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汾河二库倒垂孔施工方案的选择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刘武[1](2019)在《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进度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碾压混凝土筑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使用干硬性混凝土,采用近似土石坝铺筑方式,用强力振动碾进行压实的混凝土筑坝技术。相对混凝土坝柱状浇筑法具有节约水泥、施工方便、造价低等优点。至20世纪末,世界上已建在建碾压混凝土坝约209座,其中中国43座、日本36座、美国29座。21世纪初,中国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正式开工建设,是世界上首座200m级碾压混凝土大坝,坝高世界第一,大坝混凝土方量世界第一,大坝混凝土580万立方米(其中碾压混凝土385万立方米),项目设计技术、施工技术及项目管理都是探索性的,施工进度管理实践也是探索性的。特大型水电工程项目建造施工过程往往跨10年左右,其总体进度计划编制需运用滚动计划与控制方法,远粗近细,滚动编制,动态管理。国内特大型水电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编制方式主要有横道图、网络计划技术。P3(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是一种融合了关键路线法CPM(Critical Path Method)及计划评审技术法PERT(Program Evalu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等网络计划技术的专业进度管理软件。根据总体进度计划及各层级分解计划编制与控制需要,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土建及金结安装主体工程工作分解结构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可逐层级依序分解为:主体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单元工程。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总体进度计划编制,结合关键线路法CPM及计划评审技术(PERT)等网络计划技术思路,大致分四步两次循环优化(分→总→再分→再总…),形成总体进度P3横道网络图。根据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标段总体进度计划控制需要,承包商建立了严密的总体进度计划控制体系。即按时间分解成年度、季度、月度进度计划,按项目分解成单项进度计划、专项进度计划,并按照滚动计划方法进行动态管理,最后落实到周调度执行计划的总体进度计划控制体系。本文对承包商7年的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施工进度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实际操作性探索工作进行了理论分析:(1)分目的、分对象综合运用好P3网络计划技术、横道图技术、CAD技术、GIS可视化动态仿真技术。(2)施工技术方案创新、施工管理创新达到了优化网络计划逻辑关系、缩短关键线路关键作业时间、现场持续高效作业等效果。(3)用系统工程理论思路,提前分析预测总施工进度各阶段所需人、设备、材料等施工资源数量,对大型成套施工设备等施工资源采用内部模拟市场化运作高效配置。(4)项目组织机构分阶段重构,以适应项目前期、高峰期、尾工期各阶段进度管理重心动态变化的需要。中国特色的项目管理,之所以能建造好中国国内特大型水电项目,是因为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既大胆引进借鉴国外优秀管理手段与理念,运用好了先进的网络计划技术平台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也运用好了中国央企能集中资源办大事,发挥集团化作战的体制优势。
张良杰,马利军[2](2018)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模板脚手架技术综述》文中指出模板和脚手架与建筑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绿色施工和综合效益等密切相关。2017版《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中模板脚手架技术由第4章调整为第3章,保留了2010版中的6项技术,合并原来的两章重组了销键型脚手架及支撑架,新增了组合铝合金模板施工技术、预制节段箱梁模板技术、管廊模板技术和3D打印装饰造型模板技术4项,形成共有计11个子项技术,重点介绍了其特征、技术内容和应用范围。
