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NOW系统通信协议——Homer(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李伟,陈韬,南龙梅[1](2021)在《密码SoC中算法IP核通用接口模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不同类型密码算法的调度控制需求,提出一种通用数据包和数据通信协议,支持多样化密码运算下的接口适配;提出一种可编程电路结构,高效完成数据包解析和协议转换;提出一种专用DMA结构,快速实现算法IP核与片上存储间的数据传输。实验结果表明,该通用接口模型在CMOS 55nm工艺下,时钟频率可达926 MHz,面积最小为28 208μm2,将AES、SM4、SNOW、ZUC、SHA3、SM3和RSA算法的数据吞吐率分别提高266%、258%、232%、239%、116%、117%和64%。
陈甲潇[2](2020)在《基于UWB的煤矿井下定位平台软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煤矿生产安全是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煤矿井下作业点多、线长、面广,工作环境复杂,人员、设备管理十分困难,极易出现安全事故。目前煤矿装备的人员定位系统,多采用区间定位法,定位精度低,已经不能满足煤矿对人员、设备精确管理和抢险救灾的需求,因此研制新一代煤矿人员与设备精确定位系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超宽带(Ultra Wide Band,UWB)技术凭借其独特的无载波通信,有着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定位精度,成为研制煤矿精确定位系统的首选技术。基于此本文设计了基于UWB的煤矿井下定位平台,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介绍了整个课题的背景意义,明确了煤矿人员精确定位系统的研究意义。2、系统的分析了相关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出需要解决的问题:(1)定位精度较低,难以满足精确定位需求;(2)定位标签卡数较少,无法满足最新煤矿人员精确定位系统技术要求。(3)少有系统使用GIS相关技术,不能直观显示人员位置;(4)大多采用C/S架构,操作繁琐。3、深入研究了几种经典的定位算法,分析影响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并通过仿真比较其各自的优劣。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联合最小二乘定位算法,详细描述了该定位算法流程并进行仿真验证,证明其定位精度比传统单一定位算法小。4、通过研究《AQ 6210-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山东煤矿人员精确定位系统技术要求(试行)》,详细分析了定位平台需求,确定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据此对定位平台进行总体设计。5、根据系统通信过程和平台数据传输功能要求,设计了基于UDP协议的平台与分站的通信协议。6、完成了平台软件部分的设计。主要包括:数据库部分的设计和定位平台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数据库设计采用了分流的思想:固定的数据存放在静态表中,实时变化的数据存放在动态表中,二者关联从而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基于ADF框架开发ArcGIS,基于B/S架构设计主要功能模块,具体分为:实时定位、历史轨迹查询、区域内人员信息查询、报警周围人员信息查询、超限区域统计、历史报表打印等功能,在GIS图中展示各功能界面。
黄译锐[3](2020)在《基于过滤算法的电加热道岔融雪系统的分析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铁路事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铁路运输的安全至关重要。道岔作为铁路系统的一种关键设备,道岔的安全转换是保障自动化铁路运输安全的关键。每到冬季下雪的时节,雪会堆积在道岔附近,当融化的雪水因严寒冰冻在道岔周围时,会直接导致道岔无法正常转换,而传统的道岔除雪方法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工作效率低,人身安全也根本无法完全得到保障。因此,研究设计出高效、自动化程度高的道岔融雪控制系统势在必行。本文设计了一种可根据轨温以及积雪情况自动控制的道岔融雪控制管理系统。首先,本文通过对比现在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自动道岔融雪控制系统并对其功能特征加以分析,完成了道岔融雪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组成设计,以及根据其工作流程将整个融雪系统分为信息采集管理子系统与数据监控子系统。其中信息采集管理子系统包含了雪深传感器信息采集模块,轨温传感器信息采集模块以及图像信息采集模块三个部分。雪深信息采集模块使用SHM30雪深传感器根据激光测距的物理学原理对雪深的一系列数据进行采集。轨温信息采集模块采用美国Dallas半导体公司的数字化温度传感器DS18B20对轨温进行实时采集。其次,采用数据过滤算法对采集到的雪深数据、轨温数据等进行过滤,在对采集到的雪深及轨温等数据异常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糊决策方法构建数据过滤的模型,采用阈值检验来实现对数据的过滤,生成过滤算法。该算法对每分钟采集的多条监测数据按设定的过滤规则进行过滤,排除异常值,得到该分钟的有效值,以保证系统运行的准确性。最后,通过对系统进行结构设计和功能需求分析,在LabVIEW开发环境下设计了程序面板与用户界面,实现了道岔融雪控制系统所需的相关功能。通过对运行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了该融雪系统能够基本实现根据数据监测情况进行自动加热道岔,清除积雪,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道岔的转换控制不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使加热时间从原来的一整天减少至几个小时,从而减少了加热元件的损耗,提高了加热系统的利用率,为未来我国高速铁路全自动道岔融雪加热控制系统开发和优化提供参考与建议。