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妈妈就是爱孩子

做妈妈就是爱孩子

一、当妈妈就要爱自己的孩子(论文文献综述)

姚鄂梅[1](2021)在《少年前传》文中认为一 "净心茶馆"四个字弯弯曲曲烫在一块赭色的原木上,门口挂着一只铜风铃,风吹过来,叮叮当当清越好听。店里客人不多,相比之下,三百米之外的星巴克就热闹多了,这是因为星巴克就在顶慧楼下,而顶慧,生意好到四部电梯都不够用,两年前还因为挤电梯发生过学生家长互殴事件,从那以后,电梯门口就多了几名身强力壮的保安,不停地招呼:学生先上!学生先上!被保安伸手拦住的家长们别无选择,只能暂避星巴克。细看就能发现,

吴成[2](2021)在《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理解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主要探讨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的认识,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成都市某两所幼儿园的两个大班幼儿与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访谈的形式了解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情况,并将两者对父母之爱的理解进行了对比。研究者将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通过NVivo11质性研究分析软件进行编码、分析得出以下相关结论。在关于父母是否爱我的问题上,其中约93%的幼儿认为父母是爱自己的,少部分幼儿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其中认为爸爸不爱的较多,妈妈不爱的较少。而对父母来说,大多数母亲认为孩子是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爱的,而父亲表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有两位父亲表示幼儿不能感受到自己的爱。在幼儿关于父母为什么爱自己的回答中,约40%的幼儿不知道为什么,其余幼儿认为父母爱我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5方面,分别是特殊的关系、父母之爱的表现、我对父母的价值、父母的责任、父母对我的期望。在关于父母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表现的理解上,研究者总结出幼儿认为父母之爱的表现共有10种,其中排在前五的分别是陪伴与玩耍、生活照料、物质需求的满足、语言表达、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少数幼儿将负向的爱作为了父母之爱的表现,即幼儿认为父母打自己、批评自己是父母之爱的一种表现。而父母认为的父母之爱的表现共有8种,排在前三的分别是陪伴与玩耍、教育与个人培养、正向语言;在关于父母不爱方式的理解上,研究者总结出幼儿认为的父母不爱的表现共有11种,其中排在前五的分别是:身体伤害、语言暴力、负向的情感态度、不满足生活需要;父母认为的父母不爱的表现共有8种,其中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冷暴力、比较、语言暴力,而父母将身体暴力作为不爱的方式排在倒数第三。关于理想的父母之爱,幼儿最希望的前三种父母之爱的方式分别是陪伴与玩耍、物质需要的满足、肢体语言。而父母认为的前三种理想的父母之爱是对幼儿的教育与个人培养、与幼儿建立朋友平等的关系、给予幼儿情感上的支持。研究者通过对比两者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发现在关于爱与不爱的表现上,他们在父母之爱的表现方式上差异不大,但在教育与个人培养、语言表达、物质需要的满足、生活照料这四种表现的重要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中,幼儿与父母不仅在身体暴力、冷暴力、负向的情感态度、不陪伴这四种不爱的表现的重要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表现方式上也存在差异。最后研究者根据本研究所得结论,给父母提出了相关建议:(1)尊重幼儿玩耍的权利(2)给予幼儿高质量的陪伴(3)了解幼儿的内心需要(4)请勿忽视幼儿当下的幸福(5)消除幼儿负向爱的观念(6)注重生活的仪式感(7)善用肢体语言表达爱

黄吉[3](2021)在《幼儿教师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一所优质公办园教师的访谈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视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关注幼儿教师培训的效果,评价培训的质量等等方式,都是在不断的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的提升,还是促进幼儿园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此次访谈的对象是昆明市一所优质公办园的33位一线教师,工作经验和参训经验都比较丰富,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研究对L幼儿园的发展概况、主要访谈对象的背景进行了介绍。结合正在参加培训的幼儿园教师的问卷反馈,通过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种方法,分析影响幼儿教师培训成果转化的四个方面的因素。还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成果进行了分类,给后续研究幼儿教师培训成果提供了参考。在理论基础方面,研究对知识转化理论、转化学习理论、知识整合教学理论进行简要的介绍,并依次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了国内关于对幼儿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从需求评价到运用科学化的测量方式来评价培训效果,综述了对国外幼儿教师培训经验的借鉴,对培训成果转化的研究和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研究都进行了阐述。研究最后从教师的角度建构了个人、园所、培训机构、幼儿家庭四个因素,对应培训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并展开了分析。研究从幼儿一线教师的实际工作角度出发,探索幼儿教师接受培训之后的实际转化情况,从幼儿教师个人、幼儿园组织机构、培训组织机构、幼儿家庭四个方面来分析,为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建言献策。由于幼儿教师培训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幼儿教师工作特殊等特点,幼儿教师培训之后对培训成果的运用程度相对较低,并且幼儿教师对培训内容的保持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所以研究提出优化幼儿教师培训成果转化的条件,在培训成果转化过程中应该坚持及时性、实用性、双赢性原则,以及建立科学规划、有效评价、分段沟通机制等策略,从而提高幼儿教师培训成果转化有效性。

