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NOS、NO及TNF-α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远[1](2021)在《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与内质网应激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硬化患者容易并发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在其中起关键作用。既往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可能与内毒素、人类非巯基白蛋白1(human nonmercaptalbumin 1,HNA1)、多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等因素相关,但尚不知具体损伤原因及机制。肝硬化患者体内普遍存在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这一病理现象,且ERS可被内毒素、炎性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所诱导,因此我们假设在肝硬化患者中,ERS是多种因素损伤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共同机制,探索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损伤与ER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集肝硬化患者及健康人群外周静脉血,使用多形核细胞分离液分离得到中性粒细胞后,以台盼蓝染色及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鉴定其活性及纯度。新收入院的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评分标准以及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分为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慢加急性肝衰竭(有肝硬化基础疾病)3组,以健康人群作对照组,采集血液后分离中性粒细胞,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ERS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活化转录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活化转录因子6α(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α,ATF6α)、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ERS相关m RNA GRP78、需肌醇酶1(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IRE1)、ATF6、蛋白质激酶R样ER激酶(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PERK)的表达;采用琼脂糖凝胶平板法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功能(即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同样按上述分组采集血液,离心后收集血浆,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的方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内毒素水平。采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进行体外实验,分离得到的中性粒细胞分别与正常培养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浆、添加4-苯基丁酸(4-phenylbutyric acid,4-PBA)的正常培养基(4-PBA为ERS抑制剂)、添加4-PBA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浆培养3、6、9、12h,使用WB检测各时间点及各组中性粒细胞ERS相关蛋白GRP78、ATF 6α、CHOP的表达,同样采用琼脂糖凝胶平板法检测体外干预后的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功能。结果:1.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GRP78、ATF4、ATF6α、CHOP蛋白的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且慢加急性肝衰竭组GRP78、ATF4、CHOP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硬化组(P<0.05)。2.PCR结果显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IRE1、ATF6、GRP78 m RNA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PERK m RNA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3.ELISA结果显示,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L-6、内毒素、TNF-α水平均较健康人群显着升高(P<0.05)。在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患者之间,IL-6、内毒素、TNF-α水平在三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4.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降低(P<0.05)。5.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降低(P<0.05)。6.体外实验的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分四组培养,分别为正常培养基组、肝硬化血浆组、正常培养基+4-PBA组、肝硬化血浆+4-PBA组(下同)。在培养9-12h后发现,肝硬化血浆+4-PBA组中性粒细胞GRP78、ATF6α、CHOP蛋白的表达水平较肝硬化血浆组显着降低(P<0.05),提示4-PBA已经成功抑制肝硬化血浆环境中培养的中性粒细胞ERS;正常培养基组及正常培养基+4-PBA组GRP78、ATF6α、CHOP蛋白的表达则均较肝硬化血浆组显着降低(P<0.05)。7.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体外实验趋化功能检测结果显示,与肝硬化血浆组相比,肝硬化血浆+4-PBA组中性粒细胞在培养9-12h后,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明显提高(P<0.05);同时也发现,正常培养基组及正常培养基+4-PBA组中性粒细胞在培养6、9、12h后,趋化功能也较肝硬化血浆组明显提高(P<0.05)。8.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体外实验呼吸爆发功能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培养基组及正常培养基+4-PBA组中性粒细胞在培养6、9、12h后,其呼吸爆发功能显着高于肝硬化血浆组及肝硬化血浆+4-PBA组中性粒细胞(P<0.05),但肝硬化血浆组与肝硬化血浆+4-PBA组之间中性粒细胞产生ROS的能力却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培养基组与正常培养基+4-PBA组之间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存在明显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增强。(2)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趋化、呼吸爆发功能均存在明显损伤。(3)内质网应激反应增强是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损伤的机制之一。(4)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的损伤与内质网应激反应可能无直接相关性。
张婷[2](2021)在《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与肠壁通透性及炎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肠壁通透性的改变及与炎症的相关性;(2)寻找预测和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合并感染的易感因子;(3)门脉高压对肠壁巨噬细胞及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1)收集2018年01月至2020年03月在我院住院确诊肝硬化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4例无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入选A组;27例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入选B组;30例门脉高压症合并感染的肝硬化患者入选C组。ELISA法测定外周血中炎症指标可溶性髓样细胞表达触发因子受体(Soluble 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1,s TREM-1)、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olubl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s CD14)和肠通透性指标claudin3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的含量。(2)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15例(门脉高压症组);同阶段无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7例(非门脉高压症组)。