曹吉革[3](2016)在《汾河二库地下连续墙覆盖层成槽工艺》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山西省汾河二库应急专项除险加固工程F10断层地下连续墙施工条件,指出工程地质情况为回填的砂卵石层,在此情况下地下连续墙的施工难点为成槽施工,施工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对槽壁进行加固。通过加固,解决了大坝潜在的滑移临空面,阻止了断层水流方向。
原建强[4](2016)在《预灌浆技术在汾河二库地连墙施工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汾河二库除险加固工程中,为了提高大坝的抗滑稳定性,在下游F10断层附近,建了9条地下连续墙。在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安全和质量,利用了预灌水泥膨润土浆的方法对下游覆盖层进行了加固。文中介绍了预灌浆的施工过程和方法,包括:预灌浆孔的布置、施工工艺流程、钻孔要求、浆液配合比、浆液制备、灌浆过程等。
李凌冬[5](2014)在《杭长客运专线覆盖型岩溶路基注浆加固效果检测与稳定性分析》文中指出杭长铁路客运专线是“四纵四横”客运网主骨架之一的沪昆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沿线灰岩长度约200km,岩溶塌陷严重,大部分为覆盖型岩溶,线路无法完全绕避,只能采取加固处置的方法。本文对杭长客运专线覆盖型岩溶路基的注浆加固效果检测与稳定性开展研究,在对杭长客运专线地质环境调查总结的基础上,选择了高频电磁法和瞬态瑞利波法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方法、压水试验法、钻孔取芯法对选定的研究区进行注浆效果检测和评价,提出相关检测技术要求以及工程建议,而后采用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区在自然条件,列车荷载条件,以及加固后列车荷载条件下的岩溶路基的稳定性,对研究区的覆盖型路基加固前后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主要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1)研究区溶洞主要发育于基岩中,发育强烈,主要受地层岩性控制,且溶洞高度与顶板厚度、覆盖层厚度无显着相关性。由于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和溶蚀作用,形成了以垂直发育为主的溶洞区。(2)选用瞬态瑞利波法和高频电磁法的综合物探方法、钻孔取芯以及压水试验的方法对研究区的先导孔进行加固效果检测,结果表明需要进行后续注浆处理。(3)对研究区覆盖型岩溶路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注浆加固前后路基的稳定性,对注浆加固效果做出评价。本文选择有限元软件ANSYS,对DK696+275~400、 DK697+400~600段进行数值分析,以研究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建立地质模型,分别讨论在自然状态、列车荷载条件、注浆加固后列车荷载条件下两段覆盖型岩溶路基的稳定性,通过分析模型在各个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强度可知,注浆加固后的覆盖型岩溶路基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白连军[6](2009)在《龙口水利枢纽工程固结灌浆施工的优化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以龙口水利枢纽工程施工为背景,结合龙口水利枢纽A标固结灌浆生产情况,根据龙口水利枢纽固结、帷幕灌浆施工图纸和技术条款的规定,根据实施性组织设计指南,在施工前详细了解工程的地形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制了不同孔间距,不同孔深以及不同灌浆方式,进行了有盖重与无盖重固结灌浆试验,主要对以下内容研究(1)无盖重固结灌浆的区域,大量渗漏、冒浆等如何处理(2)如何控制抬动的发生,如何加大灌浆压力(3)采用压水试验或岩体波速一种形式检查效果是否一样(4)试验孔不同孔间、排距的选择(5)有盖重与无盖重固结灌浆的优越性的比较。(6)灌浆闭浆结束标准的改变,对灌浆效果的影响(7)本课题试验时间由于与混凝土施工交叉进行时间太长,选择合理的灌浆方式。(8)论证裸岩上是否可以进行无盖重固结灌浆(9)选择合理的施工参数,优化B标固结灌浆的孔间、排距,,选择最佳施工工艺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等(10)结合龙口枢纽工程固结灌浆不同试验及A标灌浆的运用从而证明优化的合理性与试验的结论通过进行不同的灌浆试验,进行优化比较,分别对各种参数以及检验手段进行了分析,通过生产实践的应用,不断对钻孔布置、钻灌参数和钻灌程序等进行优化,择优选定各项灌浆施工参数。为龙口水利枢纽A标后续灌浆以及龙口B标固结灌浆提供合理的各项灌浆参数,在施工中把大量试验的结果运用与施工实际当中,不仅加快了主坝基础部位的混凝土施工速度,适当缩短施工周期,解决了大坝混凝土浇筑与固结灌浆的干扰问题,而且能够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大大减少了A标和龙口B标固结灌浆的施工投资。
