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评价新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杨成龙[1](2021)在《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文中认为高校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石,是有效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既是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初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概念,提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应包括正确的目标价值、组织建设质量、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制度建设质量、考核评价质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基层党建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系统考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论文阐明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论述高校基层党建五个方面的目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学校治理、团结动员师生、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出高校基层党建三大价值取向,即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阐述基层党建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在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论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进行历史考察,分析上海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的经验和历史启示。同时对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高校基层党建取得的五个方面的成绩,分析院(系)党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及基层党建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六个方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
计美玲[2](2020)在《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查找文献、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具体探讨了依兰县对党风廉政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党风廉政工作方法的规范性和创新性较差、廉政文化建设有待完善、党风廉政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干部队伍有待强化、执纪审查综合效应尚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并从基于现行责任制的党风廉政建设主题的独立性缺失,基于重视程度不够的党风廉政工作执行力差,党风廉政推进机制的具体化、绩效化建设落后,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人才队伍较为滞后,党风廉政建设中各部门工作的衔接性不足等方面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阐述。进而从强化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建立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健全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的绩效管理制度、推进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为优化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张阳[3](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纪律是党的生命线。“纪律建设”这一概念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掌握管党治党的阶段性规律,在继承建党以来执政党建设成功经验、借鉴西方政党治理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加强和创新党的建设的重大成果,也是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建设。严明的纪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始终是我党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约束党组织和党员的一种行为规范,始终是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方式,在规范权力运行、提升治党能力水平等方面发挥独特的功能作用。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使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发生深刻变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执政党自身治理也提出更高要求,以往的纪律建设已经很难全面系统的适应和满足新时期党的建设发展需求,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命题由此而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是积极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自身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尝试与实践探索,已经成为党建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紧迫性、前沿性研究课题。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系统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等方法,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建设为研究对象,阐释和分析了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建设的基本理论、历史进程、运行机制、发展成效、存在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完善纪律建设的可行之法,力求建构科学合理的纪律建设体系,发挥其在规范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行为活动、提升从严管党治党水平等方面的功效和作用。具体来说,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纪律建设这一问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等。为论文的进一步研究分析奠定基础。第二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理论概述。这一部分首先从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概念解析着手,分别对纪律、党的纪律、党的纪律建设进行界定。其次,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体系结构进行探讨,指出党的纪律的体系由内容体系和制度体系两部分构成。接着,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重要意义,即严明党的纪律是适应党的执政环境的必然选择、是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巩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党纪支撑。最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西方国家关于政党建设的相关理论三个层面系统阐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为探寻完善纪律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章为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进程。这一部分主要对党的纪律建设的发展脉络做系统梳理,结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纪律建设的具体情况,将历史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与探索时期的曲折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入发展阶段。为进一步导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研究内容做好铺垫。第四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目标、原则及运行机制。这一部分首先从治党、管权、治吏三个方面明确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主要目标。其次,从坚持标本兼治原则、以点带面原则、一切从严原则三个方面明确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基本原则。最后,介绍了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教育引导机制、制度约束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执行落实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这是本文的重难点。第五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现实评价。这一部分首先从党员纪律意识、党的纪律体系、党的纪律实践等方面概括了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建设的主要成效。其次,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纪律建设取得显着成效的基本经验。接着,从严管与厚爱相结合、高标准与守底线相统一、破“旧”与立“新”相促进三个方面概述了十八大之后纪律建设的基本特征。最后,从党员干部主体作用、纪律体系、纪律落实与执行、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机制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纪律建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第六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完善路径。这部分从纪律建设存在的不足出发,结合有益经验与基本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纪律建设的四点意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纪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动纪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提升党的纪律的执行力,完善纪律监督机制。
