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适时康复训练效果观察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适时康复训练效果观察

一、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适时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石瑞[1](2021)在《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山西省11个地市级医院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明确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系统检索国内外关于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总结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最佳证据,结合专家会议法,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问卷调查法:自制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山西省11地市级中1087名心血管科护士通过问卷星调查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知识、态度和行为。(2)半结构访谈法:根据访谈提纲,深入访谈18名冠心病患者并了解其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的需求。(3)证据总结:系统检索冠心病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筛选并对指南证据整合分析。(4)证据评价:依据“2014年版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对上述证据进行综合、提炼,拟定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5)专家会议法:组织临床、护理及康复相关专家举行专家会议,对护理方案初稿结合国内临床实际进行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果:(1)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问卷1120份,有效问卷10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0%。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识维度得分为(24.17±5.37)分,态度维度得分为(53.85±7.97)分,行为维度得分(51.23±10.07)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不同科室、近12个月是否学习相关指南/共识、心血管工作年限、所在医院及科室是否开展心脏康复、医院等级、是否参加过心脏康复专科培训是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总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2)质性研究结果: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的需求主要为5个方面:冠心病相关知识缺乏,个性化、操作性康复指导需求,出院后延续康复指导需求、家庭与社会关怀需求、医院与社区联合服务需求。(3)证据综合和证据评价: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共纳入17篇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证据总结,初步总结13个方面,150条证据,包括心脏康复、运动疗法、膳食推荐、情绪/心理/睡眠管理、血压、血脂、血糖管理、戒烟、限制饮酒,体重和腰围管理、职业康复、健康教育及性生活。(4)专家会议结果:结合问卷调查、患者访谈和最佳证据结果,并结合专家会议的讨论意见,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版《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结论:(1)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的知识和行为水平有待提高,而护理态度较积极,护理临床实践管理与指南建议存在较大差距,加强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培训是必要的。(2)不同患者存在不同的心脏康复需求,健康教育及心脏康复干预策略的不同导致患者临床结局不同,提示医务人员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策略应评估个体需求,实施个性化管理方案。(3)基于现况调查、患者访谈、证据综合和专家会议法构建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符合临床实际和满足患者需求,该方案涉及内容共13个方面,为后续管理者针对护理人员心脏康复管理的培训提供方案,推动心脏康复管理向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

张晓萌[2](2021)在《基于时机理论的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时机理论构建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方案,实施并评价该方案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发展和完善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护理干预提供进一步的临床借鉴。方法:1.构建基于时机理论的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方案基于半结构访谈、文献回顾和小组讨论,编写函询问卷草案,并经由德尔菲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以进一步完善康复方案初稿,通过专家积极系数、变异系数、权威系数、Kendall’S W等指标对咨询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最终方案。2.基于时机理论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方案的应用研究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选取河北省某三甲医院2019年12月~2020年9月期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80例首发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获取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将神经内科二病区40例研究对象列为对照组,神经内科三病区40例研究对象列为试验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相关制度及病室环境等);在院期间的饮食宣教、用药注意事项、康复训练;出院前强调复诊的重要性及院后常规随访等内容。试验组给予基于时机理论的康复方案的干预,在患者入院时发放《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全程康复手册》,并于疾病诊断期、病情稳定期、出院准备期、适应期、调整期分别给予信息、情感、工具及评价不同侧重点的护理需求。比较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入院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入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鼻饲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等指标。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1.本研究两轮专家函询回收率为100%;变异系数为0.00~0.25、0.00~0.19;专家权威系数0.850~0.872;Kendall’S W为0.207~0.226(P<0.01)。最终构建的康复方案包含5个一级条目,17个二级条目,27个三级条目。2.共纳入80名首发DAS患者,研究完成时,共失访6例,失访率7.5%,最终,完成本研究共74例,对照组36例,试验组38例,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支付方式、工作状况、婚姻状况、生活方式、居住地、主要照顾者、脑卒中类型、合并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使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分析,组间结果比较:Waldχ2=6.387,P=0.011<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护理方案产生的疗效不同。且参数估计OR=2.838,95%CI=(1.264,6.366),表明试验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时间结果比较:Waldχ2=101.182,P=0.000<0.01,时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时间点,吞咽功能恢复效果不同。与出院后3个月比较入院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的概率均为0.000,OR值分别为0.040、0.156、0.298,说明随着时间递增,吞咽功能康复效果也在逐步变好。3个月后的吞咽障碍疗效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2=4.252,P<0.05)。4.进食评估问卷(EAT-10)比较,于入院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3个月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在时间效应(F=562.981,P<0.01)、交互效应(F=12.761,P<0.01)、组别效应(F=11.714,P<0.01)中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总分及每个维度比较,SWAL-QOL总分于入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在时间效应(F=1965.860,P<0.01)、组间效应(F=86.896,P<0.01)、交互效应(F=54.109,P<0.01),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时间流逝,生活质量在各组间逐步提升;干预因素同样提高了生活质量;干预因素与时间因素的交互效应显着。