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用耗材突破技术壁垒(论文文献综述)
刘玺[1](2021)在《S公司血透设备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血液透析产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受到国家大力扶持,市场前景广阔,但行业起步较晚,国内企业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实力较弱,导致长期以来进口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高端设备市场几乎被进口品牌垄断,大多数国产品牌只能聚集在技术壁垒较低的中低端市场竞争,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双重竞争压力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如何恰当调整营销策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实现更大的增长,是国内血透品牌都需要解决的关乎发展的问题。S公司是国内血透行业的先行者,拥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血透领域有较高的行业地位,血透设备的研发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拥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部分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生产。公司的血透设备出口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2000余家医院得到应用,市场保有量达上万台,广受客户好评。凭借着血透设备的技术研发优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在产品营销方面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新老产品功能重叠、销售渠道结构不合理、促销成本高、效用不明显等问题制约了公司进一步发展。本文以优化S公司血透设备营销策略为目标,将工业品营销理论和4Ps营销组合理论相结合,从血透设备的营销现状着手,运用多种分析工具对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以及购买者的需求和行为特征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总结S公司具备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针对性地提出营销策略优化建议,包括优化产品规划、拓展分销网络、灵活产品定价、强化学术推广以等举措,并且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本研究希望能针对S公司血透设备存在的营销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帮助其提升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早日成为强势的优秀国产血透品牌。
张慧[2](2021)在《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成型机理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激光烧结技术(laser sintering,LS)是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研究领域里的一项主流技术分支,对当今社会的生产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LS技术不断多元化、普及化的发展中,解决传统加工耗材难成型、可用耗材种类少、性价比低等问题仍是LS技术的研究热点。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AM技术近年兴起,丝线PLA熔融沉积成型(FDM)这项AM技术分支趋于成熟化,已进入市场。然而,粉状PLA基复合材料LS技术还面临着诸多难题:多数PLA难于或无法LS成型;一些实验室合成的聚乳酸工艺复杂、稳性定差、成本高且产量少;国内外缺少对新PLA基复合材料LS技术的完整研究,导致难以推广应用。针对上述发展现状与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低成本的、可完全降解的纤维素/聚乳酸共混物的新型生物质LS耗材,采用理论分析、宏微观多尺度的数值计算与模拟分析以及实验测试方法对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技术进行系统性研究。以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成型机理为核心理论,从材料设计与制备、LS工艺、制件退火处理等多个环节突破PLA基复合材料激光烧结的一些技术难题。主要工作归纳如下:(1)进行纤维素/聚乳酸的材料设计与制备。从材料物化特性的表征与分析着手研究,结合多层LS试验测试多种PLA的加工性,筛选出具备一定可行性的PLA材料。以纤维素为填料制备多配比的纤维素/聚乳酸共混物,减少PLA基体材料LS过程的收缩形变,达到提高PLA基材综合成型性能的目的。(2)研究组分配比对纤维素/聚乳酸LS工艺及制件成型性能的影响。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析纤维素添加量对纤维素/聚乳酸相容性和LS过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从分子层面探明宏观组分配比对材料LS成型性能的影响。通过LS实验和性能测试验证了组分配比对纤维素/聚乳酸材料物化特性、LS制件成型性能的影响规律,最终获得材料综合性能良好的组分配比。(3)探究纤维素/聚乳酸LS过程激光能量传递过程、作用机制及影响规律。宏观层面借用MATLAB数值模拟和ANSYS有限元方法分析激光能量密度和LS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并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微观层面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热作用对纤维素/聚乳酸体系分子运动行为、分子结构、界面结合作用的影响规律,在微观尺度上揭示纤维素/聚乳酸LS过程的热影响机制和宏观的液相烧结成型机理。(4)以提高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制件成型性能为目的,探究工艺参数、打印方向、退火处理工艺对制件密度、力学性能、尺寸精度、微观形貌、结晶性能等的影响。通过全因子试验设计方法分析工艺参数对LS制件力学性能的显着性影响,并建立数学模型,获得力学性能最佳的工艺参数。
刘青[3](2020)在《威高集团高值医用耗材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升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质量、健康水平愈发受到重视,加之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导致临床对于高值医用耗材的需求迅速增加,高值医用耗材成为现代临床医疗、疾病控制、公共卫生和健康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加之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医用耗材领域的需求和产能不匹配问题,凸显了其重要性和战略性。2019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正式拉开了治理高值医用耗材的大幕,对高值医用耗材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几年,我国高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增速维持在20%左右,2018年市场规模为1046亿元。目前,我国高值医用耗材高端市场主要由外资品牌主导,国产品牌正在努力缩小差距。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和国产替代加速的迫切需求给国内高值耗材生产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要求国内企业尽快利用发展机遇期缩小与国际领先品牌的差距,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加速国产替代化进程。威高集团从以一次性输液器为主要产品的低值医用耗材生产商发展为布局整个医疗器械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制造商,其中高值医用耗材业务在拉动销售额和提高利润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威高集团高值医用耗材业务为研究对象,通过PEST分析、五力模型分析工具从宏观环境、中观环境的层面对威高集团高值医用耗材业务进行外部环境分析,认为威高集团高值耗材业务的主要机会有:鼓励医疗器械创新和特别审批程序、分级诊疗、医保改革和国产替代等政策利好;经济发展为对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活跃的资本市场为横纵向并购提供资金支持;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老龄化加剧为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专利池以及新兴技术手段为高值耗材创新注入活力。