马小七,吕建民,路学忠[7](2007)在《宁夏太阳山供水工程刘家沟水库坝基帷幕灌浆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宁夏刘家沟水库坝基先期的灌浆试验研究,验证了在该区进行帷幕灌浆的可行性,得出了坝基盖板的合理厚度、浆孔间距、分段数、浆液级别及最佳灌浆压力,为加快后期工程进度取得了丰富的施工与设计参数。
苏达[8](2007)在《构皮滩水电站27#坝段无盖重固结灌浆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盖重固结灌浆技术是这些年水利灌浆方法中新出现的一种新工艺,这种新方法有利于加快主坝基础部位的混凝土施工速度,适当缩短施工周期,解决大坝混凝土浇筑与固结灌浆的干扰问题。在几个水电站建设的试验应用中,无盖重灌浆工艺上尚不成熟,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构皮滩水电站为早日提前发电,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现已工期落后,所以决定在大坝的27#坝段进行无盖重固结灌浆试验,探求相应施工工艺和参数。本人参与了整个试验过程。本文主要是对这个试验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无盖重条件下坝基固结灌浆的可行性及相应的施工工艺和参数。主要内容包括5个方面:1、灌浆工艺和灌浆参数分析研究2、无盖重固结灌浆中突出的冒浆问题研究3、压水试验资料分析研究4、灌浆资料和施工工效分析研究5、灌浆前后物探测试结果对比分析研究通过这些分析与比较,构皮滩水电站大坝基础固结灌浆采用无盖重灌浆的施工方法是可行的。经灌浆后压水和物探检测证明,各项指标均满足了设计要求,本次试验取得了成功,灌浆效果实用有效。由于无盖重固结灌浆能够解决大坝混凝土浇筑与固结灌浆的干扰问题特点,所以在水利建设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本次无盖重固结灌浆试验及相应的灌浆工艺和灌浆参数对于类似于构皮滩水电站工程地质条件的地区采用无盖重固结灌浆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梁浩[9](2007)在《江垭碾压砼坝设计与施工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文中提出洞庭湖是全国洪灾最严重的地区,澧水突发性的大洪水与长江洪水在这一地区遭遇,经常形成毁灭性的洪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加速澧水治理和缓解洞庭湖的洪灾,水利部和湖南省联合组建澧水公司,合资兴建澧水上第一个防洪控制工程江垭水库。江垭大坝坝高131m,是目前世界上己建成的最高的全断面碾压混凝土坝。江垭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工程管理和营运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建设经验,本文就是通过总结、学习和再提高过程编写而成。本文可供类似工程参考。江垭水利枢纽大坝为全断面碾压混凝土,混凝土总量134万m3,是目前世界上已建和再建最高的碾压混凝土(RCC)大坝之一。坝体部分为三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部分为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经坝体钻孔取心和压水试验混凝土质量良好,最长心样长为6.67m。江垭大坝部分RCC施工,将铺筑层由水平改成1:20~1:10的缓坡进行斜层平推铺筑。江垭大坝采用这种施工工艺浇筑的RCC累计达到43.84万m3,占坝体RCC总量的51.3%。钻心取样及压水试验成果表明,斜层平推铺筑法的施工质量总体上明显优于水平层铺筑法。斜层平推铺筑法还大幅度提高了RCC施工设备的综合效率,降低了设备配置容量的要求,降低了生产成本。
赵春菊[10](2005)在《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工艺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当数量的工程采用了碾压混凝土坝。 与其它类型大坝相比,碾压混凝在施工工艺方面有如下特点:1) 不同料性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复杂性导致施工组织复杂。2) 浇筑仓面划分方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浇筑仓面划分方式的复杂性。3) 混凝土铺筑方式选择是适时变化的。在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其施工过程进行研究时,传统的计算机仿真模型无法反映众多影响因素错综复杂的变化和施工工艺选择的动态变化。