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碱缓释片的释放度测定及其稳定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凤倩[1](2020)在《双氢青蒿素缓释片的制备及其初步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双氢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目前仍是研究的热点,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包括治疗多种寄生虫病、抗肿瘤、抗炎、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效治疗皮肤相关疾病等。多项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慢性病多形性日光疹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与目前临床上多形性日光疹的常用治疗药物相比,双氢青蒿素具有高效、低毒的优点。本课题在对双氢青蒿素理化性质和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考察以及在体胃肠吸收特性研究的基础上,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主要骨架材料,筛选胃部滞留型双氢青蒿素缓释片的处方,制备可持续释药12 h的双氢青蒿素缓释片,通过延长药物在胃部的滞留时间,提高双氢青蒿素的生物利用度,并探讨影响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对双氢青蒿素缓释片进行初步评价,为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治疗提供安全、有效、服用方便的双氢青蒿素缓释制剂。目的:制备胃部滞留型双氢青蒿素缓释片,以期为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治疗提供工艺简单、服用方便、安全有效的制剂。方法:1.理化性质及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建立不同溶剂中双氢青蒿素含量测定的UPLC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考察。考察双氢青蒿素在不同pH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及平衡溶解度;采用摇瓶法测定双氢青蒿素在不同介质中的油水分配系数;以双氢青蒿素及DKA含量为指标,分别考察高温、高湿、强光照对双氢青蒿素原料药稳定性的影响。2.正常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实验:以双氢青蒿素的浓度变化为指标,采用UPLC法测定灌流前后灌流液中双氢青蒿素的浓度,以重量法矫正水分体积变化,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模型与原位胃灌注模型,考察双氢青蒿素的质量浓度、吸收部位及P-糖蛋白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对双氢青蒿素在大鼠体内吸收的影响。3.缓释片的制备:以双氢青蒿素、DKA的含量为指标,考察双氢青蒿素原料药与各辅料在高温、高湿、强光照条件下的相容性。以缓释片体外释放度为主要指标,考察骨架材料HPMC的粘度与用量、十八醇的用量、填充剂的种类与用量、崩解剂的种类及用量、润滑剂的用量以及制备工艺等因素对双氢青蒿素体外释放度的影响,根据结果确定双氢青蒿素缓释片的处方组成,并考察了双氢青蒿素缓释片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1.理化性质及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双氢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在含3.5%SDS不同pH水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为1.61~2.56 mg·mL-1,溶解度较低;在正辛醇-不同pH溶液体系中的1gP在0.80~1.50范围内,脂溶性好。双氢青蒿素在pH>6.8的水溶液中降解率高于80%,在pH1.5~5.8的溶液中降解率低于30%,相对稳定;稳定性影响因素实验,高温环境中双氢青蒿素在第5天、第10天含量分别为90.25%、83.22%,DKA增加至2%以上,双氢青蒿素在高温条件下不稳定;高湿环境中双氢青蒿素与DKA含量基本没有变化,总吸湿率低于0.1%,可认为湿度对其没有影响,在强光环境中双氢青蒿素含量基本无变化,DKA在第5天和第10天分别增高至0.23%,1.07%,强光照射对DKA含量有一定影响。2.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实验:在0.032~0.128 mg·mL-1质量浓度范围,同一肠段内双氢青蒿素的吸收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有效渗透系数Peff均大于1.2×10-3 cm.min-1,表明双氢青蒿素在全肠段吸收完全且不受药物浓度影响;同一药物浓度的双氢青蒿素在十二指肠的Ka与Peff显着大于其他肠段(P<0.05),空肠与回肠没有显着差异,有效渗透系数Peff大小顺序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双氢青嵩素在大鼠胃内每h吸收率大于40%,显着高于小肠各段(P<0.05);盐酸维拉帕米加入前后,双氢青蒿素在小肠内的Ka、Peff及吸收百分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可认为双氢青蒿素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证明双氢青蒿素生物利用度低的限制因素可能是溶解度低。3.缓释片的制备:在双氢青蒿素与片剂辅料相容性的研究中,除高湿条件下,泊洛沙姆与双氢青蒿素混合后使其吸湿性明显增加外,其他辅料与双氢青蒿素相容性好,乳糖、微晶纤维素、预胶化淀粉、β-环糊精,羧甲基淀粉钠、乙基纤维素可减缓双氢青蒿素含量降低与DKA含量增加的速度。双氢青蒿素缓释片的处方组成为双氢青蒿素40mg、HPMC-K4M24mg、十八醇14mg、碳酸氢钠26 mg、乳糖57 mg、微晶纤维素19 mg、十二烷基硫酸钠6 mg、硬脂酸镁6 mg、交联聚维酮5.3 mg、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2.7 mg,每片重0.2 g,干法制粒,压片,缓释片硬度控制在30~35 N。所选处方10 h累计释放度达到75%,符合缓释制剂体外释放的要求;与普通片相比,双氢青蒿素缓释片释药缓慢持久,没有明显的峰谷现象,可初步认为其具有理想的缓释效果。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双氢青蒿素理化性质、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在大鼠胃肠道吸收情况的考察,对处方组成、配比及制备工艺的优选,对体外释放度的评价,制备得到安全、有效、服用方便的胃部滞留型双氢青蒿素缓释制剂,有望成为多形性日光疹的有效治疗药物。
