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量计(器)安装维护与降水真值测量误差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贺文轩,栗文韬,李亚群,张万鹏,沈敬伟,马祯,徐成伟[1](2021)在《高速铁路风雨监测设备现场核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基于高速铁路灾害监测系统风雨监测设备测量原理,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异常测量数据特征,提出基于数据分析的风雨监测设备现场核查技术。通过相关性检验、差异性检验的数据分析技术进行风速风向计核查,研究上罩式核查设备进行压电式雨量计核查,基于数据对比分析进行微波式雨量计核查。对风雨监测设备现场核查技术在某线路监测点、某试验场地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现场核查技术能够有效识别异常监测数据、完成设备核查。
蔺潇[2](2019)在《基于压电技术的降雨测量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降雨量观测是气象和水文部门的重要工作,对于我国工农业生产、水利开发、江河防洪和工程管理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检测技术在降雨量观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自动气象站在数据采集方式、数据观测时间等方面与人工降雨量的观测存在差异,严重影响降雨量观测数据有效性。为了解决雨量及降雨微观特征同步监测的难题,本文提出基于压电效应的雨量感知方法,并且设计了一种低成本、低功耗的压电式雨量传感器,从而实现了利用动力学原理测量降雨量及雨滴粒径。论文首先比较了各种降雨量测量与雨滴粒径测量方法的优势与缺点,提出了基于压电效应原理的测量方案并且设计了软、硬件测量平台的总体方案。然后设计了压电式雨量传感器的机械结构、硬件电路、数据采集程序以及上位机用户界面,并对现有测量的方法进行了优化,包括利用阵列式压电换能器消除传感器的边界效应,准确测量雨滴下落末动量;采用不同放大倍数的两路信号并行处理分析的方法,保证足够的量程和分辨率来兼顾大、小雨滴的测量;以及提出基于电压真有效值信号的信号峰值识别方法,有效降低信号处理的采样分辨率,通过累加雨滴体积得到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其次本文通过等动量法初步标定单个雨滴激励下的压电式雨量传感器的输入输出关系和传感器分辨率,再以同步采集的翻斗雨量计输出信号为参考雨量,利用基于模型的自适应训练和优化方法,实现了在模拟降雨中传感器输出与雨滴粒径关系的标定。通过累加雨滴体积得到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综合雨滴粒径和数量获得雨滴谱,从而完成降雨量以及雨滴谱分布的测量。通过在模拟降雨和实际降雨中分别进行的测量实验,验证了本文测量方案和传感器功能,实验表明,本文的测量方法可以实现连续测量记录雨滴的数量、粒径大小、累积降雨量和实时降雨强度等信息,而且能够保证对于大雨、小雨以及降雨微观特征都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许文鑫[3](2018)在《基于GPRS的称重式降水监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南北跨度大,地势西高东低,气象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危害非常严重,迫切需要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情自动监测系统。为了提高对变幻的气候进行监测和定量描述,亟需开展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准确性、且能够长期运行的监测系统进行连续持久的观测。本文在对国内、外先进雨量传感器及观测技术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称重式雨量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原理,设计出专用的数据采集系统,用来采集、分析数据并进行计算处理,研究出一种契合多种形态降水监测的、自主运行、全天候新型称重式降水监测系统。此系统输出脉冲量和数字信号,可接入各地区现有的、新一代的自动气象站或终端微机,利用GPRS无线传输将气象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该系统以规范形式对雨量数值及信息进行处理和显示,符合中国气象局对自动气象站信息的搜集、传递和呈示的智能化指导纲要。因此既满足了现行气象观测业务的要求,也顺应自动化传感器技术革新大局,全天候的降水观测,及高保障性、高准确性、方便扩展、保养便捷等特点,便于今后取得持续永久的降水监测资料,最终数据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本系统能够解决目前人烟稀少的特殊区域下,将自动站中气象数据收集、回传的问题,满足了设计要求,同时克服了人工观测各类型降水的实际困难。除此之外,能应用到气候研究、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水利、海洋、机场、道路交通、科考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实用性。相信此系统能有效增加气象讯息传递的时效性,增强气象监测的可操作性,有力的支撑其起气象服务的保障工作。通过将更多有价值的气候讯息传达给相关部门和民众,不断提升应对紧急重大气象灾患的能力,增强气象服务的保障能力。
