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征收储蓄存款利息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晗[1](2019)在《安倍经济学与日本银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日本经济是否陷入以通货紧缩和经济增长停滞为特征“失去的20年”的争论从未停歇过。在日本政府和日本主流经济学界看来,面对通货紧缩和经济增长停滞的巨大压力,为逆转经济发展的颓局,必须采取一整套新的经济理论及其政策,安倍经济学由此应运而生。安倍经济学是日本近20年来一套比较完整的经济改革政策与措施,其对日本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及其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安倍经济学尤其是其中日本银行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在近年来日本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瞩目。对正处于经济增长模式转换过程中的中国而言,认真分析、总结安倍经济学及其相关货币政策的经验教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所在。总体而言,本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通过文献综述探讨了既有研究成果对货币政策作用机理、货币政策有效性判别、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传导机制等问题的分析与争论,并归纳了学术界对安倍经济学的总体评价。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安倍经济学是什么,对安倍经济学所谓的三支“箭”,质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机动的财政政策和经济成长战略的内容加以分析。“机动的财政政策”与“经济成长战略”的内容相互重叠,所谓“机动的财政政策”就是为日本的结构性改革提供资金支持,就是破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素。第三部分,按照规则性货币政策与相机选择性货币政策的定义,将扩大对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日本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J-REIT)和商业票据、公司债券等金融资产的购买数量,调节短期利率、通过国债收益率曲线调节,压低国债长期利率和稳定企业、金融机构的外汇资金筹措环境等政策划分成相机选择性货币政策,将扩大基础货币的发行数量划分成规则性货币政策。将安倍经济学质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按操作目标的不同划分为两个阶段,并借助产出与货币政策的动态方程对日本规则性货币政策与相机选择性货币政策的对称性加以研究,并利用VAR模型分析日本规则性货币政策和相机选择性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效果。分析了以规则性货币政策为主,相机选择性货币政策为辅的货币政策并未解决日本低经济增长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两大难题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提出了日本货币当局的质化量化金融缓和“新政”。这是日本银行质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首次调整,是一次有实践意义的探索。日本货币当局的多次“追加缓和”,已宣告失败。对于本次的调整,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框架、目标、特征和运行方式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分析日本货币当局质化量化金融缓和“新政”的内容及主要特征,日本货币当局实施质化量化金融缓和“新政”的背景,日本货币当局质化量化金融缓和“新政”面临的挑战及其未来前景。日本货币当局开始实施以长短期国债利率控制为操作目标的质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法解决日本货币当局长期实施的以增加基础货币量为操作目标的质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弊病,未能解决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但是,“新政”注重发挥与“机动的财政政策”和“经济成长战略”的合力作用。说明日本货币当局在回归正常的质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第五部分,通过对日本政府财政支出和税收的分析,可以清楚的发现,日本政府采取的是扩张财政支出和财政重建并行的中性的财政政策。利用时间序列的平滑转移模型分析日本机动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可以清楚的发现,政府财政扩张和税收的增长均会抑制内需的增长。而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政府支出的增长与内需的增长呈现正向关系,而日本是由于政府支出扭曲了资源配置,促使政府支出的增长与内需呈现负向关系。“机动的财政政策”与“经济成长战略”的内容相互重叠,所谓“机动的财政政策”就是为日本的结构性改革提供资金支持,就是破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素。本文结合第二章的内容,分析了政府财政支出的作用。将日本的税收体制改革总结为“安倍税收学”,重点分析了日本消费税的上涨、个人所得税征收额的降低和日本法人税的下降为核心的税收制度改革的影响。最后,分析了“机动的财政政策”与日本货币当局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关系,前期,机动的财政政策主要作为日本货币当局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找到出口,后期,长短期国债利率发生变化,导致民间的金融机构陷入经营困境,但是,使养老基金减少的风险变小。第六部分,对日本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借助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型对日本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了日本货币当局质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日本对外贸易额呈现“正U型曲线”的原因以及日本货币当局质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负利率政策配合使用对日本国际直接投资(FDI)的影响等问题。本文建立VAR模型,分两个阶段,获得了在以增加基础货币数量为操作目标的质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开始实施到停止实施的期间内,日本基础货币量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国的物价水平、日本对中国出口额以及日本对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FDI)的脉冲响应结果和在以长短期国债利率调节为操作目标的质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实施的期间内,日本10年期国债基准收益率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国的物价水平、日本对中国出口额以及日本对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FDI)的脉冲响应结果。基于中日“贸易互补指数”以及中国通过对日本的直接投资(FDI)获得该国的研发资本存量溢出额的分析,表明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强有力的推动中国技术进步,与日本对中国的出口相比,对华国际直接投资(FDI)的作用显得较弱。
王长华[2](2018)在《资管产品增值税新政的消费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金融创新不断发展,资管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资管产品越来越多进入到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篮子中,成为居民家庭投资储蓄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学术界在研究金融业“营改增”影响税负这块领域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资管产品税收新政对消费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理推导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资管产品增值税新政的消费效应。首先,通过政策梳理,理论分析资管产品增值税新政对家庭资管产品税负的影响。其次,在跨期消费决策两期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居民消费-储蓄效用函数模型,通过数理推导,分析储蓄收益的税负变化引起居民消费的改变量。再次,选取2013-2017年间我国内陆省级城镇居民消费及利率数据,构建居民消费-储蓄比率模型,通过实证检验,对跨期消费决策两期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最后,利用估计出的模型参数,测算资管产品税负变化引起居民消费的增减量。通过理论及实证研究发现:资管产品增值税新政作为金融业“营改增”时期的重要税收政策,扩大了金融业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使资管产品整体税负有所上升;不同类型资管产品税负上升幅度不同,证券投资基金具有一定税收优势,其债券型产品税负上升幅度整体大于股票型产品,投资非免税债券比例越高,该证券投资基金税负上升越多;对银行理财产品而言,来源于股票转让收益及非免税债券利息的收益占总收益比重越高,该银行理财产品税负上升幅度越多;家庭资管产品税负整体上升将导致以持有资管产品作为储蓄形式的居民家庭税后收益率下降,从而对其当期消费产生负效应的影响。
