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兵团小城镇建筑节能管理浅谈(论文文献综述)
王盼[1](2020)在《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肩负特殊使命和承担特殊功能,兵团城镇化与其它地方的城镇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能简单效仿已有城镇化发展模式。而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兵团南疆城镇化发展更为缓慢。城镇化既是兵团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又是集聚人口产业,加强民族团结与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的重要堡垒。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兵团现阶段城镇布局呈现明显的“北强南弱”态势,很难适应新时期维稳戍边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因而加强兵团南疆城镇化建设,对于实现兵团社会经济的区域均衡发展,促进南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履行兵团职责使命、发挥兵团特殊作用、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从研究对象等方面指出了本文与已有研究的不同。第二章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城镇规划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特色城镇化、城镇规划等概念的内涵,并对兵团南疆城镇化的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为全文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兵团南疆城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分别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角度阐述了兵团南疆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第四章运用特色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四个方面对兵团南疆四个“师市合一”城市的特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单项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测算出各城市的综合评价结果,为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功能定位提供了依据。第五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影响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了制约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的主要因素,为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统筹发展规划与实现路径提供了依据;第六章根据兵团南疆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综合评价和制约因素,分别对兵团南疆“师市合一”城市与团场城镇发展进行了功能定位与统筹规划;第七章在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的实现路径,并提出了相应措施与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由于兵团南疆城镇肩负特殊使命与特殊功能,因而必须走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2)根据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发展等差异以及综合测评结果,将兵团南疆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十四师分别定位为政治文化中心+农产品加工型城镇、生态宜居型+物流集散中心型城镇、边境贸易型城镇+民族特色旅游型城镇、维稳戍边型城镇+兵地融合型城镇。(3)构建“师市城镇—重点城镇”的城镇体系,优先发展师部所在的城镇以及重点城镇,形成“以点带面”发展模式,以第一师阿拉尔市为中心,以兵团南疆三个其他师市为支点,以八个重点城镇为依托,形成环塔里木盆地的城镇群,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大与地方城镇协作和共同发展,为兵团南疆的特色城镇化提供发展动力。(4)结合国内外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以及兵团南疆的实际情况,提出“民族融合、特色发展,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发展经济、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以及健全城镇管理体制、优化城镇产业布局、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内对外宣传等具体发展措施。
刘苗[2](2020)在《农业特色小城镇发展现状与规划设计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蒙芳园[3](2020)在《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十三师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着进展。2017年,兵团全面深化改革正式启动,兵团各级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重塑。2020年10月,召开了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新时期兵团履行“三大功能”,发挥“四大作用”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研究新时期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对十三师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兵地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十三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以兵团第十三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简要归纳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情况,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城镇化进程研究理论,对城镇化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明晰。随后本文从兵团第十三师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和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等多个角度,对十三师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十三师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十三师城镇化发展存在三大优势、四大劣势、面临五大机遇以及四项威胁,并SWOT分析模型组合了优势-机会(SO)、劣势-机会(WO)、优势-威胁(ST)、劣势-威胁(WT)四种不同的策略思路,从而补足短板避开威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选择最佳的城镇化发展路径。最后本文从十三师城镇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维度,提出了推进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完善城镇管理职能,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十三师城镇化向高质量发展,满足十三师各族职工群众不断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希望为十三师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思路和方向,同时也希望提供一些思路供兵团其他师市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借鉴。
