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时代审计模式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征柏麟[1](2020)在《网络时代影视版权会计处理研究 ——以KL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企业财务亦频频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近期财务界与媒体讨论度最高的话题当属“乐视事件”。乐视网作为行业内首家IPO上市公司,是影视行业的翘楚。但2016年乐视网爆发了空前危机,导致股价断崖式下降、资产大幅缩水。事件爆发后业内专家学者纷纷探索危机的根源,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影视版权会计处理不规范系根源之一。文章旨在通过对影视行业影视版权会计处理现状进行深入探究,发现网络时代影视版权会计处理的症结所在。寻求相关解决措施,以期优化我国影视行业影视版权会计处理方法,为相关部委制定适宜网络时代影视版权的会计规范与准则提供参考建议。本文撰写的亮点在于选题新颖,以乐视事件为切入点,深入探究网络时代影视版权会计处理问题。运用以小见大写作手法,通过撰写网络时代影视版权会计处理,为各企业在网络时代建立适宜且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提供启示。本文首先采取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影视版权会计处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已有文献的优势与不足。对国内外影视版权会计制度历史发展沿革进行梳理,并整理相关理论为本文分析做指导。其次,采用实地调研法,选取新兴网络视频企业KL进行实地调研,深入探索KL公司影视版权会计处理方式。最后,运用案例研究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企业,深入分析影视版权会计处理现状,明确当前影视行业影视版权会计处理的不足。通过深度调研,探析KL公司影视版权会计处理的“特色”与“待优化项”。以推广其“特色”并改进“待优化项”为影视行业会计处理规范提供建议与启示。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陆健健[3](2017)在《网络时代的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信息安全问题本身由来已久,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新时期、新空间、新环境下信息安全领域衍生出的新生领域,核心在于切实把握网络时代的本质规律,厘清网络时代给信息安全带来的根本性影响,继而立足我国各方面现实,对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和再研究。今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有鉴于此,本文积极呼应习总书记的科学论断,采取问题导向的研究模式,即网络时代的本质规律是什么?网络时代给中国信息安全带来的威胁是什么?如何体系化的应对威胁?等三个问题,问题之间逐一相扣,环环递进,力求在理论性上兼顾前沿和深度,在实践性上突出落地,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有明确的可验证性和可操作性。关于网络时代本质规律的问题,本文从网络空间的概念特点入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网络空间外延内涵给出界定。此基础上提出网络时代衍生的信息主权、信息边疆、信息国防等诸多新兴概念的基本内涵,梳理网络时代信息安全的主要特点,在本质规律基础上,提炼出网络时代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即本文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关于网络时代带来威胁的问题,本文重点立足实际案例,从潜在、现实和长期三个层面梳理了 12类威胁,涉及产业模式、核心设备、技术标准、思想文化、规则制定、系统运行、体系支撑、网络安全、法理博弈、意识形态、舆情控制、宣传导向等各个方面,基本覆盖威胁程度深、影响大的主要领域,形成了较为具体的问题清单。关于如何系统解决的问题。战略层面在综合比较各类战略模式优劣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采取“自主合作型”发展战略,以“能够有效保证我国信息空间及空间中各类设施、系统、数据等的安全;能够有力支撑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保证我国网络空间的健康、繁荣、有秩序;能够有力支撑我国整体战略利益的维护和拓展”为战略目标,并提出了自主可控等5条战略实现的途径。机制层面,在分析现有机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纵向自上而下,运转顺畅,横向关系清晰,无缝衔接的层级化组织领导机制”;“分类建设针对信息系统和信息内容的管理运行机制”;“在领导体系、资源共享、安防行动、技术发展、人才培养、力量建设等多个层面展开的军民融合机制”;“以联合国为核心、以区域合作组织为平台,以立法和国际联合信息空间反恐为载体的国际合作机制”。法律层面,在分析网络时代对信息安全立法冲击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立法模式,客观审视我国当前信息安全领域立法的不足,提出信息安全立法的指导思想、原则模式、基本立法构想等。技术层面,在传统安全防护技术之外,还重点研究了追踪溯源技术和战略威慑技术,力争形成攻防一体的技术体系。人才层面,从需求分析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
