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余钢铁公司线材厂一火成材改造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Xinyu Steel Group;[1](2019)在《红土地上崛起的新钢》文中提出一、企业概况新余地处赣西腹地,良山脚下袁河之水在这里流淌千年不息,这里是传说中七仙女下凡的地方。自唐至清朝历代在此采矿冶铁连续千年不断。300多年前,明末清初着名科学家宋应星在这里写下了不朽着作《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生铁冶炼、铸造、锻造及热处理的生产全过程,展示了当时最先进的冶炼技术。1958年,渝州大地处处涌动着"春潮",新余钢
刘艳[2](2016)在《东北特钢集团线材项目投资机会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迅速,钢铁产量持续大幅度增大,线材作为我国主要的消费品种之一,产量和消费量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年增长。现阶段钢铁行业正处于“断臂求生”的特殊时期,从长远来看,这对国有大型特殊钢铁企业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为增强企业竞争力,逐步占领国内外线材市场,开拓出更大的发展空间,需对线材项目的投资机会进行分析。针对公司目前线材的产品结构及同行业竞争对手情况进行分析,东北特钢应为综合特钢企业,产品应选不锈钢、轴承钢、工模具钢、合金结构钢、特殊合金钢作为重点品种,其中主导产品为不锈钢和轴承钢。新建的合金钢高速线材生产线将具有现代化、环保型和循环经济型的特点,从冶炼设备、轧制设备、精整设备都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工艺装备和工艺路线,生产产品将具有品种更加齐全、产品规格范围更大、精度更高、盘卷更重、产品质量保障能力更强的特点,必将成为当今国际最具竞争实力的特殊钢专业生产企业。借助战略管理、投资机会研究、技术经济评价等理论工具,按照市场机会分析、企业机会分析、投资机会确定、投资机会评价的研究逻辑,依次递进展开分析。结合现有的设备、产品的不足之处和国内外竞争对手情况,对线材项目的产品、市场及质量水平进行定位,对项目的财务收益和风险进行评价,逐步确立公司线材项目的投资方案。采用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等市场调查方法,分析国内外目标市场的服务需求;收集、整理线材项目前几年的数据,预测未来几年线材项目的发展前景;在外部因素和内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方案进行评估,确定投资机会;对确定的投资机会进行投资效益评价和投资风险分析。通过论文研究,确定了东北特钢集团线材项目的投资机会,缓解了企业发展与严峻现实之间的矛盾。同时也确立了企业应该重点研究的品种和产品特点,为占领国内外线材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借鉴。
袁模亮[3](2014)在《XGM2高线盘条产品开发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技术的发展,对铜包钢丝线材要求越来越多。铜包钢丝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其生产的电线电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及人民的生活中。新钢公司研发的XGM2主要用途是做成镀铜导线,替代昂贵的纯铜导线,所以要求芯线—XGM2盘条具有尽可能高的导电率和尽可能低的机械强度。XGM2盘条产品主要供应浙江地区,经拉拔、镀铜等工序后出口。如用于电视闭路线的线缆,一般出口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有部分出口到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目前国内的导电钢盘条主要生产厂家有宝钢、武钢、首钢、邢钢等钢厂。导电用钢XGM2要求超低碳、超低硅、超低铝,铝脱氧后不允许进行钙处理(否则容易增Si),同时采用方坯连铸工艺,对炼钢生产难度相当大,同时在轧制过程中产品的性能合格率较低。本项目以新钢线棒材线为平台,开发XGM2产品。课题主要任务包括:(1)根据导电钢XGM2的特点,合理的设计了XGM2的成分:碳、硅成分控制在≤0.04%,锰成分在≤0.25%,硫、磷成分在≤0.020%范围内,可成功研发抗拉强度为305~350MPa;伸长率为32%~42.5%;导电率≥16%IACS的具有良好综合性能产品,较好地满足用户深加工的要求。(2)指出了冶炼连铸及轧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控制氧含量是冶炼过程中的关键。结果表明当氧含量控制在20~40ppm时可有效的减少铸坯气孔,同时也可防止水口结瘤。吐丝困难及性能合格率低是轧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了轧制工艺参数对盘条性能的影响,通过制定两个不同的轧制方案,研究了轧制工艺对XGM2盘条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较低的出炉温度及轧制温度不仅可以解决吐丝困难的问题,同时可有效提高产品的合格率。(3)通过冶炼、轧制试验,确定了最优的工艺制度,经过批量生产,结果表明,XGM2导电率合格率由20%提高到60%以上,但无法达到100%合格,后续需加强过程控制,提高产品合格率。
韩珍堂[4](2014)在《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完善国民经济产业支撑,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钢铁工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产量迅速增长,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品种质量、装备水平、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大而不强”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明显特征,钢铁工业中存在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原料供给制约;产业服务化意识薄弱”等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国家提出了“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钢铁工业如何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方法,培育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竞争力提升战略,推动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在对钢铁工业进行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并针对重点和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措施。