周晓君[3](2015)在《基于功能分析的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税制,产生时间较短,是在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税法基础上,结合1986年国务院发布的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等相关制度,在1993年工商税制改革时作重要修订,并历经多次调整修改利息税、费用扣除标准以及税率等而形成。自1993年以来,随着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快速增长,个人所得税一定程度实现了筹集财政收入、调节分配、调控经济的功能。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收入形式多样化,收入来源多元化,分类税制在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实现上开始呈现出一些弊端,国家宏观调控和治理的现代化也对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实现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而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主要基于企业和单位纳税人设计,自然人税收征管制度缺失,导致个人所得税征管相关配套和保障条件缺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实现。因此,个人所得税制和征管模式亟需迈出实质性的改革步伐,以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功能。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财政的功能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层面,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税收是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国家治理角度对财政功能进行新的诠释的视角下,税收的功能也将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扩展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等多个领域,税收不仅是政府筹集收入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要素和工具履行功能和发挥作用。个人所得税由于其税基广阔,税制模式独特,且直接对自然人征收,功能更加全面,除了筹集财政收入、调控经济功能,在调节收入分配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此外,作为现代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是国家不断完善治理要素的重要体现。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将构建包括第三方信息在内的自然人统一数据体系,为大数据下的国家治理提供条件;纳税人自行申报和税务机关的稽核、纳税信用评定及运用,还将形成公民与国家的良性互动,通过公民意识的培育与社会诚信文明的建设,发挥个人所得税的国家治理功能,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和认识个人所得税的功能,从功能分析的角度来研究个人所得税改革,既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和征管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本文主要梳理了个人所得税功能的相关理论,并对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功能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把握国外个人所得税功能发展与改革趋势的基础上,从强化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和征管改革的建议。全文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分别为:第一章:导论。本章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关于个人所得税功能和改革的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提出了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个人所得税功能演变和相关理论分析。本章在梳理个人所得税功能理论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个人所得税功能的相关理论,对现代个人所得税功能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是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实证分析。本章回顾了中国个人所得税发展的短暂历程,利用第二章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现行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功能、调节分配功能、调控经济功能进行了实证分析。总体看来,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并分析了个人所得税功能实现不足的原因。第四章:国外个人所得税功能发展与改革趋势。本章介绍了其他国家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变化和趋势,并从税制和征管改革两个方面归纳了其他国家的最新改革动向。第五章: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与改革目标研究。本章从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宏观调控和治理、税制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个人所得税功能定位的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和改革目标,并对改革目标的实现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第六章:基于功能视角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建议。本章以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功能为出发点,提出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改革的总体构想。在此基础上,从强化筹集收入功能、调节分配功能、调控经济功能的角度,提出了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具体对策和建议。第七章:基于国家治理功能的个人所得税征管改革建议。本章首先提出个人所得税征管改革是一个整体,是个人所得税所有功能的实现保障,特别是实现个人所得税国家治理功能的重要途径。并结合个人所得税征管现状,从建立自然人税收征管模式、完善征管基础配套条件、培养纳税意识和推动纳税遵从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第八章:结论。本章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从个人所得税的功能是多重的、历史的、具体的逻辑出发,总结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和改革对策。
周充[4](2013)在《我国储蓄存款利息税的效应分析及调整思路》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简要文献综述基础上总结利息税征收初衷,对其储蓄分流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及财政收入效应进行分析,在比较借鉴中提出将我国储蓄存款利息税改革纳入个人所得税税制整体改革之中,取消比例税率,实行累进税率,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高储蓄率及收入分配差距的配套措施。
