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电脑与不规则面积软件观察角膜上皮缺损面积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超[1](2021)在《102例犬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手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角膜溃疡(Cornea Ulceration)是兽医临床较常见的眼科疾病,其病原菌主要为伪中间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seudintermedius)。目前,治疗角膜溃疡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如联合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或带蒂结膜瓣遮盖术。但是,对这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没有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首先对郑州地区102例角膜溃疡犬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然后依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用主要致病菌构建犬角膜溃疡模型,进而观察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和带蒂结膜瓣遮盖术对角膜溃疡的疗效。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试验一:102例犬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细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郑州市三家宠物医院收治的102例犬角膜溃疡病例,统计其发病原因、年龄、性别、品种、治疗方法及预后等,并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湿的细胞刷蘸取溃疡灶样品,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细菌培养与纯化,然后使用MALDI Biotyper系统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将所分离的主要菌株做眼科常用药物的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如下:(1)发病率较高的品种为贵宾、比熊、京巴、柯基和混血犬;年龄从2月龄至1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8±0.54岁,发病原因主要以外伤(22例,21.57%)和干眼症(14例,13.73%)为主。(2)细菌培养阳性99例,以伪中间葡萄球菌感染的混合感染病例为主;体外抑菌有效的抗生素有头孢甲肟(96.94%)、利福平(98.98%)、妥布霉素(97.96%)、左氧氟沙星(93.88%)和环丙沙星(96.94%);而对四环素(91.84%)、红霉素(96.94%)和氯霉素(51.02%)有耐药性。试验二:不同治疗方法对伪中间葡萄球菌性犬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选用15只健康成年比格犬,使用微量注射器吸取伪中间葡萄球菌菌液注入角膜基质层内构建犬角膜溃疡模型。造模后48 h,使用0.5%聚维酮碘生理盐水溶液对溃疡灶进行冲洗。同时滴加氧氟沙星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12次/d,两种药物用药间隔为1 min。造模成功后,随机选择3只犬用于抗生素治疗组,12只犬用于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手术治疗组在术眼消毒后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左眼行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右眼行带蒂结膜瓣遮盖术。并于术后7、14、21、28、35和42 d统计相关临床指标和信息。根据临床观察指标和症状进行评分。试验结果如下:(1)单纯抗生素治疗组实验犬在治疗后36-46h内均出现角膜穿孔,前房塌陷,虹膜脱出,羞明,流泪,眼分泌物增多;角膜大面积水肿、不透明,多象限内可见新生血管。单纯抗生素治疗组治疗无效。(2)手术治疗组角膜浑浊度评分:术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14和21 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术后28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5和42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低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3)手术治疗组角膜新生血管评分:术前及术后7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21、28和35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术后42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手术治疗组角膜水肿面积评分:术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和14 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术后21、28、35和42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手术治疗组泪液量检测结果:术前及术后2-6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8-18、32、38和42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极显着低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在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手术治疗组眼内压检测结果:术前及术后2-6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8-18、32、38和42 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极显着低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在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三:不同治疗方法对伪中间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犬角膜组织病理学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将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的12只实验犬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于术后14、28、35和42 d进行手术采取角膜。将采集的角膜沿手术位置一分为二,一半用于组织切片制作,一半用于荧光定量检测细胞因子。试验结果如下:(1)单纯抗生素治疗组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角膜上皮层缺失,结构不完整,内皮细胞层部分区域缺失,后弹力层缺失。溃疡灶内可见新生肉芽组织,但无法完全闭合溃疡灶。(2)手术治疗组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角膜结构完整,角膜上皮层重新上皮化,纤维蛋白排列整齐有序,后弹力层和内皮层结构完整。带蒂结膜瓣遮盖组溃疡灶处完全覆盖结膜上皮,细胞密度高,排列杂乱无章,基质层可见新生血管,纤维蛋白排列无序。后弹力层和内皮层结构完整。(3)炎性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术后14和28 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TLR2、IL-1β、IL-6、IL-8和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1);术后35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TLR2和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1),其余炎性因子基因表达量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2d,两组各炎性因子基因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4)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术后14 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VEGF、FGF和TGF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或极显着升高(p<0.05或p<0.01)。术后28d,两组各细胞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5和42 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TGF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其余生长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四: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犬深层角膜溃疡临床病例的疗效观察对犬深层角膜溃疡临床病例采取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连续观察至60 d。术后泪液量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眼内压在术后5-11 d内低于正常值范围,其余时间点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没有病例出现重复感染,术后恢复效果良好,视力均得到恢复。综上所述,郑州市102例犬角膜溃疡病例中的犬品种多为泰迪和短头颅犬,感染的细菌主要为伪中间葡萄球菌且对红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的术后恢复效果优于结膜瓣遮盖术,角膜愈合与透明度良好,纤维蛋白排列整齐有序,上皮层结构完整。
王桂梅[2](2021)在《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行玻切联合视网膜激光手术对角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IVCM)观察25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对角膜各层组织结构的影响及单纯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对非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角膜各层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的对象为2019.11月至2020.1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PDR,接受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的患者47例(62眼)作为PPV联合激光组;同时收集确诊为黄斑前膜或黄斑裂孔并接受单纯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的非DM患者13例(13眼)作为单纯PPV组。应用德国海德堡公司的共聚焦显微镜Rostock模块(本研究所用为HTR-3)对角膜逐层扫描采集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角膜中央上皮层、基底下神经纤维层及内皮细胞层的图像,使用Image J和Neuron J软件计算角膜基底下神经纤维长度(CNFL),使用HRT-3 Rostock操作软件计算角膜上皮细胞密度和内皮细胞密度(ECD)。分别比较PPV联合激光组和PPV组角膜各层组织结构在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与术前的变化情况,并探究与手术时间、术中激光参数、玻璃体硅油填充治疗、术后高眼压、术后补充激光治疗等因素的相关性。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DR患者术前的角膜上皮细胞密度和角膜CNFL显着低于非DM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PDR患者经过PPV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后角膜上皮细胞密度在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显着下降(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相比明显好转(P<0.05),与术前相比基本恢复(P>0.05)。3.PDR患者经过PPV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后角膜CNFL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显着下降(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未见明显改善(P>0.05)。