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舜民《郴行录》考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自然[1](2021)在《宋人游历纪行类笔记中的书画文献论略》文中提出宋人游历纪行类笔记中有大量的书画文献。从内容上看,这些文献主要是对碑石书画作品的记录,也有对所见书画的简要评论和对书画创作、收藏、交流、传播等情况的记载。这些记录和评论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体现出笔记作者一定的品评观念,更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意识。
秦蓁[2](2020)在《两宋行记与纪行诗的互文呈现》文中研究指明从汉魏到两宋,行记从史部着述到独立文体,从纪行程到纪日程,其书写模式演变的背后是社会文化的转型。从中唐开始,在编年史学观的影响下,行记与诗歌逐渐日记化。两宋文人将日记化的行记和诗歌同时纪行,互文参照,终于在南宋时期实现了行记与纪行诗的"史地互证"。在这个互文呈现的世界里,行记和纪行诗全面展现了宋人的知识兴趣与学术取向,即游心翰墨的人文旨趣、地理考证与存在还原。
简锦松[3](2020)在《现地研究与辛弃疾词的新读法》文中研究表明现地研究法为辛弃疾其人、其居与其词的研究打开了全新的视野。研究以现地GPS工作为基础,借由辛词《玉楼春》和《瑞鹧鸪》,对辛弃疾晚年从镇江知府罢归奉祠一事,做了深入的解说,并解读了辛弃疾的晚年心境。具体标记了辛弃疾从镇江府返回铅山瓢泉庄时可以选择的两条水路,以及他何以选取长江余干线的理由。除了对辛词的新视角解读之外,所提出的从杭州钱塘江畔到南昌这段玉山路的全程GPS定位,对于研究古代浙江、江西、福建交通,也具有很大的创新和实用的意义。
王夏艺恋[4](2019)在《《容斋随笔》《夷坚志》与宋代刻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容斋随笔》与《夷坚志》在笔记小说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作者洪迈在创作时注意标明出处,书有所典,事有所据,这样的创作习惯为后世留下了部分刻书史料;同时,二书的刊刻本身就反映了宋代刻书的情况,研究二书的刊刻情况与洪迈所见的刻书信息,可为宋代刻书研究提供更为生动的材料参考。文章内容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分析在刻书风气浓厚的时代与家族背景下,洪迈二书的写作和刊印情况。指出其刻书史料区别于他书的特点以及在刻书研究中的作用;并整理《容斋随笔》与《夷坚志》中关于宋代刻书的史料,尝试厘清笔记小说叙事的虚构性与真实性。其次,通过洪迈记录的刻书信息和故事情节,分类分析史料背后反映的宋代刻书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引申出对刻书活动与宋代文学关系的思考。最后,将二书所涉的刻书史料与其他相关文献作比较。一方面,《容斋随笔》包含更多的版本信息,因此在与宋代目录学相关着作的比较中,强调《容斋随笔》中的刻书信息可补他书之阙漏,或与后世学者的看法再商榷;另一方面,《夷坚志》虽是志怪小说,但记载的事件仍有其社会依据,将相关记载与他书对比,以辨正史料。
刘芳[5](2019)在《张舜民《郴行录》研究及校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舜民《郴行录》原名《南迁录》,记载了元丰四年灵州一战失利後,其作为幕僚因作诗讽刺而被弹劾,最终被贬郴州的整个赴任行程。记载内容包括山川古迹,名胜寺观,途中所历及所见等,四库馆臣评价其“于山川古迹,往往足资考证。”可见其价值所在。本文参考前人相关论着,将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整理简述张舜民的生平、《郴行录》的成书及流传,对张舜民赴任路线进行梳理,列出张舜民南迁的日程。简要说明《郴行录》的价值。下编对《郴行录》全文进行校注,希望有助於後续对张舜民其人及作品的研究。
徐姜汇[6](2019)在《宋代长江行记书写的人文转向——以《入蜀记》《吴船录》为中心》文中认为魏晋隋唐时期行记的实用性较强,多为僧侣、使臣所作,颇具"地理志"之性质;至南宋乾道、淳熙年间,行记书写渐由记录地理状况转向历史考证与文化追忆,陆游、范成大相继创作《入蜀记》与《吴船录》,行记开始呈现书写方式文人化与书写对象人文化的特征。《入蜀记》《吴船录》等长江行记之所以会同时出现这种人文转向,一方面与南宋时期长江流域成熟的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与宋代文人喜考据、重知识的学术风气和对文化名人的崇拜心态有关。这种人文转向对此后的行记书写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鹏飞[7](2018)在《张舜民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舜民,字芸叟,邠州(今陕西彬县)人,是一位在北宋中后期具有典型意义的文人。他在文学方面颇为用心,且与王安石、苏轼、苏辙等文学翘楚过从甚密,取得了一定的文学成就;在政治上,他恪尽职守,其正直敢言的性格也受到了旧党魁首司马光的称扬。