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闫佳伟[1](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钱亚玲[2](2020)在《城市小学家校冲突及其化解对策研究 ——以安庆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合作,其中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尤为重要。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之下,家校合作已成为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来规范指导家校合作,学校也相应的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家校合作措施,在家庭与学校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家校冲突事件却频频发生,这种家校关系的失序背离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孩子成为这场博弈中最大的受害者。尤其是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此阶段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校冲突这种极不和谐的现象亟待解决。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家校合作理论、冲突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对目前家校冲突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并探索化解策略。通过调查,发现家校冲突具有普遍性、隐蔽性、复杂性、以儿童为中介的特点,家校冲突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教育评价和教育管理等方面。调查还发现家校冲突出现了一个新焦点,那就是学生之间的冲突,引发家长之间冲突,最终转化为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冲突(家校冲突)。我们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剖析家校冲突发生原因,并提出了家校冲突的化解策略。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家庭方面,父母明确和承担起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积极主动与学校沟通,树立家校合作的意识;在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能够摆正自己的立场。学校方面,学校管理层面要重视和优化家校合作,建立和完善防范家校合作的相关机制,加强教师管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层面,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是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注意沟通的方式与技巧。社会方面,发挥新媒体的引领作用,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联合家庭与学校,共同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季榕哲[3](2020)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进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研究 ——以庄河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出、实施和推进,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了教育发展必然趋势,素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教育发展方向对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学校教育方式、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社会的教育资源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评价不能再以单纯的成绩作为依据,学校的教育方式也要更加多元,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更科学,社会的教育资源要更均衡。如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义务教育的根本,现在的教育发展方向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但是在实际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而且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论文就以庄河市为例,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式进行探讨。在论文的论述中,文章的重点是对庄河市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进一步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存在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论文针对庄河市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教育方式单一化、教师的评价标准片面化、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不能有机结合、教师人才资源不合理、教师对学生个性发展缺乏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配合等问题从学校管理、家庭教育以及教师队伍三个角度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论文通过建立素质教育在庄河市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顶层设计,构建以人为本,提升专业价值;培养目标多元化,提高综合素质;互动交流,促进师生共同成才的顶层设计理念。在顶层设计体系中顶层设计目标为“以人为本,实现完整的自我”,二级系统包括学校管理、教学评价、家长配合以及课程设置;三级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以及课程专家等施工主体。最后论文根据顶层设计的系统体系提出相关的实施建议。论文对庄河市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庄河市的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建议,同样可以为其他研究义务教育的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张新昕[4](2020)在《“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开始逐步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这在艺术特长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量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学习除了学校以外的艺术特长课。钢琴作为音乐器乐中的基础,在走入中国的一百年时间里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选择的热点项目。很多母亲疯狂地对子女展开钢琴艺术教育,使这项原本应该是陶冶性情的、带给儿童轻松愉悦之感的艺术,非但未给儿童带来快乐,却由于选择权的缺失以及枯燥的训练方式反而使大部分的儿童丧失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甚至从最初的喜爱发展到到厌恶,排斥弹钢琴,最终和艺术学习渐行渐远。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八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展现关于家长特别是母亲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的行为决策过程。母亲的思想来自于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自然状况、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儿童各项特长的考量等等。母亲对于儿童学习过程的态度、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行动对于儿童学习效果的关联与影响,母亲的教育行动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反应、效果等,这些都是本研究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虽为众多个体的决策行为却往往能显现出共同趋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不仅受到母亲行动复杂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人才需求、母亲文化、家庭经济、等众多的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影响着母亲的教育决策、教育行动以及儿童学习效果,深入探究之正是本研究的着力之处,而这些也恰恰是通过量化研究方式不易获取的信息。由于质化研究方法所限,本研究不奢求推广性,仅尽量还原几位母亲和儿童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与矛盾冲突。本研究结果倘若使琴童的家长们能稍稍停下脚步,整理对照反思一下镜像内的自己,能够认识自己教育决策行为对于儿童钢琴学习效果的种种影响;能够引起对母亲文化之于儿童学习过程的影响的关注,本研究就求之不得矣。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一章——五章、反思和结语组成。