李小花[4](2020)在《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3~6、7岁幼儿的游戏为研究对象,从儿童哲学的视角,运用游戏、自我、社会学、自然哲学等相关理论,采用哲学思辨和逻辑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然后深入幼儿园、社区、家庭,在自然情境中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录像、访谈,搜集和分析了大量实证资料。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上,对游戏与幼儿世界观(包括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关系、游戏促进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论述,进而得出了几点独到新颖的结论。本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包括五章、绪论和结语: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第一章。该部分在廓清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述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的基础上,着重从理论上研究了游戏、幼儿与儿童哲学,论述了游戏的本质、特征和类型、幼儿观、儿童哲学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在本研究中的价值,还在总体上探讨了游戏与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儿童哲学视角出发,将幼儿世界观分为幼儿自我观、幼儿社会观和幼儿自然观。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包括第二、第三、第四章。这部分主要从世界观的三个内容展开,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论述了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关系,以及游戏促进其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二章“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的形成发展”,主要探讨了幼儿自我观的内涵与外延;个体自我观发展的过程;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笔者亲自参与或观察的幼儿“自我取向”游戏实例,重点分析了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三章“游戏与幼儿社会观的形成发展”,主要分析了幼儿社会观的内涵及外延;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幼儿社会观的主要特点;并结合笔者亲自观察的幼儿“社会取向”游戏实例,重点探讨了游戏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四章“游戏与幼儿自然观的形成发展”,主要探析了幼儿自然观的内涵与外延;在梳理人类自然观发展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并基于笔者亲自参与或观察的幼儿“自然取向”游戏实例,着重探讨了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结语。第五章“游戏是幼儿的整个世界”,总结了本研究的如下结论:1.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2.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世界观(包括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是其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3.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我、发现了社会、发现了自然,发现了世界。4.以上结论对幼儿教育带来了诸多启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3点:1.视角新。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出发研究游戏于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价值,具有创新意义。2.内容新。虽然研究幼儿游戏的人很多,但国内外鲜见有人研究幼儿的世界观,更鲜见有人研究游戏是如何促进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的。3.观点新。本研究中关于“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的观点、关于“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的观点和“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社会观、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的观点,均具有创新性。本论文的不足在于:理论性不够强、哲学意味不够浓厚;幼儿游戏的实证资料搜集得不够全面;对当前幼儿游戏教育实践观照不足;关于“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过程”的探讨较为薄弱。

李春艳[5](2020)在《关于《妈妈的心》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人硕士学位毕业翻译作品选择的是育儿书籍《妈妈的心》,此书的作者是韩国育儿专家申英日,璞润教育理念的创始人。全书主要阐述一个道理:父母打骂孩子甚至是伤害孩子,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没过多久就会忘记,但那个伤痛始终存在于他的潜意识当中,孩子长大成人后并不会察觉到埋藏在潜意识当中的伤害,待伤痛重新浮现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平常会做很多奇奇怪怪地错事,或者莫名其妙对某件事情着急、生气、发脾气的原因,就是因为在潜意识当中,在这件事情上曾经受到过伤害。所以作者所主张的“璞润育儿理念”就是要以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和以体验大自然为基础,无条件地爱孩子。这本育儿作品,有别于其他书籍中教条式的方式方法,而是通过讲述身边细微事例来与读者产生共鸣,使读者懂得只有在改变自身的心态后,才能更好地教育下一代。通过翻译此作品,对译者育儿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对育儿问题困扰地父母们。此书出版于2013年4月,全书共分为五章,共327页。本次翻译项目译者选择前言、第一章和第二章,三部分开展韩汉翻译实践,共139页,原着前两章韩文字数共49091字,中文译文字数共30415作品目前尚无中文译本。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是译者对翻译实践做的总结报告,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作者申英日创建璞润家庭教育的背景,作者通过阅读大量育儿书籍及心理书籍,并结合23年来的育儿经验,与丈夫共同总结出了“璞润育儿理念”。同时简单介绍了“璞润育儿理念”中的重要两点: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无条件的爱孩子的一切;第二章为对翻译项目的简要介绍,主要介绍了作者和原着及翻译项目选题目的和意义。申英日作者出版的三本书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同时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讲师,她通过演讲帮助了许多被育儿问题困扰的父母,包括译者;第三章为译前准备和译前分析,主要阐述了译者在翻译此次翻译作品之前所做的一些准备,为了翻译好作品,在理解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璞润育儿理念”,成为延吉璞润家庭教育读书馆的一员,并通过上网课的方式进一步学习了“璞润育儿理念”;第四章为翻译项目案例分析,主要总结了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用到的翻译技巧,共从词汇翻译和句子翻译两个方面来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词汇方面用到的翻译技巧包括有引申译法、减词法、转换译法。句子方面包括增译法、合译法、分译法;第五章为结语,总结了译者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体会和不足,以及对未来的打算。在最后附上了翻译作品的原文和译者的译文。

