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硬组织激光的应用特点

口腔硬组织激光的应用特点

一、口腔硬组织激光应用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周旭,刘冬梅,李红文[1](2021)在《铒激光在口腔软硬组织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消融率和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铒激光在口腔软硬组织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消融率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1月口腔软硬组织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手术切除治疗,观察组采用铒激光治疗;于术后14 d评估治疗效果并完成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伤口愈合、手术时间、应激反应、消融率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伤口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时间、持续疼痛时间、治疗出血量及治疗后1 d、3 d VAS评分均短(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4 d NO、Cor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3、6个月消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感染、创缘红肿及咽部疼痛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铒激光用于口腔软硬组织中能创伤较小,能减轻疼痛,缩短手术及疼痛持续时间,降低应激发生,提高软硬组织消融率,且安全性较高。

刘敏[2](2021)在《不同能量密度的Er:YAG激光蚀刻牙本质对粘接强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利用不同能量密度的掺铒钇铝石榴石激光(Erbium:yttrium aluminum garnet,Er:YAG)蚀刻牙本质表面,通过观察牙本质表面扫描电镜图像、测试牙本质-树脂剪切力强度、分析牙本质-树脂断裂模式,比较不同能量密度下Er:YAG激光蚀刻牙本质对粘接强度的影响,为临床上激光蚀刻牙体组织在直接修复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新鲜拔除的18—40岁无龋第三磨牙80颗,去除釉质,暴露中层牙本质,制备牙本质平面试件,随机分为10组(n=8)。不做处理的空白对照组(C0),传统酸蚀的阳性对照组(C1),Er:YAG激光组(L1、L2、L3、L4),Er:YAG/酸蚀联合组(LA1、LA2、LA3、LA4),调节激光于非接触模式,R14手柄,设置激光参数:MSP模式,频率20 Hz,汽水比例:(7:3)m L/min,光斑直径1.3mm,照射速度1 mm/s,激光能量L1、LA1:40m J;L2、LA2:60m J;L3、LA3:80m J;L4、LA4:100m J,激光处理后LA1、LA2、LA3、LA4再以37%磷酸处理。其中每组随机2例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牙本质界面形貌;每组剩余6例分别用3M Single Bond 2粘接X-Trafill复合树脂后,制作成截面积4.0 mm×4.0 mm、长约8 mm的牙本质—树脂块共60个(n=6),用于进行抗剪切力强度实验,并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其断裂类型,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扫描电镜图像:空白对照组中牙本质表面玷污层明显,且牙本质小管不可见;阳性对照组中牙本质呈现蜂窝状改变,表面干净,形态均匀一致,牙本质小管口清晰暴露,少量玷污层,;Er:YAG激光组牙中本质小管口呈不规则的“弹坑”样凹陷,随着激光能量增加牙本质表面可见裂纹出现;Er:YAG/酸蚀联合组可见牙本质类似于酸蚀后牙本质的改变,但随着能量密度增加牙本质小管孔径大小不一。2.牙本质-树脂抗剪切强度试验:空白对照组(C0),阳性对照组(C1),Er:YAG激光组(L1、L2、L3、L4),Er:YAG/酸蚀联合组(LA1、LA2、LA3、LA4)的剪切力强度依次是:(13.52±0.66)MPa、(21.43±0.86)MPa、(23.00±1.46)MPa、(23.75±1.05)MPa、(23.36±1.20)Mpa、(23.52±1.11)MPa、(25.30±0.63)MPa、(25.39±0.86)MPa、(25.29±0.96)MPa、(25.72±0.73)MPa,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阳性对照组、Er:YAG激光组、Er:YAG/酸蚀联合组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YAG激光组、Er:YAG/酸蚀联合组与阳性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YAG激光组与Er:YAG/酸蚀联合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YAG激光组组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YAG/酸蚀联合组组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牙本质-树脂断裂类型分析:以混合破坏为主,占73%,内聚断裂占22%,粘接界面破坏占5%,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断裂类型的差别与单独Er:YAG激光蚀刻、单独酸蚀或Er:YAG/酸蚀联合蚀刻无关。结论:1.Er:YAG激光蚀刻牙本质可取得较传统酸蚀高的粘接强度,基于本实验的研究Er:YAG激光单独使用时在MSP模式40m J 20Hz可取得良好粘接强度。2.Er:YAG激光蚀刻联合酸蚀牙本质可取得较单独Er:YAG激光蚀刻或单独酸蚀刻处理牙本质表面更高的粘接强度。3.基于本实验的研究,Er:YAG激光用于牙本质蚀刻时,能量密度小于60m J是相对安全的参数。

杨雪莲[3](2021)在《Er:YAG激光与Nd:YAG激光应用于牙齿漂白效果体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传统药物漂白、冷光漂白、Er:YAG激光、Nd:YAG激光、Er:YAG激光联合Nd:YAG激光漂白,同时对牙体组织进行显微硬度测定及扫描电镜观察,探讨其漂白效果差异、漂白后牙齿颜色的稳定性、激光漂白对牙齿表面结构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因正畸拔除的前磨牙120个,随机分为6组。A组:未行任何处理;B组:35%过氧化氢涂布牙面;C组:35%过氧化氢涂布牙面+冷光漂白;D组:35%过氧化氢涂布牙面+Er:YAG激光;E组:35%过氧化氢涂布牙面+Nd:YAG激光;F组:35%过氧化氢涂布牙面+Er:YAG激光、Nd:YAG激光。通过数字化比色仪测量各组漂白前后的色彩学参数LAB,分析各组漂白效果差异,通过显微维氏硬度计测量漂白前、漂白后即刻及28天后的显微硬度值,并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分析激光漂白后对牙釉质表面结构的影响。结果:1.漂白后各组均产生显着的颜色变化:在漂白后即刻,C组变化最明显,F组次之,D组颜色变化最小;在漂白后28天,各组间漂白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2.D组、E组漂白后第7天ΔE较漂白后即刻升高(P<0.05),在漂白后7天开始颜色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C组、F组漂白后第14天ΔE较漂白后即刻显着升高(P<0.05),在漂白后14天开始颜色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3.C组漂白后即刻、漂白后28天较漂白前显微硬度降低(P<0.05),D组、E组、F组漂白后即刻、漂白后28天与漂白前显微硬度无明显差异(P>0.05)。4.扫描电镜观察:C组可见较多的裂纹,牙釉质表面较多凹窝及微孔,出现釉质脱矿;D组、E组、F组表面光滑,无明显的熔融及裂纹。结论:1.激光漂白与冷光漂白均能取得良好的漂白效果。2.漂白后即刻,Er:YAG激光联合Nd:YAG激光漂白与冷光漂白相比无明显差异,而单独的Er:YAG激光漂白和Nd:YAG激光漂白未显出优异性;在漂白后7天,各组激光漂白与冷光漂白效果趋于一致。3.单独的Er:YAG激光漂白和Nd:YAG激光漂白在牙齿漂白后7天颜色达到稳定,Er:YAG激光联合Nd:YAG激光漂白和冷光漂白则需在牙齿漂白后14天颜色达到稳定。4.各组激光漂白较冷光漂白后对牙齿显微硬度影响小。5.扫描电镜观察到各组激光漂白后牙釉质表面相对于冷光漂白而言牙釉质表面光滑,无明显的熔融及裂纹。