陈斯文,张宇虹[4](2015)在《浅谈网络时代下审计模式的创新》文中提出审计模式创新对增强审计的准确性和增强审计效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审计模式的创新可以有序开展,本文将从网络时代下审计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入手,之后分析网络时代下审计模式创新的特点,最后就网络时代下审计模式的创新构建提出相应的对策。
于子千[5](2014)在《网络时代的财务报告问题》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了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行各业的重要工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传统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日益体现出来,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在新的科技背景下财务报告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升财务报告处理水平。本文立足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就网络时代对财务报告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企业在网络时代在财务报告问题上应该进行的变革与创新。
张华[6](2011)在《当代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公民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发育与成长,强力推动了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兴起。这种基于网络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体制外公权力监督新范式,不但为公众监督公权力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而且为规范公权力运行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契机。对公权力网络监督这一具有重大现实与深远意义的新生事物,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基于对公权力网络监督的性质、范畴与价值意蕴的考察,揭示其成因、影响与功能,研究其运行机制与效度,指出它给公权力运行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及其自身面临的困境与破解之道,进而提出公权力与社会协同努力,促进公权力网络监督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路。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新制度主义研究法、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整合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方法论优势的研究方法等。全文分为八章和结语等部分。第一章导论的内容包含选题的缘起与价值、核心概念界定、文献回顾、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主要创新之处与局限等部分。第二章阐释公权力网络监督的理论基石。首先,回顾公权力监督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包括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近代以来公权力监督理论的发展以及当代中国公权力监督理论的历史发展。其次,从虚拟现实理论、网络社会理论、网络政治理论、社会监督理论、场域理论等角度论述网络监督的理论基础。再次,深入分析公权力网络监督的本质内涵、内容与范畴和价值意蕴。第三章探析当代中国公权力监督的传统模式。中国公权力监督模式大致分为体制内监督与体制外监督两类。体制内监督传统模式大致可分为执政党监督、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等,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机构和相关制度,但体制内监督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体制外传统监督大致可以分为公民监督、民间团体监督、媒体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等,但传统模式下的体制外监督存在着严重缺陷。第四章揭示公权力网络监督兴起的成因。其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发展,网络社会的形成为网络监督的勃兴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与社会基础。其二,公民知情权与表达权奠定网络监督的行动基石,现行体制对公众网络监督权的支持和推动为网络监督发展扫除政治阴霾,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足和缺憾。其三,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公众对网络监督的认同促成网络监督的勃兴。第五章从实践层面考察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功能与效度。第一,检视网络监督的特点、运行框架与运行机制。第二,从六个方面阐释网络监督的主要功能。第三,通过遴选出的26个典型案例,整体性分析网络监督的效度,并指出效度中存在的不足。