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洛因依赖脱瘾后复吸原因及动机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琛峰[1](2021)在《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下戒毒康复期人员面部红外热成像图与中医证素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面部红外热成像仪观察康复期毒品成瘾者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干预前后面部脏腑分区的温度变化,同时借助证素辨证原理,研究r TMS干预前后康复期毒品成瘾者的面部脏腑分区温度变化与脏腑功能状态间的关联性,为应用面部红外热成像仪客观反映戒毒人员健康状态变化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次实验分为两组,共130名戒毒康复期人员,实验组(r TMS治疗组)100人,对照组(伪刺激组)30人,实验组被试者选取背外侧前额叶脑区(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进行高频r TMS治疗,对照组被试者选取相同位点进行伪刺激。治疗每周进行一次,连续治疗4周。两组人员均在治疗前后使用证素辨证的方法进行健康状态评估。同时,使用面部红外热成像仪观察两组人员治疗前后面部各分区的温度变化。结果:1.本次研究中医证素分布频率结果:实验组治疗前病位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肝、脾、胃、肺等,治疗后病位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肝、脾、肺、胃等;实验组治疗前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气虚、热、阳虚、痰等,治疗后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气虚、热、阳虚、痰等。对照组治疗前病位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肝、脾、胃、肺等,治疗后病位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肝、脾、肺、胃等;对照组治疗前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虚、气虚、热、血虚等,治疗后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虚、气虚、热、血虚等。2.实验组r TMS治疗前后中医五脏证素及胆、胃证素改变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伪刺激前后肝、脾、胃证素改变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r TMS治疗前后A5、B1、C1、C4区域面部红外平均温度变化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伪刺激治疗前后15个面部分区的面部红外平均温度变化的差值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方面,实验组肾证素的变化与A5、B1、C4区域的面部红外平均温度变化呈正相关;胆证素的变化与面部A5、B1、C4区域的面部红外平均温度变化呈正相关;胃证素的变化与面部A5区域的面部红外平均温度变化呈正相关。结论:1.根据中医证素辨证结果,我们认为戒毒康复期人员以肾、肝、脾病位受损为主,常见虚性证素为阴虚、阳虚、气虚,常见实性证素为热和痰。2.实验组相较对照组的中医证素积分具有明显下降改变,表明经高频r TMS治疗后戒毒康复期人员健康状态有所改善。3.实验组面部脏腑反射区温度变化与脏腑功能变化间存在相关性,提示面部红外热成像图谱可以客观的反映人体脏腑功能状态变化。
王捷[2](2020)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以广州为例》文中认为2019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在册吸毒人员250.4万名;据司法部提供数据,2008年以来,全国各省市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已累计收治140万余名戒毒人员。由此可见,强制隔离戒毒模式在现有四种戒毒措施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规定,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执行期限为两年。在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中,戒毒人员一般会经历生理脱毒期,脱瘾训练期和戒治巩固期三个阶段。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两年的强制隔离生活也让戒毒人员与外界社会有所脱节。戒毒人员戒除毒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回归社会。若戒毒人员不能成功回归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便容易陷入会复吸的循环,所以,再社会化也成了戒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从管理者的视角,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访谈分析法,在对强制隔离戒毒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分析对比得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以广州为例,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本文拟从戒毒人员生理脱毒期,脱瘾训练期和戒治巩固期三个阶段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剖析,深入对比研究监狱管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模式,结合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找到最适合帮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方案。在既考虑到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作为被监管对象,有天然的对立性的特点,保障监管场所稳定,戒毒人员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又结合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需求,达到有效促进强隔戒毒人员成功戒毒并回归社会的目的的情况下,提出进一步的完善意见和对策。
陈春妹[3](2020)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戒毒人员复吸防控的社工介入策略研究 ——以广州市M强戒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型和新型毒品泛滥,相互交替混合,形势极为严峻,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严厉打击。但是复吸率仍居高不下,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国内外在禁毒工作研究方面的着作逐渐增多,内容越来越广泛、全面,从过去单一的学科领域到多学科融合,更加全面地协助戒毒人员走出毒品的泥淖。而禁毒领域逐渐引进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和方法,介入成效明显,提高操守率并协助戒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戒毒人员复吸防控的文献基础上,积极探索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禁毒社会工作领域的运用。