谢鹏[4](2020)在《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度形塑个人,人是制度的产物。根据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是了解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的关键,也是建构社会主义特色政治学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制度变迁理论则认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共同构成了“制度集成”。这种“制度集成”倒映在基层社会,一方面是文本式的正式制度的规范和制约,另一方面是传统社会残留的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侵染。然而,基层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有着自身的“情境”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层干部既是制度体系中的个人,深受政策法规条例等正式制度的规约,也是制度文化中的个人,深受“官本位”“乡土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基层干部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要素,但作为“情境理性人”,有着追逐个体理性、寻求机会成本的目的和需求。加之,压力型体制的现实存在,势必会产生高度的挤压状态,基层干部很可能不堪重负,担当作为动力不足。因此,亟待进行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修复完善制度体系中的不合理成分,解除基层干部的制度和“情境”困扰。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制度变迁理论,聚焦“制度”这一变迁因素,全面梳理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提炼基层干部人事工作的现实困境,力图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历经近百年,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干部工作实践经验,其制度体系建设既是传统吏治思想的扬弃,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成。但是,当前现行的制度安排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从中央到省市县(区)一以贯之的现行的正式制度存在政策体系供给不足的困扰,制度缺位有待完善、制度衔接有待加强、制度理念有待提升;基层社会“情境”之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存有的短缺和失衡,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干部工作的开展、作用的发挥;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存在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等问题,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存在路径依赖,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造成了观念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滞后于社会转型步伐造成了体制障碍,党委及其组织部门错位、缺位的现象客观存在造成了组织行为障碍,缺乏科学论证、分析研判、吐故纳新等保障机制造成了机制障碍。因此,必须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应然路径,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自有其价值取向。总体设想重在“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选拔任用重在提高精准度,教育培养重在提升能力素质,管理监督重在严格执纪监督,激励约束重在促进担当作为。
荣震[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腐败治理,围绕着如何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搞好反腐倡廉建设的中心问题,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腐败治理道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腐败治理体制。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腐败治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经验,把握新时代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新任务新要求,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为研究对象,以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为理论基础,构建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该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纵向历时分析和横向要素分析两个维度。以理论分析框架为依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演变历程。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历程划分为1978年至1992年的恢复重建阶段、1992年至2002年的适应性改革阶段、2002年至2012年的深化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的全面协同深化改革阶段。每一个历时时期内的分析则以横向要素为依托,从制度环境、制度需求、制度供给三个展开论述。其中,制度环境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环境,制度需求主要是从腐败形势对腐败治理体制提出的治理任务角度切入,而制度供给则包括腐败治理指导思想、组织体系和具体制度规范供给三个内容展开论述。历史演进分析之后,综合运用制度分析范式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历程进行理论透视,从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整体趋势、动因分析、行动者分析、变迁模式和路径依赖五个逻辑线条探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内在逻辑。在进行透彻的历时演变分析和变迁逻辑分析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特征、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最后,从战略、策略和基本着力点三个层面提出了新时代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基本路径。具体而言,文章共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构建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在阐释腐败、腐败治理、体制与机制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明确界定腐败治理体制的基本内涵、基本功能与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模式。然后,基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三个理论流派主要理论支撑点构建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包括横向历时性分析维度和纵向要素性分析维度两个组成部分。第二章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十八大迈入新时代四个党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为腐败治理体制变迁历史演进划分阶段,结合官方腐败治理体制改革表述话语体系及学术界现有研究的阶段和命名划分,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历程划分为1978年至1992年的恢复重建阶段、1992年至2002年的适应性改革阶段、2002年至2012年的深化改革阶段、2012年至今的全面协同深化改革阶段。对每个阶段内腐败治理的政治生态环境、腐败形势、腐败治理体制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主要基于制度分析理论范式对腐败治理体制变迁进行理论透视,从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整体趋势、动因分析、行动者分析、变迁模式和路径依赖五个逻辑线条探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内在逻辑。第四章是基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的变迁历程和变迁内在逻辑,对我国腐败治理体制的基本经验、主要特征和存在问题总结与分析;第五章则是在上述四章的基础上,从战略、策略和基本着力点提出新时代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发展与完善的基本路径。
董蕾[6](2019)在《政治生态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大任务。党的廉政建设作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涵养正气充盈、政治清明政治生态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任务。因此,以政治生态为视角研究分析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新的党内政治生态背景下党的廉政建设的新动向新任务,进一步拓宽党的廉政建设的研究视野;有利于深入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廉政建设的特点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廉政建设体系建构以及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借鉴政治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聚焦党的廉政建设为研究对象和重点,设计了涵盖理论缘起、历史总结、内容架构、问题揭示、原因分析、路径选择在内的政治生态视域下党的廉政建设的研究框架。阐述了党的廉政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借鉴,厘清了政治生态与党的廉政建设的内在关联;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党内政治生态的变化而不断调试党的廉政建设举措,提炼出党的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聚焦于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的新变化,党的廉政建设呈现出风清气正的新格局;在党的廉政建设“四位一体”基本逻辑架构下,逐一剖析党的廉政建设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多维诱因,有效推动各核心要素不断优化、协调有序,进而提出党的廉政建设的优化对策。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背景下,政治生态与党的廉政建设具有内在关联,深入推进党的廉政建设有利于营造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有利于推动党的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二者在目标、主体、内容、形式等方面具有彰显人民性、突出政治性、强调内生性、注重制度化的内在契合,统一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为党治国理政营造清正廉明的执政环境。借助政治生态理性分析工具,建构了包含主体责任、权力监督、廉政制度、廉政文化“四位一体”的廉政建设结构体系,各核心要素有机联系,发挥自己独有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党的廉政建设的整体效能。以党的廉政建设“四位一体”结构体系为主线,以政治生态的视角探寻廉政建设在新时代条件下由谁来建设、建设什么、怎样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增强党对廉政建设的全面领导以强化廉政主体功能,完善权力监督体系以规范权力运行,构建廉政制度保障体系以优化廉政制度协同效能,厚植清正廉洁的文化土壤以营造良好文化生态等方面提出优化党的廉政建设的四大对策。
