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论文文献综述)
夏英[1](2021)在《黑暗之途开出光明之花》文中认为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着名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老师读完标题之后觉得很有意思,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生:生活怎么能欺骗人呢?标题用了拟人手法。生:所谓"生活欺骗了你"其实就是在人生路上遇到了挫折、困难。生:"假如"是一种假设的情境,不一定是真的。
高鑫[2](2021)在《穿越时空 勾连比较》文中认为师:大家的朗读很到位!比如,"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的两个"不要"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要读得舒缓;"永远向往着未来"的"永远"要拖长一些,把对未来的向往坚定地表达出来。师:我们以前学习诗歌,常常是老师先出示写作背景,今天老师刻意把背景隐去了,请大家运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推测普希金创作此诗时的处境。
李世福[3](2021)在《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看普希金的人生哲学》文中研究说明普希金是俄国着名诗人和作家,被高尔基称赞为:"普希金之于俄国文学,正如达·芬奇之于欧洲艺术。"普希金的文学成就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尤其是他的作品中对于现实生活的描述,几乎可以说引领了俄罗斯现代文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开始现实主义创作的转折点上,从中可以看出普希金的人生哲学。一、从"假如"看普希金人生哲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标题取自诗歌的第一句,全诗篇幅不长,怀着浓浓的关怀,读来如对话般亲切,似乎少了诗歌的婉约精致,初看极为寻常,如日常话语一般。
杨丽芳[4](2021)在《贺予飞谈《普希金诗选》:诗歌要去玄学化》文中研究指明每个国度都有旗帜式的文学巨擘。我们说起意大利时,肯定会提及但丁;谈到英国时,绕不开莎士比亚;论及德国时,歌德是口中的高频词……在俄国,普希金就是这样一位不可忽略的文学家。普希金是"俄罗斯的初恋",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于中国读者,我们小时候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习得有关贪婪的诫训;长大后,几乎每人都诵读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在"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中,获取力量。
谭梦琪[5](2021)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现代诗歌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初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初中现代诗歌教学需要改进,对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也需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研究方法。体验式阅读教学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契合了现代诗歌的文体特征,能够为改进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的研究方法是“课例比较研究”,研究视角是“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对象是余映潮、李华平、肖培东三位名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通过本文的研究总结对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启示。本文共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梳理了有关课例研究、现代诗歌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相关研究成果,说明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课例与课例比较研究”“现代诗歌与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以及“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三组核心概念进行定义与阐释,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选取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对三位名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进行比较研究的原因。第四章对余映潮、李华平、肖培东三位名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第五章从学生的体验内容、学生的体验方式、课堂呈现的体验情境三个维度进行名师课例的比较。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基于前一章的课例比较分析,总结出对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启示,首先阐述了体验式阅读教学开展的重要前提,接着从体验内容、体验方式以及体验情境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谢霞[6](2021)在《思与境偕:走进诗歌语言背后的世界——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为例》文中指出诗歌语言丰富,意蕴深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搭建"思与境偕"的对话平台,只有这样,诗歌才能说话,学生才能走进诗歌语言背后的世界。
司体忠,潘庆玉[7](2021)在《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群文教学实录与点评》文中指出【教学意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首外国诗比较浅显,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为了提高阅读和教学效能,拟将这首诗置于一个"阅读场"中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让"半亩方塘一鉴开"映照出"天光云影共徘徊"。
