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0年人民币汇率:是升还是降?(论文文献综述)
刘英[1](2013)在《我国外向型产业空心化现象研究 ——基于人民币升值视角》文中认为近年来,特别是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外向型产业压力骤然增加。一方面,国外市场需求的减少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致使外向型产业企业的内外融资能力下降。我国的外向型产业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低端,定价能力低,因此无法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转嫁快速上升的生产要素成本,进而出现利润持续下降甚至严重亏损,造成企业的内源融资减少。同时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导致外商大量撤资,外资流入的减少对困境中的外向型产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产业企业将资金从生产中抽离,投入可能牟取暴利的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如股票市场甚至高利贷市场。其结果是我国的部分外向型地区和部分外向型行业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值增速下滑、投资减少和就业减少的现象。如果此现象愈演愈烈,未来我国或将步日本、美国的后尘,陷入空心化危机。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本文基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及升值预期的视角,深入分析外向型产业空心化的成因,这对于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关于产业空心化的定义、成因分析、危害、度量指标、数值分析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首先,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在给出外向型产业的研究性定义后,为了使研究对象更为具体和明确,本文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从我国全部省、市、自治区筛选出九个“外向型地区”,从制造业全部行业中选出七个“外向型行业”,作为外向型产业空心化的最终研究对象;进而给出本文对外向型产业空心化的定义及空心化的六个量化指标,并以第一个指标为例,通过数学推导详细的阐述了指标变化趋势的具体含义(详见附录A-G);在此基础上,按我国实际经济数据,分别计算了九个外向型地区和七个外向型行业从2000年至2011年历年的空心化指标,分析其12年间的变化趋势;此外,为了考察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不同的外向型地区和外向型行业中空心化的程度,本文在九个外向型地区和七个外向型行业中,按照企业规模和类型,分别计算了大中型企业、小微型企业以及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空心化指数,并就其12年间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然后,将6个指标的结果进行汇总,最终给出不同的外向型地区、外向型行业以及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空心化程度及趋势的综合判断。其次,基于本文对外向型产业的定义,提出了与以往文献中不尽相同的外向型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因素:外贸出口增长减缓、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减缓,房地产价格高涨、股票指数的波动、生产成本的增加。从理论上分析和阐释了上述因素与外向型产业空心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并得出结论:当外向型产业的出口及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减缓、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高涨、生产成本的上升会造成外向型产业的产值、利润、投资、就业增长下降,引发甚至加剧外向型产业的空心化、使空心化效应得以强化。进而,结合我国实际经济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对九个外向型地区和七个外向型行业的空心化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均支持前面的理论分析。由于上述引发外向型产业空心化的大部分因素均会受到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巨大影响,而我国又处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及持续升值的预期中,因此本文在综合整理了汇率变动对贸易出口、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影响的基本理论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后,从理论和数理模型角度分别探讨了人民币升值对外向型地区及外向型行业空心化的贸易传导机制、外商直接投资传导机制、及资产价格传导机制。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就上述三个机制分别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验证了上述三个传导机制的合理性。本文最终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确实会通过对贸易出口、外商直接投资、资产价格的影响最终引发一定程度的产业空心化现象。但是,必须注意到,产业空心化现象真正的根源在于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因为无论是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还是外向型产业空心化现象的出现都是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产物。在我国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以增加出口来拉动GDP的增长模式曾使我国经济维持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培育了大量的外向型企业。但是,任何经济增长模式均存在发展规律和生命周期,不可能维持经济永远持续增长。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持续扩大,长期被低估的人民币汇率积累了巨大的升值压力,而人民币汇率一旦升值,反过来会通过出口、外商直接投资、资产价格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外向型经济,限制外向型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致使其不可避免的逐渐出现空心化现象。由于人民币汇率因素属于外部环境,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具有客观性,因此不能只寄希望于继续维持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增长模式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必须立足于让那些面临空心化或已经开始空心化的产业逐渐转型,同时引导那些难以为继的外向型企业转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从出口拉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的战略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健康发展。
李维刚[2](2012)在《基于内外均衡的人民币汇率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5年7月人民银行启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进入了对美元的单边升值通道。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以及国际社会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进入中国,这些资本与国内宽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最终形成了2007年国内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与此同时,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因应次贷危机的冲击,美国政府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计划,并至今先后两次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联邦基准利率维持在0.25%的水平下。美国这种只考虑自身利益的行为造成了全球美元的泛滥和美元货币的贬值,同时为未来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美国金融危机逐渐延伸到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中国政府为防止出现经济的硬着路,出台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并将货币政策由紧缩转为宽松。适应外部均衡的调节再次导致了内部经济、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反弹。基于当前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如何将人民币的汇率政策与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结合起来,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在回顾总结内外均衡政策搭配的理论和汇率决定与管理的理论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内外均衡调节之间的作用机理及其调节效果。通过分析笔者认为,经济转轨初期的人民币汇率贬值并没有像转轨后期那样队外部均衡发挥明显的调节作用;在人民币名义汇率钉住美元时期,对外均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调节内部均衡的货币政策影响实际有效汇率来间接实现的;人民币进入汇改升值后,由于投机与套利资本的进入,扭曲了内外均衡的作用机制,人民币汇率政策制定既需要考虑内部经济因素,也要考虑国际协调。基于人民币汇改升值后套利资本涌入与经济过热的现实,本文从比较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与中国当前经济相似的日本泡沫经济前后的内外均衡政策与汇率波动的作用机理,并对基于巴拉萨-萨缪尔逊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和日元汇率的升值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日元、人民币升值的部分原因都是由于中日相对美国快速增长的生产率差异,这对今后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提供了指导方向。综合中日经济过热时期的原因与宏观经济走势的相似性,本文提出日本因应泡沫经济的内外均衡调节与汇率政策对指导中国处理当前局部过热(主要是房地产行业)具有借鉴意义。之后,本文对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程度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失调并不是一直保持着高估或者低估,个别时间接近均衡汇率;汇率失调与资本市场因子和产品市场因子的矛盾有关,实际汇率失调程度既取决于资本市场与产品市场两种相反预期作用的大小,也取决于资本市场价格因子和数量因子内部力量的作用结果。