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快速检测用户电能表计运行是否正常(论文文献综述)
徐嘉[1](2021)在《某计量全兼容流水线项目风险管理》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全球能源需求的压力日渐增大。中国作为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大国之一,肩负着推动能源转型重大责任。为契合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战略方针,2019年国家电网提出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理念。智能电能表等计量设备作为建设计划中先行布局的智能终端,将迎来基数和技术上的重大革新。面对智能电能表需求量的增加,全国各省级计量中心势必要对现有的检定系统进行扩容升级。S省计量中心创新投建的全兼容检定流水线,能在检定量和检定范围上有效提升检定能力,是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强力保障。如何将S省计量中心流水线项目的建设经验进行整理,通过研究将风险管理经验进行推广,是本文重点的研究方向。本文先是介绍了全兼容流水线项目的研究背景、思路、内容及文章的理论基础,初步构建起了项目风险管理的知识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寻出影响全兼容流水线项目的风险因素清单,然后邀请相关专家,通过德尔菲法对清单进行筛选和鉴别,并分析出造成各项风险因素的原因。本阶段共识别出四大类十四种不同的风险因素,包含技术风险、需求风险、安装调试风险和管理风险。论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权重衡量,然后运用DEMATEL法进行了风险因素间的关联性分析,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项目目标层及准则层的建设风险进行了评价,得出全兼容流水线项目建设风险为低风险的结论。论文的末尾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分别提供了合理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对未来国内其他省市全兼容流水线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张思奇[2](2021)在《配电网虚假线损成因分析与修正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电能在传输过程中伴随着损耗,分析配电网输变电的各个环节,通过合理的电网规划与电力公司管理以控制电能的损耗已经成为各国电力研究的重要方向。在实际配电网日常运行过程中,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存在大量虚假的电量损耗,称之为虚假线损。这些电能量数据与现场实际用电有很大差异的情况,电能量数值无法正确反映实际电能量。一方面这类虚假的电量损耗并不能真实反映实际线损数据,对线路线损指标的分析、制定线损措施带来干扰。另一方面,虚假线损由于多反映为电表侧的异常,导致经常出现电力企业派人到现场却发现电表正常的情况,给电力企业的日常运行造成额外负担。因此,研究虚假线损,精确定位虚假线损并修复,对电力企业的运营决策以及对线损的进一步研究都有积极的意义。论文主要对用户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电表数据及其过程进行分析,结合虚假线损与管理线损的区别,对虚假线损的成因与特点进行研究,设计了有效的虚假线损分析与处理算法,建立了一套虚假线损精确定位与修正的方案。该方案可以自动检测虚假线损并修正,大大降低了异常数据误判为管理线损的可能性。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虚假线损的分类与成因分析方法。通过对用户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电表数据及其过程进行研究,结合虚假线损与管理线损的区别,形成了完整的虚假线损分类与对应成因。2、研究了虚假线损精确定位方法。通过对用户信息采集系统中用户电表示值进行异常因子检测法,确定可能存在虚假线损的异常电表与对应区间段。之后对该电表正常工作时示值曲线归一化后聚类,得到用户的用电行为特征曲线。最后将异常电表示值曲线与用电特征曲线作相似性判断,判断是否符合用电行为特征,用以判断该异常曲线是否符合虚假线损特征。3、构建了虚假线损修正方法。通过对已确定的虚假线损曲线作数据异常度判断,如果数据异常度低,可以采用结合用户用电负荷曲线的插值法处理。如果数据异常度较高,采用PSO-BP神经网络或WOA-BP神经网络结合影响用电量的因素预测用电负荷修正。
黄家豪[3](2021)在《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电力营销发展规划》总体目标,为了加快营销计量、抄表、收费的标准化建设和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为进一步提升公司集约化、精益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水平,必须全面的建设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以下简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了实现国家电网公司系统范围内电力用户的“全覆盖、全采集”目标,未来将会有效改变长时间以来无法完整、及时、准确掌握电力用户信息的现状,满足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个层面、各个专业对于电力用户用电信息的急切需求,历史性地推动了电力行业在现代化管理的水平。现在的电力企业发展重点已经从原先的生产发电深入到提高用户体验以及加强用电管理,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对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而言,在功能、安全性、实时性、监测点范围及采集内容等方面都面临着非常高的要求。同时,现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与城市的建设也要跟上,特别是在农村电网建设这方面,不能让城乡电网建设出现落后的情况。所以,在符合国家电网总体发展的需求这个大前提下,科学有效的建设一套智能化、效率极高的用户信息采集系统势在必行,不仅能有效的为电网智能化提供支撑,还可以提升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让广大用电客户感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捷。