曹雪慧[6](2020)在《关于《自尊心,妈妈的言传身教》的韩中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亲子教育图书一直以来都是与时俱进,长久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一类书籍,读者群针对性强,并对中国家庭教育和子女培养给予一定的教育意义。现阶段,虽然中国的亲子教育类图书层出不穷,但是以自尊感培养为主题的亲子教育类书籍还很有限。译者将韩国作品《(?)》作为毕业翻译作品,该书作者为韩国作家金美京。该书属于自我提升类别的书籍,主题为亲子教育类、成长经验谈方向。该书在2018年韩国interpark网站的畅销榜单上获得自我提升类图书的榜首第一名。《(?)》是一本讲述亲子教育心理的散文类图书。书中核心思想是强调子女的自尊感培养在成长中的重要性,本书以母亲视角来看待家庭教育的诸多问题,其根源都来自自尊感这个心理。译者选择翻译此书作为本次毕业作品,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为中国广大读者给予一定的教育启迪。全书共计10万字,共302页,有五章56个小节构成,本翻译项目翻译至第二章第五篇,译文共计34065字。该书目前尚无汉译本,译文不出版。本翻译项目的重点在于专注原文的主旨和内涵,能够准确表达和还原原文的内容和思想,努力做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原则。翻译侧重表达了原文的情感和思想,没有固守原文的语言形式。当然,翻译是一门戴着脚镣跳舞的“再创造”活动,原文的内容和感情随意夸张或减小,这是翻译译者努力克服的问题。同时,译文还努力克服了翻译腔、错译和漏译的问题,将原文的内容有血有肉地重新表达出来。本翻译实践报告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本翻译项目进行的,结合翻译理论依据来讨论该翻译项目中的实践问题,并对翻译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阐述,对译者研究生以来的所学和所想进行一次检验和总结。本实践报告书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中,译者阐述了本翻译项目的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论证本翻译项目对中国教育的启发,说明这本书的视角对于国内亲子教育类图书市场来说是一个全新角度,具有很高的翻译价值。第二章中,对翻译项目内容进行了描述,首先介绍了原着作者,介绍了作者的人生背景和创作生涯,同时介绍了原着的内容和在韩国的影响力。此外,还对列出了翻译项目的进行规划,说明翻译项目的时间安排和进程进展。在第三章中,对翻译的过程进行详细说明,过程分为译前准备和翻译过程,体现出翻译准备、理解、表达、修改的细节,对本翻译项目进程中的翻译细节做出详细说明。第四章是译例分析,在这部分中,译者采用相对独特的视角,首先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出来,并根据难点和重点进行案例分析。此外,还结合本翻译项目中经常出现的翻译方法,结合理论依据进行译例分析,从意译法的运用、填词法的使用到语序调整、成分转化等方面,找出代表性的例句同译文结合做出分析说明。最后,第五章是对本翻译实践报告书的总结,总结翻译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翻译实践报告书的撰写过程。综合毕业作品的整个过程,对自身翻译能力和翻译理论学习等方面做出总结。