姜希伟,费云扬,连桂玉,项荣武,翟菲,蒋宇琨,车鑫[2](2019)在《基于QbD理念的茶碱凝胶骨架缓释片处方工艺设计与优化》文中指出目的: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设计并优化茶碱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简称为"自制缓释片")的处方工艺。方法:确定稀释剂类型、片径、黏合剂性质(即不同黏合剂种类的占比)、黏合剂用量作为关键工艺参数(CPPs),将自制缓释片与市售参比制剂溶出曲线的相似因子以及其在不同时间点的累积释放度作为关键质量属性(CQAs),采用L18(34)正交表进行设计和试验;对试验结果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利用Modde 12.0软件通过最优模型进行计算并获得设计空间及其可接受范围(PAR),以确定自制缓释片的最优处方工艺,并对所得工艺进行验证试验和蒙特卡洛模拟验证。结果:获得吻合度、精确度、有效性、重现性均较好的最优模型,能较好地拟合CQAs和CPPs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计算获得设计空间及其PAR值[稀释剂最优值为乳糖;片径为9.07~9.33 mm,最优值为9.20 mm;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K4M占HPMC总量的比例为0.50~0.83,最优值为0.80;HPMC总量为0.036 0~0.041 3g/片,最优值为0.038 7 g/片],并确定其优处方工艺为茶碱质量占比50%、HPMC K4M质量占比15.48%、HPMC K100M质量占比3.87%,其余部分使用乳糖作为稀释剂,制片后片径为9.20 mm。验证结果显示,所制备的茶碱缓释片与参比制剂具有相似的体外释放行为;模拟产生的95%以上的结果都在上、下限范围内。结论:基于QbD理念建立的茶碱缓释片处方工艺能够符合制剂设计要求,而且在PAR范围内调整CPPs所制备的产品能够符合CQAs的要求,表明QbD理念用于缓控释制剂处方工艺的设计和优化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包留住,胡伟亮,石士杰[3](2013)在《茶碱缓释制剂的制备及释放度测定》文中认为茶碱是一种临床上使用多年的有效平喘药,国内的测定方法,对选送的各产品含量、含量均匀度和释放外已有多种茶碱缓释制剂上市。由于茶碱治疗由较度进行测定,然后对测定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其中释窄,严格拄制级释制剂释放度显得十分重要,国内外放度是评价的重点。
宋健[4](2012)在《天麻素骨架缓释片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高血压导致脑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左心肥厚、终末期肾病和痴呆的危险性显着增加。老年性高血压主要以血管顺应性下降作为左室后负荷的主要成份,应采用以改善动脉血管顺应性为主的降压措施。目前,临床所用的降压药物一般都是以扩血管和降低外周阻力等为主,很少有增强血管顺应性,特别是大动脉顺应性的作用。从中药天麻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天麻素具有镇惊、抗癫痫、镇静、安眠作用,临床研究观察还具有降血压和降低外周阻力等作用,本文创新性提出了天麻素缓释骨架片,通过日服2次口服给药达到预防和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目的。缓释骨架片作为能够缓释药物的剂型已被广泛研究,这种剂型通过其特殊骨架材料—羟丙甲纤维素(HPMC)吸水膨胀形成具有一定粘稠度的凝胶层,控制药物释放达到缓释的目的,该骨架材料最终完全溶解于水,释放全部药物,对人体无毒无害,已经被FDA批准为药用辅料。因此,将药物制成亲水凝胶骨架片,缓慢释放药物,减少用药次数,血药浓度平稳,无“峰谷”现象;药物与胃肠粘膜接触的浓度小,故可减少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从而防止或减轻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使用不同的骨架材料或采用不同的工艺制成的骨架制剂,可以不同的释药机制提高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疗效,提高病人的顺应性和用药水平。本课题以天麻素为模型药物,以HPMC为主要骨架材料,采用湿法制粒压片法制备一天给药两次的天麻素亲水凝胶骨架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理化性质研究、天麻素缓释片处方设计和工艺研究、释药机理研究、质量标准与稳定性研究。1.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理化性质研究考察了天麻素在水、0.1mol/L的盐酸和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建立了天麻素缓释片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及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天麻素在上述溶媒中的溶解度分别为312mg/ml/415mg/ml、351mg/ml,平衡溶解度均大于0.1g/ml。,通过方法学考察,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天麻素缓释片的含量,HPLC法测定有关物质;模拟消化道的环境,选择0.1mol/L盐酸溶液和pH6.8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为释放介质,建立了体外释药度的测定方法,为天麻素缓释片处方和工艺优化提供依据。2.天麻素缓释片的处方设计、工艺优化针对天麻素在不同溶媒中的溶解和缓释片临床应用的要求,采用湿法制粒压片制备天麻素骨架缓释片,以体外释放百分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优化确定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通过重复试验验证处方组成的可行性和制备工艺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天麻素缓释片的释放速率随处方中HPMC含量的增加而减慢;随HPMC的黏度增大而减慢;在骨架材料中添加疏水性高分子材料EC作为阻滞剂时,天麻素缓释片的体外释放速率减慢,疏水材料的量越大,阻滞释放的效果越好;制粒用粘合剂、制粒方法、片重、压片压力等工艺条件对天麻素缓释片的释放速率也有明显影响;而释放介质、转速对天麻素缓释片的释放速率没有明显影响。采用HPMC和EC等混合型骨架材料研制的日服两次的天麻素缓释片,体外释药曲线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符合Higuchi方程。通过3批中试样品的实验结果证明,该法操作简便,条件温和可控,制备工艺稳定,重现性良好,是一种可以广泛应用且适合大生产的制备方法。3.天麻素缓释片体外释药机理、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的处方和工艺制备的日服两次的天麻素缓释片,体外释药结果表明有明显的缓释作用,采用Higuchi、零级、一级方程和Ritger-Peppas指数模型对释药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天麻素缓释片的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方程拟合结果与体外释药结果皆说明,天麻素缓释片体外释药是药物的自身扩散与亲水凝胶骨架溶蚀的协同作用。通过3批中试样品的体外释放度试验,认证处方组成合理,制备工艺稳定。初步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天麻素缓释片对光稳定,在高湿条件下有明显吸湿性,10天片剂增重7.83%,含量下降4.39%,在高温条件下,有关物质增加,说明本品对湿、热不稳定,需密封于干燥阴凉处保存;6个月加速试验和12个月室温留样考察结果表明,天麻素缓释片质量稳定,暂定有效期为两年。
