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造纸》2003年1-4总目录

《湖北造纸》2003年1-4总目录

一、《湖北造纸》2003年1~4期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何可[1](2016)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美好愿景。然而,近年来,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伴随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传统体制下所积攒起来的众多内在矛盾,慢慢地演变并且表现出来,以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环境污染与放任并举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基础设施较差的农村地区,许多农户陈陈相因,对政府制定的农业废弃物相关政策置若罔闻,采取科学、环保的方式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意愿不强,致使进入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有增无已,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经济的“裹足不前”和“举步维艰”,又造成了农业废弃物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未能完全实现,从而进一步制约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循环经济理论认为,农业废弃物只有得到资源化利用,方能在避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障碍的同时,实现其价值。那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利用潜力究竟如何?如果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确实蕴含了巨大价值,那么,在广大农村地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户行为目标与政府行为目标的偏离,从而引发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如何才能使其理论“潜在价值”顺利转化为市场“真实价值”,进而提高农户主动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热情与积极性?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理性回答,不但能够破解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困境,而且有助于充实和丰富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理论体系。本研究瞄准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前沿问题,以“价值评估-利益博弈-补偿机制”为逻辑主线,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尿为研究对象,在大规模实地调研和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评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探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农户感知价值(即市场“真实价值”);从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博弈分析中,深度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内因与外缘;研究并设计以生态补偿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体系统模型,以便为政府部门在破解农村环境污染困局、推动农业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研究布局如下:第一部分,文献计量与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第1、2、3章);第二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第4章);第三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原因解构(第5章);第四部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第6、7、8章)。具体而言,第1章,导论。从国内、国际、历史、现今的辩证视角,全面阐述研究选题的大背景,进而引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与科学问题,揭示研究的缘起;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剖析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同时,归纳研究的主要内容、行文布局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章,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与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运用Cite 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厘清中外农业废弃物、农业生态补偿两大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研究趋势,在此基础上展开文献述评,明晰本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国际学术界所处的位置。第3章,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已有成果,结合研究的目的与特点,对农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科学界定与内涵阐述,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进而,通过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理论渊源及解决对策,构建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第4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从宏观、微观双重视角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展开科学评估。就宏观研究而言,分析农作物秸秆、畜禽粪尿两类农业废弃物的理论资源量、可收集利用量及其区域差异,估算其肥料化、能源化的潜在价值。就微观研究而言,分析兼具生产者与消费者双重身份的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经济价值、感知生态价值与感知社会价值的大小,进而应用OP模型,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与市场“真实价值”差异提供实证解释。第5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博弈分析。尝试性地提出“紧密性-影响性-积极性”三维属性评价体系,科学识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次级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潜在利益相关者。之后,阐发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目标、行为特征及其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中的作用与损益。在此基础上,应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演化博弈,剖释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解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内因与外缘,并探寻化解冲突对抗的路径,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提出奠定基础。第6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以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农作物秸秆制沼气)为例,应用条件价值评估方法,分别从支付意愿、受偿意愿的视角,应用Heckman两阶段估计模型,估算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标准,并讨论其“禀赋效应”;通过考虑农户意愿支付水平/意愿受偿水平的不确定性,构建加权Heckman两阶段估计模型,进一步测算生态补偿标准。