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石板边缘抛光缺陷的技术改进

花岗石板边缘抛光缺陷的技术改进

一、花岗石大板边部磨光缺陷的技术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薛颖[1](2012)在《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研究》文中认为近代岭南的人文精神表现为开放包容、开拓创新、开明务实和经世致用等,近代岭南建筑装饰也因此具有国际性、地域性、民族性交融演化的总体特征。论文从建筑装饰的基本认识着手,根据建造主体的不同,将近代岭南建筑装饰分为殖民建筑装饰、民间建筑装饰、官方建筑装饰三个类型,分别论述其动因、艺术和技术特征。一、近代岭南殖民建筑装饰的异彩纷呈,研究早期近代到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单向输入为特征的殖民建筑装饰。通过贸易交往与建立租界、殖民地,岭南汇聚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殖民建筑。受西方多个宗主国建筑装饰风格的影响,殖民建筑装饰风格异彩纷呈。艺术层面,殖民建筑装饰风格是西方宗主国艺术风格的写照,体现了国际性特征;技术层面,殖民建筑装饰材料则普遍务实地使用岭南地方材料,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二、近代岭南民间建筑装饰的固本求新,研究整个近代时期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近代岭南民间建筑装饰仍然沿袭手工作业社会背景下传统的装饰技艺,建筑装饰与传统手工艺一体化,与建筑固有形态一体化,同时在近代化过程中主动吸收西方“洋”建筑装饰艺术。岭南民间建筑装饰一方面固守传统技艺,另一方面大胆求新,产生了应对地域文化、自然条件、审美的新形式。不论传统技艺,还是传统技艺基础上的求新形式,都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三、近代岭南官方建筑装饰的多元融合,主要研究民国时期岭南官方建筑装饰。官方建筑装饰通过多元的装饰动机、装饰风格、审美表达和装饰技术等手段表现民族性的价值观。总体来说,官方建筑装饰成为象征性的装饰,与建筑本体的关系比较疏远。艺术层面,“中国固有式”、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派,以及现代主义建筑装饰,从政治性、商业性、经济性等多元目的角度表达以民族性为核心的岭南近代官方文化;技术层面,官方建筑装饰的材料和技术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和地方化,综合表现出中西融合的特征。建造主体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决定了殖民建筑装饰、民间建筑装饰、官方建筑装饰各自的本原性特征,即国际性、地域性、民族性,它们发展演化、充分交融共同构成了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的总体特征。建筑装饰的演化规律方面,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决定了三个类型的建筑装饰遵循不同的规律。殖民建筑装饰的演化以西方宗主国文化为主导,按照宗主国建筑艺术史的发展规律演化;民间建筑装饰的演化以岭南民间地域文化为主导,建筑装饰与建筑本体一体化关系演化为分离式的附属关系;官方建筑装饰的演化规律以岭南近代官方文化为主导,按照全盘西化——中西文化交融的发展规律演化。建筑装饰的交融规律方面,殖民建筑装饰主要代表西方宗主国文化,民间建筑装饰主要代表民间岭南地域文化,官方建筑装饰主要代表岭南近代官方文化,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交融发展。西方宗主国的装饰风格代表了强国强势文化,因此无论在艺术层面还是技术层面,殖民建筑装饰成为民间和官方建筑装饰的重要参照。民间建筑装饰对殖民和官方建筑装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传统装饰材料、技术方面,在丰富地域文化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官方建筑装饰对另外两者的影响力则相对较弱,但却是岭南近代化过程中推动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力量。多元文化交融过程中,近代岭南建筑装饰传承创新,形成以国际性为视野,以地域性为依托,以民族性为动机的文化特色,成为全球文化的一份宝贵财富。

李翠[2](2012)在《建筑再利用中材料构件的全生命周期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速率的加大,建筑功能寿命呈现越来越短的趋势。而建筑材料和施工的技术都在不断进步,使得建筑结构寿命越来越长。建筑本身的两种寿命矛盾,就使得建筑改造成为城市更新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在以后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意义。建筑生命周期概念的发展和应用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和有力的工具。建筑生命周期概念提供建筑师更广阔的视角看待整个建筑业,其包括了建筑六个阶段:原材料开采、工厂加工运输、工地施工、日常运行、定期维护、及最后的处理,即建筑废弃和建筑改造。本文将分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范围;第二章介绍建筑生命周期概念、建筑寿命,并用传统建筑哲学重解建筑生命周期。第三章介绍建筑改造的新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并以为“拆解”而设计总结改造新材料设计原则和方法。第四章介绍建筑改造的旧材料构件的再利用,并以“降级”再利用为旧建筑材料再利用原则。第五章介绍新旧材料组合,即建筑构件在低能耗改造中的应用研究。本文意在以建筑生命周期理念和评价为研究视角,对建筑再利用中材料选择和构件设计进行整理研究。

