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率调控宏观经济学的数学模型

三利率调控宏观经济学的数学模型

一、三率调控宏观经济的数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碧碧[1](2020)在《“高周转”背景下房地产上市公司周转率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文中认为房地产行业具有项目投资大、资金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并且伴随着近几年我国房价的迅猛上涨,政府调控也成为行业市场的重要影响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市场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作为应对市场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很多房地产企业都将提升周转率作为应对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依靠提升周转率来应对高波动性的房地产市场风险。但是高周转是否能有效提升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绩效呢?因此,本文展开针对房地产上市公司周转率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本文在国泰安数据库选取了 2013-2018年的10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IBM SPSS20.0对选取的14个因变量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指标,然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来逐个检验7个自变量与综合财务指标的关系,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应收账款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营运资金(资本)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股东权益周转率与财务绩效综合指标的T检验对应的Sig值都远小于0.01,说明这5个指标都与财务绩效有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存货周转率以及流动资产周转率无显着相关性,但是相关系数却是一负一正。综上可得出周转率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总体上是正相关的,即周转率高可以带来稿的企业财务绩效这一结论。针对上述结论,本文从房地产内部环境层面、外部环境层面两个方面给出建议,由此可相助与房地产企业周转率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规范行业发展模式,提高企业财务绩效。

任烜秀[2](2020)在《价格和技术进步对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的作用机理分析 ——基于山西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国民经济的发展促使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国家大力支持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山西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省份,长期将发展煤炭产业作为本省的发展战略核心,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但随着国际国内煤炭市场需求饱和、煤炭价格下跌、经济形势下滑,原本火热的煤炭市场瞬间进入寒冬期,山西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传统煤炭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然不适应新经济的发展情况,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但由于煤炭价格的波动,使得山西煤炭企业在收益高时,将更多的利润继续投入煤炭行业扩大生产,却不愿发展技术以待转型。而在煤炭价格较低、市场低迷时,企业又因资金短缺、缺乏技术等问题难以转型,致使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压力。而作为转型关键的技术进步,却并未能在山西转型的关键阶段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支撑经济转型。基于此种现象,本文梳理了价格和技术进步对经济波动影响的相关文献,发现以往文献在分析两种情况时,并未将这两大因素统一于一个模型之中进行解释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并且在关于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的相关研究中,我国学者往往只用一种资源产品价格作为解释变量。但是资源型地区经济往往拥有多种资源产业,并且每种资源产业都会带动该地区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为更好的解释整体价格水平对资源型地区经济的影响,本文创新性地研究资源型地区整体产出价格水平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同时,将价格和技术这两大影响因素融合在一个理论模型中进行分析,以更好的解释价格和技术共同作用于经济波动时产生的影响情况。本文首先构建经济理论模型深入分析价格和技术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共同作用机理,推导出二者作用经济波动的关键方程。然后,依据关键方程构建计量经济模型,以山西数据为例,分静态预期和理性预期两种情况,通过时间序列门限回归模型和邹检验两种计量模型方法,从整体和分阶段两种角度验证理论结论和具体分析价格波动和技术进步对山西经济波动的作用。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最终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理论模型分析发现,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资源型地区价格水平会和全国整体价格水平产生偏离差额。在静态预期下时,预期的全国整体价格水平的变动会保持不变,经济波动会完全受资源型地区价格水平波动的影响;在理性预期下时,资源型地区价格水平会和全国整体价格水平产生偏差。当价格变动偏离差为正时,该地区企业扩大生产;反之,价格变动偏离差为负时企业缩减生产,进而产生冲击导致经济波动。技术进步同样会对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产生直接影响,这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基本相符。(2)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静态预期更符合山西的实际经济情况。结果显示:1978-1993年,由于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价格对山西经济波动作用不明显,主要是技术进步引起经济波动。1994-2007年,在市场经济下,价格成为山西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技术进步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偏弱,山西经济增长更加依赖资源价格的上涨而非技术进步。2008金融危机至今,价格冲击对山西经济波动作用减弱,技术进步成为引起经济波动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3)基于理论和山西实证分析,完全市场下,价格对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的冲击要大于技术进步,表现出企业发展更依赖价格变动而非技术进步,这导致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固化,技术进步落后,出现市场失灵现象,需要政府主动调节。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借鉴了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构建出一个将价格水平和技术进步统一考虑的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理论模型,分析资源型地区价格水平和技术进步对经济波动的作用机理,推导出二者作用经济波动的关键方程。然后,以山西数据为例,分静态预期和理性预期两种情况,通过时间序列门限回归模型和邹检验两种计量模型方法,验证了关键方程并分析山西经济。提出政府主动调节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路径。

王永卿[3](2019)在《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矛盾由来已久,当前严格的环境制度对矿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绿色矿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湖北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区,属于中国重要的钢铁和磷化工基地,鄂东南有成熟型和衰退型资源型城市,鄂西北有新型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同时湖北省具有矿业周期中矿产资源开发不同阶段的典型特征。但前期高强度的开采导致的生态退化、总磷和重金属水土污染等环境问题是制约当前矿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对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对矿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矿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调查湖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从理论方面分析了湖北省矿产资源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检验了湖北省资源诅咒现象,验证了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丰富了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从空间视角,通过莫兰指数、LISA集聚图、G指数热点分析探讨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从企业层面,探讨了绿色矿山建设的影响因素,评估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政策带来的净效应,为湖北省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形成绿色矿业格局提供参考。本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和结果主要包括以下5点:(1)本文对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发现: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优势矿产总量控制不佳、部分矿产后备储量不足等问题、矿业结构亟需调整、资源利用效率低、矿业发展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三废”不断增加,治理工作量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任务重等问题。(2)经检验湖北省确实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在仅控制初始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丰裕度的两个变量的时候,自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湖北省矿产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科技创新水平、国内物质资本的投入间接影响经济增长;丰裕的自然资源对外商投资、人力资本的投入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3)通过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发现湖北省从湖北西部到东部呈现高-低-高的趋势,以及北高南低的趋势。整体协调发展水平有小幅度下降,其中鄂州、武汉、十堰协调发展水平下降明显,咸宁、潜江协调发展水平有上升趋势,其他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相对平稳。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整体呈现空间正自相关,2004-2010年,空间相关性增强,存在空间集聚效应;2010年以后相关性减弱,空间集聚效应减弱,到2016、2017年显示空间不相关。