而言语交流维度,仅在时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存在组间、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留置鼻饲管时间比较,试验组留置鼻饲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3,P<0.05)。7.平均住院天数比较,试验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住院时间减少,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6.726,P<0.01)。结论:构建基于时机理论的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将方案应用于临床,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缩短了鼻饲管留置时间及住院天数,为进一步完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了临床借鉴。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3](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认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荣山伟[4](2020)在《依托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在急性心梗行PCI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一般自我效能感、PHQ-9及GAD-7评分、戒烟情况、心脏康复依从性、6分钟步行距离、6分钟步行实验后自我疲劳感评分(Borg量表评分)、心肺功能水平、再梗死发生率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术的220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10)和对照组(n=11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院外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托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具体内容包括:康复团队在全面综合评估患者的基础上,为其定制个体化的居家康复方案;多途径、多方式的开展患者居家健康教育;患者规律的门诊康复及复诊;依照居家康复方案科学规律的锻炼;进行饮食管理、体重管理,调节睡眠及心理,遵医嘱用药,戒烟戒酒等。干预时间为患者PCI术后起至术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水平、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6分钟步行实验后自我疲劳感评分(Borg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干预1年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PHQ-9及GAD-7评分、戒烟情况、心脏康复的依从性、心肺功能、术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1.观察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所有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干预6个月、1年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体重指数控制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干预1年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32.08±6.32)高于对照组患者(26.06±7.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3.观察组患者干预1年的PHQ-9评分(4.89±1.46)与GAD-7评分(4.12±1.46)均较对照组PHQ-9评分(9.36±4.8)与GAD-7评分(9.36±4.8)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4.观察组患者1年后戒烟率(100%)高于对照组患者(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中吸烟患者的占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5.观察组患者在干预的1年内康复依从性(86.2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59.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6.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6分钟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干预6个月,其6分钟步行距离(347.66±5.78m)远于对照组患者的距离(275.13±3.47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年,其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432.60±95.00m)明显较对照组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360.15±120.15m)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1年的步行距离均较干预6个月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及干预1年步行实验距离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6个月,其6分钟步行实验后的Borg评分(9.33±2.64)低于对照组患者(11.28±2.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1年后,其6分钟步行实验后的Borg评分(3.14±1.05)明显轻于对照组(7.39±1.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6个月及干预1年两组患者步行实验后的Borg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1年后其6分钟步行实验后的Borg评分较干预6个月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其6分钟步行实验运动后的Borg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8.观察组患者干预1年后的二氧化碳通气当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公斤摄氧量、MET值及左室射血分数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上述指标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9.干预1年内实验组患者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它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7.69%)明显低于对照组(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心功能改善、患者自我效能、心理弹性、康复依从性、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的提高均起到积极作用,有效减少了吸烟患者的数量,降低了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后的自我感觉劳累程度,再梗死及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出院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全程心脏康复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孙小沛[5](2020)在《下肢被动运动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心脏康复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下肢被动运动(PLM)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心脏康复(CR)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所收治的符合研究入组标准且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本研究的67例PCI后的老年AMI患者(年龄≥60岁)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33人)和下肢被动运动组(34人),下肢被动运动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介入治疗6小时后行PLM,30转/分,持续20分钟,每天2次,共5天;住院期间记录两组患者PCI后院内总步数并于出院时给予固定运动处方;收集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30天时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心功能指标(心肌耗氧量(M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损伤标志物(CK、CK-MB、hs-Tn I)、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精神心理状态及因症状再就诊的相关资料。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两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心功能分级、心肌梗死部位、冠脉狭窄支数、植入支架数、术后院内行走步数及药物治疗方案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2、心肌损伤标志物:两组间CK、CK-MB、hs-Tn I在入院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入院时相比,两组在出院时CK(下肢被动运动组:181.49±194.40 U/L vs 735.63±899.00 U/L,P<0.05;常规治疗组:249.23±272.75 U/L vs 996.88±861.33U/L,P<0.05)、CK-MB(下肢被动运动组:35.64±44.78 U/L vs 76.42±88.28U/L,P<0.05;常规治疗组:47.13±42.86U/L vs 112.36±106.72 U/L,P<0.05)、hs-Tn I(下肢被动运动组:3.81±4.21 ng/ml vs 21.45±19.93 ng/ml,P<0.05;常规治疗组:5.45±3.17 ng/ml vs 31.44±19.76 ng/ml,P<0.05)均明显降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下肢被动运动组在出院时CK(181.49±194.40U/L vs 249.23±272.75 U/L,P>0.05)、CK-MB(35.64±44.78 U/L vs 47.13±42.86U/L,P>0.05)、hs-Tn I(3.81±4.21 ng/ml vs 5.45±3.17 ng/ml,P>0.05)无明显差异。