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代数》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等代数》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高等代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悦[1](2021)在《加拿大B.C省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革新,各国相继开展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加拿大是位于北美洲的发达国家,包含十个省和三个地区。在教育方面,加拿大由联邦、省、地区三方共同监管加拿大的教育。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简称B.C省)作为加拿大文化大省之一,拥有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系统,关注其基础教育阶段,即1-12年级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有助于把握B.C省数学课程标准现状,总结课程标准修订的一般规律,结合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现状,为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提供一些建议。为此,该研究基于数学教育哲学观念以及泰勒课程原理,借鉴SEC分析范式,采用文献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对加拿大B.C省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进行研究。设置了如下三个研究问题:(1)加拿大B.C省数学课程标准如何?(2)加拿大B.C省数学课程标准体现什么数学教育哲学观念?(3)加拿大B.C省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如何?首先,对于研究问题一采用文献法,从课程标准结构出发,对B.C省数学课程标准每一部分进行详细的介绍。其次,对于研究问题二,从宏观角度出发,采用欧内斯特对于数学教育哲学观念的分类,分别从基本原理和附属原理两个层面,分析B.C省数学课程标准在两个层面共12个要素中的数学教育哲学观念具体体现,进而总结B.C省体现什么数学教育哲学观念。最后,对于研究问题三,基于泰勒课程原理指导,该研究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两大课程编制中的重要环节出发,借鉴SEC分析范式,并构建了课程内容重要主题以及课程组织连续性、顺序性与整合性的评判标准,进而分析加拿大B.C省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情况。通过对加拿大B.C省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B.C省数学课程标准实行1-12年级一贯制课程标准,结构包含前言、课程开发以及支持三个部分;(2)B.C省数学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注重多元文化并提倡灵活教学;(3)B.C省数学课程标准体现了进步教育派和大众教育派数学教育哲学观念;(4)B.C省数学课程标准选择了数、运算、几何概念、消费应用作为课程内容中的重要主题;(5)课程内容组织方面总体较好,其中连续性和顺序性较好,而整合性较差。结合研究结论及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现状,对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提出以下建议:(1)适当增加数、运算主题下的课程内容;(2)将代数主题的引入逐步提前到小学1年级;(3)增加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4)应明确提出民族文化与数学融合的观点;(5)应综合体现多种数学教育哲学观念的优势,避免“单一观念”倾向。

安军[2](2021)在《关于高等代数多项式理论的教学探讨》文中提出本文探讨高等代数多项式理论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师生减缓教与学的压力.