引言包括选题缘由、本研究关注研究的问题、对相应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包括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以及对研究者的反思。第二章主要是对八名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进行背景性介绍以及该研究问题的背景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母亲的行动生成“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的两种样态形式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定义的探究以及形成决策形成中两种样态放任背景因素梳理;从母亲教育行动的背景以及决策的意识根源入手,对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分析解读。第四章侧重通过对于行动者们进行观察,描述关于生成“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挖掘出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以儿童的角度,呈现其被动行动之后的行动语言反应,折射儿童对于钢琴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及其成长。第五章侧重通过描述关于生成“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透视其最本原的观念和心理样态;通过对短期型家庭教育的阻力进行分析,呈现此样态下儿童的心路历程。反思部分则是通过反思八组家庭的母亲在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如何决策和心理变化,分析并挖掘两种样态下教育行动结果的深层根因。无论是对于想要子女学习学习钢琴的家长还是家中子女正在学习的家长起到照镜子的作用,警醒教育者深入思考家庭教育中成年思想和行动导向下产生的教育决策及其影响。结语部分通过正文的深描和分析,归纳出本研究的几点发现,一是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二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三是母亲文化作用被质疑。同时再次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对照系统相对缺失、研究对象的异源忽视、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改善。
高冬冬[5](2020)在《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之根基,教育质量是教育的核心与生命线,义务教育质量则是国家教育之根本。近年来,世界各国均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视作本国教育发展的主旨,积极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提高和保障义务教育质量也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与现实诉求,推行素质教育也急切需要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质量测评实践,以对本国义务教育质量状况进行全面把握,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参考。目前,国内外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教育质量测评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借鉴国际及各发达国家先进的测评理念和测评方法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实践,为保障和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论文尝试对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做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探讨,对我国现阶段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的基础教育质量测评理念、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想,并对构想的体系框架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对义务教育质量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以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以及教育目标分类学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为本研究测评框架及内容的构建、测评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西城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全国首个“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试点单位”的杭州市下城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武汉市武昌区、江岸区以及江夏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孝感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等现状来对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的内容主要为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在内的德、智、体、美及影响因素的测评,测评工具一般由学科能力测评试卷和相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两部分构成,通过学科测试卷了解学生达到各个学科教育教学目标的程度,通过相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测查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的相关因素,针对性地向教育相关部门、学校反馈测评结果,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通过分析与整理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发现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仍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导致测评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就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覆盖范围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学生测评项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发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发起的国际数学和科学成就趋势研究(TIMSS)及由IEA主持的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IRLS)进行分析。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主要从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对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测评,关注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分析、推理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解释和解决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境中的问题,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它将学生的素养作为测评的核心。国际数学和科学成就趋势研究(TIMSS)和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IRLS)将课程作为测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数学、科学、阅读方面的相关能力进行测评。分析并探寻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测评对构建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启示。基于以上对国、内外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的整理和分析,本研究提出了由专业教育测评机构负责实施,教育相关职能部门、大学及科研机构、区县中小学协同并监督的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想。并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辖的3个街道、9个镇、1个乡88所小学(包括农村完小和初小)的四年级学生和20所的八年级学生展开语文阅读、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体育学科测评,并测查学业性非智力因素及其影响因素,以对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想加以实际的考证。
