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站式”服务昭示全业务经营时代来临(论文文献综述)
吴化强[1](2021)在《一站式平台助力医院后勤服务提档升级》文中研究说明医疗后勤改革,迫在眉睫十九大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实施战略,建设"美丽中国"保障和改进民生,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诊疗和就医环境,提升医院品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同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67号)有关要求可以看到,在推进医院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医院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医院经营、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
邓月[2](2021)在《北京联通营销渠道数字化运营转型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当前科学技术与互联网连接能力兴起的调整,全球范围内的所有行业,同时包含电信行业的营销渠道数字化转型,在大家的认知内已经是大势所趋的状态。而在虚拟运营商、社交型互联网公司遍地开花的境遇下,我国的三大运营商在自身的营销渠道的转变和数字化的转型不仅仅是应对市场变革改良的应对之举,也是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营销数字变革社会的变革契机。为了顺应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技术革新的发展,北京联通通过对互联网系统建设和运用,结合实际消费场景,创造新的消费商机,借助自身庞大线下组织网的优势,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渠道,用数字化的能力加持,渠道运营能力赋能,打造北京联通在数字化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下的转型之路。北京联通营销渠道数字化转型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优化自身传统数字通信服务,而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使命是在面向全民互联网化、全社会的数字经济的发展,北京联通仍然能够在移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及时通讯等各大重点能力上做到价值创新、能力升级、服务提升,构建以北京联通自身为核心的营销渠道数字运营生态圈,做到自身商盟经济,实现数据能力双重变现。本次论文将举例北京联通营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重点描述:一、营销渠道整体结构存在的问题;二、各营销触点缺少营销赋能的问题;三、营销渠道线上线下联动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且结合国内外运营商在营销渠道数字化运营转型的模式和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还会举例学习国内其他行业在传统营销模式下如何寻求营销渠道转型,以学习借鉴。本文采用四种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研究法、关键因素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同时附上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冯亚飞[3](2021)在《券商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创新研究 ——以X证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财富持续增长、高净值人群迅速增加;预计2021到2030年,我国社会财富还将快速增长。纵观我国目前财富管理行业,整体规模大幅低于中国居民可投资资产总量,发展空间巨大。在现行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背景下,券商在业务牌照上相较于银行与保险,对金融资产的管理与配置有先天基因优势,将在未来的财富管理市场中成为产品与服务提供的主要供给者。随着互联网券商的出现,以及A股市场全面放开一人一户限制,A股平均交易佣金率持续下滑。券商经纪业务依靠通道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业务模式面临变革要求。近年来券商行业积极变革,推动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但由于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平台搭建、资源整合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了与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创新相关的基础理论,整理了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比分析法,分析国内外财富管理发展模式,比较他们的主要业务、驱动模式、盈利模式等,得出经验启示,供X证券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创新提供借鉴。通过PEST分析法等,研究X证券财富管理业务开展内外部环境和优势劣势、机会挑战,并总结存在的问题。然后,本文以六个试点营业部为分析对象,纵向对比分析了试点前后在收入、成本等方面的变化,横向对比分析了与对标组在收入、支出、收入成本比等指标增速方面的变化,阐述了X证券初步探索财富管理生态圈的成果。最后,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提出X证券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创新的方向和建议。本文的研究重点及结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国内外财富管理模式,得出经验和启示:证券公司应建立合理的财富管理组织架构、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提升团队的专业能力、细分客户种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二是分析X证券财富管理业务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尚未真正成型、财富管理团队建设不够完善、技术支持不足等。三是X证券应以构建财富管理生态圈为创新方向,坚持客户价值最大化原则和组织管理高效率原则,严格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打造综合齐全的金融产品线,建立与财富管理转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完善财富管理业务渠道建设,加强财富管理业务团队的建,提升相关金融科技水平,科学整合利用集团内外部资源。本文的创新点是充分利用内部一手资料和数据,运用科学分析方法分析X证券财富管理业务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构建财富管理生态圈的转型创新总体方向,并从加强财富管理业务团队的建设、提升相关金融科技水平、建立与财富管理转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多方面多层级加强协同建设提出了X证券财富管理业务模式转型与创新的思路与方案。本文尝试打破财富管理业务在券商经纪业务大模块中进行架构的传统思路,探索其与投行及资管进行协同,探寻一条构建包括产品研究与设计、市场延伸与深挖、客户服务与营销、组织完善与提升、金融科技应用等在内的财富管理生态圈的实现路径。通过分析X证券财富管理业务模式转型和创新,得出总结,与传统经纪业务不同,在财富管理业务上,因为券商在产品和服务上的专业性与创新性,证券公司拥有显着的核心竞争优势,使得客户对证券公司的粘性提升,从而实现证券公司和客户的共赢态势。搭建客户服务、产品设计、组织架构完善、人才培养、市场细分、内外部资源协同、金融科技应用等立体式、一站式金融服务的财富管理生态圈是今后证券公司发展财富管理业务的方向。
帅奕男[4](2020)在《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文中指出本文旨在从法治范式变革的视角研究司法的范式转换问题。“司法范式”体现的是法官默认的司法逻辑和价值取向,司法范式的变化是与法治范式的变革密切相关的。因为法治范式体现了人们对法律系统所处的社会所持有的一般看法,这种看法构成了人们的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的背景性理解。因此,本文在法治范式的语境中,对现代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形态演化、面临的信息化挑战及发展趋向进行探讨,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构想。除了导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章。导论部分梳理了中外学者对智慧社会司法范式转型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结语部分阐述了智慧司法与中国司法的转型策略,认为智慧司法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法律系统内部转型革新的契机,但是需要在法治框架内把握技术介入司法领域的尺度。正文部分的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界定了司法范式的内涵,考察了现代司法范式的形态演变,并提出司法范式演变的逻辑线索。