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烟用香精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召[1](2021)在《“黄金叶”品牌烟用香精色谱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针对“黄金叶”品牌烟用香精的质量控制问题,建立了专属黄金叶品牌的烟用香精香料色谱指纹质量控制方法。该烟用香精色谱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有效的特点,弥补了常规理化质量控制方法的不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结合烟用香精香料特点,针对性选取通用的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进行分析研究。气相色谱对比多种样品前处理方法,选取一次平衡萃取法进行前处理,对比选取了萃取溶剂,简单便捷,重现性好;优化了方式和比例等参数,最后对方法进行了精密度实验,香精料液的气相色谱峰分析变异系数平均值均在2%以下,97.13%色谱峰变异系数在5%以下,1.7%的色谱峰在6%~10%之间。该方法对于不同配方的香精香料检测,结果均有较好的精密度。液相色谱选取了定量方法,优化了流动相、检测波长等参数,最后对其精密度实验,由结果可见香精香料色谱峰变异系数平均值均在7%以下,77.78%色谱峰变异系数在5%以下,15.56%色谱峰在6%~10%之间。该结果表明,对于不同配方的香精香料,该方法的分析结果均有较好的精密度。最终证明了,课题建立了具有通用性、灵敏性、稳定性、可靠性的烟用香精香料分析方法,可在短时间内同时批量处理数十个香精样品。进行了方法学验证,方法精密度小于10%,灵敏度高,形成了适用于河南中烟“黄金叶”卷烟烟用香精色谱指纹图谱质量控制的分析方法。(2)对比常规检验和嗅香测试,优化筛选了化学计量学方法,最终确定以夹角余弦方法对烟用香精香料进行监控。对夹角余弦方法进行修正,将烟用香精香料色谱峰划分为大峰(高含量成分)和小峰(低含量成分),分别通过计算大峰偏差和小峰夹角余弦来表征烟用香精香料的质量变化。结果表明,低含量成分夹角余弦值,当夹角余弦阈值设置为大于0.95时,样品总计的合格率超过83%。当夹角余弦阈值设置为大于0.90时,样品总计合格率接近98%;高含量成分变化率统计,高含量成分变化阈值设置为小于等于20%时,样品总计合格率达到78%,高含量成分变化阈值设置为小于等于30%时,样品总计合格率达到86%。它与香精化学成分的关联性更强且更加灵敏,相较于常规理化指标而言。课题考察了香精的批次变化和放置变化样品,得到了香精样品的批次变化和放置变化数据,对香精香料质量内控提出了标准。
杨鹏飞,张增辉,何春雨,杨靖,贾春晓,毛多斌[2](2021)在《基于分子感官科学的烟用香精关键香气活性成分分析》文中认为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烟用香精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检测器联用技术结合香气提取稀释分析确定其香气活性成分,同时对香气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并计算其香气活性值,通过香气重组实验与缺失实验确定烟用香精的关键性香气活性成分。结果表明:在烟用香精中共鉴定出5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有22种香气活性成分;结合香气稀释因子和香气活性值确定了17种重要香气活性成分;最终确定烟用香精中的关键香气活性成分为β-大马酮、芳樟醇、乙基麦芽酚、乙酸芳樟酯、乙酸橙花酯、月桂烯、橙花醇、乙酸香叶酯、D-柠檬烯、苯甲醇。
叶琳洋[3](2020)在《气-液微萃取技术结合GC-MS分析几种休闲食品中常用香精香料成分》文中研究说明食品香精香料主要是改善、增加和模仿食品的香气和香味的食品添加剂,并具有组成复杂、易挥发、不稳定等特点。在分析食品香精香料成分的过程中,恰当的前处理方法对研究结果会起到关键作用。本文通过气-液微萃取技术(GLME)作为前处理手段,以GC-MS分析分别代表含有大量气体、液态、半固态和固态的休闲食品:冰淇淋、奶茶、果冻和青豆,得出相关结论:(1)选择出四个显着影响GLME操作的单因素(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冷凝温度和气体流速),建立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优化试验,通过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得到最佳的GLME操作条件,即:提取温度268℃、提取时间7min、冷凝温度-2℃以及气体流速2.5mL/min。(2)借助食品模拟物的方法以验证优化条件,经加标回收实验佐证,优化好的GLME操作条件在水基食品模拟物和干基食品模拟物中均可以表现出较好的加标回收率,因而可以证明优化后的GLME操作条件可以用于实际食品中样品关于香精香料的提取。(3)在四类代表性休闲食品中有104种香气成分被FEMA编入,其中包括18个成分在4类样品中以特征性成分存在,此外还有几种组分未被FEMA编入的成分,例如3-呋喃甲醇、5-羟甲基糠醛以及5-乙酰氧基甲基-2-呋喃醛等。经主成分分析,以官能团对香精香料分类,醇类、酸类、酯类、酮类以及醛类对样品中的香气起到主要贡献作用,同时还对一些甜味香精的合成机理做出了简单的解析。(4)用内标法定量得到样品中含量较高的香精香料成分有:3-糠醛、3-呋喃甲醇、2(5H)-呋喃酮、5-甲基呋喃醛、2,5-二甲酰基呋喃、甲基麦芽酚、5-羟甲基糠醛、乙基麦芽酚、甘油、糠醛等。结合定性分析,本文提及的休闲食品中常用的香精香料有:3-糠醛、3-呋喃甲醇、2(5H)-呋喃酮、5-甲基呋喃醛、2,5-二甲酰基呋喃、甲基麦芽酚、乙基麦芽酚、5-羟甲基糠醛、吡啶、甘油、糠醛、糠酸甲酯、单硬脂酸甘油酯、甲基环戊烯醇酮、丙酮醇、甲酸、乙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以及5-乙酰氧基甲基-2-呋喃醛。经本文验证,GLME可应用于食品中香精香料的分析,为分析香精香料提供一种新颖、快速而简便的方法。