因此,要更加细致地在仿真中反映碾压混凝土坝坝面作业工艺,尤其是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中混凝土铺筑方式的选择、仓面的划分以及多种混凝土料浇筑系统与生产系统的耦合问题,则必须提高仿真程序的智能化程度。 本文在对碾压混凝土坝的施工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坝面并仓浇筑的约束条件、建立并仓方案可行集的方法和碾压混凝土仓面分割方案的优选原则,将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相结合,在仿真程序中引入人工智能中基于知识系统的事实描述方法、规则表示方法以及智能系统的推理方式和结构化的问题求解方式,建立了旨在解决碾压混凝土仓面划分问题的动态并仓模型。应用该模型,可以根据浇筑时刻的坝体面貌、机械生产能力、气候条件和进度控制要求等边界条件建立可行的并仓方案集,根据施工控制因素的变化确定方案优选原则,选择最优的并仓方案和适当的混凝土铺筑方式。在浇筑系统仿真模型中时,引入时间触发检测技术,建立了混凝土拌和生产系统与浇筑系统耦合模型以及资源冲突时的协调模型。在此基础上,论文采用模块化的结构组织方式,开发了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工艺仿真软件,工程实例的仿真计算表明,应用该软件可得到随时间变化的坝面作业方案集和相应的施工参数统计图表,可为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组织管理提供了详细的辅助决策信息。
二、汾河二库倒垂孔施工方案的选择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汾河二库倒垂孔施工方案的选择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进度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碾压混凝土大坝现状分析 |
1.2.1 国外已建碾压混凝土大坝现状 |
1.2.2 国内已建碾压混凝土大坝现状 |
1.3 国内外进度管理实践与理论现状 |
1.3.1 国外进度管理的实践探索 |
1.3.2 国内水电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实践探索 |
1.3.3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进度管理的研究 |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大型水电项目施工进度管理的原理与方法探讨 |
2.1 工程项目进度计划 |
2.1.1 里程碑计划 |
2.1.2 横道图(甘特图) |
2.1.3 网络计划 |
2.1.4 形象进度 |
2.1.5 工期优化 |
2.2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 |
2.2.1 进度偏差分析 |
2.2.2 进度动态调整 |
2.3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管理常用方法 |
2.3.1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计划 |
2.3.2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控制 |
2.3.3 大型水电工程进度管理软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项目基本情况 |
3.1 工程概况 |
3.1.1 枢纽布置 |
3.1.2 大坝建筑物布置 |
3.1.3 坝体材料分区 |
3.2 合同项目及主要工程量 |
3.2.1 工程项目和工作内容 |
3.2.2 主要工程量 |
3.3 施工导流、施工特点、施工关键线路及难点 |
3.3.1 施工导流 |
3.3.2 施工特点 |
3.3.3 施工关键线路及难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进度计划编制的研究 |
4.1 施工总体进度计划的编制依据 |
4.1.1 合同控制性工期 |
4.1.2 合同交面时间 |
4.1.3 导流渡汛方案 |
4.1.4 业主提供的主要条件 |
4.1.5 主要施工方案 |
4.2 总体施工程序、网络计划图及关键线路 |
4.2.1 总体施工程序 |
4.2.2 网络计划图及关键线路 |
4.3 施工总体进度计划的编制 |
4.3.1 工作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
4.3.2 工程总体进度计划P3 横道网络图 |
4.4 龙滩大坝各工程项目具体进度计划的工期分析 |
4.4.1 施工准备工程 |
4.4.2 混凝土系统建设工程 |
4.4.3 上下游土石围堰工程 |
4.4.4 上下游碾压混凝土围堰工程 |
4.4.5 大坝基坑开挖支护和坝基处理工程 |
4.4.6 大坝主体工程 |
4.4.7 导流工程及其他项目工程 |
4.5 总进度计划的主要项目施工强度及资源计划分析 |
4.5.1 总进度计划主要项目年、季施工强度分析 |
4.5.2 土石方明挖月强度分析及资源计划分析 |
4.5.3 左岸进水口大坝碾压、常态混凝土月强度及资源计划分析 |