在对司法范式的法治语境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认为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法官立足于个人主体性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作出的司法判断,其二是逻辑化、理性化的司法推理,其三是具有独立于司法结果之正义价值的司法程序。沿着司法范式现代性内涵的思路,本章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自由竞争阶段、福利国家阶段、安全保障国家阶段所对应的三种司法范式——形式司法、实质司法、协商司法的特征和具体内涵进行界定和阐述。自由主义范式的形式司法以服从实在法规则为特征,依赖于独立的司法权力机构通过严格的法律推理来解决具体冲突。其背景在于自由主义法治范式以形式理性为基础,通过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和规则至上的信念来构架其制度体系,法律的一般化和体系化意味着法官需要在普遍性的法律原则或法律规则中寻找“决定性意义的原因”,以严密而精准的逻辑方法进行司法判断。福利国家法治的实质司法以目的导向推理为特征,司法权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政府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司法程序也从关注形式公正转向关心实质公正。其背景在于自由竞争下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加强了垄断性资本的力量,经济权力、物质财产和社会状况的不平等与日剧增,自由主义法治所带来的国家与社会、政治与法律的分离以另一种方式走向整合,福利国家的实质法逐渐地导向了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并在司法领域表现为法律判断和道德判断的整合。程序主义法治范式背景下的协商司法以沟通保障的司法程序为特征,表现为通过建立平等自由的对话空间以促进司法主体间协商沟通,进而达成共识。其背景在于法律结构和科层结构难以应对国家干预过于密集所带来的社会复杂情势,面向实质平等的权利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个人自主性的实现,这促使法律和司法转向通过组织规范和程序规范实现社会整合。司法范式的演化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的社会条件变化,新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通过制度化吸收到基本的法律结构中,进而影响司法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来自于司法实践的内部反思,司法系统也在纠纷解决中不断探索如何通过方法的运用、制度的设计,更好的促进司法正义的实现。第二章考察了司法范式面临的信息化挑战。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计算机、互联网与大数据的结合不仅消解了理性思辨在知识生产和权力架构中的话语地位,而且对围绕能量与物质构建起来的现代法治秩序带来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司法作为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微观社会矛盾纠纷的灵敏显示器和社会治理状态的预警机”,首当其冲的感受到社会信息化与建构理性碰撞磨擦的冲击力。这就使得现代司法范式在信息化背景下面临着三重挑战:其一是双重空间对既有司法裁判规则和场域形成的冲击,其二是平台治理对国家法律的中心主义和司法至尊的地位的消解,其三是司法智能化对以法学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现代司法理念带来的挑战。第三章分析了司法范式的智慧化转型趋向。随着技术对社会解析的不断加深,物理时空发展起来的司法理念与司法制度难以应对“微粒社会”的高速数字化进程,新的知识力量深度的参与到司法权力的运作之中。在司法规则方面,实体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被转化为计算机化的表达形式,甚至直接以代码生成规则,通过算法和程序设计实现自动化规制。在司法裁判方面,智能系统为各类案件提供“定制化”的证据指引、类案推送以及评估预测,使裁判结果更加具有连续性、一致性和可预见性,呈现出程式化的算法决策趋向。在司法过程方面,司法运作的场域逐渐从“广场式”“剧场式”的物理空间结构转向远程审理、人机交互、个性定制的多维立体空间,呈现出分众在线的场景化运作趋势。在司法服务方面,依托诉讼服务平台,精准定位、智能预判的个性化的诉讼指导增加了公众与司法部门的黏性,提供了更加有效和便捷的“接近正义的方式”。与此同时,新兴技术力量与司法权力运作的结合也指向了一个全景敞视的可以精细识别不同苦乐场景的智能控制机制,我们需要在新的法治框架中对司法范式进行设想和探讨。第四章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构想。现代法治范式的研究与现代性社会转型有着本质上的勾连,是一种与现代性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对现代性进行智性反思的法律知识形态的变化。本章吸收了现代法治理论中的反思要素,并与社会学的反思性理论进行勾连,对法律与社会特性进行“双向阐释”,提出面向后现代的智慧法治范式,并在这种新型法治范式中塑造司法范式的形态。首先,为智慧时代的司法价值注入数字正义的内涵,使其内在的反映信息社会资讯化、符号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其次,充分意识到智慧司法中人脑决策与智能决策之间的协同关系,推动演绎逻辑与计算知识的融合运用,使司法逻辑内在地反映双重空间、人机混合、算法主导时代的行为规律和新型法律关系。最后,通过数据、平台与司法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司法应突破仅仅被理解为是一种事后救济手段的设定,发挥纠纷预防的社会治理功能,应对智慧社会的风险和变化。
刘宝元[5](2020)在《C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经纪业务都是我国证券公司的支柱型业务,在行业总营收中的占有极大的比例。但近十年来,证券公司面临的行业环境开始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我国私人财富市场的快速崛起以及客户需求和结构发生的深刻转变,证券公司旧有的相对“粗线条”的业务体系已很难满足客户日趋多元性、差异化的理财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以及佣金自由化、“一人多户”等政策的推行,倒逼着证券公司必须降低佣金率来保留和吸引客户,造成作为证券公司长期以来“立身之本”的经纪业务也日渐式微。在内外部压力下,经营转型、业务突破已是证券公司未来生存的核心要务,而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则成为了行业革故鼎新的共识方向。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立足C证券的实际状况,探讨其经纪业务财富管理转型的具体方案路径,以期能为国内各大证券公司开拓财富管理市场起到了参考指引作用。为之,本文首先对财富管理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所涉研究领域内的重要理论以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之后,利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等研究工具分别对C证券经纪业务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因素以及经营条件开展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秉承投资适当性以及金融科技化的基本原则,依循以客户为中心、客群经营精细化以及注重中高端客户、兼顾大众理财的总体思路,考虑SWOT模型以及EFE矩阵与IFE矩阵分析得到的C证券经纪业务财富管理转型存在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并结合国外先进投行财富管理转型的成功经验,设计出了C证券经纪业务财富管理转型的整体方案。具体包括:第一,优化财富管理产品体系,强化产品研发及引入,以大类资产配置的思维从事客户资产的配置;第二,提高人员专业能力,打造一支专业的财富顾问团队;第三,优化客群分类和客户管理,通过更为科学充分的客户分类以及精细化服务,多层次地满足客户需求;第四,优化业务流程,依据财富管理业务的特点针对性地调整完善服务相关环节;第五,强化内部业务协同能力,从组织架构、工作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入手来完善业务协同水平;第六,将金融科技贯穿业务全程,积极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持续推进服务创新,依托互联网渠道达成系统性的业务整合与开拓,打造全业务的线上金融服务平台。为确保转型方案的落实,本文还提出了方案实施的评价标准体系以及配套保障措施,其中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员工团队建设、客户服务能力、内部协同效率以及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占比,而保障措施则主要包括调整考核奖惩政策、加强人员组织培训、保证业务资源配给以及确保相关后勤保障。
