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寿宁胶囊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博[1](2021)在《中成药辅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式,探索中成药辅助治疗晚期NSCLC(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PFS(Progress Free Survival,无进展生存期)、OS(Overall Survival,总生存)、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KPS(Karnofsky,卡式评分)、中医症候评分的影响,最终明确中成药辅助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及优势。2.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住院病历,将病理类型为腺癌或鳞癌且临床分期为IIIb-IV期的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中成药作为暴露因素,分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非暴露组根据2018年V6版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治疗,依据患者情况采用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最佳支持治疗;暴露组在根据2018年V6版NCCN临床实践指南治疗的同时,配合服用中成药,包括:参一胶囊、回生口服液、紫龙金片、槐耳颗粒、复方菝葜颗粒、康莱特软胶囊、威麦宁胶囊、西黄丸/胶囊、华蟾素片,按说明书规定剂量服用至少8周。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指标:PFS;次要观察指标:OS、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KPS、中医症候评分。3.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了140例患者,暴露组68例,非暴露组72例。暴露组患者m PFS(Median Progress Free Survival,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与非暴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个月vs 4.7个月);暴露组患者m OS(Median Overall Survival,中位生存时间)与非暴露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7个月vs 17.2个月)。在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方面,治疗后,两队列患者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CYFRA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s,细胞角蛋白19片段)水平均下降,但两队列间CEA、CYFRA21-1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生存质量方面,暴露组较非暴露组可改善患者KPS(P<0.05)。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暴露组较非暴露组可降低患者中医症候评分(P<0.05)。对PFS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1)不考虑暴露因素进行分层分析,西医治疗方法、性别、病理类型、吸烟情况、临床分期对患者PF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对患者PFS影响无统计学意义。2)接受化疗、接受支持治疗、男性、年龄<64岁、无吸烟史人群中,暴露组m PFS优于非暴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使用中成药,接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是PFS的独立性保护因素。对中成药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1)紫龙金片、参一胶囊、威麦宁胶囊、西黄丸/胶囊对延长患者PFS有统计学意义,各中成药暴露组对延长患者OS无统计学意义。2)延长服药周期对提高患者OS有统计学意义,对提高患者PFS无统计学意义。3)交叉用药对延长患者PFS及OS无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论中成药辅助治疗晚期NSCLC不仅能延长患者PFS还可以降低血清CEA、CYFRA21-1水平、改善生存质量、降低中医症候评分。西医治疗方法、性别、病理类型、吸烟情况、临床分期对PF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中成药的获益人群为接受化疗、接受支持治疗、男性、年龄<64岁、无吸烟史患者,使用中成药,接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是PFS的独立性保护因素。中成药中紫龙金片、参一胶囊、威麦宁胶囊、西黄丸/胶囊对延长患者PFS有统计学意义,延长中成药服药周期可提高患者OS。
徐钰莹[2](2021)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治疗策略的探索》文中认为本研究分为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首先对中医药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其次对判别分析方法在结直肠癌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阐述。临床研究部分:研究一:将在我院肿瘤科接受系统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按照“是否接受连续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分为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通过两队列生存分析比较,探讨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研究二:以临床研究一为基础,从高暴露组人群中筛选出于杨宇飞教授门诊就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依据前期制定的中医干预治疗优势人群(简称中医优势人群)与非中医优势人群分组标准进行人群分组,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中医优势人群特征。研究三: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研究四:以中医干预治疗生存时间(中医治疗开始时间至患者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为最终评价指标,筛选影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选择的因素作为决策变量,基于生存数据代价敏感学习算法(cost sensitive classification learning for survival,CSCLSurv)探索在杨宇飞教授门诊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研究五:在临床研究四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杨宇飞教授在晚期结直肠癌不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下的中药用药规律(具体研究过程见图1)。临床研究一: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人群特征与生存分析目的:通过对中医药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人群进行生存分析,探讨中医药干预治疗时间与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研究方法,搜集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在我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病房接受中医药治疗的、符号入组标准的686例IV期结直肠癌患者信息进行生存随访。按照“是否接受连续3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分为高暴露组(n=459)与低暴露组(n=227),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人群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就诊人群特征描述入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59.77%VS 40.23%),60岁以上人群居多(占比58.61%),左半结肠患者比例高于右半结肠(74.78%VS 25.22%),超过半数的患者出现两个及以上部位的转移(占比51.17%),基因突变型(KRAS或NRAS或BRAF基因突变)人群高于基因野生型人群(257例VS 217例),多数患者既往接受过西医治疗(占比63.27%),其中以西医治疗不耐受和西医治疗进展时寻求中医药治疗的人群居多(44.47%,43.09%)。2.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生存分析截至最后一次随访时间2020年2月20日,高暴露组309例病例达到临床观察终点(占比67.32%),低暴露组176例病例达到临床观察终点(占比77.53%)。两组基线分析结果显示,高暴露组患者平均年龄62±12岁,低暴露组患者平均年龄62±13岁,两组人群在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左半结肠、右半结肠)、病理类型、转移部位、是否接受过靶向治疗、开始中医药治疗前所处的西医治疗阶段、开始中医药治疗时是否处于疾病快速进展期、是否合并疾病等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在基因突变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但高暴露组中基因突变型比例高于低暴露组(42.05%VS28.19%);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接受中医药治疗的686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 27 个月(95%CI:25.3-29.8),其中高暴露组 mOS 为33.5 个月(95%CI:29.4-36.3),低暴露组 mOS 为 18.2 个月(95%CI:15.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具有:60岁以上人群居多、多涉及2个及以上部位转移、KRAS/NRAS/BRAF基因突变型占比高、多数患者既往接受过西医治疗等特点。2.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连续三个月及以上的中医药治疗可能与更长的mOS相关。