谢仁娜依·沙力克[6](2020)在《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 ——以重庆A、B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在学生劳动教育培养上还存在许多问题,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及全国少工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也谈到:“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养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劳动教育不仅是对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对其道德品质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劳动教育实施“教劳”结合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学校和家庭作为学生成长中影响较为深远的两大重要主体,在其劳动教育培养中必须要相互合作,最终达到共育。研究者采用个案研究,以重庆市A、B两所开展劳动教育的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寻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基于协同教育理论、马克思教育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提出劳动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共育的策略。研究者旨在通过理清什么是劳动教育、家校共育以及为什么的基础上,从而探讨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作为辅助形成和谐共育的局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让学校、家庭二者结合提出行之有效的共育策略即是本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在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及内容、研究意义,然后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劳动教育以及家校共育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劳动、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进而阐释研究中所运用的协同教育理论以及马克思劳教相结合的思想等理论基础。论文的正文部分主要遵循的研究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案例学校劳动教育家校共育进行调查和研究。首先,通过阐释家校共育的内涵及特点、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意义、劳动教育的政策保障、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五个点出发把握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理论;其次,对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案例学校的现状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发现目前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家长对于劳动教育认识存在偏差、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过高、学校缺乏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缺乏制度保障、缺乏合理的评价方式、劳动教育家校共育停留在表层等;然后,根据理论和现实情况的调查相结合存在问题的原因:新时代社会转型,家庭成员结构上发生变化、缺乏专门的教师,师资匮乏、教师家长培养理念存在偏差、缺乏理论指导;最后基于理论基础针对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家长和学校二者出发提出: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健全劳动教育体系、家校双方构建共育渠道等共育策略。
黄栗[7](2020)在《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是我国土家族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也是目前保留土家民俗文化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湘西土家族民俗文化是土家人长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共享、传承的文化体系,也是土家族特有的文化惯例。然而当前湘西地区的土家民俗文化现状令人担忧:传统土家村落呈“空心化”和“分散化”日益严重,社会的不断发展让土家民俗文化失去了原来的功能价值和社会作用。面对眼下的生存困局,如何找出切实有效的文化保护措施,为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寻找到新的机遇正是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对此,本文选择从教育研究的角度切入,探讨教育是如何在湘西土家地区多个“文化场”中建构起特有的传承机制,通过教育来构建不同“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协同机制。进一步思考了教育对于土家民俗文化在当前传承起到何种关键作用,通过运用技术资源,运用更合理、更有效的教育手段来帮助民俗文化传承走出现实泥淖。第一章“湘西州土家民俗文化的基本状况”,本章主要对湘西地区土家民俗文化当前现状作研究概述,内容包括介绍土家族在湖南省湘西地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对当地土家族的发展历史进行全面考据。通过查阅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多次的实地走访考察,并与多位当地土家文化学者进行交流之后,重新梳理了湘西土家民俗的文化起源。另外,本文从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角度,在已有基础上建立湘西土家民俗文化研究框架,试图将土家民俗按照“物质生产民俗”“节庆仪式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社会关系民俗”进行分类。第二章“‘家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本章内容的核心问题在于探讨家庭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研究家庭教育机制的建立并分析家庭教育模式特点。对于土家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问题而言,“家庭场”中的教育内涵机制与行为模式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论文中试图明晰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在家庭的文化空间里遵循着怎样的特殊规律,为制定土家民俗文化保护措施提供了哪些富有价值的参考。第三章“‘学校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家庭场”教育的逐渐退场导致文化传承陷入危机之后,当地中小学校部门构成的“学校场”开始了新的传承接力。本章以土家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教学情况为研究主线,一方面探讨了中小学校如何帮助民俗文化向下传承,在文化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创新尝试;另一方面也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进行客观分析,并结合实际来提出应对策略。第四章“‘职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从中小学校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湘西地区的学校教育搭建起了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新的思路。本章主要以分析土家民俗文化作为打造湘西地区的文化品牌,如何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职业教育又将如何能够让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朝向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推进,为民俗文化传承赋予更多的新生动力,成为了实现文化长久保护发展的有效举措。第五章“‘媒介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本章主要探讨新媒体技术对文化传承教育具有哪些重要优势。作为文化教育的“第四系统”,从社交媒体平台到移动自媒体技术再到VR虚拟现实技术,新媒体传播正在打破文化传承在各个不同的“教育场”间的边界,让土家民俗文化进入到了更大、更自由、更包容的教育空间里。因此,“媒介场”应当成为今后研究土家民俗文化新的传承教育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去思考能否拥有更多可能性。第六章“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体系构建”,本章试图将文化传承教育的“家庭场”“学校场”“职训场”“媒介场”打造成为“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当中目的在于探讨不同“教育场”之间如何形成集体合力,包括制定文化教育目标、建构文化教育体系、思考文化教育路径,以此来对湘西地区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体系进行全局统整,让文化传承教育能够走向全民化、终生化学习教育方向。论文以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为研究对象,剖析了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价值规律、传承机制和教育发展问题。从家庭教育、中小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互联网传播等多个面向展示了土家民俗文化的传承脉络和教育逻辑,贯穿了“家庭场——学校场——职教场——媒介场”的整体研究思路,希望能够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葛淑杰[8](2020)在《国际学校高中阶段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大连市X国际高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国际教育是一个相对崭新的教育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其逐渐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教育领域之一。