3、心功能:两组间MCO在入院时无明显差异(P>0.05)。与入院时相比,下肢被动运动组MCO在出院30天时明显下降(7196.62±1145.51 vs 7982.76±1665.86,P<0.05),常规治疗组MCO在出院30天时无明显差异(7832.17±603.77 vs8138.83±942.08,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下肢被动运动组MCO在出院30天时无明显差异(7196.62±1145.51 vs 7832.17±603.77,P>0.05)。两组间LVEF在入院时无明显差异(P>0.05)。与入院时相比,下肢被动运动组LVEF在出院30天时明显升高(59.06±6.29%vs 57.09±6.40%,P<0.05),常规治疗组LVEF在出院30天时无明显差异(56.67±6.54%vs 57.67±6.19%,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下肢被动运动组LVEF在出院30天时无明显差异(59.06±6.29%vs 56.67±6.54%,P>0.05)。4、血脂:两组间TC、TG、HDL-C、LDL-C在入院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入院时相比,两组TC在出院30天时均明显降低(下肢被动运动组:3.27±0.63mmol/L vs 4.52±0.88mmol/L,P<0.05;常规治疗组:4.01±1.05mmol/L vs 4.72±1.11mmol/L,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下肢被动运动组TC在出院30天时明显降低(3.27±0.63mmol/L vs 4.01±1.05mmol/L,P<0.05)。与入院时相比,两组TG在出院30天时无明显差异(下肢被动运动组:1.42±1.03 mmol/L vs 1.48±1.03 mmol/L,P>0.05;常规治疗组:1.65±0.79 mmol/L vs 1.13±1.33 mmol/L,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下肢被动运动组TG在出院30天时无明显差异(1.42±1.03 vs 1.65±0.79,P>0.05)。与入院时相比,两组HDL-C在出院30天时明显升高(下肢被动运动组:1.18±0.41mmol/L vs 0.96±0.30mmol/L,P<0.05;常规治疗组:1.10±0.27mmol/L vs 0.96±1.99mmol/L,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下肢被动运动组HDL-C在出院30天时无明显差异(1.18±0.41 mmol/L vs 1.10±0.27 mmol/L,P>0.05)。与入院时相比,两组LDL-C在出院30天时明显降低(下肢被动运动组:2.10±0.61mmol/L vs 2.91±0.70mmol/L,P<0.05;2.32±0.87mmol/L vs 3.00±1.08mmol/L,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下肢被动运动组LDL-C在出院30天时无明显差异(2.10±0.61 mmol/L vs 2.32±0.87 mmol/L,P>0.05)。5、焦虑抑郁评分:两组间SAS、SDS评分在干预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入院时相比,两组SAS评分在出院30天时均明显降低(下肢被动运动组:49.29±5.48 vs 54.29±6.59,P<0.05;常规治疗组:52.21±5.87 vs53.26±6.24,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下肢被动运动组SAS评分在出院30天时显着降低(49.29±5.48 vs 52.21±5.87,P<0.05)。与入院时相比,两组SDS评分在出院30天时均明显降低(下肢被动运动组:35.32±9.87 vs 41.58±9.22,P<0.05;常规治疗组:37.36±8.72 vs 42.58±10.23,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下肢被动运动组SDS评分在出院30天时无明显差异(35.32±9.87 vs 37.36±8.72,P>0.05)。6、出院30天内因症状就诊率: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2.94%vs 9.10%,P>0.05)。结论:在早期心脏康复中施行PLM可有效改善因AMI行急诊介入治疗手术的老年患者的心功能及焦虑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诊疗积极性。提示该运动疗法可安全、有效地运用于老年AMI患者PCI后的早期CR中。

张钦钦[6](2020)在《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的认知水平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基于知信行模式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案,比较常规健康教育与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康复效果,以期为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知识宣教和心脏康复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1.根据成组设计中两样本均数比较的样本含量估算,确定每组所需研究对象为45例,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自2019年2月至5月在河南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抽取的信封中的数字,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干预组。最终纳入对照组41例、干预组43例患者。2.两组患者在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本研究所需量表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生活质量水平、心理状态等,干预组采取以知信行模式为依据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方案进行指导,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及康复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疾病知信行水平、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健康行为的改善效果。4.观察指标:量表评价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得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广泛性焦虑量表-7项(GAD-7)和健康问卷-9项(PHQ-9)量表得分;实验室数据指标: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值、LDL-C值、血压值、LVEF值;健康行为指标: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吸烟情况;5.采取EXCEL数据表格录入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所用统计方法有:统计描述,卡方检验(x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干预前年龄、民族、性别、居住地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个数及工作情况、家庭收入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和既往病史、冠脉病变情况、置入支架个数等疾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110.473,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SF-36量表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5.797,P<0.05)。干预组患者尤其在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心理健康这四个维度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4.干预前两组患者GAD-7、PHQ-9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量表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吸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吸烟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6个月血压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后1个月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长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3个月、6个月干预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长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干预效应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3.852,P<0.05)。结论1.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效果良好,知信行模式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树立健康的信念和态度,降低疾病的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经过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患者的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血压情况控制良好,吸烟情况得到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轻,SF-36生活质量量表得分提高。3.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量表可以作为衡量患者术后健康教育、疾病认知、行为改善的评价指标。