临床研究二: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分析目的:通过对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与非优势人群进行特征比较,探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特征,寻找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点。方法:从研究一 459例晚期结直肠癌的中医高暴露组人群中筛选出于杨宇飞教授门诊就诊的患者384例,根据前期研究制定的分组标准进行中医优势与非中医优势人群分组。中医优势人群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截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2021年2月20日)基因全野生型(即KRAS/NRAS/BRAF基因为野生型)Ⅳ期生存期(发现Ⅳ期时间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30个月;②KRAS/NRAS基因突变型Ⅳ期生存期≥24个月;③BRAF基因突变者或未行基因检测者Ⅳ期生存期≥18个月。非中医优势人群:中医优势人群以外的剩余人群。以患者是否为中医治疗的优势人群作为因变量(1=是、0=否),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基因分型、病理分型、辨证分型、初诊时西医治疗状态、是否行过根治术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特征。结果:研究共纳入病例354例,平均年龄61±12岁,其中中医优势人群209例,非优势人群175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女性(OR=2.760,P=0.001),ECOG评分≤2分(OR=21.432,P<0.001),病理分型为腺癌(OR=2.427,P=0.014),辨证分型为非肝郁脾虚型(脾肾亏虚型或肺肾亏虚型或肺脾亏虚型或肝肾亏虚型或肝胃不和型)(OR=30.229,P<0.001),初次就诊(简称“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为初治或一线(OR=14.783,P<0.001)与患者是否为中医优势人群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可能为:女性、ECOG评分≤2分、腺癌、初诊时处于初治状态或西医一线治疗阶段,中医辨证分型为非肝郁脾虚型。临床研究三: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目的:通过判别分析法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对患者能否从中医药干预治疗中获得生存获益做出预判,从而更好的指导中医药的治疗实践。方法:基于临床研究二中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的特征结果,结合临床实际,纳入性别、病理分型、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辨证分型等作为判别分析的自变量,以中医优势人群、非中医优势人群划分结果作为因变量,观测数据的80%作为训练集,20%作为测试集建立四种判别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的准确度进行验证,根据模型预测结果选择预测效果最好的判别模型作为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的判别预测模型。以模型的特异度(false positive rate,FPR)为横坐标,灵敏度(true positive rate,TPR)为纵坐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通过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对模型分类效果的优劣进行评价。结果:观测数据中,中医优势人群209例,非中医优势人群175例,4种判别模型预测效果中,二次判别分析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准确率为90.79%,灵敏度为97.56%,特异度为82.86%。以模型特异度为横坐标,灵敏度为纵坐标,绘制ROC曲线图对二次判别模型的分类优劣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二次判别分析模型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AUC为0.9021。结论:以性别、发病部位、转移部位、病理分型、ECOG评分、辨证分型、门诊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作为自变量,采用二次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判别预测效果(准确率为90.79%,AUC为0.9021)。临床研究四:基于杨宇飞教授临床经验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的探索性研究目的:通过建立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为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干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借鉴。方法:从研究三384例就诊于我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晚期结直肠癌病例中,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197例,按照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的不同分为三种治疗类型即纯中医治疗(单纯中医药治疗,没有使用任何西医抗肿瘤治疗药物)、中医辅助西医治疗(中医药治疗联合双药化疗加或不加靶向治疗)以及中西医并重治疗(中医药联合口服化疗药和/或靶向药),以中医干预治疗生存时间为最终评价指标,筛选影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选择的因素如性别、年龄、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基因分型、门诊初诊时所处的西医治疗阶段等作为决策变量,采用CSCLSurv算法以两个阶段治疗策略为尝试(一种中医干预治疗方案视为一个阶段的治疗,更换中医干预治疗方案视为进入下一阶段治疗),进行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动态干预治疗策略的探索。结果:研究纳入分析病例197例,进入第二阶段中医干预治疗的病例152例,其中死亡病例114例,存活病例38例;未进入第二阶段中医干预治疗的病例45例,其中死亡病例32例,存活病例13例。该研究人群中,男性126例、女性71例,平均年龄63±13岁,左半结肠152例、右半结肠45例,多数患者(70.05%)转移部位为高度影响预后的转移部位,基因分型为突变型的患者远超于野生型患者(45.18%VS 31.98%),半数以上(54.82%)的患者ECOG评分≥2分,初诊时处于初治状态的75例、一线治疗60例、二线治疗30例、三线及以上治疗32例。以中医干预治疗生存时间作为评价指标,基于CSCLSurv算法建立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可根据性别、年龄、ECOG评分、发病部位、转移部位、基因分型、初诊时西医治疗阶段等决策变量的不同动态选择不同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结论:基于CSCLSurv算法建立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具有一定的中医临床提示作用,后续可设计前瞻性、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临床研究五:杨宇飞教授不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的中药用药规律探索目的:总结杨宇飞教授在不同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中的中药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以临床研究四中就诊于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197个患者1685个处方中的基本资料和诊疗信息,基于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的方法,在研究四探索不同特征人群适宜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中医药在不同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中的中药用药规律。结果:1.晚期结直肠癌辨证特点、常见症状及常用药物举例1.1辨证分型辨证特点以双脏腑辨证为主,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肾亏虚、肝郁脾虚、肝肾亏虚、肺肾亏虚、肺脾亏虚;邪实证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痰瘀内结、瘀毒内阻、痰湿内蕴、湿热下注、湿浊内蕴。1.2症状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症状既包括肿瘤相关症状如乏力、腹胀、腹痛、咳嗽、胁痛等,又包含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如纳差、恶心、呕吐、手足综合症等。1.3常用中药常用中药以炙甘草、茯苓、麸炒白术、墨旱莲、女贞子、党参、黄芪、陈皮、补骨脂、菟丝子等扶正中药以及石见穿、鬼箭羽、半枝莲、南方红豆杉等祛邪中药为主。2.纯中医治疗方案的中药用药规律744个中药处方涉及中药276味,以白芍、柴胡、党参、麸炒白术、伏龙肝、茯苓、鬼箭羽、桂枝、黄芪、墨旱莲、女贞子、炙甘草等联合出现较为常见。其中,脾肾亏虚型多以四君子汤合二至丸加减;肝郁脾虚证多以四君子汤配柴胡、二至丸加减;肝肾亏虚证多以六味地黄丸加减;肺脾亏虚证多以泻白散合四君子汤加减;肺肾亏虚证则以二至丸配以黄芪、红景天、黄精加减。辨证基础上若出现肺转移则酌情选加鬼箭羽、石见穿、石上柏、南方红豆杉、半枝莲等抗肿瘤中药;若出现脑转移,选加山慈菇、蛇六谷、全蝎等抗肿瘤中药;若出现肝转移选加漏芦、半枝莲、蛇六谷、鬼箭羽、预知子等抗肿瘤中药;出现腹腔或盆腔转移选加三七粉、草河车、土茯苓等抗肿瘤中药。3.中西医并重治疗方案的中药用药规律常用四君子汤联合女贞子、墨旱莲、菟丝子、补骨脂补益先后天之本,酌情加以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炒山楂、炒神曲健脾开胃,消食导滞;选加桃仁、红花、当归、芍药等减轻手足综合症;选加天麻、钩藤、罗布麻叶等控制、预防靶向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同时根据患者口服化疗药或靶向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机体耐受性的强弱酌情选加南方红豆杉、蛇六谷、半枝莲等中药加强西医治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4.中医辅助西医治疗方案的中药用药规律治疗上健脾补肾为治疗核心,中药单纯扶正,不加抗肿瘤中药。用药上以姜半夏、党参、茯苓、麸炒白术、黄芪、补骨脂、菟丝子、墨旱莲、女贞子、炙甘草等联合出现较为常见。结论:1.纯中医治疗方案:根据辨证分型、疾病转移部位以及症状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病、症、证三位一体,扶正祛邪并举,健脾补肾解毒法为治疗核心之法。2.中西医并重治疗方案:以健脾补肾为核心,根据西医治疗产生的不同副作用选加不同的减症中药,根据患者对副作用的耐受程度酌情加入抗肿瘤中药。3.中医辅助西医治疗方案:健脾补肾为治疗大法,中药单纯扶正,减毒增效。
