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慧眼识错(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赖春华[1](2017)在《VB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策略探析》文中提出提起VB程序设计课,大多数学生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原理和程序术语望而生畏,感觉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学生课堂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总是会出现错误甚至重复出错。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错误,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VB教学过程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出错,那么,如何利用"错误"资源,变"错误"为教学的"宝贵素材",本文试图从教学实践中加以阐述。
钱俪元[2](2015)在《小学“童化作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课改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方面的改革一直是语文教改的重要领域。目前,虽然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值得肯定。但小学写作教学依然存在着这样较为普遍的问题:小学生的写作缺少真情实感,缺乏童趣和童心,脱离生活,写作语言和写作思维与儿童身份不相符;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忽视学生个性,轻视儿童“话语”,湮没学生的“童趣”,教学方式和方法出现成人化倾向;作文教学方法不科学,写作教学和小学生的写作实际不相符,未能很好地和学生丰富的生活相结合,以致学生思维能力、抒发真情实感的能力、自由写作的能力等都没得到切实的训练,等等。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当下小学作文教学发展的瓶颈。近几年来,小语界提出“童化作文”的理念并进行了实践探索,“童化作文”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有着不错的效果。本文以小学“童化作文”教学为研究对象,旨在用“童化作文”的教学策略来改善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良状况。论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综述了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并介绍本文的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通过问卷,抽样调查了江苏省不同地区的几所小学,了解到一些教师写作教学和学生写作情况,归纳出小学写作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教师、教材和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对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本文认为,造成小学写作教学水平滞后的原因主要有:教师为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常常将教学和训练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词汇使用能力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范文不断模仿,造成了作文的枯燥乏味和学生写作兴趣的低下,致使儿童模仿成人语言,学生的童心、童趣、儿童话语被湮没;教师忽视学生儿童的身份,以成人化的要求规范儿童的习作;教材中写作板块的设计不能以儿童为本;学校、社会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功利化气息浓重,忽视语文习作教学。第二章厘清“童化”与“童化作文”的概念,并阐明“童化作文”的特质,认为“童化作文”具有主体性,反映儿童的真实生活,以儿童为本位;具有真实性,表达儿童内心的真挚感情;具有浪漫气息,以儿童的天真无邪为资源;具有个性化,表达儿童独有的话语。第三章阐释“童化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认为,“童化作文”教学尊重儿童,关注儿童的发展特征,张扬儿童个性的观念,要求儿童顺性自然,自由表达自己内心思想是与《教童子法》和王阳明的儿童教育理念等中国古代教育的相关理论一脉相承的;“童化作文”教学所追求的信念是与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念,卢梭的自然教育,皮亚杰的儿童认知规律及罗杰斯的学生本位思想相符合的,同时,“童化作文”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来进行教学与研究;“童化作文”还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第四章阐述小学“童化作文”教学的策略。认为在小学中实施这一教学理念的策略有:首先,在教材中体现“童化作文”教学理念:合理设计充满儿童情趣、促进儿童自由表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写作专题;适量编写能激发儿童情趣、增长儿童知识、促进儿童思维的写作范文;精选充满亲情、想象和哲理的绘本图片。其次,教师要提升专门的理论素养:以儿童为中心,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挥好自身在“童化作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关注儿童写作心理需要,培养儿童写作的良好习惯,能创设师生合作交往的写作环境;还要勤于教学反思,反思“童化作文”教学的设计、导入、过程以及教后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再次,要关注儿童的主体地位:让儿童勇于放飞梦想,充实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游戏体验。