彭芝萍[5](2012)在《三七总皂苷缓释片制备工艺及体内外释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点。传统中药三七对不同部位血管有选择性扩张作用,降血压作用中以降低舒张压作用较明显,同时还有活血散瘀、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三七中提取的活性有效成分三七总皂苷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广泛明确的药理活性,目前三七总皂苷作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常用药物制剂有血塞通片、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三七总甙片、三七总甙胶囊等。这些制剂的使用都有一定要求,例如口服制剂一天服用多次,患者顺应性差,加之口服药物存在吸收不完全、生物利用度较低;而注射剂成本高,操作不方便,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为方便三七总皂苷的临床应用,常通过改变剂型来提高生物利用度,促进吸收,提高患者用药的顺应性,降低服药后血药浓度的波动,因此设计一种每天服用一次到两次的三七总皂苷缓释制剂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原则,依据现代药剂学剂型要求,结合临床用药需求和疾病特点,运用现代药物制剂技术和方法制备三七总皂苷缓释片。本研究中制备的三七总皂苷骨架型凝胶缓释片能提高体内药物吸收,有效改善制剂的生物利用度;选择三七总皂苷中指标性成分人参皂苷Rg1,建立其HPLC测定法,研究缓释片释放度及质量,并进行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本文进行的三七总皂苷缓释片的制备工艺和体内外释药特性研究,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并为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及其制剂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研究依据。1制备工艺研究根据中国药典缓释制剂的指导原则,进行了三七总皂苷缓释制剂的制备。胃漂浮型缓释制剂由于受体内胃环境等因素影响,对进一步的体内外释药研究有一定困难;缓释微丸受到中药成分复杂等影响,使得有效成分的释放行为存在差异;而骨架型缓释片由于制备工艺简单,且制剂中有效成分均匀度较好,故选择制备三七总皂苷骨架型缓释片。以人参皂苷Rg1体外释放速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考察试验,考察对体外释放度影响较大的辅料因素,进行处方筛选;试验表明,三七总皂苷缓释片的释放速率随着处方中骨架材料HPMC的增加而减慢,其黏度越小释放越快;在骨架材料中添加EC等水不溶性辅料,缓释片的释放速率随着水不溶性材料的增加而减慢,阻滞释放效果明显;添加水溶性辅料乳糖,其与湿敏感性药物配伍,药物扩散阻力减小,药物释放加快,不适合做三七总皂苷缓释片骨架填充材料。润湿剂、润滑剂对缓释片的释放影响不大。制粒时制备方法、压片压力等工艺条件对缓释片释放影响较小。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处方组成进行优化,并评价最佳处方工艺重现性和药物释放均一性。最终确定采用HPMC(K15M)用量30%为骨架材料、MCC用量为15%、预胶化淀粉用量5%研制的日服两次的片重为300mg的三七总皂苷缓释片。处方工艺重现性和药物释放均一性良好。2体外释放性能研究以人参皂苷Rg1的体外释放速率为评价指标,对建立的三七总皂苷缓释片体外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确定体外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并对制剂中人参皂苷Rg1含量进行测定。考察体外释放度影响因素,包括释放介质及pH值、温度、体积大小、试验溶出装置及转速。对三七总皂苷缓释片体外释药曲线进行拟合,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释药方式为非Fick’s扩散,属于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协同作用。通过三七总皂苷缓释片“体外释药量-时间-pH"三维释药特性研究,缓释片在整个胃肠道pH范围都能较好的释放,符合试验设计初衷。确定体外释放参数和释放取样点,在自制缓释片与市售普通片体外释药比较中,结果表明缓释片具有明显的体外缓释作用,无突释现象,服用8h药物释放达到80%以上。3体内释放研究体外释放度测定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制剂在体内的释药情况,故本章初步研究了三七总皂苷缓释片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以及释放特性,采用药物动力学经典体内血药浓度法为研究方法。建立了三七总皂苷缓释片血药浓度分析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研究,该方法达到体内药物分析技术要求。以市售普通片为参比制剂,对自制三七总皂苷缓释片进行单剂量口服给药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和体外相关性评价。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方法,对家兔口服给药后血药浓度进行药物动力学参数拟合,试验结果表明,单剂量家兔口服三七总皂苷缓释片后,人参皂苷Rg1在家兔体内吸收符合两室模型,三七总皂苷缓释片与普通片相比Cmax减少,tmax延长,MRT延长,显示明显的缓释效果。采用Loo-Riegelman法进行三七总皂苷缓释片体内相关性评价,其缓释片体内相关性较显着。表明三七总皂苷缓释片的研制及所建立的体内外释药特性研究方法在动物试验水平上科学合理,对缓释片质量可控性提供保证。
杨亚鹏[6](2012)在《辅料对水易溶性药物缓释制剂体外释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药用辅料是药物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维持药物稳定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型辅料的发展,缓控释制剂、透皮吸收制剂、靶向给药制剂等新剂型、新技术日趋成熟。尤其是缓、控释制剂以其生物利用度高、患者顺应性好、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而备受医药届人士青睐。新辅料的应用促进了新剂型的研究,新剂型的发展又推动着新辅料的开发。因此研究药用辅料及其相互作用在新型制剂中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对促进药物制剂和辅料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盐酸地尔硫卓为水溶性药物的模型药物,主要深入考察缓、控释制剂骨架材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优特奇L100-55 (Eudragit L100-55)等药用辅料及其相互作用在新型缓释骨架制剂中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研究辅料的性质和作用,促进辅料研究与开发,以期得到制备工艺简单、体外释放良好的水溶性药物缓释制剂处方模型,为更多水溶性药物制备成缓释制剂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药物制剂的发展。首先选用市售盐酸地尔硫卓缓释片剂为参比制剂,考察溶出介质、转速等因素对其体外释放的影响,确定药物体外释放的最佳测定方法为:篮法,以900m1蒸馏水为溶出介质,转速100rpm,于UV236nm测定吸光度,计算累积释放度。然后以HPMC为骨架材料制备缓释片剂,分别考察了HPMC的规格、用量、与稀释剂的配伍及制片压力等处方和工艺因素对药物释放的影响;之后在缓释片的基础上加入一层以HPMC为主要成分的调控层制备双层缓释片,考察HPMC对双层骨架制剂释放的影响。其次在缓释制剂处方中加入CMC-Na,考察CMC-Na单独为骨架材料和与HPMC联合应用时的相互作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加HPMC的黏度及用量或制备成双层片可以减慢药物释放,但具有一定的限度,且存在前期释放较快的现象;联合应用CMC-Na为骨架材料可以显着减慢药物体外前期的释放,达到24h持续释放;当处方中以HPMC 18.5%、CMC-Na 20%为联合骨架材料,Lactose 20%为稀释剂,3%的PVP K30为黏合剂时,湿法制粒制备的缓释骨架片剂与市售制剂具有相似的体外释放,且较市售制剂制备工艺简单,质量容易控制。当在处方中直接加入Eudragit L100-55时,药物的释放具有一定的PH依赖型,能达到肠溶缓释的效果,与常规的将EudragitL100-55以包衣形式应用于制剂中的工艺相比,简化了生产过程,有益于控制药物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本实验研究与总结对药用辅料HPMC、CMC-Na、Eudragit L100-55的在缓释骨架制剂中的应用进行探讨,阐述了辅料的性质及相互作用对水溶性药物缓释制剂体外释放的影响,制备了缓释制剂处方模型,为水溶性药物缓控释制剂的开发奠定基础。