4.PDR患者经过PPV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后角膜ECD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均显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趋于稳定(P>0.05)。5.非DM患者经过单纯PPV治疗后角膜上皮细胞密度、CNFL及ECD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均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PDR患者术后1个月角膜上皮细胞密度的下降与手术时间和术后高眼压等因素有关(r=-0.312,P<0.05;r=-0.731,P<0.05);角膜CNFL的下降与激光数量、玻璃体硅油填充及术后高眼压等因素有关(r=-0.630,P<0.05;r=-0.296,P<0.05;r=-0.165,P<0.05);角膜ECD的下降与手术时间、术中激光数量、玻璃体硅油填充及术后高眼压等因素有关(r=-0.412,P<0.05;r=-0.499,P<0.05;r=-0.333,P<0.05;r=-0.298,P<0.05)。7.PPV联合激光组2例患者(共2眼)发生严重的角膜病变(占该组术眼总数百分比为3.2%)。结论:1.PDR患者的角膜组织结构在术前已有改变,属高危角膜。2.PDR患者行PPV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可进一步损伤角膜组织,其中角膜上皮细胞的改变可缓慢恢复,角膜神经纤维长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短期内显着下降,远期变化需要继续观察。3.非DM患者行单纯PPV手术治疗对角膜组织无明显影响。单纯PPV手术治疗对角膜相对安全。4.PDR患者在PPV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后对角膜组织结构的改变与手术时间、单次激光治疗的激光总能量、玻璃体硅油填充及术后高眼压等因素相关。5.PDR患者接受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是导致严重角膜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王付燕[3](2021)在《脱细胞角膜来源水凝胶用于促进角膜再生和载药后治疗真菌感染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角膜是眼睛表面透明、无血管的组织,覆盖瞳孔、虹膜和前房。其保护眼睛免受外界环境和病原体的侵害,并在光的传输和折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角膜外伤和疾病,如化学/热烧伤、Stevens-Johnson综合征、眼瘢痕类天疱疮、角膜溃疡、人工晶状体大泡性角膜病变和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都会影响角膜透明度,进而引起视力减退,甚至失明。角膜移植术是目前治疗角膜盲的金标准。然而,每年有150多万新的角膜盲病例,由于角膜供体组织短缺和手术移植费用高,其中只有不到5%的患者通过角膜移植进行治疗。因此,研发一种合适的角膜替代材料来解决供体短缺问题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脱细胞猪角膜(Decellularized porcine cornea,DPC)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的成功研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角膜供体匮乏的局面。然而,对于一些角膜功能障碍性疾病,感染或损伤发生在明确的病灶区域内,使周围的角膜组织保持健康和完整。在这些情况下,仅替换受损组织是最简单、高效的。因为使用DPC生物材料需要较高的手术费用且存在手术侵袭性问题。先进的组织工程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有前途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设计出一种支架,用于损伤组织的微创美学和功能重建。水凝胶,由三维聚合物网络组成,在水合状态下允许氧气、水和葡萄糖通过其网络扩散,其物理化学特性可以模拟细胞的自然微环境,以促进伤口愈合。此外水凝胶还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微创手术注射在原位形成水凝胶;填补不同尺寸和几何形状的组织缺损;通过改变浓度或通过交联增强机械性能;易于使用细胞、生长因子和药物进行修饰;良好的可加工性,允许通过三维打印制造特定结构。近年来,脱细胞猪和牛角膜来源的水凝胶已被用于角膜组织工程研究,并被证明在体外和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目前报道的脱细胞角膜水凝胶需在37℃环境下才能成胶,而且制备得水凝胶不透明。更重要的是这些水凝胶修复受损角膜的能力尚未得到深入研究。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难治性眼科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独局部或者全身药物治疗,或者药物联合外科手术治疗。抗真菌滴眼液是一种无创、经济、方便的给药系统,一直被认为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眼药水与眼表接触时间短(在1-2 min内),实际上只有1-7%的剂量能到达病灶区域,其余的都被眼部运动和鼻泪系统的冲洗而清除掉了,这种方法生物利用度较低。对于无法控制或进一步加重的真菌感染需要手术治疗,如角膜清创、结膜瓣遮盖、板层角膜移植(Lamellar keratoplasty,LK)和穿透性角膜移植(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但是,对于上面提到的发生在角膜特定区域累及基质的真菌感染,角膜清创会遗留瘢痕,结膜瓣遮盖影响美观和视力,角膜移植手术费用高且存在手术侵袭性问题。因此,研发一种新型载药系统,在控制抗真菌药物药物释放的同时能够促进角膜缺损再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我们制备了一种可常温成胶的DPC来源透明水凝胶用于促进局灶性角膜上皮和基质缺损的修复,并在载药后用于治疗角膜真菌感染。我们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DPC来源水凝胶的制备和特性分析;(2)DPC水凝胶促进局灶性角膜上皮和基质损伤修复的研究;(3)DPC-明胶水凝胶复合伏立康唑(Voriconazole,Vor)载药微球用于治疗角膜真菌感染的研究。第一部分DPC水凝胶的制备和特性分析目的来源于DPC的水凝胶具有很多优良的生物学特性。本部分的目的是研究DPC来源水凝胶的制备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方法1.制备DPC:新鲜猪眼球用高压灭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充分冲洗,角膜上皮刮刀刮除上皮后,10mm环钻钻取中央角膜,刮除内皮。然后使用含有0.5%月桂酰基谷氨酸钠和500 U/mL核酸酶的液体进行脱细胞处理。2.制备DPC水凝胶:制备好的干燥DPC研磨粉碎,使用含有胃蛋白酶的0.1 N HCl溶液消化,消化完全后加入1 N NaOH调节pH值到7.4,然后加入交联剂1-环 己 基-2-吗 啉 乙基碳二亚 胺对 甲 苯磺酸盐(N-cyclohexyl-N’-(2-morpholinoethyl)carbodiimide metho-p-toluenesulfonate,CM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磺酸钠盐(N-hydroxysuccinimide,NHS)交联,常温放置15-20 min形成水凝胶。3.DPC水凝胶的生物学特性检测:包括成胶时间、透明度、体外透光率、超微结构、DNA残留量、α-gal含量、糖胺聚糖含量(Glycosaminoglycan,GAG)、胶原(Collagen)含量和流变性能。Live/dead染色,细胞计数(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F-actin 染色以及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检测水凝胶对人角膜成纤维细胞(Human corneal fibroblasts,HCFs)和角膜上皮细胞(Human corneal epithelium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HCECs)增殖活性的影响,以评价其体外生物相容性。结果DPC水凝胶能够在常温下15-20 min成胶,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透光度。SEM显示其具有多孔的表面结构。成分检测未见明显的抗原成分DNA和α-gal残留,而生物活性成分GAG和Collagen得到有效保留。水凝胶具有一定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HCFs和HCECs的增殖活性未产生明显影响。结论1.DPC来源水凝胶具有可注射、快速成胶、良好的透明度和生物相容性的优点;2.DPC来源水凝胶可能是促进角膜上皮和基质损伤修复的理想生物材料。第二部分DPC水凝胶促进局灶性角膜上皮和基质损伤修复的研究目的检测DPC水凝胶体外细胞功能性,并进一步验证其体内生物相容性和功能性,评估其用于损伤角膜上皮和基质修复的可行性。方法1.DPC水凝胶体外功能性检测:实验组HCFs接种在包被DPC水凝胶的培养板上,对照组HCFs直接接种在空白培养板上。采用天狼星红染色、免疫荧光染色、q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接种在水凝胶和空白培养板上的HCFs相关蛋白和基因(keratocan、lumican、decorin、collagen Ⅰ、α-SMA)表达的差别。2.DPC水凝胶的体内应用:使用3.5 mm环钻制备1/3全层角膜厚度的兔角膜上皮和基质缺损,实验组兔角膜缺损给予注射DPC水凝胶,对照组兔角膜不行水凝胶处理,其余操作与实验组相同。术后1周行裂隙灯检查,荧光素钠染色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兔角膜上皮修复情况。术后4周和12周行裂隙灯,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观察两组兔角膜透明度、角膜上皮和基质厚度、基质浑浊情况。3.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和12周分别摘除实验组和对照组兔眼球,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术后两组角膜上皮形态和厚度,基质瘢痕和厚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cal,IHC)染色检测瘢痕形成标记物α-SMA的表达。结果1.DPC水凝胶体外功能性:天狼星红染色、免疫荧光染色、qRT-PCR、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接种在DPC水凝胶上的HCFs角膜基质细胞标记物keratocan,角膜蛋白聚糖lumican和decorin表达量明显高于接种在空白培养板上细胞的表达。而接种在水凝胶上的HCFs成肌纤维细胞相关标记物collagen Ⅰ和α-SM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接种在空白培养板上细胞的表达。2.DPC水凝胶的体内生物相容性和功能性:荧光素钠染色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发现实验组兔角膜上皮在3天内完全修复,对照组兔角膜上皮需5-7天才能修复。裂隙灯、AS-OCT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显示,术后4周时对照组角膜可见明显瘢痕,术后12周实验组角膜几乎完全透明。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和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再生角膜上皮形态和排列未见明显异常,上皮厚度与正常角膜上皮厚度无明显差异,基质无明显瘢痕,基质厚度在正常角膜基质厚度范围内;然而,术后4周时可见对照组角膜上皮增生,基质混浊,瘢痕增生。IHC显示:术后4周时对照组兔角膜基质α-SMA染色阳性。结论1.制备的DPC来源水凝胶可以提供与正常角膜相似的微环境,支持细胞生长,促进ECM的合成;2.DPC来源水凝胶的存在可能会抑制早期纤维化反应,具有降低瘢痕修复的作用;3.基于DPC来源水凝胶原位成胶和可注射的特点,对于局灶性角膜损伤,有望实现无需板层角膜移植手术进行治疗,同时降低排斥和治疗成本。第三部分DPC-明胶水凝胶复合伏立康唑载药微球治疗角膜真菌感染的研究目的制备Vor载药微球并对其基本特征进行表征。以DPC-明胶水凝胶为载药缓释系统,评估该水凝胶载药体系促进局灶性角膜损伤修复的同时治疗真菌感染的可行性。方法1.Vor载药微球的制备:采用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Vor载药微球。一定量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醇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和Vor溶于不同比例的二氯甲烷:丙酮(1:1,1:4,4:1)混合溶液中(油相);将含有乳化剂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的水相滴加到上述油相中,超声波多频清洗机超声乳化得到乳液;将乳液加入到外水相中,磁力搅拌器搅拌彻底去除有机溶剂。然后高速冷冻离心机离心,冷冻干燥得到Vor载药微球。