在研究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经济内外均衡与人民币汇率调整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短期内,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贸易顺差、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的因素;长期来看,决定长期汇率均衡走势的是实体经济的体量因素。据此本文建议,与其重视向长期均衡汇率接近,不如放宽短期波动,稳定短期投机预期,从而实现长期均衡汇率的稳定,为将来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条件。另外,名义汇率渐进式的升值要同消除资产市场高估的政策措施相结合。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没有必要硬钉住均衡汇率进行调整,调整力度和成本不但同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以及经济可承受程度相关,更多的还同一个国家整体经济以及国家竞争力有关。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的上升,人民币汇率政策还应该包括对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参与与协调。本论文研究认为,由于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尚未完成、资本项目尚未开放,人民币汇率的协调路径应该是先区域化后国际化。在区域化的措施方面,首先应该加快推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职能,并推动人民币作为部分大宗商品定价的尝试;其次要加快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扩大人民币的回流通道和投资通道;最后要采取稳定措施,防止人民币的过度投机。综合中国内外均衡的政策协调与人民币汇率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借鉴日本对泡沫经济所采取措施形成的教训,本文就围绕内外均衡的可持续发展和与这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得人民币汇率政策提出三个建议:一是转变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实现内部均衡的同时,减轻外部失衡的压力;二是完善货币政策、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三是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董博雯[3](2010)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汇率是一国货币单位兑换他国货币单位的比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性价格指标。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后人民币呈现平稳升值的态势。汇率的变动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平衡与国内经济活动的波动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出口贸易作为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及经营管理方法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提高,汇率的变动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越发显着。在国家开始贯彻实施改革开放方针政策,推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一大背景下,我国家具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开始,我国家具行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家具产业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持续繁荣,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房地产业开始兴起,我国家具行业也加快了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此时,由于人们对家具的需求量猛增,家具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随之明显的提高,整个行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家具市场空前的繁荣,我国家具开始逐渐走向国际市场。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家具生产和出口大国。因此,人民币汇率的不断波动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木质家具的出口贸易。本文研究的是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的影响,探讨如何在人民币汇率不断波动的压力下调整政策、寻求对策,从而促进我国木质家具业健康、持续发展。木质家具是我国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木质家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保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家具业的转移,我国家具尤其是木质家具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从而在人民币汇率不断波动的背景下,研究和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石岩[4](2009)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测算及其影响研究 ——以2008年为例》文中认为实际有效汇率作为衡量一国货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货币多元化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测算和分析不仅有助于把握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真实走向,而且还能够了解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外汇储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对帮助中国政府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12个样本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选择及其贸易权重的合理制定,以2005年8月至12月的月度双边名义汇率算数平均值为基期汇率,对2008年人民币有效汇率进行了算术加权平均法和几何加权平均法下的测算,为中国中央银行测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提供了参考。在此基础上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中国贸易顺差进行了回归分析,证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贸易顺差具有影响力但不是唯一影响因素,因此改善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攀升的态势不能仅仅依靠人民币升值,还有赖于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其次,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贸易结构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结果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是中国贸易结构调整的Granger原因,而中国贸易结构不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Granger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对中国贸易结构的调整存在先导作用,其变动情况可以作为预测中国贸易结构调整的最优信息。最后,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中国外汇储备在汇改前后的相关性,两者在不同汇率制度下相关系数的显着变化说明了汇率弹性的增加有利于缓解外汇储备受汇率牵制的程度。基于以上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第一、中国中央银行应建立起一套监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指标体系,定期编制、测算和公布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并在短期内以稳定实际有效汇率作为汇率政策的目标。第二、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提高外汇市场汇率弹性。第三、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贸易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王敏[5](2009)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FDI及其贸易结构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汇率作为国家间经济联系的纽带,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活动中执行着价格转换职能,从而成为调节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杠杆。本论文选择人民币有效汇率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从实证角度回答人民币汇率变动的FDI效应及其对贸易结构各层面的影响,运用数量经济学理论进行科学的研究,找出具体的相关因素及作用机制。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化解“双顺差”结构导致的外部失衡,促进我国经济内外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由绪论、相关理论、效应分析及结论等六部分构成,主要的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在绪论部分考察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回顾了相关文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工具和方法。然后介绍了汇率变动的FDI及其贸易结构效应的相关理论。包括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分析、FDI贸易效应理论和贸易结构决定理论,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汇率和FDI与贸易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人民币汇率通过价格传导实现资源的再配置,影响FDI流入,最终通过影响需求结构和资本要素供给结构导致国内产业结构乃至贸易结构的调整。因此可充分发挥汇率作为价格信号的作用以便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采用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为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留下更加广阔的运用空间;同时,通过汇率变化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为FDI的流入创造积极有利的环境,制定有利于产业结构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的FDI引资政策,使经济结构整体上在适应动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优化升级。