卢红博[7](2019)在《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文中认为“孩子的天性有哪些?”答案的寻求可问广大家长,也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相信结果不外乎有两个答案,那就是提问与游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由于惊奇开始哲学思维。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哲学。但哲学一度被静态的理解,单纯地作为一门学科哲学而存在。在哲学的源头,生活的问题先于哲学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先于哲学的思考。(1)海德格尔号召:让哲学主题回归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吧,让哲学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吧!幼儿期的发展关乎人一生的成长,哲学的亲民化回归理应在幼儿教育中大放溢彩,滋养幼儿茁壮成长。民间传统游戏在中华民族童蒙历史长河中,是儿童用以理解自然、社会、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5—6岁幼儿是入学前一年阶段,是当前幼儿教育中最容易发生小学化倾向的阶段。5—6岁幼儿自身已具备哲学活动的天性基础,是人一生中最有必要开启哲学启蒙教育的时期,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另一幼儿天性特质,使民间传统游戏、哲学、5-6岁幼儿,这三个当代倍受瞩目与关切、影响幼儿一生发展的元素自然天成、顺理成章地交融在一起。本文基于谷鲁斯的内摹仿理论,运用文献法、参与观察法、访谈式问卷法、访谈法、教育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从六大部分切入,全面开展了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通过对幼儿哲学教学、游戏理论、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三个维度,尤其是3-6岁幼儿哲学教学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与阐述,捕捉到基于民间传统游戏进行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开展的突破口。并从语言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理论分析入手,运用大量的理论与事实依据论证认为,5—6岁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具有充分的可行性;运用游戏哲学得出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哲学教学中的特有价值;并在前两点论据的基础上,根据费舍尔哲学教学经验,制定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借鉴李普曼哲学教学范式的同时,结合文献研究中总结的相关经验以及本土文化建构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以期明确践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幼儿哲学教学是新时代幼儿成长、学前教育发展、哲学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依据当前幼儿哲学教学呈现出的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以故事性文本为主流教学素材、以探究共同体和对话为基本教学范式等的实然状况,借鉴的同时进行了两届大班21名幼儿23次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尝试。尝试与分析发现,幼儿哲学教学存在研究条件两极分化、教学范式相对教条、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等问题。从分析幼儿哲学思维特征和思维线索的现象入手,查摆影响幼儿哲学良性发展的规律性元素,主要来源于幼儿哲学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对社会环境认知与利用失衡、学习目标喧宾夺主等因素。如何开展有效的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本文提出应从教学决策、教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五大方面着手,教学决策包括方针导向、目标内容等的决策策略;还有教学理念、对话环境等的设计策略;关注模仿、改善提问等的互动策略;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评价策略;以及教学态度与宏观教育的反思策略等。哲学是人类成长进程中所需所有文化的基石,是一切学科之母。民间传统游戏是中华儿女最本真、最擅驾驭的生活学习方式。幼儿是人一生中习惯养成,人格建立的重要阶段,5-6岁幼儿是幼儿教育中最关键的转折期。如果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能够真正成为呵护幼儿天性,促进幼儿心智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成为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有力改革手段,那应该是游戏的幸福、教育的幸福,也是哲学的幸福,更是幼儿的幸福。

于明鑫[8](2019)在《二孩家庭学龄前阶段亲子关系现状的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二孩家庭的数量也相应地增加。二孩家庭在家庭结构规模扩展的情况下,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运用开放式访谈,同8个家庭的父母接触,以老二出生前后的时间线为轴,纵向叙述二孩家庭在老二出生后,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并梳理出不同父母对于“亲子关系”的理解和处理方式的逻辑框架,运用毕生发展理论对其进行解释与分析。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编码,主要得出如下结论:二孩家庭在老二出生初期,父母会将更多地精力与注意力投入到幼小子女的照养中,长子女会因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对新的家庭环境产生不适应,并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疏离。当父母意识到与长子女的亲子关系出现“危机”时,会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调试。调试的方法会由于家庭环境氛围的不同、父母角色认知的不同以及子女个性特征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随着老二的成长,父母与长子女的亲子关系在双方的互动过程中复归于“平静”;不同年龄阶段的父母也会同家中的年幼子女建立起与“父母同长子女的亲子关系”有着细微差异的“新型”亲子关系模式。依照毕生发展理论所强调的发展观,可以发现亲子关系中的两个行为主体——父母与子女,都是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下共同影响的产物,过程是复杂的,融合了衰退与进步,因此父母的年龄、子女的性别、出生次序及年龄、社会环境氛围,都对亲子关系的变动产生影响。为促进家庭内部良性亲子关系的构建,父母需要在老二出生前做好亲子关系变复杂的心理准备、学习相应的育儿策略,为处理同两个子女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内部家庭氛围;社会应为不同类型的二孩家庭提供高质量的保育支持,以提供适宜亲子关系构建的外部环境。