4.5.4 右岸大坝碾压、常态砼月强度及资源计划分析 |
4.6 碾压混凝土项目工期分析 |
4.6.1 单元工程划分 |
4.6.2 单元工程工序工期分析 |
4.6.3 碾压混凝土项目工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进度控制的研究 |
5.1 进度计划控制 |
5.1.1 进度计划控制体系 |
5.1.2 进度计划控制流程 |
5.1.3 滚动计划与控制方法 |
5.2 进度控制施工管理组织体系 |
5.3 施工资源 |
5.3.1 系统工程理论,高效配置施工资源 |
5.3.2 本工程分年度所需主要施工资源 |
5.4 进度控制信息管理 |
5.5 进度偏差分析 |
5.5.1 进度偏差分析主要方法 |
5.5.2 用生产调度周计划,分阶段动态进行偏差分析 |
5.6 进度动态调整 |
5.6.1 改变后续工作间的逻辑关系 |
5.6.2 缩短关键线路持续时间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前下闸蓄水进度调整、总进度管理效果分析 |
6.1 提前下闸蓄水进度调整 |
6.1.1 进度调整计划编制 |
6.1.2 提前下闸蓄水进度计划控制 |
6.2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总体进度管理效果 |
6.2.1 总体满足合同目标及业主提前下闸蓄水、提前发电要求 |
6.2.2 各阶段合同工期节点工程照片 |
6.2.3 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工程进度管理的基本经验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附录图4-1~附录图4-13) |
(2)《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模板脚手架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编制背景 |
2本次修订的主要变化 |
2.1修改内容 |
2.2《2017版》的主要特点 |
3主要技术内容 |
3.1销键型脚手架及支撑架 |
3.1.1技术内容 |
3.1.2主要特点 |
3.1.3工程案例 |
3.2集成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技术 |
3.2.1技术内容 |
3.2.2技术指标 |
3.2.3适用范围与工程案例 |
3.3电动桥式脚手架技术 |
3.3.1技术内容 |
3.3.2技术指标 |
3.3.3适用范围与工程案例 |
3.4液压爬升模板技术 |
3.4.1技术内容 |
3.4.2爬模施工 |
3.4.3适用范围和工程案例 |
3.5整体爬升钢平台技术 |
3.5.1技术内容 |
3.5.2主要技术指标 |
3.5.3适用范围与工程案例 |
3.6组合铝合金模板施工技术 |
3.6.1技术内容 |
3.6.1.1组合铝合金模板设计 |
3.6.1.2组合铝合金模板施工 |
3.6.2技术指标 |
3.6.3适用范围和工程案例 |
3.7组合式带肋塑料模板技术 |
3.7.1技术内容 |
3.7.2技术指标 |
3.7.3适用范围和工程案例 |
3.8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 |
3.8.1技术内容 |
3.8.1.1清水混凝土模板特点 |
3.8.1.2清水混凝土模板设计 |
3.8.2技术指标 |
3.8.3适用范围与工程案例 |
3.9预制节段箱梁模板技术 |
3.9.1技术内容 |
3.9.2技术指标 |
3.9.3适用范围与工程案例 |
3.10管廊模板技术 |
3.10.1技术内容 |
3.10.2适用范围和工程案例 |
3.11 3d打印装饰造型模板技术 |
3.11.1技术内容 |
3.11.2适用范围与工程案例 |
(3)汾河二库地下连续墙覆盖层成槽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难点 |
3 成槽方案 |
4 预灌浆施工 |
4.1 预灌浆参数 |
4.2 预灌浆工艺 |
4.3 钻孔 |
4.4 浆液配比及制备 |
4.5 灌浆 |
5 地下连续墙成槽 |
5.1 导墙施工 |
5.2 成槽方法 |
5.3 泥浆护壁 |
5.4 清孔换浆及接头刷洗 |
5.5 墙段连接 |
5.6 空墙段砂卵石回填 |
5.7 槽孔质量检查 |
6 结语 |
(5)杭长客运专线覆盖型岩溶路基注浆加固效果检测与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覆盖型岩溶路基注浆加固检测研究现状 |
1.3 覆盖型岩溶路基稳定性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杭长客运专线地质环境条件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象特征 |
2.1.3 地震动参数 |
2.2 区域工程地质概况 |
2.2.1 地层岩性 |
2.2.2 地质构造 |
2.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2.2.4 岩溶发育的分布情况 |
2.3 研究区工程地质概况 |
2.3.1 地形地貌 |