潘树茂[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组方规律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2)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真实世界临床中药处方治疗PHC的用药规律进行挖掘与分析,为中医治疗PHC提供一定的参考。(3)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治疗PHC的中药核心药物组合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循证医学分析方法制定相关的检索策略,在CNKI、CBM、VIP、WANFANG、Pub 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口服中药联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与单独使用TACE治疗PHC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临床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数据,利用Rev 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2)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在江西省省会城市—南昌市的多所三级甲等医院,收集中医药治疗PHC的临床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处方中治疗PHC的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关联药物以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数据挖掘,进而分析中医药治疗PHC的用药规律。(3)网络药理学方法对于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药物组合,通过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相关中药的化合物以及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在比较基因组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人类疾病数据库(Mala Cards)等疾病数据库,检索和PHC相关的蛋白靶点。对两者靶点取交集,即为核心药物组合治疗PHC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3.6.1软件和String在线分析平台,对潜在靶点进行蛋白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得到核心靶点。通过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对核心靶点和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最后,利用DAVID在线分析平台对潜在靶点进行GO生物功能及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1)通过循证医学方法,将口服中药联合TACE与单独使用TACE治疗PHC进行比较,共纳入75项研究,共包括7406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929例、对照组347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瘤体近期疗效改善、肿瘤标志物AFP的降低、肝功能改善、免疫功能的提高、卡氏评分改善率、中医证候的改善、生存率的提高和不良反应的降低方面,中药联合治疗PHC具有显着优势(P<0.01)。另外,在生存率的指标中,3月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但其余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中药联合TACE疗法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结果较可靠,具有参考价值。其中对免疫功能中的CD8+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时,Meta分析结果发生显着性变化,提示中药联合治疗是否改善CD8+细胞水平,仍需更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支持。发表偏倚显示结果较为对称,表明偏倚不明显,但是存在一定的小样本效应。(2)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中药处方治疗PHC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从临床真实世界得到904首中药处方,共涉及痰瘀互结、正虚瘀结、肝郁脾虚等10个证型。分析结果发现,临床治疗PHC常用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药等药物;药物四气多为寒、温、平,五味多为甘、苦、辛,归经多为脾、肝、胃、肺、心、肾经。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柴胡、白芍、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药物处于核心地位,常与多种药物配伍出现。而其中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四味药又最为常见,这与PHC患者正气虚弱有关,故以四君子汤加减配伍,以达健气补脾之功效。(3)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对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药物组合(以下简称为SJZB2,药物包括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进行作用机制的分析。结果发现:(1)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熊果酸、汉黄芩素和山奈酚作用的靶点较多,属于SJZB2主要成分;(2)得到包括TP53、AKT1、VEGFA和MMP9等在内的18个核心靶点;(3)对槲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等活性化合物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对接结果显示配体和受体之间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并且参与对接的化合物大都具有抗癌活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性;(4)GO分析主要得到包括凋亡细胞的负调控、细胞增殖的负调控、血管生成和肝再生在内的124个生物过程,细胞质、核质、细胞外间隙和线粒体等在内的24组细胞组分,酶结合、蛋白质结合、相同蛋白质结合和转录因子结合等在内46组分子功能;(5)富集到91条KEGG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癌症通路、乙型肝炎、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膀胱癌、胶质瘤、小细胞肺癌、VEGF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结论(1)中药联合TACE疗法治疗PHC具有更显着的治疗效果,具有增效减毒、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充分表明了中药在治疗PHC上具有潜在的研究与应用价值。(2)数据挖掘结果显示临床上治疗PHC的中药处方主要采用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方法多角度进行治疗,符合医家“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用药法则。(3)SJZB2主要通过诱导凋亡、阻滞周期、抗血管生成和调控炎症等多个复杂的生物过程、信号通路来治疗PHC,且彼此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验证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思想,并且p53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得到了有关文献实验研究结果的佐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娟[4](2021)在《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延长晚期NSCLC生存时间回顾研究及优势人群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肺癌以死亡率占患癌人口的18%仍然位居癌症死亡率第一位,其中近85%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而超过70%确诊时已为晚期。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不断取得突破,但以铂类为基础的全身化疗仍然是临床基础治疗方案。化疗疗效仍较有限,且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不利于治疗的持续。以康莱特注射液(Kanglaite injection,KLT)为代表的中药注射剂作为目前临床常用药品,常配合化疗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既往研究发现,KLT联合含铂化疗可以增加患者客观缓解率(ORR)、生活质量;缓解不良反应。但同时发现,KLT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评估,其在生存时间的影响方面缺乏足够研究,相关中医理论指导及优势证型有待更明确的揭示。研究目的:分析KLT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在延长晚期非NSCLC患者生存时间方面的干预作用;并对其优势人群进行筛选,归纳总结KLT治疗明显获益的患者的共同特征及证型情况,提高晚期NSCLC化疗患者在选择中药注射剂治疗方面的精准性。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非对照研究方法,回顾近1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住院患者病历资料,筛选纳入有明确病理诊断为晚期NSCLC且行KLT联合含铂双药化疗满2个周期的患者,对其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吸烟史、饮酒史、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病理类型、合并症、转移灶、KLT干预时间、KLT干预剂量、中医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情况分组,对比分析疗效不同患者之间的异同,对KLT联合化疗的优势人群进行筛选,归纳总结KLT治疗获益患者的共同特征,中医要素等情况。结果:本研究共回顾纳入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10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63例患者病例。