赵兴虎[3](2011)在《花岗石超薄型板材锯解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上建筑业及装饰业的发展,石材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而节约型社会理念的日渐深入人心,使得石材板材越来越向薄型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花岗石超薄板以其薄、轻等突出特点从石材产品市场中脱颖而出,并越来越受广大用户欢迎。但是目前超薄型板材加工易破碎等缺陷严重制约了超薄型板材的大批量生产和应用。本文在深入剖析花岗石超薄型板材锯切加工技术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超薄板的锯切时锯片振动特性及锯切力状况,全面探讨了花岗石超薄板的锯切及破碎问题。探讨了花岗石超薄型板材的市场需求、发展方向以及加工关键技术,通过对花岗石超薄板应用最为广泛的对剖加工方式中板材受力的分析,研究板材加工过程中锯切力的变化以及锯切应力与振动应力的分布。建立板材破碎模型,对造成板材加工破碎的因素及破碎机理研究,分析其原因主要为锯片横向振动引起的板材轴向受力,并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板材加工过程进行静态仿真,分析板材破碎机理并探论在一定加工参数情况下板材厚度对板材应力分布及大小的影响,并提出加工设备及工艺的优化方向。借助有限元软件ANSYS,对金刚石圆锯片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模态分析验证其在一定加工参数下对剖加工时的动态性能,研究锯片的轴向振动特性,并且通过文献的锯切力经验公式及实验数据,分析了锯切过程中圆锯片轴向力随加工参数的变化规律。利用ANSYS/LS-DYNA模块建立锯片切入花岗石板材的瞬时动态模型,研究锯片间断性磨削过程中锯切力变化与超薄板材内部的应力应变状况,仿真结果与实际加工情况基本相符。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研究花岗石超薄板材加工破碎机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突破,而且对于指导实际生产以减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王毅[4](2010)在《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实体,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存在内在的空间秩序和特定的空间发展模式。城市的物质空间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而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内部、外部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应。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数量、规模在不断膨胀,城市化正处于加速阶段。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的展开,城市空间发生着快速而剧烈的变化,许多历史城市的个性正在丧失,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和意义深远。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是城市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议题。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方略,引导城市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南京是我国着名古都,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与古城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作为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之一同其它城市一样经历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给古城带来巨大的变化,使古城传统风貌受到影响,导致古城文化逐渐淡化和失落。本文以南京为例,从其演进的历史脉络入手,对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试图厘清其发展轨迹、空间特征、动力机制等。首先分阶段地对南京城市的空间演变进行社会发展背景分析。其次,对南京城的选址思想、营建模式和演化进程进行研究,分层次地剖析城市深层结构与物质形态的互动关系,探求其内在机制。然后,分单元地重点研究南京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模式和要素特征。最后,对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研究进行讨论和总结,提出对未来空间营造的思考和展望,剖析症结,提出对策,以期对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徐俊[5](2009)在《南安石材企业生产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建筑行业迅速地发展,促进了国际市场对天然石材的需求增长。中国石材资源非常丰富,石材产业已形成了专业化发展体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石材生产和出口大国。在中国,福建省南安市是全国最大的石材产业基地,石材进出口总量位居中国第一。南安石材产业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其生产模式有着莫大的关系。本文运用战略管理、运营管理所学的知识,对当前的南安市石材行业中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进行了归纳和研究,对南安石材企业生产模式成功经验的有益总结,最后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通过SWOT分析工具分析了南安石材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分析了现有的运作战略,阐述其优缺点,推出要重新规划运作战略的必要性,并阐述了如何对运作战略进行重新规划。通过介绍和分析现有的运作管理方式,指出其在新的运作战略下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对策。现有的生产管理模式,使南安石材企业实现了低成本运营,提升了其竞争能力,促使南安石材产业由小变大。但是这种模式使得产品质量波动较大、浪费行勾难以避免等。