主要威胁有:带量采购、取消加成和两票制等政策的不利影响;高值耗材不同细分领域技术迥异造成跨领域进入壁垒较高,难以通过内生发展打破细分领域天花板;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商议价能力强;国外巨头市场地位难以撼动,实力对比悬殊,国内竞争对手迅速崛起,抢占市场份额等。然后从微观层面,对威高集团高值医用耗材业务内部环境进行资源分析和基于价值链理论的能力分析,认为主要优势有:相对丰富的产品线;广泛的直销分销网络和良好的客户服务关系;良好的品牌影响力;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雄厚的资金实力及稳定的融资平台。主要劣势有:关键技术研发难度大,核心技术无法满足产品开发需要;高端市场占有率低;海外市场拓展不力,高值耗材出口额较小;战略采购平台、研发平台、销售平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管理机构冗余等。结合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的量化评分结果,得出其SWOT矩阵,并对波特的三大通用竞争战略逐一进行可行性分析,最终得结论,威高集团高值医用耗材业务适合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从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和渠道差异化三种路径来组织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其中产品差异化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设计环节、生产环节和品牌差异化三个方面来实现产品差异化;通过培育学术推广能力和智慧供应链服务实现服务差异化;渠道差异化包括采购渠道差异化和销售渠道差异化,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和建立战略采购平台实现采购渠道差异化,通过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以实现销售渠道差异化,如血液净化产品布局血透中心实现“产品+服务”的销售模式。然后从建立差异化的激励制度、差异化的人才培养制度、以精益生产提升质量水平和加强资本运作四方面来保障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胡清滢[4](2020)在《艾派克跨国并购美国利盟的动因和绩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资本市场日渐活跃,我国政府也在2015年起发布一系列新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因此,跨国并购成为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的新宠,不论是交易数量还是规模都取得了很大增长。纵观近几年的交易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利用新资源巩固现有地位甚至开拓新市场。在打印机制造行业中,由于自身在信息安全领域中具有极高的重要性,且当前我国打印机市场上国产品牌占有率还很小,所以打印机产业向海外市场的业务拓展势在必行。本文选取艾派克跨国并购美国利盟这一事件为研究对象,对其并购动因及绩效进行分析。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民营打印行业的龙头企业,自上市以来不断加大企业规模的发展,加大其在印刷行业的占有率,而跨国并购作为其实现战略的方式之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结合打印行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并购的发展趋势及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跨国并购相关理论研究,对并购的动因及绩效的理论进行梳理、总结;结合并购方与被并购方的经营状况对并购动因进行分析,并详细介绍了并购的步骤及整合措施;运用事件分析法分析并购前后的股价变化,力求从短期角度分析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随后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对艾派克跨国并购美国利盟事件前后的绩效进行对比分析,并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四个方面分别分析此次并购是否对艾派克长期绩效产生影响;最后,结合打印行业的现状,总结此次并购的成功经验与启示,希望能在日后给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依据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艾派克对美国利盟的并购动因主要是为了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并购来实现协同效应,获取先进的技术及跨国资源,以此来实现“全球化”的目的。2.在并购绩效方面,本次并购活动的短期市场反应是积极的,而长期来看美国利盟的技术优势大大提升了艾派克的整体技术水平,使公司打印业务收入及毛利率得到双提升。3.本次并购取得成功主要由于并购双方并购意愿的一致性和业务的相似性,打印机企业在制定并购战略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行业特性和自身需求。
张晓萍[5](2020)在《艾派克并购Lexmark动因及绩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显着。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引导和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选择布局海外。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跨国并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可以提升其盈利能力,积累核心技术与品牌,完善产业链等。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解决如下三个问题:第一,结合我国打印机行业并购的现实情况,为并购提供新的绩效评价思路;第二,利用该思路对案例进行绩效评价,探究得到该评价结果的内在原因;第三,基于该思路的绩效评价结果,讨论如何进一步实现并购动机。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调研我国打印机行业企业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进行跨国并购的目的。将珠海艾派克并购美国Lexmark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艾派克并购的动因,主要动因是(1)积累核心技术和品牌;(2)实现规模化经营;(3)扩大产品市场;(4)整合产业链等。然后基于并购动因重点从财务角度评价这次并购的绩效,选取了对应的财务指标来衡量并购动因的实现情况。通过并购前后的成长能力指标分析来衡量并购后企业积累核心技术和品牌的情况;通过并购前后营运能力指标分析来衡量并购后规模化经营的实现情况;通过并购前后盈利能力指标分析来衡量并购后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通过每股指标和经济增加值指标分析来衡量并购后企业产业链的整合情况。通过分析并购成功的原因及并购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其他有并购需求的企业提供一定借鉴意义。通过研究发现艾派克并购Lexmark后绩效良好,基本实现了其最初的并购动因,意味着这是一次成功的并购。但是对于后续业绩的发展也是未知重重,艾派克应该重视成长能力的提升。本文的研究结论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打印机行业选择跨国并购完善产业链,积累国际经营经验具有可行性,为传统行业快速打通全产业链,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提供了有效途径。当然实际中有多种因素影响并购绩效,所以应当理性客观地看待企业的并购行为,并给行业中其他企业的并购提供建议,应该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并购标的公司,并且在并购后及时合理地调整企业战略;应该更加关注长期绩效指标的发展,并且要时刻保护股东的权益。