罗奇,卢俊,毛筱锐,孙杰[4](2019)在《农垦小城镇生态建设及其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西省农垦小城镇分布广泛,农业特色和生态优势明显。然而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生态环境污染、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管理权限缺位和文化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在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江西省农垦小城镇进行了生态建设的尝试以应对建设中出现的前述的问题。基于实践的需要,文章尝试探索将"生态理念"作为指导思想,贯穿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提出了"建设目标策略-规划控制引导策略-实施保障策略"的农垦小城镇生态建设及其实现策略,以期对小城镇的生态建设有一定借鉴作用。
班博洋[5](2019)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研究 ——以新湖农场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住建部公布的第一、二批特色小镇的成果建设及取得的较好的发展成果,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也随着全国的这股热潮不断推向前进。当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响应中央对兵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示,发展有兵团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之路,实现垦区经济发展的大规模提升。首先,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兵团走特色小镇发展的特殊背景,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色小城镇、兵团特色小城镇、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概念进行解读并从兵团的历史发展历程、区位分布的不完整性、体制的特殊性、人口及文化的多元性、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及其空间布局特征等角度总结了兵团的基本特征,这些共性与差异性特征的分析不仅明晰了研究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对于兵团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普适性意义;同时,针对于兵团特殊性分布特征,也可依据兵团小城镇规划体系结合各个团场的具体特色资源,具有设计各团场特色小城镇的现实意义。接着,笔者分析总结了特色小城镇构成要素及基本要求并结合兵团特色小城镇的构成要素及特殊要求,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以产业及空间两大体系进行构建。产业规划分别从农业现代化及特色产业建设两方面构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层面: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兵团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体系,并基于该体系对现状兵团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对于特色产业设计,笔者构建了特色产业选择的AHP分析模型,同时对特色产业的发展战略方向以战略SWOT分析模型构建出了四种可能的战略发展路径。对于空间规划结合产业、生态、文化三大影响因素提出了响应的设计要点及设计策略。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的研究及构建是为指导具体兵团各师及团场建设特色小城镇发展的规划设计框架,针对兵团小城镇体系具有普适性意义。最后,承接上述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的研究,以第六师新湖农场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为例,以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为规划框架结合新湖农场自身特殊的资源及文化,分别从产业、空间、机制体制三个方面实证探索了兵团特色小城镇建设。工程实践将本论文理论研究运用实际项目的最终成果,实现了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图38幅,表27个,参考文献81篇。
唐恩全[6](2019)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采暖地区集中供热系统经常出现腐蚀严重、跑、冒、滴、漏等现象,造成热量损失及水力工况失调等问题,严重影响供热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供热质量,并增加了能源消耗。为增强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运行的节能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本文对供热系统改造进行研究。首先,对全国16个省区集中供热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管龄15年以上管网所占比25%。换热站自动化和智能化仅占总数的50%左右。燃煤热源采暖平均能耗约25.8kgce/m2,燃气热源采暖平均能耗约14.6m3/m2,热电联产采暖平均能耗约0.50GJ/m2。实施热计量的供热面积仅占16%。热水输送时平均温降达到2.4℃/km。从2006年到2011年发生供热一般性事故50.9万次,由管线腐蚀造成的事故且管线运行时间超过15年的比例为77%左右。结论为集中供热老旧管网进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节能潜力巨大。其次,分析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方案。包括管网及附件节能改造技术、供热调节技术、多热源联网运行、热力站节能改造技术、供热计量节能改造技术和供热监控技术等。全国预计管网改造的总长度79741km,约占35%;改造管网中使用15年以上管网51935km,约占65%。安装热量表约247万套,安装流量平衡装置约102万套。建立375座供热信息管理平台。改造范围内供热管网计划总投资共计1830亿元,热力站节能改造203亿元,二级网节能改造229亿元,监控能力建设投资36亿元。节能改造之后,每年节约供热用煤2046万t,减少管网补水42000万t,节约用电量2.3亿kwh。每年可节约燃煤费用184亿元,可节省水费21亿元,可节省电费1.5亿元。每年可减少的污染物排放,二氧化碳5673万t/年;二氧化硫22万t/年;氮氧化物10万t/年:烟尘5万t/年;灰渣量534万t/年。最后,以沈阳某供暖公司集中供热系统技术改造为例,分析改造的潜力及带来的节能和经济效益。改造后单位面积年耗煤量在原来基础上减少10%左右。对锅炉加装余热回收装置后,锅炉节约大约9.8%的能量。进行变频技术改造,实际耗电量减少约50%左右。热站节电率大约38%,3个月累计耗电量节省近40万kwh的电量,节约电费支出约28万元。人员成本每年最少节省6万元。一次网的失水量降低到80t/h,采暖期节省水费约167万元,节省热费约1620万元,综合节省费用支出约1800万元。分户改造后,用户缴费积极性提高。
