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慧聪国际上市引起业界振动(论文文献综述)
肖慧敏[1](2018)在《HZ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和全国两会以来,随着经济常态结构的不断调整,环保新的政策法规相继颁布以及其他相关政策法规的快速变化,使得国内化工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升级。化工企业面对这样的挑战与机遇,已经充分意识到企业只有顺应市场的变化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加速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未来可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了解国内外化工涂料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并分析HZ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并运用SWOT分析矩阵,分析出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从而制定未来五年的总体发展战略,其中总体战略为增长型战略,竞争战略以差异化与成本领先战略相结合,聚焦战略为辅,并详细制定实现路径的保障措施。本文既可以提供给企业战略规划做参考,也可以提供给行业企业作为借鉴。
陈哲政[2](2018)在《H公司工控继电器营销策略》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被誉为工业第四次革命“工业4.0”带动下,全球工控行业有望在工业智能化浪潮中深度受益。工业领域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不断加强,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都给工控市场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中国制造2025战略展示了中国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将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工控市场需求的增长和发展机会对于H公司工控继电器的发展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H公司近年来积极加大对工控产品的投入,提出了大工控概念。不断完善工控继电器产品系列,针对工控低压电器短板采取针对性措施,大力促进产品竞争力提升,但其核心产品工控继电器发展速度与同行竞争对手相比仍较缓慢。由于工控行业环境日新月异,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H公司目前面临着国外知名品牌的竞争,产品的升级换代,客户对物流和服务的高要求,行业的平均利润下降等问题。H公司作为一家以通用继电器起家的制造型企业,该采取怎样的市场营销策略来提升工控继电器市场占有率?以及如何打造H的工控品牌和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这些成为H公司目前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以市场营销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PEST分析、五力竞争模型、SWOT分析等方法,对工控市场营销环境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对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阐述H工控继电器营销的现状和问题,并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提出了 H的营销策略的建议以及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和预期目标。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提出的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建议也可为其他同行业企业的市场营销策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曼曼[3](2018)在《W阀门公司国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W公司是专注于给排水阀门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生产给排水阀门管配件等产品,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要市场,产品出口占比80%以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缓慢,增速下滑,公司面临着一定的海外市场拓展风险。而在国内市场,公司自2012年成立国内营销中心以来,一直进展缓慢。本文运用公司战略和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文献分析法、归纳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国内外给排水阀门发展状况与趋势,结合W阀门公司的优劣势和竞争情况,提出W公司在国内市场的营销战略和实施营销战略的资源保障。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论文所参考的相关理论。第三章客观描述了W阀门公司的发展现状以及公司能力、公司问题。第四章运用PEST环境分析法、SOWT分析法、五力模型分析W阀门公司的营销环境。第五章确定了公司的竞争战略和市场定位,并通过4P组合制定了公司的市场开发策略。第六章提出了W阀门公司实施市场营销战略的资源保障。第七章为结论。总结全文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本文通过研究认为,我国给排水阀门行业有巨大的发展机会,高端产品如大口径阀门等需求旺盛,但在国内却面临产能不足的局面。W阀门公司的优势在于有较强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质量控制能力,劣势是在国内市场品牌知名度不高、营销渠道和物流体系不健全等。公司在短期内应采取成本领先战略,长期宜采取差异化战略;另外,公司应从研发、生产、物流、市场推广、管理等方面调整,以保障营销战略的实施。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W阀门公司为例,理论结合实际,系统的分析了国内外营销环境的不同对外销型企业在国内制定营销战略的影响,特别是目标市场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工程的企业。本文的研究不仅对W公司在国内的发展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对于给排水上下游企业未来在国内市场布局也颇具参考价值。
崔伟伟[4](2017)在《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依靠创新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已经成为趋势。能否将企业外部创新资源与企业自身技术优势有机结合,是企业能否尽快取得创新成果的关键。已有的创新网络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很好的证明了异质性群体进行沟通接触的优势,因此,企业只有积极寻求构建有效的内外部创新网络才能帮助企业提高创新绩效,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尽管针对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更多的是对行业群体、区域企业群体的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测度。