怍者认为南安石材企业应建立科学的组织机构,将工序承包制改为辅料承包制,制定统一的质量和技术标准等等,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山低成本竞争策略转向以质量取胜的竞争策略,走向集中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从而使南安石材产业由大变强。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南安市石材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董荣珍[6](2002)在《高性能彩色印模饰面混凝土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环境美化的需求及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为混凝土在其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本论文研究了高性能彩色印模饰面混凝土技术,其技术核心为:高性能彩色固化剂(High Performance Color Hardener,以下简称为HPCH)的研究与应用;印模施工技术的研究与探索。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配制技术获得彩色饰面层的超高强度和优异的耐久性;根据材料复合优化原理,通过表面处理和罩面技术,降低彩色饰面层的渗透性,大幅度延长彩色印模饰面的使用寿命;借鉴印刷原理和模具造型并巧妙地利用饰面层的流变特性,实现饰面与基体的一次性快速施工和立体造型。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混凝土的着色方式、质感成型方式以及耐久性破坏因素,确定高性能彩色印模饰面混凝土的整体结构及其设计原则,采用面层着色、连同基体混凝土一次压印成型及表面封闭的三体结构,提出优异的抗离子迁移及耐磨阻蚀设计原则。 研究探讨了颜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其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通过测试与比较确定颜料的种类及最佳掺量;通过研究材料彼此间性能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复配出HPCH的颜色体系,同时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以保证HPCH的材料性质。 采用多组份复合技术路线配制出高工作性、高耐久性、低离子迁移率的HPCH材料,对其宏观物理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宏观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引入辅助胶凝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使HPCH材料的工作性及相应物理力学性能得以最佳匹配,同时改善了着色物质与水泥基材料的相容性,增强了HPCH材料对离子迁移的阻碍能力及对环境侵蚀破坏的抵抗能力。 本论文以传统装饰混凝土及国外同期产品为参比体系,HPCH材料的耐候性比传统材料捉高一个等级,达国外同期产品水平。通过干湿循环测试及快速氯离子渗透试验,HPCH材料的抗析霜能力较强,在25次干湿循环条件下,仅在角部出现少量且不扩散的白斑,而传统装饰混凝土材料则出现延边棱迅速扩散的大面积析霜;快速氯离子渗透结果表明,在同样条件下HPCH材料通过的电量(即离子迁移能力)仅为传统材料的49.68%,比国外同期产品提高25.34%。耐磨性、耐化学侵蚀性能、抗冻性均 高性能彩色印模饰面混凝土技术的研究 较传统材料提高l-2倍。 通过X-射线、SEM观察及孔结构特征的系统试验研究,探明了HPCH的材料组 成、结构对性能的影响规律。测试结果表明科学合理地5!人辅助胶凝材料能够使材料 浆体孔径细化,水化产物相密实,形成浆体在不同层次的细颗粒包围垛密结构,改善 界面过渡区性质,减少不利晶相总量(28天CofOHb量为传统材料的61.37%,90天 为传统材料的 48.18%),提高固化有害离子能力,从而提高了 HPCH材料的抗离子迁 移性能,提高了耐磨性及相应耐久性。 在上述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将本研究成果一一一VPCH材料应用于实际施工工程, 应用面积约有35000平方米,其施工工艺及施工工具技术己基本完善。实践证明,HPCH 材料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及耐久性能,在技术、施工和经济方面均有明显的发展潜能 与优势。

晓非[7](2002)在《近期国内文献专利资料题录选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姜华九,李守宏,孙相元,姜国森[8](2002)在《花岗石大板边部磨光缺陷的技术改进》文中研究指明一 花岗石大板边部磨光的工艺过程 用自动连续磨机对花岗石大板进行磨光,是花岗石大板加工过程中的第二道工序,这是一道关键工序,因为大板的平度和光泽度都是由这道工序决定的。而平度和光泽度等质量指标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又往往集中在大板的边部15cm范围内。下图表示2001年10月18日山西华达石材有限公司对一块山西

二、花岗石大板边部磨光缺陷的技术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岗石大板边部磨光缺陷的技术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及范畴
        1.1.1 研究内容
        1.1.2 论文结构
        1.1.3 时间维度的“近代”认知
        1.1.4 空间维度的“岭南”认知
    1.2 研究意义
        1.2.1 近代岭南文化的特殊性
        1.2.2 从局部系统研究建筑整体
        1.2.3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中国建筑装饰的研究
        1.3.2 西方近代建筑装饰的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研究
        1.3.4 岭南建筑装饰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以建筑文化为研究前提
        1.4.2 以社会文化为研究背景
        1.4.3 其他研究方法
第二章 建筑装饰的基本认识
    2.1 “装饰”与“装饰艺术”释义
        2.1.1 “装饰”释义
        2.1.2 “装饰艺术”释义
    2.2 装饰的本质
    2.3 建筑装饰的概念
