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树丹,李琪[1](2021)在《纳洛酮联合胞磷胆碱治疗脑梗死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纳洛酮联合胞磷胆碱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SinoMed、知网、万方及维普医药在线数据库创库至2020年12月3日关于纳洛酮联合胞磷胆碱治疗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追溯所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两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各自对全部研究进行筛选与评价,然后提取数据,达成共识后运用RevMan 5.4软件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7篇文献,共1 359例患者,经Meta分析表明:联合治疗组脑梗死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OR=6.04,95%CI(2.66,13.71),P<0.000 1)],亦优于胞磷胆碱组[OR=5.31,95%CI(3.71,7.61),P<0.000 01)]。各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纳洛酮联合胞磷胆碱治疗脑梗死效果显着,安全性较好。
田紫煜[2](2021)在《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中成药的合理规范使用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而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进一步加大了此类研究的难点。醒脑静注射液说明书适应症提示其可同时用于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且其为北京120急救车用于中风急救的唯一必备中成药。但真实世界中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对该药用于急性脑卒中的认知态度、使用规范程度以及是不是该早用尚无相关证据。目的旨在为醒脑静注射液在急性脑卒中的合理应用及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开展提供多角度的证据依据。方法1.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中风的循证证据再评价根据Cochrane协作网工作手册标准,通过系统检索7大中英文常用数据库,纳入有关醒脑静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 stroke,AIS)和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或Meta分析,运用系统综述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及证据质量评价工具GRADE对当前醒脑静治疗AIS、ICH的证据进行系统总结及证据质量评价。2.横断面调查:基于某三甲中医医院数据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调取北京某三甲中医院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期间HIS数据库,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以“AIS”或“ICH”为第一诊断的患者,采集所有使用醒脑静注射液患者的电子病例基本信息及醒脑静使用情况、合并中药西药情况、神经功能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信息,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检验筛选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疗程、合并疾病、病情轻重(AIS患者入院NIHSS评分;ICH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再灌注治疗与患者出入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index,BI)及NIHSS评分变化之间(出院与入院减少1分为临床最小有意义值)的影响因素,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筛选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3.临床医师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的认知和态度基于研究2定量数据结果,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为该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临床医师三个焦点组。使用Nvivo12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4.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指南依从性稽查以AIS中西医早期基础治疗及中医诊疗规范为稽查主题,在研究2的864例AIS病例中按照患者姓名使用Excel进行随机排序,并通过随机函数随机抽取300例进行临床稽查,西医指南稽查参照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医指南则选取包含诊断、辨证论治及中药处方的相关指南。结果1.文献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35篇,经筛选后最终分别纳入醒脑静治疗AIS、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10篇、13篇。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都非常低。纳入的AIS文献,共20个重要结局指标,有7个(35%)结局指标被评为低质量证据,有10个(50%)结局指标被评为极低质量证据,有3个(15%)结局指标被评为的中等质量证据。纳入的ICH文献,共36个重要结局指标,有2个(5.6%)结局指标被评为中等质量证据,有7个(19.4%)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低,有27个(75%)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极低。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与丹参注射液相比,醒脑静联合常规治疗可以降低AIS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与常规治疗相比,醒脑静可降低急性ICH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共10篇SR报告了轻微不良事件,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当前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急性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中所有研究均未关注治疗急性卒中的不同用药时点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纳入的研究质量不高,当前的研究无法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卒中有效性及安全性下肯定结论;2.醒脑静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共调取1024例患者,最终符合急性期诊断的急性ICH患者46例;AIS患者864例。2.1急性脑出血用药特征分析:46例急性ICH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人数为33例,该医院醒脑静在急性ICH患者中使用率为71.7%。33例使用醒脑静的患者中11例由120急救车送至入急诊(占33.3%),在急救车开始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脑出血患者的3%);20例患者由急诊收治入院(60.6%),共有22例(66.7%)在急诊开始使用醒脑静;33例患者发病6小时内开始使用醒脑静的使用率最高达51.5%(17例);合并使用西药中,天麻素注射液的使用率最高达81.8%(27例)。33例急性ICH患者中,入院出院BI评分共11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22例。因原始病例中对ICH患者出血位置、出血量等是影响患者出院BI的关键因素信息数据的缺失,未对醒脑静不同干预时点等因素对ICH患者出院BI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2.2急性缺血性卒中用药特征分析:8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IS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有167例,该医院醒脑静在AIS患者的使用率为19.3%。167例AIS患者,由急诊入院占比最高达70.1%(117例),由急救车送入院的患者27例,占比16.2%;在120急救车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AIS患者的0.6%);22例动静脉溶栓患者中,有2例在静脉溶栓前口服安宫牛黄丸,占比9.1%,12例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开始用醒脑静占比54.5%;AIS发病72小时后使用醒脑静占比最高达28.1%(47例);AIS患者首次使用醒脑静科室神经内科占比最高达74.8%(125例);合并西药使用最多的为阿托伐他汀,使用频率为88.02%(147例);合并使用中成药最多的为丹红注射液51.5%(83例)。