G指数冷热点区分布呈现“西热东冷”趋势,热点集中在鄂西北与鄂西南地区,冷点地区集中在湖北中部地区。经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耦合协调度分析发现湖北省少数地区属于失调衰退状态,大多处于勉强协调发展至中级协调发展之间。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仍有较大得提升空间。(4)矿山特征要素是影响绿色矿山建设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矿山规模与矿山资源占用资源两方面。按照影响大小各因素排名依次是:矿山规模、矿山经济价值、三率调查矿种、主体功能区类别、城镇化水平、矿山经济类型、年投资比重。“三率”调查与评价工作在绿色矿山建设中,对掌握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现状,建立科学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体系提供帮助;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对绿色矿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中型矿山、重点生态保护区内矿山、国有和集体企业对绿色矿山建设落实情况更加积极;企业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对绿色矿山建设的因素之一。(5)绿色矿山建设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效果由矿山规模和矿产资源类型决定,其中大型矿山>中型矿山>小型矿山、非金属矿山>金属矿山;对矿山环境治理投资改善效果受主体功能区职能和矿产资源类型影响,其中,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开发区、非金属矿山>金属矿山;实证结果并未发现短期内绿色矿山建设对尾矿和废石的利用有显着的改善。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矿产资源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需要坚持生态建设优先、保护优先、节约利用、绿色发展的原则,严格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空间管控、转变矿产资源开发方式、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促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建设绿色矿山与矿业集群发展,形成绿色矿业开发格局。形成生态环境友好、产业结构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的协调发展模式。

方传棣[4](2019)在《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区域之一,同时还是我国矿产资源供给区域之一。1949年以来,资源供应保障一直是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主基调,矿业产值及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然而,该区域长期过量的矿产开发导致生态退化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如何在环境约束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议题。现阶段,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已明确。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大国担当,而且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因此,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下,如何建构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如何促进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呈现何种趋势;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效应等,是需要展开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关于资源-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定量分析的文献较为丰富,主要通过“耦合”模型对其进行模拟与评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梳理和总结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的现状特征,应用VAR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的相互作用程度,深入理解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的耦合关系。第二,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应用加权TOPSIS法评价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探索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的耦合关系。第三,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情景分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影响,并进行分地区的协调水平及发展趋势分析与讨论。第四,通过空间计量模型估算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并探索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对矿产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大,而矿产资源开发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10个冲击期内矿产资源开发平均解释了经济发展5.98%的预测方差,经济发展解释了矿产资源开发79.05%的预测方差。表明近年来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逐步由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迈进。第二,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环境影响仍需高度重视,同时不同类型的环境影响具有差异性。计算得出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值为0.36,评价等级为较差。其中,上海市的评价值为1.00,评价等级为良好;安徽省的评价值为0.47,评价等级为一般;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评价值分别为0.39、0.35、0.37、0.24、0.38、0.35,评价等级为较差;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评价值分别为0.15、0.15、0.11,评价等级为极差。第三,“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大保护”情景下,与经济优先情景相比2016年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与之相似,2017年高出0.02,约高3.38%;预测到2025年较2018年增长0.04,涨幅6.34%,年均涨幅0.93%,较2025年经济优先情景高出0.06,约高9.82%。第四,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得出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收益水平和集约水平每上升1%,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分别上升0.112%、0.149%、0.022%,产量水平每上升1%,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下降0.113%。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优化空间结构,减少布局性风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矿业城市资源产业转型升级;严格实行限采区限采制度,高污染和保护性矿种限量开采;推进矿山清洁化、集约化发展,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建立流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任思达[5](2019)在《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近10%的增长速度,被称之为“中国奇迹”。其中,矿产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地区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十三五规划纲要》表明,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长期以依靠资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使我们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资源环境的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和资源环境联系最为密切的矿业,更是以巨大的资源消耗为代价推动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总量持续上升、对外依存持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过低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已逐步显现。面对传统的矿业发展方式已无法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应对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对矿业行业进行转型升级,从根本上实现绿色发展,已是当前矿业经济发展所将面临的首要担当。然而,随着有关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探讨逐渐进入众人的视线,针对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研究,仍更多的集中于国家尺度或者某地区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缺乏矿业发展问题时空分布特征的探讨,且随着对绿色发展理念认识的不断完善,矿业经济的绿色发展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因此,有必要对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相关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十三五”时期矿业绿色发展新内涵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对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问题进行探讨,在完善矿业在地理空间视角实证研究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为各地区矿业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经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以及外部性理论,在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状况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利用脱钩分析模型、协整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明确了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现状;并针对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现状,结合绿色矿业发展的新内涵,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此量化分析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我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多种模式以及相关路径,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各地区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从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历程与区域分布特征来看,时间维度上,中国矿业经济经历了调整准备阶段、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阶段、环境治理与保护阶段、绿色开采及绿色矿山阶段以及绿色矿业阶段五个阶段。