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相关技术的MPSK DS/CDMA载波跟踪(论文文献综述)
刘秋红[1](2021)在《混叠条件下直扩信号的截获与分析》文中认为直接序列扩频(DSSS)是一种通过扩展频域带宽换取低信噪比的通信技术,具有频带宽、功率低、保密性好、截获率低、可实现码分多址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通信中。在非合作接收条件下,如通信侦察、无线电频谱监测及非法通信电台的定位跟踪等,实现该类信号的截获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虽然目前针对DSSS信号的盲分析已取得了较多进展,但均基于单一的直扩信号。当非合作接收环境中存在其他通信体制的同频强功率干扰信号,或合作方采用非对称成对载波多址通信体制且为了提高保密性或实现多用户传输而将小站信号采用DSSS调制时,第三方所截获的DSSS信号是带有强信号干扰的混叠信号,再加上多径干扰、复杂的相位调制等,都使得直扩信号的检测和盲分析极具挑战。本文主要针对混叠条件下直接序列扩频信号的盲分析问题,做了以下几点研究:1、研究了混叠条件下直扩信号的强干扰信号抵消技术。分别讨论了窄带干扰和宽带干扰两种情况。其中,重点针对混叠窄带干扰的DSSS信号,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补对称滤波器的干扰抵消算法,且研究了算法参数、信号参数等对算法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针对混叠有功率较强、带宽较窄的干扰信号的DSSS信号,该算法能够实现精度较高的干扰抵消。此外,所提算法的实现思路有较多应用前景,如宽带多信号抵消、信道估计以及隐蔽传输下的扩频检测等。2、研究了强干扰信号抵消后直扩信号的检测与参数估计问题。从多相制(MPSK)和连续相位(CPM)两种调制方式出发,分别讨论了载波频率、码片速率、扩频(PN)码周期三类参数型特征检测器。针对信号检测与载波频率估计,讨论了倍频、循环谱两类算法,其中,重点对循环谱特性进行了详细梳理和证明,并分析了二者在常用的MPSK、CPM调制下的性能差异;针对信号检测与码片速率估计,首先研究了针对MPSK调制的延时相乘算法,并通过仿真分析了延时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而后针对CPM调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时频分析的估计算法,该算法可适用于CPM灵活多变的调制参数;针对信号检测与PN码周期估计,研究了应用成熟的自相关波动和二次功率谱,并通过仿真分析了二者对MPSK、CPM调制的性能差异。3、针对短码直扩信号,分别研究了高斯信道和多径信道下的PN码估计问题。针对高斯信道,对比讨论了现有的三类成熟算法,矩阵分解、子空间跟踪、神经网络,其中,矩阵分解性能最优,可达到克拉美罗下界(CRB),但算法存在复杂度高、跟踪性差等问题,子空间跟踪和神经网络避免了上述问题,但性能有所损失;针对多径信道,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似然的PN码和信道联合盲估计算法。为了降低低信噪比下信道估计误差对PN码估计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联合估计算法。此外,为了更好地评估算法对信道的估计性能,推导了合作通信下信道估计的CRB。所提算法不受PN码码型限制,且仿真结果表明,算法的PN码估计性能与理想情况下信道已知的PN码最大似然估计性能相当,信道估计性能逼近合作通信下的CRB。4、针对长码直扩信号,分别研究了高斯信道和多径信道下的PN码估计问题。针对高斯信道,对比分析了适用于复杂的非周期长码直扩信号的两类处理算法,分别是基于缺失数据模型转换的优化类算法和基于窄窗口重叠分段的矩阵分解类算法。其中,优化类算法可逼近CRB。而窄窗口分解类算法,由于存在概率上的近似性,因此算法性能低于优化算法。针对多径信道,提出了一种PN码和信道联合盲估计的算法。为了避免矩阵求逆等问题,给出了算法的自适应优化方式。此外,为了降低计算复杂度以及提高算法在低信噪比下的估计性能,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近似模型的低复杂度联合盲估计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对于信道估计,所提方法性能优于基于已知PN码的信道半盲估计算法;对于PN码估计,所提方法性能优于基于已知多径信道均衡后的PN码盲估计算法。
杨璐[2](2020)在《多载波水声扩频通信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人类对浩瀚海洋的深入探索和利用推动了水声通信扩频技术的蓬勃发展,水声扩频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挖掘海洋世界的有效手段,成为海洋科研中的热点之一。隐蔽性高和抗干扰能力强是扩频通信技术的优势,它可以克服恶劣的信道条件,在低信噪比下实现可靠的信息传输。尽管具有高可靠性,但是传统扩频通信系统能够容纳的用户数受限且通信速率低。多载波调制技术的频谱利用率高,并且对于频率选择性衰落导致的多符号间串扰和多途干扰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将多载波技术与扩频技术相结合,可以发挥两种技术各自的优点,弥补彼此的缺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多载波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对扩频序列的生成器原理、序列特点和相关特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讨论。继而,搭建了基于均衡技术的水声扩频通信系统。由于水声信道的复杂多变,需要选取合适的算法进行信道估计,从而确定均衡器的结构。针对单载波水声扩频系统,本文分别对最小均方(LMS)自适应均衡、迫零(ZF)均衡、最小均方误差(MMSE)均衡进行研究,并给出仿真结果以及水池实验结果。接下来,对多载波CDMA技术进行研究,仿真分析了MC-CDMA、MC-DS-CDMA及MT-CDMA的系统性能。然后对时域多载波扩频通信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对实际水声信道进行分析和建模,继而对时域多载波扩频通信系统从频谱交叠、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依次展开分析。最后对水声时域多载波频域自适应均衡技术进行研究,分别研究了LMS算法、递归最小二乘(RLS)算法以及归一化最小均方(NLMS)算法,并进行仿真,最后进行水池实验,对三种算法性能进行验证。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LMS算法实现简单,但是收敛性差,且其收敛性受收敛步长(u)影响,随着u增大收敛速度增大,但是其收敛后的误差也随之增大,而RLS算法则有着很好的收敛性,但是其实现过于复杂,NLMS的性能则介于二者之间,既有较好的收敛性,实现也比LMS更加简单,同时也对比了三种算法与MMSE算法的BER性能,从中可以看出RLS的BER性能最好,NLMS算法性能次之,然后是LMS算法,MMSE算法性能最差。在选择均衡器时应综合考虑均衡算法带来的硬件实现成本和性能改善。