2.Vor载药微球的表征:包括载药微球的粒径、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电位、载药量、包载率、表面形态、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3.制备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制备好的干燥DPC研磨粉碎,使用含有0.1 N HC1和胃蛋白酶的混合液体充分消化,消化完全后加入1 N NaOH调节pH值到7.4,冷冻干燥。一定量消化后的干燥DPC与明胶溶于双蒸水中制备成混合液,加入载药微球,交联后形成载药水凝胶。4.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生物学特性分析:包括表面形态、流变学特性、体外降解率、体外药物释放行为。Live/dead染色和CCK-8实验检测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对HCFs和HCECs增殖活性的影响,以评价其体外生物相容性。5.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抗真菌活性检测:(1)抑菌环实验:DPC-明胶水凝胶,Vor,Vor载药微球,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分别放置在涂有镰刀菌和黄曲霉菌菌液的细胞培养板中心,培养24 h后用游标卡尺对抑菌环的直径进行测量;(2)Live/dead染色:DPC-明胶水凝胶和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分别放入含有镰刀菌和黄曲霉菌菌液的EP管中,培养24 h后,Live/dead试剂盒染色,观察真菌增殖情况;(3)体外真菌感染兔眼球培养:新鲜兔眼球用5 mm环钻制备1/2全角膜厚度的中央角膜缺损,然后滴加一定浓度的镰刀菌菌液。培养24 h后,上述真菌感染的角膜分为三组,分别为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治疗组,DPC-明胶水凝胶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正常未做任何处理角膜为阴性对照组。再次培养24 h后用8 mm环钻钻取上述各组中央角膜,菌落计数法,荧光白和H&E染色评估载药水凝胶的抗真菌效果。结果1.Vor载药微球的表征:当二氯甲烷和丙酮的比例为4:1时,Vor载药微球的粒径最小(260.13±61.76 nm),载药量和包载率最高,分别为3.66±0.44%和40.67±4.83%。SEM图像显示制备的载药微球形态良好,表面光滑。FTIR和DSC图显示Vor被成功的包被到微球中。2.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生物学特性分析:SEM图像,体外降解曲线和流变学检测分析显示,Vor载药微球的添加并不影响DPC-明胶水凝胶的多孔结构、流变学性能和体外降解率。载药水凝胶中的Vor和微球中的Vor具有相似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2天时约释放总量的50%,3天时约释放总量的80%,都能够持续释放7天。Live/dead染色和CCK-8实验结果显示载药水凝胶对HCFs和HCECs增殖活性未产生明显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3.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抗真菌活性:抑菌环实验结果表明,与游离药物Vor相比,Vor载药微球和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也能有效的抑制镰刀菌和黄曲霉菌的增殖;Live/dead染色和体外真菌感染兔眼球培养结果显示,载药水凝胶能有效抑制真菌的增殖,而不含载药微球的单独DPC-明胶水凝胶没有抗真菌效果。结论1.新型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载药缓释体系,成功地克服了传统治疗方法如滴眼液的生物利用度不高,手术会遗留瘢痕,或者影响美观,或者存在手术费用高、手术侵袭性等缺点;2.新型Vor载药微球负载的DPC-明胶水凝胶载药缓释体系有显着的抗真菌性能,同时能促进局灶性角膜损伤修复,有望应用于治疗伴随局灶性角膜损伤的真菌性角膜炎。
李华[4](2021)在《天然交联剂对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的交联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全球角膜盲患者以每年150-200万例的速度增长,使角膜盲成为视力丧失的第二大原因。在我国角膜盲包括单眼盲和双眼盲患者约为301.5万,而复明的主要治疗手段仍为穿透性角膜移植或板层角膜移植术。由于角膜捐献材料匮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为了解决人类角膜供体不足的问题,角膜替代物的开发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前景。自中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审批通过脱细胞猪角膜基质(Acellularporcine corneal stroma,APCS)用于临床以来,我国已有多家大型医院开展使用APCS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Lamellar keratoplasty,LKP),对其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并做了相关的报道。研究证明了其在真菌、细菌、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性角膜炎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以上研究也提出了 APCS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在适应证方面因其存在生物力学薄弱的风险尚未用于圆锥角膜的治疗;术后并发症方面包括术后缝线过早松弛、术后角膜溶解(发生率8.5%-23.1%)、术后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角膜钙化等问题。但是目前以上并发症的原因和风险因素仍不明确,以及如何改良APCS避免以上问题尚未见报道和研究。综上所述,为了增加APCS临床适应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其临床应用的成功率,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首先体外证实了 APCS存在生物力学相对薄弱以及容易被胶原酶降解的问题;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其出现生物力学薄弱、角膜溶解及角膜钙化的可能原因和风险因素。进而我们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天然交联剂/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交联体系,不仅可以有效提高APCS的生物力学强度及抵抗胶原酶降解的能力,还可以维持角膜透明性。我们利用该交联体系制备了一种交联APCS,对其透明度、吸水性、交联度、生物力学、超微结构及生物相容性等特征进行了检测,并应用动物LKP模型对其体内功能进行了观察。研究目的体外综合分析APCS的生物力学、抵抗胶原酶降解及钙化的特点,然后分析其生物力学薄弱、角膜溶解及角膜钙化的可能原因和风险因素。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天然交联剂对APCS的改良,并对其透明度、吸水性、交联度、生物力学、超微结构及生物相容性等进行了检测。研究方法1.利用单轴拉伸实验及原子力显微镜检测APCS、新鲜猪角膜(Natural porcine cornea,NPC)及人角膜的整体和表面生物力学性能;2.利用体外胶原酶降解实验检测APCS、NPC及人角膜抵抗胶原酶降解的能力;3.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APCS、NPC及人角膜的胶原蛋白二级结构,从胶原蛋白结构分析角膜生物力学薄弱及容易被胶原酶降解的可能原因;4.利用蛋白质谱分析APCS与NPC的差异蛋白,分析差异蛋白与角膜溶解的关系;5.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Von Kossa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APCS临床发生的钙沉积进行了形态表征、病理染色及成分鉴定,为角膜钙化的临床和病理诊断提供证据,并从APCS的清洁程度和脱细胞处理后钙代谢相关蛋白的变化来分析产生钙沉积的可能原因。6.将天然交联剂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PA)和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及京尼平(Genipin,GNP)应用到APCS的改良中,研发了一种“天然交联剂/BSA”保护性交联体系,交联后可提高APCS稳定性,同时可减轻交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从而保持角膜透明性。7.通过体内外实验检测交联APCS的透明性、吸水性、交联度、生物力学、组织结构及生物相容性。并建立兔LKP模型,观察交联APCS的体内功能。研究结果第一部分APCS临床应用的并发症分析1.APCS整体的弹性模量比NPC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1.72±0.36 MPa vs 2.33±0.48MPa,P=0.054),并明显低于人角膜(2.64±0.17MPa,P=0.007)。APCS与NPC、人角膜的表面弹性模量无统计学差异。2.体外胶原酶降解实验显示APCS在胶原酶作用2 h时可发生完全降解,NPC及新鲜人角膜在胶原酶作用4 h时发生完全降解。3.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与NPC相比,APCS的α-螺旋减少,β-折叠、β-转角以及无规则卷曲的增加,表明胶原蛋白的蛋白结构趋向无序化。4.通过分析APCS下调表达的429个差异蛋白,其在细胞构成方面主要富集于细胞外间隙和细胞外组分;在生物学过程方面主要富集于肽酶、内肽酶、蛋白水解酶和水解酶活性的负调控等;在分子功能方面主要富集于异构酶活性、内肽酶调节活性及肽酶抑制剂活性的调控。5.Von Kossa染色结果显示APCS-LKP术后出现的白色混浊为钙盐的沉积,且位于角膜前弹力层下的浅基质层;扫描电镜能谱仪结果显示,APCS-LKP术后的钙盐沉积的主要成分为Ca、P、O,且Ca/P为1.33,符合羟基磷灰石的Ca/P比,证实了其为钙化性角膜带状病变的诊断。6.在分析APCS产生钙沉积的影响因素时,发现APCS制备过程中随着灭菌水清洗次数的增加,角膜表面的结晶物钠、磷含量减少,同时伴随角膜肿胀程度增加、透明度下降。当灭菌水清洗次数达10次时(3分/次),钠和磷含量可降至最低,同时也可避免角膜过度肿胀。另外脱细胞后下调的429个差异蛋白中7.14%为钙调蛋白,3.17%为钙结合蛋白均与钙代谢有关。第二部分天然交联剂对APCS的交联及其性能的研究1.三种天然交联剂0.5%PA交联APCS(PA-APCS),0.5%GNP交联APCS(GNP-APCS),0.8%EGCG交联APCS(EGCG-APCS)均伴有颜色变化,当交联溶液中加入 10%BSA 后,即 0.5%PA/10%BSA 交联 APCS(PA/BSA-APCS),0.5%GNP/10%BSA 交联 APCS(GNP/BSA-APCS)及 0.8%EGCG/10%BSA 交联APCS(EGCG/BSA-APCS)颜色明显减轻,透光率也得到相应的提高。2.交联反应完成后,交联APCS的交联度明显提高,其中PA-APCS交联度最高(40.98±6.24%),其次为 GNP-APCS(24.59±4.18%),PA/BSA-APCS(22.78±0.65%),GNP/BSA-APCS(16.26±4.04%),EGCG-APCS(14.63± 1.28%)及EGCG/BSA-APCS(6.64±0.69%)。3.与APCS相比,交联APCS的吸水率均明显下降,加入10%BSA后吸水率会得到明显改善。研究显示角膜吸水性在最初120 min内已趋于稳定,在所有交联 APCS 中,仅 PA/BSA-APCS 的吸水率(574.67±64.67%)与 APCS(882.97±18.63%)最接近。4.体外胶原酶降解实验显示,除GNP/BSA-APCS在胶原酶作用6 h后发生完全降解外,其它交联APCS完全降解时间均显着延长超过12 h。在胶原酶处理12 h 后,PA-APCS 重量减轻最小(2%),低于 EGCG-APCS(13%)、GNP-APCS(17%)、EGCG/BSA-APCS(34%)及 PA/BSA-APCS(43%)。5.角膜生物力学测试显示,交联APCS整体弹性模量均明显提高,EGCG-APCS 为 8.54±1.68 MPa,GNP-APCS 为 8.46±1.76 MPa,PA-APCS 为6.64± 1.63 MPa,EGCG/BSA-APCS 为 6.63±1.38 MPa,GNP/BSA-APCS 为 5.66±1.11 MPa,PA/BSA-APCS 为 4.89±0.53 MPa。交联后各组 APCS 的表面弹性模量均明显提高,其中仅PA/BSA-APCS组的表面弹性模量(0.071±0.087 MPa)与人角膜(0.016±0.012MPa)最接近。6.苏木素和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H&E)和马松染色结果显示,在交联APCS中胶原纤维呈不同程度的增粗,并在PA-APCS和EGCG-APCS中出现胶原纤维间隙。透射电镜结果显示,GNP/BSA-APCS组胶原纤维的间距增加并且胶原纤维的排列趋于不规则。各组交联APCS的胶原纤维直径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粗,其中PA-APCS的胶原纤维直径最大(35.13±3.13 nm),比APCS胶原纤维直径(25.93±2.11 nm)增加了 35%。其次为 EGCG-APCS(32.56±2.29nm),PA/BSA-APCS(29.63±2.53nm),EGCG/BSA-APCS(29.47±2.09 nm),均大于GNP-APCS 组(27.98±1.89 nm)和 GNP/BSA-APCS 组(27.92±2.23 nm)。