张颖[8](2020)在《《译文》与1930年代中国的世界文学样貌》文中认为中国“新文学”的诞生是从“世界文学”到“中国文学”,再由“中国文学”到“世界文学”的繁杂转变过程,这个转变的发生是十分隐秘的。外国文学的译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翻译文学的研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与发展的重要研究方法与手段。本文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专门刊载外国文学译介作品的期刊《译文》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社会等因素入手,梳理《译文》从创刊到停刊的发展历程,考察由《译文》月刊中译介作品所构成的世界文学样貌,探讨此样貌形成的历史、社会和文学等因素,进而研究《译文》对于中国新文学产生的价值与影响,并对《译文》杂志进行总体的、客观的评价。第一章从我国现代文学译介的发展历史入手,通过史实、史料对《译文》的创刊原因及社会背景进行考察。《译文》的诞生是中国“新文学”建立的需要,是近现代外国文学译介积累的发展,是“杂志潮”与“翻译年”共同推动下的产物,也是在“文化围剿”政策影响下文人的生存之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鲁迅、茅盾与黎烈文共创《译文》。虽然期间经历了一次“停刊”风波,《译文》仍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印记。第二章通过文本分析与统计的方法,从原作国别、原作家构成、译介作品体裁、文论译介以及译作主题五个方面对《译文》中刊载的352篇译介作品进行详细考察,描述《译文》所呈现出的20世纪30年代世界文学的文学样貌。《译文》对苏俄文学的“突显”,对弱小民族文学的重视,对欧美文学的“遮蔽”,对日本文学的借鉴以及亚洲其他国家文学在《译文》中的“消失”都展现着20世纪30年代各国文学在《译文》译者眼中的地位与层次。《译文》所选译的外国作家群体构成也异彩纷呈,有精英文学家、平民文学创作者,也有优秀的女性作家等等。他们对于政治和文学的见解不甚统一,各具特色的作家构成了《译文》译者眼中的世界文学作家版图。此外,《译文》摆脱了以文学创作为主的翻译选材模式,加入了大量文论的译介,生成了创作与文论共存的世界文学样貌,文论译介也是《译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后,从译介题材的角度对《译文》作品进行分类,考察《译文》译者眼中世界文学作品的流行主题。第三章以多元文化理论中的翻译操控论为基础,从意识形态、诗学、编译者以及赞助人四个方面对《译文》所呈现出的世界文学样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即考察其形成的原因与路径。袭卷世界的“红色”浪潮、国民党当局的反革命思想与人民大众“革新救国”的意识形态共同影响着《译文》中所呈现的世界文学样貌。同时,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书写现实的小说的译介、新文学发展的“学习”诉求与改造社会的中国式追求都从诗学的角度影响着《译文》的世界文学译介选材。此外,具有时代特征的编译者构成了《译文》中世界文学样貌的内部影响因素。最后,笔者考察了充当“赞助人”的执政党、编辑出版方、共产党以及读者如何以各自的方式操控着译者的译介选择。第四章讨论了《译文》及其呈现的世界文学样貌的价值,探讨《译文》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考察《译文》对于后世翻译文学及新文学创作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客观地分析了《译文》作为同人杂志所具有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相对排他的办刊思想、译者自身的外语局限以及因而所产生的并不成熟的世界文学想象,给《译文》一个客观的、全面的历史评价。
宋兰[9](2020)在《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中学外国诗歌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诗歌特别是外国诗歌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施行,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在诗歌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性阅读。接受美学将读者提到了文本解读的核心地位,认为读者参与了文本阅读的过程并有主动建构意义的作用,这与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不谋而合。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017年新课标中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中学外国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在中学教学中却没有引起师生充分的重视。本文以中学外国诗歌及教学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接受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提供解决当前中学外国诗歌教学存在问题的新思路和方法。全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和研究的意义、接受美学与中学外国诗歌结合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部分是中学语文外国诗歌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归因。首先对语文教材选入的外国诗歌做分类统计,然后运用问卷调查法,从初中和高中调查并呈现中学外国诗歌的教学现状。最后根据外国诗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总结。第二部分分析将接受美学引入中学外国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首先概述接受美学中三个重要理念,即“读者中心论”、“期待视野”、“召唤结构”;其次分析中学外国诗歌教学的目的,以引出将接受美学中的基本理论与中学外国诗歌教学目的之间的契合。第三部分是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中学语文外国诗歌教学策略。这也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是从接受美学的三个重要理念展开策略分析。首先强调“读者”的地位,从“教”、“学”、“教学方式”上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然后从文化的交流,文本与读者的有效对话、“群诗”阅读教学中探讨怎样提升学生的“期待视野”。然后是抓住“召唤结构”,从本文的具体化和在“否定”中填补空白两个方面展开。最后是结论部分,主要总结外国诗歌的教学情况及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接受美学在中学外国诗歌的应用情况以及对可能涉及的整个教育活动的设想。