第六章论析网络监督为公权力运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具体分析网络监督对于公共领域萌发,政治文化的进步、民主政治的提升作用,并从有限性、民主性、法治性、学习性、服务性、合法性等几个维度探讨网络监督对优化公权力运行的作用。第七章指出网络监督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之道。网络监督的发展面临着内外困境,内部困境是网络监督过程中令人不安的失范行为,外部困境是政治暴力的频繁攻击。虚实世界之间的张力进一步加剧网络监督的外部困境,政府信息公开窘境、基层政府间的“共谋”都无疑在客观上加大网络监督的难度。本章试图从防止与遏制网络监督失范、防范与遏制政治暴力滥用、缓释虚实世界之间张力等几个维度,寻求突破公权力网络监督困境的法治之道。第八章提出深化与强化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对策路径。基于对国外相关经验的分析,提出中国网络监督发展的基本路向:公权力应至少在八个方面有所作为,社会应至少在五个方面做出努力。结语部分,在简要归纳网络监督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的基础上,提出事关网络监督能否发挥更大效力的三个政治定位。可以断言,随着当下中国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公权力网络监督必定能获得更健康的发展并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属国内首次对公权力网络监督进行系统化研究的成果,深入探讨了诸多前期论者尚未涉及或涉入不深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发现和创新之处,一是深入分析公权力网络监督的性质、范畴与价值意蕴,政治暴力及虚实世界之间张力对网络监督的负面影响,弥补了国内前期研究的不足;二是发现和证明公权力网络监督除了具有预防与遏制官员腐败的功能外,还包括监督公权力建构与配置、公权力的价值导向、公权力供给制度政策的效率与效能、公权力对公共资源的配置效度等方面的重要效用;三是系统提出促进和优化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对策,含公权力主体积极转变思维坦诚接受监督,建构网络监督回应机制以实现网络监督效度最大化,改善体制内监督机构与网络监督主体的互动关系与增益有效衔接,强化公权力自律与监管以保障网络公众安全行使监督权力等内容。
李亚辉[7](2007)在《网络时代审计业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会计模式。网络经济的发展对审计理论与实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审计应在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以全方位对审计业进行拓展。
吴玲萍[8](2006)在《网络时代的审计创新》文中提出本文结合网络时代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探讨了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和审计业务的创新,认为网络经济时代将出现电子商务审计、会计信息化审计和网站审计等多种审计类型。
周原[9](2005)在《基于网络经济的审计流程再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Internet为核心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整个社会步入了全新的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经济下的经济活动特别是电子商务不但改变了传统交易的特征、方式,还给许多相关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21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的开端。在网络时代整个社会经济成为了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经济。这种全球化、高速度、低成本、虚拟化、不断创新的经济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会计模式从而必然的影响审计模式。电子市场、虚拟商店、网上购物、网络贸易等新兴事物的崛起,打破了传统贸易新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速了全球信息一体化的进程。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传统审计遇到空前严重的挑战。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督并服务经济社会,满足所对应经济形态的要求,符合所对应的经济形态的特征是对审计最根本的要求。传统的审计流程无法符合网络经济的特征满足网络经济的需求,急需一种新的能满足新的经济形态的审计流程,这就必然会导致新审计流程的产生。对网络审计进行前瞻性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正是笔者选择此题的目的所在。 1993年,哈默教授和钱辟先生合作出版了《再造企业》一书,为世界性企业变革树立了一个里程碑,把业务流程再造运动推向高潮。业务流程再造运动被认为是继全面质量管理运动之后的又一次工商管理革命。而业务流程再造思想是一种非常值得企业高层管理者借鉴的组织设计思想。此思想以价值流为中心,以“项目”或“任务”的生产过程为组织设计的基础,以“团队”或“小组”作为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因而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组织原则,彻底拆除了传统功能部门的界限及其管理模式。 本文对网络经济及网络经济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基于传统经济的审计流程作了详细的论述,并分析出网络经济对传统审计流程的影响与挑战。借鉴流程再造理论的思想对适应网络经济的新审计流程作了一定的探索,指出新审计流程的特点,与网络经济相适应之处,实现新审计流程的关键,最后详细论述新审计流程的风险与防范。本文认为:未来的全面发展的电子商务时代,新审计流程取代传统审计流程必将是时代的必然。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时代的契机,积极变革传统审计,开展新审计,这既是审计向前发展的必要和重要的一步,也是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一步。
