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颌面部感染病原学分析及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爱芳[1](2021)在《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将2018年5月-2020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1例患有糖尿病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设为糖尿病组,并选取同期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无糖尿病的71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作为非糖尿病组。比较两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结果:牙源性感染是导致两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主要病因,两组感染病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中受累2个以上间隙比例大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糖尿病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受累间隙数量更多,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因此,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可有效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陈鹏,刘冰,魏博,冯璐,郭亚霖[2](2021)在《老年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16例老年患者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感染部位、病因学、细菌学、系统性疾病及并发症进行分析,并进行以早期充分切开引流为主的综合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最常累及的间隙为颌下、颏下、舌下、翼颌、咬肌及咽旁间隙。最常见的病因为牙源性感染。革兰氏阳性需氧菌感染多见。大部分患者合并有全身系统性疾病。所有患者均达到治愈,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对老年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应安排急诊入院,尽快完善相关检查,以关注全身情况为基础,及早急诊充分切开引流为主,进行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唐荣飞[3](2021)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美洲大蠊制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和评价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美洲大蠊制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效,以期为颌面部感染创面的有效管理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方案。方法:将本人所在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12月颌面外科收治的40例诊断为颌面部间隙感染且行脓肿切开及负压封闭引流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灌洗创面,实验组:采用美洲大蠊制品和生理盐水灌洗创面。比较两组住院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引流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费用、使用抗生素的费用;VSD更换次数;堵管次数,漏气次数;并发症数目;术后第3天引流量;术前及术后第2、4、6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降钙素原水平。结果:实验组的住院时间及费用、引流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费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6天内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较对照组控制更佳(P<0.05)。两组堵管次数、漏气次数,VSD更换次数、并发症数目,术后第3天的引流量,术后6天内白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美洲大蠊制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创面疗效确切,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和引流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少抗生素使用。
刘慧霞[4](2020)在《奥硝唑氯化钠治疗口腔颌面部厌氧菌感染效果观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体会治疗口腔颌面部厌氧菌感染患者用奥硝唑氯化钠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遵从药物差异分组,择我院2017.1-2018.4内的87例口腔颌面部厌氧菌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甲硝唑注射液治疗)和观察组(45例,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后厌氧菌转归情况、用药安全性以及治疗前后两组喊着肝功能、肾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高(93.3%、76.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2.2%、14.2%),安全性较对照组高,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厌氧菌转归情况较对照组好,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两组肝功能、肾功能各指标均有显着改善,但数据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对口腔颌面部厌氧菌感染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建议以奥硝唑氯化钠治疗为主;在提高临床疗效、提升用药安全性、改善厌氧菌方面具有显着价值。