王莹[9](2019)在《心理暗示的神奇力量》文中指出绘本《五个好运气》,绘本主要是讲述了发生在红袋鼠身边的事,某一天早晨红袋鼠看见了五朵水仙花,它听奶奶说过水仙花能带来好运气,几朵就有几个好运气,因此它觉得它这一天会有五个好运气。接下来,红袋鼠果然有了五个好运气……

周秀琴[10](2016)在《小学生厌学的案例分析》文中指出一、案例晓航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高高的个子。进来时低眉顺眼,眉宇间难掩内心的抑郁。妈妈带他来找我时的问题是:孩子看到学习就烦。为此,妈妈感到非常的焦虑。我与晓航聊了一会儿,发现,晓航对学习确实有厌烦情绪,学习学一会儿就不想学了,感到自己不是好孩子。以下是我们谈话的部分内容:"你什么时候开始觉察到自己对学习有厌烦情绪的?"

二、当妈妈就要爱自己的孩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妈妈就要爱自己的孩子(论文提纲范文)

(1)少年前传(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2)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理解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基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需要
        1.1.2 基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认知的研究不足
        1.1.3 基于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爱
        1.3.2 父母与父母之爱
    1.4 文献综述
        1.4.1 幼儿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的相关研究
        1.4.2 成人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的相关研究
        1.4.3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一大班幼儿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研究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2.3.3 研究过程
        2.3.4 资料整理
        2.3.5 数据编码
    2.4 研究二大班幼儿父母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研究
        2.4.1 研究目的
        2.4.2 研究方法与工具
        2.4.3 研究过程
        2.4.4 资料整理
        2.4.5 数据编码
    2.5 研究的信效度
3 研究结果呈现
    3.1 研究一结果呈现
        3.1.1 大班幼儿对于父母之爱的感知现状
        3.1.2 大班幼儿认为父母之爱的表现
        3.1.3 大班幼儿认为父母爱我的原因
        3.1.4 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是一样的吗
        3.1.5 大班幼儿认为父母不爱的表现
        3.1.6 大班幼儿希望的父母之爱
    3.2 研究二结果呈现
        3.2.1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爱的表现
        3.2.2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幼儿是否可以感知爱
        3.2.3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幼儿不能理解的爱的表现
        3.2.4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的父母不爱的表现
        3.2.5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的理想的父母之爱
4 关于父母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对比
    4.1 关于父母之爱的表现的对比
        4.1.1 两者关于父母之爱的表现方式上大致相同
        4.1.2 两者在父母之爱表现上的差异
    4.2 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对比
        4.2.1 两者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方式上大致相同
        4.2.2 幼儿与父母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的差异
    4.3 导致两者关于父母之爱理解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
        4.3.1 认知上的差异
        4.3.2 角色定位的不同
5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关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表现
        5.1.2 关于幼儿对父母不爱的表现
        5.1.3 关于父母对父母之爱的表现
        5.1.4 关于父母对父母不爱的表现
    5.2 给父母的建议
        5.2.1 尊重幼儿玩耍的权利
        5.2.2 给予幼儿高质量的陪伴
        5.2.3 了解幼儿内心的需要
        5.2.4 请勿忽视幼儿当下的幸福
        5.2.5 消除幼儿负向的爱的观念
        5.2.6 注重生活的仪式感
        5.2.7 善用肢体语言表达爱
6 总的结论
7 研究反思
    7.1 研究对象
    7.2 研究方法
    7.3 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3)幼儿教师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一所优质公办园教师的访谈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幼儿教师培训
        二、培训成果
        三、培训成果转化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从参训幼儿教师需求角度来评价培训的效果
        二、培训效果研究从质性研究阶段转向科学研究阶段
        三、国外幼儿教师培训经验的引入和借鉴
        四、关于培训成果转化的研究
        五、关于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六、对研究综述的评析
    第五节 研究理论依据
        一、舒尔曼的知识转化理论
        二、杰克·麦基罗的转化学习理论
        三、马西娅·C·林的知识整合教学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L幼儿园发展概况
        二、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法
        四、案例研究法
        五、ATLAS.ti8 质性分析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三章 幼儿教师培训成果分类
    第一节 理论类培训成果
        一、培训理论成果运用较差的案例
        二、培训理论成果运用比较完善的案例
    第二节 情感类培训成果
    第三节 认知类培训成果
    第四节 生活类培训成果
第四章 影响幼儿教师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的设计
        二、预问卷的实施与分析
        三、正式调查的实施
    第二节 正式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
        一、样本概况
        二、参训幼儿教师个人因素分析