最后,要倡导“童化作文”教学的方法,从还原儿童的话语、体验和评改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小学“童化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第五章总结“童化作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并对“童化作文”教学的实践进行反思。认为“童化作文”教学很好地激发了儿童的写作兴趣、唤起儿童童真童言的表达、提升了儿童写作水平,并很好地促使师生和谐交往,促进教师作文教学状态的年轻化,有利于我国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绿色、健康发展的需要。但同时,“童化作文”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写作范文易致僵化,教学策略所针对的儿童学段特征不清晰,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不够等,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去总结和改进。
刘戈[3](2014)在《试论体育学术期刊编辑的办刊素质》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及学术研究发展新趋势对体育学术期刊传统的办刊思路和编辑思维提出挑战。编辑作为体育学术期刊的灵魂,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文化修养,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和一定的学术素养,掌握期刊特色栏目、重点栏目所涉学科必需专业知识,具有敏锐的眼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才能有助于提高体育学术期刊质量及其综合竞争力。
张会杰[4](2013)在《教育评估公信力研究》文中指出转型期中国教育评估的信任困境和基于公信力提升的评估秩序建构,是现阶段教育评估及教育管理必须面对的颇具挑战的基础性问题,开展教育评估公信力研究十分必要也非常紧要。本论文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基于文献研究、思辨分析、采用开放式和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对教育评估实践中的“信任难题”进行初步的理论分析与学理回应。本文首先描述并呈现了当前社会诸领域出现的“信任危机”以及教育评估实践中的“信任难题”,指出当前我国教育评估存在公信力低下这一现实困境;在详细回顾信任研究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确立了教育评估公信力研究的问题关注。因“公信力”是汉语世界的新词汇,本研究对“公信力”的概念界定,相近概念的辨析及公信力在教育评估概念地图中的位置坐标等予以较多着墨。研究细致分析了教育评估实践的公信力诉求及其特性,揭示公信力这一概念的公共性、关系性、整合性以及教育评估公信力提升的艰巨性。其次,对教育评估公信力的影响要素进行解释性建构。本研究以评估相对人、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公众对教育评估的期望为出发点,对评估参与者的诚信与诚实、评估活动的公正与准确、权威与利害,评估过程中的参与协商及舆情引导等进行详细论证,对社会系统性因素,如传统的信任文化及特点、教育规模与价值观多元等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我国教育评估在“去行政化”的转型过程中,人们对评估的期望正在发生变化,这直接促成教育评估公信力的信任结构变迁。影响要素的分析为教育评估公信力提升途径的探讨奠定基础。再次,研究结合评估发展四阶段的划分,指出教育评估公信力的信任指向分别对应于测量、描述、判断、价值协商等层级,人们的普遍信任在教育评估“硬核”与“保护带”上存在着结构性的差异,研究还概括了威慑型公信力、批判型公信力,以及自致型公信力的关键特征及其效应。强调区分公信力层级结构及品质类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揭示公众普遍信任指向及信任标准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研究对评估公信力现象进行了历史及中外比较,还对评估公信力的双重面相,即普遍信任与广泛质疑共存之悖论状态进行了分析解释。伴随社会转型的持续推进,公众的质疑能力和舆论环境对评估公信力亦将产生影响。教育评估与信任问题关联密切,本文论证了教育评估中的有限信任及其特征。基于人类才德的非完善性,教育评估中的有限信任是合理的,相比于充分信任与不信任具有比较优势。研究分析并揭示出评估实践中不信任与信任胶合共生这一实然状态,并对评估中信任关系的非对称性进行了概括,基于“办”之责任与自由,对教育的“管、评”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研究指出,教育及学术的公共属性要求管理主体履行底线意义上的监管职责,以保证教育教学及学术供给的基本水准。在“办”之资质得以确认的基础上,“管、评”分离,管理主体应致力于对教育评估公正秩序的维护上,严格限制行政权力对具体教育教学及学术活动的干预及控制。现阶段国内教育评估中“管、评”失衡,选拔评优评估供给过剩而认可保障性评估供给严重不足,以致于形成“善意”的摧残。评估公信力由信任与不信任共同驱动,不信任作为外部压力促压却并不必然促进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的改善,教育评估发展及其公信力的提升需要优化信任纾解不信任。这一思路有助于澄清公信力问题争论上的误区,同时认识和发现不信任之于公共治理的潜在价值,该部分的分析论证是本研究重要的观念及理论创新,也是对当前信任研究的重要补充。最后,从范式转型与制度保障层面提出教育评估公信力提升的策略及途径。基于信任的优化与不信任的纾解及超越,研究从明确权责,规范评估公共权力,完善教育评估立法,形成评估法治体系;转变管理职能,强化监管维护良序;发展智库,提升评估专业能力,设定评估标准,改善评估信用水平;加强监督制衡,防范道德风险,创设诚信评估环境,增进伦理自觉;制定执行细则,公开评估信息,促进互动协商,引导舆情民意;建立健全释疑机制,如开放思想市场,善待批评质疑,增设风险论证,建立健全元评估机制等六大方面提出了我国教育评估公信力提升的策略建议。这些建议寄期望于为现实问题的探讨提供参考。