        2.3.1 西方的概念
        2.3.2 中国的概念
    2.4 建筑装饰的分类——功能性装饰与象征性装饰
        2.4.1 分类的理论依据
        2.4.2 功能性装饰与象征性装饰的关系
        2.4.3 功能性装饰——结构装饰化与装饰结构化
        2.4.4 象征性装饰——装饰的结构与建造的装饰
    2.5 建筑装饰的层次结构
        2.5.1 实用需要
        2.5.2 审美表达
        2.5.3 意义承载
    2.6 影响建筑装饰的因素
        2.6.1 技术因素
        2.6.2 经济因素
        2.6.3 政治因素
        2.6.4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2.7 岭南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装饰
        2.7.1 岭南文化的个性特征
        2.7.2 岭南文化对建筑装饰的影响
第三章 近代岭南殖民建筑装饰的异彩纷呈
    3.1 近代岭南殖民建筑装饰传播的动因
        3.1.1 十三行外商贸区的形成
        3.1.2 租界和殖民地的形成
        3.1.3 殖民建筑装饰输入的途径
    3.2 澳门近代建筑装饰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3.2.1 宗主国建筑装饰风格的影响
        3.2.2 果阿建筑装饰风格的影响
        3.2.3 曼努埃尔式风格
        3.2.4 巴洛克风格
        3.2.5 新古典主义风格
        3.2.6 澳门教堂的装饰材料
    3.3 十三行与沙面建筑装饰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3.3.1 开风气之先的十三行建筑装饰风格
        3.3.2 沙面早期的建筑装饰风格
        3.3.3 沙面盛期的建筑装饰风格
        3.3.4 沙面的建筑装饰材料
    3.4 香港殖民建筑装饰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3.4.1 宗主国建筑装饰风格的影响
        3.4.2 哥特复兴风格
        3.4.3 新古典主义风格
        3.4.4 香港殖民建筑装饰材料
    3.5 近代岭南殖民建筑装饰的细部特征
        3.5.1 柱式的装饰
        3.5.2 门窗的装饰
        3.5.3 檐部的装饰
    3.6 殖民建筑装饰的层次结构
        3.6.1 异彩纷呈的建筑装饰
        3.6.2 审美表达:西方宗主国文化为主导
        3.6.3 意义承载:西方中心价值观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岭南民间建筑装饰的固本求新
    4.1 近代岭南民间建筑装饰发展的动因
        4.1.1 西学东渐的思想理论的传播
        4.1.2 华侨对侨乡建设的推动
        4.1.3 近代商业的繁荣
        4.1.4 地域环境的差异
    4.2 固本的近代岭南民间建筑装饰传统技艺
        4.2.1 应对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
        4.2.2 应对地域自然条件的装饰材料与技法
        4.2.3 应对审美的表现形式
    4.3 求新的近代岭南民间建筑装饰
        4.3.1 应对地域文化的新形式
        4.3.2 应对地域自然条件的新形式
        4.3.3 应对审美的新形式
        4.3.4 新型装饰材料与技艺
    4.4 近代岭南民间建筑装饰的层次结构
        4.4.1 固本求新的建筑装饰
        4.4.2 审美表达:岭南民间地域文化为主导
        4.4.3 意义承载:“中体西用”的价值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代岭南官方建筑装饰的多元融合
    5.1 近代岭南官方建筑装饰发展的动因
        5.1.1 教会倡导的中国建筑
        5.1.2 民众对西方文化的崇尚
        5.1.3 政府推广的民族主义
        5.1.4 作为民族主义者的岭南建筑师
    5.2 民族性的“中国固有式”建筑装饰
        5.2.1 教会校园建筑“民族形式”的影响
        5.2.2 整体仿古的建筑装饰
        5.2.3 岭南的“中国固有式”简化装饰的缘由
        5.2.4 局部仿古的建筑装饰
        5.2.5 国立中山大学“固有式”装饰细部处理
    5.3 政治性的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装饰
        5.3.1 纪念建筑的新古典主义装饰
        5.3.2 办公建筑的新古典主义装饰
        5.3.3 城市公园的新古典主义装饰
    5.4 商业性的骑楼建筑装饰
        5.4.1 法规制度下的骑楼建筑装饰
        5.4.2 装饰艺术风格
    5.5 经济性的现代主义建筑装饰
        5.5.1 岭南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缘由
        5.5.2 未能引发社会变革的建筑装饰
    5.6 新型装饰材料和技术
        5.6.1 水泥
        5.6.2 玻璃
        5.6.3 钢铁
        5.6.4 砌砖
        5.6.5 其他
    5.7 岭南官方建筑装饰的层次结构
        5.7.1 多元融合的建筑装饰
        5.7.2 审美表达:岭南近代官方文化主导
        5.7.3 意义承载:式样——民族性的价值观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的总体特征
    6.1 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的本原性特征
        6.1.1 殖民建筑装饰的国际性
        6.1.2 民间建筑装饰的地域性
        6.1.3 官方建筑装饰的民族性
    6.2 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的演化规律
        6.2.1 西方宗主国文化主导的殖民建筑装饰
        6.2.2 岭南民间地域文化主导的民间建筑装饰