陶冶华[7](2019)在《基于公共价值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腐败绩效评估是腐败治理变革进程中探索出来的制度创新形式,引入公众参与的廉政社会评价是反腐败绩效评估重要的社会参与手段,构建基于公共价值的廉政社会评价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公共价值视角出发,研究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公共价值实现过程,并基于公共价值理念构建廉政社会评价模式。PV-GPG理论认为政府绩效的生成沿着价值建构、组织管理和协同领导系统的路径发展。政府绩效评价需要实现公共价值,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出发点在于发挥群众路线的正风反腐功能,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实现公共利益。基于该理论模型,运用多个案研究手法对A市、B区和C省廉政社会评价实践进行叙事性解释和价值分析,研究发现:实践中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基本实现了满足集体偏好、参与、回应、公正和稳定性的多元公共价值,拓展了公众“反腐获得感”价值实现路径。在价值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公共价值的廉政社会评价模式,并提出可通过重新审视政府绩效内涵、拓宽绩效沟通渠道、推进绩效评价的制度化实施及提高公众参与能力等适用策略来完善该项工作,进一步实现多元的公共价值。
丁奇[8](2019)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廉政文化作为具有特定属性的文化,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价值就在于它能满足现实的人的某种需要,但由于主体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而廉政文化的价值也可以从不同方面呈现出来,如物质价值、精神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等。廉政文化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为为民、务实、清廉,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是一项系统性工作,牵涉到方方面面,因此需要长效机制保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对廉政文化建设常抓不懈,尤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整体布局中切实加强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体系。第一部分:分别以“绪论”和“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为题,论文首先对学术界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进行了述评,并对廉政文化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包括对廉政文化、廉洁文化、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内涵的界定和关系的分析。此外,梳理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廉政文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进一步研究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以“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题,论文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阐述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价值理念初步树立,制度保障逐渐完善,建设载体更为多样化,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随之探讨了当下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当前廉政文化建设困境与成因,提出了今后廉政文化建设努力的方向。第三部分:以“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为题。这一部分主要结合了我们党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从五个方面提出对策:一是培育廉政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理念;二是构建科学规范的廉政文化教育机制;三是优化廉政文化建设的政治生态;四是用廉洁家风涵养廉政文化建设;五是构建廉政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
宋维克[9](2019)在《职能转变背景下的我国基层政府廉政建设研究 ——以上海自贸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加强廉政建设,惩治腐败,一直是我们党的现实问题和重点研究课题。进入21世纪,我们党面临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同时肩负带领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也十分艰巨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尤其是腐败问题引起的信任危机,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一个廉洁、高效、负责、阳光的政府,这就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党的廉政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基层政府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础,直接服务于基层群众,直接面对群众,是连接国家和人民的桥梁纽带。因此,研究基层政府廉政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抓好基层廉政建设,才能把反腐败工作更好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预防和控制腐败源头,使腐败现象越来越少,甚至灭绝。本文通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改革的的大背景下,廉政建设成为了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廉政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对腐败产生的原因和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得出了政府职能转变能够减少腐败,廉政建设能够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结论。笔者选取上海自贸区作为基层廉政建设的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查阅文献、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基层廉政建设进行深入研究,简要叙述廉政建设、政府职能、委托代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由于社会发展和实际情况变化,我国政府职能不断优化调整,为了适应新变化,廉政建设也应与时俱进。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我国廉政建设在思想理论、查处腐败案件、党风政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理想信念淡化、四风问题突出、权力缺乏制约等问题。上海自贸区作为我国促进外贸和投资自由化的基层实验区,在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通过廉政宣传教育、出台规章制度、加强案件查处,基本建立起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机制,遏制了腐败的趋势。通过推行负面权力清单、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立“廉政之窗”,采取事中事后监管体制、开展电子政务、商事登记改革等方式多渠道提高政府廉政水平。总结自贸区取得的经验,廉政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实质性合作,形成一定的体制机制,要结合实际和职能转变的需求,并充分利各种监督手段。另外,我们也应看到上海自贸区廉政建设在责任考核机制、日常监督、处理措施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对照国内外廉政建设取得的经验和启示,廉洁程度高的国家,往往在廉政文化建设、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廉政监督机制完善等方面花了大量的力气,都走出了一条既有特色又有共通性的廉政建设道路。综合国内外廉政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上海自贸区所做的有益尝试,在职能转变的背景下,笔者提出我国基层政府应该完善考核制度、坚强监督机制、从严治党治政、强化整体管理和细化环节处理的建议,从而不断提高政府廉政建设水平的措施,达到廉政建设既定目标。