其次,从新新贸易理论下的单个企业的组织选择入手,探讨汇率变动对跨国企业投资决策的战略选择影响,进而通过汇率的价格传导效应,用协整检验以及VAR模型与冲击分解,研究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流入中国FDI总量的影响。认为实际有效汇率对FDI总额影响并不显着,人民币一定幅度的升值不会导致直接投资流入的减少。只要加快技术创新、内需培养与市场规模扩大,我国将会避免劳动力成本提高、货币升值等不利因素,继续保持对FDI的吸引力。外商直接投资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这种效应的产生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有关。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利用政策的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会反作用于外商直接投资,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再次,用实证方法,分别从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贸易模式结构、区域结构和进出口国别结构五个角度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与FDI对贸易结构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产生正的优化作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贸易方式结构的影响不显着,而FDI对贸易方式结构的影响显着为正;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制造业产品产业内贸易起到优化作用。FDI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特别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我国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影响不显着;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三区域的进出口影响显着负相关;FDI投资分布区域结构对贸易区域结构影响较大;不同经济体对华投资的贸易倾向变化趋势具有明显差异。正确认识汇率对FDI来源结构影响进而影响进出口国别结构,对于我国制定汇率、投资和贸易一体化的经济政策,消除汇率、外资政策和外贸政策相互冲突的状况,促进改革我国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进行总结,找到导致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结构性因素,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如加大汇率变动幅度和实行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及有利于贸易结构调整FDI策略选择。并在论文结束部分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李艳丽[6](2009)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研究》文中认为汇率制度自其最初形成至今,在世界各国经历了曲折反复的变迁,人民币汇率制度亦是如此。本文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了汇率制度变迁的实质、动因与机制,建立了一个汇率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并以此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汇率制度变迁的实质是汇率制度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实现新的均衡的过程,汇率制度的变迁与否取决于制度环境的变化以及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努力。对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本文认为影响其变迁的主要动因是中国产权制度的变化和货币可兑换性规定的变化,并提出在未来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中国产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条件下,从主要利益集团的效用目标考虑,只有浮动汇率制才能满足各方利益的均衡要求,因而也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必然方向。本文在第一章导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和内容,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并对汇率制度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和梳理。第二章主要构建本文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该章界定了汇率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类型,分析了汇率制度变迁的实质,提出了汇率制度均衡与非均衡的概念,并分析了汇率制度变迁的形成机制,强调了在汇率制度变迁中货币可兑换性规定与产权制度安排的重要作用。在第三章中,本文首先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进行了分析,剖析了中国的产权制度安排变化和货币可兑换性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历史变迁的影响和约束作用。然后对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均衡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分析了影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制度环境在未来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人民币将逐步实现可自由兑换,中国的产权制度将进一步完善。从第四章到第七章,本文运用汇率制度变迁的基本分析框架,结合人民币可兑换性与中国产权制度未来的变化趋势,对不同汇率制度的均衡性与非均衡性进行了分析。其中第四章从投机冲击和货币危机角度分析了货币可兑换条件下人民币中间汇率制度的非均衡性,该章首先分析了货币可兑换条件下实行中间汇率制度存在的金融不稳定性因素,然后阐述了中间汇率制度下货币危机的发生机理和在实践中的表现,最后从汇率错位和投机资金规模估计两个角度分析了了中国在中间汇率制度安排下已经存在的货币危机因素。第五章从政府的货币政策自主性角度分析了货币可兑换条件下人民币固定汇率制度的非均衡性。本章首先总结和比较了在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然后实证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安排对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影响,发现随着中国开放度的提高,汇率制度的灵活性越低,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越差。最后论述了货币政策自主性在中国的重要性以及固定汇率制度的非均衡性。在第六章中,本文结合在中国未来的产权制度发展中,微观产权力量会逐步得到加强的条件约束,分析了微观产权主体福利视角下不同汇率制度安排的均衡性。本章总结和比较了传统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和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框架下不同汇率制度的微观福利表现,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对外开放度和定价方式两个方面比较不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微观福利表现,论证了在微观产权力量逐渐强大的背景下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均衡性。第七章则从政府宏观经济绩效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可兑换条件下不同汇率制的均衡性。本章首先总结了传统理论分析中,不同汇率制度的宏观经济绩效表现,并阐述了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对经济绩效影响的特殊性。然后对不同汇率制度下中国的经济绩效表现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制度灵活性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直接影响效应不显着,因此从政府宏观经济绩效目标来看,不同汇率制度的均衡性表现没有显着差异。根据第四章到第七章的分析,本文认为在未来人民币实现可兑换和中国产权制度更完善的制度环境约束下,浮动汇率制是一种均衡的选择,也是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变迁的方向。本文在第八章探讨了中国向浮动汇率制变迁的方式与路径选择。本章首先分析了在目前的制度环境安排下实行浮动汇率制存在的一系列障碍,然后通过比较和借鉴国际上不同国家向浮动汇率制变迁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成功转向浮动汇率制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最后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对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的方式和路径选择提出了建议。
徐家杰[7](2008)在《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短短十余年时间里,人民币汇率问题几度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和工商界关注的焦点。其中既涉及到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的问题,又涉及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问题。对于人民币升值与贬值的争论,关键问题是要测算出人民币的均衡汇率;对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关键问题则是测算出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合理幅度。这两个问题都需要理论界予以解决,本文的选题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具体来说,本文试图分析不完美套利条件下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并且得出结论:不完美套利条件下存在一个可以保证内外经济都处于均衡状态的人民币汇率区间,该区间的边界可以作为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参考。因此本文的意义在于探求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水平,同时为确定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波动幅度提供技术支持。本文首先分析了完美套利条件下均衡汇率的决定。通过建立一个包含一个国家、两个部门(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两种产品(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模型,本文认为完美套利条件下均衡汇率是由居民对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不同的偏好、理想的外债余额-产出比以及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决定的。