常诚[3](2018)在《基于变换域通信技术的区域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地面数字广播电视正处在发展和普及阶段,信号覆盖不健全、标准滞后不完善等现状严重影响了广播频段的频谱利用率。其中606~678MHz包含9个频道,在不同区域和时段只有部分频道被使用,这对于我国相对紧张的频谱资源是极大的浪费。如何合理利用离散的空闲频谱实现高速率、抗干扰的隐蔽通信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典型多载波的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虽然传输速率高,但是解调信噪比高、抗干扰能力差;典型单载波的直接序列扩频技术抗干扰能力强,功率谱密度低,但是传输速率有限,两者都难以充分利用离散频谱资源。本文旨在研究适用于离散频谱环境下的抗干扰通信系统,在不影响现有数字广播电视信号的前提下,通过变换域通信技术聚合空闲频段,提高频谱利用率,并具备较高的传输速率、一定的抗干扰和隐蔽性能。本文对变换域通信技术的传输速率提升、峰均比抑制和提高对快时变多径衰落信道的适应性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理论创新,并依此设计系统方案,研制原理样机,完成实测验证。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系统的频谱聚合和抗干扰需求,调研、实测了北京市606~678MHz频谱使用情况,明确了广播频段频谱利用率低的现状;分析了现有无线通信体制在此种频谱环境下存在传输速率或抗干扰及信号隐蔽性能有限、会对现有数字广播电视信号造成影响、频谱交互难以实现等问题。通过阐明变换域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其不仅能够自适应频谱接入,具备高阶调制的能力,保证低信号功率谱密度,理论上还可以对抗-52/-44d B信干比典型窄带/宽带干扰,与此种典型离散频谱环境下的区域宽带无线通信需求更加匹配。2.针对变换域通信系统频谱效率低的问题,提出多维并行组合信号结构提升传输速率。首先分析信号维度对系统的影响,将频谱效率提升转化成以最小误码率损失为代价增加调制符号数量的问题。其次,提出多维矢量组合的方式扩展调制符号,并通过相位控制扩展符号的欧式距离。再次,将信号设计形成系统方案,提出多维并行组合变换域通信系统,提高频谱效率的同时降低比特误码率。最后,提出基于同步头的调制自适应方法,使系统调制方式可以随频谱状况调节,提高整体传输速率。3.针对变换域通信系统信号峰均比大的问题,提出互补峰值抑制法有效抑制峰均比。首先证明系统峰均比受频谱环境和伪随机相位共同作用。其次,提出互补峰值抑制信号法,实现了无边带信息、低运算量且效果更好的峰均比抑制。再次,针对在可用频谱有限时,抑制信号会占用过多发射功率问题,提出通过功率调整系数,将发射功率集中于数据信号部分,改善系统性能。同时结合低信号功率谱密度特性几乎不会对于现有广播电视信号造成影响。最后,定性、定量地分析了互补峰值抑制法与多维并行组合信号的兼容性。4.针对变换域通信系统在大扩频比的隐蔽通信时会面临快时变多径衰落信道,长符号持续时间导致的大归一化多普勒引起时域导频性能恶化问题,提出频域非均匀导频设计方法。首先对认知发射/接收机进行分类,量化了频谱失配对系统产生的信噪比损失。进而提出频域非均匀导频,降低峰均比的同时,实现在大扩频比条件下对离散频谱信道的准确估计。其次,提出时频二维非均匀导频,降低了系统的导频数量,提高了系统效率。最后,提出利用频域非均匀导频构造测量矩阵,通过压缩感知解决信道估计受噪声影响大和运算复杂度高的问题。5.基于以上理论创新,设计系统方案,研制原理样机,完成测试验证。通过对传输速率、抗干扰、峰均比、误码率、多径衰落信道参数以及传输距离等项目的测试,以及与现有技术的对比,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估,验证了所提理论创新的有效性。系统在不影响现有数字广播电视信号的前提下,可以对抗-38d B信干比的10%宽带干扰和典型多径衰落信道,并实现速率5Mbps以上、距离5km的低信号功率谱密度数据通信。系统通过将空闲频谱进行聚合,提高了频谱利用率,满足离散频谱环境下的高速、抗干扰、隐蔽通信的需求。
黄婷婷[4](2017)在《高吞吐量差分混沌移位键控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面向2020年及未来,物联网(IoT)将会呈指数式增长并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作为物联网关键技术之一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以第五代移动通信(5G)为支撑,实现高吞吐量,低功耗的绿色环保通信。由于混沌信号具有宽带、类似白噪声等特性,且混沌系统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复杂度等优点,近年来,基于混沌的超宽带(UWB)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并被多种短距离无线通信应用网列入标准中。因此研究高吞吐量混沌通信系统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对高吞吐量差分混沌移位键控(DCSK)通信系统的收发机进行设计,并对差分混沌移位键控超宽带系统的覆盖范围进行分析,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基于Walsh码的混沌多维调制系统中,针对经典多元DCSK(M-ary DCSK)系统带宽与传输比特数呈指数增长关系的缺点,本文利用Walsh码码分复用功能,提出了一种速率可变的码分复用DCSK调制方法(MCS-DCSK),该方法用正交的Walsh码分别承载了混沌参考信号和混沌信息信号,因而在传输相同比特数的前提下,系统对带宽的需求不再呈指数增长,系统带宽效率大大提升。同时,本文统计了 M-ary DCSK和MCS-DCSK系统加法器和乘法器数量并以此作为评估两个系统复杂度的标准,比较结果显示:MCS-DCSK系统的复杂度大大降低。此外,在相同的带宽效率下,MCS-DCSK系统误码率性能可以和M-ary DCSK系统相媲美。最后,采用高斯近似(GA)方法分析了 MCS-DCSK系统的误码率性能(BER),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2)为进一步提高混沌通信系统的吞吐量,本文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为基础,将混沌信号和多载波调制结合,采用二维星座映射提出了一种基于子载波相关性的多载波多元混沌移位键控系统(MM-DCSK),该系统充分利用了相邻子载波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将混沌参考信号与混沌信息信号分别放置于相邻子载波中,因而,与传统DCSK系统相比,该系统的能量效率大大提升。此外,在分析MM-DCSK系统的峰均比(PAPR)性能时发现:输入序列符号间的欧氏距离与系统PAPR性能有直接关联。当符号间的欧氏距离较大时,系统PAPR性能优越。针对以上发现,本文以增大符号间的欧氏距离为准则,提出了一种简单的PAPR减低方法,实验证明该算法能有效地降低系统的PAPR,当调制阶数较大时,PAPR降低效果更加明显。(3)以室内传输技术对覆盖范围的需求为驱动,本文以正交的混沌信号作为二维星座映射的基函数,提出了一种具有传输参考(TR)结构的多载波多元差分混沌移位键控(MC-MDCSK)系统,该系统获得了频率分集,并且发现该系统对循环前缀的长度变化不敏感。因而,可以通过缩短循环前缀长度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接着提出了 FM MC-MDCSK UWB系统,并在IEEE.802.15.4a标准信道下分析系统覆盖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延长混沌脉冲符号的持续时间可以提升系统的覆盖范围。最后,本文发现在误码率性能约束下该系统存在最佳带宽。
曹倩倩[5](2014)在《OFDM信号调制识别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存在多样性和使用的通信协议不统一等现象。因此,如何在未知调制信息以及参数的情况下识别出信号所采用的调制方式,是通信能够正确解调出信号有用信息的一个关键技术。近年来,由于OFDM信号具有抗干扰能力强,频谱利用率高等特点,在通信系统中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在高斯白噪声信道、窄带瑞利衰落信道和多径衰落信道下OFDM信号的调制识别方法。论文首先研究了基于高阶累积量识别方法,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二、四阶累积量的计算并基于此得到信号识别的特征参量,实现OFDM信号和数字单载波信号{MASK,MPSK,MFSK,MQAM}的调制类型识别。仿真结果表明,高阶累积量方法对OFDM信号具有很好的识别特性。论文进一步研究了基于小波分解的信号识别方法,将提取的接收信号的细节特征作为信号调制类型识别的特征参量,对OFDM信号和数字单载波{MASK,MPSK,MFSK,MQAM}信号进行识别。仿真结果表明算法在高斯白噪声信道、窄带瑞利衰落信道、多径衰落信道下有较高的信号正确识别率。论文也利用小波分解算法对OFDM信号和DS-CDMA信号之间的调制类型识别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在高斯白噪声信道以及瑞利信道下该算法能够有效识别OFDM信号与DS-CDMA信号,但在多径衰落信道中该算法并不适用于识别DS-CDMA信号。