姚蓓蓓[4](2018)在《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地势情况复杂,气候条件多变,台风、干旱及洪涝等自然灾害一直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隐患。2011年,“十二五”水利规划将水安全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全面推进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断升华着治水理念。水情监测作为预防洪涝、干旱发生的重要手段,其监测的精准性与时效性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项非工程防洪措施,开发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具有开发周期短、投资少、效益高等优势,受到了很多国家的青睐。综合考虑我国水库现存的安全问题,同时紧紧围绕“十三五”水利规划纲要,结合我省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体系的现状,针对我省水利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本文设计了符合汾河二库环境条件的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结合,完成了对汾河二库水情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与显示,以支持库区防汛抗旱决策和优化调度管理。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硬件部分主要包括遥测站采集终端、遥测终端控制核心和无线传输配置,采集终端传感器涵盖雨量、气象、水位、水温信息,控制核心选择超低功耗且功能强大的MSP4305438A型单片机,配以GPRS无线传输模块,完成遥测站到中心站的数据传输;软件部分主要包括遥测站控制程序和中心站上位机软件程序,分别从主程序设计、雨量数据采集程序、水位和水温数据采集程序、中心站软件开发平台、数据库和系统功能几个方面进行表述。系统投入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成果,对采集到的水情参数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汾河二库观测周期内的降雨分布;在最优水位计的对比试验中根据统计结果选取压差式水位计作为最适宜汾河二库水位监测的传感器,并计算其日平均水位,绘制逐日水位过程线;水温数据为探究汾河二库垂向表层水温的年、季、日内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结果表明,汾河二库垂向表层水温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符合分层型水库表温层特征,秋冬季,表层水体水温均匀分布,春夏季,水面下1-2米层存在水温突然升高的现象,气温与库面水温之间可以建立回归模型,得到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且不同季节,气温对表层水温的影响深度不同,气温越高,水温日变幅值越大,影响深度越大。通过近两年的运行,证明了该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具有实时性强、功耗低、数据准确、操作便捷、成本低等特点,形成了集采集、传输、处理、显示与分析于一体的水情监测系统,为水利部门及时了解汾河二库水情信息,提早做好防洪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随着自动化系统的投入使用,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了其科技优势。在管理水库安全运行,提高水库防汛抗旱以及科学调度能力等方面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冷杉[5](2018)在《在役太阳能热水器现场曝辐量与气象参量监测及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阳能热水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得热量主要由现场曝辐量及气象参量共同决定,而国内外现有对太阳能热水器的出厂测试均在理想条件下进行,无法反映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得热量,从而使太阳能热水器的出厂标定效率与实际使用效率可能存在较大差别。为得到太阳能热水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得热量,本文搭建了曝辐量及气象参量现场监测系统;对各测量传感器进行校准,其中对温度和湿度传感器进行了现场校准,进而对上述参量进行准确测量;最后结合上述各参量测量值与当日太阳能热水器得热量实测值,分析了曝辐量及气象参量对太阳能热水器得热量的影响,并基于主成分回归拟合算法建立从曝辐量、各气象参量至太阳能热水器得热量的数学推导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开发了一套集曝辐量与相关气象参量为一体的监测系统。设计了数据管理模块和数据发布模块,使整套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发布等功能。