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姝诺[5](2020)在《无人机通信协议的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无人机因其技术与应用上的便利,在军用以及民用领域的使用愈发普遍。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与优质的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无人机无法实现像大型飞机一样地去使用大型天线,并且没有专业工作人员在机体上直接进行操纵,因而无人机必须要将状态数据实时下传给地面控制站。数据传输通信的网络系统具有开放性,攻击者可以使用多种手段发起对无人机的攻击。本文分析了无人机面对的安全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案,设计了无人机的身份认证协议与安全通信协议。主要工作是在保证无人机通信的轻量级与实时性的前提下,实现微型飞行器与地面控制站之间的身份认证协议,同时也实现通信协议的安全机制,具体为如下几个部分:(1)本文提出基于椭圆曲线算法的身份认证协议,满足了轻量级与实时性的需求;不仅仅需要地面控制站对微型飞行器进行身份认证,而且同时需要微型飞行器对地面控制站进行身份认证,实现了双向身份认证,更加满足了安全性的需求。(2)本文分析无人机通信协议已有的安全机制后进行改进,设计出了基于SM4算法的加密机制。对无人机通信协议的指定字段进行加密,使得只有通过身份认证的两方可以解读关键信息字段。不仅仅满足了轻量级与实时性的需求,而且更加满足了安全性的需求。(3)本文研究的无人机通信协议,基于地面控制站系统搭建实现。并在Linux平台上进行实验,由多组对比组作为参照,对本文设计的方案进行性能测试,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估。本文详细描述了设计方案的具体流程,并通过构建攻击模型的方式来分析了协议的安全性。在效率上与多种方案进行比较,本文设计的方案具有较高的效率,满足轻量级与实时性的需求,适用于微型飞行器与地面控制站之间的安全通信。
钟震宇[6](2020)在《冰情检测系统的构建及雾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河流冰情环境检测是获取河流冰情及灾害等监控数据的基础,是水文与冰情灾害预测预报、水环境监测、水工设施安全预警的重要依据。在河流冰情环境检测工作中,利用数据采集、无线传感器网络远程监控实现对河流冰情灾害的实时预测预警十分重要。在实际组成的冰情检测系统中,由于各种新型冰情传感器的使用,监测范围的不断扩展,以及恶劣工作环境引起的大量奇异(干扰)冰情信号的存在,使得数据采集、现场冰情信号的实时处理以及冰情信号的远距离传输工作量的增大,加重了冰情检测网络的负担,影响数据质量与实时性,亟需研究可以应用于工程现场实际的新型冰情检测设备与冰情数据实时处理算法,引入新的数据通信方式与组网结构,以适应冰情检测的需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移动数据流量有了巨大的增长,这推动了无线网络的巨大的转变。5G网络的发展正是伴随着这种趋势,将通信技术从人与人的连接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在5G接入网络技术中,如何为大量用户提供数据密集型和延迟敏感型服务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雾无线接入网络(Fog Radio Access Network,F-RAN)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将缓存和计算的网络功能从远程云服务器扩展到接近用户设备的边缘,实现减轻回程链路的负担,显着提高网络信息传输的性能。针对现有冰情检测网络的不足,本文将NB-Io T(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通信接口技术、5G无线F-RAN网络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技术引入冰情检测系统中,设计研制了具有NB-Io T物联网通信接口功能的冰情检测传感器;提出了一种基于5G无线F-RAN雾无线网络分层内容分发的数据传输方法,结合冰情检测特定的环境,运用雾无线网络原理去解决数据在现场检测网络分布的检测设备间的传输速率低,分析受限问题。同时,在前端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过程中,为了解决调度冲突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优先级调度的分簇方案组建传感器网络。针对前端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融合问题,提出改进K-means算法提高多种类型传感器采集数据的融合效率。在后端结合采集数据,采用弹性BP网络进行训练建立数据模型库,使数据能够在后端实时解析并判定出河流冰情环境整体的状况。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对课题组多年研究的几类新型冰情检测传感器检测原理及结构进行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将NB-Io T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融入冰情检测传感系统中,从通信结构上将传感器改进为可以直接应用于5G网络的新一代智能终端设备,并具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5G大带宽视频文件传输能力,设计基于新型传感器的5G冰情检测网络系统结构,可实现前端采集、后端分析的目标,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河流冰情环境检测系统奠定基础。2.本文通过对前端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优先级调度的分簇方案组建传感器网络,提高传感器节点间数据调度效率。利用多数据融合方法实现多种类型传感器采集数据的融合,提出改进Kmeans算法提高在传感器簇节点端数据的融合效率。在后端采用弹性BP网络对采集数据进行训练并建立数据模型库,使数据能够在后端实时解析、判定出河流冰情环境整体的状况。该方案整体解决了现有传感器网络在多种传感器节点增加,部署的比较稠密时产生的网络负载增加,网络寿命降低的问题,适用于低温以及复杂环境中的试验研究。