张亦弛[7](2019)在《北方地区小城镇清洁取暖技术路线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小城镇近年来飞速发展,居民的取暖和能源需求也日益增长。小城镇供热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得冬季取暖能耗居高不下,污染物排放量大,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我国清洁取暖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小城镇设计出因地制宜的清洁取暖发展路线,十分必要。本文首先通过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北方地区小城镇的人口、建筑面积、产业结构与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总结小城镇的主要特征。再结合内蒙古自治区14个小城镇实际调研案例,提炼出小城镇供热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热源能效低、输配系统能效低与建筑保温性能不佳。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从清洁热源供应侧和小城镇取暖需求侧角度出发。通过20栋不同类型建筑物实际测试,分析小城镇建筑热耗高的原因。针对非节能楼房和平房的特点,考虑到小城镇居民经济条件,分别提出适宜的节能改造模式。并通过县城案例计算证明了小城镇节能改造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在供应侧,本文采取统计数据分析和企业名录调研结合的方法,细致展现了我国区县级别的清洁取暖资源分布情况。结合火电厂与工业企业的位置,对可以利用的余热量进行讨论。弥补了我国相关数据研究的空缺,作为各地区清洁取暖规划的重要基础。进一步,结合需求侧和供应侧的研究,本文对小城镇现状清洁取暖供需关系进行分类和匹配。按照不同地区小城镇发展特征和资源禀赋特性将我国北方地区分成了6大区域,每个区域分别设计清洁取暖路线,并对规划前后供热结构和能源消耗进行比较。同时对北方地区小城镇未来2025年和2035年建筑面积和取暖需求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清洁取暖路线,通过比较计算,优化出了采用热源改造和末端建筑快速改造的路线,能以相同的经济投入实现大幅度一次能耗降低。本文最后对小城镇清洁取暖路线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预测2035年单位面积取暖煤耗可以降低至7.5kgce/m2,相比于现状18.5kgce/m2有极大改善。本文研究成果为小城镇清洁取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王蕾[8](2017)在《新疆兵团特色城镇化模式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兵团城镇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发展到今时今日,兵团的双重使命更加凸显,即“屯城戍边”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也就是说,兵团城镇在屯城、戍边、维稳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进而引领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兵团城镇化的模式与路径是一种特殊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和仿照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而要从实际角度出发,以自身的特征为前提,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兵团城镇化发展道路。本文的研究旨在提出与兵团特殊的历史使命以及兵团城镇的特殊功能相适应的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兵团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特色工业化发展为契机,建立兵团特色城镇化的建设方向与发展路线,分析符合兵团现实情况的选择依据,探索如何在兵团城镇化众多的发展模式及路径中做出合理适当的选择,同时,详细分析和论述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利约束条件及发展动力机制、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推进兵团城镇化的发展,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构建适应兵团实际的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本文主要对兵团特色城镇化的发展与路径选择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兵团自身的特殊性,兵团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兼具国际和国内的双重使命,一般职能与特殊职能的双重职能,农业发展和工业进步的双轮驱动,市场与计划的双重机制,资源丰富与生态脆弱的双重环境。兵团的城镇化历程大致经历了使命推动的初创阶段(1950-1966年)、政策抑制的停滞阶段(1967-1981年)、改革推进的复苏阶段(1982-2005年)和政策助力与内涵发展的飞进阶段(2006年至今)四个阶段,2010年以后,兵团城镇化进入内涵建设阶段,人口转移对兵团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有所弱化,社会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对兵团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显着增强,兵团经济发展成为兵团城镇化的最主要动力。(2)在特殊自然和社会条件下,缺乏群众参与的决策机制造成现有兵团城镇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不足,而进一步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基础设施的后续供给,阻碍了兵团城镇化进程。团场同时具有经济主体地位和行政主体地位,这种双重主体地位限制了城镇化资源规模,成为兵团城镇化发展的障碍因素。兵团体制中的“金字塔”式等级结构,造成师团城镇建设工作的选择性,兵团内部组织间缺乏横向联系,造成师团城镇建设工作的封闭性。受兵团这种特殊体制的影响,进行城镇化发展研究要先解决市场与计划之间的利益冲突。(3)兵团城镇化的模式与路径是一种特殊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和仿照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兵团特殊的职能性质是兵团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特殊的维稳戍边历史使命仍然是兵团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石。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推动兵团发展的有机体系。我们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要发展兵团城镇化,就要从“兵团屯垦戍边”的使命出发,根本上解决特殊体制中团场职工的非农转移问题,同时加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城镇化发展中水资源及地缘条件等制约条件。(4)目前,兵团城镇的初步发展格局为“城市—中心城镇—一般城镇—中心连队社区”,本文对兵团城镇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按照职能不同,将兵团城镇归类为一般职能城镇和特殊职能城镇,针对兵团不同职能的城镇,拟定了措施保障,构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兵团特色城镇职能体系。可为完善兵团特色城镇职能建设,加快兵团特色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5)兵团模式有着特殊特征与深刻内涵,“师市合一”模式、“兵地共建”模式、“一团一镇”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都有经验和教训,拓展性地指出这三种模式在兵团新时期的内涵与发展,为进一步完善兵团城镇化管理模式提供参考。因此,对兵团城镇化的研究应该积极而审慎的处理,正确选择兵团特殊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为实现兵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6)从狭义的城镇化路径的含义出发,分析推动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所采用的具体的战略措施及方法,从空间布局、功能布局、规模布局、产业布局、人口布局等具体方面,提出实现及推进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和进程的具体措施和安排。本着差异化的战略,以兵团62团为实证进行规范分析,根据兵团62团的基本情况,分析62团的城镇一般职能与特殊职能,以兵团62团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提出适合该团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及路径选择,希望为兵团其他城镇的发展提供借鉴。