隗亚男[6](2019)在《W医疗器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医疗器械是医疗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医疗体制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基础医疗卫生机构的不断增长、逐渐增强的居民健康意识、高水平的消费能力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将会带来更多的医疗需求,这会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同时医疗器械统一招标、集中采购及“两票制”的推行,也会对整个医疗行业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虽然还处于行业发展的早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在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中,国外医疗器械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掌握了关键的核心技术并拥有大量发明专利,而国内医疗器械公司大多占据的是中低端市场,其产品技术水平较低、价格竞争能力较弱,这就要求国内企业必须着重提高自身核心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资本运作能力、渠道营销能力、品牌影响力等多项能力,以求在越来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抓住机遇,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利用自身优势来迎接威胁和挑战。W公司作为行业内发展较为快速的公司,在这种背景下应在机遇和挑战中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优势,使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本文将W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公司各类产品进行充分分析并结合竞争对手的情况,利用战略分析方法对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通过PEST分析法、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后得出W公司具有良好的外部机会:国家政局的稳定及对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政策扶持,有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医疗需求不断增长,促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行业法律法规完善,为企业提供良好法律环境;医疗器械行业的进入门槛较高,潜在进入者威胁较小等。同时还面临着许多威胁:行业内竞争激烈、购买者议价能力高、产品研发难度大、与国外产品差距较大等外部威胁。而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拥有强大的营销网络,客户基础好;盈利能力较强,有充足的资金,能够支持企业进行业务拓展;产品质量好、覆盖面广、具有较好的品牌信誉等。但也存在服务品质有待提高、研发人才缺乏、信息传递不及时等问题。通过对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和资源进行分析,并结合SWOT矩阵分析后,确定增长型发展战略适合目前W公司的发展情况,公司层战略采取一体化战略,以现有的业务为核心,向原材料制造产业领域拓展延伸;业务层战略为成本领先与差异化相结合的战略,以更低的价格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因W公司在行业内极具代表意义,对于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程艳[7](2019)在《M公司地面清洁器法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吸尘器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与技术革新,已经成为很多家庭必不可少的小家电之一。全球知名的吸尘器品牌以欧美为主,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吸尘器生产国及出口国,但是在行业内主要是以代工为主。M公司是一家新进入地面清洁行业的创业公司,拥有创新的技术、产品和品牌,其主打产品“M8地面清洁器”,在实现吸尘器的“吸尘”功能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了蒸汽拖把和洗地机产品的“拖地”功能,主要对标吸尘器产品,已经在北美、欧洲及亚太的多个国家销售。但是从产品进入海外市场之后,销量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以致公司面临品牌发展和实现盈利的双重压力。基于在全球打造自有品牌的目标及对公司营销现状和资源的分析,公司提出要调整国际市场营销战略,以切实提升销量和品牌营销能力为目标,聚焦目标市场深耕。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明确目标市场及在目标市场的营销策略,通过区域市场的成功,在提升销量解决公司盈利问题的同时,提升品牌影响力,积累营销经验,逐步实现拓展全球市场的目标。本文以M公司海外市场营销为研究对象,在行业数据和内部资料收集整理与目标市场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环境分析、五力模型、SWOT分析模型及4P营销理论等,对M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竞争环境、市场选择和营销策略进行了剖析。本文的重点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确定深耕区域,第二是采用什么样的营销方式达到区域市场深耕的目标。通过研究分析,确定了将法国作为公司深耕的目标市场,同时针对公司在法国市场面临的机遇、挑战和营销困难点,提出了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核心的,包括渠道建设、卖场形象建设、品牌影响力建设等具体方案在内的营销策略。本文一共七章,第一和第二章分别是绪论和理论依据;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案例部分,主要是对吸尘器行业的分析和对M公司的相关能力分析;第五章是目标市场选择以及M公司在法国市场的现状及竞争环境分析;第六章基于M在法国的营销困难点,提出了建议的营销策略;第七章是结论和展望。
那振芳[8](2019)在《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美贸易战的爆发,不仅改变了中国产业升级与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而且为全球经济的增长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决定中美贸易战未来趋势的关键,在于其爆发的真实动因。本文将以中美两国经济利益变动为主线,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现有文献对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主要结论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遏制,打压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解决美国的国内经济问题等。但鲜有文章从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脉络,去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发生乃至激化。本文的分析,不仅可以通过厘清低生产率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提高向贸易摩擦发生的传导机制,进一步补充和丰富现有贸易摩擦动因理论体系,而且对于中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分析逻辑为,以中国加入WTO以来面临的中美贸易摩擦为研究对象,以中美两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为切入点,从产业和行业的角度,探讨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提高与中美贸易战爆发之间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首先,从理论上厘清制造业竞争力与国际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根据Baldwin模型,从国家整体角度看,一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可以带来资本的广化和深化,而根据罗默模型、“干中学”模型等经济学经典理论,资本要素的增加为技术进步提供了保障,导致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向高级化转变。Rybczynski定理和Bond、Trask&Wang模型则说明,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化会向制造业内部结构和商品出口结构延伸。根据Gomory&Baumol模型,低生产效率国家,成为更多产业生产商的过程中,会影响到与高生产率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当两国经贸关系处于冲突区时,两国之间的利益处于此消彼长的“敌对”状态。