研究辅料相互作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对促进辅料的广泛应用和新型药物制剂的发展的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王睿[7](2010)在《M-11缓释片的制备及药物代谢动力学初步评价》文中研究指明M-11是抗胆碱酯酶药,临床上用于手术后恢复,现有制剂为糖衣片,每日需要给药三次,给药周期较长。为了减少给药次数,避免患者因为漏服而无法达到预期的疗效,提高患者给药的顺应性,本研究拟制备M-11缓释制剂。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HPMC为阻滞材料,MCC、LAC为稀释剂,采用单因素法考察HPMC的种类及用量对药物体外累计释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单独使用HPMC II型材料为阻滞剂,用量在50%时,药物在2小时的体外累计释放度为33.32±0.006%,存在突释效应。为了消除突释效应,采用在片芯外层包裹控制药物释放的EQ膜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包衣增重,包衣体系中致孔剂的用量、抗黏剂的用量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包衣增重为10%、致孔剂用量为3%、抗黏剂用量为0.1%时,药物在2小时,4小时,8小时的体外累计释放度为19.52±0.72%、42.31±0.61%、86.50±0.72%,成功的避免了突释效应,体外累计释放时间达12小时,延缓了药物释放。第二部分建立了药物体外释放度的测定方法,对药物的体外累计释放度进行考察,并对药物的释放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体外累计释放度的方法,标准曲线的浓度范围为11.95μg/m~39.84μg/ml,标准曲线方程为A=0.158*C+0.0204,r=0.9999,回收率为100.14±0.018%。以f 2为判定因子,考察了装置,搅拌速度、释放介质的pH值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实验的f 2值均大于50,说明装置、搅拌速度和释放介质的pH值对M-11的体外累计释放释放度无明显的影响。用释放模型方程对药物0~12小时的体外累计释数据进行拟合,药物释放符合Higuchi模型,药物释放Higuchi方程为Q=0.3788t1/2-0.2731, r=0.9965。第三部分对缓释片的稳定性进行考察。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光照对缓释片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缓释片对湿度敏感;加速实验表明温度、湿度、光照对缓释片的稳定性无明显的影响。长期实验结果表明缓释片性质稳定。第四部分对M-11兔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及生物等效性进行初步评价。建立了M-11体内血药浓度测定方法,采用反相离子对色谱法测定M-11兔体内血药浓度,标准曲线为C=0.025*R-0.0066,r=0.9991,线性范围为0.25μg/mL~100μg/mL.方法回收率为97.41±0.34%,萃取回收率为96.36±1.26%,检测限为30 ng/mL,定量限为100 ng/mL.采用DAS2.0程序计算缓释片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缓释片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符合二室模型,缓释制剂单剂量给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方程为C=35.543e-0.268t-7.101e-0.065t,相对生物利用度F=102.90%,缓释制剂多剂量给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方程为C=129.35e-0.186t-5.415e-0.018t,相对生物利用度为F=104.46%.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AUC(0-∞),Cmax,经对数转化后进行生物等效性分析,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对Tmax进行生物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单剂量给药和多剂量给药AUC(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缓释制剂和普通片生物等效,单剂量给药和多剂量给药Cmax,t检验结果表明缓释制剂和普通片生物等效,单剂量给药和多剂量给药Tmax非参数秩和检验表明缓释制剂和普通片生物不等效,单剂量给药AUC(0-∞),Cmax90%的置信区间分别为81%98%,95%114%;多剂量给药AUC(0-∞),Cmax90%的置信区间分别为91%99%,82%98%.采用Loo-Riegelamn法计算体内吸收分数并考察缓释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Fa=2.4182Fr+2.0735, r=0.9918,M-11缓释制剂显示出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本实验成功研制出每日两次,每次一片的M-11缓释片。其体外释放度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中对缓释制剂体外释放度的要求。与普通制剂相比,血药浓度波动低,作用时间明显延长,按规定服用可产生与普通片相同的疗效,体内外相关性好。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为缓释给药系统的应用和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明显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黄好武,罗玉鸿,梁飞华[8](2010)在《茶碱缓释片的制备工艺对释放度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乙基纤维素为骨架材料,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致孔剂制成茶碱缓释骨架片,考察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乙基纤维素(EC)与茶碱缓释片释放度的关系以及制备工艺对茶碱缓释片体外释药速度的影响。方法:均匀设计实验,对茶碱缓释片进行体外释放度测定。结果: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制备的茶碱缓释片,释放度数据较稳定;调整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用量配比,湿法制粒所得骨架片的释药速度比干法直接压片有所减慢;压片力的大小对释药速度也有一定的影响。结论:通过对茶碱缓释片制备工艺条件的考察,找到了适合生产的制备工艺,使药效稳定,提高了茶碱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马福家[9](2009)在《茶碱缓释片的制备及其初步稳定性考察》文中认为目的:考察茶碱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骨架片的制备方法及其初步稳定性。方法:以HPMC为骨架材料,采用湿颗粒法制备茶碱缓释片,考察了HPMC用量、HPMC黏度及释放介质pH值对药物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以及光照、高温及高湿度对茶碱缓释片稳定性的影响。结果:HPMC用量和黏度显着影响茶碱释药速率,释放介质pH值对茶碱释药速率影响较小。光照、高温及高湿度不影响茶碱缓释片的含量及释放度。结论:通过使用合适黏度的HPMC及调节HPMC用量可获得具有理想释药行为的茶碱缓释片,且其稳定性良好。