空间维度上,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空间分布特征明显,西部地区在资源储量方面优势突出,地质勘查投入高,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矿业环境恢复治理水平有待提高;东部地区资源总储量相对较少,但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好,矿业发展稳健有序,大中型矿企占比相对较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良好;中部地区在地质勘查投入金额低于西部地区,但同样存在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矿业发展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等问题;东北地区矿业发展相对成熟,经济效益较高,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高,但历史遗留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传统矿业有待进一步转型升级。(2)从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质量来看,矿业经济的发展对整体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较大,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联性逐年增强,但对整体的就业影响相对较弱,能源消费压力日益加大,个别行业的能耗仍然较高,仍需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综合利用效率。(3)基于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新内涵,从经济、环境、政策、技术、产业、社会六个方面出发,通过研究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所构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2005-2015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研究期间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在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四个区域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作为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其矿业绿色发展水平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相比之下,东北部、中部次之,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较差。(4)基于所构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针对不同类别地区矿业绿色发展程度水平,提出了“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政策引导型”、“产业、政策驱动型”、“技术、产业支撑型”和“环保优先型”五种不同类型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其中,“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发展模式包含北京、江苏、山东、广东、天津、上海和浙江7个省市;“政策引导型”包含河北、吉林、黑龙江、重庆、甘肃、青海、宁夏7个省市;“产业、政策驱动”型包含山西和内蒙2个省份;“技术、产业支撑型”包含14个省份;“环保优先型”仅包含西藏1个省份。(5)针对五种不同类型的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结合31个省市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特征,明确各地区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基本形势及存在问题,从而提出了不同类型下地区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路径。其中,“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发展模式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利用技术优势,以科技创新带动矿业转型,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生态环境改善;(2)提高大中型矿业企业占比,加强矿种差别化管理,科学调减矿山数量,合理开发利用绿色能源,推进矿业结构调整优化;(3)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力度,全面推进矿业绿色发展;(4)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以上海为首,发挥上海、浙江和广东三个省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政策引导型”发展模式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为矿业绿色发展提供保障;(2)提高技术水平,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矿业转型升级;(3)化解过剩产能,调整矿业结构,推进清洁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矿业结构的优化升级;(4)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推进矿业绿色发展;(5)调整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推进资源开发收益共享,服务区域发展和民生改善。“产业、政策驱动型”模式的发展路径为:(1)加强政策引导,挖掘新的矿业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结构向多元化转变;(2)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落实选冶加工和矿业开发“走出去”;(3)降低资源的消耗水平,提高矿业的技术水平;(4)在产业结构转变,技术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技术、产业支撑型”模式则根据所包含省份情况,分为“中庸组”、“潜力组”和“劣势组”进行讨论。针对“中庸组”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突显发展优势;(2)保持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平稳发展,加快结构调整转型;(3)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落实优惠政策。针对“潜力组”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发挥各省特色,挖掘矿业发展潜力;(2)完善矿业发展相关政策,引导支持矿业绿色发展。针对“劣势组”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加强技术研究,发挥资源优势,提升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2)利用区位优势,依托国家政策,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相对之下,“环保优先型”模式的矿业发展路径为:(1)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因地制宜,因矿制宜,使资源环境优势带动全局发展;(2)弥补技术、产业、社会方面的短板,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张宸瑞[6](2018)在《开放条件下前瞻型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1996年开始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便开始了以数量型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然而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发展与复杂化,尤其是近年来影子银行的快速膨胀和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使得我国央行对流动性的监测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已不再适合作为中介目标。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不仅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加拿大银行等发达国家的央行,而且还有巴西、哥伦比亚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都纷纷转变为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价格型调控,并且采取规则型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当前我国正处于由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型的阶段,而泰勒规则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在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和透明度,加强预期管理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因此,探讨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适用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出发,首先回顾了相机抉择与货币政策规则的历史争论;然后运用数理经济学方法证明了政策规则下的中央银行损失要小于相机抉择,因此在理论上规则型的货币政策操作优于相机抉择;接着介绍了主要的货币政策规则,并分别介绍了每种货币政策规则的政策含义及优缺点。然后详细阐述了一国中央银行在设计货币政策规则时需要遵循的六个原则,并概括性的总结了中央银行在政策规则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泰勒规则需要满足的条件为基准,从本国国情出发,分析了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我国基本能够满足泰勒规则的适用条件。然后以原始的泰勒规则为基础,构造了一个货币政策反应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扩展的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是适用的,同时还得到以下结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存在显着的利率平滑特征,中央银行的决策行为具有连贯性;我国的利率调控能够对通货膨胀和产出起到稳定作用,但是我国央行并没有对资产价格给予足够的关注;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与利率显着负相关,而且反应系数较大,说明我国的利率政策对汇率变化做出积极的响应。最后本文根据得出的结论,并结合货币政策规则的适用条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潘长春[7](2017)在《经济周期、金融周期与货币政策关联机制的理论分析与计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受实体经济增速下滑与资本市场大幅震荡等多重因素影响,有关实体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匹配的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学者与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实际上,始于2014年10月的此轮资产价格巨幅震荡和2015年末期的本轮房价周期已充分表明:实体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的繁荣衰退、历时长度,峰谷落差均可能出现很大程度上的错配,值得我们予以充分重视。