张俊龙[9](2017)在《新疆兵团小城镇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以第八师石河子市原服装厂改造设计为例》文中提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六十年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始终以屯垦戍边为使命,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人烟稀少的边境沿线,开荒垦田、建城筑镇,并且逐步建立起了以纺织、食品、钢铁、机械为主的工业体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大背景下,结合兵团小城镇发展规划的实际情况,涉及纺织、机械等相关行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相继进行了调整,在合并、转产,抑或改建、搬迁的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厂房、仓库被闲置、废弃。随着我国的经济稳步发展,人们对物质、精神的需求与日俱增,建筑的需求量也随之上升,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自然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拆除重建这些旧工业建筑,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割断了兵团所特有的历史文脉。所以,节约能源、保护生态、延续文化都成为新疆兵团小城镇对旧工业建筑空间进行改造与再利用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随新疆兵团小城镇发展而大量出现的旧工业建筑,在分析国内外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新疆兵团小城镇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相关问题;以大量改造案例为依托,梳理出适合兵团小城镇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策略体系;最后结合相关案例对所提出的改造设计方法加以实践。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第2章):国内外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概况。从理论发展与实践案例两个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外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与再利用的的现状,总结出国外改造与再利用的经验,以及国内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第三部分(第3章):新疆兵团小城镇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问题。通过资料的搜集和现场调研,结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兵团小城镇工业发展的特点,对新疆兵团小城镇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与再利用的有利因素、制约因素以及指导思想进行分析。第四部分(第4章):新疆兵团小城镇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策略。以国内外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与再利用的典型案例为基础,分别从总体设计、建筑设计和细部设计三方面,对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与再利用的基本策略进行梳理,为不同类型的改造提供基本参考。第五部分(第5章):新疆兵团小城镇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实践。选取“第八师石河子市原服装厂改造设计”方案,从改造背景、改造内容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第六部分(第6章):结语与展望。
肖宇[10](2016)在《“绿色发展”视角下干旱区小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以兵团第三师草湖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蓬勃发展,干旱区所处的西部小城镇无论从规模、质量均发展迅速,然而也存在盲目复制大中城市建设模式,在空间营造方面粗制滥造等问题。干旱区小城镇在气候条件、资源环境、建设模式、空间特色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性。论文遵循背景—问题—目标—策略的逻辑思路,研解读了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分析了我国干旱区小城镇发展的形势背景,廓清了绿色发展视角下干旱区小城镇生态建设的目标与重点与难点,从区域空间、小城镇空间、街区空间、建筑空间四个尺度提出空间形态优化策略。论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一团草湖镇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在空间形态优化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形成了干旱区小城镇城市设计的主要框架,对于新时期推动干旱区小城镇空间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兵团小城镇建筑节能管理浅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兵团小城镇建筑节能管理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特色城镇化研究 |
1.2.2 城镇规划研究 |
1.2.3 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
1.2.4 城镇化路径与模式研究 |
1.2.5 兵团城镇化研究 |
1.2.6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城镇化评价模型 |
1.3.2 多元线性回归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
1.5.1 难点 |
1.5.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城市规划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城镇化 |
2.2.2 特色城镇化 |
2.2.3 城镇规划 |
第3章 兵团南疆城镇化发展历史、现状与问题 |
3.1 兵团南疆城镇化发展历程 |
3.1.1 初始阶段(1954 年—1965 年) |
3.1.2 缓慢发展阶段(1966 年—1981 年) |
3.1.3 加速发展阶段(1982 年—2003 年) |
3.1.4 全面推进发展阶段(2004 年—至今) |
3.2 兵团南疆城镇化概况 |
3.2.1 兵团南疆城镇区位分布 |
3.2.2 兵团人口城镇化概况 |
3.2.3 兵团南疆城镇经济发展概况 |
3.2.4 兵团南疆城镇的特殊地位 |
3.3 兵团南疆城镇化发展问题与制约因素 |
3.3.1 干旱的气候与脆弱的生态制约了城镇化发展 |
3.3.2 人口数量有限与经济规模偏低限制了城镇化发展 |
3.3.3 产业发展滞后延缓了城镇化进程 |
3.3.4 兵团特殊体制制约了城镇化发展 |