本文研究的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对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进行分析,对主站、采集终端、通信信道三个构架提出统一规划,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功能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结合营销采集业务人员的现状提出需求分析,对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前期理论进行研究。在对系统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体系结构设计构架,从而建设整个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根据电力公司对采集系统的需求与主体架构设计,提出了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具体的功能设计方案,主要通过前置机功能、数据采集管理、查询统计、档案管理、预付费管理、用电分析、线损分析等功能来对系统进行具体策划。本文开发语言选用Java开发语言、结构化查询语句(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以下简称SQL数据库、B/S系统架构、Windows IIS开发平台进行实现,最后进行系统的安全测试和性能测试。
陈月波[4](2021)在《全费率智能电能表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电能是现今人类文明发展的必须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分布式发电、分布式储能、电能市场自由交易等越来越普及,电能作为商品交易也越来越被人们认可。以往的电能表已不能满足市场越来越丰富的计量需求。论文研究开发了一种全费率的智能电能表,其抛开了以往臃肿的电能表的设计方案,将费率功能从本地计算存储迁移到远程服务器中,本地电能表仅进行数据的存储与通讯的工作,从而做到费率计算灵活多变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本文从硬件到软件、从终端到后台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电能表设计的技术要求和功能需求,在不增加电能表硬件负担的同时将电能表变为智能终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自定义功能。本文最后按照国家电网对电能表的技术要求进行了测试实验,并利用全费率电能表的数据量大、采样丰富的优势进行了K-means聚类分析,实验采用按电价时段加权的方式进行分类研究,得出主要的几种用电客户的用电曲线以及大致用电习惯并分析找出离群点,可以供电力销售人员将异常用电用户数据导出以便后续处理。实验结果最终证明本文所设计的全费率智能电能表性能可靠、扩展能力优秀。
王川[5](2020)在《基于配网线路同期线损计算的配网线路线损管理》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用电需求的逐年增长,配网运行管理的精细化需求日渐提高,供电企业对中压配网线路的线损管理重视程度得到增强,从供电质量角度出发,降低中压配网线路线损可以提高配网线路的供电质量,使用户得以使用更加稳定、更加优质的电能;从企业利益角度出发,降低中压配网线路线损可以减少企业损失,变相提高售电量,提高企业效益。因此,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电能质量角度,在配网精益化管理的内容中,配网线路损耗管理的重要性日渐提高。国家电网公司全力推进“四分”线损管理,结合10千伏分线同期线损管控需求,论文完成了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优化配置与多源数据融合的中压配电网关键损耗环节精准辨识技术研究,设计研制了新型的一二次融合移动式计量装置:按照网格化体系和目标网架固有特性,提出了基于目标网架的复杂电缆网和架空网的网格划分方法,形成了关口建设改造需求;提出了基于可观加权线损最大化和关口建设成本最小的分阶段关口优化配置方法;制定了关口配置原则和四种典型配置模式,有效指导规范了国家电网公司10千伏分线线损关口建设改造工作。论文提出了多源海量线损数据融合架构体系,提出了多源信息融合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压配电网线损多维度精准辨识。建设完成扬州10千伏分线线损精益化管理示范区,为配电网10千伏分线线损管控和精细化降损提供实践依据,促进了 10千伏分线管理模式在国家电网公司推广应用和配电网精细降损工作的高效开展。
谭铭钊[6](2020)在《基于OFDM的山地、丘陵地区低压集抄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对于电网发展的不断重视,使得电网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快,智能电网被应用在我国的各个领域。随着发展,未来将全面普及低压集抄系统。我国西部地区环境差,地多人少,东部地区地少人密,使得低压集抄系统的应用变得异常的困难,使低压集抄系统的推广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为了进一步提升电网计量计费的准确、高效、安全,就需要对人工集抄系统进行不断地优化,并将OFDM低压集抄系统应用于当前的电力系统中,以此提供更加满足的服务质量,改善人们电网的观念。本课题以山区、丘陵地区为代表,将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设计作为研究内容,从各个方面对低压集抄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背景、低压集抄系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低压集抄系统的结构与组成入手,分析了低压集抄的主站、集中器、采集器、通信模块和RS-485的功能和作用,阐明了OFDM低压集抄系统通信的基本原理、设计原则与需求,为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通过对低压集抄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进行介绍,以此为基础展开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每一种预测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电网计量的集抄;再次,将低压系统的组网方式与载波方案进行合理的对比分析,得到最佳的通信方案,将为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该系统在山地、丘陵地区的应用效果和精度。