第二部分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国内外学者对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以及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提出本文研究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切入点。第三部分首先从整个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与演进角度进行阐述,对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其次在对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几个钢铁工业强国在不同时期发展过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制约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及内在演变规律,为后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方法和途径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从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消费、产业布局和产业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等方面,阐述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的方法;第五部分从企业角度对国内外竞争优势明显的钢铁企业进行深入分析,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细分到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继而通过企业竞争力提升拓展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上,从微观到宏观进一步探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第六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影响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几个主要因素入手,提出在现阶段以“产业服务化转型、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产能压缩和产业集中、资源控制、质量控制、效率提升和成本管控”为着力点,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八种战略选择。从国家和企业角度提出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
刘驰[5](2013)在《高速线材吐丝过程动力学分析及吐丝管寿命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吐丝管是高速线材生产线上控制线材盘卷成形的关键部件。吐丝过程中吐丝管与线材间的受力及磨损状况复杂,服役寿命受工况影响波动较大,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和节奏。由于吐丝管相关参数的缺乏,国内对此方面研究尚浅,因此明确吐丝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实现吐丝管使用寿命的有效预测,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以企业横向项目“高速线材吐丝机吐丝管使用寿命研究”为依托,以某钢铁公司大盘卷新高线上德马克型吐丝管为研究对象,做了以下主要工作:通过对吐丝工艺的分析研究,运用分析力学的方法建立了线材在吐丝管中运动及动力学模型;利用三坐标测量机测得现场吐丝管点云数据,逆向反求得到吐丝管曲线方程;以此为基础,利用Matlab编制的仿真程序对线材在吐丝管内的速度、加速度、弯曲变形及受力情况进行数值仿真,揭示了吐丝过程的运动特性及力学分布规律,并从中找出了吐丝管易磨损段分布规律及成因;仿真结果与吐丝管实际磨损规律吻合,验证了动力学模型正确性。研究成果对优化或研制吐丝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相关数据可为高速线材生产提供参考。通过现场实验,得到高速线材生产过程中线材速度、规格、轧制温度及吐丝管使用寿命等数据。并运用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对生产数据进行训练,建立了不同工况影响下的吐丝管使用寿命预测模型,对高速线材厂合理使用吐丝管、科学安排生产计划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工程实际意义。