王安石变法之后的北宋政局起伏跌宕,致使张舜民在新党当政之时饱受排挤,而即便是旧党执政也未能平步青云。但张舜民高洁的品格仍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得到了后世的褒扬。张舜民今存诗256首,这些诗歌是其思想状况和人生经历的生动记录,也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图景。这些诗歌取材广泛,有他对于从政理念的抒发,又有其对于政治失意的慨叹,亦有他对山川景物的留恋,更有着他真挚情感的流露。他的诗显现出了宋诗的一些典型特征,但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于唐诗元素有限度的择取,即用唐诗之法来为宋诗纠偏,虽不是篇篇如此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对当时宋诗的发展也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全文以张舜民诗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诗作的深入分析,力图真实地还原这一历史人物,并对其诗坛地位给予公允的评价。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结语。绪论部分主要阐述张舜民诗歌的研究意义,并对现今研究的状况进行梳理。针对张舜民诗歌研究相对薄弱的事实,在绪论结尾处笔者也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正文部分以张舜民诗歌以及相关典籍为依据对其诗歌进行系统全面地论述,并对其诗学渊源和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全文分为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张舜民诗歌的创作基础。介绍张舜民所处时代的社会形势,从政治和文学两方面梳理其仕宦经历、诗学思想,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其诗歌创作的条件基础。第二章主要解读了张舜民诗歌的题材内容。此部分从题材的角度将张舜民诗歌进行了划分和概括,分别是:感事抒怀诗、写景咏物诗、交际应酬诗,并通过典型的例证对其诗歌进行多角度解读和分析。第三章总结了张舜民诗歌的艺术特色。此章以其诗歌作品为底本从表达方式、意境营造、章法结构及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中展示出的艺术风貌进行辨析。第四章分析了张舜民诗歌的艺术渊源和价值。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解析张舜民诗歌既有其对于他人成果的主动吸取,也受到时代风气的被动影响,进而总结其诗歌在时代背景下彰显出的价值。结语部分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的结论。此部分将张舜民诗歌置于北宋诗歌整体发展演变之中,进而对其诗学地位给予公允的评价。
李欢欢[8](2018)在《北宋士人行旅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行旅活动源远流长,到了北宋,行旅在人员和活动范围上进一步扩展,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过很大的社会影响。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大致从三个方面探讨行旅: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中国古代朝代顺序,从夏商至明清,对人们的出行活动展开论述,分析不免笼统;也有探究宋代行旅活动,但时间上多偏南宋;还有以某个行旅者个体或行旅中的某一方面为中心,深入分析其活动。但还缺乏对北宋一代整体士人的行旅活动的研究。本文以北宋士人的行旅活动为中心,对他们在旅途的活动、心态、观念、创作的文学作品、活动的影响进行探讨。正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北宋士人行旅的概况,回溯自先秦至隋唐士人行旅活动的发展历程,探讨士人行旅活动所处的社会背景,对他们在旅途的活动进行划分,认为他们的活动具有受儒释道思想影响、以仕途为中心、喜记沿途见闻的特性,在行旅过程中持有焦虑、羁旅忧愁、旷达乐观等心态以及崇鬼敬神、忧国忧民的思想观念。第二部分对北宋士人创作的行旅文学作品展开论述,作品中记录了他们在旅途的活动、见闻、感受等内容,具有理性、思辨和民俗化的特点,体现了文学创作在内容和风格上的革新、为历史研究提供依据、提升北宋文化认知等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三部分分析北宋士人行旅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士人的行旅活动对自身具有提高外部环境认知、培养道德品质的作用,在行旅过程中推动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还认为北宋士人行旅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资源和展现的游览观念对当代旅游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李一飞[9](2018)在《宋集小考(续)》文中研究指明后人整理的宋集,时有差误。如《西昆酬唱集》与唱作者之一"刘秉"应为"张秉";《苏轼诗集》把苏轼《百步洪》写作时间弄混,应在元丰元年十月;《清波杂志校注》疑张舜民《郴行录》计时颇怪,乃后人妄题,误;刘攽岔、孔武仲诗中的"三舍人"并不完全相同;张耒《送秦观以苏杭州为学序》为送秦觏作;陈舜俞等人生卒年或有异缺处,当为辨证、补考。
