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半骨盆带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论文文献综述)
初哲峰,李巍,赵军民[1](2021)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PauwelsⅠ型稳定型股骨颈骨折》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PauwelsⅠ型稳定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6例高龄(≥75岁)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63例(A组),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63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结果、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组间比较,B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费用均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24(18~28)个月。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A组患者术后第1、3、6个月均优于B组(P<0.05),而12个月以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13例(20.63%),其中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4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髋关节脱位4例,肺栓塞1例;B组并发症6例(9.52%),其中肺部感染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股骨头坏死2例;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年龄≥75岁)PauwelsⅠ型稳定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和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均可有效恢复髋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早期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更具有优势,并能尽早活动肢体和部分负重,而对于术前一般情况较差,麻醉风险较高,且对术后早期功能要求不高的高龄患者,可以选择空心螺钉内固定。
单菁[2](2021)在《江西微晶陶瓷及改性产品的生物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医师们发现了骨水泥及金属材料磨损颗粒的毒性后,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应运而生。其主要采用金属材质的臼杯、股骨柄,表面覆以生物活性涂层,配合低摩擦系数的球头、内衬作为关节面的设计。该类假体植入人体后,随着时间延长,仍然避免不了包括关节面的磨损及不同材质界面之间的微动、腐蚀的缺点。假体磨损后伴随颗粒释放及涂层剥脱后金属材质外露,将诱发假体周围骨溶解,最终导致假体松动、假体失败。探究一种生物安全性好强度高的材料,用于制备新型人工髋关节假体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是现代人工髋关节假体技术进步的关键。本研究通过上世纪70至80年代江西微晶陶瓷(J.M.C)的人工髋关节假体的回顾性研究,对该类假体的材料特征及设计方案进行逆向分析,并总结该类假体的生物学特征及骨整合效应。根据对现代微晶陶瓷发展综述及分析,通过材料成分优化、新型制造工艺制备了新型硅酸锂微晶陶瓷材料(Li2O-Al2O3-Si O2,LAS)、改良氧化锆增韧氧化铝微晶陶瓷材料(Zirconia Toughened Alumina,ZTA);最后,通过假体数字模型与受力分析,建设性提出了新型全陶瓷人工髋关节假体的几何形态设计与假体材料应用。该研究从微晶陶瓷材料出发,侧重生物学性能考察,为新型国产全陶瓷人工髋关节假体的材料种类、制造方法及假体设计提供了新的框架。文章第一章描述了全髋关节假体应用现状及意义。综述了近100年来全髋关节假体发展的过程,并重点介绍了国内外人工髋关节材料的进展过程。根据医用生物活性陶瓷及生物惰性陶瓷功能特征,及其与人工全髋关节的关联,提出了生物微晶陶瓷的先进制造与临床应用的重要性与发展前景。文章第二章介绍了J.M.C-I、II型人工髋关节假体患者总体随访情况。1980-1981年间的近期随访的(术后0.2~1.5年内)案例共23例(24髋);2013-2016年间的远期随访的(术后31~37年)案例为8例(9髋)。对患髋的X线片、Harris评分、VAS评分等资料分析表明:该类假体生物安全性较好,骨整合效应较强;假体在体时间长,患者耐受度良好,但因假体力学性能较差而出现部分假体结构损坏,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文章第三章进行了J.M.C原材料及其产品制造的描述。一方面,结合J.M.C假体取出物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主要成分、抗弯强度、弹性模量、韧度、硬度、热膨胀系数等指标的检测,发现了其材料存在组分结构简单及产品纯度明显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将这类材料进行生物实验分析,包括成骨细胞代谢与黏附、骨架的矿化,动物致敏、骨整合效应,明确了该类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文章第四章参照现代微晶陶瓷研究成果,在J.M.C基础上,提高陶瓷原料的纯度,改变了陶瓷组分配比,如增加了Si O2比率、补充了Ti O2、P2O5、Zr O2组分。烧造了一种新型LAS微晶陶瓷组件。进行了LAS的物理性能表征,包括:表面形貌、晶体结构、主要成分、抗弯强度、弹性模量、韧度、硬度、热膨胀参数等主要指标的检测。进行了LAS的生化性能表征,包括:成骨细胞的代谢、黏附、形貌、矿化、基因表达;LAS的动物致敏、内脏毒性、骨整合效应。结果表明新型LAS机械性能较J.M.C有大幅提高,生物性能更加优异。论文进一步对ZTA微晶陶瓷组件制作中的部分关键参数进行了必要的设定,最终获得了满足全陶瓷设计的高强度的ZTA微晶陶瓷,完成了人工全髋关节材料的构建。文章第五部分建立了新型人工髋关节假体、骨盆的数字模型,并将两者进行匹配,对加载材料属性及其受力进行了分析。表达了数学模型设计在假体设计中的优点,能够为新型人工髋关节的形态设计与制作提供依据。