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部分作为研究的落脚点,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从基本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基本框架、保障措施等方面,构建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第8章,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系统归纳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其所蕴含的政策启示,为总结性述评。同时,通过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通过系统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结论:中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巨大,耕地单产、播面单产、人均单产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特征,且具有较大的资源化潜在价值。畜禽粪尿理论资源量同样庞大,由此而造成了耕地负荷不容乐观,降低化肥施用安全上限势在必行;同时,畜禽粪尿的肥料化、能源化潜力同样较为可观。然而,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表明,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感知价值具有较大提升空间。这意味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存在着市场“真实价值”与理论“潜在价值”不相匹配的缺憾。究其原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农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行为目标、行为特征差异,造成了他们的分工异质与损益差别,进而不利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理论“潜在价值”的顺利实现。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是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产业联动发展,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失灵”的有效路径。

石超群[2](2014)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植物细胞壁甘露糖与木素的化学键连接》文中研究指明制浆造纸工业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高效率的将木质素从植物原料中脱除出来,尽可能的保留多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但是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Lignin-carbohydrate complexes,LCC)在植物体内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制浆过程中纸浆的得率和漂白的效率,大大的浪费了化学药品,给环境增加了很重的负荷。以往的研究证实了木素和半纤维素之间是通过化学键连接的,主要包括苯甲醚键、缩醛键和苯甲酯键等。为了阐明裸子植物的纤维原料中木素和半纤维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从甘露糖单元的角度分析糖与木素苯丙烷结构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为了使生长中的植物中的细胞壁甘露糖单元上的碳原子被碳-13同位素示踪并抑制甘露糖像木素转化,将D-13C6-甘露糖作为葡甘露聚糖类半纤维素的前驱物,投入到正常生长的四年生银杏植株中,同时还投入外源性木素的前驱物松伯醇-β-D-葡萄糖苷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抑制剂L-2-氨氧基-3-苯基丙酸(AOPP),在人工气候箱中培养30天之后,发现以上外源性的投入物并没有给银杏植株的正常代谢造成影响。用VarioPYRO cube元素分析仪来检测银杏植株中新生木质部的碳13丰度,结果发现银杏植株新生木质部的碳13丰度值比天然样品增加了109.68VPDB,说明了带13C同位素标记的葡甘露聚糖类半纤维素的前驱物能在植物体中可以被代谢而聚合成半纤维素,从而使得植物体细胞壁中的甘露糖单元被13C成功标记。用高分辨率的CP/MAS13C-NMR测定了被13C成功标记的银杏植株的新生木质部,发现甘露糖1-6位C原子上的吸收峰均明显增强,且初步证实了甘露糖单元的C6位上与木质素之间是以苯甲醚键连接。将带标记的银杏植株的新生木质部作为原材料,提取半纤维素和木素,并检测它们的碳13丰度,结果发现阻聚剂可以成功的阻止甘露糖向木质素方向的转化,同时也使得半纤维素被碳13成功标记。通过检测新生木质部不同部位的碳13丰度,发现了半纤维素在植物细胞壁上的沉积规律,半纤维素在植物细胞壁的沉积主要发生P层和S1层。本文应用贝克曼的方法,以带标记的银杏植株的新生木质部作为原料,从中提取LCC,结合FT-IR以及高分辨率的液态核磁13C-NMR检测技术,结果发现甘露糖单元的C6位上与木素单元的苯丙烷结构上的α-C以苯甲醚键连接,且甘露糖在植物体内还会向着糖醛酸的方向发生转化。为了尽可能的提高LC连接键(lignin-carbohydrate linkage)的分析的准确性,本研究将LCC用纤维素酶以及半纤维素酶酶解,以除去与木质素之间没有化学键连接的碳水化合物,通过对酶解后的残留物进行高分辨率的液体核磁13C-NMR检测,更加证实了甘露聚糖单元在C6位上以醚键的化学方式与木素苯丙烷结构单元上的侧链Cα发生连接。为了验证上述结论的正确性,本文从in vitro人工模拟木素-甘露糖复合体的合成,在甘露糖存在条件下生物聚合成DHP-甘露糖复合体。通过FT-IR以及高分辨率的液体核磁13C-NMR检测技术及分析后,结果证实了甘露糖单元的C6位上确实以醚键的化学方式与木素单元的苯丙烷结构上的Cα发生连接。

王乐[3](2012)在《添加剂与酶应用于欧美杨AS-AQ浆漂白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欧美杨AS-AQ浆为原料,探讨漂白时减少ClO2和H2O2用量的措施,各添加剂的最优使用条件,碱性木聚糖酶预处理的条件和机理,以及添加剂和酶预处理对传统多段漂的改进效果。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用氯量均为1.8%时,采用在Do段分次添加ClO2并调节pH值的方法,白度可达85.6%ISO,而传统的D0E1D1E2D2五段漂只能达到84.5%ISO的白度。(DORE1P)(D1E2P)(D2E3P) D3漂白,取消D和E的段间洗涤并增加H2O2强化的碱抽提,总用氯量仅有2.20%,即达到白度84.7%ISO,比传统D0E1D1E2D2五段漂白(总用氯量为3.4%,白度84.5%ISO)能节约1.2%用氯量。对二氧化氯漂有助漂作用的各项添加剂(对浆)的最佳用量为:过氧化氢0.6%、二甲基亚砜1.0%、氨基磺酸1.0%、葡萄糖1.0%;且这些添加剂可分别节约用氯量:0.2%、0.6%、0.6%、0.1%。其中添加过氧化氢和氨基磺酸的效果最好,二甲基亚砜的效果最差。(2)2.0%H2O2-2.0%SPB(过硼酸钠)漂白体系,一段漂白度可达73.6%ISO,比单独使用4.0%H2O2漂白白度上升0.6%ISO,且节约2.0%的H2O2。H2O2-TAED(四乙酰乙二胺)活化体系的最佳工艺条件是:TAED与H2O2的摩尔比为0.6:1, NaOH3.0%, MgSO40.05%, Na2SiO33.0%,浆浓10%,温度70℃,时间90min。此活化体系中H2O2用量最优取3.0%,一段漂白度达到78.0%ISO,比常规H2O2漂白中5.0%H2O2用量漂后的白度要高3.6个百分点,从而节约2.0%H2O2,还可以降低温度,缩短时间。(3)碱性木聚糖酶(AU-PE89)对欧美杨AS-AQ氧漂浆的最佳预处理条件为:酶用量0.40IU/g, pH=8.5,50℃,60min,浆浓8%。该条件下预处理后白度达56.0%ISO,比未经过酶预处理的对照浆白度高3.0%ISO。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碱性木聚糖酶处理后的浆料比处理前的纤维看起来更毛糙且柔软,纤维末端出现了明显的缝隙,纤维表面剥落现象更明显。从X-射线衍射计算的结晶度得出,酶解浆的结晶度比对照浆的结晶度稍有增加,说明碱性木聚糖酶主要进攻半纤维素,没有对纤维素大量降解。由红外光谱吸收谱图分析,酶预处理后纤维上有可能产生游离羟基,且酶能够氧化降解羰基发色基团,使木素发生降解。(4)对传统DED漂序的改进中,增加酶预处理,在D段添加H2O2后的OXD1PED2P,或是添加氨基磺酸的OXD1SAED2SA漂序,用氯量仅为1.4%时白度即可达到82.0%ISO以上,而传统漂序达到相同白度需要1.8%用氯量,可节约0.4%。对DEpP的改进中,增加酶预处理,在D段添加H202后的OXDPEPP多段漂,总用氯量为1.1%,即可达80.2%ISO白度,比传统漂序可节约0.3%用氯量。同样添加氨基磺酸的OXDSAEPP,总用氯量也为1.1%,但其白度更高可达83.0%ISO。增加酶预处理、增加KMnO4漂段、添加SPB来代替过氧化氢,对OP短序漂白均有良性作用,当H2O2用量为3.0%1时,OXMnPSPB的白度达到80.3%ISO,同样地,添加TAED后的OXMnPTAED漂白得到的纸浆白度高达82.4%ISO,远远高于OP短序漂的白度。在ODP传统漂序上,采取1.0%H2O2-1.0%SPB搭配使用,或采用TAED活化,只用1.0%的H2O2,白度即达到了85.0%ISO,而常规ODP漂在达到相同白度时却需要3.0%的H2O2,改进后的漂序可以节约2.0%H2O2。对DED, DEPP, ODP漂序来说,在漂白之前进行碱性木聚糖酶预处理,并且在D段添加少量H2O2和SA,或在P段加SPB和TAED来辅助漂白,可以在降低漂剂用量的同时,不破坏纸浆的物理强度,其中抗张指数略有提高,耐折度次数有增多。

