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栗链蚧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令狐伟[1](2021)在《杏树鬃球蚧对野杏生长的影响及其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
肖云丽,汪玉平,程水源,钟玉林[2](2014)在《我国板栗害虫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板栗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干果之一。但在板栗生产和贮运过程中,常遭受多种虫害,严重制约着板栗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本文综合近年来板栗害虫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我国各地板栗害虫种类调查情况,概述了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板栗害虫的防治技术,以期为板栗害虫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合理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冯慰冬[3](2014)在《日本栗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详细阐述了日本栗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并根据其发生特点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日本栗主要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吴福中,何日荣,胡学难,曾玲[4](2014)在《华南地区蚧虫种类及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蚧虫是世界上主要危害水果和园林植物的害虫。查询和整理了华南地区30 a的文献资料,结果表明:华南地区水果、苗木上发生危害的蚧虫主要有粉蚧、盾蚧和蜡蚧,链蚧科、硕蚧科、珠蚧科、胶蚧科的蚧虫较少。同时,系统分析了华南地区蚧虫的研究现状,并对蚧虫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叶世森,胡凤玉,郑郁善[5](2013)在《栗链蚧在锥栗林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频次分布检验、聚集度指标检验、回归模型检验等方法,对栗链蚧在锥栗林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栗链蚧在锥栗林中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并且聚集度随种群的密度升高而增加。栗链蚧虫口数量在锥栗林单株东、西、南、北、中不同方向间存在差异,在上下不同层次间也存在差异。通过抽样技术的研究,得出了序贯抽样表和理论抽样数表。
洪建新[6](2012)在《板栗园虫害的时间管理技术》文中提出板栗园多属于纯林,健康水平低,其虫害管理时间是关键,一方面要加强板栗园抚育管理,促进树体生长,保持板栗健壮,提高其抗逆性,增强板栗园的系统稳定性;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生物灾害监测机制,准确确定防治关键期,在该时期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板栗园害虫的快速增殖,防止虫害的发生。总结了板栗园虫害的时间管理技术,以期为板栗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叶世森,赵士熙,施丹阳,黄金聪,胡凤玉[7](2012)在《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多样性》文中提出通过对福建建瓯市20块锥栗林试验标准地节肢动物群落l a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锥栗林中共采集到节肢动物209种,它们分别隶属于2纲17目100科,其中林冠层有94科176种,下木层有89科177种。林冠层与下木层节肢动物类群的目、科、物种的数量较相近,但个体数量分布特征、各目优势集中性、类群多样性、各功能集团结构特征有明显差异。林冠层类群以同翅目、链蚧科的个体数为最多,下木层类群以双翅目、大蚊科的个体数为最多。从各功能集团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来看,林冠层以蜘蛛类集团为最高,下木层以植食性集团为最高。下木层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物种丰富度比林冠层类群高,优势集中性则比林冠层类群低。
叶世森[8](2011)在《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与主要害虫的生态调控》文中提出本研究以闽北锥栗林为对象,以节肢动物群落为中心,采用锥栗林系统调查、室内种类鉴定、林间和室内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生态学、统计学、分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知识首次系统地研究了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分析和探讨了锥栗不同主栽品种、不同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害虫控制措施、不同海拔高度等因子对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的影响,对锥栗林主要害虫的种群数量动态的调控作用,锥栗林主要害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首次提出锥栗林主要害虫生态调控技术体系。其主要结论如下:1.首次系统地开展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调查,共采集到锥栗林节肢动物209种,分别隶属于2个纲17个目100个科,其中锥栗林林冠层节肢动物分别隶属2纲17目94科176种,锥栗林林下层节肢动物分别隶属2纲17目89科177种。2.