        三、幼儿园组织机构因素分析
        四、培训组织机构因素分析
        五、幼儿家庭对教师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
第五章 提升幼儿教师培训成果转化的策略
    第一节 优化幼儿教师培训成果转化的条件
    第二节 幼儿教师培训成果转化中应坚持的原则
        一、在成果转化中坚持及时性原则
        二、在成果转化中坚持实用性原则
        三、在成果转化中坚持双赢原则
    第三节 完善幼儿教师培训成果转化的机制
        一、科学规划机制
        二、有效评价机制
        三、分段沟通机制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幼儿教师个人因素
        一、幼儿教师年龄对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
        二、幼儿教师的教龄对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
        三、教师学历对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
        四、幼儿园女教师的生育和养育对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
    第二节 幼儿园组织机构因素
    第三节 培训组织因素
    第四节 幼儿家庭因素
    第五节 从幼儿教师角度分析影响转化过程中的对应因素
    第六节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游戏与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关系”相关文献述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游戏·幼儿·儿童哲学概述
    第一节 游戏
        一、游戏的本质
        二、游戏的特征
        三、游戏的类型
    第二节 幼儿
        一、幼儿是拥有独立人格、完整的、发展中的人
        二、幼儿是有能力的主体,是成人之师
        三、幼儿是感性强、理性弱的个体
        四、幼儿是热爱游戏、喜欢主动操作的个体
    第三节 儿童哲学
        一、儿童哲学的涵义
        二、儿童哲学在本研究中的价值
    第四节 游戏与幼儿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
        二、幼儿主要通过游戏与世界互动来建构世界观
        三、游戏是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四、游戏是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五、游戏是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第二章 游戏与幼儿自我观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幼儿自我观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一、幼儿自我观的内涵及外延
        二、个体自我观发展的过程
        三、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特点
        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逻辑
        一、游戏在物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二、游戏在人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三、游戏在我我互动中促进幼儿自我观发展
第三章 游戏与幼儿社会观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辨证关系及其特点
        一、幼儿社会观的内涵及外延
        二、幼儿社会观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三、幼儿社会观的主要特点
        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逻辑
        一、幼儿的社会取向游戏就是一个小场域(社会)
        二、幼儿游戏场域观等惯习的内化
        三、游戏场域观适用于其他场域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四、幼儿依据游戏场域观行动、社会观逐步形成
第四章 游戏与幼儿自然观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幼儿自然观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幼儿自然观的内涵及外延
        二、人类自然观发展史
        三、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特点
        四、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与游戏的关联
    第二节 游戏促进幼儿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逻辑
        一、游戏促进幼儿神话自然观、诗性自然思维发展
        二、游戏促进幼儿朴素、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
第五章 游戏与幼儿世界观
    第一节 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
        一、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行动
        二、幼儿在游戏中思考、发问、领会、获得概念
        三、幼儿在游戏中创造、生成生命
    第二节 游戏是幼儿世界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一、游戏是幼儿自我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游戏是幼儿社会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三、游戏是幼儿自然观形成发展的最佳途径
    第三节 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世界
        一、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我
        二、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社会
        三、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自然
    第四节 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尽量多为幼儿提供多种游戏的机会
        二、最大限度保障幼儿的游戏自由
        三、合理引导幼儿自愿自由场域观的适用范围
        四、引领幼儿的超功利社会观
        五、应用幼儿社会观的变化特性
        六、把握幼儿自然取向游戏的重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关于《妈妈的心》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作者简介
    2.2 作品简介
    2.3 翻译项目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三章 译前准备工作概述
    3.1 译前分析
    3.2 译前准备
第四章 翻译项目案例分析
    4.1 词汇翻译
        4.1.1 引申译法
        4.1.2 减词法
        4.1.3 转换译法
    4.2 句子翻译
        4.2.1 增译法
        4.2.2 合译法
        4.2.3 分译法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辞
附录: 原文译文对照