姚玉香[5](2012)在《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研究 ——基于中国百年教育理论发展史的省思》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文化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不可抗拒的现实。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发展中国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文化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冲击,深切感受到来自西方的巨大压力。伴随着西方教育理论的大量涌入,中国教育理论也不可避免的患上了“失语症”,不仅在世界教育理论界处于无话语权的尴尬境地,对本国教育实践也缺乏吸引力和指导力。进行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本土创生既是增强教育理论实践指导力的需要,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教育理论的民族特性,提升教育理论话语权的必然选择。虽然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引进为主,致使目前中国教育理论体系中真正由中国学者创生的、用于解决中国教育实际问题的本土特色的理论与学说不多,但不可否认,百余年来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基于本国的教育发展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做了许多建设性尝试,创立了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些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东学西渐”,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已有的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进行总结与梳理,为当代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本土创生提供支持和借鉴。本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理性解读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内涵、特征、理论基础与目标的基础上,界定了“本土特色教育理论”的评判标准。通过回溯中国百年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筛选出生活教育理论、活教育理论、平民教育理论、情境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生命·实践教育理论作为本土特色教育理论的典型个案,在对这些教育理论的创生主体和创生过程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指出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强烈紧迫的社会客观需要、丰厚的文化积淀、拥有核心人物的研究共同体是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必要土壤。通过当下与历史上本土特色教育理论创生环境的比较,指出我国当前进行教育理论的本土创生面临的时代机遇与现实障碍。为了创生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创生主体应该在坚定现存教育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者和再生者与异域教育理论的阐释者和批判者等角色立场的同时,努力使自己具备卓然不群的品格素养、博大精深的的知识素养以及非同凡“想”的创造性思维和缜密的理论思维;坚持以“综合创新”方法论为指导,即秉持“兼和”的创生理念、遵循“以一摄多”的综合创生原则、奉行“固本开源”的实践策略,进而使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得以创生。论文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在已有本土特色教育理论的创生过程中,探寻现实境遇中本土特色教育理论的创生之路。“反思过去、镜鉴当下、策励将来”,是本论文的主旨之所在。
曹宏杰[6](2010)在《担保公司风险预警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综合运用系统论、博弈论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法和群体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担保公司的风险预警管理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具体而言,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从担保公司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出发,提出担保公司的风险主要分为有形风险因素和无形风险因素两类,其中有形风险因素包括政策经济环境、制度建设与管理水平、担保公司财务状况、担保从业人员素质、担保合同差异与缺陷等;无形风险因素则包括道德风险因素和行为风险因素;得出了担保公司风险的特点:高风险性、特殊性、双重性、可控性、可追偿性、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性等。担保风险具有传递性,具体表现为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企业间的风险突变型传递、担保公司与银行间的风险衰减型传递、担保公司与中介机构间的风险衰减型传递、向担保系统以外的风险突变型传递四类。并且得出了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企业的博弈模型。