官改云[6](2014)在《扩展谱通信GLRT:联合的信道估计、均衡和符号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瞄准不确实信道下的有效、可靠通信,以信号处理、信息理论和传播物理为支柱,在广义似然比检验(Generalized Likelihood Ratio Test, GLRT)框架下,进行联合的信道估计、均衡和符号检测,以设计扩展谱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 CDMA)水下空时阵通信系统。扩展谱调制,在发射端,将待传输的信息用与所传输的信息相独立的伪随机码扩展成为宽带信号,即使信号所占用的带宽远远超过所传信息的必需带宽;在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码进行同步相关/匹配接收以解扩,进而恢复所传送的信息。固有冗余伪随机码的引入不仅使发射信号为大时间带宽乘积信号,而且还让发射信号呈现类噪声性,以至于扩展谱通信具有抗干扰、低截获、高隐蔽等特性。在多用户通信中,还可在每一发送信号中叠加不同的伪随机码来区分彼此,形成CDMA技术。扩展谱调制在实现形式上主要分为直接序列扩展谱和跳频扩展谱两种。直接序列扩展谱利用伪随机码调制相移键控(Phase Shift Keying, PSK)信号进行谱的扩展;跳频扩展谱是在一个发射信号间隔内,按照伪随机码在一组预先规定的频隙上随机选择一个或数个频隙。与无扩展调制方式相比,扩展谱调制是以宽带谱为代价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的,利用CDMA技术,尽管相对于单用户扩展谱通信而言,谱有效性/每码片的总容量得到了提高,但采用随机扩展的CDMA技术相对于确定性扩展的CDMA技术/无扩展多用户时的谱有效性仍存在损失。水声通信中,我们面临的海洋波导环境,特别是浅海波导环境,由于其边界及介质起伏效应,造成时延和多普勒扩展及其变化严重,致使经海洋介质传播的声信号呈现出时间和频率选择性衰落。其次,海洋信道还存在多用户干扰、有意干扰及带宽严重受限等问题。因此,要想实现远距离且有效可靠的水下通信必须采用空时阵通信。时域模糊度函数在大时间带宽乘积波形下低旁瓣,且波形“越乱越好”,时间上波形频率无序寻求时延-多普勒集中。因此,本文在调制器端施加伪随机码以发射信号,解调器端利用同步伪随机码解调接收信号。利用空时对偶性,空域模糊度函数在大空间带宽乘积阵形下低旁瓣,且阵形“越乱越好”,空间上阵几何取向无序寻求阵响应向量集中。因此,本文收发端均采用“伪随机”双螺旋线阵(Double Spiral Line Array, DSLA)来作收发波束形成,以实现有效接收和有效照射。借助于信号的几何表征和信号空间分析,在发射信号先验等可能情况下,最小差错概率准则导出的白高斯信道下的最佳符号检测器为最大似然检测器或最小距离检测器,相应的接收机为相关接收机及其等效的匹配滤波器。实际水声通信中,反映信道传播变化的测量模型中会存在未知参数如信道,因此,若采用先对未知参数作估计,然后选择最有可能的假设,则构成GLRT检测器,其表现为:联合的信道估计、均衡和符号检测。为了跟踪信道变化,应采用自适应均衡/滤波,如基于递归最小二乘(Recursive Least Square, RLS)的均衡/滤波。先验信息与数据信息具有相加性,在基于数据信息的基础上,根据信道的空时演化特性构建状态-空间模型,然后在GLRT框架下,利用序贯贝叶斯滤波——卡尔曼/质点滤波将先验信息规则化地嵌入到算法设计中,通过反馈,改善迭代过程的收敛,形成宽容性处理方法。为了设计低复杂度扩展谱CDMA序贯GLRT空时阵通信系统,本文首先着重对空时匹配滤波/时反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循环平稳时反技术、时反-正交空时块编码技术和时反波束形成技术。鉴于被动时反是时+空处理,本文又提出采用空时联合的阵处理方法——空-时最小均方误差(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MMSE)来进一步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然后,本文将时反和空-时MMSE分别与卡尔曼/质点滤波相结合设计了低复杂度的单载波/多载波扩展谱CDMA水下空时阵通信系统。本文的研究内容按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水声通信源-信道和空-时四维阵扩展谱GLRT;第二部分:单载波扩展谱通信GLRT;第三部分:多载波扩展谱通信GLRT.在第二三部分又有层次地对两个子内容进行研究:(1)时反扩展谱通信GLRT;(2)空-时MMSE扩展谱通信GLRT.最后,仿真和实验数据分别证实了上述研究内容的可行性。
沈雷[7](2007)在《复杂环境下扩频信号参数估计和识别》文中认为直接扩频系统由于其良好抗干扰性、低功率发射的保密性,以及可以在同一个频带内同时传输多个用户带来的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在无线通信中日益受到重视。最近20年来,直扩系统在民用通信,卫星导航,低轨道卫星通信,战场无线传感网等各种复杂的通信环境中,得到了大力应用。而战场通信环境的复杂性,对直扩系统的参数估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如何在非协作通信环境下,侦察并识别敌方的扩频信号、估计扩频信号参数;在导弹卫星制导等应用中,怎么样在高动态环境下,高效估计扩频信号的参数;在战场环境中,往往存在着各种干扰,而各种干扰,会对扩频系统的参数估计会带来各种影响。这些都对经典的扩频系统参数估计方法带来了挑战,研究并提高各种复杂环境下扩频系统参数的估计,对于提高扩频系统在各种军事应用中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下面三个方面:非协作环境下扩频信号参数的盲估计;高动态环境下扩频信号参数的估计;单音干扰下,扩频信号参数估计。本文的主要工作安排如下:第1章: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分别陈述了扩频信号盲参数估计、高动态环境下GPS信号参数估计、以及单音干扰下扩频信号参数估计的研究现状、并简略描述了本文在这些方面的创新点。第2章:对多相调制扩频(MPSK-DS)信号的盲参数估计做了研究。分析了MPSK-DS信号的循环谱密度函数,得到了其完整的数学表达式。并提出用基于循环谱密度函数的方法估计MPSK-DS信号的载波频率和扩频码速率;提出用基于预插值滤波和相位差分的高阶累计量算法,识别带有载波频偏和定时误差的MPSK-DS信号的调制方式。第3章:本章对直接扩频信号(DS)的扩频序列盲估计做了研究。对接收信号进行采样,并建立一个新的模型,在这个模型基础上,提出用主分量法估计单用户信号的扩频序列;提出用独立分量分析法结合三阶累计量方法估计异步多用户多径信号的扩频序列。最后提出主分量分析法结合FFT和costas环路估计载波未知时候扩频信号的扩频序列。第4章:研究高动态下GPS信号参数估计的问题。提出用相位差分的方法解决了大频偏情况下的比特同步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实用的锁频环锁相环级联的载波同步方法,可以在大频偏,高动态下稳定跟踪载波。第5章:研究单音干扰下,扩频信号参数估计的问题。本文从时域的处理模型出发,详细推导了单音干扰下,数据解扩的结果,并建立了单音干扰下载波同步环路、扩频码跟踪环路的基带框图,最后给出了跟踪轨迹,并给出了完整的数学表达式。第6章:是本文的结论。分析了扩频系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参数估计进一步需要研究的方向。
谢俊松[8](2002)在《CDMA系统中的扩频序列与自适应调制编码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码分多址(CDMA)系统中,扩频序列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抗多址干扰(MAI)能力和系统容量,而高频谱效率的自适应调制编码(AMC)技术则是获得高速率和低误码率(SER)移动数据传输性能的关键因素。针对直接序列码分多址(DS CDMA)系统,本文主要研究了正交扩频序列和自适应调制编码若干问题,包括正交变长扩频序列的相关性及其对DS CDMA系统性能的影响、采用广义正交(GO)序列的多载波直接序列码分多址(MCDS CDMA)系统性能、吞吐量最大化自适应调制、自适应Turbo-QAM编码调制在广义衰落信道中的性能,以及WCDMA下行分组接入(HSDPA)中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性能五个方面。 本文首先分析了正交变长扩频序列的相关特性,导出了以变长序列非周期部分相关表示的CDMA系统多址干扰(MAI)新的分析表达式,并分析了多速率码分多址系统中,期望用户的自干扰(SI)、多址干扰和误比特(BER)性能。