国际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们本着以学生发展为基准、家长与教师共同参与的教育育人管理理念,于家校合作方面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实践经验,共同致力于“家校施教,合作铸材”。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国际教育领域在高中阶段大力推进家校合作力度,努力探索高中阶段家校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对在国际教育领域实现家校合作新局面,推进育人体系的纵深发展,全面提高国际高中教学育人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我国由于缺少对国际教育领域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国际高中家校合作方面的研究进展仍然较为缓慢,合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所做家校合作研究,就是要验证国际高中家校合作的特定问题,并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探索适合国际高中家校合作的实践策略。本文通过对大连市X国际高中家校合作问题开展问卷调查辅以访谈,从国际高中家校合作的基本内涵及概念界定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以国际高中家校合作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导向,了解大连市X国际高中家校合作的现状,以国际高中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研究为重点,对国际高中家校合作的实证调研情况等信息资源加以凝练,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定性分析,旨在指导当前国际高中家校合作实践,进一步丰富发展我国高中阶段家校合作的理论体系,为教育改革背景下,国际教育领域高中阶段家校合作的开展提供典型的经验和范例支持。经过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大连X国际高中家校合作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校双方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第二、家校合作中问题家庭因素的制约阻力较大;第三、问题学生因素使家校合作面临极大挑战;第四、家长缺乏对国际教育领域相关知识的学习与了解;第五、教师与家长双方合作的限制性因素较多。由以上综合分析可知,国际高中进一步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十分必要。基于此,提出了大连X国际高中对于家校合作问题的几点解决策略和建议,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达成教育共识;第二、注重理性引导,消除问题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第三、抓住教育契机正确处理学生问题,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第四、树立合作自信,对国际教育领域相关知识加强学习;第五、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务实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活动。
寇丹[9](2020)在《西部地区农村小学家长学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北川A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和主要责任人,肩负着孩子启蒙教育的重要使命,并影响孩子终生,因而其自身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孩子成长过程中凸显出更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这让家庭教育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半数以上,农村家长对指导家庭教育需求更显迫切,农村家庭教育水平直接关系着下一代的发展。而家长学校是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改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最主要途径,早就受到重视。早在1983年,浙江象山县石浦镇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家长学校,之后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各类学校在各地相继出现。作为家长教育和中国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场所,特别是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开办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如何办好西部地区农村家长学校,让农村家长学校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首先强调了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小学家长学校存在的重要意义,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北川A小学家长学校为研究个案,采用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北川A小学家长学校的主要负责人、讲师团讲师、普通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对当前家长学校开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从认识层面、办学条件、制度体系以及未来发展四个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总结了农村家长学校开办中问题产生的原因,随后指出从提高认识、丰富办学形式、完善制度体系以及后期跟进四个发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借此进一步巩固农村小学家长学校的开办,长远促进农村小学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问题提出,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家长学校、农村家长学校的研究和开办情况,界定了本文的核心概念、阐述了研究设计的理论基础、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对北川A小学家长学校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本章介绍了对A小学家长学校的调查设计和目前开办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对北川A小学家长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对家长学校主要负责人、讲师团讲师、普通教师、学生的访谈以及对家长的问卷调查,将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出当前家长学校存在的宣传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办学形式单一、忽视多方评价、缺少对学习效果的后续跟进等问题,进一步分析得出四大原因是认识不足、办学条件不良、缺少管理评价制度以及缺少长远规划。第四部分:对A学校家长学校的发展提出建议对策。在这个部分中,主要针对调查中呈现诸多问题的原因,借鉴国内外家长学校实施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农村小学家长学校发展的对策,具体包括:提高各方重视程度、切实改善办学水平、健全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以及创新未来发展四个方面。
谭净[10](2020)在《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9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报告》正式发布,首次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自此,“核心素养”成为了学界的研究热点。2018年1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简称“2017年新课标”)正式颁布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公共参与素养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的行为表现,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对于高中生自身成长、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以及中国民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巨大的高考压力、教师落后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评价方式和学校管理模式单一、家长素养的缺乏以及社会支持的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前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收效甚微。本论文拓宽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研究思路,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支持四大方面入手,展开实践调查,分析当前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问题存在的原因,研究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策略。首先,重点分析探讨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改变作业布置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其次,学校作为高中生最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也应当做出努力:适当组织开展校内外活动、支持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组建学生社团,鼓励学生自治,由此丰富学生的公共参与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再次,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公共参与素养,加强家校合作,追求家校共育;最后,社会应当为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提供观念上和技术上的支持:重视支持并配合高中生的公共参与活动,拓宽学生公共参与渠道,保证参与畅通。