具体而言,均衡汇率由三部分构成:资本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决定均衡汇率的需求因素和决定均衡汇率的供给因素;而均衡汇率的动态变化则主要来自于供给因素的变化,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随后本文放松假设,讨论不完美套利条件下均衡汇率的决定。不完美套利意味着沉淀成本和交易成本不可忽略。借助于Dixit(1989)和Dumas(1992)的沉淀成本和交易成本模型,本文进一步证明:当套利不完美的时候,均衡汇率将是一个包含购买力平价的区间;而当沉淀成本和交易成本均消失的时候,均衡汇率区间将退化为一点,即购买力平价。而这里的购买力平价是内外均衡条件下的购买力平价,即完美套利条件下的均衡汇率。因此可以用内外均衡条件下的购买力平价、均衡汇率区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称为中心汇率和两个边界汇率)来完整充分的刻画不完美套利条件下的均衡汇率。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寻了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各年的均衡中心汇率,然后利用一个转换函数为logistic函数形式的双阀值单变量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LSTAR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汇率区间的上下界。结果显示,若以人民币年平均汇率对均衡中心汇率的偏离程度度量,人民币均衡汇率区间是[-18.2%,14.9%],不仅如此,人民币汇率在均衡汇率区间内外的运行机制转换速度非常快。基于上述结果,本文作出判断: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由于人民币市场汇率表现的较为稳定,而同时人民币均衡汇率区间总体上却在升值通道中,因此人民币汇率开始日益低估;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面,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合理设置应该是在均衡中心汇率上下[-18.2%,14.9%]的范围内。最后,文章认为应该采取多次不连续重估的策略遏制当前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杨庆容[8](2008)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汇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性价格指标,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活动中执行着价格转换职能,从而成为调节一国贸易收支的重要杠杆,汇率变动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平衡与国内经济活动的波动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刺激我国出口,改善我国贸易收支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升值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全面改革对未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定会产生深远影响。所以,本文通过考察此次汇率微调在短期内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分析汇率改革给我国外贸行业和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有利作用,进而研究出应对汇率改革的策略。本文主要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和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关系,基于汇率的贸易效应理论,结合中国的经验数据,并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深刻揭示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和贸易结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理论入手,简述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理论的发展和汇率波动影响贸易收支的4个渠道。汇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变量。卡塞尔购买力平价理论告诉我们,汇率波动与一国国内的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反过来,汇率的变化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平衡和国内经济活动的波动也具有深刻的影响。弹性理论、时滞理论、吸收分析方法、货币分析方法、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等都是研究汇率对一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反作用的经典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考察汇率的作用,最终得出结论: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流量和贸易结构会产生影响,一般而言,汇率贬值有利于提高本国商品的竞争力,但是否最终改善贸易收支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在汇率改革前,我国面对着来自国外的升值压力,同时,国内的经济形势也迫切需要有一种新的汇率形成机制来解决目前的各种经济问题。所以,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第二部分重点讨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汇率改革前我国对外贸易势头强劲,贸易方式和贸易结构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贸易总量增长迅猛。但是背后也隐藏了不少问题。贸易顺差过大、出口产品层次低、外贸策略陈旧、内需不足引发外贸的压力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此时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从长远角度讲,可以有助于这些经济问题的解决。但同时人民币此次的升值以及今后波动规律的变化对外贸行业和企业也会造成种种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人民币升值后纺织品、家电、汽车、钢铁、机电产品等主要外贸产品的进出口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此次汇率调整和改革影响我国外贸行业和企业的弊与利。尤其是当前,受美元持续下跌影响,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于2008年4月10日跌破7.0关口,报6.9920。创人民币汇率汇改以来新高。这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同时,运用人民币升值条件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说明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第三部分根据分析的结果,总体评价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如何应对汇率变动的政策建议。当前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欲使我国进出口贸易处于有利地位,我国主要应该扩大内需降低外贸依存度,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促进贸易结构升级,降低外贸风险,利用好外汇储备,同时实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相结合。
刘纪显,吕江林[9](2008)在《人民币名义升值是否“人民币升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开放的宏观经济为框架,以厂商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基础,本文提出并构建了两国货币政策的粘性均衡汇率效应模型。应用此模型,本文对19922000年人民币汇率进行了定价,对2001年的定价进行了预测。本文提出并建立了基于定价汇率的本币升值新度量。以此为基础,本文度量了19932000年人民币汇率升贬值过程,并预测了2001年人民币升贬值度量。本文对人民币粘性均衡定价汇率及基于这一定价汇率的人民币升贬值度量进行了弹性分析。最后,本文获得了名义汇率升值并不意味着汇率升值等重要结论。
郑建芳[10](2007)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汇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性价格指标,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活动中执行着价格转换职能,从而成为调节一国贸易收支的重要杠杆,汇率变动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平衡与国内经济活动的波动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刺激我国出口,改善我国贸易收支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和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关关系,基于汇率的贸易效应理论,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结合中国的经验数据,深刻揭示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和贸易结构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国内外学者关于汇率与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有了大量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是对汇率和贸易额总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分别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的结果如下:第一,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需求弹性均大于马歇尔-勒纳条件的临界值1,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说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我国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贸易有一定的影响;第二,我国进出口结构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且我国的进出口结构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Granger原因,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总体评价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如何应对汇率变动的政策建议。当前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欲使我国进出口贸易处于有利地位,我国主要应该扩大内需降低外贸依存度,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促进贸易结构升级,降低外贸风险,利用好外汇储备,同时实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相结合。