2.3.2 地层岩性 |
2.3.3 水文地质条件 |
2.3.4 研究区岩溶分布及形态特征研究 |
第三章 现场应用注浆加固效果检测方法技术研究 |
3.1 高频电磁法 |
3.2 瞬态瑞利波法 |
3.3 压水实验法 |
3.4 钻孔取芯法 |
第四章 研究区注浆加固效果检测 |
4.1 研究区物探技术野外工作方法及资料处理 |
4.1.1 高频电磁法 |
4.1.2 瞬态瑞利波 |
4.2 DK696+300~400段注浆加固效果检测 |
4.2.1 综合物探法 |
4.2.2 钻孔取芯法 |
4.2.3 压水试验法 |
4.2.4 检测结果及建议 |
4.3 DK697+440~600段注浆加固效果检测 |
4.3.1 综合物探法 |
4.3.2 钻孔取芯法 |
4.3.3 压水试验法 |
4.3.4 检测结果及建议 |
第五章 覆盖型岩溶路基稳定性研究 |
5.1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
5.2 模型的建立 |
5.2.1 基本假设 |
5.2.2 地质模型 |
5.2.3 模型参数的选取 |
5.2.4 屈服准则 |
5.3 DK696+275~400段路基稳定性分析 |
5.3.1 自然状态下 |
5.3.2 列车荷载条件下 |
5.3.3 注浆加固后的列车荷载条件下 |
5.3.4 小结 |
5.4 DK697+400~600段路基稳定性分析 |
5.4.1 自然状态下 |
5.4.2 列车荷载条件下 |
5.4.3 注浆加固后的列车荷载条件下 |
5.4.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龙口水利枢纽工程固结灌浆施工的优化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龙口水利枢纽工程概述 |
1.1 说明 |
1.1.1 工程概况 |
1.1.2 水文气象 |
1.1.3 工程地质 |
1.1.4 基岩的透水性试验成果 |
1.1.5 灌浆主要工程量表及进度计划 |
第二章 龙口水利枢纽A标钻孔与灌浆技术介绍 |
2.1 说明 |
2.1.1 范围 |
2.1.2 承包人的责任 |
2.2 主要提交件 |
2.2.1 施工措施计划 |
2.2.2 施工记录和质量报表 |
2.3 完工验收资料 |
2.4 引用标准和规程规范 |
2.5 材料 |
2.5.1 说明 |
2.5.2 水泥 |
2.5.3 水 |
2.5.4 掺合料 |
2.5.5 外加剂 |
2.6 设备 |
2.6.1 钻孔设备 |
2.6.2 灌浆设备 |
2.7 钻孔 |
2.7.1 说明 |
2.7.2 灌浆孔的钻孔 |
2.7.3 检查孔的钻孔 |
2.7.4 钻孔取芯和芯样试验 |
2.7.5 钻孔保护 |
2.8 钻孔冲洗和压水试验 |
2.8.1 说明 |
2.8.2 冲洗 |
2.8.3 压水试验 |
2.9 灌浆试验 |
2.9.1 说明 |
2.9.2 浆液试验 |
2.9.3 现场灌浆试验 |
2.9.4 制浆材料称量 |
2.9.5 浆液搅拌 |
2.9.6 集中制浆 |
2.10 岩基固结灌浆 |
2.10.1 一般要求 |
2.10.2 灌浆压力和灌浆方法 |
2.10.3 浆液水灰比和变浆标准 |
2.10.4 灌浆结束标准 |
2.10.5 灌浆孔封孔 |
2.10.6 特殊处理 |
2.10.7 固结灌浆质量检查 |
第三章 龙口水利枢纽工程A标无盖重固结灌浆生产性试验 |
3.1 地质简况 |
3.2 施工依据 |
3.3 实验目的 |
3.4 试验场地的选择和布孔方式 |
3.4.1 无盖重固结灌浆试验 |
3.5 灌浆试验主要工程量 |
3.5.1 无盖重固结灌浆 |
3.6 施工布置 |
3.7 设备及人员配置 |
3.8 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
3.8.1 施工工艺 |
3.8.2 施工方法 |
3.8.3 钻孔冲洗及压水试验 |
3.8.4 灌浆施工 |
3.9 无盖重固结灌浆试验效果与分析 |
3.9.1 灌浆压力试验情况 |
3.9.2 施工中发现异常情况分析 |
3.9.3 灌浆效果分析 |
3.9.4 灌浆效果检查 |
3.9.5 试验结论 |
第四章 龙口水利枢纽工程A标有盖重固结灌浆生产性试验 |
4.1 地质简况 |
4.2 施工依据 |
4.3 实验目的 |
4.4 有盖重固结灌浆试验场地的选择和布孔方式 |
4.5 灌浆验主要工程试量 |
4.5.1 有盖重固结灌浆主要工程量 |
4.6 施工布置 |
4.7 设备及人员配置 |
4.8 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
4.8.1 施工工艺 |
4.8.2 施工方法 |
4.8.3 钻孔冲洗及压水试验 |
4.8.4 灌浆施工 |
4.9 灌浆试验效果与分析 |
4.9.1 有盖重固结灌浆试验效果与分析 |
第五章 龙口水利枢纽A标有盖重与无盖重固结灌浆试验比较与优化 |
5.1 固结灌浆设计基本情况 |
5.2 固结灌浆比较参考依据 |
5.3 有(无)盖重灌浆试验分析与优化 |
5.3.1 基岩部位是否全面进行固结灌浆 |
5.3.2 灌浆施工方法优化与比较 |
第六章 A标固结灌浆分布工程的应用分析 |
6.1 工程概述 |
6.2 灌浆孔布置及工程量 |
6.3 施工依据 |
6.4 施工布置 |
6.5 灌浆试验、灌浆参数的选取 |
