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程似锦的特种电影(论文文献综述)
李闻思[1](2022)在《“女性向”消费的幽灵——好莱坞的伪女性主义逻辑》文中研究说明芮塔·菲尔斯基(Rita Feiski)在其《现代性的性别》(The Gender of Modernity,1995)一书中,将以女性为受众的浪漫小说斥为"读即食"的、"自我陶醉和放纵的"消费品。尽管她的理论引发了一些争议,却也使我开始反思"后#MeToo时代"好莱坞女性电影或"大女主"悬疑/恐怖片中的女性主义逻辑。在将"女性向"作为财富密码的商业制作中,女性主义究竟是真正的女性和女性气质,还是某种"消费美学的幽灵"[1]?
郭晓君[2](2021)在《21世纪好莱坞培育青少年观众的方式及启示》文中提出
刘洪琴[3](2021)在《红色电影叙事策略及传播效果分析》文中提出
赵子夜[4](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民族历来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积淀出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在数千年的封建思想浸染下,传统的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等文艺作品在其内容上均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暴力、愚昧、迷信、色情等诸多封建落后因素。这些封建落后的思想异质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中国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完全疏离的,必然要受到整饬与改造,使其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轨道,重塑民族国家理想,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随着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新的文艺机构团体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传统文艺改造运动逐渐拉开帷幕。期间,中国共产党相继从“改制”“改人”“改剧”三个方面,分别对传统文艺的体制、艺人、内容进行由内而外,自上而下的彻底改造。虽然在改造过程中也产生一定的问题,但总的来说,通过传统文艺的改造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了传统文艺的发展繁荣,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时也进一步明晰了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理清了文艺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坚定了“双百”方针的正确引导。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在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文艺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党史学、艺术学、文学等知识,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研究法等方法,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文艺的背景、步骤、措施、作用、问题等进行综合研究,以总结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历史规律,为当下文艺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具体来看,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国内外学者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及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同时对论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特定名词进行具体阐释。第二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背景。该部分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列宁的文艺理论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文艺理论三方面分别进行归纳分析,剖析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文艺的理论基础;随后对苏区时期和延安时期文艺改造的历史实践进行总结回溯,总结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文艺的实践经验;最后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改造的现实缘由进行系统分析,包括推进文艺现代转型、整饬伦理道德观念、重塑民族国家理想、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等等。第三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准备。该部分主要对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为破旧立新,全面改造传统文艺所进行的铺垫工作进行系统地梳理与解构,包括对旧文艺机构的接管与改造、对传统文艺理论的改造与利用、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第四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出台及贯彻。该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对这一时期决定传统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第一届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五五指示”及文艺整风运动这三个重要节点进行梳理分析,从宏观上描绘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路线。