孙强[4](2020)在《利用酵母菌发酵甜玉米制备新型烟用香精香料》文中提出卷烟作为烟草产业的主要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消费品之一。然而随着国家降焦减害工程的实施,卷烟由于焦油量的减少导致香味不足等问题凸显。烟用香精香料的添加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烟用香精香料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天然香料以及合成香料。两者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天然香料价格高昂,产率较低,损害自然资源;合成香料香味单一,受反应条件约束。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利用生物技术的方法合成烟用香精香料。利用发酵产物中具有芳香味道的有机化合物来改善烟叶品质,丰富烟用香精香料的来源,提升企业竞争力。甜玉米在国内广泛种植,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并具有一种香甜的特殊气味,可用于微生物发酵生产烟用香精香料的原料,目前还鲜见该方面的相关报道。本研究以甜玉米为发酵原料,利用从广西某烟草种植基地土壤中分离得到的酵母菌,以及购买的安琪果酒酵母和实验室构建的工程菌毕赤酵母PGII,通过生理生化比较和响应面法优化筛选出较优的发酵产物添加到卷烟中评价其效果。得到的结果如下:从广西某烟草种植基地土壤中分离得到多株酵母菌,经形态学观察与分子鉴定535为异常威客汉姆酵母,536为酿酒酵母。后期将两种菌株与商业用安琪果酒酵母和毕赤酵母PGII在生理生化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安琪果酒酵母在生长状态以及耐酒精能力上要优于其它菌株,体现了商业菌株较野生菌株的一大优势。毕赤酵母PGII不仅生长速度最慢,而且在8%、10%以及12%酒精浓度下基本不生长。在水解酶方面,535异常威客汉姆酵母在果胶酶以及淀粉酶活性上表现是最好的,且四种酵母均没有水解纤维素的能力。随后将100g甜玉米榨成玉米浆煮熟后作为发酵培养基接种菌液,将接种量、加水量以及发酵时间设置为单因素,以水溶性氨基酸含量为指标得到最优的单因素水平。535异常威客汉姆酵母最优发酵条件为:1%接种量,25%加水量,发酵24 h;536酿酒酵母最优发酵条件为:0.5%接种量,50%加水量,发酵24 h;安琪果酒酵母最优发酵条件为:1%接种量,25%加水量,发酵24 h;而毕赤酵母PGII最优发酵条件为:0.5%接种量,50%加水量,发酵24 h。通过测定还原糖以及总糖含量,可以得出535异常威客汉姆酵母发酵反应容易受到加水量的制约,而毕赤酵母在四种菌株中对于总糖的水解能力是最差的,不利于发酵反应的进行。以单因素最优水平为中心点,考虑交互作用的影响,运用中心组合设计3因素3水平试验组。以氨基酸含量作为唯一响应值,得到的实验结果通过Design Expert 8.0构建响应面模型,得到相拟合的二次多项式方程和最佳发酵参数。结果表明535异常威客汉姆酵母最优发酵参数是接种量、加水量、发酵时间分别为0.83%、27.25%以及24.94h;536酿酒酵母最优发酵参数是接种量、加水量、发酵时间分别为0.33%、53.25%以及24.6 h;安琪果酒酵母最优发酵参数是接种量、加水量、发酵时间分别为1.055%、21.75%以及25.32 h;而毕赤酵母PGII的最优发酵参数是接种量、加水量、发酵时间分别为0.21%、49.75%以及26.16 h。在各自最优发酵条件下,测得水溶性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2.97 mg/m L、45.09 mg/m L、53.41 mg/m L、43.17mg/m L,与模型预期相符。由于毕赤酵母PGII在生理生化方面的缺点,因此选取535异常威客汉姆酵母,536酿酒酵母以及安琪果酒酵母在各自最优条件下与甜玉米发酵后得到的产物进行GC-MS检测。结果发现535异常威客汉姆酵母、536酿酒酵母、安琪果酒酵母分别含有20种、23种以及14种挥发性化合物。5-羟甲基-2-呋喃甲醛、丁酸3-氧代丙酯、D-甘油-1-葡萄糖庚糖以及乳糖在535发酵产物中相对含量较高;甘油、5-羟甲基-2-呋喃甲醛、D-葡萄糖醛酸内酯、山梨糖醇在536发酵产物中相对含量较高;2-(2-丁氧基乙氧基)硫氰酸乙酯、D-甘露糖、3-脱氧-D-甘露糖酸内酯、α-D-葡庚糖酸γ-内酯、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氢-吡喃-4-酮在安琪果酒酵母发酵产物中占比较高。最后将三种发酵产物添加到烟草中制成卷烟,标记为实验组1、实验组2以及实验组3,经专业人士感官评吸。与未加料的卷烟对比,实验组1和2卷烟烟气并没有显着改善,刺激性较大、香味不足。而实验组3卷烟烟气有了明显提升,烟气柔和、刺激性较小、香味较充足。综上所述,安琪果酒酵母发酵甜玉米后得到的产物添加到卷烟中能够有效改善烟气刺激性大、香味不足的问题,具有作为烟用香精香料应用于工业生产的潜力。并且其氨基酸含量最高,表明以氨基酸含量为标准来鉴定烟用香精香料的方法是可行的。本次研究为开发新型生物香料和提升卷烟产品的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丰富了烟用香精香料的来源。
许志颖[5](2020)在《虾酱风味指纹图谱的构建及关键香气表征》文中认为虾酱是一种传统发酵调味品,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但目前关于虾酱风味指纹图谱的研究较少,而且虾酱中的关键香气成分尚不明确。本论文通过研究渤海湾地区的虾酱,对其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初步构建其风味指纹图谱,并且对不同盐含量发酵虾酱的挥发性图谱和关键香气活性成分进行探究。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虾酱的滋味成分进行分析,虾酱所含有的有机酸中,琥珀酸和酒石酸的TAV值均>1,苹果酸和乳酸的TAV值<1,其中琥珀酸与谷氨酸钠结合能够增强虾酱的鲜味,对虾酱的鲜味有极大的贡献;但是呈味核苷酸的含量都远低于其呈味阈值,对虾酱的滋味不产生贡献。通过电子鼻对不同产地的虾酱进行检测并分析发现,不同产地的虾酱样品风味轮廓相似,经主成分分析可知,WF样品与甲烷类和脂肪类挥发性成分有相关性,CTCY风味特征与芳香族化合物相关,CTBL,WH0821,WH1121和WH0722的虾酱样品点聚在一起,即风味特征相似性高,这也与聚类分析的结果一致。(2)通过SPME-GC-MS对12种风味良好的渤海湾地区虾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通过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对其谱图进行分析,渤海湾地区虾酱中共有特征峰一共13个,这些特征成分为三甲胺,乙酸,异戊醇,反-2-辛烯醛,苯酚,2-乙基己醇,苯乙醛,苯乙酮,2,4-十一碳二烯-1-醇,壬醛,苯乙醇,丙位癸内酯和姥鲛烷。