以广州市M强戒所的戒毒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抽样调查方法,分析得知戒毒人员出所7天内的生存概率急速下降,说明第1周是戒毒人员复吸的最高危时间,出所1年之内戒毒人员累计生存概率下降明显,1年后累计生存概率趋于平稳;1年半后,戒毒人员累计生存概率基本稳定在40%-50%之间,操守执行情况较好。同时研究发现户籍地、婚姻状况、家庭支持度、强戒次数和问题认知等因素均对复吸行为有显着影响;接受强戒次数多的戒毒人员复吸风险偏高,而广州市户籍、已婚、家庭支持度高、对吸毒问题认知深、戒毒动机高等因素影响复吸行为的风险均偏低。基于量化研究成果,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方法,有针对性地挑选三名强戒次数多、戒毒动机弱、家庭支持度低的戒毒人员,保持个案的典型,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指导下进行介入服务,延伸戒毒人员的生存时间并检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禁毒领域中的适用性。最后,研究总结出戒毒人群的复吸现状及复吸防控策略,反思本研究的优点和缺点,积累相关经验,推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今后禁毒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
方群英[4](2020)在《重庆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人格特征、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及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当今,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灾难。我国毒品情况仍然严峻,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发布《毒品情况报告》,2018年全国使用毒品人数共有240.4万名,吸毒人群数量庞大。毒品不仅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还给家庭、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滥用毒品导致暴力攻击、毒驾肇事等极端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戒毒形势已刻不容缓。随着《禁毒法》和《戒毒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强制隔离戒毒整合了以前的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采取强制性约束的方法迫使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简称―强戒人员‖)戒除毒瘾,健康回归社会,成为我国主要的戒毒模式。吸毒人员生理脱毒相对容易,但心理依赖可能是终生的。长期吸毒严重影响吸毒人员的认知、情绪、行为等心理功能,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人格等方面均受到明显的损坏。吸毒人员戒毒后复吸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对毒品的心理渴求和强迫性觅药行为。戒毒人员低自尊,自我评价低,对戒毒后重返社会丧失信心。因此,关注强戒人员心理,探讨其人格特征、心理健康,对增强戒毒人员的信心,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矫治,降低复吸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重庆市强戒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人格、心理健康及自我效能感特点,探讨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为强戒人员的戒毒管理和心理教育矫治提供数据参考。对象和方法选取重庆市8个强制隔离戒毒场所621名强戒人员为研究对象,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量表(MM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为测评工具,对强戒人员的人格、心理健康状况和自我效能感进行测评。分析强戒人员人格特征、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感特点;分析三者之间关系。结果1.强戒人员人格特征(MMPI得分)(1)总体特点:除L量表外,男性K、Si量表得分显着低于常模(P<0.05,0.01),其余各分量表得分均显着高于全国男性常模(P<0.01)。除L、D量表外,女性K、Si量表得分低于全国女性常模(P<0.05,0.01),其余各分量表得分均显着高于全国女性常模(P<0.01)。(2)性别特点:男性F、Pd、Pa、Pt、Sc、Ma量表得分显着高于女性(P<0.05,0.01);Mf-m、Mf-f量表得分显着低于女性(P<0.01)。(3)受教育程度特点:―初中及以下‖组F、Hs、Pa、Pt、Sc量表得分均显着高于―高中及以上‖组(P<0.05,0.01)。(4)年龄特点:强戒人员F、Hs、Pd和Sc分量表得分存在显着年龄差异(P<0.05,0.01)。―≥50岁‖组F、Hs量表得分显着高于―≤29岁‖和―30-49岁‖组(P<0.01);―≤29岁‖组Pd量表得分显着高于―30-49岁‖和―≥50岁‖组(P<0.05,0.01);―≥50岁‖组Sc量表显着高于―≤29岁‖和―30-49岁‖组(P<0.05)。(5)吸食毒品种类差异:―海洛因‖组Hs、D、Hy、Sc量表得分显着高于―冰毒‖组(P<0.05,0.01)。(6)吸毒方式差异:―注射‖组Hs、D、Hy、Si量表得分显着高于―口吸‖组(P<0.05,0.01)。(7)吸毒时间差异:强戒人员K、Pt量表得分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P<0.05)。―>2年‖组Pt量表得分显着高于―<1年‖和―1-2年‖组(P<0.05);―>2年‖组K量表得分显着低于―<1年‖和―1-2年‖组(P<0.05)。(8)戒毒次数差异:Hs、D、Pd、Pt量表得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0.01)。―3次及以上‖组Hs、D、Pt量表得分显着高于―首次‖组(P<0.05,0.01);―2次‖组Pd量表得分显着低于―首次‖和―3次及以上‖组(P<0.05,0.01)。2.强戒人员心理健康特点(1)总体特点:强戒人员心理问题发生症状阳性率为50.30%。其心理问题严重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前四位依次为:强迫症状、抑郁、躯体化、敌对。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强戒人员SCL-90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显着高于中国常模(P<0.01)。(2)性别特点:男性SCL-90敌对和其他因子得分显着高于女性(P<0.05,0.01)。(3)受教育程度特点:―初中及以下‖组SCL-90躯体化、强迫和恐怖因子得分显着高于―高中及以上‖组(P<0.05,0.01)。(4)年龄特点:强戒人员SCL-90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其他因子得分存在显着年龄差异(P<0.05,0.01)。―≥50岁‖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其他因子得分显着高于―≤29岁‖组(P<0.05,0.01);―≤29岁‖组其他因子得分显着低于―30-49岁‖和―≥50岁‖组(P<0.05);躯体化因子得分随年龄增加而升高(P<0.01)。(5)吸食毒品种类差异:除敌对、恐怖和偏执因子外,―海洛因‖组强戒人员SCL-90其余各因子得分、总均分显着高于―冰毒‖组(P<0.05,0.01)。(6)吸毒方式差异:除敌对和偏执因子外,―注射‖组强戒人员SCL-90其余各因子得分、总均分显着高于―口吸‖组(P<0.05,0.01)。(7)吸毒时间差异:强戒人员SCL-90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存在显着的吸毒时间组间差异(P<0.05,0.01)。―>2年‖组SCL-90各因子得分和总均分显着高于―1-2年‖组(P<0.05,0.01)。