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电大继续教育的探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梨[1](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王冰[2](2020)在《社会转型期:开放大学终身教育文化特质分析》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社会经济基础的巨大变动来看,我国社会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个明显的社会转型期。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后教育是社会转型期的重要文化符号,代表了社会转型发展的继续教育文化价值指向。在"站起来"的社会转型期,城市电视大学利用当时先进的教育技术媒体——"电视",开启了我国工业化时期成人远程继续教育的文化先河;在"富起来"的社会转型期,电大在由"精英"式人才培养向职业人、岗位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化方面有意识地体现了终身教育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在"强起来"的社会转型期,转型升级了的开放大学(电大)体系,积极服务于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挂靠设置和内设了其他社会服务机构。在国家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布局中,开放大学(电大)向社会教育、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的转型体现出高层次的、普及的终身教育文化特质。
王依然[3](2019)在《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加剧了人们对新知识的需求力度。广播电视大学通过40年教学工作的经验积累,已经成为服务我国终身教育、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组成力量。但是面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新的形势和环境,广播电视大学在办学和转型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现实困难。2010年,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提出了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新目标,随后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大学掀起向开放大学转型的浪潮。开放大学在国家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何能够成功转型,特别是部分地市级电大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仍需提供更多理论与实践参考。本文以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分析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并重点分析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办学定位模糊、招生形势严峻、教学环节未彰显开放大学特色、师资队伍未达到开放大学需求、开放大学的非学历教育未受重视。进而对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转型面临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客观原因有:办学相关立法滞后、政府管理缺位;主观原因有:管理体制与开放大学不匹配、教学质量评估监督不到位。最后,提出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主要对策有:明确开放大学办学定位、完善相关教育法规、健全管理体制、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办学特色、拓宽办学领域。
陈丽,徐亚倩[4](2019)在《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脉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继续教育蓬勃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人终身学习的主要形式。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梳理1978-2018年间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从研究主题和组织形态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和脉络分析,重点从哲学认识、教学理论、管理理论和环境资源四个维度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情况,以及对函授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自学考试制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企业大学等不同组织形态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其基本结论: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理论研究以实践驱动为主,政策指向性强;西学为主的学术传统突出,基于本土实践的理论创新不足;术语交叉重叠、内涵多样,组织形态间呈现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的态势;理论研究"重管理",基础性和前瞻性不足;环境资源理论开始得到关注。系统分析和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进展,为新时代继续教育理论创新奠定基础。
张艳超[5](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田美燕[6](2019)在《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广播电视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当前乃至未来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特色,分析基于终身教育的继续教育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模式,确定终身教育与广播电视大学之间的联系,根据当前广播电视大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发展策略,为推动终身教育理念在广播电视大学继续教育中的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王璐[7](2019)在《宁德市基层电大服务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知识爆炸时代,学校教育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居民对继续教育的现实需求。各级政府也在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这必然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国社区教育经过长期发展,在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层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我国社区教育起步晚,发展相对较慢,尤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社区教育发展仍还较慢,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发展模式,影响了经济落后地区居民的整体素质,也无法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本研究尝试通过调查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等方法,梳理宁德市基层电大服务社区教育的现状、成效,总结宁德市基层电大服务社区教育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推动宁德市基层电大服务社区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本研究认为宁德地区必须继续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壮大工作队伍力量、优化教学管理、创新教育学习载体等方面的工作,方能推动地方尤其是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服务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