二、2000年人民币汇率:是升还是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人民币汇率:是升还是降?(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外向型产业空心化现象研究 ——基于人民币升值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论文创新之处 |
1.4.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产业空心化的原因 |
2.1.1 对外直接投资 |
2.1.2 FDI 撤资 |
2.1.3 生产要素从实体部门抽离投入股市等虚拟经济 |
2.1.4 产业结构升级 |
2.1.5 产业转移 |
2.1.6 国际代工模式 |
2.1.7 其他国家的经济影响 |
2.1.8 供求关系 |
2.2 产业空心化的影响 |
2.2.1 产业空心化的危害 |
2.2.2 产业空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2.3 产业空心化的实证研究 |
2.4 已有文献的评价 |
2.4.1 已有文献的总结 |
2.4.2 已有文献的研究局限及解决思路 |
第3章 我国外向型产业空心化发展的趋势分析 |
3.1 外向型产业的定义及特征 |
3.1.1 “外向型”地区 |
3.1.2 “外向型”行业 |
3.2 外向型产业空心化的定义 |
3.3 外向型产业空心化的度量 |
3.3.1 文献中产业空心化指标 |
3.3.2 论文中所用产业空心化指标 |
3.4 我国外向型产业空心化的趋势分析 |
3.4.1 外向型行业空心化发展趋势的数值特点 |
3.4.2 外向型地区空心化发展趋势的数值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影响我国外向型产业空心化的因素分析 |
4.1 理论分析 |
4.1.1 外贸出口与外向型产业空心化 |
4.1.2 外商直接投资与外向型产业空心化 |
4.1.3 资产价格与外向型产业空心化 |
4.1.4 高成本与外向型产业空心化 |
4.2 实证分析 |
4.2.1 外向型地区空心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2.2 外向型行业空心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人民币升值对外向型产业空心化的影响机制 |
5.1 人民币升值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5.1.1 我国汇率体制演变发展过程 |
5.1.2 人民币汇率变动轨迹 |
5.2 人民币汇率的贸易传导机制 |
5.2.1 汇率变动对贸易影响的基本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 |
5.2.2 人民币升值-贸易-外向型产业空心化传导机制 |
5.3 人民币汇率的外商直接投资传导机制 |
5.3.1 汇率变动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基本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 |
5.3.2 人民币升值-外商直接投资-外向型产业空心化传导机制 |
5.4 人民币汇率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
5.4.1 汇率变动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理论分析 |
5.4.2 汇率变动对股票价格指数影响的理论分析 |
5.4.3 人民币升值-资产价格-外向型产业空心化传导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人民币升值对外向型产业空心化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
6.1 人民币汇率贸易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
6.1.1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向型地区贸易出口的影响 |
6.1.2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向型行业贸易出口的影响 |
6.1.3 人民币升值-贸易-外向型产业空心化传导机制的数值分析 |
6.2 人民币汇率外商直接投资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
6.2.1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向型地区 FDI 的影响 |
6.2.2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向型行业 FDI 的影响 |
6.2.3 人民币升值-外商直接投资-外向型产业空心化传导机制的数值分析 |
6.3 人民币汇率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 |
6.3.1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向型地区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
6.3.2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
6.3.3 人民币升值-资产价格-外向型产业空心化传导机制的数值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G 空心化指标说明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基于内外均衡的人民币汇率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问题的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中国经济内外失衡问题的研究 |
1.3.2 关于政策搭配的研究 |
1.3.3 关于汇率政策的研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内外均衡的理论框架与政策选择分析 |
2.1 对均衡问题的界定 |
2.2 基于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理论的诞生 |
2.2.1 “米德冲突”的产生机理 |
2.2.2 米德的理论贡献与局限性 |
2.3 政策搭配理论的斯旺模型 |
2.3.1 模型框架及内容 |
2.3.2 斯旺模型关于内外均衡调整的原理 |
2.3.3 对斯旺模型的评价 |
2.4 政策搭配理论的规则——丁伯根法则 |
2.4.1 丁伯根法则模型及基本原理 |
2.4.2 丁伯根法则的指导意义 |
2.5 内外均衡理论的指导模型:蒙代尔的政策搭配说及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2.5.1 蒙代尔的“政策搭配说” |
2.5.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2.5.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的讨论 |
2.5.4 政策效力总结 |
2.5.5 对蒙代尔“政策搭配说”及 M-F 模型的总结 |
2.6 内外均衡政策搭配理论的创新 |
2.6.1 关于斯旺模型的创新 |
2.6.2 关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创新 |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经济均衡的汇率政策理论分析 |
3.1 汇率决定理论综述 |
3.1.1 铸币评价理论(Theory of Gold Parity) |
3.1.2 国际借贷理论 |
3.1.3 购买力平价理论 |
3.1.4 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巴拉萨-萨缪尔逊模型 |
3.1.5 利率平价理论 |
3.1.6 决定汇率的货币模型 |
3.1.7 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
3.2 基于内外经济均衡的汇率管理理论 |
3.2.1 “三元悖论” |
3.2.2 开放经济下的汇率制度选择 |
3.2.3 汇率管理的目标—对实际均衡汇率的讨论与研究 |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内外均衡的人民币汇率管理政策演变及现状分析 |
4.1 经济转轨下的人民汇率制度与内外均衡调节回顾 |
4.1.1 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内部贸易结算汇率并存的时期(1981-1985) |
4.1.2 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时期(1985-1993) |
4.1.3 经济转轨时期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内外均衡的关系 |
4.2 钉住美元人民币汇率政策与经济协调机制分析(1994-2005) |
4.2.1 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与内部经济过热并存(1994-1997) |
4.2.2 实际有效汇率贬值与通货紧缩时期(1998-2001) |
4.2.3 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压力与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2002-2005) |
4.2.4 对人民币钉住美元汇率的评价 |
4.3 爬行钉住的汇率机制与内部经济的脆弱均衡(2005 年至今) |
4.3.1 货币升值、流动性过剩与经济泡沫(2005-2007) |
4.3.2 扩张性财政政策冲击与宏观经济再调整(2008 年至今) |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汇率政策管理与内外均衡的借鉴—日本案例 |
5.1 日本案例的研究动因—日元、人民币汇率升值背景分析比较 |
5.1.1 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主要指标相似度分析 |
5.1.2 对美贸易顺差逐年扩大 |
5.1.3 汇率升值与股市、房地产市场升值同步 |
5.2 日元升值与泡沫经济 |
5.2.1 日元升值前的宏观经济分析 |
5.2.2 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 |
5.2.3 针对泡沫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及后果 |
5.3 日本泡沫经济的成因分析 |
5.3.1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 |
5.3.2 国内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金融自由化步伐,监管错位 |
5.3.3 金融脆弱性和羊群行为 |
5.4 日元、人民币升值原因的另类角度分析—基于巴拉萨-萨缪尔逊模型的分析 |
5.4.1 模型的回顾与构建 |
5.4.2 对日元和人民汇率的实证检验 |
5.4.3 实证结论 |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人民币实际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分析 |
6.1 研究均衡汇率的意义 |
6.2 均衡汇率的理论依据 |
6.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6.3.1 汇率选择 |
6.3.2 变量选取 |
6.3.3 数据来源 |
6.4 因子分析 |
6.4.1 数据处理 |
6.4.2 主成分因子分析 |
6.4.3 正交旋转 |
6.4.4 均衡汇率估算 |
6.5 汇率失调分析 |
6.5.1 失调程度估算 |
6.5.2 失调原因分析 |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经济内外均衡与汇率调整机制分析 |
7.1 均衡汇率调整的目标 |
7.2 汇率调整机制分析 |
7.2.1 内外均衡的重要性 |
7.2.2 内外均衡对汇率的调整机制 |
7.3 基于内外均衡的汇率模型构建 |
7.3.1 基本逻辑 |
7.3.2 汇率模型 |
7.4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7.4.1 变量选取 |
7.4.2 数据来源 |
7.5 实证检验与估计 |
7.5.1 单位根检验 |
7.5.2 Johansen 协整检验 |
7.5.3 误差修正模型 |
7.6 汇率调整与内外部失衡的影响度分析 |
7.6.1 汇率调整机制分析 |
