职业共同体分化与重构(1928—1949)
四、结语

(7)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1.4.1 可能遇到的困难
        1.4.2 解决措施
    1.5 论文结构和创新点
        1.5.1 论文结构
        1.5.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2.1.1 研究对象
        2.1.2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
    2.2 研究相关理论阐释
        2.2.1 场域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第3章 新闻职业化的建构
    3.1 我国新闻职业化的萌芽
        3.1.1 商业报刊的发展
        3.1.2 专职记者的出现
        3.1.3 职业团体的组建
        3.1.4 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
        3.1.5 新闻专业教育的萌生
    3.2 职业社会学视角下的新闻职业化
        3.2.1 职业的概念与职业化
        3.2.2 新闻职业的特性
第4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及其症候
    4.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概念
        4.1.1 “认同”的概念
        4.1.2 “职业认同”的内涵
        4.1.3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概念
    4.2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危机
        4.2.1 职业认同危机的界定
        4.2.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症候
第5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与影响
    5.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
        5.1.1 行业管理不断规范
        5.1.2 专业技术更新迭代
        5.1.3 传播主体日趋多元
        5.1.4 经济压力难以纾解
    5.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影响
        5.2.1 新闻品质下降
        5.2.2 职业失范频发
        5.2.3 “离职潮”时现
第6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结构维度研究与量表开发
    6.1 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及其测量
    6.2 预备性研究
        6.2.1 深度访谈法
        6.2.2 扎根理论
    6.3 实证检验
        6.3.1 被试及样本特征
        6.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6.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7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研究假设
    7.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研究假设
        7.1.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7.1.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作用效应
        7.1.3 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7.2 变量的测量
        7.2.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测量
        7.2.2 职业认同前因变量的测量
        7.2.3 离职意愿的测量
        7.2.4 控制变量的设置
第8章 数据分析与实证检验
    8.1 数据分析
        8.1.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现状
        8.1.2 人口学变量和媒体变量的影响
    8.2 研究假设检验
        8.2.1 相关分析
        8.2.2 影响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式分析
    8.3 管理建议
        8.3.1 再造新闻采编流程
        8.3.2 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
        8.3.3 实施差异化管理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中文期刊论文
    二、中文着作(含译作)
    三、学位论文
    四、外文文献
    五、其他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一、对新闻从业者的访谈
        二、对专家的访谈
    附录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初始问卷
    附录3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正式问卷
    附录4 工作压力量表
    附录5 自我效能感量表
    附录6 离职意愿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新闻职业理念的塑造和内化 ——以某校“新闻学概论”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案例分析法
        (二) 访谈法
第一章 国内外新闻理论教学现状
    第一节 国外的新闻理论教学现状
    第二节 国内的新闻理论教学现状
第二章 研究案例——“双课堂”新闻理论教学建构
    第一节 新闻理论课堂建构
        一 课堂设置
        二 教学模式
        三 教学内容
    第二节 新闻实践课堂的建构
        一 实践平台
        二 实践模式
        三 实践内容
第三章 学生视角: 新闻职业理念养成分析
    第一节 微观层面——理论课堂中的新闻职业理念塑造
        一 打破与重塑: 新闻理论课堂再出发
        二 多样与创新: 理论课堂中的价值观塑造
    第二节 中观层面——专业实践中的新闻职业理念内化
        一 观察与反思: 职场中的操作手段学习
        二 延续与碰撞: 职场中的新闻价值观挣扎
    第三节 宏观层面——社会环境中的新闻职业理念养成
        一 传统与突破: 媒介发展态势中的深思
        二 媒介客观性: 新闻职业理念再思
第四章 在校大学生的新闻职业理念塑造策略
    第一节 学校层面
    第二节 社会层面
    第三节 学生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9)中国记者电影中的新闻职业伦理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新闻职业伦理与道德的研究
        (二) 关于记者与电影关系的研究
        (三) 关于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道德之惑: 救人还是报道
    第一节 五燃火柴: 生命之光还是记者之责
    第二节 负着人命博奖: 职业荣誉还是个人伦理
    第三节 赢了还是很愧疚: 法律难解的内心评判
第二章 生存之惑: “博眼球”还是“挖真相”
    第一节 “要坐坐这儿”: 职场立足与道德引导
    第二节 “有选择”的真相: 追逐收视率与传播真相
    第三节 “我收了,可我没损害台里的利益”: 记者兼职与职业规范
第三章 身份之惑: “做干部”还是“做记者”
    第一节 “上面怎么说你就怎么写”: 党的喉舌还是社会了望者
    第二节 “你是记者不是警察”: 机关干部还是新闻记者
    第三节 “我已经不能分辨对错了”: 宣传员还是记者
第四章 从电影到现实: 中国新闻记者职业伦理困境及其抉择
    第一节 新闻职业伦理困境的类型及其动因
        一、职业伦理困境的类型
        二、职业伦理困境的成因
    第二节 新闻职业伦理困境的抉择方式及其出路
        一、两种伦理困境的解决模式
        二、中国新闻职业伦理困境的解决之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成舍我新闻职业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成舍我的相关研究
        二、中国近代新闻职业化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对成舍我研究的意义
        二、对民国新闻史的研究意义
        三、对当代新闻业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问题
        一、探讨成舍我的新闻职业观的主要内涵和特色
        二、新闻观与新闻实践之间的关系
        三、新闻职业观的历史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成舍我新闻职业观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中国近代新闻职业化历程
    第二节 成舍我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渊源
        一、“士当忠其所职,信其所守”
        二、五四新思潮的洗礼
第三章 成舍我的报纸功能观
    第一节 报纸救国
    第二节 “报纸大众化”
第四章 成舍我的职业独立观
    第一节 独立自主的办报理念
    第二节 对言论自由的追求
第五章 成舍我的职业伦理观
    第一节 秉公直言
    第二节 服务大众
    第三节 贫贱不移
第六章 成舍我的职业人才观
    第一节 德智兼备、手脑并用的人才观
        一、德智兼备
        二、手脑并用
    第二节 人才培养实践: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新闻事业与新闻职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史之流裔”:近代新闻界的历史观念转借与新闻职业发展[J]. 郭冲. 国际新闻界, 2021(12)
  • [2]德何以立:论民国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实践的困境与振拔[J]. 路鹏程. 新闻大学, 2021(08)
  • [3]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演变及意义[J]. 季为民. 青年记者, 2021(11)
  • [4]道德规约与行业变迁的同构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修订逻辑考察[J]. 孙利军,高金萍.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03)
  • [5]张季鸾职业追求与理念的演进与转变[J]. 樊亚平,张冬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6]中国近现代新闻职业共同体的肇始与演进(1815—1949)[J]. 余玉.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12)
  • [7]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D]. 张兰. 南昌大学, 2019(01)
  • [8]新闻职业理念的塑造和内化 ——以某校“新闻学概论”课堂为例[D]. 何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中国记者电影中的新闻职业伦理困境研究[D]. 马宝龙.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10]成舍我新闻职业观研究[D]. 杨羚. 南京大学, 2018(08)

标签:;  ;  ;  

新闻和新闻事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