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乏力、出血倾向、心前区痛、血白细胞增高及幼稚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夏恺[1](2014)在《活血解毒方对晚期卵巢癌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活血解毒方对晚期卵巢癌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门诊收集的76例卵巢癌患者,有明确卵巢癌病理诊断,病理结果均经三甲医院验证。依据临床证候诊断标准,采用八纲、气血、脏腑辨证,进行单证及复证的中医证型辨证和相关资料分析。根据是否采用中药干预分为中药组(38例)及对照组(38例)。中药组为接受手术治疗及化疗后服用活血解毒方,对照组为仅接受西医手术治疗及化疗。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按统一设计的《卵巢癌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临床资料包括:①一般资料:出生日期、性别、手术及化疗日期等。②诊断:临床诊断、肿瘤分期、转移部位等。③治疗经过:已接受的化疗情况,所用药物、用药时间、有无疼痛。④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卡氏评分、FACT-O积分、中医症状积分(包括舌象和脉象)。⑤毒副反应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存在复发,以计算无进展生存期,并画出生存曲线。结合治疗前后的卡氏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进行疗效评价。中药组患者在经过手术及化疗后所服用的活血解毒方是由黄芪30g、白术15g、山药15g、川楝子12g、莪术9g、川芎9g、三棱6g、桃仁6g、桂枝12g、白花蛇舌草15g、全蝎5g等药物组成。用法:每日1剂,水煎200m1,分早晚2次,饭后30分钟服用。根据不同证候进行加减,血虚加当归、白芍、阿胶,阴虚加北沙参、麦冬、女贞子,阳虚加鹿角霜、杜仲、肉苁蓉,气滞加陈皮青皮、枳壳,痰湿加半夏、天南星、黄连。对照组之前接受西医手术及术后辅助化疗。手术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辅助化疗2周期,采用TP方案:紫杉醇175mg/m2,静滴,第1天;顺铂75mg/m2,静滴,第2天。或TC方案:紫杉醇175mmg/m2,静滴,第1天;卡铂AUC=5,静滴,第2天。结果:1.无进展生存期的比较:中药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8.12个月,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4.4个月。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中药维持治疗可明显延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log rank:P=0.036)。2.卡式评分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卡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每组患者治疗后的卡氏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5)。在治疗后卡氏评分方面,中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P<0.01)。3.卡氏评分疗效评价:两组相比较,P=0.019<0.05,有明显差异。中药组的疗效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4.中医症状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每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5)。在治疗后症状积分方面,中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P=0.005<0.01)。5.中医症状的疗效评价:中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48<0.05)。6.治疗后单项症状积分:中药组的腹痛、腹胀、神疲、纳差、语声、舌质等五项症状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面色、舌苔和脉象的比较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活血解毒方能延长晚期卵巢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提高疗效,改善其生活质量。
吕佳璘[2](2013)在《糖脂清干预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认识,通过临床研究,采用糖脂清治疗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客观评价糖脂清对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中医证候积分、体质量指数、腰臀围、血压、血糖、血脂、胰岛素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通过实验研究,探讨糖脂清方对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模型大鼠血脂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炎症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的作用,明确糖脂清方对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按1:1对照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和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片0.5g,每日3次;辛伐他汀,10mg,每日1次;厄贝沙坦,150mg,每日1次;盐酸吡格列酮片,15mg,每日1次,治疗组给予中药水煎剂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评价其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治疗前后观测中医证候积分、体质量指数、腰臀围、血压、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等指标。全部数据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研究在加喂含丙基硫氧嘧啶的高脂高糖饮食基础上,小剂量链脲佐菌素造成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分为模型组、糖脂清组、吡格列酮组,另设正常对照组,给药8周后观察各组大鼠下列变化:血糖、血脂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炎症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结果:临床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有可比性。