其次,本文提出了由组织机构、目标体系、指标体系、预警技术和策略体系这四个要素组成的担保公司风险预警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预警分析与控制管理两个部分,其中预警分析包括风险监测、风险识别、风险诊断和风险评价四大流程;而控制管理包括组织准备、日常监控和危机管理三大流程;指出担保公司风险预警管理中的预警指标体系和预控措施两个方面具有超前性,风险预警管理运行系统由组织集成、信息集成、资源集成、知识集成等管理单元集成;给出了担保公司风险预警管理组织机构三层次结构,即决策层——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管理层——风险预警管理部门,执行层——风险预警执行部门;得到了担保公司风险预警管理的制度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外部防范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规范风险评价体系,审、保、偿分离制度,内部稽核、离职审计制度和担保限额审批和担保业务报告制度;外部防范制度则包括风险转移机制、外部风险补偿机制、银保风险共担机制和外部监管体系。再次,本研究提出了对来自被担保企业的风险点、来自银行的风险点、来自政府的风险点、来自担保公司自身的风险点以及来自担保体系的风险点进行有效识别的方法:专家调查法、情景分析法、环境扫描法和筛选-监测-诊断技术等,得到了担保公司的动态风险地图、风险信号标示以及风险点分布特征,根据风险概率的可修正假设、风险状态可测度假设、风险损失最小化假设构建出了风险征兆因素侦测的有效性模型和投入选择模型。另外,遵循规范性与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预警性原则、灵敏性及显着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全面性与针对性等原则,本文构建了担保公司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该体系拥有3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宏观环境系统指标、被担保公司风险系统指标、企业内部系统指标,7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和27个四级指标,并利用德尔菲法得出了各指标的权重,给出了担保公司风险预警阀值的设计方法,及虚警与漏警的处理对策。最后,根据风险预控的五大原则制定出了风险预控的七大策略:科学识别风险阀、控制关键业务节点,建立自查自纠风险控制机制,搭建风险防范与预警系统,丰富担保业务模式,协同双方的风险预控,持续改进与提升担保公司和预控不可控环境风险;提出了担保公司风险预控的方法:风险控制阀预控和建立风险评估系统,其中,风险控制阀预控包括选用最合适的反担保的措施、实施严密的保后监管两个措施;建立风险评估系统包括企业资质审查判别模型、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模型、企业合理授信额度确定模型、反担保措施评价模型、担保项目综合风险评价模型等方法。
徐武林(Burin Srisomthawin)[7](2009)在《汉语熟语在泰国的流传及借用 ——以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为考察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泰国曼谷王朝第一世王当政期间(1782-1809),由于政治需要,第一部汉文典籍《三国演义》被译成了泰文,即此之后掀起了一股翻译中国古代小说的热潮,即“《三国》时期”或称“中国古典通俗小说时期”。至今已有数十种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作品相继问世,发展成一支独具特色的文学体系。它们虽以译本的身份问世,但却成为对泰国社会影响举足轻重的文学作品,对文学、语言、戏曲、宗教信仰、壁画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的考察发现,直译、意译、增译三种翻译手段是汉语熟语流传于泰国的主要途径与方式。其中基于直译法最多,占60%以上,意译法、增译法次之。流传于泰国的汉语熟语中,出于《三国》的最多,占90%以上。这与《三国》的成功出版有着密切联系。出现于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新语句或熟语,被泰国作家广泛吸收,借用于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发展成为泰语中不可或缺的词汇,对丰富和发展泰语熟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泰语熟语中的那些汉语外来语,不仅仅从宏观上记录了中华文化在泰国传播的各种媒介和方式,还从微观上记录了中华文化的各分支在泰国传播的具体内容(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加深了泰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在同一个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泰两国文化之中,价值观念、家族观念以及生活方式都基本相同,使得中国文化更易于被泰国接受和吸收,中泰文化能够更紧密地融合。汉语熟语流传于泰国之后大致上存在四种演变方式,即:1)改造;2)并存;3)沿用;4)消亡。其中改造方式最为复杂多样,又可分为形式上、语义上的单独改造和形式与语义的共同改造,后者又可分为:①构成成分的变化导致熟语语义的演变;②构成方式的变化导致熟语语义的演变;③形式与语义无必然联系的共同演变。流传于泰国的汉语熟语中,基于沿用方式最多,占50%以上.简言之,它们的形式和语义自从传入泰国至今一直没有发生变化,体现了它们在泰语词汇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相对独立性.在泰国文学史上,“《三国》时期”的中国古典小说流传时间最长,作品最多,影响最深。它们逐渐成为泰国古代文学过渡到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桥梁,同时也作为首批汉语熟语传入泰国的最佳媒介.1958年第一部泰译本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问世之后,又掀起了一股翻译中国武侠小说的热湖,即“金庸、古龙时期”或称“武侠小说时期”。此时第二批汉语熟语也随之传入泰国。通过对泰译本中国武侠小说的考察发现,它们全部基于直译法,常见之于泰国当代文学作品中。
陈灿华,赵俊,阳丽霞[8](2009)在《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部主任必须具备的几种素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期刊编辑部主任是期刊的核心和灵魂,他不仅担负着期刊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同时要负责期刊的整个编辑出版工作,对期刊出版的每个具体工作环节乃至经营管理等负有直接责任。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部主任需要具有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良好的政治素质、很强的敬业精神外,还应具有精湛的业务能力,较高的编辑理论水平,不懈的创新精神,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等。