(1)临床资料:①基本资料中,男性48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为3.2:1。年龄分布在35岁至77岁之间,平均年龄62.02±9.99岁。有吸烟史的患者41例,男女均有;有饮酒史的患者24例,均为男性。家族史的患者22例,占比为34.92%;有既往疾病史的患者55例,占比为87.30%。②肺癌相关资料中,周围型肺癌与中央型肺癌比例为1.25:1,原发病灶在左肺右肺均有分布,以右肺较多。病理类型以腺癌、鳞癌为主,其中以腺癌较多,占比为58.73%;纳入病例中有明确病理分级的共25例;临床分期包含Ⅲ-Ⅳ期,以Ⅳ期较多,占比69.84%。转移病灶方面,所有患者均出现转移,转移灶为1至5个,以淋巴结转移最常见;有71.43%的病例非初治,有既往肿瘤治疗史。合并症方面,无合并症患者占69.84%,有合并症的以阻塞性肺炎、胸腔积液较多。③治疗方案中,联合的2周期化疗包括5种常见含铂双药方案:顺铂或卡铂联合长春瑞滨、紫杉醇、吉西他滨、多西他赛或培美曲塞(NP、TP、GP、DP、AP),其中以联合AP、GP较多;KLT的剂量以药品推荐的200ml为主;干预期间均有合并用药,主要包括中药口服汤剂及其他注射剂(胸腺五肽、未满2周期的中药注射剂)。④近期疗效方面,PR 16例,SD 38例,PD 9例。ORR为25.40%,疾病控制率(DCR)为85.71%。安全性指标方面,恶心呕吐总发生率为20.63%,骨髓抑制总发生率为39.68%。⑤中医症状及证候:咳嗽、咯痰、气短在疗前、疗后均为前三的症状表现;疗前舌象以红、暗、淡为主;苔象以白、薄为主;脉象以细脉最为常见。疗前证候要素根据出现频数依次为气虚证(47/63)、痰湿证(45/63)、血瘀证(45/63)、阴虚证(22/63)、热毒证(8/63),常以多种证候要素并见。中医证型可见为单一证型、复合证型;其中最常见为肺脾气虚合并痰湿瘀结证。根据出现频率高低,主要证型为痰湿瘀结证(46/63),肺脾气虚证(26/63),气阴两虚证(21/63),热毒蕴结证(6/63)。疗后舌象仍以红、暗、淡为主;苔象以白、薄为主,但数量有所减少,黄苔略有增加;脉象仍以细脉最为常见,但滑脉、弦脉略有增加。疗后证候中热毒证(10/63)略有增加,其余证候要素均略减少;疗后证型中痰湿瘀结仍占比最多(43/63),其中气阴两虚证略减少(20/63),肺脾气虚证(27/63)、热毒蕴结证(8/63)略有增加。(2)生存分析:总生存期(OS)范围为2-8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ST)为16.00±2.37个月(95%CI:11.36-30.64),1年生存率为80.95%。分别从基本情况、肺癌相关资料、治疗方案资料、临床症状、次要结局指标方面进行归纳统计,并逐一使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吸烟史、临床分期、合用胸腺五肽、近期结局、疗前痰中带血、疗前胸闷、疗前胸痛、疗前气短、疗后痰中带血、疗后胸闷、疗后气短、畏寒肢冷对OS存在影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经过多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疗前痰中带血、疗后气短、临床分期、近期结局是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疗前有痰中带血、疗后有气短、临床分期为Ⅳ期、近期结局为PD是晚期NSCL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将疗前、疗后的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疗前痰湿瘀结证是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疗前有痰湿瘀结证是KLT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危险因素。其余证候中,观察有气阴两虚证的生存曲线,且发现有气阴两虚证可能对生存时间存在有利的趋势,考虑其可能是有利证型。(3)分层分析:①将患者分为OS≥16个月的优势组及OS<16个月的对照组,以探求两者之间的区别。结果提示吸烟史、解剖部位、临床分期、转移病灶个数、肺内转移、合并胸腺五肽、近期疗效、疗前痰湿瘀结证在两组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②中医症状及证型变化对比:对比两组中医相关因素疗前疗后变化发现,症状、中医证候要素、中医证型变化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本研究中,KLT联合化疗干预晚期NSCLC患者有延长其生存时间、提高近期疗效、改善不良反应的可能。(2)以KLT联合化疗干预晚期NSCLC患者中,年龄、吸烟史、临床分期、合用胸腺五肽、近期结局、部分症状与生存期相关。其中,临床分期为Ⅲ期、近期结局为PR、SD是晚期NSCLC患者的独立保护因素。(3)在中医相关因素方面,疗前有痰中带血症状、疗后有气短症状KLT联合化疗干预晚期NSCL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痰湿瘀结证是其不利证型,气阴两虚可能是其有利证型。
李敏[5](2021)在《基于对zDHHC9/RAS的调控探讨活血化瘀方对结直肠癌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项目通过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三个部分探讨活血化瘀方对结直肠癌的抑制作用及相关zDHHC9/RAS的调控机制,为中医治疗结直肠癌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理论研究:对文献进行综述RAS在结直肠癌中作用、西医相关研究现状及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辨证论治情况。2.实验研究:1)对比正常组织细胞与结肠癌细胞株中zDHHC9的表达;2)通过敲低、过表达zDHHC9检测其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及对RAS信号通路的影响;3)应用活血化瘀方对SW620结肠癌细胞株进行干预,观察其对SW620结肠癌细胞株生长、细胞周期、凋亡及细胞中zDHHC9的表达及RAS信号通路的影响。3.临床研究:1)回顾分析本院结直肠癌患者组织及血清中zDHHC9的表达及RAS突变的情况,使用统计学分析zDHHC9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MSI状态、生存期、治疗敏感性的关系。2)采用活血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结直肠癌气滞血瘀证患者,观察近期客观有效率及zDHHC9表达变化、中医证候评分等。结果:1.理论研究:1)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针对RAS相关抑制剂是一个富有前景的方向,越来越多的相关药物将被研发,但大多数还未有大数据证明临床的有效性,其毒副作用也尚不明朗,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针对RAS突变尚无特异性靶向药物;2)zDHHC9可能是人类的RAS蛋白的酰基转移酶蛋白,在结直肠癌中过表达最为明显,RAS在结直肠癌中可能受到棕榈酰酰基转移酶蛋白zDHHC9的催化和调控。进一步弄清在结直肠癌中zDHHC9是否作为RAS的棕榈酰酰基转移酶来调控RAS发挥其癌基因作用,对于明确结直肠癌发病机制、指导个体化治疗以及研究新的治疗靶点尤为重要。3)中医治疗结直肠癌多采用扶正祛邪法,扶正多采用健脾补肾法,祛邪多采用活血祛瘀法。基于前期研究发现活血化瘀方对于高表达zDHHC9的耐药结直肠癌细胞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作用机制。2.实验研究:1)zDHHC9蛋白在结肠癌细胞株中有不同程度表达而在正常组织细胞中几乎不表达;2)CCK8实验及3D matrigel基质胶实验提示:zDHHC9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增殖能力正相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zDHHC9敲低后可致RAS下游通路ERK磷酸化减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zDHHC9参与调控RAS蛋白在细胞膜的定位。3)活血化瘀方对SW620细胞的生长及zDHHC9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对RAS下游ERK磷酸化有明显抑制,对其细胞周期及凋亡水平无明显影响。3.临床研究:1)在不同组织中,结直肠癌组织中的zDHHC9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结直肠息肉组织(P=0.001)和正常粘膜组织(P<0.001);在不同分期的肿瘤患者中,与Ⅰ、Ⅱ、Ⅲ期相比,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阳性表达最高(P<0.01);在不同基因突变中,RAS突变患者以及全野生型的患者zDHHC9阳性表达率高,RAS突变患者明显高于BRAF突变患者阳性表达率(P=0.03);对于不同微卫星状态的肠癌患者,zDHHC9在MSS型结直肠癌患者中阳性表达率高,在MSI-H患者中阳性表达率低(P<0.01);从生存率及治疗有效率上看,zDHHC9阳性患者生存率低,阴性患者生存率高,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DHHC9阳性患者治疗总体有效率更高,但差异亦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别、年龄之间的zDHHC9表达同样无统计学差异。2)活血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结直肠癌气滞血瘀患者:西医治疗组与中西医治疗组两组ORR以及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对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zDHHC9表达降低幅度中西医组大于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中西医组患者中,组织zDHHC9阴性患者客观有效率23.1%,组织zDHHC9阳性患者客观有效率更高,达到了 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在中西医组病例中,治疗前KRAS/NRAS突变及全野生型患者血清zDHHC9表达类似,均高于BRAF突变型患者(P<0.05),经过治疗后KRAS/NRAS突变型患者的血清zDHHC9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BRAF突变型患者的血清zDHHC9表达最低,治疗后zDHHC9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1.zDHHC9在结直肠癌细胞株高表达,可调控RAS在细胞膜的定位以及下游信号ERK的表达,控制细胞增殖。2.活血化瘀方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可能与抑制zDHHC9表达、降低RAS下游信号ERK磷酸化水平有关。3.结直肠癌组织中的zDHHC9表达阳性率显着高于结直肠息肉组和正常对照组,Ⅳ期结直肠癌表达最高,MSS型结直肠癌阳性表达率较MSI-H高。4.活血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相比单纯西医可明显改善中医相关证候。高表达zDHHC9的患者治疗疗效更佳,治疗有效的患者zDHHC9下降明显。KRAS/NRAS突变人群有效率高,可能与高表达zDHHC9调控RAS信号通路有关。