林伟华[3](2019)在《高校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大一学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立德树人”背景下,数学教师教育在肩负知识与技能传授任务的同时,其育人使命更加突显,其中数学情感素养的培育是重要的一环。如何将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落实并推行到教育实践活动中,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和价值,是数学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选取地方师范院校大一数学专业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范式,运用文献资料、德尔菲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基于优势关系的多属性群决策方法、教育实验、个案研究等主要研究方法,探究了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了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调查问卷”,对高校数学师范专业大一新生进行了现状调查,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数学情感素养培养的群体和个体策略,并在实验研究中验证其有效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是指高师数学专业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与师范生培养相适应的积极性心理特征,其外延可划分成数学道德情感、数学理智情感、数学审美情感3个维度。2.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编制由11个因素28个条目组成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调查问卷”,以作为测量工具。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整体得分不是很理想,其中数学严谨感、数学逻辑感的得分相对较高,数学原则感、数学责任感、数学对称美感、数学奇异美感的得分相对较低。4.通过教学实验研究,验证了提升数学情感素养的有效群体培养策略,具体为:我的数学情感主题班会、小组访谈或一对一访谈、数学素养专题讲座、师范生眼中的数学家与数学情感研讨、数学文化授课、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是什么及塑造途径的学生座谈会、师范生与院长沟通的师生座谈会。5.通过个案研究,验证了提升数学情感素养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其中,提升“数学原则感和数学责任感较弱”类型师范生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为面谈交流的自尊心教育方式、加强数学责任感培育、加强与家长、老师、同学沟通与配合;提升“数学自强感和数学执着感偏弱”类型师范生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为专业认同度指导、树立数学自强感、提升数学自强感的行为指导;提升“数学审美感相对较弱”类型师范生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为树立坚定信念、数学审美情感教育、一起制定学习计划等行为指导;提升“数学合作感、数学自强感、数学奇巧美感相对较弱”类型师范生的有效个体培养策略为增强合作意识与能力、提升数学合作感、数学自强感教育。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提出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概念内涵与外延,经过理论分析和专家求证,具有一定共识性和可推广性。设计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化,为实证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2.编制的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调查问卷经过验证性因素结果分析,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数学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测量工具。3.通过实验验证,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可以通过相应的培养策略来进行提升。一方面论证了在大学阶段数学情感素养的培育具有可塑性,另一方面启示要加强运用数学情感素养在育人方面的优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师范生情感素养培育方面有所作为,实现数学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郑晨[4](2019)在《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世界各国对于“教师教育培养”的逐步关注,到八十年代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新讨论,再到二十一世纪初始对于“卓越教师计划”的广泛实施,“教师教育标准化”、“教师教育大学化”已然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对于教师培养具备高质量、高要求的共识。经济增长、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给教育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以及教师资格考核的重新调整,令教师的学科素养问题暴露在教师教育培养过程中,而学科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学科理解的土壤,更离不开学科实践的磨砺。对于教师教育来说,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活动中的基本纲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途径和行动依托。培养方案中的各类课程设置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保证。为了保障师范院校学生领会学科思想,深化学科理解,需要进一步完善师范教育整体课程结构,尤其要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中贯穿学科思想,加深师范院校学生对于学科体系的理解,使学科理解中的学科知识理解成为促进和发展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载体,引领教师更快地实现专业化成长。论文中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界定了学科理解、数学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三个基本概念,厘清了学科理解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重点解释了学科理解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展现了数学教师培养对学科理解的现实诉求。(第一章和第二章)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较为系统地对三种类型师范院校在读大三数学师范生进行了学科理解现状的实证调研,结果表明数学师范生对于学科性质的理解要好于对学科功能的理解,对于学科体系(学科知识)理解的认识程度最差,从整体来看,数学师范生基本具有较好的学科观念,但对学科体系的认知并不充分,在各类专业知识的需求中,对学科知识的需求表现突出。因此,研究继续调查了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理解的现状。从师范生的作答表现可以发现,数学师范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看法较为单一,仅能够从学习的课程中提取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对中小学学科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概念记忆、解题方法总结、性质描述等方面,而且从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来看,遗忘是影响各类型数学师范生对学科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反映出测试题目在学习过程中“看见过”“出现过”,但是仍然不会作答,说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基础性知识掌握不牢固,难以建立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贯通性认识和理解,无法认识到大学数学专业课程内容对于实现学科功能的重要意义,这也说明了数学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具有阶段性特征。(第三章)在分析了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学科理解认识以及学科知识理解状况以后,研究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对不同层次和类型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从文本研究结果和实证研究结果共同证实,我国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在学科课程设置、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等方面仍存在共性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总结。目前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仍需重新衡量,应该考虑到学生学科水平的现状;各学科专业课程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不足;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师范性特征”并不明显;学科专业课程结构“重广度,缺深度”的弊端等问题。(第四章)最后,研究基于学科理解视角下数学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相关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探讨学科专业课程设计理念、实现学科专业课程功能的理论成果,对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初步建构。结果表明,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应立足于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提出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贯通性与关联性统一、学科性与实践性统一、规范性与独特性统一的原则;在学科专业课程的建构中加强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加深师范院校学科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对于学科知识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教学的认识;利用实践课程促进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向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科学衡量学科专业课程中的“增减”问题;避免教师资格考试压力异化学科课程的教学。最后构建出“注重学科理解”的学科专业课程样态,突显出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各类模块的结构与学分比例;在深化学科知识理解目标下学科专业课程的实施问题上,提出了保障学科专业课程“理论性”的同时,加强学科功能的实践性理解;重视学科专业课程相关学习资源的开发,实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内涵文化及课程主线的建设,成为推进数学教师学科素养认识发展的价值引导。本文认为,学科理解视角下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是当前师范院校数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学科理解”以及“数学教师教育对学科理解的根本诉求”,才能真正在职前数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实现理念与方法的创新,培养符合数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数学教师专业性的“贯通型”实践者。