储德银,闫伟[5](2012)在《税收政策与居民消费需求——基于结构效应视角的新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税收经济效应原理系统阐释所得税、商品税与财产税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机制,在考察我国税制结构整体状况及其对居民消费需求负面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与采用GMM估计方法实证估计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结构效应,结果发现:一方面,财产税挤入居民消费;另一方面,商品税和所得税均挤出居民消费需求,但开征利息税能够显着降低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抑制效应。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估计结果,本文认为,政府为了提高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需求调节的针对性与激励效果,应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结构效应,积极推进与实行"有增有减"的新一轮税制改革,构建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相协调的税制结构。
英震[6](2010)在《我国教育储蓄政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推行;中低收入家庭越来越难以承受日趋昂贵的大学教育费用;大学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民生问题。虽然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已经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的大学生资助体系,并且在解决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学费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个缺陷:即该体系着重于大学生入学后的资助,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教育储蓄作为一种家长为子女未来接受高等教育筹措经费的手段,则具有预先筹措的功能;但由于我国教育储蓄政策出台时间短、政策条款不完善,在实施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没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完善我国现行的教育储蓄政策,从而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未来接受高等教育经费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我国现行的教育储蓄政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回顾的基础上,对该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指出了我国教育储蓄政策的缺陷;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对美国教育储蓄计划和加拿大“注册教育储蓄计划”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教育储蓄政策的原则及具体措施。旨在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学前资助制度,使之与现行的“奖、贷、助、补、减”的资助体系相配合,共同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使教育储蓄这一大学生升学前经费筹措方式更好地发挥其未雨绸缪的优点;增加我国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在于:①运用教育经济学等有关理论对我国教育储蓄政策进行了深入地系统地分析研究,与同类研究相比,研究视角新颖。②全面介绍了美国教育储蓄计划的相关情况,并且系统地对加拿大“注册教育储蓄计划”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对美加两国教育储蓄计划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使此项研究具有了国际比较性,这在同类研究中很少见。③针对我国现行的大学生资助体系着重于入学后资助的现实情况,本文认为教育储蓄政策的完善,有助于建立完整意义上的大学生资助体系;从系统论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入学前资助与入学后资助并重的观点;并建立与完善大学生学前资助制度。
何辉[7](2010)在《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研究 ——基于中国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金融市场发挥着资金“蓄水池”的作用,连接着储蓄者与投资者,在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对储蓄者与投资者影响而发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金融市场税收作为政府调控金融市场的重要政策工具,对促进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以及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到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我国金融市场税收都肩负着政府调节金融市场与经济运行的重任。在实践中,金融市场税收会产生何种经济效应呢?基于此,本文从微观与宏观层面、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视角,全面考察金融市场税收在中国实践中的经济效应,力求为我国政府提供政策决策的参考依据。全文共分为9章,由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政策启示三大部分构成。第1章导论。第2章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市场税收机制的运行机理。第3至8章为实证分析部分。第3章从微观层面实证研究了金融市场税收对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影响。第4-8章从宏观层面实证分析金融市场税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其中,第4-7章是从经济效率视角研究金融市场税收对宏观经济变量、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以及稳态经济与黄金律水平的影响;第8章从社会公平视角考察金融市场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第9章是实证结论与政策启示部分。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实际经济效应,获得重要的政策启示。第1章,导论。本章的内容包括:叙述了选题背景、意义;对基本概念作出解释,对研究对象作出说明;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介绍研究方法,简述研究思路;指出本文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金融市场税收的一般分析。本章采用规范分析方法,通过对金融市场税收机制运行的分析,揭示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内在机理,为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阐述了我国金融市场税制的构成,以确定实证检验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实践依据。第3章,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微观分析。本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实证检验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总结了金融市场税收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重点考察了金融市场税收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利用市场一般均衡理论,构建包含金融市场税收的债券定价模型以及市场交易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金融市场税收政策调整引起的债券价格效应与市场规模效应。第4章,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实证分析。本章从宏观层面的经济效率视角,实证研究金融市场税收对经济变量的影响。沿着金融市场税收变化→金融资产价格变化→消费与储蓄变化→投资变化的思路,在第3章实证分析金融市场税收价格效应的基础上,实证考察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消费效应、储蓄效应以及投资效应,揭示金融市场税收对经济变量影响的规律。首先,考察金融市场税收的消费效应。在跨期消费模型基础上,利用中国经验数据,揭示了金融市场税收对城镇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其次,考察金融市场税收的储蓄效应。运用前节的理论模型以及计量回归数据,测算了金融市场税收政策调整引起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储蓄的变化。