3.4 总结 |
第4章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评价 |
4.1 特色城镇化评价的相关理论 |
4.2 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 |
4.2.1 评价方法 |
4.2.2 综合评价模型 |
4.2.3 指标选取 |
4.3 单项评价 |
4.3.1 人口城镇化评价 |
4.3.2 经济城镇化评价 |
4.3.3 社会城镇化评价 |
4.3.4 生态城镇化评价 |
4.4 综合评价 |
4.5 总结 |
第5章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
5.1 理论分析 |
5.2 实证分析 |
5.2.1 计量模型与研究方法 |
5.2.2 数据来源 |
5.2.3 变量选取 |
5.2.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3 回归结果分析 |
5.4 结论 |
第6章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的功能定位与统筹规划 |
6.1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功能体系 |
6.1.1 示范引领的体制功能 |
6.1.2 维稳戍边的政治功能 |
6.1.3 促进发展的经济功能 |
6.1.4 实现民族交融的文化功能 |
6.1.5 改善民生的社会功能 |
6.2 兵团南疆“师市合一”城镇发展定位 |
6.2.1 政治文化中心+农产品加工型城镇 |
6.2.2 生态宜居+物流集散中心型城镇 |
6.2.3 边境贸易+民族特色旅游型城镇 |
6.2.4 维稳戍边+兵地融合型城镇 |
6.3 兵团南疆重点团场城镇发展定位 |
6.3.1 区域带动发展型和先进生产力示范型城镇 |
6.3.2 现代特色农业型和电子商务示范型城镇 |
6.3.3 环境友好的现代化旅游型和轻工业聚集型城镇 |
6.3.4 以维稳戍边为使命的智慧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城镇 |
6.4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发展统筹规划 |
6.4.1 “师市合一”城镇的统筹规划 |
6.4.2 重点团场城镇的统筹规划 |
6.5 总结 |
第7章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的实现路径 |
7.1 国外特色城镇化经验借鉴 |
7.1.1 美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
7.1.2 德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
7.1.3 以色列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
7.1.4 经验总结与借鉴 |
7.2 国内特色城镇化经验借鉴 |
7.2.1 珠三角模式的城镇化路径 |
7.2.2 温州模式的城镇化路径 |
7.2.3 苏南模式的城镇化路径 |
7.2.4 成都模式的城镇化路径 |
7.2.5 经验总结与借鉴 |
7.3 兵团南疆城镇的发展思路 |
7.3.1 民族融合,特色发展 |
7.3.2 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
7.3.3 发展经济,共同进步 |
7.4 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
7.4.1 健全城镇管理体制 |
7.4.2 优化城镇产业布局 |
7.4.3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 |
7.4.4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
7.4.5 加强对内对外宣传 |
7.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城镇化概念界定 |
2.1.1 城镇与城镇化 |
2.1.2 兵团城镇化 |
2.1.3 城镇化发展战略 |
2.2 城镇化相关理论 |
2.2.1 新型城镇化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城镇空间布局理论 |
2.2.4 特色小镇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十三师城镇化发展SWOT分析 |
3.1 兵团十三师城镇化现状 |
3.1.1 城镇体系 |
3.1.2 空间分布 |
3.1.3 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 |
3.1.4 人口城镇化水平 |
3.1.5 公共服务设施 |
3.2 十三师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 十三师城镇化发展SWOT分析 |
3.2.1 优势分析 |
3.2.2 劣势分析 |
3.2.3 机会分析 |
3.2.4 威胁分析 |
3.4 十三师新型城镇化SWOT组合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4 十三师城镇发展定位与空间布局研究 |
4.1 发展定位 |
4.1.1 拟建新星市的发展定位 |
4.1.2 各团场的发展定位 |
4.1.3 城镇职能布局 |
4.2 拟建新星市城镇空间布局战略 |
4.2.1 中心城区空间规划设计要点 |
4.2.2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方向评价及策略 |
4.2.3 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 |
4.3 本章小结 |
5 十三师产业发展研究 |
5.1 产业发展思路 |
5.2 城镇产业布局 |
5.3 产业发展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6 交通与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研究 |
6.1 道路交通体系 |
6.1.1 道路交通体系发展思路 |
6.1.2 交通体系发展路径 |
6.2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
6.2.1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 |
6.2.2 引导空间布局,鼓励集中建设 |
6.2.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制度,由政府“主体”变政府“主导” |
6.3 市政配套设施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研究 ——以新湖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2 绪论 |
2.1 研究背景 |
2.1.1 国家政策支持 |
2.1.2 地方发展目标导向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研究 |
2.2.2 特色小城镇理论研究 |
2.2.3 城镇产业发展理论研究 |
2.2.4 城镇空间发展理论研究 |
2.3 研究意义、目的及方法 |
2.3.1 研究意义 |
2.3.2 研究目的 |
2.3.3 研究方法 |
2.3.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2.3.4.1 研究思路 |
2.3.4.2 技术路线 |
2.4 创新点 |
3 相关术语、概念及理论解析 |
3.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其特性 |
3.1.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3.1.2 兵团的特征性分析 |
3.1.2.1 兵团的基本特征性分析 |
3.1.2.2 兵团的空间特征分析 |
3.2 特色小城镇的概念及特性 |
3.2.1 特色小城镇概念 |
3.2.2 特色小城镇发展历程 |
3.2.3 特色小城镇特点 |
3.3 兵团特色小城镇的概念及特性 |
3.3.1 兵团特色小城镇的概念 |
3.3.2 已建兵团特色小城镇分析 |
3.3.3 兵团特色小城镇的特性 |
3.4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3.4.1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概念 |
3.4.2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 |