通过仿真验证,对比测试,提出的方案能够实现利用现有传感器网络,高效、准确的传递多种类型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达到实时检测河流冰情环境的目标。3.以5G雾无线网络传输架构为基础,结合冰情检测特定的环境,提出了一种新的F-RAN分层内容分发数据传输方法。在提出的分层内容分发策略下,具有随机文件请求的C-UE(普通终端设备)和与其关联的BS和FUE(带缓存功能的终端设备)在一定距离的范围内共同和分层地提供服务,使冰情检测网络中视频数据大文件可以在多个终端设备中高效协同传输。依据提出的F-RAN分层内容分发策略的传输理论,推导了在F-RAN中BS的传输概率,然后,在分散概率缓存放置的假设下,进一步推导出F-UE的平均传输概率。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网络覆盖概率的解析表达式,通过仿真实例验证了分层内容分发策略模型传输优势,提出的分层内容分发策略可以显着提高数据传输质量,满足冰情检测网络中视频数据大文件在多个终端设备中高效协同传输及回传的需求。
张超[7](2020)在《三维无线光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研究》文中指出无线光传感器网络(Optical Wireless Sensor Network,OWSN)的出现是建立在广泛运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和蓬勃发展的无线光通信(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OWC)技术上的。OWSN吸取了OWC高速率、大容量、高安全性的优势,又继承了WSN低投入、分布式和自组织的特点,使得其发展迅猛。目前,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无线光传感器网络。与WSN类似,OWSN中的节点由于能量有限、数据处理能力弱和存储空间小的不利因素,限制了网络的生存时间和传输量等网络性能。因此,如何更有效的使用节点能量,并尽可能提高网络的存活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网络分簇算法无疑是这个方向的重点。WSN中的经典分簇算法协议——LEACH协议能够有效降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消耗,但是仍存在簇首选举过于随机、选举簇首时忽视节点能量因素、未考虑节点分布情况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全向光学智能天线技术为物理基础,根据提出的无线光传感器节点能耗模型,同时参照WSN的相关技术研究,对三维环境下的OWSN分簇算法开展了深入研究。基于LEACH协议的相关理论,本文提出了OWSN环境下的三维分簇算法(Three-Dimensional Clustering Algorithm,TDCA)和三维分簇多跳算法(Three-Dimensional Muti-hop Clustering Algorithm,TDMCA)。在研究TDCA算法时,本文首先讨论了该算法的网络模型和节点能耗模型,以此为基础来论证网络簇首最优个数和簇结构半径,并优化了簇首选举阈值公式,最后详细叙述了簇建立和数据传输过程。而对于TDMCA算法的研究,搭建了多跳结构网络模型,并沿用已经建立的节点能耗模型,分析论证了该算法的网络簇首最优个数和簇结构半径,讨论了簇首的多跳传输,并改进了簇首选举阈值公式,最后详细描述了簇建立和数据传输过程。基于理论研究,本文通过MATLAB仿真软件,对两种三维环境下OWSN的分簇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LEACH协议,两种分簇算法在网络节点能量消耗、节点存活时间和网络接收到的总数据包方面的性能更优。
李冲[8](2020)在《基于固态调功器独立加热控制的冰盖热熔钻机测控系统研制》文中认为南极冰盖下存在着尘封千万年的液态湖水,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学、生物学、气候学价值。目前各国科学家纷纷致力于研究南极冰下湖无污染取样技术,由于钻探技术的限制以及对冰下湖特殊环境的保护,如何实现无污染取样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本文结合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设计了一套基于固态调功器独立加热控制的冰盖热熔钻机测控系统,配合加热钻头、科学载荷平台、内嵌式绞车系统等组成一套完整的钻具,用于南极冰下湖探测。其中,电力传输及电源变换系统负责将冰面电力传输至钻具中,随钻嵌入式测控系统负责钻具传感器数据采集与模块控制,冰面上位机软件负责显示钻具状态以及下发控制指令,三个部分相互配合,完成设计目标。本文详细描述了系统设计方案,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使用交流800V电源进行电力传输,为了实现钻头及侧壁的独立加热调节,自行研制固态调功器。随钻嵌入式测控系统包括主控制板电路以及各种分布式传感器系统组成的从机电路,从机和主机之间使用RS485总线进行通讯。为了适应南极特殊的环境,自行研制了传感器,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阐述。主控系统程序使用了u C/OS-Ⅲ操作系统来提升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提出一种新颖的传感器采集程序流程,改善数据接收处理方法,使传感器响应速度大大提升。通过实验室内调试分别验证了各模块的功能,组装成为完整的测控系统后进行了模拟测试。随后前往试验场进行联调联试,验证了固态调功器梯度加热功能、科学载荷平台控制、绞车单元控制功能,随后组装成为完整钻具进行模拟钻进实验。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与联调联试,证明该测控系统能够顺利完成既定任务,验证了测控系统功能完整性,实现了测控系统设计需求。