赵东阳[5](2019)在《吉林省972例儿童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孢子丝菌病是由孢子丝菌复合体引起的人类皮肤、皮下组织、粘膜及局部淋巴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感染。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孢子丝菌病分为皮肤型孢子丝菌病和系统型孢子丝菌病。皮肤型孢子丝菌病又分为皮肤固定型、皮肤淋巴管型、皮肤播散型。人类孢子丝菌病以皮肤型孢子丝菌病为主。感染人类的孢子丝菌复合体包括狭义的申克孢子丝菌、巴西孢子丝菌、球形孢子丝菌、墨西哥孢子丝菌、卢艾里孢子丝菌、白孢子丝菌。我国境内已经分离出的菌株以球形孢子丝菌为主。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我国东北地区,尤其吉林省是本病的高发地区,本病是非法律规定上报的疾病,但每年报道的患者数目都很多,其中包括不少的儿童患者。目前国内大宗报道儿童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文献较少。目的:对2011年-2018年吉林省972例儿童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为儿童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防治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入选标准: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皮肤科明确诊断为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吉林省户籍的儿童患者(年龄<15周岁)。诊断标准:具有皮肤型孢子丝菌病各临床类型皮损特点,并且皮损的活组织或组织液、脓性渗出液、血性渗出液、脓疡及囊肿穿刺液真菌培养呈孢子丝菌阳性。将收集的病例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入选的儿童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患者有972人,其中男性573人(58.95%),女性399人(41.05%),男:女=1:0.69。就诊时平均年龄为5.72±3.59岁,平均病程为2.92±2.88个月,春季(2.3.4月)发病299人(30.76%),夏季(5.6.7月)发病84人(8.64%),秋季(8.9.10月)发病155人(15.94%),冬季(11、12、1月)发病434人(44.65%)。59人有外伤史(6.06%)。2.皮肤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者有860人(88.48%),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患者有110人(11.31%),2人为未确定型(0.21%),无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累及颌面部的患者有897人(92.28%),皮损累及非颌面部的患者有75人(7.72%)。皮损临床表现为结节型者434人(44.65%),表现为浸润斑块型者307人(31.58%),表现为其他类型者231人(23.77%)。3.本次研究均收录真菌培养阳性的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率为100%。收录的患者均进行了病理组织检查PAS染色,有211人(21.70%)发现紫红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厚壁孢子或出芽孢子,并发现4例(0.41%)患者病理切片有典型的星状体结构。4.统计学分析表明:不同年龄段(年龄≤1岁、1岁<年龄<3岁、3岁≤年龄<7岁、7岁≤年龄<15岁)的患儿以及不同季节(冬春季、夏秋季)发病的患儿外伤史的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68,p=0.276)。不同年龄段(年龄≤1岁、1岁<年龄<3岁、3岁≤年龄<7岁、7岁≤年龄<15岁)患儿以及不同临床类型(皮肤淋巴管型、皮肤固定型)患儿皮损累及的部位(颌面部,非颌面部)均无统计学差异(p=0.095,p=0.851)。不同季节(冬春季、夏秋季)发病患儿皮损累及部位(颌面部、非颌面部)有统计学差异,夏秋季发病患儿皮损累及非颌面部比例高于冬春季发病者(χ2=14.324 p=0.000)。不同性别(男性、女性)、不同年龄段(年龄≤1岁、1岁<年龄<3岁、3岁≤年龄<7岁、7岁≤年龄<15岁)、不同病程(>2个月或≤2个月)以及不同PAS染色结果(阴性、阳性)患儿其临床类型(皮肤淋巴管型、皮肤固定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978,p=0.184,p=0.116,p=0.611)。不同季节发病(冬春季、夏秋季)患儿的临床类型有统计学差异,冬春季发病患儿皮肤固定型比例高于夏秋季发病患儿(χ2=5.692,p=0.017)。不同临床类型(皮肤固定型、皮肤淋巴管型)患儿的皮损表现有统计学差异,皮肤淋巴管型患儿的结节型皮损比例高于浸润斑块型(χ2=16.786 p=0.000)。PAS染色结果不同(阴性、阳性)患儿的皮损表现(结节型,浸润斑块型)有统计学差异,结节型皮损PAS染色阳性率高于浸润斑块型(χ2=7.452,p=0.024)。结论:1.2011年-2018年吉林省儿童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冬春季发病患者人数最多,皮损分布部位以颌面部为主;临床类型以皮肤固定型为主,皮损表现以结节型为主;2.2011年-2018年吉林省儿童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的受外伤情况与其年龄、发病季节无关;皮损受累部位与患儿年龄及疾病临床类型无关,与发病季节有关,夏秋季发病患儿皮损累及非颌面部比例高于冬春季发病者;患儿临床类型与性别、年龄、病程、PAS染色结果无关,但与发病季节有关,冬春季发病者皮肤固定型比例更高;患儿疾病临床类型与皮损表现有关,皮肤淋巴管型患儿的结节型皮损比例高于浸润斑块型。病理组织PAS染色结果与皮损表现有关,结节型皮损PAS染色孢子阳性率高于浸润斑块型。
陈文诺[6](2018)在《颌面部严重多间隙感染采用抗生素联合激素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对激素联合抗生素治疗颌面部严重多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60例颌面部严重多间隙感染患者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为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成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以及采用抗生素联合技术治疗的观察组每组各30例患者,将两组治疗结果的差异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对照组70%和观察组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颌面部严重多间隙感染患者采用抗生素和激素联合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可以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加以借鉴和应用。
