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蜂蜜喷雾干燥后吸湿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夏尧干[1](2021)在《黄芩全组分颗粒制备及质控标准研究》文中指出
肖豆鑫[2](2021)在《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传统农药制剂喷施到田间后,容易通过漂移、滚落、挥发、沉降等途径在环境中流失。为了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需要多次施药,导致大量农药在环境中累积,造成了潜在的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环境响应性农药控释剂可以响应生物或非生物刺激,“按需”释放农药,从而具有持效期长、防治效果好、对非靶标生物毒性低等特点,因此对于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降低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目前常规农药制剂高施低效、对非靶标生物毒性较大、环境风险较高等问题,探索以天然材料纤维素和碳酸钙为原料制备功能化农药载体,开展环境友好型农药新剂型的研究,以期为农药制剂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为提高农药与环境的相容性提供借鉴方案。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纤维素的氟虫腈改性制剂,可以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显着降低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采用化学交联法,将乙二胺接枝到羧甲基纤维素骨架制成胺化羧甲基纤维素载体。以对蜜蜂剧毒的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为模式农药,利用溶剂挥发法将氟虫腈包封在改性纤维素载体中制成一种环保、安全的氟虫腈新剂型ACMCF。ACMCF在花生和黄瓜叶片的持留量分别是氟虫腈水乳剂的1.57倍和2.79倍,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润湿铺展性和较高的叶面持留量。ACMCF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LD50=0.151μg a.i./蜜蜂)远低于氟虫腈水乳剂(LD50=0.00204μg a.i./蜜蜂),对小菜蛾的胃毒活性与水乳剂相当。此外,ACMCF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比水乳剂弱,表明其可以降低氟虫腈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因此,基于改性纤维素的功能性载体不仅可以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还可以降低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展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2)以正十六烷为温控开关的毒死蜱微囊,可以持效防治害虫、降低毒死蜱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基于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本章首次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以相变材料正十六烷为囊芯的温度响应性毒死蜱微囊CPF@CM。研究了CPF@CM的载药率和粒径分布,考察了不同温度下的农药释放性能和防治小菜蛾能力,分析了CPF@CM的润湿铺展能力和抗光降解性能,探究了CPF@CM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下,CPF@CM中毒死蜱载药率为33.1%,粒径为3.99±0.55μm。35°C时,CPF@CM中毒死蜱24 h累积释放率是15°C的2.34倍,微囊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48 h胃毒活性是15°C的1.71倍。根据释放动力学拟合结果,推测毒死蜱的释放是由囊芯溶解和囊壁溶胀破裂两个过程所控制。CPF@CM在黄瓜和花生叶片上的接触角为46°和60°,而对照毒死蜱水乳液在两种叶片上的接触角为55°和104°,表明CPF@CM具有良好的润湿铺展性。光降解实验中毒死蜱的72 h降解率是CPF@CM的2倍,证明微囊可以减缓毒死蜱在紫外光照射下的降解速度,提高农药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此外,CPF@CM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相比毒死蜱原药降低了5.6倍,表明微囊可以降低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该工作初步建立了以相变材料为开关的温度响应性农药控制释放理论,为控释农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技术支撑。(3)以金属多酚包覆的碳酸钙复合材料为载体,负载咪鲜胺后制备的pH响应性微球可提高农药叶片持留量、持效防治油菜菌核病:基于油菜菌核病菌侵染油菜过程中释放草酸的原理,利用多孔碳酸钙优良的吸附性能、酸瓦解性能以及金属多酚络合物薄膜的黏附特性,以两者复合材料为载体负载咪鲜胺,制备出pH响应性控释剂PC@TA/Cu。释放实验表明,PC@TA/Cu在pH=3时,咪鲜胺的48 h释放量是中性条件下的1.63倍。叶片持留性实验表明,PC@TA/Cu在油菜和黄瓜叶片上的持留量分别是Pro@Ca CO3(负载咪鲜胺的碳酸钙)的1.50倍和1.49倍。PC@TA/Cu表面的金属多酚薄膜与叶片表面的基团存在相互作用力,致使其具有较高的持留量。最后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活体盆栽、静态毒性法等手段探究PC@TA/Cu的抑菌效果和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喷施PC@TA/Cu 7天后,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比咪鲜胺水乳剂高10.9%。此外,PC@TA/Cu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比咪鲜胺低约4倍。本研究首次通过碳酸钙和金属多酚复合载体负载农药,为构建释放时间与剂量符合实际防控需求的农药新剂型、改善农药与环境的相容性提供了思路,对农业绿色发展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蓝兴梓[3](2021)在《负载天然活性物质的电纺纳米纤维敷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应用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伤口敷料包扎伤口,对促进伤口愈合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伤口敷料通过负载抗生素或者银纳米粒子来预防细菌感染,然而,这些抑菌剂分别存在细菌耐药性和生物学毒性的问题,推动研究者探索新型生物活性伤口敷料。近年来,天然活性物质由于具有生物相容性,并且具有抗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在伤口护理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在结构上可以模拟细胞外基质,有利于细胞黏附、迁移和增殖,在功能上可以释放各种负载的药物,从而促进伤口愈合。