左美容[4](2012)在《江西传统手工造纸调查研究 ——以奉新石溪村手工造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制作竹类手工纸的国家,但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近现代机器造纸的冲击,传统造纸技艺面临着巨大的保护和传承的困境。本文主要以江西奉新石溪村传统手工竹纸的实地调查为例,对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做历史的回顾,并深入探讨当地传统竹纸生产技术的特点、原料、工艺流程、技术革新、造纸现状等方面,对它们进行详细的记录且与相邻的高安华林古造纸作坊遗址、上饶铅山连史纸的生产技艺进行联系和比较。对于发掘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的质量,更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竹类资源,推测出市场的需要以及推助石溪村农村经济,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奉新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近代以来,经过百年多的发展变化,由原来的家家户户造纸的兴盛局面,到现在仅有的几户人家造纸的衰退状态。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制作技艺面临保护和光大的难题,笔者试着从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存在的多个问题入手,提出了对“传者、承者”,“技艺”本身等方面的综合保护传承建议。

张元静[5](2011)在《造纸专用钛白粉的研制》文中认为粒度小、粒径分布窄、分散性好的微细球形二氧化钛具有比表面积大、白度好、折射率高、耐光、耐候性好、化学稳定性高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在涂料、塑胶、油墨、造纸、冶金、化妆品等领域。随着钛白粉制备工艺的不断进步和新产品的不断开发,生产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和颜料性能的产品成为世界钛白粉工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国内的钛白粉生产,绝大多数还是以硫酸法工艺为主,得到的都是较低端的产品,普遍存在产品质量不高、专用产品缺乏的问题。本文在原有硫酸法制备工艺的基础上,对钛液的水解操作进行了改进,并开发了钛液水解前进行除杂处理的新工艺,系统研究了制备造纸专用二氧化钛的工艺方法。开发了对水解前钛液进行萃取-反萃处理操作的新工艺,利用不同金属离子在萃取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将杂质金属离子与钛离子分离开来。优化了各操作参数,有效降低了原钛液中铁、锰、铬、镁等金属杂质的含量,为硫酸法制备高纯度二氧化钛系统工艺的开发做了准备。利用萃取后的钛液为原料,采用晶种制备一均匀沉淀法,成功制备纳米金红石型二氧化钛粒子。结果表明,所得二氧化钛粒子为金红石型,形貌大多呈球形,粒径在100-200nm之间,能满足下一步实验的需要。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采用单质硅溶解法制备了用于改性的大粒径硅溶胶。利用表面包覆技术,在TiO2的表面形成致密的SiO2膜,以达到改性的目的.结果表明,包膜后的TiO2表面状态发生了变化,TiO2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能得到明显改善。由红外光谱得知,这种包覆不仅是物理包覆,也是一种化学键合,在TiO2的表面形成Ti—O—Si键。包覆后二氧化钛浆液分散稳定性有极大改善.利用合成的两亲性单烷氧基钛酸酯偶联剂对表面包覆氧化铝的纳米TiO2进行了有机表面改性。将改性后的TiO2作为填料抄纸,并检测成纸物理性能,与其它填料成纸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加填TiO2的纸张各项指标都属较高水平。

文少白[6](2010)在《香蕉杆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菌群构建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降解香蕉茎秆的纤维素降解菌为研究对象,进行降解香蕉杆的野生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选出其中降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和产酶条件优化,同时将筛选的效果较好的菌种以及购买的高效纤维素降解菌进行两两组合培养,进而通过对香蕉杆的实际降解试验筛选合适的菌种组合。结论归纳如下:(1)从香蕉地自然环境中分离纯化得到99株疑似目标菌株,通过CMC酶活和滤纸酶活测定,从中筛选出酶活相对较高的菌种8株,其中细菌3株,放线菌4株,真菌1株。将得到的8株菌种与文献报道公认纤维素酶活较高的菌种康宁木霉进行产酶活力比较,得到一株滤纸酶活与康宁木霉相当的菌株11F4。对11F4进行菌种鉴定试验。经初步鉴定,菌种11F4的18S rDNA序列与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的同源性达99.4%。(2)通过单因子试验,从培养时间、碳源、氮源、培养温度、培养基起始pH值、接种量六个方面对目标菌种11F4进行了产酶条件优化。结果表明:11F4在以香蕉杆和麦麸质量比9:1为碳源、以尿素为氮源、30℃条件下、pH值为6、接种量为10%条件下培养96h时,其产酶活力最高。(3)通过固体发酵后测定粗纤维含量的方法,考察了筛选野生菌种之间以及野生菌种与购买高效菌种之间组合培养对香蕉杆粗纤维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与纯培养相比有6个组合能够提高对香蕉杆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其中效果最好的组合为11F4和微紫青霉组合,其发酵后的样品中粗纤维的含量降低到22.17%,其粗纤维降解率为29.71%。分别比11F4和WZ纯培养时粗纤维降解率提高了5.46和9.32个百分点。

刘宝华[7](2010)在《自交联两性丙烯酸酯共聚物纸张增干强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造纸原料主要是草浆,用其生产的纸和纸板的主要问题是强度不高,尤其是环压强度,耐破度和抗张强度,因此亟需解决此问题。这导致了近年来两性丙烯酸树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成为丙烯酸类聚合物施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的多元共聚物具有两亲结构,其乳液既具粘结性能,同时分子中含有与纤维有较强的化学或物理结合的基团。可根据使用的要求,调节分子中疏水基与亲水基的比例,引入与纸纤维结合的活性基,使其具有特定的功能和广泛的应用范围。本研究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高分子分散剂,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交联剂,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丙烯腈(AN)、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原料。采用种子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自交联两性共聚物纸张增干强剂。采用多种现代分析手段对其结树构、形态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w(PVA)、w(DMC)、w(GMA)、w(KPS)和w(AN)对纸张增强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pH值的施胶液对纸张干强性能的影响。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自交联两性共聚物可应用于造纸表面增强和浆内增强。在制备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有机溶剂和乳化剂,既保留了聚乙烯醇本身成膜好、能够赋予纸张所必须的表面施胶强度和基本的物化性能,又由于引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作为交联单体,其引入分子链段的活性基团有环氧基团、双键、羧基或羟基等,其中环氧基团具有相当高的反应活性,易与醇、胺、酸等发生反应,在合成丙烯酸酯共聚物中尤其受到重视。而且, GMA能够在聚乙烯醇和丙烯酸酯共聚物中形成轻度交联的网络结构,使形成的施胶层具有更好的强度。因此,可以显着提高纸张各项干强指标。本文对该共聚物对纸张表面增强和浆内增强的实际应用效果及其过程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较佳的无皂乳液聚合工艺:种子聚合法w(PVA)=3%~4%, w(DMC)= 2%~2.5%, w(GMA)= 0.7%,w(AN)=1.5%,聚合温度80~85℃,反应时间5 h。