随后从“改制”“改人”“改剧”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文艺改造的具体措施进行系统阐释解构,如从改革文艺管理体制、改革团体组织体制、改革团体管理体制三个层面对传统文艺体制进行彻底的变革;从思想改造、技能改造、形象改造三个层面实现传统艺人到文艺工作者的蜕变;最后从查禁反动有害的旧文艺、整理改造传统文艺和创作社会主义新文艺三个方面实现对传统文艺内容的改造与利用。第五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该部分承接第四章,主要对“双百”方针提出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嬗变进行解构研究。其中,首先介绍“双百”方针的形成、出台,客观评价“双百”方针对传统文艺改造的影响。之后从传统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音乐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双百”方针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第六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成果及经验。该部分首先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所取得的成果,并对传统文艺改造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借此进一步明确今后文艺的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文艺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艺的导向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文艺的繁荣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七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问题及反思。该部分对传统文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文艺改造中的教训进行深度反思,为当下及今后中国共产党文艺发展的路线政策提供借鉴参考。
韩悦[5](2020)在《京剧艺术当代传播媒介研究 ——以京剧与新媒体手段结合为视角》文中提出在人类传播历程上,媒介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新媒体传播和融媒体传播六个阶段。与此对应,京剧的传播同样经历了这些传播阶段,伴随媒介的发展一起长大。现阶段,以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介为京剧的传播与传承插上了翅膀,京剧艺术呈现的超时空性、多维性、多样性和互动性在与新媒体结合后得到更为充分的表达。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京剧与各类媒介结合的历程、京剧与新媒体结合的现状分析以及京剧与新媒体结合的未来发展。第一章绪论主要阐释了关于新媒体的界定,京剧在当代社会的传播现状,京剧与新媒介二者结合的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第二章详细梳理和研究京剧与各类媒介结合的历程,总结不同时代媒体传播的优势特色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更好地为京剧的有效传播提供参考和经验。第三章结合新媒体的优势特色,具体分析新媒体在京剧内容和形式转化中的应用,并提出新媒体带来的泛娱乐化信息会导致京剧传播中价值偏差等实际问题。第四章探讨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推动京剧的当代传播,提出京剧与新媒体结合的未来发展路径,给出京剧与新媒体结合发展的切实可行的现实意见,让大众产生走进剧场了解京剧的强烈欲望,也能孕育出走出剧场后对京剧持续保持粘性的受众群体。
石晓爽[6](2020)在《贾家庄的乡村文化建设与村民生活》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既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选取的研究个案——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村,是一个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具有示范性的新时代乡村。对贾家庄的经济生活、文化建设,以及文化生活中的村民实践进行基于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整体性研究,不仅能够丰富人类学乡村文化研究的内容,体现人类学的现实关怀,同时也能够为我国的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本文的主体内容由绪论、正文三章及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回顾、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章“贾家庄的基本概况”,主要介绍了贾家庄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和人文社会环境,并对贾家庄的经济发展历程、村民职业以及经济生活状况进行了描述。第二章“贾家庄的文化建设现状与村民实践”,首先介绍了贾家庄的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包括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传播平台建设,以及乡村文旅的发展状况;其次介绍了贾家庄村民在日常生活及传统节日期间中所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最后分析了村民作为组织者、参与者、观赏者、学习者和服务者等不同身份进行乡村文化生活的参与实践。第三章“贾家庄乡村文化生活的特征和意义”,首先对贾家庄文化生活的地域性、生态协调性、传承与创新性、城乡互哺性、村民主体性和实践性等特征进行阐释;并分析了贾家庄文化建设的功能,包括生活品质的改善、新乡贤文化的培育、文化自信的增强、“贾家庄精神”的塑造等。结语部分从逻辑层面概括全文,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本文的主要观点:贾家庄村民们努力奋斗,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结合乡村实际,摸索出一条符合村情的特色发展道路,使乡村转型成功,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托乡村自然、经济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供给,充分尊重、发挥地方文化的作用。