最后,考察金融市场税收的投资效应。根据投资与消费、储蓄的之间的关系,构建了金融市场税收对投资影响的理论模型,通过计量回归分析,揭示了金融市场税收政策变化导致投资变化的程度与方向。第5章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本章在第4章的基础上,继而沿着经济变量的变化→经济增长变化的思路,考察金融市场税收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揭示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规律。首先,在Pagano(1993)模型①的基础上,结合金融市场税收对消费、储蓄与投资影响的模型,构建了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模型,为实证检验提供依据。然后,利用中国经验数据,对参数进行估计,测算了金融市场税收政策变化引起经济增长的变化量,揭示了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趋势。第6章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本章在第4、5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固定参数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函数与分布滞后模型以及时变参数下的状态空间模型,考察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全面揭示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规律。首先,结合凯恩斯经济周期波动模型与货币供给模型,利用加速乘数模型,构建了金融市场税收经济周期波动效应模型,为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其次,把金融市场税收引入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函数、分布滞后模型以及状态空间模型,构建了金融市场税收经济周期波动效应的计量模型,为计量分析奠定基础。最后,在固定参数与时变参数计量模型下,实证检验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揭示了金融市场税收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的长期趋势关系和时间变化规律。第7章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稳态经济与黄金律水平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宏观动态均衡的视角,揭示金融市场税收政策调整引起经济稳态水平与黄金律水平变化规律。首先,在拓展的拉姆齐模型(引入金融市场税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参数估计与动态模拟,考察了金融市场税收对经济稳态水平的影响。然后,利用第4章金融市场税收对储蓄与投资影响的实证结果,以及本章第一节参数估计值,考察了金融市场税收对经济黄金律水平的影响。第8章金融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本章从宏观层面的社会公平角度,揭示金融市场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首先,从收入结构视角与整体视角,构建了金融市场税收收入再分配效应模型,为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经验数据,实证检验金融市场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一方面,从结构视角,通过计算金融市场税收在不同收入组间的平均税率累进性,揭示金融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整体视角,通过计算金融市场税收政策调整前后基尼系数变化量,揭示金融市场税收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程度。第9章实证结论与政策启示。首先,归纳概括了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实际经济效应,提供了政策建议的客观依据。然后,根据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实证结果,从短期与长期的角度,提出短期内适时调整金融市场税收政策与长期内推进金融市场税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在对已有研究拓展和深化的基础上,本文可能进行了以下创新性探索:(1)研究视角的宽广性本文从微观与宏观、效率与公平、一般均衡与动态均衡等多视角、多层面探索了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效应。第一层面:微观与宏观的全方位分析。在微观方面,研究了金融市场税收的市场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在宏观方面,考察金融市场税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第二层面: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全视角分析。在宏观分析中,从经济效率视角研究金融市场税收引起经济的变化;从社会公平视角分析金融市场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第三层面: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的全工具应用。在经济效率分析中,从静态均衡的角度考察金融市场税收对宏观经济变量(消费、储蓄、投资)、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从动态均衡角度研究金融市场税收对稳态经济的影响。(2)理论模型的拓展性本文对理论模型的扩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构建了金融市场税收的债券价格效应模型。传统的债券定价理论模型仅仅考虑了债券利息税、资本利得税以及市场利率对债券价格影响,但在构建债券定价模型时,未考虑存款利息税以及证券印花税等影响因素。本文利用市场一般均衡理论,把存款利息税和证券印花税引入到债券定价理论模型中,分析其税率变化对债券价格的影响。第二,拓展了金融市场税收的消费与储蓄效应模型。首先,拓展了利息税①的消费与储蓄效应模型。关于利息税对消费与储蓄的影响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在构建理论模型时并未考虑物价因素,同时在选择家庭效用函数时多采用隐函数形式的效用函数或者采用Cobb-douglas形式的效用函数。而本文在构建利息税对消费与储蓄影响的理论模型时,不仅考虑了物价因素,而且选择了可以囊括Cobb-douglas效用函数、完全替代效用函数、完全互补效用函数的效用函数,从而使得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更具有代表性。其次,构建了证券印花税的消费与储蓄效应模型。本文把证券印花税、物价以及储蓄等变量同时引入到消费-储蓄模型中,拓展了跨期消费模型,能够同时考察证券印花税的消费与储蓄效应。第三,构建了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模型。学界较多地探讨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例如Pagano (1993)所构建的金融资本及其金融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但对金融市场税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研究较少。本文在Pagano(1993)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金融市场税收对消费、储蓄与投资影响的分析结果,构建了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模型。第四,拓展了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模型。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是建立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乘数-加速模型分析税收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但受到货币学派的质疑。本文在综合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理论模型(应用IS-LM模型与乘数-加速模型,并且运用货币市场均衡模型)基础上,应用计量理论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模型、分布滞后模型以及时变参数模型等),构建了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模型。(3)实证研究的拓展性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借助于计量工具,从不同视角实证研究了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第一,实证分析了金融市场税收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已有的文献表明,存款利息所得税与证券印花税对中国债券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鲜为少见。