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管窦纤维胆道镜术后残留肝胆结石的失败因素分析

T管窦纤维胆道镜术后残留肝胆结石的失败因素分析

一、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肝胆道残余结石失败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谈义政[1](2021)在《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对比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序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T管引流与一期行LCBDE+LC+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手术治疗的95例胆总管结石合并Ⅱ级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PTGD分为一期手术组(LCBDE+LC,n=45)和二期手术组(PTGD+LCBDE+LC,n=50)。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先给与抗炎等基础治疗,一期手术组患者,24h内行LCBDE+LC+T管引流,二期手术组首先行PTGD,3日后行LCBDE+LC+T管引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PTGD前与PTGD 3天后检查/检验结果,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总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41.71±12.43/40.1±9.47)岁、性别比(男/女,20/25、22/28)、基础病及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GD前与PTGD3天后检查/验结果显示:PTGD 3天后与PTGD前相比,ALT、直接胆红素分别从 63.22±27.84U/L、53.62±48.38umol/L 降至 50.78±22.38U/L、31.36±36.07u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肝功能好转。体温、IL-6、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从37.47±1.13℃、61.44±20.31ng/L、10.85±4.24×10^9/L、0.73±0.08、降低至 37.01±0.67℃、30.36±21.12ng/L、8.70±3.16×10^9/L、0.69±0.07,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全身炎症好转。PLT、PT分别从88.65±40.1 × 10^9/L升至186.54±54.63×10^9/L、14.21±1.34s 降至 12.37±1.0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凝血功能好转。胆囊长径从10.02±2.04cm减至6.44±0.9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胆囊壁厚度没有明显变化,(P>0.05)。一期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是127.72±14.2min、78.12±21.64mL,二期手术组分别是58.40±11.96min、30.29±8.94mL,二期手术组显着低于一期组(P<0.05),此外,中转开腹率,一期手术组有8例(17.8%)中转开腹,显着高于二期手术组2例(4%)(P<0.05)。一期手术组患者的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费用分别是20.62±1.98h、30.03±4.61h、34.85±3.08h、10.63±1.03d、14243.47±1557.58 元,二期手术组分别是13.78±1.79h、25.94±4.02h、32.4±3.47h、7.52±0.56d、12891.88±1498.28 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一期手术组腹部切口感染和胆漏分别为6例(13.3%)、5例(11.1%);二期手术组腹部切口感染1例(2%),无胆漏发生,一期手术组大于二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残余结石率、胆管损伤分别为:一期手术组为2例(4.4%)、1例(2.2%);二期手术组则未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一期手术治疗相比,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Ⅱ级急性胆囊炎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腹部切口感染,胆漏及中转开腹率低,同时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方式。

曹亚文[2](2021)在《三维可视引导的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个体化手术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基于数字化肝胆管模型的肝内胆管结石分型的应用研究目的研究基于数字化肝胆管模型的肝内胆管结石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肝胆管结石病946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946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结石分布特点,包括肝叶/肝段分布及有无合并胆总管结石情况。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41例肝胆管结石患者256排CT DICOM格式数据,男性16例,女性25例;年龄4-74岁,平均(47.14±16.71)岁,导入Yorktal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着作权2013SR088244)进行三维重建。得到三维重肝脏分段模型和解剖研究结果,结合单中心946例肝胆管结石病例资料统计研究,对肝胆管结石、胆管狭窄、狭窄程度、肝萎缩做出数字化分型诊断。观察肝内管道系统的三维解剖特征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探索肝胆管三维角度与结石分布关系。结果单中心946例肝胆管结石病例中,包括Ⅰ段肝胆管结石段30例(3.17%),Ⅱ段肝胆管结石段139例(14.69%),Ⅲ段肝胆管结石段122例(12.90%),Ⅳ段肝胆管结石段112例(11.84%),Ⅴ段肝胆管结石段126例(13.32%),Ⅵ段肝胆管结石段93例(9.83%),Ⅶ段肝胆管结石段141例(14.90%),Ⅷ段肝胆管结石段183例(19.34%)。41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均成功通过Yorktal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重建得到三维重建肝脏模型,三维重建后的肝脏模型基本与术前CT呈现的肝脏形态一致,透明化处理后的模型能真实反映肝脏的解剖结构。41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均成功测算胆管三维角度,其中结石组与无结石组在Ⅰ段(112.43±11.78°VS 70.65±28.68°)、Ⅵ段(128.89±17.76°VS85.54±38.98°)、Ⅶ段(54.98±21.26°VS 78.82±36.27°)及右肝管段(89.87±16.11°VS 76.38±19.48°)胆管角度有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数字化肝胆管模型在胆管结石分布和胆道狭窄精准定位上为数字化肝内胆管结石分型奠定了解剖理论基础,为复杂肝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提供新思路。二、三维可视引导的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个体化手术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索三维可视引导的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及评估个体化手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31例复杂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取石治疗组(3D-PTOBF组)139例,男性56例,女性83例;年龄33-72岁,平均(56.83±12.76)岁。传统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取石治疗组(传统PTOBF组)手术92例。男46例,女46例,年龄18-83(57.70±16.38)岁。3D-PTOBF组依据肝胆管结石数字化分型完成术前规划并选择单侧入路或双侧入路取石方案。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取石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同一疗程取石次数、结石复发率、狭窄未解除率等指标。结果与传统PTOBF组相比,3D-PTOBF组的最终取石率(85.6%VS 85.9%,P>0.05)没有明显差异,但3D-PTOBF组的即刻取石率有明显差异(74.3%VS47.8%,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2.21±6.14 d VS 18.77±8.73 d,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21.14±17.91 VS 21.47±25.91 ml,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10.8%VS 14.1%,P>0.05)。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取石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是有指导价值的,具有手术次数少、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优点,实现了解剖数字化、诊断精准化、治疗个体化,值得推广应用。