最后,通讯方式方面,低压集抄系统主要可分为上、下通信方式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前面章节介绍的低压集抄系统的结构为基础,提出了OFDM低压集抄系统。并以广西的山地、丘陵地区为分析对象,在实际台区应用测试新技术,具体得出建设结论。以结论为依据促进广西地区规范建设低压集抄系统,促进广西的山地、丘陵电能采集系统规范应用,提高采集成功率。优化过去落后的抄表方式,有效的提高了电表集抄的精度与效率,降低了系统的误差,为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平稳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黄钰[7](2020)在《智能远程抄表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多种新方法和新技术在远程抄表服务和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抄表服务企业而言,客户的水、电、气、热等数据是抄表服务企业决策的基础。为保证客户的正常生活,还需要对抄表系统中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测,将抄表系统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另外,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客户表计设备管理、故障处理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客户生活造成影响。因此,研发一套智能化、信息化和远程化的远程智能抄表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针对传统旧式表计终端的缺陷,结合目前市场上各类智能表计终端,并收集和审查了国内外相关信息。本文设计了远程抄表系统,系统中智能表计终端通过集中器连接到主机管理系统,将表计终端的数据从客户侧远程传输到企业侧,PC端管理系统通过集中器监控管理智能表计终端设备以及数据。该系统实现了用户水、电、气和热等数据的收集、测量、处理和存储,克服了传统表计终端要人工到客户家里抄写数据的缺陷。首先,本文根据抄表服务企业的工作流程对远程抄表系统由非功能性、功能性视角进行了需求分析。然后,结合系统需求,详细设计软件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整体功能,涵盖有系统软件功能、系统硬件终端及数据库表单的设计。最后,根据系统的设计要求完成远程智能抄表系统的实现。与此同时,论文搭建了一个系统测试环境,用以测试研发出的远程智能抄表系统,具体涵盖有三部分:功能测试、整体测试、性能测试,最终发现基本上满足预期要求。本文研发的远程抄表系统的表计终端通过LORA无线通信技术连接到集中器,集中器通过调制解调器连接到远程后台服务器,所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后台管理系统,系统功能完善、测量准确、通讯可靠,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为扩展集中式抄表系统创造了条件。远程抄表系统的使用能够对人工抄表予以全面替代,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房鑫[8](2020)在《基于GPRS通信的电力抄表智能集中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计量是电力系统生产运行十分重要的一个领域,关系到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对于电力智能抄表系统的研究设计也是我国近年来研究发展中的一个热点方向。采用远程集中抄表系统解决了抄表的地域限制,改善了传统供电方式的局限。电力用户在今后会存在多种用电方式的选择,这也是我国目前电力事业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要求。为了改善当前抄表计量系统的设备稳定性以及远程抄表数据通信的可靠性,本文研究设计了基于GPRS通信的电力抄表智能集中器装置。设计智能抄表集中器设备代替传统抄表计量系统的电能表、采集器、通信终端等设备,实现传统计量设备应用层的三大功能设备一体化集成,优化了电力计量设备的接线方式,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设备运行稳定性。在对当前电力抄表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功能需求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集、计量、数据传输一体化智能集中器的设计方案,选用ATT7022BU三相电能计量芯片用于电能数据的分析处理,并完成电能采集、电能数据分析、GPRS电能数据传输模块设计。在此基础上完成集中器电能抄录程序设计及数据处理平台设计,对集中器的抄录任务管理、自动抄录、中继抄录、GPRS数据传输进行程序优化设计。本文对集中器的系统硬件可靠性、工作运行环境及技术指标、数据通信可靠性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和性能测试。采用GPRS通信方式的智能集中器设计可以实现电能计量的远程数据传输,通信实时性较好,该智能表计的功耗较小,对比传统表计在远距离电力用户电能计量及数据通信稳定性都有所提升。当前设计的集中器硬件系统具有较好的电磁兼容性能。对设计的集中器进行采集功能及数据测量精度的分析验证,设计集中器计量与高精度仪表对比的双计量实验系统对连续10天的数据指标进行分析,设计完成的集中器装置能实现分时段电能数据的统计,对峰谷平时段的有功电量及四象限的无功电量数据进行统计,并能存储60天的各时段电能数据、各相电能信息、各相的实时功率、功率因数、电压信息、电流信息。当前设计完成的集中器的实际有功计量误差在±0.7%以内,集中器的无功计量误差在±1.5%以内。设计的当前集中器计量精度高于我国现应用的有功1.0S,无功2.0S计量电能表计的测量精度,满足对常规电力用户的电能数据信息采集要求。