雷予曦[4](2021)在《超声骨刀“掀盖法”+反角涡轮机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采用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法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效果进行临床研究,术后3天观察各项指标与单纯采用反角涡轮机拔除临床效果的差异,以及术后6个月牙槽骨变化的差异,探讨治疗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及治疗方法,为微创拔除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材料和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要求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的病例,共45例,按照纳入标准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法,共25例患者,其中男14名,女11名,年龄范围:18-47岁,平均年龄:28.20±7.20岁;对照组:采用反角涡轮机法,共20例患者,其中男10名,女10名;年龄范围:19-36岁,平均年龄:26.50±4.48岁。术前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影像资料,术后抗炎治疗3天,术后3天复诊,记录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及张口受限程度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诊拍摄CBCT,并测量拔牙窝颊、舌侧牙槽骨高度变化,以及术后牙槽窝底部骨组织的形成高度。从手术至复诊检查所有操作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口腔外科医师操作,所有测量及记录均由同一位助手完成。所有CBCT拍摄均由由同一位技师完成。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2例患者出现感染排除,其中1例患者在术后1月出现拔牙创肿胀,多次局部采用3%双氧水加0.9%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未见明显好转后,与患者沟通后,二次手术切开发现移植骨块坏死,将其移除后行局部清创,后肿胀消退;另1例为术后1.5月出现拔牙创肿胀,抗炎后未见肿胀消退,局部切开发现移植骨块已经完全愈合,创口内有少量食物残渣,清创后愈合良好。手术时间:实验组:36.68±2.78min,对照组:26.85±1.81min,t=13.64,P=0.00<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疼痛程度(VAS评分):实验组平均得分2.92±1.15分,对照组平均得分3.75±1.02分,Z=2.357,P=0.01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Z=2.048,P=0.04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肿胀程度:实验组中度肿胀程度较对照组多,重度肿胀较实验组少,Z=1.982,P=0.04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张口受限程度:实验组以轻、中度张口受限为主,较对照组张口受限程度轻,Z=5.879,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下颌第二磨牙远中2mm颊、舌侧牙槽骨吸收量及牙槽骨底部骨形成高度:实验组颊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1.33±0.74mm,对照组颊侧骨吸收量为1.96±0.59mm,Z=2.787,P=0.00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1.16±0.41mm,对照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1.33±0.45mm,Z=0.788,P=0.43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牙槽窝骨组织形成量平均值为10.27±1.38mm,对照组平均值为9.22±1.58mm,秩和检验,Z=2.318,P=0.0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第二磨牙远中5mm颊、舌侧牙槽骨吸收量及牙槽骨底部骨形成高度:实验组颊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0.49±0.17mm,对照组颊侧骨吸收量为0.93±0.32mm,Z=4.60,P=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0.59±0.19mm,对照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0.77±0.22mm,Z=2.72,P=0.00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牙槽窝骨组织形成量平均值为13.67±1.30mm,对照组平均值为11.13±1.51mm,Z=4.523,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采用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法较采用反角涡轮机法拔除效果较好;术中视野清晰,操作方便,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6个月牙槽骨吸收少,牙槽窝骨形成量较多,可以有效恢复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减少远中牙槽骨的的缺损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达到“微创、高效”双重效应,值得在临床推广。

李正权[5](2021)在《酞菁类光敏剂用于牙齿漂白的体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的牙齿漂白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长期稳定性,但存在牙齿敏感、软组织刺激、釉质表面形态改变等副作用。本实验旨在探讨五聚赖氨酸酞菁锌光敏剂(pentalysineβ-carbonylphthalocyanine zinc,ZnPc(Lys)5)的体外牙齿漂白效果及其对釉质表面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可选择的漂白方案。材料和方法:本实验收集拔除的人类第三恒磨牙和前磨牙,要求牙齿完整、无龋坏裂纹、颜色分布均匀,vita比色为A2或更深,排除氟斑牙、四环素牙等。使用慢速硬组织切割机将收集的离体牙从釉牙骨质界处截断牙根,沿牙齿近远中方向将牙冠分为颊舌侧,去净冠髓组织,超声荡洗20 min后,使用统一模具将颊舌侧釉质块包埋于自凝树脂中,共制得126个样本。其中36个样本用于探究不同浓度光敏剂的牙齿漂白效果。剩余样本随机分为3组(A、B、C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A组,生理盐水)、实验组(B组,ZnPc(Lys)5)和阳性对照组(C组,过氧化氢凝胶)。将各组材料添加在样本表面,采用LED红光光源垂直照射样本,每次30min,每天2次,总光剂量为9 J/cm2,7天为1个周期,共漂白2个周期。分别在漂白前、第一个漂白周期后即刻、第二个漂白周期后即刻、漂白后1周和1个月测量牙齿颜色、表面显微硬度(surface microhardness,SMH)和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SR),并评价3组材料作用于试样表面后的温度变化。每组随机抽取1个样本,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其表面形态和结构的变化。结果:ZnPc(Lys)5具有良好的牙齿漂白能力,其最适宜的漂白浓度是20μM。在两个漂白周期后,B组(7.10±1.03)和C组(12.22±2.35)的颜色变化值(ΔE)明显高于A组(0.93±0.30)(P<0.05),且在漂白结束后1周和1个月未发现明显颜色回复。白度指数方面,B组(66.90±3.42)、C组(71.18±3.23)明显高于基线时(P<0.05),而A组(59.38±3.80)与基线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905)。在SMH方面,A组和B组在漂白前后SMH无显着改变(P>0.05),而C组明显降低(P<0.05)。此外,C组漂白后SR显着性升高(P<0.05),而A组和B组SR无明显变化(P>0.05)。SEM结果同样显示,C组釉质漂白后的表面形貌表现为腐蚀性釉质改变和微观粗糙度增加,A组和B组在实验期间未见形态学改变。三组样本在漂白过程中釉质表面温度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nPc(Lys)5具有满意的漂白效果,而且对牙釉质表面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牙齿漂白材料。