因此,本课题将天然活性物质负载在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中,探究纳米纤维膜敷料的各方面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采用混合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蜂蜜/海藻酸钠/聚乙烯醇纳米纤维敷料。在纺丝之前,探究了蜂蜜含量对纺丝溶液性质的影响,发现纺丝溶液的黏度和电导率随着蜂蜜含量增加而下降。从扫描电镜图可看出,随着蜂蜜含量增加,纤维直径增大。在红外光谱中,含有蜂蜜的纤维膜出现蜂蜜的特征峰,表明蜂蜜成功负载在纳米纤维膜中。通过膨胀率测试模拟纤维膜对伤口渗出液的吸收能力,发现纳米纤维膜随着蜂蜜含量增加,吸水性能下降,而纳米纤维膜的重量损失反而增加。随着蜂蜜含量增加以及反应时间延长,纳米纤维膜抗氧化活性增强。抑菌实验结果表明负载蜂蜜的纳米纤维膜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菌作用且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作用更强。生物相容性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纤维膜没有显示明显的细胞毒性。接着,进一步开发了一系列负载茶多酚/聚赖氨酸的同轴纳米纤维敷料,其中茶多酚负载在同轴纳米纤维的芯层而聚赖氨酸负载在同轴纳米纤维的壳层。通过对纳米纤维膜进行透射电镜、倒置荧光显微镜以及红外光谱的物理化学表征,证明纳米纤维具有同轴结构。水蒸气透过实验表明所有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水蒸气透过性能。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茶多酚的加入导致纤维膜的抗拉强度下降,而聚赖氨酸的加入没有对纤维膜的力学性能造成显着影响。体外释放结果表明聚赖氨酸从纳米纤维中快速释放而茶多酚持续缓慢释放,这有利于在起始阶段抑制细菌生长并长效清除活性氧。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纤维膜的抗氧化活性随茶多酚含量增加和反应时间延长而增强。抑菌实验结果表明负载聚赖氨酸的纤维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最后,对纤维膜生物相容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纤维膜具有低的细胞毒性。总而言之,通过不同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两种负载天然活性物质的纳米纤维膜,具有抑菌和抗氧化活性,并且具有生物相容性,因此,它们有望成为潜在的伤口敷料材料。
田媛[4](2020)在《喷雾干燥姜粉的加工工艺及速溶姜糖粉的研发》文中认为生姜是典型的药食两用植物,姜粉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姜糖粉饮用方便,有益健康,深受消费者喜爱。本实验分别对山东不同地区生姜中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喷雾干燥制备姜粉的工艺条件及姜粉的理化特性分析、指标测定等,制备一款速溶固体饮料产品姜糖粉,为生姜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东不同地区生姜中营养成分的测定选取山东省的昌邑大姜、昌邑小姜、安丘生姜、青州大姜、莱芜大姜、莱芜小姜六个生姜样品,分别测定其水分含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6-姜酚含量范围在5.68mg/g8.76 mg/g之间,测得姜酮含量范围在0.48 mg/g0.64 mg/g之间。(2)喷雾干燥姜粉的制备以新鲜昌邑大姜为原料榨取姜汁,喷雾干燥得到姜粉,通过感官评价和制粉性状分析确定添加的最佳辅料为乳清蛋白和麦芽糊精,同时对姜粉起到了包埋的作用。以得率和姜辣素包埋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喷雾干燥的最佳进风温度和出口温度分别为160℃和90℃。以姜辣素包埋率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实验确定了最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辅料添加量及其配比分别为8%、21%、0.9:1,在此工艺条件下,姜粉的姜辣素包埋率可达72%左右。(3)姜粉理化性质与指标的测定按照最优工艺条件制备的喷雾干燥姜粉的水分含量较低,流动性好,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和较低的吸湿性。经过麦芽糊精和乳清蛋白包埋的姜粉颜色较好,与新鲜生姜的色泽具有显着性差异,总酚含量为5.19 mg/g,总黄酮含量为15.13 mg/g,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1 mg/mL溶液能够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55.81%,清除ABTS自由基99.60%,还原铁离子55.16%,适于在低温、避光、有氧等条件下贮存。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证明包埋后的姜粉能够在胃液中缓慢释放,在肠液中大量释放,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得其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8.125μm,通过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到包埋结构和完整的微胶囊状颗粒。通过差示量热扫描分析测得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8.81℃。(4)姜糖粉的制备使用造粒机将喷雾干燥包埋姜粉与红糖混合制备姜糖粉,通过感官评价得到姜粉与红糖的最佳配比为1:3,通过成型状态分析确定添加的赋型剂为麦芽糊精且添加量为20%,通过感官评价确定添加的甜味剂为木糖醇且添加量为20%。按此工艺制备的姜糖粉水分含量低,流动性较好,溶解度高,无致病菌污染,可溶性总糖含量为630.05 mg/g,粗蛋白含量为54.28 mg/g,适宜在密封、低温、低湿、避光等条件下贮存。
陈雨洁[5](2019)在《醋蛋液制备工艺优化与降血脂效果初探》文中认为醋蛋液作为中国传统保健饮品具有如抗氧化、降血压等多种功效。本课题围绕醋蛋液初步探究其降血脂功效,解决其生产加工中的问题,开发稳定好、腥味小的醋蛋液,并利用喷雾干燥设备制备蜂蜜醋蛋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确定醋蛋液浸泡加工工艺,探究米醋对鸡蛋蛋白的水解作用。针对浸泡时间与蛋醋添加比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醋蛋液浸泡时间为3天,蛋醋比例为1:3,水解度为10.56%,蛋白质浓度达到55.47μg/mL,加工工艺较为合适。SDS-PGAE观察到,溶菌酶、卵黄高磷蛋白、IgY、低密度脂蛋白在米醋中较为稳定,而卵转铁蛋白、卵白蛋白、卵粘蛋白及亚基、高密度脂蛋白降解更为明显。醋蛋液蛋醋比降低,蛋白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减少,β-转角增多。体系粒径减小并由单峰变成多峰,同时体系热变性温度升高。(2)通过添加大豆水溶性多糖(SSPS)与高甲氧基果胶(HMP)稳定醋蛋液,并观察稳定剂在醋蛋液体系下的稳定机制。结果表明,添加0.5 wt%以上的大豆水溶性多糖上清液浊度更高,稳定性更高。加入0.1 wt%的高甲氧基果胶升高体系上清液浊度,但会带来更高的粘度。