黄利军[9](2008)在《2008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主观题评析及考生答卷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试题共有19套,其中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有两套:含听力试卷和不含听力试卷。河南、山西等省使用的是含听力的全国卷Ⅰ。该试卷的题型结构、题量和难度与2007年基本持平,其特点是注重
李剑慧[10](2007)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生活化语文教学》文中认为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便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创导生活教育运动十二年的实践以后,他又对生活教育作了进一步解释:“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当时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做出了独特贡献,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精辟的内容无疑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以新的启示。反思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是在教课本,而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设计与展开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难以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渠道,反而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的强烈愿望,将语文教学转化为学生生活的内在需要,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和活力。在《晓庄三周岁》的报告中,陶行知先生把“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整套生活教育理论系统地确立了下来。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目的,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领域,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本文主要包括四部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概述,包括形成过程、内涵和原则;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及语文教学现状;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通过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概述,力图为语文教学生活化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生活教育理论的七大原则,与语文新课标有着相同的宗旨。通过探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得出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方向与途径;通过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得出结论:生活化语文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更能引导学生从学习中实践,从而教会学生生活,从而揭示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今语文生活化教学的重大意义。
二、慧眼识错(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慧眼识错(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2)小学“童化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设想 |
第一章 小学作文教学中现存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小学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概况 |
二、数据统计 |
三、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教材方面 |
四、学校、社会方面 |
第三节 成因分析 |
一、学生的童心、童趣、儿童话语被湮没 |
二、教师缺乏儿童作文教学理念 |
三、教材中写作板块的设计不科学 |
四、学校、社会教育观念偏颇 |
第二章 “童化作文”概述 |
第一节 “童化作文”的概念界定 |
一、“童化”的概念界定 |
二、“童化作文”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童化作文”的特质 |
一、主体性 |
二、真实性 |
三、浪漫化 |
四、个性化 |
第三章 “童化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的相关理论 |
一、《教童子法》中的教育思想 |
二、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
第二节 国外教育的相关理论 |
一、教育学理论 |
二、心理学理论 |
第三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 |
第四章 小学“童化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在教材编排中渗入“童化作文”理念 |