邓苗[10](2017)在《南宁海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制度保证,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反腐败,把端正党风和加强廉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下决心抓出成效”。党的十五大开始,“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个术语被广泛应用。党风廉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的端正党风、端正政风的战略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党委负主体责任,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主体责任涵括内容,凸显了从仅规定“领导责任”到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从只承担“领导责任”到承担率先垂范的“表率责任”等系列转变,也标志着管党治党进入全面从严新阶段。近年来,南宁海关始终围绕党中央制定的关于反腐倡廉的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和推进党风廉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分析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制度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梳理学习有关绩效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文献,在系统分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南宁海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制度的现状分析,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探索,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结合绩效考核理论提出优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制度的建议。
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评价新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评价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
(一)主要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阐释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
一、基层党建的内涵 |
二、高校基层党建的内涵 |
三、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内容 |
一、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与价值 |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
三、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 |
四、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 |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 |
六、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在逻辑 |
七、影响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层党建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二、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一、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 |
二、邓小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三、江泽民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四、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一、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
二、创新组织形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
三、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
四、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 |
五、严肃党内生活,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
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 |
七、加强党员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基层党建的特征、目标、价值与导向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 |
一、紧迫性——基于对农村、企业基层党建的比较分析 |
二、艰巨性——基于高校承担的特殊使命 |
三、复杂性——基于在职教师、学生、退休教师三类人员比较分析 |
四、创新性——基于对基层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 |
一、宣传党的主张的战斗堡垒 |
二、贯彻党的决定的战斗堡垒 |
三、领导学校治理的战斗堡垒 |
四、团结动员师生的战斗堡垒 |
五、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
第三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价值取向 |
一、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二、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
三、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
第四节 基层党建的导向 |
一、坚持目标导向 |
二、坚持问题导向 |
三、坚持结果导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历史考察(1949-2012) |
第一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建设(1949-1956) |
一、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积极建党 |
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与党员发展 |
第二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快速发展(1956-1966年) |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快速发展 |
二、注重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与“左倾错误”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与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瘫痪(1966-1976) |
一、基层党组织受到极大冲击,基本瘫痪 |
二、知识份子沦为“臭老九”,党员发展缓慢 |
第四节: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1976-1989) |
一、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
二、拨乱反正与积极发展党员 |
第五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1989—2012) |
一、“八九”动乱与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 |
二、“八九”动乱反思与党员快速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 |
一、实施高校党建重点任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增强 |
二、注重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
三、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升 |
四、从严要求,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层层落实 |
五、加大支持,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日趋增强 |
第二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问题分析 |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
二、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四、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五、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六、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的路径 |
第一节 提升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加强院(系)党组织班子建设 |
二、增强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 |
三、提升院(系)党组织组织力 |
四、健全院(系)党组织党建责任考核评价机制 |
五、强化院(系)党组织的支撑保障 |
第二节 提升基层党支部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优化党支部设置 |
二、选优建强党支部班子 |
三、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 |
四、提升党支部组织力 |
五、健全党支部考核、保障体系 |
第三节 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完善配套政策,做好顶层设计 |
二、明确职业标准,加强队伍选聘 |
三、着力选优配强,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
四、强化培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能力 |
五、完善考核激励,激发队伍活力 |
第四节 提升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提升发展党员质量 |
二、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量 |
第五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制度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度 |
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 |
三、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督查制度 |
四、健全党建投入和队伍保障制度 |
第六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健全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制度 |
二、充实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 |
三、完善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指标 |
四、优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与程序 |
五、强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的内涵 |
一、评价目标 |
二、评价内容 |
三、评价指标 |
四、评价方法 |
五、评价主体 |