周湛[9](2020)在《基于神经网络的用户异常用电行为分析》文中认为现阶段,我国智能电网建设飞速发展,信息化采集系统逐渐完备,可采集到的用电数据日益增多,用户用电数据中隐藏着大量信息,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分析用户用电数据,挖掘其中的有用信息,获取不同类型用户用电的相关规律和模式信息,为电力调度和电力服务提供依据。同时异常用电行为也与日俱增。异常用电行为不单给电网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还会对电网设施造成损坏,对电网安全运行造成巨大隐患。因此,异常用电行为检测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一环。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异常用电的主要手段有电能计量装置故障、窃电、电力系统谐波干扰三个原因。本文将从计量装置故障与窃电两大原因入手,深入探究计量装置故障与窃电发生的特征量,从计量装置检测数据和用户用电数据着手,对特征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随后采用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改进的极限学习机算法,对计量装置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划分计量装置中发生的各种故障。然后采用PSO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搭建用户异常用电检测模型,用以识别出用户的异常用电行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电能计量系统原理的分析,分析整理各种电能计量装置故障的特征,并通过对电力计量装置设备中的检测电路数据的采集,采用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改进的极限学习机算法,对计量装置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对各类计量装置故障进行分类,识别出电能计量装置有故障的用户。(2)本文将重点关注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三相不平衡率等九个方面,用于评估和预测目标用户的疑似窃电系数。采用BP神经网络搭建异常用电检测模型,将以上九个指标作为输入,实际情况下的窃电结果(窃电为1,否则为0)作为输出,反复训练BP神经网络,结束后,输入测试数据,最终输出窃电结果的判定值。实验阶段,通过对云南省某地区300户计量装置数据及用户用电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将90%的数据进行训练建模,并选取其中10%的数据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在PCA-ELM算法对计量装置故障检测的验证中,检测结果完全正确,平均误差为4.5%。同时,在PSO-BP算法对异常用电用户检测的验证中,检测结果与实际异常用电情况一致,平均误差为2.87%。最后通过对二者结论的交叉比对,从疑似异常用电用户中排除有计量故障的用户,最终确定了完整的窃电用户名单。
黄时[10](2020)在《基于末端电网感知的台区线损分析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对日益紧张的世界能源形式和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顺利推进的需求,国家对电网经济运行提出了更高地提质降本要求。低压台区电能损耗(台区线损)在电能传输全过程中能量占比高、监测分析技术欠缺、管理治理手段落后,限制了电网整体运行能效水平的提升。本文基于末端电网感知技术进行台区线损分析技术研究,精准计算台区理论线损支撑“一台区一指标”精细化管理模式构建,改变现有“一刀切”的粗犷型管理方式;基于大数据技术深化剖析线损影响因素,构建台区线损智能化诊断技术体系,辅助电网公司对异常台区线损进行快速查找、智能诊断、精准施策。首先,论文研究了新型末端电网感知技术,梳理出基于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High-speed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HPLC)的高采台区线损分析基础数据源,基于台区线损的机理构成,从理论线损和管理线损两个方面开展线损影响因素的定性化分析,并设计了基于高采数据的台区线损整体研究架构。接着,重点分析了台区线损的技术因素(理论线损),在台区电网结构和图模型分析基础之上,针对低压台区三相不平衡带来零线损耗问题,论文创新性地构建了计及零线的台区阻抗数学模型,形成低压台区线路阻抗线性规划求解方法;并计及零线阻抗影响,进一步改进了等值电阻法、电压损失率法和前推回代法等低压台区理论线损经典方法,有效提升了台区理论线损的计算精度。以安徽合肥滨湖某台区为样本进行算例分析,改进后的理论线损模型可显着提升线损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差异度从0.5117%提升至0.1063%。然后,重点分析了台区线损的管理因素(管理线损),管理因素是线损统计异常的主要原因且隐蔽性强、查找困难,论文从量测因素、档案因素及运行因素分别开展研究。结合现场数据采集经验,提出量测数据异常和时钟异常的判断方法及修正方案;以末端电网感知数据源为基础,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台区拓扑分析模型,包含“相位”、“户变”和“用户-分支箱”三级模型,全面解决台区拓扑档案校验难题;以阻抗计算模型为基础,进一步构建台区线路故障和用户疑似窃电行为分析模型,评估台区运行状态。在安徽合肥滨湖某台区的算例分析中,拓扑匹配准确率达95%,对比现场档案完成3户相位和6个表箱-分支箱所属关系(现场验证)的纠错;辅助用电检查进行窃电用户的精准定位,收缴违约电量减少电能损失,台区线损率从7.86%降低至6.18%。最后,基于线损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分析模型的研究,进行了低压台区线损智能化分析系统的功能需求和界面设计;并对比理论线损与统计线损结果进行台区异常类型标记,结合不同标记类型,构建了台区线损异常智能化诊断全流程。通过安徽台区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线损异常诊断全过程应用的详细分析,验证了本文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成果的规模化推广应用将有效助力电网公司对于线损异常台区的攻坚治理、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怎样快速检测用户电能表计运行是否正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快速检测用户电能表计运行是否正常(论文提纲范文)
(1)某计量全兼容流水线项目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项目风险管理基本概念 |
2.1.1 项目的概念 |
2.1.2 风险的概念 |
2.1.3 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