通过电泳观察,SSPS由于其主要是空间排斥力起稳定作用,对蛋白的稳定性并没有选择性。HMP主要是静电排斥力起作用,不利于带负电荷的卵转铁蛋白,而对稳定带正电荷的溶菌酶的效果较好。稳定剂导致蛋白粒径变小,SSPS易导致多峰出现,而与HMP联合使用使粒径峰更单一。稳定剂使体系从牛顿流体变为假塑性流体,弹性模量、粘性模量和粘性都有所升高。SSPS对体系Zeta电位无明显改变,而添加HMP后对Zeta改变较为显着,体系Zeta电位从25.67 mV降到3.24 mV。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低浓度稳定剂会导致蛋白颗粒聚集,而高浓度稳定剂则使蛋白颗粒分散。(3)臭氧处理醋蛋液,制备脱腥型醋蛋液,并研究臭氧对其他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风味物质进行检测,研究发现,正己醇、苯甲醛、壬醛为醋蛋液腥味的主要来源。其含量随臭氧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在处理20 min时,腥味化合物的含量降低45.31%。臭氧处理会导致挥发性气体成分大幅度减少,下降47.2%。乙酸占总挥发性化合物的90.15%,下降幅度为80.52%。醋蛋液在臭氧的处理下,游离脂肪酸被氧化分解,生成多种醛类化合物、酸类化合物。如肉桂醛、苯乙醛、油酸、反油酸、异戊酸等。蛋白质在臭氧的作用下生成酮类化合物,如乳酰氨等。脂肪酸、蛋白质、糖与臭氧共同作用生成杂环类化合物,如正乙酰异唑嗪等。而酸类与醇类等化合物在臭氧作用下生成大量酯类化合物,如邻苯二甲酸异丁基辛基酯等。在醋蛋液中存在39种物质,在醋蛋液臭氧组中共检测到101种物质。(4)通过喷雾干燥设备制备醋蛋粉。以得率与含水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工艺,即蜂蜜添加量为5 wt%,大豆水溶性多糖添加量为0.07 wt%,进料速度为700 mL/h,进口温度为190℃。该条件下,醋蛋粉的产率为46.13%,含水量为5.23%。通过方差分析得到,蜂蜜与SSPS添加量对蜂蜜醋蛋粉的得率有显着影响。进一步探究蜂蜜与SSPS对醋蛋粉各种性质的影响。蜂蜜会极大降低醋蛋粉的产率,同时会降低醋蛋粉的含水量,但对粉末粒径影响不大。在后期储藏过程中会显着升高醋蛋粉的吸湿性。而SSPS可以提高蜂蜜醋蛋粉的产量,增加蜂蜜醋蛋粉的含水量,同时增加粉末的粒径,降低醋蛋粉的吸湿性。根据XRD结果显示,SSPS与蜂蜜在喷雾干燥的快速干过程中不会产生新的结晶相,但会增加醋蛋粉的晶面结晶度。低场核磁共振结果显示,SSPS会降低脂质与水结合的量,对不易流动水影响不大。而蜂蜜会降低粉末中结合水与不易流动水的含量。(5)利用油酸建立高脂血症HepG2细胞模型,观察醋蛋液剂量与时间对降血脂功效的影响。结果显示,醋蛋液在低浓度(1-2μL/mL)、处理时间72 h后,高脂模型细胞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以及SOD的含量不受影响,但会增加细胞中活性氧水平,诱导细胞凋亡。而在高浓度4μL/mL时,醋蛋液会导致高脂模型细胞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活性氧水平的升高,并导致SOD含量的降低,造成一定的脂质积累与氧化损伤。
常婧[6](2016)在《红枣粉返潮结块控制与产品开发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红枣因其营养价值高而深受消费者青睐,然而红枣贮藏过程中易发生霉变腐烂,给枣农造成极大损失,制约了红枣产业的发展,红枣粉作为一种深加工产品,对红枣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红枣粉极易返潮,该技术难题长期制约着红枣粉加工企业的发展。因此在阐明红枣粉吸湿特性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控制红枣粉返潮具有重大的意义。本论文系统研究了不同干燥方法制备的红枣粉的物理特性和吸湿特性,以及多种抗结剂对红枣粉返潮结块及其品质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比较了不同干燥方式以及不同抗结剂对红枣粉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风干燥的红枣粉颜色较鲜艳,整体偏红色,颗粒表面凹凸不平,结构较不平整,添加0.6%的二氧化硅、0.3%的磷酸三钙或0.4%的微晶纤维素时,红枣粉吸湿性较低、流动性较好。喷雾干燥制备的红枣粉亮度较高,颜色较浅;枣粉颗粒表面较为光滑,随着麦芽糊精添加量的增大,皱缩颗粒比例明显增大,并出现了碗状颗粒;当枣汁的可溶性固形物为10°Brix,枣汁固形物与麦芽糊精质量比为4:5时,喷雾干燥效果最好,得到的枣粉吸湿性较低,粉末流动性较好。真空冷冻干燥与热风干制备的纯枣粉色泽相近,枣粉颗粒大,形状呈无定形,而且颗粒中的孔隙较多;添加30%麦芽糊精的枣粉吸湿率最低,粉末流动性最好。比较三种不同干燥方式,发现喷雾干燥制备的红枣粉吸湿性最小,较适宜红枣粉的加工。(2)系统研究了红枣粉的吸湿特性。结果表明,当相对湿度大于70%时,枣粉的平衡含水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大显着升高。红枣粉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属第Ⅲ种类型,即随着水分活度的增加,平衡含水率逐渐增加,而且水分吸附等温线存在滞后现象。三种干燥方式红枣粉水分吸附等温线的4种模型(BET、GAB、Oswin、Smith)中,GAB模型的拟合程度均最好(R2≥0.99);而水分解吸模型的拟合程度各有差异,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的水分解吸模型均为Oswin模型的拟合程度最高(R2≥0.96),喷雾干燥红枣粉4种模型均不能有效拟合红枣粉的解吸等温线。水分活度为0.11时,热风干燥枣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7.58℃;除枣汁固形物与麦芽糊精质量比为4:3时的枣粉外,喷雾干燥枣粉玻璃化转变温度均在45℃左右;真空冷冻干燥红枣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麦芽糊精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纯枣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64℃,添加30%麦芽糊精时枣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7.67℃,麦芽糊精可有效提升枣粉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见喷雾干燥枣粉的贮藏稳定性较高。(3)优化了喷雾干燥制备红枣奶茶粉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红枣奶茶粉的喷雾干燥过程中加入适量麦芽糊精可降低红枣汁的粘度,提高红枣粉的出粉率。通过实验研究得到最佳的工艺参数为:进风口温度为170℃、枣汁固形物与麦芽糊精质量比为4:7,此条件下所得的红枣奶茶粉出粉率为54.08%,水分含量为4.31%,加40%的植脂末后产品综合评分为90。