肠镜下取乙状结肠黏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CD68、CD14、i NOS分子和大肠杆菌表达。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近似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者Kruskal-Wallis-H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血清I-FABP水平高于无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p<0.01);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血清s TREM-1水平高于无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p<0.05);非感染状态有或无合并门脉高压症的肝硬化患者血清s CD14、claudin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感染状态肝硬化患者血清s TREM-1水平与血清I-FABP水平成正相关(p<0.01),血清s CD14水平与血清claudin3水平成正相关(p<0.01)。(2)门脉高压症合并感染的肝硬化患者血清s TREM-1、s CD14、claudin3水平均高于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p<0.05);血清I-FABP在门脉高压症肝硬化患者有或无存在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高压症患者血清s TREM-1和s CD14水平均与血清claudin3水平成正相关(p<0.05),其中s CD14相关系数较高。(3)门脉高压症组的肠黏膜CD68阳性细胞率、i NOS阳性细胞率、CD14阳性细胞率、大肠杆菌腺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肠壁黏膜固有层可见大肠杆菌染色阳性(中度组1例(25%),重度组3例(60%))结论:(1)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肠壁通透性增加。(2)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出现感染时肠壁通透性进一步增加,且肠壁通透性改变与炎症因子呈正相关。(3)血清s CD14和s TREM-1可作为预测和评估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感染状态的指标。(4)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肠壁巨噬细胞增多,且随着门脉高压进展,肠黏膜固有层可见细菌移位。
刘皎皎[3](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吕艳杭[4](2021)在《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对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从PKCα/Nrf2/ROS信号通路方面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每组大鼠采用皮下注射40%CCl4(第一次使用5ml/kg体重,以后每隔3天以每3ml/kg体重,每周2次,共8周)皮下注射,联合高脂低蛋白食物(以玉米面为饲料,实验第一、二周加用0.5%胆固醇、20%猪油),为了防止肝纤维化自然修复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仍每周腹腔注射一次40%CCl4油剂3ml/kg体重/每次;正常组正常饲养,同时采用同体积花生油皮下注射8周后灌胃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纤维化模型组造模成功病理模型组于4mg/kg生理盐水灌胃,秋水仙碱组于每日0.11mg/kg体重给予秋水仙碱进行灌胃;柔肝化纤颗粒剂量组予柔肝化纤颗粒溶液4mg/kg灌胃,每周3次,共8周,连续8周取材。各组分别于用药8周后,禁食12h,经1%戊巴比妥麻醉,股静脉采血后处死,开腹剖取肝脏,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脏情况,采用ELLSA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PCR、Western Blot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Col I)、II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II,Col III)、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dehydrogenase1,NQO1)、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NF-E2-related factor 2,Nrf2)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1.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组织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的肝小叶结构完整,轮廓清晰,肝组织致密,无假小叶结节形成,汇管区及其周围未见小胆管及纤维组织增生,胞核位于中央。病理模型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甚至消失,结节形成,肝索排列紊乱,汇管区大量增生的纤维,呈条索状,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均存在肝小叶结构不清晰,汇管区及其周围小胆管可见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但程度均较病理模型组有明显减轻。2.柔肝化纤颗粒对SOD、GSH-Px、MDA含量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MDA含2量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SOD、GSH-Px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明显升高(P<0.05)。3.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ROS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均降低(P<0.05)。4.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 RNA、E-Cadherin m RNA、PKCαm RNA、Nrf2mRNA、HO-1 m RNA、NQO1 m RNA、Collagen I m RNA、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E-Cadherin、HO-1、NQO1、PKCα、Nrf2、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Nrf2蛋白表达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Nrf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升高不明显(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柔肝化纤颗粒可改善CCl4诱导的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显着降低血清中ROS、MDA含量,升高血清中SOD、GSH-Px的含量,提示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柔肝化纤颗粒通过对PKCα的激活,促进Nrf2发生核转移,抑制ROS信号通路的表达以抗氧化应激反应,下调α-SMA、E-cadherin的表达以抑制HSCs活化,减少Collagen I、Collagen III分泌,减少ECM在肝脏中的沉积,从而实现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张建玲[5](2021)在《柔肝散结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柔肝散结丸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对象全部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03月至2020年10月门诊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患者;运用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A、对照组B和治疗组3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A予安慰剂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予B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予柔肝散结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三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疗效、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IL-22)水平、肝功能指标(ALT、AST、TBi L、ALB)、凝血功能(PTA)、肝脏硬度值(LSM)、肝胆脾胰超声(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长度、脾脏厚度)的变化及失代偿率的发生情况。