国内曾有少数学者研究了有关对债券征税(比如机构投资者的债券利息所得税以及营业税)所引起债券收益率的变化,但对存款利息所得税的经济效应研究多体现在其宏观经济效应方面。本文利用事件研究法,结合GACH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存款利息所得税与证券印花税的债券价格效应和债券规模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存款利息所得税、证券印花税对债券价格和债券交易量具有显着性影响。第二,实证考察了金融市场税收对居民消费与储蓄影响的程度。利息税的消费效应与储蓄效应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多数学者采用规范分析法研究利息税的消费与储蓄效应,缺乏实证检验,其结论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本文在跨期消费理论模型基础上,借助计量工具,利用中国经验数据,实证考察了利息税的消费与储蓄效应的大小,得出结论更具有客观性。实证结果表明:利息税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即提高利息税税率导致居民增加储蓄减少消费,而降低利息税税率引起居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利息税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影响不同,利息税税率调整导致城镇居民消费与储蓄的绝对额变化较大,而利息税税率调整导致农村居民消费与储蓄的相对额变化较大。就证券印花税来看,学界直接研究证券印花税的消费与储蓄效应较少,本文推进了这一研究,实证考察了证券印花税税率调整对消费与储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提高证券印花税税率导致储蓄减少消费增加,而降低证券印花税税率导致储蓄增加消费减少。第三,实证检验了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学界对税收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较多,但对利息税与证券印花税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较少,尤其实证检验其经济增长效应大小更是少之甚少。本文在有关利息税与证券印花税对经济变量影响的实证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提高利息税税率抑制了经济增长,反之,降低利息税税率促进了经济增长。降低证券印花税税率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效应;证券印花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具有时期性。第四,动态模拟了金融市场税收对稳态消费与稳态资本的影响。近几年,国内有些学者采用模拟分析法研究政策变化的效应,但对利息税与证券印花税的稳态消费与稳态资本效应研究却鲜为少见。本文从动态最优化视角,利用回归的参数数据,动态模拟分析利息税、证券印花税税率调整对稳态消费与稳态资本的影响程度。第五,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实证研究了金融市场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从结构视角,将利息税、股利所得税以及证券印花税的平均税率作为变量指标,分别计算出了它们各自在不同居民收入组的平均税率累进性,结果表明,利息税、股利所得税以及证券印花税的平均税率都具有累进性。又从整体视角,通过计算税收征收前后基尼系数的变化量,实证考察了金融市场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结果表明,相对于税前基尼系数,利息税、股利所得税以及证券印花税的税后基尼系数变小,即它们具有收入再分配的正效应。(4)政策建议的应用性第一,提出了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短期与长期政策目标。根据实证检验结果,结合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提出短期与长期的政策目标:短期目标。短期内金融市场税收政策应着重发挥调节金融市场与经济运行的作用。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有待完善,市场上存在较多的噪声交易者,短期内应根据市场与经济运行状况适时调整金融市场税收政策,实现其调节金融市场与经济运行的作用。长期目标。长期内金融市场税收政策应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双重调节功能。随着金融市场日趋成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长期内应推进金融市场税制改革,实现其调节金融市场与调节收入差距的双重作用。第二,从长期视角,提出我国资本利得税制度的设想。尽管国内有些学者提出资本利得税制度,但所设计的税制要么立足于调节金融市场,要么立足于调节收入差距,而本文的资本利得税税制则立足于发挥其双重调节功能。
唐婧妮,洪艳[8](2009)在《新中国60年来个人债权、股权投资收益税收制度变迁与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是个人投资者投资债权、股权取得的收益,新中国成立60年,个人债权、股权投资收益税收制度随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而经历多次调整,对经济的影响也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及非国有经济比重不断上升而日益扩大。本文在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个人债权、股权投资收益税收制度历次调整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个人债权、股权投资收益税收制度的建议。
杨白冰[9](2009)在《关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自开征以来,历经多次沿革。本文在总结回顾历次改革调整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存款利息所得征税的不同政策效应,并针对当前存款利息所得税暂免征收面临的矛盾问题,提出应恢复征收利息所得税的政策建议,并对利息税制再设计和相关配合政策进行了若干探讨。
喻晓晨[10](2009)在《利息税对中国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利息税从1999年11月开征到2008年10月暂免征收,其间争议不断。不仅针对利息税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针对其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为此,本文将围绕利息税在征收期间对改善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展开。本文的思路、结构、主要内容以及观点和结论如下:本文首先阐述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目的,认为虽然目前利息税暂停征收,但是利息税在我国征收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利息税的收入分配效应仍值得认真总结和研究。只有对利息税的征收意义、作用以及收入分配效应进行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才能为今后我国利息税的重新出台与否,以及如何出台提供政策决策基础和依据。接下来利用了规范分析的方法对利息税效应进行了分析,在借助生命周期理论等理论对利息税效应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得出了无论是利息税对居民储蓄的影响还是对劳动或资本市场的影响均取决于利息税所形成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力量强弱的较量。并重点针对以比例税率形式征收的利息税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阐述和说明比例税率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同时通过引入虚拟变量的方法,综合考虑了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教育水平、消费以及投资等因素,对我国收入分配带来的影响。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较为成功的建立了计量模型,该模型较客观地反映了相关经济现象。最后,提出利息税效应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和相关政策建议。认为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资本市场,为利息税的征收建立微观基础。同时提出,利息税征收应按个人经济状况加以区分,或与个税合并征收。
二、征收储蓄存款利息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征收储蓄存款利息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安倍经济学与日本银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与本文相关的货币政策文献梳理 |
1.2.2 关于安倍经济学及日本银行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评价 |
1.3 结构安排及分析方法 |