一、合理设计“童化作文”习作专题 |
二、适量编写“童化作文”范文 |
三、精选绘本图片 |
第二节 提升教师的“童化”教学素养 |
一、树立以儿童为本的正确观念 |
二、在作文交往中发挥主导作用 |
三、勤于“童化作文”教学反思 |
第三节 提升儿童的主体地位 |
一、放飞儿童的梦想 |
二、充实儿童的生活 |
三、丰富儿童的游戏 |
第四节 倡导“童化作文”的教学方法 |
一、还原儿童的话语 |
二、还原儿童的体验 |
三、加入儿童的评改 |
第五章 “童化作文”教学的现实意义及其反思 |
第一节 “童化作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
一、提升儿童的习作水平 |
二、促进教师教学状态的年轻化 |
三、推进小学习作教学的深化改革 |
第二节 对“童化作文”教学的反思 |
一、理论方面的欠缺 |
二、实践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教育评估公信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 转型社会各领域的“信任危机” |
二 教育及评估实践的“信任难题” |
三 教育评估困境之“公信力密钥” |
第二节 研究论域的论述与评析 |
一 信任及公信力研究的述与评 |
二 教育评估公信力研究的述与评 |
第三节 分析框架及研究问题 |
一 研究的分析框架 |
二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四节 立论方法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其属性 |
第一节 教育评估公信力的概念界定 |
一 “教育评估”及双重属性 |
二 “公信力”的词义解析 |
三 教育评估公信力的界定 |
第二节 教育评估实践中的信任诉求 |
一 评估类型及其信任诉求 |
二 作为信任品的教育评估 |
第三节 概念辨析及评估公信力的特性 |
一 相近概念及其辨析 |
二 公信力的位置坐标 |
三 评估公信力的特性 |
第三章 教育评估信任状态的影响要素 |
第一节 施信者的评估期望及信任特征 |
一 施信者的评估期望 |
二 施信者的信任特征 |
第二节 评估主体的诚信、公正与权威 |
一 诚实与诚信:公信力的伦理认同 |
二 公正与准确:公信力的专业信服 |
三 权威与利害:公信力的利益依赖 |
第三节 评估中的参与协商及舆情引导 |
一 评估的公共参与及价值协商 |
二 评估舆论的形成及舆情引导 |
第四节 社会系统性因素对评估的影响 |
一 传统的信任与评估文化 |
二 教育规模与价值观多元 |
第四章 教育评估的信任结构及比较评析 |
第一节 教育评估的信任结构及其指向 |
一 基于四阶段的教育评估之信任层级 |
二 评估的“硬核”“保护带”与信任指向 |
第二节 信任标准及评估公信力的类型 |
一 威慑型公信力及其特征 |
二 批判型公信力及其特征 |
三 自致型公信力及其特征 |
第三节 教育评估公信力的比较及评析 |
一 评估被信任状态的变迁及思考 |
二 评估公信力的中外比较及借鉴 |
三 评估公信力的双重面相及改进 |
第五章 教育评估中的有限信任及其机制 |
第一节 基于非完善之人类才德的有限信任及特征 |
一 评估中有限信任的合理性 |
二 不信任与信任常胶合共生 |
三 评估信任关系的非对称性 |
第二节 基于“办”之责任与自由的“管评”机制 |
一 督促责任的履行:“管”对“办”之资质的监管 |
二 确保自由的竞争:“管”对“评”之秩序的维护 |
三 “管、评”失衡:选拔评优过剩及善意的摧残 |
第三节 信任与不信任的效应及评估公信力的提升 |
一 评估公信力的双轮驱动及信任效应 |
二 不信任促压着评估理论与实践变革 |
三 提升公信力需纾解不信任优化信任 |
第六章 提升公信力:范式转型及制度保障 |
第一节 形成评估法治体系,奠基法理信任 |
一 明确权责,规范评估公共权力 |
二 形成法治体系,奠基法理信任 |
第二节 强化监管维护良序,转变管理职能 |
一 强化监管,确保办学资质合格 |
二 “管办评”分离,维护评估良序 |
第三节 提升评估专业能力,改善信用水平 |
一 发展智库,提升评估专业能力 |
二 设立评估标准,改善信用水平 |
第四节 创设诚信评估环境,增进伦理自觉 |
一 创设诚信环境,增进伦理自觉 |
二 加强监督制衡,防范道德风险 |
第五节 公开信息促进协商,引导舆情民意 |
一 制定执行细则,公开评估信息 |
二 促进互动协商,引导舆情民意 |
第六节 建立健全释疑机制,提升信任品质 |
一 开放思想市场,善待批评质疑 |
二 增设风险论证,健全元评估机制 |
第七章 结语 |
一 研究结论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 研究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1 部分访谈记录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研究 ——基于中国百年教育理论发展史的省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缘起与论题说明 |
(一) 研究缘起 |
(二) 论题说明 |
二、 文献综述与主要观点 |
(一) 关于教育理论本土化研究 |
(二) 其它相关学科本土化研究 |
(三) 关于理论创生的相关研究 |
三、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四、 可能创新与努力空间 |
(一) 可能创新空间 |
(二) 研究不足与努力方向 |
第一章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理性解读 |
一、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内涵 |
(一) “教育理论”释义 |
(二) “本土创生”的界定 |
(三)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现实意蕴 |
二、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特征 |
(一) 教育理论的本土创生是内生与建构的统一 |
(二)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是长期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三) 教育理论的本土创生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
三、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理论基础 |
(一) 人类——文化——环境互动论 |
(二) 系统论 |
(三) 协同学 |