陈路[3](2021)在《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强直的临床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研究研究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常常发生进行性的胸腰段后凸畸形,导致患者出现矢状位失衡,骨盆代偿性的向后倾斜,并出现髋关节屈曲强直。脊柱截骨术是目前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因此对脊柱截骨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有利于为AS患者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及髋关节屈曲强直手术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目的:通过观察AS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行经椎弓根楔形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形手术前后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探讨AS患者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并累及髋关节的手术策略。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胸腰椎PSO矫形手术的AS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共36例患者。患者手术前后拍摄标准的站立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以下参数:(1)C2齿突-髋关节垂轴角OD-HA;(2)颌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CBVA);(3)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4)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angle,TK);(6)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7)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8)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9)前骨盆平面角(anterior pelvic plane angle,APPA);(10)髋臼外展角(acetabular abduction angle)。在术前术后CT上测量髋臼前倾角(acetabular anteversion angle)。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后的影像学参数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评估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脊柱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结果:OD-HA由术前的24.8±6.7,矫正为术后的3.5±2.3°(P<0.05),矫正率75.0%;CBVA由术前的21.7±5.9°,矫正为术后的6.8±2.3°(P<0.05),矫正率68.7%;GK由术前的67.3±13.9°,矫正为术后的46.8±6.2°(P<0.05),矫正率30.5%;TK由术前的49.4±12.1°,矫正为术后的30.8±11.9°(P<0.05),矫正率37.7%;LL由术前的-6.4±11.3°,矫正为术后的-37.9±8.3°(P<0.05),矫正率83.1%。(2)PI术前为43.5±9.3°,术后为45.4±8.1°(P>0.05);SS由术前的13.1±9.0°,矫正为术后的32.5±8.7°(P<0.05),矫正率59.7%;PT由术前的30.4±8.2°,矫正为术后的12.9±9.5°(P<0.05),矫正率57.6%;APPA由术前的-15.7±5.8°,矫正为术后的10.3±5.6°(P<0.05),矫正率165.6%;术前髋臼外展角,右侧为58.5±4.1°,左侧为58.7±5.5°,术后矫正至右侧47.1±5.8°(P<0.05),左侧46.8±6.1°(P<0.05),矫正率右侧19.5%,左侧20.3%;术前髋臼前倾角,右侧为36.7±6.5°,左侧为36.9±7.4°,术后矫正至右侧20.4±3.0°(P<0.05),左侧21.3±2.7°(P<0.05),矫正率右侧44.4%,左侧43.0%。(3)PSO矫正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2±1.2h,平均手术出血量417±151ml。(4)并发症情况:硬脊膜撕裂1例,下肢放射痛1例,感染1例,脊柱冠状位失平衡1例,全部36例患者无死亡、截瘫等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1)PSO矫形术是AS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有效而且安全的治疗手段;(2)进行胸腰椎截骨矫形术后,骨盆的的参数可得到良好的矫正;(3)对于AS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及髋关节强直畸形的病例,先进行脊柱截骨矫形手术可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错误放置等风险。第二章侧卧位胸腰椎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屈曲挛缩的临床研究研究背景:晚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患者易并发胸腰椎后凸及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是联合进行脊柱截骨矫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先行脊柱截骨矫形术后行THA可减少髋关节假体脱位的风险,但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屈曲挛缩的患者,摆放俯卧位进行胸腰椎截骨矫形手术非常困难,因此需要寻找合适的体位替代俯卧位进行手术。目的:观察侧卧位进行胸腰椎经椎弓根楔形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矫形术治疗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屈曲挛缩手术前后的影像学及临床数据变化,探讨该体位进行脊柱截骨矫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侧卧位胸腰椎PSO矫形手术,二期行THA手术的AS合并胸腰椎重度后凸畸形及髋关节屈曲挛缩共10例患者。患者手术前后拍摄标准的站立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以下参数:(1)C2齿突-髋关节垂轴角OD-HA;(2)颌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CBVA);(3)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4)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angle,TK);(6)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7)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8)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9)前骨盆平面角(anterior pelvic plane angle,APPA);(10)髋臼外展角(acetabular abduction angle)。在术前术后CT上测量髋臼前倾角(acetabular anteversion angle)。使用Harris评分系统对THA术前及术后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情况。手术前后的影像学参数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评估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脊柱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结果:OD-HA由术前的46.9±9.3°,矫正为术后的7.2±2.7°(P<0.05),矫正率84.6%;CBVA由术前的33.5±7.5°,矫正为术后的5.2±2.8°(P<0.05),矫正率84.5%;GK由术前的106.2±15.7°,矫正为术后的64.6±5.0°(P<0.05),矫正率39.2%;TK由术前的84.0±16.6°,矫正为术后的50.9±13.1°(P<0.05),矫正率39.4%;LL由术前的-24.8±16.7°,矫正为术后的-44.0±6.9°(P<0.05),矫正率43.6%。