从企业内外部网络的角度去研究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相对较少,在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上,已有的针对企业内外部网络的研究集中于采用横向大样本数据的方式展开研究,从揭示企业内外部网络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具体影响机理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能够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前人的相关研究基础进行了梳理,针对横向大样本数据不能观测到的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强度的动态变化,研究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问题;其次,通过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对构建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检验,最后,本文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为相关企业提出了建议。本文通过追踪安防行业中某企业的纵向数据发现: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强度通过组织学习能力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并且组织内部关系有效性在外部知识关系嵌入强度与组织学习能力之间有中介作用;在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强度方面,是否能够共同解决问题不仅取决于组织间信任和信息共享的程度,还受到合作类型和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组织内部关系的有效性取决于部门内以及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并且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适时地调整组织内的信息共享机制,从而促进企业有效吸收外部知识,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林书亭[5](2014)在《长沙高新区科技宣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力量。科技宣传已成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2月,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宣传工作的意见》,强调科技宣传工作对于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科技企业已成为推动科技、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角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下同)作为高科技产业和企业聚合的平台,对提升国家科技与经济竞争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高新区的科技宣传是科技宣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沙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27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2012年,长沙高新区获评国家高新区优秀新闻宣传单位。在高新区科技宣传研究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高新区科技宣传区别于一般政府、企业的科技宣传。从基本要素来看,行政管理部门和园区企业宣传专员为宣传主体,政策与科技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为主要的宣传内容,媒体报道和科技活动为主要宣传渠道,科技行业和园区职工为主要受众。功能主要是满足招商引资需求,促进园区品牌建设,助力企业市场推广。高新区科技宣传的形态特征主要是指高新区科技宣传的各个形式依照不同的组合方式、不同的功能指向,而最终形成的高新区科技宣传存在样态的特征,从整体上看,高新区科技宣传的形态特征主要有:利用大众媒介新闻报道进行宣传与高新区自办刊物、网站的科技宣传相结合的新闻宣传形态;以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的广告宣传形态特征;通过园区科技展会和企业参展的科技展会宣传形态特征;融入公益活动和大众活动的事件推广宣传形态特征。管理层面和园区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在以上科技宣传形态中各有侧重。长沙高新区科技宣传工作经过不断创新和改进取得了长足发展,其科技宣传的策划与组织强调内、外媒体宣传的紧密配合,利用多媒体平台相结合,宣传内容多元,进行设置议程扩大宣传效果,注重品牌建设构建园区形象。长沙高新区的科技宣传工作仍然有优化的空间。对于长沙高新区管理层面而言,应加强宣传管理工作,利用新媒体平台,同时进行议程设置,强调宣传重点;对于园区企业而言,应集合企业的市场需求拓展传播渠道,利用科技热点事件,争取业界话语权,优化媒介投放策略。与此同时,管委会和企业应加强宣传互动,扩大宣传效果。
卿立新[6](2013)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及其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在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传播格局出现变革,话语权去除中心化,微力量对现实政治产生重要影响,信息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成为主要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发生变革、网络社会话语权出现重大变化背景下的产物。这一新语境带来了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爆发的常态化、事件扩散的快速放大化、话语权争夺的白热化以及传统应对舆论模式与策略的低效化。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是突发公共事件、网民、网络、政府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非线性作用的结果,呈现出多线路的扩散路径。其演变经历了网络舆论的初生期、积蓄和发展期、高涨期、衰落和平息期四个阶段,显示出明显不同的阶段特征,表现为:突发公共事件革命化的传播方式、突发公共事件舆论传播地新中心与新权威、传播内容的标签化、参与者的非理性化、事件舆论化带来诸多困境等特性。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六大规律,即:网络舆论扩散规律、转化规律、突变规律、波动规律、共振规律与衰减规律。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一方面可以方便政府部门了解舆论动态,把握事件进程。另一方面,大量存在的负面网络舆论将破坏社会和谐、影响意识形态安全、危及执政安全,甚至直接造成社会动荡。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应对不当主要表现为:思想上认识不到事态发展的程度、反应速度落后于舆论传播的进度、经验式应对得不到当事人的认同、官方回应达不到网民期望。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应对的主体缺位、时间移位、心态失位、方法错位所致,这中间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素质、能力、方法和机制的因素。要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必须创新应对的理念、原则,创新应对策略。在理念上,应坚持阵地意识理念、现代传播理念、危机常态化管理理念、同频共振的理念;在应对原则上,应遵循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客观真实、以我为主、有效管理的原则。在对策上要在宏观层面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创新社会治理网上渠道,推进依法管网进程,提高党政干部网络素养;在中观上,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应对总体预案、统筹协调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评论引导机制、问责机制;在微观层面,要在信息发布时做突发公共事件“第一定义者”,应在舆源控制时同步处置网上舆情网下问题,议程设置上抢占影响舆论走向的制高点,通过网上评论以权威意见促进网民情绪理性回归。