江海军[6](2020)在《杨宇飞教授健脾补肾解毒法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三死亡率第二、我国发病率第三死亡率第五的恶性肿瘤,晚期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目前尚不能治愈,西医治疗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已有研究显示RAS野生型的mCRC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33个月,一项真实世界注册研究表明mCR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14个月。真实世界中具备高龄、机体状况差、经济状况差和治疗意愿不强等特征的患者是西医标准治疗无法覆盖的人群。就诊于中医医院的患者大多是西医标准治疗无法覆盖的人群。中医药在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杨宇飞教授结合30余年临床经验提出健脾补肾解毒法治疗mCRC的理念,将健脾补肾解毒法灵活应用于结直肠癌的全程治疗中。在不同治疗方案中,此法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谨守病机的原则不变。在不同患者群体中,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在西医治疗的有效人群中,能发挥协同作用;在西医标准治疗无法覆盖的人群,能发挥主导作用。为了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mCRC的疗效及安全性,开展以下3个临床研究。研究一: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方案临床观察研究目的: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mCRC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杨宇飞主任门诊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这些患者经济条件较差、KPS评分较高。接受健脾补肾解毒方、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死亡或不可耐受的毒性,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4月22日。主要观察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FS);采用CTCAE 5.0版对不良事件进行评价,观察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研究结果:(1)一般特征:共入组3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位年龄59.5岁。(2)疗效结果:一线用药患者PFS未出现,二线用药患者PFS为8.25月,三线用药患者PFS为5.42月。二线用药患者和三线用药患者PFS较现有报道所有延长。既往接受卡培他滨或替吉奥胶囊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失败患者疗效并不理想。(3)安全性结果:本研究不良事件发生率与现有的类似临床研究相比更低,未出现用药相关的死亡。研究结论:(1)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二线及以后治疗,与现有研究相比,具有出更长的PFS和更好的安全性。(2)对于经济条件较差、KPS评分较高的mCRC患者,该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3)但对既往接受卡培他滨或替吉奥胶囊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失败患者可能不能从该方案中获益。研究二: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方案临床观察研究目的: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mCRC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接受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这些患者经济条件较好、KPS评分较低。收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为Ⅳ期时间、进展时间或死亡时间等信息,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3月1日,主要观察指标无进展生存期(PFS)。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共10例,年龄中位数为64.5岁。(2)疗效结果:入组时处于一线治疗患者PFS为4.70月,处于三线及以上患者PFS为5.61月。该方案的PFS较FRESCO研究中3.71个月的PFS更长。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疗效并不理想。(3)安全性结果:本研究中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与FRESCO研究相比更低,未出现用药相关死亡。研究结论:(1)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用于mCRC的三线及以后治疗,与FRESCO研究相比,具有出更长的PFS和更好的安全性。(2)对于经济条件较好、KPS评分较低的mCRC患者,该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3)但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可能无法从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方案中获益。研究三: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方案临床观察研究目的: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mCRC的疗效。研究方法:采用前瞻与回顾相结合的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接受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的mCRC患者,这些患者高龄、或只愿接受中医治疗。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3月1日,收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为Ⅳ期时间、死亡时间等信息,主要观察指标为Ⅳ期生存期。研究结果:(1)一般特征: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15例患者,中位年龄为81岁;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2)生存期结果:截止到末次随访,该群患者中位Ⅳ期生存期15月,有8例患者(53.3%)存活。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疗效并不理想。研究结论:(1)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疗效。(2)对于高龄、或只愿接受中医治疗mCRC患者,该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3)但对于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可能无法从健脾补肾解毒纯中医治疗中获益。对于KPS评分较高、经济条件较差的mCRC患者,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此时健脾补肾以四君子汤加生黄芪合二至丸,加天麻、钩藤、补骨脂、菟丝子;必要时加蛇六谷、蛇莓、白花蛇舌草等。既往接受卡培他滨或替吉奥胶囊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失败患者可能不能从该方案中获益。对于KPS评分较低、经济条件较好的mCRC患者,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此时健脾补肾以四君子汤加生黄芪合二至丸,加天麻、钩藤、鸡内金、炒谷芽、炒三仙等,必要时加石见穿、鬼箭羽等。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可能无法从该方案中获益。对于高龄、只愿接受中医治疗的mCRC患者,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临床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此时健脾补肾以四君子汤加生黄芪合二至丸,加石见穿、半枝莲、鬼箭羽等,必要时加安替可胶囊、复方斑蝥胶囊、平消胶囊等。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或许无法从该方案中获益。
孙栋[7](2020)在《加味葛根芩连汤联合化疗改善湿热蕴结型结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探究加味葛根芩连汤联合FOLFOX化疗方案对结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具体评价分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中医症候积分变化、免疫球蛋白变化、生活质量及加味葛根芩连汤对化疗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莱州市中医院肿瘤内科病房收治的结肠癌术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均给予补液、护胃、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mFOLFOX6方案化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加味葛根芩连汤联合mFOLFOX6方案化疗治疗,连续观察4个治疗周期,每周期14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及CD4+/CD8+、NK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IgA、血清免疫球蛋白IgM、血清免疫球蛋白IgG、血清肿瘤标志物CEA、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中医症候积分、KPS评分及化疗毒副作用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等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分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免疫细胞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分组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分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gA、IgG、IgM无明显差异(P>0.05),分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gA均无显着变化(P>0.05),而IgG均显着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治疗后,观察组的IgM显着升高,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4.