李海[5](2019)在《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知能是上海“青浦经验”发展到今天最核心的概念,是顾泠沅先生、鲍建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经过青浦实验、教师行动教育模式和教师发展指导者三个阶段40年左右的实践研究所形成的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顾泠沅先生、鲍建生教授及其团队关于实践知能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词源学、哲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与实践知能有关的词语“知识”、“能力”、“实践”的生活来源及其发展,分析了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哲学观点以及各个不同哲学观点的共同之处。然后结合相关理论尤其是结合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四个问题,进一步探寻了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基础,重新界定了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概念。在鲍建生教授关于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的基础上,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框架进行了细化。在这个细化了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下,以《数学教育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研究》为主要干预性课程,选择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内容中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和垂径定理教学对某高校的2015级44名职前数学教师、2016级76名职前数学教师在2017年秋季学期和2018年秋季学期分别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干预性教学。本文以设计研究为研究的方法论,在细化了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基础上,编制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讨论等收集研究数据的方法,对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发展进行实证研究,主要解决四个研究问题:(1)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是怎样的?(2)职前数学教师在学习干预课程中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证明的教学进行了什么样的分析?这些分析对他们理解这三个定理的教学有什么帮助?(3)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模型框架之下,职前数学教师对研究者提供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和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文本案例的学习、思考和研讨,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的教学有什么作用?(4)经过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干预性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产生了哪些变化?经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知能现状不容乐观,但同时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知能并非空白,虽然职前数学教师没有真正做数学教师的经验,但他们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知识基础、教学过程和支持系统领域都存在着一定的积累,这些积累来自于他们受教育的过程,包括中小学的教育过程和大学教育过程和部分职前数学教师做中小学数学家教的过程;职前数学教师通过接受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他们在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数学素养和信息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经验尤其是课堂把控能力还比较薄弱;2.通过运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模型进行教学干预,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得到很大的发展,表现为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存在显着性差异;3.实践知能模型应用于职前数学教师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但在应用过程中需做好设计,即需要一个科学的教学干预过程;4.在实践知能干预性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的教和学,也要注重随时将理论与三个定理证明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在这一结合过程中,组织、引导职前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理论的学习、思考、分析和研讨,不但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教学理论,也有利于理解具体数学教学内容的教学;5.为职前数学教师提供比较成熟的三个定理证明教学的教学案例,并且组织他们对案例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讨论、交流,对他们理解三个定理的证明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6.通过数学教学理论学习、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设计教学、讨论和信心宣告,职前数学教师在实践知能的支持系统(信念与态度)得到提高。7.本研究设计的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干预性教学,对提高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具有明显的作用。这些研究结论,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研究、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最后,结合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对高校数学教师教育数学专业任课教师和数学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给出了一些建议。并且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相信,为开拓新的数学教育研究广阔天地,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做出了些许的进展工作。