李庆钊[3](2021)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胆总管结石的外科手术方式有胆总管探查取石后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通过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来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及甘肃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患者74例,行回顾性分析。将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的术前一般情况、术中的手术资料、术后的恢复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74例,其中一期缝合(PS)组34例,T管引流(TD)组40例。经统计学分析:1.两组在年龄和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影像学胆总管的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多发与单发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前黄疸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黄疸指标明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min)TD组(131.63±35.97)明显大于PS组(113.53±2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d)PS组(2.66±0.68)短于TD组(2.23±0.76),引流量(ml)PS组(37.13±7.24)少于TD组(28.82±10.0),术后住院天数(d)PS组(7.35±2.31)少于TD组(5.94±1.50),住院费用(万元)PS组(2.30±0.51)低于TD组(2.59±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术后均有并发症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胆总管结石的病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没有增加胆漏的风险,与T管引流相比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费用更少,且不需要留置T管,更加符合微创外科观念。2.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而且性价比方面较T管引流高。

张晟铭[4](2021)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肝外胆管结石术后患者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对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胆汁引流量及术后T管拔出时间的影响,并通过随访出院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情况,之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引起患者术后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评估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否有效降低这些风险指标以达到远期防治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的237例胆总管结石手术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将病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两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取石并放置T管。观察组在术后常规行止血,抗感染,保肝等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口服,1包/次,每日3次;对照组只予术后常规处理。(3)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d、3d、7d、14d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第1d、3d、5d、7d T管胆汁引流量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最终T管拔出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嘱患者入我院门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CP检查(术后3个月每月1次,后每6月1次),对比两组患者结石复发情况。(4)汇总数据并应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风险因素评估采用Logic回归分析,结果以OR及95%置信区间(CI)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次数及患者结石大小、数量及胆总管内径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WBC,NEU计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术后7d,14d WBC,NEU计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3)两组治疗前,ALT、AST、ALB、PA、DBIL、I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第7d,14d ALT、AST、DBIL、IBIL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A明显升高,ALB无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术后7、14天ALT、AST、DBIL、I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ALB无显着变化;(4)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1d、3d两组患者胆汁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d、7d观察组胆汁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终T管拔出时间上,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结果:两组总随访人数237人,实际随访人数106人;最长随访时间24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对照组复发人数16例(结石复发率14.68%),最短复发时间2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0.5月;观察组复发人数10例(结石复发率7.81%),最短复发时间6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3.5月,两组结石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3,P=0.0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同一手术方式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次手术患者对比1次手术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06,P=0.021;x2=13.855,P=0.003;)同组间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患者对比白细胞异常升高患者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x2=2.086,P=0.420;x2=1.335,P=0.8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术前WBC、NEU异常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ALT、AST、ALB、PA、DBIL、IBIL异常患者对比对照组对应指标患者复发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Log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手术方式、手术次数,术前炎性指标异常人数,术前肝功能异常人数后,结果显示:多次胆道手术史[OR=2.31(95%CI:1.34-3.97),P<0.01]、术前WBC异常[OR=1.58(95%CI:0.81-3.10),P<0.01]、术前NEU异常[OR=3.60(95%CI:1.90-6.82),P<0.01]、术前ALT异常[OR=3.48(95%CI:1.86-6.40),P<0.01]、术前AST异常[OR=3.86(95%CI:2.23-4.32),P<0.01]、术前ALB异常[OR=3.92(95%CI:2.41-4.58),P<0.01]、术前PA异常[OR=4.01(95%CI:2.56-5.01),P<0.01]、术前DBIL异常[OR=3.98(95%CI:2.43-4.62),P<0.01]、术前IBIL异常[OR=3.96(95%CI:2.42-4.60),P<0.01]是胆道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够有效控制胆道感染与胆管炎症,能阻断致石性胆汁的形成,促进患者肝功能迅速改善,调节肝脏的分泌与代谢功能,降低胆管内压力,减少胆汁淤积,促进残石排除,减少患者带管时间,进而逆转胆管结石复发,显着降低患者远期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率,既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值得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