洪灯伟[6](2021)在《槲皮素对牙本质酸蚀性磨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牙酸蚀症(dental erosion)越来越成为影响人类口腔健康的一大疾病,其可造成牙釉质的广泛丧失,进而侵蚀牙本质。由于软化的牙本质耐磨性显着降低,易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发生病理性丧失。因此,如何延缓甚至阻止牙本质酸蚀性磨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槲皮素是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兼具牙本质源性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抑制及胶原交联作用,有望成为减少牙本质酸蚀性磨损的药物。根据现有文献及课题组前期研究,我们推论槲皮素可黏附于牙本质表面并渗入牙本质表层下,通过抑制牙本质源性MMPs的活性,以及通过交联作用增强牙本质胶原纤维的机械性能,从而提高牙本质的抗酸蚀性磨损性能。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1利用原位实验模型评估槲皮素对牙本质酸蚀性磨损的影响。2评估槲皮素的稳定性,探索槲皮素对牙本质黏附性能的影响因素,包括溶剂的pH、作用时间以及浓度,并评估槲皮素对牙本质的渗透深度。3评估槲皮素对外源性及牙本质源性性MMPs的抑制活性,以及其对牙本质胶原机械性能的影响。方法:1根据不同的处理溶液将牙本质试件随机分为6组(n=10),其中阴性对照组为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阳性对照组为120μg/ml氯己定(chlorhexidine,CHX),实验组为75μg/ml、150μg/ml及300μg/ml的槲皮素溶液(以下简称Q75、Q150、Q300)。招募15名志愿者,制作颌垫式牙托(每个牙托包含4个牙本质试件),采用口内原位循环酸蚀再矿化+口外刷磨的方案进行试件处理。每天进行4次循环酸蚀(erosion cycle),每次5 min,在每天的第一次及最后一次酸蚀后30 min进行刷磨实验,刷磨次数为30次,连续7天。采用表面轮廓仪检测,验证槲皮素对牙本质酸蚀性磨损的影响。2以未调节pH的槲皮素为参照(槲皮素-乙醇原液),通过配置pH分别为3、5、7.4、8、10的槲皮素-乙醇溶液,借助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ible spectrophotometer,UV-Vis)检测图谱变化,筛选出槲皮素稳定性较佳的pH值;根据以上结果,制备牙本质粉末,经槲皮素处理后,通过UV-Vis检测各组上清液吸光度,评估pH、浓度(75、150、300μg/ml)以及作用时间(1、2、4 min)对槲皮素黏附性能的影响;以槲皮素特征峰为参照,借助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laser confocal Raman spectrophotometer,LCRS)绘制经槲皮素处理后牙本质的2D拉曼光谱图像,检测槲皮素在牙本质表面的分布情况。任意选取2D拉曼图像中的一点,沿Z轴(深度)方向进行拉曼光谱扫描,绘制3D拉曼图像,评估槲皮素对牙本质的渗透深度。3以1,10-菲啰啉、CHX为阳性对照组,去离子水、无水乙醇为阴性对照组,Q75、Q150、Q300为实验组,向黑色96孔板中依次加入处理液(每组5个孔),MMP-8(1μg/ml)以及荧光底物,孵育后,分别在0 h、24 h采用酶标仪测取荧光信号强度,评估槲皮素对MMP-8的抑制活性。从Pub Chem数据库下载获得槲皮素的分子结构,从RCSB PDB数据库下载获得MMP-8的晶体结构,采用Auto Dock 4.2进行分子对接,探究槲皮素与MMP-8相互作用的方式及结合模式;制备7 mm×1.7 mm×0.7 mm的牙本质试件,根据不同的处理液随机分为6组(n=3),其中阳性对照组为CHX,阴性对照组为去离子水、无水乙醇,实验组为Q75、Q150、Q300。各组试件经处理液处理10 min后,均用柠檬酸酸蚀2 min,再将100μl荧光染料液滴于牙本质试件表面,孵育24 h后,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获取30μm厚的光学切片,定量检测槲皮素对牙本质源性MMPs的抑制活性;制备0.5 mm×0.5mm×10 mm的牙本质试件,根据不同的处理液随机分为5组(n=12),阴性对照组为去离子水及无水乙醇,实验组为Q75、Q150、Q300。各组试件经处理液处理60 min后,采用微拉伸测试仪以1 mm/min的加载速度进行拉伸试验,记录试件断裂时的最大载荷,千分尺测量断裂面的实际面积,计算微拉伸强度。结果:1原位实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所有实验组的表面丧失均显着降低(P均<0.001),其中Q150、Q300的表面丧失显着低于CHX(P均<0.05)。2在槲皮素稳定性的评估实验中,与槲皮素-乙醇原液相比,pH=7.4、5、3的槲皮素-乙醇溶液波形无明显变化,pH=10、8的槲皮素-乙醇溶液波形明显改变。pH=7.4、5的槲皮素-乙醇溶液在72 h内,最大吸收峰稍变弱,pH=3的槲皮素-乙醇溶液最大吸收峰在配置48 h后下降明显。在槲皮素黏附性能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中,pH以及作用时间对槲皮素的黏附性能影响甚微(P均>0.05)。随着浓度的提高,75、150、300μg/ml的槲皮素乙醇-原液对牙本质的黏附量增加,其中300μg/ml的槲皮素-乙醇原液黏附量显着多于其余两组(P均<0.05)。LCRS表明槲皮素均匀黏附在牙本质表面,其渗透深度可达30μm。3荧光定量实验表明槲皮素对MMP-8的抑制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其中Q300的抑制活性与阳性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均>0.05)。分子对接实验表明,槲皮素可通过与MMP-8的Ala-161、Glu-198和Tyr-216残基形成氢键结合,结合能为-38.456 KJ/mol;原位酶谱实验表明,Q75、Q150、Q300对牙本质源性MMPs的抑制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其中Q300的抑制活性与CHX无显着差异(P=0.58);微拉伸实验表明,槲皮素各浓度组的微拉伸强度值均显着大于阴性对照组(P均<0.001)。结论:1基于原位实验,槲皮素处理的牙本质经酸蚀磨损循环后表面丧失显着降低,其中Q150、Q300效果更佳。2槲皮素在中性(pH=7.4)及弱酸性(pH=5)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在碱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差;槲皮素黏附性能影响因素实验表明,pH及作用时间均对槲皮素的黏附性能影响甚微。槲皮素浓度可影响其黏附性能,随着浓度升高,黏附性能增强;Q300对牙本质的渗透深度可达30μm。3槲皮素可显着抑制外源性及牙本质源性MMPs的活性,且具有浓度依赖性。此外,槲皮素还可通过提高牙本质胶原的机械性能间接起到稳定DOM的作用。