郭威孝[7](2018)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救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OMSI)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寻找预防、诊断、治疗该疾病的方法。探索制定防治OMSI的临床规范,为预防以及救治OMSI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月-12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所有OMSI的病历资料。对所有患者的病因相关因素,病情判断相关因素,病原菌分布及用药种类,手术治疗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录患者119例,男性61例,女性58例。年龄跨度1-82岁(平均年龄44.67±19.45岁)。≥60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多29例(24.37%)。患者职业最多的是农民65例(54.62%)。感染途径最多的是牙源性为93例(78.16%)。发病后2天以内就诊的患者只有4例(3.36%),而发病后超过9天前来就诊的患者最多57例(47.89%)。在本研究的119例患者中。临床问诊检查,自述有呼吸困难的患者有11例(9.24%),有明确牙痛史的患者有75例(63.03%)。临床查体,视诊局部病灶区肿胀明显的有85例(71.43%)。触诊可触及波动感的有65例(54.6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20×109/L的患者有18例(15.13%)。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00mg/L为13例(10.92%)。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10ng/ml为6例(5.04%)。辅助检查选择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的有76例(63.87%)。本研究中共有93例患者进行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检出细菌者为66例(70.97%),共检出细菌71株。最常见的检出菌为革兰氏阳性(Gram-positive,G+)/需氧菌,有45株,占检出细菌总株数的63.38%。其中最多的是口腔链球菌,共9株(12.68%)。检出革兰氏阴性(Gram-negative,G-)/需氧菌15株(21.13%)。G+/厌氧菌6株(8.45%)。药敏试验结果统计显示头孢呋辛的药物敏感率为96.77%,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药物敏感率为98.04%。临床一期经验选用抗需氧菌的药物中,选用头孢呋辛的患者有36例(38.71%),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患者有34例(36.56%)。选用的抗厌氧菌药物以奥硝唑最为常见,共78例(83.87%)。本研究中有105例患者行脓肿切开治疗。发生单间隙感染的患者有32例,多间隙感染的有73例。单间隙感染的发病部位以咬肌间隙感染最为常见14例(43.75%),其次为下颌下间隙7例(21.88%)。多间隙感染中最易受累的间隙是下颌下间隙,共51例(69.86%)。105例患者共选用123个切口,以下颌下切口的选用次数最多,有85次(69.11%)。术后引流方式以“半封闭冲洗引流”最多38例(36.19%)。结论:1.加强口腔卫生保健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尤其广大贫穷落后地区,对于预防OMSI至关重要。建立有效的口腔疾病防治机制,提高全社会口腔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对于降低OMSI的发病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通过对患者现病史、既往病史等致病相关信息的询问,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查体主要通过视诊、触诊和嗅诊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客观的判断,发现严重患者,及早进行处置。在实验室检查中,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Neutrophile Granulocyte,N%)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感染的严重程度,对治疗效果也可及时监测。“CRP/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PCT”对间隙感染的严重程度可以做到非常客观敏感的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疾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映患者全身状况的“K++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氧合状态”对患者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指导临床救治,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辅助检查主要通过CT和超声对患者病灶局部的情况进行准确详细的探查,为手术切开以及气道的保护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资料。3.OMSI常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以G+菌最常见。厌氧菌虽然检出率不高,但是厌氧菌的致病作用不可忽视。“头孢呋辛+奥硝唑”是临床非重症间隙感染患者比较理想的经验选用的抗菌药物。对于重症间隙感染患者应早期应用“亚胺培南”或“亚胺培南+奥硝唑”尽可能覆盖所有的致病菌,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降阶梯调整用药方案。4.对已有脓腔形成的患者需及时进行切开引流。对产气菌引起的感染,有必要进行预防性切开。下颌下切口可解决绝大多数间隙感染。切口长度以3-5cm为宜。仅在发生路德维希咽峡炎时,可行下颌下倒T或衣领形切口。术中采用双合诊式手法钝性分离脓腔。脓腔冲洗一般单纯以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半封闭冲洗引流”方案适用于大多数间隙感染。