在反应初期加入4%混合单体。升温至75℃后,向其中加入1/2引发剂,反应1h,然后在1h内缓慢滴加完剩余单体及引发剂,继续反应3 h,即得产品。(2)红外FT-IR证实了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自交联两性共聚中各单体单元的存在;以及由于GMA的存在,自交联反应的成功进行。交联前后透射电镜(TEM)对比分析可知乳胶粒分布呈规则球状,乳液颗粒之间有比较明显的粘结,GMA与聚丙烯酸酯已产生了轻度交联。(3)粒度分析表明此共聚物乳液在分散状态下平均粒径约为20nm,粒径分布在10~30 nm,属于微乳液,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XRD谱图显示有一弥散形尖峰,说明有少量结晶形成,同时,聚合物呈现无定形结构衍射曲线,说明此聚合物属于非晶态聚合物;DSC测定结果显示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2.8℃,高于环境温度,说明共聚物在室温时处于玻璃态,具有一定的刚性。热重(TG)分析表明,聚合物的起始分解温度为198.3℃左右,可以满足一般造纸工艺的温度要求。(4)将制备的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自交联两性共聚中用在造纸工业,其可用于表面施胶,也可用于浆内施胶。两种处理方法均可较大地改善纸张的强度性能。纸张表面施胶应用实验表明,相对氧化淀粉,以复配乳液表面施胶时,可使环压指数、耐破度、抗张指数,分别提高38.3%,88%,34.3%。浆内施胶应用实验表明,在施胶剂用量为0.4%,较宽pH值下,相对于空白纸张各指标也有较大提高,环压指数提高23.5%,抗张指数提高18.3%,耐破度提高21%。SEM表明,未进行施胶的纸张,纸张纤维比较松散,细小纤维容易脱落。经表面处理的纸张,细小纤维互相粘结成片后和较粗纤维贯串起来,从而使纤维编织的更加紧密。(5)聚合度、水解程度越高,PVA施胶效果越好。但由于黏度因素,工厂一般采用1799。以上研究表明:通过无皂种子乳液聚合制备出无乳化剂、乳胶粒分布较为均一、粒径较小,表面光滑洁净的自交联两性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该共聚物作为表面施胶剂或浆内施胶剂在造纸工业上都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段海燕[8](2009)在《我国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明显进入了发达国家曾经历过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我国矿产资源消费需求量不断增大,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矿产资源供应安全存在较大风险,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选择最佳的矿产资源配置方式。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倡导“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资源循环流动过程,彻底改变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不仅能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对矿物原材料的需求,还能使矿产资源可利用总量大于资源储量,延长其使用周期。本文在对矿产资源利用相关理论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我国与国外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现状、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潜力及发展障碍,最后结合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探析我国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推进路径,并对我国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张幼芳,张园丽[9](2008)在《湖北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清洁生产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先行动领域和有效途径,得到了国际的普遍认可和广泛采纳。深入研究和实施清洁生产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清洁生产的内容与特征入手,分析了湖北省近几年来的清洁生产状况、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为进一步推进湖北省的清洁生产工作应采取的促进措施。

二、《湖北造纸》2003年1~4期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造纸》2003年1~4期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布局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布局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农业废弃物研究现状
        2.1.1 数据来源
        2.1.2 外文文献计量结果
        2.1.3 中文文献计量结果
        2.1.4 中外文献比较
    2.2 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现状
        2.2.1 数据来源
        2.2.2 外文文献计量结果
        2.2.3 中文文献计量结果
        2.2.4 中外文献比较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理论分析框架
    3.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
        3.1.1 农业废弃物污染的环境损害
        3.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构成
        3.1.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实现路径
    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市场的“失灵”
        3.2.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外部性问题
        3.2.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公共物品属性
    3.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外部性内部化的途径
        3.3.1 农业废弃物污染负外部性内部化
        3.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正外部性内部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
    4.1 宏观视角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
        4.1.1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测算
        4.1.2 畜禽粪尿资源化的理论“潜在价值”测算
    4.2 微观视角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
        4.2.1 感知价值理论
        4.2.2 农户感知价值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农户感知价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博弈分析
    5.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及其行为
        5.1.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益相关者识别
        5.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益相关者的属性与分类
        5.1.3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目标与行为特征
        5.1.4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与损益分析
    5.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5.2.1 应用博弈论进行分析的可行性
        5.2.2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5.2.3 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演化博弈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的标准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研究缘由