二、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城市小学家校冲突及其化解对策研究 ——以安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访谈调查 |
第二节 问卷调查 |
第三节 调查结论 |
第二章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家庭原因 |
第二节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学校原因 |
第三节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社会原因 |
第三章 城市小学家校冲突的化解对策 |
第一节 家庭方面 |
第二节 学校方面 |
第三节 社会方面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关于家校冲突的访谈提纲 |
附录2:城市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3:城市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问卷(家长) |
附录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3)义务教育阶段推进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研究 ——以庄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关于素质教育概念的研究 |
2、关于素质教育特点的研究 |
3、关于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 |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义务教育 |
2、素质教育 |
3、顶层设计 |
(二)理论基础 |
1、符号互动的社会化理论 |
2、心理内化理论 |
3、认知发展理论 |
4、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5、人力资本理论 |
三、庄河市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一)庄河市基本概况 |
(二)庄河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实施的问卷调查分析 |
1、调查样本选择 |
2、问卷调查结果 |
(三)庄河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实施的访谈调查分析 |
1、访谈目的 |
2、访谈对象 |
3、访谈内容 |
4、访谈结果 |
(四)庄河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实施的相关文件分析 |
1、将素质教育放在城市和教育整体发展中进行谋划 |
2、筹划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
3、初中阶段素质教育规定及其督导工作 |
(五)庄河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 |
1、学校管理方面问题 |
2、家庭教育方面问题 |
3、教师队伍方面问题 |
(六)导致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学校管理方面原因 |
2、家庭教育方面原因 |
3、教师队伍方面原因 |
四、庄河市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研究 |
(一)庄河市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 |
1、理念构建 |
2、体系建构 |
(二)庄河市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
1、学校管理层面 |
2、家庭教育层面 |
3、教师队伍层面 |
(三)庄河市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保障 |
1、以政府、学校制度作为制度保障 |
(1)政府方面 |
(2)学校方面 |
2、以健全决策、沟通机制作为组织保障 |
3、以建立评估、反馈机制作为质量保障 |
4、以新型师资培训制度作为人才保障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儿童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导向中地位的提升 |
(二)我国儿童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原生困境 |
(三)对家庭教育行动主导者(母亲)的关注与反思 |
(四)个人兴趣和从教经历 |
二、研究问题域 |
(一) 家庭教育中的行动者及其效能 |
(二) 家长教育决策及行动与儿童学习动力关联影响 |
(三)“母亲文化”的失语及其教育意蕴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母亲文化 |
(二)家庭教育 |
(三)家庭教育行动 |
(四)儿童钢琴艺术教育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一、理论基础 |
(一)行为决策理论 |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
(三)人格发展心理学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伦理 |
(五)研究者的反思 |
第二章 叙述的背后 |
一、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缩写 |
(一)八组家庭生活的地方:历史文化城 |
(二)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素描 |
二、“他们”所在的境遇 |
(一)琴童的日常上学生活:以时间之维 |
(二)琴童的课余生活:以空间之维 |
(三)琴童的家庭生活:以家庭关系之维度 |
第三章 作为行动者母亲的两难局面 |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现实存在 |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定义 |
(二)“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关照 |
(三)“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关照 |
二、自我关照:母亲的自我定位 |
(一)子女教育规划:母亲的家长权威意识 |
(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母亲的忧患意识 |
(三)为母则刚:母亲的母性意识复苏 |
三、左右为难:母亲行动的意识根源 |
(一)“一切为了孩子”:社会赋予母亲角色的定位 |
(二)“我是为了你好”:母亲在家庭中的管理功能的凸显 |
(三)“将来不要埋怨我”:母亲的责任感来源 |
(四)“陪吃陪睡还要陪学习”:母亲的多重身份角色 |
(五)“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母亲的职责远远超过个体情感诉求 |
第四章“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坚守与变革 |
一、希冀:“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
(一)“他得比我有出息”:母亲教育的心理导向 |
(二)“以后兴许会用得上”: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
(三)“有开始也要有结束”: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
(四)“怕吃亏”: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声 |
二、迷茫:“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惑 |
(一)“我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儿童心底的大问号 |
(二)“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儿童心里的委屈 |
(三)美滋滋的笑容背后:儿童学琴之路暂短的幸福呈现 |
三、省思:“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教育行动 |
(一)钢琴艺术教育中家庭的坚持到底 |
(二)童年影像的人生意义与钢琴艺术教育 |
(三)指向儿童潜能充分挖掘的钢琴艺术教育 |
第五章“半途而废”样态家庭的无奈与失望 |
一、恨铁不成钢:“半途而废”样态下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
(一)“我也不能替他弹”:母亲教育的内在心理导向 |
(二)“一切都可能成为绊脚石”: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
(三)“咱们也成不了音乐家”: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
(四)“特别有天赋”或“不是这块料”源于行动者个体认知的不同阶段 |
二、喜忧参半:“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感 |
(一)“不用练琴真实太好啦”:儿童眼中的轻松 |
(二)“你为啥不能坚持到最后”:儿童嘴里的抱怨 |
三 “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行动者的阻力分析 |