在年周期内锥栗林林冠层类群的物种丰富度、个体数量、优势集中性指数比林下层类群高,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比林下层类群低。林冠层类群以植食性集团的个体数量最大,蜘蛛类集团在林冠层是较为稳定的集团,寄生性集团和中性集团占林冠层类群比例较小,波动变化也较小。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也以植食性集团个体数量最多,中性集团是林下层的第二大集团。林冠层类群中天敌类群(蜘蛛类集团、捕食性集团、寄生性集团)的物种多样性高于中性集团和植食性集团,林下层寄生性天敌中个体数量在物种间分布均匀,种群间稳定性较好。3.应用最优分割法,将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时间格局进行了划分,林冠层和林下层二类群均分割成3个阶段。应用主分量分析法,明确了林冠层和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的主导因素。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和多样性通径分析法,分析了林冠层和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物种数、均匀度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的相关性。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分别对林冠层和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进行模糊聚类分析。4.林冠层和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在物种的组成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林冠层与林下层的蜘蛛类集团、捕食性集团、寄生性集团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二类群结构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物种多样性的相互促进。5.在周年内,相对锥栗林管理撂荒型,管理精细无防型降低林冠层的物种数、个体数量不明显,但明显提高了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降低了优势集中性;管理精细化防型和管理粗放化防型明显降低了林冠层的物种数、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均匀度,提高优势集中性;管理粗放无防型对林冠层影响不明显;各种经营管理方式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林下层的物种数、个体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提高了优势集中性指数,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两类群各功能集团的组成和结构特征。6.不同主栽品种的锥栗林林冠层的物种数相近,个体数量、优势集中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有差异,对林冠层的植食性集团、寄生性集团、捕食性集团影响明显,对锥栗林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的影响不明显7.以锥栗林未防治为对照,所有害虫控制措施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林冠层类群的物种数、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提高了优势集中性指数。氧化乐果喷雾对林下层类群影响显着,其它害虫控制措施对锥栗林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影响不显着。8.不同海拔高度下的林冠层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低海拔区、中海拔区、高海拔区之间的类群动态差异明显,海拔高度对锥栗林林冠层类群影响明显。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林下层的物种数、个体数、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而降低,优势集中性指数而增高。9.通过频次分布检验、聚集度指标检验、Iwao M*—X回归模型等6个回归模型检验,都表明了栗瘿蜂虫瘿、栗链蚧雌成虫和若虫、栗实象幼虫在锥栗林呈聚集分布,其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栗瘿蜂虫瘿、栗链蚧雌成虫和若虫虫口数量在锥栗林单株不同方向和层次间存在差异。栗实象幼虫虫口数量在锥栗林单株的不同方向上差异不显着。采用Bli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检验聚集原因表明栗瘿蜂虫瘿、栗链蚧雌成虫和若虫、栗实象幼虫的聚集由昆虫行为或昆虫行为与环境异质性两因素互作引起的。10.建立了栗瘿蜂虫瘿、栗链蚧雌成虫和若虫、栗实象幼虫的Iwao序贯抽样表、Kuno风险决策序贯抽样表、Iwao-Kuno(1968)理论抽样数。通过零频率法研究也表明栗瘿蜂虫瘿在锥栗林空间格局为聚集型,种群类型为聚集度零频率制约型,并求出零频率方法的理论抽样数。11.锥栗不同主栽品种、不同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害虫控制措施、不同海拔高度等因子对栗瘿蜂、栗链蚧、栗实象种群数量调控作用明显。锥栗林主要害虫的防治技术试验表明吡虫啉、修剪对栗瘿蜂和栗链蚧的防治效果较好、挂瘿对栗瘿蜂害防治效果较好,冬季垦复对栗实象的防治效果较好。并提出了锥栗林主要害虫生态调控技术体系。
徐光余,杨爱农,李多祥,陈继东,梅跃进[9](2008)在《经济林重大害虫猖獗危害及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经济林重大害虫猖獗危害及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项目的研究背景、总体技术思路、技术方案、猖獗发生危害特点及可持续控制实施技术。