3.4.2.1 田园城市理论 |
3.4.2.2 产业集群理论 |
3.4.2.3 特色小城镇产业培育和发展研究 |
3.5 本章总结 |
4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体系研究 |
4.1 特色小城镇规划基本要求 |
4.1.1 特色小城镇规划构成特征 |
4.1.2 特色小城镇规划的基本要求 |
4.2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特殊要求 |
4.2.1 兵团特色小城镇构成特征 |
4.2.2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特殊要求 |
4.3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技术路线 |
4.4 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的重点内容 |
4.4.1 兵团特色小城镇产业规划设计研究 |
4.4.1.1 兵团现状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 |
4.4.1.2 农业现代化发展 |
4.4.1.3 特色产业规划设计 |
4.4.2 兵团特色小城镇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
4.4.2.1 空间规划设计要点 |
4.4.2.2 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5 实践分析论证—新湖农场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 |
5.1 规划背景 |
5.2 规划定位与目标 |
5.2.1 总体定位 |
5.2.2 发展目标 |
5.3 规划内容 |
5.3.1 产业规划 |
5.3.1.1 新湖农场产业发展现状 |
5.3.1.2 新湖农场产业上位发展目标 |
5.3.1.3 新湖农场农业现代化发展 |
5.3.1.4 新湖特色产业规划 |
5.3.2 空间规划 |
5.3.2.1 生态渗透格局 |
5.3.2.2 “点、线、面”空间要素设计 |
5.3.2.3 节点文化传承——节点风貌设计 |
5.3.3 体制机制创新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城市集中供热现状调查 |
2.1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现状 |
2.1.1 供热面积现状调查 |
2.1.2 供热管网现状调查 |
2.1.3 热力站现状调查 |
2.2 能耗与热计量现状调查 |
2.2.1 采暖系统能耗 |
2.2.2 热计量 |
2.3 供热管网运行情况 |
2.3.1 运行参数 |
2.3.2 事故统计 |
2.3.3 事故分析 |
2.4 管网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分析 |
3.1 节能改造技术方案 |
3.2 管网节能改造技术 |
3.2.1 管网敷设方式 |
3.2.2 管道保温及附件节能改造技术 |
3.2.3 供热调节 |
3.2.4 多热源联网运行 |
3.3 热力站节能改造技术 |
3.3.1 设备改造 |
3.3.2 监控系统改造 |
3.4 供热计量节能改造技术 |
3.4.1 流量调节 |
3.4.2 热计量 |
3.5 供热监控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4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技术改造方案的研究 |
4.1 概述 |
4.1.1 技术改造的依据 |
4.1.2 技术改造的原则 |
4.1.3 技术改造的范围 |
4.1.4 技术改造的目标 |
4.2 管道节能改造 |
4.2.1 一级管网 |
4.2.2 二级管网 |
4.3 热力站节能改造 |
4.3.1 更换设备 |
4.3.2 直接连接改间接连接 |
4.3.3 装设节能设备 |
4.3.4 补水系统改造 |
4.3.5 热力站附件保温 |
4.4 二级网节能改造 |
4.5 供热监控能力建设 |
4.6 节能改造工程投资 |
4.7 效益分析 |
4.7.1 节能效益 |
4.7.2 经济效益 |
4.7.3 环境效益 |
4.7.4 社会效益 |
4.8 保障措施 |
4.8.1 政策保障 |
4.8.2 组织保障 |
4.8.3 技术保障 |
4.9 本章小结 |
5 沈阳市某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实例分析 |
5.1 工程实例概况 |
5.1.1 基本情况 |
5.1.2 改造前供热管网存在的问题 |
5.2 节能改造技术方案 |
5.2.1 热源和热力站改造 |
5.2.2 供热管网改造 |
5.2.3 楼内供热系统改造 |
5.3 改造前后节能和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北方地区小城镇清洁取暖技术路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我国小城镇发展状况 |
1.1.2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 |
1.2 研究现状 |
1.2.1 小城镇建筑节能研究 |
1.2.2 清洁取暖热源研究 |
1.2.3 清洁取暖路线研究 |
1.3 课题主要任务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小城镇发展现状与供热典型问题 |
2.1 小城镇发展现状和特征 |
2.1.1 人口特征 |
2.1.2 城镇建设与建筑发展 |
2.1.3 小城镇产业结构与功能 |
2.2 小城镇供热现状与典型问题 |
2.2.1 总体情况 |
2.2.2 调研城镇概况 |
2.2.3 热源 |
2.2.4 末端建筑 |
2.2.5 输配系统 |
2.3 本章小节 |
第3章 小城镇建筑节能技术路线 |
3.1 严寒地区小城镇建筑物热耗现状实测 |
3.1.1 测试建筑概况 |
3.1.2 耗热量现状 |
3.1.3 耗热量影响因素 |
3.1.4 节能效果 |
3.2 小城镇节能改造问题分析 |
3.2.1 节能改造思路 |
3.2.2 节能改造成本效益理论 |
3.3 小城镇楼房节能改造技术路线 |
3.3.1 案例建筑 |
3.3.2 不同改造技术经济性对比 |
3.3.3 楼房节能改造敏感性讨论 |
3.4 小城镇平房节能改造技术路线 |
3.4.1 案例建筑 |
3.4.2 改造技术综述 |
3.4.3 改造技术对比 |
3.5 节能改造模式讨论 |
3.6 小城镇节能改造方案实施 |
3.7 本章小节 |
第4章 小城镇清洁取暖资源调研 |
4.1 方法概述 |
4.1.1 调研内容 |
4.1.2 研究范围 |
4.2 热电联产 |
4.2.1 调研方法 |
4.2.2 调研结果 |
4.3 工业余热资源 |
4.3.1 调研方法 |
4.3.2 总体调研结果 |
4.3.3 具体余热 |
4.4 生物质资源 |
4.4.1 调研方法 |
4.4.2 调研结果 |
4.5 垃圾、污水废弃物资源 |
4.5.1 调研方法 |
4.5.2 调研结果 |
4.6 其他可再生能源 |
4.7 本章小节 |
第5章 清洁取暖供需匹配与路线研究 |
5.1 北方城镇取暖需求调研 |
5.1.1 单位面积热负荷估算 |
5.1.2 城镇取暖需求估算 |
5.2 清洁取暖资源现状供需分析 |
5.2.1 清洁资源供需现状 |
5.2.2 分散供热资源供需现状 |
5.2.3 城镇资源禀赋状况 |
5.3 区域清洁取暖路线 |
5.3.1 东北及蒙东区域 |
5.3.2 中部地区 |
5.3.3 西北地区 |
5.3.4 陕南与河南南部地区 |
5.3.5 蒙中与冀北草原地区 |
5.3.6 城镇路线汇总 |
5.4 我国小城镇清洁取暖路线设计 |
5.4.1 路线设计 |
5.4.2 小城镇热负荷发展预测 |
5.4.3 方案比较 |
5.5 小城镇清洁取暖路线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新疆兵团特色城镇化模式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当代全球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 |
1.1.2 城镇化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趋势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市场调查法与系统分析法 |
1.6.2 比较研究与归纳、演绎分析相结合 |
1.6.3 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定量分析 |
1.7 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1 透彻分析兵团城镇化的现状及路径选择 |