1、对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2、降糖效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改善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餐后血糖改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治疗组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3、改善血脂水平: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TG、TC、LDL-C水平下降,HDL-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TG、TC、HDL-C水平改善均较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LDL-C水平改善均较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4、肥胖相关指标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BMI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MI的变化较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体重、BMI有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体重改善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BMI改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腰围、臀围、腰臀比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的腰围和腰臀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在臀围及对照组在腰围、臀围、腰臀比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腰围、腰臀比比较有差异(P<0.05)。5、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敏感指数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胰岛素均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降低血压: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P>0.05)。7、安全性指标:治疗组患者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实验研究:糖脂清组治疗后空腹血糖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糖脂清组总胆固醇下降,与治疗前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糖脂清组大鼠甘油三酯水平显着下降,与模型组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糖脂清组LDL-C水平下降,与模型组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糖脂清组大鼠治疗后血清SOD、MDA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也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糖脂清组空腹血清胰岛素值与治疗前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糖脂清组炎症细胞因子(CRP、TNF-α)与模型组及吡格列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初步临床研究来看,糖脂清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西医学指标方面,可以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降低血脂水平,改善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减轻腹型肥胖,且无肝肾功能损害,治疗本病安全、有效,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糖脂清取得了控制糖尿病和改善代谢综合征的显着治疗效果。但由于条件限制,本研究病例数相对较少,观察指标较简单,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实验研究结果提示糖脂清具有降低血糖、血脂,调节糖脂代谢,抗氧化应激,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抗炎的作用,但由于条件限制,本研究尚处于整体动物实验水平,观察指标较简单,需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探讨糖脂清治疗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夏婕[3](2012)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中西医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发病特点及中西医治疗特点,总结相关临床经验,为SLE的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对2006-2010年广东省中医院总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并发症、中医舌脉证侯、中西医诊断、中西医治疗用药、疾病转归等,并对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相关临床经验。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病例资料292份,性别构成比为男:女=1:8.7,21~40岁患者占52.74%,一半的患者病程不到一年。63.01%的患者入院情况危急,98.29%的患者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出院,治疗总有效率为92.82%;6例死亡病例均合并感染或重要脏器的损害,其中1例死于自杀,1例因未及时确诊而延误治疗。平均住院费用为12350.71±14069.28元,平均住院日由2006年的19.55到2010年的14.84天,有明显下降趋势(P<0.05)。首发症状以关节痛、面部红斑、发热、浮肿为多见,入院前经诊病例误漏诊率为46.59%,97例患者入院后明确诊断。狼疮性肾炎、血细胞减少是SLE最常见的并发症,94.18%的患者于肾病科、皮肤科、血液科住院治疗;189例患者并发狼疮性肾炎,占64.73%。疲倦乏力、食欲不振、颜面或四肢浮肿、面部红斑或皮疹、关节痛或肿胀、发热、浆膜腔积液、咳嗽、头晕头痛、泡沫尿、脱发为SLE十大主要症状,治疗后以发热改善最为明显。本病病性以虚实夹杂为主,入院主证多见气阴两虚、脾肾亏虚(气虚、阳虚)、阴虚内热、肝肾阴虚型等,以前两者为主,兼证以湿、热、瘀邪为主;出院证型比例无明显改变。舌脉象依据频数排名为:红、淡暗、暗红、淡红舌;黄腻(厚)、黄(薄)、白腻(厚)、白(薄白)苔;细、弦、数、沉脉。糖皮质激素为治疗SLE的主要药物,配合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为临床常用治疗方案,血浆置换应用较少,对症以抗疟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调节剂,并以中药汤剂、中成药辅助治疗;中药及中成药以益气养阴、补脾益肾,兼以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为法,清热药、补气药、滋阴药、利湿药、活血药为组方的五大主要药类。结论1.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我院被广泛应用于SLE患者的治疗中;我院在缩短SLE患者平均住院日和控制其医疗卫生费用方面所做的工作值得肯定,SLE患者的诊疗工作日渐规范化;2.SLE的诊断仍是难点,临床需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诊断水平,尽量避免错失治疗时机;3.