(2)骨盆影像学参数结果:PI术前为57.1±8.2°,术后为54.5±7.5°(P>0.05);SS由术前的13.7±7.7°,矫正为术后的37.3±7.2°(P<0.05),矫正率63.3%;PT由术前的43.4±9.0°,矫正为术后的17.2±8.1°(P<0.05),矫正率47.6%;APPA由术前的-21.2±6.4°,矫正为术后的-11.1±6.4°(P<0.05),矫正率47.6%;术前髋臼外展角,右侧为59.5±3.8°,左侧为58.2±5.9°,术后矫正至右侧51.3±5.3°(P<0.05),左侧51.9±4.5°(P<0.05),矫正率右侧13.8%,左侧10.8%;术前髋臼前倾角,右侧为38.0±4.3°,左侧为37.6±3.6°,术后矫正至右侧22.6±2.2(P<0.05),左侧23.8±1.3°(P<0.05),矫正率右侧24.7%,左侧24.7%。(3)THA术前Harris评分为23.6±3.9分,术后为82.4±5.2分(P<0.05),优良率90.0%。(4)PSO平均手术时间为7.3±1.8h,平均手术出血量934±181ml。单侧THA平均手术时间为1.9±0.6h,平均手术出血量396±124ml。双侧THA平均手术时间为4.2±1.1h,平均手术出血量813±167ml。(5)并发症情况:硬脊膜撕裂1例,下肢放射痛2例,感染1例,全部10例患者于PSO矫形术后12周接受单侧或双侧THA,术后无发生假体脱位病例,无死亡、截瘫等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1)通过侧卧位行PSO治疗合并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AS患者是有效而且安全的。(2)合并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及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AS患者术中无法摆放俯卧位时,侧卧位可成为替代体位进行手术。第三章胸腰椎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并发症及防治策略研究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病情进展可引起特征性的胸腰椎后凸畸形,经椎弓根楔形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已成为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应用最广泛的标准术式,但PSO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出血较多,创伤较大,因此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相对较高。目的:分析PSO治疗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评估手术的安全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胸腰椎PSO矫形手术的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的AS患者共46例。收集并查阅所有入选患者的病历资料,观察手术前后的影像学变化情况,记录截骨数量、截骨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手术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总共有13例(28.2%)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6.5%)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10例(21.7%)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未出现截瘫、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使用PSO治疗AS合并胸腰椎后凸畸形是有效、安全的,但应警惕PSO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单宇宙[4](2021)在《CFP假体与Ribbed假体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保留股骨颈型假体(CFP)与Ribbed假体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类型的选择作参考依据。方法对比2015年1月—2017年7月采用CFP假体与Ribbed假体的77例(79髋)THA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中CFP组41例(43髋),年龄(53.7±7.9)岁;Ribbed组36例,年龄(55.8±5.9)岁。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WOMAC评分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Hb值、术后并发症及影像学结果,其中影像学上根据Gruen分区及DeLee分区法来评估假体周围骨溶解、皮质骨增生及异位骨化等;判定股骨假体柄位置是否为中立位固定;采用Engh标准评估骨-假体接触面的稳定性。结果CFP组与Ribbed组随访时间分别为(47.0±7.2)月和(55.6±7.9)月,随访过程中无失访病例。其中CFP组41例(43髋),男24例(26髋),女17例(17髋),BMI为 23.9±2.2kg/m2,平均年龄 53.7±7.9 岁;Ribbed 组 36 例(36 髋),男 15 例(15 髋),女21例(21髋),BMI为24.2±2.1 kg/m2,平均年龄55.8±5.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HHS评分、WOMAC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FP组手术时长69.3±22.5分钟,而Ribbed组70.3±21.0分钟,术中失血量方面CFP组为152.8±91.4ml,Ribbed组为162.4±96.3ml,对于术后48h后所测量的血红蛋白值与术前所测的差值,两组分别为29.1±14.1 g/L和29.5±12.5 g/L,两组在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血红蛋白差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CFP组的HHS评分高于Ribbe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FP组88.7±4.2 VS85.7±3.3,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间H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CFP组的WOMAC评分低于Ribbe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FP组9.1±2.0 VS 10.2±1.9,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WOMA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HHS评分、WOMA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CFP组发生术中假体周围骨折1例,术后并发症有早期髋关节脱位1例,大腿痛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Ribbed组发生术中假体周围骨折2例,术后并发症有大腿痛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两组在上述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CFP组双下肢长度差>10 mm共8例,Ribbed组则仅有1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FP假体与Ribbed假体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早期疗效上CFP组要优于Ribbed组,但CFP组更容易出现双下肢长度不等,这其中可能存在某些技术性问题,随访中两组均未出现假体松动、假体感染等不良事件,至于假体的远期生存率仍需进一步的随访。