同时要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有效的文化发展机制,以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并要发挥新乡贤的引领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使其成为乡村文化的建设主体和实践主体。这样,村民才能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振兴乡村,获得更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陈凌[7](2020)在《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受众期望与情感体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与发展和网民阅读数量的进一步增加,网络小说的数量和规模也在逐步不断扩大。因网络小说具有内容题材丰富、故事性强、粉丝文化基础深厚等特点,受到了诸多影视公司的追捧和青睐。但在改编过程中,却暴露出许多问题。而随着读者或观众的年轻化趋势,这些受众更多的是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专门评论网站为所看剧目打分以及发表评论;这些评分或评论也影响着其他受众。所以本文通过选取受众对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评论内容,分析影响受众期望的情感体验不对等的因素,最后从受众期望和情感体验角度出发为有关部门提出针对性相关建议。另外,在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研究领域上,针对网络评论进行文本分析的方法也是对传统问卷或访谈方法的有效补充。本文以2015-2019年上星播出的、原着和豆瓣电影评论人数大于1万人的25部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为初始样本对象,经过综合分析后,结合期望差异模型,选择同类型期望值相同但实际情感体验值存在明显差异的2部电视剧进行评论高频词分析及类目分析,高频情感词类目分析。综合来看,受众对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制作”这个主类目上,在“制作”这个主类目下,关注点较多的是“剧本”和“演员”这两个次类目,由此可见这两点直接影响受众的实际情感体验;对于其他次类目,古代剧更关注“服化道”和“后期”,而现代剧则较为关注“主题”和“拍摄”。最后从“版权+IP”、“内容+角色”、“流量+品牌”和“个人+团队”四个维度上着手,提高观众的实际情感体验,以此实现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质量提升。
可文艳[8](2020)在《产业链视角下民营书业进入影视领域的实践与探索 ——以磨铁图书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由各类IP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不断呈现在大众视野,在满足受众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为出版行业与影视行业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使得民营出版行业与影视行业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民营书业也逐渐在书影融合的道路上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行业发展的全新产业链模式。本论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首先对磨铁图书在传统出版领域的发展状况做了简单梳理,包括对其公司发展、畅销书、专业团队、现代化制度等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磨铁图书与影视业的融合发展做了较全面的探究,认为其书影融合实践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互动与合作、跨界与进阶。笔者发现,磨铁图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由传统出版产业链开始横向拓展,随后又向“横向一体化”模式转变,打通了出版与影视两个行业的壁垒,实现了自有IP的全产业链运营。同时,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问题与风险的,笔者对其过度多元化发展、社会文化正向引领不足和作品品质下降等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罗紫榆[9](2020)在《近年来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叙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旋律电视剧的主题内涵在不断丰富。现实题材以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状态为主体,不断融合新的社会动态加以创作,令观众时刻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时刻体会到时代气息的变更,成为主旋律电视剧的有力枝干。类型叙事作为一个特定叙事体系,在遵循故事一般性成规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调整、融合、变化,培养相对成熟的观众群体,并顺应观众的期待不断对类型电视剧叙事模式进行革新。类型叙事强化了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大众化表达,并显现出一些文本内容上的规律。本文以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叙事作为研究对象,对近年来的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影像文本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此类电视剧类型叙事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建议。第一章厘清了“主旋律电视剧”、“现实题材电视剧”、“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三个概念以及对“类型电视剧”与“类型叙事”、“电视剧类型”与“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进行辨析,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确定,并整理了“主旋律电视剧”的内涵变化,对“现实题材”被囊括进“主旋律电视剧”作出了阐述。