范锦龙[6](2011)在《棒线材连铸—直接无头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棒线材用途广泛,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棒线材生产中存在能耗大、成材率低、轧制不稳定等缺点。个别企业引进国外昂贵、复杂的焊接型无头轧制技术,因常出现焊接质量不高、故障率高等问题而影响正常生产。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连铸—直接无头轧制技术(CC.DER),用于小型棒线材生产,给出了该技术的工艺、关键设备和生产线布置。以某钢厂连铸和轧制过程为研究对象,针对新工艺中的温度和速度衔接问题,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连铸坯温度场和拉坯速度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对该技术进行了经济性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棒线材连铸—直接无头轧制技术(CC.DER)的概念,与传统棒线材生产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大幅节能、提高成材率、提高生产稳定性等优点。(2)建立与结晶器内气隙相关的热流密度模型,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铸坯凝固过程温度场进行分析。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偏差在±1.2%以内。(3)研究了连铸主要工艺参数对铸坯温度的影响规律,切割点处铸坯平均温度随结晶器有效长度和二冷区水量的增加而降低,随拉坯速度的增大而迅速升高,拉坯速度对铸坯横截面平均温度的影响最明显。(4)研究了结晶器主要工艺参数对拉坯速度的影响规律。采用水缝厚度为4mmm、水流速度为10m/s的结晶器冷却工艺,最大工作拉速可提高到2.9m/min;结晶器有效长度每增加1OOmm,最大工作拉速可提高0.3m/min;推导了结晶器内气隙厚度模型,为提高数值模拟计算精度奠定了基础;为实施CC.DER技术,对该厂连铸参数提出了改进建议,改进后最大工作拉速可达3.7m/min。(5)理论分析计算表明:一条年产30万吨的CC-DER生产线每年最高可减少标准煤消耗2.25万t、烧损4500t、切损1500t、短尺6000t,降低成本最高可达5000万元,经济效益巨大。其缺点是CC-DER技术刚性较强,由于换辊、事故等原因造成的停机损失较大,事故处理较难。
赵海峰,龙正民[7](2010)在《连铸坯热送热装工艺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连铸坯热送热装工艺技术的发展、现有工艺流程、品种、质量、温度等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针对现有工艺流程的特点及优势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提高该工艺技术水平。
王国栋,吴迪,刘振宇,王昭东[8](2009)在《中国轧钢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轧制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消化引进技术、自主集成和自主创新,中国已经跻身于轧制技术发达国家之列。针对主要的钢材品种,即热轧带钢、中厚板、冷轧带钢、长材、管材等,分别从工艺、装备、产品等几方面总结了中国钢铁轧制技术的总体发展情况和取得的有创新性的进展。同时指出,今后中国轧钢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强的技术改造,突破制约钢铁轧制技术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大力开发节能减排、创新性和前沿性新技术、新装备,实现钢铁材料的减量化、节约型制造,推动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沙莹[9](2009)在《宝钢股份条钢厂管理模式推广项目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鼓励企业跨地区集团化重组,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方案中对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出的具体部署。宝钢自1998年起,借助资本运作,实施兼并重组,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钢铁主业的做大目标。但是,宝钢股份完成兼并重组后,如何提高管理效率,继续保持宝钢股份原有主体的高效、协同、统一、一贯制管理优势,管理模式推广是宝钢股份对原股份主体外单元实施管理整合的主要形式。宝钢股份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将原宝钢主体——宝钢股份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和成熟经验向其它分、子公司的推广应用,帮助各制造单元实现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运行效率的提升。本文以宝钢股份条钢厂管理模式推广项目为题,以宝钢股份条钢厂和特殊钢分公司条钢厂这两个专业、产线基本相近,但是管理模式、管理文化、成长背景相差迥异的两个单位为分析主体,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宝钢股份条钢厂管理模式推广项目的进行全过程管理研究。全文共分为八章,第1章主要根据宝钢股份条钢厂管理模式推广的特点提出研究的问题,理清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第2章是宝钢股份条钢厂和特殊钢分公司条钢厂概况介绍,目的是使读者对本文的研究主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3章概要阐述了项目管理和管理整合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的基本要素与管理整合的内容、流程和模式,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第4章论述了宝钢股份条钢厂管理模式推广项目的启动过程,指出了宝钢股份条钢厂管理模式推广项目启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5章结合项目管理理论和宝钢股份条钢厂管理模式推广工作的目标及任务,提出了宝钢股份条钢厂管理模式推广项目的计划,包括进度计划、人力资源计划、质量管理计划等等。第6章重点阐述了宝钢股份条钢厂管理模式推广项目计划的执行过程,如生产技术管理模块执行、现场基础管理模块执行、安环管理模块执行、设备管理模块执行等等。第7章针对宝钢股份条钢厂管理模式推广项目计划的执行中涉及的控制,如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第8章是本文的结论。