马淼[5](2021)在《MIS-DAA入路和AL入路半髋关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老年股骨颈骨折采取微创直接前入路半髋关节置换(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hip hemiarthroplasty)进行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评估,并与前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Anterolateral approach hip hemiarthroplasty)进行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骨三科老年股骨颈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微创直接前入路组和前外侧入路组。微创前入路组:共14例,其中男4例,女10例,平均年龄70.92±3.91,根据Garden分型,Ⅰ型1例、Ⅱ1例、Ⅲ7例、Ⅳ5例;身体质量指数28.06±2.96;前外侧入路组:共14例,其中男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9.28±5.72,根据Garden分型,Ⅰ型1例、Ⅱ2例、Ⅲ6例、Ⅳ5例;身体质量指数28.08±3.12;通过对两组患者围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初次负重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长),手术疗效相关指标(VAS评分、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手术并发症的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的差异性。结果:微创直接前方入路组手术切口平均长度(8.26±0.24)cm,术中出血(257.07±20.49)ml,手术时间(72.57±2.76)min,术后引流量(50.64±8.39)ml,术后首次负重下地时间(1.57±0.51)天,术后住院时长(7.50±1.58)天。前外侧入路组手术切口平均长度(11.10±0.26)cm,术中出血(303.57±27.36)ml,手术时间(53.50±2.82)min,术后引流量(65.61±8.82)ml,术后住院时长(8.46±1.05)天。其中,微创直接前入路组在围手术期各项指标除手术时间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日髋关节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直接前入路术后VAS评分小于前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1周、术后1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微创直接前方入路组大于前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两组Harris髋关节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直接前方入路组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1例,股骨粗隆纵向劈裂,但并未影响股骨柄假体的安装及稳定,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经下腔静脉植入滤器后出院,无假体周围感染及脱位、无异位骨化。前外侧入路组无并发症发生。微创直接前方入路组与前外侧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14.2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直接前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微创直接前入路为利用肌间隙入路手术方式,手术创伤小、围手术期疗效好、能够促进快速康复,可供临床医生和患者选择。
窦海伟[6](2021)在《单纯骨水泥固定高交联聚乙烯内衬更换技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传统聚乙烯内衬磨损的中期随访结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单纯骨水泥固定高交联聚乙烯内衬更换技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传统聚乙烯内衬磨损的中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9年6月行保留假体单纯更换传统聚乙烯内衬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18例(19髋)患者进行随访,男4例(4髋),女14例(15髋),年龄22-72岁,平均(47.42±15.62)岁,初次置换与翻修手术间隔2-16年,平均(10.00±4.20)年。翻修原因均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传统聚乙烯内衬磨损。更换内衬3例(4髋),更换内衬+股骨球头15例(15髋)。随访时以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患者翻修术后疗效,同时观察并发症及X线上有无假体松动的发生情况。结果:18例患者(19髋)均获得随访,随访2-10年,平均5.68年。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51.65±30.44)分提升至终末随访的(90.19±5.73)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P<0.05)。1例(1髋)患者在术后1个月发生髋关节假体脱位,予以麻醉下闭合手法复位,复位后未出现再次脱位情况。1例(1髋)患者在术后11个月反复发生髋关节假体脱位,给予再次翻修手术,术中更换长颈股骨球头,术后未出现再次脱位情况。末次随访时1例(1髋)患者X线上提示股骨柄假体发生松动,因个人原因,未行翻修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无一例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术后切口并发症,无一例术后出现假体周围感染。假体位置良好、稳定、无松动移位情况发生。以再次翻修为观察终点事件,五年生存率为95%,以假体松动为观察终点事件,七年生存率为83%。结论:单纯骨水泥固定高交联聚乙烯内衬更换技术在人工髋翻修术可维持原假体稳定性,安全性高,术后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中期随访证实该方法临床效果较好。