第二章梳理了“主旋律”时代内涵的变迁,从类型叙事的特征和现实题材的优势分析了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特点,并列举了现实题材下,军旅剧、家庭剧、都市剧和行业剧是怎样与主旋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的。第三章采取个案分析法,先从总体概述军旅剧、家庭剧、都市剧和行业剧的创作内涵,再选择四部能分别代表近年来这四类电视剧创作倾向的剧集,从人物形象、情节设置、视觉图谱和主题观念四个方面阐述这些剧是如何进行类型叙事的。第四章,类型融合是电视剧艺术与电视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本章重点论述了近年来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里,类型融合的元素调动与表现特征,并从切实表达的时代主题、多线铺展的情节节奏、多面性格的人物塑造和多元融合的风格拓展四个方面,剖析了近年来此类电视剧受到大量关注与良好口碑的缘由。第五章,对近年来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进行了反思和展望。从三个方面反思了创作意图与市场接受上的得失,一是通俗审美与抽象形态的隔阂,二是人物深度与支线庞杂的矛盾,三是类型期待与叙事套路上的落差;从两个方面展望了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如何走向“讲好中国故事”,一是关注现实和扎根生活的类型开发,二是展现艺术与市场运作的价值平衡。
陈际雨[10](2020)在《形象与现象 ——吴京论》文中指出“吴京现象”是中国电影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出现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既是吴京个人在电影艺术和电影市场上的成功尝试,也包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走向和文化输出,具有启发性的意义。本文从银幕形象、社会形象和文化现象等三个方面对“吴京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以华语电影为背景,梳理了吴京银幕形象的变迁,及其对“吴京现象”的推动作用。其次,由“吴京现象”社会价值入手,详述吴京的身份转向、角色变化及公益尝试,打开“吴京现象”研究的新思路。最后,由文化价值着手,从吴京现象的话题争议、口碑与票房的关系及其在中国电影市场的适应性,总结“吴京现象”在电影文化与电影市场上的得与失。
二、前程似锦的特种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程似锦的特种电影(论文提纲范文)
(1)“女性向”消费的幽灵——好莱坞的伪女性主义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她经济”与“她题材” |
二、女性主义童话:final girl与英雄受害者 |
三、女性主义“挽歌”:驯化抑或怜悯? |
四、结语:制造“女性主义”的女性? |
(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1.5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背景 |
2.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 |
2.1.2 列宁的文艺理论 |
2.1.3 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文艺理论 |
2.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实践经验 |
2.2.1 苏区时期的文艺改造 |
2.2.2 延安时期的文艺改造 |
2.3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现实缘由 |
2.3.1 协调继承发展,推进文艺现代转型 |
2.3.2 培育文化认同,整饬伦理道德观念 |
2.3.3 建立人民主体,重塑民族国家理想 |
2.3.4 强化宣传机制,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准备 |
3.1 中国共产党对旧文艺机构及传统文艺理论的改造 |
3.1.1 中国共产党对旧文艺机构的改造 |
3.1.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理论的改造 |
3.2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影响 |
3.2.1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 |
3.2.2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影响 |
3.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 |
3.3.1 中央性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 |
3.3.2 地方性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出台及贯彻 |
4.1 中国共产党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出台 |
4.1.1 改造的基本方向:第一届全国戏曲工作会议 |
4.1.2 改造的根本方针:“五五”指示 |
4.1.3 改造的思想纠偏:文艺整风 |
4.2 中国共产党对文艺体制的改造 |
4.2.1 改革文艺管理体制 |
4.2.2 改革团体组织体制 |
4.2.3 改革团体管理体制 |
4.3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艺人的改造 |
4.3.1 思想改造 |
4.3.2 技能改造 |
4.3.3 形象改造 |
4.4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内容的改造 |
4.4.1 查禁反动有害旧文艺 |
4.4.2 整理改造传统文艺 |
4.4.3 创作社会主义新文艺 |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 |
5.1 “双百方针”的提出 |
5.1.1 “双百”方针的提出 |
5.1.2 “双百”方针的影响 |
5.2 “双百”方针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 |
5.2.1 改造传统文学的推进 |
5.2.2 改造传统戏剧的推进 |
5.2.3 改造传统美术的推进 |
5.2.4 改造传统音乐的推进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作用及经验 |
6.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作用 |