那么,高生产率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会依赖在两国经贸关系中的有利地位,以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思想为依据,运用贸易政策进行强制干预,贸易摩擦就发生了。当高生产率国家受到的危害沿着产业、经济和国家层面不断递进时,贸易摩擦会随之不断激化,甚至转变为贸易战。需要说明的是,低生产率国家生产率的提高是市场自发行为,高生产率国家运用经济或其他形式的手段进行干预才导致了贸易摩擦的发生。其次,对中美制造业发展与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进行回顾。通过对中美两国制造业发展和竞争力相对变动情况的分析发现,中国在传统产业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力,但优势在弱化,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在不断提高。美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下降的,2009年以来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也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界,表现出了不同特征,焦点产业开始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换。综合看,中国制造业发展呈现的结构性变化,与中美贸易摩擦呈现的阶段特征,从时间维度上是匹配的,因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上内容为中美贸易摩擦分析的切入产业勾勒出了基本的分析轮廓。再次,从制造业竞争力视角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爆发乃至激化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不管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还是危机后,中美贸易摩擦的发生都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存在密切联系,但是影响路径不同。2008年以前占比较高的传统产业贸易摩擦,美国是因为作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市场,国内产业受到中国商品的冲击,高昂调整成本的存在,导致美国政府接受国内利益集团的游说,发动贸易摩擦。而2009年以来占比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摩擦,根源也在中国相应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但美国的出发点却不同,是为了扞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领导地位和垄断利润,所以更为激烈。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影响到了美国未来在经济领域的领导权和垄断收益,是美国发动本次贸易战的经济根源。而中美产业竞争力的相对变动,延伸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中,结合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特征,促使中美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些因素与美国民族主义的碰撞,导致了本次中美贸易战的爆发。第四,对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冲击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对竞争力来源的梳理,总结出新兴产业竞争力的驱动因素,并以此为分析框架,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对华为公司成长历程的分析发现,企业乃至行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对硬实力的培育。所以只要中国新兴产业企业坚持科技创新,努力完善自身,那么就可以将本次贸易战带来的负面影响转变为发展动力。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对中美贸易战的前景进行简要分析,然后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
梁惠卿[9](2019)在《达志基因设备有限公司成本控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基因测序技术近10年快速发展,从科研领域逐渐走进人们生活。在生育健康、肿瘤检测、生物育种、食品安全、刑侦检验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技术与数据支持。目前,基因测序行业以二代测序技术为主流。据BCC Research统计,2012年至2015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年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至30%,到2018年快速增长至117亿美元。测序市场容量巨大,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基因测序产业链上游公司数量较少,提供测序仪及配套试剂耗材,在行业中处于主导地位。测序仪生产企业集中在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市场占有率超80%。本文研究的达志基因设备有限公司,为国内具备研发生产测序仪及配套试剂耗材的企业。达志基因是一家位于产业链上游,从事测序仪及配套试剂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企业。产业链上游一直被国外企业的产品占据市场,达志基因面对以国外产品为主导的基因测序市场,需要优化企业运营方式提高竞争力,挑战国外产品的主导地位,并且让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发展。本文研究基因测序行业上游企业达志基因的成本控制现况,分析达志基因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优化方案,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通过分析行业关键因素和市场竞争因素,发现产品价格影响行业发展速度和客户接受程度。首先,本文通过研究基因测序行业和达志基因概况,了解行业特点和企业现状。然后,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分析研究企业在行业的竞争态势,发现企业产品具有竞争力也有不足,要求企业通过成本控制,为销售战略提供基础。其次,通过价值链分析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分析外部价值链,研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价值活动的成本现状,上游价值链影响企业的存货量,下游影响企业利润。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研究企业内部价值活动成本现状。发现研发、生产运作和供应链管理的成本控制都存在问题。最后,针对性设计优化方案、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使企业通过实施成本控制增强竞争力。达志基因作为国内自主研发生产测序仪企业,肩负打破国外品牌垄断测序仪的使命。企业既面对严峻挑战也获得发展机遇。企业发展之初,以研发作为核心能力,根据产品特性和市场竞争配套生产销售策略。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长期生存发展,为获得更强竞争能力,企业研发、生产和供应链,需从成本控制出发,持续优化产品成本组成和企业运营成本。成本控制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的战略选择,让企业更快适应市场变化调整战略,在市场竞争获得生产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毛亚男[10](2019)在《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研究 ——以W公司为例》文中提出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已经成为很多非上市公司的“标配”,而不再是上市公司的特权。然而股权激励机制的设计又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既要吻合企业的发展,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从财务、法律、激励成本等方面进行考虑,使之风险可控、成本最优。那么非上市公司如何设计一套完整的股权激励方案,达到其预期的长期激励效应,成为本文的研究出发点。本文从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出发,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W公司为例,对其股权激励方案设计进行详细介绍,分析其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完整性及其在具体要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W公司和同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具体对比分析,找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中具体要素设计的不同,及需要在方案设计中规避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W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调整建议。同时为其他非上市公司设计适合自身发展的股权激励方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权激励方案提供借鉴意义。通过对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具体研究,总结出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整体架构搭建模式,及要素设计中需要考虑的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及法律风险。