六、评价结果运用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二、党支部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第三节 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第四节 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二、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三、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激励制度质量评价 |
第五节 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质量及指标 |
二、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内容质量及指标 |
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质量及指标 |
四、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的质量及指标 |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质量及指标 |
附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2)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县级党风廉政建设概述 |
第一节 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党风建设的内涵 |
二、廉政建设的内涵 |
三、党风建设与廉政建设的关系 |
第二节 我国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成效 |
一、我国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历程 |
二、我国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效 |
第三节 县级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与重要性 |
一、县级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 |
二、县级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 |
二、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方式与成效 |
第二节 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对党风廉政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 |
二、党风廉政工作方法的规范性和创新性较差 |
三、廉政文化建设有待完善 |
四、党风廉政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干部队伍有待强化 |
五、执纪审查综合效应尚未充分发挥 |
第三节 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基于现行责任制的党风廉政建设主题的独立性缺失 |
二、基于重视程度不够的党风廉政工作执行力差 |
三、党风廉政推进机制的具体化、绩效化建设落后 |
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人才队伍较为滞后 |
五、党风廉政建设中各部门工作的衔接性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完善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强化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的目标责任制 |
一、明确依兰县党风廉政的工作目标 |
二、细化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分工 |
三、完善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的追责机制 |
第二节 建立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的标准化工作流程 |
一、细化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流程 |
二、健全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的任务清单 |
三、建立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的网络服务平台 |
第三节 健全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的绩效管理制度 |
一、将党风廉政考核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
二、加强对绩效考核工作的有序组织 |
三、完善与绩效考核结果相挂钩的激励机制 |
第四节 推进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的人才队伍建设 |
一、坚持选人用人“德才兼备”的双重标准 |
二、完善专业人才的晋升机制 |
三、加强对专职人员的日常培训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问题调查问卷 |
致谢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及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理论概述 |
2.1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概念解析 |
2.1.1 纪律 |
2.1.2 党的纪律 |
2.1.3 党的纪律建设 |
2.2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体系结构 |
2.2.1 党的纪律的内容体系 |
2.2.2 党的纪律的制度体系 |
2.3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重要意义 |
2.3.1 严明党的纪律是适应党的执政环境的必然选择 |
2.3.2 严明党的纪律是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的重要保障 |
2.3.3 严明党的纪律有利于巩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
2.3.4 严明党的纪律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党纪支撑 |
2.4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 |
2.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思想 |
2.4.2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 |
2.4.3 西方国家关于政党建设的相关理论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进程 |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发展阶段 |
3.1.1 初步规范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
3.1.2 明确提出并初步践行党的政治纪律 |
3.1.3 明晰完善纪律执行主体与执行程序 |
3.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与探索时期的曲折发展阶段 |
3.2.1 加强党员干部纪律教育 |
3.2.2 设立专门纪律执行机构 |
3.2.3 建立健全党内规章制度 |
3.3 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入发展阶段 |
3.3.1 注重“关键少数”的纪律约束 |
3.3.2 不断加强纪律检查监督工作 |
3.3.3 实现纪律建设制度化民主化 |
3.3.4 纪律处分体系初步形成 |
第4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目标、原则及运行机制 |
4.1 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主要目标 |
4.1.1 加强自身建设推进从严治党 |
4.1.2 严明党规党纪反对特权现象 |
4.1.3 坚持从严治吏优化干部队伍 |
4.2 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基本原则 |
4.2.1 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标本兼治原则 |
4.2.2 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坚持以点带面原则 |
4.2.3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一切从严原则 |
4.3 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运行机制 |
4.3.1 构建教育引导机制 |
4.3.2 构建制度约束机制 |
4.3.3 构建监督管理机制 |
4.3.4 构建执行落实机制 |
4.3.5 构建绩效评价机制 |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现实评价 |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主要成效 |
5.1.1 新时代党员纪律意识不断提升 |
5.1.2 新时代党的纪律体系不断完善 |
5.1.3 新时代党的纪律实践成效显着 |
5.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 |
5.2.1 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推动党的纪律发展 |
5.2.2 以从严执纪为支撑增强党的纪律威力 |
5.2.3 坚持以上率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
5.2.4 注重党纪与国法之间的协调统一 |
5.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基本特征 |
5.3.1 严管与厚爱相结合 |
5.3.2 高标准与守底线相统一 |
5.3.3 破“旧”与立“新”相促进 |
5.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存在的不足 |
5.4.1 党员干部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
5.4.2 纪律体系仍需与时俱进调整 |
5.4.3 纪律落实与执行力度不到位 |
5.4.4 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完善路径 |
6.1 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纪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
6.1.1 完善权利保障机制 |
6.1.2 推进教育培训机制 |
6.1.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
6.2 推动纪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
6.2.1 增强各项纪律之间的衔接匹配 |
6.2.2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的修订完善 |
6.2.3 促进党纪国法之间的衔接协同 |
6.3 提升党的纪律的执行力 |
6.3.1 优化纪律问责机制 |
6.3.2 完善纪律惩戒机制 |
6.3.3 培育先进纪律文化 |
6.4 完善纪律监督机制 |
6.4.1 加强对纪律执行的督查力度 |
6.4.2 推进纪律监督机制法治化建设 |
6.4.3 充分发挥基层纪检监督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致谢 |