结果表明,干扰用户所采用的OVSF序列长度对期望用户的BER性能有显着影响,而期望用户所采用的序列长度对其BER性能影响较小。本文还建立了一个下行链路仿真模型,对宽带码分多址在不同无线传播环境和移动台运动速率情况下的系统性能进行了仿真。基于多载波直接序列码分多址在乎坦衰落信道中序列偏移小于1个码片及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偏移任意个码片的系统模型,本文还分析了采用广义正交序列的多载波码分多址系统在不同无线传播环境下的性能。研究表明,由于广义正交序列零相关区(ZCZ)的存在,即使处于高速运动无线环境,仍然可以取得近似理想性能,即使序列偏移超出了零相关区,仍然对干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显着提高系统性能。 接着,基于固定调制方案的分组传输吞吐量性能,本文研究了衰落信道中吞吐量最大化自适应调制技术,该方法可以取得显着的吞吐量性能增益。同时,高斯分布和均匀分布的信道衰落信息反馈误差对自适应MQAM吞吐量性能影响的研究表明,当误差超过一定程度时,自适应系统吞吐量性能明显下降。本文还得到了MQAM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采用RAKE合并新的误码率表达式,并对采用RAKE接收的自适应MQAM在多径瑞利衰落信道中吞吐量性能进行分析。本文还导出了Nakagami-m衰落信道下MQAM和MPSK调制方式新的误比特率表达式,该表达式可以使现有文献的分析结果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V页成为其特例。通过建立自适应编码调制研究模型,本文还应用拉格朗日函数法得到了使自适应编码调制系统吞吐量性能最大的信道信噪比转换门限,进而得到自适应系统的平均吞吐量性能。 最后,本文还研究了HSDPA中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性能,分析了物理层多码信道结构、编码调制方案、自适应传输参数选择,并研究了平坦和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衰落补偿和最大比合并(MRC)的仿真实现。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自适应编码调制系统实现了吞吐量性能的最大化。
李志[9](2009)在《MT-DS-CDMA编码与载波同步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无线传输信道中存在着一定的噪声和衰落,再加上收发两端载波频率间的偏移,必然会对其中传输的信息引入失真和信号判决错误。这就需要对接收的信号进行处理,以最大限度的恢复有用信号。可以采用载波同步技术恢复相干载波,并采用信道差错控制码来检测和纠正这些错误比特。论文首先介绍了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重点分析了卷积码和交织器的特性;然后论述了频偏产生的原因并由其危害引入了对常用的载波同步技术的介绍,分析了面向判决环和面向非判决环的特性,并给出了平方环和科斯塔斯环的仿真结果。论文在对通信系统信道编码及载波同步技术研究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系统设计要求,提出了MT-DS-CDMA系统编码方案及载波同步算法,并对载波同步算法进行了理论推导,给出了卷积码及载波同步算法在伪码同步与不同步情况下的仿真结果。在算法仿真达到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完成了FPGA硬件实现和系统测试,其中(2,1,8)卷积码AWGN信道下在Eb/N0=4dB时Pe=10-5,载波同步算法在小频偏±250Hz内能够很好的收敛,测试结果达到系统设计指标要求。
陈洪[10](2007)在《移动通信中的MC-CDMA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MC-CDMA结合了OFDM和CDMA技术的优点,抗频率选择性哀落能力强,频普效率高,系统实现简单。因此,MC-CDMA在移动通信、无线接入、卫星通信以及超宽带通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4G移动通信中的有效解决方案。论文深入研究了MC-CDMA中峰均功率比抑制、信道估计、定时和载波同步方面的问题。首先,论文介绍了多载波CDMA的三种结合方式,详细阐述了MC-CDMA的发射机模型、信道模型和接收机模型,分析了MC-CDMA的频谱效率、误码率以及系统容量等方面的性能。其次,论文研究了MC-CDMA发送信号高峰均功率比的抑制方法。基于高功率放大器(HPA)的模型,分析了非线性放大器对发送信号带来的带内失真和带外噪声,阐述高PAPR对MC-CDMA系统的影响。介绍了通用OFDM系统抑制PAPR的传统方法以及两种专门针对MC-CDMA系统的PAPR抑制方法,分析了各算法的优缺点。详细推导了MC-CDMA上下行链路发送信号的PAPR值与扩频序列相关特性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对具有虚载波结构和不具有虚载波结构两种情况的MC-CDMA上下行链路的PAPR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可知,在MC-CDMA上下行链路采用二进制Golay互补序列具有良好的PAPR性能,并且系统结构简单。针对Golay序列传统扩展方法存住的缺点提出一种二进制正交Golay可补序列集的构造方法,该方法可以快速生成数量等于码长的二进制正交Golay互补序列。从理论上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并通过计算机仿真进行验证。然后,论文研究了MC-CDMA中的信道估计方法。分析了无线传播信道的统计特性和MC-CDMA的信道模型,在介绍几种常用导频符号辅助调制(PSAM)信道估计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MC-CDMA虚载波结构的LS信道估计改进算法,在保留LS算法运算量低优点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信道估计精度。针对传统盲信道估计算法运算量高、收敛速度慢的缺点,根据MC-CDMA系统中信号子空间维数远远小于噪声子空间维数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易于实现的盲信道估计算法。该算法从信号子空间的角度进行盲信道估计并且采用扩展PASTd算法动态跟踪信号子空间及其维数,显着降低了盲信道估计算法的运算量。另外,算法还通过将PASTd信号子空间跟踪的结果进行正交化处理,大大提高了信道估计的精度,增强了盲信道估计算法的实用性。最后,论文研究了MC-CDMA中的定时和载波同步方法。分析了定时同步偏差和载波频率偏移对MC-CDMA系统的影响,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定时和载波同步算法并对各算法的同步性能进行分析。结合MC-CDMA自身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用户扩频序列的精确定时和载波频偏估计算法。该算法首先采用多符号平滑法提高了粗定时同步和小数倍频偏估计精度,然后通过在频域将FFT后的接收序列和用户扩频序列进行分段相关求和实现了整数倍频偏估计。利用频偏估计结果对接收序列进行频偏补偿,再和由用户扩频序列产生的本地参考序列进行时域相关实现了精确定时同步。该算法不需要插入导频和训练序列,数据传输效率高,同步性能好,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在论文的结束语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贡献,指明了下一步需要继续进行的研究工作和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基于相关技术的MPSK DS/CDMA载波跟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相关技术的MPSK DS/CDMA载波跟踪(论文提纲范文)
(1)混叠条件下直扩信号的截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混叠条件下DSSS信号盲分析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混叠的强干扰信号的抵消研究现状 |
1.2.2 DSSS信号检测与参数估计研究现状 |
1.2.3 SC-DSSS信号PN码盲估计研究现状 |