闫晓风[10](2020)在《初中语文“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读写结合逐渐成为语文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指导着语文教学实践工作。读写结合包含“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两方面。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关注到了“以读促写”而忽视了“以写促读”。以写促读是加强读写结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本论文立足于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需求,在前辈们的基础上探索以写促读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策略。本论文引言部分首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缘起,接着研究一些前辈关于“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文献,总结分析“以写促读”的必要性和在教学中的实施方法,然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初中语文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最后归纳本论文运用“课堂观察法”和“课例研究法”的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是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提炼,首先阐释本论文提炼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然后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炼出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含义和分类。第二部分探讨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这是本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本论文按照教学过程的顺序,提出了以写作激发阅读期待、促进整体感知、促进精读探究、促进主题延伸的具体方法,并提出了摘录式、提纲式、图表式、批注、仿写、扩写、改写、续写以及感悟评论式等具体的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第三部分是“‘以写促读’教学课例分析及反思”,这一部分通过具体分析余映潮教师的《纪念白求恩》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两篇课文的课堂实录,探究以写促读的教学策略的具体落实。最后指出以写促读教学策略具有“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以及“落实语文课程理念”的独特价值。
二、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论文提纲范文)
(3)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看普希金的人生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假如”看普希金人生哲学 |
二、从时空关系看普希金的人生哲学 |
(一)从现在看未来,快乐终将取代悲伤。 |
(二)从未来看现在,一切不幸只是一时。 |
(三)无论快乐与悲伤,皆是人生财富。 |
(5)《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加深对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认识 |
1.2.2 有利于探索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新思路 |
1.2.3 有利于促进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发展 |
1.2.4 有利于丰富课例比较研究的研究角度 |
1.3 研究现状 |
1.3.1 关于“课例研究”的研究 |
1.3.2 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 |
1.3.3 关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研究 |
1.3.4 小结与反思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 |
2.1 课例研究与课例比较研究 |
2.1.1 课例研究 |
2.1.2 课例比较研究 |
2.2 现代诗歌与现代诗歌阅读教学 |
2.2.1 现代诗歌 |
2.2.2 现代诗歌阅读教学 |
2.3 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 |
2.3.1 体验 |
2.3.2 体验式阅读教学 |
2.3.3 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 |
3 选取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进行课例比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3.1 选取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进行课例比较的必要性 |
3.1.1 彰显现代诗歌的文体特征 |
3.1.2 体现现代诗歌的课程要求 |
3.1.3 开掘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新思路 |
3.2 选取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进行课例比较的可能性 |
3.2.1 名师现代诗歌教学理念中对体验的强调 |
3.2.2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价值 |
4 三位名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概述 |
4.1 三位名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情况简介 |
4.1.1 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情况简介 |
4.1.2 李华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情况简介 |
4.1.3 肖培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情况简介 |
4.2 三位名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基本流程阐述 |
4.2.1 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基本流程阐述 |