张卫权[10](2002)在《柳钢连铸坯全“一火成材”建设及后续工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柳钢在1997年转炉钢实现了全连铸。而轧钢系统除中板厂实现了“一火成材”外,其他轧钢厂仍为“二火成材”。如何利用已有的设备进行适当的改造实现连铸坯全“一火成材”,达到节能降耗、提高成材率、提高经济效益之目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公司经过对“一火成材”技术研究,发现柳钢具有实现用连铸坯全“一火成材”的条件,为此,“九五”期间,柳钢对中型厂、小型厂、线材厂分别实行了“一火成材”技术改造,并通过调整与优化轧钢系统的工艺结构和品种结构。 吸取了“一火成材”成功的经验,公司又对热送热装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应用,也获得了热送热装技术改造的成功。 柳钢公司虽然在近两年来的技术和设备现代化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步子小了,显现出落后,但柳钢公司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和应用,并成功地应用在中板厂和小型连轧棒材的改造。 柳钢面对市场和形势的严峻性,及时对已制订出了“十五”规划做了重大的调整,高速线材现代化改造项目研究与设计就是“十五”规划高新技术、现代技术和设备在柳钢进入广泛应用的开始。高速线材改造方案设计是建立在高水平之上的一次改造:单线年产60万t。轧制成品线速度120m/s,关键设备是引进世界最先进水平装备,集现代技术和设备于一体,突出代表以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在其中。
二、新余钢铁公司线材厂一火成材改造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余钢铁公司线材厂一火成材改造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红土地上崛起的新钢(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概况 |
二、主要发展历程 |
(一)艰苦创业时期(1958-1978年) |
(二)稳步发展时期(1979-1991年) |
(三)企业转型时期(1991-2000年) |
(四)快速发展时期(2001-2011年) |
(五)浴火重生时期(2011年至今) |
三、主要发展成就 |
(一)持续做大经济总量 |
(二)精品战略带来的嬗变 |
(三)生命不息改革不止 |
(四)守护好一方蓝天碧水 |
(五)十里钢城党旗高扬 |
(六)让企业发展惠及每一位职工群众 |
四、企业四十年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
(一)坚持党的领导 |
(二)坚持与时代同步 |
(三)坚持精品战略 |
(四)坚持管理创新 |
(五)坚持发展共享 |
五、展望未来 |
(2)东北特钢集团线材项目投资机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2 项目的外部市场环境分析 |
2.1 市场分布及需求分析 |
2.1.1 铬不锈钢方面 |
2.1.2 铬镍不锈钢方面 |
2.1.3 轴承钢方面 |
2.1.4 工具钢方面 |
2.1.5 结构钢、弹簧钢方面 |
2.2 产品需求方向分析 |
2.2.1 现有产品 |
2.2.2 待开发产品 |
2.3 竞争对手分析 |
2.3.1 国内厂家 |
2.3.2 国际厂家 |
3 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3.1 企业概况 |
3.2 人力结构与管理能力分析 |
3.2.1 人力结构分析 |
3.2.2 管理能力分析 |
3.3 设备与技术能力分析 |
3.3.1 炼钢系统 |
3.3.2 轧钢系统 |
3.3.3 生产工艺 |
3.3.4 后部生产能力 |
3.4 资金能力分析 |
4 投资方案的确定 |
4.1 项目机会SWOT分析 |
4.1.1 优劣势分析 |
4.1.2 机会和威胁分析 |
4.1.3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
4.1.4 目标定位 |
4.2 项目收益评价 |
4.2.1 财务收益分析 |
4.2.2 社会收益分析 |
4.3 项目风险评价 |
4.3.1 政策风险 |
4.3.2 市场风险 |
4.3.3 资金风险 |
4.3.4 技术风险 |
4.3.5 管理风险 |
4.4 项目综合评价 |
4.4.1 综合评价基本思路 |
4.4.2 评价具体内容 |
5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
5.1 设备升级与技术创新 |
5.1.1 投资新设备 |
5.1.2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 |
5.2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
5.2.1 优化管理制度 |
5.2.2 改善财务管理 |
5.3 建设节能环保型企业 |
5.3.1 深入贯彻国家政策 |
5.3.2 应用“绿色”技术 |
5.3.3 改善硬件条件 |
5.3.4 做好防治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XGM2高线盘条产品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导电钢产品概况 |
1.2 铜包钢丝标准要求 |
1.2.1 化学成分要求 |
1.2.2 力学性能要求 |
1.2.3 导电率要求 |
1.3 导电钢盘条的要求 |
1.4 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成分设计及生产工艺 |
2.1 化学成分对 XGM2 盘条性能的影响 |
2.2 XGM2 化学成分设计 |
2.3 XGM2 盘条工艺路线 |
2.4 冶炼工艺对 XGM2 盘条性能的影响 |
2.5 轧制工艺及设备 |
2.6 XGM2 性能要求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XGM2 产品开发 |
3.1 XGM2 冶炼轧制工艺路线 |
3.2 冶炼连铸工艺 |
3.3 轧制工艺要求 |
3.3.1 温度制定 |
3.3.2 风冷线制度 |
3.3.3 轧制制度 |
3.4 产品性能要求 |
3.5 试轧试验 |
3.5.1 冶炼生产情况 |
3.5.2 轧制情况 |
3.5.3 性能检测 |
3.5.4 导电率测试 |
3.5.5 金相组织检测 |
3.6 实验结果分析 |
3.6.1 冶炼连铸存在的问题 |
3.6.2 轧制存在的问题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XGM2 轧制工艺研究 |
4.1 加热温度对组织的影响 |
4.2 轧制温度对组织的影响 |
4.3 第一次工业试验 |