肖雅馨[9](2020)在《气动电磁阀智能在线故障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工程应用中,在不脱离工况的情况下对元件进行检测和健康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有检测设备能够提示元件的异常情况或预测元件可能发生的故障,就可以提前安排维护或更换新零件,以减少元件失效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开发一套检测系统,对正在工作的气动电磁阀进行故障检测。为此,本文提出了通过间接法获取气动电磁阀动态特性,并根据动态特性变化来预警电磁阀故障的思想。为了降低失误操作造成的危害,本文提出以电流信号取代常用的电压信号作为间接测试动态特性的输入,并分别提出了直流电流信号和交流电流信号的处理算法。在此基础上,为了完成电磁阀健康状态的管理,提出了基于LSTM预测的电磁阀故障风险预测算法,其核心方法为参考预测值来预警异常。为了方便地在工程应用中使用这一检测系统,实现检测系统的信息化,本文基于蓝牙4.0技术、Android智能设备和云数据库技术搭建了星型拓扑结构的无线通信网络,其中Android智能设备为蓝牙通信主机,可与多台蓝牙从机同时通信,并实时将数据上传至云端数据库中。由于本文设计的检测设备功耗极低,可以使用锂电池供电,本文提出就近利用气路能量为锂电池进行充电的方案。本文设计了微小气动涡轮充电装置作为检测装置的辅助配件,并运用GrEA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尽可能提高发电功率、效率和电池寿命。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开发的应用软件是本系统中人机交互的核心,它不仅是无线传感网络的网关,还是检测系统的操作面板,可同时运行多个测试工程,实现数据可视化。完成测试系统软硬件的搭建后,本文对检测系统的瞬态响应时间计算算法性能做出了评估,用实际数据对故障风险预测算法进行验证,并测试了微小涡轮供电系统的效能。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检测系统能够实现对处于工作状态中的电磁阀进行故障检测和健康管理。
于海飞[10](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工厂生产数据监控系统设计及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工业4.0的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工业领域进行产业变革是未来工业发展的趋势,现代工厂生产监控系统的研究也备受瞩目。但是由于工业现场存在环境恶劣复杂、多种现场协议共存和竞争、工业现场网络和计算资源不足以及物联网通信传输安全存在漏洞等缺点,传统的工业通信结构已难以满足现代工厂的需要。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工业生产环节和设备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工厂数据监控系统,用于实时监测和控制各生产环节数据和设备状态。首先,本文依据数据监控系统总体的功能需求提出了系统设计三层架构,并且据此架构设计了数据监控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方案。在系统硬件方面,以系统网关设备为对象,给出了网关硬件部分设计方案,并提出以“核心板+模块插件”的形式构建网关设备的硬件架构;系统硬件选取MT7628作为嵌入式处理器,通过扩展外接电源模块、4G模块、串口通信模块、网口通信模块和USB接口模块等完成了硬件部分的设计,保证了系统通信基础。在系统软件方面,基于Linux系统进行软件开发,通过对多种现场总线协议进行结构解析、构建多协议通信模型实现了协议转换;基于所设计的MQTT通信架构在网关中部署MQTT客户端,完成系统MQTT协议通信发布/订阅功能;通过终端设备防护、MQTT通信加密和服务器入侵检测一系列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系统通信的安全性和数据的私密性。最后,对该数据监控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显示、带宽消耗和系统安全防护等功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和汇总,测试结果完全符合系统设计的功能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工业生产现场的实际需求并结合数据监控的系统总体架构设计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等模块,实现工业生产现场中各个生产环节的状态数据兼容多协议采集、MQTT轻量型传输、控制和数据安全防护功能,同时以云平台的方式进行设备管理和实时监测,缩短了生产管理和工作人员的空间距离,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决策更加智能化,极大的提高了效率,这对推动工厂生产和工业物联网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SNOW系统通信协议——Hom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NOW系统通信协议——Homer(论文提纲范文)
(1)密码SoC中算法IP核通用接口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密码SoC概述与密码算法实现 |
1.1 密码SoC结构概述 |
1.2 基本密码算法实现与分析 |
1.2.1 管理调度需求分析 |
1.2.2 数据传输需求分析 |
2 通用数据包与数据通信协议 |
2.1 通用数据包设计 |
2.2 数据通信协议设计 |
3 可编程电路结构研究与设计 |
3.1 通用接口整体架构设计 |
3.2 通用信号转换机制 |
3.3 专用DMA设计 |
3.3.1 专用DMA数据传输方式 |
3.3.2 专用DMA硬件设计 |
4 设计验证与评估 |
5 结束语 |
(2)基于UWB的煤矿井下定位平台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 |
1.2 井下定位系统研究现状(Research status of underground positioning system)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route) |
1.4 论文章节安排(Arrangement of thesis chapters) |
2 相关技术介绍 |
2.1 UWB技术(UWB technology) |
2.2 定位技术(Positioning Technology) |
2.3 Arc GIS Server平台(Arc GIS Server platform) |
2.4 本章小结(Summary of this chapter) |
3 定位平台总体设计 |
3.1 平台功能性需求分析(Platform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alysis) |