7.FTIR结果显示交联APCS酰胺Ⅰ-Ⅲ的峰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且A1235/A1450均大于0.6,表明交联剂并未破坏胶原的三螺旋结构完整性。另外在PA-APCS和PA/BSA-APCS中均可见到特征性的芳香烃和醚,表明PA已成功反应至APCS中。PA/BSA-APCS的特征峰强度低于PA-APCS,说明BSA可以减缓交联反应。8.细胞毒性和细胞粘附试验表明,仅浓度为1:5的EGCG/BSA-APCS角膜浸提液可抑制人角膜上皮细胞系(HCECs)的生长,其余各组对HCECs生长均无抑制作用。SEM显示,接种于玻璃片、APCS和PA/BSA-APCS表面的HCECs生长良好,形成了带有微绒毛和微皱褶的扁平上皮细胞层。在GNP/BSA-APCS表面可见角膜上皮细胞小而鼓突;而EGCG/BSA-APCS上未见角膜上皮形态的细胞,仅可见死亡的细胞碎片。活/死细胞染色显示种植于EGCG/BSA-APCS上的HCECs存活率为5.7±0.4%,而其余各组HCECs存活率均>90%。9.APCS及PA/BSA-APCS两组角膜囊袋植入术后角膜均透明,未出现角膜新生血管、植片降解和排斥,说明APCS及PA/BSA-APCS的组织相容性良好。H&E染色显示术后3个月时两组角膜均未见炎症细胞浸润、移植物降解,并且PA/BSA-APCS组在植片-植床连接处可见宿主角膜基质细胞开始长入植片。10.兔LKP术后3-6个月时,角膜植片PA/BSA-APCS开始出现褪色,并在6个月时两组验光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可反映活体角膜透明度和角膜屈光度良好。术后修复过程中,PA/BSA-APCS上皮修复较慢,但缝线不易发生松动。H&E染色结果显示,两组在术后6个月时均有较多宿主角膜基质细胞迁移至移植物实现了组织再生。研究结论1.体外证实了 APCS的整体生物力学性能薄弱,其可能与APCS的胶原蛋白二级结构无序、结构稳定性下降有关。2.体外证实了 APCS容易被胶原酶降解,主要与APCS的结构无序和下调的差异蛋白富集于细胞外基质分解的负调控有关。提示我们需要探索一种能够更好地保护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小分子蛋白的脱细胞方法或者通过体外交联提高APCS稳定性的方法。3.APCS-LKP术后角膜植片钙化的发生可能与APCS制作过程中清洗不够彻底导致残存的磷含量过高、脱细胞处理引起的钙代谢相关蛋白下调以及术后含磷眼药水的使用有关,具体相关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4.“天然交联剂/BSA”这一保护性交联体系,可以减轻APCS交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从而保持角膜透明度,同时可提高APCS的稳定性。5.PA/BSA-APCS具有良好的角膜透明度、适当的吸水性、改善的角膜整体和表面生物力学、增强的抵抗胶原酶降解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6.PA/BSA-APCS在兔LKP模型中,术后角膜可完全上皮化,角膜缝线几乎未松动,并且术后6个月时有较多的宿主角膜基质细胞长入移植物。PA/BSA-APCS可作为角膜组织的替代物,同时该保护性交联体系也可应用于其它生物工程领域。
李晨爽[5](2021)在《新式三环法角膜基质注射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设计角膜基质注射的新型手术方式—三环法,评估三环法角膜基质注射伏立康唑(0.5 mg/mL)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57例(57眼),其中仅接受常规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患者30例(30眼)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抗真菌药物治疗联合三环法角膜基质注射伏立康唑的患者27例(27眼)为三环组。收集三环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患眼、是否有系统性疾病、入组前是否有用药史、症状持续时间、病灶位置、角膜浸润/瘢痕范围、角膜上皮缺损范围、角膜浸润深度、是否有前房积脓、入组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真菌培养结果。评估三环法角膜基质注射伏立康唑的临床疗效,包括比较两组患者入组3周、3月后的BCVA;3周、3月后角膜浸润/瘢痕范围;角膜再上皮化时间;角膜穿孔和/或需行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therapeutic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TPK)的风险。评估三环法角膜基质注射伏立康唑的安全性,包括比较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的差异;注射眼与对侧健康眼术前、术后的眼压(intraocularpressure,IOP)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患眼、是否有系统性疾病、入组前是否有用药史、症状持续时间、病灶位置、角膜浸润/瘢痕范围、角膜上皮缺损范围、角膜浸润深度、是否有前房积脓、入组前BCVA及真菌培养结果(p>0.05)。在排除入组视力的影响后,三环组患者入组3周后的BCVA比对照组入组3周后的BCVA提高了 0.13 LogMAR(95%CI,-0.40 to-0.05 LogMAR;P=0.01);三环组患者入组3月后的BCVA比对照组入组3月后的BCVA 提高了 0.16 LogMAR(95%CI,-0.49 to-0.07 LogMAR;P=0.01)。在排除入组角膜上皮缺损范围的影响后,三环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缩短了 0.27天(95%CI,-10.75至-1.30d;P=0.01)。在排除入组角膜浸润/瘢痕范围的影响后,三环组患者在入组3周后的角膜浸润/瘢痕范围较对照组患者入组3周后的角膜浸润/瘢痕范围减小了 0.12mm(95%CI,-1.11 to 0.1 1mm;P=0.10),三环组患者在入组3月后的角膜浸润/瘢痕范围较对照组患者入组3月后的角膜浸润/瘢痕范围减小了 0.07mm(95%CI,-0.86 to 0.35mm;P=0.40),但三环组与对照组患者入组3周及3月后角膜浸润/瘢痕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所有参与该研究的患者中仅对照组中2例(2眼)患者(4%)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角膜穿孔,3例(3眼)患者(5%)接受TPK(包括上述发生角膜穿孔的2例患者),三环组27例(27眼)患者中无角膜穿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在排除入组角膜浸润深度的影响后,三环组患者发生角膜穿孔和/或需行TPK的风险较对照组小,但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dds ratio=0.002;95%CI,0~33.03;P=0.21)。8例患者的角膜相对透明,ECD可通过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n vivo confocal microcopy,IVCM)进行测量,对比相同位置术前与术后7天的角膜E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为2231.88±649.02/mm2;术后7天为2189.50±639.20/mm2(P=0.90)]。5例患者的角膜水肿较轻,可以通过非接触性眼压计进行IOP的测量,对比患眼与对侧健康眼在术前、术后1天、3天、7天、1月的IOP均无统计学差异[注射眼术前、术后1天、3天、7天、1月的IOP分别为 15.18±2.72、14.2±3.06、14.34±3.11、14.04±3.14、15.60±2.89mmHg;对侧健康眼在术前、术后1天、3天、7天、1月的IOP分别为14.82±2.76(P=0.84)、15.18±2.60(P=0.60)、13.80±3.01(P=0.79)、13.94±2.70(P=0.96)、15.50±2.62mmHg(P=0.96)]。结论:三环法角膜基质注射伏立康唑(0.5 mg/mL)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一方面该方法可以提高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预后视力、缩短病程及药物治疗时间,另一方面其安全性高,不增加角膜瘢痕面积、不损伤角膜、不影响房水循环。同时三环法角膜基质注射术可推广至其他需行角膜基质注射的疾病中。
李涵灵[6](2021)在《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内淋巴管增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通过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小鼠疾病模型的建立以追踪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发病过程中小鼠角膜内淋巴管增生规律,以探究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程转规与淋巴管生成关系,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方 法]使用角膜环钻对BLA/C小鼠角膜中央上皮制造规律圆形缺损,实验组小鼠右眼接种1型单纯疱疹病毒,左眼接种等体积DMEM培养液,另取一组小鼠双眼接种同等体积为空白对照组。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评估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在、接种即刻、接种病毒感染后3D、5D、7D、10D、14D、28D、58D时间点眼表临床症状、角膜混浊度、荧光素钠染色评分等三个方面进行眼部临床症状评估,并进拍照、记录数据;再对每个时间点的小鼠角膜取进行取材固定,对其进行LVYE-1、CD3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程中各阶段角膜淋巴管、血管的位置、形态及分布规律,计算出各感染阶段中角膜内血管密度、淋巴管密度、血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淋巴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数据,并与空白对照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以得出在单纯病毒性角膜炎发病过程中各感染阶段临床症状表现规律,总结淋巴管、血管生长特点及规律,以得出淋巴管密度、血管密度、血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淋巴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与临床症状相关性。[结 果]1).小鼠右眼角膜在环钻形成角膜上皮缺损后3天内可修复,但此后眼部临床症状逐渐加重,10~14天时角膜溃疡及角膜水肿形成,症状严重程度达到高峰,可出现免疫反应介导的角膜基质炎,病情发展至接种病毒28天后眼部症状缓解,角膜上皮修复,角膜水肿消退,残留角膜混浊。整个病程中,眼部临床症状、角膜混浊度、荧光色染色等评分均在接种1型单纯疱疹病毒后3天~14天时呈现上升的趋势,眼部临床症状、荧光色染色评分在接种28天后下降,角膜瘢痕形成,角膜透明度降低。小鼠左眼、空白对照组在整个病程中均未出现感染临床症状。2).感染1型单纯疱疹病毒病毒后3天,淋巴管早于血管有长入角膜内的趋势,病程发展到5以后,淋巴管与血管已伴随长入角膜内,两者出现分叉,直至14天时,血管末端相比淋巴管更能接近角膜溃疡处,而28天以后,淋巴管、血管均已靠近角膜溃疡处或已长入角膜溃疡内,两者成网状分布交错生长,形成规模不再进展。小鼠左眼、空白对照组的小鼠角膜在整个观察期内未见血管、淋巴管长入角膜。3)小鼠右眼角膜内血管密度与淋巴管密度在整个病程中呈现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在第7天时血管与淋巴管密度相当,当至第28天~58天时血管密度与淋巴管密度均已稳定不再有明显变化。4)在感染病毒5天内,淋巴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较血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的距离远,而此后,血管生长均大于淋巴管更接近角膜中央,血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大于淋巴管末端至角膜缘,直至28D天后血管末端趋于接近角膜中央溃疡趋于灶,淋巴管也可靠近角膜溃疡区或长入其内。5)血管密度、淋巴管密度与血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淋巴管末端至角膜缘生长规律相似,在急性期3天~14天时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而至28天~58天时上升趋势缓慢趋于稳定,与眼部临床症状呈相似的表现趋势,血管密度、淋巴管密度、血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淋巴管末端至角膜缘与眼部临床症状的发展变化一致,在急性期即感染14天以前,眼部临床症状严重,病程发展较快,血管密度、淋巴管密度、血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淋巴管末端至角膜缘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当疾病发展至慢性期及28天以后时,临床症状逐渐缓解趋于稳定时,血管密度、淋巴管密度、血管末端至角膜缘距离、淋巴管末端至角膜缘也基本形成规模不再有明显变化。[结 论]1)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早期角膜上皮可在3天内修复,但病情仍在发展;2)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病过程中伴随着角膜内血管和淋巴管的增生;3)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发病过程中,淋巴管与血管的增生可不同步;4)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程中淋巴管早于血管长入角膜内,病程后期血管生长速度快于淋巴管,血管末端更接近角膜中央溃疡灶;5)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程中急性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病情发展较快,淋巴管密度、血管密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直至病程晚期形成规模不再进展;6)淋巴管生长可加重局部免疫炎症反应,从而造成角膜损伤,但角膜淋巴管的生成也有助于减轻角膜水肿;7)不同时期对血管和淋巴管的调控有望成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预防与治疗靶点。