梅莉[10](2018)在《岳阳楼与道教之关系探研》文中提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西门城头的岳阳楼,以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黄鹤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之所以能成为天下名楼,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与植根于道家道教的吕仙传说、道教的推动存在密切关系。宋代岳州是祭祀吕洞宾的两个中心之一,也是吕洞宾仙传最早的产生地之一,在吕洞宾信仰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岳阳楼与吕洞宾拉上关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他在岳阳楼上的题诗广为人知,后来演化为宋代流传极广的松树精故事;庆历年间岳阳楼开始刻其诗作、挂其画像,之后相继有塑像、木刻像、石刻像出现于楼内,明清时代又在岳阳楼修建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附属建筑,供奉其香火。岳阳楼俨然成为"孚佑帝君祠"。岳阳楼上之吕洞宾奉祀,得力于庆历、元丰年间两位岳州郡守滕子京、李观的推动,相信在此背后也有道教的努力。道士因此进入岳阳楼,常住楼阁之中,负责楼阁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招佃收租,供奉吕仙香火,洒扫庭院,收取香火钱,兼接待游客,并在重修岳阳楼时,筹措资金,有时主持或参与具体修复工程等。道家、道教与高楼从来都有不解之缘。吕祖的神仙文化是岳阳楼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岳阳楼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张舜民《郴行录》考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舜民《郴行录》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2)两宋行记与纪行诗的互文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行记记叙空间与书写模式演变 |
二、编年史学观影响下的行记与诗歌的日记化 |
三、两宋行记与纪行诗的“史地互证” |
四、行记、纪行诗与宋人的知识兴趣 |
(一)游心翰墨的人文旨趣 |
(二)地理考证与存在还原 |
(4)《容斋随笔》《夷坚志》与宋代刻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2章 《容斋随笔》与《夷坚志》所涉刻书史料整理 |
2.1 《容斋随笔》与《夷坚志》的成书与刊刻 |
2.1.1 社会家庭背景 |
2.1.2 成书刊刻情况 |
2.2 《容斋随笔》与《夷坚志》中的刻书史料 |
2.2.1 二书中的刻书史料特点 |
2.2.2 二书中的刻书史料分布 |
第3章 《容斋随笔》与《夷坚志》中的刻书史料研究 |
3.1 二书所涉刻书史料分类分析 |
3.1.1 刻书内容 |
3.1.2 刻书机构 |
3.1.3 刻书的政策与实施 |
3.1.4 刻书市场 |
3.1.5 刻工群体 |
3.1.6 刻书观念 |
3.2 二书所涉刻书史料引申讨论 |
3.2.1 韩、柳集的刊刻传播推动北宋“古文”运动 |
3.2.2 刻书促进笔记小说的崛起 |
第4章 《容斋随笔》与《夷坚志》中的刻书史料与其他文献比较研究 |
4.1 《容斋随笔》与目录学文献比较研究 |
4.1.1 《容斋随笔》所录刻本的刊刻信息 |
4.1.2 关于同一书籍的刊刻信息比较 |
4.2 《夷坚志》与其他宋代文献比较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张舜民《郴行录》研究及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概述 |
第一章 张舜民生平与《郴行录》 |
第一节 张舜民生平 |
第二节《郴行录》的成书及版本 |
一、《郴行录》的成书 |
二、《郴行录》的版本 |
第二章 张舜民贬官至郴州的背景及经过 |
第一节 张舜民被贬官郴州的背景 |
第二节 张舜民至汴至郴的经过 |
第三章 《郴行录》的价值与张舜民的思想 |
第一节《郴行录》的价值 |
第二节《郴行录》与张舜民的思想 |
结语 |
《郴行录》校注 |
凡例 |