吴一博[7](2021)在《氨甲环酸对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失血量影响的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髋关节疾病是骨科常见疾病。目前国内外对于中晚期髋关节疾病主要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进行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成本效益较高的手术方法,也是目前骨科较为成熟的大手术之一,可减轻患者髋关节疼痛,重建髋关节功能,显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全髋关节置换术又以创伤性大、出血量多和操作难度高为特点,且患者人群又多为中老年人群具有身体状态差、基础疾病多等特点。因此,减低手术创伤,减少围手术期失血,为患者术后恢复提供良好的条件变的尤为重要。在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中,隐性失血(Occult blood loss,OBL)约占60%,在临床中隐性失血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当失血量较多时,血红蛋白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补充,机体免疫力降低,合成能力下降,可造成术后切口愈合缓慢,甚至可能导致切口感染。因此减少围手术期失血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一种手术入路,其通过肌间隙进入并暴露髋关节,术中极少破坏肌肉组织,相较于常见的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的优点,并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了体位限制,同时降低了术后关节脱位风险。除了改进手术入路以外,使用止血药物也是临床医生用于减少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重要方式。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能通过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的激活,进一步抑制纤溶,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出血。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在后外侧入路和直接前方入路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中减少出血的效果对比。进而评估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且为氨甲环酸对临床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治疗提供借鉴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筛选、对比、分析80例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骨科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和手术入路的不同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直接前方入路氨甲环酸组(DAA-TXA)和对照组(DAA)、后外侧入路氨甲环酸组(PLA-TXA)和对照组(PLA),每组分别为21例、19例、20例、20例。氨甲环酸组切皮前5~10min和关闭切口前分别予以TXA 1g/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和0.5g局部应用,对照组术前、术中均不使用TXA,且术后常规抗凝治疗。通过收集每组患者身高、体重、性别和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等计算患者有效血容量。对各组数据进行对比,比较各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术后血栓形成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围手术期未出现手术切口感染、坏死、脂肪液化等术后相关并发症,未见头晕、恶心、皮疹及腹泻等氨甲环酸不良反应。DAA入路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总失血量均少于PLA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TXA组与DAA对照组相比总出血量减少了362.2ml(39.6%),显性失血量减少103.2ml(28.5%),隐性失血量减少了259ml(4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TXA组与PLA对照组相比总失血量减少了565.5ml(43.4%),显性失血量减少160.1ml(31.9%),隐性失血量减少了405.4ml(5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术后PLA组出现1例小腿深静脉血栓,DAA-TXA组和PLA组各出现1例肌间静脉血栓。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假体脱位、松动及术区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对DAA入路和PLA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均有显着减少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的作用,且对PLA入路减少失血方面效果更明显,同时不增加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
朱泰山[8](2021)在《大转子的不同固定方式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应用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临床上有不同的手术方式可用来治疗不稳定转子间骨折,而在这当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应用愈来愈广泛,而大转子的可靠固定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治疗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一个手术重点。目前关于大转子的固定方式主要有钢丝、爱惜邦缝合线、解剖型钢板等。然而,针对大转子的不同固定方式的相关对比研究尚少,故而本研究有针对性的对比两种大转子的不同固定形式,即单纯钢丝固定和解剖型钢板固定,通过回顾性分析,来讨论这两种固定方式结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从而为临床医师在实际应用中提供借鉴。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关节外科自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之间行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在对病例相关资料评估后,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后共有46例患者符合标准被纳入本次回顾性分析。根据大转子的固定方式不同,将入选的患者分成钢丝固定组和钢板固定两组。其中钢丝固定组26例,钢板固定组20例。收集的数据包括患者一般基本资料、手术相关记录、术后疼痛与功能评价指标。