6.6 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
6.6.1 单元内施工程序 |
6.6.2 施工方法 |
6.7 质量控制 |
6.7.1 满足要求 |
6.7.2 严格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控制灌浆施工工序和环节质量 |
6.7.3 、异常情况处理 |
6.7.4 质量检查 |
6.8 A标固结灌浆灌浆效果评价 |
6.8.1 坝踵齿槽A块和B块固结灌浆 |
6.8.2 坝后消力池无盖重固结灌浆 |
6.8.3 一级消力坎固结灌浆 |
6.8.4 二级消力池差动尾坎固结灌浆 |
6.8.5 一、二级消力池部分基础加强固结灌浆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3-4 |
附表3-5 |
附表3-6 |
附表3-9 |
附表3-10 |
附表3-11 |
附表4-3 |
附表4-4 |
附表4-5 |
(7)宁夏太阳山供水工程刘家沟水库坝基帷幕灌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试验区工程地质情况 |
3 灌浆试验目的及要求 |
4 帷幕灌浆设计及完成工程量 |
5 施工方案及施工技术措施 |
5.1 混凝土盖板制作、抬动仪设置 |
5.2 钻孔、灌浆顺序 |
5.3 灌浆孔施工技术 |
5.4 压水试验 |
5.5 灌浆 |
5.6 灌浆结束标准与灌浆孔封孔 |
5.7 灌浆效果验证 |
6 试验成果参数 |
7 结论 |
(8)构皮滩水电站27#坝段无盖重固结灌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工程概况 |
1.2 无盖重固结灌浆的目的与意义 |
1.3 无盖重固结灌浆的一些工程简介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灌浆理论与灌浆材料概述 |
2.1 灌浆理论 |
2.1.1 渗透灌浆理论 |
2.1.2 压密灌浆理论 |
2.1.3 劈裂灌浆理论 |
2.1.4 灌浆施工控制理论 |
2.2 灌浆材料 |
2.2.1 水泥浆材 |
2.2.2 化学浆液 |
第三章 常规大坝基岩固结灌浆 |
3.1 固结灌浆设计 |
3.1.1 固结灌浆的范围 |
3.1.2 固结灌浆孔的布设 |
3.1.3 固结灌浆孔的深度 |
3.2 固结灌浆施工 |
3.2.1 固结灌浆施工时间 |
3.2.2 固结灌浆施工次序 |
3.2.3 固结灌浆浆液 |
3.2.4 钻孔冲洗工作 |
3.2.5 简易压水 |
3.2.6 灌浆压力 |
3.2.7 浆液配比和变换 |
3.2.8 结束标准和封孔 |
3.2.9 冒浆处理 |
3.2.10 深孔高压固结灌浆施工 |
3.2.11 其他注意事项 |
3.3 固结灌浆效果检查 |
第四章 27#坝段无盖重固结灌浆试验研究 |
4.1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4.2 坝址主要地质问题及其对工程的影响 |
4.3 27#坝段无盖重固结灌浆试验施工过程 |
4.3.1 27#坝段无盖重固结灌浆试验施工 |
4.3.2 27#坝段无盖重固结灌浆试验质量检查情况 |
第五章 27#坝段无盖重固结灌浆试验成果资料分析 |
5.1 压水资料分析 |
5.2 灌浆资料分析 |
5.3 施工工效分析 |
5.4 灌浆压力与注入率的对应关系 |
5.5 灌浆前后物探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无盖重固结灌浆的一些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江垭碾压砼坝设计与施工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概况 |
1.2 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
1.3 筑坝技术的重大进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碾压混凝土坝设计施工的理论 |
2.1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应力分析方法 |
2.2 重力坝的应力控制标准 |
2.3 地基变形对坝体应力的影响 |
2.4 纵缝和分期施工对坝体应力的影响 |
2.5 碾压混凝土渗流特性 |
2.6 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分类 |
2.7 碾压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第三章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布置及坝型选择 |
3.1 工程概况 |
3.2 坝址及坝线选择 |
3.3 枢纽布置及坝型选择 |
3.4 枢纽工程总布置 |
第四章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大坝的设计 |
4.1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 |
4.2 大坝抗滑稳定及应力计算 |