校注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宋人着作中引《南迁録》与现存《郴行录》对比 |
附录二:路线图 |
致谢 |
(6)宋代长江行记书写的人文转向——以《入蜀记》《吴船录》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地理志”到“胜览书”:行记书写的新方向 |
二、“文人化”与“人文化”:行记书写的新特征 |
三、人文转向的发生缘由 |
(7)张舜民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和价值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张舜民诗歌的创作基础 |
第一节 时代特征 |
第二节 宦海沉浮 |
第三节 诗学思想 |
第二章 张舜民诗歌的题材内容 |
第一节 感事抒怀诗 |
第二节 写景咏物诗 |
第三节 交际应酬诗 |
第三章 张舜民诗歌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含蓄蕴藉的表达 |
第二节 萧散悠远的意境 |
第三节 严谨浑成的章法 |
第四节 自然流畅的语言 |
第四章 张舜民诗歌的艺术渊源及价值 |
第一节 张舜民诗歌的艺术渊源 |
第二节 张舜民诗歌的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北宋士人行旅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1. 士人 |
2. 行旅 |
三、研究综述 |
1. 古代行旅的研究现状 |
2. 对行旅文学的研究现状 |
3. 对行旅活动影响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方法 |
五、本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北宋士人行旅概况 |
第一节 北宋士人行旅的时代背景 |
(一) 士人的行旅活动受政治环境影响 |
(二) 士人的行旅活动受交通条件的影响 |
(三) 士人的行旅活动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二节 北宋士人行旅活动主要类型及特点分析 |
(一) 士人行旅活动的主要类型 |
(二) 北宋士人行旅活动的特点 |
第三节 北宋士人行旅心态及行旅观 |
(一) 行旅心态 |
(二) 行旅观念 |
第二章 北宋士人行旅文学 |
第一节 北宋士人行旅文学的内容 |
(一) 描述旅途活动 |
(二) 记录沿途见闻 |
(三) 表达行旅感受 |
第二节 北宋士人行旅文学的特征 |
(一) 士人的行旅作品内容具有理性、思辨的特性 |
(二) 士人的行旅作品风格具有民俗化的特性 |
第三节 士人行旅文学作品的价值 |
(一) 展现文学创作的革新 |
(二) 透析历史研究的真伪 |
(三) 提升对北宋文化的认知 |
第三章 北宋士人行旅活动的影响 |
第一节 士人行旅活动对自身认知提升的影响 |
(一) 在行旅中士人的文化知识不断增长 |
(二) 在行旅中士人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升 |
第二节 士人行旅对地方发展的影响 |
(一) 士人行旅推动地方治理的进步 |
(二) 士人行旅促进地方交通事业的发展 |
(三) 士人行旅刺激地方经济的繁荣 |
(四) 士人行旅促进地方文化的进步 |
第三节 士人行旅对当代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
(一)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影响 |
(二) 对当代旅游者游览观念的影响 |
(三) 对提升旅游者审美认知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张舜民《郴行录》考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人游历纪行类笔记中的书画文献论略[J]. 张自然. 艺术学界, 2021(01)
- [2]两宋行记与纪行诗的互文呈现[J]. 秦蓁. 中华文化论坛, 2020(02)
- [3]现地研究与辛弃疾词的新读法[J]. 简锦松. 数字人文, 2020(00)
- [4]《容斋随笔》《夷坚志》与宋代刻书研究[D]. 王夏艺恋. 湖南大学, 2019(07)
- [5]张舜民《郴行录》研究及校注[D]. 刘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宋代长江行记书写的人文转向——以《入蜀记》《吴船录》为中心[J]. 徐姜汇. 人文杂志, 2019(03)
- [7]张舜民诗歌研究[D]. 张鹏飞. 沈阳师范大学, 2018(12)
- [8]北宋士人行旅探究[D]. 李欢欢.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9]宋集小考(续)[J]. 李一飞. 中国韵文学刊, 2018(02)
- [10]岳阳楼与道教之关系探研[J]. 梅莉. 道教学刊,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