卢永翠[6](2019)在《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国考”政策的全面实施以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所意味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对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高中数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数学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知识起点,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来源于职前教育阶段,因而,有关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职前培养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同时,2017年10月国家颁布有关高等师范教育专业认证的文件,并表明师范教育专业认证的结果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用人单位招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这便意味着高等师范教育专业的认证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专业甚至是高校的前途命运,因而有关教师专业化培养的问题也受到各高师院校的重视。本论文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在确定研究课题的情况下充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给出本研究中对教师专业知识、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并了解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知识,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认识,以及国内对职前教师专业知识培养的研究现状。第二,教师资格考试“国考”政策的全面实施以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这样一种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在充分分析这样一种新时代背景下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后,结合前文中对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界定,以及国家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及《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数学类)等相关文件中对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对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进行细化,并给出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详细指标要求点,以及实现专业知识培养目标所需要的支撑课程。第三,通过内容分析法,在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从部属师范院校、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和普通师范院校中分别选取1所学校作为样本,并以6个样本院校的培养方案作为研究依据,针对数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得到有关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培养现状的实证分析。第四,通过访谈调查法进行质性分析。分别对大四毕业生和工作不久的新任数学教师进行访谈,了解职前教育对其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影响。访谈一线数学教研组组长,通过他们来了解现用人单位对职前教师专业知识培养状况的看法,以及他们对数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建议。第五,整理出上述研究中了解到的有关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给出建议:1.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走入“考试培训”的误区,且个别院校在调整“学术性”与“师范性”课程时存在偏颇。建议应考虑学生的综合发展与现实需要,合理设置课程,兼顾教师专业知识培养的“学术性”与“师范性”。2.高师院校对职前高中数学教师条件性知识的认识存在不足。建议各高师院校应紧跟时代脚步,更新和完善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认识,优化和完善教师教育课程,进而实现对职前教师专业化的培养。3.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中,存在实际培养质量未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情况。建议高等师范院校应加大对专业培养情况的监督力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还应将培养计划告知被培养人,借助职前教师对专业的培养情况和质量进行监督,以便能够更好地落实对职前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目标。4.高等数学专业知识的培养与初等数学教学存在脱节现象。建议多开设类似于《初等数学研究》的课程帮助职前教师理解中学数学教学;其次,还应重视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课程,培养职前教师应用数学的能力;再次,重视对职前教师数学史、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等数学文化知识的培养;最后,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应开设《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中学教学研究的课程,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课程标准等。5.职前教育中培养教师条件性知识的教育理论类课程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实践沟通的机会。建议在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培养职前教师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育实践的能力。6.职前教育中对教师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存在欠缺。建议增加教育见习课程,延长教育实习时间至一年,并加强对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督查工作。

刘亮[7](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裴俊,乔丽[8](2016)在《高等代数课程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文中指出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一个有着广泛影响的教学方法.从高等代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针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和结果评价3个环节讨论问题驱动式教学在高等代数教学中的应用.

陈林[9](2013)在《高等代数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高等代数是大学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对学生数学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数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高等代数对于初学者来说内容抽象难懂、纯理论的逻辑推理较多,从而对任课教师的授课要求较高。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对高等代数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

肖启华,张建新[10](2013)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提高“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文中提出高等代数是高等院校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中学代数的继续提高和升华,具有概念多、内容抽象、逻辑严密等特点,常令初学者感到困难。而近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的降低,要求一般高等院校从原有的精英教育转为向大部分学生提供大众化高等教育。本文结合高等代数课程的特点,从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个方面提出了作者关于提高一般高等院校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

二、《高等代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代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加拿大B.C省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主要术语界定
    1.5 创新点
2 理论背景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背景
        2.1.1 概念
        2.1.2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2.1 中国数学课程标准现状
        2.2.2 加拿大数学课程标准研究
        2.2.3 其他数学课程标准研究
        2.2.4 研究方法
    2.3 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框架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3.4 研究思路
4 结果与分析
    4.1 B.C省数学课程标准
        4.1.1 背景
        4.1.2 前言
        4.1.3 课程开发
        4.1.4 支持
        4.1.5 课程评价
    4.2 数学教育哲学观念
        4.2.1 基本原理
        4.2.2 附属原理
        4.2.3 小结
    4.3 课程内容
        4.3.1 课程内容选择
        4.3.2 课程内容组织
    4.4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关于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修订
        5.2.2 关于未来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A SEC分析范式主题细目表
附录 B SEC分析范式认知水平细目表
附录 C 课程内容条目分布表
致谢

(2)关于高等代数多项式理论的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顺序的设置
2 教学内容的设置
3 重点与难点剖析
4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多项式理论与整数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4.2 数域在多项式理论中的作用
    4.3 因式分解与标准分解式的应用
    4.4 重因式与重根判别及应用
    4.5 有理数域上可约性的判定
5 总结