冯津[6](2020)在《大数据驱动下的抚州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水平持续进步之际,近几年,政府部门在其政务服务所使用的服务模式层面也在持续改善与优化。同时,“互联网+政务服务”这一模式也得到了迅速推广,并开始为人民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化的政务服务,从而最大化发挥政府职能。在政策层面,为了更好地适应与迎合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态势,从而不断提高政务服务互联网化水平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将放管结合、简政放权以及优化服务等政策推向更加纵深的决策部署,即“放管服”改革。这一重要决策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指明了发展方向,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其服务效率水平以及透明度、激发市场的发展活力以及加强社会创造力水平而言有着深远的发展意义。在技术层面,随着大数据技术不断成熟,信息技术进步迅速,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政府治理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数据驱动下的互联网所具有的海量数据信息实时处理技术及能力,为政府政务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理念与模式的改进,提供了支撑和重要手段,运用其优化和集成功能,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快速进步。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针对抚州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践发展进行研究,为其他三四线不发达地级市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理论。首先,论文课题对于“互联网+政务服务”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相应的分析框架,并将课题探究对象确立为基于大数据驱动这一背景下的抚州“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问题;而后,借助实地调研、文献研究以及定性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针对探究对象的具体发展情况做了梳理与总结,找出了目前抚州市在政务服务的发展过程当中凸显的问题所在,并用案例分析法对问题成因予以探究和剖析;同时,借助比较分析法,与抚州市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结合,对国内外政府基于“互联网+”背景所获得的成功的政务服务经验进行借鉴与学习;最后,合理借助大数据驱动力提出抚州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对策及建议。
冯畅[7](2020)在《苏宁易购新零售转型路径及其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零售企业为改变业绩下滑不利局面,纷纷选择进军电子商务领域,但线上流量红利也逐渐见底,在2016年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首次提出了新零售,即“线上+线下+物流”,以此来改变零售行业的困境。而苏宁早在2009年便开始向线上探索,形成以客户体验为核心,物流,数据等技术为支撑,向全渠道全品类发展的新零售转型道路。因此,选取线下龙头企业苏宁研究其新零售转型路径及其效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新零售之轮,企业转型等理论对苏宁新零售转型进行深度分析,将苏宁的近十年的转型路径分为三步,第一步为转型探索期,着力点在于探索B2C电商模式,线上实施开放战略,开启去电器化之路,第二步为转型成长期,推出多元化O2O模式,实行线上线下同价同质策略。第三步为转型成熟期,对零售要素进行重新组合配置重点打造打造智慧零售,以消费者角度推出更加完善的全渠道多业态一站式购物体验。与此同时,本文通过平衡计分法分析苏宁近十年的财务数据得出企业的盈利水平,资产周转能力以及成本结构和企业发展压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财务绩效提升的驱动因素主要归功于丰富收入来源,缩减企业成本,加快周转和稳定利润增长这四个方面。在基于多元化转型和升级式转型角度对苏宁新零售转型描述并分析苏宁转型期的财务数据后,可以得出苏宁在三个不同转型时期的财务数据都是符合当下实际情况的,苏宁在长达近十年转型道路中也是经历一定的阵痛期后才迎来新零售转型的春天,也再次证明了新零售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但仍需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制定转型路径不可一昧跟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选取拥有多年转型经验的苏宁易购为案例也能为其他企业转型提供较大的借鉴意义。
李欣润[8](2020)在《中国电信徐州分公司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互联网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运营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在2019年正式进入了5G时代,国内通信市场的竞争也步入了新的阶段。由于先天政策的不足和强劲的竞争者,加之急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徐州电信在移动业务的营销运作上仍然存在着障碍。截止2019年底,徐州电信移动业务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为25%。在这样的竞争形势下,研究制定出更佳的营销策略,抢夺更多移动业务的市场份额,对徐州电信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电信徐州分公司为研究对象,应用PEST分析、SWOT分析、7PS理论等工具,辅以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徐州电信移动业务的营销环境、现有营销策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结合7PS理论及徐州电信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该公司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的优化建议。有利于徐州电信抓住发展机遇,进一步拓展移动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研究表明,徐州电信需要利用5G业务发展的契机,锁定中高端用户。在提升网络质量,营造用户良好口碑的基础上,时刻关注用户的需求,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营销,充分利用全业务的优势实现差异化营销,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同时,要做大做强政企和校园渠道,发动线下渠道和电子渠道协同发展。研究结论有助于徐州电信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的设计和实施,为徐州电信、其他市电信分公司、其他运营商移动业务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唐浩[9](2020)在《全流量时代通信客户价值开发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信行业的生产方式和发展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原来基于规模经济的高边际利润模式正在转向低边际利润模式。特别是4G运营以来,传统业务互联网化、流量化,引发了通信客户行为深刻而显着的改变,流量成为信息通信业基础性生产要素,也成为客户与通信运营企业交易的主要商品,通信行业进入全流量经营时代。但随着人口红利的快速消退、提速降费的深入推进,流量规模增长的红利快速释放,目前简单依靠量的增长已难以推动通信行业收入实现大的提升,流量价值变现方式亟待变革;同时,通信行业增长的规模驱动力逐渐式微,存量博弈进一步摊薄了行业价值,各通信运营企业已将竞争的焦点由客户份额的争夺转向客户价值的竞争,客户价值开发和提升成为通信行业经营工作的重心;政策层面,政府一方面深入推行提速降费政策,另一方面又要求通信行业肩负起利税贡献的重任,提速降费与提升价值效益必须得到统筹兼顾。围绕有效“提速降费与提升价值”这一冲突,如何有效挖掘流量价值、推进供给方面产品创新,逐步实现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引领需求,进而提升客户视角的客户价值;如何提升企业视角的通信客户价值,进而提升客户份额及收入份额,成为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回归流量经营本质,对接价值创造过程实际,满足、创造、引领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贡献,面向5G发展是流量经营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流量时代开发流量价值与提升通信客户价值,实现信息通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应遵循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全周期、全流程的内在规律和逻辑,按照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的互动机制和内在逻辑来重构流量价值经营体系。论文面向实际应用问题,围绕有效解决“提速降费与提升价值”这一冲突,分别从客户的视角、企业的视角、客户-企业视角出发,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分析了价值创造、传递、交易、变现全过程运作机制,构建了流量价值模型、通信客户价值评价体系、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动态博弈模型,深入剖析了流量价值和通信客户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关键要素、内在规律和逻辑,从供给方面和需求方面分别给出了流量价值开发和通信客户价值提升的一整套理念、方法、策略和措施建议。