张明娜[8](2019)在《市级电大终身教育背景下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终身教育背景下,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开拓与发展决定着市级电大的未来。目前市级电大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问题颇多、困难重重,本文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与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市级电大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策略。
盛文铎[9](2019)在《湖南电大继续教育学院员工绩效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不断地高速地发展,组织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在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组织要保持竞争的优势,就要充分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不仅能促使员工个人完成工作任务,还能提升组织绩效,进而吸引到更多优秀人才,形成良性循环。首先,本研究以本人所从事的工作和所服务的湖南电大继续教育学院为研究目标,对有关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进行了梳理、归纳,总结了前人关于绩效的研究成果与理论观点;其次,通过图表和调查问卷等方式介绍了湖南电大继续教育学院的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结构特征和绩效管理现状,将自己在部门的实践经验与目前的绩效管理现状相结合。客观地分析了湖南电大继续教育学院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根据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结合员工绩效管理的新观点,运用现代绩效管理工具,结合部门绩效管理现状,优化改进了湖南电大继续教育学院员工绩效管理体系。提出部门绩效管理问题的对策;最后通过对湖南电大继续教育学院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为学校员工绩效管理提出一些创新思路,使管理工作更加流程化、系统化。并对同类型的事业单位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员工绩效管理问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王晓丹[10](2019)在《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JZ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电大,即国家开放大学(即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目前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迅速展开,我国远程教育的规模不断的扩大。与此同时,伴随着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大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推广价值。但是,必须清醒的正视我国电大目前办学活动和未来发展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与困境。在影响电大发展的因素中,其办学模式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领域。探索我国电大办学模式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发现办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对于把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建设成为独特、开放、有活力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JZ广播电视大学为研究对象,对JZ电大现有的办学模式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阐述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的,确定研究思路与方法,构建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从开放教育、办学模式、电大办学模式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并进行文献述评。第三部分: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构建理论框架。第四部分:对我国电大办学模式的历史、现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以JZ电大作为研究案例,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JZ电大进行实证调查研究,探索JZ电大目前具体的办学模式,分析总结JZ电大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JZ电大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方面存在不足,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第六部分:分析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借鉴国内外先进开放教育的办学模式。第七部分:针对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我国电大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电大存在着办学理念落后、办学定位不清晰不合理、教育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特点;受传统办学定位影响;教学资源短缺;管理机制和机构设置存在问题;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因此,本研究提出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应该改变传统定位、改善传统办学体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发展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完善办学管理机构设置、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开放大学等改进建议。
二、关于电大继续教育的探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电大继续教育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
三、深圳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施方案 |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
一、产业发展情况 |
二、“宝安模式”内容 |
三、“宝安模式”成效 |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
一、“职教集团”背景 |
二、“职教集团”特点 |
三、“职教集团”成效 |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
一、“校企合作”现状 |
二、“校企合作”内容 |
三、“校企合作”成效 |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
四、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社会转型期:开放大学终身教育文化特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站起来”时期:城市电视大学 |
二、“富起来”时期:全国广播电视大学 |
(一)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建立与改革开放同步 |
(二)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与终身教育理念同步 |
1. 终身教育思想的引入及政策导向。 |
2. 电大从“自在”到“自为”所承担的终身教育责任。 |
三、“强起来”时期:开放大学系统 |
四、新时代开放大学的终身教育文化建树 |
(一)营造开放大学的大学学术文化氛围 |
(二)创新大众化学习的课程文化体系 |
(三)创设学习成果认证的“立交桥”文化 |
(3)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相关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广播电视大学 |
2.1.2 开放大学 |
2.1.3 远程教育 |
2.1.4 开放教育 |
2.2 理论依据 |
2.2.1 终身教育理论 |