四、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目标 |
(一) 本土特色教育理论的内涵 |
(二) 本土特色教育理论的评判标准 |
第二章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历史观照 |
一、 中国教育理论本土发展的历史轨迹 |
(一) 本土创生意识冥蒙与自编尝试(1901-1919年) |
(二) 本土创生意识警醒与教育理论初现(1919-1949年) |
(三) 本土创生意识明确与教育理论自创努力(1949-1966年) |
(四) 本土创生意识扭曲与教育理论缺失(1966-1976年) |
(五) 本土创生意识高涨与教育理论再现(1977至今) |
二、 本土特色教育理论典型个案分析 |
(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二)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
(三)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 |
(四)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 |
(五) 刘京海的成功教育理论 |
(六) 叶澜的生命·实践教育理论 |
三、 中国本土特色教育理论创生历史的反思 |
(一) 内在动力: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 |
(二) 外在推力:强烈紧迫的社会客观需要 |
(三) 思想基础:丰厚的文化积淀 |
(四) 中坚力量:拥有核心人物的研究共同体 |
第三章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环境检视 |
一、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时代机遇 |
(一) 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意识逐渐增强 |
(二) 社会运行环境正在日益改善 |
(三) 制定了崇尚创新的国家战略决策 |
(四) 教育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
(五) 完成了教育学学科建制 |
二、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现实障碍 |
(一) “中庸”、“唯上”、“实用”思想的消极影响有待消除 |
(二) 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
(三) 功利与浮躁的学术氛围亟需改变 |
第四章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主体素养剖析 |
一、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主体的角色定位 |
(一) 现存教育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者和再生者 |
(三)异域教育理论的阐释者和批判者 |
二、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主体的内在素养 |
(一) 卓然不群的品格素养 |
(二) 博大精深的的知识素养 |
(三) 非同凡“想”的创造性思维和缜密的理论思维 |
第五章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方法论钩玄 |
一、 秉持“兼和”的创生理念 |
(一) 以“众异”为创生基础 |
(二) 以“富有日新”为创生途径 |
(三) 以“一贯”为创生目标 |
二、 遵循“以一摄多”的创生原则 |
(一) 以中融西,和合生新 |
(二) 以今承古,革故鼎新 |
(三) 以行促知,融汇启新 |
(四) 以专纳博,激荡开新 |
三、 奉行“固本开源”的实践策略 |
(一) 醉心教育事业,躬身教育实践 |
(二)精选根源性典籍,潜心知性阅读 |
结语 为了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6)担保公司风险预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析 |
2.1 担保公司的风险界定及特点 |
2.2 担保公司的风险因素及风险传递 |
2.3 担保公司风险形成的博弈分析 |
第3章 担保公司风险预警管理的体系 |
3.1 担保公司风险预警管理的内涵 |
3.2 担保公司风险预警管理的超前原理 |
3.3 担保公司风险预警管理的集成原理 |
3.4 担保公司风险预警管理的组织、流程与制度 |
第4章 担保公司的风险点预警 |
4.1 担保公司的风险点识别 |
4.2 担保公司的动态风险地图与风险信号标示 |
4.3 担保公司风险征兆因素侦测模型 |
第5章 担保公司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
5.1 担保公司的整体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
5.2 担保公司担保项目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
5.3 担保公司风险预警中的虚警与漏警 |
第6章 担保公司的风险预控 |
6.1 担保公司风险预控的原则 |
6.2 担保公司风险预控的策略 |
6.3 担保公司风险预控的方法 |
第7章 实证分析 |
7.1 中国中科智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7.2 中国中科智担保集团有限公司的风险分析 |
7.3 中科智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现状 |
7.4 中科智担保公司风险预警管理的方案设计 |
7.5 中科智担保公司风险预控对策库设计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
(7)汉语熟语在泰国的流传及借用 ——以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缘起 |
1.2 熟语的界定 |
1.3 在泰国流传的汉语熟语研究述评 |
1.4 研究范围及方法 |
1.5 中华文化泰国传播简史 |
1.6 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 |
1.6.1 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的形成与发展 |
1.6.2 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的特征 |