7.6.2 脉冲响应函数 |
7.6.3 方差分解 |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汇率平衡与稳定的国际协调分析 |
8.1 金融自由化与脆弱性 |
8.1.1 全球跨国资本流动的加强和全球金融泡沫的形成 |
8.1.2 资本冲击与货币危机理论的演变 |
8.1.3 对金融脆弱性(financial fragility)理论的研究与讨论 |
8.2 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及其改革 |
8.2.1 后布雷顿森林时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无序性及其争论 |
8.2.2 前景暗淡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
8.3 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
8.3.1 外部性与金融合作 |
8.3.2 区域金融合作理论的发展 |
8.4 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国际协调——人民币地区地区化与国际化 |
8.4.1 东亚区域经济的融合为人民币汇率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区域基础 |
8.4.2 人民币汇率国际协调的路径选择 |
8.5 本章总结 第九章 本文的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相关建议 |
9.3 进一步研究展望 附件一:人民币汇率改革大事记 附件二:人民币、日元升值前后的主要经济指标走势对比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3 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2 相关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汇率及相关概念 |
2.1.2 木质家具 |
2.1.3 各种金融工具的概念 |
2.2 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基础理论 |
2.2.1 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弹性分析理论 |
2.2.2 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影响的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 |
2.3 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分析方法演进 |
2.4 本章小结 |
3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演进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演进过程 |
3.1.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952年) |
3.1.2 集中计划经济时期(1953年-1972年) |
3.1.3 盯住篮子货币时期(1973年-1980年) |
3.1.4 实行双重汇率时期(1981年-1984年) |
3.1.5 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时期(1985年-1993年) |
3.1.6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时期(1994年-2005年7月21日) |
3.1.7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浮动汇率时期(2005年7月21日至今) |
3.2 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
3.2.1 政策因素 |
3.2.2 经济因素 |
3.2.3 其他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4 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分析 |
4.1 我国木质家具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4.2 我国木质家具产品市场供求现状 |
4.2.1 我国木质家具产品市场供给现状 |
4.2.2 我国木质家具产品市场需求现状 |
4.3 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 |
4.3.1 出口总额分析 |
4.3.2 出口结构分析 |
4.3.3 出口国家和地区分析 |
4.4 影响我国木质家具出口增长的原因分析 |
4.4.1 我国木质家具出口增长的优势 |
4.4.2 制约我国木质家具出口增长的外部压力 |
4.4.3 我国木质家具业在出口贸易中的自身存在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5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
5.1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影响的定性分析 |
5.1.1 不同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
5.1.2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影响的弹性分析 |
5.1.3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影响的J曲线效应分析 |
5.1.4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的影响评价 |
5.2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模型构建 |
5.2.2 数据来源 |
5.2.3 平稳性检验 |
5.2.4 协整检验 |
5.2.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5.2.6 实证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我国木质家具业的应对措施 |
6.1 从企业层面调整的主要措施 |
6.1.1 积极学习和掌握金融衍生品知识 |
6.1.2 建设规避汇率风险的管理体系 |
6.1.3 企业内部规避汇率风险 |
6.1.4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
6.1.5 提高产品附加值 |
6.1.6 提高企业的规模效应 |
6.1.7 开发绿色家具,进行绿色加工 |
6.1.8 扩大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所占份额 |
6.1.9 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
6.2 从政府层面调整的主要措施 |
6.2.1 合理利用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 |
6.2.2 废旧木质家具材料的循环利用 |
6.2.3 建立政府的贸易法律援助机制 |
6.2.4 引导企业合作以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
6.2.5 转变贸易增长模式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
6.3 从家具行业协会层面调整的主要措施 |
6.3.1 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 |
6.3.2 维护外贸经营秩序和企业利益 |
6.3.3 发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测算及其影响研究 ——以2008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选题的意义 |
0.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0.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文献综述 |
1.1 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
1.1.1 名义汇率 |
1.1.2 实际汇率 |
1.2 实际有效汇率 |
1.3 与实际有效汇率相关的文献综述 |
1.3.1 有关实际有效汇率测算的研究 |
1.3.2 汇率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现状 |
1.3.3 汇率与外汇储备关系的研究现状 |
2 实际有效汇率计算方法的比较与评述 |
2.1 实际有效汇率计算的样本国选取 |
2.2 实际有效汇率计算的公式选择 |
2.2.1 算术加权平均法 |
2.2.2 几何加权平均法 |
2.3 实际有效汇率计算的竞争力权重 |
2.3.1 权重的构造 |
2.3.2 贸易流构成 |
2.3.3 第三国市场权重 |
2.4 实际有效汇率计算的平减指数的选择 |
2.4.1 成本指数法 |
2.4.2 价格指数法 |
2.5 实际有效汇率计算的不同标价法下汇率的选择 |
2.6 实际有效汇率计算的基期和频率的选择 |
3 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测算——以2008年为例 |
3.1 公式的选取——算术加权平均法和几何加权平均法的同时运用 |
3.2 数据的选择 |
3.2.1 12个样本国家和地区 |
3.2.2 以汇率制度改革为参考的基期和频率的选择 |
3.2.3 双边商品贸易基础上的两种竞争力权重的构建 |
3.2.4 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指数化 |
3.2.5 CPI平减指数 |
3.3 测算结果及分析 |
3.3.1 2008年人民币有效汇率测算结果 |
3.3.2 算术加权平均法、几何加权平均法与BIS测算结果的比对 |
3.3.3 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的比较 |
3.3.4 双边汇率与有效汇率的比较 |
4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研究 |
4.1 有效汇率对贸易顺差的影响 |
4.1.1 2008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出口量的影响效应 |
4.1.2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贸易顺差的相关关系分析——回归分析 |
4.2 有效汇率对贸易结构的影响 |
4.2.1 贸易结构的划分 |
4.2.2 2008年中国出口产品构成分析 |
4.2.3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中国贸易结构的Granger因果检验 |
4.3 有效汇率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
4.3.1 2008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外汇储备的促进作用 |
4.3.2 汇率弹性对两者关系的影响 |
5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学术成果 |
(5)人民币汇率变动的FDI及其贸易结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汇率变动FDI 效应研究的文献回顾 |
0.2.2 有关贸易结构效应研究文献回顾 |
0.3 研究方法 |
0.4 研究内容 |
0.5 预期创新与不足 1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 FDI 及其贸易结构效应的相关理论 |
1.1 人民币汇率分析 |
1.1.1 基本术语与定义 |
1.1.2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变革 |
1.1.3 人民币实际汇率初步分析 |
1.2 FDI 与贸易关系理论 |
1.2.1 跨国公司产业组织视角下的研究 |
1.2.2 FDI 不同投资模式视角下的研究 |
1.2.3 不同FDI 投资动机视角下的研究 |
1.3 贸易结构决定理论 |
1.4 汇率、FDI 流入与贸易结构关联 2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 FDI 效应 |
2.1 汇率变动与跨国企业投资决策 |
2.1.1 模型构建 |
2.1.2 模型分析 |