王丽婷[7](2020)在《时机理论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照顾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照顾者在整个照护期间的真实感受及需求,归纳其需求特点和内容,在时机理论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探讨时机理论对照顾者照顾能力、照顾负担及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与作用。方法第一阶段:TIR护理干预方案的制定1.半结构访谈:采用立意取样法抽取2018年10月至2018年12月内蒙古某三甲医院关节外科符合纳排标准的55名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照顾者作为访谈对象,按照时机理论将膝关节置换照护过程确定为5个阶段,分别为:(1)诊断期:从患者入院至决定手术之前;(2)围手术期:从患者决定手术至术后病情稳定,结束相关治疗;(3)出院准备期:从患者结束相关治疗至办理出院;(4)调整期:从患者出院回归家庭至术后3个月;(5)适应期:患者术后4到6个月,在此基础上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对符合研究条件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照顾者进行各个阶段的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资料分析,了解照顾者在疾病不同阶段的照护需求,并拟定时机理论(Timing It Right,TIR)护理干预方案。2.专家小组会议法:邀请5名骨科护理专家和2名骨科临床专家就半结构访谈拟定的TIR护理干预方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进行评价、讨论和修改。最后,确定TIR护理干预方案并制定《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照顾者健康教育手册》。第二阶段:TIR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价采用类实验研究,通过便利抽样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内蒙古某三甲医院关节外科符合纳排标准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为避免同一病室的研究对象相互沾染,将关节外科前后组用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病区常规护理,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照顾者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包括术前准备、术后饮食、用药以及如何协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和使用辅助器具等;出院前强调复查、持续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出院后给予常规随访。干预组患者入院后,发放《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照顾者健康教育手册》并实施TIR护理干预,包括院内干预和院外干预,院内干预包括诊断期、围手术期、出院准备期三个阶段,进行面对面交流、指导与示范;院外干预包括调整期、适应期两个阶段,主要采取定期电话、微信、视频、互助团体、门诊复查及家庭访视。采用家属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照顾者负担量表及HSS功能评分量表,分别在干预前、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及6个月进行效果评价。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结果第一阶段:TIR护理干预方案的制定1.半结构访谈:按照时机理论归纳出五个不同阶段的照顾需求,分别为:诊断期:(1)情感支持(2)疾病相关知识(3)经济及照顾技能支持;围手术期:(1)手术相关信息(2)术后照顾要点及注意事项(3)症状管理(4)术后康复指导(5)情感支持(6)经济援助;出院准备期:(1)办理出院手续(2)院外康复计划(3)后续治疗信息(4)情感支持(5)患者角色转换;调整期:(1)提供居家照顾知识及康复技能(2)延续护理服务(3)居家环境调试(4)情感支持(5)团体互助;适应期:(1)回归社会指导(2)提供疾病预防知识(3)情感支持(4)社区医疗机构信息。2.专家小组会议法:共7名专家对拟定的TIR护理干预方案进行评价、讨论和修改,最终确定TIR护理干预方案。专家的积极性系数为1,专家权威系数为0.87。第二阶段:TIR护理干预方案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本阶段研究最终纳入有效样本量为65例,对照组32例,干预组33例。干预前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和照顾者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结果显示:(1)干预组在各测量点的家属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P<0.001)。(2)干预组在各测量点照顾者负担量表总分及个人负担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责任负担得分在出院时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3个月、6个月得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顾负担总分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P<0.001)。(3)干预组在各测量点HSS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P<0.001)。结论通过半结构访谈,了解到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照顾者在疾病不同阶段其照顾需求呈动态变化,并根据不同阶段照顾需求拟定TIR护理干预方案。经过专家小组会议法进行方案的最终确定并应用,效果显着,有助于提高照顾者的照顾能力,减轻照顾负担,进而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为时机理论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照顾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汤佳[8](2020)在《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而健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刻不容缓。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大型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医疗任务,目前存在着病人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所患疾病比例中,高血压、精神疾病、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占绝大多数,慢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互相影响,这让在面临一般急性疾病后的患者在治疗后,会遇到更多的临床心理问题、生活自理能力问题,这使得康复时间变得更加漫长,而且需要投入更多介入措施,这在无形之中给大型公立医院增加了很多负担。大型公立医院通过快速康复等手段,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了医疗资源,更快的周转了病床。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虽然身体疾患更快速的被治愈,可心理状况还没有能够达到满足立即返回家中的标准。平均住院日的缩短,不利于患者和医生产生良好的信任关系,而医生的短期治疗容易引起患者疾病治愈后复发,医生需要和患者保持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需要对患者进行连续的照护。因为患者难以控制病情或是病后匮乏的照护,而产生的入院治疗和使用药物的费用,对于医保部门的经费是极大的浪费。本研究立足于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进行论述。目的为了健全我国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弥补服务体系中的断层。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达到新的高度。目前国内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只注重疾病本身的诊治,对于每一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而言,主要负责大部分百姓的医疗救治,却存在目前患者数量众多、现有医疗规模的限制、病患床位相对紧张等日益突出的问题。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具体的服务形式,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急救、院中急性期照护、中期照护、长期照护、终末期照护,而目前在国内中期照护处于缺失状态,不仅造成了老年患者非计划性重返病房,浪费医疗资源,还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方法从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入手,分析中期照护模式存在的必要性,阐述中期照护的理论、模式、软硬件,并以医联体中骨科、卒中、胸痛中期照护病房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中医药在中期照护领域中的作用,对目前医联体中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的存在的技术和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来探讨中期照护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同时在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是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其中理论研究先对国内外内的中期照护模式进行梳理,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探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是一种契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有助于老年医疗服务的整体化和延续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追溯了老年医疗服务的历史沿革和相关构成。