洪美峰,李小兵,张建华,汤英梅,赵红房,王智国[10](2008)在《板栗枝干害虫的发生与防治》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西安市危害板栗枝干的害虫进行了调查研究,列举了板栗的主要枝干害虫--栗绛蚧、栗链蚧、淡娇异蝽、小蠹虫、天牛、咖啡木蠹蛾和粟透翅蛾的危害症状及生物特征,并针对其发生特点,提出预测预报、营林措施、药剂防治等防治技术,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二、栗链蚧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栗链蚧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板栗害虫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板栗害虫种类调查研究 |
2 板栗害虫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 |
2.1 栗园林地条件 |
2.2 降雨量 |
2.3 温湿度 |
2.4 板栗树龄 |
2.5 板栗嫁接方式 |
2.6 板栗生长物候期 |
2.7 板栗品种 |
2.8 营养物质含量 |
3 栗园害虫防治技术 |
3.1 严格检疫 |
3.2 加强预测预报 |
3.3 改善林地环境 |
3.4 人工捕杀与诱杀 |
3.5 水浸杀虫 |
3.6 化学防治 |
3.7 生物防治 |
4 结束语 |
(3)日本栗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病害 |
1.1 栗疫病 |
1.1.1 危害症状 |
1.1.2 防治方法 |
1.2 栗实腐烂病 |
1.2.1 危害症状 |
1.2.2 防治方法 |
1.3 叶斑病 |
1.3.1 危害症状 |
1.3.2 防治方法 |
2 主要虫害 |
2.1 栗实害虫 |
2.1.1 栗实象甲 |
2.1.1. 1 发生规律 |
2.1.1. 2 防治方法 |
2.1.2 桃蛀螟 |
2.1.2. 1 发生规律 |
2.1.2. 2 防治方法 |
2.1.3 栗皮夜蛾 |
2.1.3. 1 发生规律 |
2.1.3. 2 防治方法 |
2.2 叶、芽害虫 |
2.2.1 栗瘿蜂 |
2.2.1. 1 发生规律 |
2.2.1. 2 防治方法 |
2.2.2 栗大蚜 |
2.2.2. 1 发生规律 |
2.2.2. 2 防治方法 |
2.2.3 栗红蜘蛛 |
2.2.3. 1 发生规律 |
2.2.3. 2 防治方法 |
2.2.4 铜绿丽金龟 |
2.2.4. 1 发生规律 |
2.2.4. 2 防治方法 |
2.2.5 黄刺蛾 |
2.2.5. 1 发生规律 |
2.2.5. 2 防治方法 |
2.2.6 舞毒蛾 |
2.2.6. 1 发生规律 |
2.2.6. 2 防治方法 |
2.3 枝干害虫 |
2.3.1 栗链蚧 |
2.3.1. 1 发生规律 |
2.3.1. 2 防治方法 |
2.3.2 板栗透翅蛾 |
2.3.2. 1 发生规律 |
2.3.2. 2 防治方法 |
(4)华南地区蚧虫种类及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华南地区蚧虫种类发生概况 |
1.1华南地区蚧虫发生种类分布 |
1.2外来入侵蚧虫 |
2华南地区蚧虫研究现状 |
2.1蚧虫的传统研究 |
2.2应用分子生物学对蚧虫的研究 |
2.3入侵蚧虫的研究 |
3对蚧虫未来研究的展望 |
3.1蚧虫形态学研究 |
3.2蚧虫的危害调查和分布研究 |
3.3蚧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3.4蚧虫的检疫除害研究 |
(5)栗链蚧在锥栗林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方法 |
1.2分析方法 |
1.2.1 空间格局测定方法 |
1.2.1. 1 频次分布拟合2检验法 |
1.2.1. 2 聚集度指标测定法 |
1.2.1.3回归模型检验法 |
1.2.2 聚集原因检验 |
1.2.3 抽样技术的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栗链蚧的空间格局测定 |
2.1.1 频次分布检验 |
2.1.2 聚集度指标检验 |
2.1.3 回归模型检验 |
2.1.3. 1 Iwao M*—X回归分析 |
2.1.3. 2 Taylor的幂法则 |
2.1.3. 3 兰星平聚集度指标回归模型 |
2.2 聚集原因检验 |
2.3 栗链蚧在树冠上的分布特征 |
2.4抽样技术的研究 |
2.4.1 Kuno风险决策序贯抽样 |
2.4.2 Iwao-Kuno (1968) 理论抽样数 |
3 小结与讨论 |
(6)板栗园虫害的时间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灾害时间管理的概念 |
2 板栗园害虫的时间管理原则 |
2.1 预防为主, 标本兼治 |
2.2 在明确治理主要害虫的同时兼治其他害虫 |
2.3 因地制宜, 科学防治 |
2.4 因时施策, 适时管理 |
2.5 精准施药 |
3 板栗园害虫的时间管理措施 |
3.1 防治措施 |
3.1.1 区分幼林和成林, 选择不同的防治措施。 |
3.1.2 治本治标措施的有机结合。 |
3.1.3 最大限度地减少治理措施对生态系统内外的不良影响。 |
3.2 板栗园虫害的时间管理 |
3.2.1 休眠期管理。 |
3.2.2 生长期管理。 |
3.3 板栗园害虫防治历 |
(7)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调查方法 |
1.2.1 锥栗林林冠层节肢动物类群的调查 |
1.2.2 锥栗林下木层节肢动物类群的调查 |
1.3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优势种 |
2.2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各目组成及结构特征 |
2.3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各科组成及结构特征 |
2.4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各功能集团组成及结构特征 |
2.5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
3 小结与讨论 |
(8)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与主要害虫的生态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地自然概况 |
1.2 标准地的设立 |
1.3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调查方法 |