二、通用耗材突破技术壁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用耗材突破技术壁垒(论文提纲范文)
(1)S公司血透设备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径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及行业特征分析 |
2.1.1 血液透析及血透设备 |
2.1.2 血透设备行业发展分析 |
2.1.3 血透设备营销特征分析 |
2.1.4 血透设备营销渠道的主要形式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4Ps营销组合理论 |
2.2.2 组织购买行为理论 |
2.2.3 PEST分析法 |
2.2.4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第3章 S公司血透设备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S公司的基本情况 |
3.2 S公司血透设备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3.2.1 产品策略 |
3.2.2 价格策略 |
3.2.3 渠道策略 |
3.2.4 促销策略 |
3.3 S公司血透设备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3.3.1 新老产品功能重叠,老款产品销售下滑 |
3.3.2 产品可靠性不足,影响客户使用体验 |
3.3.3 销售渠道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直销模式 |
3.3.4 促销成本高,缺少新媒体线上宣传 |
3.4 S公司血透设备营销问题成因分析 |
3.4.1 新产品开发理念单一 |
3.4.2 产品研发投入力度不足 |
3.4.3 经销商渠道建设起步晚 |
3.4.4 宣传手段陈旧 |
3.5 S公司血透中心营销问题及成因分析 |
3.5.1 调研基本情况 |
3.5.2 调研结果分析 |
3.5.3 民营血透中心扩张难的原因 |
第4章 S公司血透设备营销环境分析 |
4.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 |
4.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2.1 同行业竞争分析 |
4.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4.2.3 供应商议价能力 |
4.2.4 潜在进入者威胁 |
4.2.5 替代品威胁 |
4.3 购买特征分析 |
4.3.1 购买过程和决策人员 |
4.3.2 购买类型 |
4.4 SWOT分析 |
4.4.1 S公司的优势 |
4.4.2 S公司的劣势 |
4.4.3 S公司的机遇 |
4.4.4 S公司的威胁 |
4.4.5 分析小结 |
第5章 S公司血透设备营销策略优化 |
5.1 市场定位及营销目标优化 |
5.1.1 市场定位优化 |
5.1.2 营销目标优化 |
5.2 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2.1 优化产品规划,提升产品竞争力 |
5.2.2 优化渠道结构,发挥渠道效能 |
5.2.3 合理运用定价机制,灵活定价 |
5.2.4 强化促销意识,加强学术推广 |
5.2.5 推动血透中心扩张,做大产品直销市场 |
第6章 S公司血透设备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6.1 资金保障 |
6.2 人才保障 |
6.3 技术保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血液透析患者对民营透析中心的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二 S 公司血透设备营销访谈提纲 |
致谢 |
(2)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成型机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来源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激光烧结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
1.2.1 激光烧结技术的产业现状 |
1.2.2 激光烧结技术的发展前景 |
1.3 生物质激光烧结材料的研究进展 |
1.3.1 激光烧结技术耗材的种类及特性要求 |
1.3.2 常见的生物质激光烧结耗材 |
1.3.3 聚乳酸基激光烧结耗材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
1.4 激光烧结成型过程的数值计算及模拟分析研究 |
1.4.1 激光烧结工艺优化的研究方法及现状 |
1.4.2 激光烧结热作用过程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的目的 |
1.5.2 研究的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纤维素/聚乳酸的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纤维素/聚乳酸的组分选取 |
2.2.1 聚乳酸粉末的化学结构分析与组分选取 |
2.2.2 纤维素粉末的化学结构分析与组分选取 |
2.3 纤维素/聚乳酸理化性质的表征 |
2.3.1 纤维素/聚乳酸理化性质的检测仪器 |
2.3.2 纤维素/聚乳酸理化性质的测试 |
2.4 纤维素/聚乳酸理化性质的分析 |
2.4.1 纤维素/聚乳酸组分的粒径分布 |
2.4.2 纤维素/聚乳酸的粉床密度 |
2.4.3 纤维素/聚乳酸的微观形貌 |
2.4.4 纤维素/聚乳酸的热性能 |
2.4.5 纤维素/聚乳酸的结晶性分析 |
2.4.6 纤维素/聚乳酸的流变性能 |
2.5 纤维素/聚乳酸的制备与激光烧结可行性分析 |
2.5.1 纤维素/聚乳酸的制备工艺 |
2.5.2 聚乳酸基共混物的激光烧结可行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分子建模及动力学模拟分析 |
3.1 引言 |
3.2 纤维素/聚乳酸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
3.2.1 分子动力学的运算过程及算法 |
3.2.2 力场的选取 |
3.2.3 系统势能的计算方法 |
3.2.4 平衡系综的选取 |
3.3 纤维素/聚乳酸分子模型的建立与结构优化 |
3.3.1 PLA 3001D分子模型的建立 |
3.3.2 α-纤维素分子模型的建立 |
3.3.3 建立纤维素/聚乳酸共混物及其界面的分子模型 |
3.4 组分配比对纤维素/聚乳酸相容性的影响 |
3.4.1 Flo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法 |
3.4.2 径向分布函数g(r)法 |
3.4.3 分子间相互作用能(ΔE)法 |
3.5 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过程的分子热运动模拟分析 |
3.5.1 热作用对纤维素/聚乳酸体系的分子运动的影响 |
3.5.2 温度对纤维素/聚乳酸体系相容性的影响 |
3.5.3 纤维素/聚乳酸组分界面分子运动的热影响模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激光烧结成型机理及温度场的模拟研究 |
4.1 引言 |
4.2 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成型机理分析 |
4.2.1 激光能量密度及热源模型的计算分析 |
4.2.2 激光烧结成型热作用机理分析 |
4.2.3 激光烧结熔池的形成及动力学分析 |
4.2.4 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液相烧结的演变过程 |
4.3 激光烧结成型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
4.3.1 激光烧结粉床的热传导方程 |
4.3.2 纤维素/聚乳酸材料热性能的数学模型 |
4.4 激光烧结温度场的有限元模型构建 |
4.4.1 建立激光烧结温度场有限元模型的流程及初始条件 |
4.4.2 建立激光烧结温度场的有限元模型 |