2.1.3 结论 |
2.2 汇率价格传递效应 |
2.2.1 一般理论分析 |
2.2.2 人民币汇率变动价格传导效应的计量实证分析 |
2.3 人民币汇率变动 FDI 效应的总量实证分析 |
2.3.1 汇率与FDI 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 |
2.3.2 汇率与日美对华直接投资关系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3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 FDI 下的贸易商品结构、方式结构及模式结构效应 |
3.1 出口商品结构效应分析 |
3.1.1 理论框架 |
3.1.2 基本模型和数据说明 |
3.1.3 计量方法 |
3.1.4 实证结果 |
3.1.5 结论 |
3.2 贸易方式结构效应分析 |
3.2.1 理论框架 |
3.2.2 基本模型和数据说明 |
3.2.3 计量方法 |
3.2.4 实证结果 |
3.2.5 结论 |
3.3 贸易模式结构效应分析 |
3.3.1 理论框架 |
3.3.2 基本模型和数据说明 |
3.3.3 计量方法 |
3.3.4 实证结果 |
3.3.5 结论 |
3.4 本章小结 4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 FDI 下的贸易地理结构效应 |
4.1 贸易区域结构效应分析 |
4.1.1 中国进出口贸易国内地区分布差异 |
4.1.2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
4.1.3 中国FDI 流入的区域分布结构 |
4.1.4 结论 |
4.2 进出口国别(地区)结构效应分析 |
4.2.1 机理分析及弹性测度 |
4.2.2 实证分析 |
4.2.3 结论 |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实现外部均衡的的人民币汇率政策选择 |
5.2.2 有利于贸易结构调整的FDI 策略选择 |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二、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
二、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三、本文的不足 |
第四节 汇率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基于不同视角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
二、传统固定汇率制的退出与转换研究 |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研究 |
第二章 汇率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制度变迁 |
一、制度和制度变迁的定义 |
二、制度变迁的动因和机制 |
三、制度变迁的特点 |
第二节 汇率制度及其类型 |
一、汇率制度及其内容 |
二、汇率制度分类 |
三、产权制度对汇率制度选择的约束 |
第三节 汇率制度变迁 |
一、汇率制度变迁概念与实质 |
二、汇率制度的均衡 |
三、汇率制度的非均衡 |
第三章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历程和动因分析 |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的历史与背景 |
一、1949年-1978年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 |
二、1978年-1994年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 |
三、1994年以后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 |
第二节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分析 |
一、名义上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
二、事实上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
三、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均衡性的初步分析 |
第三节 影响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变迁的动因 |
一、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逐步实现 |
二、中国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第四章 货币可兑换约束下人民币中间汇率制度的非均衡性 |
第一节 货币可兑换条件下实行中间汇率制度存在的不稳定因素 |
一、资本账户开放后可能导致外资的过度流入和突然撤出 |
二、中间汇率制度下容易出现汇率水平持续错位 |
三、中间汇率制度下单向货币投机的内生性 |
四、中间汇率制度存在政策可信度问题 |
五、中间汇率制度容易导致道德风险和金融脆弱问题 |
第二节 中间汇率制度下货币危机的发生机理与表现 |
一、单一钉住汇率规则下的货币危机 |
二、单一爬行钉住规则下的货币危机 |
三、汇率目标区规则下的货币危机 |
四、政府目标最优化规则下的货币危机 |
五、中间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的实证表现 |
第三节 中间汇率制度下中国潜在的货币危机因素分析 |
一、中国在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下汇率水平的错位测算 |
二、中国已经存在大量投机资金的跨境流动 |
第五章 货币可兑换约束下人民币固定汇率制的非均衡性 |
第一节 不同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自主性比较 |
一、货币可兑换条件下不同汇率制度的政策有效性分析 |
二、政策自主性的比较与不可能三角理论 |
第二节 货币政策自主性视角下人民币固定汇率制的非均衡性 |
一、不同汇率制度下人民币货币政策自主性的表现 |
二、人民币货币政策自主性、开放度与汇率制度的VAR模型分析 |
第三节 货币可兑换条件下中国的选择:货币政策自主性 |
一、中国不能放弃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货币的主权 |
二、实行货币联盟在中国并不现实 |
三、固定汇率制度对中国的积极作用有限 |
第六章 微观产权主体福利视角下的均衡人民币汇率制度 |
第一节 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微观福利比较 |
一、传统分析框架下不同汇率制度的微观福利表现 |
二、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框架下汇率制度的微观福利表现 |
第二节 基于微观福利视角的均衡人民币汇率制度 |
一、不同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微观福利分析 |
二、微观福利视角下人民币浮动汇率制的均衡性 |
第七章 政府宏观经济绩效目标视角下的均衡人民币汇率制度 |
第一节 不同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绩效比较 |
一、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绩效表现的传统理论分析 |
二、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与经济绩效表现的特殊性 |
三、汇率制度与政府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表现 |
第二节 基于政府宏观经济绩效目标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制度 |
一、不同汇率制度下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表现 |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对宏观经济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
三、政府经济绩效目标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均衡性比较 |
第八章 中国向浮动汇率制变迁的方式与路径选择 |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存在的约束及其在中国的表现 |
一、货币缺乏公信力,国家普遍存在原罪现象 |
二、金融市场不发达,缺乏必要的外汇风险保值手段 |
三、微观经济体行使外汇定价权的产权基础不完善 |
第二节 从国际经验看浮动汇率制变迁需要具备的条件 |
一、智利:主动进行汇率制度变迁的典型 |
二、以色列:渐进汇率制度变迁的代表 |
三、波兰:转轨经济体汇率制度成功变迁的典范 |
四、泰国和阿根廷:危机中的汇率制度变迁 |
五、成功向浮动汇率制转型需要具备的条件 |
第三节 中国向浮动汇率制变迁的方式选择 |
一、汇率制度变迁的不同方式 |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方式的选择 |
第四节 中国向浮动汇率制变迁的路径安排 |
一、进一步完善中国的产权制度 |
二、加强人民币汇率浮动配套条件的建设 |
三、渐进实现人民币自由浮动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
导论 第一节 |
选题意义 第二节 |
研究目标、方法与可能的创新 第三节 |
几个重要名词的解释 第四节 |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五节 |
研究边界与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
均衡汇率理论文献综述 第一节 |
购买力平价理论 第二节 |
基本因素均衡汇率理论 第三节 |
自然均衡汇率理论 第四节 |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 第五节 |
国际收支均衡汇率理论 第六节 |
发展中国家均衡汇率理论 第七节 |
本章结束语 第三章 |
完美套利条件下均衡汇率的决定 第一节 |
已有均衡汇率理论的重新审视 第二节 |
完美套利条件下的均衡汇率模型 第三节 |
均衡汇率模型的经济含义 第四节 |
本章结束语 第四章 |
不完美套利条件下均衡汇率的决定 第一节 |
不完美套利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
国际投资中的沉淀成本与均衡汇率 第三节 |
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与均衡汇率 第四节 |
均衡汇率区间及其形成机制 第五节 |
本章结束语 第五章 |
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中心汇率的决定 第一节 |
基期的选择 第二节 |
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第三节 |
美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第四节 |
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中心汇率的决定 第五节 |
本章结束语 第六章 |
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汇率边界的决定 第一节 |
关于STR模型的述评 第二节 |
二阀值单变量LSTAR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第三节 |
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汇率边界的决定 第四节 |
本章结束语 第七章 |
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汇率区间的政策意义 第一节 |
关于人民币升值与贬值的争论 第二节 |
关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讨论 第三节 |
当前的问题与我们的对策 第四节 |
本章结束语 全篇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
(8)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主题与背景 |
1.2 论文的结构和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的理论分析 |