(8)戒毒次数差异:除敌对、恐怖、偏执和总均分外,强戒人员SCL-90其余各因子得分存在显着的戒毒次数组间差异(P<0.05,0.01)。―3次及以上‖组强戒人员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抑郁、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得分显着高于―首次‖组(P<0.05,0.01);躯体化因子得分―首次‖组显着低于―2次‖,―3次及以上‖组(P<0.01)。3.强戒人员自我效能感特点(1)总体特点:强戒人员的GSES得分显着低于常模(P<0.01)。根据自我效能感得分定义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划分标准,强戒人员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1-2分(不包括2分)处于低水平有222例,占37%;得分2-3分(不包括3分)处于中等水平有282例,占47%;得分3-4分高水平仅有96例,占16%。表明强戒人员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处于中低等水平。(2)受教育程度特点:―高中及以上‖组GSES得分显着高于―初中及以下‖组(P<0.01)。(3)戒毒次数差异:―首次‖戒毒GSES得分显着高于―2次‖和―3次及以上‖戒毒组(P<0.05)。4.强戒人员人格特征、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1)强戒人员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强戒人员的MMPI量表与其SCL-90各因子及总均分存在显着的相关性(P<0.05)。其中F、Hs、Pd、Pa、Pt、Sc、Ma、Si量表与SCL-90各因子及总均分呈显着正相关(P<0.05),L、K量表与SCL-90各因子及总均分呈显着负相关(P<0.05);除与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外,D量表与SCL-90各因子及总均分呈显着正相关(P<0.05);除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外,Hy量表与SCL-90各因子及总均分呈显着正相关(P<0.05);Mf-f量表与躯体化、敌对性、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因子呈显着负相关(P<0.05)。(2)强戒人员人格特征与自我效能感相关分析强戒人员MMPI的F、Hs、D、Hy、Pd、Mf-m、Pa、Pt、Sc、Si量表与GSES量表呈显着负相关(P<0.05)。(3)强戒人员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感相关分析强戒人员SCL-90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因子及总均分与GSES量表呈显着负相关(P<0.05)。(4)高、低SCL-90得分强戒人员MMPI差异比较除Hy、Mf-m、Mf-f量表外,高SCL-90得分强戒人员MMPI的各量表得分与低SCL-90得分人群存在显着差异(P<0.01)。其中除L、K量表外,高SCL-90得分组强戒人员MMPI其余各量表得分均显着高于低SCL-90得分组人员(P<0.01)。(5)高、低GSES得分强戒人员的MMPI差异比较高GSES得分强戒人员MMPI的F、Hs、D、Hy、Pd、Mf-m、Pt、Sc、Si量表得分显着低于低GSES得分人群(P<0.05,0.01)。(6)高、低SCL-90得分强戒人员的GSES差异比较高SCL-90得分组的强戒人员的GSES得分显着低于SCL-90得分低组的人员(P<0.05)。结论1.强戒人员存在明显人格偏离,心理问题检出率为50.3%,自我效能感处于中低水平。强戒人员人格特征、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存在明显的人群特点。2.强戒人员人格、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明显相关性。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强戒人员自我效能感低,存在明显的人格偏离。
刘长虹[5](2020)在《宽恕和情绪调节团体治疗对女性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俗话说“一日吸毒,终身戒毒”。复吸问题不仅困扰毒品依赖者,也是戒毒工作的难点。负性情绪是最主要的吸毒动机之一,降低负性情绪或者提升正性情绪可能是帮助戒毒人员摆脱“心瘾”束缚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通过四个研究来探讨正、负性情绪与复吸倾向的关系,考查并比较宽恕和情绪调节干预对降低复吸倾向的效果。研究一调查女性戒毒人员的吸毒动机,并考查正负性情绪、宽恕、抑郁与复吸倾向的关系。对JR女子戒毒所的391名戒毒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正性情绪与复吸倾向呈负相关(r=-0.12,p<0.05),抑郁与复吸倾向呈正相关(r=0.15,p<0.01),宽恕与复吸倾向呈负相关(r=-0.14,p<0.01)。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考查宽恕团体治疗对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36名符合条件的戒毒人员随机分配到宽恕干预组和等待对照组,对宽恕干预组进行8周干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相较于等待对照组,宽恕干预组的宽恕水平明显改善(F(4,132)=2.436,p=0.050,ηp2=0.079)。研究三考查情绪调节团体治疗对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采用与研究二相同的实验设计,进行8周的干预和重复测量。结果发现:相较于对照组,情绪调节组的干预能降低戒毒人员的抑郁情绪(F(3,96)=2.871,p=0.053),提高其正性情绪(F(4,128)=3.547,p<0.01,ηp2=0.100);干预前后情绪调节组的复吸倾向也有所降低(F(4,128)=6.353,p<0.001,ηp2=0.166)。研究四在控制社会赞许性的影响下,比较两种干预方法的干预效果。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选取54名符合筛选条件的戒毒人员,随机分配到宽恕干预组、情绪调节组和等待对照组,前两组分别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期间测量三组成员的主观社会支持、复原力、正负性情绪、抑郁、宽恕水平、复吸倾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相较于对照组,宽恕干预组和情绪调节组的正性情绪提高(F(8,196)=2.297,p<0.05,ηp2=0.086);宽恕干预比情绪调节干预更有效,体现在主观社会支持上升(F(8,196)=2.100,p<0.05,ηp2=0.079),复吸倾向降低(F(8,196)=1.903,p=0.062)。本研究还比较了两种干预方法在不同干预时长下的复吸倾向干预效果,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干预结束后,虽然情绪调节组在8周时表现较好,但是宽恕干预在12周时表现较好,且具有更好的长期效果(F(1,63)=4.248,p<0.05,ηp2=0.063)。整个研究结论如下:(1)女性戒毒人员的复吸倾向与正性情绪和宽恕呈负相关关系,与抑郁呈正相关关系。(2)情绪调节干预能够提升女性戒毒人员的复原力和正性情绪,降低抑郁水平和复吸倾向。(3)宽恕干预能够提升女性戒毒人员的宽恕水平、正性情绪和主观社会支持,降低其复吸倾向。(4)宽恕干预比情绪调节干预更能长期有效降低复吸倾向。