有鉴于此,本文从实体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匹配的视角出发,对我国近十几年来的周期匹配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还探讨了货币政策在调控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对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进行了有效地补充和完善,具体而言,全文研究分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首先,本文在第1章中系统地对金融周期概念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发现:金融周期是指金融活动受到自身内部冲击或外部冲击时,通过金融体系传导从而形成的持续性、周期性的变化。随后,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研究者多是从金融价格周期与金融稳定周期两个角度对金融周期展开研究,其中就价格周期而言,房产价格和股票价格是最常用的两种周期指标测度;而就金融稳定周期而言,研究者则更倾向于采取合成指数法进行指标构建。随后,全文研究按照金融价格周期与金融稳定周期这两大测度进行系统性展开。第2至4章主要是刻画金融价格周期、实体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联,从而为解析我国14-15年的股票热以及15年末期伊始的房产价格繁荣等典型化事实提供重要了理论支撑与经验证据。随后,从5章开始,全文进入金融稳定周期研究,第5章是我国金融稳定指数构建,而第6章采用TVP-VAR模型刻画了金融稳定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以及货币政策间关联机制的时变特征。这两章的研究,为研究者全面地理解近10几年来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及其和实体经济、政策调控间的关联性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总的来看,全文研究得出以下几部结论:首先就金融价格周期研究来看,在房产价格调控的过程中,信贷规模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最为有效。特别是对于发达地区,信贷规模在有效调控房价的同时不会影响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体现出良好的协同特征。但是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对区域房产价格调控并未体现出明显效果,这说明,政府和有关部门若想使房产价格处于理性区位,其根本仍应从直接的信贷调控入手。第3章,从金融价格周期的另一重要测度--股票价格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理性投资者的假设之下,股票市场中将不可避免的出现投机性泡沫,并且股票市场中的理性泡沫还具有自我增长的特性。而就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经验而言,我国股票市场中的泡沫的积蓄与破裂时期呈现出按时间段集聚的现象。其中2005-2007年以及2014-2015年,我国股票价格出现了两轮典型性泡沫破裂与泡沫积聚,引致了较高的金融风险。随后,本章对股票价格泡沫的特性及其延展性进行进一步考察,结果发现,我国出现过的两轮资产价格泡沫仍属于理性泡沫,但是由于泡沫的产生通常具有一定的时间,并且会不断修正投资者的预期,因此通常具有长记忆性,这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尤为不利,同时也会给政策调控带来软约束。最后,从政策调控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引导作用始终有效,但是却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特别是近年来中央银行连续使用降准与降息策略引导资产价格修正与实体经济复苏,这使得政策调整出现了明显的边际效用递减特征。第4章不再对金融价格指标进行区分,采用托宾的Q以及DSGE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利率对资产价格的调控具有调控力度强,回归期较长的特点。这表明虽然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调控能够有效的对资产价格波动进行反馈,但是在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应注意利率对资产价格水平的长期影响,从而更好的调控资产价格水平,熨平资产价格波动,维持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第5章伊始,全文进入金融稳定问题研究,本章筛选了14个包含金融机构发展、金融机构脆弱性、资本市场状况以及宏观经济情况的核心指标拟合出我国的金融稳定指数,结果发现这一指标能够较好地刻画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与脆弱性,凸显了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期与15年我国资本市场巨幅波动所造成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随后,第6章在这一指标的基础上进行了时变系统研究,结果发现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间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其中在次贷危机以前,二者的相关性较弱,而在次贷危机之后,金融稳定性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而经济增长也能够在中长期内有效地提升金融稳定性,特别是进入经济“新常态”之后,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显着增强。这说明,在当前系统性紧缩风险与金融风险并存的局面下,治理金融风险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协同特征。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二者的协调处理,从而在根本上确保经济增速在中高速上形成阶段性增长收敛,统筹经济增速换挡、政策刺激消化、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风险防范,进而使整个宏观经济系统在新常态时期内逐渐形成局部稳态。

王小平[8](2011)在《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研究》文中提出面对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国财富市场,国外的金融机构纷沓而来。中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也纷纷加入到争夺财富市场份额的竞争中。毫无疑问,市场份额的增加得益于高端个人客户的增加。而如何赢得更多的高端个人客户的信赖和忠诚,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中外资金融机构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据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高端个人客户追求的是既定成本下的收益最大化。不管商业银行的服务形式如何,其立足点应是以追求客户利益最大化为首要口标。资产配置作为投资决策中的重要一环,其对投资收益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使客户的利益最大化,商业银行应向客户提供优质的资产配置服务。而目前国内就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服务的研究尚不多见,基于此,论文以资产配置为切入点,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的资产配置进行研究,重点研究了以下内容:(一)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的资产配置特征。通过问卷调查,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就调查问卷所涉及到的高端个人客户的基本特征、风险偏好、投资知识&投资经验、产品结构&投资目标及投资者观点&自信度五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端个人客户群的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下;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企业家及家庭主妇、教师等构成;其财富来源于稳定性收支结余和高成长性资本积累;资产净值大都处在500-1000万人民币之间;大多具有一定的投资知识和投资经验,市场参与度较高;主要持有的资产包括现金存款、股票与丌放开基金、房地产、货币挂钩结构性投资产品、私人股权及实体企业;主要投资目标为长期成长和积极成长,当前投资期限为2-5年;大部分为风险偏好者;对股票、固定收益产品、房地产的未来走势持谨慎态度,自信度处于50%以下。(二)对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的资产配置产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不同种类资产的历史收益率数据的分析,可知投资产品的历史收益和其风险相对应,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利用我国2003年4月至2010年7月的9个宏观经济变量和两类资产(股票和国债)的具体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时间序列分析工具对宏观经济变量与资产配置产品预期收益率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了在长期通货膨胀因素对资产配置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影响最大。结合投资时钟理论,指出通货膨胀状态下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类别。(三)构建了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模型。由于通货膨胀因素对资产配置产品预期收益影响重大,且由于方差在度量风险上存在不足,在BL模型基础上,引入通货膨胀风险和VaR约束条件,构建了BL-Inflation-VaR资产配置模型。数理证明该模型下某一资产的预期收益为与原始模型相比,该模型证明,通货膨胀因素对资产预期收益的影响来自两方面,一是通货膨胀风险厌恶系数δj,二是通货膨胀风险敏感度βj(四)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的实证检验。结合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的资产配置特征,选取股票、基金、房地产、黄金、储蓄存款、QDⅡ、大宗商品等资产的历史收益数据,借助Matlab7.0工具,对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的资产配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与MV模型和BL模型相比,本文所构建模型的方差最小,能更有效地规避通货膨胀风险;同时,该模型也较好地反映了投资者观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1)独特的研究路径。论文以资产配置为切入点,以高端个人客户群为主导,商业银行为辅助的研究思路来探讨商业银行如何为高端个人客户群提供优质的资产配置服务,最终赢得客户的信赖和支持。这一研究路径与国内目前研究高端个人客户群服务的两种路径有所不同。现有的两种路径为:一是从客户关系管理角度研究高端个人客户群的价值、获得和维护等;二是从私人银行业务角度研究商业银行如何通过服务模式转变、服务内容升级及产品创新来赢得高端个人客户的信赖等。这两种路径的基本思想都是以银行或金融机构的最终利益为主导,高端个人客户为辅助。(2) BL-Inflation-VaR资产配置模型的构建与实证检验。论文在BL模型的基础上,将通货膨胀因素纳入到原有模型中,构建了新模型,即BL-Inflation模型,并对新模型进行了数理证明;由丁BL-Inflation模型也是在M-V框架下进行资产配置,论文将风险度量指标VaR作为约束条件纳入到BL-Inflation模型中,构建了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模型,即BL-Inflation-VaR资产配置模型,并对该模型中的参数确定和模型的应用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深化了国内针对BL模型的研究。此外,论文利用不同类型的资产数据对BL-Inflation-VaR资产配置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深化了BL模型的实际应用。(3)证明了通货膨胀因素对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影响来自两方面。即通货膨胀风险厌恶系数δ,和通货膨胀风险敏感度β,影响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大小。当δj<0,βj<0时,与原始模型相比,投资者会预期更高的收益率来弥补通货膨胀风险所带来的潜在损失,-β,的值越大,投资者对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就越高;当δj<0,βj>0时,与原始模型相比,投资者对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会降低,βj的值越大,投资者对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就越低。与上述结论相反,当δj>0,βj<0时,-βj的值越大,投资者对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就越低;当δj>0,βj>0时,βj的值越大,投资者对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就越高。