2.2 项目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3 项目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方法 |
2.3.1 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 |
2.3.2 项目风险评估的方法 |
2.3.3 项目风险应对的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兼容流水线项目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
3.1 全兼容流水线项目概况 |
3.1.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3.1.2 项目设计 |
3.1.3 项目特点及优势 |
3.2 全兼容流水线项目风险识别 |
3.2.1 项目风险识别流程 |
3.2.2 构建初始风险检查表 |
3.2.3 风险检查表的确立 |
3.2.4 项目风险解释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兼容流水线项目风险评价 |
4.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权重计算 |
4.1.1 层次分析法的选取 |
4.1.2 层次分析法的演算步骤 |
4.1.3 风险权重结果分析 |
4.2 基于DEMATEL法的风险之间关联性研究 |
4.2.1 DEMATEL法的选取 |
4.2.2 DEMATEL法的演算步骤 |
4.2.3 风险关联性结果分析 |
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风险评价 |
4.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选取 |
4.3.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演算步骤 |
4.3.3 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兼容流水线项目风险应对建议 |
5.1 技术风险应对建议 |
5.2 需求风险应对建议 |
5.3 安装调试风险应对建议 |
5.4 管理风险应对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配电网虚假线损成因分析与修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线损异常分析与定位 |
1.2.2 线损与电力负荷预测、关联分析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虚假线损成因分析 |
2.1 线损与线损率影响因素 |
2.1.1 线损简介 |
2.1.2 影响线损率的因素 |
2.2 线损分类 |
2.2.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
2.2.2 理论线损 |
2.2.3 管理线损 |
2.2.3.1 表计故障 |
2.2.3.2 档案异常 |
2.2.3.3 台区管理 |
2.2.3.4 采集异常 |
2.3 虚假线损 |
2.3.1 虚假线损的分类 |
2.3.2 虚假线损特征分析 |
2.3.3 虚假线损成因分析 |
2.3.3.1 采集缺失或异常 |
2.3.3.2 电表示值畸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虚假线损定位 |
3.1 数据异常检测 |
3.2 虚假线损的辨识 |
3.2.1 K-means聚类算法 |
3.2.2 K-means方法中K值的选取方法 |
3.2.2.1 ELBOW方法 |
3.2.2.2 Gap statistic方法 |
3.2.2.3 余弦相似度方法 |
3.3 相似性原理 |
3.3.1 分段线性表示 |
3.3.2 模式距离 |
3.3.3 形状距离 |
3.4 虚假线损定位方案 |
3.5 虚假线损定位方法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虚假线损修正方案研究 |
4.1 数据异常度 |
4.2 插值法修正虚假线损 |
4.3 机器学习算法修正方案 |
4.3.1 模糊灰色分析法 |
4.3.2 BP神经网络 |
4.3.3 群智能算法 |
4.3.4 改进BP神经网络 |
4.3.5 电力负荷预测的误差分析 |
4.4 虚假线损修正方案 |
4.5 实例验证 |
4.5.1 用户虚假线损修正 |
4.5.2 线路虚假线损修正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概述 |
2.1 系统构架分析 |
2.1.1 B/S结构 |
2.1.2 C/S结构 |
2.1.3 B/S与C/S的比较 |
2.2 数据采集概述 |
2.3 系统开发工具 |
2.3.1 Java平台概述 |
2.3.2 SQL Server概述 |
2.4 系统开发平台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3.2 系统建设的目的 |
3.3 系统的结构分析 |
3.3.1 系统数据应用功能 |
3.3.2 系统技术结构 |
3.4 采集要求及采集方式分析 |
3.4.1 大型专变用户采集模式 |
3.4.2 中小型专变用户采集模式 |
3.4.3 低压居民和一般工商业用户采集模式 |
3.4.4 公变计量点采集模式 |
3.5 通信规约规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总体构架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1.1 系统逻辑架构 |
4.1.2 业务构架 |
4.1.3 系统需求层次 |
4.2 系统功能构架 |
4.2.1 系统总体构架 |
4.2.2 物理架构 |
4.2.3 数据构架 |
4.2.4 功能构架 |
4.3 采集前置机及通信信道设计 |
4.3.1 前置机系统架构 |
4.3.2 前置机体系结构 |
4.3.3 主站应用 |
4.4 远程信道 |
4.5 本地信道 |
4.6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4.6.1 数据库标准化 |
4.6.2 数据库一体化 |
4.6.3 数据库适用性 |
4.6.4 数据库扩展性 |
4.7 系统数据库模型设计 |
4.8 系统数据库详细设计说明 |
4.8.1 预购电表 |
4.8.2 阶梯电价表 |
4.8.3 终端升级计划表 |
4.8.4 电能表电价参数下发表 |
4.8.5 通讯记录表 |
4.8.6 操作日志表 |
4.8.7 日冻结正向需量数据表 |
4.8.8 采集终端表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
5.1 档案管理 |
5.1.1 终端档案管理 |
5.1.2 SIM卡管理 |
5.1.3 集中器档案管理 |
5.1.4 终端快速建档 |