池璐羽[7](2015)在《蜂蛹蜜粉配方与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认为蜂蜜和雄蜂蛹是营养丰富的两类蜂产品,为开发一种兼具蜂蜜和雄蜂蛹的新型复合蜂产品,提高我国蜂产品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本文以雄蜂蛹和蜂蜜为原料,初步研究了蜂蛹蜜粉的喷雾干燥配方及其加工工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研究影响蜂蛹蜜粉得率及感官评分的因素,选取蜂蜜与雄蜂蛹比例、麦芽糊精添加量、β-环糊精添加量和固液比开展单因素试验,依据单因素试验结果,确定各因素的正交水平,即蜂蜜与雄蜂蛹比例的水平为1:1、1:1.5、1:2;麦芽糊精添加量的水平为45%、60%、75%;β-环糊精添加量的水平为10%、15%、20%;固液比的水平为1:7、1:7.5、1:8。正交试验的结果显示,蜂蛹蜜粉的最佳配方为:蜂蜜与雄蜂蛹比例为1:2、麦芽糊精添加量45%、β-环糊精添加量15%,固液比1:7.5。2.采用蜂蛹蜜粉的最佳配方,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进风温度、进料量和压缩空气流量三个因素对蜂蛹蜜粉得率及水分含量的影响,确定三个因素的响应面水平,即进风温度的水平为 140 ℃、150 ℃、160 ℃;进料量的水平为 9 mL·min-1、12 mL·min-1、15 mL·min-1;压缩空气流量的水平为600L·h-1 700 L·h-1、800 L·h-1。最后,应用Design-Expert 8.0软件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及分析,得到蜂蛹蜜粉得率(Y1)和水分含量(Y2)对进风温度(A)、进料量(B)和压缩空气流量(C)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分别为:Y1 =46.5+ 0.69 A-0.27 B +2.56 C+ 1.22 AB +0.18 AC+ 1.51 BC-6.75 A2-4.57 B2-3.54C2 Y2 = 2.37-0.34 A + 0.14 B + 0.096 C-0.29 AB-0.005 AC-0.012 BC + 0.14 A2 + 0.2 B2+ 0.32 C2经响应面方差分析及验证试验,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进风温度153 ℃、进料量11 mL·min-1、压缩空气流量700 L·h-1。3.按最佳配方和最优工艺参数制备蜂蛹蜜粉,检测其物理性质并比较喷雾干燥前后主要化学指标的变化。蜂蛹蜜粉物理指标的结果为:粉末的溶解度为90.56 ±0.30 g/100g,堆积密度为0.38 ±0.03g·mL-1,休止角为24.27±0.14°,增重率为21.51±1.71%。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蜂蛹蜜粉的溶解度和流动性较好,但粉末极具吸湿性。蜂蛹蜜粉喷雾干燥前后主要化学指标的结果为:干燥前料液的蛋白质含量为12.81 ±0.04%,淀粉酶值为5.48 ± 0.04 mL·(/h)-1,羟甲基糠醛含量为17.29 ± 0.07 mg·kg-1;蜂蛹蜜粉的蛋白质含量为12.62 ± 0.07%,淀粉酶值为5.31 ± 0.09 mL·(g/h)-1,羟甲基糠醛含量为17.66 ±0.08 mg·kg-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喷雾干燥前后蛋白质含量差异极显着,淀粉酶值和羟甲基糠醛含量差异显着。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喷雾干燥前后的主要化学指标有显着变化,但都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说明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蜂蛹蜜粉是可行的。
张梦敏[8](2014)在《泡泡蜂蜜的加工工艺研究》文中提出蜂蜜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天然营养品,在市场上主要以瓶装销售为主。为了解决传统瓶装蜂蜜低温易结晶、含水量高时易发酵变质以及加工过程中蜂蜜的热敏性香味物质损失过多等问题,本文选用洋槐、龙眼、枣花、野桂花原蜜为原料,对泡泡蜜(水分含量在11.5%左右,气泡较均一稳定的蜂蜜)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洋槐泡泡蜜气泡的稳定性以及龙眼泡泡蜜香气成分进行研究。试验结果如下:1.喷雾干燥工艺研究:对洋槐、龙眼、枣花原蜜进行喷雾干燥,以泡泡蜜的水分含量和感官评分的综合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择进风温度、进料量、压缩空气流量三个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L9(3)4的正交试验。三种泡泡蜜的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条件确定为:(1)枣花泡泡蜜的喷雾干燥工艺为:进风温度110℃,进料量15%,压缩空气流量750L/h。(2)洋槐泡泡蜜的喷雾干燥工艺为:进风温度100℃,进料量12%,压缩空气流量750L/h。(3)龙眼泡泡蜜的喷雾干燥工艺为:进风温度110℃,进料量15%,压缩空气流量750L/h。2.四种泡泡蜜和原蜜的各个理化指标和感官鉴定:(1)对洋槐、龙眼、枣花、野桂花四种蜂蜜进行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四种原蜜和泡泡蜜均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2)四种蜂蜜喷雾前后的指标对比表明HMF含量均有增加,增长率在30%~65%之间;淀粉酶值均有降低,降低百分比在5%~40%之间;喷雾前后还原糖含量均有增加。(3)对四种泡泡蜜进行感官鉴定,结果表明洋槐泡泡蜜的感官评分最高,制成的泡泡蜜很受欢迎。3.洋槐泡泡蜜气泡稳定性:4℃和-18℃条件下,四个水分含量的泡泡蜜均未分层;13℃时,含水量分别为11%、12%、13%泡泡蜜未分层,水分含量为14%的泡泡98天后出现分层;30℃时,水分含量为11%的泡泡蜜未分层,含水量为12%、13%、14%的泡泡蜜分别在62、44、16天后出现分层;40℃时,依次在8、6、4、2天后出现分层。4.龙眼泡泡蜜香气成分研究:对龙眼泡泡蜜香气成分进行GC-MS分析,得出26种化合物。醇类5种(15.90%),酯类6种(5.42%),烷烃类11种(27.8%),酮类1种(1.78%),酸类2种(5.82%),醚类(0.44%)1种。分别是:α-甲基-α-[4-甲基-3-戊烯基]环氧乙烷甲醇(7.44%)、2,6-二甲基-3,7-辛二烯-2,6-二醇(4.39%)、反式-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0.77%)、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2H-吡喃-3-醇(0.59%)、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2.71%)、丁酸顺式-3-己烯酯(0.98%)、十六烷酸乙酯(0.41%)、硬脂醇乙酸酯(1.56%)、乙酰柠檬酸三丁酯(1.60%)、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0.60%)、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0.27%)、4-羟基-3,5,5-三甲基-4-(3-羰基-1-丁烯基)-2-环己烯基-1-酮(1.78%)、棕榈酸(2.44%)、硬脂酸(3.38%)、乙烯异辛醚(0.44%)。
梁辰,王清亭,周辉,王丽卫,赵兵[9](2013)在《玛咖速溶粉制备及其性能》文中指出以干玛咖片为原料制备玛咖速溶粉,研究了提取方式、干燥方式、助干剂对玛咖速溶粉营养成分和得率的影响,确定采用超声水提、麦芽糊精作助干剂的喷雾干燥工艺,优化的玛咖速溶粉超声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600W,料液比1g:25mL,超声温度50℃,占空比1:1,超声时间40min,该条件下总可溶性固形物提取率为52.0%.玛咖速溶粉喷雾干燥工艺条件为:玛咖提取液中总可溶性固形物与麦芽糊精质量比1:1,料液浓度0.1g/mL,进风温度220℃,料液温度56℃,料液流量17.46mL/min,进风流量5m3/min,该条件下玛咖速溶粉得率为58.7%,平均粒度为0.21mm,平均速溶时间为2.4s.助干剂对喷雾干燥玛咖速溶粉吸湿有抑制作用.