所采集数据均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结束后,各组中医症候疗效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A总有效率为56.67%,对照组B总有效率为83.34%,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两组对照组(P<0.05);在改善中医症候积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三组患者TNF-α、IL-6、IL-22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TNF-α、IL-6水平方面,治疗组与两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IL-22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三组患者ALT、AST、TBi L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两组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患者在改善ALB方面较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4)肝脏硬度值及凝血功能变化情况,三组患者LSM、PT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改善LSM、PTA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肝胆脾胰超声变化情况,三组患者的门静脉主干径、脾脏长度、宽度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各组在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失代偿率发生情况,治疗组失代偿率为3.34%,对照组A失代偿率为10.0%,对照组B失代偿率为6.67%;治疗组与两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肝散结丸联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以单纯西医治疗及西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的对照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该方调控炎症因子表达相关。
刘云[6](2021)在《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篇文章通过文献分析研究、临床调查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四部分探讨了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知。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方规律分析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近十年文献报道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药组方规律。方法:通过收集CNKI及万方中运用中医药方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文献,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利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辨证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结果:共纳入病例处方320份,涉及中药216味,主要证型6种,常见治法9种,总结出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及药物的关联及配伍。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方剂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组方以祛痰散结、活血化瘀为主,并进一步总结组方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目的:通过收集临床数据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医证型、症状分布规律与特征。方法:以98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辨证及相关指南意见为基础将纳入患者辨证分型,并采集每位患者症状表现、一般情况、临床检查指标、量表评分等,从而总结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的关系。结果:在98例NAFLD患者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均趋于年轻化;血脂异常升高(40.8%)、高血压(41.8%)、糖耐量异常(31.6%)是最常见危险因素;肝郁脾虚证31例、湿热内蕴证28例、痰湿内阻证19例、痰瘀互结证13例、脾肾两虚证7例。出现次数最多的10种症状为四肢乏力(66)、胁肋胀满(61)、食欲不振(54)、脘腹痞闷(48)、大便不爽(36)、口干(31)、入睡困难(31)、恶心欲呕(30)、口腻(29)、胁痛(28);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与其他证型相比ALT升高;痰瘀互结证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最高;湿热内蕴证空腹血糖水高于其他证型;在PRO量表评分方面,痰瘀互结证在生理领域评分最高,肝郁脾虚证在心理领域评分最高,痰瘀互结证总得分最高。结论:NAFLD男性发病率高,且趋于年轻化;血脂异常升高、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是最常见危险因素;肝郁脾虚证是各证型中最常见证型;四肢乏力、胁肋胀满、食欲不振、脘腹痞闷等为常见症状;不同证型的AL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PRO量表评分具有差异,但这些差异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进行验证。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潜在作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分析平台检索葱白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再利用Gene Cards网络数据库搜索NAFLD关键靶点,运用Perl语言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再通过R语言软件、Cytoscape软件以及String网络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及作图。结果:葱白提取物的β-谷甾醇和NAFLD共同基因靶点有17个;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共同基因靶点的功能涉及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共同基因靶点涉及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信号通路、脂肪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结论:根据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及查阅相关文献,预测PPARγ可作为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的重要作用靶点。4基于PPARγ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葱白组、葱白加抑制剂组、吡格列酮组、抑制剂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高脂饮食造模12周,实验结束称取大鼠体重及肝脏湿重;采集血清标本检测TC、TG、AST、ALT、FBG、FINS、HOMA-IR水平;采集骨骼肌标本,进行HE染色,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lut4、CD68蛋白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F4/80、i NOS、TNFα、Arg-1、IL-10表达。采集大鼠肝脏组织,用以HE和油红O染色;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68、CD163、TNFα、IL-10、TLR4、My D88蛋白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CD68、TLR4、NFκB、My D88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IRS-1、IRS-2、SREBP-1c、PEPCK、G6Pase、F4/80、MCP-1、i NOS、Arg-1、TNFα、IL-10表达。结果:葱白提取物和吡格列酮能控制NAFLD体重,降低TC、TG、AST、ALT、FBG、FINS、HOMA-IR水平;增加骨骼肌Glut4、CD68免疫荧光强度;上调骨骼肌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上调骨骼肌基因Arg-1、IL-10表达,下调基因F4/80、i NOS、TNFα表达;减弱肝组织中CD68、TNFα、TLR4、My D88蛋白荧光强度,并增加CD163、IL-10蛋白荧光强度;上调肝组织PPARγ蛋白表达,下调CD68、TLR4、NFκB、My D88蛋白表达;上调肝组织基因Arg-1、IL-10、IRS-2表达,下调基因IRS-1、SREBP-1c、PEPCK、G6Pase、F4/80、MCP-1、i NOS、TNFα表达。葱白加抑制剂组和模型组在上述各指标检测结果上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葱白提取物可改善NAFLD胰岛素抵抗,诱导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从而减轻免疫炎性反应。同时PPARγ是葱白提取物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分子靶点之一。