5.2 费控管理 |
5.2.1 费控管理 |
5.2.2 智能电能表及终端设备建设情况 |
5.2.3 终端预购电 |
5.3 采集管理 |
5.3.1 采集任务管理 |
5.3.2 系统采集覆盖情况 |
5.3.3 采集系统运行指标 |
5.4 线损管理 |
5.5 权限和密码管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6.1 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实现 |
6.1.1 登录界面 |
6.1.2 系统主界面 |
6.1.3 档案管理界面 |
6.1.4 SIM卡管理界面 |
6.1.5 系统费控管理功能界面 |
6.1.6 终端预购电界面 |
6.1.7 数据召测界面 |
6.1.8 采集成功率界面 |
6.1.9 台区线损管理界面 |
6.2 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测试 |
6.2.1 系统单元测试 |
6.2.2 系统集成测试 |
6.2.3 系统整体测试项目和指标 |
6.2.4 测试方法和步骤 |
6.2.5 测试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全费率智能电能表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历史及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全费率电能表的关键技术及设计要求 |
2.1 电能表计量技术分析 |
2.1.1 电能表中计量的实现方式 |
2.1.2 电能表计量原理 |
2.2 全费率电能表的远程控制原理 |
2.2.1 费控技术 |
2.2.2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
2.2.3 基于载波中继通讯的远程控制技术 |
2.3 全费率实现的技术原理 |
2.4 全费率电能表的设计要求 |
2.4.1 全费率电能表的规格标准 |
2.4.2 全费率电能表的功能要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全费率电能表的硬件设计 |
3.1 全费率电能表的硬件系统结构与设计 |
3.2 电源模块 |
3.3 控制模块 |
3.4 计量模块 |
3.5 通讯模块 |
3.5.1 载波通信电路设计 |
3.5.2 RS-485通信电路 |
3.5.3 红外通信电路 |
3.6 显示模块 |
3.6.1 全费率电能表外观 |
3.6.2 点阵单色液晶显示屏 |
3.7 存储模块 |
3.7.1 ESAM安全存储 |
3.7.2 Flash存储器 |
3.8 全费率电能表设计中涉及的重要器件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费率电能表及后台的软件设计 |
4.1 全费率电能的软件设计 |
4.1.1 全费率电能表的软件开发环境 |
4.1.2 系统主控程序 |
4.1.3 系统初始化程序 |
4.1.4 数据存储模块程序 |
4.1.5 电表电能计量和处理模块程序 |
4.1.6 通信模块的软件设计 |
4.1.7 显示及操作模块的软件设计 |
4.1.8 事件记录模块的软件设计 |
4.2 全费率电能表后台服务器的软件设计 |
4.2.1 全费率电能表后台的软件开发环境 |
4.2.2 后台服务的软件功能设计 |
4.2.3 后台服务的通讯软件设计 |
4.2.4 后台存储数据的软件设计 |
4.2.5 后台时段电费计算的软件设计 |
4.2.6 后台应用的软件设计 |
4.2.7 后台扩展功能的软件设计 |
4.3 全费率电能表后台管理软件开发 |
4.3.1 查询功能 |
4.3.2 数据召测功能 |
4.3.3 数据展示功能 |
4.3.4 参数设置功能 |
4.3.5 遥控功能 |
4.3.6 扩展功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费率电能表的测试及实验结果 |
5.1 全费率电能表的性能测试 |
5.1.1 有功功率计量误差测试 |
5.1.2 潜动测试实验 |
5.1.3 起动测试实验 |
5.1.4 电压改变测试实验 |
5.2 全费率电能表的功能测试 |
5.2.1 安全实验 |
5.2.2 费率时段显示测试 |
5.3 基于全费率智能电能表的功能扩展——费率加权的聚类 |
5.3.1 k-means算法 |
5.3.2 实验数据获取 |
5.3.3 数据预处理 |
5.3.4 数据加权 |
5.3.5 数据标准化 |
5.3.6 聚类数K值的确定 |
5.3.7 用户分类分析 |
5.3.8 聚类离群异常用电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配网线路同期线损计算的配网线路线损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复杂配电网10千伏线损关口优化配置技术 |
2.1 新型10千伏分线线损计量装置设计研制 |
2.1.1 总体设计 |
2.1.2 一体化电子互感器设计 |
2.1.3 三段可调U型结构设计 |
2.1.4 高压直接取能设计 |
2.1.5 数据采集与通信单元设计 |
2.1.6 整体误差校验 |
2.2 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优化配置 |
2.2.1 基于目标网架的复杂配电网网格化划分方法 |
2.2.2 复杂配电网关口配置方法 |
2.3 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建设(配置)原则与模式 |
2.3.1 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建设(配置)原则 |
2.3.2 复杂配电网10千伏关口建设(配置)模式 |
2.4 小结 |
第三章 多源数据融合的中压配电网关键损耗环节精准辨识技术 |
3.1 配电网多源海量线损数据融合分析方法 |
3.2 中压配电网线损全过程计算模型 |
3.3 10千伏线损异常原因精准辨识 |
3.4 小结 |
第四章 10千伏分线线损精益化管理示范区建设与评价 |
4.1 扬州示范区建设评价 |
4.1.1 主要建设内容 |
4.1.2 建设成效及亮点 |
4.2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6)基于OFDM的山地、丘陵地区低压集抄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低压集抄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国外低压集抄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低压集抄的发展现状 |
1.2.3 山地、丘陵地区低压集抄系统应用现状 |
1.3 低压集抄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低压集抄系统的关键技术 |