(3)采用SPME-GC-MS对原料毛虾(MX)、含盐量为30%的虾酱(ZH1)和含盐量为15%的虾酱(ZH2)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发现通过发酵,ZH2产生更多的芳香类物质,其中包括乙基麦芽酚,2,5-二甲基-3-乙基吡嗪和丙位癸内酯;而ZH1产生更多的醇类物质,如3-甲硫基丙醇和苯乙醇,这也造成了两种虾酱的风味差异。然后,通过GC-IMS对上述3个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MX与ZH2相同的挥发性成分较多,因此气味较为相似,ZH1产生更多的挥发性成分,含有更多的醛类和酮类,这类物质提供花香和水果香,还有更多的杂环类物质,其中典型的如2-甲基吡嗪,具有烘焙气味。(4)通过溶剂辅助蒸发萃取后,用GC-MS检测MX、ZH1和HZ2虾酱的提取物,共检测得到酮类8种,酯类10种,醇类24种,醛类1种,碳氢化合物16种,醚类2种,酸类物质22种,芳香族化合物13种,含硫及杂环类化合物11种和其他化合物11种。通过GC-O分析共鉴定得到42种香气活性物质,MX中的香气活性物质主要是鲜香味,腌肉味和焙烤味;虾酱中的香气活性成分有35种,共同的气味主要是酸酪味,大蒜汁气息和烧烤样香气,低盐虾酱中更突出的气味是腐乳香,爆米花香,大蒜汁气息和土豆的香气,而ZH1虾酱香气更加丰富,多了酸酪香气,米饭香和烘焙的香气。通过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得到ZH1虾酱中具有较高(FD≥6)FD值的成分有:2,5-二甲基吡嗪,苯酚,5-羟基-2-甲基硫代嘧啶,2-哌啶酮,和对二甲苯,这些成分构成了ZH1虾酱的特征风味。
高莉,王猛,王浩,刘秀明,顾健龙,马慧宇,刘亚,刘娟[6](2017)在《指纹图谱在香精香料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指纹图谱是随着现代分析技术发展而诞生的一种从整体上研究复杂物质体系的技术,已成为分析化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从涉及指纹图谱应用的色谱分析方法、光谱分析方法以及指纹图谱算法等方面综合评述了指纹图谱在香精香料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对GC-MS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在香精香料分析中常用的构建指纹图谱的光谱分析方法中的红外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进行了概述,对指纹图谱算法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总结,对指纹图谱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相结合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范可奕[7](2017)在《天然苹果香精的制备与纯化》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上苹果浓缩汁生产和出口的第一大国,为了提高浓缩果汁生产过程中农副产品的利用,本文研究了天然苹果香精的制备与纯化,为企业生产天然苹果香精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红富士苹果为原料,利用减压蒸馏法对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回收,同时采用二次蒸馏纯化,得到天然苹果香精,采用气相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组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红富士苹果汁为原料,用减压蒸馏法回收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回收过程中,总的香气成分即醇类、醛类、酯类、其他(酮、酸、烃、酚等)呈现出随着水浴温度升高、蒸馏时间延长总峰面积减少的趋势。以各类物质香气数目和峰面积大小为评价指标,建立香气综合评判模型,优化得到天然苹果香精制备的最佳参数为蒸馏温度为60℃、蒸馏时间为10 min。(2)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天然苹果香精的纯化工艺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建立香气成分总相对含量与蒸馏时间、旋转转速和水浴温度三个因素间的二次回归模型方程,通过对此模型三维图及等高线分析发现,蒸馏时间为12 min、旋转转速为50 r/min、水浴温度为59℃,在此试验条件下进行天然苹果香精纯化试验,得到香气成分总相对含量为3.5918 mg/mL,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没有显着差异,说明二次回归模型方程可以用来分析预测。(3)通过SPME-GC-MC分析天然苹果香精的化学组分,对试验所得天然苹果香精与市售天然苹果香精对比发现,通过减压蒸馏回收与二次蒸馏纯化很难得到浓度较大的天然苹果香精,纯化最终所得香气成分主要是醇类物质较多,如乙醇、丁醇、2-甲基丁醇、正己醇等,还有部分醛类物质,酯类物质几乎没有,酯类物质在减压蒸馏及二次蒸馏过程中损失严重,几乎很难纯化得到。市售香精中主要有酯类物质,如乙酸异戊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己酯、乙酸香茅酯、葵酸乙酯、乙酸香叶酯等,通过与苹果原液香气成分对比,发现有些香气成分本试验并没有检测到。
曹永[8](2017)在《茶叶提取物成分分析及其在卷烟增香提质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销国,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但每年约有占总产量20%的低值茶叶积压,给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通过烟用香精香料技术将低值茶叶制成烟用香料,不仅符合国家烟草总局提出的中式卷烟发展方向,而且提高了茶叶利用率、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本论文采用植物提取技术制备茶叶烟用香料,首先通过主要成分分析及感官评吸系统筛选茶叶原料,同时采用相关性分析探求茶叶提取物中的关键増香提质成分。进一步通过优化工艺富集有效成分,并采用加香复配试验验证及探究其对卷烟增香提质的作用。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信阳毛尖、红碎茶及普洱熟茶为三种不同发酵度的茶叶代表,系统分析其醇提及水提相的组分(非挥发/挥发)差异并在卷烟体系对其进行感官评吸。