        6.1.2 问卷设计
        6.1.3 调查实施
        6.1.4 偏差处理
    6.2 估计技术与变量设置
        6.2.1 非参数估计
        6.2.2 参数估计
        6.2.3 变量设置
        6.2.4 多重共线性检验
    6.3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的非参数估计结果
        6.3.1 支付意愿视角下的非参数估计结果
        6.3.2 受偿意愿视角下的非参数估计结果
    6.4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的参数估计结果
        6.4.1 支付意愿视角下的参数估计结果
        6.4.2 受偿意愿视角下的参数估计结果
    6.5 不确定性影响下的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估计
    6.6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生态补偿标准的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7.1 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
        7.1.1 基本思路
        7.1.2 基本原则
        7.1.3 主要目标
    7.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7.2.1 补偿的利益相关者
        7.2.2 补偿范围
        7.2.3 补偿标准与补偿期限
        7.2.4 补偿方式与补偿支付模式
        7.2.5 补偿资金的融资方式
    7.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措施
        7.3.1 政策法规保障
        7.3.2 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保障
        7.3.3 文化教育和社会监督保障
        7.3.4 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植物细胞壁甘露糖与木素的化学键连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前言
    1.2 木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体的研究进展
    1.3 植物细胞壁中半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原料中半纤维素的组成形成
        1.3.2 植物细胞壁的半纤维素结构分析
        1.3.3 半纤维素对纸浆性能的影响
    1.4 聚葡萄糖甘露糖
    1.5 半纤维素-木素复合体结构的研究
    1.6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木素-碳水化学物复合体研究中的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银杏植株中木素-葡甘聚糖复合体的生物合成与13C 标记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2 带13C 标记的葡甘聚糖前驱物在银杏植株中的投入
        2.2.3 银杏新生木质部粉末的制备
        2.2.4 半纤维素的制备
        2.2.5 银杏新生木质部碳 13 丰度的检测
        2.2.6 FI-TR 检测
        2.2.7 CP/MAS~(13)C-NMR 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碳 13 丰度检测分析
        2.3.2 半纤维素的沉积规律
        2.3.3 FT-IR 分析
        2.3.4 CP/MAS~(13)C-NMR 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植物细胞壁中甘露糖单元与木素之间化学键连接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LCC 以及 MWL 的制备
        3.2.3 半纤维素的制备
        3.2.4 木素-碳水化合物的酶解
        3.2.5 FI-TR 检测
        3.2.6 ~(13)C 丰度检测
        3.2.7 ~(13)C-NMR 测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碳 13 丰度检测分析
        3.3.2 FT-IR 分析
        3.3.3 ~(13)C-NMR 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木素-甘露糖复合体的 in vitro 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原料准备及仪器
        4.2.2 甘露糖-DHP 复合体(ManDHPC)的合成
        4.2.3 甘露糖-DHP 复合体(ManDHPC)的水解
        4.2.4 ~(13)C6–甘露糖-木素复合体(~(13)C6–ManDHPC)的制备
        4.2.5 FT-IR 测试
        4.2.6 HPLC 检测
        4.2.7 ~(13)C–NMR 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T-IR 分析
        4.3.2 HPLC 分析
        4.3.3 木质素-甘露糖复合体的~(13)C-NMR 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3.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间参与的科研及发表的文章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3)添加剂与酶应用于欧美杨AS-AQ浆漂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造纸工业发展现状
    1.2.欧美杨简介
    1.3.纸浆漂白技术现状
        1.3.1.二氧化氯漂白
        1.3.2.过氧化氢漂白
        1.3.3.生物法漂白
    1.4.纸浆漂白的新技术
    1.5.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2.二氧化氯漂白中减少用氯量的研究
    2.1.实验原料及分析方法
    2.2.漂白时分次添加二氧化氯并控制pH值
    2.3.在低卡伯因子下进行取消段间洗涤的漂白
    2.4.添加过氧化氢对减少用氯量的影响
        2.4.1 过氧化氢不同用量的影响
        2.4.2 添加定量过氧化氢对减少用氯量的影响
    2.5.添加二甲基亚砜对减少用氯量的影响
        2.5.1 二甲基亚砜不同用量的影响
        2.5.2 添加定量二甲基亚砜对减少用氯量的影响
    2.6.添加氨基磺酸对减少用氯量的影响
        2.6.1 氨基磺酸不同用量的影响
        2.6.2 添加定量氨基磺酸对减少用氯量的影响
    2.7.添加葡萄糖对减少用氯量的影响
        2.7.1 葡萄糖不同用量的影响
        2.7.2 添加定量葡萄糖对减少用氯量的影响
    2.8.不同添加剂的漂白效果对比
    2.9.小结
3.过氧化氢漂白中减少过氧化氢用量的研究
    3.1.实验原料及分析方法
        3.1.1.实验原料
        3.1.2.分析方法
    3.2.过硼酸钠对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
        3.2.1.常规过氧化氢漂白
        3.2.2.过硼酸钠完全取代过氧化氢的漂白
        3.2.3.过硼酸钠辅助过氧化氢的漂白
    3.3.四乙酰乙二胺对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
        3.3.1.过氧化氢-四乙酰乙二胺活化体系(P-TAED)的最佳工艺研究
        3.3.1.1.TAED与H_2O_2摩尔比的影响
        3.3.1.2.用碱量的影响
        3.3.1.3.温度的影响
        3.3.1.4.时间的影响
        3.3.2.P-TAED与常规P段纸浆性质的比较
    3.4.小结
4.碱性木聚糖酶对欧美杨AS-AQ氧漂浆的预处理
    4.1.实验原料、酶活性测定方法及酶预处理实验方法
        4.1.1.实验原料
        4.1.2.酶活性测定方法(DNS法)
        4.1.2.1.实验所用化学试剂
        4.1.2.2.相关溶液的配制
        4.1.2.3.绘制标准曲线
        4.1.2.4.木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4.1.3.酶预处理实验方法
    4.2.碱性木聚糖酶预处理氧漂浆的最佳工艺研究
        4.2.1.酶用量的影响
        4.2.2.pH值的影响
        4.2.3.温度的影响