4.3.1 试验材料 |
4.3.2 试验方案 |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存在的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XGM2 批量生产控制 |
5.1 冶炼连铸工艺制度 |
5.2 轧制工艺制度 |
5.3 炼钢工序控制 |
5.3.1 转炉控制 |
5.3.2 精炼控制 |
5.4 轧制生产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4)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基本特征 |
一、 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
二、 钢铁工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
三、 钢铁工业的基本特征 |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中的难点 |
二、 拟采取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
三、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钢铁工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综述 |
一、 比较优势理论 |
二、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四、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五、 动态能力理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
一、 生产力、市场力学说 |
二、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学说 |
三、 综合生产能力学说 |
四、 产业集群学说 |
五、 其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钢铁工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一、 规模经济 |
二、 运营效率 |
三、 成本控制 |
四、 质量管理 |
五、 技术创新 |
六、 外部性约束 |
第三章 世界钢铁工业不同时期竞争力分析 |
第一节 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演进及现状 |
一、 粗钢产量 |
二、 粗钢表观消费量 |
第二节 欧洲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
一、 二战前欧洲钢铁工业的发展期 |
二、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恢复期 |
三、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改扩建期 |
四、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调整期 |
五、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稳定发展期 |
第三节 美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
一、 1864 年~1880 年产业革命时期 |
二、 1881 年~1920 年工业化初期 |
三、 1920 年~1955 年工业化中期 |
四、 1956 年~1975 年工业化完成后期 |
五、 1975 年后“衰退期” |
第四节 日本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
一、 战后恢复时期(1946 年~1950 年) |
二、 第一次“合理化计划”(1951 年~1955 年) |
三、 第二次“合理化计划”(1956 年~1960 年) |
四、 第三次“合理化计划”(1961 年~1970 年) |
五、 1970 年后 |
第五节 韩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
一、 起步阶段(1962 年~1972 年) |
二、 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阶段(1973 年~1981 年) |
三、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技术立国和稳定增长阶段(1982 年~1991 年) |
四、 工业腾飞阶段(1992 年后) |
第六节 启示 |
第四章 我国钢铁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回顾及现状 |
一、 生产和消费 |
二、 产业布局及产业集中度 |
三、 技术装备水平 |
四、 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 |
五、 进入/退出壁垒 |
第二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产能过剩日趋严重,供大于求矛盾凸显 |
二、 产品结构失衡,高端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市场占有率低 |
三、 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呈现广而散、多而小的结构态势 |
四、 创新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
五、 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 |
六、 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
七、 产业服务化意识淡薄,专业化程度低 |
第五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企业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概述 |
一、 国外企业概述 |
二、 国内企业概述 |
第二节 钢铁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
一、 生产经营分析 |
二、 财务分析 |
三、 启示 |
第六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