杨钰莹[6](2020)在《堕落与觉醒:复吸持续戒瘾者的心理历程研究》文中提出世界毒品问题日益严峻,迄今为止,毒品问题仍然是世界性的社会难题,有研究表明,脱毒三个月后复吸率可达90%以上,反思过去戒毒模式的不足,以及探索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变得迫在眉睫。以往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反复戒瘾失败,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探索导致戒瘾失败或者复吸的因素,一方面,我们在关注这些反复戒瘾失败者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还是存在一些人即使曾经失足坠入深渊,可是他们在后来却能够突破我们经常认为的“毒不可能戒掉”的定论,能够坚持从深渊中一步一步走出来,开启新的人生,另一方面,量化研究是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对现象的表层进行量化的测量,并不能解释其内在的心理过程以及作用机制,在进行施测时,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结果失真,一些统计指标只是反映出了总体情况,个体的实际情况往往容易被忽略。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欲采取质性研究的方式对物质滥用者的心理历程进行深入探索。质性研究可以对研究的现象进行解释性理解,一方面将更有利于我们深入探索吸毒人员和戒毒人员内心的体验和动态变化过程,全面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渴求,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影响他们物质滥用行为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内在作用机制,从而为今后探索出更有效的帮扶措施和开展心理相关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量化研究的验证和补充。本研究采取“链锁式抽样”的抽样策略,找到7名5年内持续戒瘾成功者,在xx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协助下,采取“方便式抽样”的抽样策略,找到反复复吸的被试7名,通过自编的访谈提纲对他们物质滥用历程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通过文字转录工具对访谈录音进行转录后对访谈资料利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资料分析7步骤进行现象学分析,探究复吸者和持续戒瘾者的心理历程。得到以下结论:(1)物质滥用者初次沾染毒品的原因主要包括五种,分别是:好奇、低估后果、随大流、他人欺骗、彰显身份,其中,无知好奇是初次沾染毒品的主要原因;(2)持续吸毒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物质滥用者持续吸毒的原因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没有改变意愿、生存压力大、身体未戒断、消极的改变预期、社会支持薄弱、毒品的易得;(3)持续戒瘾并不是是一个突变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存在阶段性和连续性,包括改变的契机、持续戒瘾两个阶段,各个阶段受到影响都会对最终的戒瘾效果产生影响;(4)持续戒瘾成功者和复吸者在认知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维度:对毒品的认识、压力事件、生理戒断、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吸毒环境,认知改变是戒毒改变的关键。最后,从研究方法等方面阐述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从样本、研究方法等方面探讨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并结合研究结果从预防、矫治、康复三个方面对今后的戒毒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庞喆[7](2019)在《黎明社区戒毒康复实践过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毒品在我国的渗透蔓延态势仍将持续,毒品违法犯罪依然猖獗,吸毒人数持续增长,毒品危害进一步扩大,禁毒工作任重道远。吸毒在当前被认为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是集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因而,戒除吸毒人员对毒品的生理依赖,使其身心康复,从而实现社会回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后,《禁毒法》新增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制度,制定了“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戒毒工作原则,建立了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兼备的戒毒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各地区结合社区戒毒康复的相关规定,因地制宜,衍生出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社区戒毒康复模式。然而,社区戒毒康复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当前,我国推行的集生物心理社会为一体的社区戒毒康复模式,需要一个强大而有力的社会支持网为基础,即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以维持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持续运作,保障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以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中心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小组访谈等方式探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在生理脱毒、心理脱瘾、回归社会三阶段的工作情况。以丰富社区戒毒康复的理论研究,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提供建议和对策。首先,在对文献和基本概念的梳理及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历史上的禁毒运动及当前毒品滥用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在当前我国要全面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的基础上,引出社会支持理论,并对社会支持理论进行了梳理。其次,文章对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的实地研究结果进行了描述分析。然后,通过以社区戒毒康复的生理脱毒、心理脱瘾、回归社会三阶段为基础,梳理总结了吸毒成瘾的生物、心理、社会机制及生理脱毒和心理脱瘾的治疗,分析了吸毒的危害及吸毒人员的心理特征,描述了当前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在三阶段的现状,提出问题及建议。