黄启才[9](2011)在《我国利率变动及其操作规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利率对一国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现之,市场经济国家纷纷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工具,当经济过热,物价持续上升时,便会升息,而当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降临时,又开始降息。因此,关于利率变动与操作的理论和实践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货币政策的操作规范主要有“相机抉择”和“按规则行事”两大类型,其中,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息理论为各国央行实行“逆经济风向行事”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但Kydland-Prescott(1977)及Barro-Gordon(1983)的研究表明,相机抉择型的货币政策具有较多不足,容易产生“时间不一致性”和通货膨胀偏差。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开始逐步放弃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调控思想,转而主张实施规则性货币政策。在此背景下,利率规则于是成为一些国家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原则,并在实践中日益被各国央行所采用。鉴于此,本文以利率变动及其操作规则为主题,分析其理论基础,考察其具体实践,通过对我国利率变动、平滑操作特征、央行目标偏好以及宏观经济结构等进行深入分析检验基础上,证明了我国利率操作的最优目标模式应该是采取非线性利率规则,并以通货膨胀率作为政策开关变量,运用结构转换回归模型,构建了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包含利率平滑、货币供给、资产价格和汇率因素的非线性利率规则,同时对该规则在我国应用中的掣肘因素进行了分析,末后为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实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

秦洋[10](2010)在《中国货币流动性失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至今,中国的宏观经济经历了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不足的失衡周期,流动性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焦点,除了重大的现实意义以外,自从流动性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变量在上个世界六十年代被提出以来,尤其是流动性失衡问题,对传统的经济理论也产生了挑战。流动性失衡问题不仅困扰理论界,更重要的是研究流动性失衡对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流动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流动性的三维内涵。即流动性的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价值维度。并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辩析。基于理论分析,采用非瓦尔拉斯均衡的思想,以流动性的空间维为主线,遴选出流动性失衡的判定指标,得出对中国流动性状态的基本判定结果:2003年至2005年底中国宏观经济处于流动性失衡;自2006年至2009年3月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流动性在短期内完成交替周期,隐藏着中国存在流动性结构失衡的可能。对流动性主体间传递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流动性在主体间传导不畅。在对流动性失衡短期交替原因的解析中,显露出中国股市所代表的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导致流动性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为了系统地研究流动性失衡的形成机理,首先在变量间单向单一影响的前提下,分析了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得出:货币乘数是影响流动性的重要因素,货币乘数构成中,法定准备金率和定期存款比率的贡献最大;广义货币量的增加可能是由于长期央行刺激经济而释放的货币量集中显现出了效果;在广义货币量向总产出的传导中,存在着结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利率的传导路径不畅、股市的财富效应传导不畅、在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中,国际贸易对总产出贡献最大,而消费和投资贡献少且贡献率较小。另外,虽然在2007年以后,中国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国际贸易等冲击较大,但仅就流动性体系而言,其受到国际流动性的输入效应比之国内影响要小得多,中国流动性失衡的主要原因仍是国内原因。其次,在流动性价值维的内涵下,研究了流动性对经济的冲击,得出:流动性失衡会使得央行货币政策效力减损;流动性失衡对微观经济变量亦有显着影响,流动性结构性失衡下,经济变量反映与经济理论相悖,在我国表现为流动性过剩与总产出成负相关关系。流动性失衡使得企业价格压力增大,无论是流动性过剩还是流动性不足对价格冲击最大的是PPI,而无法有效地传递到CPI,企业风险增大。除此之外,流动性失衡还对投资结构和股价有直接影响。最后,在交互影响和多元反馈机制下,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流动性各相关变量之间的结构性问题,指出我国流动性失衡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结构性困扰:第一,流动性空间维的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货币流动性向机构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的传导不畅;第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导致了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自行循环。这是中国流动性失衡最深层次的原因;第三,实体经济中货币传导路径失衡。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炼出影响流动性失衡的十六个指标,采取灰色关联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中国流动性失衡预警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判的方法得出结论,即在未来的12个月,中国仍然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失衡问题。基于中国流动性失衡的现状,从二个维度三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建议,提出注入流动性和疏导流动性两种治理流动性不足的对策。总体可以表述为:政策总量控制、机构信贷监管、市场引导监督、政策配套支持。

二、三率调控宏观经济的数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率调控宏观经济的数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高周转”背景下房地产上市公司周转率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1.2 研究的理论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框架、方法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2 理论综述
    2.1 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特征
        2.1.1 房地产市场周期性波动
        2.1.2 房地产调控政策不确定性
        2.1.3 房地产市场的高负债、高投资、高风险
    2.2 房地产周转率研究现状
        2.2.1 存货周转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2.2.2 资产周转率影响因素研究
        2.2.3 资金周转率影响因素研究
    2.3 企业财务绩效研究现状
        2.3.1 企业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
        2.3.2 企业财务绩效相关研究
3 指标选取与研究假设
    3.1 房地产指标的选取
        3.1.1 周转率指标的选取
        3.1.2 财务绩效指标的选取
    3.2 房地产周转率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假设
        3.2.1 房地产公司销售类周转率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假设
        3.2.2 房地产公司营运资金类周转率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假设
        3.2.3 房地产公司资产类周转率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假设
4 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检验
    4.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1.1 样本数据的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2 变量定义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3 企业财务绩效的量化
        4.3.1 因子分析法
        4.3.2 财务绩效量化模型的构建
        4.3.3 财务绩效量化
    4.4 多元回归分析
        4.4.1 多元回归模型的构建
        4.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3 相关性分析
        4.4.4 多元回归分析及检验
5 政策与建议
    5.1 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建议
        5.1.1 做好“高周转”模式下精细化管理
        5.1.2 建立科学的周转率管理机制
    5.2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以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价格和技术进步对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的作用机理分析 ——基于山西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内研究背景
        1.1.2 省内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价格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价格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的国内研究现状
        1.2.3 技术进步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的国外研究现状
        1.2.4 技术进步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的国内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资源型地区
        2.1.2 价格偏离差
        2.1.3 技术进步
        2.1.4 静态预期
        2.1.5 理性预期
    2.2 相关理论
        2.2.1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2.2.2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第3章 价格和技术进步对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的作用机理分析
    3.1 生产者行为
    3.2 消费者行为
    3.3 均衡
    3.4 价格与技术进步对经济波动作用的一般分析
    3.5 价格和技术进步对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的作用分析