郑晓龙[10](2005)在《关于网络环境下财务报告模式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巨大改变,原有的财务报告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企业如何在新形势下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实现双方的互动沟通已成为当前非常值得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采用规范性和描述性研究方法,以网络财务报告模式的现状调查为起点,在分析当前网络财务报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对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模式的构建与运作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对我国应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与研究成果是: (1)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的网络财务报告模式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其改革已具备了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考虑到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等因素,对网络财务报告模式的改革应以“渐进式”进行; (2)未来网络财务报告模式将以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为目标导向,逐步向披露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报告系统的联机实时化以及报告技术的动态交互化演进,而以XBRL技术为基础构建的网络财务报告模式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 (3)本文还对如何构建以XBRL为基础的网络财务报告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重点阐述了该模式的具体框架及其优势,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在我国应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模式面临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建议。
二、网络时代审计模式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时代审计模式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影视版权会计处理研究 ——以KL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结构 |
1.4 创新性与局限性 |
1.4.1 创新性 |
1.4.2 局限性 |
第二章 相关概念、规章制度及理论基础 |
2.1 影视行业及影视版权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影视行业范围界定 |
2.1.2 版权概念界定 |
2.1.3 影视版权范围界定 |
2.2 国内外影视版权会计处理相关规章 |
2.2.1 国内影视版权会计处理相关规章 |
2.2.2 国外影视版权会计处理相关规章 |
2.3 理论基础 |
2.3.1 制度理论 |
2.3.2 经济后果理论 |
2.3.3 人本原理 |
第三章 影视行业影视版权会计处理现状及问题 |
3.1 行业简介 |
3.2 影视版权会计处理现状 |
3.2.1 影视版权会计确认方式 |
3.2.2 影视版权摊销(成本结转)方法 |
3.2.3 影视版权减值方法 |
3.2.4 影视版权信息披露内容 |
3.3 影视版权会计处理的问题 |
3.3.1 会计确认方法选择有失偏颇 |
3.3.2 版权摊销与业务收入不匹配 |
3.3.3 版权减值实施颇有难度 |
3.3.4 信息披露未能全面详细 |
第四章 KL公司影视版权会计处理 |
4.1 公司及业务简介 |
4.1.1 公司简介 |
4.1.2 影视版权业务简介 |
4.2 KL公司影视版权会计处理的独创方法及产因 |
4.2.1 双重确认法 |
4.2.2 532摊销法 |
4.2.3 独创方法的产因 |
4.3 KL公司影视版权会计处理可待优化项及原因 |
4.3.1 减值处理 |
4.3.2 信息披露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议及启示 |
5.1 建议 |
5.1.1 推广KL公司版权确认与摊销方法 |
5.1.2 三方联动改进影视版权减值现状 |
5.1.3 加强企业对影视版权的信息披露 |
5.2 启示 |
5.2.1 微观角度 |