结果表明,醇提物中以茶多酚(信阳毛尖>普洱熟茶>红碎茶)、咖啡碱及蛋白质为主,而水提物中茶多糖(普洱熟茶>红碎茶>信阳毛尖)、没食子酸及茶氨酸含量较醇提物高。同时,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鉴定各组分的挥发性化合物,发现红碎茶提取物和信阳毛尖水提物中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普洱熟茶提取物则以甲氧基苯类面积占比最高,而在信阳毛尖醇提物中含氮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感官评吸结果表明,普洱熟茶(经后发酵的黑茶)醇提物的烟用效果最佳。(2)选用五种具有代表性的黑茶(天尖、茯砖、百两、普洱和六堡茶),比较其提取物的组分差异和感官评吸效果,建立内在联系并探究关键増香提质成分。结果表明,不同黑茶提取物的组分差异较大且对卷烟的增香效果不同。其中产自湖南的天尖、茯砖和百两茶提取物中茶多酚、茶多糖及儿茶素的总含量均显着高于普洱和六堡茶提取物,而普洱茶提取物有最高含量的咖啡碱、没食子酸及茶氨酸。分析挥发性组分发现,天尖、六堡茶提取物中含氮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茯砖、百两茶提取物则以酮类物质为主,而普洱茶提取物中含较高含量的甲氧基苯类物质。同时,卷烟感官评吸结果表明,普洱茶提取物能增浓度、增香气,使烟气顺滑舒适,得分最高(87分)。对上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氨酸、没食子酸的含量与香气指标评分、表儿茶素(EC)与余味指标分别具有显着正相关性(p<0.05),咖啡碱与协调指标及儿茶素(C)与刺激性、余味和总分指标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8。新植二烯、反式氧化芳樟醇、异氟尔酮、异戊酸香叶酯、棕榈酸甲酯、棕榈酸的相对含量与感官指标呈显着正相关(p<0.05)。1,2,3-三甲氧基苯、芳樟醇、苯乙酮、吲哚则与感官指标有一定相关性(r>0.8),这些物质是茶叶提取物中影响卷烟感官评分的关键増香提质成分。(3)进一步以提取物组分、得率及卷烟加香评吸效果为评价指标,对普洱茶提取物进行提取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普洱熟茶提取物的最优提取工艺为:茶叶粉碎过40目筛,乙醇浓度80%,料液比1:12,85℃加热回流提取2h。该工艺下获得的提取物能有效增加烟气透发性、提高烟香飘逸感,具有较好的卷烟加香效果。(4)在模拟卷烟燃吸环境下分析普洱熟茶提取物的热失重和热裂解性质。TGADTG-DSC分析表明普洱熟茶提取物总失重率可达66.01%。通过Py-GC-MS鉴定出热裂解挥发性产物92种。其中,76种为新生成的化合物;16种化合物则在提取物中已有检出,主要有(E)-氧化芳樟醇(呋喃型)、(Z)-氧化芳樟醇(呋喃型)α-松油醇、金合欢醇、棕榈酸、1,2,3-三甲氧基苯等,与烟香具有较好的协调性。根据评吸结果发现,普洱熟茶提取物的最佳添加量为0.15%。(5)通过单体直接加香确认关键増香提质成分,并通过提取物复配实验提升茶叶提取物的烟用效果。直接加香实验发现,茶氨酸能提高香气质量,增进清香香韵;咖啡碱可使烟气柔和细腻、产生飘逸感;而没食子酸则能明显降低烟气刺激性和杂气,提高协调感;茶多糖在香气和甜润感方面表现较好;茶多酚及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能增进烟气中清香香韵且使余味干净,但略有刺激性,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相比之下无明显刺激性,协调性较好。复配评吸结果表明,茶氨酸、咖啡碱、没食子酸分别在香气、协调性和刺激性指标上效果突出,与相关性分析结果相符。C、EC在余味指标上较相符,但在刺激性指标上需进一步验证。
曾世通,李鹏,孙世豪,卢斌斌,吴鹏勃,张兴,张玉玉[9](2015)在《烟草酶解液参与制备的热反应香精香气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烟草酶解液参与制备的热反应香精的香气成分。方法以甘氨酸与木糖的美拉德反应液为对照,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SPME)法和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法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离鉴定。结果烟草酶解液参与制备的热反应香精中共鉴定出34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括20种杂环类、4种酸类、3种酮类、3种醇类、2种醛类、1种酚类和1种烃类化合物。其中,杂环化合物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且糠醛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为32.483%,含量为4.799μg/g。美拉德反应对照液中共鉴定出11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7个杂环类、1个酸类、1个醛类、1个酚类和1个烃类化合物。结论与反应对照液相比,热反应烟草香精的制备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挥发性香味成分,尤其是杂环类化合物,不仅对烟草风味具有良好的修饰作用,亦为卷烟香精的重要组成成分。
徐杨斌,王凯,刘强,朱瑞芝,冒德寿,李智宇,者为,唐辉[10](2015)在《香精香料中芳香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香精香料中芳香化合物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香精香料的前处理方法和芳香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检测方法、定性方法,介绍了各方法的特点,并对香精香料中芳香化合物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展望。
二、烟用香精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用香精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黄金叶”品牌烟用香精色谱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概述 |