张爽[10](2013)在《促睡眠灵芝蜂蜜粉的加工及功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水提醇沉法研究灵芝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研究灵芝与蜂蜜复方对小鼠睡眠的改善作用。通过正交实验确定灵芝蜂蜜粉的最优配方,并对其加工工艺进行初步研究。最后研究灵芝蜂蜜粉对小鼠睡眠的改善作用。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灵芝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利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灵芝多糖,采用硫酸蒽酮法检测多糖含量,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L9(34)确定灵芝多糖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料液比1:20,浸泡时间30min,提取时间2h,提取温度90℃。2.灵芝与蜂蜜复方对小鼠睡眠的影响连续灌胃21d,表明灵芝、蜂蜜及两者复方均对小鼠的体重无明显影响。给予小鼠蜂蜜、灵芝(剂量均为1.6713.33g/kg)分别在60min、30min后,显着降低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给予灵芝蜂蜜剂量为(5.01+1.67)、(1.67+1.67)、(1.67+5.01)g/kg时,30min后可显着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与正常对照相比,灵芝、蜂蜜均可显着延长戊巴比妥钠对小鼠诱导的睡眠时间,起效剂量均为1.67g/kg,起效范围均为1.6713.33g/kg。复方时,剂量为(5.01+1.67)、(1.67+1.67)、(1.67+5.01) g/kg均可显着延长戊巴比妥钠对小鼠诱导的睡眠时间和显着缩短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其作用的结果优于单用蜂蜜组或灵芝组。灵芝与蜂蜜复方具有改善小鼠睡眠的作用。3.灵芝蜂蜜粉配方的优化在动物试验的基础上,选择灵芝蜂蜜比为1:3、1:1、3:1。并研究麦芽糊精、β-环糊精、食用明胶、可溶性淀粉对喷雾干燥效果的影响。以集粉率、水分含量、吸湿性、感官得分为指标,进行五因素三水平L27(35)正交试验,确定了灵芝蜂蜜粉喷雾干燥的最佳配方为:灵芝蜂蜜比1:1(10g:10g),麦芽糊精6g,β-环糊精1.8g,食用明胶0.6g,可溶性淀粉3.6g。4.灵芝蜂蜜粉喷雾干燥工艺的研究根据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在最优配方和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之上,以进风温度X1、空气流量X2和进料量X3为自变量,以集粉率Y1、水分含量Y2为响应值,运用Design Expert8.0软件分别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来优化灵芝蜂蜜粉喷雾干燥的工艺参数。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集粉率、水分含量的模型回归方程,如下:Y1=63.75+2.58X1+2.48X2-2.30X3-1.86X1X2-1.12X1X3-0.15X2X3-2.94X12+0.52X22-0.77X32Y2=3.84-0.17X1+0.078X2+0.52X3+0.45X1X2+0.015X1X3+0.090X2X3+0.28X12+0.47X22+0.062X32对其模型回归方程进行最优化分析,集粉率、水分含量的权重均选择50%,得到灵芝蜂蜜粉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进风温度174.15℃,空气流量723.03L/h,进料量10.00mL/min。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条件,得到最佳的工艺参数为进风温度170℃,空气流量700L/h,进料量10mL/min。5.灵芝蜂蜜粉对小鼠睡眠的影响灵芝蜂蜜粉对小鼠的体重无明显影响。中高剂量组,给予小鼠样品30min后,可显着降低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中高剂量组可显着延长戊巴比妥钠对小鼠诱导的睡眠时间和显着缩短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因此灵芝蜂蜜粉具有改善小鼠的睡眠的作用。
二、蜂蜜喷雾干燥后吸湿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蜂蜜喷雾干燥后吸湿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和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农药控缓释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1 无机材料 |
1.2.2 高分子材料 |
1.3 农药控缓释制剂对非靶标生物毒性的研究进展 |
1.4 刺激响应性农药控释剂的研究进展 |
1.4.1 非生物刺激响应性控释剂 |
1.4.2 生物刺激响应性控释剂 |
1.4.3 多因子响应性控释剂 |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基于改性纤维素的氟虫腈制剂制备及生物应用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剂和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羧甲基纤维素(CMC)的合成 |
2.2.4 胺化羧甲基纤维素(ACMC)的合成 |
2.2.5 氟虫腈纤维素制剂(ACMCF)和氟虫腈水乳剂(Fipronil EW,FE)的制备 |
2.2.6 叶面接触角和持留量测试 |
2.2.7 意大利蜜蜂急性接触毒性试验 |
2.2.8 生物活性测定 |
2.2.9 土壤淋溶研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ACMCF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2.3.2 ACMCF的形貌分析 |
2.3.3 叶片铺展和润湿性能 |
2.3.4 意大利蜜蜂急性接触毒性 |
2.3.5 生物活性 |
2.3.6 土壤迁移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温度响应性毒死蜱微囊的制备及持效防治小菜蛾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和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纳米纤维素(NFC)的制备 |
3.2.4 毒死蜱微囊(CPF@CM)的制备 |
3.2.5 CPF@CM载药率测试和体外释放实验 |
3.2.6 释放动力学拟合 |
3.2.7 微囊叶片铺展性实验 |
3.2.8 生物活性 |
3.2.9 斑马鱼急性毒性 |
3.2.10 光稳定性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PF@CM形貌表征 |
3.3.2 CPF@CM结构和热性能分析 |
3.3.3 体外释放及动力学分析 |
3.3.4 叶片铺展性 |
3.3.5 生物活性 |
3.3.6 斑马鱼急性接触毒性 |
3.3.7 光稳定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H响应性咪鲜胺微球的制备及持效防治油菜菌核病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剂和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pH响应性载体的合成及活性物质的负载 |
4.2.4 PC@TA/Cu载药率测试和pH响应释放探究 |
4.2.5 叶片持留量 |
4.2.6 生物活性实验 |
4.2.7 斑马鱼急性毒性实验 |