4.2.2 李华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基本流程阐述 |
4.2.3 肖培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基本流程阐述 |
5 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名师课例比较 |
5.1 课例中学生的体验内容对比 |
5.1.1 文本与学生体验内容的关系梳理 |
5.1.2 名师课例中学生的体验内容分析 |
5.2 课例中学生的体验方式对比 |
5.2.1 余映潮课例:读写结合式体验 |
5.2.2 李华平课例:语言品味式体验 |
5.2.3 肖培东课例:联合生成式体验 |
5.3 课堂呈现的体验情境对比 |
5.3.1 余映潮课例:氛围营造型情境 |
5.3.2 李华平课例:生活事件型情境 |
5.3.3 肖培东课例:想象描绘型情境 |
6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比较研究对教学的启示 |
6.1 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开展的重要前提 |
6.1.1 基于“主体间性”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
6.1.2 “主体间性”在体验式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
6.2 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体验内容的生成 |
6.2.1 结合现代诗歌文体特征生成体验内容 |
6.2.2 结合学生个体体验生成体验内容 |
6.2.3 结合编者意图生成体验内容 |
6.3 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体验方式 |
6.3.1 通过多感官并用的朗读进行体验 |
6.3.2 通过充分的想象进行体验 |
6.3.3 通过阅读互文本进行体验 |
6.3.4 通过揣摩关键词句进行体验 |
6.4 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 |
6.4.1 结合学生生活形成情境 |
6.4.2 立足诗歌语言生成情境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思与境偕:走进诗歌语言背后的世界——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把握韵律美,在朗读中感受思与境偕 |
二、再造意境美,在想象中创设思与境偕 |
三、挖掘情感美,在品读中体悟思与境偕 |
(一)揣摩修饰词 |
(二)推敲反复出现的词 |
(三)关注标点符号 |
(四)体会修辞的妙用 |
四、解构真意美,在碰撞中突破思与境偕 |
(一)补充背景,理解诗人的写作目的 |
(二)互文碰撞,解构诗歌的主题 |
(8)《译文》与1930年代中国的世界文学样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四、相关理论问题的界定与厘清 |
第一章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视野中的《译文》 |
第一节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窃火传薪”之旅 |
一、洋枪洋炮打开的“窃火”之旅 |
二、现代译介的开端:《新青年》 |
三、渐入“多元”的20世纪30年代外国文学译介 |
四、1930年代的翻译文学论争与论战 |
第二节 30年代方兴未艾的翻译出版业 |
一、“杂志浪潮”兴盛的30年代 |
二、30年代翻译出版的“沉浮” |
三、文学期刊中的翻译单元 |
第三节 《译文》的创办及活动 |
一、《译文》的发起与创办 |
二、理想与现实的融合之选 |
三、曲折中前行的《译文》:停刊与复刊 |
第二章 《译文》呈现的世界文学样貌 |
第一节 世界文学的国别(地区)样貌 |
一、被“突显”的苏俄文学 |
二、被“关注”的弱小民族文学 |
三、被“遮蔽”的欧美文学 |
四、被“中介化”的日本文学 |
五、被“消失”的亚洲其他国家(地区)文学 |
第二节 世界文学的作家样貌 |
一、精英与平民作家的完美融合 |
二、日渐崛起的女性作家 |
三、意识形态各异的作家群 |
第三节 世界文学的体裁样貌 |
一、异彩纷呈的小说 |
二、关注儿童的童话与警世的寓言 |
三、以苏俄为风向标的诗歌与戏剧 |
四、以西班牙内战为焦点的报告文学 |
第四节 世界文学的文论样貌 |
一、以苏俄和进步作家为代表的作家作品论 |
二、以法、德为基础的文学理论与思潮 |
三、向苏俄学习的文学创作论 |
第五节 30年代世界文学的流行主题样貌 |
一、压迫与反抗的时代主题 |
二、写实的战争主题 |
三、永恒的情感主题 |
第三章 《译文》中的世界文学样貌溯源 |
第一节 多种意识形态交织下的《译文》 |
一、袭卷30年代的“红色潮流”的促进 |
二、国民党反革命思想的制约 |
三、中共无产阶级革命战线的引导 |
四、“革新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诉求 |
第二节 多种诗学要素碰撞下的《译文》 |
一、在新旧作家作品中寻找“现实主义”的痕迹 |
二、书写现实的小说译介 |
三、满足“新文学”发展的“学习”诉求 |
四、文学社会功用的中国式追求:改造社会 |
第三节 编译者与《译文》的世界文学样貌 |
一、传统与现代碰撞中的编译者 |
二、多重诉求的编译者 |
三、以鲁迅为编译中心的形成 |
第四节 赞助人与《译文》的世界文学样貌 |
一、执政党对于出版管制的影响 |
二、编辑、出版方的推动与制约 |
三、共产党的文化宣传策略的影响 |
四、以读者为主导的期刊发行 |
第四章 《译文》的价值、影响与时代局限性 |
第一节 跨时代的价值 |
一、记录新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史 |
二、树立开放与融合的文学主张 |
三、译介中展现出的学术价值 |
第二节 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追踪 |
一、为鲁迅研究提供丰富素材 |
二、成就新文学的人才储备 |
三、滋养新文学的翻译与创作 |
四、开创翻译杂志的先河与范式 |
五、《译文丛书》对《译文》的继承与发扬 |
第三节 带有时代烙印的局限性 |
一、同人杂志的局限 |
二、语言能力的局限 |
三、并不成熟的世界文学想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译文》创刊号封面、插画、目录 |
附录二 《译文》译作统计(时间顺序) |
附录三 《译文》中译作统计(国别(地区)分类) |
附录四 《译文》中译介的小说 |
附录五 《译文》中译介的文论 |
附录六 《译文》中主要译者的译介统计 |
附录七 1930-1937年国内发行文学期刊及译作情况统计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中学外国诗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对象、方法和主要观点 |
四、论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学外国诗歌教学现状及问题归因 |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材选入外国诗歌的情况统计 |