1.2 烟用香精香料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
1.2.1 利用常规物理化学指标控制 |
1.2.2 利用化学成分控制 |
1.2.3 利用指纹图谱控制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黄金叶”品牌烟用香精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 |
3.1.1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
3.1.2 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
3.2 “黄金叶”品牌烟用香精色谱指纹图谱质控方法 |
3.2.1 烟用香精料液样品的采集 |
3.2.2 常规理化指标检测和嗅香试验方法 |
3.2.3 指纹图谱计算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黄金叶”品牌烟用香精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 |
4.1.1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
4.1.2 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
4.2 “黄金叶”品牌烟用香精色谱指纹图谱质控方法 |
4.2.1 常规理化指标检测 |
4.2.2 嗅香测试 |
4.2.3 指纹图谱计算方法修正 |
4.2.4 指纹图谱计算方法允差控制范围 |
4.2.5 指纹谱图允差要求 |
4.2.6 指纹图谱允差控制方法与现有质控方法比较 |
5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2)基于分子感官科学的烟用香精关键香气活性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样品前处理 |
1.2.2 GC-MS分析条件确定 |
1.2.3 定性分析 |
1.2.4 香气活性成分分析 |
1.2.5 定量分析 |
1.2.6 香气活性值计算 |
1.2.7 香气重组、缺失实验及关键香气活性成分验证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烟用香精中挥发性成分定性分析结果 |
2.2 烟用香精中香气活性成分鉴定结果 |
2.3 烟用香精中香气活性成分的定量及香气活性值分析 |
2.4 重组实验和缺失实验结果分析 |
2.4.1 重组实验结果 |
2.4.2 缺失实验结果 |
2.4.3 关键香气活性成分验证 |
3 结论 |
(3)气-液微萃取技术结合GC-MS分析几种休闲食品中常用香精香料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香精香料 |
1.1.1 香精的成分 |
1.1.2 香精的工业技术-包埋技术 |
1.2 香精香料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
1.2.1 传统前处理方法 |
1.2.1.1 固相萃取法 |
1.2.1.2 同时蒸馏萃取法和固相微萃取法 |
1.2.1.3 静态顶空法 |
1.2.1.4 减压蒸馏萃取法 |
1.2.1.5 超临界CO_2萃取法 |
1.2.1.6 搅拌棒吸附萃取法 |
1.2.1.7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 |
1.2.2 新型前处理方法—气-液微萃取法 |
1.3 食品模拟物 |
1.3.1 食品模拟物的分类 |
1.3.2 食品模拟物的相关研究 |
1.4 香精香料分析技术 |
1.4.1 定性方法 |
1.4.1.1 气相色谱法 |
1.4.1.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4.1.3 色谱-质谱联用 |
1.4.1.4 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 |
1.4.1.5 光谱法 |
1.4.2 定量方法 |
1.5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GLME处理香精香料操作条件的优化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GC-MS条件 |
2.2.3.1 色谱条件 |
2.2.3.2 质谱条件 |
2.2.4 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 |
2.3 GLME操作条件优化 |
2.3.1 GLME操作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
2.3.1.1 提取温度对香精香料回收率的影响 |
2.3.1.2 提取时间对香精香料回收率的影响 |
2.3.1.3 冷凝温度对香精香料回收率的影响 |
2.3.1.4 气体流速对香精香料加标回收率的影响 |
2.3.1.5 稀释比例对香精香料加标回收率的影响 |
2.3.2 响应面设计优化 |
2.4 结果讨论 |
2.4.1 响应面模型拟合 |
2.4.2 响应面的方差分析 |
2.4.3 两两因素交互响应面结果 |
2.4.3.1 加标样品中乙基麦芽酚的回收率 |
2.4.3.2 加标样品中香叶醇的回收率 |
2.4.3.3 加标样品中八角茴香油的回收率 |
2.4.3.4 加标样品中丁香酚的回收率 |
2.4.3.5 加标样品中香豆素的回收率 |
2.4.4 最优化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利用食品模拟物验证GLME的可行性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GC-MS条件 |
3.2.3.1 色谱条件 |
3.2.3.2 质谱条件 |
3.2.4 GLME操作条件 |
3.3 食品模拟物的配制 |
3.3.1 水基食品模拟物 |
3.3.1.1 水 |
3.3.1.2 3 %(体积分数)乙酸水溶液 |
3.3.1.3 10%(体积分数)乙醇水溶液 |
3.3.1.4 橄榄油模拟物 |
3.3.2 干基食品模拟物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水基食品模拟物验证实验 |
3.4.1.1 模拟物-水的加标验证实验 |
3.4.1.2 模拟物-3%乙酸的加标验证实验 |
3.4.1.3 模拟物-10%乙醇的加标验证实验 |
3.4.1.4 模拟物-橄榄油的加标验证实验 |
3.4.2 干基食品模拟物验证实验 |
3.5 小结 |