预后相关性分析:167例AIS患者中,入院出院NIHSS评分共29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138例。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结果及非参检验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入院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既往脑出血以及再灌注治疗与AIS患者NIHSS变化具有相关性;不同用药时点与AIS患者出院BI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发病24小时内、发病72小时内)、高血压、既往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对AIS患者出院—入院NIHSS变化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AIS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以及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是出入院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AIS患者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是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的患者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4.099倍(OR=4.099,95%CI 1.459-11.512)。3.定性访谈参与访谈的11位临床医师中,神经内科医师5人,神经外科医师3人,急诊科医师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西医背景2人,中医背景6人,中西医结合背景3人,工作年限2-25年不等,平均工作年限9.91年,访谈时间2021.1.24-1.28日。定性资料的结果显示,共获得5个主题,180个编码。必选项:意识障碍、AIS伴出血和渗血,而醒脑静的中医适应症如痰热证、火证等,中医临床大夫也会第一时间使用,而神经外科西医师及非脑病专业的急诊医师则不会第一时间用(影响因素主要是岗位性质原因、医保限制);用法用量则更多是根据个人用药习惯(对医保的解读不同);用药时点及用药顺序:溶栓后,立即使用醒脑静,或溶栓后24小时用(担心药物交互作用,加重出血风险),对于急性ICH则无特殊考虑;早用的态度(急救车用):支持(中医师认为需辨证使用),中立(西医师)。4.临床稽查4.1急性缺血性卒中西医指南临床稽查300例AIS患者影像学检查、溶栓、血压控制及抗板的治疗符合度为100%,NIHSS的评估达99.7%;而指南未推荐的神经保护剂使用率较高,此条符合度为53.3%;早期康复的符合度仅为13.3%;院内强化降脂的符合度为100%。4.2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指南临床稽查中医诊断的符合度为95%,辨证分型的符合度为96.8%,而中草药的处方符合度为84.7%,中成药活血化瘀剂使用疗程等符合度为100%,但对于活血化瘀剂的使用时机,指南未给出明确推荐。结论1.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基于某三甲中医院167例住院病历横断面调查结果发现,发病6小时内与发病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相比,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可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具有相关性,虽然中医内科临床医师支持尽早使用醒脑静注射液,但当醒脑静与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措施有时间冲突时,会存在用药顾虑,仍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来验证疗效的因果关系;2.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该三甲中医院醒脑静注射液在中风急救的不同科室用药存在差异,很大原因是医保的限制,但医生对医保的解读并无统一标准;3.临床稽查发现: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被调查医院中西医治疗方案与西医指南溶栓、血压、血糖控制、抗板、降脂治疗符合度较高;但神经保护剂的使用超出指南推荐范畴,病情稳定患者发病24小时后床旁康复的体现度较低,未来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中、西医医院对中医及西医常规诊疗的差异性。
王悦[3](2021)在《川藿醒神滴鼻剂对重症昏迷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利用网络药理学工具探索川藿醒神滴鼻剂干预昏迷的机制,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其疗效奠定理论基础。(2)通过观察川藿醒神滴鼻剂对重症昏迷患者的影响,评价川藿醒神滴鼻剂的促醒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昏迷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方法:(1)通过CNKI、PubMed收集整理川藿醒神滴鼻剂组方的4味中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使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对成分进行靶点预测,GeneCards数据库对昏迷疾病靶点进行筛选,利用Venny 2.1.0绘制韦恩图,Cytoscape 3.7.2绘制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STRING 11.0绘制PPI作用网络图,DAVID 6.8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明确川藿醒神滴鼻剂治疗昏迷的靶点与通路。(2)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利用随机表法将2019年12月-2021年1月收住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昏迷患者共40例分为试验组(川藿醒神滴鼻剂组)20例和对照组(常规组)2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川藿醒神滴鼻剂滴鼻,疗程14天。对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相对α变异性评分以及治疗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网络药理学:获得挥发油主要成分共44个,包括Neocnidilide、Senkyunolide A、(Z)-Ligustilide、3-Butylidenephthalide、4-Vinylguaiacol、Butylphthalide、gamma-Terpinene、Terpinen-4-ol、Terpinolene等,药物作用靶点328个,治疗昏迷的可能作用靶点108个,与昏迷疾病发展有关的重点通路20条,如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5-羟色胺能突触、HIF-1信号通路等。(2)临床研究:①对照组和试验组第7天、第14天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1),且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②试验组第7天、第14天的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显着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第7天优于治疗前(P<0.05),第14天显着高于治疗前(P<0.01),比较两组第7天、第14天的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试验组均优于照组(P<0.05)。③试验组第7天、第14天相对α变异性均显着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第7天相对α变异性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第14天显着优于治疗前(P<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14天后,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判定其疗效,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⑤试验组的苏醒率为80%,对照组苏醒率为50%,试验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P<0.05)。⑥试验组28天全因死亡人数3人,对照组28天全因死亡人数6人,两组28天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网络药理学提示:川藿醒神滴鼻剂可能通过干预AKT1、MAPK3、APP、CASP3、SRC等关键靶点,调控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5-羟色胺能突触、HIF-1信号通路等重要通路治疗昏迷。