第二节 中学外国诗歌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及访谈 |
第三节 中学外国诗歌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
第二章 中学外国诗歌教学引入接受美学的重要意义 |
第一节 “接受美学”及其核心理念 |
第二节 中学外国诗歌教学目的 |
第三节 接受美学对中学外国诗歌教学的启示 |
第三章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中学外国诗歌教学策略 |
第一节 重视读者地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
第二节 利用多种方法,提升学生期待视野 |
第三节 抓住“召唤结构”,填补文本意义空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西风颂》教学设计 |
附录2:中学各版本外国诗歌选入情况 |
附录3: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中学外国诗歌教学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
致谢词 |
(10)初中语文“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不均衡 |
2.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研究仍有待完善 |
(二)研究综述 |
1.关于“以写促读”的理论研究 |
2.关于“以写促读”的实践探索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1.课堂观察法 |
2.课例分析法 |
一、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提炼 |
(一)提炼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
1.读写结合的传统理论 |
2.以写促读的心理学理论 |
3.《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理念 |
(二)提炼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实践基础 |
1.一线教师的教学课例 |
2.教育实习中的教学观察 |
(三)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含义及分类 |
1.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含义 |
2.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分类 |
二、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 |
(一)以“体验入情式”写作激发阅读期待 |
1.体验随笔激发情感共鸣 |
2.作者介绍激发好奇心 |
3.写法运用激发阅读兴趣 |
(二)以“摘录提纲式”写作促进整体感知 |
1.摘录式 |
2.提纲式 |
3.图表式 |
(三)以“情境理解式”写作促进精读探究 |
1.通过批注促细读 |
2.通过仿写读手法 |
3.通过扩写读情感 |
4.通过改写促多元解读 |
5.通过续写读主题 |
(四)以“感悟评价式”写作促进主题延伸 |
三、“以写促读”教学课例分析及反思 |
(一)“语文课例研究”的内涵和价值 |
1.语文课例研究的内涵 |
2.语文课例研究的价值 |
(二)课例选择及概况 |
1.《纪念白求恩》课例概况 |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概况 |
(三)课例中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应用分析 |
1.《纪念白求恩》课例分析 |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分析 |
(四)课例评价 |
1.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和文章特点制定教学目标 |
2.依据教学目标和文章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
3.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合理使用 |
4.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
(五)课例反思 |
1.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目的是完成教学目标 |
2.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内容 |
3.完成写作任务后的进一步阅读是重点 |
4.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独特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论文参考文献)
- [1]黑暗之途开出光明之花[J]. 夏英. 语文学习, 2021(09)
- [2]穿越时空 勾连比较[J]. 高鑫. 语文学习, 2021(09)
- [3]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看普希金的人生哲学[J]. 李世福.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1(16)
- [4]贺予飞谈《普希金诗选》:诗歌要去玄学化[J]. 杨丽芳. 十几岁, 2021(18)
- [5]《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视角[D]. 谭梦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思与境偕:走进诗歌语言背后的世界——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为例[J]. 谢霞.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1(04)
- [7]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群文教学实录与点评[J]. 司体忠,潘庆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2021(Z2)
- [8]《译文》与1930年代中国的世界文学样貌[D]. 张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中学外国诗歌教学研究[D]. 宋兰.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10]初中语文“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研究[D]. 闫晓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论文; 文学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纪念白求恩论文; 读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