侯玉真[7](2020)在《以HMGB1为靶点防治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糖尿病性角膜病变(Diabetic Keratopathy,DK)是常见的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尚无有效的手术或药物等干预措施。因此,研究DK新的疾病机制、新的治疗靶标和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将探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Ⅰ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角膜病理生理改变和上皮/神经损害,以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1,HMGB1)及下游信号因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在DK发生发展中的变化;探讨抑制HMGB1在糖尿病模型小鼠角膜上皮/神经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构建载药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滴眼液后,评价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滴眼液协同调控HMGB1信号通路促进糖尿病模型小鼠角膜上皮/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方法1.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STZ建立Ⅰ型糖尿病模型。于造模成功后4、8、12、16周测量同龄正常鼠和糖尿病鼠的体重、血糖、泪液分泌量、眼压等指标;利用裂隙灯观察各组小鼠角膜荧光素钠与虎红着色情况;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角膜上皮/内皮微观结构随年龄和/或糖尿病进程的改变;TUNEL法评价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角膜敏感度仪测量角膜敏感度;采用角膜神经染色的方法观察各组小鼠角膜神经密度;利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和观察HMGB1/RAGE蛋白的表达情况。2.构建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模型,分别结膜下注射外源性HMGB1蛋白和甘草酸二钾溶液,利用荧光素钠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的修复情况,观察各组小鼠角膜上皮修复后角膜神经密度。并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3.选用Gen1121(Gen)为模型药物,构建载药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滴眼液,测定其包封率与粒径,评价其储存稳定性;采用FRAP和ABTS法测定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滴眼液的抗氧化能力;考察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滴眼液的透膜与体外释放特性、安全性、在体吸收特性。构建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模型,将模型小鼠分为五组:PBS滴眼组、甘草酸二钾滴眼组、Gen滴眼组、甘草酸二钾和Gen混合药物滴眼组、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溶液滴眼组,按实验方案对各组小鼠进行治疗。于规定时间点,观察并检测各组小鼠角膜上皮愈合速度、角膜神经密度以及角膜敏感度;利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和观察HMGB1/RAGE蛋白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小鼠角膜中IL-6和IL-1β的含量。结果1.糖尿病小鼠的泪液分泌量减少,泪膜破坏,眼压升高,角膜上皮微观结构改变;伴随着眼表功能损害,角膜上皮细胞凋亡增多,角膜敏感度降低,神经密度降低;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MGB1/RAGE的表达量随糖尿病病程延长呈持续升高的趋势;相对于正常同龄鼠,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上皮/神经愈合延迟(p<0.05)。2.通过与PBS组比较发现,甘草酸二钾可以显着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神经损伤修复(p<0.05),外源性HMGB1蛋白使得糖尿病小鼠角膜/神经愈合延迟(p<0.05)。3.甘草酸二钾构建的纳米胶束滴眼液平均粒径为29.5±2.05 nm,包封率为98.96±0.95%,无眼表刺激性。纳米胶束包封后Gen的抗氧化能力增强,透膜以及在体吸收能力增强。与PBS组相比,甘草酸二钾溶液组角膜上皮愈合速度加快(p<0.05);与PBS组、药物组、甘草酸二钾组、混合溶液组相比,纳米胶束滴眼液显着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和角膜神经的再生与修复(p<0.05);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纳米胶束滴眼液组HMGB1/RAGE的表达量较其他组低(p<0.05),同时胶束组角膜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下降。结论HMGB1信号通路在DK中发挥重要作用,HMGB1信号通路是防治DK的潜在靶点。基于HMGB1抑制剂——甘草酸二钾所构建的纳米胶束滴眼液能够发挥多靶点调控HMGB1信号通路,有效防治DK的作用。
周代娇[8](2020)在《生物羊膜和结膜瓣运用于难治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生物羊膜覆盖术、结膜瓣覆盖术及分阶段结膜瓣覆盖和生物羊膜覆盖术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至2019年间运用生物羊膜覆盖术、结膜瓣覆盖术及分阶段结膜瓣覆盖和生物羊膜覆盖术,治疗的45例49眼难治性角膜溃疡患者临床资料。运用生物羊膜覆盖术治疗的溃疡患者主要结局评价指标是角膜上皮愈合率。一次手术结膜瓣愈合率是结膜瓣覆盖术治疗的溃疡患者主要结局指标。使用分阶段结膜瓣覆盖和生物羊膜覆盖术治疗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是视力、结膜充血及角膜混浊度评分。[结果]:45例患者中共23例患者运用于生物羊膜覆盖术治疗,其中男14人,女9人,平均年龄52.17±13.49岁,纳入眼数27眼,右眼15眼,左眼12眼。溃疡位于角膜中央13眼,周边14眼,角膜溃疡面积平均大小0.32。化学伤患者人数最多,其次是病毒性角膜溃疡患者。一次生物羊膜覆盖术使65.22%的溃疡患者角膜上皮愈合,34.78%的患者角膜上皮未愈合,接受多次羊膜覆盖或睑裂缝合术。病毒性角膜溃疡角膜上皮愈合率最高(83.33%),其次是化学伤性(66.67%)和热灼伤(50%)性溃疡,免疫性及神经营养性溃疡患者角膜上皮愈合率最低(33.33%)。有15例患者运用结膜瓣覆盖术治疗,男性有10人,女性5人,年龄平均55.27±14.47岁。右眼9眼,左眼6眼,共15眼。15例中感染性角膜溃疡占80%,主要为真菌和棘阿米巴感染。14人角膜溃疡病灶位于角膜中央,1人位于周边部。角膜溃疡大小最大者0.79,平均为0.28。13例患者一次术后结膜瓣愈合好,2例术后结膜瓣溶解,接受二次结膜瓣覆盖术,一次结膜瓣手术成功率为86.67%。分阶段结膜瓣覆盖和生物羊膜覆盖术治疗7例7眼患者,6名男性,1名女性,年龄平均50.86±14.46岁,右眼4眼,左眼3眼,其中,真菌性角膜溃疡3眼,真菌性合并棘阿米巴角膜溃疡2眼,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1眼,铁水灼伤后角膜溃疡1眼。5眼角膜溃疡位于中央,2眼位于周边部。初诊时前房积脓最多者3mm,溃疡大小平均0.34,药物治疗前后溃疡大小无差异。7例患者术前与两阶段术后结膜充血评分比较差异显着,视力和角膜浑浊度评分无差异。角膜云翳有1例1眼,角膜斑翳4例4眼,角膜白斑2例2眼。[结论]:1.生物羊膜覆盖术是治疗化学伤、病毒性、免疫性及神经营养性等类型难治性角膜溃疡有效的手术方法。2.在不具备角膜移植条件,或不能进行羊膜移植手术时,结膜瓣覆盖术是治疗重症感染性难治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3.在角膜供体缺乏或患者不愿施行角膜移植及其他情况时,分阶段手术可以作为难治性角膜溃疡患者和基层单位的替代手术治疗方案。
田美[9](2020)在《RGPCL对青少年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为了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青少年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临床疗效及控制作用,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视光中心验配RGPCL和框架眼镜并能够定期复查1年及以上,年龄在8-18岁的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观察1年,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负球镜度数、最低负柱镜度数,角膜平均曲率半径、眼轴长度等变化情况。以及观察配戴RGPCL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角膜并发症等情况。对象及方法:RGPCL组: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视光中心初次验配RGPCL并且能定期复诊1年及以上的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散光度≥-2.50DC,共51例(96眼),年龄8-18岁,平均年龄13.5±3.2岁。入组时球镜度数在-1.25D-8.50D之间,平均球镜度-5.35±2.58D,负柱镜度在-2.50DC-5.00DC之间,平均柱镜度-3.22±0.86DC。框架眼镜组: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视光中心初次验配框架眼镜并且能定期复诊1年及以上的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散光度≥-2.50DC,共40例(80眼),年龄8-18岁,平均年龄13.2±3.5岁。入组时球镜度在-2.00D-8.00D之间,平均球镜度-5.01±2.21D,负柱镜度在-2.50DC-4.75DC之间,平均柱镜度-3.26±0.71DC。RGPCL组均配戴同一品牌的日戴型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框架眼镜组均配戴同一品牌的单焦点树脂镜片框架眼镜。观察1年,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负球镜度数、最低负柱镜度数,角膜平均曲率半径、眼轴长度的变化情况。以及观察配戴RGPCL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角膜并发症等情况。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按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RGPCL组初戴镜时(戴用RGPCL)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86±0.15,框架眼镜组初戴镜时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68±0.17。戴镜1年后,RGPCL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92±0.14,框架眼镜组戴镜1年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73±0.15。对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青少年患者,配戴RGPCL的矫正视力优于框架眼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配戴RGPCL1周时矫正视力提高最为迅速,1周后矫正视力基本保持稳定。2、RGPCL组初戴和戴镜1年后球镜度平均增加0.32±0.24D,框架眼镜组初戴和戴镜1年后球镜度平均增加0.77±0.38D。两组球镜度平均改变量经独立样本t检验,t=9.54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GPCL组患者球镜度增加速度较普通框架眼镜组慢。3、RGPCL组初戴和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平均增加0.07±0.02mm,框架眼镜组初戴和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平均增加0.16±0.07mm。两组眼轴长度平均改变量经独立样本t检验,t=12.0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GPCL组患者眼轴长度增加速度较普通框架眼镜组慢。4、RGPCL组初戴镜时平均负柱镜度数为-3.22±0.86DC,戴镜1年后平均负柱镜度数为-2.83±0.89DC,经配对t检验,t=3.008,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框架眼镜组戴镜前后柱镜度无明显变化。5、RGPCL组初戴镜时角膜平均曲率半径为7.72±0.23mm,戴镜1年后角膜平均曲率半径为7.85±0.24mm,经配对t检验,t=3.64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框架眼镜组戴镜前后角膜平均曲率半径无明显变化。6、RGPCL组戴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RGPCL组(96眼)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角结膜较重感染、溃疡等严重眼前节并发症。RGPCL组出现I级角膜上皮损伤4眼,II级角膜上皮损伤2眼,III级角膜上皮损伤1眼,均痊愈。RGPCL组随访1年来,无IV级角膜上皮损伤发生。结论: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治疗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疗效确切,能显着提高青少年患者的矫正视力,延缓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的增长,并且安全性高。