        3.5.1 资源型地区的产出公式
        3.5.2 静态预期下的价格和技术进步的作用分析
        3.5.3 理性预期下的价格和技术进步的作用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价格和技术进步对山西省经济波动作用的实证研究
    4.1 价格和技术进步与山西省经济波动的经验事实分析
        4.1.1 价格水平与山西经济波动的经验事实分析
        4.1.2 技术进步与山西经济波动的经验事实分析
    4.2 数据来源
    4.3 计量模型设定
    4.4 变量选取
    4.5 数据处理
        4.5.1 山西省地区实际GDP增长率的波动项
        4.5.2 山西省价格水平变动率与全国价格水平变动率的差额
        4.5.3 山西省技术进步率的波动项
    4.6 实证分析方法
        4.6.1 时间序列门限回归模型
        4.6.2 邹检验
    4.7 基于静态预期的实证分析
        4.7.1 平稳性检验
        4.7.2 实证分析——时间序列门限回归
        4.7.3 实证分析——邹检验
    4.8 基于理性预期的实证分析
        4.8.1 平稳性检验
        4.8.2 实证分析——时间序列门限回归
        4.8.3 实证分析——邹检验
    4.9 实证结果分析
        4.9.1 静态预期与理性预期的比较和经济阶段的确定
        4.9.2 价格和技术进步对经济波动影响的分阶段实证结果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策建议
    5.1 引导企业转型更加注重理性预期
    5.2 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情况下的资源配置作用
    5.3 加快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
    5.4 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构建新兴产业体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3)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的形势
        1.1.2 选题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1.2.1 生态建设
        1.2.2 矿业可持续发展
        1.2.3 绿色矿山与绿色矿业
        1.2.4 湖北省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1.3.2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分析
        1.3.3 绿色矿产建设影响因素及效果分析
        1.3.4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途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定量分析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矿产资源需求理论
        2.1.2 资源诅咒
        2.1.3 外部性理论
        2.1.4 协调发展
    2.2 定量分析方法
        2.2.1 协调发展测度
        2.2.2 空间关系分析
        2.2.3 倾向值匹配法
第三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形势与问题
    3.1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1.1 湖北省矿产资源概况
        3.1.2 湖北省矿产资源利用情况
        3.1.3 湖北省采掘业及相关原材料制造业发展情况
        3.1.4 湖北省主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
    3.2 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
        3.2.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概况
        3.2.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
    3.3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3.3.1 矿产资源供需与资源保障问题
        3.3.2 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四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关系
    4.1 模型设定、变量测度与数据来源
        4.1.1 模型设定与变量测度
        4.1.2 数据来源
    4.2 湖北省资源诅咒检验
        4.2.1 资源诅咒检验结果分析
        4.2.2 资源诅咒传导机制检验分析
第五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
    5.1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5.1.1 综合评价体系
        5.1.2 指标权重确定
        5.1.3 数据来源
    5.2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与空间关系
        5.2.1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水平
        5.2.2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关系
        5.2.3 局部自相关分析
    5.3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5.3.1 耦合评价模型
        5.3.2 耦合协调度分析
第六章 湖北省绿色矿山建设影响因素及效果评价
    6.1 湖北省绿色矿山建设基本情况
        6.1.1 湖北省绿色矿山建设概况
        6.1.2 模型构建
    6.2 绿色矿山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绿色矿山建设影响因素logit模型构建
        6.2.2 绿色矿山建设的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6.3 绿色矿山建设有效性分析
        6.3.1 样本匹配结果检验
        6.3.2 绿色矿山建设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建议
    7.1 坚持生态建设优先
    7.2 坚持保护矿产资源与矿山地质环境
    7.3 坚持节约利用矿产资源
    7.4 坚持发展绿色矿业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2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3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4 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6 论文工作量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与定量分析方法
    2.1 概念界定
        2.1.1 耦合
        2.1.2 协调和协调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矿产资源经济理论
        2.2.2 环境经济与环境影响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2.2.5 系统科学理论
    2.3 定量分析方法
        2.3.1 向量自回归分析方法
        2.3.2 耦合协调度分析方法
        2.3.3 空间自回归与空间误差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3.1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分布与矿业发展
        3.1.1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分布特征
        3.1.2 长江经济带矿业发展特征
    3.2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耦合关系分析
        3.2.1 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3 向量自回归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4.1 长江经济带环境现状与矿区环境现状分布
        4.1.1 长江经济带总体环境现状
        4.1.2 长江经济带矿区环境现状分布
    4.2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识别
    4.3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耦合关系分析
        4.3.1 空间占用影响
        4.3.2 污染排放影响
        4.3.3 土壤环境影响
        4.3.4 地质环境影响
        4.3.5 综合环境影响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保护战略下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研究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5.1.1 耦合协调度测算
        5.1.2 耦合协调度预测
    5.2 情景设置
    5.3 指标体系与数据处理
        5.3.1 指标体系
        5.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4 耦合协调度分析
        5.4.1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5.4.2 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5.5 耦合协调度预测及情景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6.1 空间相关性分析
        6.1.1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1.3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6.2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2.1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3 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7.1 优化空间结构
    7.2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7.3 推动矿业城市资源产业转型升级
    7.4 严格实行限采制度
    7.5 推进矿山清洁化和集约化发展
    7.6 建立流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长江经济带矿区环境现状汇总表
附录2 长江经济带矿区与禁止开发区重叠情况汇总表
附录3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经济指标数据
附录4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环境指标数据
附录5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指标数据

(5)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内涵研究
        1.2.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评价研究
        1.2.3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1.2.4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分析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绿色经济理论
        2.1.3 生态经济理论
        2.1.4 外部性理论
    2.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概念界定
        2.2.1 矿业与矿业经济
        2.2.2 绿色发展的内涵
        2.2.3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界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历程与区域特征