4.2.8 载体生物安全性探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形貌及制备过程分析 |
4.3.2 结构分析 |
4.3.3 叶片黏附性 |
4.3.4 释放动力学及机理分析 |
4.3.5 生物活性 |
4.3.6 生物安全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负载天然活性物质的电纺纳米纤维敷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伤口愈合及伤口敷料概述 |
1.1.1 伤口愈合过程及伤口分类 |
1.1.2 伤口敷料性能要求 |
1.1.3 伤口敷料分类 |
1.2 静电纺丝 |
1.2.1 静电纺丝原理 |
1.2.2 静电纺丝技术分类及影响因素 |
1.3 静电纺丝技术在伤口敷料中的应用 |
1.3.1 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伤口敷料的优势 |
1.3.2 电纺纳米纤维伤口敷料中常用药物类型 |
1.3.3 电纺纳米纤维伤口敷料的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负载蜂蜜的纳米纤维敷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2 纺丝溶液制备 |
2.2.3 纺丝溶液黏度和电导率测量 |
2.2.4 静电纺丝过程 |
2.2.5 纳米纤维膜交联 |
2.2.6 扫描电镜观察 |
2.2.7 化学成分表征 |
2.2.8 纤维膜膨胀率和质量损失测量 |
2.2.9 抗氧化活性测试 |
2.2.10 抗菌活性测试 |
2.2.11 生物相容性测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纺丝溶液黏度和电导率 |
2.3.2 纤维膜形貌 |
2.3.3 红外分析 |
2.3.4 吸水性能及重量损失 |
2.3.5 抗氧化活性 |
2.3.6 抗菌活性 |
2.3.7 生物相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负载茶多酚/聚赖氨酸的同轴纳米纤维敷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2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
3.2.3 纳米纤维膜的形貌表征 |
3.2.4 红外光谱表征 |
3.2.5 力学性能测试 |
3.2.6 水蒸气透过率测试 |
3.2.7 茶多酚体外释放检测 |
3.2.8 聚赖氨酸体外释放检测 |
3.2.9 抗氧化活性测试 |
3.2.10 抗菌活性测试 |
3.2.11 生物相容性评价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同轴静电纺丝与纳米纤维膜的形貌 |
3.3.2 化学成分分析 |
3.3.3 水蒸气透过率 |
3.3.4 力学性能 |
3.3.5 药物释放 |
3.3.6 抗氧化活性 |
3.3.7 抗菌活性 |
3.3.8 生物相容性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
致谢 |
(4)喷雾干燥姜粉的加工工艺及速溶姜糖粉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生姜 |
1.1.1 生姜的主要成分 |
1.1.2 生姜的药理功能 |
1.1.3 生姜的加工利用现状 |
1.2 姜粉 |
1.2.1 姜粉的加工技术 |
1.2.2 姜粉的应用 |
1.3 喷雾干燥 |
1.3.1 喷雾干燥与包埋 |
1.3.2 喷雾干燥在饮料中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山东不同地区生姜中营养成分的测定 |
2.4.2 喷雾干燥姜粉的制备 |
2.4.3 辅料的确定 |
2.4.4 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单因素实验 |
2.4.5 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响应面实验 |
2.4.6 物理性质的测定 |
2.4.7 总酚、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4.8 抗氧化性 |
2.4.9 体外消化模拟实验 |
2.4.10 粒度分析 |
2.4.11 扫描电镜(SEM)形态观察 |
2.4.12 差示量热扫描(DSC)分析 |
2.4.13 姜糖粉的制备 |
2.4.14 辅料及添加量的确定 |
2.4.15 物理性质的测定 |
2.4.16 微生物检测 |
2.4.17 营养成分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山东不同地区生姜中营养成分的测定 |
3.1.1 水分含量 |
3.1.2 6-姜酚、姜酮含量 |
3.2 辅料的确定 |
3.3 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单因素实验 |
3.3.1 进风温度的确定 |
3.3.2 出口温度的确定 |
3.3.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确定 |
3.3.4 辅料添加量的确定 |
3.3.5 辅料配比的确定 |
3.4 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响应面实验 |
3.5 物理性质的测定 |
3.5.1 水分含量、堆密度、休止角、溶解度 |
3.5.2 吸湿性 |
3.5.3 色泽 |
3.6 总酚、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3.7 抗氧化性 |
3.7.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3.7.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3.7.3 铁离子还原能力 |
3.7.4 温度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7.5 光照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7.6 氧气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8 体外消化模拟实验 |
3.9 粒度分析 |
3.10 扫描电镜(SEM)形态观察 |
3.11 差示量热扫描(DSC)分析 |
3.12 姜糖粉原料配比、辅料及添加量的确定 |
3.12.1 原料配比的确定 |
3.12.2 辅料及添加量的确定 |
3.13 物理性质的测定 |
3.14 微生物检测 |
3.15 营养成分分析 |
4 讨论 |
4.1 山东不同地区生姜中营养成分的测定 |
4.2 喷雾干燥姜粉的制备 |
4.3 姜粉理化性质的测定 |
4.4 姜糖粉的制备 |
4.5 进一步研究方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醋蛋液制备工艺优化与降血脂效果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醋蛋液产品及功能 |
1.1 材料选择与制作工艺 |
1.2 辅助配料 |
1.3 醋蛋液的生物活性 |
2 血脂代谢紊乱与调节 |
2.1 血脂代谢紊乱 |
2.2 脂质代谢调节 |
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醋蛋液浸泡工艺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处理时间与比例对醋蛋液水解度的影响 |
2.2 处理时间与比例对醋蛋液蛋白质浓度的影响 |
2.3 不同蛋醋比例对醋蛋蛋白质分子量的影响 |
2.4 不同蛋醋比例对醋蛋蛋白质构象的影响 |
2.5 不同蛋醋比例对醋蛋蛋白质粒径分布的影响 |
2.6 不同蛋醋比例对醋蛋蛋白质热稳定性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醋蛋液稳定性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评价醋蛋液蛋白的分散稳定性 |
2.2 醋蛋液上清液蛋白质组分 |