叶倩伶[7](2021)在《补阳解毒化瘀方改善慢性肝衰竭肝内微循环障碍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建立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动物模型,观察补阳解毒化瘀颗粒(Buyang Jiedu Huayu granule,BYGDHY)对慢性肝衰竭肝脏微循环的干预作用,研究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在慢性肝衰竭中的表达,并从Gab1-Akt-eNOS信号通路的蛋白基因含量变化探讨补阳解毒化瘀颗粒对慢性肝衰竭的影响及其关联,揭示其可能的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慢性肝衰竭的机制。方法:SPF级SD大鼠70只,雄性,体重180-250g,适应性喂养一周。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补阳解毒化瘀颗粒干预组(BYGDHY),eNOS信号通路抑制剂+补阳解毒化瘀颗粒(L-NAME+BYGDHY)干预组,其中对照组大鼠10只,其余每组大鼠20只。除对照组以外,其余各组均以50%四氯化碳植物油混合溶液(CCL4:橄榄油=1:1配比)2.0ml/kg持续腹腔注射8周,后以1.5ml/kg腹腔注射至第10周。成模后BYJDHY治疗组及L-NAME+BYGDHY干预组均予以补阳解毒化瘀颗粒18.9g/(kg·d)灌胃干预2周,L-NAME+BYGDHY干预组再予以L-NAME 8mg/(kg·d)腹腔注射干预一周。同时,每隔3天腹腔注射CCL4植物油溶液1.5ml/kg维持CLF模型时效性。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代替。造模及干预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监测大鼠体重、腹围变化。用药结束48h后截取血液,剖取肝脏。HE及Masson染色后用光镜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的水平及肝组织NO、ET-1含量,RT-PCR检测肝组织Gab1、AKT、eNOS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Gab1、AKT、eNO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一般情况:对照组较实验前无明显区别。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模型组大鼠、中药组大鼠、抑制剂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毛色暗黄,光泽度降低,并且部分毛发脱落。运动活动减少,对外界刺激反应较迟钝,喜蜷卧,形体消瘦,腹部胀大,腹水明显,精神出现不同程度的萎靡,进食量减少,消化不良,大便稀溏,尿黄,部分大鼠有血尿、皮肤病、脓肿等症状。其中,中药组在10周后大鼠饮食、活动、精神等方面较模型组有所改善。(2)体重变化:实验开始前的初始体重各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实验后,对照组与模型组、中药组及抑制剂组比较,体重升高幅度大(P<0.05);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升高幅度大(P<0.05)。前四周各组大鼠体重增幅差异大致相同,第五周后对照组大鼠每周体重较其余组增加明显,其余三组大鼠体重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明显低于对比对照组。10周后随着中药治疗干预后,与同期模型组大鼠相比增长幅度有所提高。(3)腹围变化:实验开始前的各组初始腹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实验结束后,各组大鼠腹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对照组与模型组、中药组、抑制剂组比较,腹围较小(P<0.05);模型组与中药组、抑制剂组比较,腹围较大(P<0.05)。(4)肝组织HE及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对照组肝小叶结构正常,肝细胞无明显坏死,无异型,未见核分裂像,无纤维组织增生,未见淤胆,无明显肝血窦炎细胞浸润,汇管区无淋巴细胞浸润,胆管细胞未见明显损伤,病理变化分级为0级。模型组大鼠肝小叶显着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破坏,大部分被假小叶替代,假小叶内炎细胞弥漫性浸润,肝血窦及肝内小血管扩张充血,明显水肿,肝细胞排列紊乱,广泛点状坏死,病理变化分级为6级。抑制剂组大鼠肝细胞不同程度浊肿,少量气球样变,可见点状坏死,中央静脉纤维化,肝组织内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假小叶形成,病理变化分级5级。中药组大鼠肝小叶结构紊乱得到一定改善,肝纤维化、肝变性、肝坏死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得到改善,病理变化分级4级。(5)血清生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抑制剂组ALT、AST、TBIL均明显升高,ALB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抑制剂组ALT、AST、TBIL均明显低于模型组,ALB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TBIL低于抑制剂组(P<0.05);中药组ALB高于抑制剂组(P<0.05)。(6)NO/ET-1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抑制剂组肝组织NO、ET-1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抑制剂组NO、ET-1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NO水平高于抑制剂组(P<0.05)。(7)RT-PCR: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抑制剂组肝组织eNOS、Gab1、Akt 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肝组织eNOS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肝组织Gab1、AKT、eNOS mRNA表达水平高于抑制剂组(P<0.05)。(8)WB: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药组、抑制剂组肝组织eNOS、Gab1蛋白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抑制剂组肝组织Akt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抑制剂组肝组织Gab1、Akt、eNOS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肝组织Gab1、Akt、eNOS蛋白含量均高于抑制剂组(P<0.05)。结论:(1)四氯化碳可成功构建慢性肝衰竭模型。(2)补阳解毒化瘀颗粒调节慢性肝衰竭大鼠血管活性物质NO、ET-1浓度,缓解肝脏缺氧状态。其改善慢性肝衰竭大鼠微循环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Gab1-Akt-eNOS信号通路,减少肝脏病理性血管生成,维持有效血流量,改善肝脏微循环。
付鑫[8](2021)在《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分析以及槲皮素的抑制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及评估模型的建立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HBLF)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建立新的预后模型。方法:纳入194例ACHBLF患者,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收集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测指标并计算联合评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ACHBLF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建立新的预后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预测患者预后。结果: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白细胞、淋巴细胞是影响ACHBLF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构建新的预后模型TPWL=1.059×TBIL(mg/d L)-1.272×PTA(%)+1.090×WBC(×109/L)-0.602×LYMPH(×109/L),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old for end-stage fiver disease,MELD)、终末期肝病模型-血清钠(MELD-Na)、年龄-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酐(Age-bilirubin-INR-Creatinine,ABIC)、血清白蛋白-胆红素(albumin-bilirubin,ALBI)以及我们先前研究的ACHBLF预警模型TPPC等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分别为0.96、0.92、0.86、0.87、0.71、0.94,新模型的AUC高于MELD、MELD-Na、ABIC和AL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临界值-17.52重分组,发现TPWL评分≥-17.52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TPWL<-17.5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本研究新建立的TPWL模型对评估ACHBLF的疾病预后有较高的价值。