        4.2.4.时间的影响
    4.3.碱性木聚糖酶预处理的机理研究
        4.3.1.实验原料与仪器
        4.3.2.实验分析方法
        4.3.2.1.扫描电镜
        4.3.2.2.X-射线衍射
        4.3.2.3.纸浆红外光谱
        4.3.3.酶解浆前后纤维表面分析
        4.3.4.酶解浆前后X-射线衍射分析
        4.3.5.酶解浆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4.4.小结
5.添加剂与酶对常规多段漂的影响
    5.1.实验原料及方法
        5.1.1.实验原料
        5.1.2.实验方法
        5.1.2.1.碱性木聚糖酶预处理
        5.1.2.2.后续常规多段漂
        5.1.2.3.分析方法
        5.1.2.4.纸张抄造与测定
    5.2.多段漂前进行氧脱木素
    5.3.添加剂H_2O_2、SA与酶对常规多段漂的影响
        5.3.1.DED多段漂
        5.3.1.1.过氧化氢添加剂与酶预处理对DED的影响
        5.3.1.2.氨基磺酸添加剂与酶预处理对DED的影响
        5.3.2.DE_PP多段漂
        5.3.2.1.过氧化氢添加剂与酶预处理对DE_PP的影响
        5.3.2.2.氨基磺酸添加剂与酶预处理对DE_PP的影响
    5.4.添加剂SPB、TAED与酶对常规多段漂的影响
        5.4.1.OP短序漂
        5.4.1.1.过硼酸钠与酶预处理对OP短序漂的影响
        5.4.1.2.四乙酰乙二胺与酶预处理对OP短序漂的影响
        5.4.2.ODP多段漂
        5.4.2.1.过硼酸钠与酶预处理对ODP的影响
        5.4.2.2.四乙酰乙二胺与酶预处理对ODP的影响
    5.5.漂白纸浆物理性能的研究
    5.6.小结
6.结论、创新点和建议
    6.1.结论
    6.2.创新点
    6.3.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江西传统手工造纸调查研究 ——以奉新石溪村手工造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思路及意义
    二、 研究回顾
    三、 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 全文框架
        (二) 主要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奉新县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概况
    一、 奉新石溪的自然社会环境
    二、 奉新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的历史发展脉络
    三、 奉新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的现状
第二章 奉新县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工艺调查
    一、 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工艺流程
        (一) 砍竹
        (二) 沤竹
        (三) 舂竹浆
        (四) 抄纸
        (五) 榨纸
        (六) 剥纸、晒纸
        (七) 整理包装
    二、 奉新石溪村近代以来传统手工造纸技术革新、兴衰发展历程
        (一)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鼎盛发展
        (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走向衰落
        (三) 二十一世纪至今—面临消亡困境
    三、 奉新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与现代机器造纸的简单比较
第三章 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与高安华林、铅山造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 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与高安华林古造纸作坊遗址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 奉新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工艺与铅山连史纸造纸工艺的比较
    三、 小结
第四章 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保护和传承的现状、问题及措施
    一、 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保护和传承的现状、问题
        (一) 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工艺单调、缺乏创新
        (二) 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的工作环境及污染问题
        (三) 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的成本及市场销路问题
        (四) 传统造纸工艺的传承人问题
        (五) 当地政府缺乏对其的引导和传承保护政策
    二、 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保护传承措施
        (一) 充分挖掘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的潜在优势
        (二) 石溪村传统手工造纸应有意识地进行技术和产品的改进和创新
        (三) 当地政府也应当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5)造纸专用钛白粉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钛白粉结构及其特殊性质
    1.2 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
        1.2.1 常规二氧化钛制备方法
        1.2.2 超细二氧化钛的制备工艺
    1.3 二氧化钛的用途
        1.3.1 涂料中的应用
        1.3.2 塑料和橡胶中的应用
        1.3.3 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3.4 用作功能性材料
        1.3.5 钛白粉应用的缺点
        1.3.6 钛白粉的发展趋势
2 高品质微细球形 Ti02的制备
    2.1 原料的净化
        2.1.1 所用药品及仪器
        2.1.2 实验操作
        2.1.3 实验设计与结果讨论
        2.1.4 杂质含量的降低
        2.1.5 小结
    2.2 二氧化钛的制备
        2.2.1 实验目的
        2.2.2 实验方案
        2.2.3 实验原理
        2.2.4 实验步骤及过程
    2.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实验结果分析
        2.3.2 二氧化钛的性能检测
    2.4 小结
3 无机改性
    3.1 前言
    3.2 硅溶胶的概念
        3.2.1 硅溶胶的特性
        3.2.2 制备方法及原理简介
        3.2.3 硅溶胶的应用
    3.3 实验步骤及过程
        3.3.1 二氧化钛的单分散
        3.3.2 无机常规包覆
        3.3.3 大粒径硅溶胶的制备及包覆
    3.4 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3.4.1 单因素实验
        3.4.2 正交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3.5 大粒径硅溶胶与的混合
4 有机改性及应用
    4.1 钛酸酯偶联剂的偶联机理
    4.2 钛酸酯偶联剂在无机填料中的使用方法
    4.3 两亲性单烷氧基钛酸酯偶联剂的合成
        4.3.1 实验过程
        4.3.2 结果与讨论
    4.4 抄纸
        4.4.1 加填抄纸
        4.4.2 成纸检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香蕉杆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菌群构建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香蕉茎秆的处理利用概况
        1.2.1 堆制有机肥料
        1.2.2 开发新型饲料
        1.2.3 栽培食用菌
        1.2.4 纤维素的利用
        1.2.5 其他方面的研究
    1.3 纤维素的微生物降解机理
        1.3.1 C1-Cx假说
        1.3.2 协同理论
        1.3.3 原初反应假说