顾芯铭[7](2021)在《3D打印多孔无定形聚芳醚酮复合支架的制备及成骨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由肿瘤、炎症、创伤和退行性病变等原因导致的骨缺损成为了临床上的常见问题。目前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将生物材料植入骨缺损部位,实现对骨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修复。钛及其合金作为传统的骨植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钛的弹性模量约为110GPa,与人体皮质骨的弹性模量(16-23GPa)差距过大,容易引起应力屏蔽效应,导致植体周围的骨吸收。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作为一种半结晶型聚芳醚酮(Polyaryletherketone,PAEK),具有与骨组织相近的弹性模量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口腔科和骨科领域中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3D打印技术与临床治疗联系紧密,它能快速、精准地打印出特定形状的植入材料,完成对骨缺损的个性化修复,但PEEK由于其结晶性,分子链呈规则的刚性,在3D打印后存在力学性能不理想、层间作用力不强、制品易分层翘曲以及与无机填料相容性差等缺点。无定形聚芳醚酮(PEK-CN)含有极性基团腈基(-CNs),能通过增强分子间的范德华力提高层间强度,在3D打印后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层间结合力。为提高PEK-CN的生物活性,可通过3D打印技术构建出多孔结构促进材料与骨组织的结合,提高骨整合效果。另外,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与骨组织中的羟基磷灰石在组成、结构和尺寸上高度相似,可有效促进骨再生,而且能与PEK-CN的极性基团相互作用提高二者的相容性,可作为3D打印PEK-CN的生物活性填料。研究目的:通过熔融沉积3D打印技术制备出PEK-CN、nHA/PEK-CN和多孔nHA/PEKCN支架,并对材料性能、生物相容性和体内外成骨作用展开研究,为PEK-CN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通过流变性能测试,确定挤出机的最佳工作温度和转速,制备PEK-CN的3D打印专用丝材。采用溶液法将不同质量分数的nHA与PEK-CN共混,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二者的相容性,并进行力学性能分析,选择合适质量分数的nHA用于3D打印。接下来对3D打印的PEK-CN和nHA/PEK-CN复合材料进行表面形貌观察、元素分析和力学性能分析。2.采用L929细胞活死染色、细胞毒性实验、RAW264.7巨噬细胞的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检测、溶血实验、蛋白吸附实验和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BF)实验评价3D打印PEK-CN、nHA/PEK-CN和多孔nHA/PEK-CN支架的生物相容性。3.分离并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SCs),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鉴定。采用细胞凋亡实验探究3D打印PEK-CN、nHA/PEK-CN和多孔nHA/PEK-CN支架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并通过对细胞粘附形态观察、细胞增殖实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分析、细胞矿化分析和成骨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研究各组材料对BMSCs粘附、增殖和成骨分化的作用。4.建立兔股骨远端骨缺损模型,将3D打印PEK-CN、nHA/PEK-CN和多孔nHA/PEK-CN支架植入骨缺损,通过Micro-CT检测、硬组织Van Gieson染色和生物力学推出实验分析各组材料植入体内12周后的骨整合效果。研究结果:1.通过熔融沉积3D打印技术制备了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PEK-CN、共混10wt%nHA的PEK-CN复合材料以及孔隙率为70%的多孔nHA/PEK-CN支架,其中多孔nHA/PEK-CN支架的力学性能与人松质骨相近。2.3D打印PEK-CN、nHA/PEK-CN和多孔nHA/PEK-CN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不会产生炎症反应。nHA/PEK-CN和多孔nHA/PEK-CN支架能明显促进蛋白质在材料表面的吸附以及在SBF中的磷灰石沉积。3.3D打印PEK-CN、nHA/PEK-CN和多孔nHA/PEK-CN支架均不会引起BMSCs的细胞凋亡。nHA/PEK-CN和多孔nHA/PEK-CN支架能明显促进BMSCs的粘附和增殖、ALP活性、细胞矿化作用和成骨相关基因ALP、RUNX2、BMP-2、COL-1、OCN和OPN的表达。4.3D打印nHA/PEK-CN和多孔nHA/PEK-CN支架能明显提高材料周围和内部的新骨形成以及骨-植入材料界面的结合强度。结论:3D打印PEK-CN及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其中nHA/PEK-CN和多孔nHA/PEK-CN支架还具有促进成骨分化和骨整合作用,为临床骨缺损的个性化修复提供了新方法。

王文雅[8](2021)在《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文中提出目的:1.回顾性分析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初诊儿童的病历资料,了解就诊儿童的口腔疾病发病情况,为儿童口腔疾病预防措施的制定和临床工作提供数据参考。2.结合五例不同类型的病例,探讨常见儿童口腔疾病的治疗方法及操作要点。方法:1.选取2019年5-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3216名儿童的病历资料,对患儿的年龄、性别、主诉、诊断、患病牙位、程度等信息进行Excel录入整理和SPSS软件统计分析。2.结合第一章的研究结果,选取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牙外伤、错畸形这几种最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的典型病例进行展示,结合临床操作指南及相关研究进展,对治疗计划的制定、治疗方法的选择、操作要点和治疗效果的评价进行深入探讨。结果:1.2019年5-12月共收集初诊病例3216例,其中男1707例,女1509例,年龄为1-15岁,中位数为6岁,平均年龄为(6.58±2.25)岁。主要就诊需求分布情况:龋病1414例(44.00%),牙齿发育异常621例(19.31%),预防检查538例(16.73%),牙髓根尖周病437例(13.59%),牙外伤111例(3.45%),错畸形69例(2.15%),其他26例(0.81%)。在3-5岁年龄段,因龋病和牙髓根尖周病就诊的患者占该年龄段就诊总人数的76.60%(802/1047)。乳牙龋病和牙髓根尖周病从就诊年龄分布上来看高峰期均位于4-6岁。2.通过短期随访,五例病例患儿均预后良好。结论:1.龋病是儿童口腔门诊工作的主要内容,且整体呈现低龄化的特征,需进一步加强低龄儿童龋的防治工作。2.儿童口腔科是按年龄划分的综合性科室,儿童口腔疾病复杂多样,涉及到口内、口外、修复、正畸各个领域以及乳牙列、混合牙列、恒牙列各个时期,儿童口腔医生应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结合临床指南规范化诊治。