1.3.1 结构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2章 安倍经济学的实施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
2.1 安倍经济学的实施背景 |
2.2 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
2.3 机动的财政政策 |
2.3.1 机动的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支出 |
2.3.2 机动的财政政策中的政府收入——安倍税收学的主要内容 |
2.4 经济成长战略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日本银行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基于规则性货币政策与相机选择性货币政策的视角 |
3.1 日本银行规则性货币政策与相机选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
3.1.1 规则性货币政策与相机选择性货币政策的定义 |
3.1.2 日本银行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分类 |
3.2 规则性货币政策和相机选择性货币政策的对称性研究——基于WALSH产出与货币政策的动态方程分析 |
3.2.1 模型设计 |
3.2.2 模型假设 |
3.2.3 变量选择 |
3.2.4 模型检验 |
3.3 不同时期内规则性货币政策为主、相机选择性货币政策为辅的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研究 |
3.4 以规则性货币政策为主、相机选择性货币政策为辅的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分析 |
3.4.1 2014 年和2018 年日本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及其原因 |
3.4.2 日本经济增长率的长期低迷 |
3.4.3 以规则性货币政策为主、相机选择性货币政策为辅的货币政策效果有限的原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日本银行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调整 |
4.1 日本银行质化量化金融缓和“新政”的主要背景 |
4.1.1 货币数量的扩张已经达到极限 |
4.1.2 日元贬值的目标难以实现 |
4.1.3 “负利率政策”的导入导致银行经营困难 |
4.1.4 日本银行的“单兵作战”陷入困境 |
4.2 日本银行质化量化金融缓和“新政”的内容及主要特征 |
4.2.1 日本银行质化量化金融缓和“新政”的内容 |
4.2.2 质化量化金融缓和“新政”的主要特征 |
4.3 日本银行量化宽松“新政”面临的挑战及其前景 |
4.3.1 日本银行量化宽松“新政”面临的挑战 |
4.3.2 质化量化金融缓和“新政”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
4.3.3 日本银行质化量化金融缓和“新政”面临的前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安倍经济学机动的财政政策及其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关系 |
5.1 日本的机动的财政政策的性质及有效性分析 |
5.1.1 日本的机动的财政政策的性质 |
5.1.2 机动的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
5.2 机动的财政政策的分类 |
5.3 机动的财政政策的评价 |
5.3.1 机动的财政政策中政府支出的评价 |
5.3.2 安倍税收学的评价 |
5.4 机动的财政政策与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日本银行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 |
6.1 日本银行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6.1.1 日本银行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的理论分析 |
6.1.2 日本银行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 |
6.1.3 日本银行质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6.2 日本银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
6.2.1 日本银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 |
6.2.2 日本银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国际直接投资(FDI)渠道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结论 |
7.2 启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后记 |
(2)资管产品增值税新政的消费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3 贡献与不足 |
1.3.1 本文可能的贡献 |
1.3.2 本文的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利率对消费的影响 |
2.1.2 税收对消费的影响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利率对消费的影响 |
2.2.2 税收对消费的影响 |
2.2.3 “营改增”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
3. 增值税新政对家庭资管产品税负的影响 |
3.1 我国家庭资管产品概况 |
3.1.1 资管产品定义 |
3.1.2 资管产品供给市场概况 |
3.1.3 资管产品需求市场概况 |
3.2 增值税的开征与改革 |
3.2.1 增值税的由来与发展 |
3.2.2 “营改增”前后金融业税收政策差异 |
3.3 增值税新政对资管产品税负影响 |
3.3.1 营业税时期资管产品税务处理 |
3.3.2 增值税时期资管产品税务处理 |
3.3.3 增值税新政下资管产品税负差异 |
4. 资管产品增值税新政对消费影响理论分析 |
4.1 理论分析 |
4.2 理论模型 |
5. 资管产品增值税新政对消费影响实证检验 |
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2 变量定义及模型构建 |
5.3 描述性统计 |
5.4 变量相关检验 |
5.4.1 检验变量多重共线性 |
5.4.2 检验变量平稳性 |
5.5 回归统计结果分析 |
5.6 稳健性检验 |
5.7 测算示范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功能分析的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2 个人所得税功能演变和相关理论分析 |
2.1 个人所得税的历史与功能演变 |
2.1.1 产生初期(18 世纪末到20世纪初):筹集财政收入功能为主 |
2.1.2 发展阶段(20 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调节经济和分配功能并重 |
2.1.3 成熟阶段(20 世纪80年代以来):注重功能的多重性和灵活性 |
2.2 个人所得税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
2.2.1 经济发展水平 |
2.2.2 政府职能定位 |
2.2.3 税制的选择与设计 |
2.2.4 征管水平与纳税遵从意识 |
2.2.5 其他因素 |
2.3 现代个人所得税功能的相关理论分析 |
2.3.1 筹集财政收入的理论分析 |
2.3.2 调节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 |
2.3.3 调控经济功能的理论分析 |
2.3.4 推进国家治理功能的理论探讨 |
3 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实证分析 |
3.1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 |
3.1.1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起源 |
3.1.2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个人所得税 |
3.1.3 改革开放后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 |
3.2 筹集财政收入功能分析 |
3.2.1 个人所得税收入特点 |
3.2.2 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能力分析 |
3.3 调节收入分配功能分析 |
3.3.1 不同收入阶层的纳税情况对比 |
3.3.2 平均税率的实证分析 |
3.3.3 税前税后基尼系数的考察 |
3.4 调控经济功能分析 |
3.4.1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3.4.2 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
3.4.3 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
3.4.4 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3.5 对现行个人所得税功能的评析 |