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老年医疗服务古已有之,从衰老理论、预期寿命延长和疾病谱的转变等方面来论述构建整体化老年医疗服务的必要性;对目前国内提供的老年医疗的服务内容进行阐述,包括健康科普、院前救治、急性期照护、长期照护和终末期照护,急性期照护和长期照护之间存在断层,有些急性病出院后患者,因为未得到有效和安全的中期照护,导致非计划性重复入院或者身体功能未能良好恢复,甚至于致残,直接进入长期照护模式。还论述了中期照护相关概念及模式。明确阐述了中期照护模式的定义、照护对象和形式,以及开展中期照护所需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对三家医院的2400名老年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中期照护的需求与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并运用服务链理论、持续照顾理论、协同论对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医疗服务是个整体的产品概念,而由于卫生体制等原因,本应该形成一条“价值链”的医疗服务流程,却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关注并落实老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中各个方面的需求,是“持续照护”的理论最本质的核心点。“持续照护”让有着个性化需要的老人最大可能在固定熟悉的场所长期居住,以此受到良好的照顾。相关理论支撑了中期照护模式产生的必要性。为了阐述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的可行性,先从理论方面进行论述。医联体是在中国现有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不同层次医疗机构联合而成的组织构架,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形势堪忧,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有效落实进行中期照护服务,它对于连续性健康管理的实行十分重要,同时还有政府支持、资源优势互补、更为便捷、提高收入、降低费用等优势,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三方面都具有理论可行性,因此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势在必行。随后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老年患者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服务的有效性。取样扬州苏北人民医院肩袖损伤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其中52例为观察组,在医联体下汤汪骨科联合病房行中期照护,48例未行中期照护为对照组,对其行术后康复效果比对及UCLA评分统计学比较,显示行中期照护更加有效;取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患者300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62例作为观察组至医联体下木渎卫生院进行中期照护,138例作为对照组未接受,通过ADL量表、GDS-15量表、FRA量表、EQ-5D量表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示中期照护对急性期后老年脑卒中患者有着显着的临床效果,是一种能创造高附加值的新型照护模式,老年患者脑卒中后越早实施中期照护,效果越好;取样泰州市人民医院急性心梗行CPI手术患者208例,分为两组,其中有100例作为观察组转入高港区人民医院进行中期照护,108例出院回家普通康复未接受中期照护,通过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及术后并发症出现比例进行比较,显示中期照护有益于急性心梗CPI术后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实现了安全性与有效性兼得的身心康复效果。本文也对中期照护的中医药优势,在医联体下开展中期照护的政策、技术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补充说明。在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中医药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入手,分析了中期照护中中医药可以产生的相关作用,如如在情绪、饮食、用药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运作较好,如中医骨伤专业历史悠久,和西医骨伤结合,在中期照护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期照护服务中要继续加强中医药理论的挖掘,促进中医药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强化中医药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让中医药这一我国文化瑰宝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绽放绚烂光彩。对医联体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期照护服务目前存在的政策及技术问题进行梳理。康复技术和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是中期照护服务中较为关键的两样技术,对医联体内实施中期照护(主要为康复治疗)的调查显示,基层康复医疗的能力较弱,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在国内刚刚发展,尚未能推广使用。他问题还包括医保支付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三级医院无力开展相关服务、软硬件标准尚未形成、绩效分配方案待确定、利润待提高、具体疾病效果评价指标缺乏以及老人多重用药、谵妄管理、跌倒和误吸等相关问题都需要关注。对医联体下中期照护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互联网医院的兴起对中期照护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介绍了“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及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并以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相关服务对中期照护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来论证“互联网+”的中期照护模式大有可为;日间手术普及也为中期照护开展打开市场,医联体模式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应加强协作,医院主要负责为患者进行日间手术,并在手术后将患者送往社区医疗机构继续进行中期护理治疗,以苏北人民医院日间手术患者在家康复和社区中期照护随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日间手术后社区中期照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度,促进患者康复。增加了中期照护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在服务类型上更加多样,服务模式上更加完善,服务衔接上更加连续,具备了完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信息平台难以共享、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老年护理与康复人才短缺等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结果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找出最适合中期照护服务的医疗组织环境,即在医联体中社区或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不仅符合国家上下转诊、急慢分治的要求,且有利于老年患者恢复身体机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打造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足是研究主要以理论推断为主,样本量较少,外推行有一定局限。结论伴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对巨大的老年医疗需求,需要通过中期照护这一模式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断层,以面对具有复杂需求的老年患者,同时有效衔接并整合医疗资源。在医联体中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中期照护服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以有效弥补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断层的较好模式。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9](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指出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徐晋峰[10](2019)在《机械加载治疗心肌梗死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心肌坏死,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十分严重的疾病,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危重症,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心肌梗死后会发生剧烈的炎症反应、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纤维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进而引起异常的心室重构,严重影响心功能,最终导致心力衰竭。除传统的药物干预和介入治疗外,运动康复作为心梗后心脏康复的关键环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实验室自主研发了一种能够模拟人体主动运动的物理康复治疗仪器—脉冲式关节机械加载。