6.1.1 确立社会主义的文艺体制 |
6.1.2 推动传统文艺的繁荣发展 |
6.1.3 建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
6.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经验 |
6.2.1 文艺的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
6.2.2 文艺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6.2.3 文艺的导向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
6.2.4 文艺的繁荣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
第7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问题及启示 |
7.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问题 |
7.1.1 文艺改造教条化 |
7.1.2 文艺论争政治化 |
7.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启示 |
7.2.1 尊重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 |
7.2.2 正确处理政治与文艺的关系 |
7.2.3 坚持“双百”方针的正确引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京剧艺术当代传播媒介研究 ——以京剧与新媒体手段结合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新媒体的界定 |
第二节 京剧在当代社会的传播现状 |
第三节 京剧与新媒体传播手段结合的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二章 京剧与各类媒介结合的历程 |
第一节 口语传播时代的京剧传播 |
一、京剧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舞台演出 |
二、舞台下观戏赏戏后的评论 |
第二节 印刷传播时代的京剧传播 |
一、报刊媒介对京剧的传播 |
二、邮票和连环画等平面媒介对京剧的传播 |
第三节 电子传播时代的京剧传播 |
一、广播电台对京剧的传播 |
二、电视节目对京剧的传播 |
三、影视作品对京剧的传播 |
四、电子传播时代下京剧传播发展的其他形式 |
第四节 网络新时代的京剧传播 |
一、社交媒体对京剧传播 |
二、人机交互技术对京剧传播 |
第三章 京剧与新媒体结合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京剧艺术通过新媒体广泛传播 |
第二节 新媒体在京剧内容转化中的应用 |
一、京剧与动画 |
二、京剧与数字电影 |
三、京剧与移动互联网 |
第三节 新媒体在京剧形式转化中的应用 |
一、新媒体直接运用于京剧演出舞台 |
二、新媒体为京剧开辟多元化传播方式 |
第四节 泛娱乐下的新媒体给京剧传播带来的价值偏差等问题 |
第四章 京剧与新媒体结合的未来发展 |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下强化京剧文化特色和挖掘新时代元素并重 |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下立足剧场文化打造现代化舞台 |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下京剧结合VR等新技术的探索和尝试 |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下整合媒介细分京剧受众市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贾家庄的乡村文化建设与村民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人类学者对“中国乡村”的研究 |
(二)国内人类学者对“中国乡村”的研究 |
(三)关于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生活现状的研究 |
(四)关于贾家庄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及调查过程 |
(一)实地调查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五、概念界定 |
(一)乡村文化 |
(二)乡村文化建设 |
(三)乡村文化生活 |
第一章 贾家庄的基本概况 |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 |
一、自然环境 |
二、历史沿革 |
三、人文环境 |
第二节 村民生计与经济生活 |
一、经济发展历程 |
二、职业分化与劳作 |
三、收支状况 |
第二章 贾家庄的文化建设现状与村民实践 |
第一节 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 |
一、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
二、文化传播平台的搭建 |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
第二节 村民生活中文化活动的开展 |
一、日常生活中的活动 |
二、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 |
第三节 乡村文化生活中的村民实践 |
一、作为组织者的村民 |
二、作为参与者的村民 |
三、作为学习者的村民 |
四、作为体验者的村民 |
五、作为服务者的村民 |
第三章 贾家庄乡村文化生活的特征及意义 |
第一节 贾家庄乡村文化生活的特征 |
一、地域性 |
二、生态协调性 |
三、传承性与创新性 |
四、城乡互哺性 |
五、村民主体性 |
六、实践性 |
第二节 贾家庄乡村文化生活的意义 |
一、生活品质的改善 |
二、新乡贤文化的培育 |
三、文化自信的增强 |
四、“贾家庄精神”的塑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受众期望与情感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成市场潮流 |
1.1.2 受众参与对改编影响加深 |
1.1.3 受众期望与体验不一致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研究 |
2.1.1 兴起及成功原因研究 |
2.1.2 开发运营模式研究 |
2.1.3 版权研究 |
2.1.4 剧本开发研究 |
2.1.5 研究评述 |
2.2 相关理论 |
2.2.1 期望差异理论 |
2.2.2 情感体验 |
2.2.3 研究评述 |
3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概况及类型 |