1.6.3 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对泰国文学的影响 |
2 汉语熟语在泰国之流传 |
2.1 直译法 |
2.1.1 典型熟语的直译法 |
2.1.2 非典型熟语的直译法 |
2.2 意译法 |
2.2.1 典型熟语的意译法 |
2.2.2 非典型熟语的意译法 |
2.3 增译法 |
2.4 流传于泰国的汉语熟语之探讨与分析 |
2.4.1 流传于泰国的汉语熟语与泰语固有熟语 |
2.4.2 汉语熟语泰国流传的熟语化之探讨 |
3 汉语熟语在泰国之借用 |
3.1 泰国文学作品中的汉语熟语 |
3.1.1 喻体相同、喻义相同 |
3.1.2 喻体不尽相同、喻义完全相同 |
3.1.3 喻体不尽相同、喻义不同 |
3.2 熟语借用与文化传播 |
3.2.1 汉语熟语的借用是中国物质文化在泰国传播的记录 |
3.2.2 汉语熟语的借用是中国制度文化在泰国传播的记录 |
3.2.3 汉语熟语的借用是中国精神文化在泰国传播的记录 |
3.3 泰国对中国文化的接受 |
3.3.1 价值观念相同 |
3.3.2 家族观念相同 |
3.3.3 生活方式相同 |
4 汉语熟语流传于泰国之后的发展演变 |
4.1 汉语熟语流传于泰国之后的形式演变 |
4.1.1 结构变体 |
4.1.2 语汇变体 |
4.2 汉语熟语流传于泰国之后的意义演变 |
4.2.1 理性义的变化 |
4.2.2 感情色彩的变化 |
4.3 汉语熟语流传于泰国之后的形义共变 |
4.3.1 构成成分的变化导致熟语语义的演变 |
4.3.2 构成方式的变化导致熟语语义的演变 |
4.3.3 形式与语义无必然联系的共同演变 |
4.4 本章结论 |
4.4.1 改造 |
4.4.2 并存 |
4.4.3 沿用 |
4.4.4 消亡 |
5 馀论: 泰译本中国武侠小说与汉语熟语在泰国的流传 |
参考文献 |
征引文献 |
附录: 本文所使用的泰语国际音标说明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部主任必须具备的几种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精湛的业务能力 |
二、较高的编辑理论水平 |
三、不懈的创新精神 |
(一)思想创新 |
(二)工作方法创新 |
1. 创建和谐编辑部 |
2. 创建学习型编辑部 |
(三)工作手段创新 |
1.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的规章制度 |
2. 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 |
3. 操作手段创新 |
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 |
五、结论 |
(10)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生活化语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
(一) 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过程 |
(二) 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
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的目的论 |
2、“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连的,是生活教育的领域论 |
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方法论 |
(三) 生活教育理论的原则 |
1、实践性原则 |
2、科学性原则 |
3、前进性原则 |
4、全民性原则 |
5、终生性原则 |
6、创造性原则 |
7、全面性原则 |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 |
三、语文教学的现状 |
四、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
(一) 让语文回归生活,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 |
(二) 充实语文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 |
(三) 在生活中放飞语文思维,尝试生活化语文实践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慧眼识错(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VB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策略探析[J]. 赖春华. 教育信息技术, 2017(Z2)
- [2]小学“童化作文”教学研究[D]. 钱俪元. 扬州大学, 2015(08)
- [3]试论体育学术期刊编辑的办刊素质[J]. 刘戈. 搏击(武术科学), 2014(03)
- [4]教育评估公信力研究[D]. 张会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4)
- [5]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研究 ——基于中国百年教育理论发展史的省思[D]. 姚玉香.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6]担保公司风险预警管理研究[D]. 曹宏杰.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7)
- [7]汉语熟语在泰国的流传及借用 ——以泰译本中国古代小说为考察中心[D]. 徐武林(Burin Srisomthawin). 浙江大学, 2009(08)
- [8]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部主任必须具备的几种素质[J]. 陈灿华,赵俊,阳丽霞.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9]2008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Ⅰ主观题评析及考生答卷情况分析[J]. 黄利军. 试题与研究, 2008(21)
- [10]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生活化语文教学[D]. 李剑慧. 辽宁师范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