“热”是SLE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特点,“清热”之法的活用是中医药治疗SLE的一个重要手段,清热药、补气药、滋阴药、利湿药、活血药为中医治疗SLE的五大主要药类;4.我院治疗SLE多采用激素+中药、激素+免疫抑制剂+中药的经典方案,一些新近治疗方法有待积极引入和尝试,或能为SLE患者带来更多选择;5.积极预防感染和延缓重要脏器损害是延续患者生命的重要一环,应注意每一位患者都应当对本病有正确的认识,并得到心理疏导;6.SLEDAI积分的规范评估和记录需要得到各科临床医生的重视;7.电子病历系统在医疗及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周明娟[4](2008)在《刺五加果肉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的干燥根及根茎,其茎、叶、果也可药用。本草纲目称刺五加为“本经上品”,能“补中益气,坚筋骨强意志,久服轻身耐老”。该药性温,味辛,微苦,无毒,入脾肾经。能扶正固本,益智安神。主治脾肾阳虚,腰膝酸软,体恤乏力,失眠,多梦,食欲不振。本文在综述刺五加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刺五加果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综述了刺五加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2.利用现代的分离提取及鉴定技术,对刺五加果肉水提物分别采用萃取、柱层析、重结晶等化学和物理方法,从刺五加果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学分析,确定了其中7个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儿茶酚(Ⅰ),β-谷甾醇(Ⅱ),(-)-芝麻脂素(Ⅲ),豆甾醇(Ⅳ),12-羟基硬脂酸(Ⅴ),6,7-二甲氧香豆素(Ⅵ),莨菪亭(Ⅶ)。化合物Ⅰ、Ⅴ、Ⅵ、Ⅶ均为首次从该植物果肉中获得。3.对刺五加果肉水提物、总皂苷调节血脂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五加果肉水提物和刺五加果肉总皂苷可明显降低高脂模型小鼠血清TC、TG含量。其中刺五加果肉总皂苷降低TC、TG值的效果优于刺五加果肉水提物。
郭杨[5](2004)在《不同类型的感染性发热及其诊断思路》文中认为
马静,刘文励[6](2003)在《乏力、出血倾向、心前区痛、血白细胞增高及幼稚细胞》文中提出
李家宜[7](1990)在《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心肌炎系指局灶性或弥漫性的心肌间质性炎性渗出和心肌细胞的变性或坏死病变,导致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障碍和周身症状的疾病。引起心肌炎的病原主要是病毒。本病1955年在荷兰和南非几乎同时得到证明,60年代逐渐增多,为国际学者所重视。病因学病毒感染:心肌炎症常是周身病毒感染的一部分。已知20余种病毒能引起心肌炎: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A组及B组病毒、埃柯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
范忠纯[8](1986)在《引起小儿发热的常见病》文中研究说明 呼吸系统 1 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发热高低不一,伴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痛。临床不易作病因诊断。若精神好,鼻部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伴结膜充血,白细胞降低者多为病毒感染,病程可达一周左右:若咽痛明显、扁桃体红肿有渗出,白细胞升高者多为细菌感染,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若高热流涎拒食,咽壁及附近有小疱疹及溃疡者为疱疹性咽峡炎:若伴有声音嘶哑、哮吼性咳嗽为急性
邵文斌,陈小燕[9](1984)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文中提出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CNL)多见于老年,起病隐袭,经过缓慢,肝脾明显肿大,周围血象为成
邵文斌,陈小燕[10](1984)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CNL)多见于老年,起病隐袭,经过缓慢,肝脾明显肿大,周围血象为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明显而持久的增多,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和尿酸含量增高,无ph1染
二、乏力、出血倾向、心前区痛、血白细胞增高及幼稚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乏力、出血倾向、心前区痛、血白细胞增高及幼稚细胞(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解毒方对晚期卵巢癌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西医综述 |
1. 手术 |
1.1 保留生育的手术 |
1.2 分期手术 |
1.3 减瘤手术 |
1.4 二次手术 |
1.5 姑息手术 |
2. 化疗 |
2.1 烷化剂 |
2.2 紫杉醇 |
2.3 卡铂与顺铂 |
2.4 标准方案 |
2.5 紫杉类持续化疗 |
2.6 二线化疗 |
2.7 腹腔化疗 |
2.8 目前的治疗 |
中医综述 |
1. 病名 |
2. 病因 |
3. 病机 |
4. 临床表现 |
5. 辨证分型 |
6. 治疗原则 |
7. 常用中药 |
8. 复方辨证论治 |
9. 中成药治疗 |
10. 其他疗法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中医辨证分型 |
3. 临床各项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无进展生存期的比较 |
2. 卡氏评分的比较 |
3. 卡氏评分厅效评价 |
4. 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 |
5. 中医症状的疗效评价 |
6. 治疗后单项症状评分比较 |
讨论 |
1. 对于中医辨证的认识 |
2. 对于卵巢癌治疗的认识 |
3. 对活血解毒方的认识 |
4. 对中医治疗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糖脂清干预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西医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
1.1 对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 |
1.2 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治疗现状 |
2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
2.1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及对照 |
2.2 病例数量及来源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剔除病例和脱落病例 |
3.6 病例脱落标准 |
3.7 脱落病例处理 |
3.8 终止试验标准 |
4 治疗方法 |
4.1 治疗方案 |
4.2 药品来源 |
5 观察指标 |
5.1 一般项目 |
5.2 疗效观察指标 |
5.3 安全性观察 |
6 疗效标准 |