(3)高校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大一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数学情感素养研究概述
        1.1.1 数学情感内涵
        1.1.2 数学情感要素
        1.1.3 数学情感评价
        1.1.4 数学教师情感
        1.1.5 数学情感述评
    1.2 数学情感素养相关研究综述
        1.2.1 数学素养
        1.2.2 数学核心素养
        1.2.3 情感素养
    1.3 研究述评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1.1 选题理论背景
        2.1.2 选题现实背景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对象
        2.2.3 研究范围
        2.2.4 研究内容
        2.2.5 研究方法
        2.2.6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3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概念化
    3.1 素养和情感的定义解析
        3.1.1 素养的定义
        3.1.2 情感的定义
    3.2 数学情感素养的定义
        3.2.1 邻近属概念分析
        3.2.2 种差分析
        3.2.3 概念界定
    3.3 数学情感素养概念外延的划分
        3.3.1 邻近概念外延的梳理
        3.3.2 外延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设计
    4.1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1.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1.2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4.1.3 可行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4.2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
    4.3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
        4.3.1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
        4.3.2 多属性群决策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4.3.3 指标体系词条解释说明
    4.4 本章小结
5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问卷编制与现状调查
    5.1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问卷编制
        5.1.1 明确编制原则
        5.1.2 确定问卷结构
        5.1.3 编制问卷题项
        5.1.4 问卷预测与分析
    5.2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现状调查
        5.2.1 调查取样
        5.2.2 调查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群体培养实验研究
    6.1 群体培养策略
    6.2 实验方法
        6.2.1 实验对象
        6.2.2 实验工具
        6.2.3 实验过程
    6.3 实验结果
        6.3.1 独立样本实施效果
        6.3.2 配对样本实施效果
    6.4 实验分析与讨论
        6.4.1 实验的独立样本分析
        6.4.2 实验的配对样本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个体培养实验研究
    7.1 个案研究可行性概述
    7.2 个体培养策略
    7.3 实验方法
        7.3.1 实验对象
        7.3.2 实验工具
        7.3.3 实验过程
    7.4 结果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卓越教师培养对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追问
        (二)新时代教育思想对高等师范教育的新要求
        (三)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对教师培养的挑战
    二、研究问题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主要研究问题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论文结构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研究
        (一)数学教师知识及其发展
        (二)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研究
        (三)小结
    二、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一)国外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二)国内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
        (三)小结
    三、数学教师培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一)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
        (三)课程内容、形式设置研究
        (四)教育实践内容设置研究
        (五)小结
第二章 学科理解视角下的教师教育
    一、学科理解的释义
        (一)理解的含义
        (二)学科理解
        (三)学科知识理解
    二、学科理解在数学教师教育中的理论基础
        (一)深化学科理解的目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学科理解的认知基础:教师的知识观
        (三)学科理解实施的载体:课程的开发与建构
    三、数学教师教育对学科知识理解的诉求
        (一)学科知识体系对于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双向支持
        (二)教师资格考核的新要求
        (三)数学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
第三章 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现状分析
    一、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现状调查结果
        (三)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认识现状结果分析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理解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理解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重要性的再确证
        (一)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掌握的整体情况分析
        (二)数学师范生各子类学科知识掌握具有显着差异
        (三)影响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的具体因素
第四章 学科理解视角下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结果——以X大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为例
        (一)学科课程总体满意度现状
        (二)具体课程模块满意度现状
        (三)不同层次研究对象课程满意度现状
        (四)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三、数学师范专业学科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一)培养目标角度的对比与分析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对比与分析
        (三)学科课程设置的对比与分析
    四、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不能忽视师范生学科水平现状
        (二)课程结构不能忽略数学教育师范性特征
        (三)课程内容及时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四)课程模式增添教师培养中的“示范”意识
        (五)课程实践中加深学科知识理解
第五章 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的构建
    一、学科理解下的数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一)职业精神:学科信念指引下的“育人”初衷
        (二)职前定位:学科性质指引下的培养理念
        (三)职业支撑:学科功能指引下的课程设置
        (四)职业需要:学科知识理解下专业培养
    二、重整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下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二)贯通性与关联性统一原则
        (三)学科性与实践性统一原则
        (四)规范性与独特性统一原则
    三、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二)课程结构的架设
        (三)基于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的专业课程结构特征分析
    四、深化学科理解目标下数学学科课程的实施
        (一)推进专业课程教学的变革
        (二)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学习资源的开发
        (三)加强学科课程内涵文化的建设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的结论
        (一)学科理解视角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
        (二)数学师范生学科理解状况的研究结论
        (三)数学师范生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结论
        (四)基于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理解的学科专业课程建构
    二、研究的建议
        (一)加强数学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二)加深学科专业课程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
        (三)利用实践课程学习促进数学师范生学科知识的转化
        (四)科学衡量学科专业课程中的“增减”问题
        (五)避免教师资格考试压力异化学科课程学习
    三、研究的展望
        (一)数学师范专业课程主线建设问题
        (二)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改革携手并进