1.7.2 特殊体制下,兵团特色城镇化模式与路径如何合理设计 |
1.7.3 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体系及推进策略 |
1.8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镇化 |
2.1.2 兵团城镇化 |
2.1.3 城镇化发展模式 |
2.1.4 城镇化路径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非均衡发展理论 |
2.2.2 城镇区位理论 |
2.2.3 城镇布局理论 |
2.2.4 协调发展理论 |
2.3 相关文献述评 |
2.3.1 关于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的研究 |
2.3.2 关于兵团城镇化的研究 |
2.3.3 现有文献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兵团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
3.1 兵团城镇化的特殊环境 |
3.1.1 区位环境 |
3.1.2 地理条件与水资源 |
3.1.3 自然资源条件 |
3.1.4 特殊体制与政策环境 |
3.1.5 人文环境 |
3.2 兵团城镇发展历程 |
3.2.1 初创阶段——使命推动 |
3.2.2 停滞阶段——政策抑制 |
3.2.3 复苏阶段——改革推进 |
3.2.4 飞进阶段——政策助力与内涵发展 |
3.3 兵团城镇发展水平分析 |
3.3.1 兵团城镇发展概况 |
3.3.2 空间布局与规模体系 |
3.3.3 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 |
3.3.4 人口城镇化水平 |
3.3.5 非农就业水平 |
3.3.6 社会城镇化水平 |
3.4 兵团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定分析 |
3.4.1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的整理 |
3.4.2 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定分析模型的构建 |
3.4.3 兵团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定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兵团特殊体制对兵团特色城镇化的影响分析 |
4.1 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弱化农工的城镇化选择权 |
4.1.1 委托代理关系及代理问题 |
4.1.2 双重委托代理关系限制城镇化中农工自发选择 |
4.2 团场双重主体地位限制城镇化资源规模 |
4.2.1 兵团特殊体制下的团场双重主体地位 |
4.2.2 团场经济主体地位降低城镇建设资金规模 |
4.2.3 团场行政主体地位残缺形成的城镇化障碍 |
4.3 兵团集中体制影响下的师团城镇化行为 |
4.3.1 兵团体制的科层化特征分析 |
4.3.2 兵团“戍边”的任务导向,影响师团配置城镇建设资源 |
4.3.3 兵团体制中的“金字塔”式等级结构,造成师团城镇建设工作的选择性 |
4.3.4 兵团内部组织间缺乏横向联系,造成师团城镇建设工作的封闭性 |
4.4 兵团特色城镇化过程中团场权利边界分析 |
4.4.1 企业边界理论 |
4.4.2 兵团城镇化过程中师团权利边界的理论分析 |
4.5 兵团特色城镇化过程中师团权力边界的逻辑分析 |
4.5.1 城镇化初期的兵团城镇建设权利边界 |
4.5.2 城镇化中后期的兵团城镇建设权利边界 |
4.5.3 兵团城镇建设权利边界的进一步探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兵团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与约束条件分析 |
5.1 兵团特色城镇化的启动机制——农业现代化 |
5.1.1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
5.1.2 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受兵团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
5.2 兵团特色城镇化的驱动机制——历史使命和时代使命 |
5.2.1“屯垦使命”需要城镇提供必要服务 |
5.2.2“戍边使命”需要城镇提供必要的保障功能 |
5.3 兵团特色城镇化的持续动力——新型工业化 |
5.3.1 兵团新型工业化 |
5.3.2 兵团新型工业化对兵团城镇发展的影响 |
5.4 兵团特色城镇化的约束力——水资源限制 |
5.4.1 水资源对新疆及兵团社会发展的作用 |
5.4.2 水资源对兵团城镇化的约束作用 |
5.5 兵团特色城镇化的约束力——地缘限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兵团特色城镇化中城镇职能研究 |
6.1 兵团城镇职能的内涵分析 |
6.1.1 兵团城镇维稳职能的内涵分析 |
6.1.2 兵团城镇戍边职能的内涵分析 |
6.1.3 兵团城镇经济发展带动职能的内涵分析 |
6.2 兵团城镇职能发展现状分析 |
6.2.1 兵团城镇职能发展状态 |
6.2.2 兵团城镇职能发展存在的问题 |
6.3 兵团城镇一般职能的发展思路 |
6.4 兵团特殊职能城镇的发展思路 |
6.4.1 兵团“维稳型”职能城镇的发展思路 |
6.4.2 兵团“戍边型”职能城镇的发展思路 |
6.4.3 兵团“经济发展带动型”职能城镇的发展思路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兵团特殊体制下的特色城镇化模式研究 |
7.1 兵团模式的特殊内涵与特点 |
7.1.1 兵团模式的特殊内涵 |
7.1.2 兵团模式的特点 |
7.2“师市合一”模式 |
7.2.1“师市合一”模式的内涵 |
7.2.2“师市合一”模式的特点 |
7.2.3 新时期“师市合一”模式的具体发展 |
7.2.4 新时期“师市合一”模式的内涵拓展 |
7.2.5 新时期“师市合一”模式的保障体系 |
7.3“兵地共建”模式 |
7.3.1“兵地共建”模式的内涵 |
7.3.2“兵地共建”模式的特点 |
7.3.3 新时期“兵地共建”模式的具体发展 |
7.4“一团一镇”模式(团镇合一模式) |
7.4.1“团镇合一”模式的内涵 |
7.4.2“一团一镇,团镇合一”模式的特点 |
7.4.3 新时期“一团一镇”模式的具体表现 |
7.4.4 新时期“一团一镇”模式的内涵拓展 |
7.4.5 新时期“一团一镇”模式的保障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 |
8.1 国外城镇化的路径 |
8.1.1 美国城镇化发展路径及特点 |
8.1.2 英国城镇化发展路径及特点 |
8.1.3 德国城镇化发展路径及特点 |
8.1.4 以色列城镇化发展路径及特点 |
8.2 国内城镇化的路径 |
8.2.1 苏南模式的城镇化路径 |
8.2.2 珠三角模式的城镇化路径 |
8.2.3 旅游资源开发型城镇化模式的发展路径 |
8.2.4 资源开发型城镇化模式的发展路径 |
8.2.5 生态移民型城镇化模式的发展路径 |
8.3 国外经验对兵团城镇化的启示 |
8.3.1 推进城镇化不能以牺牲“乡村”为代价 |
8.3.2 构建多极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
8.3.3 城镇化政策应体现系统性 |
8.3.4 兵团要“适度”引导 |
8.4 国内经验对兵团城镇化的启示 |
8.4.1 走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路径,推动兵团农产品特色型城镇建设 |
8.4.2 走集群带动型城镇化路径,推动兵团资源型城镇建设 |
8.4.3 走边贸带动型城镇化路径,推动兵团边贸型城镇建设 |
8.4.4 走辐射带动型城镇化路径,推动兵团城镇带建设 |
8.4.5 走旅游带动型城镇化路径,推动兵团飞地型旅游城镇建设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兵团特殊体制下的特色城镇化路径选择 |
9.1 兵团特色城镇化空间布局的路径选择 |
9.1.1 兵团特色城镇化空间布局目标 |
9.1.2 兵团特色城镇化战略空间布局路径选择 |
9.2 兵团特色城镇化功能布局路径选择 |
9.2.1 兵团特色城镇化功能布局路径目标 |
9.2.2 兵团特色城镇化功能布局路径选择 |
9.3 兵团特色城镇化规模布局路径选择 |
9.3.1 兵团特色城镇化规模布局路径目标 |
9.3.2 兵团特色城镇化规模布局路径选择 |
9.4 兵团特色城镇化产业布局路径选择 |