第一节 服务化转型升级战略 |
一、 服务化转型升级 |
二、 建议 |
第二节 绿色发展战略 |
一、 环境保护能力 |
二、 建议 |
第三节 技术创新驱动战略 |
一、 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 |
二、 建议 |
第四节 产能压缩与产业集中战略 |
一、 产能过剩 |
二、 产业集中度 |
三、 建议 |
第五节 资源控制战略 |
一、 资源控制能力 |
二、 建议 |
第六节 质量先行战略 |
一、 影响质量管理水平的因素 |
二、 建议 |
第七节 效率提升战略 |
一、 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 |
二、 影响生产运营效率的因素 |
三、 建议 |
第八节 供应链成本领先战略 |
一、 供应链成本 |
二、 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5)高速线材吐丝过程动力学分析及吐丝管寿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高速线材生产的发展概况 |
1.1.2 高速线材生产的发展趋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吐丝过程存在的问题 |
1.2.2 吐丝机吐丝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意义 |
2 吐丝管吐丝工艺特性分析 |
2.1 吐丝机和吐丝管结构分析 |
2.1.1 吐丝机结构分析 |
2.1.2 吐丝管结构分析 |
2.2 吐丝机的吐丝状态分析 |
2.2.1 线材生产流程 |
2.2.2 理想吐丝状态分析 |
2.3 吐丝工艺主要参数分析 |
2.3.1 吐丝机正常工作必要条件探讨 |
2.3.2 吐丝机的速度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3 线材运动及力学模型的建立 |
3.1 吐丝管的空间曲线描述 |
3.2 线材在吐丝管中的运动模型 |
3.2.1 线材在吐丝管中的速度分析 |
3.2.2 线材在吐丝管中的加速度分析 |
3.3 线材与吐丝管中的动力学模型 |
3.3.1 线材运动惯性力分析 |
3.3.2 线材轴向作用力分析 |
3.3.3 线材与吐丝管的力学平衡分析 |
3.4 线材在吐丝管中的弯曲变形模型 |
3.4.1 线材弹塑性变形力矩分析 |
3.4.2 线材的弯曲曲率和力矩分析 |
3.4.3 吐丝管卷曲力矩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吐丝管空间曲线反求及动力学数值分析 |
4.1 德马克型吐丝管点云数据采集实验 |
4.1.1 实验设备 |
4.1.2 实验内容及步骤 |
4.2 点云数据处理及空间曲线方程拟合 |
4.2.1 点云数据处理及空间曲线方程拟合 |
4.2.2 吐丝管空间曲线方程的拟合 |
4.3 吐丝管曲率分析 |
4.4 吐丝过程运动数值分析 |
4.4.1 数值模拟算法 |
4.4.2 相对速度分析 |
4.4.3 加速度分析 |
4.5 线材在吐丝管中受力数值分析 |
4.5.1 线材轴向力分析 |
4.5.2 吐丝管壁正压力分布 |
4.5.3 吐丝管壁摩擦力分布 |
4.5.4 吐丝管中线材弯曲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优化BP网络的吐丝管寿命预测 |
5.1 BP神经网络的概述 |
5.1.1 BP网络在寿命预测中的优势 |
5.1.2 BP神经网络结构与学习算法 |
5.1.3 基本BP网络的学习算法与缺陷 |
5.2 BP神经网络的设计及优化 |
5.2.1 网络的拓扑结构设计 |
5.2.2 激活函数的选择及优化 |
5.2.3 学习算法的选择及优化 |
5.3 基于优化BP网络的吐丝管寿命预测实验 |
5.3.1 实验数据的采集 |
5.3.2 训练样本归一化处理 |
5.3.3 网络模型参数选取及训练 |
5.3.4 网络训练结果及分析 |
5.3.5 吐丝管寿命预测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6)棒线材连铸—直接无头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棒线材的生产与发展 |
1.2.1 棒线材生产的特点 |
1.2.2 棒线材生产的发展 |
1.2.3 棒线材生产的先进技术 |
1.3 轧钢能耗分析 |
1.4 直接轧制技术概述 |
1.4.1 连铸与轧制的衔接模式 |
1.4.2 直接轧制的优点和关键技术 |
1.4.3 直接轧制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 |
1.5 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目的意义 |
第2章 棒线材连铸—直接无头轧制工艺分析 |
2.1 实现连铸—直接无头轧制的基本条件 |
2.2 连铸—直接无头轧制工艺方案 |
2.2.1 传统棒线材生产工艺的缺点 |
2.2.2 连铸—直接无头轧制技术的提出 |
2.2.3 连铸—直接无头轧制技术的关键设备 |
2.2.4 CC-DER生产小型棒线材生产线布置 |
2.3 连铸—直接无头轧制技术的优势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连铸坯温度场计算 |
3.1 连铸坯温度分布特点 |
3.2 连铸过程温度场的计算方法 |
3.3 连铸坯凝固传热的数学模型 |
3.3.1 基本假设条件 |
3.3.2 凝固传热的基本方程 |
3.3.3 定解条件 |
3.3.4 物性参数的处理 |
3.4 ANSYS有限元分析步骤 |
3.4.1 前处理 |
3.4.2 求解 |
3.4.3 后处理 |
3.5 ANSYS有限元分析结果 |
3.5.1 结晶器区 |
3.5.2 二冷区 |
3.5.3 空冷区 |
3.5.4 关键位置温度变化历程 |
3.6 连铸参数对连铸坯温度的影响 |
3.6.1 结晶器长度的影响 |
3.6.2 二冷区水量的影响 |
3.6.3 拉坯速度的影响 |
3.7 小结 |
第4章 连铸拉坯速度分析 |
4.1 轧件速度制度分析 |
4.1.1 连铸拉坯速度分析 |
4.1.2 轧制速度分析 |
4.2 提高拉坯速度的途径 |
4.2.1 结晶器冷却工艺的影响 |
4.2.2 结晶器有效长度的影响 |
4.2.3 结晶器倒锥度的影响 |
4.3 连铸参数的改进建议 |
4.4 紧凑式大压下轧机 |
4.4.1 大压下轧制的作用 |
4.4.2 大压下轧机的轧辊 |
4.5 小结 |
第5章 CC-DER技术的经济性分析 |
5.1 技术优势概述 |
5.2 产量分析 |
5.2.1 改造前的实际产量 |
5.2.2 改造后的预计产量 |
5.3 能耗分析 |
5.4 成材率分析 |
5.4.1 烧损 |