实现了数据的长期有效监测,从而确保为在役太阳能热水器现场得热量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输入参数。(2)对现场监测系统中的温度、湿度传感器进行现场校准。根据现场气象条件并依据计量检定规程,确定了现场校准的参数,设计了现场校准流程,从而形成了现场监测系统温度、湿度传感器现场校准方法。基于该现场校准方法对监测系统中温度、湿度传感器进行现场校准,分析了现场校准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而对传感器现场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3)建立了一种在役太阳能热水器得热量的主成分回归模型。首先利用相关性原理分析了各因素对太阳能热水器得热量的影响程度,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影响得热量的众多因素转化为三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最后基于主成分回归拟合算法,建立在役太阳能热水器得热量的主成分回归模型,并计算得到该模型拟合度为0.92。通过实验分析了该模型的误差,实验表明其误差为±1.5MJ。
冯能操,陈兴农,吴竞博[6](2018)在《丹江口水库水面蒸发监测站的建设及运行》文中认为针对丹江口水库水面蒸发量无实测资料,国内水面漂浮蒸发站无成熟自记仪器的现状,从水文监测的专业角度介绍了水面漂浮蒸发站的选址方案和监测参数的选择方案,从现代传感器、通信、计算机技术的角度提出了蒸发量及相关参数信息的采集与传输方案。根据该方案建成的丹江口水库水面漂浮蒸发站于2017年元月建成,运行将近半年,系统运行稳定,设备自记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吻合良好,证明该监测方案是科学可行的,并根据实测情况提出了完善建议。
张春林,王汉卿,马龙剑[7](2017)在《JDZ1翻斗式自动雨量计雨量误差对比试验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相继投资在甘肃省建成了中小河流山洪预警预报系统工程,在防汛抗旱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JDZ1翻斗式自动雨量计在降水量采集、传输及其精度和仪器稳定性等方面情况,选用黄河流域一级支流洮河、大夏河具有代表性的19个自动雨量站采集的雨量数据与虹吸式雨量计记录的降水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求自动雨量计产生误差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为准确评价中小河流山洪预警系统雨量站的预警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魏燕华[8](2016)在《自动和人工观测降雨量结果差异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实时对比山西省阳泉市阳泉水文站自动与人工两年观测数据资料,对自动观测雨量计与人工观测雨量计的各自特点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自动观测雨量计测量数据稳定,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少,精确度高。
梅洁颖[9](2015)在《一种基于孔口出流原理的暴雨雨量测量方法》文中研究指明暴雨是中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危害主要包括洪灾和涝渍灾。暴雨是一种影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某一地区在短时期内连降暴雨或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常导致城市内涝、农作物被淹、山洪爆发、江河横溢、房屋被冲塌、交通和电讯中断,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近年来,更是频频发生由暴雨引发的内涝导致的淹死人事件,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因此,为了给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等提供有力的依据,对暴雨雨量进行较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必要的。为适用当前雨量监测多样化的需求,针对翻斗式雨量计的结构缺陷,本文通过实验的方式研究了孔口出流原理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建立了压强与流速的数学模型。采用了一种基于孔口出流原理的暴雨测量系统,设计了雨量测量控制流程:当雨量监测系统内部的雨水达到设定高度时,由单片机控制阀门开启,阀门放水,与此同时雨量计同步计量降雨量,低于单片机设定的关闭阀门的高度时阀门自动关闭。这样一来当降雨强度较小时,阀门不需开启,雨强即为投入式液位变送器的输出值,其测量误差基本小于1%FS;当降雨强度较大时,即大暴雨或者特大暴雨时需要开启阀门放水也避免了雨水流失造成的误差,实验结果表明其测量误差基本小于8%FS。本设计的特点是没有翻转机械结构,避免了翻转机械结构造成的测量误差,实现的成本较低,能够实现对雨量信息的自动测量,测量误差也不会随着雨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为暴雨测量提供了新的测量方法。