刘洋[7](2012)在《立体影像研究 ——以三维动画转换立体影像最终效果的优化分析为线索》文中研究指明立体影像作为一种能够提供画面立体感的新型影像形式,是未来影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目前影像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当代立体显示技术和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了立体影像的运用与普及,但目前立体影像的片源匮乏,成为立体影像进入大众视野和主流媒体的瓶颈。立体影片的成像,从制作方式看主要有两个形成来源,即多通道拍摄成像与三维动画图形转换成像,而后者是数字科技与艺术创造高度结合的结果,属于设计艺术学领域研究范畴。本文站在数字科技与艺术设计的交叉点上,通过对当下立体影像的主流显示技术和理论进行分析,探究立体影像的显示原理及其自身利弊;进而以“对三维动画转换立体影像的最终效果优化”为线索,切入对这一热点课题的初步分析。文章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描述了三维动画和立体影像相关理论知识,基于透视学和色彩学的基础理论,分析三维图形的显示原理,提示三维动画创作者在立体成像制作过程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以及三维动画作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艺术创造,其制作过程中画面的光影色调、构图、镜头衔接、节奏感等多方面考虑,对转换为立体影像后的最终效果所产生的影响;第四章着重论述三维动画转换立体影像画面效果的优化实验,分析其理论依据,从立体视觉、三维动画与立体影像画面的影响因素这两个层次进行剖析:在立体视觉层次,着重针对视差、影响立体效果的主要生理机能和外部因素进行论证;在三维动画对立体影像效果的影响因素这一层次,则着重从三维动画创作中的镜头、蒙太奇、透视、景深、运动、灯光、色彩、声音以及观众观看心理及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立体影像的普及与提升,立足于立体影像艺术创造,对寻求三维动画的立体影像创作规律,丰富创造语汇,促进立体影像艺术创作,解决片源匮乏问题,具有前瞻性与基础性意义。
熊丽珍[8](2011)在《D & M PSS消费性音响产品成本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消费者的品味和需求不断在变化,从产品上看,外观上、形状上、技术上都在变化。就拿家庭音响来讲,以前是由笨重的木箱作为低音,厚厚的功放机,一堆的线连着。随着电视机从传统的CRT转到轻薄的甚至超薄的液晶电视,如果音响还是沿用原来的大木箱,就显得不协调。现在的家庭音响变成了条状(Sound Bar),集合了高音,中音和低音。外观也很美观,高光喷油表面,钢琴漆表面,镀钛高光金属表面,蒸汽模技术等等的应用。使得家庭音响成了家里的奢侈摆设品。技术上电子管的广泛应用,减少了失真,音质得到改善。从接口上看,有线连接逐渐过渡到无线连接,通过无线发射和接收装置,蓝牙,WiFi等来实现的。在了解这些市场变化的基础上,普瑞姆公司对产品的定位从战略层面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竞争﹑开放的市场中,技术无差异,外观无差异的情况下,价格就显得特别重要。普瑞姆作为研发、生产音响的企业,如何创新,如何控制研发成本、运营成本,怎样制定产品的价格策略,如何盈利,为企业带来利润,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公司成立之初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的产品,随着国内音响企业的进入,低端市场的价格在竞争形势下一路走低。基于普瑞姆公司的特征,公司从2008年开始至今,每年的公司高层会议上,从战略方面分析公司的产品定位、市场定位、成本构成。为公司制定价格策略、利润目标的形成做铺垫。最后通过现代的成本控制理念达成公司的目标利润。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文体,在普瑞姆消费性音响产品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的基础上,制定出产品的价格策略和盈利目标,通过传统成本控制和战略成本控制的模式实现公司的盈利目标。如何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使产品的价格到达市场的目标价格。综合运用战略管理、营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价值链分析﹑微观经济学,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对普瑞姆公司的消费型音响定位、定价进行分析,通过成本控制、如何实现赢利的可行性等作为实施方案,希望就此能够给同行业企业特别是国内的音响行业的带来思考,并给与一些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朱志平[9](2011)在《二千万安时二次锂电池组封装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指出本文是为安池锂能(新余)有限公司“二千万安时二次锂电池组封装项目”融资而准备的商业计划书,从公司的发展战略、组织架构、商业模式、技术背景、市场环境及竞争分析、市场营销策略、财务与风险分析、融资方式及投资回报等方面,对安池锂能(新余)有限公司二千万安时二次锂电池组封装项目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规划,期望为项目融资2000万元,为企业迅速进入目标市场、把握3G通信和动力锂电池组发展机遇,为投资者赢得可观的利润回报。本计划书不仅具有融资的重要功能,而且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在国际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绿色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二次锂电池(锂能)与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通信电子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二次锂电池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其广泛应用于3C消费类电子产品、UPS不间断电源、工业扫描仪、矿灯、医疗设备、金融POS终端机、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轮椅、航空模型、国防军工等领域;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兴起,电动汽车及大型储能系统迎来发展机遇,EV动力锂电池组及大型储能锂电池组面临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二次锂电池组封装行业是个资金密集性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门槛相对较高,技术含量广泛,要求行业分析全面、市场定位精准、技术体系完备、产品质量稳定、反应速度快捷、制度弹性灵活和服务个性化等。安池锂能(新余)有限公司的目标市场为国内外便携式电子产品包括中高端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工业类电子产品的配套需求,致力于成为各品牌厂商的主流供应商;在EV动力锂电池及大型储能锂电池方面,保持技术储备与市场关注,择机进入,以自主品牌为主,作为未来公司增长的新业务单元。安池锂能(新余)有限公司拟项目融资2000万元,其中管理技术团队资金500万元,计划向上市公司GF锂业融资1500万元。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假定本项目行业的期望收益率为15%,计算周期为5年,则项目的贴现回收期为3.34年,内部收益率为46.18%,净现值约3000万元,2015年销售收入约3.8亿元;项目风险较低,并可有效预防。本文采用商业计划书文体,对二次锂电池组封装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展望其未来良好发展态势,结合项目团队在技术、管理、市场营销及客户资源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以及工商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对本项目做出可行性分析和详细规划,充分展现了项目的良好前景与投资价值,也符合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的时代趋势。