        1.3.4 短纤维形成理论
        1.3.5 其他理论
    1.4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菌群构建
        1.4.1 自然界中菌株的筛选
        1.4.2 诱变育种
        1.4.3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纤维素降解菌
        1.4.4 混合菌剂降解纤维素的研究
    1.5 选题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5.1 选题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纤维素降解菌的初筛
        2.2.2 纤维素降解菌的复筛
        2.2.3 菌种鉴定
    2.3 讨论
第3章 真菌11F4的产酶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长曲线
        3.2.2 不同培养时间的产酶酶活力
        3.2.3 不同碳源的产酶酶活力
        3.2.4 不同氮源的产酶酶活力
        3.2.5 最适产酶温度的确定
        3.2.6 最适初始pH值的确定
        3.2.7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3.3 讨论
第4章 复合菌群对香蕉杆实际降解效果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酸碱消煮时间以及淋洗液的选择
        4.2.2 筛选菌种组合对香蕉杆粗纤维的降解
        4.2.3 11F4与购买菌种组合对香蕉杆粗纤维的降解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主要论文

(7)自交联两性丙烯酸酯共聚物纸张增干强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造纸增强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2 增干强剂的种类和应用
        1.2.1 改性淀粉系列
        1.2.2 聚丙烯酰胺
        1.2.3 聚合物乳液类
        1.2.4 壳聚糖改性物及半纤维素衍生物
    1.3 影响纸张强度的因素
    1.4 纸张增干强剂的增强机理
    1.5 无皂乳液聚合法的介绍
        1.5.1 概述
        1.5.2 成核及增长机理
        1.5.4 无皂乳液聚合方法
        1.5.5 提高无皂乳液稳定性的措施
    1.6 本课题的任务
    1.7 本课题的意义
2 自交联两性共聚物纸张增干强剂的合成
    2.1 主要原料及其预处理
        2.1.1 主要单体
        2.1.2 交联剂
        2.1.3 引发剂
        2.1.4 高分子分散剂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聚合物合成
        2.3.1 合成原理
        2.3.2 交联机理
        2.3.3 自交联两性共聚物无皂乳液聚合
    2.4 本章小结
3 产品表征
    3.1 红外光谱(FT-IR)
        3.1.1 测试原理
        3.1.2 测试仪器和方法
        3.1.3 测试结果与讨论
    3.2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3.2.1 测试原理
        3.2.2 测试仪器和方法
        3.2.3 测试结果与讨论
    3.3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3.3.1 测试原理
        3.3.2 测试仪器和方法
        3.3.3 测试结果与讨论
    3.4 粒径分析
        3.4.1 测试原理
        3.4.2 测试仪器和方法
        3.4.3 测试结果与讨论
    3.5 乳液形态透射电镜(TEM)分析
        3.5.1 测试原理
        3.5.2 测试仪器和方法
        3.5.3 测试结果与讨论
    3.6 热失重(TG)分析
        3.6.1 测试原理
        3.6.2 测试仪器和方法
        3.6.3 测试结果与讨论
    3.7 乳液性能
        3.7.1 外观
        3.7.2 固含量
        3.7.3 pH 值
        3.7.4 聚合物乳液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3.7.5 粘度
        3.7.6 转化率
    3.8 本章小结
4 结果与讨论
    4.1 乳液的稳定性能
    4.2 单体及其配比的选择
    4.3 聚合物用量的确定
        4.3.1 PVA 用量的确定
        4.3.2 DMC 用量的确定
        4.3.3 交联单体(GMA)用量的确定
        4.3.4 AN 用量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4.3.5 引发剂的影响
        4.3.6 不同pH 值的施胶液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应用部分
    5.1 试验设备
    5.2 抄纸及性能检测
        5.2.1 抄纸原料
        5.2.2 抄纸
    5.3 纸页物理性能的检测
        5.3.1 纸张定量
        5.3.2 纸页干强度的测定
    5.4 表面施胶
        5.4.1 表面施胶机理
        5.4.2 胶料配制
        5.4.3 表面施胶工艺
        5.4.4 不同胶料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5.5 浆内施胶
        5.5.1 浆内施胶机理
        5.5.2 胶料配制
        5.5.3 浆内施胶工艺
        5.5.4 浆内施胶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5.6 自交联两性增干强剂施胶前后纸页扫描电镜(SEM)分析
        5.6.1 测试原理
        5.6.2 测试仪器和方法
        5.6.3 纸页纤维分散情况分析
        5.6.4 纸页断面SEM 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实验结论
        6.1.1 合成与表征部分
        6.1.2 应用部分
    6.2 主要创新点
    6.3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我国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关于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2章 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论基础
    2.1 矿产资源的内涵
        2.1.1 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内涵
        2.1.2 矿产资源的属性
    2.2 矿产资源利用的相关理论
        2.2.1 资源稀缺性理论
        2.2.2 资源配置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循环经济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2.3.2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4 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内涵及必要性
        2.4.1 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内涵
        2.4.2 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必要性
第3章 我国矿产资源的供需态势分析
    3.1 矿产资源消费现状及需求趋势
        3.1.1 矿产资源消费现状
        3.1.2 矿产资源的消费趋势
    3.2 我国矿产资源供应现状
        3.2.1 我国矿产资源现状
        3.2.2 矿产资源保障程度的基本态势
        3.2.3 矿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及对外依存度
    3.3 我国矿产资源供应安全问题及配置选择
        3.3.1 矿产资源供应安全问题
        3.3.2 矿产资源配置选择
第4章 发达国家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4.1 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与矿物原材料需求的关系
        4.1.1 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与矿物原材料消耗的关系