第4章 几种休闲食品中常用香精香料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GC-MS条件 |
4.2.4 样品制备 |
4.3 实际样品分析 |
4.3.1 冰淇淋的成分分析 |
4.3.1.1 GLME操作条件 |
4.3.1.2 GC-MS结果 |
4.3.1.3 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
4.3.1.4 主成分分析 |
4.3.2 奶茶的成分分析 |
4.3.2.1 GLME操作条件 |
4.3.2.2 GC-MS结果 |
4.3.2.3 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
4.3.2.4 主成分分析 |
4.3.3 果冻的成分分析 |
4.3.3.1 GLME操作条件 |
4.3.3.2 GC-MS结果 |
4.3.3.3 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
4.3.3.4 主成分分析 |
4.3.4 青豆的成分分析 |
4.3.4.1 GLME操作条件 |
4.3.4.2 GC-MS结果 |
4.3.4.3 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
4.3.4.4 主成分分析 |
4.3.4.5 小结 |
第5章 实际样品定量分析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2.3 GC-MS条件 |
5.2.4 内标溶液的配制 |
5.2.5 样品制备 |
5.3 样品定量分析 |
5.3.1 GLME操作条件 |
5.3.2 定量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利用酵母菌发酵甜玉米制备新型烟用香精香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国内烟草行业的现状 |
1.2 烟用香精香料 |
1.2.1 烟用香精香料的重要性 |
1.2.2 烟用香精香料的种类 |
1.2.2.1 天然香料 |
1.2.2.2 人工合成香料 |
1.2.3 烟用香精香料的的优缺点 |
1.2.3.1 天然香料的优缺点 |
1.2.3.2 人工合成香料的优缺点 |
1.2.4 烟用香精香料的发展趋势 |
1.3 生物香料 |
1.3.1 生物香料的产生及来源 |
1.3.2 生物香料的优缺点 |
1.3.3 生物香料在卷烟上的应用研究 |
1.4 挥发性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
1.4.1 气相色谱(GC) |
1.4.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
1.5 化学成分与卷烟风味的关系 |
1.5.1 游离氨基酸 |
1.5.2 糖类 |
1.6 甜玉米的应用价值 |
1.7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 |
1.8 感官评吸 |
1.9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酵母的分离鉴定以及生理生化的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品及菌株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试剂与药品 |
2.1.4 培养基的配制 |
2.1.5 酵母菌的筛选及鉴定 |
2.1.5.1 酵母菌的筛选 |
2.1.5.2 形态学观察 |
2.1.5.3 假菌丝观察 |
2.1.5.4 分子生物学的鉴定 |
2.1.6 生长曲线的测定 |
2.1.7 碳源同化 |
2.1.8 水解酶活性鉴定 |
2.1.8.1 果胶酶活性鉴定 |
2.1.8.2 纤维素酶活性鉴定 |
2.1.8.3 淀粉酶活性鉴定 |
2.1.9 菌株酒精耐受性测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酵母菌的筛选与鉴定 |
2.2.1.1 形态学观察 |
2.2.1.2 假菌丝观察 |
2.2.1.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2 生长曲线的测定 |
2.2.3 碳源同化 |
2.2.4 水解酶活性鉴定 |
2.2.4.1 果胶酶活性鉴定 |
2.2.4.2 纤维素酶活性鉴定 |
2.2.4.3 淀粉酶活性鉴定 |
2.2.5 酵母酒精耐受性测定 |
2.2.6 小结 |
第三章 发酵甜玉米制备烟用香精香料及条件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菌株及发酵原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试剂和药品 |
3.1.4 培养基的配制 |
3.1.5 标准曲线的测定 |
3.1.5.1 氨基酸标准曲线的测定 |
3.1.5.2 还原糖标准曲线的测定 |
3.1.6 生产烟用香精香料单因素实验设计 |
3.1.6.1 接种量对于发酵产物中化学成分的影响 |
3.1.6.2 加水量对于发酵产物中化学成分的影响 |
3.1.6.3 发酵时间对于发酵产物中化学成分的影响 |
3.1.7 响应面优化制备烟用香精香料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标准曲线的测定 |
3.2.1.1 氨基酸标准曲线的测定 |
3.2.1.2 还原糖标准曲线的测定 |
3.2.2 生产烟用香精香料单因素实验设计 |
3.2.3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烟用香精香料 |
3.2.4 小结 |
第四章 香精香料成分分析及感官评吸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试剂和药品 |
4.1.4 GC-MS测定挥发性化合物 |
4.1.5 感官评吸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GC-MS测定挥发性化合物 |
4.2.2 感官评吸 |
4.2.3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5.1 总结 |
5.2 讨论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虾酱风味指纹图谱的构建及关键香气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虾酱概述 |
1.1.1 虾酱简介 |
1.1.2 虾酱风味研究现状 |
1.2 水产发酵调味品风味主要研究内容 |
1.2.1 滋味物质研究内容 |