5.2.2 宏观角度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网络时代的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一) 新时期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
(二) 新规律新威胁下牵引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
(三) 新对抗新环境下掌握未来大国博弈主动权的需要 |
二、论文选题依据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 |
四、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五、论文的总体框架与结构安排 |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 论文的主要创新 |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网络空间和信息安全的特征 |
一、网络空间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 |
(一) 网络空间的基本概念 |
(二) 网络空间的主要特性 |
(三) 网络空间的发展趋势 |
二、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观 |
(一) 信息主权的概念内涵 |
(二) 信息边疆的概念内涵 |
(三) 信息国防的概念内涵 |
三、网络时代信息安全的主要特点 |
(一) 信息海量膨胀,信息处理识别难度大 |
(二) 信息用户数量剧增,信息安全服务对象复杂 |
(三) 信息传递渠道快捷,信息管控难度大 |
(四) 网络空间成为霸权主义发力的新领域 |
(五) 网络空间军事化势头明显 |
四、网络时代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一) 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 |
(二) 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
(三) 对国家军事安全的影响 |
(四) 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 |
第二章 网络时代中国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
一、美长期占据信息技术上游资源,我信息安全存在被釜底抽薪潜在威胁 |
(一) 在产业模式上复制强敌 |
(二) 在基础设备上依赖西方 |
(三) 技术标准上跟随西方 |
(四) 在思想文化上受制西方 |
二、美国正在形成网络空间霸权,我国面临网络被控的现实威胁 |
(一) 我国在网络空间规则制定中无法发声 |
(二) 我国网络系统存在根本隐患 |
(三) 我国国家运行支撑体系存在较大风险 |
(四) 我国面临被大量渗透的现实威胁 |
(五) 我国在法理博弈中存在劣势 |
三、美国凭借网络实施文化渗透,我政权稳定面临长期威胁 |
(一) 通过社交网站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渗透 |
(二) 培植网络水军控制社情民意 |
(三) 通过反动网站恶意宣传和策动事件 |
第三章 网络时代中国信息安全的战略支撑 |
一、信息安全战略制定的几点考虑 |
(一) 体系性 |
(二) 借鉴性 |
(三) 针对性 |
(四) 特色性 |
二、信息安全战略模式 |
(一) 信息安全战略的基本类型 |
(二) 中国信息安全战略模式选择 |
三、信息安全战略目标 |
(一) 防好信息空间 |
(二) 用好信息空间 |
(三) 管好网络空间 |
(四) 支撑其他空间 |
四、信息安全战略方针 |
(一) 积极防御,攻防兼备 |
(二) 打牢基础,体系发展 |
(三) 导向清晰,内外并重 |
(四) 预留弹性,稳定推进 |
五、信息安全战略实现途径 |
(一) 与信息化战略嵌入式推动 |
(二) 充分调动整合各方资源 |
(三) 坚持以自主可控 |
(四) 对现有能力进行挖掘和催化 |
(五)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
第四章 网络时代中国信息安全的机制支撑 |
一、组织领导机制 |
(一) 建设现状 |
(二) 存在问题 |
(三) 建设思路 |
二、管理运行机制 |
(一) 建设现状 |
(二) 存在问题 |
(三) 建设思路 |
三、军民融合机制 |
(一) 建设现状 |
(二) 存在问题 |
(三) 建设思路 |
四、国际合作机制 |
(一) 建设现状 |
(二) 存在问题 |
(三) 建设思路 |
第五章 网络时代中国信息安全的法律支撑 |
一、网络时代对信息安全立法带来的冲击 |
(一) 信息安全威胁主体多元化 |
(二) 信息安全威胁手段多样性 |
(三) 信息安全威胁行为隐蔽性 |
(四) 信息安全威胁过程不确定性 |
二、美国引领信息安全立法的势头强劲,争夺信息安全主导权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挑战 |
(一) 法规政策主题明确,法规架构初成体系 |
(二) 建设路线日渐清晰,法规施行延展有序 |
(三) 安全法规多边介入,网络军控预留伏笔 |
三、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现状及不足 |
(一) 缺少针对性的法规依托 |
(二) 推进信息安全科学发展需要顶层法规的支撑和牵引 |
(三) 日趋常态的信息安全行动呼唤完善的制度保证 |
四、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指导思想、原则及模式 |
(一) 建设指导 |
(二) 基本原则 |
(三) 立法模式 |
五、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基本构想 |
(一) 国际法规构想 |
(二) 国家法规立修构想 |
第六章 中国信息安全的技术支撑 |
一、安全防护技术体系 |
(一) 主机安全技术 |
(二) 网络安全技术 |
(三) 数据安全技术 |
二、追踪溯源技术体系 |
(一) 通用网络追踪溯源技术 |