1.3.1 锥栗林林冠层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 |
1.3.2 锥栗林林下层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 |
1.3.3 室内饲养观察 |
1.4 标本鉴定 |
1.5 分析方法 |
1.5.1 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计算方法 |
1.5.2 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分析方法 |
1.5.3 节肢动物群落的聚类分析方法 |
1.5.4 节肢动物群落的主分量分析方法 |
1.5.5 节肢动物群落的最优分割方法 |
1.5.6 节肢动物群落的典型相关分析方法 |
1.5.7 节肢动物群落的通径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 |
2.1.1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各目种类组成及结构特征 |
2.1.2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各科种类组成及结构特征 |
2.1.3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功能集团组成及结构特征 |
2.2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动态 |
2.2.1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动态 |
2.2.2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功能集团结构特征动态 |
2.3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时间格局最优分割 |
2.4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主分量分析 |
2.5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2.6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通径分析 |
2.7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的模糊聚类分析 |
2.8 锥栗林林冠层节肢动物类群与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的关系 |
2.8.1 物种组成的相似性 |
2.8.2 功能集团之间的数量相关性 |
2.8.3 群落结构的典型相关性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锥栗林不同经营管理方式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经营管理方式下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 |
2.1.1 不同经营管理方式下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结构特征 |
2.1.2 不同经营管理方式下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功能集团组成及结构特征 |
2.2 不同经营管理方式下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动态 |
2.2.1 不同经营管理方式下锥栗林林冠层节肢动物类群动态 |
2.2.2 不同经营管理方式下锥栗林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动态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锥栗林不同主栽品种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主栽品种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 |
2.1.1 不同主栽品种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结构特征 |
2.1.2 不同主栽品种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功能集团组成及结构特征 |
2.2 不同主栽品种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动态 |
2.2.1 不同主栽品种锥栗林林冠层节肢动物类群动态 |
2.2.2 不同主栽品种锥栗林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动态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锥栗林不同害虫控制措施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害虫控制措施的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 |
2.1.1 不同害虫控制措施的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结构特征 |
2.1.2 不同害虫控制措施的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功能集团组成及结构特征 |
2.2 不同害虫控制措施的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动态 |
2.2.1 不同害虫控制措施的锥栗林林冠层节肢动物类群动态 |
2.2.2 不同害虫控制措施的锥栗林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动态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锥栗林不同海拔高度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海拔高度下的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 |
2.1.1 不同海拔高度下的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结构特征 |