彭浪[10](2009)在《中国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工业已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而在汽车行业内的产能过剩愈加凸显,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使中国走向汽车强国之列,是当前汽车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过剩的理论研究和构建模型。论文主要研究了围绕过剩的机理研究、过剩的概念以及过剩的特征。分析上从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展开,并且仔细研究了结构性过剩,提出了合理过剩、过剩度极限概念。在分析历史数据、经验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合理过剩度范围。第二大部分是建模的基础支撑,分三个模块:第一模块是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过剩及经济周期理论、供给理论和市场理论。第二模块是中国汽车市场供给研究,主要研究了产能的概念、微观厂商产能计算、产能指标体系,对中国汽车制造商的产能进行评估。并构建等比和变比两个供给模型进行分析,为投资规划分析奠定基础。第三模块是中国汽车市场研究。运用组合模型对中国未来10年的汽车市场进行预测,并充分考虑历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价格指数变化、恩格尔系数发展趋势等因素进行组合预测。市场发展预测态势存在矛盾:“梦想需求”上升,而现实中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导致实际购买下降,因此必然导致需求曲线发生偏转,一种情况是增长速度放缓,另一种情况是曲线调头负增长,用黄金分割数进行修正,找出了市场拐点。在理论上建立逻辑曲线模型,根据市场饱和预测值求出理论拐点。重点分析了国外、国内主要汽车厂商的产能利用率,通过利润率与产能利用率的高度相关性联系,构建了过剩模型,计算出合理的产能利用率值,并以此推导出合理过剩度。在研究了中国汽车的总供给、总需求现状,得出了中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结论。第三大部分构建投资规划模型并提出平衡产能过剩的措施。在投资规划方面,从市场总需求模型出发,借助过剩度建立理想总供给模型,然后通过惯性投资因子、固定资产折旧因子和经济周期进行修正,获得实际总供给模型,继而推出具有操作性的投资规划模型。在平衡产能过剩的其它措施方面,从三个层面提出建议:国家层面要成立汽车OAME组织、发展大配厂、鼓励发展小型车、制定科学的旧车报废制度、扩大内需、控制公务车辆进口;企业层面要引导消费、满足个性化、扩大农村市场、自主创新等;还需要扩大出口,占领海外市场。
二、慧聪国际上市引起业界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慧聪国际上市引起业界振动(论文提纲范文)
(1)HZ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相关理论 |
一、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二、涂料行业相关理论 |
三、最新环保相关政策理论 |
(一)“十九大”相关环保理论 |
(二)“十三五规划”相关环保理论 |
(三)其他相关法规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内关于环保方面研究 |
(二)国内关于化工行业方面研究 |
(三)国内关于战略管理方面研究 |
二、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外关于环保行业方面研究 |
(二)国外关于化工行业方面研究 |
(三)国外关于战略管理方面研究 |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评价 |
第三章 HZ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和经营现状 |
一、公司介绍 |
二、发展历程 |
三、相关经营现状 |
(一)经营现状 |
(二)相关内部管理现状 |
第二节 现有战略情况分析 |
一、现有发展战略拟定背景及相关内容 |
二、现有战略执行情况及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公司现有资源 |
一、有形资源情况分析 |
二、无形资源情况分析 |
三、人力资源分析 |
第四节 公司现有能力分析 |
一、研发能力分析 |
二、营销能力分析 |
三、服务能力分析 |
四、财务能力分析 |
第五节 环保新政对公司相关要求及影响分析 |
一、环保新政对公司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分析 |
二、环保新政对公司发展造成的相关影响分析 |
第四章 HZ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分析 |
二、经济环境分析 |
三、社会环境分析 |
四、技术环境分析 |
五、全球化环境分析 |
第二节 行业环境分析 |
一、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二、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三、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分析 |
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分析 |
五、现有竞争者竞争能力分析 |
第三节 SWOT分析 |
一、优势 |
二、劣势 |
三、机会 |
四、威胁 |
五、SWOT矩阵分析 |
第五章 环保新政背景下HZ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第一节 环保新政背景下的公司使命、愿景及目标 |
一、使命 |
二、愿景 |
三、目标 |
第二节 环保新政背景下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一、公司总体战略 |
二、公司竞争战略 |
三、相关职能策略 |
(一)人力资源策略 |
(二)技术研发策略 |
(三)销售策略 |
(四)管理策略 |
(五)企业文化策略 |
四、相关保障措施 |
(一)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 |
(二)建立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组织架构 |
(三)建立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薪酬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 |
(四)培育企业文化践行氛围,确保企业文化建设 |
(五)寻求董事会支持,保障发展战略顺利实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相关结论 |
第二节 对未来的展望 |
第三节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H公司工控继电器营销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营销 |
第二节 环境分析方法 |
第三节 互联网营销 |
第三章 H工控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工控市场的特点 |
第二节 宏观环境分析 |
第三节 中观行业分析 |
第四节 微观环境分析 |
第四章 H工控继电器营销现状和问题 |
第一节 H公司简介和工控继电器介绍 |
第二节 H工控继电器的营销现状 |
第三节 通过访谈和问卷分析营销现状 |
第四节 H工控继电器存在的营销问题 |
第五节 H工控继电器的SWOT分析 |