3.2 平台非功能性需求分析(Platform 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alysis) |
3.3 平台概要设计(Platform service architecture design) |
3.4 保证设计得以实现的关键技术(The key technology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esign) |
3.5 本章小结(Summary of this chapter) |
4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联合最小二乘定位算法设计 |
4.1 经典定位算法(Classic positioning algorithm) |
4.2 算法仿真分析比较(Comparison of algorithm simulation analysis) |
4.3 影响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Main factors affecting positioning accuracy) |
4.4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联合最小二乘定位算法设计(Design of Based on Extended Kalman Filter Joint Least Squares Location Algorithm) |
4.5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联合最小二乘定位算法流程及仿真(Process and simulation of combined least square positioning algorithm based on extended Kalman filter) |
4.6 本章小结(Summary of this chapter) |
5 平台与分站通信协议设计 |
5.1 通信协议概述(Overview of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
5.2 平台与分站通信过程(Platform and substation communication process) |
5.3 协议需求分析(Protocol requirement analysis) |
5.4 基于UDP协议的平台与分站通信协议设计(Design of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platforms and substations based on UDP protocol) |
5.5 本章小结(Summary) |
6 定位平台详细设计 |
6.1 数据库设计(Database design) |
6.2 平台登录界面(Platform login interface) |
6.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Main functional module design) |
6.4 系统测试(System test) |
6.5 本章小结(Summary of this chapter)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Summary) |
7.2 展望(Prospect)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过滤算法的电加热道岔融雪系统的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道岔融雪控制系统设计 |
2.1 系统方案设计 |
2.2 电加热道岔融雪系统的结构 |
2.3 供电方式 |
2.4 融雪系统控制模式 |
2.5 车站控制终端 |
2.5.1 工作原理 |
2.5.2 车站控制端的组成 |
2.5.3 应急开关说明 |
2.6 轨旁电气控制柜 |
2.6.1 电气控制柜组成 |
2.6.2 工作原理 |
2.6.3 电气控制柜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采集子系统的设计 |
3.1 雪深传感器模块 |
3.1.1 雪深传感器 |
3.1.2 基本原理与安装 |
3.1.3 雪深数据采集 |
3.1.4 雪深传感器的维护 |
3.2 轨温传感器模块 |
3.2.1 总体结构 |
3.2.2 轨温传感器的安装 |
3.2.3 轨温数据采集 |
3.2.4 轨温传感器的维护 |
3.3 图像采集模块 |
3.3.1 基本原理 |
3.3.2 图像采集 |
3.3.3 摄像头的维护 |
3.4 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过滤算法设计 |
4.1 数据分类 |
4.2 数据过滤规则 |
4.2.1 过滤规则描述 |
4.2.2 关键阈值选取 |
4.3 过滤算法模型 |
4.4 过滤算法实现 |
4.4.1 雪深测量结果与数据分析 |
4.4.2 轨温测量结果与数据分析 |
4.5 数据过滤性能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道岔融雪系统的分析 |
5.1 系统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 |
5.2 远程控制中心与车站控制终端的通信实现 |
5.2.1 远程控制中心与车站控制终端通信协议 |
5.2.2 远程控制中心端实现 |
5.2.3 车站控制终端实现 |
5.3 道岔融雪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 |
5.4 系统融雪效果分析 |
5.4.1 道岔融雪效果 |
5.4.2 系统参数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无人机通信协议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攻击者与安全威胁 |
2.1.1 攻击者模型 |
2.1.2 攻击手段 |
2.2 无人机通信协议 |
2.3 密码学知识 |
2.3.1 椭圆曲线上离散对数问题 |
2.3.2 分组密码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3 认证协议设计 |
3.1 系统模型 |
3.1.1 安全需求 |
3.1.2 性能需求 |
3.2 方案设计 |
3.2.1 初始化设计 |
3.2.2 注册设计 |
3.2.3 认证设计 |
3.2.4 口令更改设计 |
3.2.5 撤销设计 |