        6.2.3 岭南近代官方文化主导的官方建筑装饰
    6.3 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的交融规律
        6.3.1 殖民建筑装饰对民间、官方建筑装饰的影响
        6.3.2 民间建筑装饰对殖民、官方建筑装饰的影响
        6.3.3 官方建筑装饰对殖民、民间建筑装饰的影响
    6.4 结语与展望
        6.4.1 结语
        6.4.2 展望:应对西方文化
        6.4.3 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建筑再利用中材料构件的全生命周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能源危机与建筑业高能耗
        1.1.2 城市高速更新与建筑短命现象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改造的实践研究
        1.2.2 建筑改造的材料研究
        1.2.3 建筑生命周期相关研究
        1.2.4 研究总结及承上启下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论文创新点
2 建筑生命周期的相关概念及研究
    2.1 建筑生命周期概念发展概况及其评价研究
        2.1.1 生命周期念缘起和发展
        2.1.2 建筑生命周期概念
        2.1.3 建筑改造与建筑生命周期的关联——建筑的设计生命周期
    2.2 建筑寿命在全生命周期评价中的意义
        2.2.1 建筑寿命相关概念
        2.2.2 整合建筑与材料使用年限
        2.2.3 整合结构与非结构构件使用年限
    2.3 用中国传统建筑哲学重解“建筑生命周期”
        2.3.1 传统建筑材料选择
        2.3.2 传统建构方式
        2.3.3 从“传统”中借鉴
3 建筑改造中新材料的选择
    3.1 传统实体材料
        3.1.1 木材
        3.1.2 石材
        3.1.3 砖、砌体特性
        3.1.4 混凝土
    3.2 新型复合材料
        3.2.1 金属
        3.2.2 玻璃
        3.2.3 塑料
        3.2.4 涂料
    3.3 为拆解而设计
4 改造中旧建筑材料构件的循环再利用
    4.1 旧建筑材料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循环再利用
        4.1.1 建筑材料构件再利用层级
        4.1.2 建筑材料的直接应用
        4.1.3 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
    4.2 基于“材料再利用层级”理论的建筑改造“层级”理论
        4.2.1 建筑层级理论
        4.2.2 材料构件在改造中的层级理论
    4.3 旧建筑材料在建筑改造中的“降级”再利用
        4.3.1 旧建筑材料的原级再利用
        4.3.2 旧建筑材料的降一级再利用
        4.3.3 旧建筑材料的降二级再利用
        4.3.4 旧建筑材料的降三级再利用
5 低能耗改造中的材料构件应用研究
    5.1 建筑外围护构件改造中的材料应用
        5.1.1 外墙改造
        5.1.2 门窗改造
        5.1.3 遮阳改造
        5.1.4 屋面改造
    5.2 建筑内外空间改造中的材料应用
        5.2.1 中庭空间改造
        5.2.2 通廊空间改造
        5.2.3 被动式阳光房改造
    5.3 建筑节能改造实例分析
        5.3.1 节能减排与旧建筑改造的材料构件选择评价
        5.3.2 赫尔佐格的生态技术整合
        5.3.3 阿尔卡的零能耗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花岗石超薄型板材锯解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背景分析
        1.1.2 石材超薄板现状
    1.2 花岗石超薄板
        1.2.1 石材超薄板应用领域
        1.2.2 花岗石超薄板加工特点
        1.2.3 花岗石超薄板加工技术及设备
        1.2.4 超薄板发展方向
    1.3 花岗石超薄板研究及生产应用动态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课题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花岗石超薄板加工关键技术以及锯切力分析
    2.1 花岗石超薄板加工技术及工艺
        2.1.1 加工设备性能与精度优化
        2.1.2 金刚石圆锯片结构与稳定性优化
        2.1.3 石材加固、修补技术
        2.1.4 防破损锯解工艺的研发
    2.2 板材锯切受力分析
        2.2.1 锯切力分析
        2.2.2 轴向振动分析
    2.3 板材加工应力分析
        2.3.1 锯切应力分布
        2.3.2 轴向应力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花岗石超薄板锯切破碎分析
    3.1 花岗石超薄板破碎因素
        3.1.1 内部因素
        3.1.2 外界因素
    3.2 加工破碎机理
        3.2.1 破碎模型建立
        3.2.2 微观机理
        3.2.3 宏观机理
    3.3 有限元仿真
        3.3.1 建模及网格划分
        3.3.2 花岗石材料模型
        3.3.3 初始条件及载荷施加
        3.3.4 计算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刚石圆锯片轴向力及振动分析
    4.1 轴向振动来源及稳定性研究
    4.2 金刚石圆锯片的动态分析
    4.3 金刚石圆锯片有限元模态仿真
        4.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4.3.2 加载并求解
        4.3.3 模态结果及分析
        4.3.4 不同锯片的振动特性
    4.4 金刚石圆锯片轴向振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花岗石超薄板加工锯切力仿真