        (三)关注职前教师生源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从我国教育的战略地位到教师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1.1.2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重要转型
        1.1.3 我国职前数学教师培养概要及其主要问题
        1.1.4 初中几何证明教学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教学困难
        1.1.5 重视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的教师专业发展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职前数学教师
        1.2.2 实践知能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了解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1.3.2 优化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数学教师培养的方式
        1.3.3 为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4 研究问题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实践知能
        2.1.1 实践知能相关词语的词源分析
        2.1.2 知识的哲学理论概览
        2.1.3 知识及其分类
        2.1.4 实践的哲学理论概览
        2.1.5 教师知识及其分类
        2.1.6 教师知识的实践取向
        2.1.7 已有实践取向的教师知识研究
    2.2 发展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模式、方法与措施
    2.3 职前数学教师数学推理与证明教学知识研究
    2.4 几何证明教学研究
        2.4.1 什么是推理与证明
        2.4.2 数学推理与证明历史发展的简要轮廓
        2.4.3 数学证明的教育价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框架
    3.1 已有“知能”研究文献述评
    3.2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概念和结构
        3.2.1 顾泠沅先生和鲍建生教授关注实践知能的缘起及基本研究思路
        3.2.2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概念及其结构发展的简要脉络
        3.2.3 已有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概念及其结构述评
        3.2.4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研究的展望
        3.2.5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基础
        3.2.6 本研究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定义及其框架
        3.2.7 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的进一步细化
第4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2 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三个定理的选定
    4.3 实践知能发展干预性课程的教学
        4.3.1 干预课程的教学目标
        4.3.2 干预课程的教学内容
        4.3.3 干预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措施
    4.4 研究方法
        4.4.1 设计研究概述及其与本研究的关系
        4.4.2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及其子问题对应的研究方法
    4.5 研究流程
        4.5.1 设计研究的研究流程
        4.5.2 第一轮、第二轮研究研究流程
    4.6 研究工具
        4.6.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前后测)的形成
        4.6.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变化情况访谈提纲的形成
    4.7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具体实施
        4.7.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的实施
        4.7.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访谈的实施
    4.8 研究数据的收集
    4.9 研究数据的分析方式
    4.10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4.10.1 研究的信度
        4.10.2 研究的效度
        4.10.3 研究的伦理
第5章 第一轮研究结果
    5.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5.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三个定理及其证明的掌握
        5.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知识基础的现状
        5.1.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教学过程的现状
        5.1.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支持系统的现状
    5.2 职前数学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5.2.1 职前数学教师对青浦经验的四条数学教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5.2.2 职前数学教师应用脚手架理论对三个证明教学的分析
        5.2.3 职前数学教师学习弗赖登塔尔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5.2.4 小结
    5.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5.3.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5.3.2 职前数学教师在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5.3.3 通过对个别研究对象的访谈看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第6章 第二轮研究结果
    6.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6.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三个定理及其证明的掌握
        6.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知识基础的现状
        6.1.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教学过程的现状
        6.1.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支持系统的现状
    6.2 职前数学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中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6.2.1 职前数学教师对青浦经验的四条数学教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6.2.2 职前数学教师应用脚手架理论对三个证明教学的分析
        6.2.3 职前数学教师学习弗赖登塔尔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6.3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个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2 职前数学教师对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3 职前数学教师对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4 案例学习、思考和研讨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教学的意义
    6.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6.4.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6.4.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6.4.3 通过对个别研究对象的访谈看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第7章 对两轮研究的总结
    7.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7.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个定理内容及其证明掌握的现状
        7.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7.2 教学理论的学习、讨论和分析对掌握三个定理教学的价值
    7.3 教学案例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教学的意义
    7.4 两轮研究问卷数据合并后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7.4.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7.4.2 两轮问卷调查数据合并后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7.4.3 从两轮研究中访谈个别研究对象而发现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启示与建议
        8.2.1 研究启示
        8.2.2 建议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4 研究的主要贡献
    8.5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职前数学教师对其他同学三个定理证明的讨论提纲
    附录2 :研究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变化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3 :职前数学教师从业信心宣告书
    附录4 :职前数学教师数学教学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
    附录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2.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3.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附录6 :职前数学教师三个定理证明教学设计案例学习思考提纲
    附录7 :职前数学教师三个定理证明教学设计案例研讨讨论提纲
    附录8 :职前数学教师干预性课程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个人简历
    2.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
    3.发表论文
致谢