第二部分槲皮素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目的:探究槲皮素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介导的小鼠J774A.1巨噬细胞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完全培养基正常培养)、LPS诱导组(1μg/mL)、槲皮素处理组(槲皮素终浓度分别为5μmol/L、10μmol/L、20μmol/L、40μmol/L、80μmol/L、160μmol/L、320μmol/L、640μmol/L),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槲皮素对巨噬细胞及LPS诱导后巨噬细胞增值的影响,并在安全剂量范围内选择高中低三种剂量作为给药剂量;后续实验中对照组和LPS诱导组同上,槲皮素处理组(槲皮素终浓度分别为10μmol/L、50μmol/L、100μmol/L),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槲皮素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氧化氮试剂盒检测槲皮素对LPS诱导后巨噬细胞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分泌的影响;采用qRT-PCR检测槲皮素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i NOS)、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 D88)以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 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槲皮素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诱i NOS、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以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主要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CK-8检测发现槲皮素对巨噬细胞以及LPS诱导后巨噬细胞的增殖能力均具有双向调控作用,表现为低剂量促进,高剂量抑制。在凋亡实验中,各组细胞凋亡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NO分泌增加(P<0.05),给与槲皮素处理后NO分泌被显着抑制(P<0.05);qRT-PCR结果显示,在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i NOS、My D88、IL-1β、IL-6和TNF-αm 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槲皮素预处理组i NOS、My D88、IL-1β、IL-6和TNF-αm 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此外,LPS刺激后的巨噬细胞i NOS、NLRP3以及磷酸化p65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槲皮素可显着抑制i NOS、NLRP3以及磷酸化p65蛋白表达(P<0.05)。结论:槲皮素可以抑制LPS介导的J774A.1巨噬细胞炎症,其机制可能与槲皮素调控TLRs-My D88-NF-κB和NLRP3信号通路有关。
李秀芹[9](2021)在《CP-25联合泼尼松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所引起的慢性肝炎综合征。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血清自身抗体阳性、高免疫球蛋白血症、肝细胞损害等,若不及时治疗,最终会发展成肝硬化、肝功能衰竭,严重者需进行肝脏移植甚至死亡,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肝细胞凋亡是AIH重要病理特征,对AIH的疾病进程发挥重要作用。β-arrestin2作为一种多功能支架蛋白,可以调节Src家族酪氨酸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多种信号通路,参与细胞活化、迁移、凋亡等过程。有研究表明,在酒精肝和胆管结扎诱导的肝损伤小鼠模型中,β-arrestin2通过抑制Akt通路,促进肝细胞凋亡从而加重疾病发展。然而,β-arrestin2在AIH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尚不清楚。目前,AIH临床可选择的治疗药物较少,虽然AIH对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应答良好,但停药后病情极易反复或恶化,长期服用会引起代谢功能紊乱、器官损害等多种不良反应。因此,亟需开发新型治疗AIH药物或联合用药治疗策略,减少激素用量来减轻不良反应。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芍药苷-6’-O-苯磺酸酯(paeoniflorin-6’-O-benzene sulfonate,CP-25)能作用于β-arrestin2有效缓解肝纤维化;CP-25可保护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且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那么,CP-25联合较低剂量泼尼松(prednisone,Pre)能否发挥抗AIH作用?CP-25的作用机制是否与影响β-arrestin2的表达有关呢?为此,本课题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使用野生型(wild type,WT)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肝抗原(S-100)建立AIH小鼠模型,灌胃给予CP-25和Pre,在整体水平观察与单独给药相比,CP-25联合Pre对AIH的保护作用。同时,使用β-arrestin2-/-小鼠建立AIH小鼠模型,观察β-arrestin2基因敲除对AIH肝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其机制是否与调节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通路有关。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原代肝细胞,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刺激诱导肝细胞凋亡,观察β-arrestin2缺失对其的影响,并给予不同浓度CP-25,检测细胞凋亡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及Akt/GSK-3β通路的变化,探讨CP-25改善AIH的可能机制。目的:分别使用WT C57BL/6J小鼠和β-arrestin2-/-小鼠建立S-100诱导的AIH模型,观察CP-25、Pre单独及联合给药对AIH小鼠的保护作用,探讨β-arrestin2敲除对AIH肝细胞凋亡的影响。体外使用TNF-α刺激小鼠原代肝细胞,建立肝细胞凋亡的体外模型,探讨β-arrestin2基因缺失对Akt/GSK-3β凋亡通路的影响,同时给予CP-25,部分阐明其抑制肝细胞凋亡改善AIH的机制。方法:WT 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IH模型组、CP-25(50、100 mg/kg)单独给药组、Pre(4、8 mg/kg)单独给药组、CP-25(50、100 mg/kg)+Pre(4 mg/kg)联合给药组。从WT C57BL/6J小鼠肝内提取肝抗原S-100,使用新鲜制备的S-100与等量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充分乳化后腹腔注射,诱导小鼠AIH模型。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以及炎症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变化。Td T介导的d 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d T-mediated d 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Bax、Bcl-2、活性Caspase-3、β-arrestin2、p-Akt、p-GSK-3β蛋白的表达变化。同时,使用β-arrestin2-/-小鼠建立S-100诱导的AIH模型,检测凋亡相关指标及Akt/GSK-3β通路蛋白的变化。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原代肝细胞,使用TNF-α刺激,观察β-arrestin2基因缺失对肝细胞凋亡、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及Akt/GSK-3β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并给予CP-25,观察上述指标变化。结果:1.CP-25联合Pre对S-100诱导的AIH小鼠病理及生化指标的影响HE结果显示,CP-25、Pre单独及联合给药均不同程度地减轻模型小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肿胀和汇管区点柱状坏死明显减少。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与AIH模型组相比,CP-25(100 mg/kg)组、Pre(4、8 mg/kg)组、CP-25(50、100 mg/kg)+Pre(4 mg/kg)组转氨酶ALT、AST活性、自身抗体ANA水平,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CP-25(100 mg/kg)+Pre(4mg/kg)组与Pre(8 mg/kg)单独给药组降低更明显,且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CP-25联合Pre对AIH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CP-25(100 mg/kg)+Pre(4 mg/kg)联合给药组小鼠脾脏CD4+、CD8+和Th17细胞比例的下降优于CP-25、Pre单独给药组;CP-25(100 mg/kg)+Pre(4 mg/kg)组Th1比例、Th1/Th2比率的下降、Treg比例的升高均优于Pre(4 mg/kg)组,与Pre(8 mg/kg)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re(8 mg/kg)、CP-25(100 mg/kg)单独给药组与联合给药组可不同程度降低AIH模型组升高的Th2细胞比例,给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CP-25联合Pre对AIH小鼠肝细胞凋亡、凋亡相关通路及β-arrestin2表达的影响TUNEL检测结果发现,与正常组小鼠相比,AIH模型小鼠肝脏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给药组均可不同程度减少肝细胞凋亡,CP-25(100 mg/kg)+Pre(4 mg/kg)组与Pre(8 mg/kg)组减少更明显,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小鼠相比,AIH模型小鼠肝脏Bax、活性Caspase-3、β-arrestin2表达明显升高,Bcl-2、p-Akt/Akt、p-GSK-3β/GSK-3β比例降低。