3.1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概况 |
3.1.1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概念界定 |
3.1.2 发展历程 |
3.1.3 发展现状 |
3.2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类型 |
3.2.1 网络小说题材 |
3.2.2 国家广电总局题材划分 |
3.2.3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题材自划分 |
3.2.4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趋势 |
4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受众期望差异分析 |
4.1 期望差异模型构建 |
4.2 数据收集及变量定义 |
4.2.1 数据收集 |
4.2.2 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
4.3 描述性统计 |
4.3.1 分类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4.3.2 相关性检验 |
4.3.3 配对样本t检验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总体样本的期望差异模型检验 |
体验值”的样本期望差异模型检验'>4.4.2 “期望值>体验值”的样本期望差异模型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 影响期望差异的情感体验因素:案例分析 |
5.1 相关电视剧的受众情感体验数据研究设计 |
5.1.1 电视剧评论收集与预处理 |
5.1.2 分词与高频词提取 |
5.1.3 高频词类目构建 |
5.1.4 高频情感词类目构建 |
5.2 总体简述 |
5.3 网络小说改编古代剧的受众情感体验分析 |
5.3.1 基本简介 |
5.3.2 高频词特征及所属类目对比分析 |
5.3.3 《凤囚凰》知情受众评价要素分析 |
5.3.4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知情受众评价要素分析 |
5.3.5 小结 |
5.4 网络小说改编当代剧的受众情感体验分析 |
5.4.1 基本简介 |
5.4.2 高频词特征及所属类目对比分析 |
5.4.3 《夏至未至》知情受众评价要素分析 |
5.4.4 《山月不知心底事》知情受众评价要素分析 |
5.4.5 小结 |
6 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受众期望与情感体验提升策略 |
6.1 “版权+评估”:规范开发环节 |
6.1.1 规制部门健全版权保护市场 |
6.1.2 建立网络小说价值评估体系 |
6.2 “内容+角色”:提高创作质量 |
6.2.1 改编注重精神内涵 |
6.2.2 构建电视剧故事世界 |
6.2.3 编剧演员全方位塑造角色 |
6.3 “流量+品牌”:打造系列价值 |
6.3.1 做好粉丝运营 |
6.3.2 整合多种媒体资源 |
6.4 “个人+团队”:培养专业人才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15 -2019年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 |
(8)产业链视角下民营书业进入影视领域的实践与探索 ——以磨铁图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缘起 |
1.1 为什么是民营书业 |
1.2 为什么是民营书业与影视业的互动 |
1.3 为什么是磨铁图书与影视业的互动 |
2.研究综述 |
2.1 关于出版产业链的研究 |
2.2 关于民营书业的研究 |
2.2.1 民营书业相关专着研究情况 |
2.2.2 民营书业的发展概况研究 |
2.2.3 民营书业的转型研究 |
2.2.4 民营书业的品牌策略研究 |
2.3 民营书业与影视业合作的研究现状 |
2.4 关于磨铁图书的研究 |
3.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案例分析法 |
3.2.2 文献研究法 |
3.3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民营书业发展状况 |
1.1 民营书业内涵 |
1.2 民营书业在传统出版领域的发展概况 |
1.2.1 民营书业在图书发行领域的发展概况 |
1.2.2 民营书业在图书策划出版领域的发展概况 |
1.3 民营书业在影视领域的发展概况 |
1.4 出版产业链 |
1.5 出版产业链建设 |
第二章 磨铁图书在传统出版领域的发展状况 |
2.1 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情况简介 |
2.2 磨铁图书的畅销书出版概况 |
2.3 磨铁图书在传统出版产业链中的表现 |
2.3.1 “精干完备”的专业团队 |
2.3.2 “科学现代”的管理制度 |
2.3.3 “精益求精”的策划编辑 |
2.3.4 “极具天赋”的营销策略 |
2.3.5 “多点开花”的细分业务 |
第三章 磨铁图书进入影视领域后的发展情况 |
3.1 互动与合作:版权转让带来价值增值 |
3.1.1 《盗墓笔记》喜忧参半 |
3.1.2 卷土重来,低调爆发 |
3.2 跨界与进阶:从“出版者”到“出品者” |
3.2.1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一炮而红 |
3.2.2 《悟空传》乘胜追击 |
3.2.3 《少年的你》再创佳绩 |
3.2.4 平稳产出,百花齐放 |
第四章 磨铁图书在书影融合中的产业链建设分析 |
4.1 磨铁图书的产业链横向拓展 |
4.1.1 产业链横向拓展 |
4.1.2 磨铁图书的产业链横向拓展分析 |
4.2 磨铁图书的“横向一体化”建设 |
4.2.1 “横向一体化”理论 |
4.2.2 磨铁图书的“横向一体化”建设分析 |
第五章 对磨铁书影融合实践的反思与展望 |
5.1 “出版者”一定要变成“出品者”吗? |
5.1.1 国外大型出版集团的启示 |
5.1.2 对磨铁图书转型尺度的思考 |
5.2 强化内容价值,做好社会文化引领 |
5.2.1 社会文化建设对民营书业的诉求 |
5.2.2 对磨铁图书内容价值的思考 |
5.3 把好质量关卡,远离市场乱象 |
5.3.1 市场激进带来的IP乱象 |
5.3.2 对磨铁图书作品质量的思考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近年来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一)主旋律电视剧研究相关 |
(二)现实题材电视剧研究相关 |
(三)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研究相关 |
(四)类型研究相关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个案分析法 |