(6)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专业化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
        1.1.2 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国内高等师范数学教育专业认证的现实需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关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
        2.2.2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
        2.2.3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研究
        2.2.4 研究综述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设计与思路
第4章 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构建
    4.1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国考”对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
        4.1.1 “国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特点分析
        4.1.2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对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
    4.2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深化对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
        4.2.1 2017年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分析
        4.2.2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
    4.3 美国教师资格考试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与启示
    4.4 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结构框架
第5章 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培养现状的实证研究
    5.1 职前高中数学教师培养目标要求分析
        5.1.1 国家对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培养目标要求
        5.1.2 样本院校职前高中数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分析
    5.2 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培养的课程设置现状
        5.2.1 样本院校数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析
        5.2.2 样本院校数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分析
    5.3 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培养现状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分析
    5.4 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4.1 存在的问题
        5.4.2 原因分析
第6章 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培养现状的质性分析
    6.1 访谈调查设计
        6.1.1 访谈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6.1.2 访谈调查工具的编制
        6.1.3 访谈调查的实施
    6.2 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6.2.1 职前教育对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影响
        6.2.2 用人单位对职前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培养状况的看法
第7章 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培养建议
    7.1 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7.2 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培养建议
第8章 结论与反思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教研组组长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的科研成果

(7)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高等代数课程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等代数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1.1 有“去脉”无“来龙”
    1.2 内容展开的逻辑线不明或不自然
    1.3 进度快,研究性学习及开放性练习少
2 具体教学策略
    2.1 提出问题
    2.2 分析解决问题
    2.3 结果的评价
3 总结

(10)“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提高“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 计算能力
    (二) 逻辑推理能力
    (三) 抽象分析能力
    (四) 数学应用能力
    (五) 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采用启发式教学
    (二) 教学中展示数学的美
    (三) 开设试验课
    (四) 注重师生交流
    (五) 采取多维度考核方式
三、结语

四、《高等代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加拿大B.C省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究[D]. 王悦.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2]关于高等代数多项式理论的教学探讨[J]. 安军. 高等数学研究, 2021(01)
  • [3]高校师范生数学情感素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大一学生为例[D]. 林伟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9(04)
  • [4]学科理解视角下的师范院校数学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郑晨.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5]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D]. 李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6]职前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研究[D]. 卢永翠. 西南大学, 2019(12)
  • [7]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8]高等代数课程中问题驱动式教学法[J]. 裴俊,乔丽.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2)
  • [9]高等代数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陈林.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12)
  • [10]“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提高“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 肖启华,张建新. 高等理科教育, 2013(02)

标签:;  ;  ;  ;  ;  

《高等代数》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