周士慧[8](2018)在《经方治疗毒品戒断的文献理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中医药戒毒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其中运用经方戒毒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为挖掘经方控制毒品戒断症状,更好发挥经方的辨证论治优势,本文对近代以来中医药戒毒文献理论做了归纳和梳理,以期为经方戒毒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图书馆现有古籍资料和电子化数据库搜集中医药戒毒文献理论资料和戒毒经方文献,对中医药戒毒文献理论归纳整理的同时对目前搜集到的戒毒经方文献做了分析和整理,结合本校课题中医经方对毒品戒断干预效果及机理研究,进一步论证了经方在治疗毒品戒断中的临床疗效。成果:在对戒毒经方文献整理归纳的同时,发现戒毒经方中偏于温中补阳的较多;其次为养血安神、调畅情志;再次为阴阳双补、通腑泻浊、滋阴清热。戒毒经方中的药物多使用补气温里、健脾安神的药物,在稽延性戒断期和康复期吸毒患者多表现为气血亏虚、阳虚阴盛;气血亏虚无以养心神则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和睡眠障碍。结论:中医药戒毒资源丰富、剂型种类多样,经济安全,无成瘾性,为戒毒工作开辟的广阔的前景,尤其中医药戒毒具有抗心瘾、抗焦虑、断瘾快,抗复吸等特点,更是引起了大量中医戒毒工作者的注意。经方戒毒以其特有的辨证论治治疗思路在以往的文献记载中都发挥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校课题中医经方干预毒品戒断中抑郁情绪的临床观察已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且无副作用,经济安全,服用方便,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肖杨[9](2013)在《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模式预防戒毒人员复吸的干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1)评价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模式对戒毒人员慢性渴求和抑郁情况的效果;(2)评价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模式对戒毒人员短期操守率的影响;(3)开发戒毒人员情绪与动机转变倾向监测表并评价其信度与效度,为开展戒毒心理治疗研究提供评价工具。方法:选取襄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男性戒毒人员98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模式和戒毒所常规戒毒教育,对照组接受戒毒所常规戒毒教育,一个月后评价试验组和对照组慢性渴求、抑郁、冲动性和攻击性人格特征变化情况。对上述观察对象,试验组46人以及对照组43人,在其出所后进行电话随访,评价两组人员出所满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的操守情况。根据强制隔离劳教戒毒患者的情绪状况和戒毒所需要的改变,本课题组拟定戒毒人员情绪与动机转变倾向监测表初稿,对298名强制隔离劳教戒毒的男性海洛因依赖患者进行现场测试,并于一周后随机抽取其中81名患者进行重测。结果:(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①干预后试验组在强迫性毒品使用量表得分和冲动性人格量表得分上比对照组低(P<0.01);②干预后试验组强迫性毒品使用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和攻击性人格量表得分较干预前自身比较也显着降低(P<0.01);③干预因素是试验组强迫性毒品使用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且试验组干预后强迫性毒品使用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明显(P<0.01)。(2)试验组出所满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时,操守人数(率)分别是33(71.74%)、24(52.17%)、19(41.30%)和17(36.96%);对照组操守人数(率)分别是8(18.60%)、3(6.98%)、1(2.33%)和1(2.33%)。试验组操守率均远高于对照组(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无论在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干预分组因素均是患者操守的重要影响因素(OR值均>15, P均<0.01)。(3)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4个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77~0.94之间;量表总分的重测信度为0.70,4个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42~0.62之间,各个项目的重测信度在0.29~0.64之间;因子分析共提取4个因子,累积贡献率达72.71%。结论: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强制戒毒人员慢性渴求和抑郁状况,有助于预防戒毒后复吸和促进戒毒患者保持操守。戒毒人员情绪与动机转变倾向监测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海洛因成瘾戒毒后预防复吸的研究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创新之处:1.引进国外被论证有效的认知行为疗法,融合动机晤谈、NLP(神经语言模式)疗法、内观认知疗法等组合成一套综合心理干预模式: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模式,并首次在强制戒毒人员中实践应用。2.以一年操守率论证本综合干预模式的有效性,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找出患者保持操守的主要有利因素。3.根据戒毒人员情绪心理状况,编制出“戒毒人员情绪与动机转变倾向监测表”,用于实时监测戒毒人员情绪和戒毒动机状态。
冯燕[10](2008)在《综合脱敏措施对女性脱毒患者复吸危险因素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女性脱毒人员对复吸危险因素——毒品相关环境的敏感性和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对脱毒人员采取综合脱敏干预措施,降低脱毒人员对相关环境的敏感性,增强积极应对能力;探索一套有效针对患者毒品相关环境敏感性的综合干预措施,为预防戒毒人员脱毒后复吸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对照干预试验,采用整群抽样和自愿的纳入原则选取武汉市强制戒毒所的学员,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综合脱敏干预措施,干预时间3个月,主要内容包括:脱敏疗法、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绘画疗法、音乐疗法、专题讲座。对照组实施传统疗法,干预时间也为3个月,主要内容包括:专题讲座、观看录像。通过自制敏感性量表、戒毒信心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干预结果进行调查并收集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统计检验。结果:干预组共有23人,有效应答率为86.96%,平均年龄为34.80±5.82岁;对照组共有18人,有效应答率为94.44%,平均年龄为34.12±7.67岁;干预组和对照组脱毒人员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职业构成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脱毒人员的吸毒量、吸毒频率、吸毒方式、毒品来源、同伴吸毒、家人态度、家庭气氛、家庭组成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组脱毒人员对相关环境的敏感性在干预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组脱毒人员对与毒品直接和间接相关环境以及家庭社会环境的敏感性在干预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6, P=0.054, P=0.053),而两组对三个环境因子的敏感性在干预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脱毒人员的信心在干预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组脱毒人员的积极应对方式维度得分在干预后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干预前两组无差异(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脱毒人员的消极应对方式维度得分在干预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女性脱毒人员进行综合脱敏措施干预,可以改善脱毒人员的心理状况,干预组学员对复吸危险因素相关环境的敏感性降低,表明综合脱敏干预可以降低女性患者对复吸危险因素相关环境诱发的渴求感,提高对困难挫折的积极应对能力,建立良好的心理基础来预防复吸。并应用自制敏感性和信心量表进行评价,该研究可以为探索预防戒毒后复吸的干预模式和评价方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依据。