张薇[9](2021)在《表面改性处理的不同铜含量的钛铜合金抗菌性能及成骨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纯钛因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优异的抗腐蚀性、生物相容性好、无磁性、无毒性等各种优良特性,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种植体植入材料之一。但纯钛作为生物惰性材料本身无抗菌性,因此容易导致局部的细菌繁殖,细菌容易在种植体颈部等区域黏附引起种植体周围炎而影响其骨结合能力。因此,提高种植体长期的抗菌活性变得尤为重要。虽然已有研究报道通过种植体表面改性,如表面涂层携有抗生素等方法能够抑制种植体植入后细菌感染,减少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但因涂层面积有限,抗菌活性物质结合效果差,负载能力有限,易分解丢失等问题影响种植体表面涂层的应用。因此,使钛植入物具有整体长效的抗菌性能,提高纯钛表面的生物活性,提高早期骨整合能力,将对有效地降低植入物植入后细菌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铜具有高效的、持久的广谱抗菌性能,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可发挥预防骨质疏松症,促进成骨分化的作用。本团队的前期研究表明,在钛合金中添加质量分数5%的铜可有效地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同时,阳极氧化技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易于控制,已成为改变钛及钛合金表面形貌并增强其成骨性能的高效途径之一。阳极氧化不仅能增强纯钛种植体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还能形成具有微米-纳米级孔洞结构的表面形貌。前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Ti-Cu合金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耐蚀性能、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及促成骨能力,作为种植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基于以上,我们首次利用阳极氧化技术对不同铜含量的钛铜合金进行表面改性,并对三种不同铜含量Ti-x Cu(x=3,5,7 wt%)合金的材料学性能、生物相容性、抗菌性能和体内安全性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和评价,筛选出抗菌性能、促成骨能力及生物相容性等综合性能最佳的新型表面改性钛铜合金。同时,我们制备了纯Ti和最优化铜含量的Ti-5Cu合金种植体,在比格犬下颌前磨牙处植入种植体3个月,观察Ti和Ti-5Cu合金体内骨结合情况和促成骨能力,为表面改性Ti-5Cu合金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研究方法:首先进行不同铜含量钛铜合金材料制备并进行表面改性处理。从材料的物理性能、体外抗菌实验、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植入实验等多方面对合金进行材料学及生物学性能综合评价。材料制备:Ti-x Cu(x=3,5,7 wt%)合金由真空自耗熔炉中电弧熔化纯钛和纯铜产生。将铸锭在740℃下进行热处理,空冷至室温。对照组选取商业二级纯钛。将材料切割成直径10毫米,厚度2毫米的圆片,碳化硅砂纸逐级机械打磨至#2000。将实验组钛铜合金放入3%氢氟酸溶液中进行阳极氧化,得到阳极氧化+HF酸蚀Ti-3Cu合金(简称Ti-3Cu);阳极氧化+HF酸蚀Ti-5Cu合金(简称Ti-5Cu)及阳极氧化+HF酸蚀Ti-7Cu合金(简称Ti-7Cu)。对照组纯钛经过氧化铝颗粒喷砂后酸蚀处理,获得喷砂酸蚀纯钛(简称Ti)。材料性能研究: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的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计算材料表面粗糙度参数。同时,对样品的微米/纳米表面及合金的截面显微结构进行深入地评估分析。根据ISO 10993-12国际标准,将Ti-x Cu(x=3,5,7 wt%)合金浸泡于生理盐水中,在37℃条件下分别浸泡1、3、7、14、21、28天后,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量溶液中铜离子的含量,并通过外形图像分析法测量材料表面的润湿性。通过图像计算接触角,比较不同合金接触角的变化及材料的亲疏水性能。体外抗菌实验: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株,以纯钛为对照评价Ti-x Cu(x=3,5,7 wt%)合金的抗菌活性。从定量抗菌试验、生物膜观察和细菌形态学检查三个方面研究了钛铜合金的杀菌率、对细菌形态变化的影响和细菌生物膜形成情况。将金黄色葡萄球菌与Ti-3Cu,Ti-5Cu,Ti-7Cu和Ti在37℃下共培养24小时,通过涂布琼脂平板计数黏附于材料表面和游离于周围培养基中的活菌,计算抗菌率。通过LIVE/DEAD(?)Bac Light TM Viability Kits L7012试剂盒检测细菌活力,激光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拍照。采用DAPI,SYPRO橘色染色剂和Con A依次对细菌生物膜进行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进行三维重建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与不同材料共孵育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的变化。通过透射电镜检测Ti-x Cu(x=3,5,7 wt%)合金对细菌内部微观结构的改变,深入分析实验材料的抗菌机制。体外细胞实验:通过MC3T3-E1细胞增殖、黏附、凋亡实验,考察不同铜含量钛铜合金的生物相容性;通过检测细胞的ALP活性和相关成骨因子的表达检测Ti-x Cu(x=3,5,7 wt%)合金的促成骨性能。体外培养MC3T3-E1细胞,将灭菌后的Ti-3Cu,Ti-5Cu,Ti-7Cu和Ti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CCK-8实验测定细胞相对增殖率,判定材料的细胞毒性级别。将Ti-3Cu,Ti-5Cu,Ti-7Cu和Ti与细胞共培养4小时和24小时后,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和DAPI双染,荧光显微镜观察MC3T3-E1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情况及细胞骨架结构变化。FITC/PI双染法测定细胞与材料共孵育3天和7天时细胞的凋亡情况,测定细胞的早期凋亡率。碱性磷酸酶测定试剂盒和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定3天和7天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RT-q PCR实验测定3天和7天的细胞中与细胞成骨相关基因Runx2,OPN和Collagen I的m RNA表达水平。体内植入实验:全身麻醉条件下,拔除比格犬双侧下颌第一至第四前磨牙。自然愈合3月后,在每只动物单侧下颌骨植入2颗Ti-5Cu种植体,在对侧下颌骨的相同部位,植入2颗相同尺寸的Ti种植体。植入后定期检查植入情况。植入后3个月,安乐死动物,并对植入部位进行大体观察,X射线观察,Micro-CT检测和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实验等。结果:材料性能评价:Ti-3Cu,Ti-5Cu和Ti-7Cu合金中实际Cu成分为3wt.%,4.82wt.%和6.6wt.%。经过表面改性处理的Ti-3Cu,Ti-5Cu和Ti-7Cu合金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多层次凹坑状空腔,空腔的底部有明显大小不一的微孔,直径从500纳米到2微米不等。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结合三维表面重建发现,四组材料平均粗糙度在1.0微米左右,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均为中度粗糙表面。材料的截面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随着合金中铜含量的增加,合金基体中Ti2Cu析出相也相应增多,Ti2Cu条带间的距离减小,排列更加紧密。接触角测定结果表明,四组材料合金接触角均大于90度,均为疏水表面。铜离子溶出试验中,Ti-3Cu,Ti-5Cu合金前3天的Cu2+释放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显着增加;3天至28天过程中,Ti-3Cu的Cu2+释放匀速缓慢的增加而Ti-5Cu合金中的Cu2+离子释放量基本维持不变。Ti-7Cu表面释放的Cu2+离子含量较高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在28天后达到475.4mg/L,远远高于Ti-3Cu,Ti-5Cu表面的Cu2+离子含量。体外抗菌实验: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Ti-x Cu(x=3,5,7 wt%)合金的抗菌活性发现:Ti-3Cu表面抗菌率为92.5%,具有杀菌活性;Ti-5Cu,Ti-7Cu表面的抗菌率分别为99.4%和99.9%,具有极强的杀菌活性。这说明Ti-5Cu与Ti-7Cu的抗菌率均大于Ti-3Cu,且两者的抗菌率相近。细菌生存力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表明Ti-5Cu和Ti-7Cu均具备阻止细菌生长和细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三染色体系(DAPI+SYPRO+Con A)荧光染色发现对照组Ti表面形成一层连续的细菌生物膜,为更多的细菌繁殖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地,Ti-3Cu表面零星分布着少量细菌,Ti-5Cu和Ti-7Cu表面基本无细菌存活,没有观察到胞外多糖和蛋白,也无菌斑生物膜形成。扫描电镜结果显示Ti表面黏附大量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呈球形,大量细菌聚集堆积成簇,呈葡萄串状排列。Ti-3Cu,Ti-5Cu和Ti-7Cu表面均出现黏附的破碎死亡的菌体,细菌出现明显塌陷、皱缩。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与Ti-3Cu共培养24小时后,细菌皱缩变形。Ti-5Cu和Ti-7Cu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24小时后,细菌表面破裂,胞质大量流失,内部中空,细菌死亡。与材料共孵育24小时后的细菌扫描电镜结果也与前述抗菌实验结果相一致。综上所述,Ti-Cu合金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总体抗菌性能为Ti-7Cu≥Ti-5Cu>Ti-3Cu.体外细胞实验:四组材料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后结果表明,细胞增殖未受到影响,其中Ti-5Cu在第7天时细胞增殖最快。根据毒性评价标准分级,Ti-3Cu及Ti-5Cu的RGR%均为0级,Ti-7Cu为1级。细胞黏附实验结果表明,与纯Ti相比,Ti-Cu合金的表面形貌有利于MC3T3-E1细胞的黏附和伸展,细胞紧密连接,伸展情况良好。细胞凋亡实验中发现三种Ti-Cu合金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植入材料的标准要求,其中Ti-5Cu组的细胞早期凋亡率最低。成骨性能相关因子检测发现,Ti-5Cu组和Ti-7Cu组在3天时能显着的增加细胞内碱性磷酸酶的水平。同时,Ti-5Cu组在7天时间点能上调成骨细胞成骨相关基因Runx2,OPN和Collgen I的m RNA表达水平。体内植入实验:动物体内植入实验表明,植入比格犬下颌骨三个月后,X射线观察、Micro-CT和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结果都显示,Ti-5Cu种植体与Ti种植体骨结合能力相似,均具有良好的骨结合性能,种植体周围无明显的骨吸收现象。结论:1.Ti-x Cu(x=3,5,7 wt%)合金和Ti材料表面性能相似,平均表面粗糙度基本相同,均为中度粗糙表面。接触角均大于90度,均为疏水表面特性。2.随着合金中铜含量的增加,合金基体中Ti2Cu析出相也相应增多,Ti2Cu条带间的距离减小,排列更加紧密。3.三种材料的Cu2+释放速度中,Ti-7Cu释放最快最多,Ti-5Cu的Cu2+离子速度稳定,释放量适中,Ti-3Cu释放量最低。4.Ti-3Cu具有杀菌活性,Ti-5Cu和Ti-7Cu表面具有极强的杀菌活性,总体抗菌性能Ti-7Cu≥Ti-5Cu>Ti-3Cu。Ti-5Cu,Ti-7Cu能够很好地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5.Ti-x Cu(x=3,5,7 wt%)合金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影响小,其中Ti-5Cu最有力于细胞增殖。同时,发现三组Ti-Cu合金材料的RGR均高于75%,符合植入材料标准要求。根据毒性评价标准分级(CTG),Ti-3Cu及Ti-5Cu为0级,Ti-7Cu为1级,Ti-3Cu和Ti-5Cu无细胞毒性。6.铜元素的加入有促进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Ti-5Cu和Ti-7Cu显示出较好的促成骨能力。7.动物体内研究发现,Ti-5Cu种植体比Ti种植体抗菌性能好,能够有效的减少局部的牙龈红肿等症状。8.体内研究表明,Ti-5Cu种植体与Ti种植体的体内促成骨活性和骨结合性能较好。综合以上研究结果,Ti-5Cu合金有望成为新一代口腔金属植入体材料。