患者一般基本资料有:性别与年龄,患肢的侧别(即左、右侧),骨折的分类;手术相关指标有:每个患者全程手术持续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手术切口长度(cm)、术后24h引流量(ml)、首次下地负重时间(d)、术后并发症(如下肢静脉血栓、切口延迟愈合等)发生率。评价指标包括:患者刚收住入院时、手术后第1周、手术后第1、3、6个月的VAS疼痛评分;术后相应时间点的Harris评分和优良率。本次研究过程中的数据应用SPSS 26.0软件来处理。计量资料如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手术切口长度(cm)等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组分析利用配对t检验,运用X2检验来处理计数资料,统计学上以P<0.05为有意义。结果:所有选入的病例均进行了术后资料统计及术后随访。结果显示: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骨折分型)、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24h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钢丝固定组手术时间(102.08±4.59)min与钢板固定组(115.95±7.74)min相比较,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钢丝术后首次负重时间为(3.21±0.57)d,钢板固定组术后首次负重时间为(2.73±0.60)d,(P=0.007<0.05,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VAS疼痛评分方面,每组术后均低于术前。而在术后1周、术后1、3个月钢板组较钢丝组均下降,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无差异。两组Harris评分的结果:术后第1周,第1、3个月钢丝固定组依次为(45.58±2.30)(62.92±2.68)、(71.00±2.04)分;钢板固定组分别为(47.25±2.36)、(65.30±3.26)、(73.35±3.88)分;分析可得,(第1周,t=-2.418,P=0.020)(第1个月,t=-2.719,P=0.009)、(第3个月,t=-2.458,P=0.021),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比较无差异。两组在并发症方面,其中钢丝固定组患者发生1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总并发症率为3.85%;钢板固定组有2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情况导致切口延迟愈合,总并发症率为10%,数据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3.85%VS 10%,X2=0.056,P=0.814>0.05)。两组患者术后复查X线,均见假体在位良好,且在术后对所有病例的随访过程当中也均未其余重大并发症。结论:由上可知,钢丝与解剖钢板固定大转子联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是处置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方式。但相比于钢丝,解剖钢板固定因其保持了外侧壁的完整结构,加上固定更牢靠的特性,从而使得钢板固定在早期负重以及显着加快患肢的功能恢复速度等方面较为突出,并且有助于患者预期和满意度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钢板组的医疗成本较钢丝组稍高,故临床医师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要全面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推荐更适宜的措施。但若以患者治疗效果来衡量的话,即仅考虑患者术后的疗效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预期时,我们可能更倾向推荐采用解剖钢板固定大转子的方式。
李大森,郭卫,杨荣利,唐顺,汤小东,燕太强[9](2013)在《人工半骨盆置换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14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髋臼周围骨盆肿瘤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研究2003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骨盆肿瘤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术的169例病例。为预防髋关节脱位,初次手术中即术中应用防脱位人工全髋关节,尽可能重建恢复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张力。术后由专业护理人员指导功能锻炼。早期脱位定义为术后6个月以内发生的髋关节脱位。脱位患者腰麻下先行小心闭合复位,闭合复位失败者切开复位。定义人工髋臼杯外展角30°55°为正常,超过此范围者即为异常。应用卡方检验比较非脱位组与脱位组在人工髋臼外翻角度异常发生率方面是否存在区别。结果 14例出现早期人工髋关节脱位。脱位距离手术的中位时间为16(范围094)天。5例闭合复位成功,9例切开复位。所有患者在复位过程中均未出现人工半骨盆松动及坐骨神经损伤。2例闭合复位患者出现再次脱位。本研究中所有病例的人工髋臼外展角均未<30°。脱位组中,5例患者髋臼外展角>55°,155例中有50例患者髋臼外展角>55°(Fisher精确概率P=0.773)。结论尽管采用了各种预防措施,髋臼肿瘤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术依然具有较高的髋关节脱位率。这与人工髋关节周围肌肉张力低下和不正确的体位变化有关。大部分脱位患者需要切开复位。
李大森,郭卫,杨荣利,汤小东,曲华毅[10](2011)在《带翼型髋臼加强杯在重建髋臼肿瘤切除后骨缺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带翼型髋臼加强杯在重建髋臼肿瘤切除后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2003年6月-2009年12月,对25例髋臼肿瘤切除后HarringtonⅢ型骨缺损患者行带翼型髋臼加强杯联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重建术。男13例,女12例;年龄13~73岁,平均51.2岁。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患侧髋部及臀部疼痛;病程1~96个月,中位病程6个月。转移瘤18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非何杰金淋巴瘤、Ⅰ级软骨肉瘤、骨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各1例。1例软骨母细胞瘤患者联合应用RIBBED人工全髋关节(LINK公司,德国),6例应用国产春利正达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其余患者均应用SPⅡ人工全髋关节(LINK公司,德国)。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发生深部感染1例、髋关节假体脱位2例。转移瘤患者中,8例死于肿瘤进展,平均生存11个月;10例患者生存,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术后2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余多发性骨髓瘤及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均生存,平均随访时间17个月。软骨母细胞瘤与软骨肉瘤患者分别随访58个月及12个月,无肿瘤局部复发。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19个月肿瘤复发。3例患者因肿瘤复发导致髋臼内植物松动,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内植物失败。23例患者术后6个月关节功能行美国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 93)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为57%~93%,平均81%。结论采用带翼型髋臼加强杯重建HarringtonⅢ型髋臼骨缺损,联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重建关节功能较好。