6.1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6.2 综合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7 安全性评价标准 |
8 统计方法 |
9 结果 |
9.1 病例入选与试验完成情况 |
9.2 两组基线比较 |
9.3 疗效指标比较 |
10 讨论 |
10.1 立论依据 |
10.2 临床疗效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药物与试剂 |
2.3 高糖高脂饲料配方 |
2.4 主要仪器和器材 |
3 实验方法 |
3.1 模型制作 |
3.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3.3 血液标本收集 |
3.4 生化及免疫等指标检测 |
3.5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糖脂清对模型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
4.2 糖脂清对模型大鼠血脂变化的影响 |
4.3 糖脂清对模型大鼠SOD、MDA的影响 |
4.4 糖脂清对模型大鼠血清胰岛素的影响 |
4.5 糖脂清对模型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
5 讨论 |
5.1 实验结果分析 |
5.2 方药分析 |
5.3 糖脂清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机理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中西医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
1.1.1 历史源流 |
1.1.2 病因病机 |
1.1.3 辨证分型 |
1.1.4 中医治疗 |
1.2 现代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 |
1.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2 诊断水平 |
1.2.3 西医治疗 |
1.3 SLE相关研究新进展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疗效判定标准 |
2.2 采集及评价的内容 |
2.3 信息采集表的设计(见附录1) |
2.4 统计分析 |
2.4.1 数据管理 |
2.4.2 统计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3.1 总体描述 |
3.1.1 性别及年龄构成 |
3.1.2 婚姻状况 |
3.1.3 入院情况 |
3.1.4 治疗类别 |
3.1.5 住院科室 |
3.1.6 住院时间 |
3.1.7 住院费用 |
3.1.8 入院诊断 |
3.2 病史及临床资料 |
3.2.1 病程 |
3.2.2 入院前诊治 |
3.2.3 首发症状 |
3.2.4 舌脉象 |
3.2.5 病性及证侯分型 |
3.2.6 临床表现 |
3.2.7 并发症 |
3.3 中西医治疗 |
3.3.1 糖皮质激素 |
3.3.2 其他药物及治疗 |
3.3.3 药物不良反应 |
3.3.4 住院期间中药 |
3.3.5 中成药 |
3.4 治疗效果 |
3.4.1 疾病转归 |
3.4.2 SLEDAI积分 |
3.4.3 症状改善情况 |
3.5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点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4.1 一般资料回顾 |
4.2 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 |
4.3 临床症状分析 |
4.4 中医辨证及治疗用药 |
4.5 西医用药及中西医治疗概括 |
4.6 SLEDA工积分 |
4.7 死亡病例分析 |
4.8 电子病例系统评价 |
4.9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刺五加果肉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写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刺五加的研究进展 |
1.1 刺五加生物学特性和地理分布 |
1.2 刺五加化学成分 |
1.3 刺五加药理活性 |
1.4 刺五加注射液的临床应用 |
1.5 其它 |
第二节 中药降血脂研究进展 |
2.1 高血脂症可引起的病变 |
2.2 具有降血脂功能的中药 |
2.3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方药 |
第二章 刺五加果肉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 |
第一节 实验条件 |
1.1 原料与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层析条件 |
第二节 提取与分离 |
2.1 原料 |
2.2 提取分离 |
第三节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1 化合物Ⅰ的结构鉴定 |
3.2 化合物Ⅱ的结构鉴定 |
3.3 化合物Ⅲ的结构鉴定 |
3.4 化合物Ⅳ的结构鉴定 |
3.5 化合物Ⅴ的结构鉴定 |
3.6 化合物Ⅵ的结构鉴定 |
3.7 化合物VII 的结构鉴定 |
第三章 刺五加果肉水提物及总皂苷对高脂血症小鼠的影响试验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 |
1.2 药品及试剂 |
1.3 仪器 |
1.4 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6)乏力、出血倾向、心前区痛、血白细胞增高及幼稚细胞(论文提纲范文)
病历摘要 |
临床讨论 |
四、乏力、出血倾向、心前区痛、血白细胞增高及幼稚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解毒方对晚期卵巢癌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D]. 夏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2]糖脂清干预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吕佳璘.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3]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中西医治疗的临床分析[D]. 夏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4]刺五加果肉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 周明娟. 吉林大学, 2008(10)
- [5]不同类型的感染性发热及其诊断思路[J]. 郭杨. 中国社区医师, 2004(17)
- [6]乏力、出血倾向、心前区痛、血白细胞增高及幼稚细胞[J]. 马静,刘文励.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3(04)
- [7]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治疗进展[J]. 李家宜. 现代诊断与治疗, 1990(02)
- [8]引起小儿发热的常见病[J]. 范忠纯. 中原医刊, 1986(06)
- [9]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J]. 邵文斌,陈小燕. 中华内科学报, 1984(07)
- [10]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报告[J]. 邵文斌,陈小燕. 中华内科学报, 19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