付玉琴[10](2021)在《氟化物与Er:YAG激光联合对脱矿牙本质再矿化作用的体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将38%氟化氨银(Silver Diamine Fluoride,SDF)、适乐氟保护漆(ClinproTM White Varnish,CPWV)单独或分别与相同参数的低能量Er:YAG激光联合作用于脱矿牙本质,分析低能量Er:YAG激光与两种氟化物对脱矿牙本质的协同再矿化作用,为低能量Er:YAG激光作为氟化物治疗脱矿牙本质的辅助技术手段这一可能性提供实验参考。[方法]收集20-25岁因正畸或牙齿阻生需要拔除的牙体无缺损、根尖孔封闭的第三磨牙10颗,体视显微镜下排除龋坏、裂纹、变色、牙发育异常及根尖孔发育不完全者。取咬合面釉质下方2~2.5mm厚的牙本质,经包埋、切割、抛光后,制备成10个牙本质块。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每个牙本质块的(?)面随机分为 4 组,分别为:A 组:SDF;B 组:CPWV;C 组:CPWV+Er:YAG;D组:SDF+Er:YAG。;A、B组分别作为D、C组的阳性对照,以分析低能量Er:YAG激光分别与38%氟化氨银、适乐氟保护漆两种氟化物对脱矿牙本质的协同再矿化作用。经过耐酸指甲油封闭处理后,制备成面积为2mm×2mm的4个开窗区域。运用pH值为4.4的乙酸盐溶液浸泡96h制备脱矿牙本质块,并用耐酸指甲油封闭开窗区域的一半作为初始值检测用途。C、D组进行相同参数的Er:YAG激光照射后,A、D组涂布SDF,B、C组涂布CPWV,作用时间为4h。将所有样本经纯水清洗后进行每天6次、持续8天的pH循环处理。使用显微CT,对样本进行三维图形扫描及图形重建,检测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矿物质密度MD、脱矿深度LD变化。采用维氏显微硬度仪,检测样本表面显微硬度SMH变化。采用Two-way ANOVA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Fridman M检验、Wicoxon配对法对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分析干预是否有再矿化效果。[结果]1.显微CT检测结果:(1)在矿物质密度MD指标下,A、B、C、D组干预前后的再矿化情况组内比较结果:A(t=0.444,P=0.668)、B(t=2.132,P=0.924)、C(t=0.062,P=0.38)、D(t=0.289,P=0.7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在矿物质密度MD指标下,A组与D组、B组与C组的组间差异比较结果分别为:①初始矿物质质密度MD0:A组与D组比较(F=0.195,P=0.669),B组与C组比较(F=0.421,P=0.5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干预后的矿物质密度MD1:A组与D组比较(F=0.932,P=0.36)、B组与C组比较(F=1.750,P=0.2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干预前后的矿物质密度差值△MD:A 组与 D 组比较(F=0.203,P=0.663),B 组与 C 组比较(F=2.513,P=0.1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在脱矿深度LD指标下,A、B、C、D组干预前后的再矿化情况组内比较结果:A(t=1.697,P=0.124)、B(z=-1.784,P=0.0744)、C(z= 1.07,P=0.285)、D(t=1.911,P=0.0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在脱矿深度LD指标下,A组与D组、B组与C组的组间差异比较结果分别为:①初始脱矿深度LD0:A组与D组比较(F=1.34,P=0.277),B组与C组比较(χ2<0.0001,P=0.9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干预后的脱矿深度LD1:A组与D组比较(F=1.685,P=0.224),B组与C组比较(χ2=3.6,P=0.0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干预前后的脱矿深度差值△LD:A组与D组比较(F=0.44,P=0.881),B组与C组比较(χ2=3.6,P=0.0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表面显微硬度检测结果:(1)在表面显微硬度SMH指标下,A、B、C、D组的组内干预前后再矿化情况比较结果:A(z=-1.172,P=0.241)、B(z=--1.886,P=0.059)、C(z=-1.07,P=0.285)、D(z= 1.478,P=0.1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在表面显微硬度SMH指标下,A组与D组、B组与C组的组间差异比较结果分别为:①初始表面显微硬度SMH0:A组与D组比较(F=0.524,P=0.448),B组与C组比较(χ2=3.6,P=0.0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干预后的表面显微硬度 SMH1:A 组与 D 组比较(χ2=0.4,P=0.527),B 组与 C 组比较(χ2=1.6,P=0.2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干预前后的表面显微硬度差值△ SMH:A组与D组比较(F=0.168,P=0.691),B 组与 C 组比较(χ2<0.0001,P=0.9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pH循环脱矿后,38%氟化氨银、适乐氟保护漆、适乐氟保护漆+Er:YAG激光、38%氟化氨银+Er:YAG激光四种干预方式处理前后的脱矿牙本质理化、力学性能不变,即四种干预方式均抑制了脱矿牙本质进展,但未促进已形成的病损再矿化。2.适乐氟保护漆+Er:YAG激光联合应用与适乐氟保护漆单独应用相比、38%氟化氨银+Er:YAG激光联合应用与38%氟化氨银单独应用相比对脱矿牙本质的再矿化疗效均无协同增强作用。低能量Er:YAG激光是否能作为氟化物治疗脱矿牙本质的辅助治疗手段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