2.3 醋蛋液粒径分布 |
2.4 醋蛋液流变性质 |
2.5 醋蛋液静电相互作用 |
2.6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臭氧处理对醋蛋液风味成分与腥味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臭氧对醋蛋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组成的影响 |
2.2 臭氧对醋蛋腥味化合物浓度的影响 |
2.3 臭氧对醋蛋风味化合物种类的影响 |
2.4 臭氧对醋蛋中醛类含量的影响 |
2.5 臭氧对醋蛋中酸类含量的影响 |
2.6 臭氧对醋蛋中醇类含量的影响 |
2.7 臭氧对醋蛋中酯类含量的影响 |
2.8 臭氧对醋蛋中酮类含量的影响 |
2.9 臭氧对醋蛋中杂环类含量的影响 |
2.10 臭氧对醋蛋中烃类、酚类、醚类含量的影响 |
2.11 臭氧对醋蛋中总风味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醋蛋液喷雾干燥工艺的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喷雾干燥条件工艺参数优化 |
2.2 蜂蜜和大豆水溶性多糖对醋蛋粉产率的影响 |
2.3 蜂蜜和大豆水溶性多糖对醋蛋粉水分含量的影响 |
2.4 蜂蜜和大豆水溶性多糖对醋蛋粉吸湿性的影响 |
2.5 蜂蜜和大豆水溶性多糖对醋蛋粉粒径的影响 |
2.6 蜂蜜和大豆水溶性多糖对醋蛋粉XRD的影响 |
2.7 蜂蜜和大豆水溶性多糖对醋蛋粉LF-NMR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醋蛋液降血脂功效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醋蛋对HepG2 细胞增殖的影响 |
2.2 醋蛋对HepG2 细胞内脂质积累的影响 |
2.3 醋蛋对HepG2 细胞胆固醇的影响 |
2.4 醋蛋对HepG2 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影响 |
2.5 醋蛋对HepG2 细胞内SOD的影响 |
2.6 醋蛋对HepG2 细胞内ROS的影响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红枣粉返潮结块控制与产品开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红枣概述 |
1.2 红枣的营养价值及生物活性 |
1.3 红枣加工利用现状 |
1.4 果蔬粉的加工应用 |
1.5 红枣粉的加工方式及抗结方法 |
1.5.1 热风干燥 |
1.5.2 喷雾干燥 |
1.5.3 真空冷冻干燥 |
1.5.4 微波干燥 |
1.5.5 真空干燥 |
1.6 食品水分吸附特性的研究 |
1.7 食品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应用 |
1.8 选题依据 |
1.9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抗结剂对红枣粉物理特性的影响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设备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热风干燥对红枣粉物理特性的影响 |
2.3.2 喷雾干燥对红枣粉物理特性的影响 |
2.3.3 真空冷冻干燥对红枣粉物理特性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红枣粉的吸湿特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仪器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热风干燥红枣粉的吸湿特性研究 |
3.3.2 喷雾干燥红枣粉的吸湿特性研究 |
3.3.3 真空冷冻干燥红枣粉的吸湿特性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红枣粉产品的开发技术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仪器 |
4.2.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料液进口温度对喷雾干燥的影响 |
4.3.2 各种助干剂对喷雾干燥的影响 |
4.3.3 喷雾干燥奶茶粉的调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蜂蛹蜜粉配方与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蜂蛹概述 |
1.1 蜂蛹的营养成分 |
1.2 蜂蛹的药理保健功能 |
1.3 蜂蛹的贮存、加工及应用 |
2 蜂蜜概述 |
2.1 蜂蜜的主要成分 |
2.2 蜂蜜的药理保健功能 |
2.3 蜂蜜的加工及应用 |
3 喷雾干燥概述 |
3.1 喷雾干燥技术的特点 |
3.2 喷雾干燥技术的应用 |
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5.1 研究内容 |
5.2 特色及创新点 |
第二章 蜂蛹蜜粉喷雾干燥配方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1.2.1 工艺流程 |
1.2.2 操作要点 |
1.2.3 喷雾干燥配方主要辅料的确定 |
1.2.4 单因素试验 |
1.2.5 正交试验 |
1.3 试验指标的测定 |
1.3.1 得率的测定 |
1.3.2 感官评价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主要辅料的确定 |
2.2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
2.2.1 蜂蜜与雄蜂蛹比例对蜂蛹蜜粉得率及感官评价的影响 |
2.2.2 麦芽糊精添加量对蜂蛹蜜粉得率及感官评价的影响 |
2.2.3 β-环糊精对蜂蛹蜜粉得率及感官评价的影响 |
2.2.4 固液比对蜂蛹蜜粉得率及感官评价的影响 |
2.3 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
2.3.1 蜂蛹蜜粉得率的正交试验结果 |
2.3.2 蜂蛹蜜粉感官评价的正交试验结果 |
3 小结 |
第三章 蜂蛹蜜粉喷雾干燥工艺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1.2.1 工艺流程 |
1.2.2 操作要点 |
1.2.3 单因素试验 |
1.2.4 响应面分析试验 |
1.3 试验指标的测定 |
1.3.1 得率的测定 |
1.3.2 水分含量的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
2.1.1 进风温度对蜂蛹蜜粉得率和水分含量的影响 |
2.1.2 进料量对蜂蛹蜜粉得率和水分含量的影响 |
2.1.3 压缩空气流量对蜂蛹蜜粉得率和水分含量的影响 |
2.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讨论 |
2.2.1 蜂蛹蜜粉得率的响应面结果与讨论 |
2.2.2 蜂蛹蜜粉水分含量的响应面结果与讨论 |
2.2.3 验证试验 |
3 小结 |
第四章 蜂蛹蜜粉理化指标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1.2.1 蜂蛹蜜粉物理指标的测定 |
1.2.2 蜂蛹蜜粉喷雾干燥前后主要化学指标的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蜂蛹蜜粉物理指标测定结果与讨论 |
2.2 蜂蛹蜜粉喷雾干燥前后主要化学指标的测定结果与讨论 |
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泡泡蜂蜜的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蜂蜜概述 |
1.1 我国主要蜂蜜简介 |
1.2 蜂蜜的重要指标及检测方法 |
1.3 蜂蜜的理化性质 |
1.4 蜂蜜资源的应用现状 |
2 喷雾干燥技术概述 |
2.1 喷雾干燥技术应用 |
2.2 喷雾干燥技术喷粉的研究 |
3 蜂蜜香气成分的检测技术 |