张静[10](2019)在《DNase Ⅰ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和神经再生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79岁的糖尿病人口已达1.14亿。47%~64%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原发性角膜病变,临床表现为角膜上皮愈合延迟、角膜知觉减退、神经营养性角膜溃疡等。糖尿病患者伤口迁延不愈一直是临床棘手的治疗难题,而白内障和眼底手术都会给糖尿病患者带来角膜损伤的机会。中性粒细胞是在伤口愈合早期起主要作用的炎症细胞。它在糖尿病个体损伤后浸润延迟,且发生被称为NETosis的细胞死亡,释出细胞核内的组蛋白和DNA至细胞外,形成中性粒细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捕获细菌抵抗感染的同时造成组织损伤。PAD4酶是催化NETosis的关键酶,细胞外DNA(extracellular DNA,e DNA)和组蛋白是NETs的关键组分,在宿主中诱导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靶向NETs治疗可以显着促进糖尿病皮肤愈合。清除e DNA的DNase Ⅰ和抑制NETs形成的PAD4抑制剂是两种最主要的靶向NETs的治疗方式。但目前尚无研究涉及NETs在糖尿病角膜上皮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NETs与神经再生的关系更是当前研究的空白。本研究首先观察比较了DNase Ⅰ和PAD4抑制剂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和神经再生的作用,并对NETs在糖尿病角膜上皮和角膜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方法:1.抗NETs治疗角膜上皮损伤的效果观察及DNase Ⅰ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再生的机制研究选择C57BL/6J雄性小鼠,使用STZ(链脲佐菌素)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角膜上皮机械损伤模型。通过预实验确定抗NETs治疗(DNase Ⅰ和PAD4抑制剂)治疗1型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的给药方法。通过小鼠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法观察抗NETs治疗(DNase Ⅰ点眼和腹腔注射PAD4抑制剂)对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再生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1mg/ml的DNase Ⅰ点眼对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再生相关信号通路(pAkt、IGF-1R和Sirt1)、角膜上皮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ROS、NOX2和NOX4)、角膜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水平的影响。2.DNase Ⅰ对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再生过程中炎症反应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NETs标志物H3Cit和中性粒细胞标志物Ly6G的表达部位及表达水平。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DNase Ⅰ治疗对糖尿病小鼠损伤的角膜中H3Cit和Ly6G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Elisa检测DNase Ⅰ治疗对糖尿病小鼠损伤的角膜中NETs标志物:NE(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和MPO(髓过氧化物酶)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DNase Ⅰ对糖尿病小鼠损伤的角膜中巨噬细胞标记物F4/80和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206表达的影响。通过q PCR检测DNase Ⅰ对糖尿病小鼠损伤的角膜中与巨噬细胞分型相关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3.DNase Ⅰ对糖尿病小鼠角膜神经再生的影响通过角膜神经染色和角膜敏感度测量观察比较DNase Ⅰ对糖尿病小鼠角膜神经纤维再生的影响。结果:1.抗NETs治疗促进正常和糖尿病小鼠的角膜上皮再生1mg/ml的DNase Ⅰ点眼可促进正常小鼠角膜上皮再生(P<0.01),并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再生(P<0.01),且在24h时即表现出治疗效果。全身应用Cl-amidine(PAD4抑制剂,10mg/kg,腹腔注射)在24h时对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再生无明显影响(P>0.05),但在48h时表现出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再生的作用(P<0.01)。DNase Ⅰ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再生的机制有:(1)DNase Ⅰ活化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再生相关信号通路pAkt、IGF-1R和Sirt1主要表达于小鼠的角膜上皮层。角膜上皮损伤后48h时,糖尿病小鼠角膜中pAkt、IGF-1R和Sirt1的表达量低于正常小鼠(P<0.01),DNase Ⅰ治疗增加了pAkt、IGF-1R和Sirt1在糖尿病小鼠角膜中的表达水平(P<0.01)。(2)DNase Ⅰ抑制糖尿病小鼠角膜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ROS主要表达于小鼠的角膜上皮层。糖尿病小鼠ROS的免疫荧光强度高于正常小鼠(P<0.01),DNase Ⅰ治疗可减少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层ROS的表达水平(P<0.01)。NOX2和NOX4主要表达于小鼠角膜上皮层。糖尿病小鼠角膜中NOX2和NOX4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小鼠(P<0.01),DNase Ⅰ治疗可减少糖尿病小鼠角膜中NOX2和NOX4的表达水平(P<0.05)。(3)DNase Ⅰ调节糖尿病小鼠角膜中HIF-1α的表达HIF-1α的表达主要位于小鼠的角膜上皮层。糖尿病小鼠角膜中HIF-1α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小鼠(P<0.01),DNase Ⅰ治疗可减少糖尿病小鼠角膜中HIF-1α的表达水平(P<0.01)。在角膜上皮损伤后48h,糖尿病小鼠角膜中HIF-1α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小鼠(P<0.01),DNase Ⅰ治疗可增加角膜上皮再生过程中糖尿病小鼠角膜中HIF-1α的表达水平(P<0.01)。2.DNase Ⅰ抑制糖尿病小鼠角膜的炎症反应(1)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中性粒细胞浸润和NETs形成增加刮除角膜上皮后24h时,正常小鼠的中性粒细胞标志物Ly6G出现在角膜基质浅层;48h时,Ly6G的表达减少。NETs标志物H3Cit的表达始终位于中性粒细胞浸润处的角膜基质中,且24h时的免疫荧光强度高于48h。刮除角膜上皮后24h时,糖尿病小鼠角膜中Ly6G的免疫荧光强度弱于正常小鼠;48h时显着增多,免疫荧光强度强于正常小鼠。H3Cit的表达始终位于中性粒细胞浸润处的角膜基质中,且48h时的免疫荧光强度高于24h。正常小鼠在角膜上皮损伤后所有时间点,角膜中H3Cit/H3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变化(P>0.05);糖尿病小鼠在刮除角膜上皮后48h时角膜中H3Cit/H3的表达水平升高,且高于正常小鼠(P<0.01)。(2)DNase Ⅰ抑制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再生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的炎症反应角膜上皮刮除后48h时,糖尿病小鼠角膜中H3Cit/H3和Ly6G的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小鼠增高(P<0.01);经DNase Ⅰ治疗后,H3Cit/H3和Ly6G的表达下降至正常小鼠水平(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小鼠角膜中MPO和NE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小鼠(P<0.01);经DNase Ⅰ治疗后,糖尿病小鼠角膜中MPO和NE的表达均较糖尿病小鼠下降(P<0.05)。(3)DNase Ⅰ抑制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再生过程中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角膜上皮损伤后48h时,糖尿病小鼠角膜中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F4/80的免疫荧光强度高于正常小鼠;经DNase Ⅰ治疗后,不仅角膜基质中F4/80的免疫荧光强度明显降低,而且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206的免疫荧光强度也有所增强。q PCR结果显示:糖尿病小鼠角膜中与M1型巨噬细胞相关的i NOS、CD86、TNF-α、MCP-1、IL-12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小鼠(P<0.001),与M2型巨噬细胞相关的IL-10、Arg-1、CD206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小鼠(P<0.01);经DNase Ⅰ治疗后,糖尿病小鼠角膜中与M1型巨噬细胞相关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与M2型巨噬细胞相关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3.DNase Ⅰ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神经再生(1)DNase Ⅰ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下神经丛的神经纤维再生角膜上皮损伤后第21天,在角膜中央区,正常小鼠、糖尿病小鼠和DNase Ⅰ治疗的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下神经丛神经纤维密度依次为18.3±2.7%、5.3±1.9%、8.7±3.7%;其中糖尿病小鼠的神经纤维密度低于正常小鼠(P<0.001),经DNase Ⅰ治疗后增加(P<0.05)。在角膜周边区,正常小鼠、糖尿病小鼠和DNase Ⅰ治疗的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下神经丛神经纤维密度依次为14.6±2.7%、5.0±2.1%、8.0±2.8%;其中糖尿病小鼠的神经纤维密度低于正常小鼠(P<0.05),经DNase Ⅰ治疗后增加(P<0.05)。(2)DNase Ⅰ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敏感度恢复刮除角膜上皮后,小鼠的角膜敏感度显着下降。在角膜上皮损伤后的第7天,正常小鼠的角膜敏感度恢复到接近受伤前的水平。