1.2.4 LC-DSSS信号PN码盲估计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DSSS信号强功率干扰抵消 |
2.1 引言 |
2.2 信号模型 |
2.3 基于强信号波形重构的干扰抵消算法 |
2.3.1 定时同步 |
2.3.2 载波同步 |
2.3.3 幅度估计 |
2.4 基于强信号硬判决值的干扰抵消算法 |
2.4.1 算法原理 |
2.4.2 性能仿真 |
2.5 基于互补对称滤波器的干扰抵消算法 |
2.5.1 互补对称滤波器滤波 |
2.5.2 强弱信号分离 |
2.5.3 算法总结 |
2.5.4 性能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SSS信号检测与参数估计 |
3.1 引言 |
3.2 信号模型 |
3.3 DSSS信号检测与载波频率估计 |
3.3.1 倍频法检测 |
3.3.2 循环谱检测 |
3.3.3 性能仿真 |
3.4 DSSS信号检测与码片速率估计 |
3.4.1 延时相乘算法 |
3.4.2 小波时频分析算法 |
3.4.3 性能仿真 |
3.5 DSSS信号检测与PN码周期估计 |
3.5.1 自相关波动 |
3.5.2 二次功率谱 |
3.5.3 性能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短码直扩信号PN码盲估计 |
4.1 引言 |
4.2 信号模型 |
4.3 高斯信道下短码直扩信号PN码估计 |
4.3.1 矩阵分解 |
4.3.2 子空间跟踪 |
4.3.3 神经网络 |
4.3.4 性能仿真 |
4.4 多径信道下短码直扩信号PN码估计 |
4.4.1 信号二阶统计特性 |
4.4.2 最大似然模型 |
4.4.3 基于ILSP的联合估计算法 |
4.4.4 基于ITLSP的联合估计算法 |
4.4.5 合作通信下信道估计的CRB |
4.4.6 性能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码直扩信号PN码盲估计 |
5.1 引言 |
5.2 信号模型 |
5.3 高斯信道下长码直扩信号PN码估计 |
5.3.1 基于缺失数据模型的交替投影算法 |
5.3.2 基于窄窗口重叠分段的矩阵分解算法 |
5.3.3 性能仿真 |
5.4 多径信道下长码直扩信号PN码估计 |
5.4.1 基于最大似然的PN码和信道的联合盲估计 |
5.4.2 基于近似模型的PN码和信道的联合盲估计 |
5.4.3 性能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多载波水声扩频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2 水声信道的特征及研究现状 |
1.3 水声通信以及水声扩频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1.4 多载波扩频通信研究现状 |
1.5 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
2.1 扩频通信及多载波调制的理论基础 |
2.1.1 扩频通信理论基础 |
2.1.2 多载波调制技术 |
2.1.3 正交多载波技术在水声扩频中的优势 |
2.2 扩频序列 |
2.2.1 巴克码序列 |
2.2.2 m序列 |
2.2.3 Gold序列 |
2.2.4 扩频序列的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声单载波扩频均衡技术研究 |
3.1 均衡理论和算法 |
3.1.1 均衡原理及分类 |
3.1.2 线性均衡 |
3.1.3 判决反馈均衡 |
3.1.4 自适应均衡 |
3.2 单载波扩频均衡技术研究 |
3.2.1 时域均衡算法分析及仿真 |
3.2.2 频域均衡算法分析及仿真 |
3.3 水池实验分析 |
3.3.1 水池实验概况 |
3.3.2 单载波BPSK通信系统水池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载波水声扩频通信系统性能分析 |
4.1 多载波CDMA技术 |
4.1.1 MC-CDMA |
4.1.2 正交MC-DS-CDMA |
4.1.3 MT-CDMA |
4.1.4 MC-CDMA与正交MC-DS-CDMA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
4.2 水声广义多载波扩频 |
4.3 多径对时域多载波扩频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
4.3.1 水声多径信道特性 |
4.3.2 水声多径信道下的系统性能 |
4.4 多普勒效应对多载波扩频系统性能影响分析 |
4.4.1 多普勒效应建模 |
4.4.2 多普勒频移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5 频谱交叠对多载波扩频系统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时域多载波水声扩频通信系统自适应均衡算法 |
5.1 自适应均衡技术 |
5.1.1 LMS自适应均衡技术 |
5.1.2 RLS自适应均衡技术 |
5.1.3 NLMS自适应均衡技术 |
5.2 水池试验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变换域通信技术的区域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面数字广播电视 |
1.2.2 区域无线通信系统 |
1.2.3 变换域通信系统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变换域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提升 |
2.1 变换域通信系统基本原理 |
2.2 多维并行组合信号设计 |
2.2.1 信号维度与系统频谱效率的关系 |
2.2.2 多维信号的比特误码率 |
2.2.3 多维并行组合信号设计 |
2.2.4 现有频谱效率提高方法分析 |
2.3 多维并行组合变换域通信系统 |
2.3.1 系统模型 |
2.3.2 系统频谱效率 |
2.3.3 AWGN信道下的误码率 |
2.3.4 多径衰落信道下的误码率 |
2.4 基于同步头的调制自适应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换域通信系统的峰均比抑制 |
3.1 变换域通信系统的峰均比及其特点 |
3.2 互补峰值抑制信号法 |
3.2.1 现有峰均比抑制方法分析 |
3.2.2 互补峰值抑制信号法 |
3.3 基于功率调整的互补峰值抑制信号法 |
3.4 多维并行组合信号的峰均比抑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换域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和均衡 |
4.1 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和均衡准则 |
4.2 基于变换域通信系统的非均匀导频设计 |
4.2.1 收发端分类及频谱失配影响分析 |
4.2.2 频域非均匀导频设计 |
4.2.3 时频二维非均匀导频设计 |
4.3 基于压缩感知和频域非均匀导频的信道估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区域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整体设计与实现 |
5.2 系统测试方案 |
5.2.1 测试项目及方法 |
5.2.2 传输速率测试 |
5.2.3 抗干扰性能测试 |
5.2.4 信号峰均比测试 |
5.2.5 信道参数及误码率测试 |
5.2.6 传输距离测试 |
5.3 系统综合性能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4)高吞吐量差分混沌移位键控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数字混沌通信技术 |
1.2.2 混沌超宽带技术 |
1.2.3 多载波扩频技术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混沌理论与DCSK系统 |
2.1 引言 |
2.2 混沌理论与混沌信号 |
2.2.1 混沌理论 |
2.2.2 混沌信号的产生 |
2.2.3 混沌特性 |
2.3 差分混沌通信系统 |
2.3.1 相干与非相干数字混沌通信系统 |
2.3.2 差分混沌通信系统结构 |
2.3.3 性能分析方法 |
2.4 OFDM传输技术 |