    3.1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历程
        3.1.1 矿业发展代表性划分
        3.1.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阶段历程及特征
    3.2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区域特征
        3.2.1 矿产资源储量的区域特征
        3.2.2 矿产资源勘查的区域特征
        3.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特征
        3.2.4 矿业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区域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质量分析
    4.1 矿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
        4.1.1 中国矿业经济增长现状
        4.1.2 贡献率评价指标
        4.1.3 数据选取
        4.1.4 贡献力分析结果
    4.2 矿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
        4.2.1 矿业能源消费现状
        4.2.2 中国矿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程度
    4.3 矿业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联性分析
        4.3.1 矿业产业结构现状
        4.3.2 变量的选取
        4.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4 实证分析
        4.3.5 主要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5.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影响因素
        5.1.1 外部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5.1.2 内部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5.1.3 系统分析
    5.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设计思路
        5.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5.3.1 主成分分析法
        5.3.2 数据来源
        5.3.3 不同省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
        5.3.4 不同区域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
    6.1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探讨
        6.1.1 研究方法的选取
        6.1.2 单维度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测度
        6.1.3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聚类分析
    6.2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的识别
        6.2.1 “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模式
        6.2.2 “政策引导型”模式
        6.2.3 “产业、政策驱动型”模式
        6.2.4 “技术、产业支撑型”模式
        6.2.5 “环保优先型”模式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7.1 “经济、技术、社会驱动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7.1.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7.1.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7.2 “政策引导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7.2.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7.2.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7.3 “产业、政策驱动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7.3.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7.3.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7.4 “技术、产业支撑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7.4.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7.4.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7.5 “环保优先型”模式发展路径探讨
        7.5.1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征
        7.5.2 矿业经济绿色发展路径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开放条件下前瞻型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分析
    2.1 相机抉择与货币政策规则之争
    2.2 货币政策规则优于相机抉择的理论分析
    2.3 主要的货币政策规则
    2.4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规则的设计原则
    2.5 政策规则下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3 泰勒规则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3.1 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回顾
    3.2 我国运用前瞻型货币政策规则需要关注的问题
    3.3 我国运用泰勒规则的可行性分析
4 开放条件下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适用性的实证分析
    4.1 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模型构建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4.3 实证分析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对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经济周期、金融周期与货币政策关联机制的理论分析与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金融周期概念
        1.2.1 金融周期概念的提出
        1.2.2 金融价格周期和金融稳定周期的区分
    1.3 金融周期相关理论回顾
        1.3.1 金融周期理论主要思想
        1.3.2 信贷约束机制理论
        1.3.3 房地产周期对经济周期影响的理论模型
        1.3.4 股票价格周期对经济周期影响的理论模型
    1.4 经济周期、金融周期与货币政策关联机制的研究回顾
        1.4.1 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关联机制的研究回顾
        1.4.2 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关联机制的研究回顾
        1.4.3 金融周期和货币政策关联机制的研究回顾
    1.5 本文的研究框架、创新点和全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周期调控的区域异质性检验
    2.1 货币政策对房产价格周期调控效应的相关研究回顾
        2.1.1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总体影响的研究回顾
        2.1.2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区域异质性研究
    2.2 区域房地产市场价格差异的聚类分析
    2.3 房地产价格周期、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的静态关联性分析
    2.4 货币政策对房产价格和经济周期调控异质性特征研究
        2.4.1 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2.5 结论
第3章 股票市场投机性泡沫的区分与度量以及货币政策对股票收益率影响的时变特性研究
    3.1 股票市场投机性泡沫识别的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3.2 股票市场中投机性泡沫度量的理论模型构建
        3.2.1 股票价格决定的理论预期模型
        3.2.2 计量模型设定
    3.3 股票价格中投机性泡沫成分的识别与动态特征分析
        3.3.1 数据选取与数据处理
        3.3.2 模型参数估计
        3.3.3 沪深300指数泡沫成分的阶段性划分
    3.4 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理论基础
    3.5 货币政策对股票收益率影响的时变特性研究
        3.5.1 TVP-VAR模型的估计原理
        3.5.2 数据选取与数据处理
        3.5.3 模型估计结果与脉冲响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资产价格冲击、经济系统稳态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4.1 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关联机制的理论假说
    4.2 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相依性的理论模拟
        4.2.1 家庭部门的决策行为
        4.2.2 企业部门的决策行为
        4.2.3 中央银行部门的决策行为
    4.3 模型的均衡及对数线性化
    4.4 模型的对称稳态及对数线性化结果
    4.5 模型的参数校准及估计
        4.5.1 数据选取及处理过程
        4.5.2 模型参数的取值校准
        4.5.3 部分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4.6 资产价格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4.7 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研究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金融稳定指数的构建及其与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性检验
    5.1 合成金融指数的研究回顾
    5.2 我国金融稳定指数基础指标的选取
    5.3 金融稳定指数的拟合方法及其构建
    5.4 金融稳定周期与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的关联机制
    5.5 结论
第6章 我国经济周期、金融稳定周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时变关联机制研究
    6.1 金融稳定与经济周期匹配关系的相关研究回顾
    6.2 我国金融稳定指数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区制转换特性
    6.3 经济周期、金融稳定周期与货币政策关联机制的时变研究
        6.3.1 数据选取与数据处理TVP-VAR模型估计结果
        6.3.2 时变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的范围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的创新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资产配置重要性的文献概述
    2.2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的理论基础概述
        2.2.1 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投资组合理论