本设计的暴雨雨量测量方法可以监测各地区的暴雨雨量,为决策者预防城市内涝、山体滑坡、泥石流、防洪和水库库容管理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准确信息,有效减少暴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朱君,曹晓钟,雷勇,王志成[10](2014)在《不同防风标准雨量计的观测差异》文中认为针对不同的防风标准在翻斗雨量计观测时对风场变形误差的防护作用,从降水总量随风速波动的变化、设备间的均方差及其相关系数和观测时间灵敏度等几个方面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分析表明不同的防风标准翻斗式雨量计对风场变形误差的防护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SMALLDIFR具有更高的时间灵敏性,在雨量比较大时,偏斜式雨量计更优。
二、雨量计(器)安装维护与降水真值测量误差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雨量计(器)安装维护与降水真值测量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铁路风雨监测设备现场核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风雨监测设备核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高速铁路风雨监测设备异常原理分析 |
3 高速铁路风雨监测设备现场核查技术 |
3.1 风速风向计 |
3.1.1 相关性分析与检验 |
3.1.2 差异性分析与检验 |
3.2 雨量计 |
3.2.1 压电式 |
3.2.2 微波式 |
4 高速铁路风雨监测设备现场试验 |
4.1 风速风向计 |
4.1.1 试验数据 |
4.1.2 检验结果 |
4.1.3 试验验证 |
4.2 雨量计 |
4.2.1 压电式 |
4.2.2 微波式 |
5 结论 |
(2)基于压电技术的降雨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雨量检测原理及系统方案设计 |
2.1 压电效应原理 |
2.2 雨滴的下落终速 |
2.3 雨滴谱谱型分布 |
2.4 压电式雨量测量原理 |
2.5 总体方案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压电式雨量测量系统设计 |
3.1 传感器机械结构设计 |
3.1.1 传感元件选型 |
3.1.2 传感器封装 |
3.1.3 边界效应的去除 |
3.1.4 重叠雨滴辨识方法 |
3.2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2.1 放大电路 |
3.2.2 带通滤波电路 |
3.2.3 RMS值转换电路 |
3.2.4 数据处理电路 |
3.2.5 PCB设计 |
3.3 单片机采集程序设计 |
3.4 上位机界面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传感器标定方法研究 |
4.1 等动量标定方法 |
4.1.1 等动量标定原理 |
4.1.2 等动量标定实验 |
4.2 自适应标定方法 |
4.2.1 自适应标定原理 |
4.2.2 自适应标定实验环境 |
4.2.3 标定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1 模拟降雨环境实验 |
5.2 真实降雨环境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GPRS的称重式降水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称重式降水监测系统整体方案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技术设计指标 |
2.3 总体方案设计 |
2.3.1 总体结构 |
2.3.2 电源设计 |
第三章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设计 |
3.1 传感器总体设计 |
3.1.1 组成结构 |
3.1.2 内部结构图 |
3.1.3 外围单元 |
3.2 称重核心单元选型 |
3.2.1 常见称重单元 |
3.2.2 称重单元实验结果分析 |
3.2.3 小结 |
3.3 硬件电路设计 |
3.3.1 硬件电路结构 |
3.3.2 信号放大及AD检测电路 |
3.3.3 温度检测电路 |
3.3.4 STM32主控制器 |
3.3.5 电动阀控制电路 |
3.3.6 系统电源设计 |
3.4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软件设计 |
3.4.1 软件总体设计 |
3.4.2 驱动层设计 |
3.4.3 信号获取与数据处理流程 |
3.4.4 任务划分 |
3.4.5 固态和液态降水检测程序设计 |
3.4.6 校准子程序 |
3.4.7 温度补偿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称重式降水监测系统中心站设计 |
4.1 称重式降水监测系统中心站总体设计 |
4.2 GPRS通信系统 |
4.2.1 GPRS数据传输协议 |
4.2.2 GPRS通信模块 |
4.3 中心站上位机设计 |
4.3.1 总体设计 |
4.3.2 软件架构 |
4.3.3 数据采集 |
4.3.4 大数据分析 |
4.3.5 系统监控 |
4.3.6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开发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集成 |