(二) 匿名网络追踪溯源技术 |
三、战略威慑技术体系 |
(一) 信息安全态势感知技术 |
(二) 威慑反制技术 |
第七章 中国信息安全的人才支撑 |
一、人才结构需求分析 |
(一) 信息安全人才特点 |
(二) 信息安全人才构成分类 |
(三) 信息安全人才素质结构 |
二、人才建设培养模式分析 |
(一) 合理统筹顶层设计,健全法规制度体系 |
(二) 科学探索联培模式,拓宽交流选拔渠道 |
(三) 创新构建管理模式,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中文着作 |
中文论文 |
英文着作 |
英文论文 |
网络资源 |
(4)浅谈网络时代下审计模式的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时代下审计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
(一) 新经济机制运作的需要。 |
(二) 审计组织自身的发展。 |
(三) 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
二、网络时代下审计模式创新的特点 |
(一) 审计资源共享。 |
(二) 审计信息数据传递网络化。 |
(三) 审计报告实时性。 |
三、网路时代下审计模式的创新构建 |
(一) 网络审计技术创新。 |
(二) 网络审计信息系统的结构。 |
(三) 网络审计安全机制。 |
(5)网络时代的财务报告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及其特点 |
1. 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 |
2. 网络财务报告的主要特点 |
三、网络时代给财务报告带来的影响 |
1. 突破了传统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
2. 网络财务报告在审计工作方面的问题 |
四、网络时代财务报告的变革与创新 |
1. 网络时代财务报告技术的变革与创新 |
2. 网络时代财务报告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
3. 网络时代财务报告内容的变革与创新 |
4. 网络时代财务报告“频道”的变革与创新 |
五、结语 |
(6)当代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价值 |
第二节 论文核心概念解析 |
第三节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五节 研究的主要创新与局限 |
第二章 公权力网络监督的理论基石 |
第一节 公权力监督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公权力监督思想的形成 |
二、西方近代以来公权力监督理论的发展 |
三、当代中国公权力监督理论的发展 |
四、公权力监督理论演进的启示 |
第二节 公权力网络监督的理论基础 |
一、虚拟现实理论及其在本研究的应用性 |
二、网络社会理论及其在本研究的应用性 |
三、网络政治理论及其在本研究的应用性 |
四、社会监督理论及其在本研究的应用性 |
五、场域理论及其在本研究的应用性 |
第三节 公权力网络监督之正当性论析 |
一、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内涵与本质 |
二、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内容与范畴 |
三、公权力网络监督的价值意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公权力监督之传统模式探析 |
第一节 中国公权力体制内监督_之传统运行模式 |
一、执政党监督 |
二、政府监督:以审计监督为例 |
三、人大监督:基于2007年《监督法》的文本分析 |
四、司法监督 |
第二节 中国公权力体制外监督之传统运行模式 |
一、公民监督之传统模式 |
二、民间团体监督之传统模式 |
三、媒体监督之传统模式 |
四、民主党派监督之传统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兴起与体制内外的回应 |
第一节 网络社会的形成与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兴起 |
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 |
二、网络社会的形成与影响 |
三、网络社会与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兴起 |
第二节 现行体制对网络监督的认同度考察 |
一、作为网络监督基石的公民知情权与表达权 |
二、现行体制对公民网络监督权的认同度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第三节 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公众对网络监督的认同 |
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
二、公众对公权力网络监督的认同:基于南京市的实证调查 |
三、对实证调查的评价与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的功能与效度审视 |
第一节 公权力网络监督:基本特点与运行机制 |
一、网络监督的特点 |
二、网络监督的运行框架 |
三、网络监督的运行机制 |
第二节 公权力网络监督:主要功能与范畴 |
一、监督公权力的建构与配置 |
二、监督公权力的价值导向 |
三、监督公权力供给制度政策的效率与效能 |
四、监督公权力对公共资源的配置效度 |
五、监督公权力的施政行为及其后果 |
六、预防与遏制官员腐败 |
第三节 网络监督的效度考察:基于若干典型案例的分析 |
一、案例选择 |
二、网络监督的效度考察 |
三、基于网络监督效度的再思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机遇与挑战:基于网络监督的公权力运行论析 |