与模型组相比,CP-25(100 mg/kg)+Pre(4 mg/kg)组与Pre(8 mg/kg)组Bax、活性Caspase-3表达降低明显,Bcl-2水平、p-Akt/Akt、p-GSK-3β/GSK-3β比例升高;CP-25(100mg/kg)+Pre(4 mg/kg)组与CP-25(100 mg/kg)组β-arrestin2降低明显。4.β-arrestin2基因敲除对S-100诱导的AIH小鼠的影响与WT模型组相比,β-arrestin2基因敲除小鼠肝脏炎性浸润明显减轻,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β-arrestin2-/-小鼠肝组织中促凋亡蛋白Bax、活性Caspase-3表达减少,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增加,p-Akt/Akt、p-GSK-3β/GSK-3β比例升高。5.体外β-arrestin2基因缺失对肝细胞凋亡及Akt/GSK-3β通路的影响体外分离WT和β-arrestin2-/-小鼠原代肝细胞,使用TNF-α刺激。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β-arrestin2基因缺失肝细胞凋亡明显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β-arrestin2基因缺失明显抑制Bax蛋白表达,升高Bcl-2表达及p-Akt/Akt、p-GSK-3β/GSK-3β的比例。6.CP-25对肝细胞凋亡相关蛋白、Akt/GSK-3β通路及β-arrestin2表达的影响流式检测结果表明,TNF-α刺激可明显诱导肝细胞凋亡,体外给予CP-25(10-6、10-5 mol/L)可降低肝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P-25(10-6、10-5 mol/L)可明显降低肝细胞Bax蛋白表达,升高Bcl-2表达及p-Akt/Akt、p-GSK-3β/GSK-3β的比例,同时抑制β-arrestin2的表达。结论:1.与CP-25(100 mg/kg)、Pre(4 mg/kg)单独给药组相比,CP-25(100 mg/kg)+Pre(4 mg/kg)联合给药组转氨酶水平、自身抗体ANA、脏器指数以及炎性因子水平降低更明显,且效果与Pre(8 mg/kg)单独用药组差异无显着性。提示CP-25联合小剂量Pre对AIH的保护作用优于单独给药,与大剂量Pre达到相似效果。2.CP-25(100 mg/kg)联合给药组脾脏CD4+、CD8+、Th1/Th2和Th17细胞比例的下降、Treg细胞比例的升高与Pre(8 mg/kg)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同时,与单独给药组相比,CP-25(100 mg/kg)联合给药组明显降低肝细胞凋亡率、Bax、活性Caspase-3以及β-arrestin2表达,增加Bcl-2、p-Akt/Akt、p-GSK-3β/GSK-3β表达。提示CP-25联合小剂量Pre可能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比例,恢复Akt/GSK-3β通路的激活抑制肝细胞凋亡,从而减轻AIH。3.与WT AIH小鼠相比,β-arrestin2-/-小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细胞凋亡率、Bax和活性Caspase-3表达降低,Bcl-2、p-Akt/Akt及p-GSK-3β/GSK-3β升高。体外β-arrestin2基因缺失可抑制TNF-α刺激引起的肝细胞凋亡及Bax水平,升高Bcl-2、p-Akt/Akt及p-GSK-3β/GSK-3β表达。提示β-arrestin2基因敲除可促进Akt/GSK-3β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肝细胞凋亡,改善AIH的发生发展。4.体外给予CP-25后可降低肝细胞凋亡率,抑制Bax与β-arrestin2表达,促进Bcl-2、p-Akt/Akt及p-GSK-3β/GSK-3β表达。提示CP-25可能通过下调β-arrestin2水平,恢复Akt/GSK-3β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促凋亡蛋白的表达,减少肝细胞凋亡发挥缓解AIH的作用。
王德法[10](2021)在《维生素D3对慢性酒精诱导的小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补充维生素D3对慢性酒精诱导的小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Control)、酒精组(EOH)、维生素D3组(Vit D3)和酒精合并维生素D3组(EOH+Vit D3)。Control组和Vit D3组均采用普通液体饲料喂养,EOH组和EOH+Vit D3组均采用含酒精液体饲料喂养(含4%(w/v)酒精)。Vit D3组和EOH+Vit D3组每天以800IU维生素D3进行灌胃,Control组和EOH组以等量的大豆油灌胃。喂养期间记录小鼠每天的进食量和每周体重,造模4周后,剖杀小鼠,收集血清,分别用于25(OH)D,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的检测;取肝脏称重,部分肝脏用4%多聚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制备切片用于对肝损伤评价;另外部分用于检测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水平,RT-PCR检测肝脏氧化应激、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CYP2E1和HO-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Vit D3组和EOH+Vit D3组小鼠血清25(OH)D水平显着高于Control组和EOH组,EOH组小鼠血清25(OH)D水平与Control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维生素D3对慢性酒精引起的小鼠能量摄入和体重变化无显着影响。维生素D3对慢性酒精诱导的小鼠肝脏系数、血清ALT和AST的升高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HE染色结果显示维生素D3可明显改善酒精引起的小鼠肝细胞出现脂肪空泡,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维生素D3下调了慢性酒精引起的小鼠肝脏细胞Ki67+和凋亡水平的升高。维生素D3下调了慢性酒精诱导的肝脏炎性细胞因子tgf-β、tnf-α和il-6及趋化因子mcp1、kc和mip2 m RNA水平的升高;维生素D3明显抑制了酒精引起的肝脏中MDA含量升高和GSH含量降低,同时显着下调了inos、p47phox、p67phox、gp91phox和catalase基因表达水平及CYP2E1和HO-1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并促进了抗氧化酶gsh-px,gsh-rd和sod1基因表达水平的升高。结论:维生素D3慢性酒精诱发的小鼠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维生素D3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
二、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NOS、NO及TNF-α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NOS、NO及TNF-α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与内质网应激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免疫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1:本研究所选取的部分代表性肝硬化患者临床信息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与肠壁通透性及炎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硬化患者肠壁通透性与炎症相关性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肝硬化门脉高压对肠壁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与肠道屏障、炎症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退出标准 |
2.5 中止标准 |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
2.7 疗效判断 |
3 治疗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 |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操作流程 |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SF-36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4)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流行病学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
1.2.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1.2.2 肝细胞与肝纤维化 |
1.2.3 枯否细胞与肝纤维化 |
1.3 西医治疗 |
1.3.1 药物治疗 |
1.3.2 肝脏移植 |
2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2.1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沿革 |
2.2 中医学中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
2.3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辨证论治 |