(6)关于《自尊心,妈妈的言传身教》的韩中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作者简介
    2.2 作品简介
    2.3 翻译项目进程
第三章 翻译过程
    3.1 译前准备
        3.1.1 自身翻译能力描述
        3.1.2 译前准备描述
    3.2 翻译过程
        3.2.1 初步翻译过程
        3.2.2 修改译稿过程
    3.3 翻译项目分析
第四章 译例分析
    4.1 书名和目录翻译
    4.2 词汇翻译
        4.2.1 人称翻译
        4.2.2 术语翻译
    4.3 句子翻译
        4.3.1 意译法的应用
        4.3.2 填词法的应用
        4.3.3 句子定语成分的调整
        4.3.4 多层次复句的翻译结构调整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原文、译文对照表

(7)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幼儿哲学教学
        (二)民间传统游戏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谷鲁斯内摹仿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谷鲁斯内摹仿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五)教育评价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幼儿哲学教学文献研究
        (二)国外有关游戏理论的文献研究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内幼儿哲学教学的文献研究
        (二)有关幼儿游戏的文献研究
        (三)有关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的文献研究
第二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理论建构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哲学进步呼唤幼儿哲学家的出场
        (二)幼儿哲学思维语言的发展水平分析
        (三)幼儿哲学何以存在的现象解读
        (四)幼儿哲学得以存在的学理解读
        (五)幼儿思维“神经窗户”打开的脑科学分析
    二、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教学价值分析
        (一)幼儿作为游戏的存在
        (二)游戏体验的思维触发机制
        (三)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优势
        (四)游戏作为哲学探究的价值
        (五)几个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意涵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一)思考能力目标
        (二)感知能力目标
        (三)社会交往能力目标
        (四)情感态度健康发展目标
        (五)对话能力目标
        (六)人格塑造目标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
        (一)文化建构场
        (二)思维游戏圈
        (三)复式驱动对话教学法
第三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应然、实然与尝试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应然诉求
        (一)新时代幼儿的成长需求
        (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哲学教学变革的需求
    二、幼儿哲学教学的实然状态
        (一)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同步发展
        (二)幼儿哲学教学内容以故事性文本为主
        (三)基本形成稳定的教学范式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尝试
        (一)基于“老鹰捉小鸡”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二)基于“网鱼”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三)基于“欻嘎拉哈”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四)基于“绕口令”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第四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条件两极分化
        (一)学术研究一线教学条件不足
        (二)教学实践一线学术研究粗浅
    二、教学范式相对教条
        (一)忽视非有声语言对话
        (二)规则不当易引发消极等待
    三、哲学经验准备匮乏
        (一)模仿原型脱离现实
        (二)哲学天性保护意识淡薄
        (三)教师面前表现拘束
    四、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
        (一)问答单向性、一次性与自问自答
        (二)高控阻止幼儿“七嘴八舌”
        (三)“内摹仿”过程缺失
        (四)“假问题”时有发生
        (五)角色期待革新思考不够
    五、过于强调没有问题答案
        (一)忽视幼儿习惯养成关键期
        (二)忽视探究内容领域特点
第五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尚未形成幼儿哲学联动机制
        (一)学术机构与教育机构缺乏合作
        (二)学术人员与一线教师默契欠佳
    二、对社会环境认知和利用失衡
        (一)幼儿生活经验媒体化
        (二)自由与安全责任矛盾
    三、知识传授与习得目标观念深重
        (一)习惯喧宾夺主的知识性学习
        (二)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思考过程
    四、存在原生家庭教育不当影响
        (一)“补偿”教育问题突显
        (二)家庭问题导致童心封闭
    五、新教育思想理解偏差
        (一)忽视内摹仿价值与实现过程
        (二)鼓励教育有失分寸
第六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策略
    一、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决策策略
        (一)学前教育行政机构确立方针导向
        (二)学术研究与一线教学联接合作
        (三)学前教育设定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四)幼儿哲学教学内容的决策
    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创设安全对话环境,量身定设组织教学
        (二)提供积极模仿范型,设定过程与结果目标
        (三)了解幼儿生活经验,从幼儿模仿天性出发
        (四)传统游戏常态化,在反复模仿中加深体悟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互动策略
        (一)摒弃成人视角目标,成就幼儿学习改变
        (二)积极改善提问,利用两个时间
        (三)避免旧习干扰视听,培养幼儿视听技巧