第五章 H工控继电器营销策略的建议 |
第一节 H的工控市场细分 |
第二节 产品策略 |
第三节 价格策略 |
第四节 渠道策略 |
第五节 促销策略 |
第六章 H工控继电器营销策略实施保障和预期目标 |
第一节 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二节 预期目标 |
第三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3)W阀门公司国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 |
1.4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分析法 |
1.6.2 归纳法 |
1.6.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4P理论 |
2.2 “波特五力”模型 |
2.3 PEST模型 |
2.4 SWOT分析法 |
3 W阀门公司的发展现状 |
3.1 W阀门公司概况 |
3.1.1 公司介绍 |
3.1.2 组织架构 |
3.1.3 产品介绍 |
3.1.4 经营现状 |
3.2 公司能力 |
3.2.1 研发能力 |
3.2.2 生产能力 |
3.2.3 质量控制能力 |
3.3 公司面临的问题 |
3.3.1 市场问题 |
3.3.2 货期问题 |
3.3.3 管理问题 |
4 W阀门公司的营销环境分析 |
4.1 国内外给排水阀门行业发展概况 |
4.1.1 全球给排水阀门行业发展概况 |
4.1.2 国内给排水阀门行业发展概况 |
4.1.3 国内给排水阀门行业的发展趋势 |
4.2 PEST环境分析 |
4.2.1 政策环境 |
4.2.2 经济环境 |
4.2.3 文化环境 |
4.2.4 技术环境 |
4.3 公司SWOT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会 |
4.3.4 威胁 |
4.4 公司竞争分析(五力模型) |
4.4.1 现有竞争者 |
4.4.2 潜在新进入者威胁 |
4.4.3 替代品的其他企业 |
4.4.4 购买者议价能力 |
4.4.5 供应商议价能力 |
5 市场开发战略制定 |
5.1 公司的经营理念与经营目标 |
5.1.1 公司经营理念 |
5.1.2 经营目标 |
5.2 公司的市场定位 |
5.2.1 专业化的产品定位 |
5.2.2 给排水阀门行业的中高端定位 |
5.2.3 智能化的市场领导定位 |
5.3 公司的营销战略 |
5.3.1 短期战略:以成本领先战略为主 |
5.3.2 长期战略:以差异化战略为主 |
5.4 国内市场营销策略 |
5.4.1 渠道 |
5.4.2 产品 |
5.4.3 价格 |
5.4.4 促销(市场推广) |
6 市场开发战略的实施保障 |
6.1 塑造企业文化 |
6.2 加强产品研发 |
6.3 建立高效物流体系 |
6.4 注重成本控制 |
6.5 提高公司管理能力 |
6.6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案例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相关研究 |
2.1.1 网络嵌入性概念的发展 |
2.1.2 网络嵌入性的分类 |
2.1.3 企业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性 |
2.1.4 关系嵌入性影响创新绩效的研究 |
2.2 组织学习理论综述 |
2.2.1 组织学习概念的界定 |
2.2.2 组织学习能力的维度划分 |
2.3 组织内部网络相关研究 |
2.3.1 内部网络 |
2.3.2 内部网络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1.1 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 |
3.1.2 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强度与组织学习能力 |
3.1.3 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 |
3.1.4 组织内部关系的影响 |
3.2 理论模型的构建 |
3.2.1 网络关系嵌入强度 |
3.2.2 组织学习能力 |
3.2.3 企业创新绩效 |
3.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4 案例选择与介绍 |
3.4.1 案例选择 |
3.4.2 公司简介 |
3.4.3 公司组织框架 |
3.4.4 公司研发组织结构 |
3.4.5 公司主要研发工作流程 |
第四章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1 数据收集 |
4.1.1 档案资料收集 |
4.1.2 文献资料收集 |
4.1.3 访谈资料收集 |
4.1.4 数据收集的结果 |
4.2 数据分析与编码 |
4.3 研究信度和效度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第一个阶段(起步阶段) |
5.1.1 外部知识网络方面 |
5.1.2 组织内部关系方面 |
5.1.3 组织学习能力方面 |
5.2 第二个阶段(稳定发展阶段) |
5.2.1 外部知识网络方面 |
5.2.2 组织内部关系方面 |
5.2.3 组织学习能力方面 |
5.3 企业创新绩效分析 |
5.3.1 组织创新绩效 |
5.3.2 技术创新绩效 |
5.3.3 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关系 |
5.4 假设检验 |
5.4.1 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 |
5.4.2 外部知识网络关系嵌入强度与组织学习能力的关系 |
5.4.3 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
5.4.4 组织内部关系的作用 |
5.5 理论模型的修正 |
5.6 讨论 |
5.6.1 本研究产生的新节点 |
5.6.2 对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访谈提纲(高层) |
访谈提纲(中层)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长沙高新区科技宣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科技宣传及科技新闻的研究 |
1.2.2 政府及高新区宣传工作的研究 |
1.2.3 科技企业宣传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新区科技宣传概念、要素与功能 |
2.1 高新区宣传的概念 |
2.1.1 高新技术开发区 |
2.1.2 新闻与宣传 |
2.1.3 科技宣传 |
2.2 高新区科技宣传的基本要素 |
2.2.1 管理部门和园区企业宣传专员为宣传主体 |
2.2.2 科技政策与科技信息为主要宣传内容 |
2.2.3 媒体报道和科技活动为主要宣传渠道 |
2.2.4 消费者和科技行业职工为主要受众 |
2.3 高新区科技宣传的功能 |
2.3.1 满足招商引资需求 |
2.3.2 促进园区品牌建设 |
2.3.3 助力企业市场推广 |
第3章 长沙高新区科技宣传的形态特征 |
3.1 新闻宣传形态特征 |
3.1.1 利用大众媒体报道开展宣传 |
3.1.2 高新区自办媒体的科技宣传 |
3.2 广告宣传形态特征 |
3.2.1 以新媒体为平台的广告宣传 |
3.2.2 以传统媒体为平台的广告宣传 |
3.3 科技展会宣传形态特征 |
3.3.1 园区科技展会 |
3.3.2 企业主动参展 |
3.4 事件推广宣传形态 |
3.4.1 参与公益活动 |
3.4.2 融入大众活动 |
第4章 长沙高新区科技宣传的策划与组织 |
4.1 多媒介组合宣传扩大园区影响力 |
4.1.1 传统媒体凸显权威性 |
4.1.2 新媒体扩大受众群体 |
4.1.3 行业媒体影响精英受众 |
4.2 多元化内容信息满足受众需求 |
4.2.1 科技信息满足知识需求 |
4.2.2 行业发展情况提供商业资讯 |
4.2.3 提供园区科技产业发展环境信息 |
4.3 内、外媒体宣传相互补充 |
4.3.1 大众媒体凸显园区宏观发展 |
4.3.2 自媒体展现园区细节和人情 |
4.4 议程设置扩大宣传效果 |
4.4.1 巧妙进行科技展会议题设置 |
4.4.2 合理进行科技议题分众化设置 |
4.5 品牌建设强化园区形象构建 |
4.5.1“麓谷”形象CIS规划设计 |
4.5.2“麓谷”品牌形象与传播 |
第5章 长沙高新区科技宣传的优化建议 |
5.1 高新区管理层面科技宣传优化建议 |
5.1.1 完善科技宣传综合管理 |