5.1 温度校准 |
5.2 传感器精度测试 |
5.3 上位机测试 |
5.3.1 数据采集和浏览 |
5.3.2 运行状态监控 |
5.3.3 基于地理信息的应用 |
5.4 系统集成测试 |
5.4.1 通信测试 |
5.4.2 人工称重对比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4)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水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动态 |
1.2.1 国外水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动态 |
1.2.2 国内水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动态 |
1.2.3 山西省水情监测系统的现状 |
1.3 目前水情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思路 |
2.2 系统设计要求 |
2.3 系统设计依据与原则 |
2.3.1 系统设计依据 |
2.3.2 系统设计原则 |
2.4 系统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遥测站硬件设计 |
3.2 遥测终端控制核心选型 |
3.3 传感器设备选型 |
3.3.1 雨量遥测站的传感器选型 |
3.3.2 水位遥测站的传感器选型 |
3.4 通讯模块选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遥测站控制程序设计 |
4.1.1 数据采集通讯协议 |
4.1.2 雨量遥测站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1.3 水位遥测站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2 中心站软件设计 |
4.2.1 软件系统开发平台 |
4.2.2 系统数据库 |
4.2.3 软件系统功能 |
4.2.4 系统操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汾河二库水情监测系统安装与数据分析 |
5.1 雨量遥测站数据分析 |
5.1.1 降水量变化 |
5.1.2 气温气压变化 |
5.2 水位遥测站数据分析 |
5.2.1 最优水位计对比试验分析 |
5.2.2 日平均水位 |
5.2.3 月平均水位 |
5.2.4 库容年内变化 |
5.2.5 表层水温年内变化 |
5.2.6 水位与第一次温度突变点的分布 |
5.2.7 水温日变化 |
5.2.8 日内最高、最低水温出现时间 |
5.2.9 水温日变幅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5)在役太阳能热水器现场曝辐量与气象参量监测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太阳能热水器测试标准研究现状 |
1.2.2 太阳能热水器得热量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太阳能热水器性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太阳能热水器及测试方法 |
2.1.1 太阳能热水器分类及工作原理 |
2.1.2 太阳能热水器的测试方法 |
2.2 太阳能热水器性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光波波长与集热器升温原理 |
2.2.2 太阳辐射的测量 |
2.2.3 太阳能热水器性能的影响因素 |
2.3 总体实验方案 |
3.3.1 实验样品选择 |
2.3.2 实验内容 |
2.3.3 实验方案及技术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3 太阳能热水器在役环境监测系统建立 |
3.1 曝辐量及气象参量现场监测系统的传感器选定 |
3.1.1 传感器选型标准 |
3.1.2 总辐射表 |
3.1.3 温度传感器 |
3.1.4 湿度传感器 |
3.1.5 测风传感器 |
3.1.6 气压传感器 |
3.1.7 雨量传感器 |
3.2 现场监测系统数据采集器及外围设备 |
3.2.1 DZZ6-E型数据采集器 |
3.2.2 外围设备 |
3.3 现场监测系统的整体搭建 |
3.4 现场监测系统软件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4.1 数据采集模块 |
3.4.2 基于VBA编程语言的数据管理模块 |
3.4.3 现场监测数据Web发布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4 现场监测系统中传感器的现场校准方法 |
4.1 校准原理 |
4.2 温度传感器的现场校准 |
4.2.1 校准点的选择 |
4.2.2 标准器及校准设备的选择 |
4.2.3 校准方法 |
4.2.4 校准结果及不确定度分析 |
4.3 湿度传感器的现场校准 |
4.3.1 校准点的选择 |
4.3.2 标准器及校准设备的选择 |
4.3.3 校准方法 |
4.3.4 校准结果及不确定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曝辐量及气象参量对在役太阳能热水器的影响分析 |
5.1 现场曝辐量及气象参量的统计与分析 |
5.1.1 现场曝辐量的统计与分析 |
5.1.2 现场气象参量的统计与分析 |
5.2 在役太阳能热水器日有效得热量的统计与分析 |