4.3 应力及变形的有限元计算 |
4.4 PMF大坝安全核算 |
第五章 施工工艺 |
5.1 概述 |
5.2 人工砂石骨料生产 |
5.3 坝体分缝与止水 |
5.4 坝体防渗与排水 |
5.5 Rcc混凝土施工现场试验 |
5.6 混凝土浇筑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书目 |
(10)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工艺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郑重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的发展 |
1.2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仿真的研究现状 |
1.3 选题的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碾压混凝土动态并仓模型 |
1.4.2 混凝土生产系统与浇筑系统的耦合 |
第2章 智能化仿真技术 |
2.1 概述 |
2.2 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示技术 |
2.2.1 知识的基本概念 |
2.2.2 知识表示概述 |
2.2.3 产生式表示法 |
2.2.4 框架表示法 |
2.2.5 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 |
2.3 智能系统的知识推理 |
2.4 智能系统问题求解模型的组织结构 |
2.4.1 问题求解的黑板模型 |
2.4.2 面向对象的方法 |
2.5 计算机仿真技术 |
2.5.1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模型 |
2.5.2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基本思想 |
2.5.3 离散事件系统的仿真策略 |
2.5.4 仿真时钟的推进机制 |
第3章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仿真模型的建立 |
3.1 概述 |
3.2 仿真建模的基本要求 |
3.3 系统建模方法 |
3.4 仿真目标及系统分析 |
3.5 仿真模型的组成 |
3.5.1 初始化模块 |
3.5.2 数据查询与参数计算模块 |
3.5.3 坝体特殊部位处理模块 |
3.5.4 并仓模型 |
3.5.5 选择浇筑仓 |
3.5.6 选择浇筑机械 |
3.5.7 浇筑机械服务模块 |
3.5.8 输出模块 |
3.5.9 统计分析模块 |
3.5.10 施工过程动态显示 |
3.6 混凝土生产系统与浇筑系统的耦合模型 |
3.6.1 不同混凝土料的生产系统与浇筑系统 |
3.6.2 混凝土生产量与浇筑系统需要量之间的矛盾 |
3.6.3 资源冲突的协调模型 |
第4章 动态并仓模型 |
4.1 概述 |
4.2 动态并仓模型 |
4.2.1 仓位信息的采集与存储 |
4.2.2 建立可行的并仓方案集 |
4.2.3 并仓方案优选 |
第5章 工程实例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大坝施工过程模拟 |
5.2.1 仿真边界条件 |
5.2.2 仿真计算的基本假设 |
5.2.3 仿真结果分析 |
5.3 大坝施工二维图 |
5.4 大坝施工三维图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汾河二库倒垂孔施工方案的选择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进度管理的研究[D]. 刘武. 湖南大学, 2019(02)
- [2]《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模板脚手架技术综述[J]. 张良杰,马利军. 建筑技术, 2018(03)
- [3]汾河二库地下连续墙覆盖层成槽工艺[J]. 曹吉革. 山西水利, 2016(06)
- [4]预灌浆技术在汾河二库地连墙施工中的应用[J]. 原建强. 山西水利科技, 2016(02)
- [5]杭长客运专线覆盖型岩溶路基注浆加固效果检测与稳定性分析[D]. 李凌冬.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6]龙口水利枢纽工程固结灌浆施工的优化与应用[D]. 白连军.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3)
- [7]宁夏太阳山供水工程刘家沟水库坝基帷幕灌浆试验研究[J]. 马小七,吕建民,路学忠.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7(06)
- [8]构皮滩水电站27#坝段无盖重固结灌浆试验研究[D]. 苏达. 中南大学, 2007(05)
- [9]江垭碾压砼坝设计与施工中若干问题的探讨[D]. 梁浩. 河海大学, 2007(06)
- [10]碾压混凝土坝施工工艺仿真研究[D]. 赵春菊. 武汉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