首先,论文从流量经营的发展历程出发,梳理出流量经营的关键要素,明确了通信行业全流量经营的特征和趋势,给出了全流量时代这一包括生产对象、生产方式、组织形式、运营模式等在内的通信运营企业新的管理情景。认为流量业务是一种互补品经济,其价值依赖于其他组件创新带来的价值,价值提升的方向在于推动流量价值在通信运营侧实现封闭管理。接着,从客户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流量价值模型,实现了流量价值具体化、数量化、应用化,为流量价值开发找到了着力点和衡量标准;从企业的视角出发,将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结合在一起,基于企业运营客户精准画像需要,构建了一个既考虑时间维度价值又考虑空间维度价值的全流量时代通信客户价值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客户细分、定性定量分析和有效性验证,为大数据精准营销和客户价值提升提供了基础模型;从客户-企业视角出发,提出了流量价值-通信客户价值创造模型及价值开发机制,将博弈论和控制论方法引入到客户价值研究中来,构建了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动态博弈模型。最后,基于流量价值模型、通信客户价值评价体系、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动态博弈模型求解及分析结果,提出了流量价值开发与通信客户价值提升互动双赢模型,面向5G时代流量价值经营,系统性地提出了流量价值开发和通信客户价值提升的策略建议,较好地解决了“提速降费与提升价值”这一冲突,以期为国内通信运营企业5G经营提供参考,达到企业与客户最大双赢。论文的创新成果及主要观点:1.提出了客户价值开发与提升三重视角研究框架,贯通并融合了“企业视角、客户视角、企业-客户视角”客户价值三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聚焦解决“提速降费与提升价值”这一冲突,论文遵循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全周期、全流程的内在规律和逻辑,按照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形成的逻辑,系统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将客户价值研究的三个领域得以贯通融合。按照先解构后综合、先画像后交互、先微观后宏观的研究方式,将客户价值运作机理全面展现。首先,从客户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流量价值模型;接着,从企业的视角出发构建全流量时代通信客户价值评价体系;最后,从客户-企业视角出发,构建了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动态博弈模型、价值创造模型,以流量价值开发与通信客户价值提升互动双赢模型。2.提出了流量业务的本质属性、流量经营的方向及路径,并由此演绎提出“差异化产品供给”是提升通用组件或基础性生产要素价值的方向。基于产业链视角和互补品经济理论,在流量经营关键驱动因素及驱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流量经营本质。流量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一种基础承载性和生态型业务,流量和上下游环节功能互补共同构成客户体验,因此,流量本质上是一种互补品经济,其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客户的需求和流量所承载的互联网应用及内容。流量经营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技术+管理问题,流量经营关键在于发现新增的价值、找出价值转换途径并实现价值的分配,推动流量价值在通信运营企业侧实现闭环管理、掌握流量承载的具体内容和应用是通信运营企业流量价值重塑的重要途径。这要求通信运营企业推动“管道流量”经营向“互联网流量”经营转变,构建流量价值生态系统,实现流量与互补品价值封闭和价值协同创新。在流量价值经营的方向下,通信运营企业需要统筹考虑各类业务的定位、目标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流量、宽带、内容、信息服务业、数字化服务等需要被放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下来重新定位,这个视角就是全流量经营,即无所不在的流量经营,各种经营对象和要素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构成流量经营的价值生态系统。3.将博弈论和控制论等理论方法引入到客户价值研究中来,构建了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动态博弈模型,在价值构成的微观层面上探究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博弈机制,为流量价值开发和通信客户价值提升找到改进方向和着力点。基于企业客户价值互动双赢,从客户-企业视角出发,构建了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动态博弈模型,并应用最优控制和动态优化的方法,求解并分析了合作、非合作情形下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动态博弈均衡解或最优解,从微观层面上探究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互动机理,发现企业与客户在追究价值最优时,努力的方向是一致的,客户价值转换行为与企业营销策略实施成正比、与流量产品创新成正比,企业营销工作和产品创新程度能够促进客户价值转换和提升。通过对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动态博弈过程分析,发现双方在长期博弈过程中实现共赢,通信运营企业价值增长关键来源是保持客户长期动态合作,主要手段是交叉销售和融合捆绑,发挥好关键人网络价值;客户收益增加的关键来源是产品创新及高价值、个性化产品推荐,通过价值生态系统降低交易成本以实现客户效用增加。4.提出了流量价值-通信客户价值创造模型,给出了价值开发机制,构建了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双提升驱动模型。以Lancaster和Walters客户为中心的价值链结构为基础,从微观层面上探究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交互关系和互动机理,提出了流量价值-通信客户价值创造模型,系统地梳理了价值产生、承载、传递、创造的全过程,给出了价值开发机制:客户需求是流量价值最终来源、流量产品创新是价值增值的载体、网络管道能力是稳固价值的基础、经营模式创新是价值变现的根本、价值生态系统是价值开发的突破点、个性化需求是价值开发的着力点。论文从需求管理与供给改革分别入手,将价值创造与实现的逻辑转换为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有机协同、相互支撑、互动双赢、系统性的价值经营体系,构建了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双提升驱动模型。5.面向5G流量价值经营系统地提出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提升策略:在流量产品供给方面,根据流量价值模型,主要从开发流量价值和降低客户成本入手,深化供给改革。在客户需求方面,根据通信客户价值评价体系,立足当前,通过向规模要价值、向存量要价值、向融合要价值等方面入手,提升客户当前价值贡献;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培育并挖掘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有效利用客户的网络价值,扩展客户的空间价值。
于跃[10](2019)在《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文中认为美国IBM公司于2010年提出智慧城市愿景并将之推向世界。很多国家相继展开智慧城市实践,并以此推动智慧社会乃至智慧国家建设,使得智慧类实践热潮空前炙热,智慧化建设需求日益攀升。当城市、社会和国家治理由智能化转向智慧化,必然要求它们的管理者——政府所提供的管理、决策和服务也能从智能化提升至智慧化,由此引发的对政府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需求,必然要求电子政府由智能政府向智慧政府转型,同时要求其电子政务由智能政务向智慧政务转化。因之,智慧政府建构成为电子政府适应智慧化建设需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智慧政府基于电子政府已有成果建设,实践才刚刚起步,成果也只是初步的。在建的智慧政府和智慧政务成果是否名副其实?应该如何评判它们是否符合“智慧”的原则要求?未来的智慧政府及其政务系统建设和发展到底应往哪儿去、该怎样走?这些都取决于人们能否对智能与智慧、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做出正确理解和合理区分。为正确理解智慧政府,明确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第一章从语义、哲学、科学、技术等维度辨析“智能”与“智慧”的区别与关联,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中析取智慧元素,在归纳已有的智慧政府概念的要点的基础上,厘定智慧政府的基本涵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满足公众需求和解决社会复杂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政府职能清单为基本构架,以智慧决策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和政府内外部合作共建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政务系统,从而主动精准、优质高效地推送令公众满意甚至超出公众期望的政务服务的一种新的政府形态。