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研究意义 |
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蜜种喷雾干燥泡泡蜂蜜的工艺参数的研究 |
引言 |
1 材料、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4 单因素试验 |
1.5 正交试验设计 |
1.6 泡泡蜜评价标准 |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1 进风温度对喷雾干燥的影响 |
2.2 进料量对喷雾干燥的影响 |
2.3 压缩空气流量对喷雾干燥的影响 |
2.4 正交试验结果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泡泡蜜的理化指标及气泡的稳定性研究 |
引言 |
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1.1 试验原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试验试剂 |
1.4 试验方法 |
1.5 结果与分析 |
1.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泡泡蜜香气成分的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试剂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样品前处理 |
2.2 色谱条件 |
2.3 质谱条件 |
2.4 定性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龙眼泡泡蜜香气分析 |
3.2 龙眼泡泡蜜香气成分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泡泡蜜照片 |
致谢 |
(9)玛咖速溶粉制备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实验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实验装置与分析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工艺流程 |
2.3.2 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 |
2.3.3 不同助干剂喷雾干燥工艺条件的优化 |
2.3.4 提取液中总可溶性固形物提取率 |
2.3.5 玛咖速溶粉得率 |
2.3.6 不同环境湿度下吸湿率的测定 |
2.3.7 粒度的测定 |
2.3.8 速溶性的测定 |
2.3.9 基本成分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超声提取工艺优化实验结果 |
3.2 不同助干剂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实验结果 |
3.3 助干剂对喷雾干燥玛咖速溶粉吸湿性的影响 |
3.4 以麦芽糊精作辅料喷雾干燥玛咖速溶粉理化性质 |
4 结论 |
(10)促睡眠灵芝蜂蜜粉的加工及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灵芝的概述 |
1.1 灵芝的营养价值 |
1.2 灵芝有效的生物化学成分 |
1.3 灵芝的药理作用 |
2 蜂蜜 |
2.1 蜂蜜的化学成分 |
2.2 蜂蜜的保健功能 |
2.3 蜂蜜的加工及应用 |
3 喷雾干燥 |
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5.1 研究内容 |
5.2 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灵芝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2 灵芝多糖提取的工艺流程 |
1.3 多糖含量的测定 |
1.4 多糖得率的计算 |
1.5 单因素试验 |
1.6 正交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 料液比对灵芝多糖得率的影响 |
2.3 浸泡时间对灵芝多糖得率的影响 |
2.4 提取时间对灵芝多糖得率的影响 |
2.5 温度对灵芝多糖得率的影响 |
2.6 正交试验 |
3 小结 |
第三章 灵芝蜂蜜复方对小鼠睡眠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原材料的理化指标 |
2.2 蜂蜜对小鼠睡眠的影响 |
2.3 灵芝对小鼠睡眠的影响 |
2.4 灵芝蜂蜜复方对小鼠睡眠的影响 |
3 小结 |
第四章 灵芝蜂蜜粉的加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指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灵芝蜂蜜粉配方优化的结果 |
2.2 喷雾干燥工艺参数优化的结果 |
2.3 灵芝蜂蜜粉理化指标检测结果 |
3 小结 |
第五章 灵芝蜂蜜粉对小鼠睡眠的改善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灵芝蜂蜜粉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2.2 灵芝蜂蜜粉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
2.3 灵芝蜂蜜粉对直接睡眠实验的影响 |
2.4 灵芝蜂蜜粉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的影响 |
2.5 灵芝蜂蜜粉对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2.6 灵芝蜂蜜粉对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的影响 |
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1.1 灵芝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
1.2 灵芝与蜂蜜复方对小鼠睡眠的影响 |
1.3 灵芝蜂蜜粉配方的优化 |
1.4 灵芝蜂蜜粉喷雾干燥工艺的研究 |
1.5 灵芝蜂蜜粉对小鼠睡眠的影响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蜂蜜喷雾干燥后吸湿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芩全组分颗粒制备及质控标准研究[D]. 夏尧干. 淮阴工学院, 2021
- [2]基于纤维素/碳酸钙载体的功能化农药制剂构建及性能研究[D]. 肖豆鑫. 浙江大学, 2021(01)
- [3]负载天然活性物质的电纺纳米纤维敷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蓝兴梓.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4]喷雾干燥姜粉的加工工艺及速溶姜糖粉的研发[D]. 田媛.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5]醋蛋液制备工艺优化与降血脂效果初探[D]. 陈雨洁.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6]红枣粉返潮结块控制与产品开发技术研究[D]. 常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 [7]蜂蛹蜜粉配方与加工工艺研究[D]. 池璐羽.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4)
- [8]泡泡蜂蜜的加工工艺研究[D]. 张梦敏.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9]玛咖速溶粉制备及其性能[J]. 梁辰,王清亭,周辉,王丽卫,赵兵. 过程工程学报, 2013(03)
- [10]促睡眠灵芝蜂蜜粉的加工及功效研究[D]. 张爽. 福建农林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