        2.2.2 Sharpe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2.2.3 Black-Litterman模型概述
        2.2.4 基于VaR的风险度量方法概述
    2.3 国内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服务现状概述
        2.3.1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概述
        2.3.2 国内商业银行向高端个人客户群提供服务的现状概述
    2.4 评论
        2.4.1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的理论基础评论
        2.4.2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服务研究的评论
第3章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特征分析
    3.1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特征的研究概述
    3.2 调研方案设计
        3.2.1 调查样本的确定
        3.2.2 调查问卷设计
        3.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3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资产配置调查问卷效度与信度分析
        3.3.1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资产配置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3.3.2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资产配置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3.4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特征的统计分析
        3.4.1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的基本情况分析
        3.4.2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的投资知识与经验分析
        3.4.3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的投资目标与期限分析
        3.4.4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的风险偏好分析
        3.4.5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的观点与自信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产品分析
    4.1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分析
        4.1.1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产品的历史收益特征
        4.1.2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产品的风险分析
    4.2 资产配置产品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的实证分析
        4.2.1 实证方法的选择
        4.2.2 样本变量选择
        4.2.3 资产配置产品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3 通货膨胀背景下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的产品配置
        4.3.1 美林投资时钟理论概述
        4.3.2 通货膨胀背景下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的产品配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模型构建
    5.1 BLACK-LITTERMAN模型概述
        5.1.1 BL模型简介
        5.1.2 BL模型与MV模型的比较
        5.1.3 BL模型的逻辑关系
        5.1.4 BL模型的适用性
    5.2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模型的构建
        5.2.1 BL-Inflation资产配置模型的构建
        5.2.2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模型的构建
    5.3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模型应用说明
        5.3.1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模型参数说明
        5.3.2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模型应用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实证检验
    6.1 数据来源
    6.2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模型参数计算结果
    6.3 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实证分析
        6.3.1 三种资产配置模型比较
        6.3.2 均衡投资组合与BL-Inflation-VaR资产配置模型比较
        6.3.3 调查问卷结果与BL-Inflation-VaR资产配置模型比较
    6.4 对商业银行的启示及对策建议
        6.4.1 多样化的高端个人客户细分方法
        6.4.2 高端个人客户需求导向下的产品创新
        6.4.3 构建有效的资产配置框架,建立新型服务模式
        6.4.4 风险的防范
        6.4.5 高端人才的获取和培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划分方法及客户特征
    附录2: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资产配置调查问卷
    附录3:格兰杰因果检验
    附录4:上证综指和上证国债指数方差分解图
    附录5:BLACK-LITTERMAN模型证明
    附录6:第6章实证分析用原始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9)我国利率变动及其操作规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利率变动及其操作规则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利息利率的论述
    第二节 凯恩斯的利息利率理论
    第三节 泰勒型利率规则
    第四节 最优利率规则
第二章 我国利率变动的体制转换与非对称性
    第一节 我国利率变动的初步分析
    第二节 我国利率变动的实证诠释
    第三节 我国利率变动的体制转换特征
    第四节 我国利率变动的非对称性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央行利率操作的平滑特征
    第一节 利率平滑的含义及操作原则
    第二节 我国央行利率操作方式的平滑转变
    第三节 我国央行利率操作的平滑特征考实
第四章 我国央行利率操作的目标偏好非对称性
    第一节 央行目标偏好的标准设定
    第二节 非对称目标偏好与最优利率规则
    第三节 我国央行利率操作的目标偏好非对称性:估计与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我国利率操作的非线性菲利普斯曲线
    第一节 非线性菲利普斯曲线及对最优利率规则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关系的初步分析
    第三节 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非线性特征
第六章 我国利率操作的目标模式:非线性利率规则
    第一节 货币政策规则的非线性原因
    第二节 非线性利率规则的指标选取与相关检验
    第三节 我国非线性利率规则的构建
第七章 非线性利率规则在我国的应用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非线性利率规则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第二节 非线性利率规则应用中的掣肘因素
    第三节 我国应用非线性利率规则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国货币流动性失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框架
2 流动性及流动性失衡理论
    2.1 理论渊源
    2.2 流动性概念界定
    2.3 流动性的传导机制
    2.4 流动性失衡相关理论
    2.5 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辨析
    2.6 流动性失衡的影响
3 流动性测度
    3.1 研究说明
    3.2 流动性指标体系
    3.3 中国流动性状态判定
    3.4 流动性主体的相互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流动性失衡影响因素研究
    4.1 研究思路
    4.2 广义货币量对流动性失衡影响分析
    4.3 货币传导机制对流动性失衡影响分析
    4.4 国际流动性影响分析
    4.5 货币周转总量对流动性失衡的交替机制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流动性失衡冲击效应研究
    5.1 研究思路
    5.2 流动性失衡对宏观主体的冲击效应
    5.3 流动性失衡对中观主体的冲击效应
    5.4 流动性失衡对微观主体的冲击效应
    5.5 本章小结
6 流动性失衡结构分析
    6.1 研究思路
    6.2 路径分析介绍
    6.3 流动性主体间路径分析
    6.4 宏观流动性影响路径分析
    6.5 流动性结构因素影响路径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流动性失衡风险预警体系设计
    7.1 研究思路
    7.2 预警简介
    7.3 方法简介
    7.4 中国流动性失衡预警体系设计
    7.5 流动性失衡风险预测
8 政策建议
    8.1 流动性过剩对策
    8.2 流动性不足对策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论
    9.2 论文的局限性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三率调控宏观经济的数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周转”背景下房地产上市公司周转率对财务绩效的影响[D]. 李碧碧.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价格和技术进步对资源型地区经济波动的作用机理分析 ——基于山西的实证研究[D]. 任烜秀.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3]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 王永卿.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4]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方传棣.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5]中国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研究[D]. 任思达.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6]开放条件下前瞻型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适用性研究[D]. 张宸瑞. 云南大学, 2018(01)
  • [7]经济周期、金融周期与货币政策关联机制的理论分析与计量研究[D]. 潘长春. 吉林大学, 2017(09)
  • [8]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研究[D]. 王小平. 东华大学, 2011(05)
  • [9]我国利率变动及其操作规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黄启才.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10]中国货币流动性失衡研究[D]. 秦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三利率调控宏观经济学的数学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