2.1.2 不同海拔高度下的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功能集团组成及结构特征 |
2.2 不同海拔高度下的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动态 |
2.2.1 不同海拔高度下的锥栗林林冠层节肢动物类群动态 |
2.2.2 不同海拔高度下的锥栗林林下层节肢动物类群动态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锥栗林主要害虫空间格局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地自然概况及标准地设立 |
1.2 调查方法 |
1.2.1 栗瘿蜂虫瘿的调查方法 |
1.2.2 栗链蚧的调查方法 |
1.2.3 栗实象的调查方法 |
1.3 分析方法 |
1.3.1 空间格局测定方法 |
1.3.2 聚集原因检验 |
1.3.3 抽样技术的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栗瘿蜂虫瘿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
2.1.1 栗瘿蜂虫瘿的空间格局测定 |
2.1.2 聚集原因检验 |
2.1.3 栗瘿蜂虫瘿在树冠上的分布特征 |
2.1.4 序贯抽样 |
2.1.5 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
2.2 栗链蚧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
2.2.1 栗链蚧的空间格局测定 |
2.2.2 聚集原因检验 |
2.2.3 栗链蚧雌成虫和若虫在树冠上的分布特征 |
2.2.4 序贯抽样 |
2.2.5 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
2.3 栗实象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
2.3.1 栗实象的空间格局测定 |
2.3.2 聚集原因检验 |
2.3.3 栗实象幼虫在树冠上的分布特征 |
2.3.4 序贯抽样 |
2.3.5 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锥栗林主要害虫的生态调控技术 |
第一节 各种因子对锥栗林主要害虫种群数量的调控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锥栗林不同经营管理方式对主要害虫种群数量动态的调控作用 |
2.2 锥栗林不同主栽品种对主要害虫种群数量动态的调控作用 |
2.3 锥栗林不同害虫控制措施对主要害虫种群数量动态的调控作用 |
2.4 锥栗林不同海拔高度对主要害虫种群数量动态的调控作用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锥栗林主要害虫的防治技术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地自然概况及实验地设立 |
1.2 包扎法防治试验 |
1.2.1 供试药剂及浓度 |
1.2.2 试验方法 |
1.3 喷雾法防治试验 |
1.3.1 供试药剂及浓度 |
1.3.2 试验方法 |
1.4 锥栗修剪防治试验 |
1.5 挂瘿生物防治试验 |
1.6 冬季垦复防治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包扎法防治试验 |
2.2 喷雾法防治试验 |
2.3 锥栗修剪防治试验 |
2.4 挂瘿生物防治试验 |
2.5 冬季垦复防治试验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锥栗林主要害虫的生态调控技术体系 |
1 锥栗林主要害虫的生态调控原理与原则 |
2 锥栗林主要害虫的生态调控技术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丰富度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板栗枝干害虫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梢部害虫的发生与危害 |
1.1 栗绛蚧 |
1.2 栗链蚧 |
1.3 淡娇异蝽 |
2 蛀干害虫的发生与危害 |
2.1 小蠹类害虫 |
2.2 天牛类害虫 |
2.3 咖啡木蠹蛾和栗透翅蛾 |
3 防治措施 |
3.1 加强害虫的预测预报 |
3.2 强化营林措施 |
3.3 人工灭虫 |
3.4 药剂防治 |
3.5 实行工程治理, 进行综合防治 |
四、栗链蚧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杏树鬃球蚧对野杏生长的影响及其防治技术研究[D]. 令狐伟.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我国板栗害虫研究概述[J]. 肖云丽,汪玉平,程水源,钟玉林. 环境昆虫学报, 2014(03)
- [3]日本栗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J]. 冯慰冬. 河南林业科技, 2014(01)
- [4]华南地区蚧虫种类及研究综述[J]. 吴福中,何日荣,胡学难,曾玲. 热带作物学报, 2014(01)
- [5]栗链蚧在锥栗林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的研究[J]. 叶世森,胡凤玉,郑郁善. 福建林业, 2013(05)
- [6]板栗园虫害的时间管理技术[J]. 洪建新. 现代农业科技, 2012(05)
- [7]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多样性[J]. 叶世森,赵士熙,施丹阳,黄金聪,胡凤玉.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2(01)
- [8]锥栗林节肢动物群落与主要害虫的生态调控[D]. 叶世森.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9]经济林重大害虫猖獗危害及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综述[J]. 徐光余,杨爱农,李多祥,陈继东,梅跃进. 农技服务, 2008(08)
- [10]板栗枝干害虫的发生与防治[J]. 洪美峰,李小兵,张建华,汤英梅,赵红房,王智国. 陕西林业科技,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