(4)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二、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节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和问题与不足 |
一、论文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所遇问题 |
四、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干部 |
二、基层干部 |
三、干部人事制度 |
第二节 理论依据及主体框架 |
一、宏观层面: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 |
二、微观和中观层面:制度变迁理论 |
三、搭建理论依据与主体架构的桥梁 |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基层治理与干部行为模式 |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下的基层治理结构 |
一、基层权威结构的历时嬗变 |
二、基层社会规则及其运行逻辑 |
三、基层政权结构与治理形态 |
第二节 基层干部的行为动机及其模式 |
一、关于人性的三种理论假设 |
二、“情境理性”:基层干部的人性假设 |
第三节 压力型体制与干部行为逻辑 |
一、数量化的任务分解机制 |
二、指标化的责任考评体制 |
第三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吏治思想及其扬弃 |
一、尊重人才,选贤任能 |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
三、注重基层,历练培养 |
四、加强考核,严格监管 |
五、廉洁奉公,节操自爱 |
第二节 制度建设的探索历程 |
一、初创阶段:解放思想,破旧立新 |
二、探索阶段:打牢基础,破冰前行 |
三、改革阶段:积极探索,深化前行 |
四、“新时代”:建章立制,全面发展 |
第三节 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
二、秉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
三、强化理论武装和基层历练 |
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 |
第四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正式制度下政策体系供给不足 |
一、制度缺位有待完善 |
二、制度衔接有待加强 |
三、制度理念有待提升 |
第二节 社会“情境”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失衡 |
一、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 |
二、“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 |
三、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 |
四、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 |
第三节 制度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 |
一、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 |
二、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 |
三、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 |
四、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 |
第四节 制度改革存在路径依赖 |
一、观念障碍: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 |
二、体制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迟滞” |
三、组织行为障碍:党委及组织部门错位缺位 |
四、机制障碍:缺乏吐故纳新的保障机制 |
第五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索 |
第一节 总体设想:“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 |
一、涵盖选育管用四个方面 |
二、“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是关键 |
三、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是目标任务 |
第二节 选拔任用:提高精准度 |
一、考实政治素质,注重群众公论 |
二、完善考核评价,加强实绩考量 |
三、开展谈心谈话,强化分析研判 |
四、细化完善机制,健全过程保障 |
第三节 教育培养:提升能力素质 |
一、分层分类分级推进培训 |
二、完善学习培养系统方案 |
三、强化基层一线实践历练 |
第四节 管理监督:严格执纪监督 |
一、严格遵守监管原则 |
二、细化层级管理规定 |
三、实施立体监管制度 |
四、完善宽严相济体系 |
五、正确处理各项关系 |
第五节 激励约束:促进担当作为 |
一、健全考核激励制度 |
二、推进职务职级并行 |
三、完善身心关爱机制 |
结语:通往现代干部人事管理之路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三、研究内容 |
(一)研究内容 |
(二)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路径 |
第一章 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相关概念阐释 |
(一)腐败 |
(二)腐败治理 |
(三)体制与机制 |
二、腐败治理体制的基本内涵 |
(一)腐败治理体制的界定 |
(二)腐败治理体制的价值及功能 |
(三)腐败治理体制的基本典型 |
三、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构建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腐败治理的思想 |
(二)制度变迁理论 |
(三)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历程 |
一、腐败治理体制的恢复重建时期(1978-1992) |
(一)腐败治理体制恢复重建的制度环境 |
(二)腐败形势:私利的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蔓延 |
(三)腐败治理体制的恢复重建 |
二、腐败治理体制的适应性变革时期(1992-2002) |
(一)腐败治理体制适应性变革的制度环境 |
(二)腐败形势:权力寻租、资金密集型领域的多样化腐败 |
(三)腐败治理体制的适应性变革 |
三、腐败治理体制的深化改革时期(2002-2012) |
(一)腐败治理体制深化改革时期的制度环境 |
(二)腐败形势:从争夺经济利益到争夺政治权力 |
(三)腐败治理体制的深化改革 |
四、腐败治理体制的全面协同深化改革时期(2012—今) |
(一)腐败治理全面协同深化改革的制度环境 |
(二)腐败形势:高层化、群体化、家族化、多元化 |
(三)腐败治理体制的全面协同深化改革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逻辑 |
一、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整体趋势 |
(一)从治标主导到标本兼治的腐败治理战略取向 |
(二)从权力反腐、制度反腐到系统反腐的核心理念 |
(三)从反黑色腐败到全方位反腐的腐败治理行动策略 |
二、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动力机制 |
(一)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外生因素 |
(二)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内生因素 |
三、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行动主体 |
(一)党、政、司法机关为主的专门腐败治理机构 |
(二)人大和政协等监督机构 |
(三)社会参与主体 |
四、腐败治理体制变迁方式分析 |
(一)供给强制性腐败治理体制变迁 |
(二)需求诱致性腐败治理体制变迁 |
五、腐败治理体制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分析 |
(一)权力结构不均衡的路径依赖 |
(二)腐败治理手段的路径依赖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特征、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主要特征 |
(一)中国共产党高度反腐自觉的变迁底色 |
(二)腐败治理制度体系建构与完善的变迁核心 |
(三)兼具时代性与历史传承性的变迁历程 |
(四)党纪国法互联互通的变迁协同 |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基本经验 |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正确政治方向 |
(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推动腐败治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
(三)明确核心理念,锁定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价值导向和目标定位 |
(四)与中国政治发展环境相适应,保证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的时代回应性 |
(五)寓腐败治理于制度建设之中,促进腐败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 |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腐败治理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
三、改革开放以来腐败治理体制变迁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腐败治理的认识存在误区 |
(二)腐败治理机构职能协同不足 |
(三)腐败治理制度规范有待完善 |
(四)腐败治理体制的社会参与不足 |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现代化治理理念不牢固 |
(二)体制自主性困境的制约 |
(三)腐败治理体系不完整 |
(四)腐败治理能力总体偏弱且不平衡 |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 |
一、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战略分析 |
(一)坚持以政党为中心的反腐逻辑支点 |
(二)坚持法治思维为主导的反腐价值理念 |
(三)坚持多元主体协同的反腐行为取向 |
二、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策略分析 |
(一)强化反腐倡廉思想教育 |
(二)推进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 |
(三)促进腐败治理的社会参与 |
(四)加强腐败治理的国际合作 |
三、新时代我国腐败治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基本着力点 |
(一)强化腐败治理主体责任 |
(二)强化反腐制度落实 |
(三)创新廉政教育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
(6)政治生态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阐释 |
1.4.1 政治生态 |
1.4.2 廉政建设 |
2 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理论概述 |
2.1 党的廉政建设理论基础及借鉴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廉政学说 |
2.1.2 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思想 |