二、海洛因依赖脱瘾后复吸原因及动机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洛因依赖脱瘾后复吸原因及动机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下戒毒康复期人员面部红外热成像图与中医证素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病例收集与筛选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采集 |
3.2 研究所用设备 |
3.3 干预方法 |
3.4 数据提取 |
4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戒毒康复期人员基础资料 |
1.1 戒毒康复期人员基本信息 |
1.2 吸毒和复吸原因及社会行为资料 |
2 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及变化 |
2.1 实验组rTMS干预前后中医证素分布特征 |
2.2 对照组伪刺激干预前后中医证素分布特征 |
2.3 戒毒康复期人员干预前后病位证素积分变化 |
3 rTMS/伪刺激干预前后面部红外分区平均温度变化 |
4 戒毒康复期人员面部红外温度变化与病位证素变化相关性 |
讨论 |
1 戒毒康复期的中医认识及现代评价方法 |
1.1 戒毒康复期的中医认识 |
1.2 戒毒康复期的现代评价方法 |
2 戒毒康复期人员基础资料分析 |
3 戒毒康复期人员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分析 |
3.1 戒毒康复期人员病位证素分布特征分析 |
3.2 戒毒康复期人员病性证素分布特征分析 |
4 戒毒康复期人员干预前后病位证素变化分析 |
4.1 rTMS刺激DLPFC的治疗效果 |
4.2 rTMS对中医病位证素变化原因分析 |
5 戒毒康复期人员中医病位证素与面部分区相关性分析 |
5.1 肾、胆证素与面部B1、C4区域相关性成因分析 |
5.2 肾、胆、胃证素与面部A5区域相关性成因分析 |
6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毒品成瘾者中医PRO量表》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稽延性戒断症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以广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思路和方案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设计框架 |
2.2 问卷调查 |
2.3 访谈调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执行现状分析 |
3.1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执行的系统分析 |
3.2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执行的过程分析 |
3.3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执行的效果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人员群体特征 |
4.2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存在问题 |
4.3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存在问题的原因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州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公共服务主体协同机制 |
5.1 政府及公立机构 |
5.2 非政府组织 |
5.3 市场化力量 |
5.4 协同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
6.1 国内相关经验 |
6.2 国外相关经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对策与建议 |
7.1 探索强制隔离戒毒执行新形态,坚定戒毒人员信念 |
7.2 加大社工服务购买,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
7.3 加强政府与社会协同,实现全方位监督 |
7.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自编调查问卷 |
附录2.广州S社工机构提供数据 |
附录3.访谈提纲 |
致谢 |
附件 |
(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戒毒人员复吸防控的社工介入策略研究 ——以广州市M强戒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研究 |
2.戒毒人员复吸防控的研究 |
(三)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创新 |
本章小结 |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复吸 |
2.生存时间 |
(二)理论基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
本章小结 |
三、戒毒人群生存状况及复吸影响因素的分析 |
(一)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样本抽取 |
3.资料处理 |
(二)生存状况和复吸影响因素 |
1.生存状况 |
2.复吸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四、戒毒人群复吸防控的介入分析 |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复吸防控的步骤及策略 |
1.复吸防控的介入步骤 |
2.复吸防控的介入策略 |
(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戒毒人员复吸防控的实务探索 |
1.筛选服务对象 |
2.个案资料收集 |
3.个案问题诊断 |
4.制定并实施方案 |
5.个案服务总结 |
本章小结 |
五、总结与反思 |
(一)研究总结 |
1.戒毒人群的复吸现状 |
2.复吸防控策略 |
(二)研究反思 |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复吸防控的优势 |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复吸防控的不足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员评估问卷(前测)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重庆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人格特征、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既往研究不足之处 |
1.4 研究假设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2.1 研究一重庆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人格特征流行病学特点 |
2.2 研究二重庆市强隔离制戒毒人员人格特征吸毒相关因素分析 |
2.3 研究三重庆市强隔离制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特点 |
2.4 研究四重庆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一般自我效能感特点 |
2.5 研究五强戒人员人格特征、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三章 总讨论与结论 |