王跃[5](2021)在《ERCP取石术中使用扩张球囊与术中出血、术后胰腺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结石直径大于10mm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使用扩张球囊与术中出血、术后胰腺炎的相关性,进而评估球囊扩张的安全性,为临床开展ERCP取石术提供更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因“胆总管结石”在我院接受ERCP取石术治疗、结石大于10mm的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共219个病例资料相对完整,可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乳头切开大小,结石大小、数目,是否有憩室,是否使用球囊扩张等病历资料。2.根据是否发生术中出血将病例分为术中出血者(实验组)和未发生术中出血者(对照组)。将是否使用扩张球囊与是否发生术中出血做卡方检验。对其它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于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 y u检验,筛选出两组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将上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带入到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中,进而探究扩张球囊是否是术中出血的独立相关因素。3.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胰腺炎将病例分为术后胰腺炎者(实验组)和无术后胰腺炎者(对照组)。重复以上相关性分析步骤,进而探究扩张球囊是否是术后胰腺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中有53例患者发生了术中出血,24例患者发生了术后胰腺炎。所有术中出血的病例皆为内镜可控的渗血,都经内镜确切止血,术后均未发生二次出血,所有术后胰腺炎病例都为轻度,无病例转为重症胰腺炎。1.EPBD与术中出血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切开大小(Ζ=-5.462 P=0.000)和使用扩张球囊(χ2=5.846 P=0.016)具有统计学差异。将切开大小、使用扩张球囊带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切开大小(P=0.000 OR=3.078 95%CI:1.934-4.897)和使用扩张球囊(P=0.006 OR=3.217 95%CI:1.396-7.414)具有统计学意义。2.EPBD与术后胰腺炎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Ζ=-0.191 P=0.848)、结石大小(Ζ=-0.700 P=0.484)、结石数目(Ζ=-0.683P=0.495)、切开大小(Ζ=-0.599 P=0.549)、性别(χ2=2.045 P=0.153)、有无憩室(χ2=0.001 P=0.971)和使用扩张球囊(χ2=1.780 P=0.182)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扩张球囊的使用存在增加ERCP取石术术中出血的可能性,但这种出血术中即可以经内镜确切止血,并未产生严重后果。2.扩张球囊的使用与ERCP取石术后胰腺炎的发生无明显相关关系。3.使用扩张球囊是安全的,值得临床推广。