1.2.2 香气物质研究内容 |
1.2.3 挥发性成分研究方法 |
1.3 风味指纹图谱研究现状 |
1.3.1 风味指纹图谱简介 |
1.3.2 风味指纹图谱在食品中的应用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渤海湾地区虾酱风味成分检测及指纹图谱构建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虾酱样品 |
2.2.2 主要仪器 |
2.2.3 主要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虾酱滋味成分分析 |
2.3.2 虾酱挥发性成分分析 |
2.3.3 虾酱挥发性指纹图谱构建方法 |
2.3.4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虾酱滋味成分分析 |
2.4.2 虾酱挥发性成分分析 |
2.4.3 虾酱挥发性指纹图谱的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3 GC-IMS 和 SPME-GC-MS 分析不同含盐量虾酱挥发性成分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虾酱样品 |
3.2.2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SPME-GC-MS分析 |
3.3.2 GC-IMS分析 |
3.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SPME-GC-MS结果分析 |
3.4.2 GC-IMS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通过GC-O-MS分析不同盐含量虾酱关键致香成分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原料 |
4.2.2 主要仪器 |
4.2.3 主要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溶剂直接萃取-溶剂辅助蒸发萃取(DSE-SAFE) |
4.3.2 GC-O分析 |
4.3.3 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 |
4.3.4 GC-MS分析 |
4.3.5 定性方法 |
4.3.6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通过GC-MS分析不同样品的成分 |
4.4.2 GC-O结果分析 |
4.4.3 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AEDA)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指纹图谱在香精香料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香精香料色谱指纹图谱 |
1.1 香精香料气相色谱指纹图谱 |
(1) 有机溶剂萃取 |
(2) 水蒸气蒸馏 |
(3) 液-液萃取 |
(4) 同时蒸馏萃取 |
(5) 固相微萃取 |
(6) 超临界萃取 |
1.2 香精香料液相色谱指纹图谱 |
(1) 香精香料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指纹图谱 |
(2) 香精香料超高效液相 (UPLC) 指纹图谱 |
2 香精香料光谱指纹图谱 |
2.1 香精香料红外光谱指纹图谱 |
2.2 香精香料紫外光谱指纹图谱 |
3 香精香料指纹图谱算法 |
4 结语 |
(7)天然苹果香精的制备与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天然香精的研究现状 |
1.1.1 天然香精的概述 |
1.1.2 天然香精的提取方法 |
1.1.3 天然香精浓缩及纯化方法 |
1.2 天然苹果香精的研究现状 |
1.2.1 天然苹果香精的概述 |
1.2.2 天然苹果香精的成分检测方法及质量标准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天然苹果香精的制备 |
1.4.2 天然苹果香精的纯化 |
1.4.3 天然苹果香精化学组分分析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天然苹果香精的制备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原料与试剂 |
2.1.2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苹果汁生产工艺流程 |
2.2.2 天然苹果香精制备方法 |
2.2.3 完全随机化双因素试验 |
2.2.4 香气成分的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完全随机化双因素试验结果 |
2.3.2 建立综合评判模型 |
2.3.3 香气成分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天然苹果香精的纯化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原料与试剂 |
3.1.2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天然苹果香精纯化方法 |
3.2.2 单因素试验 |
3.2.3 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
3.2.4 香气成分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单因素试验 |
3.3.2 分析与回归方程的建立 |
3.3.3 响应面分析及参数优化试验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天然苹果香精化学组分分析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原料与试剂 |
4.1.2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天然苹果香精香气萃取方法 |
4.2.2 香气成分定性方法 |
4.2.3 香气成分定量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天然苹果香精理化特征 |
4.3.2 天然苹果香精香气物质鉴定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茶叶提取物成分分析及其在卷烟增香提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茶叶 |