二、人工半骨盆带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半骨盆带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PauwelsⅠ型稳定型股骨颈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 |
1.2.2 空心螺钉内固定术 |
1.3 围手术期处理 |
1.3.1 A组 |
1.3.2 B组 |
1.4 疗效评价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围手术期指标 |
2.2 髋关节功能 |
2.3 术后并发症 |
3 讨 论 |
(2)江西微晶陶瓷及改性产品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的发展史 |
1.2 人工关节材料的进展 |
1.2.1 金属材料 |
1.2.2 有机高分子材料 |
1.2.3 复合材料(不同材质的摩擦界面组合) |
1.2.4 陶瓷材料 |
1.3 医用生物微晶陶瓷 |
1.3.1 生物微晶(玻璃)陶瓷 |
1.3.2 医用生物活性陶瓷 |
1.3.3 医用生物惰性陶瓷 |
1.4 生物微晶陶瓷的先进制造 |
1.4.1 可切削生物微晶陶瓷 |
1.4.2 高韧性微晶玻璃 |
1.5 生物惰性陶瓷的临床应用 |
1.5.1 陶瓷髋关节的置换 |
1.5.2 氧化物基陶瓷髋关节置换的安全性 |
1.6 江西微晶陶瓷人工髋关节假体 |
1.7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目标 |
1.7.1 研究目标 |
1.7.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江西微晶陶瓷人工关节病例的随访 |
2.1 引言 |
2.2 患者和方法 |
2.2.1 患者及手术方式资料 |
2.2.2 临床功能评估方法 |
2.2.3 影像学评估方法 |
2.3 随访患者与评估 |
2.3.1 近期随访患者基本情况 |
2.3.2 远期随访患者基本情况 |
2.3.3 临床功能评估结果 |
2.3.4 影像学评估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J.M.C材料的力学、生物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主要的试剂与设备仪器 |
3.2.2 J.M.C材料的逆向研究 |
3.2.3 基于J.M.C的假体制作 |
3.3 J.M.C材料生物安全性、骨整合效应的研究 |
3.3.1 早期的J.M.C假体材料动物短期安全性试验 |
3.3.2 远期的J.M.C假体材料生物实验 |
3.4 实验结果 |
3.4.1 细胞代谢 |
3.4.2 细胞形态 |
3.4.3 细胞骨架 |
3.4.4 细胞矿化 |
3.4.5 致敏试验 |
3.4.6 骨整合效应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新型人工关节材料的探索 |
4.1 引言 |
4.2 试剂耗材、仪器设备 |
4.3 新型LAS微晶陶瓷的制备过程及样品检测 |
4.3.1 制备过程 |
4.3.2 样品检测 |
4.4 新型微晶陶瓷生物安全性、骨整合效应的研究 |
4.4.1 实验方法 |
4.4.2 实验结果 |
4.5 新型ZTA陶瓷的制备 |
4.5.1 制备实验 |
4.5.2 新型ZTA的表征 |
4.5.3 新型ZTA样品实验结果 |
4.6 讨论 |
4.7 小结 |
第5章 植入式全陶瓷关节的外观设计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 |
5.2.1 原人工关节假体取出物的测量与分析 |
5.2.2 假体的有限元分析 |
5.2.3 全陶瓷人工关节的成型工艺研究 |
5.3 研究结果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 |
6.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强直的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操作过程 |
1.3 影像学参数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脊柱影像学参数结果 |
2.2 骨盆影像学参数结果 |
2.3 临床相关数据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附页 |
第二章 侧卧位胸腰椎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屈曲挛缩的临床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操作过程 |
1.3 影像学参数 |
1.4 髋关节功能疗效评价 |
1.5 临床数据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脊柱影像学参数结果 |
2.2 骨盆影像学参数结果 |
2.3 髋关节功能疗效评价 |
2.4 临床相关数据及并发症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附页 |
第三章 胸腰椎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并发症及防治策略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操作过程 |
1.3 围手术期处理 |
1.4 数据记录 |
2 结果 |
2.1 手术结果 |
2.2 并发症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附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治疗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4)CFP假体与Ribbed假体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手术方法 |
1.5 术后处理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处理 |
第2章 结果 |
2.1 手术情况 |
2.2 临床疗效 |
2.3 并发症 |
第3章 讨论 |
3.1 假体特点 |
3.2 临床疗效分析 |
3.3 并发症 |
3.4 局限性与展望 |
第4章 附图、附表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保留股骨颈型假体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论着 CFP假体在Garden Ⅳ型头下股骨颈骨折患者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MIS-DAA入路和AL入路半髋关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微创直接前方入路手术方案 |
2.2.1 手术方法 |
2.2.2 术后处理 |