(一)成年人的行为阻碍着儿童的自然发展 |
(二)子女成为家长的终极目标 |
(三)家长的非专业性制约钢琴学习效果 |
(四)男权与女权的博弈 |
(五)家庭经济因素 |
反思 |
一、母亲在家庭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主导效用 |
二 钢琴艺术教育中社会资源专业性稍显乏力 |
三 家庭教育行动与社会专业性衡量结合簇生良性钢琴艺术教育 |
(一)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如何在异域文化样态下成长 |
(二)儿童钢琴演奏艺术作为非系统性学科教育的困境 |
(三)非系统性儿童学科教育中家庭如何参与有效引导 |
结语 |
一、研究发现 |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
(三)母亲文化效用被质疑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一)家庭成员对照的相对缺失 |
(二)研究对象的地域忽视 |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
三、后续研究的构想 |
(一)引进有音乐艺术学习背景家长的决策行为对照维度 |
(二)增加其他地域的研究对象 |
(三)研究对象的追踪时间扩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5)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旨 |
1.1.2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是全面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的政策要求 |
1.1.3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建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义务教育质量 |
1.4.2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 |
1.4.3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 |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的思路 |
1.5.2 研究的方法 |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6.1 研究的重点 |
1.6.2 研究的难点 |
1.6.3 研究的创新点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经典测量理论 |
2.2 项目反应理论(IRT) |
2.3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 |
2.4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3 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及分析 |
3.1 北京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1.1 东城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1.2 海淀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1.3 西城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2 杭州市下城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2.1 组织模式 |
3.2.2 测评内容及工具 |
3.2.3 测评结果反馈与应用 |
3.3 武汉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3.1 武昌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3.2 江岸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3.3 江夏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4 孝感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4.1 组织模式 |
3.4.2 测评内容及工具 |
3.4.3 测评结果反馈与应用 |
3.5 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分析 |
3.5.1 组织模式单一,缺乏社会参与 |
3.5.2 测评内容不全,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
3.5.3 数据分析缺乏科学性,结果应用存在局限性 |
4 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
4.1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评现状 |
4.1.1 组织模式 |
4.1.2 阅读素养 |
4.1.3 数学素养 |
4.1.4 科学素养 |
4.2 国际数学和科学成就趋势研究测评现状 |
4.2.1 组织模式 |
4.2.2 测评内容及工具 |
4.2.3 测评结果描述 |
4.3 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测评现状 |
4.3.1 组织模式 |
4.3.2 测评内容及工具 |
4.3.3 测评结果描述 |
4.4 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测评项目对我国的启示 |
4.4.1 测评内容重情境与应用 |
4.4.2 测评工具多样化 |
4.4.3 测评结果重能力描述 |
5 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构想 |
5.1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组织框架 |
5.2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内容及指标 |
5.2.1 学业性非智力因素及其影响因素测评 |
5.2.2 学业成就水平测评 |
5.3 测评结果反馈与应用 |
5.4 测评的元评价 |
6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实施 |
6.1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组织框架 |
6.2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中小学生学业性非智力因素状况及影响因素测评及分析 |
6.2.1 测评对象 |
6.2.2 测评内容 |
6.2.3 测评工具 |
6.2.4 测评结果分析 |
6.3 语文阅读测评 |
6.3.1 测评基本情况 |
6.3.2 测评结果分析 |
6.3.3 建议 |
6.4 数学学科测评 |
6.4.1 测评基本情况 |
6.4.2 测评结果分析 |
6.4.3 建议 |
6.5 英语学科测评 |
6.5.1 测评基本情况 |
6.5.2 测评结果分析 |
6.5.3 建议 |
6.6 科学学科测评 |
6.6.1 测评基本情况 |
6.6.2 测评结果分析 |
6.6.3 建议 |
6.7 品德与社会学科测评 |
6.7.1 测评基本情况 |
6.7.2 测评结果分析 |
6.7.3 建议 |
6.8 体育学科测评 |
6.8.1 测评结果分析 |
6.8.2 建议 |
6.9 测评体系修正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 ——以重庆A、B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六)研究理论基础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及过程 |
(三)研究重难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对象 |
(六)研究新意 |
(七)研究的信效度及推广度 |
(八)研究的伦理问题 |
二、家校共育的意蕴分析 |
(一)家校共育的内涵 |
(二)家校共育的特点 |
三、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概述 |
(一)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意义 |
(二)劳动教育的政策保障 |
(三)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必要性 |
(四)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可行性 |
四、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现状分析 |
(一)A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现状 |
(二)B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现状 |
(三)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
(四)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五、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策略 |
(一)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 |
(二)健全劳动教育体系 |
(三)家校双方构建劳动教育共育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件 |
致谢 |
(7)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审视土家民俗文化传承的当前现状 |
(二)探索土家民俗文化传承的教育机制 |
(三)挖掘土家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优势 |
二、研究目的 |
(一)思考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在哪些不同“教育场”中发生 |
(二)分析各“教育场”如何形成特有的民俗文化传承方式 |
(三)推动“教育场”之间寻求合作以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四、概念厘清 |
(一)文化 |
(二)民俗文化 |
(三)传承教育 |
五、文献综述 |
(一)梳理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问题已有论着 |