糖尿病小鼠的角膜敏感度恢复缓慢。在角膜上皮损伤后的第3、7、14、21天,糖尿病小鼠的角膜敏感度均低于正常小鼠(P<0.01),DNase Ⅰ治疗后升高(P<0.05),且从第3天开始就使糖尿病小鼠的角膜敏感度恢复到接近正常小鼠的恢复水平(P>0.05)。结论:1.抗NETs治疗可同时促进正常小鼠和糖尿病小鼠的角膜上皮再生,清除e DNA的DNase Ⅰ的治疗效果优于抑制NETs形成的PAD4抑制剂。DNase Ⅰ通过活化角膜上皮再生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角膜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调节HIF-1α活化水平,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再生。2.DNase Ⅰ通过抑制糖尿病小鼠角膜损伤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再生,提示e DNA是糖尿病角膜损伤后过度炎症的重要原因。3.DNase Ⅰ可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下神经丛神经纤维再生,促进角膜敏感度的恢复,提示e DNA产生增多和清除延迟是延缓糖尿病角膜神经再生的重要原因。创新及意义:本研究首次证实了抗NETs治疗可以促进糖尿病角膜上皮和角膜神经再生,同时在对DNase Ⅰ和PAD4抑制剂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后,发现清除e DNA的DNase Ⅰ治疗糖尿病角膜损伤的效果优于抑制NETs形成的PAD4抑制剂。本研究提供了DNase Ⅰ治疗糖尿病角膜损伤的作用机制不仅涉及抑制角膜炎症反应,还涉及活化角膜上皮再生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角膜氧化应激反应相关信号通路、调节HIF-1α活性,同时首次报道了清除eDNA可以促进角膜神经纤维再生。由于DNase Ⅰ治疗糖尿病角膜损伤的作用涉及多方面机制,且经济易得,使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二、利用电脑与不规则面积软件观察角膜上皮缺损面积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电脑与不规则面积软件观察角膜上皮缺损面积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102例犬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手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角膜溃疡的病因和愈合机制 |
1 角膜溃疡的病因与致病机制 |
1.1 角膜溃疡的病因 |
1.2 角膜溃疡的致病机制 |
2 角膜上皮层伤口的愈合机制 |
2.1 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在上皮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
2.2 Toll样受体2 |
2.3 蛋白酶在上皮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
2.4 细胞外基质(ECM)在上皮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
3 角膜基质伤口的愈合机制 |
3.1 愈合过程中角膜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转化 |
3.2 免疫系统细胞在基质修复中的作用 |
3.3 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细胞外基质的改建 |
3.4 与基质创面愈合过程相关的信号通路 |
第二章 治疗角膜溃疡方法的研究进展 |
1 药物治疗 |
2 角膜工程生物材料 |
2.1 胶原蛋白 |
2.2 丝素蛋白 |
2.3 明胶 |
2.4 脱细胞角膜 |
2.5 壳聚糖 |
2.6 其他合成聚合物水凝胶 |
3 手术治疗 |
3.1 角膜溃疡清创术 |
3.2 结膜瓣遮盖术 |
3.3 羊膜移植术 |
3.4 穿透角膜移植术 |
3.5 板层角膜移植术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102例犬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
1 材料 |
1.1 临床病例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常用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培养 |
2.3 MALDI Biotyper系统鉴定细菌和细菌保存 |
2.4 药物敏感性试验 |
3 结果 |
3.1 病因 |
3.2 发病率 |
3.3 品种 |
3.4 性别和年龄 |
3.5 治疗方法 |
3.6 治疗效果 |
3.7 细菌学分类 |
3.8 药物敏感性试验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同治疗方法对犬伪中间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
1.3 试剂配制 |
1.4 仪器和设备 |
1.5 手术器械 |
2 方法 |
2.1 造模前准备 |
2.2 麻醉与保定 |
2.3 术部消毒 |
2.4 角膜溃疡模型建立 |
2.5 手术治疗前准备 |
2.6 抗生素治疗组 |
2.7 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 |
2.8 术后护理 |
3 术后临床常规检查及裂隙灯观察 |
3.1 临床检查 |
3.2 裂隙灯检查 |
3.3 治疗过程中犬泪液量检测 |
3.4 犬眼内压测定 |
4 统计分析 |
5 结果 |
5.1 抗生素治疗组裂隙灯观察的变化 |
5.2 手术治疗组裂隙灯观察 |
5.3 临床评分 |
5.4 泪液量检测结果 |
5.5 眼内压检测结果 |
5.6 三种治疗方案的疗效 |
5.7 三种治疗方案的愈合时间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不同治疗方法对角膜溃疡模型犬角膜组织病理学与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剂配制 |
2 试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实验犬术前准备 |
2.3 手术采样 |
2.4 组织切片制作 |
2.5 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量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组织病理学观察 |
3.1.1 抗生素治疗组组织病理学观察 |
3.1.2 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病理学切片观察 |
3.2 qPCR检测角膜细胞因子的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犬深层角膜溃疡临床病例的疗效观察 |
1 材料与试剂 |
1.1 材料 |
1.2 临床病例介绍 |
2 方法 |
2.1 术前临床检查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护理 |
2.4 术后临床检查 |
3 结果 |
3.1 术前检查结果 |
3.2 术后检查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附录 |
(2)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行玻切联合视网膜激光手术对角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综述 |
1.2.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及治疗 |
1.2.2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的应用及并发症 |
1.2.3 玻璃体切割术在PDR治疗中的应用及对角膜的影响 |
1.2.4 糖尿病患者角膜的改变情况 |
1.2.5 糖尿病角膜改变与眼表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探讨 |
1.2.6 共聚焦显微镜在角膜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
1.2.7 总结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术前一般资料采集 |
2.2.2 术前眼科特殊检查 |
2.2.3 仪器设备 |
2.3 手术 |
2.3.1 手术过程 |
2.3.3 术后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两组患者术前角膜参数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细胞的改变的情况 |
3.3.1 不同时间点PPV联合激光组角膜上皮细胞密度的比较 |
3.3.2 不同时间点PPV组角膜上皮细胞密度的改变 |
3.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角膜基底下神经的改变情况 |
3.4.1 不同时间点PPV联合激光组角膜CNFL的比较 |
3.4.2 不同时间点PPV组角膜CNFL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情况 |
3.5.1 不同时间点PPV联合激光组角膜ECD的比较 |
3.5.2 不同时间点PPV组角膜ECD的比较 |
3.6 术后角膜组织结构参数的变化与手术相关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3.6.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资料的统计 |
3.6.2 PPV联合激光组术后1个月上皮细胞密度变化与手术参数的相关性比较 |
3.6.3 PPV联合激光组术后角膜CNFL变化与手术参数的相关性比较 |
3.6.4 PPV联合激光组术后角膜ECD的变化与手术相关参数的相关性比较 |
3.7 随访期间两组发生严重角膜病变的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微创PPV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PDR对角膜上皮的影响 |
4.2 微创PPV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PDR对角膜神经的影响 |
4.3 微创PPV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PDR对角膜内皮的损伤 |
4.4 单纯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对角膜的影响 |
4.5 影响糖尿病患者神经的恢复的因素分析 |
4.6 总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脱细胞角膜来源水凝胶用于促进角膜再生和载药后治疗真菌感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DPC水凝胶的制备和特性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DPC水凝胶促进局灶性角膜上皮和基质损伤修复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DPC-明胶水凝胶复合伏立康唑载药微球治疗角膜真菌感染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水凝胶在角膜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一 |
外文论文二 |
(4)天然交联剂对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的交联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APCS临床应用的并发症分析 |
前言 |
第一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天然交联剂对APCS的交联及其性能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角膜的生物力学及其提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5)新式三环法角膜基质注射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综述 角膜基质注射的相关研究与应用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内淋巴管增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按首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中的局部免疫反应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以HMGB1为靶点防治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 |
1.1 糖尿病性角膜病变中眼部相关变化 |
1.1.1 角膜变化 |
1.1.1.1 角膜上皮层 |
1.1.1.2 Bowman层 |
1.1.1.3 基质层 |
1.1.1.4 Descemet膜 |
1.1.1.5 内皮层 |
1.1.2 结膜参与 |
1.1.3 泪膜的变化 |
1.1.4 糖尿病角膜神经 |
1.1.5 角膜触觉 |
1.2 糖尿病角膜病变分子机制 |
1.2.1 生长因子 |
1.2.2 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 |
1.2.3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和活性氧 |
1.2.4 Sirtuin1 |