5.1.2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 |
5.1.3 设置议程强化宣传重点 |
5.2 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宣传优化建议 |
5.2.1 拓展宣传渠道 |
5.2.2 利用热点事件 |
5.2.3 优化媒体投放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所发表的主要新闻作品目录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学术实践目录 |
致谢 |
(6)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及其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突发公共事件面临全新的传播环境 |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
一、互联网的诞生 |
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
三、信息传播工具的创新 |
四、网络社会的出现 |
第二节 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的革命 |
一、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
二、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涌现 |
第三节 话语权格局的重塑 |
一、软权力的提出 |
二、信息主权的产生 |
三、网络权力的扩散与集中 |
四、议程设置权走向多元 |
五、微力量影响现实政治 |
第四节 新语境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 |
一、危机爆发的常态化 |
二、事件扩散的快速放大化 |
三、话语权争夺的白热化 |
四、传统应对模式与策略的低效化 |
第二章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形成、扩散与特点 |
第一节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 |
一、形成因素分析 |
二、演变阶段 |
第二节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扩散 |
一、从传统媒介到网络媒介 |
二、从网络自媒体到新闻网站 |
三、从网络媒介再扩散到传统媒介 |
第三节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特点 |
一、突发公共事件传播方式革命化 |
二、突发公共事件舆论传播渠道多元化 |
三、突发公共事件舆论传播内容标签化 |
四、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参与者非理性化 |
五、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化带来诸多困境 |
第三章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传播规律 |
第一节 网络舆论扩散规律 |
一、舆论扩散原理 |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扩散 |
第二节 网络舆论转化规律 |
一、舆论转化原理 |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转化 |
第三节 网络舆论突变规律 |
一、舆论突变原理 |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突变 |
第四节 网络舆论波动规律 |
一、舆论波动原理 |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波动 |
第五节 网络舆论共振规律 |
一、舆论共振原理 |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共振 |
第六节 网络舆论衰减规律 |
一、网络舆论的衰减和平息期 |
二、舆论衰减原理 |
三、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衰减 |
第四章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
第一节 破坏社会和谐 |
一、网络舆论诚信缺失引发社会动荡 |
二、“舆论审判”干扰司法公正 |
三、“话语暴力”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社会 |
第二节 影响意识形态安全 |
一、“舆论狂欢”消解主流意识形态 |
二、“舆论混杂”曲解核心价值观念 |
三、“人肉搜索”摧毁伦理道德体系 |
第三节 危及执政安全 |
一、挑战执政理念 |
二、冲击执政基础 |
三、动摇执政信心 |
四、考验执政能力 |
第五章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应对不当的表现及原因 |
第一节 应对不当的表现 |
一、思想上认识不到事态发展的严重性 |
二、反应速度落后于舆论传播的进度 |
三、经验式应对得不到当事人的认同 |
四、跛脚的官方回应达不到网民期望 |
第二节 应对不当的原因 |
一、“鸵鸟”式应对形成的主体缺位 |
二、“乌龟”式应对造成的时间移位 |
三、“泥鳅”式应对引起的心态失位 |
四、“袋鼠”式应对产生的方法错位 |
第六章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应对的理念与原则 |
第一节 网络舆论应对的基本理念 |
一、阵地意识理念 |
二、现代传播理念 |
三、危机常态化管理理念 |
四、同频共振理念 |
五、说比做重要理念 |
第二节 网络舆论应对的基本原则 |
一、及时准确原则 |
二、公开透明原则 |
三、客观真实原则 |
四、以我为主原则 |
五、有效管理原则 |
第七章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应对的主要对策 |
第一节 宏观层面:构建舆论应对的总体布局 |
一、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
二、创新社会治理网上渠道 |
三、推进依法管网进程 |
四、提高党政干部网络素养 |
第二节 中观层面:建立舆论应对的长效机制 |
一、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应对总体预案 |
二、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应对统筹协调机制 |
三、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监测预警机制 |
四、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快速反应机制 |
五、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网上评论引导机制 |
六、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问责机制 |
第三节 微观层面:把握舆论应对的主要环节 |
一、信息发布:做突发公共事件“第一定义者” |
二、舆源控制:同步处置网上舆情网下问题 |
三、议程设置:抢占影响舆论走向的制高点 |
四、网上评论:以权威意见促进网民情绪理性回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立体影像研究 ——以三维动画转换立体影像最终效果的优化分析为线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 需要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方法与途径 |
1.6 小结 |
2 三维动画和立体影像的认知及沿革 |
2.1 三维动画——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体 |
2.1.1 三维动画的认知 |
2.1.2 三维显示原理分析 |
2.1.3 三维动画发展及应用现状分析 |
2.2 立体影像的认知 |
2.2.1 立体影像的本质 |
2.2.2 立体影像的国外发展现状 |
2.2.3 立体影像的国内发展现状 |
2.2.4 立体影像步入蓬勃发展期 |
2.3 立体影像的技术支撑——立体显示技术 |
2.3.1 立体显示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