2.1 低压集抄系统分类 |
2.1.1 有线信道集中抄表系统 |
2.1.2 无线信道集中抄表系统 |
2.1.3 电力线载波集中抄表系统 |
2.2 不同组网方式的对比分析 |
2.2.1 低压集抄组网方式 |
2.2.2 组网方式选择标准的建立 |
2.2.3 组网方式的对比分析 |
2.3 宽带载波与窄带载波的对比分析 |
2.4 载波方案的选择 |
2.4.1 485 总线方案 |
2.4.2 电力线载波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FDM低压集抄系统的结构与基本原理 |
3.1 OFDM的技术背景与特点 |
3.2 低压集抄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
3.2.1 系统主站 |
3.2.2 集中器 |
3.2.3 采集器 |
3.2.4 通信模块 |
3.2.5 RS-485 线缆 |
3.3 OFDM通信的基本原理 |
3.4 OFDM的设计原则与应用分析 |
3.5 OFDM实现的具体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HC 地区的低压集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 |
4.1 低压集抄系统通讯方式分析 |
4.1.1 上行通信方式 |
4.1.2 下行通信方式 |
4.2 H-C供电局现有集抄方案的技术分析 |
4.2.1 低压集抄本地通信技术分析 |
4.2.2 低压集抄技术方案的选择 |
4.3 H-C供电局现有实例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
4.3.1 谐波干扰、信号衰减严重的环境运行实例 |
4.3.2 通信实时性,一次性成功率低的问题测试实例 |
4.3.3 地下室GPRS信号问题解决实例 |
4.3.4 窃电事件上报功能应用实例 |
4.4 低压集抄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压集抄系统的运行效果分析 |
5.1 低压集抄系统的总体方案 |
5.1.1 OFDM低压集抄的硬件架构 |
5.1.2 OFDM低压集抄的软件架构 |
5.2 OFDM低压集抄的工程测试 |
5.3 OFDM窄带高速载波方案功能效果分析 |
5.4 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
5.4.1 OFDM低压集抄的抄表效果 |
5.4.2 OFDM低压集抄的抄表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智能远程抄表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问题 |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的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系统软件开发理论与关键技术 |
2.2.1 J2EE架构与SSH框架 |
2.2.2 数据库技术 |
2.2.3 通信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软件系统需求分析 |
3.2.2 硬件系统需求分析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3.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远程抄表系统软件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系统的设计原则 |
4.3 系统整体设计与功能设计 |
4.3.1 系统整体设计 |
4.3.2 软件详细功能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设计方法 |
4.4.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4.3 数据库表单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远程抄表系统软件的实现与测试 |
5.1 引言 |
5.2 系统功能的实现 |
5.2.1 系统登录模块 |
5.2.2 基础信息管理功能模块 |
5.2.3 设备管理模块 |
5.2.4 抄表管理模块 |
5.2.5 缴费管理模块 |
5.2.6 系统管理模块 |
5.3 系统的测试 |
5.3.1 系统测试环境 |
5.3.2 系统功能测试 |
5.3.3 系统性能测试 |
5.3.4 系统测试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GPRS通信的电力抄表智能集中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电力抄表系统发展现状 |
1.2.1 国内电力抄表系统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电力抄表系统研究进展 |
1.3 电力抄表集中器功能需求分析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电力抄表集中器硬件电路设计 |
2.1 电力抄表集中器功能实现方案设计 |
2.2 电能量采集模块设计 |
2.3 电能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2.4 GPRS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集中器抄表程序设计及抄表平台搭建 |
3.1 集中器抄表主程序设计 |
3.2 自动抄录任务程序设计 |
3.3 集中器远程中继抄表程序设计 |
3.4 GPRS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
3.5 基于PLCAMRS软件的集中抄表平台搭建 |
3.6 本章小结 |
4 电力抄表集中器系统可靠性分析 |
4.1 电子电路可靠性分析 |
4.1.1 电能信息采集模块可靠性设计 |
4.1.2 电能集中器程控模块和通信模块可靠性设计 |
4.2 集中器工作环境分析 |
4.2.1 电力集中器设备工作条件分析 |
4.2.2 电力集中器安装接线设计 |
4.2.3 电力集中器GPRS通信模块工作条件分析 |
4.3 集中器正常工作技术指标分析 |
4.4 电能数据传输可靠性分析 |
4.4.1 电能数据采集系统传输可靠性分析 |
4.4.2 电能数据通信系统传输可靠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电力抄表集中器采集数据及测量精度分析 |
5.1 集中器测量数据分析 |
5.1.1 集中器电流采样数据分析 |
5.1.2 集中器电压采样数据分析 |
5.1.3 集中器功率因数数据分析 |
5.1.4 集中器计量功率数据分析 |
5.2 电力抄表集中器电能指标数据分析 |