2.3 前外侧股入路手术方案 |
2.3.1 手术方法 |
2.3.2 术后处理 |
3 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测定 |
3.1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测定 |
3.2 手术疗效相关指标 |
3.3 手术并发症相关指标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对比 |
2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 |
3 手术疗效相关指标 |
4 手术并发症 |
讨论 |
1 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的概述 |
2 微创直接前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技术 |
2.1 微创直接前入路的发展 |
2.2 微创直接前入路的优势 |
2.3 微创直接前入路的劣势 |
2.4 微创前入路髋关节置换的技术要点 |
2.5 微创前入路半髋关节置换结局指标讨论 |
3 本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的展望 |
3.1 本研究的不足 |
3.2 对未来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6)单纯骨水泥固定高交联聚乙烯内衬更换技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传统聚乙烯内衬磨损的中期随访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观察指标 |
2.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术后康复 |
2.3 随访及疗效评估 |
2.3.1 功能评估 |
2.3.2 影像学评估 |
3.数据统计与分析 |
结果 |
1 手术一般情况 |
2 临床疗效评估 |
3 手术并发症 |
4 假体生存率 |
讨论 |
1 单纯更换高交联聚乙烯内衬翻修术后的疗效 |
2 单纯更换高交联聚乙烯内衬翻修术后的生存率 |
3 单纯更换高交联聚乙烯内衬翻修术后的适应症 |
4 单纯更换高交联聚乙烯内衬翻修术后的手术并发症 |
5 THA术后内衬磨损影像学诊断 |
6 研究的局限性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聚乙烯内衬磨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氨甲环酸对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失血量影响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3.结果 |
3.1 术后一般情况 |
3.2 TXA对两种手术入路手术前后出血量影响 |
3.3 术后并发症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氨甲环酸在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大转子的不同固定方式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应用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基本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2.1 数据收集 |
2.2 影像学测量 |
2.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一般数据比较 |
2.两组患者手术多项相关指标比较 |
3.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
4.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VAS 疼痛评分比较 |
5.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 Harris 功能评分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患者转子间骨折中大转子的不同固定方式在半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人工半骨盆置换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1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手术方法及术中防治髋关节脱位的策略 |
三、术后人工髋关节脱位的预防 |
四、早期脱位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
五、测量所有169例患者髋臼的外展角 |
结果 |
讨论 |
(10)带翼型髋臼加强杯在重建髋臼肿瘤切除后骨缺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 肿瘤切除 |
1.2.3 骨关节重建 |
1.3 术后处理 |
1.4 随访指标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X线片上髋臼杯位置评价 |
2.3 关节功能评定 |
3 讨论 |
四、人工半骨盆带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PauwelsⅠ型稳定型股骨颈骨折[J]. 初哲峰,李巍,赵军民.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1(06)
- [2]江西微晶陶瓷及改性产品的生物学特征研究[D]. 单菁. 南昌大学, 2021(01)
- [3]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髋关节强直的临床治疗研究[D]. 陈路. 南昌大学, 2021(01)
- [4]CFP假体与Ribbed假体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疗效[D]. 单宇宙. 扬州大学, 2021(02)
- [5]MIS-DAA入路和AL入路半髋关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分析[D]. 马淼.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单纯骨水泥固定高交联聚乙烯内衬更换技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传统聚乙烯内衬磨损的中期随访结果[D]. 窦海伟.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氨甲环酸对直接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失血量影响的对比[D]. 吴一博.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大转子的不同固定方式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应用及疗效对比[D]. 朱泰山.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9]人工半骨盆置换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14例报告[J]. 李大森,郭卫,杨荣利,唐顺,汤小东,燕太强.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3(05)
- [10]带翼型髋臼加强杯在重建髋臼肿瘤切除后骨缺损中的应用[J]. 李大森,郭卫,杨荣利,汤小东,曲华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