张奇洲[10](2008)在《光纤药物溶出仪在药物质量评价和生物等效性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溶出度试验(dissolution test)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法。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原创药品作为临床用药的先导,仿制药品均是人们医疗卫生用药的主体,同一品种往往有多家企业生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制剂水平、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上存在着差异。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药品质量、疗效和生物等效性成为药学工作者的工作重点。随着科技进步及分析测试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趋势,以及药物质量监控水平提高的需要,药物溶出过程监测已不可避免。光纤药物溶出仪(Fiber-optic dissolution test system)是新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光-机-电一体化药物溶出度分析仪器,具有实时、在线、快速和过程监测的特点。在对其各项性能指标进行全面的评价的同时,为发挥其在药物质量控制方面的诸多优势,研究开发其在药物的内在质量评价、速释及缓控释制剂溶出度过程监测、真伪鉴别、生物等效性以及处方筛选和优化方面的应用,建立自动化检测方法,是一项艰巨而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方法:在建立药物检测方法学的基础上,采用多厂家比较,CHP方法和BP方法平行对照的原则,统计学分析溶出度(释放度)曲线和溶出参数,可对药物内在质量进行全面评价。通过实时光谱对照鉴别药物真伪,反映药物光解等变质现象。光纤药物溶出仪采集数据,结合相似因子法(f2因子)对比试验药品与对照药品的体外溶出度差异,体外评价两制剂的生物等效性。处方筛选优化的有很多指标,本研究以释放度为考察指标,选择影响片剂释放度的主要因素进行随机试验,进一步筛选优化处方。结果:在溶出度过程监测的同时,实时显示的吸收光谱可分辨阿莫西林和茶苯海明不同药物的真伪,硝苯地平缓释片光解产物的鉴别。通过对溶出度(释放度)曲线和溶出参数的统计学分析,完成了糖尿病用药的主打产品——格列齐特片的内在质量评价,建立了速释及缓释制剂的过程分析方法。光纤药物溶出仪采集的数据结合相似因子法,建立了尼莫地平片的体外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以释放度为指标,多因素多水平的随机试验确定了去铁酮缓释片的最优处方。结论:光纤药物溶出仪应用于药剂方面,对药品的内在质量控制,处方工艺的筛选优化具有其独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用于速释制剂及缓释制剂的溶出度过程分析更是传统方法所不能或不能有效进行的。在药物溶出度过程监测的同时进行药物真伪鉴别,不但可获得药物内在质量的全面信息和相关参数,而且还可对生产、运输、贮藏等环节造成少量药品变质,光解等情况实时检出,对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方面有重大意义。体外生物等效性评价距离实际应用尚有一定的差距,但建立科学,有效的体外评价体系对开展更为人性化、更有效的生物等效性工作方面具有创新性。溶出度(释放度)过程信息加之有效的统计方法使得处方筛选和优化工作快捷而详尽。
二、茶碱缓释片的释放度测定及其稳定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碱缓释片的释放度测定及其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双氢青蒿素缓释片的制备及其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文献综述 |
1 光敏性皮炎的治疗现状 |
2 双氢青蒿素的研究现状 |
3 药物吸收特性的研究 |
4 口服固体缓释制剂的分类及评价 |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双氢青蒿素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考察 |
1.1 材料 |
1.1.1 仪器 |
1.1.2 试剂与材料 |
1.2 方法与结果 |
1.2.1 双氢青蒿素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
1.2.2 双氢青蒿素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 |
1.2.3 助溶剂种类及用量的考察 |
1.2.4 溶液pH对双氢青蒿素稳定性的影响 |
1.2.5 双氢青蒿素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
1.2.6 双氢青蒿素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1.2.7 双氢青蒿素原料药影响因素试验 |
1.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双氢青蒿素在正常大鼠体内胃肠吸收实验 |
2.1 材料 |
2.1.1 仪器 |
2.1.2 试剂与动物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溶液的配制 |
2.2.2 方法学考察 |
2.2.3 双氢青蒿素在正常大鼠胃及小肠的吸收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双氢青蒿素缓释片的研究 |
3.1 材料 |
3.1.1 仪器 |
3.1.2 试剂与材料 |
3.2 方法与结果 |
3.2.1 原辅料相容性试验 |
3.2.2 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的确定 |
3.2.3 释放曲线体外释放参数及取样点的确定 |
3.2.4 双氢青蒿素胃内漂浮型缓释片体外漂浮性能的研究 |
3.2.5 双氢青蒿素缓释片处方筛选 |
3.2.6 双氢青蒿素普通片及缓释片的处方及制备工艺 |
3.2.7 释放度比较实验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4.1 双氢青蒿素理化性质与稳定性考察 |
4.2 双氢青蒿素在体吸收部位与吸收特性 |
4.3 双氢青蒿素缓释片的制备 |
4.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QbD理念的茶碱凝胶骨架缓释片处方工艺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自制缓释片的制备 |
2.2 茶碱的含量测定 |
2.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2.2.2 线性关系考察 |
2.2.3 检测限和定量限考察 |
2.2.4 精密度试验 |
2.2.5 重复性试验 |
2.2.6 稳定性试验 |
2.3 自制缓释片的累积释放度测定及与参比制剂的相似因子计算 |
2.4 自制缓释片处方工艺筛选 |
2.4.1 CPPs的确定 |
2.4.2 自制缓释片处方工艺的筛选 |
2.5 自制缓释片最优处方工艺的确定 |
2.5.1 回归模型的建立 |
2.5.2 最优工艺处方的确定 |
2.5.3 最优工艺处方验证 |
3 讨论 |
(3)茶碱缓释制剂的制备及释放度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理 |
2 步骤 |
2.1 茶碱缓释片剂 |
2.2 操作 |
2.3 茶碱缓释制剂释放度的测定 |
3 结果 |
4 讨论 |
(4)天麻素骨架缓释片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理化性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建立 |
2.1.1 紫外吸收波长的选择 |
2.1.2 辅料对含量测定的影响 |
2.1.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1.4 精密度试验 |
2.1.5 溶液的稳定性试验 |
2.1.6 回收率试验 |
2.2 天麻素在各种介质中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
2.2.1 测定介质的配制 |
2.2.2 测定方法 |
2.2.3 测定结果 |
2.3 天麻素缓释片释放度测定与相似性评价方法 |
2.3.1 释放度测定方法 |
2.3.2 释放曲线相似性计算 |
2.4 天麻素缓释片含量测定方法 |
2.5 有关物质测定方法的建立 |