2.4.1 OFDM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 |
2.4.2 调制与解调方案 |
2.4.3 多址接入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码分复用多维差分混沌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Walsh函数 |
3.2.1 Walsh码构造方法 |
3.2.2 Walsh函数的性质 |
3.3 多元(M-ary) DCSK系统 |
3.4 MCS-DCSK系统的设计 |
3.4.1 MCS-DCSK系统发射机与接收机原理 |
3.4.2 系统误码性能分析 |
3.4.3 速率可控 |
3.4.4 系统带宽效率和复杂度计算 |
3.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载波的DCSK系统设计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SCMC-DCSK系统结构 |
4.2.1 系统模型 |
4.2.2 OFDM子载波间的频域相关性研究 |
4.2.3 性能分析 |
4.2.4 仿真结果分析 |
4.3 多用户的多载波混沌系统设计 |
4.3.1 多用户系统模型 |
4.3.2 理论分析 |
4.3.3 仿真结果 |
4.4 多载波多元差分混沌通信系统的设计 |
4.4.1 MM-DCSK系统模型 |
4.4.2 性能分析 |
4.4.3 仿真结果 |
4.5 PAPR降低算法 |
4.5.1 PAPR定义 |
4.5.2 PAPR降低算法 |
4.5.3 PAPR算法有效性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载波多元差分混沌UWB系统 |
5.1 引言 |
5.2 MC-MDCSK系统模型 |
5.2.1 发射机 |
5.2.2 接收机 |
5.3 MC-MDCSK性能分析 |
5.4 FM MC-MDCSK UWB系统 |
5.4.1 FM MC-MDCSK UWB系统模型 |
5.4.2 混沌载波持续时间与信号功率 |
5.4.3 链路预算分析 |
5.5 仿真结果 |
5.5.1 MC-MDCSK系统仿真 |
5.5.2 FM MC-MDCSK UWB系统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及主要贡献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OFDM信号调制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信号识别的产生与应用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通信信号调制技术及无线信道特性 |
2.1 单载波调制技术 |
2.1.1 MASK信号模型 |
2.1.2 MPSK信号模型 |
2.1.3 MFSK信号模型 |
2.1.4 MQAM信号模型 |
2.1.5 DS-CDMA信号模型 |
2.2 OFDM技术概述 |
2.2.1 FDM系统基本原理 |
2.2.2 OFDM系统基本原理 |
2.2.3 OFDM技术的保护间隔与循环前缀 |
2.3 衰落信道模型 |
2.3.1 无线信道衰落特性 |
2.3.2 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 |
2.3.3 多径衰落 |
2.3.4 瑞利信道统计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高阶累积量的OFDM信号识别 |
3.1 高阶累积量基本原理 |
3.1.1 单个随机变量情形 |
3.1.2 多个随机变量情形 |
3.1.3 平稳随机过程的高阶累积量 |
3.1.4 高阶矩与高阶累积量的转换关系 |
3.1.5 高阶累积量的性质 |
3.2 基于高阶累积量的OFDM信号调制识别算法 |
3.2.1 信号模型 |
3.2.2 信号识别原理 |
3.3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3.3.1 高斯白噪声信道下OFDM信号和单载波信号识别 |
3.3.2 窄带瑞利衰落信道下OFDM信号和单载波信号识别 |
3.3.3 多径衰落信道下OFDM信号和单载波信号识别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小波分解的OFDM信号识别 |
4.1 小波基本原理介绍 |
4.1.1 小波特性 |
4.1.2 多分辨率分析 |
4.1.3 正交小波变换 |
4.1.4 Mallat算法 |
4.2 基于小波分解的OFDM调制识别算法 |
4.2.1 小波的选取 |
4.2.2 小波的细节特征提取 |
4.3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4.3.1 OFDM信号与单载波信号的识别 |
4.3.2 OFDM信号与DS-CDMA信号的识别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扩展谱通信GLRT:联合的信道估计、均衡和符号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立题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立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思路 |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及章节安排 |
1.4.1 论文的主要贡献 |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扩展谱通信理论 |
2.1 信号空间建模及再生 |
2.1.1 信号空间建模 |
2.1.2 信号空间再生 |
2.2 伪随机序列 |
2.2.1 伪随机序列 |
2.2.2 m序列 |
2.2.3 Gold序列 |
2.2.4 Kasami序列 |
2.2.5 Walsh-Hadamard序列 |
2.3 扩展谱概述 |
2.3.1 扩展谱定义 |
2.3.2 扩展谱通信的工作原理 |
2.3.3 扩展谱的主要参数 |
2.3.4 扩展谱的主要优点 |
2.4 扩展谱通信系统 |
2.4.1 直接序列扩展谱通信系统 |
2.4.2 跳频扩展谱通信系统 |
2.5 CDMA系统谱有效性分析 |
2.5.1 无扩展谱有效性 |
2.5.2 CDMA谱有效性 |
2.6 同步 |
2.6.1 捕获 |
2.6.2 跟踪 |
2.7 小结 |
第3章 水声通信源-信道和空-时四维阵扩展谱GLRT |
3.1 水声通信源-信道 |
3.1.1 水声信道特性 |
3.1.2 水声信道建模 |
3.2 空-时四维阵 |
3.2.1 波形设计 |
3.2.2 阵形设计 |
3.3 状态-空间建模及再生 |
3.3.1 状态-空间建模 |
3.3.2 状态-空间再生 |
3.4 多普勒估计及补偿 |
3.4.1 均匀多普勒效应的估计和补偿 |
3.4.2 随机多普勒效应的估计和补偿 |
3.5 小结 |
第4章 单载波扩展谱通信GLRT |
4.1 时反技术 |
4.1.1 时反和均衡间的关系 |
4.1.2 利用发射信号循环平稳性的时反技术 |
4.1.3 时反-正交空时块编码技术 |
4.1.4 时反波束形成技术 |
4.1.5 时反和空间分集 |
4.2 时反单载波扩展谱通信GLRT |
4.2.1 发射信号设计 |
4.2.2 接收机设计 |
4.2.3 仿真及实验数据分析 |
4.3 空-时MMSE技术 |
4.3.1 信号模型 |
4.3.2 信道估计 |
4.3.3 符号检测 |
4.3.4 实验数据分析 |
4.4 空-时MMSE单载波扩展谱通信GLRT |
4.4.1 空-时MMSE单载波扩展谱GLRT阵通信系统 |
4.4.2 实验数据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多载波扩展谱通信GLRT |
5.1 多载波扩展谱技术 |
5.1.1 频域多载波扩展谱技术 |
5.1.2 时域多载波扩展谱技术 |
5.2 多载波扩展谱通信GLRT |
5.2.1 发射信号设计 |
5.2.2 接收机设计 |
5.2.3 仿真及实验数据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7)复杂环境下扩频信号参数估计和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 |
1.1.1 扩频通信信号参数盲检测、参数估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
1.1.2 扩频通信中扩频序列盲识别研究现状 |
1.1.3 高动态环境下扩频系统参数估计的研究现状 |