5.3 在役太阳能热水器日有效得热量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5.3.1 曝辐量与在役太阳能热水器日有效得热量的相关性分析 |
5.3.2 气象参量与在役太阳能热水器日有效得热量的相关性分析 |
5.3.3 各影响因子间的共线性诊断 |
5.4 在役太阳能热水器日有效得热量影响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5.4.1 主成分因子变量的构造 |
5.4.2 主成分因子变量的选择 |
5.4.3 太阳能热水器日有效得热量的主成分回归模型 |
5.4.4 回归模型拟合优度及误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6)丹江口水库水面蒸发监测站的建设及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 监测站点的设立 |
2 浮筏设计方案 |
3 监测仪器配备与安装布局 |
3.1 监测仪器配备情况 |
3.2 监测仪器安装布局 |
4 蒸发量测量原理与仪器安装 |
4.1 蒸发量测量原理 |
4.2 蒸发量测量仪器的安装方案 |
5 信息采集传输与处理方案 |
5.1 信息采集传输 |
5.2 蒸发量主体监测系统成果分析计算 |
6 监测效果 |
6.1 系统运行情况 |
6.2 自记数据与人工数据比测情况 |
7 系统完善建议 |
8 结论 |
(7)JDZ1翻斗式自动雨量计雨量误差对比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比测试验雨量站点的选定 |
2 雨量仪器性能及技术参数 |
2.1 JDZ1翻斗式自动雨量计 |
2.2 虹吸式雨量计 |
3 比测资料收集及数据分析 |
3.1 降水量资料的收集情况 |
3.2 伪数据的剔除 |
4 误差分析 |
4.1 相对误差分析 |
4.2 不确定度 |
4.3 回归统计 |
5 雨量仪器使用建议 |
6 结语 |
(9)一种基于孔口出流原理的暴雨雨量测量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背景 |
1.2 雨量计的发展史 |
1.3 雨量测量监测仪器的种类与特点 |
1.3.1 .雨量器 |
1.3.2 称重式自记雨量计 |
1.3.3 虹吸式(浮子式)雨量计 |
1.3.4 翻斗式雨量计 |
1.4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
2 孔口出流原理简介 |
2.1 孔口出流的应用与发展 |
2.2 孔口出流原理测量理论基础 |
2.2.1 薄壁锐缘小孔口的恒定出流 |
2.2.2 孔口的非恒定出流 |
2.2.3 管嘴出流 |
2.3 液压传感器测量高度原理 |
2.4 雨量计设计装置原理图 |
3 流量计硬件电路的设计 |
3.1 引言 |
3.2 主控电路功能框图 |
3.3 传感器测试电路 |
3.3.1 投入式液位变送器的工作原理 |
3.3.2 液位变送器的特点与选用 |
3.3.3 液位变送器的优点 |
3.3.4 主要技术指标 |
3.3.5 液位变送器的使用方法: |
3.3.6 注意事项 |
3.4 STC89C52RC 单片机简介 |
3.5 时钟电路的实现 |
3.6 存储电路设计 |
3.7 模数转换模块 |
3.8 电磁阀控制电路 |
3.9 本章小结 |
4 雨量计的软件实现 |
4.1 引言 |
4.2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3 上位机界面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功能测试 |
5.1 系统测试方法 |
5.2 系统模型的建立 |
5.3 实验测试装置图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不同防风标准雨量计的观测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介绍 |
2 数据分析 |
2.1 数据可靠性分析 |
2.2 数据差异分析 |
3 结束语 |
四、雨量计(器)安装维护与降水真值测量误差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铁路风雨监测设备现场核查关键技术研究[J]. 贺文轩,栗文韬,李亚群,张万鹏,沈敬伟,马祯,徐成伟. 中国铁路, 2021(10)
- [2]基于压电技术的降雨测量方法研究[D]. 蔺潇.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基于GPRS的称重式降水监测系统设计[D]. 许文鑫. 苏州大学, 2018(04)
- [4]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D]. 姚蓓蓓.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1)
- [5]在役太阳能热水器现场曝辐量与气象参量监测及影响研究[D]. 冷杉.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1)
- [6]丹江口水库水面蒸发监测站的建设及运行[J]. 冯能操,陈兴农,吴竞博. 人民长江, 2018(02)
- [7]JDZ1翻斗式自动雨量计雨量误差对比试验研究[J]. 张春林,王汉卿,马龙剑. 地下水, 2017(06)
- [8]自动和人工观测降雨量结果差异探讨[J]. 魏燕华. 陕西水利, 2016(01)
- [9]一种基于孔口出流原理的暴雨雨量测量方法[D]. 梅洁颖. 中北大学, 2015(07)
- [10]不同防风标准雨量计的观测差异[J]. 朱君,曹晓钟,雷勇,王志成.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