    5.1 非线性有限元法及ANSYS/LS-DYNA简介
        5.1.1 非线性有限元法
        5.1.2 ANSYS/LS-DYNA简介
    5.2 金刚石圆锯片锯切花岗石板材模型建立
        5.2.1 实体模型的建立
        5.2.2 金刚石圆锯片模拟
        5.2.3 花岗石的模拟
        5.2.4 初始条件及载荷的确定
        5.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明专利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区范围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南京概况
        1.5.1 自然环境
        1.5.2 建置沿革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
        2.1.2 空间营造
        2.1.3 城市形态
        2.1.4 城市空间结构
        2.1.5 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2.1.6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复合涵义
    2.2 研究现状
        2.2.1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研究进展
        2.2.2 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理论的进展
    2.3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的深层结构
        2.3.1 政治政策结构
        2.3.2 经济技术结构
        2.3.3 社会文化结构
        2.3.4 建设环境结构
3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3.1 古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3.1.1 先秦勾吴
        3.1.2 六朝时期
        3.1.3 南唐时期
        3.1.4 明清时期
    3.2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3.2.1 先秦原始聚落
        3.2.2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3.2.3 六朝时期
        3.2.4 南唐时期
        3.2.5 明清时期
    3.3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3.3.1 选址思想
        3.3.2 规划模式
        3.3.3 演化轨迹
        3.3.4 动力机制
    3.4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3.4.1 架
        3.4.2 核
        3.4.3 轴
        3.4.4 群
        3.4.5 界面
4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4.1 近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4.1.1 晚清时期
        4.1.2 民国时期
    4.2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4.2.1 晚清时期
        4.2.2 民国时期
    4.3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4.3.1 规划模式
        4.3.2 演化轨迹
        4.3.3 动力机制
    4.4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4.4.1 架
        4.4.2 核
        4.4.3 轴
        4.4.4 群
        4.4.5 界面
5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5.1 现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5.1.1 政治概述
        5.1.2 经济概述
        5.1.3 社会概述
    5.2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5.2.1 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年)
        5.2.2 "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
        5.2.3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5年)
        5.2.4 "文革"动乱时期(1966~1976年)
    5.3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5.3.1 规划模式
        5.3.2 演化轨迹
        5.3.3 动力机制
    5.4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5.4.1 架
        5.4.2 核
        5.4.3 轴
        5.4.4 群
        5.4.5 界面
6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6.1 当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6.1.1 政治概述
        6.1.2 经济概述
        6.1.3 社会概述
    6.2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6.2.1 调整阶段(1979~1985年)
        6.2.2 探索阶段(1986~1991年)
        6.2.3 更新阶段(1992~2000年)
        6.2.4 突破阶段(2001年至今)