2.3.2 常见立体影像显示技术的分类 |
2.3.3 立体影像显示技术的未来展望 |
3 未来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裸眼立体影像技术 |
3.1 裸眼立体影像概述 |
3.1.1 裸眼立体影像认识 |
3.1.2 裸眼立体影像实现原理和特性分析 |
3.1.3 当前裸眼立体显示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 |
3.1.4 裸眼立体影像技术的应用 |
3.1.5 裸眼立体影像显示技术的研究现状 |
3.2 本章小结 |
4 三维动画转换立体影像画面效果的优化 |
4.1 立体视觉 |
4.1.1 视差创造立体效果 |
4.1.2 影响立体效果的主要生理机能 |
4.1.3 影响立体效果的主要外部因素 |
4.2 三维动画创作过程中影响立体影像最终画面效果的因素 |
4.2.1 三维动画创作中的镜头因素 |
4.2.2 三维动画创作中的蒙太奇 |
4.2.3 三维动画创作中的透视 |
4.2.4 三维动画创作中的景深 |
4.2.5 三维动画创作中的运动方式 |
4.2.6 三维动画创作中的灯光 |
4.2.7 三维动画创作中的色彩 |
4.3 声音效果对立体影像最终效果的影响 |
4.4 观众观看心理及行为特征分析 |
4.5 三维动画转换立体影像实验步骤 |
4.5.1 实验设备 |
4.5.2 实验目的 |
4.5.3 实验步骤 |
4.5.4 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D & M PSS消费性音响产品成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公司背景 |
1.1.2 行业背景 |
1.1.3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价值链 |
1.2.2 STP 理论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定价策略 |
2.1 SWOT 分析 |
2.1.1 机会 |
2.1.2 威胁 |
2.1.3 优势 |
2.1.4 劣势 |
2.2 市场定位 |
2.2.1 市场细分 |
2.2.2 目标市场 |
2.2.3 市场定位 |
2.3 产品定位 |
2.3.1 音响行业技术发展历史和新动态 |
2.3.2 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附加价值效应和利润 |
2.3.3 产品发展趋势预测 |
2.3.4 普瑞姆公司产品定位 |
2.4 需求分析 |
2.4.1 市场供给量和结构预测 |
2.4.2 市场需求和结构预测 |
2.5 价格策略 |
2.5.1 价格需求与供应关系 |
2.5.2 普瑞姆公司的定价流程和价格策略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成本计划管理模型和方法 |
3.1 普瑞姆公司成本计划模型 |
3.1.1 销售收入预测 |
3.1.2 产品成本预算 |
3.1.3 研发费用的预算 |
3.1.4 产品销售成本预算 |
3.1.5 企业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预算 |
3.2 财务收益的预测 |
3.2.1 预计财务收益报表 |
3.2.2 预计的现金流 |
3.2.3 预计的损益表/利润表 |
3.2.4 边际贡献利润率和盈亏平衡销售量的预测 |
3.3 普瑞姆公司成本费用率的确定 |
3.3.1 企业管理费用预算参数 |
3.3.2 总的服务协议费用 |
3.3.3 销售费用 |
3.3.4 一次性投入费用 |
3.4 预计的收益影响分析 |
3.4.1 音响产品的价格结构 |
3.4.2 音响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
3.4.3 音响行业销售利润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成本控制的措施 |
4.1 成本控制新思路 |
4.1.1 战略成本管理 |
4.1.2 前移和延伸理念 |
4.2 成本控制的科学机制 |
4.3 成本控制的方法 |
4.3.1 成本控制模型 |
4.3.2 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
4.4 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实现的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9)二千万安时二次锂电池组封装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商业计划书撰写 |
1.2.2 关于锂电池封装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
1.2.3 关于市场定位与营销组合策略 |
1.2.4 关于项目投资财务分析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二章 安池锂能项目介绍 |
2.1 项目所属公司简介 |
2.2 安池锂能项目简介 |
2.2.1 主要生产流程 |
2.2.2 主要产品标准 |
2.2.3 主要设备及产能配置 |
2.2.4 发展战略规划 |
2.2.5 核心竞争优势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项目实施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因素分析 |
3.1.1 政治因素 |
3.1.2 经济因素 |
3.1.3 社会文化因素 |
3.1.4 科学技术因素 |
3.1.5 环境保护与法律法规因素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内竞争者分析 |
3.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3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
3.2.4 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 |
3.2.5 替代品的威胁 |
3.3 项目SWOT 分析 |
3.3.1 优势(strength) |
3.3.2 劣势(weakness) |
3.3.3 机会(opportunity) |
3.3.4 威胁(threat)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市场分析和营销战略 |
4.1 市场定位 |
4.2 市场需求分析 |
4.2.1 工业类锂电池组应用市场 |
4.2.2 中高端消费类锂电池组应用市场 |
4.2.3 目标客户市场需求预测 |
4.3 主要竞争对手能力分析 |
4.4 市场营销战略 |
4.4.1 市场开发战略 |
4.4.2 营销组合策略 |
4.4.3 营销激励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项目资金需求与财务分析 |
5.1 项目资金需求 |
5.1.1 资金来源与结构 |
5.1.2 资金使用计划 |
5.1.3 项目投资资本回报与退出 |
5.2 项目经营预测 |
5.2.1 项目收入预测 |
5.2.2 人员配置及薪酬费用预测 |
5.2.3 项目支出预测 |
5.3 项目现金流预测 |
5.4 项目投资决策指标分析 |
5.4.1 投资净现值 |
5.4.2 投资回收期 |
5.4.3 获利能力指数法 |
5.4.4 内部收益率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风险分析与对策 |
6.1 主要风险分析 |
6.1.1 政策法律风险 |
6.1.2 管理风险 |
6.1.3 市场风险 |
6.1.4 技术风险 |
6.1.5 财务风险 |
6.2 风险应对策略 |
6.2.1 树立宏观经济意识及关注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 |
6.2.2 强化企业现代管理和建立优秀企业文化 |
6.2.3 加强市场开拓和客户服务能力并建立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团队思维 |
6.2.4 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和稳定技术研发队伍及实施科技兴企战略 |
6.2.5 健全企业财务制度和加强财务活动有效管理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中国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产能过剩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综述 |