唐伟丽,李崇,张大庆,李新意,刘婷,侯成群[8](2017)在《1例表皮葡萄球菌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用药监护》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表皮葡萄球菌致颌下多间隙感染患者药物治疗的作用。方法通过对临床药师参与1例表皮葡萄球菌致颌下多间隙感染患者药物治疗的病例分析,介绍临床药师协助医生完善治疗方案、注意不良反应、指导用药等相关事项的过程和体会。结果临床药师以专业特长参与临床治疗,可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能提高临床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王芳,安新[9](2017)在《19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危重患者临床治疗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2015年期间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19例重症患者临床诊治资料。结果:19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危重患者中15例患者2月内痊愈,1例经手术治疗后于上级医院诊治,痊愈出院,总有效率达到84.21%,3例治疗失败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经过积极治疗,绝大部分患者可以痊愈。
王典[10](2017)在《封闭负压引流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封闭负压引流(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与常规切开引流于颌面部间隙感染(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MSI)治疗中患者的疼痛程度、治疗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换药次数及好转率等来评估VSD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病房自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住院的MSI患者30例,其中感染部位位于口底多间隙的患者23例、位于颌下间隙的患者3例、位于咬肌间隙的患者2例以及位于颊间隙的患者2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20例患者行传统的切开引流术治疗,实验组10例患者采用VSD治疗。30例MSI患者入院后除了要进行常规的检查及检验来排除手术禁忌症之外,均先经验性应用抗生素行抗炎治疗并取脓汁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当检验的结果出来之后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两组患者均已穿刺并抽出脓液,满足切开引流指征并行口外切口的脓肿切开局部清创手术治疗。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统计资料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描述分析。通过比较患者的疼痛程度、治疗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换药次数及好转率等来评估VSD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过程疼痛情况对比,对照组治疗之前的疼痛程度值为(6.500±0.512),实验组治疗之前的疼痛程度值为(6.800±0.6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63)。对照组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值为(5.500±0.607),实验组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值为(3.500±0.52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治疗之后的疼痛程度值为(1.350±0.671),实验组治疗之后的疼痛程度值为(0.500±0.52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5)。2、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换药次数及好转率对比,对照组平均治疗时间为(11.850±2.207)天,实验组平均治疗时间为(9.700±2.406)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0)。对照组抗生素平均使用天数(8.650±2.033)天,实验组抗生素平均使用天数(6.800±1.687)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6),对照组换药次数为(9.200±2.262)次,实验组换药次数为(3.900±0.738)次,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好转率为50%,实验组好转率为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结论:1、VSD与传统切开引流方法在治疗MSI的疗效上相比较其创口愈合时间相对较短、患者疼痛减轻、住院日降低,并且医生工作量明显减轻。2、VSD是治疗MSI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可推广使用。
二、颌面部感染病原学分析及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颌面部感染病原学分析及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因分析 |
2.3 两组受累间隙数量对比 |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5 两组细菌感染情况 |
3 讨论 |
(2)老年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感染部位 |
1.4 病因 |
1.5 细菌学 |
1.6 系统性疾病和并发症 |
1.7 治疗 |
2. 结果 |
3. 讨论 |
(3)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美洲大蠊制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ca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案 |
3 评价指标 |
4 质量控制 |
5 样本量计算 |
6 统计方法 |
7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术前资料对比(详见表 1、表 2) |
2 各类临床指标对比(见表 3) |
3 实验室相关指标对比 |
讨论 |
1 术前基线数据分析 |
2 术后数据分析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颌面部的应用进展及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奥硝唑氯化钠治疗口腔颌面部厌氧菌感染效果观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 |
2.2 两组厌氧菌转归情况 |
2.3 治疗后安全性 |