2.5.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 |
2.5.2 专属性试验 |
2.5.3 最低检测限的测定 |
2.5.4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5.5 重复性试验 |
2.5.6 溶液稳定性试验 |
2.5.7 有关物质测定方法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天麻素缓释片处方与工艺优化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天麻素缓释片的制备 |
2.1.1 基本处方 |
2.1.2 制备方法 |
2.2 单因素考察 |
2.2.1 骨架材料HPMC粘度的选择 |
2.2.2 HPMC用量的影响 |
2.2.3 阻滞剂种类的影响 |
2.2.4 阻滞剂用量的影响 |
2.2.5 润湿剂的影响 |
2.3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组成及用量 |
2.4 工艺因素考察 |
2.4.1 EC加入方式的选择 |
2.4.2 片子形状的影响 |
2.4.3 压片压力的影响 |
2.4.4. 制备方法的影响 |
2.5 最佳处方工艺 |
2.5.1 处方(按1000片投料量计算) |
2.5.2 制备方法 |
2.5.3 工艺流程 |
2.6 释放条件的选择 |
2.6.1 释放介质对天麻素缓释片释放度的影响 |
2.6.2 转速的影响 |
2.7 天麻素缓释片的制备及重现性与均一性考察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天麻素缓释片释药机理与初步稳定性考察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天麻素缓释片体外释药性研究 |
2.1.1 天麻素缓释片体外释放度测定 |
2.1.2 释药模型的拟合 |
2.1.3 释药机理分析 |
2.2 天麻素缓释片质量标准研究 |
2.2.1 性状 |
2.2.2 鉴别 |
2.2.3 有关物质检查 |
2.2.4 释放度测定 |
2.2.5 含量测定 |
2.3 天麻素缓释片稳定性研究 |
2.3.1 天麻素缓释片稳定性考察项目 |
2.3.2 测定方法 |
2.3.3 影响因素试验 |
2.3.4 加速试验 |
2.3.5 室温留样考察 |
3 讨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三七总皂苷缓释片制备工艺及体内外释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制备工艺的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 |
3 三七总皂苷缓释制剂制备工艺的初步考察 |
3.1 三七总皂苷骨架型缓释片的制备 |
3.2 三七总皂苷胃漂浮型缓释片的制备 |
3.3 三七总皂苷缓释胶囊的制备 |
3.4 三七总皂苷胃漂浮型缓释胶囊的制备 |
3.5 三七总皂苷缓释微丸的制备 |
4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骨架型)处方筛选与制备工艺研究 |
4.1 缓释片处方组成的筛选 |
4.2 缓释片制备工艺的研究 |
4.3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最佳处方工艺重现性和药物释放的均一性评价 |
5 结论与小结 |
第二章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体外释药特性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 |
2.1 人参皂苷Rg1的含量测定方法 |
3 体外释放度测定的影响因素考察 |
3.1 溶出介质对体外释放度测定影响 |
3.2 溶出介质pH值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3 溶出介质温度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4 溶出介质体积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5 溶出装置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6 转速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7 取样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4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体外释药曲线的拟合与释药机理 |
4.1 体外释药曲线拟合 |
4.2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释药机理 |
5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体外释药量-时间-pH”三维释药特性的评价 |
6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体外释放度的评价 |
6.1 体外释放参数与释放取样点的确定 |
6.2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与市售普通片体外释药特性考察 |
7 结论与小结 |
第三章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体内释药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实验动物 |
2 人参皂苷Rg1体内分析方法建立 |
2.1 色谱条件 |
2.2 吸收波长的选择 |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4 血清样品的处理 |
2.5 分析方法的确证 |
3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家兔体内释药性研究 |
3.1 体内释药性研究试验方法 |
3.2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3.3 药物动力学参数拟合 |
4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体内外释药相关性评价 |
5 讨论与小结 |
结束语与创新点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辅料对水易溶性药物缓释制剂体外释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药用辅料的研究现状 |
1 药用辅料的重要性 |
1.1 有利于制剂形态的形成 |
1.2 增加药物稳定性 |
1.3 改变药物理化性质 |
1.4 控制药物的释放 |
1.5 增加制剂顺应性 |
2 药用辅料的分类与选择 |
2.1 药用辅料的分类 |
2.2 药物研究中辅料的选择 |
2.2.1 辅料的性质 |
2.2.2 药物的性质 |
2.2.3 制备工艺 |
2.2.4 药物的剂量 |
2.2.5 剂型 |
2.2.6 释药特性 |
3 国内外药用辅料的现状 |
3.1 我国药用辅料的现状 |
3.1.1 品种少、规格单一 |
3.1.2 专业化生产能力低 |
3.1.3 辅料重视不够,系统研究较少 |
3.2 国外药用辅料研究状况 |
4 我国药用辅料展望 |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现状 |
1 缓控释制剂的定义和特点 |
2 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
2.1 溶出原理 |
2.2 扩散原理 |
2.3 溶蚀与扩散、溶出相结合原理 |
2.4 渗透压原理 |
2.5 离子交换原理 |
3 缓控释制剂的使用现状 |
4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常用辅料 |
4.1 不溶性骨架材料 |
4.2 生物降解型骨架材料 |
4.3 亲水凝胶骨架材料 |
第三节 盐酸地尔硫卓缓释制剂的研究现状 |
1 盐酸地尔硫卓的性质和药理作用 |
2 盐酸地尔硫卓缓释制剂的使用现状 |
3 盐酸地尔硫卓缓释制剂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缓释制剂体外释放的影响 |