二、口腔硬组织激光应用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腔硬组织激光应用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铒激光在口腔软硬组织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消融率和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临床效果:
        3.2 应激反应:
        3.3 消融率及安全性:
    4 统计分析
结 果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 两组应激反应比较
    3 两组消融率及安全性比较
讨 论

(2)不同能量密度的Er:YAG激光蚀刻牙本质对粘接强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能量密度的 Er:YAG 处理组牙本质界面的形貌观察
    2.2 不同能量密度的 Er:YAG 处理组剪切粘接强度测试
    2.3 牙本质-树脂断裂类型
3 讨论
    3.1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案的选择
    3.2 扫描电镜对不同能量密度的 Er:YAG 激光处理组的形貌分析
    3.3 不同能量参数的 Er:YAG 激光对牙本质粘接性能的影响
    3.4 断裂类型的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激光蚀刻牙体组织在直接粘结技术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
个人简介

(3)Er:YAG激光与Nd:YAG激光应用于牙齿漂白效果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器械和材料
    1.3 实验步骤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组间漂白效果差异
    2.2 各组漂白后颜色稳定性
    2.3 漂白后显微硬度差异
    2.4 漂白后牙釉质表面形态变化
3 讨论
    3.1 Er:YAG 激光和Nd:YAG 激光的牙齿漂白效能
    3.2 牙齿比色
    3.3 牙齿漂白中显微硬度测定的影响因素
    3.4 关于实验结果的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r:YAG 激光应用于口腔硬组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超声骨刀“掀盖法”+反角涡轮机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病例的纳入
        2.1.2 超声骨刀
        2.1.3 反角涡轮机
        2.1.4 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可即邦)
        2.1.5 其他实验器材
    2.2 外科手术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过程
    2.3 复诊
    2.4 观察指标测量方法
        2.4.1 术后疼痛程度
        2.4.2 术后肿胀程度
        2.4.3 术后张口受限程度
        2.4.4 术后并发症
        2.4.5 术后骨组织愈合的测量
    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3.2 评价指标统计分析
        3.2.1 术后疼痛
        3.2.2 术后肿胀
        3.2.3 术后张口受限
        3.2.4 术后并发症
        3.2.5 术后骨组织愈合的测量
第4章 讨论
    4.1 反角涡轮机临床效果
    4.2 超声骨刀临床效果
    4.3 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临床效果
    4.4 缺陷与不足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拔除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酞菁类光敏剂用于牙齿漂白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浓度光敏剂的漂白效果
    引言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光敏剂与过氧化氢凝胶的漂白效果对比
    引言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漂白后釉质表面物理变化的检测
    引言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病例报告
    前言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病例四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激光在牙冠延长术中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6)槲皮素对牙本质酸蚀性磨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一 槲皮素对牙本质酸蚀性磨损影响的原位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实验二 槲皮素的稳定性、黏附性能及渗透深度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实验三 槲皮素提高牙本质抗酸蚀磨损性能的机制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牙酸蚀症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历
致谢