2.1 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理论发展的简述 |
2.2 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收支的渠道分析 |
第三章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
3.1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 |
3.1.1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体制因素 |
3.1.2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经济因素 |
3.2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进出口贸易状况回顾 |
3.2.1 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变动及进出口贸易情况 |
3.2.2 1980至1994年间人民币贬值与我国进出口贸易情况 |
3.2.3 1994年至2005年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我国进出口贸易情况 |
3.2.4 2005年7月至2006年12月汇率变动和贸易收支的变动情况 |
3.3 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
3.3.1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短期影响 |
3.3.2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长期影响 |
第四章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
4.1 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
4.2 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现状和特征 |
4.2.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总特征 |
4.2.2 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和现状分析 |
4.2.3 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和现状分析 |
4.3 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
第五章 当前我国人民币升值对贸易顺差的影响 |
5.1 人民币较大幅度升值引起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 |
5.1.1 出口方面 |
5.1.2 进口方面 |
5.2 进出口因人民币对不同货币升幅不同而各异 |
5.3 对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的一点预测及相关分析 |
5.4 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说明人民币升值引起的一些问题 |
5.4.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ming Medel) |
5.4.2 人民币升值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第六章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评价及政策建议 |
6.1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评价 |
6.2 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建议 |
6.3 人民币升值条件下,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6.4 当前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所面临的问题 |
6.5 我国进出口贸易应对汇率变动的政策建议 |
6.5.1 积极扩大国内需求,降低外贸依存度 |
6.5.2 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
6.5.3 合理利用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 |
6.5.4 实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相结合 |
6.5.5 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对外贸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人民币名义升值是否“人民币升值”(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货币政策的粘性均衡通货膨胀效应模型 |
二、两国货币政策的粘性均衡汇率效应模型 |
三、中国货币政策的粘性均衡通货膨胀效应模型 |
四、美国货币政策的粘性均衡通货膨胀效应模型 |
五、中美模型及人民币汇率定价弹性分析 |
六、基于人民币粘性均衡定价汇率的升贬值概念及其度量 |
七、人民币粘性均衡定价汇率和基于定价汇率的升贬值度量的弹性分析 |
八、结 论 |
(10)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 |
1.4 相关定义 |
第2章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
2.1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发展 |
2.2 购买力平价理论 |
2.3 弹性分析理论 |
2.3.1 马歇尔—勒纳条件 |
2.3.2 J曲线理论 |
2.4 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 |
2.5 国内外有关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 |
2.5.1 国外关于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研究 |
2.5.2 国内关于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研究 |
2.5.3 汇率变动对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3章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
3.1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 |
3.1.1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体制因素 |
3.1.2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经济因素 |
3.2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进出口贸易状况回顾 |
3.3 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
3.3.1 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贸易收支的短期影响 |
3.3.2 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贸易收支的长期影响 |
3.4 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的实证研究 |
3.4.1 协整理论介绍 |
3.4.2 模型的理论推导和建立 |
3.4.3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
3.4.4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
3.4.5 计量结果分析 |
第4章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
4.1 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
4.2 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现状和特征 |
4.2.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总特征 |
4.2.2 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和现状分析 |
4.2.3 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和现状分析 |
4.3 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
4.4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贸易结构的实证研究 |
4.4.1 贸易结构和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 |
4.4.2 贸易结构与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5章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评价及政策建议 |
5.1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评价 |
5.2 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建议 |
5.3 我国进出口贸易应对汇率变动的政策建议 |
5.3.1 积极扩大国内需求,降低外贸依存度 |
5.3.2 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
5.3.3 合理利用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 |
5.3.4 实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相结合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2000年人民币汇率:是升还是降?(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外向型产业空心化现象研究 ——基于人民币升值视角[D]. 刘英.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3(12)
- [2]基于内外均衡的人民币汇率政策研究[D]. 李维刚.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3)
- [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贸易影响与对策研究[D]. 董博雯.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4]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测算及其影响研究 ——以2008年为例[D]. 石岩. 中国海洋大学, 2009(02)
- [5]人民币汇率变动的FDI及其贸易结构效应研究[D]. 王敏. 辽宁大学, 2009(01)
- [6]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研究[D]. 李艳丽. 武汉大学, 2009(01)
- [7]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D]. 徐家杰. 复旦大学, 2008(03)
- [8]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 杨庆容. 复旦大学, 2008(04)
- [9]人民币名义升值是否“人民币升值”[J]. 刘纪显,吕江林.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04)
- [10]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D]. 郑建芳. 南昌大学, 2007(06)
标签:人民币汇率论文; 有效汇率论文; 产业空心化论文;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