4.5 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温度场的模拟与分析 |
4.5.1 激光作用时长对瞬态温度场的影响 |
4.5.2 工艺参数对温度场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实验及制件成型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组分配比对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制件成型性能的影响 |
5.2.1 激光烧结制件成型性能的表征 |
5.2.2 组分配比实验结果分析 |
5.3 工艺参数对激光烧结制件成型性能的影响 |
5.3.1 基于全因子试验设计方法的实验分析 |
5.3.2 工艺参数对激光烧结制件尺寸精度的影响 |
5.3.3 工艺参数对激光烧结制件微观结构的影响 |
5.3.4 工艺参数对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的影响机制 |
5.4 打印方向对激光烧结制件成型性能的影响研究 |
5.4.1 激光烧结制件的打印方向的选定 |
5.4.2 打印方向对激光烧结制件密度的影响 |
5.4.3 打印方向对激光烧结制件尺寸精度的影响 |
5.4.4 打印方向对激光烧结制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5 打印方向对激光烧结制件微观组织的影响 |
5.5 退火处理工艺对激光烧结制件成型性能的影响 |
5.5.1 退火处理对激光烧结制件的密度和尺寸精度的影响 |
5.5.2 退火处理对激光烧结制件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5.5.3 退火处理对激光烧结制件的微观形貌的影响 |
5.5.4 退火处理对激光烧结制件的结晶性能的影响 |
5.5.5 三种优化工艺方法的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威高集团高值医用耗材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医用耗材及其分类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比较分析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1.2 竞争战略理论 |
2.1.3 企业能力理论 |
2.2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五力模型 |
2.2.3 价值链分析模型 |
2.2.4 SWOT分析 |
2.3 相关研究评述 |
2.3.1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
2.3.2 相关行业竞争战略研究 |
第3章 威高集团高值医用耗材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威高集团简介 |
3.2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威高集团高值医用耗材业务五力分析 |
3.3.1 行业内竞争者分析 |
3.3.2 潜在竞争者分析 |
3.3.3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3.4 购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
3.3.5 替代品替代能力分析 |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
第4章 威高集团高值医用耗材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4.1 资源分析 |
4.1.1 人力资源 |
4.1.2 财务资源 |
4.1.3 营销资源 |
4.1.4 品牌资源 |
4.1.5 组织资源 |
4.2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能力分析 |
4.3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
第5章 威高集团高值医用耗材业务的竞争战略选择 |
5.1 威高集团的使命、愿景与核心价值观 |
5.1.1 企业使命 |
5.1.2 企业愿景 |
5.1.3 企业核心价值观 |
5.2 SWOT分析 |
5.3 竞争战略的选择 |
5.3.1 成本领先战略 |
5.3.2 差异化战略 |
5.3.3 集中化战略 |
第6章 威高集团高值医用耗材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 |
6.1 产品差异化 |
6.2 服务差异化 |
6.3 渠道差异化 |
第7章 差异化战略的保障措施 |
7.1 建立差异化激励制度 |
7.2 建立差异化的人才培养制度 |
7.3 以精益生产提升质量水平 |
7.4 加强资本运作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艾派克跨国并购美国利盟的动因和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跨国并购的研究 |
1.2.2 关于并购动因的研究 |
1.2.3 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跨国并购动因和绩效的理论概述 |
2.1 跨国并购的概念和特点 |
2.1.1 跨国并购的概念 |
2.1.2 跨国并购的特点 |
2.2 跨国并购的动因 |
2.2.1 实现并购协同效应 |
2.2.2 获取先进技术和跨国资源 |
2.2.3 跨国企业战略转型的需要 |
2.2.4 提高市场占有率 |
2.3 并购绩效的评价方法 |
2.3.1 事件分析法 |
2.3.2 财务指标法 |
2.3.3 EVA评价指标 |
2.4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协同效应理论 |
2.4.2 市场势力理论 |
2.4.3 政府干预理论 |
3 艾派克跨国并购美国利盟的案例介绍 |
3.1 并购参与方的情况介绍 |
3.1.1 跨国并购的背景 |
3.1.2 艾派克公司概况 |
3.1.3 美国利盟公司概况 |
3.2 艾派克跨国并购美国利盟的动因分析 |
3.2.1 拓宽欧美高端打印市场销售渠道 |
3.2.2 突破打印专利封锁完成产品升级 |
3.2.3 完善激光打印件平台业务提高竞争力 |
3.2.4 整合打印业务供应链及物流以降低成本 |
3.3 艾派克跨国并购美国利盟的并购环节 |
3.3.1 确定标的公司 |
3.3.2 设立合并子公司 |
3.3.3 引进战略投资 |
3.3.4 全现金完成并购 |
3.4 艾派克跨国并购美国利盟的整合措施 |
3.4.1 相互尊重寻求文化整合 |
3.4.2 剥离ES业务完成业务整合 |
3.4.3 积极国产化实施战略整合 |
3.4.4 保留核心团队实现技术整合 |
4 艾派克跨国并购美国利盟的绩效分析 |
4.1 事件分析法 |
4.1.1 案例事件日的确定 |
4.1.2 预期收益率的计算 |
4.1.3 超额收益率的计算与分析 |
4.2 财务指标法 |
4.2.1 跨国并购前后的偿债能力分析 |
4.2.2 跨国并购前后的营运能力分析 |
4.2.3 跨国并购前后的盈利能力分析 |
4.2.4 跨国并购前后的成长性分析 |
5 艾派克跨国并购美国利盟的结论和启示 |
5.1 艾派克跨国并购美国利盟的结论 |
5.1.1 选择跨国并购美国利盟实现多方面协同效应 |
5.1.2 结合使用多种融资方式对美国利盟实现杠杆并购 |
5.1.3 合理设置融资退出机制以保障艾派克自身控制权 |
5.1.4 整合剥离美国利盟非相关资产降低财务风险 |
5.2 艾派克跨国并购美国利盟的启示 |
5.2.1 明确战略提前布局以确保并购成功 |
5.2.2 严格控制借款人杠杆率以维护债权人利益 |
5.2.3 平衡考虑各方利益诉求以保证对企业的控制 |
5.2.4 合理的后期整合促使并购成功完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艾派克并购Lexmark动因及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2 文献回顾和理论综述 |
2.1 并购概念界定 |
2.1.1 并购 |
2.1.2 跨国并购 |
2.2 文献回顾 |
2.2.1 并购动因研究 |
2.2.2 并购绩效研究 |
2.2.3 并购与产业链整合研究 |
2.2.4 文献评述 |
2.3 并购动因相关理论 |
2.3.1 规模效应理论 |
2.3.2 协同效应理论 |
2.3.3 市场力理论 |
3 案例背景及并购动因分析 |
3.1 艾派克介绍 |
3.1.1 基本情况介绍 |
3.1.2 艾派克的成长与产业链整合历程 |
3.1.3 并购前艾派克的SWOT分析 |
3.1.4 并购前艾派克的财务分析 |
3.2 LEXMARK介绍 |
3.2.1 基本情况介绍 |
3.2.2 自身情况分析 |
3.3 并购动因分析 |
3.3.1 积累核心技术和品牌 |
3.3.2 实现规模化经营 |
3.3.3 扩大产品销售市场 |
3.3.4 整合产业链 |
3.4 并购过程 |
3.4.1 “蛇吞象”式并购 |
3.4.2 融资情况 |
3.4.3 审核情况 |
4 并购绩效分析 |
4.1 并购前后成长能力分析 |
4.1.1 营业收入增长率分析 |
4.1.2 净利润增长率分析 |
4.2 并购前后营运能力分析 |
4.2.1 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
4.2.2 存货周转率分析 |
4.3 并购前后盈利能力分析 |
4.3.1 销售净利率分析 |
4.3.2 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
4.4 并购前后企业价值分析 |
4.4.1 每股指标分析 |