1.1.4 单音干扰情况下参数估计的研究现状 |
1.2 本文的研究动机和意义 |
1.2.1 MPSK-DS 扩频参数盲估计 |
1.2.2 扩频序列参数盲估计 |
1.2.3 高动态下扩频参数的估计 |
1.2.4 单音干扰下的参数估计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5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MPSK 调制扩频信号参数估计和调制方式识别 |
2.1 基于MPSK-DS 循环谱特性的载波频率和码速率估计 |
2.1.1 循环平稳信号的基本理论 |
2.1.2 MPSK-DS 信号的循环谱 |
2.1.3 基于循环谱的 MPSK-DS 信号的载波频率和码速率估计 |
2.2 MPSK-DS信号调制方式识别 |
2.2.1 MPSK-DS信号模型 |
2.2.2 基于高阶累积量的 MPSK 信号调制识别算法 |
2.2.3 盲频偏估计算法 |
2.2.4 相位差分 |
2.2.5 非数据辅助的定时误差估计 |
2.2.6 仿真结果 |
2.2.7 结论 |
2.3 本章小结 |
2.4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扩频序列盲识别和信息数据估计 |
3.1 主分量分析法估计单用户的扩频序列 |
3.1.1 主分量分析法估计扩频序列和信息数据 |
3.1.2 主分量分析仿真结果 |
3.2 异步多用户多径情况下扩频序列和信息数据盲估计 |
3.2.1 DS-CDMA信号模型 |
3.2.2 高斯噪声下观测向量的 PCA 白化 |
3.2.3 独立分量法分离数据并估计扩频码 |
3.2.4 三阶相关分析法检测多径情况下的 PN 码 |
3.2.5 仿真结果 |
3.2.6 本节小结 |
3.3 载波未知情况下,单用户扩频码和载波频率联合估计 |
3.3.1 信号模型 |
3.3.2 主分量分解法盲初步估计扩频序列 |
3.3.3 估计载波频率,得到扩频序列和信息数据 |
3.3.4 搜索合适频率的扩频序列盲估计算法 |
3.3.5 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3.5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高动态环境下 GPS 扩频系统参数估计 |
4.1 大频偏高动态环境下 GPS 基带参数估计 |
4.1.1 GPS信号基带参数估计的基本框架 |
4.1.2 高动态环境对GPS接收机的影响和改进措施 |
4.2 一种基于相位差分的GPS比特同步方法 |
4.2.1 算法导出 |
4.2.2 性能分析 |
4.2.3 算法优化 |
4.2.4 本节小结 |
4.3 高动态环境下GPS载波参数估计 |
4.3.1 高动态载波估计器性能分析 |
4.3.2 基于级联的锁频环与锁相环估计器 |
4.4 本章结论 |
4.5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单音干扰下扩频接收机定时误差和载波相位估计 |
5.1 单音干扰的解扩结果分析 |
5.2 单音干扰的DLL环路性能分析 |
5.2.1 单音干扰下相干DLL环路 |
5.2.2 单音干扰下相干扩频接收机中DLL等效基带模型 |
5.2.3 无噪声时环路稳态跟踪轨迹 |
5.2.4 高斯噪声下,一阶DLL环路跟踪误差概率分布 |
5.2.5 单音干扰下DLL环路仿真结果 |
5.2.6 单音干扰下DLL环路性能小结 |
5.3 单音干扰下载波同步性能分析 |
5.3.1 单音干扰下的costas环路 |
5.3.2 单音干扰下稳定跟踪时候环路的基带框图 |
5.3.3 无高斯噪声单音干扰下环路稳态跟踪轨迹 |
5.4 本章小结 |
5.5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 |
6.2 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工作 |
致谢 |
(8)CDMA系统中的扩频序列与自适应调制编码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创新性声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图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概述及最新进展 |
1.2 扩频序列与CDMA系统性能研究现状 |
1.3 自适应编码调制及其在CDMA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工作 |
第2章 采用正交变长扩频序列的CDMA系统性能分析与仿真 |
2.1 扩频序列相关性与CDMA系统多址干扰分析 |
2.1.1 等长正交序列非周期相关 |
2.1.2 正交变长序列的非周期相关与多址干扰分析 |
2.2 在下行DS-CDMA系统中性能 |
2.2.1 高斯信道多址接入时系统性能 |
2.2.2 多径衰落信道最大比合并时系统性能 |
2.3 下行CDMA链路系统仿真 |
2.3.1 下行链路干扰模型 |
2.3.2 多径环境下移动台运动速率对系统性能影响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采用广义正交序列的多载波CDMA系统性能分析 |
3.1 广义正交序列及其周期相关性 |
3.2 单码片偏移多载波CDMA系统性能分析 |
3.2.1 基于平坦衰落的系统模型 |
3.2.2 性能分析与数值结果 |
3.3 多码片偏移多载波CDMA系统性能分析 |
3.3.1 基于频率选择性衰落最大比合并的系统模型 |
3.3.2 基于非周期相关的系统性能分析 |
3.3.3 在3gpp信道模型中系统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调制方式转换门限的吞吐量最大化自适应调制 |
4.1 自适应MQAM调制最大吞吐量及非理想反馈的影响 |
4.1.1 系统模型与固定调制方式时吞吐量性能 |
4.1.2 调制转换信噪比门限与自适应系统最大吞吐量性能 |
4.2 非理想反馈对自适应调制吞吐量性能影响分析 |
4.3 基于多径合并(RAKE)的自适应MQAM调制性能分析 |
4.3.1 多径合并下MQAM误码率性能分析 |
4.3.2 基于多径合并的自适应MQAM调制最大吞吐量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适应Turbo-QAM编码调制及其性能分析 |
5.1 平坦Nakagami衰落信道中MQAM和MPSK误比特性能 |
5.1.1 误比特性能分析 |
5.1.2 数值结果 |
5.2 自适应Turbo-QAM编码调制分组传输系统模型 |
5.3 基于拉格朗日函数法的吞吐量性能分析 |
5.4 自适应Turbo-QAM编码调制吞吐量性能 |
5.4.1 高斯信道中Turbo-QAM编码调制误比特性能仿真 |
5.4.2 自适应Turbo-QAM编码调制信噪比转换门限 |
5.4.3 不同Nakagami信道环境中系统吞吐量性能分析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自适应编码调制在HSDPA中应用研究 |
6.1 WCDMA-HSDPA中的核心问题 |
6.2 实现HSDPA中自适应编码调制的关键算法分析 |
6.3 自适应编码调制在HSDPA中仿真实现与仿真参数设置 |
6.3.1 仿真系统参数与发射端信号功率分配和干扰设置 |
6.3.2 编码调制传输支路实现 |
6.3.3 衰落信道建模与信道衰落补偿 |
6.4 自适应编码调制在HSDPA中性能仿真结果比较 |
6.4.1 高斯信道和衰落信道下各编码调制方式单码道误帧率 |
6.4.2 衰落信道下各编码调制方式多码道误帧率与吞吐量 |
6.4.3 信道信噪比门限与自适应系统吞吐量性能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COST207乡村(RA)、城市(TU)和山区(HT)的6径信道模型 |
附录2: 部分二进制广义正交序列集 |
附录3: 3gpp 25.104中定义的多径传播信道模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9)MT-DS-CDMA编码与载波同步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 |
1.2 CDMA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
1.3 FPGA设计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信道编码原理 |
2.1 信道编码简介 |
2.2 有噪信道编码定理 |
2.3 信道编码的分类 |