还在分析智慧政府的特质的基础上提出智慧政府的属性主要表现为智能性与智慧性、集聚性与延展性、可能性与可行性、继承性与批判性、自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以此为确定智慧政府的评判原则提供初步素材,为摆正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的关系与界线提供考据。之后,探究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为何区分及以何区分,指出二者区别不在于比对它们的智能高低,而在于运行中注入、融汇、融会智慧的多少和程度,应以此促进两者相互转化,而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类智慧的持续融入。智慧政府唯有依靠人民的智慧这一根本性的要素,才能追求智慧,进而更多地具有智慧,更好地应用智慧,从而推动电子政府向智慧政府晋阶。关于电子政府应该以智慧政府为发展方向的观念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很多国家已将智慧政府写入国家电子政府规划或专门制定的智慧政府规划,并已开始付诸行动。各国筹划的或在建的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各有不同,并不一定符合本文提出的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但是,即使是在信息技术领先国家也很少有电子政府能够达到基本符合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的情况下,各国的智慧政务建设在它们的目标规划的引导下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说明各国有关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的建设规划中所设计的目标的确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至少,它们在努力建设智慧政府并将之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一行动本身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原则性地给出了电子政府应“往哪儿去”的答案。在智慧政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下,借助智能技术、机器和系统支撑智慧政府具备高度智能固然重要,令智慧政府至少具有与其智能程度相匹配的“智慧”更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政府建设并纷纷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其目标做出规划的原因或初衷。第二章从明确中国政府和社会的价值追求入手,考查国外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规划中设计的目标及其启示和借鉴,在明确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包括: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共商共议的合作氛围、共建共享的基础资源、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平等包容的伙伴关系。主要目的是明确中国智慧政府的发展方向,带领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做到不仅力促智慧政府追求智慧,还能够更多地具有智慧和更好地应用智慧。针对智慧政府的智能化和智慧化需求,着眼于建构具有更高定位——“以人民为中心”和更智安排——“数据驱动、精准对接的智能型政务系统与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及更多智慧的相互融合”的智慧政府,第三章探讨智慧政府的生成和演进的逻辑规律,寻求智能生成和智慧演进所需依靠的资源要素和支持智慧政府具有智慧的逻辑模型,旨在获取使智慧政府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应然建构。采取的技术路线是:首先厘清智慧政府的生成逻辑,探寻智慧政府的机器或系统的“智能”究竟应该依靠哪些资源要素来生成,即解决“智能化从哪里来”的问题,提出应以数据资源为核心,借助数据、信息和知识等资源要素的递进关系逐步生成智能;其次研究智慧政府的“智慧”可以依靠哪些知识要素、采取怎样的逻辑进路来实现由“智能”向“智慧”的演进,即解决“智慧化往哪里去”的问题,提出可以将人类生成智慧的资源要素作为智慧政府的智慧生成需要依靠的基本要素,通过具体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技术手段和工具以及其他智慧元素,实现逐层管理资源、持续融入智慧、递进实现晋阶的效果,旨在为维持智慧政府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提供模式和方法。一些公共管理学者主张采取将人工智能向政府不断渗入的模式建构智慧政府。本文主张与之相向而行,即智慧政府通过将人的智慧嵌入政务系统之中使之事实上具有智能,再借助政务系统应用中的人机交互环节,将智信人的智慧持续注入系统之中,经由政务系统对其智慧进行融汇,继而再由智信人完成融会的工作,使得政务系统因为融入智慧而具有智慧,实现智慧的动态建构,推进智慧政府由智能向智慧晋阶。已有的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实践为智慧政府建设积累了实践基础和有益经验。对于建立在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已有成果之上的智慧政府而言,其研究重点显然不在技术基础、管理基础和体制机制上,凡此种种固然重要,但这却是电子政府分内应该解决或早该解决的问题。智慧政府所应具有的“智慧”之处,才是它更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第四章主要探索如何借助政务系统的智能以及社会公众的智慧实现以智慧武装智慧政府头脑的目的,并探讨了如何为之提供可能与可行的思想条件和实施路径。具体地讲,就是从智慧政府应用智慧的需求出发,首先,提出要进行主体间性思想建设、包容性文化建设、伦理道德教育、思维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培养等思想条件建设,借以提高智慧政府的软实力;其次,从完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建设基础资源和政务系统以及改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等路径提出智慧政府应用智慧的实践条件,以便为智慧政府硬实力建设提供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
二、“一站式”服务昭示全业务经营时代来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站式”服务昭示全业务经营时代来临(论文提纲范文)
(1)一站式平台助力医院后勤服务提档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医疗后勤改革,迫在眉睫 |
医院后勤改革现状与关键 |
万弘物业的改革实践 |
多模块涵盖全业务 |
业务数字化 |
二二一五架构 |
共荣共建 |
(2)北京联通营销渠道数字化运营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营销渠道数字化运营转型策略 |
2.2.1 国外相关研究与发展 |
2.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 |
2.2.3 研究述评及本文研究视角 |
第三章 国内外电信行业营销渠道转型策略 |
3.1 国外运营商营销渠道数字化运营转型策略 |
3.1.1 日本NTT DoCoMo公司 |
3.1.2 美国Verizon公司 |
3.2 国内运营商营销渠道数字化运营转型策略 |
3.2.1 北京移动 |
3.2.2 北京电信 |
3.3 国内其他行业营销渠道数字化运营转型策略 |
3.3.1 河北新媒体 |
3.3.2 中国银联 |
第四章 北京联通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
4.1 北京联通公司概况 |
4.2 北京联通营销渠道现状 |
4.2.1 渠道架构 |
4.2.2 业态能力及建设规模 |
4.3 数字化运营环境对现有渠道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北京联通营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5.1 营销渠道整体结构单一 |
5.1.1 现营销渠道重点需重构 |
5.1.2 各渠道营销模式缺乏转型创新联动能力 |
5.1.3 全渠道管理能力经验不足 |
5.2 各渠道触点缺少营销赋能 |
5.2.1 企业针对渠道触点营销思考不统一 |
5.2.2 缺乏渠道触点营销赋能思考 |
5.2.3 缺乏针对不同触点的产品+销售支撑体系 |
5.3 营销渠道线上线下联动能力不足 |
5.3.1 缺乏线上线下对全量用户精细化运营的能力 |
5.3.2 缺乏线上线下提升用户活跃度和粘性的能力 |
5.3.3 缺乏线上线下全渠道引流能力 |
第六章 北京联通营销渠道转型策略 |
6.1 提升营销渠道结构数字化管理协调能力 |
6.1.1 结构调整思路 |
6.1.2 结构调整具体措施 |
6.2 完善渠道触点的数字化运营赋能能力 |
6.2.1 完善渠道触点数字化营销赋能思路 |
6.2.2 完善渠道触点数字化营销赋能措施 |
6.3 优化营销渠道线上线下一体数字化运营能力 |
6.3.1 线上线下一体化赋能营销渠道协调发展思路 |
6.3.2 线上线下一体化赋能营销渠道协调发展措施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券商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创新研究 ——以X证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财富管理业务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券商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探索打造券商财富管理生态圈的研究与实践 |