3.3 正确性分析 |
3.4 安全性分析 |
3.5 效率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通信协议设计 |
4.1 通信模型 |
4.1.1 安全需求 |
4.1.2 性能需求 |
4.1.3 MAVLink数据报文 |
4.2 通信过程设计 |
4.2.1 加密过程设计 |
4.2.2 密钥协商与扩展设计 |
4.2.3 解密过程设计 |
4.3 安全性分析 |
4.3.1 通信协议 |
4.3.2 加密算法 |
4.4 效率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仿真环境配置 |
5.2 系统实现 |
5.2.1 通信模块的实现 |
5.2.2 身份认证的实现 |
5.2.3 安全通信的实现 |
5.3 实验测试 |
5.3.1 认证效率 |
5.3.2 通信效率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冰情检测系统的构建及雾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冰情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冰层厚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2 积雪深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3 静冰压力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4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 通信网络传输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
1.3.1 通信网络传输技术发展历程 |
1.3.2 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历程 |
1.3.3 5G移动通信网络研究现状 |
1.3.4 通信网络传输技术在冰情检测领域的应用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冰情检测方法及具有5G网络入网功能的冰情检测传感系统设计 |
2.1 引言 |
2.2 具有5G网络入网功能的冰情检测系统设计 |
2.2.1 NB-IoT技术发展历程 |
2.2.2 NB-IoT模块结构 |
2.2.3 基于NB-IoT与5G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的冰情检测系统设计 |
2.3 冰层厚度及冰下水位检测传感器 |
2.3.1 冰层厚度及冰下水位检测的基本原理 |
2.3.2 冰层厚度及冰下水位检测传感器 |
2.3.3 基于NB-IoT接口技术的冰层厚度及冰下水位检测传感器设计 |
2.4 积雪深度检测传感器 |
2.4.1 积雪深度检测的基本工作原理 |
2.4.2 积雪深度检测传感器 |
2.4.3 基于NB-IoT接口技术的积雪深度传感器电路设计 |
2.5 静冰压力检测传感装置 |
2.5.1 静冰压力检测的基本原理 |
2.5.2 光纤传感器基本工作原理 |
2.5.3 基于NB-IoT接口技术的多通道光纤静冰压力检测传感装置设计 |
2.6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 |
2.6.1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系统设计 |
2.6.2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系统及检测数据传输原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冰情检测传感系统动态优先级调度的分簇组网技术 |
3.1 引言 |
3.2 无线传感器系统组网方法及调度算法原理 |
3.2.1 无线传感器系统组网方法 |
3.2.2 无线传感器系统调度算法原理 |
3.3 基于分簇组网的冰情检测网络 |
3.3.1 基于分簇组网的冰情检测传感器网络结构 |
3.3.2 基于Zig Bee的冰情检测网络内部传输功能设计 |
3.3.3 动态优先级分配的冰情检测网络调度算法 |
3.4 基于动态优先级分配的分簇组网冰情检测传输技术仿真分析 |
3.4.1 基于动态优先级分配算法仿真参数设置 |
3.4.2 仿真测试及结果分析 |
3.5 改进的K-means冰情检测数据融合算法理论研究 |
3.5.1 数据融合理论模型 |
3.5.2 改进的基于距离代价函数的K-means算法 |
3.6 基于BP神经网络及改进型K-means算法的冰情检测数据分析 |
3.6.1 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
3.6.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冰情检测数据分析 |
3.6.3 基于BP神经网络及改进型K-means算法的仿真测试与实验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分层内容分发的5G雾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及其在河道流凌密度检测应用中建模及仿真研究 |
4.1 引言 |
4.2 雾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研究 |
4.2.1 5G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 |
4.2.2 雾无线接入网络架构 |
4.2.3 基于分层内容分发的F-RAN网络原理 |
4.3 河道流凌检测传输系统模型 |
4.3.1 F-RAN传输系统模型 |
4.3.2 分层内容分发策略模型 |
4.4 河道流凌检测雾无线网络BS和F-UE的传输概率模型 |
4.4.1 BS的传输概率理论模型 |
4.4.2 F-UE的传输概率理论模型 |
4.5 基于分层内容分发雾无线网络的河道流凌密度数据传输技术仿真分析 |
4.5.1 BS提供服务的河道流凌密度检测C-UE设备的SCDP |
4.5.2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F-UE提供服务的C-UE的SCDP |
4.5.3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C-UE的均值SCDP |