        (四)正确处理跟随性表达,将幼儿模仿价值最大化
        (五)把握规训与自由中控线,培养幼儿自我教育
        (六)幼儿模仿的另一种表达,无声语也要哲学解读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成效评价策略
        (一)幼儿哲学教学过程评价
        (二)幼儿哲学教学结果评价
        (三)教学成效评估总结
    五、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反思策略
        (一)基于教师教学态度的反思
        (二)基于教师教学组织的反思
        (三)基于教学反思的教育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式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评估项目
    附录4 研究开展过程性材料(选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二孩家庭学龄前阶段亲子关系现状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生育政策的调整带来家庭结构的变化
        (二) 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家庭内部关系产生变化
        (三) 二孩时代亲子关系面临的挑战
        (四) 自身的研究兴趣
    二、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亲子关系
        (二) 学龄前阶段
        (三) 二孩家庭
    四、文献综述
        (一) 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
        (二) 二孩家庭的相关研究
        (三)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 受访家庭的选择
        (二) 受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介绍
        (三) 提问方式的确定
    三、研究资料的分析
第三部分 二孩家庭学龄前阶段亲子关系现状的图景呈现
    一、老二出生前父母做的准备
        (一) 大龄二孩家庭父母对老大的坦诚与隐瞒
        (二) 正常二孩家庭父母与老大的沟通
    二、固有亲子关系面临的变化与挑战
        (一) 父母感到与老大沟通变少
        (二) 父母感受到老大对变化的不理解
        (三) 父母认为“大的应该让着小的”
    三、二孩家庭父母在处理与两个孩子亲子关系时的矛盾心态
        (一) 对老大陪伴时间少但不觉得有偏心
        (二) 抚育两个孩子很疲惫但觉得再累都值得
        (三) 两个孩子事情多,但不认为处理亲子关系变复杂
        (四) 学习处理孩子问题的方法但依然会情绪失控
    四、父母应对与老大关系出现波动时的实际做法
        (一) 提高父职角色在家庭教养中的参与度
        (二) 妈妈为安抚老大主动作出解释
        (三) 平均分配物质资源
        (四) 反思旧有观念,改进互动行为
    五、波动后的适应
        (一) 妈妈与老大关系的回温
        (二) 爸爸与老大关系的升温
        (三) 老大与老二关系的增进
    六、家庭内部新的亲子关系的构建
        (一) 大龄二孩家庭父母面临的“新挑战”与“新体验”
        (二) 正常二孩家庭父母面临的“新分工”与“新需求”
第四部分 从毕生发展理论视角反观二孩家庭父母对亲子关系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一、父母角色认知的发展变化
        (一) 抚育责任感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二) 权利控制感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三) 自我发展感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二、子女个性特征的差异
        (一) 孩子的性格差异:会撒娇的孩子“有糖吃”
        (二) 孩子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慢的孩子更需要关注
        (三) 父母对男女性别刻板印象及对儿童发展水平理解的交错影响
    三、家庭及社会环境氛围的变迁
        (一) 同胞互动氛围
        (二) 祖辈照养与亲代照养之间的家庭教养氛围
        (三) 时代环境及社会舆论导向氛围
    四、理论反思
        (一) 毕生发展观视角下的二孩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历程及复杂性体现
        (二)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下的亲子关系的转型与新建
第五部分 结语
    一、建议与研究反思
        (一) 父母应做好处理同两个孩子亲子关系时所面临的复杂性的准备
        (二) 父母应主动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学习有针对性的育儿策略
        (三) 提供全面的、高质量的保教支持服务
    二、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A CM访谈资料编码
附录B EM访谈资料编码
致谢
参考文献

(10)小学生厌学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例
二、原因分析
    (一) 晓航的认知源于孩子的自恋
    (二) 对学习的负面情绪源于妈妈的强化
三、给父母的建议
四、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

四、当妈妈就要爱自己的孩子(论文参考文献)

  • [1]少年前传[J]. 姚鄂梅.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6)
  • [2]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理解的对比研究[D]. 吴成.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幼儿教师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一所优质公办园教师的访谈数据[D]. 黄吉.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游戏中的幼儿世界 ——种儿童哲学的视角[D]. 李小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5]关于《妈妈的心》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春艳. 延边大学, 2020(05)
  • [6]关于《自尊心,妈妈的言传身教》的韩中翻译实践报告[D]. 曹雪慧. 延边大学, 2020(05)
  • [7]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D]. 卢红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8]二孩家庭学龄前阶段亲子关系现状的质性研究[D]. 于明鑫.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心理暗示的神奇力量[J]. 王莹. 家教世界, 2019(05)
  • [10]小学生厌学的案例分析[J]. 周秀琴. 现代教育, 2016(10)

标签:;  ;  ;  ;  ;  

做妈妈就是爱孩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