2.4 中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2.4.1 单味中药 |
2.4.2 中药复方 |
2.4.3 针灸治疗及其他 |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1.4.1 药物 |
1.4.2 50%的CCl4 溶液配制 |
1.4.3 制备秋水仙碱 |
1.4.4 制备10%的水合氯醛 |
1.4.5 制备4%多聚甲醛固定液 |
1.4.6 封闭液 |
1.4.7 2XSDS蛋白上样缓冲液 |
1.4.8 电泳液 |
1.4.9 1X转膜液 |
2.实验方法 |
2.1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及给药方法 |
2.1.1 分组方法 |
2.1.2 造模方法 |
2.1.3 给药方法 |
2.2 标本采集 |
2.2.1 血清标本的采集 |
2.2.2 肝脏病理切片制备 |
2.3 HE染色制备 |
2.4 Masson染色制备 |
2.5 血清中ROS、MDA、SOD、GSH-Px含量的测定 |
2.6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 |
2.6.1 肝组织样本的采集 |
2.6.2 肝组织内总RNA的提取 |
2.6.3 RNA浓度的测定 |
2.6.4 反转录反应 |
2.6.5 Real-time q PCR扩增 |
2.7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I、Collagen III蛋白的表达 |
2.7.1 组织样本的采集 |
2.7.2 肝组织内总蛋白的提取 |
2.7.3 总蛋白的保存 |
2.7.4 SDS-PAGE凝胶电泳 |
2.7.5 转膜 |
2.7.6 封闭 |
2.7.7 孵育抗体 |
2.7.8 发光显影 |
2.8 统计学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
3.1.1 大鼠一般情况 |
3.1.2 肝脏组织肉眼变化 |
3.1.3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3.2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ROS、MDA、SOD、GSH-Px的影响 |
3.2.1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ROS表达的影响 |
3.2.2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MDA含量的影响 |
3.2.3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SOD含量的影响 |
3.2.4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GSH-Px含量的影响 |
3.3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 |
3.3.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mRNA表达的影响 |
3.3.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mRNA表达的影响 |
3.3.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mRNA表达的影响 |
3.3.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mRNA表达的影响 |
3.3.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RNA表达的影响 |
3.3.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 mRNA表达的影响 |
3.3.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 mRNA表达的影响 |
3.3.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 mRNA表达的影响 |
3.4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4.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
4.1.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疗效研究 |
4.1.2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
4.2 氧化应激反应与肝纤维化 |
4.3 PKCα/Nrf2/RO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
4.4 α-SMA、E-cadherin与肝纤维化 |
4.5 Collagen I、Collagen III表达与肝纤维化 |
4.6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氧化应激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5)柔肝散结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乙肝肝硬化相关文献研究 |
1 中医有关乙肝肝硬化文献记载 |
1.1 中医古籍对肝脏解剖及生理病理的记载 |
1.2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病名的认识 |
1.3 病因病机文献记载 |
1.4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的辨证施治 |
2 西医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史 |
2.2 参与肝硬化的相关炎症因子 |
2.3 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西医治疗现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主要研究内容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分组 |
3.2 治疗措施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评定 |
3.5 不良反应处理方式 |
3.6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
4.2 三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4.3 三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4.4 三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4.5 三组患者肝功能治疗前后比较 |
4.6 三组患者凝血功能及肝硬度值治疗前后对比 |
4.7 三组患者肝胆脾胰超声指标治疗前后对比 |
4.8 三组患者失代偿率比较 |
4.9 安全指标监测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西医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难点 |
2 中医治疗乙肝肝纤维化优势 |
3 柔肝散结丸的组方依据 |
4 柔肝散结丸现代药理学研究 |
5 临床疗效分析 |
5.1 柔肝散结丸临床疗效分析 |
5.2 柔肝散结丸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
5.3 柔肝散结丸对肝功能的影响 |
5.4 柔肝散结丸对肝硬度值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
5.5 柔肝散结丸对患者肝胆脾胰超声的影响 |
5.6 柔肝散结丸对患者发生失代偿率的影响 |
5.7 柔肝散结丸安全性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TNF-α、IL-6、IL-22 检测方法 |
附录二 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中医“通阳理论”的研究进展 |
1 “通阳理论”的起源 |
2 “通阳理论”的发展 |
3 “通阳理论”的完善 |
4 “通阳法”在NAFLD中的运用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方规律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样本量计算 |
6 质量控制 |
7 调查内容 |
8 统计分析 |
9 结果 |
10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于PPARγ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一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巨噬细胞、炎性反应与胰岛素抵抗 |
1 肝脏中的巨噬细胞 |
2 NAFLD中的巨噬细胞 |
3 巨噬细胞极化 |
4 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 |
5 巨噬细胞极化激活机制 |
6 脂肪组织与脂肪肝之间的联系 |
7 巨噬细胞与胰岛素抵抗 |
8 巨噬细胞的临床意义 |
9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NAFLD中医PRO量表 |
附录三 博士期间文章发表与科研 |
致谢 |
(7)补阳解毒化瘀方改善慢性肝衰竭肝内微循环障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
1.中医学对慢性肝衰竭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
1.2 辨证分型 |
1.3 中医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
2.慢性肝衰竭现代医学的认识 |
3.微循环障碍与慢性肝衰竭的联系 |
3.1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 |
3.2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 |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药物及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1.2 研究方法 |
1.2.1 动物分组及造模 |
1.2.2 补阳解毒化瘀颗粒质控 |
1.2.3 中药给药剂量及方法 |