1.2.4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 |
1.3.2 分析比较法 |
1.3.3 案例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2 财富管理业务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
2.1 财富管理业务的内涵 |
2.1.1 基于参与主体角度的内涵 |
2.1.2 基于整体业务角度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2.2.2 市场细分理论 |
2.3 财富管理生态圈 |
2.3.1 金融生态圈 |
2.3.2 券商财富管理生态圈 |
3 国内外券商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分析 |
3.1 国外投资银行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分析 |
3.1.1 国外投资银行财富管理业务模式 |
3.1.2 国外投资银行财富管理业务模式经验 |
3.2 国内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分析 |
3.2.1 国内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发展概况 |
3.2.2 国内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模式 |
3.2.3 国内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启示 |
4 X证券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分析 |
4.1 公司现状 |
4.1.1 X证券公司简介 |
4.1.2 公司主营业务及经营状况 |
4.2 财富管理现状分析 |
4.2.1 财富管理现状 |
4.2.2 PEST分析 |
4.3 X证券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3.1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尚未真正成型 |
4.3.2 财富管理团队建设不够完善 |
4.3.3 技术支持不足 |
5 X证券财富管理业务模式的转型与创新 |
5.1 X证券财富管理业务模式转型与创新试点 |
5.1.1 纵向对比情况 |
5.1.2 横向对比情况 |
5.2 X证券确定打造财富管理生态圈的定位 |
5.3 X证券打造财富管理生态圈的思路 |
5.3.1 严格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
5.3.2 建立与财富管理转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 |
5.3.3 打造综合齐全的金融产品线 |
5.3.4 完善财富管理业务渠道建设 |
5.3.5 加强财富管理业务团队的建设 |
5.3.6 提升财富管理业务相关金融科技水平 |
5.3.7 科学整合利用集团内部资源 |
5.4 X证券实施财富管理生态圈的效果分析 |
5.4.1 传统业务收入预测 |
5.4.2 财富管理业务收入预测 |
5.4.3 效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4)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学术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与形态演变 |
第一节 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 |
一、司法范式的现代法治语境 |
二、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 |
第二节 司法范式的形态演变 |
一、自由主义范式的形式司法 |
二、福利国家范式的实质司法 |
三、程序法范式的协商司法 |
第三节 司法范式的演变逻辑及其局限 |
一、司法范式演变的逻辑线索 |
二、工商业时代的司法变迁及其局限 |
三、数字时代司法范式的转型升级 |
第二章 司法范式面临的数字化挑战 |
第一节 司法范式转型的信息化背景 |
一、信息时代的知识状态 |
二、元叙事的消散:信息时代的法治秩序变革 |
三、司法范式转型的困境与机遇 |
第二节 双重空间对司法场域的冲击 |
一、涉网案件管辖制度失灵 |
二、电子证据采信标准缺位 |
三、网络民意对司法逻辑的冲击 |
第三节 平台治理对司法“中心化”的挑战 |
一、自治高效的争议处理 |
二、群策共治的大众评审 |
三、事前预防的技术控制 |
四、激励规训的评分机制 |
第四节 司法智能化的转型张力 |
一、从信息孤岛到数据共享 |
二、从在场交往到远程审理 |
三、从“人与工具”到人机协作 |
第三章 司法范式的智慧化转型趋向 |
第一节 代码识别的自动化规制 |
一、证据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
二、诉讼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
三、管理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
第二节 算法决策的程式化裁判 |
一、证据审查程式化 |
二、准据识别聚焦化 |
三、自由裁量标准化 |
第三节 分众在线的场景化运作 |
一、司法空间脱域化 |
二、司法供给分众化 |
三、司法交涉界面化 |
第四节 智能回应的平台化服务 |
一、诉讼引导智能化 |
二、申请受理移动化 |
三、解纷路径分流化 |
第四章 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重塑 |
第一节 法治范式转型:迈向智慧法治 |
一、法治范式转型的理论基础:反思要素 |
二、智慧时代的社会特性 |
三、开放融合的智慧法治观 |
第二节 司法价值:从场域正义走向数字正义 |
一、立足数字化期待 |
二、建立可视化交互 |
三、面向场景化需求 |
第三节 司法决策:人机协同与融合 |
一、以计算知识填补演绎逻辑 |
二、加强司法人工智能的论证性和可解释性 |
三、明确技术权力介入的边界和尺度 |
第四节 司法功能: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 |
一、纠纷预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二、纠纷预防何以可能 |
三、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运行机制 |
结语 探索中国特色的智慧司法模式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5)C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
2.1 财富管理基本概念与理论综述 |
2.2 战略转型基本概念与理论综述 |
2.3 分析工具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C证券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3 机会与威胁分析 |
3.4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
3.5 国外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的成功经验 |
第4章 C证券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内部环境分析 |
4.1 C证券公司基本情况 |
4.2 C证券经纪业务经营条件分析 |
4.3 优势与劣势分析 |
4.4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
第5章 C证券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的方案设计 |
5.1 整体思路、原则及规划 |
5.2 方案设计 |
5.3 方案实施 |
第6章 C证券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实施评价与保障 |
6.1 实施评价标准 |
6.2 方案实施保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大数据驱动下的抚州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分析框架 |
2.1 “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概念 |
2.1.1 互联网+ |
2.1.2 互联网+政务服务 |
2.2 “互联网+政务服务”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治理理论 |
2.2.3 无缝隙政府理论 |
2.3 “互联网+政务服务”分析框架 |
2.3.1 大数据技术及政策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驱动力 |
2.3.2 “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的理论应用 |
2.3.3 放管服为“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指明方向及目标 |
2.3.4 “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分析框架构建 |
第3章 抚州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现状 |
3.1 总体现状 |
3.1.1 互联网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初具成效 |
3.1.2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明显 |
3.1.3 互联网政务大数据云平台获得可喜荣誉 |