叶伟恒[6](2020)在《腹腔镜模块化胆总管探查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应用的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模块化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评估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的作者团队共收治了21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均成功同期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其中95例接受常规LCBDE为常规组,121例接受模块化LCBDE为实验组。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远期复发率等。统计数据并用SPSS 13.0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进行LCBDE,无中转开放。实验组的手术时间(120.12±46.11 min)明显短于常规组(158.36±44.5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2,P=0.000);实验组的术后引流量(73.71±78.16 ml)明显少于常规组(119.54±152.6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5,P=0.009);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中转开放、结石复发病例。结论模块化LCBDE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有效地缩短了手术时间,呈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为今后开展此类手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陈英男[7](2020)在《肝部分切除治疗右肝内胆管结石临床疗效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肝内外胆管结石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方法、难度和效果,因结石发生的部位及其所引起的继发性肝脏、胆管病理改变而明显不同。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将右肝内胆管结石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1、右肝内胆管结石就其发病部位、病理改变、手术治疗方法等方面来讲,其复杂性及治疗难度明显高于左肝内胆管结石,更不同于胆总管结石或胆囊结石;2、由于右肝胆管结构更为复杂、且变异较多,相对于其他部位的结石来说,手术治疗后有更高的残石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因而,我们将其作为独立的结石发生部位,来进行重点的分析研究。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术在右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主要适应征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右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共1 16例,分别接受了肝切除术和非肝切除术两种不同的术式治疗。分析肝切除术组与非肝切除术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特点、手术治疗方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结石残留率、复发率、综合治疗效果等。重点分析术后结石残留率(RSR)、复发率(CI)与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合中华外科学会胆道外科学组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型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Ⅰ型(26例)、Ⅱ型(52例)、Ⅲ型(38例),并按手术方式分为肝切除术组(96例)与非肝切除术组(20例)(胆肠引流术或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三型右肝内胆管结石病例中,肝切除术组96例患者,并发症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胆漏、腹腔出血等)40.6%;残石率27%;复发率15.7%;优良率71%。非肝切除术组20例患者,并发症率15%;残石率80%0;复发率75%;优良率25%。肝切除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虽然高于非肝切除组(X2=4.706,P=0.03),但其术后残石率(RSR)(P<0.001)、复发率(CI)(P=0.003)均明显低于后者,而且肝切除术组的手术优良率要明显优于非肝切除术组(X2=14.905,P<0.001)。结论:肝切除术在治疗右肝内胆管结石时有其明确的适应症,对于符合肝切除手术指征的患者,应积极进行肝切除手术治疗。肝切除术前,应积极评价肝功能,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肝脏切除范围,对于病变局限在规则肝段内的病变,应选择规则性肝切除方式,尽量减少手术并发症;应注重术中彩超、术中胆道镜等手术工具的使用,尽可能的降低术后残石率、复发率,确保患者取得更加优良的手术疗效。

王宇[8](2020)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时间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病区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总管切开取石(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T型管引流术的104例病人资料,分析不同拔管时间(3~4周、≥4周且≤6周、>6周)拔管前基本情况,拔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因素,找出最适宜的拔管时间和有可能减少带管时间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防止并发症,尽可能减少T型管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方法 收集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病区行LC+LCBDE+T型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病人资料,并排除肝功能C级、终末期胆道结石的病人。按照拔除T型管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3~4周组(A组)、≥4周且≤6周组(B组)及>6周组(C组),同时整理各组病人的相关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若方差齐,差异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若方差不齐或非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R)]描述,差异检验则应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事后两两比较法。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构成比和率的差异检验采用R×C表的χ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Bonferroni校正法。检验水平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三组间不同拔除T型管时间的影响因素,根据实际分组情况,选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平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各组间不同统计量的比较,结合临床知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一共纳入104例病人,其中术后肝内胆管残余结石4例,将其排除后分为A组(14例)、B组(43例)、C组(43例)。三组统计量之间没有完全的正态分布,故计量资料应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三组间病人的一般情况中年龄和脂肪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1),其余各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得出:年龄: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1),A、B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校正=0.065,P校正=0.043);脂肪肝: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isher=0.010),A、B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Fisher=0.053,P校正=0.501)。三组间不同统计量之间的比较显示:术者、术后低蛋白血症、T型管总引流量、T型管夹闭时间以及总费用5个项目中,三组整体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7,P<0.001,P=0.006,P=0.023),其余各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得出:术者(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A、C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5,P校正<0.001),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isher=0.634);术后低蛋白血症:B、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校正=0.011),A、B两组间和A、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Fisher=0.391,PFisher=0.5 1 1);T型管总引流量:A、B两组间,A、C两组间及B、C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2,P校正<0.001,P校正=0.004);T型管夹闭时间:A、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0.002),A、B两组间和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校正=0.090,P校正=0.051);总费用:A、B两组间,A、C两组间及B、C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校正=0.634,P校正=0.033,P校正=0.018)。进一步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其中年龄、T型管总引流量、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9,P<0.001),其余各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后3~4周拔除T型管是安全的,对于高龄、T型管引流量多、低蛋白血症的病人可适当延长至6周拔管。图[0]幅;表[6]个;参[111]篇。