2.4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肾功能指标改善情况 |
3 讨论 |
(5)吉林省972例儿童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索引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孢子丝菌病的诊疗现状 |
2.1 病原学 |
2.2 流行病学 |
2.3 组织病理 |
2.3.1 组织反应 |
2.3.2 病原体及特征 |
2.4 发病机制 |
2.5 临床表现 |
2.5.1 皮肤型孢子丝菌病临床表现 |
2.5.2 系统型孢子丝菌病临床表现 |
2.6 实验室检查 |
2.6.1 直接镜检 |
2.6.2 培养检查 |
2.6.3 精制孢子丝菌素皮肤试验 |
2.6.4 动物接种试验 |
2.7 诊断与鉴别诊断 |
2.7.1 孢子丝菌病的诊断 |
2.7.2 鉴别诊断 |
2.8 治疗 |
2.8.1 总的治疗原则 |
2.8.2 治疗方法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调查内容 |
3.2.1 发病时间、年龄、病程、居住地点、外伤史、接触动物史、接触污染物史、既往史、治疗史 |
3.2.2 发病部位、皮损临床表现及分型、疾病分型、病理检查所见、PAS染色结果 |
3.2.3 治疗过程、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发症 |
3.3 资料处理 |
3.4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临床资料 |
4.1.1 年发病人数 |
4.1.2 患者的地域分布 |
4.1.3 性别、年龄 |
4.1.4 发病的时间及季节特点 |
4.1.5 外伤 |
4.1.6 病程 |
4.1.7 临床表现 |
4.2 实验室检查 |
4.2.1 真菌培养 |
4.2.2 组织病理检查 |
4.3 治疗 |
4.3.1 治疗情况 |
4.3.2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颌面部严重多间隙感染采用抗生素联合激素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患者选择 |
1.2 方法 |
1.3 疗效评价标准[2]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7)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救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OMSI病因相关因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OMSI的病情判断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OMSI病原菌分布及抗生素选择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OMSI手术治疗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1例表皮葡萄球菌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用药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摘要 |
2 治疗过程及临床药师干预 |
3 讨论 |
(9)19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危重患者临床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发病原因 |
3.2 临床表现 |
3.3 感染的有效控制 |
3.4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发生 |
3.5 预后 |
4. 结束语 |
(10)封闭负压引流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1.1 封闭负压引流装置 |
1.2 治疗方案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疼痛程度 |
2. 治疗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换药次数及好转率 |
讨论 |
1. 缓解疼痛的意义 |
2. 缩短治疗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的意义 |
3. VSD背景与发展史 |
4. VSD原理 |
5. VSD操作方法 |
6. VSD优势 |
7. VSD目前存在的不足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颌面部感染病原学分析及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J]. 王爱芳. 中外医学研究, 2021(30)
- [2]老年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治分析[J]. 陈鹏,刘冰,魏博,冯璐,郭亚霖.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21(03)
- [3]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美洲大蠊制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疗效分析[D]. 唐荣飞.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奥硝唑氯化钠治疗口腔颌面部厌氧菌感染效果观及安全性分析[J]. 刘慧霞. 名医, 2020(09)
- [5]吉林省972例儿童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分析[D]. 赵东阳. 吉林大学, 2019(10)
- [6]颌面部严重多间隙感染采用抗生素联合激素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 陈文诺. 海峡药学, 2018(05)
- [7]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救治[D]. 郭威孝.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8]1例表皮葡萄球菌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用药监护[A]. 唐伟丽,李崇,张大庆,李新意,刘婷,侯成群. 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六次全国口腔药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7
- [9]19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危重患者临床治疗体会[J]. 王芳,安新. 人人健康, 2017(04)
- [10]封闭负压引流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研究[D]. 王典.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