2.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 |
2.1.4 国外廉政思想的理论借鉴 |
2.2 政治生态与廉政建设的内在逻辑 |
2.2.1 深入推进党的廉政建设有利于营造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 |
2.2.2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有利于推动党的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
2.2.3 涵养政治生态与党的廉政建设统一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 |
2.3 党的廉政建设的战略价值 |
2.3.1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本质要求 |
2.3.2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 |
2.3.3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迫切需要 |
3 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历史演进 |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廉政建设的选择和设计 |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生态 |
3.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廉政建设主要内容及成效 |
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廉政建设的探索和曲折 |
3.2.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政治生态 |
3.2.2 社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廉政建设主要内容及成效 |
3.3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廉政建设的恢复和完善 |
3.3.1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政治生态 |
3.3.2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廉政建设主要内容及成效 |
4 政治生态视域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主要内容及基本经验 |
4.1 新时代党的政治生态新变化 |
4.1.1 党内政治生活的新要求 |
4.1.2 权力规范运行的新挑战 |
4.1.3 制度管党治党的新征程 |
4.1.4 文化强党兴党的新任务 |
4.2 新时代党的廉政建设主要内容 |
4.2.1 主体责任建设 |
4.2.2 权力监督建设 |
4.2.3 廉政制度建设 |
4.2.4 廉政文化建设 |
4.3 新时代党的廉政建设取得成就 |
4.3.1 形成惩治腐败的高压氛围 |
4.3.2 形成常态化廉政制度安排 |
4.3.3 形成廉洁自律的思想自觉 |
4.4 新时代党的廉政建设基本经验 |
4.4.1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原则 |
4.4.2 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政治定位 |
4.4.3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逻辑主线 |
4.4.4 坚持党内政治生态净化的价值指向 |
5 政治生态视域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党的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系统治理存在融合难问题 |
5.1.2 权力监督存在协同效能弱化问题 |
5.1.3 廉政制度存在“高位运行”问题 |
5.1.4 廉政文化共识功能存在发挥受阻问题 |
5.2 党的廉政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
5.2.1 主体责任认知偏差 |
5.2.2 党内政治生活不够规范 |
5.2.3 制度法规权威尚未建立 |
5.2.4 不良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 |
6 政治生态视域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增强党对廉政建设的全面领导以强化廉政主体功能 |
6.1.1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
6.1.2 增强廉政建设主体自觉 |
6.1.3 提升党的廉政治理能力 |
6.2 完善权力监督体系以规范权力运行 |
6.2.1 坚持权力制约与权利保护相结合 |
6.2.2 坚持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
6.2.3 坚持党内监督从严与监督氛围从优相结合 |
6.3 构建廉政制度保障体系以优化廉政制度协同效能 |
6.3.1 完善廉政制度的顶层设计 |
6.3.2 提高廉政制度的协同配合 |
6.3.3 提升廉政制度执行力 |
6.4 厚植清正廉洁的文化土壤以营造良好文化生态 |
6.4.1 坚定理想信念的文化自觉 |
6.4.2 整合廉政文化的价值资源 |
6.4.3 推动廉政文化的思维创新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公共价值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政府绩效评价价值取向”的研究 |
1.2.2 关于“公共价值视角下的政府绩效评价”的研究 |
1.2.3 关于“廉政社会评价”的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创新 |
第2章 公共价值理念下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解释框架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廉政社会评价概念 |
2.1.2 有关公共价值概念的争论 |
2.1.3 公共价值的内涵 |
2.2 基于PV-GPG模型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公共价值分析框架 |
2.2.1 公共价值理念与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契合逻辑 |
2.2.2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公共价值评估标准制定 |
第3章 公共价值理念下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过程分析 |
3.1 案例分析研究设计 |
3.1.1 我国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工作概况 |
3.1.2 案例样本的筛选 |
3.2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生成机制——价值建构过程 |
3.2.1 A市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生成机制 |
3.2.2 B区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生成机制 |
3.2.3 C省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生成机制 |
3.3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实施模式——组织管理过程 |
3.3.1 A市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实施模式 |
3.3.2 B区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实施模式 |
3.3.3 C省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实施模式 |
3.4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结果运用机制——协同领导系统 |
3.4.1 A市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结果运用机制 |
3.4.2 B区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结果运用机制 |
3.4.3 C省地方廉政社会评价的结果运用机制 |
第4章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公共价值性实现效果分析 |
4.1 公共价值性实现效果分析的具体维度 |
4.1.1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评价思路及目标 |
4.1.2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 |
4.1.3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绩效沟通主体及渠道 |
4.1.4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评价数据获取及处理手段 |
4.1.5 地方廉政社会评价实践的评价结果运用方式 |
4.2 实践效果的总结性分析 |
第5章 公共价值理念下廉政社会评价模式构建 |
5.1 基于PDCA循环的“PV”型政府廉政社会评价模型 |
5.1.1 评价制定过程阶段:社会价值的建构 |
5.1.2 评价实施过程阶段:第三方评估的引入与优化 |
5.1.3 评价检查过程阶段:数据处理公正性与系统化的形成 |
5.1.4 评价结果运用阶段:价值冲突的解决与价值重塑 |
5.2 廉政社会评价模型适用策略 |
5.2.1 重塑政府绩效内涵 |
5.2.2 拓宽绩效沟通渠道 |
5.2.3 推进绩效评价的制度化实施 |
5.2.4 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廉政文化及其建设研究综述 |
3.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不足及其可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主要创新点 |
1.研究的重点难点 |
2.研究的创新点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廉政文化 |
2.廉政文化和廉洁文化 |
3.廉政文化和政治文化 |
4.廉政文化和党内政治文化 |
一、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 |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思想 |
1.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历史脉络 |
2.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特征 |
3.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思想启示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廉政文化思想 |
1.马克思、恩格斯廉政文化思想 |
2.列宁廉政文化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廉政文化建设论述 |
1.毛泽东关于廉政文化的重要论述 |
2.邓小平关于廉政文化的重要论述 |
3.江泽民关于廉政文化的重要论述 |
4.胡锦涛关于廉政文化的重要论述 |
二、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
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 |
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