张力夫[9](2020)在《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内胆管结石为胆道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复杂,其术后残石率与复发率高。本文通过对临床相关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相关因素对术后结石复发的影响,探讨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期为肝内胆管结石的预防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15例因肝内胆管结石行手术治疗的病人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实际纳入病例为106例。根据病人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第一次手术方式、结石分布、胆管狭窄、胆管癌等相关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情况,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在获得随访及完整临床资料的106例病例中,复发组病人29例,未复发组病人77例,复发率为27.4%。对年龄的单因素分析应用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其他因素的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其中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胆管癌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第一次手术方式(P=0.00l)、结石分布情况(P=0.013)、胆管狭窄(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复发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次手术方式(P=0.335)不是影响复发的因素,结石双侧分布(P=0.041,OR=1.979)、有肝内胆管狭窄(P=0.021,OR=3.166)为结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结石双侧分布、胆管狭窄为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肝部分切除术可切除病变的狭窄胆管,从而彻底解决胆管狭窄的问题,因此在降低结石术后复发率上具有一定优势。

范海军[10](2020)在《三镜同期LBEPS联合经腹顺行ENBD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对比三镜同期下LBEPS联合经腹顺行ENBD引流术与传统双镜下胆道探查术后留置T管引流术治疗糖尿病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同期三镜联合临床应用价值,评估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在老年DM患者人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最佳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自2017年1月到2019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肝外胆管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住院手术及术后门诊复查随访资料,最终筛选符合实验要求病例87例(男40例/女47例),其中40例均为成功完成同期三镜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胆管一期缝合(Lapaioscopic commom bile duct exploration and prinary suture,LBEPS)+/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经腹顺行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 biliary drainage,ENBD),简称为 P 组;另外 47 例均为成功完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留 T管引流术,简称为T组。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术前在性别、年龄、血糖控制水平、肝功能(ALT、AST、TBIL、DBIL、ALB)、胆总管内径、结石数目、最大结石直径方面资料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术后第1天胆汁引流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引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花费总额,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胆漏、急性胰腺炎、出血、腹腔或腹腔伤口感染、胆管狭窄、结石残留),完成统计并得出研究数据分析结果。[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示:P组和T组在男女比(40/47)、年龄(68.50±8.68、70.94±10.50)岁,空腹血糖控制水平(7.17±0.71、7.07±0.74)mmol/L,ALB(48.97±12.87、48.43±13.78)g/L、胆管直径(1.26±0.07、1.27±0.08)cm,及肝功能差异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PS组、T管组)在手术取石数量(2.30±0.85、2.15±0.81)枚、结石直径(0.82±0.36、0.85±0.39)cm、手术总血量(57.60±16.05、67.67±15.00)ml、术后第一天胆汁引流量(237.25±43.91、235.85±38.93)ml差异性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106.40±20.72、125.79± 19.69)min,以及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40.53±5.47、48.83±7.09)h,腹引管留置天数(4.18±0.99、5.71±1.79)d 天,术后住院时间(6.32±1.33、7.96±1.71)d 天,住院花费总额(30082.07±5262.67、34605.47±9598.15)元方面比对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T组患者,P组患者手术时间方面具有优势,术后胃肠道通气更早,可早期进食流质饮食,更利于术后康复,缩短术后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花费总额。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在胆漏、急性胰腺炎、胆管狭窄、结石残余等及总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留置T管术后腹腔及伤口感染的发生率(14.89%)明显高于一期缝合组(2.5%)(p=0.046<0.05),并且在术后恢复中T管组有2例患者发生T管周围皮肤组织蜂窝炎,2例患者出现T管逆行性感染,1例T管意外脱落和2例术后3月拔管后胆汁渗漏感染;P组发生1例引流管伤口感染,均行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三镜联合下LBEPS联合经腹顺行ENBD术相比于LCBDE+T管引流术,在治疗老年DM患者的肝外胆管结石中,在保持取石效率的同时,不但降低了手术所用时间,而且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更减轻了患者住院花费经济负担。经腹顺行放置鼻胆管引流可以有效降低胆道内压从而降低术后胆漏,避免了术后长期留置T管各种相关并发症,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因此,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同期三镜联合下施行LBEPS联合经腹顺行ENBD术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二、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肝胆道残余结石失败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肝胆道残余结石失败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TGD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三维可视引导的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个体化手术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数字化肝胆管模型的肝内胆管结石分型的应用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第二部分 基于数字化肝胆管模型的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个体化手术临床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优点和不足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肝胆管结石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3)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方法
        1.2.1 围术期准备
        1.2.2 手术方式
    1.3 观察指标
    1.4 术后并发症定义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结果
    2.1 一般资料对比
    2.2 术前影像学指标
    2.3 术中情况
    2.4 术后情况
    2.5 手术前后胆红素指标
    2.6 术后短期并发症
    2.7 术后长期随访
第3章 讨论
    3.1 两组数据分析讨论
    3.2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3.3 T管引流的优势与劣势
    3.4 一期缝合优势及适应症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和排除标准
    1.5 仪器与试剂
2.方法
    2.1 治疗方法和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
        2.1.1 治疗方法
        2.1.2 两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2.1.3 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方剂的确定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基线资料
        2.2.2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2.2.3 肝功能指标
        2.2.4 胆汁引流量及T管拔出时间
        2.2.5 术后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对比
    3.4 两组胆汁引流量及拔出T管时间
    3.5 两组随访结果及其影响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5.1 随访结果
        3.5.2 两组手术方式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3 多次胆道手术史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4 术前异常血象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5 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6 两组患者与结石复发相关独立风险因素的Logic回归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管结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ERCP取石术中使用扩张球囊与术中出血、术后胰腺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微创治疗肝外胆道系统结石的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腹腔镜模块化胆总管探查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应用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器械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处理
    2.5 术后随访
    2.6 观察指标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手术结果
    3.3 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
4 讨论
    4.1 模块化手术的概念
    4.2 临床疗效
    4.3 并发症
    4.4 模块化手术优势
5 结论
6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进展
    参考文献
发表文献
致谢