分组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9.74%VS 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分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KPS评分改善者9例,稳定者27例,恶化者3例,对照组KPS评分改善者6例,稳定者20例,恶化者12例,观察组KPS评分整体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6.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无明显差异(P>0.05),分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EA、CA19-9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CEA、CA19-9略有下降,但与治疗前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7.两组患者治疗后毒副反应对比显示,分组治疗后观察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41.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腹泻发生率为23.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减少、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ALT/AST升高、肌酐升高、周围神经损伤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加味葛根芩连汤可以改善湿热蕴结型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2.加味葛根芩连汤能提高湿热蕴结型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毒副作用。3.加味葛根芩连汤联合mFOLFOX6方案化疗可以提高湿热蕴结型结肠癌术后患者的化疗疗效。
孙立巧[8](2020)在《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癌痛是肿瘤患者最大的负担之一,癌痛控制不足的现象在我国仍较为普遍,癌痛给病人带来的心身影响极其严重,超过50%的患者遭受过癌痛的折磨。癌痛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还给家属带来一种负担。如果癌痛得不到控制,一方面会加速肿瘤的发展,另一方面会影响患者的睡眠、食欲、免疫力,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果慢性疼痛不能解决将会发展成顽固性癌痛,导致患者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癌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阶梯止痛的方案,虽然这种方案可以解决临床上大部分的疼痛,但是由于其成瘾、不良反应,使得其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受限。近几年,中药在临床上发挥了一定的疗效。尽管华蟾素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癌痛的治疗,但是对华蟾素胶囊治疗癌痛的潜在机制研究甚少,近几年来β-内啡肽和5羟色胺在癌痛的地位备受关注,本课题将初步观察华蟾素胶囊的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情况、对阿片类药物便秘的改善情况以及测定β-内啡肽、5-羟色胺二者与华蟾素治疗疼痛的关系,从而对临床癌痛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研究目的]观察和评价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平行性随机对照的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服用药物止痛药物的基础上,口服华蟾素胶囊(陕西东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上市销售的药品),3粒,3次/日。观察14天,研究结束时评价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情况及阿片类药物便秘情况、测定β-内啡肽、5-羟色胺的水平等。[研究结果]1.疼痛改善方面:根据WHO疼痛评价标准,收集的6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0例,轻微缓解3例,无效2例,对照组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4例,轻微缓解8例,无效5例,以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计算有效率,治疗组疼痛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的疼痛缓解率为56.66%,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NRS评分,治疗前NRS评分治疗组为:5.6±1.48分;对照组30例癌痛患者为5.6±1.75分;经t检验,P=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NRS评分治疗组为:3.7±2.17分;对照组3.7±2.17分,经t检验,t值P=0.02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依据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来评价生活质量。治疗组改善17例,稳定8例,无效5例,显效率83.33%;对照组改善11例,稳定5例,无效14例,显效率53.33%,经秩和检验P=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依据中医对癌痛的评价标准和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疼痛、烦热、渴喜冷饮、便秘、舌红或紫、苔黄或燥等中医症状。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前治疗下降,其中治疗组的烦热、渴喜冷饮、便秘、舌红或紫、苔黄或燥的中医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烦热症状改善不明显,对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4.阿片类药物便秘效果的评价:依据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来评价便秘的改善情况。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经检验P=0.04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疼痛相关因子情况:外周血疼痛相关因子β-内啡肽及治疗前后改变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β-内啡肽水平,经检验P=0.39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β-内啡肽水平,经检验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疼痛相关因子5-HT治疗前后改变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5-HT肽水平,经检验P=0.50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5-HT水平,经检验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评价方面:依据体格检查及实验检查来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的安全性问题。我们将安全等级分为4级,以1级和2级计算安全率,其中治疗组的1级安全的人数为12例,2级安全的人数14例,3例安全的人数4例,4级安全0例,安全率为86.66%,对照组1级安全的人数为8例,2级安全的人数9例,3例安全的人数13例,4级安全的人数0例,安全率为56.66%,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可以较好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部分中医症状评分、减轻患者的便秘、安全性好,发挥止痛的机制考虑和提高癌痛患者体内的β内啡肽水平,降低5-HT炎症指标水平有关,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翟向阳[9](2019)在《慈济化癌保生Ⅱ号方对荷瘤小鼠化疗后胃肠道毒副反应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慈济化癌保生Ⅱ号方(Ciji-Hua’ai-Baosheng Ⅱ Formula,简称CHB-Ⅱ-F),是针对肿瘤患者经化学药物治疗后导致的多种毒副反应而创立的中药方剂。临床治疗表明CHB-Ⅱ-F能够显着缓解化疗所导致的胃肠道毒副反应,减轻患者呕吐情况,刺激患者食欲,增加患者饮食量和体重,使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及化疗后的生活状态得到显着改善;但CHB-Ⅱ-F能够改善化疗所致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作用机制尚不够明确。目的:探究在荷瘤小鼠化疗模型中CHB-Ⅱ-F对肿瘤化疗所致胃肠道毒副反应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采购SPF级健康昆明小鼠共72只,于小鼠右前腋窝部位将H22肝癌细胞进行皮下接种,待饲养一周后长出肉眼可见的瘤块,按200 mg/kg一次性大剂量腹腔注射5-氟尿嘧啶(5-FU)建立肿瘤化疗模型。将化疗成功后的小鼠以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西药对照组(5-FU)、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中成药对照组(YZXJC)、CHB-Ⅱ-F高剂量组(65g/kg)、CHB-Ⅱ-F中剂量组(32.5g/kg)以及CHB-Ⅱ-F低剂量组(16.25g/kg)。于造模结束后第二天开始给小鼠用药治疗,连续用药14天,每日需定时称量并记录小鼠体重及摄食量;在第7天与第14天分别测量并记录小鼠瘤块的长径(1d)和短径(sd);于最后一次用药结束后,禁食不禁水12小时;在第15天,给予小鼠适量麻醉药物,待麻醉成功后,摘除小鼠眼球取血;将小鼠瘤块完整剥离下来,记录肿瘤重量,根据公式计算药物抑瘤率;将肿瘤组织脱水、包埋和切片,经HE染色后,用光镜观察并拍摄下肿瘤组织病理结构变化;取十二指肠及胃组织脱水、包埋和切片,并进行HE染色后,用光镜观察组织病理变化;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的瘦素(Leptin)、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胃动素(Motilin,MTL)、食欲素A((Orexin A,OXA)、胃泌素(Gastrin,GAS)、胃饥饿素(Ghrelin)、前列腺素E2(PGE2)以及空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下丘脑组织中的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食欲素受体1(Orexin Receptor 1,OX1R)、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可卡因-安他非明转录调节肽(Cocaine and amphetamine regulated transcript peptide,CART)、饥饿素受体(GHSR)、刺鼠基因相关蛋白(Agouti gene-related protein,AgRP)以及瘦素受体(Leptin Recepror,Ob-R)等蛋白的表达水平。