(2)临床研究提示:①川藿醒神滴鼻剂可以提高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改善患者意识状态,增加苏醒率。②川藿醒神滴鼻剂可提高患者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相对α变异性评分,改善脑电及脑血流量,对患者脑功能有改善作用。③两组28天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川藿醒神滴鼻剂组方合理,能够安全应用于重症昏迷患者,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王哲义,孙怿泽,张媛凤,刘碧原,田金洲,卢涛[4](2021)在《清热活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清热活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0月。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66个研究,总样本量7142例,干预措施包括脉络宁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共3种中药注射剂。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72.8%)>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65.6%)>脉络宁注射液+常规治疗(61.6%)>常规治疗(0.0);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脉络宁注射液+常规治疗(87.8%)>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71.9%)>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38.6%)>常规治疗(1.7%);在Barthel指数方面,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93.3%)>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56.6%)>常规治疗(0.0);在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deukin-6,IL-6)水平方面,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99.6%)>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38.3%)>常规治疗(12.1%)。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在总有效率和减少炎症因子方面疗效最佳,脉络宁注射液和苦碟子注射液分别在改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方面有优势。但受纳入研究质量所限,存在发表偏倚,该结论仍需开展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李永涛[5](2020)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重症脑梗塞伴昏迷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讨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重症脑梗塞伴昏迷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该院治疗的重症脑梗塞伴昏迷的患者100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在对照组中使用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神经缺损评分,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实验组中有4.00%的患者没有达到有效的标准,有24.00%的患者达到有效的标准,有72.00%的患者达到显效的标准。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8,P<0.05)。实验组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9,P<0.05)。对照组的神经缺损评分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8,P<0.05)。实验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恶心的症状,有1例患者发生心动过速的症状。对照组中有3例患者发生恶心的症状,有3例患者发生心动过速的症状,有2例患者发生胸闷。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5)。结论在重症脑梗塞伴昏迷的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改善神经功能,降低昏迷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杨梦军[6](2018)在《盐酸纳洛酮联合疏血通治疗脑梗塞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探讨对脑梗塞患者使用盐酸纳洛酮联合疏血通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PCT和叶酸水平的影响作用。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6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分组法分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接受盐酸纳洛酮治疗,观察组接受盐酸纳洛酮联合疏血通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PCT、叶酸的水平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PCT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叶酸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塞患者使用盐酸纳洛酮联合疏血通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提升叶酸水平,治疗有效率较高,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具有应用价值。
张金义[7](2017)在《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纳洛酮注射液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纳洛酮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625%高于对照组68.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3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ADL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25%低于对照组18.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10,P<0.05)。结论纳洛酮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应用上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可以起到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魏文玺,包志霞[8](2007)在《盐酸纳洛酮的药理学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盐酸纳洛酮作为各型阿片受体的拮抗剂,美国于1971年开始应用临床。我国于1985年经卫生部批准,在临床上用于阿片类药物急性中毒,解救呼吸抑制症状。近年来随着对内源性阿片肽研究的深入。对纳洛酮的认识也更加广泛,纳洛酮除了治疗原有的适应证外,还对各系统应激性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
蔡春泉,张庆江,崔华雷,马骁,王振芳,孙宁[9](2007)在《纳洛酮治疗儿童外伤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总结纳洛酮治疗儿童外伤性脑梗塞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46例儿童外伤性脑梗塞患儿,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纳洛酮治疗组,每组各23例,分别于入院当天起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加用盐酸纳洛酮治疗,疗程10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NIH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洛酮治疗组21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常规药物治疗组15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总有效率分别为91%和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剂,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改善外伤性脑梗塞患儿的疗效和预后。