3.1.4 抚州市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基本形成 |
3.2 主要做法 |
3.2.1 构建互联网化政务服务网络基础 |
3.2.2 构建互联网化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基础 |
3.2.3 统一互联网化政务服务窗口 |
3.2.4 统一互联网化政务服务移动门户 |
3.2.5 统一互联网政务服务监管体系 |
第4章 抚州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抚州市互联网政务调查分析 |
4.1.1 调查设计 |
4.1.2 调查结果 |
4.2 抚州政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便民服务应用创新力缺乏接受度低 |
4.2.2 便民服务重基础轻应用 |
4.2.3 优政服务整合共享能力需提升 |
4.3 抚州政务服务问题原因分析 |
4.3.1 体制机制的问题限制政务服务总体发展 |
4.3.2 顶层规划缺失限制政务服务整合发展 |
4.3.3 国家及省市数据互通机制不顺限制政务服务整合发展 |
4.3.4 缺公众参与的评价体系限制便民服务使用效果 |
第5章 抚州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经验借鉴 |
5.1 推进抚州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国内主要经验借鉴 |
5.1.1 便民服务应用经验之浙江“一次不跑”改革 |
5.1.2 便民服务应用经验之武汉“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改革 |
5.2 推进抚州市“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国外经验借鉴 |
5.2.1 政务服务经验之英国默认数字化战略 |
5.2.2 政务服务经验之新加坡智慧国家2025计划 |
5.3 经验借鉴综述 |
第6章 以大数据驱动抚州市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对策建议 |
6.1 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政务服务全面整合发展 |
6.1.1 统筹政务信息化系统建设 |
6.1.2 优化政务服务流程 |
6.2 创新大数据技术驱动下互联网政务服务中心服务模式 |
6.2.1 重塑服务模式 |
6.2.2 大数据驱动创新 |
6.3 设计顶层规划并整合优化政务服务流程 |
6.3.1 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顶层设计 |
6.3.2 以流程优化实现一体化运作 |
6.4 构建各级数据互通机制促进政务服务整合发展 |
6.4.1 明确互联互通总体思路和目标 |
6.4.2 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共享 |
6.5 优化参与互动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构建无缝隙政府服务 |
6.5.1 带温度的面对面服务 |
6.5.2 以需求引导业务创新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苏宁易购新零售转型路径及其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新零售商业模式相关综述 |
1.2.2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新零售商业模式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新零售之轮理论 |
2.2.2 企业转型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2.3 企业转型效果评价 |
2.3.1 财务绩效衡量企业转型效果合理性分析 |
2.3.2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介绍 |
2.3.3 本文选取的评价方法 |
第3章 苏宁新零售转型背景及动因分析 |
3.1 零售行业发展背景 |
3.1.1 传统零售行业发展低迷 |
3.1.2 网络零售增长由快速逐渐变缓 |
3.1.3 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日渐凸显 |
3.2 苏宁公司背景介绍 |
3.2.1 苏宁公司简介 |
3.2.2 苏宁转型发展史 |
3.2.2.1 转型探索期(2009-2012) |
3.2.2.2 转型成长期(2013-2016) |
3.2.2.3 转型成熟期(2017-至今) |
3.3 苏宁新零售转型动因分析 |
3.3.1 外部宏观经济因素促使 |
3.3.2 零售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 |
3.3.3 企业营业收入低于预期 |
3.4 苏宁新零售模式优劣势对比分析 |
第4章 苏宁易购新零售转型路径分析 |
4.1 转型探索期――首次探索B2C电商模式 |
4.1.1 嫁接互联网的初次探索 |
4.1.2 开启去电器化之路 |
4.1.3 启动价格促销大战 |
4.2 转型成长期――推出多元化O2O模式 |
4.2.1 线上线下双渠道融合发展 |
4.2.1.1 注重线下店面调整布局 |
4.2.1.2 与阿里合作争夺线上流量 |
4.2.2 注重三朵云建设 |
4.2.2.1 物流服务建设 |
4.2.2.2 数据服务建设 |
4.2.2.3 金融云服务建设 |
4.2.3 利用资产证券化方式盘活资产 |
4.3 转型成熟期――打造智慧零售模式 |
4.3.1 加大线上多平台融合 |
4.3.2 打造多业态全场景化 |
4.3.2.1 零售云 |
4.3.2.2 苏宁小店 |
4.3.2.3 苏鲜生 |
4.3.3 构建完善的会员体系 |
4.4 苏宁新零售转型的实施保障 |
4.4.1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体系 |
4.4.2 持续保持创新原动力 |
4.4.3 不断优化自我定位 |
第5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新零售转型绩效分析 |
5.1 财务角度 |
5.1.1 经营状况改善提高盈利水平 |
5.1.1.1 净资产收益率 |
5.1.1.2 营业净利润率 |
5.1.2 供应链优化助力资产周转 |
5.1.2.1 存货周转率 |
5.1.2.2 应收帐款周转率 |
5.1.3 全渠道发展减轻发展压力 |
5.1.3.1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
5.1.3.2 总资产增长率 |
5.1.4 管理水平提升优化成本结构 |
5.1.4.1 成本费用利润率 |
5.2 客户角度 |
5.2.1 企业品牌价值 |
5.2.2 用户满意度 |
5.3 内部业务流程 |
5.3.1 线上运营流程创新 |
5.3.2 线下业务创新 |
5.4 学习与成长 |
5.5 新零售转型绩效提升驱动因素分析 |
5.5.1 全渠道整合丰富收入来源 |
5.5.1.1 产品渠道 |
5.5.1.2 物流渠道 |
5.5.1.3 金融渠道 |
5.5.2 多业态场景化改造缩减成本 |
5.5.3 大数据驱动加快周转精准营销 |
5.5.4 重塑关系网络稳定利润增长 |
5.5.4.1 与供应商的关系网络 |
5.5.4.2 与消费者的关系网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苏宁新零售转型相关结论 |
6.1.1 新零售转型动因方面 |
6.1.2 新零售转型路径方面 |
6.1.3 新零售转型绩效分析方面 |
6.2 零售行业新零售转型相关启示 |
6.2.1 新零售是零售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
6.2.2 零售企业转型宜分步具体实施转型 |
6.3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中国电信徐州分公司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外运营商的业务营销策略 |
2.2 5G背景下运营商移动业务的发展 |
2.3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3 徐州电信移动业务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徐州电信移动业务发展现状 |
3.2 徐州电信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3.3 徐州电信移动业务营销策略问题分析 |
4 徐州电信移动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4.1 徐州电信移动业务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
4.2 徐州电信移动业务营销环境SWOT分析 |
5 徐州通信用户需求和偏好调查问卷 |
5.1 问卷基本信息 |
5.2 问卷结果分析 |
6 徐州电信移动业务营销策略改进方案 |
6.1 5G业务营销策略改进 |
6.2 产品策略改进措施 |
6.3 价格策略改进措施 |
6.4 渠道策略改进措施 |
6.5 促销策略改进措施 |
6.6 人员策略改进措施 |
6.7 有形展示策略改进措施 |
6.8 过程控制策略改进措施 |
6.9 改进方案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全流量时代通信客户价值开发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1 问题提出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发展 |
2.1 全流量理论及相关研究 |
2.1.1 流量概念界定 |
2.1.2 流量经营理论及研究 |
2.1.3 全流量的定义及内涵 |
2.2 价值创造理论及相关研究 |
2.2.1 价值概念界定 |
2.2.2 价值创造理论研究 |
2.3 客户视角的客户价值理论及研究 |
2.3.1 B2C客户价值定义及内涵 |
2.3.2 B2C客户价值构成维度研究 |
2.3.3 B2C客户价值影响因素研究 |