第一节 网络监督与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 |
一、公共领域理论审视 |
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为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
三、网络监督对当代中国公共领域发展的突出作用 |
第二节 当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网络监督的影响 |
一、网络监督与话语民主 |
二、网络监督与参与式民主 |
三、网络监督与协商民主 |
四、网络监督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进步 |
第三节 网络监督与公权力运行的优化 |
一、网络监督与公权力有限性的实现 |
二、网络监督与公权力民主性的提升 |
三、网络监督与公权力法治性的完善 |
四、网络监督与公权力学习性的增强 |
五、网络监督与公权力服务性的回归 |
六、网络监督与公权力合法性的维系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困境与突破:寻求规范公权力网络监督之道 |
第一节 网络监督的尴尬处境:从“人肉搜索”视角切入 |
一、“人肉搜索”的缘起 |
二、反腐利器辨析:“人肉搜索”悖论 |
三、网络监督的困境与出路 |
第二节 网络监督遭遇政治暴力 |
一、政治暴力的缘起 |
二、政治暴力的表现 |
三、政治暴力的后果 |
第三节 虚实世界之间的张力对网络监督的影响 |
一、审视网络监督蕴含的内在紧张 |
二、政务信息公开遭遇的窘境 |
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 |
第四节 寻求规范公权力网络监督的法治之道 |
一、防止与遏制网络监督中的失范行为 |
二、防范与遏制政治暴力 |
三、缓释虚实世界之间的张力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对策建构:深化与强化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之路径 |
第一节 国(境)外经验的启示:一个综合分析的视界 |
一、以积极举措促进公权力网络监督:在政务公开方面的作法及其启示 |
二、以刚性规定推进网络监督反腐:在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方面的作法及其启示 |
三、以理性行为鼓励网络监督:在媒体监督和公众参与方面的作法及其启示 |
四、以民主路径深化公权力网络监督:在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政府与公众联系的做法与启示 |
第二节 回应网络监督发展:公权力的应有作为 |
一、公权力主体必须积极转变观念坦诚接受监督 |
二、推进执政者引导网络监督发展的能力建设 |
三、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拓展网络监督路径 |
四、建构网络监督回应机制以实现网络监督效度最大化 |
五、改善体制内监督机构与网络监督主体的互动关系与增益有效衔接 |
六、强化公权力自律与监管以保障网络公众安全行使监督权利 |
七、涤荡腐败文化为网络监督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
八、构建监控敌对势力网络渗透与网络推手负面效应的长效机制 |
第三节 促进公权力网络监督发展:社会的必要努力 |
一、累积与增量社会资本 |
二、强化公众的权利意识增进其有效性 |
三、增强法治维度下的公民参与 |
四、塑造积极的公民精神 |
五、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关于网络监督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 |
后记 |
(9)基于网络经济的审计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第1章 网络经济及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
1.1 网络经济概述 |
1.1.1 定义 |
1.1.2 主要经济活动表现 |
1.2 网络经济的特征 |
1.2.1 知识智能型 |
1.2.2 开放共享型 |
1.2.3 高效快捷型 |
1.2.4 个性化 |
1.2.5 创新型 |
1.3 网络经济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
1.3.1 对企业经营理念的影响 |
1.3.2 对企业组织形式的影响 |
1.3.3 对企业财会行为的影响 |
第2章 基于传统经济活动的审计流程分析 |
2.1 审计流程概述 |
2.1.1 定义 |
2.1.2 传统审计流程 |
2.2 传统审计流程的理论基础 |
2.2.1 审计环境理论 |
2.2.2 审计动因理论 |
2.2.3 审计目标理论 |
2.2.4 审计主客体理论 |
2.2.5 审计程序和方法理论 |
2.2.6 审计规范理论 |
2.2.7 审计管理理论 |
2.3 传统审计流程遵循的原则 |
2.3.1 依法审计原则 |
2.3.2 独立审计原则 |
2.3.3 客观公正原则 |
2.3.4 职业谨慎原则 |
2.3.5 廉洁奉公原则 |
2.4 传统审计流程的发展 |
2.4.1 审计机关领导体制和审计机构逐步建立,为审计流程的规范提供了保证 |
2.4.2 建立健全审计法律法规,强化了审计流程法制化建设 |
2.4.3 不断开拓新的审计领域,促进了审计流程的广泛应用 |
2.4.4 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审计干部队伍,为审计流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
第3章 网络经济对传统审计的影响与挑战 |
3.1 网络经济下审计面临的环境特点 |
3.1.1 会计行为变化 |