2.4 卷积码简介 |
2.4.1 卷积码的编码原理 |
2.4.2 卷积码的解析表示法 |
2.4.3 卷积码的图形表示法 |
2.4.4 卷积码的译码 |
2.5 交织器 |
第三章 频偏及载波同步技术 |
3.1 频偏简介 |
3.1.1 载波频差产生的原因 |
3.1.2 载波频差对码同步及系统的影响 |
3.2 载波同步技术 |
3.2.1 载波同步中的估计理论 |
3.2.1.1 克拉美一劳界 |
3.2.1.2 极大似然估计 |
3.2.2 载波同步方法的分类 |
3.2.3 面向判决环 |
3.2.4 面向非判决环 |
3.2.4.1 平方环 |
3.2.4.2 科斯塔斯环 |
3.2.5 面向非判决环与面向非判决环的比较 |
第四章 MT-DS-CDMA系统编码及载波同步方案设计和分析 |
4.1 MT-DS-CDMA系统介绍 |
4.2 MT-DS-CDMA系统编码方案设计 |
4.3 MT-DS-CDMA系统载波同步方案设计 |
4.3.1 副载波锁相原理 |
4.3.2 副载波锁相性能分析 |
第五章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1 编码方案仿真结果与分析 |
5.1.1 卷积码在AWGN信道下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5.1.2 卷积码在Rayleigh信道下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5.2 载波同步仿真结果与分析 |
5.2.1 伪码不同步时副载波跟踪仿真结果 |
5.2.1.1 频偏估计仿真方法描述 |
5.2.1.2 频偏估计仿真结果与分析 |
5.2.1.3 频偏动态跟踪仿真方法描述 |
5.2.1.4 频偏动态跟踪仿真结果与分析 |
5.2.2 伪码准确同步时副载波跟踪仿真结果 |
5.2.2.1 频偏估计仿真方法描述 |
5.2.2.2 频偏估计仿真结果与分析 |
5.2.2.3 频偏动态跟踪仿真方法描述 |
5.2.2.4 频偏动态跟踪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FPGA硬件实现设计和系统测试 |
6.1 硬件系统设计──从概念到实现 |
6.2 FPGA硬件实现环境 |
6.3 硬件实现模块介绍 |
6.3.1 编码扩频加扰模块硬件实现模块介绍 |
6.3.2 载波同步硬件实现模块介绍 |
6.4 仿真验证结果 |
6.4.1 编码扩频加扰模块仿真验证结果 |
6.4.2 频偏估计模块仿真验证结果 |
6.5 板上系统测试 |
6.5.1 编码扩频加扰模块板上系统测试 |
6.5.1.1 编码扩频加扰模块测试流程 |
6.5.1.2 编码扩频加扰模块测试结果 |
6.5.2 载波同步模块板上系统测试 |
6.5.2.1 频偏估计测试流程 |
6.5.2.2 频偏估计测试结果 |
6.5.2.3 频偏跟踪测试流程 |
6.5.2.4 频偏跟踪测试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移动通信中的MC-CDMA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MC-CDMA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意义 |
1.4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MC-CDMA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分析 |
2.1 多载波CDMA综述 |
2.1.1 CDMA技术 |
2.1.2 OFDM技术 |
2.1.3 CDMA和OFDM结合的三种方式 |
2.2 MC-CDMA的系统模型 |
2.2.1 发射机系统模型 |
2.2.2 信道模型 |
2.2.3 接收机系统模型 |
2.3 MC-CDMA系统性能分析 |
2.3.1 频谱效率分析 |
2.3.2 误码性能分析 |
2.3.3 系统容量分析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抑制MC-CDMA发送信号的PAPR |
3.1 峰均功率比的定义及分布 |
3.1.1 峰均功率比的定义 |
3.1.2 OFDM峰均功率比的概率分布 |
3.2 HPA非线性对高PAPR发送信号的影响 |
3.2.1 HPA的模型 |
3.2.2 非线性度量指标 |
3.2.3 HPA非线性的影响 |
3.2.4 高PAPR对MC-CDMA系统的影响 |
3.3 抑制多载波信号峰均功率比的常用方法 |
3.3.1 通用OFDM中抑制PAPR的方法 |
3.3.2 MC-CDMA中抑制PAPR的方法 |
3.4 基于优选扩频序列抑制PAPR的方法 |
3.4.1 MC-CDMA系统扩频序列方案 |
3.4.2 MC-CDMA上下行链路PAPR与扩频序列的关系 |
3.4.3 具有低PAPR的上下行链路扩频序列方案 |
3.5 一种二进制正交Golay互补序列集的构造方法 |
3.5.1 二进制Golay互补序列的传统扩展方法 |
3.5.2 一种二进制正交Golay序列集的构造方法及证明 |
3.5.3 计算机仿真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C-CDMA中的信道估计方法 |
4.1 MC-CDMA的信道描述 |
4.1.1 无线信道的统计描述 |
4.1.2 无线信道的时域和频域响应特性 |
4.1.3 MC-CDMA的并行信道形式 |
4.2 基于导频辅助的信道估计算法 |
4.2.1 MC-CDMA中的导频插入方式 |
4.2.2 典型的基于导频符号辅助调制的信道估计算法 |
4.2.3 常用LS信道估计的改进算法 |
4.2.4 一种基于信道噪声功率估计的LS改进算法 |
4.3 盲信道估计算法 |
4.3.1 典型盲信道估计算法介绍 |
4.3.2 一种基于信号子空间动态跟踪的盲信道估计新算法 |
4.3.3 仿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C-CDMA的定时和载波同步方法 |
5.1 同步偏差对MC-CDMA系统的影响 |
5.1.1 定时同步偏差对系统的影响 |
5.1.2 载波同步偏差对系统的影响 |
5.2 通用OFDM系统定时和载波同步算法 |
5.2.1 最大似然估计算法 |
5.2.2 Schmidl-Cox算法 |
5.2.3 Tufvesson算法 |
5.2.4 基于频域插入导频的整数倍频偏估计方法 |
5.3 一种基于用户扩频序列的定时和载波同步方法 |
5.3.1 实现框图 |
5.3.2 算法描述 |
5.3.3 仿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工作总结 |
6.2 MC-CDMA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基于相关技术的MPSK DS/CDMA载波跟踪(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叠条件下直扩信号的截获与分析[D]. 刘秋红.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1(03)
- [2]多载波水声扩频通信技术研究[D]. 杨璐.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3]基于变换域通信技术的区域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研究与实现[D]. 常诚.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4]高吞吐量差分混沌移位键控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分析[D]. 黄婷婷. 厦门大学, 2017(02)
- [5]OFDM信号调制识别技术研究[D]. 曹倩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4)
- [6]扩展谱通信GLRT:联合的信道估计、均衡和符号检测[D]. 官改云. 浙江大学, 2014(06)
- [7]复杂环境下扩频信号参数估计和识别[D]. 沈雷. 浙江大学, 2007(02)
- [8]CDMA系统中的扩频序列与自适应调制编码若干问题研究[D]. 谢俊松. 西南交通大学, 2002(02)
- [9]MT-DS-CDMA编码与载波同步研究与实现[D]. 李志.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10]移动通信中的MC-CDMA关键技术研究[D]. 陈洪.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