2.2.2 学习型社会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现状及转型面临的问题 |
3.1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现状 |
3.1.1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发展历程 |
3.1.2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现状 |
3.2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转型面临的问题 |
3.2.1 办学定位模糊 |
3.2.2 招生形势严峻 |
3.2.3 教学环节未彰显开放大学特色 |
3.2.4 师资队伍未达到开放大学需求 |
3.2.5 开放大学的非学历教育未受重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转型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客观原因 |
4.1.1 办学相关立法滞后 |
4.1.2 政府管理缺位 |
4.2 主观原因 |
4.2.1 管理体制与开放大学不匹配 |
4.2.2 教学质量评估监督不到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对策 |
5.1 国内开放大学经验借鉴 |
5.1.1 上海开放大学 |
5.1.2 江苏开放大学 |
5.2 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对策 |
5.2.1 明确开放大学办学定位 |
5.2.2 完善相关教育法规 |
5.2.3 健全管理体制 |
5.2.4 深化教学改革 |
5.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5.2.6 提升办学特色 |
5.2.7 拓宽办学领域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脉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论文筛选与样本情况 |
三、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情况 |
1. 哲学认识维度下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情况 |
2. 教学理论维度下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情况 |
3. 管理理论维度下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情况 |
4. 环境资源维度下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情况 |
四、我国继续教育各种办学形态理论研究的脉络分析 |
1. 继续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基本同步 |
2. 函授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 |
3. 自学考试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 |
4. 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 |
5. 继续教育学院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 |
6. 网络教育学院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 |
7. 企业大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 |
8. 远程教育一般性规律研究的发展脉络 |
五、结论与讨论 |
1. 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理论研究以实践驱动为主,政策指向性强 |
2. 西学为主的学术传统突出,基于本土实践的理论创新不足 |
3. 术语交叉重叠、内涵多样,组织形态间呈现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的态势 |
4. 理论研究“重管理”,基础性和前瞻性不足,环境资源理论开始得到关注 |
(5)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
三、生态分析框架 |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广播电视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念 |
1、终身教育的概念 |
2、继续教育的概念 |
3、电大继续教育的概念 |
二、电大继续教育的现状 |
三、制约电大继续教育发展的因素 |
1、对继续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刻。 |
2、办学条件滞后。 |
3、主管部门的支持不够。 |
四、电大发展继续教育的策略 |
1、明确电大继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
2、寻找新的办学途径。 |
3、成立学分银行。 |
4、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
5、积极开展与政府部门合作、校企合作,拓展继续教育领域。 |
(7)宁德市基层电大服务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本研究的相关概念 |
一、社区教育 |
二、电大教育 |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终身教育理论 |
二、现代教育管理理论 |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宁德市基层电大服务社区教育的现状及成效 |
第一节 宁德市基层电大服务社区教育发展现状 |
一、宁德市社区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
二、宁德市基层电大服务社区教育的状况 |
第二节 宁德市基层电大服务社区教育的成效分析 |
一、营造了重视社区教育的良好氛围 |
二、初步形成社区教育三级组织体系 |
三、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
四、投入了一定的社区教育发展经费 |
五、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宁德市基层电大服务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宁德市基层电大服务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经费缺口仍然较大 |
二、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
三、社区教育资源开放利用率不高 |
四、社会对社区教育的认知仍还不足 |
五、社区教育网络载体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
第二节 宁德市基层电大服务社区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策法规建设比较滞后 |
二、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 |
三、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 |
四、领导重视仍还不够 |
五、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宁德市基层电大服务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 |
第一节 健全政策法规完善社区教育的体制机制 |
一、完善教育的政策法规体制 |
二、构建系统的教育网络体系 |
三、健全社区教育的投入机制 |
四、加强社区教育的组织领导 |
第二节 壮大工作队伍力量提升社区教育认知 |
一、强化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
二、营造重视社区教育的良好氛围 |
第三节 优化教学管理模式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
一、推动社区教育主题多样化 |
二、强化教学质量管理 |
三、促进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
第四节 创新教育学习载体提高社区教育实效 |
一、利用电大远程教育平台开发社区教育课程项目 |
二、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发便民式学习程序 |
三、搭建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库 |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市级电大终身教育背景下的非学历继续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市级电大终身教育背景下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
1. 没有充分认识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