(二)分析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
(三)研究小结 |
六、研究方法 |
(一)田野调查法 |
(二)深度访谈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五)文献分析法 |
七、研究创新 |
(一)研究范式 |
(二)研究视角 |
八、研究难点 |
第一章 湘西州土家民俗文化的基本状况 |
一、湘西州土家族地区文化现状考察 |
(一)区域分布总览 |
(二)族源、族称考据 |
(三)族群分布调查 |
二、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构成解析 |
(一)土家民俗中的物质生产描述 |
(二)土家民俗中的节庆仪式内涵 |
(三)土家民俗中的人生礼仪价值 |
(四)土家民俗中的社会关系建立 |
小结 |
第二章 “家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
一、信念·场域·秩序: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家庭教育功能 |
(一)“信念”建构下的家庭文化空间 |
(二)“场域”空间下的家庭权力分配 |
(三)“秩序”规训下的家庭契约形态 |
二、模仿·想象·认知: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家庭教育方式 |
(一)“身体影像”中的模仿学习教育 |
(二)“游戏经验”中的行为感知教育 |
(三)“集体认知”中的自我养成教育 |
三、现实思考:土家民俗文化传承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
(一)“差异性”思维:家庭文化价值认同式微 |
(二)“市场化”经济:家庭生产模式迅速消失 |
(三)“打工潮”现状:家庭代际传承脱节严重 |
小结 |
第三章 “学校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
一、学生的需求:中小学校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现状 |
(一)民族身份的认同程度 |
(二)文化接触的信息途径 |
(三)学校教学的课程侧重 |
(四)学生群体的兴趣方向 |
二、学校的探求:中小学阶段的文化传承教育思路 |
(一)阶段式教学:不同学校的目标任务与总体布局规划 |
(二)系统化教学:土家民俗文化的教学设计与培养方向 |
三、改革与创新:中小学阶段的文化传承教育突破 |
(一)尝试课堂教改,鼓励教学创新 |
(二)开发校本教材,鼓励设计创新 |
(三)建设校园数据库,鼓励技术创新 |
四、短板与不足:中小学校民俗文化传承教育问题 |
(一)经费不够,课程教改难以推进 |
(二)学时不够,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
(三)定位不够,教材内容缺乏新意 |
(四)奖励不够,个人评价缺乏标准 |
小结 |
第四章 “职训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
一、职业化生存:探讨民俗文化职业教育价值功能 |
(一)拉动民俗文化产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
(二)落实教育扶贫工作,彰显职业教育功能 |
二、精准化推进:实践民俗文化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
(一)扩大传统工艺职教规模,增强企业人才综合实力 |
(二)发挥职业部门社教功能,加大职业群体培训力度 |
(三)扶持文化竞技专业项目,培养民族体育项目人才 |
三、困难与瓶颈:反思民俗文化职业教育面临问题 |
(一)培训效果不明显:专业培训推动难度大 |
(二)招生人数不增加:职业院校办学难度大 |
(三)产品销售不乐观:企业商品外销难度大 |
小结 |
第五章 “媒介场”中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 |
一、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教育技术的偏向:媒介属性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
(二)文化传输的偏向:价值输出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
(三)感官效果的偏向:情绪体验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
二、新媒体1.0:社交媒体阶段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更新 |
(一)现状调查:湘西地区微博、微信平台运营情况 |
(二)裂变式推广:社交媒体对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意义 |
(三)有序化改进:社交媒体传承教育的分析思考和建议 |
三、新媒体2.0:自媒体阶段民俗文化传承教育升级 |
(一)现状调查:湘西地区短视频自媒体平台运营情况 |
(二)以“抖音APP”为例:短视频自媒体技术优势分析 |
四、新媒体3.0:VR技术阶段民俗文化传承教育思考 |
(一)创新设想:VR虚拟现实技术属性 |
(二)创新开发:VR虚拟现实技术设计 |
(三)创新优势:VR虚拟现实技术特点 |
小结 |
第六章 湘西土家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的体系构建 |
一、不同“场”的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价值目标 |
(一)在人的发展中追求文化烙印的葆有 |
(二)在和谐社会中突显文化标识的自信 |
(三)在未来发展中探照文化教育的方向 |
二、不同“场”的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结构体系 |
(一)“家、校、职、媒”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
(二)各个“场”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协调机制 |
三、不同“场”的民俗文化传承教育路径策略 |
(一)“家庭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
(二)“学校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
(三)“职训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
(四)“媒介场”的文化传承教育改进建议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一)外文译着 |
(二)中文论着 |
(三)工具书类 |
二、论文类 |
(一)期刊论文 |
(二)学位论文 |
三、政策文件,研究报告 |
附录 |
附录一:实地走访考察报告 |
附录二:各地区、各部门实地考察访谈问题汇总 |
附录三:湘西地区中小学生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汇总 |
附录四: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语文课教案 |
附录五:《我的家乡红石林》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申报 |
附录六:湘西州土家地区实地考察走访实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
(8)国际学校高中阶段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大连市X国际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国际高中家校合作教育实践中的苦恼 |
2.国际教育渴望更为精准的家校合作 |
3.科学高效的家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发展和未来社会精英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家校合作 |
2.国际高中 |
3.领事 |
(四)理论基础 |
1.包容理论 |
2.共同责任理论 |
二、文献综述 |
(一)家校合作模式研究 |
(二)家校合作问题研究 |
(三)家校合作个体研究 |
(四)家校合作内容研究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个案研究法 |
3.问卷调查法 |
4.访谈法 |
(三)研究工具 |
1.调查问卷设计 |
2.访谈提纲设计 |
3.问卷信度和效度 |
4.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1.对家校合作的理解 |
2.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
3.家校对教育责任划分的理解 |
4.家校合作内容现状 |
5.家校沟通现状 |
6.家校合作的障碍 |
7.对家校合作活动的认可度及评价 |
(二)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1.教师与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对合作目标的认识 |
2.家校沟通的效果 |
3.家校合作的行动 |
4.家校资讯互换现状 |
五、际高中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家校双方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
1.过分关注成绩,忽视综合素质教育 |
2.家长对孩子过于骄纵,忽视其自立自理能力的培养 |
(二)家校合作中问题家庭因素的制约阻力较大 |
1.单亲、离异家庭因素给学生的成长带来诸多隐患 |
2.二胎问题导致家庭教育力不从心 |
3.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 |
4.家庭教育价值导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三)问题学生因素使家校合作面临极大挑战 |
1.家庭教育责任缺失,家长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
2.合作中忽视教育契机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
(四)家长缺乏对国际教育领域相关知识的学习与了解 |
1. 家长缺乏对国际学校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方面信息的了解 |
2.家长与外籍教师间沟通过于被动 |
3.家长对国际课程的学习系统操作不熟练,利用程度不高 |
4.家长对留学申报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 |