李可建[10](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二、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纳洛酮联合胞磷胆碱治疗脑梗死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数据提取 |
1.4 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3 纳洛酮联合胞磷胆碱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2.4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纳入研究的特征及质量 |
3.2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及结果 |
3.3 本研究的局限及预期临床研究方向 |
(2)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
1 急性中风流行病学调查 |
2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
3 急性中风早期中医药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
1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
2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 |
研究一 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中风循证证据再评价 |
1 背景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解释性序列混合方法研究 |
前言 |
研究二 横断面调查: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急性卒中醒脑静注射液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定性研究: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临床医师对急性卒中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认知和态度 |
1 方法 |
2 访谈提纲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研究四 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早期管理临床稽查 |
1 背景 |
2 稽查主题 |
3 稽查标准及内容 |
4 抽样与数据收集 |
5 结果 |
6 讨论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
3 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3)川藿醒神滴鼻剂对重症昏迷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药治疗昏迷的研究进展 |
1.1 昏迷的中医概念 |
1.2 中医学对昏迷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昏迷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昏迷的认识与治疗 |
2.1 昏迷的概念 |
2.2 昏迷发病机制 |
2.3 昏迷的分类 |
2.4 现代医学对昏迷的治疗 |
3. 中药鼻腔给药的历史沿革及研究进展 |
3.1 中药鼻腔给药的历史沿革 |
3.2 中药鼻腔给药的理论基础及优点 |
3.3 中药鼻腔给药剂型 |
3.4 中药鼻腔给药研究进展 |
3.5 结语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川藿醒神滴鼻剂治疗昏迷作用机制研究 |
1. 基于文献获取各个中药挥发油成分 |
2. 获取挥发油成分靶点 |
3. 疾病靶点的收集 |
4. 筛选成分-疾病共同靶点及韦恩图 |
5. 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 |
6. PPI网络构建及关键靶点筛选 |
7. GO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与分析 |
7.1 GO富集通路 |
7.2 KEGG富集通路 |
8. 讨论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伦理批号 |
4. 病例选择 |
4.1 病例的纳入标准 |
4.2 病例的排除标准 |
4.3 病例的脱落与剔除标准 |
4.4 脱落与剔除病例的处理 |
4.5 病例的终止 |
5. 研究方法 |
5.1 临床分组 |
5.2 治疗方案 |
5.3 观察项目及疗效判定 |
5.4 统计方法 |
6. 研究结果 |
6.1 病人的基线情况 |
6.2 临床疗效比较 |
7. 讨论 |
7.1 GCS评分、总有效率及苏醒率 |
7.2 aEEG评分 |
7.3 相对α变异性 |
7.4 28天病死率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清热活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管理 |
1.5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4 直接Meta分析 |
2.5 总有效率 |
2.5.1 证据网络 |
2.5.2 发表偏倚 |
2.5.3 两两比较结果 |
2.5.4 累积概率排序 |
2.6 NIHSS评分 |
2.6.1 证据网络 |
2.6.2 发表偏倚 |
2.6.3两两比较结果 |
2.6.4 累积概率排序 |
2.7 Barthel指数 |
2.7.1 证据网络 |
2.7.2 发表偏倚 |
2.7.3 两两比较结果 |
2.7.4 累积概率排序 |
2.8 血清IL-6水平 |
2.8.1 证据网络 |
2.8.2 发表偏倚 |
2.8.3 两两比较结果 |
2.8.4 累积概率结果排序 |
2.9 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
3 讨论 |
(5)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重症脑梗塞伴昏迷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的情况 |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GCS评分以及NIHSS评分的情况 |
2.3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 |
3 讨论 |
(6)盐酸纳洛酮联合疏血通治疗脑梗塞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临床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CT及叶酸水平对比 |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
3 讨论 |
(7)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9)纳洛酮治疗儿童外伤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0)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四、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10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纳洛酮联合胞磷胆碱治疗脑梗死效果的Meta分析[J]. 张树丹,李琪. 中国医学创新, 2021(27)
- [2]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D]. 田紫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川藿醒神滴鼻剂对重症昏迷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D]. 王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清热活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J]. 王哲义,孙怿泽,张媛凤,刘碧原,田金洲,卢涛. 中草药, 2021(06)
- [5]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重症脑梗塞伴昏迷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 李永涛. 系统医学, 2020(17)
- [6]盐酸纳洛酮联合疏血通治疗脑梗塞的效果[J]. 杨梦军. 临床研究, 2018(10)
- [7]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及安全性[J]. 张金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06)
- [8]盐酸纳洛酮的药理学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 魏文玺,包志霞.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7(10)
- [9]纳洛酮治疗儿童外伤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J]. 蔡春泉,张庆江,崔华雷,马骁,王振芳,孙宁.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07(03)
- [10]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标签:纳洛酮论文; 醒脑静论文; 对照组论文; 急性脑梗塞论文; 盐酸纳洛酮注射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