        4.1.2 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与资源可利用总量
    4.2 发达国家的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实践
        4.2.1 发达国家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现状
        4.2.2 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基本条件
        4.2.3 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一般规律
    4.3 发达国家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体制及保障
        4.3.1 再生资源回收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
        4.3.2 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法律保障
        4.3.3 发达国家资源循环利用的经验
第5章 我国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现状及成效
    5.1 我国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现状
        5.1.1 矿产资源减量化利用现状
        5.1.2 矿产资源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5.2 我国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成效分析
        5.2.1 矿产资源减量化利用效果
        5.2.2 金属等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成效
    5.3 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国际比较
        5.3.1 废钢利用的国际比较
        5.3.2 再生有色金属利用水平国际比较
第6章 我国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潜力及障碍
    6.1 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6.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1.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框架
        6.1.4 评价指标的内容及评价方法
    6.2 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潜力分析
        6.2.1 矿产资源减量化利用潜力
        6.2.2 矿产资源资源化利用潜力
    6.3 我国发展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障碍
        6.3.1 矿产资源减量化利用的问题及障碍
        6.3.2 矿产资源资源化利用的障碍
第7章 我国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推进路径及对策建议
    7.1 我国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径选择
        7.1.1 原生资源投入路径
        7.1.2 再生资源利用路径
    7.2 我国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法规保障
        7.2.1 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
        7.2.2 循环经济立法对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
    7.3 我国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对策建议
        7.3.1 加强政府引导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7.3.2 加强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与实践
        7.3.3 完善回收体系促进静脉产业的发展
        7.3.4 利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
        7.3.5 提高环保意识公众参与
        7.3.6 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论文摘要
ABSTRACT

(9)湖北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洁生产内涵及意义
    (一) 清洁生产的内涵
        1.清洁的能源
        2.清洁的生产过程
        3.清洁的产品
    (二) 清洁生产的意义
        1.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2.是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
        3.可大大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
        4.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湖北省清洁生产发展现状分析
    (一) 推行清洁生产取得的重大进展
        1. 湖北清洁生产已初具规模
        2.加快了立法进程
        3.开展示范试点
        4.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 实施清洁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 政府宏观调控失灵
        2. 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积极性不高
        3. 清洁生产运行机制缺失
        4. 清洁生产宣传教育乏力
三、加快湖北实施清洁生产的对策措施
    (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 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2. 发挥政府的促进作用
        3. 加强清洁生产的执法与监督
    (二) 建立供给和需求相结合的推行机制
        1. 实行积极供给的财税支持政策
        2. 实行促进需求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
    (三) 构建清洁生产运行的长效机制
        1. 明确政府的责任
        2. 明确企业的责任
        3. 明确社会群体的责任
    (四) 加大清洁生产的宣传教育力度
        1. 加大清洁生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
        2.加强清洁生产的教育和培训

四、《湖北造纸》2003年1~4期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何可. 华中农业大学, 2016(12)
  • [2]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植物细胞壁甘露糖与木素的化学键连接[D]. 石超群. 湖北工业大学, 2014(09)
  • [3]添加剂与酶应用于欧美杨AS-AQ浆漂白的研究[D]. 王乐.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 [4]江西传统手工造纸调查研究 ——以奉新石溪村手工造纸为例[D]. 左美容.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3)
  • [5]造纸专用钛白粉的研制[D]. 张元静. 青岛科技大学, 2011(07)
  • [6]香蕉杆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菌群构建的初步研究[D]. 文少白. 海南大学, 2010(01)
  • [7]自交联两性丙烯酸酯共聚物纸张增干强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刘宝华. 陕西科技大学, 2010(06)
  • [8]我国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研究[D]. 段海燕. 吉林大学, 2009(08)
  • [9]湖北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张幼芳,张园丽.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1)

标签:;  ;  ;  ;  ;  

《湖北造纸》2003年1-4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