4.5.4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数据传输方案数值模拟及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5.2 研究工作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三维无线光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OWC的理论与关键技术 |
2.1 OWC大气信道分析 |
2.1.1 大气衰减效应 |
2.1.2 大气湍流效应 |
2.1.3 大气信道模型 |
2.2 全向光学智能天线 |
2.3 APT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SN的基础概念和分簇算法分析 |
3.1 WSN的网络结构 |
3.2 WSN的网络体系 |
3.3 WSN的拓扑结构 |
3.3.1 WSN的平面分布式结构 |
3.3.2 WSN的分层分布式结构 |
3.4 WSN的分簇算法协议 |
3.4.1 LEACH协议 |
3.4.2 TEEN协议 |
3.4.3 PEGASIS协议 |
3.4.4 HEED协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OWSN的三维分簇算法 |
4.1 算法模型搭建 |
4.1.1 节点模型 |
4.1.2 网络模型 |
4.1.3 能量模型 |
4.2 算法设计详解 |
4.2.1 簇首最优个数 |
4.2.2 簇结构半径 |
4.2.3 簇首选举阈值公式 |
4.2.4 簇建立过程 |
4.2.5 数据稳定传输阶段 |
4.3 算法仿真与分析 |
4.3.1 仿真参数设定 |
4.3.2 场景仿真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OWSN的三维分簇多跳算法 |
5.1 算法模型搭建 |
5.1.1 节点模型 |
5.1.2 网络模型 |
5.1.3 能量模型 |
5.2 算法设计详解 |
5.2.1 簇首最优个数 |
5.2.2 簇结构半径 |
5.2.3 簇首选举阈值公式 |
5.2.4 簇建立过程 |
5.2.5 数据稳定传输阶段 |
5.3 算法仿真分析 |
5.3.1 仿真参数设定 |
5.3.2 场景仿真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固态调功器独立加热控制的冰盖热熔钻机测控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冰盖钻机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2 硬件设计方案 |
2.2.1 电力传输方案设计 |
2.2.1.1 单相电力传输和三相电力传输的选择 |
2.2.1.2 供电电压方案论证 |
2.2.2 热熔方案设计 |
2.2.3 测控系统方案设计 |
2.2.3.1 RS485分布式组网 |
2.2.3.2 电力线载波通信设计方案 |
2.3 软件设计方案 |
2.3.1 冰下嵌入式软件设计 |
2.3.2 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3.2 电源变换系统 |
3.3 主控系统设计 |
3.3.1 微控制器的选择 |
3.3.2 MOSFET电路设计 |
3.3.3 电源电路设计 |
3.4 AC800V固态调功器设计 |
3.4.1 过零检测设计 |
3.4.2 双向可控硅及其触发 |
3.4.3 PWM转直流设计 |
3.5 通信电路设计 |
3.6 模拟量采集电路设计 |
3.7 分布式传感器设计 |
3.7.1 温度传感器设计 |
3.7.2 悬重传感器设计 |
3.7.3 直流采集与控制板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总体设计 |
4.2 随钻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 |
4.2.1 随钻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架构 |
4.2.2 uC/OS-Ⅲ操作系统介绍 |
4.2.3 通信协议设计 |
4.2.3.1 通信协议总述 |
4.2.3.2 主控板与从机的通信 |
4.2.3.3 主控板与上位机的通信 |
4.2.4 主控系统程序设计 |
4.2.5 传感器采集系统程序设计 |
4.3 冰面上位机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联调联试 |
5.1 实验室内测试 |
5.1.1 电源系统测试 |
5.1.2 AC800V固态调功器测试 |
5.1.3 主控制板测试 |
5.1.4 电力载波通信测试 |
5.1.5 传感器测试 |
5.1.5.1 温度传感器测试 |
5.1.5.2 悬重传感器测试 |
5.1.5.3 直流采集与控制板测试 |
5.1.6 实验室综合测试 |
5.2 试验场联调联试 |
5.2.1 梯度加热测试 |
5.2.2 悬重传感器测试 |
5.2.3 科学载荷平台测试 |
5.2.4 组装钻进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科研项目 |
发表专利 |
软件着作 |
科技竞赛 |
(9)气动电磁阀智能在线故障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针对电磁阀的测试系统 |
1.2.2 电磁阀在线检测和故障诊断 |
1.2.3 电磁阀测试系统的网络信息化 |
1.2.4 气动能源转换 |
1.3 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智能在线故障检测系统架构和算法 |
2.1 故障检测系统总述 |
2.2 基于瞬态特性预测电磁阀运行故障分析方案 |
2.2.1 用电流信号获取气动电磁阀的瞬态响应时间 |
2.2.2 基于LSTM的电磁阀故障风险预测算法 |
2.3 电磁阀瞬态响应特性计算算法 |
2.3.1 通过常值分割-指数拟合算法获取直流电流信号切换时间 |
2.3.2 交流响应切换时间点计算方法 |
2.3.3 在时间序列中得瞬态响应参数 |
2.3.4 失效状态下获得的瞬态响应参数 |
2.4 LSTM预测电磁阀运行状态 |
2.4.1 LSTM模型 |
2.4.2 使用窗口LSTM回归模型对动态特性进行预测 |
2.4.3 数据标准化 |
2.4.4 评价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在线故障检测系统硬件搭建 |
3.1 检测设备硬件设计 |
3.2 微小气动涡轮供电装置设计 |
3.2.1 微型涡轮模型 |
3.2.2 减速箱、发电机模型 |
3.2.3 XL4001电流反馈降压转换模型、锂电池充电特性 |
3.2.4 低功耗双稳态阀与驱动电路 |
3.2.5 功率和效率 |