(三)文本分析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创新点 |
(二)理论价值 |
(三)现实价值 |
第一章 主旋律电视剧与类型叙事概述 |
一、主旋律电视剧的定义与其题材 |
(一)主旋律电视剧的界定与嬗变 |
(二)主旋律电视剧的核心价值与意义 |
(三)主旋律电视剧涉及的题材 |
二、类型叙事与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 |
(一)类型叙事 |
(二)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主要类型 |
第二章 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总体特征呈现 |
一、“主旋律”时代内涵的变迁 |
二、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特点 |
(一)作为类型叙事的特征 |
(二)作为现实题材的优势 |
三、类型电视剧与主旋律内容的结合 |
(一)军旅剧与“爱国主义”精神 |
(二)家庭剧与“家文化”特征 |
(三)都市剧与“改革创新”精神 |
(四)行业剧与“自我奉献”精神 |
第三章 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叙事分析 |
一、军旅剧——展现家国鸿鹄之志 |
(一)军营青年群体的人物形象 |
(二)“英雄成长型”情节设置 |
(三)呼应主旨的视觉图谱 |
(四)保家卫国的主题观念 |
二、家庭剧——树立和谐家庭风尚 |
(一)亲子家庭的人物形象 |
(二)“网状交汇型”情节设置 |
(三)相互作用的视觉图谱 |
(四)和谐家风的主题观念 |
三、都市剧——聚焦当代都市文化 |
(一)当代都市职场的人物形象 |
(二)“冲突并行型”情节设置 |
(三)强化立意的视觉图谱 |
(四)奋斗成长的主题观念 |
四、行业剧——歌颂岗位奉献精神 |
(一)单一行业群体的人物形象 |
(二)“以零串整型”情节设置 |
(三)精准呈现的视觉图谱 |
(四)敬业奉献的主题观念 |
第四章 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融合策略 |
一、类型融合的元素调动 |
(一)类型元素的多元调动 |
(二)类型元素的集成创新 |
二、类型融合的表现特征 |
(一)切实表达的时代主题 |
(二)多线铺展的情节节奏 |
(三)多面性格的人物塑造 |
(四)多元融合的风格拓展 |
第五章 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反思与展望 |
一、反思:创作意图与市场接受的得失 |
(一)通俗审美与抽象形态的隔阂 |
(二)人物深度与支线庞杂的矛盾 |
(三)类型期待与叙事套路的落差 |
二、展望:走向“讲好中国故事” |
(一)关注现实与扎根生活的类型开发 |
(二)展现艺术与市场运作的价值平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论文涉及的中国电视剧年度选集部分作品 |
附录2 :论文第三章涉及的个案剧集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形象与现象 ——吴京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吴京银幕形象论 |
第一节 从类型电影论吴京银幕形象 |
一、从“杨学文”到“昙志”——武侠片中的俊逸侠客 |
二、从“阿杰”到“天养生”——动作片中的冷酷黑帮 |
三、从“K-88”到“毕野武”——商业片中的无脑高手 |
第二节 从精神内核论吴京银幕形象 |
一、从“何晨光”到“冷锋”——粗线条的热血军人 |
二、从“刘培强”到“方五洲”——被赋予精神内核的中国式英雄 |
第二章 吴京社会形象论 |
第一节 从“功夫小子”到“一代打星” |
一、为打而打的“功夫小子” |
二、备受瞩目的“一代打星” |
第二节 从“当红演员”到“当红导演” |
一、新生代演员到当红演员 |
二、新生代导演到当红导演 |
第三节 从中国电影的演绎者到引领者 |
一、中国电影的演绎者(1995-2015) |
二、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引领者(2015-2020) |
三、中国电影走进“一带一路”的推广者(2015—2020) |
第四节 热衷公益:吴京的公益之路 |
一、不事张扬的爱心奉献 |
二、出手大方的公益慈善 |
三、义无反顾的奉献习惯 |
第三章 吴京现象论 |
第一节 吴京现象:话题和争议的引发 |
一、吴京现象社会争议关键——爱国情怀 |
二、吴京现象社会争议分析——理智爱国 |
三、吴京现象社会争议启示——文化植入与电影技术发展空间巨大 |
第二节 吴京现象:口碑与票房的悖论 |
一、电影类型多样发展与院线类型单一的结构性矛盾 |
二、媒介转型与口碑评价方式的影响与重构 |
三、“新”观众主体的形成与电影消费需求的复杂性 |
四、文化、资本与艺术表达的偏倚与冲撞 |
第三节 吴京现象与当下中国电影创作 |
一、“小人物、大主题、主旋律” |
二、领航动作、科幻新领域 |
三、中国电影创作应有冒险精神 |
四、观赏性与艺术性并存 |
第四节 吴京现象与中国电影市场 |
一、质量是电影未来的根本保证 |
二、顶层制度设计改革迫在眉睫 |
三、中国电影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
四、走出量身定制的主观性误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前程似锦的特种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 [1]“女性向”消费的幽灵——好莱坞的伪女性主义逻辑[J]. 李闻思. 中国图书评论, 2022(01)
- [2]21世纪好莱坞培育青少年观众的方式及启示[D]. 郭晓君. 西南大学, 2021
- [3]红色电影叙事策略及传播效果分析[D]. 刘洪琴.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研究(1949-1956)[D]. 赵子夜. 吉林大学, 2021(01)
- [5]京剧艺术当代传播媒介研究 ——以京剧与新媒体手段结合为视角[D]. 韩悦. 中国戏曲学院, 2020(01)
- [6]贾家庄的乡村文化建设与村民生活[D]. 石晓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受众期望与情感体验研究[D]. 陈凌.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8]产业链视角下民营书业进入影视领域的实践与探索 ——以磨铁图书为例[D]. 可文艳. 兰州大学, 2020(01)
- [9]近年来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叙事研究[D]. 罗紫榆.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形象与现象 ——吴京论[D]. 陈际雨.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