2. 没有明确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
3. 没有构建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4. 没有建立一支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
二、市级电大终身教育背景下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策略 |
1. 确立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 |
2. 明确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
3. 建立市场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4. 全面加强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 |
(9)湖南电大继续教育学院员工绩效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绩效 |
2.1.1 绩效的含义 |
2.1.2 绩效的层次 |
2.1.3 绩效的性质 |
2.1.4 绩效的影响因素 |
2.2 绩效管理 |
2.2.1 绩效反馈 |
2.2.2 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 |
2.3 绩效管理的方法 |
2.3.1 目标管理法 |
2.3.2 关键绩效指标 |
2.3.3360 度反馈法 |
第3章 湖南电大继续教育学院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的现状 |
3.1 部门现状 |
3.1.1 部门基本情况 |
3.1.2 部门绩效管理介绍 |
3.1.3 部门人力资源概况 |
3.2 员工绩效管理体系调查 |
3.2.1 员工绩效管理体系调查方案设计 |
3.2.2 员工绩效管理体系调查结果统计 |
3.3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3.3.1 对员工绩效管理的内涵理解不一致 |
3.3.2 员工绩效管理的制定不科学 |
3.3.3 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不健全 |
3.3.4 绩效管理结果的应用较为单一 |
第4章 湖南电大继续教育学院员工绩效管理改进设计 |
4.1 员工绩效管理体系改进思路和原则 |
4.1.1 系统改进的原则 |
4.1.2 三位一体原则 |
4.1.3 全员参与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
4.1.4 层次性的原则 |
4.2 湖南电大继续教育学院员工绩效管理流程改进设计 |
4.2.1 绩效管理计划的改进设计 |
4.2.2 绩效管理辅导的改进设计 |
4.2.3 绩效评估、结果应用改进设计 |
4.2.4 绩效管理制度改进设计 |
4.3 湖南电大继续教育学院员工绩效管理内容改进设计 |
4.3.1 中层管理员工绩效考核改进 |
4.3.2 教师绩效考核改进 |
4.3.3 普通科员绩效考核改进 |
4.3.4 实施中注意的事项 |
4.3.5 考核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修正措施 |
第5章 继续教育学院员工绩效管理改进体系运行的保障 |
5.1 思想保障 |
5.2 组织保障 |
5.3 信息保障 |
5.4 制度保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JZ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图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有关开放教育的相关研究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二、有关办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三、有关电大办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3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广播电视大学 |
(二) 办学模式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 终身教育理论 |
(二) 核心竞争力理论 |
(三) 信息化教学理论 |
第4章 我国电大办学模式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分析 |
一、我国电大的历史发展 |
(一) 萌芽期(1951-1978) |
(二) 发展期(1979-1995) |
(三) 繁荣期(1996-2011) |
(四) 改革期(2012-至今) |
二、我国电大目前主要的办学模式 |
(一) 独立办学 |
(二) 合作办学 |
(三) 依托办学 |
三、影响我国电大办学模式的因素分析 |
(一) 办学定位的影响 |
(二) 电大内部系统的影响 |
(三) 生源市场的变化 |
(四) 师资力量 |
第5章 JZ电大办学模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一、研究设计 |
(一) 访谈目的 |
(二) 访谈对象 |
(三) 访谈方法 |
(四) 预访谈 |
(五) 正式访谈 |
二、JZ电大办学模式现状访谈调查分析 |
(一) JZ电大的办学宗旨 |
(二) JZ电大的学校管理体制 |
(三) JZ电大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
(四) JZ电大的教学模式 |
(五) JZ电大的学习支持设施系统 |
(六) JZ电大的教学评估体系 |
(七) JZ电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八) JZ电大的师资力量 |
三、JZ电大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一) 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问题 |
(二) 办学定位问题 |
(三) 教学资源存在问题 |
(四) 师资力量薄弱 |
第6章 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存在问题的成因和经验借鉴 |
一、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历史原因分析 |
(二) 办学定位问题 |
(三) 教学资源短缺 |
(四) 管理机制和机构设置方面问题 |
(五) 办学经费来源方面问题 |
二、国内外先进开放教育办学模式分析借鉴 |
(一) 英国开放大学 |
(二) 韩国开放大学 |
(三) 印度开放大学 |
(四) 日本放送大学 |
(五) 台湾空中大学 |
(六) 香港公开大学 |
(七) 北京开放大学 |
第7章 我国电大办学模式未来发展的建议 |
一、改变传统办学定位,让开放大学更加开放 |
二、改善传统办学体系,让办学系统更加深入 |
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 |
四、发展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
五、完善电大办学管理机构设置 |
六、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开放大学 |
参考文献 |
附录1 JZ电大办学模式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2 JZ电大办学模式访谈提纲(学生版) |
致谢 |
四、关于电大继续教育的探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2]社会转型期:开放大学终身教育文化特质分析[J]. 王冰. 职教论坛, 2020(02)
- [3]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研究[D]. 王依然. 燕山大学, 2019(06)
- [4]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继续教育理论研究的脉络分析[J]. 陈丽,徐亚倩.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9(06)
- [5]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广播电视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研究[J]. 田美燕.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08)
- [7]宁德市基层电大服务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D]. 王璐.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市级电大终身教育背景下的非学历继续教育[J]. 张明娜. 文教资料, 2019(13)
- [9]湖南电大继续教育学院员工绩效管理改进研究[D]. 盛文铎. 南华大学, 2019(01)
- [10]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JZ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为例[D]. 王晓丹.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