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的方法检测下丘脑组织中NPY、AgRP、POMC、CART、OX1R、Ob-R及GHSR等基因的表达情况;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检测十二指肠组织中的P物质(SP)及5-羟色胺(5-H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化疗后荷瘤小鼠出现食量减少,经CHB-Ⅱ-F治疗后小鼠摄食量、体重、胃肠粘膜病理变化方面均较5-FU组及阴性对照组有明显改善。2.CHB-Ⅱ与5-FU联合使用可以增强5-FU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相较于阴性对照组小鼠的肿瘤状况,其他各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均有一定的减小,肿瘤细胞的密度也均有所下降,其中以5-FU组及CHB-Ⅱ-F高剂量组抑制肿瘤的作用最为明显;5-FU组、YZXJC组及CHB-Ⅱ-F高、中、低三个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58.88%、28.08%、54.96%、3 7.69%、28.61%。3.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5-FU组及阴性对照组,CHB-Ⅱ-F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NPY、OrexinA、Ghrelin、GAS、MTL、EGF及PGE2等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清中Leptin的含量也有均有不同程度降低;CHB-Ⅱ-F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相较于阴性对照组与5-FU组,空肠组织中的SOD活性明显增加,而其MDA的含量则明显下降。4.蛋白印迹检测及RTFQ-PCR检测结果显示,CHB-Ⅱ-F高、中、低三个剂量组下丘脑组织中OX1R、GHSR、NPY、AgRP等蛋白表达及基因表达明显增加,而三组小鼠Ob-R、POMC、CART等蛋白表达及基因表达则明显降低,基因表达显示与蛋白表达基本一致,且与阴性对照组及5-FU组相比较差异明显;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显示,CHB-Ⅱ-F高、中、低剂量组小鼠十二指肠中5-HT及SP蛋白表达均有显着降低。结论:CHB-Ⅱ-F除了能够明显增强5-FU对肝癌移植瘤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还能显着改善化疗所导致的胃肠黏膜的病理损伤状况,减轻氧自由基对胃肠道的攻击,调节胃肠道激素分泌,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中枢神经系统摄食区域的食欲调节因子及外周食欲调节因子来缓解化疗后的胃肠道毒副反应,从而缓解肿瘤化疗所导致的胃肠道毒副反应。
孙彦峰[10](2016)在《博尔宁胶囊配合化疗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博尔宁胶囊配合化疗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胃癌患者,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单纯化疗组(28例)和联合组(博尔宁胶囊联合化疗)(30例),比较两组患者近期临床效果、食欲改变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经过治疗后发现,联合组患者其近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食欲改变情况(76.7%)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14.3%)(P<0.05);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3%,单纯化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纯化疗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博尔宁胶囊配合化疗治疗胃癌其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显着,明显改善患者食欲状况,且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该方法安全可靠。
二、维寿宁胶囊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寿宁胶囊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成药辅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排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观察方法 |
2.3 随访 |
2.4 数据处理 |
3.评价指标 |
3.1 生活状况评分 |
3.2 中医症候评分 |
4.结果 |
4.1 临床资料 |
4.2 一般情况比较 |
4.3 治疗完成情况 |
4.4 治疗后疗效分析 |
4.5 对PFS进行分层分析 |
4.6 PFS预后影响因素COX回归分析 |
4.7 对中成药进行分层分析 |
5.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内科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常用抗肿瘤中成药辅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治疗策略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晚期结直肠癌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判别分析方法在结直肠癌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前期研究基础 |
3 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一 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人群特征与生存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二 中医药干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三 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四 基于杨宇飞教授临床经验的晚期结直肠癌中医最优动态干预治疗策略探索性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五 杨宇飞教授不同中医干预治疗策略的中药用药规律探索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组方规律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1 中医药信息处理与原发性肝癌现状概述 |
1.1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概况 |
1.1.1 原发性肝癌的现状 |
1.1.2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1.3 中医药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法 |
1.2 Meta分析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
1.2.1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估 |
1.2.2 中医药安全性评价 |
1.2.3 中医药新药评价 |
1.2.4 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
1.3.1 中医药数据挖掘方法 |
1.3.2 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1.3.3 中医药数据挖掘中存在的问题 |
1.4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
1.4.1 网络药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
1.4.2 网络药理学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1.4.3 中药网络药理学存在的问题 |
2 口服中药辅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META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文献纳入标准 |
2.1.2 文献排除标准 |
2.1.3 检索策略 |
2.1.4 评价方法 |
2.2 评价与结果 |
2.2.1 文献纳入的基本情况 |
2.2.2 质量评价 |
2.2.3 瘤体近期疗效改善 |
2.2.4 甲胎蛋白 |
2.2.5 肝功能 |
2.2.6 免疫功能 |
2.2.7 卡氏评分改善率 |
2.2.8 中医证候改善率 |
2.2.9 生存率 |
2.2.10 不良反应发生率 |
2.2.11 敏感性分析 |
2.2.12 发表偏倚 |
2.3 讨论与总结 |
3 中药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组方规律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处方数据来源 |
3.1.2 处方的纳入标准 |
3.1.3 处方数据库建立与规范 |
3.1.4 频次统计分析 |
3.1.5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3.1.6 组方规律分析 |
3.2 研究结果 |
3.2.1 证型分布 |
3.2.2 整体用药规律 |
3.2.3 痰瘀互结证用药规律 |
3.2.4 正虚瘀结证用药规律 |
3.2.5 肝脾血瘀证用药规律 |
3.2.6 气滞血瘀证用药规律 |
3.2.7 脾虚湿困证用药规律 |
3.2.8 湿热蕴结证用药规律 |
3.2.9 肝气郁结证用药规律 |
3.2.10 肝郁脾虚证用药规律 |
3.2.11 肝胆湿热证用药规律 |
3.2.12 肝肾亏损证用药规律 |
3.3 分析与讨论 |
3.3.1 频次用药规律分析 |
3.3.2 性味归经分析 |
3.3.3 关联用药规律分析 |
3.3.4 复杂系统熵聚类用药规律分析 |
3.4 小结 |
4 核心药物组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机制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核心药物组合活性成分及靶点的筛选 |
4.1.2 PHC疾病靶标的筛选 |
4.1.3 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
4.1.4 PPI网络图的构建 |
4.1.5 核心靶点的获取 |
4.1.6 分子对接验证 |
4.1.7 GO生物功能过程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4.2 研究结果 |