3.1 本研究的意义 |
3.2 强戒人员人格特征流行病学特点 |
3.3 强戒人员人格特征吸毒相关因素分析 |
3.4 强戒人员心理健康特点 |
3.5 强戒人员一般自我效能感特点 |
3.6 强戒人员人格特征、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
3.7 强戒人员教育矫治建议 |
3.8 本研究的创新性 |
3.9 本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的内容 |
3.10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人格特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致谢 |
(5)宽恕和情绪调节团体治疗对女性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复吸的研究评述 |
1.1 复吸的定义 |
1.2 复吸的特点 |
1.3 复吸的理论 |
1.4 复吸的影响因素 |
1.4.1 生理因素 |
1.4.2 心理因素 |
1.4.3 社会因素 |
1.5 复吸的干预和复吸倾向的测量 |
第2章 正性情绪、负性情绪与复吸倾向 |
2.1 正性情绪 |
2.1.1 正性情绪的定义 |
2.1.2 正性情绪与复吸倾向的关系 |
2.1.3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干预方法——宽恕干预 |
2.2 负性情绪 |
2.2.1 负性情绪的定义 |
2.2.2 负性情绪与复吸倾向的关系 |
2.2.3 针对问题的干预方法——情绪调节干预 |
2.3 防复吸的干预效果 |
第3章 问题提出、研究假设和意义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假设 |
3.2.1 研究目标 |
3.2.2 研究设计 |
3.3 研究意义 |
3.3.1 理论意义 |
3.3.2 实践意义 |
第4章 正负性情绪、宽恕、抑郁与复吸倾向的关系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被试 |
4.2.2 测量工具 |
4.2.3 研究程序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女性戒毒人员的吸毒类型与吸毒动机 |
4.3.2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
4.4 讨论 |
4.4.1 女性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等因素总体特征的讨论 |
4.4.2 女性戒毒人员复吸倾向、正负性情绪、宽恕、抑郁相关关系讨论 |
第5章 宽恕干预对女性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2.1 被试 |
5.2.2 测量工具 |
5.2.3 研究程序 |
5.2.4 数据分析 |
5.3 研究结果 |
5.3.1 宽恕干预组与等待对照组的基线情况比较 |
5.3.2 宽恕干预组与等待对照组的重复测量分析 |
5.3.3 宽恕干预组的团体满意度结果及口头报告 |
5.4 讨论 |
5.4.1 宽恕干预对宽恕水平的影响 |
5.4.2 宽恕干预对正负性情绪的影响 |
5.4.3 宽恕干预对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 |
5.4.4 戒毒人员口头报告分析 |
第6章 情绪调节干预对女性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方法 |
6.2.1 被试 |
6.2.2 测量工具 |
6.2.3 研究程序 |
6.2.4 数据分析 |
6.3 研究结果 |
6.3.1 情绪调节组与等待对照组的基线情况比较 |
6.3.2 情绪调节组与等待对照组的重复测量分析 |
6.3.3 情绪调节组的团体满意度结果及口头报告 |
6.4 讨论 |
6.4.1 情绪调节干预对抑郁和负性情绪的影响 |
6.4.2 情绪调节干预对正性情绪的影响 |
6.4.3 情绪调节干预对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 |
6.4.4 戒毒人员口头报告分析 |
第7章 女性戒毒人员宽恕和情绪调节干预的效果比较 |
7.1 研究目的 |
7.2 研究方法 |
7.2.1 被试 |
7.2.2 测量工具 |
7.2.3 研究程序 |
7.2.4 数据分析 |
7.3 研究结果 |
7.3.1 宽恕干预组、情绪调节组与等待对照组的社会赞许性比较 |
7.3.2 宽恕干预组、情绪调节组与等待对照组的基线情况比较 |
7.3.3 宽恕干预组、情绪调节组与等待对照组的重复测量分析 |
7.3.4 宽恕干预组和情绪调节组的团体满意度结果 |
7.3.5 四组复吸倾向在后测、追踪测的组间比较结果 |
7.3.6 四组干预前后复吸倾向的配对样本T检验 |
7.4 讨论 |
7.4.1 宽恕干预对宽恕水平、正负性情绪和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 |
7.4.2 情绪调节干预对抑郁、正负性情绪和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 |
7.4.3 宽恕干预和情绪调节干预对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比较 |
7.4.4 不同干预时长对复吸倾向的干预效果比较 |
第8章 总讨论 |
第9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章 研究结论 |
附录 A 调查所用问卷(节选) |
附录 B |
附录 C 伦理审查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堕落与觉醒:复吸持续戒瘾者的心理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 |
2 文献综述 |
2.1 毒品及药物依赖 |
2.1.1 毒品 |
2.1.2 药物依赖 |
2.2 国内外戒毒方法 |
2.2.1 持续戒瘾 |
2.2.2 国内外戒毒方法 |
2.3 复吸与复吸率 |
2.4 戒瘾效果的影响因素 |
2.5 本研究设想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访谈大纲 |
3.3.2 研究人员 |
3.4 研究程序 |
3.4.1 准备阶段 |
3.4.2 正式访谈阶段 |
3.4.3 访谈材料分析阶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受访者的药物成瘾经历 |
4.1.1 受访者SMA |
4.1.2 受访者SMB |
4.1.3 受访者SMC |
4.1.4 受访者SMD |
4.1.5 受访者SWA |
4.1.6 受访者SWB |
4.1.7 受访者SWC |
4.1.8 受访者FMA |
4.1.9 受访者FMB |
4.1.10 受访者FMC |
4.1.11 受访者FWA |
4.1.12 受访者FWB |
4.1.13 受访者FWC |
4.1.14 受访者FWD |
4.2 初次沾染毒品原因的现象学分析 |
4.2.1 主题一好奇 |
4.2.2 主题二低估后果 |
4.2.3 主题三随大流 |
4.2.4 主题四他人欺骗 |
4.2.5 主题五彰显身份 |
4.3 毒品影响的现象学分析 |
4.3.1 主题一身心健康受损 |
4.3.2 主题二牢狱之灾 |
4.3.3 主题三工作受阻 |
4.3.4 主题四经济损失 |
4.3.5 主题五社会适应不良 |
4.4 复吸原因的现象学分析 |
4.4.1 主题一没有改变意愿 |
4.4.2 主题二生存压力大 |
4.4.3 主题三身体未戒断 |
4.4.4 主题四消极的改变预期 |
4.4.5 主题五社会支持薄弱 |
4.4.6 主题六毒品的易得 |
4.5 持续戒瘾原因的现象学分析 |
4.5.1 戒毒改变的契机 |
4.5.2 持续戒瘾的条件 |
4.6 复吸原因与持续戒瘾原因对比 |
5 讨论 |
5.1 无知|好奇是初次沾染毒品的主要原因 |
5.2 持续吸毒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
5.3 持续戒瘾是连续变化的过程 |
5.4 认知改变是戒毒改变的关键 |
5.5 本研究的价值与反思 |
5.5.1 创新之处 |
5.5.2 不足及展望 |
6 结论 |