5.4.2 切损 |
5.4.3 短尺 |
5.4.4 轧废 |
5.5 可靠性分析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轧钢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轧钢技术的发展概况 |
2 热轧带钢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主要进展 |
2.1 热轧带钢轧制技术发展概况 |
2.2 创新性进展 |
2.2.1 紧凑流程线热轧及冷却控制过程钢中形变、相变和析出行为 |
2.2.2 新一代热轧带钢控制冷却系统 |
2.2.3 VCL轧辊——板形控制技术 |
2.2.4 氧化铁皮控制技术 |
2.2.5 集约化生产技术 |
2.2.6 热连轧生产高级别管线钢 |
2.2.7 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无取向电工钢 |
3 中厚板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主要进展 |
3.1 发展概况 |
3.2 创新性进展 |
3.2.1 新型桥梁用钢 |
3.2.2 大线能量焊接 |
3.2.3 低碳贝氏体非调质高强钢板 |
3.2.4 大厚度大单重钢板生产技术 |
3.2.5 新一代中厚板控制冷却技术 |
3.2.6 调质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
4 冷轧带钢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主要进展 |
4.1 发展概况 |
4.2 创新性进展 |
4.2.1 硅钢生产技术和装备 |
4.2.2 汽车用钢板 |
4.2.3 两片式易拉罐用镀锡板 |
4.2.4 高强钢连续退火-热浸镀生产-实验两用线 |
4.2.5 低硅、无铝相变诱发塑性钢 |
4.2.6 冷轧板形控制系统 |
4.2.7 无铬钝化技术及钝化液 |
5 长材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5.1 发展状况 |
5.2 创新性进展 |
5.2.1 棒材超快冷技术和热轧带肋钢筋超级钢 |
5.2.2 中碳冷镦钢的在线软化和非调质冷镦钢 |
5.2.3 钢轨在线热处理技术创新与发展 |
5.2.4 F型钢 |
5.2.5 H型钢 |
6 无缝钢管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主要进展 |
6.1 发展概况 |
6.2 创新性进展 |
6.2.1 三辊限动芯棒连轧技术 |
6.2.2 油井管开发, 自给率提高 |
6.2.3 大口径连轧管机芯棒国产化 |
7 实验研究平台的发展现状和主要进展 |
7.1 发展概况 |
7.2 创新性进展 |
7.2.1 热轧实验机组 |
7.2.2 热力模拟实验机 |
7.2.3 冷轧实验机组 |
(1) 液压张力技术。 |
(2) 二/四辊工作模式。 |
7.2.4 连续退火模拟实验机 |
(1) 大尺寸试样保护气氛退火。 |
(2) 组合式宽速率冷却系统。 |
(3) 冷却方式、冷却速率和冷却路径控制。 |
8 当前轧钢技术创新的重点问题和发展方向 |
8.1 引进生产线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迅速发挥引进效益 |
8.2 加强工艺、设备改造, 解决关键、共性问题, 建立特色技术 |
8.3 自主创新, 研发前沿性的重大工艺技术, 开发引领性新产品 |
8.4 开发减量化技术, 节能减排, 实现可持续发展 |
8.5 突破自动化技术的瓶颈, 加强自动化检测仪表的自主开发 |
9 结语 |
(9)宝钢股份条钢厂管理模式推广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宝钢股份条钢厂及其特殊钢分公司条钢厂概况 |
2.1 宝钢股份条钢厂概况 |
2.1.1 组织结构 |
2.1.2 人力资源状况 |
2.1.3 产品构成 |
2.2 宝钢股份特殊钢分公司条钢厂概况 |
2.2.1 组织结构 |
2.2.2 各生产线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 |
第3章 项目管理及管理整合相关理论概述 |
3.1 项目管理理论概述 |
3.1.1 项目的内涵及特征 |
3.1.2 项目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
3.1.3 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 |
3.1.4 项目管理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
3.1.5 项目管理的过程模型 |
3.2 管理整合相关理论概述 |
3.2.1 管理整合的模式 |
3.2.2 管理整合的流程 |
3.2.3 管理整合的内容 |
第4章 宝钢股份条钢厂管理模式推广项目的启动 |
4.1 项目启动的必要性 |
4.1.1 兼并后的管理整合是大势所趋 |
4.1.2 特殊钢分公司条钢厂的管理现状决定需要实施管理整合 |
4.2 项目启动的可行性 |
4.2.1 项目实施的管理基础成熟 |
4.2.2 项目实施的时间有保证 |
4.2.3 项目人力资源可靠 |
4.2.4 项目物质资源充足 |
4.2.5 项目风险可控 |
4.2.6 小结 |
4.3 项目的目标 |
第5章 宝钢股份条钢厂管理模式推广项目的计划 |
5.1 项目的人力资源计划 |
5.1.1 确定管理模式推广双方项目团队的对应关系 |
5.1.2 确定管理模式推广项目推进组织架构 |
5.1.3 明确各模块小组的主要职责 |
5.2 项目的进度计划 |
5.2.1 生产技术管理模块项目进度计划 |
5.2.2 现场基础管理模块项目进度计划 |
5.2.3 安环管理模块项目进度计划 |
5.2.4 设备管理模块项目进度计划 |
5.2.5 能源管理模块项目进度计划 |
5.2.6 成本管理模块项目进度计划 |
5.2.7 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项目进度计划 |
5.2.8 综合管理模块项目进度计划 |
5.3 项目的质量管理计划 |
5.4 项目的风险管理计划 |
5.5 项目的沟通管理计划 |
第6章 宝钢股份条钢厂管理模式推广项目的执行 |
6.1 项目执行的基本要求 |
6.2 生产技术管理模块的执行措施 |
6.3 现场基础管理模块的执行措施 |
6.4 安环管理模块的执行措施 |
6.5 设备管理模块的执行措施 |
6.6 能源管理模块的执行措施 |
6.7 成本管理模块的执行措施 |
6.8 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执行措施 |
6.9 综合管理模块的执行措施 |