4.4.2 经济增加值分析 |
4.5 并购前后偿债能力分析 |
4.5.1 资产负债率分析 |
4.5.2 偿债风险分析 |
5 并购成功原因及问题分析 |
5.1 并购成功原因分析 |
5.1.1 产品结构存在互补 |
5.1.2 高低端销售市场存在互补 |
5.1.3 公司资源存在互补 |
5.1.4 并购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契合 |
5.2 并购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 |
5.2.1 资金压力 |
5.2.2 管理整合 |
5.2.3 业务整合 |
5.2.4 同业竞争 |
5.2.5 商誉减值风险 |
5.2.6 汇率波动 |
6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准确选择并购目标 |
6.2.2 增强资源整合效应 |
6.2.3 专注主营业务优势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W医疗器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文献与理论工具综述 |
2.1 相关文献综述 |
2.2 主要理论工具综述 |
2.2.1 PEST分析 |
2.2.2 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 |
2.2.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
2.2.5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
2.2.6 价值链分析 |
第3章 W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概况 |
3.2.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第4章 W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基本情况 |
4.1.1 W公司简介 |
4.1.2 W公司主要产品介绍 |
4.1.3 W公司组织架构 |
4.1.4 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
4.2 公司资源分析 |
4.2.1 有形资源 |
4.2.2 无形资源 |
4.3 能力分析 |
4.3.1 人力资源能力 |
4.3.2 市场拓展能力 |
4.3.3 研发和创新能力 |
4.3.4 质量管理能力 |
4.3.5 盈利能力 |
4.3.6 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
4.4 价值链分析 |
4.5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
第5章 W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
5.1 W公司的SWOT分析 |
5.2 SWOT战略定点分析 |
5.3 公司战略定位和目标 |
5.3.1 公司战略定位 |
5.3.2 公司战略目标 |
5.4 公司层战略 |
5.4.1 公司层战略的选择 |
5.4.2 公司层战略的实施 |
5.5 业务层战略 |
5.5.1 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 |
5.5.2 业务层战略的选择 |
5.5.3 业务层战略的实施 |
第6章 W公司战略的保障措施 |
6.1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保障研发人才待遇 |
6.2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维护公司品牌信誉 |
6.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助推公司发展 |
6.4 做好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促进产品更新改进 |
6.5 完善营销管理,提高终端服务能力 |
6.6 加强财务管理,提供充足资金 |
6.7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生产工作效率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不足和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M公司地面清洁器法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战略营销管理理论 |
一、外部环境分析 |
二、内部环境分析 |
第二节 市场营销理论 |
第三章 家用吸尘器行业分析 |
第一节 全球家用吸尘器市场分析 |
一、全球家用吸尘器销售量分析 |
二、全球家用吸尘器普及率分析 |
三、全球家用吸尘器消费偏好分析 |
四、全球家用吸尘器消费趋势分析 |
第二节 家用吸尘器产业环境分析 |
一、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二、客户的议价能力 |
三、替代产品的威胁 |
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五、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
第四章 M公司能力分析 |
一、公司发展历程 |
二、公司技术能力分析 |
三、公司市场能力分析 |
第五章 目标市场选择及市场分析 |
第一节 目标市场选择 |
一、市场重要性分析 |
二、市场复杂度及市场可利用度分析 |
第二节 法国市场分析 |
一、法国家用吸尘器行业发展情况 |
二、法国家用吸尘器销售渠道分析 |
三、法国家用吸尘器市场竞争状况 |
四、法国家用吸尘器市场发展预测 |
第三节 M公司法国市场现状及竞争环境分析 |
一、M公司法国市场现状 |
二、M公司法国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
三、M公司在法国市场的SWOT分析 |
四、M公司在法国市场的营销困难点分析 |
第六章 法国市场营销策略制定 |
第一节 产品策略 |
一、产品策略分析 |
二、产品策略建议 |
第二节 价格策略 |
一、价格策略分析 |
二、价格策略建议 |
第三节 渠道策略 |
一、M公司在法国市场的渠道分析 |
二、M公司在法国市场的渠道策略 |
第四节 促销策略 |
一、终端策略 |
二、品牌影响力建设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中国产业竞争力相关研究 |
1.2.2 中美贸易摩擦动因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分析逻辑与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制造业竞争力与国际贸易摩擦:理论逻辑 |
2.1 概念界定及本研究指向 |
2.1.1 制造业竞争力 |
2.1.2 贸易摩擦 |
2.2 制造业竞争力与贸易摩擦形成 |
2.2.1 制造业竞争力、国家利益与贸易摩擦 |
2.2.2 国家利益、国家干预与贸易摩擦 |
2.2.3 制造业竞争力引发贸易摩擦的机制和逻辑 |
2.3 制造业竞争力与贸易摩擦升级 |
2.3.1 制造业竞争力相对变化与比较优势演化 |
2.3.2 比较优势演化、产业结构调整与摩擦升级 |
2.3.3 制造业竞争力导致贸易摩擦激化的动态过程 |
2.4 小结 |
第3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与中美贸易摩擦的历史回顾 |
3.1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对外贸易中的反映 |
3.1.1 产出结构动态变化与竞争力变迁 |
3.1.2 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反映的制造业竞争力变化 |
3.1.3 竞争力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与描述 |
3.2 美国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与制造业相对竞争力演化 |
3.2.1 美国制造业规模、结构及支柱产业 |
3.2.2 美国对外贸易发展及其结构意义 |
3.2.3 制造业相对竞争力变动的实证分析与描述 |
3.3 中美贸易摩擦发展历程的时间与行业特征 |
3.3.1 2001 年-2008 年:以纺织、机电、化工等产品为主的贸易摩擦 |
3.3.2 2009 年-2016 年:贸易摩擦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蔓延升级 |
3.3.3 2017 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的规模、层级和烈度发生新变化 |
3.3.4 中美贸易摩擦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高具有时间相关性 |
3.4 小结 |
第4章 制造业竞争力变化引致中美贸易摩擦的逻辑和条件 |
4.1 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乃至激化的基本逻辑和条件 |
4.1.1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贸易摩擦 |
4.1.2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贸易摩擦 |