(二)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显着成效 |
1.廉政价值理念初步树立 |
2.廉政文化制度保障逐渐完善 |
3.廉政文化建设载体多样化 |
4.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
(三)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1.一些党员干部个人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缺“钙” |
2.廉政文化建设的受众面比较窄 |
3.廉政文化建设科学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
4.廉政文化建设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 |
(四)当前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
1.转型期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 |
2.“圈子文化”破坏党内政治生态 |
3.社会负面现象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消极作用 |
4.法治文化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三、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
(一)培育廉政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理念 |
1.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
2.加强公民主体理念的培育 |
3.提升公民法治意识观念 |
(二)构建科学规范的廉政文化教育机制 |
1.完善廉政文化教育机制的基本原则 |
2.创新廉政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
3.建立健全廉政文化教育的保障机制 |
(三)优化廉政文化建设的政治生态 |
1.突出强化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
2.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
3.完善党内政治生态监督制约机制 |
4.健全廉政文化建设的执行机制 |
(四)用廉洁家风涵养廉政文化建设 |
1.注重发挥廉洁家风育人领航力 |
2.依托廉洁家风营造廉洁文化氛围 |
3.发挥廉洁党风对廉洁家风育人引领力 |
(五)构建廉政文化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 |
1.廉政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2.廉政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内容和运用 |
3.廉政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新闻报纸类 |
五、外文文献类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9)职能转变背景下的我国基层政府廉政建设研究 ——以上海自贸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案例研究法 |
1.4.2 文献分析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2 基本理念和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廉政建设 |
2.1.2 政府职能 |
2.2 相关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3 职能转变背景下我国政府廉政建设现状 |
3.1 廉政建设背景 |
3.2 我国廉政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
3.3 职能转变对政府廉政建设的新需求 |
4 上海自贸区廉政建设现状及问题 |
4.1 上海自贸区基本情况 |
4.2 上海自贸区廉政建设现状 |
4.3 适应职能转变上海自贸区廉政建设提出的新举措 |
4.3.1 制定负面权力清单,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
4.3.2 建立“廉政之窗”,采取事中、事后监督为重点的综合监管体制 |
4.3.3 开展电子政务,保证政务公开透明化 |
4.3.4 进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封堵权力寻租空间 |
4.3.5 多渠道提高政府廉洁自省能力 |
4.4 上海自贸区廉政建设的成效 |
4.5 上海自贸区廉政建设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
4.5.1 上海自贸区廉政建设取得的经验 |
4.5.2 上海自贸区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
5 国外廉政建设的经验启示 |
5.1 重视廉政文化建设 |
5.2 重视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
5.3 完善内部廉政监督机制 |
6 职能转变背景下我国政府廉政建设的建议 |
6.1 完善检查考核制度 |
6.2 坚强监督机制 |
6.3 打造特色廉政文化 |
6.4 从严治党治政 |
6.5 加强整体管理,细化环节处理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南宁海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廉政责任制考核相关研究 |
1.2.2 海关廉政责任建设相关研究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绩效相关概念的阐述 |
2.1.1 绩效 |
2.1.2 绩效考核 |
2.1.3 政府绩效考核 |
2.2 政府绩效考核的理论 |
2.2.1 公共选择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新公共行政理论 |
2.3 绩效考核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
2.3.1.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内涵 |
2.3.2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形成过程 |
2.3.3 绩效考核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作用 |
第三章 南宁海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现状 |
3.1 基本情况及效果 |
3.1.1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基本情况 |
3.1.2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取得的效果 |
3.2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 |
3.2.1 考评对象 |
3.2.2 考核指标 |
3.2.3 考核内容 |
3.2.4 考核标准 |
3.2.5 量化考评得分 |
3.2.6 综合评定 |
3.3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程序 |
3.3.1 提前告知 |
3.3.2 听取述职 |
3.3.3 民主测评 |
3.3.4 个别谈话 |
3.3.5 查阅资料 |
3.3.6 综合评定 |
3.4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结果运用 |
3.4.1 考评结果反馈机制 |
3.4.2 考评效果发挥机制 |
3.4.3 考评整改落实机制 |
第四章 南宁海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南宁海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存在的问题 |
4.1.1 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
4.1.2 考核方式有待丰富 |
4.1.3 考核结果运用不够 |
4.2 南宁海关党风廉政责任制考评体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4.2.1 缺乏系统理论指导 |
4.2.2 责任主体错位 |
4.2.3 考核机制运转不灵 |
第五章 优化南宁海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建议 |
5.1 优化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的原则 |
5.1.1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 |
5.1.2 内部考核与外部评议相结合 |
5.1.3 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
5.1.4 考核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
5.2 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
5.2.1 考核指标设置 |
5.2.2 考核指标量化处理 |
5.2.3 考核得分汇总 |
5.3 优化完善考评方法 |
5.3.1 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
5.3.2 建立“部门分类法”,突出考核内容与目标个性化 |
5.3.3 考核主体多元化,加强考核主体培训 |
5.4 完善考评结果运用机制 |
5.4.1 重视结果分析,促进履行职责 |
5.4.2 结果公示兑现,建立奖惩机制 |
5.4.3 考核结果建档,提供科学依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评价新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D]. 杨成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2]依兰县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计美玲.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研究[D]. 张阳. 吉林大学, 2020(08)
- [4]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D]. 谢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治理体制变迁研究[D]. 荣震.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7)
- [6]政治生态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研究[D]. 董蕾.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7]基于公共价值的地方廉政社会评价模式研究[D]. 陶冶华. 南昌大学, 2019(02)
- [8]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 丁奇.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19(01)
- [9]职能转变背景下的我国基层政府廉政建设研究 ——以上海自贸区为例[D]. 宋维克.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3)
- [10]南宁海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优化研究[D]. 邓苗. 广西大学, 2017(12)
标签:廉政建设论文; 党风廉政建设论文;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论文; 党的纪律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