3.1.2 网络审计呼之欲出 |
3.1.3 以服务为导向的趋势日益明显 |
3.1.4 审计时效性增强 |
3.2 网络经济对传统审计理论要素的影响 |
3.2.1 审计目标的变革 |
3.2.2 审计内容的变革 |
3.2.3 审计范围的变革 |
3.2.4 审计主体的发展 |
3.3 传统审计流程的弊端 |
3.3.1 不符合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 |
3.3.2 不适应会计的发展 |
3.3.3 审计报告严重滞后 |
3.3.4 没有体现出审计的服务职能 |
第4章 网络经济下的审计流程再造构想 |
4.1 流程再造理论的借鉴 |
4.1.1 流程再造理论概述 |
4.1.2 流程再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
4.1.3 借鉴意义 |
4.2 审计流程再造的构建 |
4.2.1 新审计流程的构建 |
4.2.2 对新型审计流程的评价 |
4.3 新审计流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
4.3.1 理念和体制上的转变 |
4.3.2 技术手段不断创新 |
4.3.3 网络审计的深入开展 |
4.3.4 审计人才的大力培养 |
第5章 新型审计流程下的风险与防范 |
5.1 存在的风险 |
5.1.1 非法篡改数据,不留审计线索 |
5.1.2 信息失窃、计算机病毒、黑客的入侵 |
5.1.3 电子商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严密 |
5.1.4 审计软件不完善 |
5.1.5 审计对象多,审计取证更加困难 |
5.1.6 内部管理人员品行和道德风险 |
5.2 对风险的防范 |
5.2.1 积极参与对财务软件的评审工作 |
5.2.2 加强网络系统的安全控制评价 |
5.2.3 加快审计网络建设,编制适用的审计软件 |
5.2.4 加强网络审计立法,制订网络审计准则 |
5.2.5 强化审计线索的追踪审查 |
5.2.6 多渠道收集审计证据 |
5.2.7 树立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人员素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关于网络环境下财务报告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1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1 财务报告的理论基础 |
1.2 网络财务报告模式的已有研究 |
第2章 网络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 |
2.1 国外网络财务信息披露的概况 |
2.2 对国内网络财务信息披露现状的调查 |
2.3 基本结论 |
第3章 网络财务报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1 网络财务报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
3.2 网络财务报告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
3.3 网络财务报告模式的改革方式—急剧式与渐进式的选择 |
3.4 小结 |
第4章 未来网络财务报告模式的基本特征 |
4.1 满足使用者的多元化需求 |
4.2 网络财务报告内容的多元性 |
4.3 网络财务报告类型的多元性 |
4.4 网络财务报告系统的联机实时性 |
4.5 网络财务报告技术的动态交互性 |
第5章 基于XBRL构建网络财务报告模式 |
5.1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
5.2 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模式的构想 |
5.3 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模式的优势 |
5.4 小结 |
第6章 XBRL网络财务报告模式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
6.1 XBRL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
6.2 在我国应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面临的问题 |
6.3 在我国推广XBRL的步骤和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附录(上交所180指数公司网上调查表) |
后记 |
四、网络时代审计模式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影视版权会计处理研究 ——以KL公司为例[D]. 征柏麟.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网络时代的中国信息安全问题研究[D]. 陆健健. 南京大学, 2017(05)
- [4]浅谈网络时代下审计模式的创新[J]. 陈斯文,张宇虹. 品牌(下半月), 2015(07)
- [5]网络时代的财务报告问题[J]. 于子千. 商场现代化, 2014(33)
- [6]当代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研究[D]. 张华. 南京大学, 2011(03)
- [7]网络时代审计业的发展[J]. 李亚辉. 西部财会, 2007(08)
- [8]网络时代的审计创新[J]. 吴玲萍. 会计之友, 2006(12)
- [9]基于网络经济的审计流程再造研究[D]. 周原.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4)
- [10]关于网络环境下财务报告模式的研究[D]. 郑晓龙. 暨南大学,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