4.1.3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高引发中美行业贸易摩擦的基本逻辑和条件 |
4.2 特朗普政府贸易战的经济根源与美方逻辑 |
4.2.1 “中国制造2025”在美国引发对抗性贸易政策反应 |
4.2.2 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是贸易战爆发的经济根源 |
4.2.3 中国快速崛起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构成挑战 |
4.3 小结 |
第5章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冲击 |
5.1 新兴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5.1.1 产业竞争力来源与影响因素识别 |
5.1.2 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驱动因素分析 |
5.2 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所受影响分析 |
5.2.1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
5.2.2 华为公司成长历程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1.1 主要结论 |
6.1.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2 中国应对建议 |
6.2.1 中美贸易战前景简析 |
6.2.2 中国应对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达志基因设备有限公司成本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达志基因设备有限公司成本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达志基因概况 |
2.1.1 行业概况 |
2.1.2 公司介绍 |
2.1.3 主要技术介绍 |
2.1.4 五力分析 |
2.2 达志基因成本控制现状 |
2.2.1 外部价值链成本控制现况 |
2.2.2 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现况 |
2.3 达志基因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
2.3.1 研发阶段成本控制不足 |
2.3.2 生产成本控制问题 |
2.3.3 供应链管理问题 |
第3章 达志基因设备有限公司成本控制优化方案制定 |
3.1 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
3.1.1 优化的目标 |
3.1.2 优化的原则 |
3.2 研发阶段成本优化方案 |
3.2.1 优化需求制定和协同工作控制研发周期 |
3.2.2 将量产工艺设计纳入产品研发 |
3.2.3 应用产品研发投入优化 |
3.3 生产成本控制优化方案 |
3.3.1 优化生产成本核算 |
3.3.2 提高生产效率 |
3.4 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 |
3.4.1 物料管理信息化 |
3.4.2 回收销售低饱和度仪器 |
3.4.3 供应链上下游建立信息互通机制 |
第4章 达志基因设备有限公司成本控制优化方案实施及保障措施 |
4.1 成本控制优化方案实施步骤 |
4.1.1 预算管理控制研发费用 |
4.1.2 按产品运作流程落实部门职责 |
4.1.3 供应链上下游合作建设 |
4.1.4 信息化实时数据管理 |
4.2 保障措施 |
4.2.1 人力资源保障 |
4.2.2 组织保障 |
4.2.3 制度保障 |
4.3 优化方案成效预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研究 ——以W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案例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
1.2.2 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
1.2.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案例分析相关理论 |
2.1.2 相关概念界定 |
2.1.3 股权激励模式 |
2.1.4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意义 |
2.1.5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风险 |
2.1.6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的影响因素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3 文献综合评述 |
3 案例介绍 |
3.1 案例背景 |
3.1.1 打印行业简介 |
3.1.2 打印耗材芯片行业简介 |
3.1.3 行业商业模式 |
3.1.4 市场容量和成长性 |
3.1.5 行业面临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 |
3.2 我国股权激励实施现状 |
3.2.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现状 |
3.2.2 我国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现状 |
3.3 W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情况简介 |
3.3.1 W公司发展历程及股权激励背景简介 |
3.3.2 W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4 案例分析 |
4.1 W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 |
4.1.1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原则及目的 |
4.1.2 股权激励方案具体要素设计 |
4.2 W公司和Apex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对比分析 |
4.2.1 激励对象的设计对比分析 |
4.2.2 激励方式的设计对比分析 |
4.2.3 股权来源设计对比分析 |
4.2.4 激励数量设计对比分析 |
4.2.5 行权定价设计对比分析 |
4.2.6 行权条件设计对比分析 |
4.2.7 退出机制设计对比分析 |
4.3 W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 |
4.3.1 W公司基于财务指标的股权激励实施效果 |
4.3.2 W公司基于非财务指标的股权激励实施效果 |
4.3.3 W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总结 |
4.4 W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调整建议 |
4.4.1 关于激励对象的调整建议 |
4.4.2 关于行权条件的调整建议 |
4.4.3 关于退出机制的调整建议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论文的局限性 |
5.3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操作借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通用耗材突破技术壁垒(论文参考文献)
- [1]S公司血透设备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刘玺.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成型机理及实验研究[D]. 张慧.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3]威高集团高值医用耗材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刘青. 山东大学, 2020(05)
- [4]艾派克跨国并购美国利盟的动因和绩效分析[D]. 胡清滢.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5]艾派克并购Lexmark动因及绩效分析[D]. 张晓萍.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W医疗器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隗亚男. 山东大学, 2019(03)
- [7]M公司地面清洁器法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程艳. 厦门大学, 2019(12)
- [8]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中美贸易摩擦研究[D]. 那振芳. 辽宁大学, 2019(05)
- [9]达志基因设备有限公司成本控制优化研究[D]. 梁惠卿. 湖南大学, 2019(07)
- [10]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研究 ——以W公司为例[D]. 毛亚男. 暨南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