6.10 项目的沟通管理 |
6.10.1 建立相应的沟通联络机制 |
6.10.2 创建管理模式推广平台和知识库 |
6.10.3 推进辅导与培训相结合的项目沟通管理手段 |
6.10.4 固化管理模式推广的方法和工具 |
第7章 宝钢股份条钢厂管理模式推广项目的控制 |
7.1 项目的进度控制 |
7.1.1 项目进度监控的依据、工具方法和输出结果 |
7.1.2 实施项目进度检查 |
7.1.3 控制项目进度偏差 |
7.1.4 进度监控小结 |
7.2 项目的质量控制 |
7.2.1 全面质量管理及其运转形式 |
7.2.2 项目的PDCA管理 |
7.2.3 项目的工序质量控制 |
7.3 项目的风险控制 |
7.3.1 项目风险控制过程 |
7.3.2 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
第8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柳钢连铸坯全“一火成材”建设及后续工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世界钢铁业的发展概况 |
1.1.1 20世纪下半期钢铁工业的回顾 |
1.1.2 21世纪钢铁工业展望 |
1.1.3 钢铁强国的概况 |
1.2 我国钢铁业的现状与未来 |
1.2.1 50年来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回顾 |
1.2.2 21世纪我国钢铁工业的展望 |
1.2.3 地方钢铁骨干企业的概况 |
1.3 广西柳钢集团公司的现状 |
1.3.1 (集团)公司概况、产品结构及市场环境 |
1.3.2 现有主要生产设施及能力 |
1.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公司改变现状的途径 |
1.4.1 适度扩大规模 |
1.4.2 加强连铸后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
2 适度扩大生产规模、调整品种结构 |
2.1 品种、规模程度 |
2.1.1 线材 |
2.1.2 小型材 |
2.1.3 中型材、H型钢 |
2.1.4 中厚板 |
2.1.5 产量规模和品种结构的关系 |
2.2 可行性简析 |
2.2.1 区位优势 |
2.2.2 产业政策 |
2.2.3 市场环境 |
2.2.4 建设项目 |
2.2.5 资金筹措 |
2.2.6 经济性 |
3 连铸后续技术的研究应用 |
3.1 连铸坯全“一火成材” |
3.1.1 中板厂“一火”成材改造 |
3.1.2 中型轧钢厂“一火”成材改造 |
3.1.3 小型轧钢厂“一火”成材改造 |
3.1.4 线材厂“一火”成材改造 |
3.2 热送热装技术 |
3.2.1 热送热装工艺的概念和意义 |
3.2.2 连铸小方坯热送热装工艺方案 |
3.2.3 三种输送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
3.2.4 保证按炉送钢的制度实现的手段和措施 |
3.2.5 生产过程计算机管理模型系统功能 |
3.3 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现代化 |
3.3.1 现状 |
3.3.2 中板生产线的现代化改造 |
3.3.3 连轧棒材生产线技术改造工程 |
3.3.4 柳钢近期技术改造展望 |
3.4 高速线材现代化改造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
3.4.1 高速线材改造工程 |
3.4.1.1 新建高速线材生产线设计指标 |
3.4.1.2 工艺方案 |
3.4.1.3 主要设备组成 |
3.4.1.4 车间工艺平面布置 |
3.4.2 高速线材加热炉区工艺流程及配置的设备 |
3.4.2.1 加热工序 |
3.4.2.2 炉区工艺过程 |
3.4.2.3 加热炉主要尺寸和技术特点 |
3.4.2.4 加热炉炉体结构 |
3.4.2.5 供热系统 |
3.4.2.6 燃烧器 |
3.4.2.7 煤气管道系统 |
3.4.2.8 能源介质 |
3.4.2.9 加热炉的性能及消耗指标 |
3.4.3 轧钢区工艺流程及设备配置 |
3.4.3.1 工艺 |
3.4.3.2 设备 |
3.4.4 车间平面布置及起重设备、运输设施 |
3.4.4.1 主厂房选址 |
3.4.4.2 厂房和起重设备 |
3.4.4.3 运输 |
3.4.5 电气传动与自动控制 |
3.4.5.1 低压供配电系统 |
3.4.5.2 电气传动 |
3.4.5.3 基础控制系统 |
3.4.5.4 传感器 |
3.4.5.5 过程系统对设备和参数的检测和控制 |
3.4.5.6 自动化系统配置 |
3.4.6 后续技术研究、应用的效果及经济分析 |
3.4.6.1 “一火”成材 |
3.4.6.2 热送热装 |
3.4.6.3 高速线材工程建设投资及效益预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四、新余钢铁公司线材厂一火成材改造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红土地上崛起的新钢[J]. Xinyu Steel Group;. 中国钢铁业, 2019(03)
- [2]东北特钢集团线材项目投资机会研究[D]. 刘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7)
- [3]XGM2高线盘条产品开发与研究[D]. 袁模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4]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D]. 韩珍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5]高速线材吐丝过程动力学分析及吐丝管寿命预测研究[D]. 刘驰. 中南大学, 2013(06)
- [6]棒线材连铸—直接无头轧制技术的研究[D]. 范锦龙. 东北大学, 2011(05)
- [7]连铸坯热送热装工艺技术应用研究[A]. 赵海峰,龙正民. 河北省2010年炼钢—连铸—轧钢生产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 2010
- [8]中国轧钢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展望[J]. 王国栋,吴迪,刘振宇,王昭东. 中国冶金, 2009(12)
- [9]宝钢股份条钢厂管理模式推广项目管理研究[D]. 沙莹. 东北大学, 2009(05)
- [10]柳钢连铸坯全“一火成材”建设及后续工程技术研究[D]. 张卫权. 南京理工大学,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