3.2.6 GrEA多目标优化算法 |
3.2.7 多目标优化气动涡轮装置设计 |
3.3 检测设备及供电装置接口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在线故障检测系统软件开发 |
4.1 无线通信网络 |
4.1.1 基于NRF52832芯片的蓝牙从机工程搭建 |
4.1.2 Android移动设备与蓝牙从机间的一对多通信 |
4.1.3 数据库搭建 |
4.2 检测设备的驱动程序 |
4.2.1 双稳态阀驱动程序 |
4.2.2 数据读取程序 |
4.2.3 LED控制程序 |
4.3 ANDROID智能在线故障检测应用软件开发 |
4.3.1 Android应用整体结构设计 |
4.3.2 Android应用界面(UI)层设计 |
4.3.3 测试运行层设计 |
4.4 ANDROID移动端实现实时故障风险预测算法 |
4.4.1 基于Keras API的 LSTM动态特性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训练 |
4.4.2 电磁阀动态特性神经网络模型的验证 |
4.4.3 基于Android的 LSTM神经网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验证 |
5.1 瞬态响应时间计算算法评价 |
5.1.1 针对直流电磁阀电信号的常值分割-指数拟合算法评价 |
5.1.2 直流瞬态响应时间算法评价 |
5.1.3 交流瞬态响应时间算法评价 |
5.2 移动端基于响应时间序列的故障风险预测算法评价 |
5.2.1 数据源分析和整理 |
5.2.2 移动端故障风险预测算法实验结果 |
5.3 微小气动涡轮供电装置优化设计充电实验 |
5.4 检测设备性能参数说明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基于物联网的工厂生产数据监控系统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工业物联网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工业数据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1.3.1 论文主要工作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3 系统关键模块方案设计 |
2.3.1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2.3.2 协议转换方案设计 |
2.3.3 MQTT通信方案设计 |
2.3.4 系统安全防护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网关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网关硬件方案介绍 |
3.2 扩展模块设计 |
3.2.1 4G模块选型及电路设计 |
3.2.2 串口通信接口设计 |
3.2.3 电源模块设计 |
3.2.4 网络接口设计 |
3.2.5 USB模块接口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软件方案介绍 |
4.2 系统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 |
4.3 系统通用软件模块设计 |
4.3.1 网关配置文件解析和程序更新模块设计 |
4.3.2 网关内存地址空间模块设计 |
4.4 协议转换模块设计 |
4.4.1 上层接口设计 |
4.4.2 协议解析实现 |
4.5 MQTT协议通信客户端设计 |
4.5.1 MQTT消息设计 |
4.5.2 MQTT客户端发布设计 |
4.5.3 MQTT客户端订阅设计 |
4.6 系统安全防护设计 |
4.6.1 SYN端口检测防护设计 |
4.6.2 暴力破解防护设计 |
4.6.3 MQTT加密传输设计 |
4.6.4 入侵检测设计 |
4.6.5 实验仿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 |
5.1 数据监控系统测试环境搭建 |
5.2 数据采集测试 |
5.2.1 数据采集命令测试 |
5.2.2 多协议支持测试 |
5.3 数据存储测试 |
5.4 数据传输测试 |
5.4.1 多种上网方式测试 |
5.4.2 MQTT协议通信测试 |
5.4.3 协议转换功能测试 |
5.4.4 网络带宽占用测试 |
5.4.5 设备在线时长测试 |
5.5 数据显示测试 |
5.5.1 WEB配置及显示 |
5.5.2 云平台数据显示测试 |
5.6 系统安全防护模块功能测试 |
5.6.1 SYN端口防护测试 |
5.6.2 暴力破解防护测试 |
5.6.3 MQTT通信加密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
四、SNOW系统通信协议——Homer(论文参考文献)
- [1]密码SoC中算法IP核通用接口模型[J]. 王凯,李伟,陈韬,南龙梅.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21(10)
- [2]基于UWB的煤矿井下定位平台软件设计[D]. 陈甲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基于过滤算法的电加热道岔融雪系统的分析与优化[D]. 黄译锐.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无人机通信协议的安全性研究[D]. 李姝诺.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冰情检测系统的构建及雾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研究[D]. 钟震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7]三维无线光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研究[D]. 张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基于固态调功器独立加热控制的冰盖热熔钻机测控系统研制[D]. 李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9]气动电磁阀智能在线故障检测系统的研究[D]. 肖雅馨. 浙江大学, 2020(06)
- [10]基于物联网的工厂生产数据监控系统设计及实现[D]. 于海飞.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