1.2.5神经激肽1 |
1.3 HMGB1与糖尿病眼病 |
1.3.1 HMGB1及其相关信号通路 |
1.3.2 HMGB1信号通路与糖尿病并发症 |
1.3.3 HMGB1信号通路与眼部疾病 |
1.3.4 HMGB1抑制剂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
1.4 甘草酸概述 |
1.4.1 甘草酸简介 |
1.4.2 甘草酸的安全问题 |
1.4.3 甘草酸抑制HMGB1的生成与释放 |
1.5 Gen |
1.5.1 Gen基本介绍 |
1.5.2 Gen药理活性 |
1.5.3 Gen在眼科领域的应用 |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意义 |
第二章 HMGB1信号通路在糖尿病性角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2.1.1.1 实验动物 |
2.1.1.2 实验耗材与试剂 |
2.1.1.3 实验仪器 |
2.1.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糖尿病小鼠模型(Ⅰ型)的建立 |
2.1.2.2 小鼠眼压及角膜敏感度测试 |
2.1.2.3 小鼠眼泪分泌量检测 |
2.1.2.4 小鼠眼前节裂隙灯观察 |
2.1.2.5 小鼠角膜扫描电镜(SEM)观察 |
2.1.2.6 小鼠角膜上皮凋亡检测(TUNEL染色) |
2.1.2.7 小鼠角膜神经染色 |
2.1.2.8 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观察 |
2.1.2.9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 |
2.1.2.10 免疫组化 |
2.1.2.11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糖尿病小鼠基本变化 |
2.2.2 糖尿病小鼠眼表变化 |
2.2.3 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与角膜内皮微观结构的改变 |
2.2.4 糖尿病小鼠上皮细胞凋亡严重 |
2.2.5 糖尿病小鼠角膜神经密度与角膜敏感度的改变 |
2.2.6 糖尿病病程进展中角膜组织中HMGB1表达变化规律 |
2.2.7 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愈合延迟 |
2.2.8 糖尿病小鼠角膜神经损伤修复延迟 |
2.2.9 角膜上皮损伤后小鼠角膜中HMGB1表达变化 |
2.3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抑制HMGB1信号通路对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治疗作用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3.1.1.1 实验动物 |
3.1.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1.2.1 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模型的建立 |
3.1.2.2 糖尿病小鼠角膜神经染色 |
3.1.2.3 Western blot法 |
3.1.2.4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结膜下分别注射甘草酸二钾对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作用 |
3.2.2 结膜下分别注射甘草酸二钾对糖尿病小鼠角膜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 |
3.2.3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
3.3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多靶点调控HMGB1信号通路防治糖尿病性角膜病变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4.1.1.1 实验动物 |
4.1.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4.1.1.3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1.2.1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的制备 |
4.1.2.2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的表征 |
4.1.2.3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的储存稳定性 |
4.1.2.4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抗氧化能力考察 |
4.1.2.5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PAMPA及体外释放 |
4.1.2.6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安全性考察 |
4.1.2.7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小鼠角膜吸收 |
4.1.2.8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药效学实验 |
4.1.2.9 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的处方优化 |
4.2.2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的外观及微观特征 |
4.2.3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的稳定性 |
4.2.4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的抗氧化能力 |
4.2.5 甘草酸二钾显着促进Gen的透膜性与释放能力 |
4.2.6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的安全性 |
4.2.7 甘草酸二钾促进小鼠角膜的在体吸收 |
4.2.8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药效学结果 |
4.2.8.1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 |
4.2.8.2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促进角膜上皮损伤后角膜神经和敏感度修复 |
4.2.8.3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有效抑制糖尿病角膜HMGB1 信号通路 |
4.2.8.4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显着降低糖尿病角膜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
4.3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生物羊膜和结膜瓣运用于难治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背景 |
概述 |
难治性角膜溃疡及治疗方法 |
第一部分 生物羊膜覆盖术在难治性角膜溃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及结论 |
第二部分 结膜瓣覆盖术在难治性角膜溃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及结论 |
第三部分 分阶段结膜瓣覆盖和生物羊膜覆盖术在难治性角膜溃疡治疗中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及结论 |
全文总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羊膜移植和自体结膜瓣覆盖术在角膜溃疡治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RGPCL对青少年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材料及仪器 |
1.3 研究方法 |
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不同矫正方法最佳矫正视力的比较 |
3.3 RGPCL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规律 |
3.4 球镜度比较 |
3.5 眼轴长度比较 |
3.6 柱镜度比较 |
3.7 角膜平均曲率半径比较 |
3.8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眼压的比较 |
3.9 RGPCL组戴镜舒适度及眼部并发症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DNase Ⅰ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和神经再生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DNase Ⅰ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再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结果 |
1.DNase Ⅰ促进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再生 |
2.DNase Ⅰ活化角膜上皮再生相关信号通路 |
3.DNase Ⅰ抑制角膜上皮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 |
4.DNase Ⅰ对角膜上皮HIF-1α表达的调节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DNase Ⅰ抑制糖尿病小鼠角膜炎症反应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结果 |
1.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中性粒细胞浸润和NETs形成增加 |
2.DNase Ⅰ抑制糖尿病小鼠角膜再生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的炎症反应 |
3.DNase Ⅰ抑制糖尿病小鼠角膜再生过程中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DNase Ⅰ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神经再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结果 |
1.DNase Ⅰ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再生 |
2.DNase Ⅰ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角膜敏感度的恢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四、利用电脑与不规则面积软件观察角膜上皮缺损面积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102例犬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手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D]. 张红超. 扬州大学, 2021
- [2]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行玻切联合视网膜激光手术对角膜的影响[D]. 王桂梅. 吉林大学, 2021(01)
- [3]脱细胞角膜来源水凝胶用于促进角膜再生和载药后治疗真菌感染的研究[D]. 王付燕. 山东大学, 2021(11)
- [4]天然交联剂对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的交联及其性能的研究[D]. 李华. 山东大学, 2021(12)
- [5]新式三环法角膜基质注射伏立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研究[D]. 李晨爽. 山东大学, 2021(09)
- [6]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内淋巴管增生研究[D]. 李涵灵.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7]以HMGB1为靶点防治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研究[D]. 侯玉真.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8]生物羊膜和结膜瓣运用于难治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研究[D]. 周代娇.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RGPCL对青少年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疗效观察[D]. 田美.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10]DNase Ⅰ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和神经再生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张静. 青岛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