第一节 羟丙甲基纤维素对骨架型缓释制剂体外释放的影响因素 |
1.1 骨架型缓释制剂的释药机理 |
1.2 影响HPMC骨架片释药的影响因素 |
1.2.1 HPMC黏度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1.2.2 HPMC的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1.2.3 HPMC的粒度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1.2.4 HPMC与稀释剂的配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1.2.5 制备工艺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二节 盐酸地尔硫卓参比制剂体外释放影响因素考察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紫外测定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1 测定波长的选择 |
2.1.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1.3 标准曲线回收率的测定 |
2.1.4 溶液稳定性的测定 |
2.2 参比制剂溶出条件的考察 |
2.2.1 转速的考察 |
2.2.2 释放介质的考察 |
2.3 参比制剂释放度的测定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紫外测定分析方法结果 |
3.1.1 紫外测定吸收波长 |
3.1.2 标准曲线制定结果 |
3.1.3 标准曲线回收率的测定结果 |
3.1.4 溶液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
3.2 参比制剂释放条件考察结果 |
3.2.1 转速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2.2 释放介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3 参比制剂释放度的测定结果 |
4 结论 |
第三节 羟丙甲基纤维素对缓释制剂体外释放影响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盐酸地尔硫卓缓释片的制备 |
2.2 紫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1 以PH 6.8的磷酸盐缓冲液的介质的标准曲线的制备 |
2.2.2 标准曲线回收率的测定 |
2.3 片剂溶出度的测定 |
2.4 HPMC对缓释制剂体外释放影响因素考察 |
2.4.1 HPMC的规格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2.4.2 HPMC的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2.4.3 HPMC与不同稀释剂的配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2.4.4 压力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2.4.5 不同释放介质对释放度测定的影响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紫外分析方法结果 |
3.1.1 以PH 6.8的磷酸盐缓冲液的介质制备的标准曲线 |
3.1.2 标准曲线回收率的结果 |
3.2 HPMC对药物释放影响因素考察结果 |
3.2.1 HPMC的规格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2 HPMC的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3 HPMC与不同稀释剂的配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4 压力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5 不同释放介质对释放度测定的影响结果 |
4 结论 |
第四节 羟丙甲基纤维素对双层缓释骨架制剂体外释放的影响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盐酸地尔硫卓缓释双层片的制备 |
2.2 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
2.3 HPMC作为调控层材料对双层片中药物释放的影响 |
2.3.1 调控层的处方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2.3.2 调控层的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双层片释放现象观察 |
3.2 HPMC作为调控层材料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2.1 不同调控层的处方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2.2 调控层的厚度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4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羧甲基纤维素钠对缓释制剂体外释放影响的研究 |
第一节 羧甲基纤维素钠在缓释制剂中的应用 |
1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理化性质 |
2 羧甲基纤维素钠在缓释制剂中的应用 |
第二节 羧甲基纤维素钠对缓释制剂体外释放的影响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单独应用CMC-NA为骨架材料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2.1.1 CMC-Na的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2.1.2 不同制备压力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2.2 联合应用HPMC和CMC-NA为骨架材料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2.2.1 CMC-Na的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2.2.2 HPMC K100M的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2.2.3 不同稀释剂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2.3 自制缓释片剂与市售参比制剂释放度的比较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单独应用CMC-NA为骨架材料对药物释放行为 |
3.1.1 CMC-Na的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 |
3.1.2 不同压力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 |
3.2 联合应用HPMC K100M和CMC-NA为骨架材料时药物的释放行为 |
3.2.1 CMC-Na的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2.2 HPMC K100M的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2.3 与不同稀释剂配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 |
3.3 自制制剂与市售参比制剂释放度的比较结果 |
4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优特奇L100-55对缓释制剂体外释放影响的研究 |
第一节 优特奇的性质及应用 |
第二节 优特奇L100-55在骨架型缓释制剂中的应用 |
1 骨架片的制备工艺 |
2 EUDRAGIT L 100-55在骨架制剂中的应用 |
2.1 粉末直接压片制备中的应用 |
2.2 在湿法制粒中的应用 |
2.3 在压制包衣法制备中的应用 |