(7)肝部分切除治疗右肝内胆管结石临床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时间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定义
        1.2.1 病例纳入标准
        1.2.2 一般资料
        1.2.3 相关定义
    1.3 围手术期管理及术后拔除T型管过程
        1.3.1 术前常规准备
        1.3.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手术过程
        1.3.3 T型管拔除过程
    1.4 研究过程
    1.5 结果
        1.5.1 病人分配情况
        1.5.2 病人一般情况的比较
        1.5.3 三组间不同统计量的比较
        1.5.4 三组间不同拔管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1.6 讨论
    1.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案的临床进展
    2.1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危害
    2.2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方法
    2.3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非手术治疗方案
    2.4 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2.5 腹腔镜的临床应用
        2.5.1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2.5.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取石术
        2.5.3 单孔腹腔镜的应用
    2.6 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2.6.1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内镜逆行下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2.6.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内镜逆行下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
        2.6.3 Spy Glass系统
    2.7 胆道镜技术的临床应用
        2.7.1 经皮经肝胆道镜
        2.7.2 经口胆道镜
        2.7.3 经鼻胆道镜
    2.8 三镜联合技术
    2.9 塑料支架置入术
    2.10 其他手术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1.1 样本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分组方法
        2.1.5 病人基本资料
        2.1.6 治疗
    2.2 研究方法
        2.2.1 统计学方法
        2.2.2 资料处理
第3章 结果及分析
    3.1 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2 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不同因素对结石术后复发的影响
        4.1.1 高脂血症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4.1.2 不同手术方式的比较
        4.1.3 结石分布对复发的影响
        4.1.4 肝内胆管狭窄对复发的影响
        4.1.5 肝内胆管癌对复发的影响
    4.2 反思与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综述
    6.1 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机制
        6.1.1 细菌与寄生虫感染
        6.1.2 胆汁淤积与胆道动力学改变
        6.1.3 遗传与环境因素
        6.1.4 饮食与代谢因素
    6.2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6.2.1 肝部分切除术
        6.2.2 胆管切开取石术
        6.2.3 胆肠吻合术
        6.2.4 肝移植术
    6.3 肝内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
        6.3.1 腹腔镜手术
        6.3.2 胆道镜的临床应用
        6.3.3 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手术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三镜同期LBEPS联合经腹顺行ENBD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道探查术后胆管狭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肝胆道残余结石失败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D]. 谈义政.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2]三维可视引导的经皮肝Ⅰ期胆道造瘘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个体化手术临床应用研究[D]. 曹亚文.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比较[D]. 李庆钊.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4]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D]. 张晟铭.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ERCP取石术中使用扩张球囊与术中出血、术后胰腺炎的相关性分析[D]. 王跃.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腹腔镜模块化胆总管探查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应用的分析研究[D]. 叶伟恒. 暨南大学, 2020(03)
  • [7]肝部分切除治疗右肝内胆管结石临床疗效的研究[D]. 陈英男. 山东大学, 2020(09)
  • [8]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拔除的最佳时间及影响因素[D]. 王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D]. 张力夫.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三镜同期LBEPS联合经腹顺行ENBD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D]. 范海军.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T管窦纤维胆道镜术后残留肝胆结石的失败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