4.2.1 SJZB2 的成分及靶点的筛选 |
4.2.2 PHC靶标的获取 |
4.2.3 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
4.2.4 PPI网络图的构建 |
4.2.5 核心靶标筛选 |
4.2.6 分子对接验证 |
4.2.7 GO和 KEGG分析 |
4.3 讨论与总结 |
5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4)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延长晚期NSCLC生存时间回顾研究及优势人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基于循证医学的康莱特注射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特点及分子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从中医角度认识康莱特注射液治疗NSCLC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排除标准 |
4 研究内容 |
5 研究方法 |
6 研究对象 |
7 资料收集 |
8 结局评价指标 |
9 统计方法 |
10 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临床资料 |
2 生存分析 |
3 分层分析 |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
1 KLT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干预的晚期NSCLC患者结局分析 |
2 KLT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干预晚期NSCLC患者优势人群特征 |
3 KLT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干预晚期NSCLC患者的优势中医证候 |
4 KLT联合含铂双药化疗干预晚期NSCLC患者的中医舌脉证候前后对比 |
5 不足与展望 |
第五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基于对zDHHC9/RAS的调控探讨活血化瘀方对结直肠癌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术语缩写注释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R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
2.针对靶向RAS的研究 |
3.ZDHHC9的前期研究 |
4.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zDHHC9在结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Westen Blot检测人结肠癌细胞株以及正常人体组织对照组细胞系中zDHHC9的表达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实验二: zDHHC9对结肠癌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及RAS通路的激活情况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构建细胞系 |
2.2 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细胞内ZDHHC9及RAS蛋白表达 |
2.3 Western Blot检测zDHHC9及相关蛋白表达 |
2.4 qPCR检测转染后结肠癌细胞中zDHHC9的表达 |
2.5 CCK8法检测结肠癌细胞敲低zDHHC9后增殖能力变化 |
2.6 3D matrigel基质胶实验观察结肠上皮细胞zDHHC9过表达后细胞生长情况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实验三: 活血化瘀方对SW620细胞内zDHHC9及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人结肠癌细胞株SW620细胞的培养及其药物处理 |
2.2 Hoechst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
2.3 PI单染法检测细胞周期 |
2.4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一: 回顾性分析结结直肠癌zDHHC9表达、RAS状态等情况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收集 |
2.2 生物样本采集 |
2.3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
2.4 ELISA法检测 |
2.5 PCR检测基因RAS等突变情况 |
2.6 结直肠癌TNM分期 |
2.7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临床研究二: 活血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及zDHHC9达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
2.3 分组 |
2.4 治疗方案 |
2.5 安全性评估 |
2.6 观察指标 |
2.7 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和血清蛋白检测 |
2.8 数据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杨宇飞教授健脾补肾解毒法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晚期结直肠癌内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研究一: 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方案临床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方案临床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方案临床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总结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加味葛根芩连汤联合化疗改善湿热蕴结型结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对比 |
2.2 治疗前后免疫细胞功能对比 |
2.3 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对比 |
2.4 中医症候对比 |
2.5 治疗前后KPS评分对比 |
2.6 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对比 |
2.7 治疗安全性对比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结肠癌治疗的研究 |
1.1 手术治疗 |
1.2 化学药物治疗 |
2 中医对老年中晚期结肠癌的认识 |
3 加味葛根芩连汤的组方分析及相关研究 |
3.1 方药组成 |
3.2 方药配伍意义 |
4 加味葛根芩连汤可提高结肠癌术后患者化疗疗效 |
5 加味葛根芩连汤可改善结肠癌术后患者CD3+、CD4+、GD4+/CD8+、NK细胞水平 |
6 加味葛根芩连汤可改善结肠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
7 加味葛根芩连汤可减轻化疗毒副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癌性疼痛的中医认识及研究现状 |
1. 中医概述 |
2. 癌痛的病因病机 |
3. 中医内治法 |
4. 中医外治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二 癌性疼痛的西医认识 |
前言 |
1. 癌痛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
2. 癌痛的评估 |
3. 癌痛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入组标准 |
1.3 病例脱落标准及处理 |
2. 临床研究方法与内容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周期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研究内容 |
3. 临床研究结果 |
3.1 病例来源 |
3.2 一般资料 |
3.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研究结果分析 |
4.3 华蟾素胶囊镇痛机理 |
5. 结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慈济化癌保生Ⅱ号方对荷瘤小鼠化疗后胃肠道毒副反应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药效 |
3.2 作用机制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中医对肿瘤化疗所致胃肠道毒副反应的认识 |
4.2 慈济化癌保生II号方的方剂分析 |
4.3 实验结果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四、维寿宁胶囊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成药辅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D]. 宋博.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晚期结直肠癌中医优势人群判别模型的建立与动态治疗策略的探索[D]. 徐钰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组方规律及机制研究[D]. 潘树茂.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延长晚期NSCLC生存时间回顾研究及优势人群分析[D]. 李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基于对zDHHC9/RAS的调控探讨活血化瘀方对结直肠癌的抑制作用[D]. 李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杨宇飞教授健脾补肾解毒法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江海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加味葛根芩连汤联合化疗改善湿热蕴结型结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D]. 孙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D]. 孙立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慈济化癌保生Ⅱ号方对荷瘤小鼠化疗后胃肠道毒副反应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翟向阳. 厦门大学, 2019(09)
- [10]博尔宁胶囊配合化疗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 孙彦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