    6.3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6.3.1 规划模式
        6.3.2 演化轨迹
        6.3.3 动力机制
    6.4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6.4.1 架
        6.4.2 核
        6.4.3 轴
        6.4.4 群
        6.4.5 界面
7 结论与展望
    7.1 回顾
    7.2 展望
        7.2.1 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7.2.2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7.2.3 发展设想
        7.2.4 城市风貌保护
        7.2.5 城市空间特色塑造
        7.2.6 环境整治
        7.2.7 综合防灾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南安石材企业生产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石材业概况
    第一节 世界石材业简况
    第二节 中国石材业简况
    第三节 南安地域特点及花岗岩石材品种
    第四节 南安石材行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第三章 南安石材行业的运作战略及规划
    第一节 南安石材行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分析
    第二节 南安石材行业的运作战略分析
    第三节 南安石材行业新运作战略的规划
第四章 南安石材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的问题及改善对策
    第一节 运作管理方式
    第二节 运作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运作管理模式的改善对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性能彩色印模饰面混凝土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进展及问题
        1.1.1 研究的意义
        1.1.2 进展及问题
    1.2 装饰混凝土耐久性问题
        1.2.1 装饰作用耐久性
        1.2.2 使用耐久性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目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和目标
2. 结构设计及原材料
    2.1 结构设计
        2.1.1 混凝土的装饰方法
        2.1.2 高性能彩色印模饰面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则
    2.2 主要原材料及性质
    2.3 实验方法
3. HPCH配合比设计及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3.1 颜料掺量的确定及其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3.1.1 颜料掺量的确定
        3.1.2 颜料对水泥需水量的影响
        3.1.3 颜料对水泥强度的影响
    3.2 HPCH基本配合比设计
        3.2.1 HPCH相关参数的选择
        3.2.2 基本配合比设计
    3.3 工作性能
    3.4 强度变化规律
    3.5 小结
4. HPCH装饰色彩的研究
    4.1 用于HPCH的颜料
        4.1.1 颜料的定义及分类
        4.1.2 主要物理化学性能
    4.2 颜料的选择
        4.2.1 水泥制品对颜料的技术要求
        4.2.2 颜料的选择
    4.3 HPCH着色理论分析
        4.3.1 混合理论
        4.3.2 分散理论
    4.4 色彩调制及颜料的复合
        4.4.1 色彩调制
        4.4.2 颜料的复合
        4.4.3 HPCH颜色系列的配制
    4.5 小结
5. HPCH耐久性能的研究
    5.1 HPCH的装饰耐久性
        5.1.1 耐老化
        5.1.2 抑制析霜
    5.2 HPCH使用耐久性能
        5.2.1 耐腐蚀性能
        5.2.2 耐磨性能
        5.2.3 抗冻融性能发
        5.2.4 抗收缩能力
    5.3 小结
6. HPCH微观结构分析
    6.0.1 孔结构分析
    6.0.2 水化产物分析
    6.0.3 小结
7. 印模施工技术的研究
    7.0.1 基层整饰
    7.0.2 表面上色
    7.0.3 压印纹理
    7.0.4 面层封闭
    7.0.5 其他施工工艺
    7.0.6 经济分析
    7.0.7 工程应用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花岗石大板边部磨光缺陷的技术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研究[D]. 薛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2]建筑再利用中材料构件的全生命周期应用研究[D]. 李翠.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3]花岗石超薄型板材锯解关键技术研究[D]. 赵兴虎. 山东大学, 2011(04)
  • [4]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D]. 王毅. 武汉大学, 2010(05)
  • [5]南安石材企业生产模式研究[D]. 徐俊. 厦门大学, 2009(11)
  • [6]高性能彩色印模饰面混凝土技术的研究[D]. 董荣珍. 武汉理工大学, 2002(02)
  • [7]近期国内文献专利资料题录选辑[J]. 晓非. 非金属矿, 2002(02)
  • [8]花岗石大板边部磨光缺陷的技术改进[J]. 姜华九,李守宏,孙相元,姜国森. 石材, 2002(01)

标签:;  ;  ;  ;  ;  

花岗石板边缘抛光缺陷的技术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