前期研究表明,机械加载通过对滑膜关节实施的微小机械应力达到模拟机体主动物理运动的治疗效果,已经证实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我们的近期实验还表明,膝关节机械加载可以有效地改善肥胖小鼠的肥胖和脂肪肝。但有关机械加载是否能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损伤的作用尚未研究。研究目的本实验研究动物使用雄性Wistar大鼠,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创建心肌梗死模型。我们已知炎性反应在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提出假设:机械加载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物理康复理疗方式,通过下调NFκB和MMP信号通路降低异常炎性反应修复心肌损伤,限制心脏重构,恢复心脏功能。实验方法本实验分组为三组,分别是假手术对照组(Sham),心梗模型组(MI)和机械加载治疗组(MI+Loading)。用机械加载仪器对大鼠双侧膝关节分别进行加载治疗,加载治疗频率为15 Hz,加载治疗力度为5 N,加载时间为6 min/d,每侧膝关节3 min,每周连续加载5 d,连续加载2、4和8周,Sham组和MI组动物麻醉后膝关节放置在加载平台的定子上,每侧膝关节放置3 min而不进行膝关节机械加载治疗,每隔3天记录大鼠的体重变化。治疗时间点结束后处死大鼠,处死前检测大鼠心电图II导联ST段,处死后分离取出大鼠心脏并分别进行HE染色、TTC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机械加载对心梗大鼠炎症反应和心室重构的影响,验证机械加载在心梗后心肌损伤中的疗效,为临床心脏运动康复治疗心肌梗死提供新的策略。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与Sham组相比,心梗导致MI组大鼠存活率显着下降,经加载治疗后存活率明显提高。加载明显降低了心梗导致的梗死范围。与Sham组相比,心梗组大鼠心电图II导联ST段明显抬高,经加载治疗后ST段抬高幅度显着减低(p<0.05)。与Sham组相比,MI组大鼠心脏质量指数、心室指数明显增加,机械加载治疗后,心脏质量指数、心室指数明显减低(p<0.05)。与Sham组相比,心梗组大鼠左心室壁厚度明显减少,经加载治疗后左心室壁厚度明显改善(p<0.05)。心脏组织学结果表明,心梗导致心肌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和心肌纤维化,通过加载治疗后,炎性细胞数和胶原容积分数明显改善(均为p<0.05)。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显示,心梗导致大鼠心肌NF-κB p65、IL-6和MMP-9蛋白表达升高,机械加载能够抑制心肌NF-κB p65、IL-6和MMP-9蛋白的表达(均为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NF-κB p65与IL-6、NF-κB p65与MMP-9和IMMP-9与IL-6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均为p<0.01)。结论膝关节机械加载能够通过降低NF-κB p65和IL-6表达从而改善心梗后炎症反应。同时,膝关节机械加载能够通过降低MMP-9表达从而减少心肌纤维化和缓解心梗后不良心室重构。综上所述,机械加载可以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损伤,该治疗作用可能与机械加载减轻心梗后炎症反应和抑制心室重构有关。

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适时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适时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现状
    3 相关理论基础
    4 研究目的
    5 研究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工具
        2.1 问卷维度、条目设定
        2.2 问卷编制注意事项
        2.3 问卷质量评定
        2.4 问卷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过程
        3.2 统计学方法
        3.3 质量控制
    4 结果
        4.1 基本资料
        4.2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现状
        4.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单因素分析
        4.4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4.5 心血管科护士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4.6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管理阻碍因素
    5 讨论
        5.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有待提高
        5.2 影响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管理的因素
        5.3 心血管科护士二级预防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相关
        5.4 提高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管理建议
    6 结论
第二部分 冠心病患者对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对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访谈主题
        2.2 访谈过程
        2.3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 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需求的分析
    4 讨论
        4.1 关注冠心病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是二级预防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4.2 个性化、切实可行的二级预防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4.3 提升心血管科护士循证实践能力,建立循证实践方案
    5 结论
第三部分 证据综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检索策略
        2.3 证据评价标准
        2.4 证据评价过程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4 讨论
        4.1 纳入证据的指南/共识发表现状和质量评价分析
        4.2 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相关证据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
        4.3 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本土化指南与患者指南制定的启示
    5 结论
第四部分 证据传播
    1 构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初稿
        1.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冠心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管理方案》专家论证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3 结论
    3 小结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局限性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国内外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心血管科护士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知-信-行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2 冠心患者半结构式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3 Pubmed文献库检索策略
    附录4 中国知网文献库检索策略
    附录5 AGREEⅡ评价条目
致谢
个人简介

(2)基于时机理论的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意义
    4 研究设计
第二部分 基于TIR构建DAS康复方案
    1 DAS 康复方案初稿的形成
    2 德尔菲法专家函询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TIR的DAS康复方案的应用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小结
    1 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局限
    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4)依托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在急性心梗行PCI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心脏康复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意义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工具
    4 干预措施
    5 统计学方法
    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7 伦理问题
结果
    1 两组患者样本流失情况比较
    2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 两组干预6个月与1年的各项危险因素水平的比较
    4 两组患者心脏康复前后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
    5 两组患者心脏康复前后的PHQ-9评分与GAD-7评分比较
    6 两组患者戒烟情况比较
    7 两组患者康复依从性比较
    8 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比较
    9 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后Borg量表评分比较