9.4.1 兵团特色城镇化产业布局路径目标 |
9.4.2 兵团特色城镇化产业布局路径选择 |
9.5 兵团特色城镇化人口布局路径选择 |
9.5.1 兵团特色城镇化人口布局路径目标 |
9.5.2 兵团特色城镇化人口布局路径选择 |
9.6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兵团第四师62团特色城镇化模式与路径选择 |
10.1 兵团62团的基本情况 |
10.2 兵团62团特色城镇化建设模式探讨 |
10.2.1 62 团的城镇化发展的特性分析 |
10.2.2 62 团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
10.3 兵团62团特色城镇化路径选择分析 |
10.3.1 边境景观“旅游型”小城镇 |
10.3.2 生态田园“宜居型”小城镇 |
10.3.3 边境口岸“经济带动型”小城镇 |
10.3.4 人口稳增“戍边型”小城镇 |
10.3.5 民族融合“维稳型”小城镇 |
10.4 兵团62团特色城镇化的发展保障 |
10.4.1 转变观念,统一思想 |
10.4.2 发挥生态优势,改善投资环境 |
10.4.3 因地制宜,凸显特色 |
10.5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11.1 创新兵团城镇管理体制 |
11.1.1 探索行政与市场双轮驱动的城镇化机制 |
11.1.2 对“师市合一”的城市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化 |
11.1.3 成立兵地城镇发展协调机构 |
11.2 加快兵团农业人口转移 |
11.2.1 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改革户籍制度 |
11.2.2 推进团场土地流转改革 |
11.2.3 加强兵团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
11.3 加强兵团城镇对农区人口的聚集能力 |
11.3.1 健全商品房建设体系,完善住房保障机制 |
11.3.2 建立健全自主专业扶植体系 |
11.4 提升兵团城镇发展动力 |
11.4.1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
11.4.2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兵团支柱产业 |
11.4.3 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 |
11.4.4 加快推进口岸贸易的发展 |
11.5 加大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力度 |
11.6 加强兵团城镇特殊职能建设 |
11.7 本章小结 |
第十二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2.1 研究结论 |
12.2 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 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9)新疆兵团小城镇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以第八师石河子市原服装厂改造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认识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 |
1.3.1 旧工业建筑 |
1.3.2 改造与再利用 |
1.3.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概况 |
2.1 国外发展概况 |
2.1.1 理论发展 |
2.1.2 实例借鉴 |
2.2 国内发展概况 |
2.2.1 理论发展 |
2.2.2 实例借鉴 |
2.3 国内外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现状比较 |
2.3.1 国外改造与再利用的经验总结 |
2.3.2 国内改造与再利用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
第3章 新疆兵团小城镇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问题 |
3.1 综述 |
3.1.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3.1.2 兵团小城镇工业发展 |
3.2 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有利因素 |
3.2.1 区域位置 |
3.2.2 建筑本体 |
3.2.3 兵团体制 |
3.2.4 历史氛围 |
3.2.5 盘活资产 |
3.2.6 城市更新 |
3.3 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制约因素 |
3.3.1 建筑本体 |
3.3.2 改造技术 |
3.3.3 公众参与 |
3.3.4 经济问题 |
3.4 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指导思想 |
3.4.1 尊重历史 |
3.4.2 动态保护 |
3.4.3 体现尺度 |
3.4.4 多元发展 |
第4章 新疆兵团小城镇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策略 |
4.1 总体设计 |
4.1.1 场所特征塑造 |
4.1.2 外部环境设计 |
4.2 建筑设计 |
4.2.1 功能转换 |
4.2.2 空间重组 |
4.2.3 形象再造 |
4.3 细部设计 |
4.3.1 建筑表皮更新 |
4.3.2 工业元素应用 |
第5章 新疆兵团小城镇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实践——第八师石河子市原服装厂改造设计 |
5.1 改造背景 |
5.1.1 历史沿革 |
5.1.2 基地现状 |
5.1.3 社会环境 |
5.2 改造内容 |
5.2.1 改造思路 |
5.2.2 改造方案 |
5.2.3 改造手法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四、兵团小城镇建筑节能管理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兵团南疆特色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与实现路径研究[D]. 王盼.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2]农业特色小城镇发展现状与规划设计实证研究[D]. 刘苗.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3]兵团十三师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蒙芳园.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农垦小城镇生态建设及其规划策略研究[A]. 罗奇,卢俊,毛筱锐,孙杰. 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 2019
- [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色小城镇规划研究 ——以新湖农场为例[D]. 班博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D]. 唐恩全.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7]北方地区小城镇清洁取暖技术路线研究[D]. 张亦弛. 清华大学, 2019(02)
- [8]新疆兵团特色城镇化模式与路径研究[D]. 王蕾. 石河子大学, 2017(05)
- [9]新疆兵团小城镇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以第八师石河子市原服装厂改造设计为例[D]. 张俊龙. 新疆大学, 2017(02)
- [10]“绿色发展”视角下干旱区小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以兵团第三师草湖镇为例[A]. 肖宇. 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 2016
标签:小城镇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城镇体系规划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