2.3.4 B2C客户价值与消费者行为关系研究 |
2.3.5 B2C客户价值理论研究方向 |
2.4 企业视角的客户价值理论及研究 |
2.4.1 C2B客户价值定义及内涵 |
2.4.2 C2B客户价值构成研究 |
2.4.3 C2B客户价值评价研究 |
2.4.4 C2B客户价值理论研究方向 |
2.5 客户-企业价值互动关系研究及博弈论 |
2.5.1 客户-企业价值互动关系研究 |
2.5.2 博弈论 |
2.6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三章 流量经营驱动因素及流量价值模型构建 |
3.1 流量经营本质 |
3.1.1 流量经营历程回顾 |
3.1.2 流量经营存在问题 |
3.1.3 流量经营发展趋势 |
3.1.4 国外流量经营策略 |
3.1.5 流量经营本质分析 |
3.1.6 流量价值经营方向 |
3.2 流量经营驱动因素分析 |
3.2.1 规模增长驱动因素分析 |
3.2.2 价值增长驱动因素分析 |
3.3 流量价值模型构建 |
3.3.1 理论框架 |
3.3.2 流量价值概念模型 |
3.3.3 变量定义及研究假设 |
3.3.4 量表开发及数据收集 |
3.3.5 假设检验及模型修正 |
3.3.6 流量价值模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信客户价值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
4.1 通信客户价值研究设计 |
4.2 通信客户价值理论框架 |
4.2.1 通信客户价值特性分析 |
4.2.2 通信客户价值研究现状 |
4.2.3 通信客户价值模型框架 |
4.3 通信客户价值评价指标 |
4.3.1 客户当前价值评价指标 |
4.3.2 客户潜在价值评价指标 |
4.3.3 客户网络价值评价指标 |
4.4 通信客户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
4.4.1 层次分析法 |
4.4.2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4.4.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4.4.4 通信客户价值计算 |
4.5 通信客户价值评价体系应用 |
4.5.1 基于客户价值评价结果客户细分 |
4.5.2 基于客户价值行为的客户细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互动机制研究 |
5.1 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互动机理分析 |
5.1.1 客户需求发展趋势 |
5.1.2 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创造机理 |
5.1.3 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交互关系分析 |
5.2 流量价值-通信客户价值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
5.2.1 流量价值-通信客户价值博弈模型的构建 |
5.2.2 动态博弈模型求解-非合作情形 |
5.2.3 动态博弈模型求解-合作博弈情形 |
5.3 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博弈过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流量价值与通信客户价值双提升策略 |
6.1 客户价值开发与提升方案设计 |
6.1.1 客户价值开发与提升思路 |
6.1.2 客户价值开发与提升框架 |
6.2 需求挖掘及管理 |
6.2.1 客户需求管理 |
6.2.2 客户细分管理 |
6.3 供给改革及管理 |
6.3.1 产品体系供给改革 |
6.3.2 运营体系供给改革 |
6.3.3 经营体系供给改革 |
6.4 流量价值开发 |
6.4.1 网络质量提升策略 |
6.4.2 流量产品创新策略 |
6.4.3 内容权益运营策略 |
6.4.4 流量服务保障策略 |
6.4.5 流量品牌重塑策略 |
6.4.6 商业模式创新策略 |
6.4.7 终端运营牵引策略 |
6.4.8 渠道协同发展策略 |
6.5 通信客户价值提升 |
6.5.1 规模价值变现策略 |
6.5.2 存量价值变现策略 |
6.5.3 融合价值变现策略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流量价值对客户购买行为影响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通信客户价值指标相对重要性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通信客户价值指标相对重要性结果分析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 |
(一)智慧政府的相关概念谱系 |
(二)智慧政府的前提条件准备 |
(三)智慧政府的基本策略安排 |
(四)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分析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资源 |
一、核心概念 |
(一)“智能”与“智慧”辨析 |
(二)智慧政府的基本涵义 |
(三)智慧政府的特质和属性 |
二、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区分 |
(一)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为何区分 |
(二)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以何区分 |
三、理论资源 |
(一)合作治理理论 |
(二)数据管理理论 |
(三)信息管理理论 |
(四)知识管理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考量 |
一、中国政府和社会的价值追求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 |
(二)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 |
(三)社会公众的现实诉求 |
二、国外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
(一)国外电子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
(二)国外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
三、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 |
(一)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 |
(二)共商共议的合作氛围 |
(三)共建共享的基础资源 |
(四)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 |
(五)平等包容的伙伴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慧政府建构的逻辑进路和支持模型 |
一、智慧政府建构的逻辑进路 |
(一)智慧政府的生成逻辑 |
(二)智慧政府的演进逻辑 |
二、智慧政府建构的支持模型 |
(一)智慧政府的数据管理模型 |
(二)智慧政府的信息管理模型 |
(三)智慧政府的知识管理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智慧政府建构的思想条件和实施路径 |
一、智慧政府建构的思想条件 |
(一)主体间性思想建设 |
(二)包容性文化建设 |
(三)伦理道德教育 |
(四)思维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培养 |
二、智慧政府建构的实施路径 |
(一)完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 |
(二)优化基础资源和政务系统 |
(三)改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附件 数据管理的关键技术集 |
后记 |
四、“一站式”服务昭示全业务经营时代来临(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站式平台助力医院后勤服务提档升级[J]. 吴化强. 城市开发, 2021(15)
- [2]北京联通营销渠道数字化运营转型策略研究[D]. 邓月.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券商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创新研究 ——以X证券为例[D]. 冯亚飞. 浙江大学, 2021(01)
- [4]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D]. 帅奕男.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5]C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研究[D]. 刘宝元. 山东大学, 2020(05)
- [6]大数据驱动下的抚州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研究[D]. 冯津. 南昌大学, 2020(01)
- [7]苏宁易购新零售转型路径及其绩效研究[D]. 冯畅. 华侨大学, 2020(01)
- [8]中国电信徐州分公司移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李欣润.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全流量时代通信客户价值开发与提升策略研究[D]. 唐浩.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10]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D]. 于跃. 吉林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