    10 两组患者心肺功能的比较
    11 两组患者再梗死及其它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讨论
    1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危险因素水平的影响
    2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一般自我效能的影响
    3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PHQ-9及GAD-7 评分的影响
    4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戒烟情况的影响
    5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
    6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
    7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 6 分钟步行实验后 Borg 量表评分
    8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9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1 研究的局限性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5)下肢被动运动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心脏康复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中止及脱落试验标准
    2.2 主要仪器
    2.3 诊断标准
        2.3.1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2.3.2 心功能分级诊断标准
        2.3.3 焦虑抑郁自评量表
        2.3.4 自我感知劳累程度分级
    2.4 研究分组
    2.5 方案实施
        2.5.1 基础用药
        2.5.2 适应症
        2.5.3 具体方案
        2.5.3.1 住院期间
        2.5.3.2 出院 30 天
        2.5.3.3 注意事项
    2.6 观察指标
        2.6.1 一般临床资料
        2.6.2 两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心功能指标比较
        2.6.3 两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
        2.6.4 两组患者焦虑(SAS)、抑郁(SDS)评分比较
        2.6.5 两组患者出院30天内因症状就诊率比较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心功能指标比较
    3.3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3.4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比较
    3.5 两组患者出院 30 天内因症状就诊率比率
第4章 讨论
    4.1 AMI患者PCI术后行PLM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
    4.2 AMI患者PCI术后行PLM对心肌耗氧量的影响
    4.3 AMI患者PCI术后行PLM对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4.4 AMI患者PCI术后行PLM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4.5 AMI患者PCI术后行PLM对精神心理的影响
    4.6 AMI患者PCI术后行PLM对患者因症状再就诊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的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时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现状
        1.1.2 心脏康复的现状
        1.1.3 健康教育在冠心病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1.3.1 操作性定义
        1.3.2 知信行理论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量计算
        2.1.2 研究对象
        2.1.3 纳排标准
    2.2 研究方法与内容
        2.2.1 干预组
        2.2.2 对照组
    2.3 干预评价指标及资料收集方法
        2.3.1 量表评价指标
        2.3.2 实验室评价指标
        2.3.3 健康行为评价指标
        2.3.4 资料收集方法
    2.4 质量控制
        2.4.1 研究设计阶段
        2.4.2 研究实施阶段
        2.4.3 调查结束
    2.5 伦理原则
        2.5.1 知情同意原则
        2.5.2 不伤害原则
        2.5.3 保密原则
    2.6 统计学处理
    2.7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资料比较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的得分比较
        3.2.1 干预前得分比较
        3.2.2 干预后得分比较
        3.2.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知信行水平量表的得分比较
        3.3.1 干预前得分比较
        3.3.2 干预后得分比较
        3.3.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3.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分比较
        3.4.1 干预前得分比较
        3.4.2 干预后得分比较
        3.4.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
    3.5 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值、LDL-C值、LVEF值的比较
        3.5.1 组间比较
        3.5.2 组内比较
    3.6 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在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长度的比较
        3.6.1 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
        3.6.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7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患者血压情况改变的比较
    3.8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抽烟人数情况改变的比较
4 讨论
    4.1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生活质量
    4.2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4.3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PCI术后焦虑、抑郁的情绪
    4.4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PCI术后健康状况
    4.5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4.6 今后的研究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附录B 一般人口学资料
附录C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
附录D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知信行水平评估量表
附录E 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附录F 患者健康问卷-9项量表(PHQ-9)
附录G 患者疾病资料(医护人员填写)
致谢
论文发表及课题基金申请情况

(7)时机理论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照顾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时机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3 操作性定义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5 技术路线图
第一阶段 时机理论指导下TKA患者照顾者护理干预方案的制定
    1 半结构访谈
    2 专家小组会议法
    3 确定TIR护理干预方案
    4 制定《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照顾者健康教育手册》
    5 讨论
第二阶段 时机理论指导下TKA患者照顾者护理干预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研究方法
    4 资料收集与评价
    5 资料分析
    6 质量控制
    7 伦理原则
    8 结果
    9 讨论
结论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时机理论在中老年患者疾病照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现状和述评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述评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及相关构成
    1 老年医疗服务历史沿革
        1.1 古代老年医疗服务历史记载
        1.2 现代老年医疗服务现状
    2 构建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2.1 自然衰老的需求
        2.2 预期寿命的延长
        2.3 疾病谱的转变
    3 当前老年医疗服务主要构成
        3.1 健康科普
        3.2 院前急救
        3.3 院内救治(急性期照护)
        3.4 长期照护
        3.5 终末期照护