1.2.4 eNOS抑制剂(L-NAME)的制备及给药 |
1.2.5 标本采集与保存 |
1.3 研究指标检测 |
1.3.1 一般情况 |
1.3.2 体重监测 |
1.3.3 腹围测量 |
1.3.4 HE染色及Masson染色方法 |
1.3.5 ELISA检测血清ALT、AST、TBIL、ALB的水平,肝组织NO、ET-1的含量 |
1.3.6 RT-PCR检测肝组织Gab1、AKT、eNOS mRNA表达 |
1.3.7 WB检测肝组织Gab1、AKT、eNOS蛋白表达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2.2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 |
2.3 各组大鼠腹围变化 |
2.4 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比较 |
2.5 各组大鼠血清ALT、AST、TBIL、ALB水平 |
2.6 各组大鼠肝组织NO,ET-1 含量 |
2.7 各组大鼠肝组织Gab1、AKT、eNOS mRNA表达水平 |
2.8 各组大鼠肝组织Gab1、AKT、eNOS蛋白表达 |
3.讨论 |
3.1 慢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的建立 |
3.2 NO、ET-1 的浓度变化是肝脏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 |
3.3 Gab1-Akt-eNOS信号通路在慢性肝衰竭微循环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3.4 补阳解毒化瘀改善肝脏微循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机制 |
3.5 本实验不足之处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慢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分析以及槲皮素的抑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及评估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槲皮素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巨噬细胞在肝衰竭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CP-25联合泼尼松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试剂 |
2.3 仪器与设备 |
3 实验方法 |
3.1 CP-25联合Pre对S-100诱导的小鼠AIH的作用及β-arrestin2基因敲除的影响 |
3.1.1 肝抗原S-100 的提取 |
3.1.2 AIH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
3.2 肝组织HE染色 |
3.3 血清转氨酶检测 |
3.4 肝脏、脾脏、胸腺指数的检测 |
3.5 ELISA法检测血清自身抗体ANA、炎症因子TNF-α和IL-6水平 |
3.6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比例 |
3.7 TUNEL(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法检测肝细胞凋亡 |
3.8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β-arrestin2、Akt/GSK-3β通路的变化 |
3.9 免疫荧光法检测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的变化 |
3.10 小鼠原代肝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3.11 Annexin V-FITC/PI双染测定小鼠肝细胞的凋亡 |
3.12 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细胞凋亡蛋白、β-arrestin2及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 |
3.1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CP-25联合Pre对S-100诱导的小鼠AIH的影响 |
4.1.1 CP-25 联合Pre对 AIH小鼠肝脏病理和血清转氨酶的影响 |
4.1.2 CP-25 联合Pre对 AIH小鼠肝脏、脾脏、胸腺指数的影响 |
4.1.3 CP-25 联合Pre对 AIH小鼠自身抗体ANA水平的影响 |
4.1.4 CP-25联合Pre对AIH小鼠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影响 |
4.1.5 CP-25联合Pre对AIH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 |
4.1.6 CP-25 联合Pre对 AIH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4.1.7 CP-25 联合Pre对 AIH小鼠Bax、Bcl-2 表达的影响 |
4.1.8 CP-25 联合Pre对 AIH小鼠肝脏活性Caspase-3 表达的影响 |
4.1.9 CP-25联合Pre对AIH小鼠肝脏Akt/GSK-3β信号及 β-arrestin2表达的影响 |
4.2 β-arrestin2 基因敲除对S-100 诱导的小鼠AIH的影响 |
4.2.1 β-arrestin2 基因敲除对AIH小鼠病理和转氨酶的影响 |
4.2.2 β-arrestin2 基因敲除对AIH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4.2.3 β-arrestin2 基因敲除对AIH小鼠肝脏Bax、Bcl-2 表达的影响 |
4.2.4 β-arrestin2 基因敲除对AIH小鼠肝脏活性Caspase-3 表达的影响 |
4.2.5 β-arrestin2 基因敲除对AIH小鼠肝脏Akt/GSK-3β通路的影响 |
4.3 β-arrestin2 基因缺失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4.3.1 小鼠原代肝细胞的外观形态 |
4.3.2 不同浓度TNF-α对肝细胞凋亡及Bax、Bcl-2、β-arrestin2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3 β-arrestin2 基因缺失对TNF-α刺激的肝细胞凋亡及Bax、Bcl-2 表达的影响 |
4.3.4 β-arrestin2 基因缺失对TNF-α刺激的肝细胞Akt/GSK-3β通路的影响 |
4.4 CP-25 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4.4.1 CP-25对TNF-α刺激的肝细胞凋亡及Bax、Bcl-2 表达的影响 |
4.4.2 CP-25对TNF-α刺激的肝细胞Akt/GSK-3β通路及β-arrestin2表达的影响 |
5 讨论 |
5.1 CP-25与Pre联合用药可改善S-100 诱导的小鼠AIH |
5.2 β-arrestin2 可能通过抑制Akt/GSK-3β通路进而促进AIH肝细胞凋亡 |
5.3 CP-25 可能通过下调β-arrestin2 抑制肝细胞凋亡途径发挥抗AIH作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对纤维化疾病调控作用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10)维生素D3对慢性酒精诱导的小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3.1 小鼠能量摄入和体重变化情况 |
3.2 小鼠血清25(OH)D含量 |
3.3 维生素D_3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 |
3.4 维生素D_3对小鼠肝脏组织学的影响 |
3.5 维生素D_3对小鼠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3.6 维生素D_3对小鼠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
3.7 维生素D_3对小鼠肝脏MDA和GSH含量的影响 |
3.8 维生素D_3对小鼠肝脏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3.9 维生素D_3对小鼠肝脏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0 维生素D_3对小鼠肝脏相关氧化应激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维生素 D 水平对酒精性肝病的影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NOS、NO及TNF-α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与内质网应激的相关性研究[D]. 张国远.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与肠壁通透性及炎症的相关性研究[D]. 张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D]. 吕艳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5]柔肝散结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D]. 张建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D]. 刘云.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补阳解毒化瘀方改善慢性肝衰竭肝内微循环障碍的机制研究[D]. 叶倩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分析以及槲皮素的抑制作用机制[D]. 付鑫.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9]CP-25联合泼尼松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秀芹. 安徽医科大学, 2021
- [10]维生素D3对慢性酒精诱导的小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D]. 王德法.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