4 境外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发展与改革趋势 |
4.1 主要国家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发展变化 |
4.1.1 收入规模总体趋势下降 |
4.1.2 分配公平和经济效率并重 |
4.1.3 逐渐关注社会治理目标 |
4.2 主要国家(地区)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趋势 |
4.2.1 税制模式呈多元化发展 |
4.2.2 总体税率下降并简化 |
4.2.3 宽免扣除以符合国情为主 |
4.2.4 其他值得关注的最新动向 |
4.3 主要国家个人所得税征管改革趋势 |
4.3.1 强制应用唯一的纳税人识别号 |
4.3.2 大力推行方便快捷的申报制度 |
4.3.3 积极应用信息技术革命成果 |
4.3.4 广泛采集第三方涉税信息 |
4.3.5 加大打击偷逃税行为力度 |
5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与改革目标研究 |
5.1 中国个人所得税功能定位的因素分析 |
5.1.1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
5.1.2 政府宏观调控和治理的迫切需要 |
5.1.3 税制结构调整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
5.2 功能定位与改革目标的确立研究 |
5.2.1 功能定位:多重性整体性阶段性的统一 |
5.2.2 税制改革目标:强化功能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 |
5.2.3 征管改革目标:强化功能的自然人税收征管模式 |
5.3 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目标实现研究 |
5.3.1 提升个税改革的国家治理意义 |
5.3.2 吸收借鉴渐进式的改革经验 |
5.3.3 增强税制和征管改革的协同性 |
6 基于功能视角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建议 |
6.1 强化功能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改革总体思路 |
6.1.1 综合与分类征收对象的划分 |
6.1.2 纳税单位的选择 |
6.1.3 宽免扣除和税率设计的原则 |
6.2 强化筹集收入功能的税制改革建议 |
6.2.1 清理规范税收优惠,减少税基侵蚀 |
6.2.2 保持纳税人数规模,稳定现行税基 |
6.2.3 合理完善课税对象,逐步扩大税基 |
6.3 强化调节分配功能的税制改革建议 |
6.3.1 建立按年计税综合征收制度 |
6.3.2 健全多层次的宽免扣除体系 |
6.3.3 优化综合所得项目税率设计 |
6.4 强化调控经济功能的税制改革建议 |
6.4.1 鼓励消费的个税改革建议 |
6.4.2 鼓励创业创新的个税改革建议 |
6.4.3 促进经济增长的个税改革建议 |
7 基于国家治理功能的个人所得税征管改革建议 |
7.1 建立自然人税收征管模式 |
7.1.1 完善自然人税收征管法律保障 |
7.1.2 强制并广泛使用纳税人识别号 |
7.1.3 推行预扣预缴和年度申报制度 |
7.2 完善相关基础配套条件 |
7.2.1 建立稳固强大的信息技术保障体系 |
7.2.2 健全高效完备的第三方涉税信息报告制度 |
7.2.3 优化个税征管的人力资源配置 |
7.3 培养纳税意识和推动纳税遵从建设 |
7.3.1 培养自然人的纳税意识 |
7.3.2 提升个税的纳税服务水平 |
7.3.3 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
8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税收政策与居民消费需求——基于结构效应视角的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机制 |
(一) 所得税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机制 |
(二) 商品税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机制 |
(三) 财产税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机制 |
三、我国税制结构的整体概况及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
(一) 我国税制结构的整体概况 |
(二) 我国税制结构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
四、构建我国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效应的实证模型 |
(一)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
(二) 变量口径定义 |
1. 所得税。 |
2. 商品税。 |
3. 财产税。 |
(三) 数据来源和说明 |
五、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效应的实证估计 |
(一) 模型检验与估计结果 |
(二) 实证估计结果的分析 |
六、结论与建议 |
(6)我国教育储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 |
六、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教育储蓄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我国教育储蓄政策的发展脉络 |
第二节 我国教育储蓄政策的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 |
第三节 目前影响我国居民参加教育储蓄的因素分析 |
第二章 美国、加拿大教育储蓄政策解读 |
第一节 美国教育储蓄政策解读 |
第二节 加拿大“注册教育储蓄计划”解读 |
第三节 美国、加拿大教育储蓄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章 对我国教育储蓄政策的理性思考 |
第一节 完善我国教育储蓄政策的必要性 |
第二节 我国教育储蓄政策的缺陷分析 |
第三节 完善我国教育储蓄政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教育储蓄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明确我国教育储蓄政策的目的 |
第二节 完善我国教育储蓄政策的原则 |
第三节 完善我国教育储蓄政策的建议与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7)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研究 ——基于中国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 |
1.3 文献综述 |
1.3.1 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效应 |
1.3.2 简短评价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金融市场税收的一般分析 |
2.1 金融市场税收机制分析 |
2.1.1 金融市场税收的内涵 |
2.1.2 金融市场税收机制的机理 |
2.2 中国金融市场税制构成 |
2.2.1 证券印花税 |
2.2.2 所得税 |
2.3 本章结论 |
3. 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微观分析 |
3.1 文献综述 |
3.1.1 金融市场税收的微观效应 |
3.1.2 债市与股市的联动性 |
3.1.3 简短评价 |
3.2 中国股票市场:税收微观效应分析 |
3.2.1 价格水平效应 |
3.2.2 价格波动效应 |
3.2.3 市场规模效应 |
3.2.4 本节基本结论 |
3.3 中国债券市场:税收微观效应分析 |
3.3.1 理论模型 |
3.3.2 中国债券市场:税收微观效应的实证分析 |
3.3.3 本节基本结论 |
4.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实证分析 |
4.1 金融市场税收的消费效应 |
4.1.1 文献综述:金融市场税收对消费的影响 |
4.1.2 理论模型:金融市场税收的消费效应 |
4.1.3 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消费效应 |
4.1.4 本节基本结论 |
4.2 金融市场税收的储蓄效应 |
4.2.1 文献综述:金融市场税收对储蓄的影响 |
4.2.2 理论模型:金融市场税收的储蓄效应 |
4.2.3 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储蓄效应 |
4.2.4 本节基本结论 |
4.3 金融市场税收的投资效应 |
4.3.1 文献综述:金融市场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
4.3.2 理论模型:金融市场税收的投资效应 |
4.3.3 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投资效应 |
4.3.4 本节基本结论 |
5.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5.1 文献综述: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5.2 理论模型: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 |
5.3 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 |
5.3.1 实证研究设计 |
5.3.2 参数估计的实证分析 |