1.2.1 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
1.2.2 茶叶中的香气物质 |
1.3 烟用香精研究现状 |
1.3.1 烟用香料概况 |
1.3.2 植物提取制备天然烟用香料 |
1.4 茶叶在烟草中的应用 |
1.4.1 在卷烟叶组中的加香应用 |
1.4.2 茶叶部分或者全部替代烟丝 |
1.4.3 在滤嘴棒中的应用 |
1.4.4 茶叶功能性成分在卷烟提质减害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发酵程度茶叶其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及烟用加香效果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发酵程度茶叶提取物主要成分分析 |
2.3.2 不同发酵程度茶叶提取物挥发性组分分析 |
2.3.3 不同发酵程度茶叶提取物在卷烟中的加香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黑茶提取物主要成分分析及与烟用加香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黑茶提取物主要成分分析 |
3.3.2 不同黑茶提取物挥发性组分分析 |
3.3.3 不同黑茶提取物在卷烟中的应用 |
3.3.4 不同黑茶提取物化学组分与感官评吸效果相关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普洱熟茶制烟用香料及其提取工艺的优化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乙醇浓度制得普洱茶提取物成分分析 |
4.3.2 不同乙醇浓度制得普洱茶提取物挥发性组分分析 |
4.3.3 不同乙醇浓度制得普洱茶提取物在卷烟中的应用 |
4.3.4 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工艺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普洱熟茶提取物的热失重和热裂解分析及增香调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普洱熟茶提取物的TGA-DTG-DSC分析 |
5.3.2 普洱熟茶提取物在氮气氛围下的Py-GC-MS研究 |
5.3.3 不同添加量黑茶提取物对卷烟感官评吸效果的影响 |
5.3.4 外添加原料对普洱熟茶提取物在卷烟加香效果中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论文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9)烟草酶解液参与制备的热反应香精香气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实验方法 |
2.2.1烟草热反应香精的制备 |
2.2.2 SPME法萃取热反应香精中的挥发性成分 [11] |
2.2.3SDE法提取热反应香精中的挥发性成分[12] |
2.2.4GC-MS测定条件[13] |
2.3数据处理 |
2.3.1定性分析 |
2.3.2定量分析 |
3结果与讨论 |
3.1SPME和SDE法提取风味物质的比较 |
3.2热反应烟草香精中特征成分分析 |
4结论 |
(10)香精香料中芳香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香精香料的前处理方法 |
1.1 直接进样法 |
1.2 蒸馏法 |
1.3 萃取法 |
1.4 吸附法 |
1.5 顶空分析法 |
1.6 热脱附法 |
1.7 其它前处理方法 |
2 芳香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
2.1 气相色谱法 |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3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
2.4 其它分析方法 |
2.4.1 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 |
2.4.2 电子鼻及电子舌 |
3 芳香化合物的检测方法 |
4 芳香化合物的定性方法 |
4.1 峰高定性法 |
4.2 保留时间定性法 |
4.3 质谱库检索法 |
4.4 保留指数法 |
5 展望 |
四、烟用香精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金叶”品牌烟用香精色谱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 刘文召.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2]基于分子感官科学的烟用香精关键香气活性成分分析[J]. 杨鹏飞,张增辉,何春雨,杨靖,贾春晓,毛多斌. 轻工学报, 2021(02)
- [3]气-液微萃取技术结合GC-MS分析几种休闲食品中常用香精香料成分[D]. 叶琳洋. 长春大学, 2020(01)
- [4]利用酵母菌发酵甜玉米制备新型烟用香精香料[D]. 孙强. 广西大学, 2020(02)
- [5]虾酱风味指纹图谱的构建及关键香气表征[D]. 许志颖.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指纹图谱在香精香料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 高莉,王猛,王浩,刘秀明,顾健龙,马慧宇,刘亚,刘娟. 新型工业化, 2017(12)
- [7]天然苹果香精的制备与纯化[D]. 范可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10)
- [8]茶叶提取物成分分析及其在卷烟增香提质中的应用[D]. 曹永.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9]烟草酶解液参与制备的热反应香精香气成分分析[J]. 曾世通,李鹏,孙世豪,卢斌斌,吴鹏勃,张兴,张玉玉.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10)
- [10]香精香料中芳香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徐杨斌,王凯,刘强,朱瑞芝,冒德寿,李智宇,者为,唐辉.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