1.1.1 产能过剩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 |
1.1.2 产能过剩的理论研究综述 |
1.1.3 产能过剩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 |
1.1.4 中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研究的问题与争议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 |
1.2.1 以往研究中的缺陷 |
1.2.2 背景综述 |
1.2.3 研究的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
1.3 产能过剩模型分析的主要方法 |
1.3.1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3.2 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3.3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3.4 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1.3.5 经济计量学方法 |
1.4 产能过剩模型的构建 |
1.4.1 产能过剩影响因素分析 |
1.4.2 需求模型的构建 |
1.4.3 供给模型的构建 |
1.4.4 产能过剩模型的构建 |
1.5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理论研究 |
2.1 中国汽车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定义 |
2.1.1 产能过剩的概念 |
2.1.2 由产能过剩定义推演的问题 |
2.2 产能过剩传导机制 |
2.2.1 产能过剩在汽车企业层面的传导机制 |
2.2.2 产能过剩在宏观层面的传导机制 |
2.2.3 产能过剩在出口拉动下的传导机制 |
2.3 产能过剩的诱因分析 |
2.3.1 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鱼刺图 |
2.3.2 产能过剩的宏观基础 |
2.3.3 产能过剩的微观厂商基础 |
2.3.4 产能过剩的环境基础 |
2.4 中国汽车工业生产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2.4.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
2.4.2 中国汽车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指标体系 |
2.5 中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理论模型 |
2.5.1 供求关系分析 |
2.5.2 过剩模型 |
2.5.3 过剩度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市场因素预测研究 |
3.1 关联分析 |
3.1.1 影响中国市场的主要因素 |
3.2 组合模型预测 |
3.2.1 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 |
3.2.2 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预测 |
3.2.3 价格预测模型 |
3.2.4 市场预测 |
3.3 中国未来汽车市场拐点分析 |
3.3.1 中国汽车市场总量分析 |
3.3.2 市场饱和分析 |
3.4 金融危机对拐点的修正 |
3.4.1 金融危机对市场预期的影响 |
3.4.2 两个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汽车工业生产能力研究 |
4.1 产能及其计算 |
4.1.1 产能的概念 |
4.1.2 生产能力的计算体系 |
4.2 我国汽车行业产能 |
4.2.1 生产企业和规模 |
4.2.2 主要汽车企业产能规划 |
4.3 产能模型 |
4.3.1 中国汽车行业产能供给的理论模型 |
4.3.2 供给模型的缺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汽车工业产能过剩模型 |
5.1 产能利用率 |
5.1.1 产能利用率状况 |
5.2 过剩度 |
5.2.1 概念的提出 |
5.3 产能评价 |
5.3.1 产能模型 |
5.3.2 产能历史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未来汽车市场供给模型 |
6.1 构建供给模型 |
6.1.1 理想供给模型 |
6.2 修正供给模型 |
6.2.1 在建投资对理想供给模型的修正 |
6.2.2 固定资产折旧对供给模型的修正 |
6.2.3 经济周期对总供给的校正 |
6.2.4 总供给模型 |
6.3 投资阶段划分 |
6.3.1 前“①”时代 |
6.3.2 休养年代 |
6.3.3 理性投资年代 |
6.3.4 后“③”时代 |
6.4 投资规划模型 |
6.4.1 投资表 |
6.4.2 投资规划几何模型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平衡产能的措施 |
7.1 从国家层面平衡中国汽车产业生产能力的措施 |
7.1.1 成立汽车 OAME 组织 |
7.1.2 建设资源共享的大总成厂 |
7.1.3 过剩产能转型发展小型车 |
7.1.4 发挥政府的保障职能 |
7.1.5 车辆报废制度和换车奖励政策 |
7.1.6 扩大内需 |
7.1.7 公务车辆控制进口 |
7.2 从企业层面平衡中国汽车产业生产能力的措施 |
7.2.1 引导青年人的消费潜力 |
7.2.2 满足个性化用车 |
7.2.3 鼓励企业内部员工购车 |
7.2.4 价格策略 |
7.2.5 扩大农村市场 |
7.2.6 自主创新 |
7.3 通过出口消化中国汽车工业过剩的产能 |
7.3.1 规范出口秩序,提升产业竞争力 |
7.3.2 调整出口战略 |
7.3.3 在海外建厂 |
7.3.4 重点突破非洲市场 |
7.3.5 发挥出口的价格优势 |
7.4 本章总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8.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8.3 中国汽车车市过千万辆后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慧聪国际上市引起业界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HZ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肖慧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2]H公司工控继电器营销策略[D]. 陈哲政. 厦门大学, 2018(02)
- [3]W阀门公司国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张曼曼.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4]外部知识网络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机制研究[D]. 崔伟伟. 河北工业大学, 2017(12)
- [5]长沙高新区科技宣传研究[D]. 林书亭. 湖南大学, 2014(03)
- [6]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及其应对研究[D]. 卿立新.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7)
- [7]立体影像研究 ——以三维动画转换立体影像最终效果的优化分析为线索[D]. 刘洋. 武汉纺织大学, 2012(08)
- [8]D & M PSS消费性音响产品成本研究[D]. 熊丽珍.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9]二千万安时二次锂电池组封装项目商业计划书[D]. 朱志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10]中国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研究[D]. 彭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