7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黎明社区戒毒康复实践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社会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状况 |
(二)文献简评 |
三、基本概念 |
(一)社区戒毒 |
(二)社区康复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小组访谈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黎明社区戒毒康复概述 |
一、我国社区戒毒康复的概况 |
(一)我国社区戒毒康复的发展 |
(二)我国的禁毒运动及毒品滥用现状 |
二、黎明社区戒毒康复的发展 |
(一)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的特殊地理环境 |
(二)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的建立 |
三、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中心戒毒人员概况 |
(一)戒毒康复人员人口学特征 |
(二)研究对象非法物质使用情况 |
第二章 黎明社区戒毒康复的生理脱毒阶段 |
一、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生理脱毒的实践 |
(一)毒品对健康的危害 |
(二)生理脱毒的方法 |
(三)黎明社区戒毒康复生理脱毒的成效 |
二、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生理脱毒阶段存在的问题 |
(一)生理脱毒知识匮乏 |
(二)医疗专干及资源短缺 |
(三)医学矫治未能贯穿始终 |
三、完善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生理脱毒阶段的路径 |
(一)重视生理脱毒知识的宣传教育 |
(二)引入医疗专业人员及资源 |
(三)严格监控,使医学矫治贯穿始终 |
第三章 黎明社区戒毒康复的心理脱瘾阶段 |
一、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心理脱瘾的实践 |
(一)吸毒的心理特征 |
(二)戒毒心理康复治疗的个案研究 |
(三)黎明社区戒毒康复心理脱瘾的成效 |
二、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心理脱瘾存在的问题 |
(一)心理矫治专干资源匮乏 |
(二)心理矫治普及度及接纳度低 |
(三)忽视在戒人员的心理健康 |
三、完善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心理脱瘾的路径 |
(一)引入心理矫治专干及资源 |
(二)大力普及心理矫治,提高接纳度 |
(三)重视在戒人员的心理健康 |
第四章 黎明社区戒毒康复的回归社会阶段 |
一、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实践 |
(一)毒品对社会的危害 |
(二)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社会支持网 |
(三)黎明社区戒毒康复回归社会的成效 |
二、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存在的问题 |
(一)标签污名化影响严重 |
(二)吸毒亚文化影响深远 |
(三)社会支持网“破裂” |
三、完善黎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路径 |
(一)营造非歧视社会氛围 |
(二)打破毒品亚文化 |
(三)健全社会支持网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苯丙胺类物质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经方治疗毒品戒断的文献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戒毒文献理论研究 |
1.近代中医药戒毒文献理论研究 |
1.1 毒品的概念和分类 |
1.2 近代医家对阿片的认识 |
1.3 近代医家对阿片成瘾病因病机证候的认识 |
1.4 近代医家对阿片成瘾治则治法的认识 |
1.5 近代医家戒烟方药 |
2.现代中医药戒毒文献理论研究 |
2.1 中医学对毒品成瘾病因病机认识 |
2.2 中医学对毒品成瘾证候学认识 |
2.3 中医学对毒品成瘾辨证论治认识 |
2.4 中医药戒毒治疗原则 |
2.5 中药戒毒临床与实验研究 |
第二部分 经方治疗毒品戒断综合征的研究 |
1.毒品戒断综合征 |
1.1 传统毒品戒断综合征 |
1.2 新型毒品戒断综合征 |
2.六经辨证治疗毒品戒断综合征 |
3.戒毒经方的方药分析 |
4.经方干预甲基苯丙胺抑郁情绪的研究 |
4.1 毒品戒断中精神障碍 |
4.2 毒品戒断中情绪障碍(负性情绪) |
4.3 中医情志理论在毒品戒断中的运用 |
4.4 经方干预甲基苯丙胺抑郁情绪的临床观察 |
4.5 现代医学对毒品致神经毒性的认识 |
第三部分 关于复吸与心瘾的现代研究 |
1.复吸 |
2.心瘾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本课题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模式预防戒毒人员复吸的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模式对戒毒人员慢性渴求和抑郁的干预效果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干预模式对海洛因依赖者戒毒后操守率的影响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戒毒患者情绪与动机转变倾向监测表编制及信度与效度评估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10)综合脱敏措施对女性脱毒患者复吸危险因素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第一部分 观察对象概况分析 |
第二部分 综合脱敏干预措施的效果分析 |
讨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脱毒人员复吸原因及预防复吸模式探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海洛因依赖脱瘾后复吸原因及动机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复经颅磁刺激干预下戒毒康复期人员面部红外热成像图与中医证素变化研究[D]. 李琛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以广州为例[D]. 王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戒毒人员复吸防控的社工介入策略研究 ——以广州市M强戒所为例[D]. 陈春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重庆市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人格特征、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及相关研究[D]. 方群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宽恕和情绪调节团体治疗对女性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干预研究[D]. 刘长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堕落与觉醒:复吸持续戒瘾者的心理历程研究[D]. 杨钰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黎明社区戒毒康复实践过程的研究[D]. 庞喆.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经方治疗毒品戒断的文献理论研究[D]. 周士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模式预防戒毒人员复吸的干预效果评价[D]. 肖杨.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 [10]综合脱敏措施对女性脱毒患者复吸危险因素的干预研究[D]. 冯燕.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