5.3.3 利息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5.3.4 证券印花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5.4 本章基本结论 |
6.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 |
6.1 文献综述:经济周期波动与财政政策的稳定效应 |
6.1.1 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的文献回顾 |
6.1.2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的研究现状 |
6.1.3 财政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的文献回顾 |
6.1.4 简要评价 |
6.2 理论模型: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 |
6.3 计量模型: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 |
6.3.1 经济周期波动的估算 |
6.3.2 固定参数: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 |
6.3.3 变动参数:金融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 |
6.4 实证分析: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 |
6.4.1 实证研究设计 |
6.4.2 中国金融市场税收与经济周期波动现状 |
6.4.3 固定参数:中国金融市场税收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效应 |
6.4.4 变动参数: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经济周期波动效应 |
6.5 本章基本结论 |
7. 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稳态经济和黄金律水平实证分析 |
7.1 金融市场税收对稳态经济的影响 |
7.1.1 文献综述:稳态经济研究现状 |
7.1.2 理论模型:金融市场税收的稳态经济效应 |
7.1.3 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市场税收对稳态经济的影响 |
7.1.4 本节基本结论 |
7.2 金融市场税收对经济黄金律水平的影响 |
7.2.1 文献综述:经济黄金律水平的研究现状 |
7.2.2 理论模型:金融市场税收对经济黄金律水平的影响 |
7.2.3 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市场税收对经济黄金律水平的影响 |
7.2.4 本节基本结论 |
8. 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的宏观分析——基于中国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 |
8.1 文献综述:税收政策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
8.1.1 国外税收政策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研究现状 |
8.1.2 中国税收政策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研究现状 |
8.1.3 简短评价 |
8.2 理论模型:金融市场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
8.2.1 结构视角:金融市场税收的税负累进性 |
8.2.2 整体视角:金融市场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
8.3 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
8.3.1 实证研究设计 |
8.3.2 结构视角:中国金融市场税收的税负累进性 |
8.3.3 整体视角:中国金融市场税收收入再分配的实际效应 |
8.4 本章基本结论 |
9.实证结论与政策启示 |
9.1 实证结论 |
9.1.1 金融市场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
9.1.2 金融市场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
9.2 政策启示 |
9.2.1 金融市场税收政策调整与税制改革的原则 |
9.2.2 短期视角:适时调整金融市场税收政策 |
9.2.3 长期视角:推进金融市场税制改革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8)新中国60年来个人债权、股权投资收益税收制度变迁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个人债权、股权投资收益税收制度改革历程 |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个人债权、股权投资收益税收制度 |
(二) 改革开放初期个人债权、股权投资收益税收制度 |
(三)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个人债权、股权投资收益税收制度 |
二、新中国成立60年个人债权、股权投资收益税收制度的意义 |
三、现行个人债权、股权投资收益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 各类投资收益税收负担差距大, 违背税收公平原则 |
1.权益性收益税收负担率的不平等 |
2.债权性收益税收负担率不合理 |
3.投资性收益的税收负担率不科学。 |
(二) 歧视高风险投资, 不利创造公平税收环境 |
(三) 削弱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 |
1.削弱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作用 |
2.削弱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作用 |
(四) 企业业主税收负担重, 抑制创业 |
(五) 扭曲风险报酬关系, 抑制股权投资, 不利中小企业融资 |
(六) 助长股市的投机行为 |
四、改革措施 |
(一) 对股权投资收益税收制度的改革 |
(二) 对债权投资收益税收制度的改革 |
(9)关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的历史沿革 |
二、利息税政策的效应分析 |
三、利息税制再设计及相关政策的配合 |
(一) 利息税制再设计 |
1. 设立起征点和免征额。 |
2. 实行综合征收的累进税率。 |
3. 创新免税储蓄品种。 |
4. 加强利息税征收管理。 |
(二) 利息税政策与其它相关政策的配合 |
1.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
2.与社会保障政策的配合。 |
3.与消费政策的配合。 |
(10)利息税对中国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2 利息税的经济学分析 |
2.1 利息税税制建立的依据 |
2.2 利息税的若干效应 |
3 我国利息税的收入分配效应 |
3.1 我国利息税的沿革与背景 |
3.2 我国利息税的征收情况及影响 |
3.3 比例税率的收入分配调节效应 |
3.4 我国利息税对调节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 |
4 关于我国利息税改革的思考及政策建议 |
4.1 有关利息税废存的争议及思考 |
4.2 利息税的设税思路及配套改革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征收储蓄存款利息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倍经济学与日本银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研究[D]. 王晗. 吉林大学, 2019(04)
- [2]资管产品增值税新政的消费效应研究[D]. 王长华. 厦门大学, 2018(02)
- [3]基于功能分析的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D]. 周晓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03)
- [4]我国储蓄存款利息税的效应分析及调整思路[J]. 周充. 中国外资, 2013(20)
- [5]税收政策与居民消费需求——基于结构效应视角的新思考[J]. 储德银,闫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2(03)
- [6]我国教育储蓄政策研究[D]. 英震. 扬州大学, 2010(02)
- [7]金融市场税收经济效应研究 ——基于中国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D]. 何辉.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7)
- [8]新中国60年来个人债权、股权投资收益税收制度变迁与改革[J]. 唐婧妮,洪艳. 湖南社会科学, 2009(05)
- [9]关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的几点思考[J]. 杨白冰. 地方财政研究, 2009(09)
- [10]利息税对中国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D]. 喻晓晨. 华中科技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