5.2.1 单日峰平谷电量计量数据分析 |
5.2.2 四象限无功计量数据分析 |
5.2.3 电能需量计量数据分析 |
5.3 集中器电能数据计量误差及计量精度分析 |
5.3.1 有功电能计量误差及计量精度分析 |
5.3.2 无功电量计量误差及计量精度分析 |
5.3.3 影响集中器计量精度原因及改进分析 |
5.4 电力集中抄表历史数据统计分析 |
5.4.1 集中器电能计量历史数据分析 |
5.4.2 集中器实时功率历史数据分析 |
5.4.3 集中器功率因数历史数据分析 |
5.4.4 集中器测量电压历史数据分析 |
5.4.5 集中器测量电流历史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智能集中器抄录及通信服务程序 |
致谢 |
(9)基于神经网络的用户异常用电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计量装置故障检测研究现状 |
1.2.2 窃电检测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异常用电行为分析 |
2.1 计量装置故障 |
2.1.1 电能计量系统 |
2.1.2 电压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 |
2.1.3 互感器故障分析 |
2.2 窃电 |
2.2.1 窃电特征分析 |
2.2.2 空间异常用电特征 |
2.2.3 时间异常用电特性 |
2.3 电力系统谐波干扰 |
2.4 异常用电行为检测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CA-ELM的电能计量装置故障分析 |
3.1 PCA-ELM故障诊断算法 |
3.1.1 主成分分析法 |
3.1.2 极限学习机基本原理 |
3.1.3 PCA-ELM故障判断基本原理 |
3.2 基于PCA-ELM的互感器故障诊断方法 |
3.2.1 互感器故障数据处理 |
3.2.2 提取主成分 |
3.2.3 ELM故障样本处理和诊断测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异常用电行为检测 |
4.1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BP神经网络算法 |
4.1.1 BP神经网络原理 |
4.1.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4.1.3 基于PSO优化的BP神经网络算法 |
4.2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
4.2.1 异常用电行为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2 数据收集和预处理 |
4.2.3 BP网络模型的设计 |
4.2.4 异常用电检测模型的建立 |
4.2.5 防窃电模型的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基于末端电网感知的台区线损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2 基于末端电网感知的线损分析架构 |
2.1 低压台区末端感知技术 |
2.2 低压台区线损的定义及构成 |
2.3 低压台区线损影响的因素 |
2.4 低压台区线损分析架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低压台区线损技术因素分析方法研究 |
3.1 低压台区网络结构分析 |
3.1.1 低压台区电力线路结构 |
3.1.2 典型低压台区图模型构建 |
3.2 计及零线的低压台区阻抗计算方法研究 |
3.2.1 计及零线的阻抗数学模型 |
3.2.2 计及零线的阻抗计算方法 |
3.3 台区理论线损的改进方法研究 |
3.3.1 等值电阻法及其改进 |
3.3.2 电压损失率法及其改进 |
3.3.3 前推回代法及其改进 |
3.4 本章小结 |
4 低压台区线损管理因素分析技术研究 |
4.1 量测因素评估技术研究 |
4.1.1 基础数据异常识别及修正 |
4.1.2 时钟异常识别及修正 |
4.2 拓扑档案评估技术研究 |
4.2.1 低压台区相位识别技术研究 |
4.2.2 低压台区户变关系技术研究 |
4.2.3 用户-分支箱拓扑关系识别方法研究 |
4.3 低压台区运行状态评估技术 |
4.3.1 线路故障模型评估 |
4.3.2 台区窃电模型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5 低压台区线损智能分析系统开发及应用 |
5.1 系统功能及线损界面 |
5.1.1 管理线损分析及其界面 |
5.1.2 台区理论线损分析及其界面 |
5.2 基于系统的线损分析与诊断流程 |
5.2.1 台区线损异常类型分析 |
5.2.2 台区线损异常诊断流程 |
5.3 算例分析 |
5.3.1 算例1 |
5.3.2 算例2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怎样快速检测用户电能表计运行是否正常(论文参考文献)
- [1]某计量全兼容流水线项目风险管理[D]. 徐嘉. 山东大学, 2021(12)
- [2]配电网虚假线损成因分析与修正方法研究[D]. 张思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电力综合能源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黄家豪.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全费率智能电能表的设计与开发[D]. 陈月波. 扬州大学, 2021(08)
- [5]基于配网线路同期线损计算的配网线路线损管理[D]. 王川. 扬州大学, 2020(04)
- [6]基于OFDM的山地、丘陵地区低压集抄系统设计[D]. 谭铭钊. 广西大学, 2020(07)
- [7]智能远程抄表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黄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8]基于GPRS通信的电力抄表智能集中器研究[D]. 房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9]基于神经网络的用户异常用电行为分析[D]. 周湛.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基于末端电网感知的台区线损分析技术研究[D]. 黄时.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论文; 集中器论文; 能源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电能替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