(五)教师与家长双方合作的限制性因素较多 |
1.家校合作认识存在偏差,家庭教育能力欠缺 |
2.教师的业务技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
3.家长对领事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
4.家校合作缺少规范化的制度保障 |
六、国际高中家校合作问题的解决策略及建议 |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达成教育共识 |
1.减少过分关注,引导学生接受历练自由成长 |
2.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
(二)注重理性引导,消除问题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
1.矫正错误教育观念和行为 |
2.合理运用奖励技术,建立和睦朋友式的亲子关系 |
(三)抓住教育契机正确处理学生问题,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 |
1.提升学生问题的处理能力 |
2.重视教育契机,关注教育案例的经验积累 |
(四)树立合作自信,对国际教育领域相关知识加强学习 |
1.合作目标一致,深入学习国际教育育人理念 |
2.加大学习力度,深入了解国际学校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
(五)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务实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活动 |
1.加强家长与教师的相关培训,提升家长与教师的教育素养 |
2.重视领事课程建设,完善家校合作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9)西部地区农村小学家长学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北川A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北川A小学及其家长学校概况 |
(一)北川A小学概况 |
(二)北川A小学家长学校发展历程 |
1、成立之初,从众让家长学校流于形式 |
2、再次启动,让家长学校真正落地 |
3、完善制度,让家长学校工作常态化 |
二、北川A小学家长学校的现状调查 |
(一)对北川A小学家长学校的调查设计 |
(二)北川A小学家长学校的现状 |
1、课程体系较为科学 |
2、实施形式区别于传统家长会 |
3、“师生”交流身份平等 |
三、北川A小学家长学校存在的问题的及原因分析 |
(一)北川A小学家长学校存在的问题 |
1、对家长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
2、家长学校课程实施问题显着 |
3、家长学校的常规工作落实不到位 |
4、忽视对家长学校后期工作的跟进 |
(二)北川A小学家长学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功利性的教育认知 |
2、教学条件和质量较差 |
3、管理方式存在弊端 |
4、未来发展方向不明 |
四、西部地区农村小学家长学校发展的对策 |
(一)从认识入手调动积极性 |
(二)从课程与教学入手抓办学质量 |
1、抓讲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
2、丰富课程教学方法,抓课程实施 |
(三)从管理入手健全机制 |
1、落实推进课程评价机制 |
2、建立长效信息反馈制度 |
3、建立家长学校激励机制 |
(四)从科研入手促长远发展 |
1、打造研究型讲师团队 |
2、走研究型家长学校发展之路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来源和意义 |
(一)选题的来源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公共参与素养的理论概述 |
一、公共参与素养的涵义 |
(一)公共参与 |
(二)公共参与素养 |
(三)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 |
二、公共参与素养的内容 |
(一)公共参与知识 |
(二)公共参与意识 |
(三)公共参与能力 |
(四)公共参与实践 |
三、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目标 |
(一)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
(二)培养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培养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
(四)培养公共道德和公益精神 |
(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实践 |
四、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特点 |
(一)长期性 |
(二)结构性 |
(三)实践性 |
五、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意义 |
(一)对高中生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 |
(二)对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推动作用 |
(三)对于我国民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二章 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现状与原因分析 |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实施 |
(三)问卷统计 |
二、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高中生公共参与知识薄弱 |
(二)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自相矛盾 |
(三)高中生公共参与能力不足 |
(四)高中生公共参与实践匮乏 |
三、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考压力大,学生兴趣和认同感缺失 |
(二)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公共参与素养水平低 |
(三)课堂教学方法传统,评价模式单一 |
(四)学校管理模式单一,支持力度不够 |
(五)家长教育素养缺乏,家庭教育浸润作用不足 |
(六)参与渠道狭窄,社会支持缺乏 |
第三章 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策略 |
一、在思政课堂中教育学生 |
(一)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
(二)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
(三)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
(四)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
(五)改变作业布置形式 |
二、在学校活动中锻炼学生 |
(一)适当组织开展校内校外活动 |
(二)支持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
(三)组建学生社团,鼓励学生自治 |
三、在家庭教育中熏陶学生 |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
(二)提高家长公共参与素养 |
(三)加强家校合作,追求家校共育 |
四、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学生 |
(一)拓宽公共参与渠道 |
(二)支持配合高中生的公共参与活动 |
结语 |
附录 (一) |
一、议题式教学设计案例展示 |
二、综合性教学设计案例展示 |
附录 (二) |
一、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篇) |
二、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篇) |
三、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现状调查问卷(家长篇) |
附录 (三) |
一、《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教师访谈提纲 |
二、《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教师访谈内容记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城市小学家校冲突及其化解对策研究 ——以安庆市为例[D]. 钱亚玲.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3]义务教育阶段推进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研究 ——以庄河市为例[D]. 季榕哲.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4]“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D]. 张新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研究[D]. 高冬冬. 武汉大学, 2020(03)
- [6]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 ——以重庆A、B小学为例[D]. 谢仁娜依·沙力克. 西南大学, 2020(01)
- [7]湘西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教育研究[D]. 黄栗. 西南大学, 2020(01)
- [8]国际学校高中阶段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大连市X国际高中为例[D]. 葛淑杰.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9]西部地区农村小学家长学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北川A小学为例[D]. 寇丹. 西南大学, 2020(01)
- [10]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策略研究[D]. 谭净.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