2.4 在EUDRAGIT融合物中的应用 |
第三节 EUDRAGIT L100-55对缓释制剂体外释放影响因素的考察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盐酸地尔硫卓缓释片的制备 |
2.2 缓释片剂释放度的测定 |
2.3 EUDRAGIT L100-55为阻滞材料对缓释制剂体外释放影响的研究 |
2.3.1 以水为介质,考察Eudragit L100-55的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2.3.2 改变介质,考察Eudragit L100-55的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2.3.3 辅料联合作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以水为介质,EUDRAGIT L100-55的用量对药物释放影响的考察结果 |
3.2 改变介质,考察EUDRAGIT L100-55的用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2.1 Eudragit L100-55的比例为10%时,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2.2 Eudragit L100-55的比例为5%时,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2.3 Eudragit L100-55的比例为15%时,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3.3 辅料联合作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考察 |
4 结论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M-11缓释片的制备及药物代谢动力学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M-11 缓释片处方制备工艺筛选和优化 |
1.1 材料 |
1.2 处方筛选方法 |
1.3 包衣层工艺因素考察 |
1.4 考察指标的选择 |
1.5 处方筛选结果 |
1.6 工艺均一性考察 |
1.7 结果 |
1.8 讨论 |
第二部分 M-11 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M-11 体外测定方法的建立 |
2.3 释放度测定方法研究 |
2.4 体外释放度的测定方法 |
2.5 药物释放度的拟合 |
2.6 结果 |
2.7 讨论 |
第三部分 M-11 缓释片稳定性初步研究 |
3.1 光稳定性试验 |
3.2 热稳定性试验 |
3.3 高湿稳定性试验结果 |
3.4 加速试验 |
3.5 长期试验 |
3.6 结果 |
3.7 讨论 |
第四部分 M-11 兔体内药物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初步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生物利用度实验设计 |
4.3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4.4 新西兰兔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4.5 体内外相关性分析 |
4.6 结果 |
4.7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口服固体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
(8)茶碱缓释片的制备工艺对释放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处方的拟定 |
2.2 制备方法 |
2.3 释放度的测定 |
2.3.1 硬度测定 |
2.3.2 释放度测定[3] |
2.3.3 提取参数与方差分析 |
2.3.4 各参数的两两多重比较 |
2.4 硬度对释放度的影响 |
2.5 制粒方法的影响 |
2.6 结果 |
2.6.1 制粒方法的影响 |
2.6.2 压片力的影响 |
3 讨论 |
(9)茶碱缓释片的制备及其初步稳定性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和试药 |
2 方法和结果 |
2.1 缓释片的制备 |
2.2 释放度测定方法 |
2.2.1 测定波长的选择 |
2.2.2 标准曲线 |
2.2.3 回收率 |
2.2.4 释放度测定 |
2.3 初步稳定性实验 |
2.4 体外释药影响因素考察 |
2.4.1 HPMC用量的影响 |
2.4.2 HPMC黏度的影响 |
2.4.3 释放介质pH值的影响 |
3 讨 论 |
3.1 HPMC用量的影响 |
3.2 HPMC黏度的影响 |
3.3 释放介质pH值的影响 |
(10)光纤药物溶出仪在药物质量评价和生物等效性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药物分析领域的变革 |
2. 速释制剂、缓控释制剂过程分析的优势 |
3. 溶出度过程分析与药物鉴别的并行 |
4. 生物等效性的新发展 |
5. 过程分析对药物内在质量评价的发展 |
6. 过程分析对处方筛选研究的发展 |
药品、试剂与仪器 |
1. 药品 |
2. 试剂 |
3. 仪器 |
4. 光纤药物溶出仪结构、原理及系统评价 |
4.1 仪器结构及原理 |
4.2 探头的选择 |
4.3 系统评价 |
实验研究 |
1. 速释制剂(头孢拉定胶囊)溶出度测定 |
1.1 药物溶出度测定条件 |
1.2 方法与结果 |
1.3 讨论 |
2. 缓释制剂(茶碱缓释片)释放度测定 |
2.1 药物释放度测定条件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 |
3. 溶出度过程分析的同时鉴别药物真伪 |
3.1 硝苯地平缓释片释放度测定的同时鉴别光解产物 |
3.2 阿莫西林分散片和茶苯海明片溶出度测定的同时鉴别不同药物 |
3.3 讨论 |
4. 体外评价尼莫地平片生物等效性 |
4.1 尼莫地平的临床用途与性状 |
4.2 尼莫地平光谱特性 |
4.3 四种溶出介质的配置 |
4.4 方法与结果 |
4.5 讨论 |
5. 格列齐特片Ⅱ内在质量评价 |
5.1 格列齐特的临床用途与性状 |
5.2 格列齐特光谱特性 |
5.3 方法 |
5.4 结果 |
5.5 讨论 |
6. 去铁酮缓释片处方筛选研究 |
6.1 去铁酮光谱特性 |
6.2 方法 |
6.3 结果 |
6.4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茶碱缓释片的释放度测定及其稳定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氢青蒿素缓释片的制备及其初步评价[D]. 郭凤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基于QbD理念的茶碱凝胶骨架缓释片处方工艺设计与优化[J]. 姜希伟,费云扬,连桂玉,项荣武,翟菲,蒋宇琨,车鑫. 中国药房, 2019(18)
- [3]茶碱缓释制剂的制备及释放度测定[J]. 包留住,胡伟亮,石士杰. 生物技术世界, 2013(05)
- [4]天麻素骨架缓释片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研究[D]. 宋健. 山东大学, 2012(06)
- [5]三七总皂苷缓释片制备工艺及体内外释药研究[D]. 彭芝萍.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03)
- [6]辅料对水易溶性药物缓释制剂体外释放影响的研究[D]. 杨亚鹏. 郑州大学, 2012(09)
- [7]M-11缓释片的制备及药物代谢动力学初步评价[D]. 王睿. 重庆医科大学, 2010(05)
- [8]茶碱缓释片的制备工艺对释放度的影响研究[J]. 黄好武,罗玉鸿,梁飞华. 中国医药导报, 2010(07)
- [9]茶碱缓释片的制备及其初步稳定性考察[J]. 马福家.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9(02)
- [10]光纤药物溶出仪在药物质量评价和生物等效性的应用研究[D]. 张奇洲. 新疆医科大学, 2008(02)
标签:缓释制剂论文; 双氢青蒿素论文; 天麻素论文;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