        3.6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断层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期照护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1.1 中期照护
        1.2 中期照护对象
        1.3 中期照护模式
    2 开展中期照护服务需要的软硬件
        2.1 硬件条件
        2.2 软件配备
    3 老年患者中期照护需求相关性分析
        3.1 出院老年患者的中期照护需求问卷分析
        3.2 结果分析
    4 相关理论基础
        4.1 服务供应链理论
        4.2 持续照顾理论
        4.3 协同理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研究
    1 医联体的概念及成效
        1.1 医联体的概念
        1.2 医联体建设成效
    2 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
    3 在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行中期照护的理论可行性
        3.1 政治可行性
        3.2 经济可行性
        3.3 技术可行性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行中期照护的实践可行性研究
    1 扬州广陵汤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中期照护
        1.1 肩袖损伤患者康复不足
        1.2 肩袖损伤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1.4 实证分析
    2 苏州木渎卫生院卒中中期照护
        2.1 卒中患者康复不足
        2.2 卒中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2.4 实证分析
    3 泰州高港区人民医院心梗中期照护
        3.1 心梗患者康复不足
        3.2 急性心梗患者中期照护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3.3 中期照护医护人员分工
        3.4 实证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医特色的中期照护条件分析及实践
    1 中医的独特理论和临床优势
        1.1 丰富的中医理论优势
        1.2 非药物治疗的临床优势
        1.3 多管齐下的兼并优势
    2 中期照护中的中医应用
        2.1 情绪护理
        2.2 饮食护理
        2.3 中药护理
        2.4 恢复护理
    3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期照护的中医实践
        3.1 扬州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中的中医工作室
        3.2 中期照护的中医骨伤应用
    4 中医特色中期照护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加强对中医中期照护理论的挖掘
        4.2 促进中医中期照护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4.3 强化中医中期照护服务的网络建设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期照护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 老年康复技术不成熟
        1.1 医务人员中期照护康复技术应用调查
        1.2 医联体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现状
    2 老年综合评估技术未普及
        2.1 老年综合评估内涵
        2.2 老年综合评估流程
        2.3 在中期照护服务中的应用
        2.4 老年综合评估的效用
        2.5 实践应用尚未普及
    3 医保支付方式需转变
        3.1 工作机制要创新
        3.2 付费方式要协同
        3.3 收费标准要统一
    4 其他相关问题
        4.1 三级医院无力开展
        4.2 硬件设施尚无标准
        4.3 软件配备缺乏规范
        4.4 绩效分配有待确定
        4.5 药品耗材利润不高
        4.6 具体疾病指标缺乏
        4.7 老年多重用药需关注
        4.8 谵妄管理有待加强
        4.9 吞咽误吸需要重视
    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期照护发展前景与机遇
    1 “互联网+”医院为中期照护带来新机遇
        1.1 “互联网+”中期照护模式
        1.2 大数据在中期照护中的应用
        1.3 苏北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中期照护实践
    2 日间手术开展为中期照护带来新市场
        2.1 日间手术概念
        2.2 日间手术适用范围
        2.3 基层医疗机构日间手术中期照护成效
        2.4 日间手术普及为中期照护开展带来市场
        2.5 推广医联体日间手术中期照护信息化平台
    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1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成
    2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存在问题
        2.1 管理体系条块分割
        2.2 信息平台难以共享
        2.3 医保报销与服务脱节
        2.4 老年医学统领机构缺乏
        2.5 老年护理、康复人才短缺
    3 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3.1 探索整合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3.2 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信息档案
        3.3 整合医保方式和服务模式
        3.4 建立区域老年医学中心
        3.5 加强护理、康复人才的培养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2.1 研究意义深远
        2.2 研究内容创新
        2.3 研究方法创新
    3 研究不足
    4 研究展望
        4.1 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入
        4.2 实证研究将更具经验
        4.3 指标模型将更加细化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10)机械加载治疗心肌梗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及配制
        1.3.1 实验试剂
        1.3.2 试剂配制方法
    1.4 实验方法
        1.4.1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构建和分组
        1.4.2 膝关节机械加载治疗
        1.4.3 动物标本留取
        1.4.4 主要实验方法
        1.4.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机械加载改善心梗大鼠生存率
    2.2 机械加载降低心梗大鼠II导联ST段
    2.3 机械加载改善心梗大鼠心肌梗死范围
    2.4 机械加载改善心梗大鼠炎性反应
    2.5 机械加载改善心梗大鼠心肌纤维化
    2.6 机械加载缓解心梗大鼠心室重构
    2.7 机械加载抑制NF-κBp65、IL-6和MMP-9 蛋白表达
    2.8 相关性分析
讨论
    3.1 关于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
    3.2 检测指标的选择
    3.3 实验结果
    3.4 实验局限性
    3.5 运动康复治疗心肌梗死的优势
    3.6 机械加载治疗心肌梗死的优势
    3.7 机制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心肌梗死后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适时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和心脏康复护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D]. 石瑞.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时机理论的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张晓萌.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3]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4]依托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在急性心梗行PCI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D]. 荣山伟. 青岛大学, 2020(01)
  • [5]下肢被动运动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心脏康复中的作用[D]. 孙小沛. 南昌大学, 2020(08)
  • [6]基于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的效果评价[D]. 张钦钦. 河南大学, 2020(02)
  • [7]时机理论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照顾者中的应用研究[D]. 王丽婷.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中期照护视角下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研究[D]. 汤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10]机械加载治疗心肌梗死的机制研究[D]. 徐晋峰.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适时康复训练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