(7)3D打印多孔无定形聚芳醚酮复合支架的制备及成骨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骨的结构、组成与功能
    1.2 聚芳醚酮生物材料
        1.2.1 聚芳醚酮简介
        1.2.2 聚芳醚酮性能
    1.3 聚芳醚酮改性方法
        1.3.1 添加生物活性成分
        1.3.2 表面形貌改性
    1.4 聚芳醚酮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1.5 无定形聚芳醚酮
        1.5.1 无定形聚芳醚酮的特点
        1.5.2 无定形聚芳醚酮的化学改性
        1.5.3 无定形聚芳醚酮用于3D打印的优势
    1.6 3D打印及聚芳醚酮3D打印的研究进展
        1.6.1 3D打印技术
        1.6.2 聚芳醚酮3D打印的研究进展
    1.7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3D打印多孔无定形聚芳醚酮复合支架的制备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PEK-CN的制备与流变性能
        2.3.2 PEK-CN粒料与丝材的制备
        2.3.3 溶液法共混nHA/PEK-CN的制备与表征
        2.3.4 3D打印nHA/PEK-CN的制备与表征
        2.3.5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PEK-CN的流变性能
        2.4.2 nHA/PEK-CN的断层形貌
        2.4.3 nHA/PEK-CN的造粒结果
        2.4.4 nHA/PEK-CN的力学性能
        2.4.5 3D打印nHA/PEK-CN的表面形貌和力学性能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3D打印多孔无定形聚芳醚酮复合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与接种
        3.3.2 材料消毒与浸提液制备
        3.3.3 细胞毒性实验
        3.3.4 炎症相关基因检测
        3.3.5 溶血实验
        3.3.6 蛋白吸附实验
        3.3.7 模拟体液实验
        3.3.8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4.1 细胞毒性实验
        3.4.2 炎症相关基因表达
        3.4.3 溶血实验
        3.4.4 蛋白吸附实验
        3.4.5 模拟体液实验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3D打印多孔无定形聚芳醚酮复合支架的体外成骨分化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兔BMSCs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
        4.3.2 细胞凋亡实验
        4.3.3 细胞粘附及伸展观察
        4.3.4 细胞增殖实验
        4.3.5 碱性磷酸酶分析
        4.3.6 细胞矿化分析
        4.3.7 成骨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4.3.8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
        4.4.1 BMSCs鉴定
        4.4.2 细胞凋亡实验
        4.4.3 细胞粘附及伸展观察
        4.4.4 细胞增殖实验
        4.4.5 碱性磷酸酶分析
        4.4.6 细胞矿化分析
        4.4.7 成骨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3D打印多孔无定形聚芳醚酮复合支架的体内骨整合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材料准备与实验分组
        5.3.2 骨缺损模型建立
        5.3.3 Micro-CT检测
        5.3.4 组织学分析
        5.3.5 生物力学推出试验
        5.3.6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
        5.4.1 动物术后观察
        5.4.2 大体样本观察
        5.4.3 影像学分析
        5.4.4 组织学分析
        5.4.5 生物力学推出试验结果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性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儿童口腔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
    第一部分 乳牙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
        病例一 严重低龄儿童龋序列治疗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年轻恒牙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
        病例二 左下后牙深龋行部分活髓切断术+超瓷嵌体修复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病例三 右下后牙慢性根尖周炎行牙髓血运重建术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牙外伤的临床治疗
        病例 四左上前牙简单冠折合并右上前牙复杂冠折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治疗
        病例五 活动矫治器矫正乳牙列期前牙反(牙合)一例
        讨论
        体会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激光在儿童口腔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表面改性处理的不同铜含量的钛铜合金抗菌性能及成骨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钛铜合金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合金熔炼和样品加工
        2.2.2 显微组织分析
        2.2.3 浸泡实验
        2.2.4 润湿性测试
        2.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合金表面改性处理后的结构分析
        3.2 平均表面粗糙度的测定和比较
        3.3 截面扫描电镜结果
        3.4 水接触角结果
        3.5 铜离子释放结果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Ti-xCu合金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比较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细菌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菌培养
        2.2.2 抗菌活性分析
        2.2.3 细菌活力分析
        2.2.4 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菌和胞外聚合物
        2.2.5 扫描电镜观察
        2.2.6 透射电镜检测细菌内部结构
    3 结果
        3.1 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Ti-x Cu合金的抗菌活性分析
        3.2 细菌生存力抑制情况
        3.3 细菌生物膜抑制情况
        3.4 扫描电镜结果
        3.5 透射电镜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Ti-xCu合金对MC3T3-E1细胞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细胞系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CCK-8实验
        2.2.3 细胞骨架形态观察
        2.2.4 细胞凋亡实验
        2.2.5 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实验
        2.2.6 RT-qPCR实验
        2.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Ti-xCu合金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影响和毒性作用
        3.2 Ti-xCu合金对MC3T3-E1细胞黏附的影响
        3.3 Ti-xCu合金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3.4 Ti-xCu合金对MC3T3-E1细胞内碱性磷酸酶含量的影响
        3.5 Ti-xCu合金对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Ti-5Cu种植体的动物体内实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骨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
        2.2.2 X射线观察(根尖片)
        2.2.3 Micro-CT观察和种植体三维重建
        2.2.4 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犬的口腔植入大体观察
        3.2 X-ray根尖片观察
        3.3 Micro-CT观察
        3.4 硬组织切片及染色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钛及钛铜合金在生物医用材料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氟化物与Er:YAG激光联合对脱矿牙本质再矿化作用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牙本质脱矿方法和药物的体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口腔硬组织激光应用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铒激光在口腔软硬组织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消融率和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J]. 周旭,刘冬梅,李红文.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1(09)
  • [2]不同能量密度的Er:YAG激光蚀刻牙本质对粘接强度的影响[D]. 刘敏.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Er:YAG激光与Nd:YAG激光应用于牙齿漂白效果体外研究[D]. 杨雪莲.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超声骨刀“掀盖法”+反角涡轮机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临床研究[D]. 雷予曦. 南昌大学, 2021(01)
  • [5]酞菁类光敏剂用于牙齿漂白的体外研究[D]. 李正权.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槲皮素对牙本质酸蚀性磨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洪灯伟.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3D打印多孔无定形聚芳醚酮复合支架的制备及成骨作用研究[D]. 顾芯铭. 吉林大学, 2021(01)
  • [8]儿童口腔门诊初诊需求分析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治疗[D]. 王文雅.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9]表面改性处理的不同铜含量的钛铜合金抗菌性能及成骨性能的研究[D]. 张薇.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10]氟化物与Er:YAG激光联合对脱矿牙本质再矿化作用的体外研究[D]. 付玉琴.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标签:;  ;  

口腔硬组织激光的应用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